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兽共患病及虫媒传染病应急处理
人兽共患病及虫媒传染病应急处理
彭志强广东省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一、鼠疫的应急处理
(一)流行病学 1.病原体
鼠疫杆菌典型菌:短而粗,两端钝圆,两极浓染,几乎成卵圆或椭圆形的小杆菌。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涂片标本:常散在,或成双排列,或呈群聚,偶见有短链状排列。对苯胺染色易着色;革兰氏阴性;吉姆萨(Giemsa)染色可清楚见到荚膜。2.传染源
野生啮齿动物(黄鼠属),家猫和病人等。3.传播途径
啮齿动物-蚤-人;直接接触病啮齿动物如旱獭或狐狸;肺鼠疫-飞沫-人。4.潜伏期:1-9天
(二)我国鼠疫流行态势
西部(野鼠鼠疫疫源地)依然是动物间和人间鼠疫的多发区,主要包括青海、西藏、甘肃、新疆、内蒙,时常波及邻近地区:如青海—四川,内蒙—宁夏、陕西、河北等;云南省为我国家鼠鼠疫疫源地的核心区,其中云南、广西和贵州三省交界区域为疫源地的外围区; 沿海城市港口面临输入的风险因素在增加。
(三)诊断要点
病前10天内曾经到流行区或与鼠疫动物、病人接触史;突然发病,高热,早期衰竭、出血倾向伴淋巴结肿大、肺部受累或败血症;
实验室检查:淋巴结、血、脓等涂片或培养出鼠疫杆菌,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
(四)报告
鼠疫属于法定甲类传染病、国际检疫的疾病,一旦怀疑鼠疫立即在2小时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责任制,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鼠疫病人要立即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1.法定报告人
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医生为法定疫情报告人。2.义务报告人
各行各业的职工、机关干部、教师、妇幼保健人员、学生、居民、农牧民及其它人员均为义务报告人。疫区发现不明原因的急死病人或病、死啮齿类及其它动物,应及时用口头、书面、电话等方式向所在地的医疗、卫生机构报告
(五)病例(疑似病例)调查处理
工作人员在进入病家时,须着防护服,预防性服药 1.个案调查
临床表现、发病前9天与动物接触情况,是否被跳蚤叮咬,是否与疑似病例接触,发病后每天活动情况。
2.隔离
严格住院隔离治疗,肺鼠疫病人要单独隔离。清除病人身上、衣物等蚤类。3.采样
要求在病人用抗生素药前采集,静脉血、淋巴、痰液及咽拭子,必要时采集眼分泌物、大便。
(六)接触者调查处理
1.直接接触者:日常生活接触、诊查鼠疫病人及解剖尸体的人,根据病人在传染期内的活动情况查明所有接触者,肺鼠疫接触者必须隔离观察;其他型鼠疫的接触者,健康隔离或跟踪观察9天,如已离开本地,应通报追踪,就地隔离留验,密切接触者包括医务人员应服药预防。2.预防性投药
四环素1.0-2.0克/天,分2-4次口服,儿童25.0-50.0毫克/天,分2-4次口服;多西环素100.0-200.0毫克/天,分1-2次口服,儿童剂量及服法相同;磺胺类药(含增效剂)1.6克/天,分2次口服;连服5-7天。
(七)控制措施 1.设立隔离区
根据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对周围人群可能造成的威胁的范围而定,隔离区域要设立明显警示标志,由专人负责警戒管理。疫区立即进行消毒、灭蚤、灭鼠等处理工作。隔离区内居民视为直接接触者,预防性服药,隔离期限:9天 2.监测报告:实行每天零报告制度。疑似病例:
高热及意识不清的病人;高热伴淋巴结肿大的病人;高热伴咳嗽、胸痛、咯血的病人;高热伴皮肤水泡或溃疡的病人;突然不明原因死亡者。3.宣传教育
宣传鼠疫防治科普知识和相关法规,建立“三报三不”制度:三报,即发现自毙鼠和其他染疫动物要报告;发现疑似鼠疫病人和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要报告;发现原因不明与急性发高热病人要报告; 三不,即不私自捕猎旱獭;不剥食旱獭和其他野生动物;不私自贩运倒卖旱獭。
二、炭疽应急处理
(一)流行病学 1.病原体:炭疽杆菌
2.传染源:草食动物牛、马、羊、骡、骆驼和猪,犬。3.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污染的土壤、动物皮革;吸入带芽孢的灰尘-肺炭疽; 食用带菌肉类-肠炭疽。4.炭疽诊断要点
流行病史(职业、接触病畜史);
临床表现:皮肤特征性的黑色焦痂;肺炭疽:血性胸水,出血性肺炎;肠炭疽:剧烈腹痛、血性水样腹泻
实验室检查:标本直接涂片或培养发现炭疽杆菌。5.治疗:青霉素,氯霉素或四环素
