平谷区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3 20:0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谷区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谷区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发展规划》。

第一篇:平谷区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发展规划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发展规划

前 言

平谷区处于北京市三大生态圈的外围,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圈。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北京市郊区发展的关键性的约束因子之一。北京市对平谷区的五大功能定位中,“生态涵养”、“优质农业”、“休闲旅游”这三大功能的发挥必须以优良的生态资源为最直接的基础。从全局考虑,水资源是北京市、也是平谷区发展的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保障北京市应急水源地——平谷水资源的安全,是今后水资源保护的重点。

平谷区属独立水系,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使之具有相对良好的水源条件。“十五”期间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加强水源保护的规定和办法,依法加强和深化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或不足。当前,平谷区水资源的“量”和“质”的状况都不容乐观。根据平谷区水资源的现状及主要问题,通过全面分析与评价,制定“十一五”期间水资源保护发展规划,是平谷区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当务之急!

第一章 指导思想——战略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用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观念来指导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应用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紧密结合平谷区的实际,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集中力量解决水资源保护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以改善生态、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循环经济理念:作为首都的郊区,产业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的战略性资源——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步,要坚持循环经济理念,从规划的源头就开始体现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新的发展观。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这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

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恢复和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性以及生物多样性,才能支持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系统也需要一定“质”和“量”的资源,特别是水资源。水资源保护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需水,经济、社会发展也要量水而行。以发展为中心,将水资源保护、生态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的、高端的、环境友好的优势产业。

第二章

基本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平谷区水资源保护是一个高层次的长期规划,应该对五年计划中起重要的指导作用。要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统一于一个整体,将过去单一的、以经济增长为主的目标模式,转变为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生态经济模式,形成以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为主导的多元目标结构。以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为契机,同时促进三大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可持续性的增强。

2.2 因地制宜原则

平谷区是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区和应急水资源地,必须从这一背景出发,并结合平谷区的具体情况,体现地方特点,符合地方实际,突出平谷特色。平谷区的地形地貌、气候和水系等特点,有利于水资源的汇集和利用,但也容易使“水问题”集中产生。山区、半山区和平原自然条件不同,需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提高保护的实效。

2.3 流域综合管理的原则

要根据相关流域规划和保护条例等法规,对平谷区内流域进行全面规划,合

理开发。调整产业结构,尽量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工业,扶持少污染、高产值的产业,严禁新建、扩建水污染严重且难治理的产业;推广“生态农业”,以生态环境工程推动水质保护,合理开垦坡地,25度以上的坡地要限期退耕还林,大力推进水源涵养林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平谷区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林木的质量,提高其生态涵养的功能,治理水土流失,减少水土污染,以保障水质安全。

2.4 循环再生原则

把生物圈内物质的循环再生、能量的多重利用原理应用于水资源保护规划,以获得对水资源的最佳利用,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5 动态平衡原则

鉴于平谷区的特殊自然环境条件和其在北京市的功能定位,要重视生态平衡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更要注意保持水资源的动态平衡。在水资源动态平衡中,要高度重视维护生态环境的用水权利,保障生态环境需水。经济、社会发展也要量水而行,以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

2.6 依靠群众,共同参与原则

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保护水资源,人人受益。广泛发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水资源保护,既有利于水资源保护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三章 水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平谷区水资源较丰富,主要为天然降水,过境客水和地下水。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季节分配不均。由于特殊的山地-盆地的地形框架,平谷区地下水储量较丰富,也相对较稳定。地下水位最高峰值与降水最高峰值基本同期出现,降水补给是其地下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其可采量的分布以平原地区为主。

3.1 水资源量衰减,供水形式严峻

近年来,由于天然降水逐渐减少,平谷区水资源形势趋于严峻。1999年-2004年连续六年年降水量均少于多年平均降水量,致使地表蓄水大幅减少,地下水位

持续下降。常年性河流流量明显减小或出现断流。平原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山泉出水量明显减小,山区半山区人畜饮水困难。北京平谷应急供水工程正式启动后,每年向首都供水1 亿m3,平谷区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3.2 水质恶化、水体污染趋于严重

2004年平谷区污水排放总量为0.119亿m3,其中工业废水0.0434亿m3,生活污水0.0756亿m3。据估算,2004年污水处理率却只有30%。全区呈现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严峻形势。

主要河流污染严重:泃河、洳河水系,山区、半山区水质较好,但平原河段水质较差,多数断面出现劣Ⅴ类水,水质污染指标主要是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等。

三座大中型水库水体污染程度也有所增加,其中海子水库仍为Ⅲ类水体,黄松峪水库由上年的Ⅱ类降至Ⅲ类水体,西峪水库由上年的Ⅲ类降至Ⅳ类水体。

3.3 旱涝灾害

平谷区域洪灾主要是由泃河、洳河洪水及当地暴雨洪水引起的,尤其是泃河洪水对平谷地区的危害最大。旱灾是平谷区发生最频繁、波及面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自然灾害。1999年-2004年连续六年年降水量均少于多年平均降水量,致使地表蓄水大幅减少,干旱影响严重。三座大中型水库总来水降到建库以来最低。常年性河流流量明显减小或出现断流,地下水位也持续下降。平原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山泉出水量明显减小,山区半山区人畜饮水困难。

3.4 湿地的丧失

平谷区长期靠地下水维持城镇及工矿区供水,且开发利用很不平衡、超采严重,形成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大量超采地下水又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河流萎缩,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围垦、城镇开发过程造成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污染严重,大量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超过湿地环境容量,造成水质恶化;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遭破坏,其功能难以正常发挥,尤其是蓄水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下降。河、湖(库)岸的工程岸线比例大幅增加,岸线人工 化趋势加重。造成滩涂萎缩,河湖水体自然岸线后退,不正当的经济、建设活动使河湖(库)岸附近水体的自然动力条件失去平衡。

3.5 节约用水,开展雨水和再生水的利用

总体上看,平谷区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供需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必将日益突出。同时,水资源的浪费或低效率利用,仍然相当普遍,必须大力推进“节水”活动。此外,把雨水和再生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开发和利用,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和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3.6平谷区将出现水资源的短缺,并趋于严峻

如果考虑到平谷区北京市应急调水和平谷区自身的生态环境用水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平谷区将出现水资源的短缺,并将趋于严峻。

第四章 “十一五”水资源保护规划的重要指标

4.1 2006~2010年水资源保护目标

4.1.1 2008年水资源保护指标

 全区所有水土流失区全部得到治理,消除泥石流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境内的60%以上主要行洪河道达到十年一遇的排水标准。

 节水灌溉面积达到总灌溉面积的6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55。 工业污水100%达标排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

 境内山区水体达到I类水,半山区达到Ⅱ类水,平原区水体大部分时间(>50%)好于Ⅳ类水的标准。

 乡镇集中供水占全区总用水的30%以上。

4.1.2

2010年水资源保护指标

 全区所有水土流失区全部得到治理,平均侵蚀模数降低到200t/km2/a以下,消除泥石流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 境内的主要行洪河道达到十年一遇的排水标准。

 节水灌溉面积达到总灌溉面积的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6。 工业污水100%达标排放,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

 境内主要污水源处理后达到不低于Ⅱ类水的标准,大力改善水质。山区水体达到I类水,半山区达到Ⅱ类水,平原区水体大部分时间(>50%)好于Ⅲ类水的标准。

 乡镇集中供水占全区总用水的50%以上。

4.2 2011~2020年水资源保护重要指标

 全区所有水土流失全部得到治理,治理和巩固面积400km2,森林覆盖率达

%以上,平均侵蚀模数降低到接近于自然侵蚀模数的标准,消除泥石流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 境内的主要行洪河道达到二十年一遇的排水标准

 工业污水100%达标排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  节水灌溉面积达到总灌溉面积的90 %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7  县境内主要污水源处理后达到不低于Ⅱ类水的标准,大力改善水质。山区水体达到I类水,半山区达到Ⅱ类水,平原区水体大部分时间(>50%)好于Ⅱ类水的标准

 乡镇集中供水占全区总用水的80%以上

4.3 2020~2030年水资源保护远景目标

 全区所有水土流失全部得到治理和巩固,森林覆盖率达 70 %以上,平均侵蚀模数降低到接近于自然侵蚀模数的标准,完全消除泥石流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 境内的主要行洪河道达到五十年一遇的排水标准。

 工业污水100%达标排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

 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总灌溉面积的95%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不低于0.8. 境内主要污水源处理后达到不低于Ⅱ类水的标准,大力改善水质。山区、半山区水体达到I类水,平原区水体好于Ⅱ类水、大部分时间(>50%)达到I类水的标准。

 乡镇集中供水占全区总用水的90%以上。

第五章

水资源保护重点工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按照近期(“十一五”,2006~2010)、中期(2010~2020)、长期(2021~2030)来安排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工程项目。

5.1 水土保持工程

全区山区、半山区共分成30个小流域,治理顺序依照一下原则进行:近期(2006~2010年)为水库的上下游和泥石流易发区;中期(2011~2020年)为山区和半山区;远期(2021~2030年)为半山区。

治理的主要内容为:(1)坡面工程:在25度以上的坡面上营造水土保持林,对人工林地和天然林地进行抚育治理,对灌木林进行封育,对坡脚处的坝阶地进行梯田改造,并发展种草。(2)沟道工程:在沟道的上部做沟头防护,沟道的中部设置拦沙坝、谷坊坝和小塘坝,在沟道的中下部做排洪渠,大的沟道和河流做防护坝。(3)水利配套工程:修水渠、打井和修建蓄水池,发展小管出流和果树管溉等节水灌溉工程。(4)农田配套工程主要是修路,有山路和水泥路两种形式。(5)对处在泥石流、山洪威胁沟道中的农户施行搬迁。

5.1.1近期规划(2006~2010)

近期规划共治理12个小流域,分别是:大华山、老泉口、北水域、南水峪、建子庄、上镇、黄土梁、黑豆峪、靠山集、黑水湾、花峪、熊耳寨。其间计划治理水土流失184.54km2。5.1.2 中期规划(2011~2020)

中期规划共治理10个小流域,分别是:酸枣峪、中心村、行宫、胡店、峪口、三白山、乐郑武、熊耳营、大悲观、鱼子山。计划治理水土流失92.71 km2。

5.1.3 远期规划(2021~2030)

远期规划共治理8个小流域,分别是:峨嵋山、胡庄、水峪、南山村、夏各庄、大旺务、塔洼和小峪子。计划治理面积92.96 km2。

5.2 拦蓄水工程

拦蓄水的主要措施为:对现有拦蓄水工程进行改建、扩建、续建,对有建拦蓄水工程条件的进行新建。

5.2.1近期规划(2006~2010)

近期主要进行的工程分别是杨家台水库扩建工程、花峪水库续建工程、北店水库一期工程和南山村水库加固工程。

5.2.2 中期规划(2011~2020)

这期间要完成的工程分别是西峪水库扩建工程、峨嵋山水库扩建工程,北店水库二期工程,上卜子水库加固工程。

5.2.3 远期规划(2021~2030)

远期工程共有两项,分别是:将军关水库新建工程和西峪水库溢洪道大型消力池工程;拦蓄工程30年规划为扩建水库4处,新建水库2处,续建水库1处,加固水库2处,改造水库1处。

5.3 节水灌溉工程

节水灌溉工程规划根据全县灌溉现状,结合全县种植业调整的方向,确定了节水灌溉近、中、远期的规划。

5.3.1 近期规划(2006~2010)

近期规划包括:粮田节水工程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乡镇,改善喷灌5万亩;果树节水工程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乡镇,计划发展管灌11.5万亩,微灌4.95万亩;菜田节水工程主要分布在南部平原乡镇,计划发针管灌2万亩,微灌3万亩;经济作物节水工程主要分布在平原和半山区乡镇,计划改善喷灌1.5万亩,发展微灌0.5万亩;刘店节水示范区工程,面积0.4万亩,发展管灌0.37万亩,微灌0.03万亩;峪口果树节水示范区工程,面积0.5万亩,发展管灌0.48万亩,微灌0.02万亩。

5.3.2 中期规划(2011~2020)

中期规划包括:果树节水灌溉11万亩,其中管灌8万亩,微灌3万亩;菜田节水灌溉3万亩,其中管灌1万亩,微灌2万亩;经济作物节水灌溉1万亩,改善喷灌1万亩。

5.3.3 远期规划(2021~2030)

远期规划包括:果树节水灌溉6.6万亩,其中管灌5万亩,微灌1.6万亩;菜田节水灌溉1.8万亩,其中管灌1万亩,微灌0.8万亩;经济作物节水灌溉1万亩,其中喷灌0.5万亩,微灌0.5万亩。

5.4 灌区配套改造工程

5.4.1近期规划(2006~2010)

