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03:3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本站推荐)》。

第一篇: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本站推荐)

建立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

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作者:杨景亮 日期:2012-09-21

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二者之间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往往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面临困境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增加费用,也给家属增加了负担。我们不禁要问,当老年人面临高龄失能、慢性疾病、老年性痴呆、骨折伤残等困难时,他们的去处在哪里?在未富先老及养老、医疗、长期照料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医疗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保障领域学者和相关政府部门不可回避的话题。因此,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多方式结合,使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并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明确两个概念

要进行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建探索研究,首先需要明确“医养结合”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概念。

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就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所谓“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即需要明析以下六个问题,1、即医养结合服务的对象是哪些老年人,2、由谁来提供服务,3、对服务人员的要求有什么,4、提供的服务内容是什么,5、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实现方式是什么,6、以及服务机构的的标准和资质有哪些要求。

服务的对象区别于普通养老机构服务所有老年人,主要面向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残障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

服务的内容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供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服务项目是相比于普通的养老机构增加的服务项目,也是其最重要的服务内容。

服务的提供主体,当然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但在现阶段的国情下,单一强调某一个别主体的作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是不现实的,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元素,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使其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与任务。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

服务模式的实现方式通过政府主导统筹发展规划,传统养老机构增设医院和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康复院、护理院,以及养老机构和医院近距离规划设置并达成合作协议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服务人员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养老院建医院这种方式需要增加具有医疗资格的医师和专业护士,而对于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这种方式,由于入住老人增加,也需要增加相应的护理员。

服务机构资质和准入标准,医疗水平不能是简单的、微型的的医疗室水平,需要相当于至少1级医院的标准。

二、建设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年人健康状况堪忧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报告表明,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三个新特征,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

失能半失能老人增加,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1年3月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指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6.23%。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失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比2010年增加16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医疗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

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伴随而来的是健康问题的增多。老年人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多,且多是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治疗难度高的慢性病,且病情严重、病程更长。随着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多,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对社会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医疗护理服务需要迫切,且呈逐渐扩大趋势。

2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

第一,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形成的独生子女趋势, 使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 家庭将会普遍存在, 将来甚至会出现“8-4-2-1”的现象。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这就意味着, 一个家庭需要赡养照顾的老人相对增多, 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相对减少,这种家庭成员构成态势, 将会使照料老人成为其他家庭成员的沉重负担。

第二,时代的发展变化导致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作为家庭晚辈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加上从业压力的不断增加, 使得年轻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注重生活品质、自我发展和身心释放, 用来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于是,对老人生活方面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显得越来越少,而面对残障老人、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越来越多的医疗诊治、大病康复和临终关怀问题,更是让家庭中的年轻成员感到力不从心。

三是缺乏完善的家庭护理条件。我国家庭日趋小型化,独生子女家庭众多,妇女广泛就业,老年人寿命延长,形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家庭。老年人身边经常没有子女陪伴,其生病护理和日常照料非常困难,尤其是孤寡老人,生病时得到护助就更少。而家庭护理的主要内容还是主要针对各种疾病的基础护理治疗或对老人现存问题的对症护理方式,仍停留在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而没有真正做到全方位的“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护士的基本任务。

3机构养老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

《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指出,目前在养老机构中,配备有简单医疗室的机构不足六成,其中民办养老机构为56.0%,政府办养老机构为52.1%,农村五保供养机构仅占41.7%;而配备康复理疗室的机构不到20%。22.3%的养老机构既没有单独的医疗室,也没有专业医护人员;农村情况最为严重,其中西部农村60%以上的养老机构缺少专业医护人员。

在长期护理中,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是密不可分的。失能的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患有慢性病,长期护理需要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在生活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医药治疗、饮食调理、躯体康复护理等全方位有计划的护理。而依靠无医疗资质的敬老院的生活护理加上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的医疗,是将生活护理和医疗和饮食护理割裂开,无法完全满足长期护理和医疗护理的要求。然而,真正满足长期护理理念的护养院还非常少,提供的床位也极其有限,大部分老年人只能在普通的养老机构接受照护。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众多,且患有各种慢性病的比例非常大,但是养老机构在对以上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医疗问题却不能提供解决方法。

4大型医院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长期住院服务

一是老年人“押床”、“赖床”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急性病恢复期和长期康复的患者、慢性病患者以及晚期姑息治疗患者,需要得到长期的医疗护理服务,尤其是老年患者已经可以回家却拒绝出院,有老年病人甚至在医院住一两年,原因是大医院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还能享受医保报销,远远强过养老院和社区医院。老年人“押床”现象屡见不鲜,其实老年患者赖的不是床位,而是优质的医疗护理资源。虽然很多地方建设了一些老年人医院及病床,但是相对于社会需求而言,可谓杯水车薪。