(二)报告 按法定乙类传染病管理,责任单位或报告人24小时内报告,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2小时内报告。以下情况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1例以上肺炭疽;1个单位(学校、幼儿园、工地、村寨、社区)发生3例及以上肠炭疽或皮肤炭疽病例;1例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2小时内报告并网络直报。
(三)病人调查处理
1.个案调查:发病前接触史-查找传染源 2.隔离:就地隔离治疗,避免长距离运送
3.采样:尽量在用药前采样,不得用解剖方式获取标本,均应以穿刺方式取得(血液、粪便、呕吐物、痰、脑脊液、病人和动物尸体的肝脏)。
4.消毒:病人的引流物和分泌物及污染之处应随时消毒;病人物品必须焚毁;病人所处环境应终末消毒;尸体消毒后包裹火化。
(四)接触者调查处理
1.调查:肺炭疽必须追踪接触者;其他型炭疽调查动物的接触史。
2.医学观察:肺炭疽接触者必须给予预防服药,职业人群给予预防接种炭疽疫苗。3.采样:采集接触者血清供检测。
(五)控制措施 1.病人就地隔离治疗;
2.处死或隔离治疗病畜,尸体焚化或用5%碱液、无水氧化钙(生石灰)处理后深埋; 3.消毒炭疽芽孢杆菌污染的物体和环境; 4.污染所在地所有牲畜实施应急接种; 5.高危人群预防接种; 6.卫生宣传
三、钩端螺旋体病应急处理
(一)流行病学
1.病原体: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的动物源性疾病;
2.传染源:老鼠、猪、牛、狗,带菌动物肾小管无症状感染,长期或终身排钩端螺旋体尿。3.传播途径:接触疫水经破损皮肤或粘膜感染。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6-10月),1-2周内有疫水接触史;
2.临床表现:发热、头痛、乏力、结膜充血、肌肉痛(腓肠肌明显且触疼),淋巴结肿大。严重者可出现黄疸、肺出血、肾损害、脑膜脑炎等症状; 3.实验室检查:钩体抗体检测,病原体分离。
(三)报告
1.乙类传染病,24小时内报告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周内,1个单位内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死亡1例以上,2小时内报告,并网络直报
(四)病人调查处理
1.个案调查:发病前疫水接触史-追踪传染源。2.隔离:不需要,但做好体液预防措施。3.采样:血液直接镜检或血液、尿液培养。4.实验室检查:血清显微镜凝集试验(MAT)。
5.治疗:青霉素注射,但注意预防赫氏反应(注射青霉素后4小时内症状加重)发生。
(五)控制措施
1.消毒:伤口分泌物及被污染的物品随时消毒。2.病原体污染水体禁止游泳。
3.预防性服药:疫区高危人群口服强力霉素。
4.预防接种:进入疫区的易感者全程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
四、流行性出血热
(一)流行病学 1.病原体:汉坦病毒 2.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鼠类排泄物:尿、粪、唾液形成气溶胶 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经口感染; 经破损皮肤直接接触鼠类排泄物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后经胎盘感染胎儿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 2个月内有进入疫区史。2.临床表现:
三红:颜面、颈部、上胸部皮肤充血;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病程: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注意患者热退后病情加重的特点!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尿出现大量蛋白或膜状物;血清流行性出血热抗原和IgM抗体阳性,IgG抗体4倍增高
(三)报告
按法定乙类传染病管理,24小时内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周内,1个单位内发生5例及以上病例,或死亡1例以上,2小时内报告,网络直报。
(四)病人调查处理 1.个案调查:流行病学史; 2.隔离:不需要;
3.采样: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 4.治疗:
三早一就:早期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成功治疗的关键是采用综合疗法对症治疗!
