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访:养老服务如何“医养结合”范文
专访:养老服务如何“医养结合”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指出,健康是幸福之基,支持发展养老、健康、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
作为两会热点,“养老”获得了诸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关注。很多人将自己的提案定位在“医养结合”上,观点虽不尽相同大都停留在“引养入医”或“引医进养”层面,即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业务或在养老机构中强化医疗体系建设。对此,记者走访了拥有二十余年国内外养老从业经验的益生宜适总顾问高鹏先生。
记者:
中国养老服务模式众说纷纭,养老服务将何去何从;“医养结合”论已然有不少时日,时下未见清晰轮廓,您如何见解? 高鹏:
在谈论养老服务是否需“医养结合”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楚几个常识性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误入歧途,不但浪费国家大量资源、增加老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又满足不了老人的实际需求,紊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养老服务质量令人堪忧。
1.老年人的定义是什么?
2.老年群体的特性是什么?
3.老年群体的需求是什么?
4.养老行业困惑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近年世界各国国民健康状况、平均寿命、劳动人口结构、退休年龄等综合因素定义由之前60岁以上改为65岁以上人口为老龄人口,即老年人。被多国采用。
通常老年群体的特性与年龄关系不大,主要与生活经历、身心状态、价值观念、社交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大致可分为四类:积极向上型、被动依赖型、固执过剩型、自身否定型。
老年群体的需求与年龄的关系也不大,与所处状态有关。主要取决于身心健康状态、家庭成员状况、生活行为能力、周围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及个体性差异。
提到老年人,大多数人普遍会认为他们需要护理、需要医疗、需要照顾、需要精神慰藉等种种固有观念是不正确的。恰恰相反,事实上绝大多数老人是属于积极向上型,即:对工作及生活充满热情,同时对兴趣、爱好充满激情,拥有健康感和安定感。亦或是属于固执过剩型,即:对事业全身心投入、生活规律、责任感强、做事严谨,对所取得的成绩尚不满足,追求社会责任和自身价值。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是:希望获得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为社会、家庭、亲人做贡献的机会和平台,以便体现自身人生阅历、经历、经验等价值,维护自身人格尊严。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预防失能、预防失智等方面欲望强烈,有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交愿望等精神需求。
相比之下,需要帮助和照护的老年群体就整体而言属于少数,这个认识至关重要。只有按身心状态划分老年群体去挖掘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精准定位,才能更接近目标,才能更具有针对性。这部分群体虽占比属于少数,但人数众多,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有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科学的养老行业发展理念,更需要的是有计划性的培育养老行业专业人才。只有掌握老年群体由于身心各种机能老化给生活带来何种影响的专业知识人才,才是实现养老行业朝着正确方向健康、稳定、科学发展的源泉和保障。
毋庸置疑,无论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老龄化人口比例是绝对比还是相对比,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庞大已是不争事实,潜在商机令人看好。随着政府鼓励政策陆续出台,以开发商、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具有获取各种资源能力的大型企业和民营资本蜂拥而至,或以己之长各显神通,或采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压倒一切之势,纷纷进军养老领域。虽现象可嘉,遗憾的是,由于缺少具有老年期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难以推出适合自身企业并契合老年群体实际需求的本土化养老产品,频频出现投资过大、供求脱节、床位闲置等经营困惑。
诚然,任何行业的兴起,大多会经历盲人摸象阶段的困惑期,养老行业更是如此。因为其服务的核心是给有着七、八十年生活经历的群体提供适合他们价值观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要符合传统文化,又要符合生活习惯、身心状态、生活愿望、家属期望等等诉求,绝不是简单的引进、复制、臆断或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能够打造出来。因为养老体系不是孤立的、也不是能凭空打造出来的,而是要根据国家现行社会体系,确立养老服务体系在社会体系当中的位置、重心和比重,制定符合国情的激发养老行业的政策导向,整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社会资源服务于养老行业,有机的形成养老产业链,才有助于养老产业健康、稳定、科学发展。