二是限定病人医保报销金额,老年患者被迫不停地出院转院。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比例高,需要住院时间长,但是“为保障医保基金使用的安全、平衡和发挥最大效率,各地医保管理部门对各医保定点医院确有总额预算管理。”有的地方医保管理部门还郑重指出,“医保基金是有限的公共基金,合理控制和使用医保基金,杜绝浪费,关乎全体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

2012年2月末,一封名为《一名癌症晚期病人家属致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的公开信》在网络和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该信是一位名叫秦岭的青年教师因为其父亲罹患癌症,在经历的多次被迫转院后,为了能让父亲在有较好的护理条件下的医院走完人生,而迫于无奈才写出来的。最后,在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的亲自过问下,上海市卫生部门为其父亲协调了妥善的安置医院,其父得以安稳的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对于这起事件的圆满结局,我们感到欣慰。但是我们不禁要思考的是,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秦岭”的“父亲们”,他们正在遭遇的、即将碰到同样痛心疾首的问题,该如何来解决?

三、健全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对策 全社会高度重视

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是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健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力进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建设因病托老机构、老年康复院和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既是老龄工作的新课题,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养老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接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及卫生民政部门和全社会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构成要素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一,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相关促进发展扶植政策。全方位的政策导向,是保证医养结合服务建设完善的基础。国家应该根据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目标定位,尽快出台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意见规划,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以及具体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方案。然后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相应制定配套的规划,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纳入区域老龄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根据当地老年人口尤其是对口老年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状况等要素,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规划布局与设置,强调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与现有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有机衔接,合理调整其规模、数量和功能定位,提高老年人群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相应的扶植政策,优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软环境。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身到医养结合服务事业当中。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尽量减少民营企业及个人投资医养结合服务的成本,出台具体、细化、可操作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民办机构的艰难局面。

第二,投资建立大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形成引导示范效应。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财政投入力度,尽快建立1-2所大型医养结合服务机构,重点满足有需要的、经济困难老年群体。这样,一方面可以在社会上迅速激发所有有入住需求的老年人的向往;另一方面,也会对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形成示范作用。

(2)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产业化”问题。产业化是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与福利性并不矛盾。促进社会事业产业化,不是政府在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发展上推卸责任和义务。相反,正是因为一部分社会事业的产业化,才使政府有可能腾出那部分精力和财力更集中地投入到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宏观运作上,让公民福利得到更大的满足。在现阶段的国情下,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单一强调某一个别主体的作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是不现实的,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元素,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使其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与任务,需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解决这个老龄化带来的难题。

(3)针对服务对象特点实施

医疗服务的对象区别于普通养老机构服务所有老年人,主要为残障老人、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这几类老人对于养老服务的共性需求是持续的、良好的医疗服务,但是,这几类老年人群也有不同的需求方面,当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基本构建完成时,每个地区可以考虑分类建设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更有针对性的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4)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

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作为养老机构的一种,毋庸置疑的是必须达到民政部门制定的养老机构准入标准。当然,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作为一种具备医疗的特殊服务机构,其医疗资质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不能是具备吃药打针等简单的医疗服务即可,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最终目标应该达到一级医院以上的水平,这样才能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具体来讲就是要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从软件方面来讲是,要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从硬件方面来讲是,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

(5)制定统一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自身的职责,按照行业特点,建立制度标准,确保规范运营,将是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得以大范围推广的助推剂。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是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因此各级民政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规,设立监管制度,在发挥自身监管主体的责任的情况下,也要鼓励社会各界对标准和规划实施进行监督。同时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抓紧制定因病托老机构的建设标准,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及评估制度,进而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服务市场行为。这一系列准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才可以使该模式顺利平稳的推进、推广。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实现方式

(1)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

我国现在的现在的养老机构一方面提供的床位数相对于老年人的需求、相对于国际标准还有很大的缺口,另一方面床位的利用率却不能让人称道。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的养老机构在满足残障老人、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等特殊老人群体的医疗需求方面做得欠缺。因此,应该根据《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国办发[2010]58号)精神,在符合准入条件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在养老机构中创办医疗机构,以满足城乡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确保落实优惠政策,确保非公立和公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2)部分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

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对城市已经过剩的公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部分一级或二级医院(包括厂企医院)进行结构和功能调整,直接转型为老年康复院、老年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明确其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等服务的功能和任务,完善所需的房屋设施和器械装备,并加强医务及护工人员的培训。

(3)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近距离规划,合作服务

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当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突发疾病、大病时可以第一时间到相近的医院得到专业便捷的救治。或者养老机构担当医院的病房功能,医院的医师和护士到养老机构对患病老人进行医治,免去老人的奔波之苦。这种情况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位置非常相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对医院和养老院进行发展规划时要有超前意识,把合适的、有结合意愿的机构两种机构规划在一起。同时,有结合意愿的机构也要进行积极地努力,请求政府部门对于两种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进行支持。

