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时间:2019-05-13 20:2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第一篇: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自治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

核对办法的通知

内政办发〔2012〕73号 2012年6月28日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第一条 为建立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制度,确保全区社会救助制度有效实施,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及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委联合制定的《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区社会救助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区城乡居民申请社会救助等社会救助项目时,根据需要,经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授权,对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展调查、核实以及出具书面报告等活动。

已享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项目的家庭,因定期或不定期接受家庭经济状况复审,需要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时,适用本办法。各盟市、旗县(市、区)可在本办法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将本办

法进一步细化,制定更加符合当地实际的核对办法。

接受经济状况调查核实的居民个人或家庭,在本办法中统称为核对对象。

第三条 自治区民政厅是全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主管部门。各盟市、旗县(市、区)设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以下统称核对机构),负责本地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具体工作。

各级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税务、工商、统计、金融管理等部门及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 盟市、旗县(市、区)要加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机构能力建设,落实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和经费。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根据核对工作开展情况,采取调配、招用、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第五条 核对机构受政府相关部门的委托,开展核对工作。委托部门按照要求,向核对机构提交核对委托书,同时提交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授权书。

核对机构通过各部门信息数据核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通过书面报告形式反馈委托部门,核对结果作为政府相关部门作出审批决定的重要依据。

第六条 家庭经济状况包括家庭收入、家庭财产以及其他基本情

况。

家庭共同生活的成员、家庭财产、家庭收入以及其他基本情况的核对范围和内容,按照所申请社会救助的具体规定执行。在核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时,核对机构可对申请人法定赡养、抚养或扶养义务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一并进行核对。

第七条 核对机构可通过调取相关部门信息以及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核对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经济状况信息。

第八条 各相关部门应向核对机构提供与核对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有关的信息。

(一)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负责协调网通、移动、电信等通信公司,负责提供通讯费用等信息。

(二)公安部门负责提供车辆拥有的情况;户籍人口登记、注销基本信息。

(三)民政部门负责提供享受社会救助、优待抚恤的信息;提供家庭成员婚姻登记状况、家庭成员殡葬基本信息;提供个人社会团体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基金会登记情况及有关就业信息。

(四)财政部门负责提供财政供养人员信息。

(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提供就业、缴纳社会保险费、领取社会保险金等信息。

(六)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提供房产拥有、房产交易和房屋租赁信息。

(七)税务部门负责提供个人、个体工商户及企业的纳税信息。

(八)工商部门负责提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信息。

(九)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依法提供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的金融资产信息。

(十)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负责提供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使用信息。

(十一)根据核对工作需要,各部门应积极配合核对机构,向核对机构提供其他核对所需的信息。

第九条 自治区建立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管理平台,盟市、旗县(市、区)比照使用权限,登陆管理平台,集中录入、处理核对对象信息,获取核对机构出具的核对报告。

第十条 各级核对机构应开展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用状况指标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工作,逐步开展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数据收集与采集工作,为政府制定相关社会救助政策提供参考。

第十一条 盟市、旗县(市、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可与自治区社会救助信息资源数据库、政府信息交换平台连接,整合社会救助信息及政府相关部门数据信息,逐步建立对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自动比对的技术模式,建立信息共享长效机制。

第十二条 核对机构与各相关部门的信息数据交换模式可根据各部门数据信息管理的要求,采取直接或间接联通模式。采取直接联通数据接口形式的,数据实时比对;采取间接联通形式的,应明确部门间数据信息交换、反馈的时限和方式等事项。

第十三条 核对机构应建立调查核实的工作规范和责任制度,确保核对工作及时、准确、公正;建立严格统一的数据信息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核对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对核对过程中获得的核对对象信息予以保密,不得向与核对工作无关的组织或个人泄露。

第十四条 核对对象应积极配合核对机构依法开展调查工作,如实提供个人或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不得隐瞒和虚报。

第十五条 核对对象提供虚假信息,隐瞒收入和财产骗取社会救助的,由社会救助审批机关收回骗取救助金并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作出处罚,且计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核对对象对审批决定提出异议的,政府相关部门可要求核对机构进行复核。