基于医疗机构本来就具有针对全社会、覆盖所有人群、满足各类患者救治需求的保障性社会职能。理应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用不断提高医疗专业服务水平来保障国民健康和解决疾病给患者的痛苦,尤其是婴幼儿和特殊老年群体。而养老机构很难具备经营医疗机构的能力,内设医疗机构也很难满足老人实际的医疗需求,不但浪费资源、加大养老机构运营成本,还增加老人经济负担,可能阻碍养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的满足居家养老及机构养老的老人实际医疗需求,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价值、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更好的弘扬关爱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可以在现存医疗机构中开设老年人就诊专用通道,各大医院的特需门诊向老年人开放,增加老年病科室,加大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投入和医疗资源配置,并启动社区医疗机构首诊制度,同时覆盖社区及居家养老的医疗需求。养老机构应加强护理员专业培训,并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可注册护士,可经营康复护理院。解放医疗保险覆盖家庭病床和养老机构病床,并将记忆障碍、认知障碍等失智病症纳入医保等举措会更有实际意义。我理解的“医养结合”不是单纯的“引医进养”更不是“引养进医”,而是要彻底解决老年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医难的问题。为了让老人享有就近、便捷、及时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为了创建健康养老环境、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养老行业的科学发展,作为重要民生工作大力支持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实乃民之幸、家之幸、国之幸。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指出,健康是幸福之基,支持发展养老、健康、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
作为两会热点,“养老”获得了诸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关注。很多人将自己的提案定位在“医养结合”上,观点虽不尽相同大都停留在“引养入医”或“引医进养”层面,即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业务或在养老机构中强化医疗体系建设。对此,记者走访了拥有二十余年国内外养老从业经验的益生宜适总顾问高鹏先生。
记者:
中国养老服务模式众说纷纭,养老服务将何去何从;“医养结合”论已然有不少时日,时下未见清晰轮廓,您如何见解? 高鹏:
在谈论养老服务是否需“医养结合”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楚几个常识性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否则会误入歧途,不但浪费国家大量资源、增加老人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又满足不了老人的实际需求,紊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养老服务质量令人堪忧。
1.老年人的定义是什么?
2.老年群体的特性是什么?
3.老年群体的需求是什么?
4.养老行业困惑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近年世界各国国民健康状况、平均寿命、劳动人口结构、退休年龄等综合因素定义由之前60岁以上改为65岁以上人口为老龄人口,即老年人。被多国采用。
通常老年群体的特性与年龄关系不大,主要与生活经历、身心状态、价值观念、社交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大致可分为四类:积极向上型、被动依赖型、固执过剩型、自身否定型。
老年群体的需求与年龄的关系也不大,与所处状态有关。主要取决于身心健康状态、家庭成员状况、生活行为能力、周围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及个体性差异。
提到老年人,大多数人普遍会认为他们需要护理、需要医疗、需要照顾、需要精神慰藉等种种固有观念是不正确的。恰恰相反,事实上绝大多数老人是属于积极向上型,即:对工作及生活充满热情,同时对兴趣、爱好充满激情,拥有健康感和安定感。亦或是属于固执过剩型,即:对事业全身心投入、生活规律、责任感强、做事严谨,对所取得的成绩尚不满足,追求社会责任和自身价值。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是:希望获得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为社会、家庭、亲人做贡献的机会和平台,以便体现自身人生阅历、经历、经验等价值,维护自身人格尊严。在维护健康、预防疾病、预防失能、预防失智等方面欲望强烈,有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交愿望等精神需求。
相比之下,需要帮助和照护的老年群体就整体而言属于少数,这个认识至关重要。只有按身心状态划分老年群体去挖掘需求,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精准定位,才能更接近目标,才能更具有针对性。这部分群体虽占比属于少数,但人数众多,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有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科学的养老行业发展理念,更需要的是有计划性的培育养老行业专业人才。只有掌握老年群体由于身心各种机能老化给生活带来何种影响的专业知识人才,才是实现养老行业朝着正确方向健康、稳定、科学发展的源泉和保障。
毋庸置疑,无论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老龄化人口比例是绝对比还是相对比,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庞大已是不争事实,潜在商机令人看好。随着政府鼓励政策陆续出台,以开发商、保险公司为代表的具有获取各种资源能力的大型企业和民营资本蜂拥而至,或以己之长各显神通,或采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压倒一切之势,纷纷进军养老领域。虽现象可嘉,遗憾的是,由于缺少具有老年期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难以推出适合自身企业并契合老年群体实际需求的本土化养老产品,频频出现投资过大、供求脱节、床位闲置等经营困惑。
诚然,任何行业的兴起,大多会经历盲人摸象阶段的困惑期,养老行业更是如此。因为其服务的核心是给有着七、八十年生活经历的群体提供适合他们价值观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要符合传统文化,又要符合生活习惯、身心状态、生活愿望、家属期望等等诉求,绝不是简单的引进、复制、臆断或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能够打造出来。因为养老体系不是孤立的、也不是能凭空打造出来的,而是要根据国家现行社会体系,确立养老服务体系在社会体系当中的位置、重心和比重,制定符合国情的激发养老行业的政策导向,整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社会资源服务于养老行业,有机的形成养老产业链,才有助于养老产业健康、稳定、科学发展。
