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院实行“医养结合”模式的提案
关于※※医院实行 医养结合模式的提案
我市总人口约540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6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1.8%,全市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015年11月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和养老机构建设、加快实现医养结合、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当前,我市绝大部分养老机构入住的老人以老弱病残者居多,且大多数人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养老机构只能解决老人的看护和衣食温饱问题,主要以“养”为主,“医”则勉为其难。因此,我市建立并完善医养结合模式,使“医+养”结合的理念贯穿于日渐凸出的养老服务需求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作为我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医院无论是从政策支持,还是自身的软硬件设施上,都是实行医养结合模式条件相对完备的医疗机构。
一、医养结合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是在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医疗康复保健服 务,涵盖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医院实行医养结合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部分进行探索:第一部分是急性医疗,可以利用医院的急救通道,让老人在身体出现异样时得到及时的救助和治疗。第二部分是健康管理,集医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慢病托老、临终关怀“六位一体”的医养结合运行模式,是“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第三部分则是康复护理,与一般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服务对象重点面向患有慢性病、易复发病、大病恢复期、残障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养”为老人平时的托老模式,根据老人自理能力分为全护、半护、自理三个等级,期间享受全面的专业护理服务及病情观察,其间口服药物均在门诊,由家属自费提供;一旦老人出现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或出现其他病情变化,在严格掌握住院收治指征的前提下,和家属沟通并取得同意后,给予办理住院手续,即为“医”。“医”即为※※医院的住院病人,期间出现病情加重或家属有积极要求,医院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转科。当病情稳定处于恢复期时转为“养”。“医”和“养”两种模式是根据患者病情相互灵活转化的,这样可以避免老人住一般养老院时出现病情变化时,需要家属前往养老院转送的麻烦,争取了抢救、治疗的时间。
二、医养结合模式在※※医院实行的可行性分析 ※※医院是市卫计局直属的市级公立综合性医院,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目前开放床 2 位400张,年出院人数7000余人次,门诊量60000余人数。从软件方面来讲是,医院既往有开办老年科的经验和基础,具备相当数量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从硬件方面来讲,医院地处※※风景区、环境优美,医院还拥有足够的医疗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设备。
1、医院设施、设备齐全。医院拥有齐全且先进的医疗设施、设备,如※※等先进的大型诊断、治疗设备,能为开办医养结合的老年科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医院临床体系健全。※※医院作为市级综合性医院,其临床体系构建完善,科室建立齐全,涵盖普通内科、普外科、骨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口腔科、体检中心等在内的各临床科室,科室之间联动性强,相互支撑。作为实行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老年人在老年科养老期间,一旦生病,可以在不转病房、不需排队等候的情况下,得到快速、有效地救治。
3、医院专业化程度高。※※医院是我市南区唯一一家市级综合性医院,由于需要承担区域内的医疗急救任务,从医疗资源到医护人员队伍,正规化、专业化程度较高。医院既往有开办老年科的经验,作为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其成功离不开专业的医疗队伍和管理经验,这是医养结合模式得以有效实行的基础和保障。同时,医护人员较高的职业素养也能保证养老服务的人性化水平,使得医养结合模式不光保证了老年人的基本生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
4、医院综合改革为实行医养结合模式提供有利契机。※※医院作为我市首家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16年1月1日起全面启动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药品实行零加成销售、下调大型诊疗设备检查费用和部分检验项目收费,能进一步减轻老人患病住院期间的医药费用负担。同时,进行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属于国家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结合,相得益彰,可以争取民政、财政、社保等部门相关政策支持,为医院综合改革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三、医养结合模式在※※医院实行中的建议
1、政府积极发挥作用。“医养结合”涉及民政、卫生、社保、财政等部门职能的交叉区域,涉及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如何区分好养老和住院的界限,还需深入研究准入标准。与此同时,医院主办养老院的形式,也将会遇到诸多法律障碍。因此,政府需要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扶植政策;鼓励医养结合模式在医疗机构中试点,明确医养结合的服务内容,制定统一的准入标准,形成引导示范效应;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方优势解决医养结合模式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2、探索创新医保报销机制。一是将健康体检部分纳入基本医疗范畴,从根本上减少医疗投入和盲目过度就医等问题。二是设立强制性护理康复险。现行医保基金账户支付无 4 力大额康复护理费用,是造成医疗和养老机构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调整康复护理相关医疗服务价格,发挥医保付费和医疗服务价格调节供需的杠杆作用,医保基金可以采取按床日、单病种付费等多种复合型付费方式。三是推动商业保险公司与基本医保机构合作。发展多样化的补充保险产品,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选择。
3.提升养老服务的品质内涵。一是医院要完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专科品牌。老年科专职的医生和护士不同于其他内外科医生、护士,他们面对的老年人,大多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或者即使可以自理,也需要特别关照。因此,※※医院可以尝试培养老年科专科医生、护士,为实行医养结合模式提供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的人才;二是加强与养老机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濠江区南滨片区正筹建集休养、医疗、康复、娱乐、教学于一体的※※市社会福利中心,※※医院可以依托自身的地理位置和医疗卫生资源优势,双方积极开展合作,将优势资源有机整合起来,一方面可以避免浪费※※医院紧张的硬件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极大地推进市社会福利中心的发展。