第十七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嘎查村(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核对对象及家庭成员的有关情况,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由旗县(市、区)民政部门提交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处理。相关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核对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相关部门实施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项目以外的其他制度,需要委托核对机构对申请人家庭

经济状况调查核实的,应当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实施细则由自治区民政厅商相关部门另行发文。

主题词:劳动 社会 保障 办法 通知

第二篇:申请临时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

申请临时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

现授权乐业县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到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银行、证券、保险、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农业、林业、水产畜牧、农机、海事等部门和机构调查授权人家庭经济及家庭成员状况,请以上相关部门和机构予以配合并向被授权单位提供相关信息。以上部门和机构提供的授权家庭及其家庭成员经济状况,授权人均予以认可。

授权期限:临时救助自签字之日起至授权人停止享受救助待遇之日为止,其他社会救助授权期限为三个月。

授权人(签字按手印):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授权人(家庭成员):

身份证号:

授权人:

身份证号:

授权人:

身份证号:

授权人:

身份证号: 授权人:

身份证号:

****年**月**日

第三篇: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授权书

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授权书

我代表本人以及家庭成员,同意民政部门向所涉及到本人家经济状况信息的部门或机构查询本家庭的户籍,车辆、社会保险金(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公益性岗位补贴、住房、存款、证券、商业保险,个体工商,纳税、住房公积金等收入和财产信息,并允许将本人有关家庭经济信息提供给民政部门。

授权人(申请人签字):

****年**月**日

第四篇:合肥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算办法

合肥市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算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为规范城乡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以及其他社会救助对象(以下总称社会救助家庭)的认定,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民政部关于印发<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试行)>的通知》(民发〔2012〕220号)、《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办法(试行)》(安徽省政府令第248号)、《安徽省民政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程>的通知》(皖民社救字〔2016〕185号)等规定,结合本 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算工作坚持以下原则:

(一)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

(二)属地管理、动态管理。

(三)诚信申报、信息共享。

(四)依法管理、保护隐私。

(五)经济状况核对评估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二条

县(市)区民政部门负责本地区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和评估工作。各级发改、物价、公安、财政、人社、住建、卫计、教育、农业、国土、水利、科技、交通运输、税务、工商、统计、住房公积金、金融办(中心支行)、残联等部门和

-1-机构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及时向民政部门提供户籍、机动车、就业、保险、住房、存款、证券、纳税、公积金等方面的信息,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评的有关工作。

第三条 经社会救助申请家庭成员书面授权,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对家庭成员的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查询,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条 社会救助对象资格准入条件(户籍、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等)由民政、住建、教育等相关管理部门(相关管理部门在本办法中称专项社会救助管理部门)根据有关规定提出,会商人社、物价、财政、统计等相关部门研究后,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对社会定期公布执行。

第二章 适用范围和对象

第五条 各县(市)区城乡居民家庭在申请社会救助和对社会救助家庭进行复核时,其家庭经济状况核评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申请家庭,是指家庭成员具有当地常住户口,按照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社会救助家庭认定标准,提出救助认定申请的家庭。

(一)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关系并长期共同居住的成员,具体包括:

1.配偶;

-2-2.父母和未成年子女;

3.已成年但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包括在校接受本科及其以下学历教育的成年子女;

4.其他具有法定赡养、抚养、抚养义务关系并长期共同居住的人员。

(二)相关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为确定核评对象相关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是否具有赡养、抚养、扶养能力,民政部门可对申请家庭成员之外的相关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对和评估。

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是指《婚姻法》规定的相关人员。

第三章 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与计算

第七条

家庭经济状况是指社会救助申请人及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

在核定家庭收入、财产时,适当考虑家庭成员残疾、患重病、就学等增加的刚性支出因素及其法定供养人拥有的全部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综合评估家庭经济状况。

第八条

家庭收入是指社会救助申请人及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在规定期限内获得的全部现金及实物收入,即扣除家庭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支出后,家庭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之和。

(一)家庭收入主要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

-3-收入、转移净收入。

1.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包括受雇于单位或个人、从事各种自由职业、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和福利。同时扣除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支出。