(五)控制措施
1.高危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应急接种; 2.防鼠灭鼠,减低鼠密度;
3.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不食用可能被老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 4.动物试验过程中,防止被大、小白鼠咬伤。
五、人猪链球菌病
(一)流行病学
1.病原体:由猪链球菌Ⅱ型引起; 2.传染源:病猪和带菌无症状猪; 3.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和处理病死猪经破损皮肤感染。4.高危人群:屠夫等职业人群。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1周内有与病死猪密切接触史 2.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2-3天,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头晕、乏力、腹痛、腹泻;重者迅速进入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皮肤出血、淤点、瘀斑等。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严重者有血小板下降;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猪链球菌特有毒力基因。
4.报告:非法定传染病,按重点监测传染病管理,24小时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地区首次报告的病例,2小时内报告和网络直报。
(三)病人调查处理
1.个案调查:流行病学史(1周内接触病死猪); 2.隔离:隔离治疗; 3.采样:采集全血; 4.治疗:
(1)一般治疗:隔离、吸氧、退热、支持疗法;(2)病原治疗:青霉素、头孢三嗪、头孢噻肟;(3)抗休克:扩充血容量;
(4)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治疗。
(四)接触者调查处理
病畜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1周。
(五)控制措施 1.病人隔离治疗
2.病死猪立即消毒、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3.对病例家庭及畜圈等区域的环境进行消毒; 4.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 5.对病畜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
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莱姆病、疟疾、登
革热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10%,但它的病死人数则占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30%~40%。
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环境破坏,为媒介生物孳生、传播传染病创造了条件,对虫媒传染病的监测、预警与防治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虫媒传染病的威胁
虫媒传染病的种类繁多,不断出现的新发传染病中,虫媒传染病占3/4。虫媒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受染人数多,社会影响大;以随宿主的迁移而传播;随交通工具和区域交流;莱姆病已遍及5大洲70多个国家,在美国其危害仅次于艾滋病。
六、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皮疹,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重症病例可发生严重内出血、休克等。
(一)流行病学 1.病原体
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均可灭活。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抗体无交叉保护。2.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3.传播途径:
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感染。
(二)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夏秋季),发病前15天是否到过登革热流行区如东南亚;2.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热程3~7天;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皮疹(伴痒感)、出血;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减少,血小板减少 IgM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
(三)报告
按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24小时内报告和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1周内,1个单位(村庄、学校、社区、工地等)发生5例病例,2小时内报告,网络直报。
(四)病人调查处理
1.个案调查:流行季节(夏秋季),发病前15天是否到过登革热流行区如东南亚; 2.隔离:隔离治疗 3.采样:采集全血
4.治疗:无特效治疗方法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维持水、电介质平衡;
大出血者采用输新鲜全血或血小板; 休克:扩充血容量;
脑型病例:使用地塞米松,降低颅内压。
(五)接触者调查处理
了解发病前15天是否到过登革热流行区如东南亚,住宅或工作地方蚊媒密度等情况,医学观察15天。
(六)控制措施
1.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隔离期限从发病日期起不少于6天;
2.重点清除伊蚊孳生地,翻盆倒灌,清理积水,杀灭成蚊,1周内,3.有效减低蚊媒密度,布雷图指数应降至5以下。
4.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防护。
七、基孔肯雅热
(一)概况
基孔肯雅—Chikungunya,简称基孔热,坦桑尼亚南部土语, 意思是“令人弯腰屈背”,该病的主要表现以发热、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1952年首次爆发于坦桑尼亚南部尼瓦拉州,二十世纪60年代,东移至东南亚地区,在印度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已成为地方性疾病,2010年东莞报告国内首宗本地暴发疫情,病例数为282例。
(二)流行病学 1.病原体
基孔肯雅热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不耐酸、不耐热,58 ℃以上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杀灭病毒。1个血清型,3个基因型:西非型、中东南非洲型和亚洲型。
2.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 3.传播途径:伊蚊叮咬感染
(三)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夏秋季),发病前12天是否到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如东南亚。2.临床表现
潜伏期2-12天,通常3-7天。突然起病,发热,通常持续2-3天后退热,3天后会再次出现发热(双峰热);病毒血症期(感染期)持续5天;关节疼痛,通常与发热同时出现,关节(主要累及小关节)和脊椎疼痛,少数短时间内功能丧失。皮疹:发病后2~5天,分布在躯干、四肢的伸展侧、手掌和足底;其他:极少数出现脑膜脑炎、肝功能损伤、心肌炎及皮肤粘膜出血。