第二篇:医养结合模式产业化服务市场现状

医养结合模式产业化服务市场现状、存在

问题及建议

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从2015~2025年的20年时间里,我国高龄老人将保持年均100万人的增长。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整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同时,老年人存在发病率高、带病生存时间长、对卫生保健依赖性强、医疗花费高等特点。当前的养老机构存在整体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缺少专业化、服务单

一、无法满足老年人群医疗保健特殊需求等问题。现就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医院试点建立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现阶段医养结合产业化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机构规模及标准化程度低,与医院衔接程度不高。养老机构主要依靠设施建设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功能,特别是能够针对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提供专业养护服务,重点实现其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等功能。然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二者相互独立,面对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客观现象,医疗机构无法配合满足其需求。现有患病老人不得不奔波于医院与养老机构或家庭之间,不仅耽搁治疗时间,往往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休息而形成小病变重的情况,增加了治疗费用,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的问题已经提到议事议程。

(二)养老机构独立盈利能力较弱,依靠国家补贴情况严重。目前,养老产业在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市场模糊、盈利困难、营销不畅和持续性差。养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益性质,盈利能力较弱,社会资本关注度低。目前进入该行业的民营资本普遍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经营稳定性差,属于相对“弱势”资本。由于目前的养老产业没有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前景,很多养老产业投资成本高居不下,同时又面临着老年人一方面经济承受能力相对有限,不可能承受高昂的养老服务费用,另一方面认知、行动能力下降等客观因素,属于伤病高发“弱势”人群。虽然一些资金实力较强的房产商频频试水养老地产,但未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没有理清养老“地产”与养老“服务”之间的关系。

(三)养老机构高端企业管理和护理等专业人才缺乏,流动性强,可持续性发展程度低。养老人才短缺已为老年服务机构快速增长的瓶颈。国内还没有高端、专业完善的养老服务团队,无论在团队管理还是人员培训方面,养老机构缺乏足够的专业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调研中发现:(1)养老高端企业管理和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队伍结构不合理。(2)养老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强,不利于企业持续性发展。养老服务需要医养结合,医院属于资本和人才密集型企业,已经分享过了国家改革开放的红利,发展势头良好,目前的现状养老机构与之相比发展落差较大。养老机构作为一个单 独的机构短时间内无法与医院形成有效的平等对接。

(四)多头管理现象不利于医养结合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在养老服务方面“多头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各地养老相关问题的管理工作分散在老干部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卫生部门、老龄委、消防、公安、防疫、街道等多个部门和单位。此外,妇联、青联、工会、残联等等机构也或多或少地介入了养老的服务保障和管理工作。由于这些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具有独立性,部门之间缺少足够的协作与沟通,管理过程中很难形成合力。

二、建议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议政府:首先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监管责任主体,为医院试点建立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监管制度,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标准,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和评估制度。同时,利用服务标准的提高加强市场竞争,减少人为控制因素,通过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市场行为,形成“宽建严管”健康的监督机制,促进养老产业健康持续性发展。

(二)建立健全行业服务标准和规范。建议:推动医院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利用医院现有的规模化、标准化制度和现有养老政策法规,整合成一套标准性、可实施 的服务规范指南。同时,强化诚信优质服务,树立品牌效应。通过一系列制度和行业服务标准建设,形成一套组合拳。

(三)鼓励多方社会资源参与。建议:破除思想上的禁锢和政策上的壁垒,鼓励灵活运用公有制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不同所有制的资本对养老机构的发展有不同形式的促进。如:

(1)引入国企,如中国医药集团等公有制资本不仅可以有效利用资本,促进国有资本保值,而且能够利用其行业的专业特性针对性研究养老服务产品,同时利用老人对国企的信任提高了养老机构的品牌效应,抵御运营风险。

(2)引入民间资本等非公有制资本,利用非公有制资本的灵活性和高效性,通过董事会的决策,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医院在养老机构领域的活力,提高决策质量,规范经营、加强精细化管理,使医院的公有制资产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产业效益。

(3)允许养老机构员工持股,不仅大大增强养老服务产业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引入“众筹”的概念,允许需要养护的老人和儿女入股养老机构,使需要养护的老年人既是消费者又是养老机构的股东,不仅能够在养老机构增长中获得红利,在养老的同时又有一种家的感觉。

(四)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议:引入市场竞争机 制,充分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评选出管理规范、服务专业,能够盈利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同时,政策应该给予这个市场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运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这样,经营理念各异、运营模式不同的养老机构为生存、盈利各尽所能的寻找出口。通过养老服务产业机构的竞争和规模化发展,必定会在要求苛刻的养老服务产业中脱颖而出一批收费合理,服务到位,口碑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势头的企业。从而使我国在市场竞争的风浪中找到最适合我国发展的养老服务产业的道路。国家也可以从现有繁杂的补助提供中抽身出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履行国家责任,减少国家负担。