近期规划为海子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在充分考虑节水灌溉的前提下,规划改造及扩建支渠8条,总长度35.1km。

5.4.2 中期规划(2011~2020)

中期规划包括西峪灌区、黄松峪灌区配套与改造工程。

西峪灌溉区配套与改造工程:改建、扩建支渠66条,长92km,新建建筑物184座。田间采取节水灌溉,以管道灌溉为主,同时配以小管溉、微喷、小管出流等微灌形式。

黄松峪灌区配套改造工程:改建、扩建支渠52条,长56km,支渠全部进行管道化建设,新建、改建建筑物112座,田间1.9万亩全部采取节水灌溉,以管道灌溉为主,同时配以小管灌、微灌、小管出流等微灌形式。

5.4.3 远期规划(2021~2030)

远期规划为北店灌区新建工程,新建干渠两条,全长25km,新建支渠58条,支渠全部管道化,总长125km,新建建筑物187座,田间3.7万亩农田节水全部采取节水灌溉以管道灌溉为主同时配以小管灌、微灌、小管出流等微灌形式。

5.5 河道治理区

根据全区河道现状,本着以治理泃河、洳河主河道为主,兼治其主要支流,再充分开发和到应有的改善环境建设的特殊功能,确定了近、中、远期和到治理工程规划。

5.5.1近期规划(2006~2010)

近期治理泃河和到35.3km,建穿堤排涵100座,交通桥10座。堤顶铺设碎石路面35.3km,建水簸箕850座,浆砌石护坡4km。泃河1998年已治理1.7km,近期治理与1998年治理段衔接。

5.5.2 中期规划(2011~2020)

中期治理洳河河道1条共10km,建穿堤排涵30座,交通桥2座,水簸箕240座,浆砌石护坡3km;在治理后泃河、洳河河道上建橡胶坝15座。

5.5.3 远期规划(2021~2030)

远期对区境内的八条石河和无名河进行治理,主要工程内容为河道治理9条共108km,建交通桥19座。

5.6 污水治理

污水治理工程本着保护水源,以县城治污为中心;以重点小城镇治污为重点地原则,制定了如下计划。

5.6.1近期规划(2006~2010)

近期规划治理县城工业、居民生活污水,计划建污水厂2处,岳各庄污水治理厂计划建在岳各庄村西侧,二级处理,水处理能力为3万吨/日,东寺渠污水处理厂,计划建在东寺渠村南,二级处理,处理污水能力为4万吨/日。

5.6.2 中期规划(2011~2020)

重点解决小城镇峪口、马坊镇的污水处理,计划建污水处理厂2处,污水处理级别为二级,污水处理能力为2万吨/日。

5.6.3 远期规划(2021~2030)

重点解决排污点的污水,计划在靠山集建污水处理厂1处,处理等级为二级,处理污水能力为1万吨/日。

5.7 乡镇集中供水

依照国家水源保护的远景目标,根据市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本着发展集中供水、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源,保护环境的原则,确定如下规划。

5.7.1 近期规划(2006~2010)

近期计划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建集中供水工程8处,需打井32眼,铺设管道267km,购置微电脑设备8套。

5.7.2 中期规划(2011~2020)

中期计划建集中供水工程5处,打井22眼,铺设管道165km,购置微电脑设备5套。

5.7.3 远期规划(2021~2030)

远期计划建集中供水工程4处,打井13眼,铺设管道149km,购置微电脑设备4套。集中供水规划共建集中供水工程17处,打井67眼,铺设管道581km,购置电脑设备17套。

综上所述,如果以上各项工程完成后,可使全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土壤侵蚀程度大大降低,面蚀基本消失,进一步消除洪水和泥石流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全面改善其全区的行洪、排水系统,增加地表水拦蓄量和地下水的回灌量,全区灌溉实现节水化,极大地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生产率,提高全民收入,有效控制和减少水污染程度,全面改善各乡镇的饮用水条件,使全区的生态 环境得到改善,为经济发展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第六章

实施水资源保护规划的支持与保证

6.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领导要树立水资源保护意识,水安全意识,“生态环境需要水”的意识。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水资源保护的重要与深远的意义,并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与相关规划,确保水资源保护的落实。

生态建设与保护涉及许多部门。仅靠单一部门领导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由区和镇政府领导,由主管副区长负责,通过区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召集各有关部门研究决定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重大问题,协调各有关部门,指导建设与保护工作,并实施监督检查。

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区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统筹规划,宏观指导;水务、农业、林业、环保、土地、旅游等各部门分工负责、实施相应的部门监督。

6.2 制定并颁布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各种政策、法规

可在全区实行水资源使用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从平谷区具体实际出发,应用生态系统管理的观点和方法,应该对北京市应急调水进行生态环境补偿。主要办法是收取水资源费,用于涵养水源等水资源保护的资金投入。要尽快制定并颁布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各种规定,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

6.3 依靠科技搞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要依靠科技搞好水资源保护的工程建设,特别是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工程技术的选择。加大对水资源和水环境质量的监管力度。严格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及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预防对水资源安全的潜在威胁。

6.4 抓好重点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有关规定,严格遵照基本建设程序,建设之前进行充分的论证,制定科学的规划和严密的设计。工程设计与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项目招标投标,选用优秀设计和建设单位,并规定相应的奖罚条款。严格质量技术管理,由政府权威部门负责工程监理和技术监督。

6.5 广开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广开渠道,争取水资源保护的工程资金。争取列入国家和北京市的相关建设项目:如应急水源地关联工程、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工程、污水处理工程、京津源风沙治理工程等。有关水资源保护工程列入相应的区发展计划中,以保证资金来源。小型水资源保护工程也可由集体、个体经济实体承担资金。积水资源保护,多为公益性比较强、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工程项目,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也要广泛发动公众参与,争取捐款、赞助款。极通过各种渠道,对外交流,争取资金。有些具有国际影响项目,可争取有关国际组织的支持。

第二篇:平谷区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平谷区“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前 言

“十一五”时期是平谷区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跨越的关键时期。物流作为一种产业,它既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投资环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平谷区实现“工业强区、旅游富民”的奋斗目标、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加快推进物流业发展,努力提高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平谷区经济社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根据《北京市平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平谷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1.1 不断壮大的经济规模奠定了物流业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运行态势平稳,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全区商业市场不断繁荣,购物环境明显改善,综合商场、专卖店、精品店群体不断壮大,集市贸易、乡村连锁逐步活跃,城乡商业流通网络格局正在形成。

1.2 不断完善的交通体系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近年来,我区高标准扩建了密三路,实现了与101、102国道的对接,京东地区货物可从密三路直达102国道通往天津港。并且改扩建了平蓟快速路,平三路也将改建为一级公路。“十一五”期间,还将继续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交通重点工程,全面打通高速公路出区通道,实现高速公路联网畅通。公路条件的不断改善,使平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区位优势越发明显,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地方铁路已经与公路实现了较好的对接,为京东地

区的货物运输提供了便利条件。大交通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大范围快速流动,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1.3 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企业应运而生

随着物流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区现代物流业开始起步,以现代物流经营理念为指导的物流企业初露头角。目前,全区以运输业务为主的传统物流企业较多,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以制造、商贸为主,兼营运输业务。全区比较大型的综合物流公司有两家,有运输企业198家,加工配送企业28家,仓储企业73家。它们虽然在功能、规模和技术手段方面与现代物流企业有较大的差别,但也属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范畴,它们有一定的业务基础,有自己的市场,在未来传统物流向第三方物流转换的过程中,它们是重要的转换主体。

总体来看,我区现代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认识不足,区内企业和部分政府部门对发展物流业的重要性在认识上还有一定差距,全区大力发展物流业的氛围还不足。二是经济总体规模偏小的现实,影响了整个物流市场的需求。三是物流设施与装备还较落后。我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还处于规划设计阶段,仓储设施设备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运输和专用运输发展还基本上空白,装卸搬运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四是发展现代物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还相当匮乏。

第二章平谷区“十一五”期间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和优势

2.1平谷区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越来越成为服务于整体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日益成为区域发展动力之一和国外资本争夺的重要领域,其发展正日益受到中央及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3月,原国家经贸委等6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政府发布的有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第一个政策性指导文件。2001年4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第一个物流业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对于规范物流行业管理、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

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北京市于2001年制定了《北京市商业物流发展规划(2002-2010年)》,提出了建设由物流基地、综合性及专业性物流配送中心构成的商业物流网络体系的规划布局思路。2005年,市政府转发市发展改革委贯彻九部委意见制定的《关于促进北京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对促进全市物流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建议,是北京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第一个综合性政策意见。目前,北京市正在抓紧编制“十一五”物流业发展规划和物流设施建设规划,均给予平谷物流项目进行了合适的定位。

2.2平谷区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分析

(1)北京市物流市场的总体需求巨大。北京作为首都,是我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城市,又是辐射环渤海经济区的核心,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要求。这既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前景,也提出了具体需求。根据《北京公路主枢纽总体布局规划》报告预测,随着货运总量和结构的发展,到2010年,全市货运总量将达到39420万吨,其中铁路货运量2300万吨,比例下降到5.8%;公路运输量37000万吨,比例上升到93.9%;航空货运量达到120万吨,比例上升到0.3%。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北京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83亿元,在“十一五”期间商品销售总额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巨大的消费市场为物流发展提供了潜在的需求空间。北京市提出未来几年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装备产业、都市产业、医药和生物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将对物流产生巨大的需求。预计到2010年北京市地方企业进出口贸易总值将达到561.6亿美元,国际物流业务也将得到快速增长。

(2)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巨大物流需求。当前,北京市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快速发展,随着供应链管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的不断推进,物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围绕首都经济的特征和结构,根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和产业发展的趋势,加快构建以服务消费和生产为重点、以物流配送为主要形式的城市终端物流,尽快形成区域合作物流体系、城市生活消费物流配送体系和工业生产物流体系。

(3)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举办奥运会产生的物流需求。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国内交往活动日益增多,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三资企业大量入驻以及奥运会的举办,进出口贸易规模日益增长,根据北京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目前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要求,尤其是随着京津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北京将与天津海港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开拓北京的出海通道,平谷的物流业发展正好符合这一要求,必将成为未来新的重要出海物流通道。

(4)京东地区对具备口岸功能的保税物流需求出现大幅度增长。京东地区是北京的加工贸易型企业生产基地,随着入世及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其产业规模将迎来快速扩张期。北京海关平谷办事处所辖京东4区县现有加工贸易等各类型企业1100余家,主要分布在服装、机电、化工等行业,是我市重要的加工型企业聚集地,监管的货运量占整个北京关区货运量的25%左右。京东地区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未来通过我区的物流量巨大,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3平谷区物流业发展的优势

(1)区位优势。平谷地处京津冀两市一省交界处,属于环渤海经济圈前沿地带,位于北京东部发展带与天津出海口的交汇地,东邻天津新港,西接首都机场,处于京津海运集装箱物流通道的咽喉部位。在京平蓟高速公路出口处拥有大面积的成片建设用地,物流基地紧邻规划中的U型货运大通道,向西通过京平高速接六环-规划中的机场二高速-机场高速-京承高速,区内路网密集、铁路专线货运能力充足,规划中的北京铁路外环线贯通全境,区域内路网密集。在京郊各区县中,人均占有道路面积最大,道路通行能力最强。京平蓟高速公路2007年全线贯通后,由天津新港到平谷145公里,离首都机场30公里,天然的区位优势伴随交通瓶颈的打破使平谷成为连接天津新港出海口和首都国际机场最短的海空国际物流通道。

(2)政策优势。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平谷定位为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和京津发展走廊上的重要通道之一,引导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制造业,以及物流、休闲度假等功能。北京市商务局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05-2020年)和北京市发改委正在编制的“十一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中将平谷马坊定位为口岸型的综合物流园(基地)之一,并且是规划建设的公用型保税物流中心。

(3)成本优势。在平谷建设口岸型国际保税物流基地,京东北地区企业进出口货物运输里程最短、物流成本将大幅下降。建成平谷“保税物流中心”,京平蓟高速公路将发挥巨大的经济拉动作用,京东地区进出口企业通过六环借道平谷中转进出口货物将比现有运输距离缩短10-25%,在极大提高通关效率的同时,物流成本将大幅降低。

(4)市场优势。平谷与现代汽车城、空港开发区、天竺出口加工区、林河工业区、兴谷开发区、北京光机电产业基地、怀柔燕栖开发区、密云开发区、河北燕郊开发区等服务对象的物流半径均在50公里左右,周边聚集近20个对进出口依赖强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区。现代外向型经济产业群的物流需求,将为平谷提供强大的市场空间。在平谷建设口岸型国际保税物流基地,借力于天津新港出海口,建成高效、便捷的国际海陆空联运物流枢纽后, 不仅有利于完全释放平谷及周边地区已形成的加工贸易企业大量的生产能力,而且可以吸引大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国际物流企业、加工贸易型企业落户平谷及其周边地区,实现平谷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章 发展思路与奋斗目标