4、加强医院组织制度建设。由于老年科病人的特殊性,医养结合模式的特别要求,作为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应该站在人性化的角度,在保证医院其他部门正常运行的基础上,给予老年科管理更多柔性化对待。如老年科病房应该配备有更多植物、图画等,给老年人家一样的感觉;做好老年科的感染管理,防止老年人之间的交叉感染;老年科还可以播放 5 一些舒缓的音乐,配备一些针对老年人康复的器械或者是锻炼他们脑部的拼图、书籍等等,这样才可以达到真正关心老人的目的,让老人们可以安享晚年。
四、※※医院实行医养结合模式的展望
纵观全国,很多地方的公立医院甚至是一些私立医院都在实行医养结合模式,均获得了很好的赞誉和社会反响。由※※医院进行医养结合模式探索,是对我市社会保障制度的一次改革创新,将给市民养老提供更多的选择,使得养老服务更加规范、科学、有效。对于缓解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矛盾,促进全市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是一条可探索、可实践的道路。
第二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提案
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建议
养老事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十八大以来,多项养老领域的重大改革相继出台,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往往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增加费用,也给家属增加了负担。
我区人口总数50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11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2%,纯老年人家庭人口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0%。全区各类养老机构共26家,床位在于50张的16家。公办养老机构17家,床位1436张;民办养老机构9家,床位920张;农村养老机构16家,床位1260张。全区各类一级以上医疗机构 20 家,床位1200张,其中公办17家。大部分养老院重视同医疗单位合作,一家单位有发展医养结合意愿。如何解决我区规模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医疗和养老问题,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关心关注课题。
为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多种方式的结合,使医疗和养老资源共享,两者社会资源互补,促进养老事业发展,建议如下:
1、整合医疗资源,拿出部分病床作养老用,并挂“养老护理院”牌子,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确保老年患者的疑难病症和意外情况能得到及时救治,建议主城区内几家医疗机构试推广。
2、支持和帮助民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合,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托管并承担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服务部分,设立医务室或派送医疗团队定期上门服务。
3、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和支持利用社会闲置的“楼、堂、馆、所”改建为养老场所,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
4、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养老配套政策,在老年人及养老机构的投融资政策,场地供应、市场准入、人才培养、就业培训、政府补贴、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加强监督管理,保障老年产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目前,全国各地医养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正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建议将区政府具备条件的医疗或养老机构作为先试、先行、创新我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示范典型,探索实践、积累经验,为我区养老服务事业做出新贡献。
第三篇: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提案
关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提案
万素娟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多发,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2013年3月北京首个“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双井恭和苑”开始试行,“医养结合”这一新型养老模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了全市人民的极大关注。新时期,面对逐步递增的老龄化人群,如何将“医+养”结合理念贯穿于日渐凸出的养老服务需求之中,实现医疗和养老合二为一,一举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成为卫生和社会保障部门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一、正确理解“医养结合”的概念及内涵。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区别于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在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医疗康复保健服务,涵盖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医养结合”的“医”不等同于医院,它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急性医疗,可以在养老项目中设置医疗室,设置急救设施或是120 急救车,与医院合作开通急救通道,让老人在身体出现异样时得到及时的救助和治疗。第二部分是健康管理,也是“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第三部分则是康复护理,以养老机构为主体,但需要以医保报销为前提。与一般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服务对象重点面向患有慢性病、易复发病、大病恢复期、残障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
二、当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在的难点。
“医养结合”作为一种集“养、医、护”三位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在实践推行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医保结算是难点。当前,医疗和养老机构分离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机构可实行医保,而养老机构则不能,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现象频发,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医养结合”模式推行后,养老院首要解决的是将养老院附属的医务室纳入医保,由此将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医保基金账户支付无力大额康复护理费用;二是“套保”现象将频发。有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可能会借“医养结合”长期住院,占用社会医疗资源,损害其他参保人的权益。所以在管理上如何区分好养老和住院的界限,还需研究。与此同时,医院主办养老院的形式,也将会遇到诸多法律障碍。