(五)调动医保、社保等配套政策支持。建议:给予一定的医保、社保、科技等配套政策支持,推动医院参与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的快速建设。结合医院多年的“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医保经验,和大医院医保额度较高的特点,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管理链条的梳理,降本增效,努力消化参股养老机构所增加的医保额度,减少给国家增加医保管理成本上的负担。但需要考虑到,毕竟现阶段我国医养结合体系建设不够成熟,“包袱”性的甩给医院,容易大大降低了医院在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的积极性,况且医院涉及养老产业总体上属于起步阶段,经验不足。

政府应在医养结合领域与医院建立定期对话机制,利用 医院在人口与健康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政府可以完善并适度提供一系列医保、社保、科技等方面的鼓励性政策,适当提高积极参股养老机构医院在老年病方面的医保额度。同时,对现有医保制度进行进一步改革,在完善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老年人相关疾病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篇: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范文)

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随着衰老的健康问题当前的养老金和医疗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创新养老模式的养老服务,因此,树立健康的概念,强化医疗服务,现有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促进新的医疗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所谓“医养结合”,是对传统养老服务理念的延伸和拓展,是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新种类疾病频发的新时期,重新审视和思考养老与社会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适时调整。

二、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

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报告在年龄构成中指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此数据表明,中国面临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和复杂。

(二)传统的居家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养老需求

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但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在独生子女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的趋势,呈现“4-2-1”家庭结构,甚至出现“8-4-2”的严峻形势,支持负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护理条件的缺乏,核心家庭(包括夫妻和未成年孩子(孩子),经济负担,精神安慰,等,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关心。

(三)养老院不能看病、医院不能养老

过去只能提供基本生活养老院服务,一旦将病人送往医院,否则会延误治疗。即使没有突然的疾病,老年人也需要定期检查,高度重视预防、治疗养老机构和医院等康复设施空间距离,让很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反复治疗,不得不在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来回。和主要关注治疗急性康复医院的患者患有慢性疾病,康复治疗和护理的老人,医院建议放电观察,否则它会占据有限的医疗资源。养老院不能看医生,医院不能养老,让旧的真正的医疗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同时,医院的医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充分发挥医院医疗救治的功能。

三、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一)医养结合的长效筹资机制尚未建立

传统的养老和医疗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融资和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两者的结合提供服务,融资缺口,严重影响最初的推广的服务模式。甚至政策规定的融资模式,但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系统中,实际的操作和融资风险遇到挑战,初步研究,这些问题对医养结合的筹资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养老床位总量不足、结构短缺

目前我国每1000老年人养老19.7床,和比例达到50%30%,目前我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养老床位应达到发展中国家的30%的上限。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的房子总服务满足率仅为15.9%。

(三)医养结合存在医护人员数量少、质量低的问题

医养结合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照护人员。大众对老年人护理从业者存在误解,认为从业者需要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关注,现在只有少数老年护理培训项目。高校人才培养,外国老年护理学士、硕士,医生,几乎没有领域的专业人士在中国老年保健。一方面因为旧观念旧想法,愿意参与养老服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需要照顾老人,照护的时间越来越长。

(四)结合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老年人护理已经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系统控制,包括监督和评价机制,包括对老年人的审查,通过严格的评估系统可以,改善机构养老的质量,提出适合老年人养老新模式。如老年人机构评估量表。目前,我国老年人护理的评估标准仍缺乏明确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四、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

一是强化政府责任、多部门协调,促进医疗支持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医疗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和健康和养老两个字段跨境合作和融合,难以建立系统的政策协调和改善。结合系统的建设涉及很多部门,民政、卫生、保护、金融、教育、司法部门,上述措施可以实现的关键,需要多部门协调的政府政策。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在医学结合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本融资、政策和行业法规,等等,以及机构和服务提供内容可以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最近,志愿者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养老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医疗服务提供的组合,需要依靠更多这种力量。简而言之,通过政府的政策指导,有机结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帮助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

三是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其规范。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体系,加强执法,规范养老服务市场的行为。制定和完善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建立相应的认证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推动养老服务示范活动深入发展。

四是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模式。无论是养老服务还是医疗行业,目前人才短缺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设施人员短缺,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不能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从长远来看,应该从现在开始规划,应该不仅在传统的学院和大学建立老年人护理专业,提高老年护理知识和专业培训,并充分利用高职、中专,职业教育系统,通过增加职业教育体系、拓展老年护理学科结构和输入老年护理培训基金,扩大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来源,不仅要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人员,?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

五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以社区老年人居家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日托中心为依托,总体规划,根据实用和有效的原则,利用便利的信息网络,采用热线,爱心门铃,医疗记录,服务手册,社区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发挥社区作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飞燕.“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7(12):148-150.