3.1 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以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为契机,落实规划对平谷区的功能定位,凭借平谷区的区位条件,依托京津两大直辖市,发挥特有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功能,坚持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协调的原则,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引进国际先进物流技术与管理方法,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国际化、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高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具有规模效应、适应平谷区经济发展需求、能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加工贸易型企业,使现代物流业成为平谷区重要的新兴产业,增强平谷区整体竞争力、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

3.2 奋斗目标

到2010年,在我区建成一个快捷、高效并具有创新服务能力的、以物流信息化为先导的、多层次物流系统相协调的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体系,使我区成为北京市现代物流骨干基础设施体系中的一级结点,成为与国际接轨的、有示范作用并能覆盖京东地区的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和区域性物流枢纽基地,达到提升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促进并支撑平谷当地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整体经济发展,利用物流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发挥北京东部交通枢纽、“咽喉”作用、提升保税物流功能和作用,引进先进农业物流技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到2010年,全区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达到19%左右;物流专业化程度大幅提高,努力使第三方物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15%左右;2006-2010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增长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年均增长20%左右。提高物流系统信息化水平,提高增值功能强的货物配送和流通加工在整个物流量中的比重。

3.3物流基地建设目标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将平谷物流基地建成为北京东北地区的“进出口物流主枢纽”,并具备以下功能:

(1)内陆口岸功能:作为口岸型“保税物流中心”,为京东地区的企业办理各种进出口业务;逐步与天津港实行港区联动,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门到门”的无缝链接的进出口通关作业服务。

(2)海关监管及保税功能:为周边汽车、电子、服装制造等行业,提供企业原材料、零配件仓库、JIT配送等服务。

(3)配件及商品配送功能:通过物流中心为客户提供配送服务,同时为制造企业、商业企业的原材料及成品提供集货、仓储、拼装服务等,为企业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

(4)物流增值功能:为周边企业提供全面周到的配套服务,包括商品检验检疫、物流信息服务、简单再加工、贴标、包装等。

(5)配套服务: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包括办公楼、生活服务

中心、综合管理中心等。

第四章 规划重点和建设内容

4.1发展方向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机遇条件,以保税物流和出口物流为突破口,以工业物流为主导方向,争取抓住奥运物流机会,促使北京市政府批准平谷成为市级现代物流枢纽基地,并且在政策、投资、用地、海关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而为工业物流提供良好的通关条件,增大平谷对制造业的吸引力,利用平谷的高速公路优势,地方铁路优势和靠近空港海港的优势,在工业物流和农业物流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开展多次联运中转服务。发展主要定位于从事多式联运中转服务、保税物流服务、出口物流服务、工业物流服务、农业物流、京津唐城市配送服务、附加值物流活动等相关的物流服务业。

4.2 规划重点

重点建设马坊物流基地和保税物流中心。按照物流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路网、供水、雨水、污水、电力、道路照明等市政设施,力争2006年达到七通一平。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综合报关服务大楼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海关监管设施,集装箱堆场,保税/监管仓库和高速路物流专用通道。待海关总署批复后,配合海关政策,提供相对应的硬件设施,重点建设A型公用型保税物流中心。

建立农业保鲜物流中心。在密三路沿线或规划货运大通道沿线建设平谷区农业保鲜物流中心,整合及协调各方资源,提供冷冻冷藏存储、农作物收获后处理、国际及本地配送、温度控制货运以及清关等一站式门到门冷链物流服务,从而逐步摆脱传统的地头交易市场批发的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出口质量及数量,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产品处理技术。利用未来平谷二类口岸海关的政策优势,发展为海外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及在中国北方的集散地。

以现有工业区的加工企业为依托,发展专业物流市场。大力发展工业物流,特别是发展潜力大的汽车零配件、服装、饮食品加工等工业,逐步形成专业性较

强的物流市场。通过聚合效应,吸引同类型的企业入驻平谷,整合及集中资源为同类型的企业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从单独的物流服务环节如仓储、运输发展至“一条龙”的物流服务。进一步发挥“韩资工业园”的聚合效应,发展平谷成为主要的汽车零配件物流中心。引进先进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为“韩资工业园”内的企业提供汽车零配件的高效物流服务,并协助工业园内的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继续利用“韩资工业园”不断改善的物流配套服务,发挥聚合效应,引进更多相关企业。

改造地方铁路货场和线路。平谷地方铁路货站设施简陋,库房不足,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随着物流业务的不断发展,应建造一定量的库房,增加装卸设备,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增大进发货能力。同时,考虑未来物流基地全面发展可能增加铁路集装箱业务的要求,选择合适时期,根据发展需求,对现有铁路线路进行改扩。

在物流基地周边规划建设加工贸易区。随着物流基地大规模建设的加快,其物流服务和通关功能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对进出口依赖强的加工贸易型企业聚集,逐步形成物流与加工区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局面,为此,要提前规划建设加工贸易区。

第五章 实施步骤

5.1 一期开发(2006年)

(1)建立物流基地开发实施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组建物流基地管理委员会,明确管委会的管理权限及职责;组建开发建设公司,明确其经营管理机制及权责利;完成基地各项政策的制订和政府审批。

(2)力争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并完成规划的交通项目,包括区内道路、市政管线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启动并完成绿化与形象工程等。

(3)启动并完成A型公用型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待海关总署批复建设A型公用型保税物流中心后,按照海关的监管要求完成保税物流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完成综合配套办公楼等项目。

(4)建立与基地大规模建设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在基地规划的土地范围内

实行与物流基地建设和物流产业开发特点相适应的优惠的土地开发政策,给予在基地开发经营物流项目的企业以相对较为宽松的建设准备期,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入驻进行设施建设和物流经营;制定优惠的物流企业发展政策。鼓励各种性质和形式的企业入驻注册,并给予其适宜物流企业经营特点的税收和土地政策。

5.2 中期建设(2007-2008年)

(1)建设农业保鲜物流中心。启动并完成国际化的农业保鲜物流中心,具有产品展示、交易、通关等功能,形成辐射华北地区面向国际的大型农产品物流枢纽。

(2)启动物流管理信息平台项目。启动基地物流信息平台系统的开发项目,完成信息系统功能设计、部分物流管理软件开发与信息系统的基础硬件配置和Internet网的联接。

(3)实施基地大型项目建设。结合高速路的开通,在前期开发建设实施所创造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建设配送中心、分拣中心、检测中心;积极引进先进的专业物流企业及国际大的原物料供应商,试行国际上先进的VMI(供应商掌握用户库存)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最为直接和稳定的物流服务需求。

(4)完善物流基地功能。完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功能,实物信息进行静态、动态结合的跟踪管理,为海关、商检的有效监管提供基础信息支持;完善口岸、保税、简单再加工等功能,力争为2008奥运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建立和完善基于基地信息平台的电于商务系统,为区内企业或通过基地物流企业在网上完成采购、销售、购物、配送、结算等信息支持;完善信息咨询及决策支持服务系统,通过基地信息平台,向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物流统计、分析、预测、结算等咨询和决策支持信息服务功能。

5.3 后期建设(2008-)

(1)成为京津唐地区主要的区域城市配送中心。为京津唐三区提供成品和消费品的配送服务,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企业,为京津唐地区主干物流网络的建设提供物流节点,成为区域性的物流枢纽和货物集散中心;积极引进国际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鼓励国内外连锁销售商、生产或代理商、第三方经营商开展物流

商贸活动,并引进国际水平的管理制度及技术。

(2)后期建设工程。经过前期开发和中期大规模建设后,作为适度超前的物流基础设施,经过几年的发展,基地整体规划的各项设施及物流服务功能将逐步完善;区内物流企业应已具备较高的物流管理技术水平,此阶段物流基地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结合我区的土地优势和物流优势,依托于物流基地的大型跨国加贸型企业将逐步在周边聚集并形成产业规模,并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从而真正实现我区物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基地除进一步完善功能,提供高效便捷的通关和物流服务外,应加强软环境建设,保证该物流枢纽的活力不断创新,使其成为北京市、京津唐区域结合部、区域交通运输枢纽和物流带动产业开发的重要基础和示范基地。

第六章 政策措施

6.1 建立项目准入制度。

依据物流企业资产、营业额、管理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专业人才结构等因素制订物流企业进入物流基地标准,提出对重点物流项目和入区企业的认定意见。

6.2 财政收入增量返还。

争取区政府将财政留存的部分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物流基地,作为政府对物流基地的投资,用于物流基地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对所征用土地,在土地出让金等方面进行政策性减免,物流基地管委会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与使用。

6.3 设立物流业发展重点专项资金。

建议财政设立专门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基金,根据项目的大小和效益评估,对重大物流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政府根据初期开发建设需要,分别按比例投入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并提供低息贷款或贴息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入区重点企业给予财政贴息或融资支持,在经营初期一定时期内,实施适度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

6.4 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

鼓励与支持物流企业引进高水平的国内外物流人才,加强和充实对企业物流的管理;加强与国际物流领域的联系与合作;推动物流企业与咨询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融合社会各类人才资源,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6.5 扶持和创建第三方物流主体。

发展第三方物流既需要物流市场需求的拉动,也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物流市场需求的拉动,一方面寄希望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生产企业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的改变。引导工商企业转变观念,以培育和发展物流市场。对区内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等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帮助其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不断满足多变发展用户物流需求,逐渐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

6.6 鼓励发展多样的物流服务模式。

在区内物流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可以鼓励有物流需求的企业之间加强联合,支持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运输、仓储、货代、联运、集装箱运输等企业结成合作联盟,以提高全区的物流供给能力。大力提倡物流企业经营主体、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物流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6.7 建设良好的物流业发展环境。

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全区交通、公安、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等各个部门的配合与协调,要形成全区物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和解决,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软环境。

第三篇:北京市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平谷区“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规划

序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长期发展战略。

信息化是北京面向21世纪和信息社会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是首都发展的新动力和新主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化,发展以知识经济为内涵的首都经济,增强城市竞争力,提高首都人民的生活质量是首都信息化的重要定位。

郊区信息化是“数字北京”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信息化1998—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将积极稳步地推进京郊各区县的信息化作为首都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平谷区遵照北京市确立的信息化建设方针、原则和总体规划,立足平谷,利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社会共享,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平谷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

通过“十五”期间的建设,平谷区信息化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建设成就。围绕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以及北京承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的总体要求,依据首都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结合《北京市农口信息化2000—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特制定《平谷区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纲要》,该纲要是未来5 年平谷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部分 “十五”回顾

一、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了宽带多媒体城域网建设,目前为止,网络覆盖全区所有乡镇和90%的委办局,有96个委办局建立了局域网,占全区委办局的80%;卫星城所有小区和街道均实现宽带上网;2001年,农村27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光缆到村,提前5年完成了《北京市农口信息化2000——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05年全市30%的村通光缆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村村通。

2001年底,开通了连接四十六个分会场的区级视频会议系统,其中十六个乡镇全部开通,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区的视频会议网络,实现了会议的远程化、网络化,个别乡镇政府还建立了村级的视频会议系统。

全区光缆覆盖图

二、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十五”期间,平谷区的信息化建设遵循“统一规划、互连互通、一个平台、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三实原则,在政府、教育、农业、企业、社区等领域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工作,五年间先后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和试点建设阶段,2003年下半年起平谷区信息化建设迈入整体推进的第三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信息技术在政府、企业、教育、社区、农业等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

(一)政府信息化

政府门户网站由宣传型向服务型网站转变。随着政府职能的转 变,平谷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也不断加强,经过多次的调整和改版,已经由一个单纯的宣传型网站转变为具有较强互动性的服务型网站。区政府门户网站被评为2004年北京市优秀国家机关网站。

电子政务办公平台不断完善,网络化办公水平不断提高。以整合资源、实现大小两个循环为理念,开发应用完全基于国产软件的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平台以平谷区四大基础数据库为依托,整合了地理信息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全程代办系统、决策督察系统、农村三级互动系统等40几个办公子系统。基于LINUX操作系统及国产办公套件基础开发的平谷区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实现电子政务系统的完全国产化,不但有效解决了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性问题,而且为国产软件在区域电子政务领域的应用、推动国产软件产业的发展与成熟起到积极的促进与示范作用。基本完成了人口数据库、企业法人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的构建工作。

国产软件得到普及推广,我区被市科委和市信息办确定为北京市唯一的电子政务正版软件国产化示范区。除开发完全基于国产软件的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外,还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安装推广国产软件。我区将国产软件应用实现到全区范围,使国产软件的应用形成规模,成为全国范围内区域应用国产软件的首例。