3.实验室检查
多数正常,少数白细胞血小板轻度减少;部分患者血清ALT、AST、肌酸激酶(CK)升高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病毒核酸检测。
(四)报告
输入病例,重点监测疾病,24小时内报告,按“其他传染病”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首例本地病例,或1个单位发生5例病例,2小时内报告,网络直报。
(五)病人调查处理
1.个案调查:流行季节(夏秋季),发病前12天是否到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区如东南亚; 2.隔离:隔离治疗; 3.采样:采集全血;
4.治疗: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疗。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止痛:关节疼痛较严重的,可使用镇痛药物;脑膜炎病例:防止脑水肿,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降低颅内压。
(六)接触者调查处理
发病前12天是否到过登革热流行区如东南亚,住宅或工作地方蚊媒密度,医学观察12天。
(七)控制措施
1.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隔离期限从发病日期不少于5天;
2.重点清除伊蚊孳生地,翻盆倒灌,清理积水,杀灭成蚊,1周内,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 3.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防护。
第二篇:浅谈人兽共患病的现状与防治措施
浅谈人兽共患病的现状与防治措施
作者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动物的传染病特别是人兽共患病是肉类及其制品的主要卫生问题之一,人兽共患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疾病,该类疾病一旦发生会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人兽共患病已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灭人兽共患病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特别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与病原体自然携带生物的接触增加,病原体宿主的种间屏障已被逐步打破,世界范围内人兽共患传染病已愈演愈烈,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就人兽共患病的危害原因特点及防控对策作一概述。1 人兽共患病的概念
人兽共患病(又称人畜共患病或动物源性疾病)是197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共同命名的。人兽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 即脊椎动物和人类由共同病原体引起的 在流行病学上有相互关联的疾病。人兽共患病是传染病中的一大类,此类疾病有时也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导致这些疾病的微生物长期在动物中寄生、繁殖乃至发病,形成动物流行病。它们的繁殖循环不依赖人,人是作为一个偶然的接触者进入它们的循环链而感染这些病菌的。目前世界上约有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和150多种寄生虫病通过动物或动物产品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类。
2人兽共患病的分类
人畜共患病的分类在WHO所分类的1415种人类疾病中,有62%属于人畜共患病。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人畜共患病通常可分为五类:(1)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这类疾病种类繁多,较难诊治,是人类健康最大的危害,狂犬病是这类疾病的代表,此外还有流行性出血热、猴痘、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疯牛病和由SARS病毒引起的非典型性肺炎等疾病.(2)由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结核病,不仅可以在人类之间相互传播,也可以由犬、猫、牛等动物传染给人类;其他较常见的细菌病还有沙门氏菌病、李斯特菌病、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猪丹毒、猪链球菌病、鼠疫、炭疽病等,主要传染源是鼠类、畜禽及其肉、蛋、奶产品。(3)由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鹦鹉热,就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所致,人感染鹦鹉衣原体会出现发热和肺炎;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恙虫病是一种恶性流行性人畜共患病,以突然发热、溃疡、淋巴结肿大和皮疹为特征,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较高的死亡率。(4)由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皮肤真菌病,仅能用抗真菌药物控制,如果人一旦感染这类疾病,根治较为困难。(5)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如弓形体病、旋毛虫病、绦虫病、包虫病等,传染源主要是原虫、吸虫、线虫和绦虫等 3 人兽共患病的传播途径
(1)消化道传播:主要指吃入各种感染动物组织、肉类和昆虫,以及病原体从患者和动物排出后,污染的食物、水和土壤,进入人的消化道而感染。(2)呼吸道传播:生存在人和动物呼吸道表面的病原体,当呼出气流强度较大时,如咳嗽、嚎叫等,病原体可随同黏液或渗出物的小滴而喷出体外,并以飞沫或气溶胶的形式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较大的颗粒在空中停留较短,落于地面,与尘土混合形成尘埃。当人和动物吸气时,就可能把含有病原体的飞沫吸入体内而感染。
(3)经皮肤接触传播:经皮肤接触传播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如被狂犬病犬咬伤;被猫、狗舐、抓伤而感染等。
(4)经节肢动物传播:蚁、蝇、蟑螂、螨、蜱、虻、虱、蚤等在人畜共患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传播方式分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类。前者当它叮咬人和动物时,把病原体带入皮肤内。生物性传播是指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繁殖,再感染人或动物。4造成人兽共患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4.1生态环境的改变 绝大多数人兽共患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均具有自然疫源地人类无节制地开发自然和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使野生动物赖以生存 的栖息地逐渐缩小,食物链被严重破坏,迫使动物从森林深处迁移到森林边缘的农村、果园和牧场觅食,把野生动物许多未知病原体从原始的自然疫源地带出来,引起人兽共患病的发生。最好的例证是尼帕病毒性脑炎的发生与流行,该病毒的自然宿主是果蝠、食虫蝠和狐蝠,由于森林砍伐,热带雨林面积缩小,食物缺乏,使这些蝙蝠迁移至森林边缘的果园采食,在附近的猪场的猪圈上方栖息,使猪感染发病,再由猪传染给人。