2、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难度大。以北京为例,2013年全市400家养老机构中,只有62家机构内设医务室,仅36家纳入医保定点,全市3700多家托老所和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只有极少数具备医保定点资格。养老院在向医养机构转型过程中作为一种具备医疗的特殊服务机构,其内设医务室的医疗资质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不能仅具备吃药打针等简单的医疗服务,应该达到一级医院以上的水平,这样才能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这就是要求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从软件方面来讲是,要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从硬件方面来讲是,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这些条件的限制为养老院拓展医疗服务带来了诸多困难。
3、老年医疗护理专用人才短缺。当前我国的护理人力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从医疗机构来看,我国医护比例与国际标准水平比较相差甚远。国际上,医护平均比例为1:2.7,而我国医护比例仅为1:0.61。第六次全国人口表明,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8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按照国际标准,我国需要近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现实情况却是,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绝大多数是没有经过护理专业知识培训的农民工或下岗职工。这与我国几千万名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距甚远,由此同时,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将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护理员队伍将成为制约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协同发展的共同问题。
三、以健康管理为先导,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医疗和养老合二为一是众多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共同期盼。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新时期,大力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1、政府发挥作用,健全“医养结合”要素。“医养结合”涉及民政、卫生、社保等部门职能的交叉区域,涉及一系列体系、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多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借助市场化手段,丰富产品线,满足市场多层次需求,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一是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相关促进发展扶植政策;二是投资建立大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形成引导示范效应;三是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难题;四是针对服务对象特点实施,即主要为残障老人、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五是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六是制定统一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
2、以数字化健康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进医疗养老信息化进程。“医养结合”,核心价值是健康管理。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可以为老人提供实时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在线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为卫生管理者提供健康档案实时动态数据,并将三方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大大缓解“医养结合”过程中医护人员不足、医疗资源过度使用等现象,并极大地推动“医养结合”模式的有效实现。一是发挥智能IT服务作用,打造具有医养特色的健康管理系统。可涵盖自我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记录等)、健康监测(包括健康指标监测,如血压、血糖、血氧、心电等,智能健康预警,查看健康档案,查看健康常识与健康指导等)、远程医疗协助(包括用药指导、膳食指导、运动指导、慢病病例等)等,实现对个体健康的全程监控。二是加快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三是组建“医养结合”信息库,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管理,将老年人信息系统与医疗系统的预约诊疗系统、双向转诊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健康档案相整合,逐步实现电子信息的调阅、共享功能,并向社会定期公布医保支付额度、均次医疗费用等核心数据,在全社会的监督下不断完善诊疗行为和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3、加强专业护理员队伍建设。一是要做好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工作,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批培训相结合,每年培训一定数量的养老护理员。二是要将养老护理员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为养老护理员设立政府特殊岗位补贴,稳步提升养老护理人员工资福利,确保人才“留得住”。
4、探索创新医疗报销机制。一是将健康体检部分纳入基本医疗范畴,从根本上减少医疗投入和盲目过度就医等问题。二是设立强制性护理康复险。调整康复护理相关医疗服务价格,发挥医保付费和医疗服务价格调节供需的杠杆作用。医保基金可以采取按床日、单病种付费等多种复合型付费方式。三是推动商业保险公司与基本医保机构合作。发展多样化的补充保险产品,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选择。
第四篇: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范文)
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随着衰老的健康问题当前的养老金和医疗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创新养老模式的养老服务,因此,树立健康的概念,强化医疗服务,现有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促进新的医疗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所谓“医养结合”,是对传统养老服务理念的延伸和拓展,是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新种类疾病频发的新时期,重新审视和思考养老与社会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适时调整。