第四篇:0415医养结合模式浅析

医养结合模式浅析

作者:设计五院医疗室韩延栋

伴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养老成为当今热门话题。未来我们如何养老? 目前我国老龄化比例日趋升高,截止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突破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据预计至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以上。伴随着老龄化的急剧升高,中国的老龄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老龄化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失能老人人口逐渐增多。据统计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老人总数相比)比重将保持在25%—30%。老年人的失能率逐步增加,2012年失能人数大概3500万人,而到2050年预计近1亿人口,庞大的失能老人给老年照护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在这些高龄老人当中老年人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眼疾、骨骼关节、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中风、偏瘫、重度风湿、精神障碍、恶性肿瘤、阿尔兹海默症等成为困扰老年人的多发病症。因此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较为迫切,构建合理的医养结合的模式,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康复环境,满足对老年人的紧急救治,为老年人提供坚实的医疗保障。

1、养老服务体系与医疗服务体系概述

纵观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成为核心纲领。反映到相关的数据上既构建9073模式: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 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机构养老。如何将医养模式植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那么看一下当前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由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个人认为我国医疗体系的构建依靠于行政级别的划分,着重构建翻盖范围。从国外的医疗体系来看着重于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合理的划分。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满足紧急救治的需求;二级为康复医院,满足急救后期的康复医疗;三级为社区康复,一般在社区康复门诊内完成。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建立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方针,加大了对康复医疗的支持力度。因此借鉴国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可以对国内的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合理的划分,大型的医院满足紧急救治功能、专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可以转型康复医疗(老年病康复)、同时加强构建网络化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同时这三者中间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能有效根据病情将病人进行合理的划分转诊,一方面减轻了大型医院的床位数不足问题,将有效的床位让给更需要的疾病患者,另一方面可以减轻部分病人的入住费用。

2、传统的医养结合模式分析(1)大型的养老社区配建医院

大型的养老社区中注重对老年人需求的调研,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可以投资建设养老社区所属的医院。一方面可以满足区域性的医疗需求,同时可以为养老社区提供坚实的医疗康复保障。这种医院的功能设置应该按照项目区位的医疗条件进行定位,医疗条件薄弱的郊区可以兴建三甲医院,充实医疗资源。而医疗资源丰富的近郊宜以专业老年病医疗康复医疗为主(例如设置中医康复推拿、老年病康复等)其主要强服务于养老社区内的老年人。例如北京的太阳城大型养老社区(图1),配建有一所以为老年人群和失能人群服务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对老年人群和失能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提供疾病的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评定和训练等相关服务。康复医学科采取医院康复-养老公寓康复-居家康复全程化服务方式。将医养的救治与康复贯穿于整个社区内部,形成全程化持续性的康复过程。

图1:北京太阳城总平面图

(2)大型的医院配建养老康复设施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养护中心(图2),依托重医大资源优势,该老年养护中心实现了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的全程无缝链接,除了养老服务,入住的老年人还可以在中心享受到医疗、护理和康复的“一站式”服务。其医养之间的衔接如下:

a.满足紧急救治功能:重医为青杠老年养护中心开设了“绿色救治通道”,当养护中心的老人出现了严重的病情,需要更进一步的治疗时,24小时待命的救护车可在第一时间将老人转往重医附一院本部,相关科室会无条件提供床位,保障老人的安全和健康。

b.护理式居住环境:养护中心每层楼都分区配有护士站,每天有医生、护士和经过医院专业培训的护理员来照料老人的身体。对于一些有身体疾病的老人,中心还开设有专业的康复治疗区,让老人可以一边康复一边疗养。

c.医保的全覆盖:进入医疗区治疗的老人,将享受医保相关政策待遇。在医疗方面,重医附一院对养护中心开设有与老年疾病相关的学科,为中心住养的老人提供权威的健康支持。

d.全程化健康档案:该中心每月将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健康评估,给家人提交健康报告,同时提伴随供专业的医疗、康复和保健服务。