4.2动物的迁徙和动物产品的流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旅游业 的迅速发展,加上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方便快捷,使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良畜禽、经济动物、实验动物、伴侣和观赏动物 以及动物产品 的国际间移动和交往日益频繁,人口流动性增加,给疫病传播和流行创造了有
利条件,为新的“生物人侵”打开了方便之门。
4.3动物性食品的污染和患病动物副产品的处理不当
据世界卫生组织(W HO)统计,全球每年有150多万人,死于来自动物性食品致病因 子引起的腹泻类疾病。我国也经常发生肉、蛋、乳等动物性食品污染了大肠杆菌0157、沙门菌、李斯特菌等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而抗生素药物残留以及滥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说明食品安全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最近报道的上海瘦肉精中毒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4.4人类行为与生活方式的不当
人兽共患病的发生和传播,常与人类自身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相关联。如注射毒品、性乱和同性恋引起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流行 己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良的饮食习惯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生食肉类、鱼类、淡水蟹及某些水生植物可导致多种寄生虫病的感染.5 人兽传染病的流行条件
5.1病后病原携带者:包括山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发病后病情已本恢复而进入恢复期,但仍继续排出病原体。
5.2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无病史和临床症状而排出病原体的人,大多是隐性感染后、由于数量多且无症状而不易被发现,故成为非常重要的传染源。可见于乙型肺炎病毒携带者、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5.3受感染的动物:有些动物间的传染病可传染给人,如狂犬病、鼠疫等,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又称人畜(包括家畜及野生动物)共患病或自然疫源性疾病。即受感染的动物为传染凉传染给人。此种疾病患者被感染后,一般不作为传染源传染给他人。但肺鼠疫和肺炭疽惠者例外,极易传染他
人。
5人兽共患病的现状和危害
纵观近30年来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人畜共患病发展的总趋势表现为:疫病种类不断增加,新疫病不断出现,老疫病持续危害,老疫病出现新症状,老病原出现新变异,多病原并发和继发感染等。从传播方式来看,传播速度日益增加,流行空间日益广泛。尽管人类对病原因子的认识及对宿主抗病原体的认识能力有了长足的提高,但人类对疾病的认识还有许多问题无法解释。随着地球环境与生态的改变,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断涌现,原有流行病原体不断变异并产生耐药性,导致了人畜共患病的流行正在全球复活。伴随畜产品、饲料、野生动物、宠物的进口和旅行者的增加,同样促进了旧的人畜共患病的持续发生。新发传染病与旧传染病相互作用,还可能加剧旧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从全球范围来看,人类面临动物传染病的威胁已越来越严峻。目前已证实的有200多种动物传染病可以传染人类,再加上动物寄生虫病总共有300多种。从1940年起,新发感染性疾病发生率一直持续上升,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峰。来自野生动物的新发人畜共患病发生率也随着时间推移而上升,在1990~2000年间发生的病例数占过去60年总数的52.0%。这些新发人畜共患病中,大部分是病毒性传染病,如汉坦病毒肺综合症(1993,美国)、鼠疫(1994,印度)、埃博拉出血热(1995,扎伊尔)、人类疯牛病(1996,英国)、禽流感(1997,中国香港)、炭疽(2001,美国)、口蹄疫(2001,英国)、SARS(2003,中国)、甲型H1N1流感(2009,墨西哥、美国)等,它们大多数是由家畜、驯养动物、宠物和野生动物传染给人类的。我国现已证实的人畜共患病共
有90种。上世纪80年代,汉坦病毒引起的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广泛流行;80年代初以来,艾滋病传入我国,目前感染病例和病人正在迅速增长; 1997年,我国香港特区发现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200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我国再度流行,销毁和死亡的家禽达数千万羽;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造成我国5327人发病,死亡349例;2005年,四川暴发的人-猪链球菌病导致206人感染,38人死亡,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人畜共患病不仅会导致人和动物的直接死亡,而且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2006年,卫生部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的全国食物中毒报告596起,中毒18063人,死亡196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7起。2007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报告506起,中毒13280人,死亡258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1起。2008年,全国食物中毒报告431起,中毒13095人,死亡154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3起。其中,由细菌造成的中毒事件所占比例最高,这些细菌主要包括沙门氏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李斯特菌等。可见,人畜共患病细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人畜共患病除了引起发病后的治疗、隔离、动物扑杀、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等直接损失外,还涉及到旅游、贸易等其他商务活动的间接损失。另外,人畜共患病的控制力度还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稳定与国际声誉。6 人兽共患病的预防和控制
6.1 保护环境 保护野生动物,保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迁移与迁徙地区,不破坏自然环境,杜绝或减少因生态环境破坏致使动物病
原体向人类转移;不抓捕野生动物;外出旅游,不与野生动物密切接触。6.2 家养禽畜的防护
保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保护野生动物迁移与迁徙地区,不破坏自然环境,杜绝或减少因生态环境破坏致使动物病原体向人类转移;不抓捕野生动物;外出旅游,不与野生动物密切接触。6.3 把好病从口入关不宰杀、不加工、不销售、不食用病(死)动物。购买经过正规屠宰检验程序的肉类,皮肤有伤口者应避免接触生肉类或动物,处理生肉后要洗手,食品加工应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而且肉制品一定要煮熟才能食用,一旦怀疑患病后要及时就医。