基于医疗机构本来就具有针对全社会、覆盖所有人群、满足各类患者救治需求的保障性社会职能。理应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医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用不断提高医疗专业服务水平来保障国民健康和解决疾病给患者的痛苦,尤其是婴幼儿和特殊老年群体。而养老机构很难具备经营医疗机构的能力,内设医疗机构也很难满足老人实际的医疗需求,不但浪费资源、加大养老机构运营成本,还增加老人经济负担,可能阻碍养老行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的满足居家养老及机构养老的老人实际医疗需求,充分发挥现有医疗资源价值、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更好的弘扬关爱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可以在现存医疗机构中开设老年人就诊专用通道,各大医院的特需门诊向老年人开放,增加老年病科室,加大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医疗资源投入和医疗资源配置,并启动社区医疗机构首诊制度,同时覆盖社区及居家养老的医疗需求。养老机构应加强护理员专业培训,并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在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可注册护士,可经营康复护理院。解放医疗保险覆盖家庭病床和养老机构病床,并将记忆障碍、认知障碍等失智病症纳入医保等举措会更有实际意义。我理解的“医养结合”不是单纯的“引医进养”更不是“引养进医”,而是要彻底解决老年特殊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就医难的问题。为了让老人享有就近、便捷、及时的高质量医疗服务,为了创建健康养老环境、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养老行业的科学发展,作为重要民生工作大力支持并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实乃民之幸、家之幸、国之幸。
文章来源: 中国网
第二篇:养老服务医养结合(送审稿)
港都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面临的困难及
建议
截至2015年底,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为57.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9.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户规模的缩减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高龄化趋势明显,空巢化和失能失智老年人日益增多,家庭与社会养老面临较大压力。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60万,约占人口总数的20%,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占比约为11%,且基本进入半自理或失能状态,亟需陪护照料。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重中之重。
一、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港都市社会养老服务建设规划(2011-2015年)》、《港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港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市场运作,从土地供应、财政扶持、税费减免、人才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细化了含金量高的扶持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强力推动,并将目标任务按分解落实到各个区县、部门,积极协调,加大推进力度,逐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坚持保基本、兜底线。通过国家、省、市各级福彩公益金的大力投入,市及区县普遍建设了社会福利中心,总投资近2.7亿元,成为市、区县养老服务的示范性中心,对民办养老机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民办养老机构得到快速发展,已开业运营的达到11家。乡镇敬老院通过升级改造,改善居住、取暖、洗浴等条件,向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在城市社区和农村,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实现老年人在社区内休闲娱乐。至目前,全市各类养老床位达到1.73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1.6张。
二是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系统。为实现90%以上的老年人居家养老,在市及各区县建设12343居家养老服务热线,通过一健呼叫,为老年人提供各种便捷养老服务的对接,连接老年人与各类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老年人足不出户,可实现服务上门。
三是老年人福利保障制度建设得到健全完善。2012年建立了城镇“三无”人员福利保障制度,散居城镇“三无”人员按照城市低保标准的150%纳入保障范围,保障180人;建立了城市社区老年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为各类困难老年人购买10-30小时不等的服务,保障168余人;2013年建立80-89、90-99岁低保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每人每月分别发放100元、200元,保障10797人;2014年建立60岁以上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每人每月发放60元,保障2214人。