(二)农业信息化

网站和商务平台的建立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个新突破。基于宽带网络建立农业综合信息网,为农产品销售、致富信息的查找等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平台。建立平谷绿都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产 品销售提供了销售平台。

桃产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大桃的生产、宣传与销售。合并原有的4个大桃网站,建成“中国桃乡网”,该网站成为平谷向外宣传大桃的重要窗口,提高了平谷区桃产业的知名度,带动了大桃的销售,推动了平谷旅游,促进了经济发展。开发了桃信息资源数据库和桃技术管理软件及安全食用农产品管理系统,提高了果品生产的标准化程度和安全性。引进了桃、苹果、核桃、板栗、葡萄等5个果品专家决策系统,为果农解决了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建立了第一个农产品销售网络村——桃园村,网上销售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营销收入。目前桃园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果品运销专业村。

信息高速路给农村带来先进的文化思想意识、全新的生产生活理念和最新的技术信息,提高了农民素质。与农科院合作,引进智农科技系统,实时接收最新的农业技术信息并提供给农民。五年来,在全区建成了5个村级信息网络平台、6个网络村、12个数字家园、30个农民远程教育基地、50个信息服务站点。

32.521.510.50黄熊镇大大南山马夏马峪王平东金刘果技科松儿罗华兴独东坊各昌口辛谷高海家品监委峪寨营山庄乐庄镇庄营镇庄镇村湖店办局******00000000网络村数字家园远程教育基地***1111网络村、数字家园、远程教育基地统计图

遵循“工业强区、旅游富民”战略,建立京郊首家民俗旅游网络村。在雕窝建立了京郊首家民俗旅游网络村。目前全村42户人家中有38家民俗户接通了宽带网,并建立了家庭主页,游客在享受农家乐的同时还可以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农家院的品位。现在雕窝村已成为京城远近闻名的旅游网络村。

我区被定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打破了原有的生产管理模式,在农村实现了技术流与信息流的有机组合,有效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农民增收。2001年被市科委定为北京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区。

(三)教育信息化

注重互动互用,资源共享,开创家校互动的新模式。2001年底建成了全区宽带多媒体教育信息网,全区所有中学和中心小学全部实 现了宽带联接,在“校校通”的基础上完成了“班班通”,实现了全区教师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改变了传统的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的交流方式。在全市首创了视频互动在线网校,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全新互动的教学模式,“非典”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学生“放假不停课”。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数据广播中心合作建成全国首家卫星网与地面网结合的“中国广播教育信息服务网”。该网站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辅助学习的平台,使城乡孩子在家也能享受到市区学生所获得的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发了“老师家长e网通”系统,搭建了家校沟通的信息平台,营造出学校与家庭合作,通力共育人才的新气象。

(四)企业信息化

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企业,高新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先后自主开发了企业核算、ERP、CIM等一批应用系统,并在北京燕兴隆集团、华夏毛织厂等企业广泛应用。建成了两个市级信息化带动现代制造业的示范点。北京沃托玛腾有限公司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设计、制造和管理的网络化,原来要22个技术人员8个月才能完成的设计任务,现在只需5名技术人员3个月就可以完成,设计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技术改造,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升了传统产业的发展能力,有力推动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

(五)社区信息化

以数据服务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开通 了综合门户网站“e畅网”,为社区、公众提供了更好的网络服务和更多健康的网络信息。

三、信息化朝产业化发展

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弥补了资金和人才不足问题,促进了本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平谷区信息化走产业化道路,开创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的模式。这种模式利用企业的盈利来弥补区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不足,有效解决了资金和人才不足的问题,发展了本区的IT产业,并对周边省市产生了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应河北省唐县、内蒙古乌兰察布等地方政府邀请,我区在人才、技术上对他们给予了大力支持,加强了合作,增进了友谊,进一步扩大了平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外,还与加拿大、日本等国大型企业合作,共同推动我区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信息化软环境支撑体系建设

平谷区信息化建设的软环境支撑体系开始形成。制定了《京东绿谷信息网站群建设实施办法》和《平谷区网络安全等级制度》,其中《京东绿谷信息网站群建设实施办法》已公布实施。在全区信息化建设的平台上,培养造就了一支年纪轻、学历高、综合能力强、具有凝聚力和奉献精神的信息化建设队伍,稳定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保证了平谷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虽然平谷区的信息化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与北京市总体信息化水平相比,我区信息化指标的指数偏低,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与市其它区县相比,在投资力度、工作的协调、认识观念等方面尚有差距;目前还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备情况,重复投资与低水平建设并存现象比较突出;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信息资源开发分散,综合利用和共享程度较低;信息化的工作机构不健全,许多部门没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形成信息化工程实施难的瓶颈;信息化组织体系、安全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化的管理规定和制度等都不够健全,信息化软环境的支撑体系尚待进一步加强建设和完善。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实施原则

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信息化进程,将首都信息化确立为北京面向21世纪和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2008年奥运会也将要求北京具备世界一流的信息化水平。根据目前这一形势,本规划制定了以下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实施原则。

一、指导思想

平谷区“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国家信息化推进方针,紧密结合平谷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务实创新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平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平谷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遵照北京市信息化建设“切实落实统筹规划、注重实效、集约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原则,坚持以实现“数字平谷”为目标,充分利用首都信息技术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全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进程,提高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重点加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和国产正版软件的应用,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力度,带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建成较为完备的社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信息化应有的作用。

(二)具体目标

(1)建成综合的、多业务的、高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100%的单位接入。

(2)国家机关行政管理全面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城市管理100%实现网络化、信息化,80%村能够便利地获得网上服务,90%的以上的政府服务可以通过网络提供。)

(3)建成全区统一的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及其服务支撑体系。(100%社区能够便利地获得网上服务,80%的以上的居民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服务。)

(4)建成适应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软环境。

三、实施原则

根据首都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和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从平谷区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际、实用、实效”三实原 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力量,搞好平谷区信息化建设。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信息化建设首先是要在认识上统一,对“数字平谷”建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有高起点的认识。政府要加强对全区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统筹规划,组织推进,全面发展。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信息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制订统一、权威、有指导意义的总体规划。平谷区信息化建设要以《首都信息化1998—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按照首都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进行。各有关部门都要从为平谷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富裕百姓服务的总体目标出发,围绕平谷区发展建设的中心任务进行信息化的规划和建设。

3、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组织推进、政策导向等作用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千方百计筹集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并注重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效益。

4、整合资源、完善系统一是平谷区政府、各乡镇、各委办局,从全局出发,打破部门、单位之间的界限,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分工合作、互补互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力求避免各自为战,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分散,不断充实和增加具有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特色的信息内容,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二要建设覆盖面广、功能完善、人机协调、运行畅通的信息网络系统,明确技术支持体系和组织工作体系的职责,提高各种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要在加强门户网站建设的基础上,将信息网络向农村和企业延伸,使更多的专业村、专业户、合作经济组织和企业上网。

5、讲究实效,突出特色

以“工业强区、旅游富民”发展战略为指导,在项目的设计和实现中,突出平谷工业、农业、旅游等特色,集中力量开展农业、大桃产业、民俗旅游、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并注重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部分 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一)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十五”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和完善平谷区宽带多媒体城域网络和办公专网,在实现全区各种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统筹规划,完善区域网络建设。升级、完善覆盖全区的宽带城域网络。随着宽带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宽带业务的日益丰富,用户终端处理速度和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网络传输数据量的迅猛增长,导致对网络带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适应需求,“十一五”期间,将我区现有主干网络改造为千兆以太网,其传输能力不小于1G,交换能力不小于380G,升级后的网络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 和容纳更多的用户。建立双核心网络平台,互连互通,提高网络平台的稳定性、快速性,增加网络平台容错性能,提高业务量交换的能力,增加网络互联带宽。开通城区无线移动网络,提供无线的移动办公服务。

平谷区信息平台国际互联网络防火墙防火墙核心交换机核心交换机核心层汇聚层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汇聚层交换机汇聚层宽带网络建设图例

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随着宽带接入的发展,简单的上网查看新闻、收发邮件已不能满足办公、学习、生活的需要,在诸多增值业务中像发展以IPTV和语音视频电话等多媒体业务将成为今后的重点,而在全网开展这些业务势必造成对网络带宽的消耗急剧增加。为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未来五年,将以宽带接入网作为普遍服务的基本目标,优化网络使用环境,促进信息消费,使平谷区单位宽带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区宽带接入的家庭普及率达到50%以上。继续完善政务网络建设。遵循“外网受理,专网传送,内网办理”的原则,完善平谷区政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平谷区政务专网、政务外网和政务内网建设,提高专网的稳定性、安全性、快速性,满足各种应用需求,稳定、快速连接市政务专网;通过物理隔离设备实现政务内网与政务外网之间的隔离或连接,既可保证电子政务数据和应用的安全性又可实现与外部资源的业务沟通。

外网用户外网用户平谷区外网外网用户外网网闸办公用机专网专网办公用机办公用机防火墙内网数据库办公平台内网办公平台办公平台

外网受理、专网传送、内网办理流程图 加快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建设。针对平谷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现状,加强农村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加快无线通信网络在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对网络的使用率。

开展网络安全建设。国际互联网上病毒、恶意攻击规模和数量近几年成爆炸式增长,对计算机系统、网络正常运行造成严重影响。“十一五”期间,我区将在网络安全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合理整合网络资源,采用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防病毒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设备,从边界防护(防火墙)、区域防御(IDS)、主动防御(安全评估)三个层次对我区内部网络进行整体的安全防护,建设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实现内外网安全隔离、提高网络效率、降低网络黑客入侵的破坏威胁,真正筑起网络安全的“长城”。

网络安全防范内网IDS网闸互联网核心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网络安全防范图

(二)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全区各领域的应用,构建和谐社会

大力开发各类信息资源,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在电子政务、企业、农业、科教、医疗卫生、劳保等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到2010年形成全区比较完整的信息资源体系和信息应用系统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制机制提供重要保障。

1、政府领域

积极推进正版软件、国产软件使用工作。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做深做透,真正做到国产软件进入到信息化工作的主流和主阵地,在全国启到示范效果,未来五年,将继续以电子政务内网办公平台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国产软件使用工作,到2006年底,确保全区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均使用国产操作系统及其办公套件进行网上办公。在此基础上将国产软件使用工作向其他领域、范围推广。2007年底,完成“国产地理信息系统研发中心”的建立工作,与国内主要国产GIS研发企业合作,开发、维护平谷区内所有GIS项目,使其在土地、水利、绿化、旅游、应急指挥等方面实现特色应用,辅助领导决策

完善和推广平谷区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对于“十五”期间建设的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在“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深入和完善,对各个单位要进行深层次的需求调研,将一些共性较强的需求进行整理,并开发出相应的系统,纳入电子政务办公平台之上。在全区范围内推广该平台,到2008年,确保全区各行政事业单位均使用该平台进行办公,真正实现政务办公的网络化。制定平谷区基础数据库各项标准。“十五”期间,区内一些单位(如劳动保障局、公安、卫生、教育、工商、统计等)均已建立了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但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格式、信息类型各异。“十一五”期间将参考相关的行业标准,尤其是北京市出台的一些标准,制定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元素、企业法人基础数据元素、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元素、宏观经济基础数据元素四大基础数据等相关标准,规定统一的信息格式与交换机制,真正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换。这些标准的制定将成为平谷区实现资源共享的一个基础条件。

建立平谷区信息服务资源目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服务资源目录建设是对信息服务资源的集中描述,能对“后台”功能进行标引、检索和导航作用。信息服务资源目录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模型,还是实实在在的信息系统,直接用于指导和制约(甚至部分替代)信息系统建设的分析和设计。“十一五”期间,完成信息服务资源目录的平台建设,对原有的电子政务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形成一个真正的资源共享的系统平台。

资源目录建设最终效果图

开发行政审批系统。按照国家《行政许可法》的精神,建设行政审批系统,实现全区范围内的串联审批和并联审批业务。新的行政审批系统将实现下图业务流程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行政审批系统预实现功能流程图

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提高政府门户网站在未来我区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地位,将政府门户网站看作是实现我区电子政务战略的核心。“十一五”期间,我区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目标是在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基础上,建立起跨部门、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使公民、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与信息,并获得个性化服务,使合适的人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服务。围绕这一目标,网站将突出两大功能,第一大功能是政务公开,使政府门户网站成为老百姓了解政府 有关政策和动态信息、实现与政府互动的最快捷渠道。通过网站公开信息,将与政务相关的各种法规制度、政策措施及时公之于众,实现资源沟通与共享,从而使政府行政行为有效地臵于公众的监督下。第二大功能是网上办公,通过整合相关政府部门资源和社会资源,提高那些重要部门面对老百姓各项事务的工作效率,利用政务内网、政务专网和政务外网的网络结构,并与行政审批系统进行相连,实现“外网申报、专网传输、内网办理”,从而向社会公众提供“一网(站)式”优质的、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和服务。展望未来,平谷区政府门户网站应用层次将全面向互动事务处理的高级阶段升级,并且将加强政府服务职能,尤其是增加对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服务力度,将“京东绿谷”建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门户网站。