二、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
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报告在年龄构成中指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此数据表明,中国面临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和复杂。
(二)传统的居家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养老需求
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但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在独生子女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的趋势,呈现“4-2-1”家庭结构,甚至出现“8-4-2”的严峻形势,支持负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护理条件的缺乏,核心家庭(包括夫妻和未成年孩子(孩子),经济负担,精神安慰,等,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关心。
(三)养老院不能看病、医院不能养老
过去只能提供基本生活养老院服务,一旦将病人送往医院,否则会延误治疗。即使没有突然的疾病,老年人也需要定期检查,高度重视预防、治疗养老机构和医院等康复设施空间距离,让很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反复治疗,不得不在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来回。和主要关注治疗急性康复医院的患者患有慢性疾病,康复治疗和护理的老人,医院建议放电观察,否则它会占据有限的医疗资源。养老院不能看医生,医院不能养老,让旧的真正的医疗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同时,医院的医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充分发挥医院医疗救治的功能。
三、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一)医养结合的长效筹资机制尚未建立
传统的养老和医疗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融资和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两者的结合提供服务,融资缺口,严重影响最初的推广的服务模式。甚至政策规定的融资模式,但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系统中,实际的操作和融资风险遇到挑战,初步研究,这些问题对医养结合的筹资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养老床位总量不足、结构短缺
目前我国每1000老年人养老19.7床,和比例达到50%30%,目前我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养老床位应达到发展中国家的30%的上限。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的房子总服务满足率仅为15.9%。
(三)医养结合存在医护人员数量少、质量低的问题
医养结合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照护人员。大众对老年人护理从业者存在误解,认为从业者需要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关注,现在只有少数老年护理培训项目。高校人才培养,外国老年护理学士、硕士,医生,几乎没有领域的专业人士在中国老年保健。一方面因为旧观念旧想法,愿意参与养老服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需要照顾老人,照护的时间越来越长。
(四)结合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老年人护理已经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系统控制,包括监督和评价机制,包括对老年人的审查,通过严格的评估系统可以,改善机构养老的质量,提出适合老年人养老新模式。如老年人机构评估量表。目前,我国老年人护理的评估标准仍缺乏明确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四、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
一是强化政府责任、多部门协调,促进医疗支持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医疗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和健康和养老两个字段跨境合作和融合,难以建立系统的政策协调和改善。结合系统的建设涉及很多部门,民政、卫生、保护、金融、教育、司法部门,上述措施可以实现的关键,需要多部门协调的政府政策。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在医学结合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本融资、政策和行业法规,等等,以及机构和服务提供内容可以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最近,志愿者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养老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医疗服务提供的组合,需要依靠更多这种力量。简而言之,通过政府的政策指导,有机结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帮助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
三是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其规范。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体系,加强执法,规范养老服务市场的行为。制定和完善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建立相应的认证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推动养老服务示范活动深入发展。
四是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模式。无论是养老服务还是医疗行业,目前人才短缺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设施人员短缺,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不能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从长远来看,应该从现在开始规划,应该不仅在传统的学院和大学建立老年人护理专业,提高老年护理知识和专业培训,并充分利用高职、中专,职业教育系统,通过增加职业教育体系、拓展老年护理学科结构和输入老年护理培训基金,扩大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来源,不仅要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人员,?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
五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以社区老年人居家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日托中心为依托,总体规划,根据实用和有效的原则,利用便利的信息网络,采用热线,爱心门铃,医疗记录,服务手册,社区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发挥社区作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飞燕.“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7(12):148-150.