二、我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一)我市的现状。由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大部分因病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老年慢性病多发,因此养老服务不仅要解决“养”的问题,更要同步解决“医”的问题,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成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选择。近年来,各级民政、卫生计生部门积极支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对养老机构中符合条件的卫生机构及时纳入医保定点;民政部门对已开业运营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在其享受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的基础上,增加一次性开办补贴,视规模给予10-100万元不等的资助,更好地扶持机构发展。除敬老院,我市已运营的14家养老机构中,有3家为民办医院开设运营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床位600张,入住老年人190余人。另外东港区新设立许可一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成为患病后需要功能康复或长期慢性病老年人的优先选择。其他养老机构均通过与医院合作或与社区卫生中心合作等方式,设立卫生室或诊疗点,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二)前景分析。2014年5月,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鲁政发〔2014〕11号)明确提出,“要推进医养结合,大力发展老年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提升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功能。要支持有条件的养老单位设置医疗机构。医疗机构要在养老机构设立派出机构和服务网点。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医疗保险定点范围。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利用医疗资源建设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同时,《意见》明确要求,“以解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护理为重点,以基层 3
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机构为依托,探索建立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尽快在东营、潍坊、港都、聊城4个市开展试点”。市政府于2014年12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推动养老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机制市场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和“推进医养结合、建立完善养老护理保障制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实现路径。
从中央和省市的政策性文件要求、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开展的情况看,实行医护与养老结合的医护型养老模式顺应了时代发展和家庭需求,也是当前养老机构发展的趋势,同时也为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创新、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用好各级政策、借鉴先进经验、利用好现有的养老和医疗资源,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共同发展,既弥补了当前养老机构缺少医护保健功能的短板,又为政府创新发展养老服务业解决了难题,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三、我市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无论是由医院建设养老机构,还是养老机构在内建设医疗机构,其在医疗设施、医疗人员方面相对单纯的养老院资金投入大,人力资源要求高,形成了较高门槛,因此目前我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主要由民办医院建设,公立医院由于医疗水平高、客户稳定、赢利丰富,投资大、不营利、风险高的养老行业对其吸引力不大;二是由原有设施改造建设的多,由于这些设施建设时间较早,在结构布局、4
消防安全等方面有先天缺陷,养老档次较低;三是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由于入住老年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该项工作,目前从业人员多为45岁以上农村务工人员或城市下岗人员。
针对当前情况,要发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一是鼓励公立三甲以上医院利用医疗资源建设老年护理院、康复院。由于公立医院资金和人才资源丰富,有成熟的管理经验,老年人信赖程度高,发展前景好。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大企业、大财团来港都兴办综合养老养生综合体,配套建设高档次医疗机构,政府在土地使用、税费减免、设备配置等方面给予优惠,带动全市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发展。三是引导基层医疗机构在结构和功能调整中,合理利用闲置的医疗资源,创造条件向老年养护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转型,与大型公立医院错位发展,相互补充,通过签约、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基层老年人提供养老与医疗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第三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探索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探索
医养结合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
在雅安市人民医院一楼康复科的理疗室里,68岁的蔡先生站在一台微频震动的器械上有节奏地活动着手脚。60岁出头的弟弟守在他身旁,眼里带着惊喜:“我哥患有脑梗阻,一年前手脚完全不能动,在医养中心一边养老一边接受治疗后恢复得不错,现在都能自己走路了。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确很不错!”