2、企业领域

把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平谷工业首先装备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这也是“循环经济”。平谷的企业信息化以推动农产品加工(食品)、改造这两个行业的产业升级改造为重点,通过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管理决策、销售服务等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化,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创新能力和对时常的决策应变能力,推行品牌战略并实行电子商务,使平谷工业在信息化的带领下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 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平谷大型企业少,工业主体是广大中小企业而且专业市场集聚,区域经济特色鲜明的特点,除推进大型骨干企业信息化样板示范外,重点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试点信息化技术创新如公共服务平台,由政府引导,行业协会推动,选择信息服务行业的专业ASP公司面向中小企业,整合认证、支付、信用机制,构建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提供技术支持。

3、农业领域

务实推进农业信息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整合各涉农部门的网络系统、网站、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实现产供销一条龙信息化服务下乡、进村入户,使农民及时、快捷、便易的获取所需要的准确的农业生产信息、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改变农民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况。拓展平谷绿都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领域并扩大其服务规模,为大桃、苹果、核桃、板栗、葡萄等名优特瑟果品开展网上销售电子商务。普及推广数字家园和农民远程教育基地,应用计算机、电话、广播、电视多种接入方式,为平谷信息化铺设“最后一公里”。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在村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并开发农业科技信息、统计信息、农产品物流配送、市场预警和农业种养殖专家决策系统。加深对农民生产管理技能的培训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继续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服务创新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加深平谷农业示范区建设。

配合旅游富民工程,加强民俗旅游村建设。平谷旅游资源十分 丰富,除天然养颜的湖光山色外,还可以实现产业联动策略,将观光农业和绿色保健食品生产与绿色旅游、特色生态旅游相结合,将农业、农产品加工和休闲旅游相结合,由一产、二产到三产形成综合产业链。在2008年奥运期间,体现“绿色奥运会,人文奥运会和科技奥运会”三大理念,将旅游建成平谷的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利用奥运契机,要建成面向区外旅游者的一站式旅游门户和绿色服务平台,整合评估住宿、餐饮、交通、购物、文化、娱乐等旅游相关信息资源如服务资源,提供旅游景点介绍,旅游产品发布,旅游服务以及成套旅游综合服务。同时,将借鉴雕窝民俗旅游网络村的模式,配合新民居改造,再开发将军关、玻璃台、南宅、挂甲峪、塔洼等一批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旅游网络村,使农户和游客可以利用网络方便、快捷地发布、查找、交互、预订,推动全区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4、教育领域

提高科教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扶持农村地区科教资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完善科教资源体系和科教数据库的基础上,将首都丰富的科教信息资源进行汇集、整理、综合、处理,以支撑科技创新并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加快全区各级教育与各类培训的推广应用工作,合理配臵教育资源,大力发展以网络教育为主的现代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的覆盖;充分发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龙头作用,带动社会公益性信息服务面向市民、特别是弱势人群提供网上就业培训和科普教育等服务;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建设一个覆盖区镇村三级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初步构建全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十一五”期间,将把教育信息资源与社会信息资源有效地进行整合,力争到2008年,全区100%的学校通过网络实施对学生的管理,90%的家长通过网络对子女在校情况进行查询和管理。

5、公共服务领域

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为重点,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强化以食品卫生为主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构建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的医疗救治体系;完善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健全区、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加强远程医疗建设,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和农村扎,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促进均衡发展;建设完善中华医师网,将医药领域与IT领域进行全方位结合,改变过去以揭示文献外在特征和以文本为单位提供服务的传统模式,努力构建全新的医疗数据库。

建设完善平谷区综合信息门户网站“易畅网”。易畅网涵盖了农业、企业、教育、社区等多方面综合信息,政务网为平谷区政务信息化对外宣传的窗口,易畅网的建立弥补了政务网的不足,面对对象为所有的网民用户,以满足网民的各项网络化服务为主要需求。继续完善各栏目板块的数据信息交互和数据存储,完善各栏目板块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功能,为网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信息服 务网络体系。

推动“数字市民”工程,服务市民个性培育和发展。根据政府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待抚恤、计划生育、卫生等社会事务管理要求,启动“数字市民”工程,加强本市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积累,通过与社区建设相结合,建立起便民利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之成为延伸电子政务和发挥电子商务交汇融合的一种实现形式,支撑政府提高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效率。

(三)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1、继续推进软件业的发展

“十五”期间,平谷区建立起了一支能够独立开发各类应用系统的专业化队伍,并且开发了委办局内部管理系统、农村三级互动系统等系列产品。“十一五”,将利用我区信息化建设的人才、技术优势于2008年之前,成立“行业软件研发中心”,发展政府、农业、企业、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应用系统和应用平台。打造精品软件,开拓区内外市场。到2010年,争取建成平谷区自己的软件园区和软件产品生产基地。

2、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业

信息系统集成业是以软件技术为主体,融硬件、通信网络、安全管理等技术、知识为一体,以网络技术、计算机系统软件、硬件集成、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库建设为主要业务的一个综合性行业。未来五年,依托于平谷区队伍优势,积极开展与北大青鸟等外公司的合作,承接工程项目或合作承揽工程项目,通过项目合作提高自 身技术、积累相关经验,增强自身实力,扩展平谷区信息化建设知名度。将原开发的产品加工改造后,向其他地区进行推广,寻求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

3、开拓新领域,积极推动信息服务业向纵深发展

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组建一批从事信息服务的高科技公司,开展信息内容提供服务(ICP)及各种形式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ISP)和接入服务(IAP),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网上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业,不断开拓信息服务的新领域,积极开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购物、网络广告、家庭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四)信息化软环境支撑体系建设

构建由决策管理、制度政策、人才队伍、资金投入保障、技术支撑、知识产权保护六个子体系支撑的信息化建设软环境服务体系。

1、决策管理体系

建立以“一把手”为组长的、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及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并在全区各委、办、局建立信息化工作体系。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政府在全区信息化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全区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力度。区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作为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要设立专职机构和配备技术人员,增加设备和经费投入,做到“规划、标准、机构和人员、资金、措施”五落实,全力推进我区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各委、办、局要全力配合信息办工作,积极开展各项信息化建设。每年制定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化建设项目方案,并报信息办审核。聘请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领导、专家、学者组成平谷区区信息化建设专家顾问组。参与制定平谷区信息化建设规划及相关规则、制度,以及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的审定。

2、制度政策体系

参照国家、北京市等信息化建设政策、法规,以建设“新平谷”为目标,开展信息化战略研究,探索运用政府指导和动态管理方式,编制加快平谷区信息化建设的有关政策,强化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机制,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

3、人才队伍体系

建立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各单位信息化主管(CIO)、各单位具体实施人员为主的层级结构分明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将本地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外地人才的引进有机结合起来,对重点产业人才建设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如软件等),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待遇诸方面政策上予以倾斜。在建立区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各单位设立信息主管(CIO),负责本单位信息化的规划和协调工作,实施人才发展目标责任制,并将其作为领导干部年终考核的一项内容。建立各乡镇、村信息员队伍体系,并加强对其的管理、培训工作,提高信息员的专业技能。

信息化人才培养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要把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列为促进我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配套措施。为保证信息化人才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先进性,建立平谷区信息化培训体系,制定信息化人才培训制度,对信息化人才实施系统的强化教育。建立人才共享机制。目前平谷区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精通网络技术、软件开发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在信息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发挥队伍优势,对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技术支持,实现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共享。

4、资金保障体系

深化改革,更新观念,在政府规划、政策导向的基础上,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多渠道筹措信息化建设资金,建立多元投资体系。充分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加大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照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每年定期给予划拨,保证政府投资的工程项目资金到位;充分调动各单位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各单位、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甚至吸收利用外资参与信息化建设。对于直接为政府服务的信息化工程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益性信息化项目,采取政府导向投入和市场机制运行的方式逐年投资建设完善。对于商业经营性的信息服务业,政府通过制定市场规则和鼓励政策,引入竞争机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放开由社会各方面投入发展。实行市场准入和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吸纳国内外资金。

5、技术支撑体系

平谷区信息中心作为区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实施部门,要在技术上对各单位信息化建设给予援助,从网络安全、网站建设、各类应用系统开发等方面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和技术支持。

6、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信息产业与其他知识产权不同,零边际成本使软件复制和传播容易,成熟的PC市场使软件与平台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我们可以使同一份软件轻而易举地复制、传播、运行于很大范围的许多台电脑上。因此我们要把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促使自己发展的需要,积极的做好该项工作,加强对区内已研发的各类软件产品的产权保护,推动正版软件的应用力度。

二、重点工程

(一)平谷区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工程

2008年前,建立包含应急指挥中心在内的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与公安、水利、地震、林业、交通、医疗、卫生等各分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使平谷区面对应急事件时,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交通、水文、气象、地貌等信息,做到各类资源、各种数据的共享,辅助决策指挥,实现统一调度、综合指挥。提高平谷区政府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

(二)国产化软件应用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2008年前建设国产化软件应用集成示范基地,使平谷成为国产软件厂商的集聚地,并成为在政务、企业、农业等社会各个领域信息化建设应用国产软件的试验基地。2006年前完成平谷区国产软件的推广工作,范围涉及我区所有相关单位,并在互联审批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上采用国产软件,完善平谷区国产电子政务办公平台。2007年前完成完全具有国产自主知识权的GIS软件平台 应用系统,最终实现区电子政务办公平台的完全国产化。

(三)无线城市建设工程

无线网络能够更好地帮助政府部门开展相关的监管和服务工作,既能够有力地促进政府为民服务的效率,又能够为无线网络的应用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宣传作用。无线网络的应用遍布在会议、展览、商业、购物、旅游、金融、物流、交通、教育等多个领域,无论是在基础设施,还是在相关应用服务领域的建设中,发挥政府引导下的市场机制来鼓励相关企业参与投资,一方面是减少政府的投资压力,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形成有效的社会分工和联动互补的作用,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民众对无线网络生活的认知、促进无线网络商业模式的开发,为人们之间的沟通提供多元化的渠道和方式。

(四)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2010年前,针对273个行政村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网络村建设,并开发农产品市场预警、农业种养殖专家决策系统,推广农村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提供各种应用服务,为提高农民素质和增收致富服务。

(五)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工程

2008年前完善并升级网络平台,该平台具有网络防攻击、安全审计、链路负载均衡、CA认证、电子签章等功能,为平谷区网络安全提供保障。

(六)企业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工程

2008年前完成我区企业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该系统 包括企业网站群、企业的服务管理平台、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等方面内容,为平谷区实现工业强区提供有利的保障。

(七)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以整合服务资源,满足市民的各项网络化服务为主要需求,将职介、社保、社区服务、人口管理、社区教育、文化服务等信息资源集中,由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统一交换、管理、发布医疗保健、家政服务、文体娱乐、教育培训、礼仪服务、生活必须品供应、社会福利等信息。

(八)CA认证体系建设工程

CA认证体系即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系统,是解决网上安全问题,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各主体之间的信任的关键。在“十一五”期间,将建设CA认证,并广泛运用于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中,防止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确保工作内容、帐号、密码不被他人识别和盗取。

第四篇:“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到2010年,是我区区按照北京市总体规划,全面落实“同心全面建小康,打造绿色国际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筹备和承办2008年奥运会比赛项目,实施“办好新奥运,建设新我区”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北京奥运比赛项目承办地的我区人民,其体育热情,参与意识,健身需求,将日趋高涨。为加快我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服从服务于我区这一重要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娱乐需求,出色完成北京奥运会比赛项目承办任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我区体育事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区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人口逐年递增,2004年体育人口达到62%,人民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区、镇、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场地建设及健身设施有了明显改善;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竞技体育成绩保持京郊前列,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业训工作形成梯队结构,举重、柔道、田径等优势项目,成绩显著;体育产业发展较快,趋于区域化、规模化,2004年体育产业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已经成为我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振奋地区精神,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必须看到,我区体育事业的规模还不大,总体水平还不高,与城八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不足,高水平尖子人才较少,优势体育项目偏少,弱势项目亟待提高;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农村体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体育设施尤其是群众健身设施还比较落后;体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有形及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够理想;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正在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适应。