6.4 保护好水源
防止动物的分泌和排泄物污染水源,做好集中式供水以及使用井水、河水地区的水缸消毒,防止动物源性疫病通过水传播给人类。6.5 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新发动物源性疫病中病毒性、细菌性疫病多见。病毒性疫病在近年来,无论是发生的频率还是影响范围都是十分突出的,如AIV/ADS、SARS、AIV等等,而且这些病毒性疫病中, 病毒性病毒又占相当大的比例;与现实中滥用抗生素导致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不无关系,减少滥用抗生素,有利于生态平衡。7小结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我们面临的人畜共患病的威胁也越来越严峻,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仍然不能完全解决人畜共患病的防控问题。我国人畜共患病的研究和防控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以后要进一步摸清人畜共患病的流行特点与流行规律,加强病原体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快新型疫苗、药物和快速诊断技术的分子设计与研制,做到有效防控乃至消灭重大人畜共患病,从而有效保障国家的政治、经济健康
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人民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海霞,孙桂珍.人畜共患病的分类、流行状况及控制措施[J].疾病防治,2008,136(5):29-30 [2] 杨宇(译).人畜共患病———今后的研究课题[J].日本 医学介绍,2005,26(11):156.[3 ] 陈焕春,宋云峰.动物疫病防控与畜牧业发展[C].第四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2009.[4] 马世春,池丽娟,陈 泳,等.人畜共患病的监测与防 控[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3):217-219.[5] 郑明球.地震灾后要预防人畜共患病的发生[J].畜牧与兽医,2008,40(6):110-112.[6] 葛丽红.新世纪人畜共患病[J].畜禽业,2009,(8):4-6.[7] 秦 川.动物与新发传染病[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08,28(3):133-137.[8] 焦新安,涂长春,黄金林,等.我国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控对策[J].中国家禽,2009,(19).[9] 丁卫星,黎济申.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及防制[J].动物科学,2005,(11):8-10.
第三篇: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
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
南山镇中心小学 2018年3月
南山镇中心小学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
为了有效、科学地应对学校突发传染病,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危害,确保师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市、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学校突发传染病防治是指在学校师生员工中发生的群体性传染病防治,如甲型H1N1流感、肝炎、脑膜炎、流感、水痘、腮腺炎、红眼病等防治。
二、组织机构
由校长室、副校长室、教导处主任等人员组成安全领导小组,提醒师生注意险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竭力避免突发传染病。领导小组 组
长: 侯智礼 副组长: 银仲昌
阳昌明
成员:
刘诗慧
罗水秀
易群叶
雷蕾
李秀芝
杨彩云
杨智娟
肖杰
三、建立保障机制
突发传染病后,能客观反映情况,及时向领导建言献策。学校突发传染病的预防应坚持教育在先、预防在先、多方配合、共同负责的原则。
1、加强健康教育
每学期开学初,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有关键康教育要求,开齐、上足、上好健康教育课。学期结束前组织1次有关安全、健康的专题讲座,进一步提高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利用家长会、致家长的公开信等形式向家长讲解预防传染病知识和防治工作要求,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2、严格校园出入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工作,及时掌握校内、外各种人员流动情况。改善学校卫生设施与条件,加强对教室等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和校园内公共用具的消毒,搞好校园环境卫生。3.坚持学生因病缺课登记制度,积极做好因病缺课的学生情况统计分析工作。对生病请假在家的学生要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情,在校生病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家长陪同前往(对暂时无法通知家长的学生由班主任陪同前往)医院就医,发现传染病患者及时报告学校应急办。
4、加强师生体制锻炼。学校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户外运动,督促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四、学校突发传染病防治应急处置
1、启动预案
突发传染病后,应立即启动学校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开展具体施救和各项善后处理工作:发布应急救援命令;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及时向上级和有关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请求救援;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开展事故调查工作,认真调查取证,写出书面材料。
2、应急措施
由校长负责的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主要职责包括:根据上级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制定本校的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责任制度;负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资料收集与归档工作;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认真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治措施;利用校内(外)、课内(外)的不同形式,组织开展对学生和教职工的传染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普及防病科学知识;建立每日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发现有病症的学生,要及时督促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向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及县教育局等有关部门汇报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有异状病人的隔离、消毒工作。疫情发生时,学校要根据街道办的部署启动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并组织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治措施。