近年来,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各地政府陆续推出了不同的养老模式。其中“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成为一种新型养老服?漳J健D敲矗?医与养如何有效结合,四川在这方面有何探索,前景是否乐观?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需求――“有医院的养老院我们住得更放心”
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环边的成都锦欣九九乐龄康养中心,是一个拥有两万多平方米,集24小时养老、残疾人托老、医疗、康复、生活照料、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养老服务机构。在3楼的活动中心里,90岁的冯珍秀老人告诉记者,她来这里居住快一年了,每天的生活安逸、舒适,房间里有电子呼叫系统、中央空调,除了日常照料的护工,楼道里还有24小时值班的护士站,每天社区医生要来巡诊两次,“住有医院的养老院比住在家里还安全”。
“我们把医疗和养老结合在一起,实行全科医生责任制,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的护理、康复、医疗和养老服务,让老人有病及时治疗,无病康复养老。”锦欣九九乐龄康养中心院长林源介绍,目前中心设立的老年病医院硬软件设施已通过验收,现在就等着走完医保流程就可以正式运行了,今后中心的医疗条件对老年人来说将更专业、更有针对性。
锦欣九九乐龄康养中心是此次走访的10户“医养”服务机构中的一户。记者了解到,这些医养机构大致有四种运作模式: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模式,以养为主、以医为辅,主要接受健康、半失能老人;二是医疗机构设立养老床位模式,以医为主、以养为辅,主要接受失能、半失能老人;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经营模式;四是社区医院参与社区养老辐射模式。
在调查中记者也发现,像崇州花果山寿康老年公寓那样环境生态、能同时提供较高“医养”服务且收费适中(3000元左右)的床位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吸引了大量来自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退休老人入住,高峰时甚至需要提前半年预约。
现状――老人:医保报销额度制约大 企业:投资大,回报率低
“养老护理没有跟医保接轨,除了交养老服务费还要另交治疗费,在医养机构的医疗报销限制太多,中下收入水平的家庭承受不起。”在成都聚源养老中心,前来咨询的患者有些望而却步。
“医养服务机构受规模、医疗水平影响,一般仅能被评定为二级医院,在医保报销上受到单次就诊额控制与医保报销总额控制。由于医疗机构医保报销费用的不足,制约了医养服务机构扩大人群服务范围。”成都聚源养老中心总经理李先生对记者说。
“很多医疗项目报销还有治疗时间限制,好多不能超过90天,但是老年人多是慢性病,90天的治疗时间往往不够。希望政府尽快出台‘长期照护险’具体实施细则。”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一位住院老人说。
对老年人来说是医养费用的问题,对医养机构来说,普遍反映的是投资大、回报率低、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在走访的10户医养机构中,养老服务能够持平或微利的仅两户,其余企业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政府补贴或通过内部医疗盈利补贴养老亏空的方式维持经营。
“社会资本参与医养服务建设的投资额均在千万元以上,部分企业投资回报周期需要20年以上。”雅安德仁医院院长张剑宏对记者说,医院投资3000万元改建医院及养老服务中心,目前设立的68张养老床位全部住满,但每月营业收入尚不及成本的一半。“政府应该统一规划,提供土地或基础设施支持,将目前分散而又弱不禁风的社会资本集中,医养结合才能长远发展。”
“还有就是人才问题,医养服务机构中有资质认证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大部分护理人员技能水平低且流动性较大,严重影响医养服务质量。希望政府能在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上给医养服务机构以支持。”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李德春呼吁道。
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因受到资金、服务水平、价格偏高、医疗设施有限等因素影响,部分医养服务机构床位还存在闲置。
对策――政策扶持 + 部门合力
“今年7月1日开始,我母亲就领到了1739元/月的长期照护补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在锦欣九九乐龄康养中心,76岁的重度失能老人张德芬的家属非常感激这场政策的“及时雨”。
“张德芬作为重度
(三)失能老人,她的补贴目前是最高等级,重度
(一)、重度
(二)的补贴分别是1005元/月、1437元/月。”林源院长对记者说,今年7月1日成都市开始试点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在试点阶段,根据评定的失能等级确定具体支付标准,成都市的失能老人或其家属,可以向属地医保局进行申请。
随着一系列政府扶持政策的出台,所有养老健康企业均获得了1万元左右的养老机构新增床位建设补贴,部分地区还出台专项政策,如崇州市印发了《建立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的通知》、雅安市印发《雅安市2017年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建设工作要点》《实施“五十百千万”工程 推动医养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大力支持养老健康产业发展。
“解决养老服务中的‘医养’问题,离不开民政、卫计、人社、财政等部门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部门间合作,做好政策衔接,完善‘医养’医保政策,合理简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定点审批手续,针对老年病特点适度提高报销额度,探索将养老机构康复治疗和‘医养’护理纳入医保范围。”在调研中,一位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养老健康服务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医养结合更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强的人才队伍。应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快培养老年病学、康复、营养、心理咨询工作等‘医养’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大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医疗培训,鼓励医疗机构优秀人才到养老机构中服务,提升行业从业人员工作水平。”雅安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万定蓉说。
(责编:裴佩)
第四篇: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工作总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总体部署,根据高陵区卫健局关于医养结合的工作要求,2019年上半年公寓在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方面继续探索尝试,将老年人健康评估、日常护理、失能康复、健康管理、中医保健、心理健康、绿色急救、安宁疗护等全方位融合,形成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结合的老年人健康管护服务新模式,现将我们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持续硬件投入、完善服务功能。