第五篇:0415医养结合模式浅析
医养结合模式浅析
作者:设计五院医疗室韩延栋
伴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养老成为当今热门话题。未来我们如何养老? 目前我国老龄化比例日趋升高,截止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突破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据预计至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以上。伴随着老龄化的急剧升高,中国的老龄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老龄化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失能老人人口逐渐增多。据统计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老人总数相比)比重将保持在25%—30%。老年人的失能率逐步增加,2012年失能人数大概3500万人,而到2050年预计近1亿人口,庞大的失能老人给老年照护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在这些高龄老人当中老年人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眼疾、骨骼关节、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中风、偏瘫、重度风湿、精神障碍、恶性肿瘤、阿尔兹海默症等成为困扰老年人的多发病症。因此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较为迫切,构建合理的医养结合的模式,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康复环境,满足对老年人的紧急救治,为老年人提供坚实的医疗保障。
1、养老服务体系与医疗服务体系概述
纵观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成为核心纲领。反映到相关的数据上既构建9073模式: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 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机构养老。如何将医养模式植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那么看一下当前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由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个人认为我国医疗体系的构建依靠于行政级别的划分,着重构建翻盖范围。从国外的医疗体系来看着重于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合理的划分。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满足紧急救治的需求;二级为康复医院,满足急救后期的康复医疗;三级为社区康复,一般在社区康复门诊内完成。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建立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方针,加大了对康复医疗的支持力度。因此借鉴国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可以对国内的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合理的划分,大型的医院满足紧急救治功能、专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可以转型康复医疗(老年病康复)、同时加强构建网络化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同时这三者中间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能有效根据病情将病人进行合理的划分转诊,一方面减轻了大型医院的床位数不足问题,将有效的床位让给更需要的疾病患者,另一方面可以减轻部分病人的入住费用。
2、传统的医养结合模式分析(1)大型的养老社区配建医院
大型的养老社区中注重对老年人需求的调研,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可以投资建设养老社区所属的医院。一方面可以满足区域性的医疗需求,同时可以为养老社区提供坚实的医疗康复保障。这种医院的功能设置应该按照项目区位的医疗条件进行定位,医疗条件薄弱的郊区可以兴建三甲医院,充实医疗资源。而医疗资源丰富的近郊宜以专业老年病医疗康复医疗为主(例如设置中医康复推拿、老年病康复等)其主要强服务于养老社区内的老年人。例如北京的太阳城大型养老社区(图1),配建有一所以为老年人群和失能人群服务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对老年人群和失能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提供疾病的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评定和训练等相关服务。康复医学科采取医院康复-养老公寓康复-居家康复全程化服务方式。将医养的救治与康复贯穿于整个社区内部,形成全程化持续性的康复过程。
图1:北京太阳城总平面图
(2)大型的医院配建养老康复设施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养护中心(图2),依托重医大资源优势,该老年养护中心实现了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的全程无缝链接,除了养老服务,入住的老年人还可以在中心享受到医疗、护理和康复的“一站式”服务。其医养之间的衔接如下:
a.满足紧急救治功能:重医为青杠老年养护中心开设了“绿色救治通道”,当养护中心的老人出现了严重的病情,需要更进一步的治疗时,24小时待命的救护车可在第一时间将老人转往重医附一院本部,相关科室会无条件提供床位,保障老人的安全和健康。
b.护理式居住环境:养护中心每层楼都分区配有护士站,每天有医生、护士和经过医院专业培训的护理员来照料老人的身体。对于一些有身体疾病的老人,中心还开设有专业的康复治疗区,让老人可以一边康复一边疗养。
c.医保的全覆盖:进入医疗区治疗的老人,将享受医保相关政策待遇。在医疗方面,重医附一院对养护中心开设有与老年疾病相关的学科,为中心住养的老人提供权威的健康支持。
d.全程化健康档案:该中心每月将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健康评估,给家人提交健康报告,同时提伴随供专业的医疗、康复和保健服务。