图2:重庆医科大学青杠养护中心

同圆设计五院医疗室长期专注于医疗与老年康复养老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在日常的设计中也接触到较多的大型医院配建养老设施的案例。例如博兴县人民医院及老年疗养康复中心项目(图3),本项目由1000床的综合医院和老年疗养康复中心组成。依托于医院优越的医疗条件,老年疗养康复中心主要包含老年人护理中心、护理式公寓、居家式公寓、度假式公寓以及商业配套设施和娱乐设施组成,各类不同级别的护理模式围合成相对封闭的9个庭院,由绿化系统串联成有机的整体。在医养结合方面,首先靠近大型的医院,满足老年人的紧急就诊。第二,医院为老年人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定期的为老年人进行入户体检,记录并探究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以便及时发现老年疾病,起到预防与防治相结合的模式。第三,各个级别的居住组团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配置一定的医疗科室资源,每栋公寓设置护士站与诊室、康复疗养空间,方便老年人的康复疗养。第四,全程化信息呼叫系统:满足紧急情况下的一键呼救,并且伴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力争建设有远程诊疗系统,为老年人提供全程化康复保障。

再如威海市临港区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图4),也是依托医院配建有社会福利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了全程化医疗保障。本项目生动活泼的现代建筑形象与景观的配置,形成健康宜

图3博兴县人民医院及老年疗养康复中心项目

居医养环境。

(3)专科性医院转向老年康复护理

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专业性医院转向老年康复护理设施。北京英智康复医院(图5)引进先进的瑞典康复理念和模式,图4威海市临港区社会福利中心

提供个性化、连续性康复治疗和护理服务,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专业的康复中心。其针对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主要设置相关的科室:老年康复护理中心、神经康复中心、骨科康复中心、遗传病康复中心、神经修复康复中心、老年痴呆等康复科室。具有服务特色:保健医生巡诊,配备药房,专业护士发药,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护理人员细心、耐心、专业,提供全天24小时一对一、一对二等不同级别的生活照料。

康复护理中心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设置个性化的服务菜单,不同的病种每日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科目和康复时间。康复的目的是力争帮助老年人能够恢复健康独立生活。医疗康复科室位于老年护理病房的核心位置,方便老年人的康复治疗。其康复设备先进、康复环境温馨满足了老年人的医养需求。济南市优抚医院规划设计项目(图6)即属于由专科性的医院改造为康复养老的类型。济南市优抚医院原为济南市精神病医院是一所社会福利性精神专科医

院,担负着济南市及周边地区“无依无靠、无经济来源、无家可归”三无人员和复退军人中精神病人的收治、康复工作,同时为企事业单位和自费精神病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由于目前项目所属

图5:英智护理内景配置

区位医疗资源薄弱,应该补充医疗功能,保障精神特色的同时转向拥疗养和康复养老方面发展。为此我们与甲方沟通,制定了医院的发展理念“充实医疗功能、完善精神病区、拓展拥军疗养、植入康复

图6:济南市优抚医院规划图

养老、增加服务保障”。在院区整体规划上分为康复护理区和精神病区,精神病区与康复护理区相对独立。康复护理区主要设置有门诊楼、拥军疗养楼、康复护理楼、餐饮服务保障。门诊楼在满足区域性医疗科室的基础上增设老年人康复科室,满足院区需求。拥军疗养楼1-2层设置医技楼,通过连廊与精神病区连接,方便康复护理区与精神病区共享医技空间。康复护理区形成围合式庭院,满足前医后养的特色,为老年人提供坚实的康复护理保障。

总结以上三种模式:由于医院和康复医疗的介入,为老年人的康复环境取得较高的安全保障,满足紧急救治、康复医疗、护理颐养等需求。但是再看养老模式,这些大型的医养模式在每个城市仅仅是以点状形式分布,不能够满足大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老年人的医疗保障。而且这些项目基本远离老年人原来的居住环境,居住成本较高,使老年人望而却步。那么居家与社区养老老年人的医养福音何在?

3、社区网络化医养模式:不脱离原先的居住环境实现医养结合

图7:社区网络化医养模式理想构架

目前国内大量兴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社区门诊),大量的社区门诊依托社区兴建,形成网络化的布局模式。大量的居家养老老年人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可以依托社区门诊,建立互助模式。社区门诊定期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测血压、建立健康档案、网络紧急呼救、康复器械租赁等服务模式,医疗性较弱的康复可以实现居家服务,足不出户实现医疗安全保障。对于社区养老一般可以分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托老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设施。设施内可以设置医疗科室,或者与就近的社区门诊合作,建立医疗互助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康复医疗等服务。而对于需要紧急救治服务的,可以选择与就近的大型医院建立绿色服务通道,能够及时将老年人输送至大型医疗机构。社区网络化医养模式一方面满足了老年人不脱离原先的居住环境进行养老,同时又保障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再者降低了老年人消费成本。个人认为,只有实现社区网络化医养模式才是实现正真的医养模式,才能服务于更多的刚性需求老人,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目的。例如所示:大型医院(包含医院与康复医院)或者康复设施为社区门诊提供资源支撑,社区门诊为居家和社区养老老年人提供医疗覆盖,共同组建社区网络化医养结合模式的理想构架。