(二)我区体育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06年至2010年,我区体育事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我区处于北京市整体规划中的东部发展带,我区将成为“十一五”时期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卫星城,其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无疑将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今后五年,我区将全面推进并实现“同心全面建小康,打造绿色国际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我区经济将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将刺激体育需求的增长,体育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将逐年增加。

“十一五”时期,我区将全面推进新城总体规划,必将加快我区重大体育设施的建设步伐,大大提升我区体育基础设施的总体水平,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更为优越的条件和环境。

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我区赢得了北京奥运会水上项目比赛承办权,使我区体育进入以筹办奥运会比赛项目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发展机遇期,为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为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激励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

但是,机遇总是与挑战派生并存的,机遇的来临预示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和责任历史地赋予了我们。我们要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和利用好这一发展机遇,确立科学的发展观,以超常的胆略和付出,加快我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我区成功地承办奥运会比赛项目,为造福人民群众做出不懈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二、指导方针与基本思路

(一)指导方针

“十一五”时期我区区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推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开创我区区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我区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立脚点,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我区区人民健康素质作为我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努力探索群众体育的发展规律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全面提高我区体育的整体水平。

&

nbsp;——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推进我区区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转变,塑造服务型政府。积极培育体育社团,加速推进体育的社会化、主业化、产业化进程。

——坚持我区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与我区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保障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地运行。

——坚持科技兴体、人才为本的方针,加大体育科技投入和科研力度,提高体育工作者科技素质,提升我区区体育工作的科技含量。

(二)基本思路

“十一五”时期我区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创建一个平台,发展三条主线,开拓五个层面。

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我区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建服务型政府。培育以我区区体育总会为核心的体育社团管理体系,推进体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

创建一个平台: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充分发挥体育局的政府职能作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整合各方面资源,搭建体育事业发展的有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吸引各方力量投资,、开发、经营,形成良好的互惠互利、有机发展的协作关系,并使发展平台由小到大健康发展。

发展三条主线:一条是以奥运会的筹办为主线,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我区竞技体育发展基础,推进我区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健全面向大众的“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我区全民健身运动向深层次发展。三是以我区构建“产业富区”,促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战略为主线,以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为主导产业,以发展我区特色体育旅游产业为目标,构建符合现代产业发展及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特征门类齐全、结构与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促进我区体育产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开拓五个层面:一是以打造我区体育品牌、创建体育健身娱乐精品区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发展面。二是以构建奥运会场馆为最高层次,综合性体育中心为中间层次,城镇社区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基础层次的相互协调、网状幅射延伸的体育场馆结构为目标的体育场馆设施发展面。三是以推进四条渠道的业余训练网络建设为基础,为北京市和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构建我区竞技体育发展面。四是以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完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构建我区群众体育发展面。五是以调整体育人才结构,加大人才培养为主线,采取资源整合、内引外联、强强联手措施,形成体育人才供需链,构筑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科技发展面。

三、“十一五”时期我区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群众体育

(一)奋斗目标

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健康向上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活动成为全区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体育参有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全区体育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6%以上。全区人民的体质明显改善,成年人体质测定合格率超过80%,青少年体质明显增强。群众体育社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二)任务和措施

群众体育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是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后五年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努力构建“政府管理、协会组织、社会兴办、全民参与、市民自治”的多元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管理、服务、监测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群众体育的普及化、科学化、生活化。

1、健全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建立完善的区、镇(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三级社会化群体网络和管理体系。区、镇(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全部建立体育组织。杨镇、北小营、李桥三个镇申报全国体育先进乡镇成功,实现我区50%的镇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乡镇。继胜利街道办事处之后,光明街道办事处达到北京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

——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组成的社会团体管理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团作用,开展好相应人群的群体活动。区工会组织的每四年一届的职工运动会,反响很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健身热情,共青团、妇联也要创新思路、开展独具特色、形成传统的健身活动。

——加强区体育总会和各个协会组成的体育社团管理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桥梁、纽带和组织作用,逐步实现由现实体育局主办赛事过渡到体育局监管下的各协会自行组织赛事,有步骤地推进各级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进程,形成社会办体育的格局。

——鼓励和支持乡村、社区、公园、广场等地群众自发形成的晨晚练健身站,并纳入社会管理范围。要积极引导在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的基础上创建一批社区群众体育俱乐部,胜利、光明街道办事处先行试点,市体育局将给予政策扶持。

2、加快群众健身场地建设,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

——加快镇、村体育中心和文体活动站建设。2010年,80%的镇建有体育中心,85%的行政村建有文体活动站。镇级体育中心要达到2500平方米以上,村级文体活动站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

——加快“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积极争取

北京市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的“全民健身工程”的数量,增加区、镇、村三级投入,科学地进行安排,2010年实现100%的乡镇、行政村、街道和社区委员会建有全民健身工程。

——精心设计和建设一批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群众健身场地和设施,推进体育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环境建设、园林建设相融合。“十一五”时期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北京市政府有关体育设施建设的规定,落实健身场地,保证人均0.3平方米,其场地工程与居住区工程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同期交付使用。“十五”期间居住区体育设施未完成上述标准的,要在“十一五”时期完成建设指标。乡镇、行政村新建广场、公园,要配套建设健身场地设施。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及工业开发区,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满足职工健身需求,创建良好的健身场所。

——逐步改造和不断完善全区中学、小学、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成为北京市教育系统体育设施整体水平一流的典范。加强我区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在确保群众健身安全的情况下,寒暑假、公休日对外开放,使学校设施资源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3、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深入地向前发展。

——坚持开展我区区每年一次“全民健身宣传周”、两年一次“全民健身体育节”活动。坚持改革创新,突出我区特色,内容丰富多彩,体现参与性。精心组织,年年翻新,成为我区有影响的大型活动之一。

——继续办好已经形成传统、形成品牌的标志性活动。如后沙峪杯春季环城赛、健身双球比赛、地税杯桥牌比赛、空港杯全国门球邀请赛、四年一届的职工运动会和两年一届的残疾人运动会等。

——发挥工、青、妇、社会团体及行业体协、各单项协会等体育社团的作用,组织举办具有各自特点,项目多样,适宜相对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并形成传统赛事。

——乡、镇、局(公司)、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社区(居委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经常开展喜闻乐见、突出健身实效、简便易行、生动活泼的健身活动。要积极举办各种社区间、家庭间的兼健身与竞技为一体的体育联谊、联赛活动,使“体育之家”、“体育社区”活动成为实质性、代表性的活动。

——征集、收纳、创编趣味体育项目,策划时代感强、形式多样的趣味运动会,以易于参与、趣味性浓和观赏价值高的赛事组织形式进入社区、乡镇、街道,打造具有我区特色的品牌赛事和项目。

——挖掘、整理、推广民族体育和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如太极(剑、拳、扇)、秧歌、腰鼓、霸王鞭、高跷、旱船、舞幡、踢毽、风筝、抖空竹、舞龙舞狮等。加强对民族、民间体育的推广与研发,使其融于时代,更具生命力,更易于在大众中推广。以国际奥林匹克日或北京申奥成功纪念日为契机,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民族体育、民间民俗体育展示和表演活动,创造我区体育精品。

4、进一步明确并坚持“农村体育的重点在乡镇,青少年体育的重点在学校”。

——我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没有农民的健康,就难以实现全区的小康。农村体育工作要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为目的,以丰富农村体育内容为重点,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努力探索乡镇“特色体育”的发展途径。2007年和2008年将分别举行北京市农民运动会和全国农民运动会,这是检验和展示我区农村体育成果的大舞台,我们要全力以赴,精心组团,保证训练和比赛经费,实现市农运会“保二争一”的目标,实现我区农民运动员在2008年全国农运会上为北京市代表团夺取“三金”的目标。

——我区中、小、幼在校(园)人数为13万,将近全区人口的四分之一。学校体育是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关系到未来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全面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保证全区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系统。

——加强体质测试中心、站、点的建设。到2010年60%的乡镇、50%的社区、60%的局(公司)建立三级体质测试站。积极倡导中、小、幼建立体质监测站、点,2010年区重点中学及体育传统校全部建有体质测试站点。

——积极开展测试,逐步扩大受测面。采取集中、分散、巡回等形式,方便群众测试,逐步扩大群众受测面。2010年,城区测试人数达到辖区成年人人数的5%,农村达到2%。

——加强检测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测试、评价及体质研究能力,为群众提供因人而异的科学健身方案,使体质测试工作成为加快全民健身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步骤。

6、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重点培养锻炼指导型、技能传授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到2010年,体育指导员达到3000人,全区100%的健身中心、晨晚练点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群众体育工作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定期举办培训辅导班,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技能传授能力,使他们成为开展文明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科学健身的辅导员和推广健身项目的生力军。2010年每个辅导站健身项目达到10个以上。

竞技体育

(一)奋斗目标

以2008年

奥运会和北京市第十二届、第十三届运动会为契机,加快竞技体育发展,全面提升我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努力实现2006年北京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有新的突破,2008年奥运会首获奖牌,2010年北京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的“三级跳”的目标,确立与我区创建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我区竞技体育发展地位。

具体目标是:竞技体育业训水平和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超额完成市体育局下达的优秀运动员输送人数指标任务;2006年在北京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在全市排名保八争六,三个项目进入团体前三名,六个项目进入团体前六名;到2008年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得金牌40枚以上,打破四项北京市少年纪录;我区区输送的运动员在全国运动会、亚洲运动会上获得金牌,2008年奥运会上力争获得奖牌;2010年北京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团体总体和金牌总数在全市排名保六争五,确立北京市体育强区地位。

(二)任务和措施

竞技体育是体育发展的重点,是体育事业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部分,是确立体育强区地位的重要因素,其核心是要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今后五年,体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发挥我区人才培养和业训工作的优势,全力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创造有史以来最优异的成绩,为我区人民争得荣誉。

1、坚持体教结合,合理规划体育传统校布局,促进体育人才培养和业训工作梯队建设。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构建体教结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区体校龙头带动作用,调动全区35个体育传统校积极性,明确各自业训工作和人才培养、输送的责任和任务,形成以区体校为龙头,以我区一中、牛栏山一中、杨镇一中为重点,以全区35所体育传统校为基础的塔型、网状业训工作和人才培养梯队建设。

2、调整运动项目结构和布局,实施金牌战略、精品工程,金牌总分并举。由于竞技体育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在项目设施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发展符合我区实际的项目。

——继续巩固传统优势项目,打造我区体育精品工程。举重、柔道、皮划艇和田径中的子项中长跑、投掷、短跨为我区重点项目和优势项目。其中举重、柔道和皮划艇列入我区力争在全国十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精品工程。区体校担负着光荣而艰苦的任务,要充分利用北京市体育局已批准举重、柔道项目试办二级班的有利条件,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实现打造我区体育精品的既定目标,推动整个项目提高水平,不断扩大整体优势。

——努力提高潜优势项目竞技水平,扩大夺牌夺金的项目点。游泳、跆拳道、武术以及田径中的某些子项,从教练水平、训练条件、训练规模、人才储备以及以往在全国全市体育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已经具备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条件。要优化结构,有取有舍,力争在2010年北京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上成为我区夺牌夺金的又一个亮点。

——抓好基础项目和弱势项目建设,提高我区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球类项目一直是我区的弱势体育项目,但球类项目以其影响大、竞争激烈、观赏性强、普及率高,备受人们的关注。我们要立足长远,加大基础项目和弱势项目的建设。现在全区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手球等球类传统校共计28所,其中小学占17所。我们要从现在起,扎扎实实抓好球类运动项目,经过五年的努力,2010年前后将显现我区最具影响的球类项目的优势。

3、加强业余训练,提高训练水平。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按照“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已形成的业余训练网络,逐步改善业余训练条件,扩大业余训练规模。广开招生渠道,利用开办二级班的条件,面向全国招收、吸纳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扩大在训人数,业余体校常年训练人数400人左右。加强对体育传统校业训工作的合作与指导,建立良好的后备人才选拔、测试、训练和输送的体系。切实抓好我区组团参加全国及市级比赛的运动队的组建和集训工作,适当扩大运动员编制和集训规模,坚持“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大运动量”的科学训练原则,提高集训质量,争取优异成绩。

4、实施人才战略,创建一支事业心强、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精通、乐于奉献的教练员队伍。进一步加强爱岗敬业教育,提高教练员素质。密切与国家柔道队和北京体育大学的合作,加强对现有教练员的培训,对优秀教练员和具有潜质的教练员送出去深造再学习,不断提高教练员科学训练水平。落实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合格上岗的教练达到100%,高级教练达到10%,中级教练达到40%,其余全部达到初级标准,100%的教练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加大考核力度,推动聘任上岗。体校内部实行全员聘任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向社会招聘优秀教练员,不断充实教练员队伍。为强化优势项目或开辟有潜力的新项目,可适当聘请和引进市级、国家级高级教练。调整教练员的奖励制度,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的奖励,保证优秀教练员队伍的稳定。