图2:重庆医科大学青杠养护中心
同圆设计五院医疗室长期专注于医疗与老年康复养老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在日常的设计中也接触到较多的大型医院配建养老设施的案例。例如博兴县人民医院及老年疗养康复中心项目(图3),本项目由1000床的综合医院和老年疗养康复中心组成。依托于医院优越的医疗条件,老年疗养康复中心主要包含老年人护理中心、护理式公寓、居家式公寓、度假式公寓以及商业配套设施和娱乐设施组成,各类不同级别的护理模式围合成相对封闭的9个庭院,由绿化系统串联成有机的整体。在医养结合方面,首先靠近大型的医院,满足老年人的紧急就诊。第二,医院为老年人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定期的为老年人进行入户体检,记录并探究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以便及时发现老年疾病,起到预防与防治相结合的模式。第三,各个级别的居住组团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配置一定的医疗科室资源,每栋公寓设置护士站与诊室、康复疗养空间,方便老年人的康复疗养。第四,全程化信息呼叫系统:满足紧急情况下的一键呼救,并且伴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力争建设有远程诊疗系统,为老年人提供全程化康复保障。
再如威海市临港区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图4),也是依托医院配建有社会福利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了全程化医疗保障。本项目生动活泼的现代建筑形象与景观的配置,形成健康宜
图3博兴县人民医院及老年疗养康复中心项目
居医养环境。
(3)专科性医院转向老年康复护理
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专业性医院转向老年康复护理设施。北京英智康复医院(图5)引进先进的瑞典康复理念和模式,图4威海市临港区社会福利中心
提供个性化、连续性康复治疗和护理服务,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专业的康复中心。其针对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主要设置相关的科室:老年康复护理中心、神经康复中心、骨科康复中心、遗传病康复中心、神经修复康复中心、老年痴呆等康复科室。具有服务特色:保健医生巡诊,配备药房,专业护士发药,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护理人员细心、耐心、专业,提供全天24小时一对一、一对二等不同级别的生活照料。
康复护理中心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设置个性化的服务菜单,不同的病种每日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科目和康复时间。康复的目的是力争帮助老年人能够恢复健康独立生活。医疗康复科室位于老年护理病房的核心位置,方便老年人的康复治疗。其康复设备先进、康复环境温馨满足了老年人的医养需求。济南市优抚医院规划设计项目(图6)即属于由专科性的医院改造为康复养老的类型。济南市优抚医院原为济南市精神病医院是一所社会福利性精神专科医
院,担负着济南市及周边地区“无依无靠、无经济来源、无家可归”三无人员和复退军人中精神病人的收治、康复工作,同时为企事业单位和自费精神病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由于目前项目所属
图5:英智护理内景配置
区位医疗资源薄弱,应该补充医疗功能,保障精神特色的同时转向拥疗养和康复养老方面发展。为此我们与甲方沟通,制定了医院的发展理念“充实医疗功能、完善精神病区、拓展拥军疗养、植入康复
图6:济南市优抚医院规划图
养老、增加服务保障”。在院区整体规划上分为康复护理区和精神病区,精神病区与康复护理区相对独立。康复护理区主要设置有门诊楼、拥军疗养楼、康复护理楼、餐饮服务保障。门诊楼在满足区域性医疗科室的基础上增设老年人康复科室,满足院区需求。拥军疗养楼1-2层设置医技楼,通过连廊与精神病区连接,方便康复护理区与精神病区共享医技空间。康复护理区形成围合式庭院,满足前医后养的特色,为老年人提供坚实的康复护理保障。
总结以上三种模式:由于医院和康复医疗的介入,为老年人的康复环境取得较高的安全保障,满足紧急救治、康复医疗、护理颐养等需求。但是再看养老模式,这些大型的医养模式在每个城市仅仅是以点状形式分布,不能够满足大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老年人的医疗保障。而且这些项目基本远离老年人原来的居住环境,居住成本较高,使老年人望而却步。那么居家与社区养老老年人的医养福音何在?
3、社区网络化医养模式:不脱离原先的居住环境实现医养结合
图7:社区网络化医养模式理想构架
目前国内大量兴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社区门诊),大量的社区门诊依托社区兴建,形成网络化的布局模式。大量的居家养老老年人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可以依托社区门诊,建立互助模式。社区门诊定期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测血压、建立健康档案、网络紧急呼救、康复器械租赁等服务模式,医疗性较弱的康复可以实现居家服务,足不出户实现医疗安全保障。对于社区养老一般可以分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托老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设施。设施内可以设置医疗科室,或者与就近的社区门诊合作,建立医疗互助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康复医疗等服务。而对于需要紧急救治服务的,可以选择与就近的大型医院建立绿色服务通道,能够及时将老年人输送至大型医疗机构。社区网络化医养模式一方面满足了老年人不脱离原先的居住环境进行养老,同时又保障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再者降低了老年人消费成本。个人认为,只有实现社区网络化医养模式才是实现正真的医养模式,才能服务于更多的刚性需求老人,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目的。例如所示:大型医院(包含医院与康复医院)或者康复设施为社区门诊提供资源支撑,社区门诊为居家和社区养老老年人提供医疗覆盖,共同组建社区网络化医养结合模式的理想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