第五篇:20173.23基于SWOT分析——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基于SWOT分析——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2016-02-26 中国养老研究院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区别于传统模式下单一生活照 料服务,重新审视养老各项服务间的关系,将满足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放在更重要位置,是对传统养老服务的完善和提高,在这不在一一列举医养结合的优点,因为大家也都了解。

“医养结合”的主要形式及 SWOT 分析

国内几种主要的服务形式目前国内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服务形式。分别是:1.“整合照料”2.“联合运行”3.“支撑辐射” 典型案例的 SWOT 分析 “整合照料”案例的 SWOT分析

某老年护养中心是某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投资兴建的,也是全国第一家大型公立医院主办的综合性养老机构,包括普通护养区、临湖护养区、老年医院、护理职业学院等部分。某老年护养中心依托医科大学一附院的专业技术和先进医疗设备,建立了全智能化老年 服务体系,实现呼叫定位、远程探视等功能,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医疗、护理、康复的优质全程服务。

优势:医疗机构配备专业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了解老年人老化过程和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能够为入住老 年人提供专业化和综合性的医疗服务;通过内设养老病床或老 年科,提供日间照料和康复服务,避免接受诊疗的老年人在家庭、养老机构和医院间的奔波,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和经济压力;将康复阶段老年人转至院内养老病床接受康复和保健服务,减轻医院“押床”问题。

劣势:三级医院病患数 量多,经济效益好,医院床位压力大,其开设养老床位动力不足;而基层医院则由于服务人员不足,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等原因,内设养老床位的人力、财力匮乏,影响养老和医疗功能的发挥。

机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 见》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鼓 励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科,增设老年病床并提供政策优惠,为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服务模式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威胁: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分化严重,大型综合性医院 吸引力远高于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的竞争力不足;养老医保报销体系不统一、不完善,老年人无论是否需要住院均办理住院手续,滥用医保资金报销养老费用,影响正常报销程序,扰乱市场。“联合运行”案例的 SWOT分析

北京丰台区某 敬老院是由丰台区长辛店街道办事处与北京某医院合办的 一所养老机构,集养老、护理、预防、保健和康复等多功能服务项目于一体,实现医护型养老。敬老院拥有由专业医师、护师 组成的管理团队,康泰医院 24 小时为入住老人提供及时、高效 的医疗服务,实现医、食、住、行、护全方位服务的家庭式养老。

优势:充分利用现有养老和医疗资源,养老机构 和医疗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功能互补,既满足老年人对养 老和医疗的需求,又节约资源,减少运营成本;合作方式灵活多 样,医疗机构可通过定期体检对老年人进行健康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方案,建立健康档案,通过建立绿 色就诊通道或专家到养老机构坐诊,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诊疗服务。

劣势: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简单,医疗护理人 员数量和能力不足,难以为合作的养老机构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医疗机构内医护人员工作量加大,在无绩效工资的情况下服务动力不足,积极性差。

机会: 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鼓励健康服务业发展,支持不同服务能力的服务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各地区域卫生规划也不同程 度地整合区域内养老和医疗卫生资源,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提供便利条件。威胁:“强强联合”导致合作畸 形化,即小型或中低级养老机构与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大型或高端养老机构与三级综合性医院合作,导致服务能力的分化;合作机构归不同部门管理,产权划分不清晰。“支撑辐射”案例的 SWOT分析

海口某养老服务中心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整合周边医院医疗资源,建设养老服务机构、社区养护站和家庭养老院等项目,如与海南某老年病医院协作,在养护中心设立家庭病床,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档案,为老年提供诊疗、康复等服务。养护中心与医院相互转诊,医护人员定期上门体检、诊疗、健康教育。重视吸引社会团体提供老 年陪护等志愿服务,将健康管理理念辐射到社区,实现以机构为依托、社区为枢纽、家庭病床覆盖的一体化养老服务。

优势:市场化方式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能够调 动不同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实现闲置资源的盘活和充分利用;以社区为依托,家庭病床为手段的方式,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 有效协同,能够保证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舒适、专业的养老和医疗服务,实现需求与服务的高度契合。劣势:服务机构间的合作存在功能重叠,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 费;无细化的医疗保险报销规范,上门诊疗、康复及转诊治疗等各环节医保报销问题复杂。机会:《社会养老服 务体系规划(2011-2015 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威胁:居家、社区和机构仍呈独立发展状态,一体化体系的 构建缺乏系统性、协同性;市场化方式整合医疗与养老服务可 能存在恶性竞争,扰乱合作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

不同“医养结合”模式的共性制约问题

1.政府多重管理,政策监管落实难度大根据《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养老机构属于民政部的审批单位,民政部为主要管理部门,但医养结合模式下,养老机构在运营过程中需要接受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公安消防部门等多重管理,如医疗机构准入和服务提供需由卫生部门负责。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环境下,养老机构的公共服务、建设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和扶持则由相应多部门负责,多重管理导致职能分散,扶持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政策监管工作难度大。