2.家庭经营净收入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是全部经营收入中扣除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和生产税之后得到的净收入。

3.财产净收入指家庭成员所拥有的金融资产、住房等非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交由其他机构、单位或个人使用而获得的回报并扣除相关费用之后得到的净收入。

4.转移净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的各种经常性转移支付和居民之间的经常性转移净收入。

5、其他经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认定应当计入家庭收入的项目。

(二)不计入家庭收入的项目包括:

1.重点优抚对象按照规定获得的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建国前老党员生活补贴;

2.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奖励金;退役士兵一次性自谋职业补助金;

3.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人员,政府给予的一次性奖励金,市级以上劳动模范退休后享受的荣誉津贴;见义勇为人员享受的各类抚恤金、补助金;

-4-4.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5.在校学生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生活津贴、困难补助等;

6.政府发放的计划生育奖励费、独生子女费、高龄补贴、残疾人补贴、廉租住房补贴;

7.丧葬费;

8.临时性的社会救助款物;

9.政府下拨的救灾、扶贫、移民扶持款物;

10.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医疗费;

11.城乡贫困家庭成员因病按规定获得的医疗救助金; 12.政府给予的良种补贴以及其他强农惠农资金; 13.其他经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规定不计入的家庭收入。第九条

家庭财产是指社会救助申请人及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主要包括:

(一)现金、存款及有价证券;

(二)机动车辆(残疾人功能性补偿代步机动车辆、普通两轮摩托车除外)、船舶;工程机械;大型农机具;

(三)房屋;

(四)债权;

(五)其他财产。

-5-第十条 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根据社会救助申请对象申请之前12个月的家庭经济状况确定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对已获得社会救助待遇的家庭进行动态管理核查时,根据其此前6个月的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核定家庭收入,并与初次申请时的家庭财产进行核对。调查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和实际生活情况,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一)个人申报。由社会救助申请家庭户主或其委托人如实填报家庭收入情况和家庭财产状况,并接受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的询问,并签署家庭经济状况授权委托书。

(二)信息核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通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委托核对机构,对社会救助申请人家庭及其成员的经济状况进行核对,并出具核对报告。

(三)入户调查。由两名以上调查人员到申请人家中了解其实际生活情况和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并由调查人员、申请人(或家庭成员)分别签字确认。

(四)邻里访问。调查人员到申请人所在村、社区或者单位走访了解其日常生活、从业情况和经济状况等。

(五)信函索证。以信函方式向相关单位和部门索取申请人家庭有关证明材料。

(六)支出推算。根据申请人消费支出推算其家庭收入。

(七)评议听证。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委会(社居委)组成“社会救助评议听证组织”,对申请人家庭收入和

-6-实际生活状况进行评定。

(八)行业评估。对家庭中有自谋职业且有相对稳定收入的人员,在其收入无法准确核定时,按辖区内同行业平均收入核定。

(九)当地政府确定的其他调查方式。第十一条

家庭收入核算办法:

(一)家庭收入不稳定的,家庭月收入按其提出申请前1年收入的平均值计算。

(二)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按用人单位证明、本人工资卡的银行流水计算收入。

(三)离退休金、失业保险金和遗属生活补助费按照当地实际发放标准计算;在就业年龄内因病或因公(工)致残,丧失全部或大部分劳动能力,且有县级以上医院证明或经县级以上公(工)伤鉴定机构鉴定,并持有残疾证的,按其实际收入计算。

(四)外出务工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按用工单位出具的证明计算;无法提供证明或出具的证明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按务工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对家庭中有自谋职业且有相对稳定收入的人员,在其收入无法准确核定时,可以参照当地行业收入评估基本标准计算收入;因家庭主要劳动力丧失劳动力或者因自然灾害等因素达不到评估标准的,可以酌情降低标准计算收入。对实现就业的申请家庭进行收入核算时,可酌情扣除必要的就业成本。

(五)种植业、养殖业、捕渔业收入,按照实际收成和当地

-7-价格,扣除必要的成本后计算收入;

(六)财产租赁、转让所得,按照租赁、转让协议(合同)计算。个人不能提供租赁、转让协议(合同)的或者租赁、转让协议(合同)价格明显偏低的,按照当地同类、同期市场租赁、转让价格计算。