1、医务室的硬件改造和设备扩充基本到位。
目前面积达到了90.55m2,其中医护办27.4m2、药房4.75m2、治疗室10m2、输液室48.4m2。日常药品及急救设备均已配备到位。
2、中医养生馆建成并投入使用。
我公寓新建成的中医馆室内面积近100㎡,目前已开展艾灸、熏蒸、中医经络治疗等特色服务项目。我们还聘请原长庆职工医院离退休医师岳志新坐堂问诊,岳大夫擅长中医针灸、按摩、骨科等治疗,对老人常见患有颈椎病、腰椎、偏瘫、失眠等疾病的老人进行按摩、针灸等治疗服务,缓解老人痛苦,得到了家属的一致好评。
3、安宁疗护区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区卫健委的指导下,我们在三楼东区开辟了安宁疗护区,为重症患者提供姑息治疗、临终关怀、心理慰藉等服务,使老人安详而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也极大地缓解了家属焦虑和悲痛的情绪。安宁疗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反响,充分验证了我们推行安宁疗护这一项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坚持医养结合、注重服务细节。
1、打造一个提高身体健康素质的活动平台。
在公寓内设立室外、室外的健身活动场地、棋牌室、康复室、活动室、手工室等,组织各类适宜老人的文体活动、每天定时组织开展回春健身操等练习,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打造一个提升健康素养的培训平台。
针对老人需求,邀请医院专家定期在公寓开展老年人防跌倒讲座、老年人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根据季节变化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知识宣传及中药预防,通过开展健康体检、日常巡诊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让老年人提高防病、抗病的能力。定期对老年公寓的老人及员工进行老年人生活知识和急救知识讲座,提升老年人自我保健和急救意识。
3、打造一个健康阳光心态的咨询平台。
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在公寓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开展音乐疗法、沙盘游戏,针对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生活节奏由原来的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社交圈骤然缩小,人际关系发生变化,易产生失落、孤独、怀旧心理、衰老感等心理问题易产生的孤独感、对死亡恐惧、与子女及工作人员沟通不畅、自我感觉老而无用等问题,邀请专家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定期邀请志愿者开展联谊活动,引导老人积极参与,提升老年人的价值感及存在感。
4、完善健康体能评估系统。
建立评估室,对入住老人进行初步评估。初评的项目包括老人的基本资料、生活自理能力、沟通与视听力能力、认知能力等。生活能力评估包括吃饭、大小便、穿衣等日常生活内容,判断老人能不能自己完成,自己有没有感知。我们也会通过对老人的直观感觉和家属提供的信息来进行判断老人的沟通与视听能力,对于老人的认知能力通过认知评估,我们能知道他们的认知程度,看老人能不能听懂我们的问题并给出他认为的正确答案。根据评估结果,我们会对老人确定护理等级,不同的护理等级提供对应的服务项目。
5、完善健康档案信息管理。
在建立老人健康信息档案的基础上,提供健康管理与监测。对每位新入院的老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根据各项检查结果、以及老人生活能力评估和风险评估结果,向公寓护理部反馈老人身体状况,共同对老人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和医疗照料方案。对每位入住老人每周进行生命体征和身体情况的全面监测,主要包括老人的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对慢性病老人进行常规的诊疗和监测,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6、确保绿色通道快捷畅通。
我们联合长庆职工医院、太和医院、凤城医院等多家医院,在已有的“绿色就诊通道”基础上,达成医疗人才的交流和共享,对突发危重疾病的老人,依托医院120急救点的优势,确保老人能得到及时抢救和转诊。
三、问题与困惑:
1、专业医护人员难招难留。
老年公寓内设医务室需要聘请有医师资格的医生和有护理资格证的护士,养老机构难以给医护人员提供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他们在养老机构从业但无法进行执业注册,政策制约医护人员无法多点执业,对于医护人员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使养老机构难以聘请到符合要求的医护人员。
2、医养结合的政策落实难。
医养结合需要医保体系的支撑,老年公寓推行医务结合首先要解决医务室纳入医保结算问题,现因医保资源有限、政策制约难与医保挂钩,老人就诊费用无法报销,增加了老人经济压力,老人仅在公寓做一些简单、收费低的诊疗,大大制约了老人的医疗需求,导致医务室亏损经营。
综上所述,长庆老年公寓将在上半年工作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医养结合工作制度,完善医养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集医、护、养为一体的保障服务,同时,强化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水平,为入住老人提供全天候的医疗卫生服务,保证老人在身体出现不适时,能够及时得到诊治,为其提供高效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
第五篇: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范文)
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随着衰老的健康问题当前的养老金和医疗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创新养老模式的养老服务,因此,树立健康的概念,强化医疗服务,现有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促进新的医疗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所谓“医养结合”,是对传统养老服务理念的延伸和拓展,是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新种类疾病频发的新时期,重新审视和思考养老与社会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适时调整。
二、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
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报告在年龄构成中指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此数据表明,中国面临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和复杂。
(二)传统的居家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养老需求