2.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养老照护制度和规范上有明显欠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转诊制度、合作规范、医保报销、行业准入、质量评估等方面均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文件,各地自由发展,导致医养结合服务市场行为缺乏规范性。

3.机构内医护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工作积极性,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中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高,医护人员工作强度大,但相比综合性医院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差,社会认可度低,导致工作人员积极性差,人员流失率高。机构对卫生人力的吸引力小,且缺乏对就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和指导,导致机构内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低,影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额提高。

4.服务收费水平偏高,不能满足多数人需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收治更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需 要具备更专业化、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导致其收费价格相对较高,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将中、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不能满足多数老年人的养老和卫生服务需求。

5.缺乏统一配套的医疗保险报销规范老年人的医疗支出可能发生在家庭病床、养老机构或社区,不同部门不同项目的医疗服务供给缺乏相配套的医保报销规范,报销手续复杂。我国曾有部分地区尝试实行养老床位上的医保,使老年人不需要到医院住院即可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但这种方式因可能导致套用医保资金来养老而取消。养老不属于疾病诊疗,“医保钱”不能转变成“养老钱”,且由于医保报销金额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慢病康复期的老年人只能连续出院转院或押床,浪费医疗资源的同时延误治疗。

6.机构间层级分化严重,服务能力差距大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合作或融合必须达到相应的准入 条件,导致有条件开展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多为公立养老院或高端私营养老院,而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多为三级医院,其病源充足,服务动力不足。小型私营养老机构或一、二级医疗机构则因资金不足或医护人员数量少等原因不能开展医养结合 服务,加剧各机构间的层级分化。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战略措施

1.政府方面以综合协调为前提,健全政府管理机制。政府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做好医疗、养老机构间的衔接。卫生部门严格医疗 机构准入机制,民政部门监管养老床位建设工作。同时,应完 善并落实优惠政策,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以老年人利益为重点,完善医保报销制度。对于符合医保条件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探索推广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形成与医保政策的有效衔接,减少“押床” 等现象;探索老年病病种付费的报销方式,减少报销手续。

2.社会方面以资源整合为途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一、二级医院或 基层卫生机构向护理院、康复院等转型,发挥技术优势,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可与附近医疗机构共享医疗资源,建立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形成养老与医疗绿色通道。以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提高人员素质。高校设置老年康复学科,培养迎合养老需求的综合性卫生人才。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形成良性互动,定期人才培训或进修,为养老护理专员提供实践平台,提高人员素质和医护水平。探索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特殊津贴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

3.养老机构方面以服务评估为基础,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积极开展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老年人的健康及养老需求评估工作,明确机构服务对象实现分流服务,即普通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慢病老人,可通过医疗机构定期检查解决康复问题,急性病或常年卧床老人应重视全面生活护理,提供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等。同时,养老机构应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及时掌握入住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和情绪动态,在日常生活照料和医 疗服务的基础上做好老年人的心理卫生服务。以创新形式为手段,拓展医养结合实现形式。养老机构可 探索通过委托管理、服务外包即引入第三方医疗配送服务等方式,与医疗机构合作,发挥医院优势实现运营管理,形成优势互补,丰富医养结合不同实现形式。(文章来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本文节选:《基于 SWOT 分析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作者:刘稳、徐昕、李士雪)

下载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专访:养老服务如何“医养结合”范文

    专访:养老服务如何“医养结合”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指出,健康是幸福之基,支持发展养老、健康、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开......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增加养老病房及养老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等多种方式)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1.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居家养老、社区......

    商业保险 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商业保险+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摘 要:通过对安徽省池州市各大保险公司的走访调研,并且对可能影响医养结合需求的因素设计问卷有选择性的对不同职业的池州市市民进行......

    医养结合模式分析(共5篇)

    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实践 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实现路径,大致可分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3种方式,各地在实践中......

    医养结合模式的现状及发展

    中国“医养结合”模式现状及发展综述 摘要 为了解国内医养结合研究动态,文章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从必要性及意义、模式、实施困境和发展对策四个方面展......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 【摘 要】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对养老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家庭养老和单纯的服务性养老已无法满足当前现状。本文以河南省开封市金明......

    医养结合(推荐五篇)

    医养结合:为何两方大倒苦水,一拍两散? 发布时间: 2014-12-26 难题:养老机构办医院风险大 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2亿,其中60%以上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大量失能、半失能空......

    医养结合考察报告

    医养结合考察报告 *月*日,区政府**副区长带队赴***福利中心考察了医养结合工作。 一、***医养结合概况 ***人民政府于*年*月出台医养结合方案,成立了区长为组长的医养结合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