(七)具有赡养、抚养、扶养关系非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简称供养义务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按以下方法计算:

1.按照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判决书等法律文书所规定的数额计算;

2.供养义务人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月标准2倍的,视为无能力承担供养义务,不计算赡(抚、扶)养费;

3.供养义务人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月标准2倍的,将其人均收入高出月低保月标准2倍部分的50%,平均到其应当赡养、抚养、扶养的每个对象计算。

基本计算公式为:赡(抚、扶)养费=(家庭月人均收入-2倍月低保标准)×家庭人口数×50%÷被赡(抚、扶)养人数。

第十二条

几种特殊人员的收入核定。

(一)对于持有《残疾证》的人员按实际收入计算。

(二)现役义务兵的家庭申请社会救助时,现役义务兵本人可视为家庭抚养人口进行计算。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其在校就读期间仍按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计算。

(三)无工作单位的已婚妇女自产后1年时间内,视为哺乳期间无劳动能力,按实际收入计算。

(四)对于同一家庭成员中既有非农业户口又有农业户口的,在计算其家庭成员收入时,农业户口成员收入按实际收入计算,难以确定的,按其户口所在地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并分摊到月。根据其家庭成员的总收入计算家庭月人均收入。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三条 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算机构和有关部门应建立调查核实的工作规范和责任制度,保障核对工作的及时、准确、公正;建立严格统一的数据信息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核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涉及社会救助申请家庭成员隐私和秘密的信息保密,不得向无关单位或个人泄露。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四条 申请家庭成员应积极配合核算机构依法开展调查工作,如实提供个人及家庭成员收入财产状况的有关信息,不得隐瞒和虚报。申请家庭成员不如实提供相关情况,隐瞒收入和财产,骗取城乡低保待遇、低收入家庭资格和专项社会救助待遇的,由县(市)、区民政部门及相应专项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取消已批准享受的相关待遇和认定的资格,并将相关情况记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且一年内不接受其社

-9-会救助申请。骗取的救助资金,由相关批准部门依法予以追缴。

第十五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申请家庭成员的有关情况,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县(市)、区民政部门提交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处理,对相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有效期自2017年

日起至2022年 月

日止。2014年发布的《合肥市社会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算办法(试行)》同时废止。

第五篇:四川省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四川省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信息来源:社会救助处 时间:2012-07-18 第一条(目的)

为规范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有效实施社会救助制度,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低收入家庭界定)

本办法所称城市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标准的城镇非农业户籍居民家庭。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抚养或扶养关系并共同生活的人员。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城市居民家庭或者个人(以下统称为核对家庭)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医疗、教育等社会救助时进行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

第四条(原则)

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应当坚持依法和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责任)

省级民政部门是全省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省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金融、税务、工商、统计、证监等部门和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有关工作。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管理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具体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受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承担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有关评议、公示等日常服务工作。

第六条(能力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应配备和落实必要的人员和经费,建立信息核对系统和机制,实现信息化管理和服务。

第七条(低收入标准)

城市低收入家庭标准包括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两项指标,由设区的市和州人民政府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考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住房保障和其他社会救助的关系,以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原则,按照不同救助项目需求和家庭支付能力制定,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城市低收入家庭标准实行动态管理,设区的市和州人民政府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第八条(核对家庭)四川省城镇非农业户籍的居民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符合当地政府公布的城市低收入家庭标准的,可在申请政府相关社会救助时按规定程序提请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

保障期内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可直接认定为城市低收入家庭。

第九条(核对内容)

核对内容包括核对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和财产状况。可支配收入是指家庭在提起核对申请前连续6个月内拥有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财产是指家庭拥有的实物财产、货币财产。

以下项目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优抚对象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保健金、义务兵的退伍费;

(二)政府规定的奖励、荣誉津贴等;

(三)因工(公)负伤人员的护理费,因工(公)牺牲人员及其家属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丧葬费;

(四)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

(五)按规定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和各项基本社会保险费;

(六)教育奖(助)学金,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助学贷款等;