5、加强体育专项医务队伍建设。体校、运动队和体育传统校都要成立体育专项医务站(室),保证运动员得到良好的科学运动量指导,并做好运动后体能的恢复工作,及时进行伤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

6、加强体育科研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建立北京体育大学学习基地,强强联手共同进行科研和探索,科研重点是: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医务监督、少年儿童运动规律及成才因素。针对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优势项目在国家及市级大赛中实现“夺金”目标,成立专门的市场准入、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劳动用工等方面提供便利。设立我区区体育事业发展基金,通过投融资政策,推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鼓励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对体育事业的资助和捐赠,拓宽投资渠道。

4、加强体育科研,加速体育科技进步,走科技兴体之路。利用与国家柔道队、北京体育大学、北体大中专学校的合作关系,联手共建我区体育科研基地和实验、实习基地。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科学健身方法,竞技体育的科学训练、尖子人才培养、夺金项目进行科技攻关,推动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利用科研基地开设体育人才培训班,重点培养高水平教练员。加大人才引进,建立“绿色”通道,根据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引进高级教练员、专业管理人员、企划人员及商务、中介等专业人才。

5、加强体育法制建设,优化体育发展的环境。体育法制工作要以推进行政管理法制化为重点,加强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工作。要以贯彻执行体育法为重点,健全法制机构,增加机构人员编制,加大体育执法力度,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水平.要认真做好体育安全、体育服务业开业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公益性体育设施的保护等检查监督工作,规范体育健身服务标准,保障体育消费者的利益。

6、加强体育宣传,营造体育发展氛围,全民参与,落实规划。体育事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惟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才能实现规划确立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体育宣传工作和国民体育教育工作,动员全区人民关心体育,了解体育,参与体育,支持体育,形成强烈的体育意识,形成巨大合力,加快我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实现我区体育事业新的跨越。

第五篇: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政府职能作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整合各方面资源,搭建体育事业发展的有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吸引各方力量投资,、开发、经营,形成良好的互惠互利、有机发展的协作关系,并使发展平台由小到大健康发展。

发展三条主线:一条是以奥运会的筹办为主线,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我区竞技体育发展基础,推进我区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健全面向大众的“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我区全民健身运动向深层次发展。三是以我区构建“产业富区”,促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战略为主线,以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为主导产业,以发展我区特色体育旅游产业为目标,构建符合现代产业发展及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特征门类齐全、结构与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促进我区体育产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开拓五个层面:一是以打造我区体育品牌、创建体育健身娱乐精品区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发展面。二是以构建奥运会场馆为最高层次,综合性体育中心为中间层次,城镇社区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基础层次的相互协调、网状幅射延伸的体育场馆结构为目标的体育场馆设施发展面。三是以推进四条渠道的业余训练网络建设为基础,为北京市和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构建我区竞技体育发展面。四是以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完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构建我区群众体育发展面。五是以调整体育人才结构,加大人才培养为主线,采取资源整合、内引外联、强强联手措施,形成体育人才供需链,构筑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科技发展面。

三、“十一五”时期我区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群众体育

(一)奋斗目标

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健康向上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活动成为全区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体育参有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全区体育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6%以上。全区人民的体质明显改善,成年人体质测定合格率超过80%,青少年体质明显增强。群众体育社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二)任务和措施

群众体育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是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后五年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努力构建“政府管理、协会组织、社会兴办、全民参与、市民自治”的多元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管理、服务、监测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群众体育的普及化、科学化、生活化。

1、健全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建立完善的区、镇(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三级社会化群体网络和管理体系。区、镇(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全部建立体育组织。杨镇、北小营、李桥三个镇申报全国体育先进乡镇成功,实现我区50%的镇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乡镇。继胜利街道办事处之后,光明街道办事处达到北京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

——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组成的社会团体管理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团作用,开展好相应人群的群体活动。区工会组织的每四年一届的职工运动会,反响很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健身热情,共青团、妇联也要创新思路、开展独具特色、形成传统的健身活动。

——加强区体育总会和各个协会组成的体育社团管理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桥梁、纽带和组织作用,逐步实现由现实体育局主办赛事过渡到体育局监管下的各协会自行组织赛事,有步骤地推进各级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进程,形成社会办体育的格局。

——鼓励和支持乡村、社区、公园、广场等地群众自发形成的晨晚练健身站,并纳入社会管理范围。要积极引导在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的基础上创建一批社区群众体育俱乐部,胜利、光明街道办事处先行试点,市体育局将给予政策扶持。

2、加快群众健身场地建设,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

——加快镇、村体育中心和文体活动站建设。2010年,80%的镇建有体育中心,85%的行政村建有文体活动站。镇级体育中心要达到2500平方米以上,村级文体活动站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

——加快“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北京市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的“全民健身工程”的数量,增加区、镇、村三级投入,科学地进行安排,2010年实现100%的乡镇、行政村、街道和社区委员会建有全民健身工程。

——精心设计和建设一批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群众健身场地和设施,推进体育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环境建设、园林建设相融合。“十一五”时期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北京市政府有关体育设施建设的规定,落实健身场地,保证人均0.3平方米,其场地工程与居住区工程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同期交付使用。“十五”期间居住区体育设施未完成上述标准的,要在“十一五”时期完成建设指标。乡镇、行政村新建广尝公园,要配套建设健身场地设施。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及工业开发区,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满足职工健身需求,创建良好的健身场所。

——逐步改造和不断完善全区中学、小学、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成为北京市教育系统体育设施整体水平一流的典范。加强我区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在确保群众健身安全的情况下,寒暑假、公休日对外开放,使学校设施资源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3、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深入地向前发展。

——坚持开展我区区每年一次“全民健身宣传周”、两年一次“全民健身体育节”活动。坚持改革创新,突出我区特色,内容丰富多彩,体现参与性。精心组织,年年翻新,成为我区有影响的大型

活动之一。

——继续办好已经形成传统、形成品牌的标志性活动。如后沙峪杯春季环城赛、健身双球比赛、地税杯桥牌比赛、空港杯全国门球邀请赛、四年一届的职工运动会和两年一届的残疾人运动会等。

——发挥工、青、妇、社会团体及行业体协、各单项协会等体育社团的作用,组织举办具有各自特点,项目多样,适宜相对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并形成传统赛事。

——乡、镇、局(公司)、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社区(居委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经常开展喜闻乐见、突出健身实效、简便易行、生动活泼的健身活动。要积极举办各种社区间、家庭间的兼健身与竞技为一体的体育联谊、联赛活动,使“体育之家”、“体育社区”活动成为实质性、代表性的活动。

——征集、收纳、创编趣味体育项目,策划时代感强、形式多样的趣味运动会,以易于参与、趣味性浓和观赏价值高的赛事组织形式进入社区、乡镇、街道,打造具有我区特色的品牌赛事和项目。

——挖掘、整理、推广民族体育和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如太极(剑、拳、扇)、秧歌、腰鼓、霸王鞭、高跷、旱船、舞幡、踢毽、风筝、抖空竹、舞龙舞狮等。加强对民族、民间体育的推广与研发,使其融于时代,更具生命力,更易于在大众中推广。以国际奥林匹克日或北京申奥成功纪念日为契机,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民族体育、民间民俗体育展示和表演活动,创造我区体育精品。

4、进一步明确并坚持“农村体育的重点在乡镇,青少年体育的重点在学校”。

——我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没有农民的健康,就难以实现全区的小康。农村体育工作要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为目的,以丰富农村体育内容为重点,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努力探索乡镇“特色体育”的发展途径。~年和~年将分别举行北京市农~动会和全国农~动会,这是检验和展示我区农村体育成果的大舞台,我们要全力以赴,精心组团,保证训练和比赛经费,实现市农运会“保二争一”的目标,实现我区农~动员在~年全国农运会上为北京市代表团夺劝三金”的目标。

——我区中、孝幼在校(园)人数为13万,将近全区人口的四分之一。学校体育是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关系到未来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全面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保证全区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系统。

——加强体质测试中心、站、点的建设。到2010年60%的乡镇、50%的社区、60%的局(公司)建立三级体质测试站。积极倡导中、孝幼建立体质监测站、点,2010年区重点中学及体育传统校全部建有体质测试站点。

——积极开展测试,逐步扩大受测面。采取集中、分散、巡回等形式,方便群众测试,逐步扩大群众受测面。2010年,城区测试人数达到辖区成年人人数的5%,农村达到2%。

——加强检测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测试、评价及体质研究能力,为群众提供因人而异的科学健身方案,使体质测试工作成为加快全民健身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步骤。

6、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重点培养锻炼指导型、技能传授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到2010年,体育指导员达到3000人,全区100%的健身中心、晨晚练点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群众体育工作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定期举办培训辅导班,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技能传授能力,使他们成为开展文明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科学健身的辅导员和推广健身项目的生力军。2010年每个辅导站健身项目达到10个以上。

竞技体育

(一)奋斗目标

以~年奥运会和北京市第十二届、第十三届运动会为契机,加快竞技体育发展,全面提升我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努力实现~年北京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有新的突破,~年奥运会首获奖牌,2010年北京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的“三级跳”的目标,确立与我区创建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我区竞技体育发展地位。

具体目标是:竞技体育业训水平和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超额完成市体育局下达的优秀运动员输送人数指标任务;~年在北京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在全市排名保八争六,三个项目进入团体前三名,六个项目进入团体前六名;到~年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得金牌40枚以上,打破四项北京市少年纪录;我区区输送的运动员在全国运动会、亚洲运动会上获得金牌,~年奥运会上力争获得奖牌;2010年北京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团体总体和金牌总数在全市排名保六争五,确立北京市体育强区地位。

(二)任务和措施

竞技体育是体育发展的重点,是体育事业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部分,是确立体育强区地位的重要因素,其核心是要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今后五年,体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发挥我区人才培养和业训工作的优势,全力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创造有史以来最优异的成绩,为我区人民争得荣誉。

1、坚持体教结合,合理规划体育传统校布局,促进体育人才培养和业训工作梯队建设。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构建体教结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区体校龙头带动作用,调动全区35个体育传统校积极性,明确各自业训工作和人才培养、输送的责任和任务,形成以区体校为龙头,以我区一中、牛栏山一中、杨镇一中为重点,以全区35所体育传统校为基础的塔型、网状业训工作和人才培养梯队建设。

 

;

2、调整运动项目结构和布局,实施金牌战略、精品工程,金牌总分并举。由于竞技体育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在项目设施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发展符合我区实际的项目。

——继续巩固传统优势项目,打造我区体育精品工程。举重、柔道、皮划艇和田径中的子项中长跑、投掷、短跨为我区重点项目和优势项目。其中举重、柔道和皮划艇列入我区力争在全国十运会和~年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精品工程。区体校担负着光荣而艰苦的任务,要充分利用北京市体育局已批准举重、柔道项目试办二级班的有利条件,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实现打造我区体育精品的既定目标,推动整个项目提高水平,不断扩大整体优势。

——努力提高潜优势项目竞技水平,扩大夺牌夺金的项目点。游泳、跆拳道、武术以及田径中的某些子项,从教练水平、训练条件、训练规模、人才储备以及以往在全国全市体育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已经具备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条件。要优化结构,有取有舍,力争在2010年北京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上成为我区夺牌夺金的又一个亮点。

——抓好基础项目和弱势项目建设,提高我区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球类项目一直是我区的弱势体育项目,但球类项目以其影响大、竞争激烈、观赏性强、普及率高,备受人们的关注。我们要立足长远,加大基础项目和弱势项目的建设。现在全区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手球等球类传统校共计28所,其中小学占17所。我们要从现在起,扎扎实实抓好球类运动项目,经过五年的努力,2010年前后将显现我区最具影响的球类项目的优势。

3、加强业余训练,提高训练水平。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按照“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已形成的业余训练网络,逐步改善业余训练条件,扩大业余训练规模。广开招生渠道,利用开办二级班的条件,面向全国招收、吸纳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扩大在训人数,业余体校常年训练人数400人左右。加强对体育传统校业训工作的合作与指导,建立良好的后备人才选拔、测试、训练和输送的体系。切实抓好我区组团参加全国及市级比赛的运动队的组建和集训工作,适当扩大运动员编制和集训规模,坚持“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大运动量”的科学训练原则,提高集训质量,争取优异成绩。