3、迅速启动与实施措施
建立和完善学校预防传染病传报信息网络:各班级传染病信息传报的第一责任人为班主任,学校传染病信息传报的第一责任人为校长。
预防传染病信息报告范围:出现个别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的;出现一定数量的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的;出现集体性不明病因发病症状的;其他需要报告的防疫情况。
预防传染病信息报告的途径与预防要求:凡出现上述情况的,要立即了解患者病因,在2小时内以书面信息报区教育局传染病防控领导小组,并跟踪后续信息,定期报告。
4、建立考勤制度:对缺勤的师生员工要逐一进行登记,并立即与其取得联系,查明缺勤的原因。
如发现学校师生员工有身体异状,学校则迅速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采取隔离。严格实行患病学生休息制度,学生病愈后方可复学。
由专人对患者活动过的校区、室内场所进行定期消毒,具体要求如下: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地面进行湿性清扫,对空气进行喷雾消毒,用紫外线消毒灯对有关区域进行物理消毒,实行室内强制通风。
5、信息报送与现场保护
学校突发传染病事件后,应立即将情况发生的地点、时间等基本情况和有关信息向上级领导报告;要尽快核准情况,在规定时限内将突发传染病的时间、地点、经过、危害程度、发展趋势、所采取的处理措施、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等情况迅速上报。在迅速展开抢救工作的同时,对事故现场实行严格保护,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的痕迹和物证。
第四篇:实验室和动物医院主要人兽共患病的监管
兽医实验室与宠物医院
主要人兽共患病病原的监控与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布鲁氏菌病、结核、禽流感、狂犬病
兽医实验室及宠物医院是从事动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研究,以及兽医临床诊疗和疫病检疫监测的场所。动物病原微生物(布氏杆菌、结核杆菌、禽流感、狂犬病毒等)可以引起人、动物感染发病,有时甚至引起疫病在动物间、人间或动物与人间的传播。所以其生物安全监管尤为重要,采取严格的人防、物防、技防等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是必要的,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事关动物疫病防控、公共卫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动物科学系将采取以下措施来确保实验室及宠物医院的公共卫生安全: 一.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进一步规范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实验活动评审、能力考核以及日常的监督等工作,成立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委员会;
主要职责是: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准则》等法律法规,指导有关生物安全工作并实施监督,审核批准生物安全相关的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及防护措施,组织进行风险评估,负责处理有关生物安全问题和事故,制定新的安全政策。
二.制定生物安全手册
为确保实验室全体员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与宠物医院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制定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安全手册包括:准入制度、设施设备检测维护制度、健康监护制度、生物安全自查制度、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及实验室人员培训制度、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等。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管措施
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及实习学生必须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及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培训、考核才能进入实验室;
从事具体实验操作的学生与宠物医院实习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按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定进行实验操作,由实验教师及相关检测室负责人监督执行;
实验室申报或者接受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科研项目,应当符合科研需要和生物安全要求,具有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严格实验室菌(毒)种保管和使用制度、实验室样品管理制度及实验室剧毒药品管理制度;动物实验室及宠物医院应有合适的医疗监督,根据试验微生物或潜在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决定是否对实验人员进行免疫接种或检验(例如狂犬病疫苗和TB皮试)。采集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的本底血清样品,进行病原体跟踪检测。
四.实验室安全操作管理升级
实验室负责人严格按照实验室菌(毒)种保管和使用制度、实验室样品管理制度进行监督与管理;
兽医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采集、保存、运输动物病料或者病原微生物以及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的规定;菌(毒)种保管应由专人负责,保存于冰箱中,房门专人加锁,确保菌种安全;超过保存(质)期的样品,要及时报批,并由专人进行无害化处理。
宠物医院应做好诊疗活动中的卫生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诊疗废弃物处置等工作。所有动物室的废弃物(包括动物组织、尸体、污染的垫料、动物饲料和其它垃圾)放入密闭的容器内并加盖,容器外表面消毒后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实验室负责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实验室特殊而全面的生物安全规则和具体的操作规程,以补充和细化本规范的操作要求,并报请动物科学系生物安全委员会批准。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细则,认真贯彻执行。制定安全手册除了制定紧急情况下的标准安全对策、操作程序和规章制度,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特殊适用的对策以及应急预案。
五.教学用实验动物应加强管理