(七)见义勇为奖励金;

(八)政府和社会给予的临时性生活救助金;

(九)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支付的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十)依法不计入家庭收入的其他收入。

第十条(核对方式)

核对工作可以运用书面审查、入户调查、信息查证、邻里访问、信函索证、评议公示以及调取政府相关部门信息核对等方式进行。

第十一条(核对途径)

(一)工资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就业和劳动报酬、各种福利收入以及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情况等获取;

(二)经营性净收入可以通过调查工商登记、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情况等获取;

(三)财产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利息、股息与分红、出租房屋收入以及知识产权的收益情况等获取;

(四)转移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养老金、失业保险金、社会救济金、住房公积金的领取以及获得赠与、补偿、赔偿的情况等获取;

(五)实物性财产可以通过调查房产、车辆等有较大价值实物的拥有情况等获取;

(六)货币财产可以通过调查存款、有价证券持有以及债权债务情况等获取。

第十二条(核对程序)城镇非农业户籍居民家庭申请专项社会救助,应先由相关专项救助主管部门(或相关学校)进行基本条件审核,在其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情况下,由相关部门(学校)出具委托书,委托县(市、区)民政部门对其经济状况进行核对。与社会救助无直接关系的核对申请,民政部门可不予受理。

县级民政部门受理相关部门核对委托后,应组织核对工作人员和核对家庭户籍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对核对家庭进行调查核实。经核对符合城市低收入家庭条件的,民政部门应向相关部门出具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意见书,注明核对的主要项目及结果。

调查核实的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应在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社区范围内公示。

第十三条(核对家庭的义务)

核对家庭应当如实提供家庭成员的收入、财产状况以及身份证件、婚姻状况等相关证明材料,不得隐瞒和虚报,并签署诚信承诺书。

第十四条(特殊规定)

对需要了解核对家庭存款、有价证券等情况的,核对家庭应当根据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书面授权并协助核对机构的调查。

相关的银行、证券等机构应当根据核对家庭的书面授权书,及时向民政部门核对工作机构提供与核对家庭相关的存款、有价证券等信息。

第十五条(相关部门的义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工商管理、税务、车辆管理、民政等部门应当提供下列与核对对象有关的信息:

(一)就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领取社会保险金的情况;

(二)住房公积金缴纳和使用的情况;

(三)房产拥有、房产交易和出租房屋的情况;

(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年检验照等情况;

(五)个人、个体工商户以及企业的纳税情况;

(六)车辆拥有的相关情况;

(七)享受有关社会救助、优待抚恤的情况;

(八)根据城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需要应当提供的其他情况。

第十六条(相关单位和组织的义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受委托的社区居民委员应当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基础档案。

核对家庭成员的工作单位及其户籍地或者居住地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相关组织应当协助做好核对工作。

第十七条(核对意见书)

民政部门对通过相关途径获得的核对信息进行核实后,应当出具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意见书,告知委托的政府相关部门,作为相关部门作出救助决定的参考。

核对意见书有效期为一年,有效期内不作重复核对;超出有效期的,核对家庭应按程序重新申请城市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第十八条(规范核对工作)

民政部门应当建立调查、核实的工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保证核对工作及时、准确、公正。加强相关部门间低收入家庭的信息共享,建立科学、客观、高效的核对信息系统和工作平台,保证信息系统安全运行,信息数据不得用于经济状况核对和专项社会救助以外的其他方面。组织入户调查、邻里走访、信息调取等核对工作时,应当不少于两名工作人员,并出示相关证件。

第十九条(保密义务)

从事核对的工作人员应当对在核对过程中获得的涉及核对对象的信息予以保密,不得向与核对工作无关的组织或者个人泄露。

第二十条(责任)

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对不按规定出具收入、财产状况等相关证明或者在出具证明时弄虚作假的单位及当事人,由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处理,并汇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妨碍核对工作机构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

第二十一条(监督)

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地区,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民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设立公开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凡举报查实不符合城市低收入家庭条件的,应及时通报相关救助职能部门按有关规定取消相应救助,属骗取救助的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二十二条(实施细则)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施行日期)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自治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