4、实施人才战略,创建一支事业心强、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精通、乐于奉献的教练员队伍。进一步加强爱岗敬业教育,提高教练员素质。密切与国家柔道队和北京体育大学的合作,加强对现有教练员的培训,对优秀教练员和具有潜质的教练员送出去深造再学习,不断提高教练员科学训练水平。落实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合格上岗的教练达到100%,高级教练达到10%,中级教练达到40%,其余全部达到初级标准,100%的教练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加大考核力度,推动聘任上岗。体校内部实行全员聘任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向社会招聘优秀教练员,不断充实教练员队伍。为强化优势项目或开辟有潜力的新项目,可适当聘请和引进市级、国家级高级教练。调整教练员的奖励制度,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的奖励,保证优秀教练员队伍的稳定。

5、加强体育专项医务队伍建设。体校、运动队和体育传统校都要成立体育专项医务站(室),保证运动员得到良好的科~动量指导,并做好运动后体能的恢复工作,及时进行伤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

6、加强体育科研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建立北京体育大学学习基地,强强联手共同进行科研和探索,科研重点是: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医务监督、少年儿童运动规律及成才因素。针对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优势项目在国家及市级大赛中实现“夺金”目标,成立专门的课题攻关组,以课题为中心,以夺金牌为重点,推动体育科研成果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7、发挥“举区优势”,加大竞技体育硬件投入,推进竞技体育集约化的发展。坚持“举国体制”的战略方针,发挥“举区优势”,创造有利于竞技体育发展的环境。政府要加大投入,不断改善业训基地条件,保证业训工作和组队参加全国及市级比赛的经费。体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组织一条龙,管理一盘棋,训练一贯制”的指导原则,加强对优秀运动队和业余训练体系的集约化管理,强化对运动项目的“一条龙”的管理职能,加快人才成长,实现我区竞技体育跨越式发展。

场馆建设

(一)奋斗目标

~年奥运在即,加快我区场馆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体现“新北京,新奥运,新我区,新发展”的理念,加快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建设,如何向世界展示“我区高度,我区特色,我区风格,我区气派”,提升我区在国际领域的地位,其体育场馆建设尤显重要。我们要紧紧抓住历史契机,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完善全区体育场馆建设布局,形成以奥运会场馆为最高层次,我区新城体育中心、我区体育局体育中心、现代体育中心、空港体育中心、杨镇体育中心为中间层次,以各镇体育活动中心为基础层次的相互协调、整体统一的金字塔式的体育场馆结构体系,提升全区体育场馆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任务和措施

“十一五”期间正值北京筹备和承办~年奥运会,我区担负着承办奥运会水上项目比赛和建设“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因此“十一五”时期,场馆建设本着“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优先建设具有带动幅射作用的区级大型体育场馆”的原则,确定6项工程为“十一五”时期重点体育设施建设项目。

1、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建设工程。该工程占地162.59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设座席35000个,其中永久坐席4000个。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建设要严格按照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设计及建设标准

要求,出色、~、如期完成。

2、新城体育中心建设工程。该工程位于新城政府大楼东侧,占地1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规划有综合体育馆、封闭式看台体育场和一个集游泳、网球、灯光篮、排球场的综合体育活动中心。新城体育中心要建成独具我区特点,能代表我区形象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其规模和功能达到国际标准。该工程要与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同步建成,相互呼应,成为具有我区体育文化特色的标志。

3、现代体育中心建设工程。该工程位于仁和镇平各庄地区,占地15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规划有体育馆,足球运动场和一个集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房的多功能活动中心。现代体育中心主要服务于该地区产业工人,并以开展球类项目为特点,开展职工健身活动及举办比赛。设计及建设要体现“现代”及汽车城特征,突出球类活动特点。该工程~年开工,2010年竣工。

4、空港体育中心建设工程。该工程位于后沙峪镇,空港城北,占地15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规划有综合体育馆,看台体育场和一个集网球、保龄球、游泳为一体的体育活动中心。空港体育中心主要服务于该地区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及外商等国际友人,开展健身、娱乐活动。设计及建设要突出“绿色国际港”特点,建成空港新城标志性建筑。该工程~年开工,2010年竣工。

5、杨镇体育中心建设工程。该中心位于杨镇中心区,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规划有体育馆、体育场和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台球、棋牌等设施的活动中心。杨镇处于潮白河以东以8个乡镇的核心地带,是我区重点建设的卫星城,其体育场馆建设的幅射、带动作用,以及做为河东举办大型体育活动的集中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积极创造条件,多方筹措资金,落实场馆建设任务。该工程~年开工,~年竣工。

6、体育局场馆中心改造工程。体育局场馆中心地处我区城区政治、文化、商贸、人居繁华区,不仅是开展业训工作、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群众参与健身活动、举办全区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为了优化群众健身环境,扩大健身项目,拟挖掘和利用现有的场地空闲空间,在东侧南、北两个训练馆中间,相连建起乒乓球、羽毛球活动馆,将其南侧的塑胶篮球场改造成网球场,并利用场馆中心北侧空地,建起塑胶篮球常工程总投资700万元,~年完成改造工程。

以上6项工程是我区历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标准最高的体育场馆建设工程,也是落实我区新城规划的重点设施建设重要任务之一。要科学地进行规划和运作,规划出预留地,广开融资渠道保证资金到位,完善工程设计及建设招标工作,加强场馆建设监督、监理工作,确保场馆建设优质、如期完成。

体育产业

(一)奋斗目标

以~年奥运会为契机,构建与我区区经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产业发展及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特征门类齐备、结构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到2010年,我区体育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以20%的速度增长,~年体育产业达到全区GDp的1.5%,2010年达到3%左右,使我区体育产业成为我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区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任务和措施

体育产业是一个永远的朝阳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区体育产业发展很快,尤其是体育产业中心区域—著名的马坡体育产业一条街,已经形成体育产业聚集的带状体育产业走廊,这是我区发展体育产业的优势。今后的任务是合理开发和整合体育产业资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深化运营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我区体育产业成为后劲最为强劲,最富活力的产业。

1、抓住奥运商机,打造我区奥运品牌。我区承办奥运水上项目比赛,国际、国内注意力资源相对集中到我区,带来了阶段性加速体育产业发展的商机。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奥运品牌,积极向国内外宣传我区,提高我区区知名度。我们要办成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水上项目比赛,让世界更加了解我区。我们要延伸奥运品牌带来的阶段性效能,经营好奥运会宝贵遗产。~年水上公园落成后,即开始筹划,吸引国外运动队选择水上公园为集训基地。奥运会后积极筹划举办国际、国内大型水上项目比赛,培育传统性精品赛事。要不断优化环境,吸引国内外运动队选择水上公园为他们固定的集训基地。同时,把“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建设成以惊险水上运动为特色的,满足旅游者娱乐及惊险刺激心里需求的,包含龙舟、激流回旋、赛艇、冲浪、游泳等多种休闲娱乐项目的水上运动乐园,打造永久的,具有我区独特魅力的奥运品牌。

2、建立北京郊区最大的体育休闲产业中心区,打造我区体育产业名牌。目前,我区北部已经形成了东起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向西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北京乡村俱乐部、北京乡村高尔夫俱乐部、大众高尔夫俱乐部、乡村赛马尝北京网球俱乐部、乔波室内滑雪尝沙滩排球场等以体育特色为主,体育企业相对集中,体育经营规模较大的融健身、休闲、娱乐、观赏、旅游为一体的体育休闲产业走廊,具备了强大的资源优势。但它的运动项目多为中、高档消费,90年代尚未形成强大的消费群体。随着我区承办~年奥运会比赛项目,周边别墅区日趋火爆。随着我区新城的建设,人居聚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北京将有庞大的群体追逐和崇尚网球、高尔夫球、滑雪等中高档运动健身项目。我们要不失时机,借势发展。首要任务是政府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协调各方成立产业中心区经营管理联合机构,打破各自为政,科学整合资源,形成联合体,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多赢的思路下,进行合作与交流。利用各自优势,采取联动、互动的方式,形成体育产业链,不断繁荣和创造各自特色,联动中扩大规模,互动中做出品牌,推动中扩大影响,体现大体育观,把这一区域的品牌做大做强,把体育产业

链办成精品。

3、建立“我区体育商务中心”,提供共同发展平台。依托“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我区奥运品牌的影响力,依托体育休闲产业中心区的资源优势和我区新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作用,我区体育已经具备了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条件。我们要抓住奥运时期国际、国内交往的契机,在我区新城创建“我区体育商务中心”,吸引国内外体育组织和体育中介机构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提供商务和体育事务交流平台,拓展体育产业服务项目,提高体育产业运营水平,增强体育产业幅射力,加快我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区政府统筹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及经费,并在新城预留体育商务中心办事处。

4、抓好特色体育健身、娱乐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给合我区现有的莲花山室外大型滑雪场和具有名人效应的“乔波室内滑雪馆”,加强市场运作,扩大消费群体,借势开发高台、速降、回旋及滑冰等新的雪上、冰上运动项目,使我区成为冬夏两旺的冰雪胜地.合理利用我区有山、有水、有林的自然优势,逐步开发登山、攀岩、定向运动、野营、山地车等时尚运动,以特色促进产业发展。

5、努力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体现中华文化底蕴和我区特色的精品赛事和精品体育表演。上个世纪,我区成功地进行了尝试,承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马上项目比赛、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女足超霸杯赛等。未来五年,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奥组委、北京市体育局的支持,获取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主办权。我区体育商务中心要加大国际国内体育交流,加强商务运作,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好我区首届民族、民间、民俗体育表演展示大会,并力争2010年前举办五项国际国内精品赛事及体育表演。

6、以体为主,积极开发体育联动产业。从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体育产业直接为国民经济创造收益的功能以及抖动关联产业的功能越来越显著。因此我们应积极地开发体育联动产业。将体育产业的优势与旅游业结合就可以扬长避短,弥补我区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不足,形成强劲的体育旅游业,互为发展,互为促进。与广告业结合,可以促进体育广告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服装业、器材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体为主,加强合作与联合,积极开发体育联动产业,促进我区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确保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街道办事处、局(公司),要全面贯彻执行体育法,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将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本单位重要日程,尤其要确保体育事业资金投入。

2、深化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体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创建服务型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要将工作重点集中在体育政策投入、制定体育发展规划、引导体育发展方向等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上来,将体育事务性工作移交给以我区体育总会为核心的体育社团进行运作,推进体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

3、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完善体育发展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政府投入,扩大公益性体育设施的供给,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加大政策投入,区政府制定产业结构专项政策,鼓励多元化体育服务业投资形式,积极支持私营、个体及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开发我区体育赛事、健身娱乐、体育中介、体育咨询、场馆管理等体育经营活动,建立经营实体。政府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劳动用工等方面提供便利。设立我区区体育事业发展基金,通过投融资政策,推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鼓励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对体育事业的资助和捐赠,拓宽投资渠道。

4、加强体育科研,加速体育科技进步,走科技兴体之路。利用与国家柔道队、北京体育大学、北体大中专学校的合作关系,联手共建我区体育科研基地和实验、实习基地。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科学健身方法,竞技体育的科学训练、尖子人才培养、夺金项目进行科技攻关,推动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利用科研基地开设体育人才培训班,重点培养高水平教练员。加大人才引进,建立“绿色”通道,根据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引进高级教练员、专业管理人员、企划人员及商务、中介等专业人才。

5、加强体育法制建设,优化体育发展的环境。体育法制工作要以推进行政管理法制化为重点,加强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工作。要以贯彻执行体育法为重点,健全法制机构,增加机构人员编制,加大体育执法力度,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水平.要认真做好体育安全、体育服务业开业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公益性体育设施的保护等检查监督工作,规范体育健身服务标准,保障体育消费者的利益。

6、加强体育宣传,营造体育发展氛围,全民参与,落实规划。体育事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惟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才能实现规划确立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体育宣传工作和国民体育教育工作,动员全区人民关心体育,了解体育,参与体育,支持体育,形成强烈的体育意识,形成巨大合力,加快我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实现我区体育事业新的跨越。

下载平谷区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谷区十一五时期水资源保护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007-12-16 19:28:2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前 言 高技术产业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中起着重要促进作用,发展高技术产业是不断提高首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实现......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建筑业发展规划 目 录 序 言 ...................................................................................................... 1 第一部分......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电力发展规划(06.12.30)(本站推荐)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电力发展规划 目 录 前 言 一、“十五”电力发展回顾与总结二、“十一五”电力发展环境和需求预测 三、“十一五”电力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青岛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范文合集

    青岛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青岛政务网 发布日期:2007-12-28 为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努力建设和谐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现代文化名城,根据中央......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读书笔记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央政府根据《中华......

    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时期政法事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时期政法事业发展规划 根据中共北京朝阳区委关于制定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指示精神,制定《北京市朝阳区“十一五”时期政法事......

    东高村镇十一五时期儿童发展规划

    东高村镇“十一五”时期儿童发展规划 1 目 录 ●前言 ●总目标 ●主要目标与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主要目标策略措施二、儿童与教育主要目标策略措施三、儿童与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