按照《天津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建立实验用动物采购、管理、使用制度。二是购买实验用动物时,依照《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规规定办理检疫手续,实验前对实验用动物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三是按法律程序申报检疫。四是动物实验教学应在符合实验条件的实验室中进行,参加实验的师生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第五篇:突发传染病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突发传染病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难免会面对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为了可以第一时间作出应急响应,时常需要预先制定应急预案。怎样写应急预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突发传染病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突发传染病事件应急处理预案1一、工作目标
1、建立健全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用心开展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的教育,提高我校全体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3、加强日常监测,及早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时配合预防部门控制疫情,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4、充分运用黑板报、校广播站、宣传栏宣传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二、具体措施
1、对不明确的疫情病症及时送县医院诊断分析并及时通知家长。
2、由保健老师做好登记造册汇报建档等工作。
3、在疫情发生期间,减少人群的聚集和流动,不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群众活动的集会文艺汇演等。
4、建立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信息检测站。班主任是信息监控员和汇报员。
5、在传染病流行期间,个性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及时告知学生。对寝室教室等公共场所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对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池食堂及饮用水加强消毒和除“四害”工作。
6、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配合卫生防疫部门做好隔离观察消毒工作,严控校内人员外出和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7、校园准备相应的预防器材,应急时,发放给各班主任,作好全员的检测工作。
8、对较严重的'突发事件,实施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状况及时上报。
9、及时获取的信息资料,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报栏张贴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潜力。
10、实行缺课停课登记制度,严防疫情传入校园。
突发传染病事件应急处理预案2一、处理原则:
坚决贯彻执行"预防为上、分级控制、依法强制,及时处置、分级管理"的工作原则。强化"班级与个人相结合、分层管理、层层负责"的处置原则,务实、高效、科学、有序地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蔓延。
二、组织管理:
(一)预防传染病管理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xxxxx
副组长:xxxx
成员:xxxx
(二)职责分工:
xxx:负责园内传染病防治的全面工作。
xxx:负责防治工作中物力、人力的落实工作。
xxx:负责数据资料归纳、上报以及家长沟通工作。
xxx:负责传染病防治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工作。
xxx:负责年级组内消毒监督、情况摸底、上报给园领导的工作。
xxx:负责信息接收,家校网络沟通工作。
xxx:突发事件内外联络工作。
三、具体处理方法:
(一)发生传染病后,管理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妇幼所、疾控中心报告。
(二)保健老师第一时间到达现场,隔离病人,组织各环节的隔离消毒工作(病儿接触过的物品和所在班级的终末消毒工作)
(三)对患儿所在班级观察有无发热、皮疹等症状出现,时间为21天(从确诊的最后一例病例算起)。
(四)做好外来儿童的摸底排查工作。
(五)加强每天入园儿童的晨检及午检工作,一旦发现有传染病疑似病例,及时隔离,并做好疫情报告。
(晨检由保健老师承担,午检由各班老师承担。)(六)加强卫生习惯教育,督促幼儿饭前便后洗手,擦手巾改用手纸,提高自我防病意识。
(七)加强与缺勤儿童的联系,每天了解缺勤原因,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八)患儿返园时,应具有医疗机构出具的病愈证明。
(九)幼儿园要时刻保证消毒药品的充足、消毒器具的正常。
(十)在观察期间加强空气及手的消毒,发病班的活动室每天在儿童离开后在班级午睡期间,用臭氧消毒器增加一次空气消毒。
四、操作流程:
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隔离、检疫、观察表(见班级台帐)
五、控制措施:
1至6岁易感儿童给予传染病疫苗接种,发现传染病人及早隔离治疗,并要求家长领孩子回家隔离,室内加强通风、换气,玩具、生活用具等采用消毒药液浸泡、清洗、暴晒等方法,不让易感儿与患儿接触。
突发传染病事件应急处理预案3(一)报告及处理程序
1、幼儿园如有传染病发生,必须立即向园长室报告,幼儿园立即向疾控中心、教育局安全办和和镇教管办报告。
2、幼儿园在12小时内写出事故书面报告,逐级上报。
3、报告内容:传染病名称、发生时间、地点、人数。传染病控制情况以及报告人、报告单位。对事故现场的情况变化,幼儿园仍作补充报告。
(二)、指挥机构和职责
1、园长任总指挥,全面负责事故的处置工作,及时听取事故情况报告,应视情况作出启动应急预安决定。
2、分管后勤园长为副总指挥,负责事故现场的救援、调查和善后等工作。
3、指挥组成员有:两部负责人、分管教学的副园长及助理、保健教师、人事干部组成。
(三)、现场应急处置
1、立即启动应急预安。
2、指挥部根据传染病类型,开展处置工作,要及时听取、了解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全力工作。
3、确定由保健老师组织调查,而仅保留原始资料(现场原始照片、文字等记录,保护现场或保留物样,不擅自为事故定性。)
4、立即送病人隔离,有效控制疫情。
5、召开安全领导小组及全体教师会议,通报时间情况,稳定人心。
6、及时求得当地公安的协助,作好幼儿园秩序的稳定工作。
7、召开家长会,通报事件经过,稳定家长情绪,做好传染病的防治的宣传工作,增强家长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8、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迅速、严格、彻底全面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9、冷静面对媒体采访,有专人接待,加强门卫的管理,不得把无关人员放进幼儿园。
10、全体教职员工必须坚守各自岗位,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发布误导消息,共同维护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