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但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在独生子女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的趋势,呈现“4-2-1”家庭结构,甚至出现“8-4-2”的严峻形势,支持负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护理条件的缺乏,核心家庭(包括夫妻和未成年孩子(孩子),经济负担,精神安慰,等,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关心。
(三)养老院不能看病、医院不能养老
过去只能提供基本生活养老院服务,一旦将病人送往医院,否则会延误治疗。即使没有突然的疾病,老年人也需要定期检查,高度重视预防、治疗养老机构和医院等康复设施空间距离,让很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反复治疗,不得不在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来回。和主要关注治疗急性康复医院的患者患有慢性疾病,康复治疗和护理的老人,医院建议放电观察,否则它会占据有限的医疗资源。养老院不能看医生,医院不能养老,让旧的真正的医疗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同时,医院的医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充分发挥医院医疗救治的功能。
三、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一)医养结合的长效筹资机制尚未建立
传统的养老和医疗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融资和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两者的结合提供服务,融资缺口,严重影响最初的推广的服务模式。甚至政策规定的融资模式,但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系统中,实际的操作和融资风险遇到挑战,初步研究,这些问题对医养结合的筹资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养老床位总量不足、结构短缺
目前我国每1000老年人养老19.7床,和比例达到50%30%,目前我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养老床位应达到发展中国家的30%的上限。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的房子总服务满足率仅为15.9%。
(三)医养结合存在医护人员数量少、质量低的问题
医养结合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照护人员。大众对老年人护理从业者存在误解,认为从业者需要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关注,现在只有少数老年护理培训项目。高校人才培养,外国老年护理学士、硕士,医生,几乎没有领域的专业人士在中国老年保健。一方面因为旧观念旧想法,愿意参与养老服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需要照顾老人,照护的时间越来越长。
(四)结合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老年人护理已经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系统控制,包括监督和评价机制,包括对老年人的审查,通过严格的评估系统可以,改善机构养老的质量,提出适合老年人养老新模式。如老年人机构评估量表。目前,我国老年人护理的评估标准仍缺乏明确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四、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
一是强化政府责任、多部门协调,促进医疗支持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医疗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和健康和养老两个字段跨境合作和融合,难以建立系统的政策协调和改善。结合系统的建设涉及很多部门,民政、卫生、保护、金融、教育、司法部门,上述措施可以实现的关键,需要多部门协调的政府政策。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在医学结合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本融资、政策和行业法规,等等,以及机构和服务提供内容可以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最近,志愿者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养老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医疗服务提供的组合,需要依靠更多这种力量。简而言之,通过政府的政策指导,有机结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帮助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
三是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其规范。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体系,加强执法,规范养老服务市场的行为。制定和完善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建立相应的认证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推动养老服务示范活动深入发展。
四是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模式。无论是养老服务还是医疗行业,目前人才短缺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设施人员短缺,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不能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从长远来看,应该从现在开始规划,应该不仅在传统的学院和大学建立老年人护理专业,提高老年护理知识和专业培训,并充分利用高职、中专,职业教育系统,通过增加职业教育体系、拓展老年护理学科结构和输入老年护理培训基金,扩大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来源,不仅要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人员,?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
五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以社区老年人居家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日托中心为依托,总体规划,根据实用和有效的原则,利用便利的信息网络,采用热线,爱心门铃,医疗记录,服务手册,社区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发挥社区作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飞燕.“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7(12):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