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光明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实践的探索
光明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实践的探索
摘要目的:通过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实施,评价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对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效果。方法:2013年6月光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内3家社会养老机构结对,签订服务协议,由家庭医生每周1次到养老机构提供查房、医疗咨询、老年预防保健等医疗服务。每月提供1次健康讲座和慢性病随访。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定表对实施前后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通过2年来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实践,养老机构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慢性病的随访率及控制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能有效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应积极推广应用。
关键词医养结合模式效果评价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08-0041-03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mode of health service combined with caring for the elderly in Guangming Community
HE Wanhong,HUANG Mingfeng,WANG Hua,SHEN Yuling
(Guangm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Nanqiao Town,Fengxian District,Shanghai 2014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rough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mode of health service combined with caring for the elderly,to evaluate and promote the elderly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nursing homes to promote the effect of their life quality.Methods: In June 2013,Guangm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twinned with 3 social nursing homes and signed the service agreements that the family doctors provided the rounds of the wards,medical advice,elderly prevention and health care and other medical services once a week,and gave the health lectures,and follow-up of chronic disease once a month.The F-36 life quality evaluation scale was used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living quality conditions of the elderly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 of the health service combined with caring for the aged.Results: Through two years of preliminary practice of the mode of health service combined with caring for the aged,the condition of the elderly living quality,follow-up and control rates of chronic diseas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he nursing homes.Conclusion: Practice of the model of health service combined with caring for the aged is a new mode that can let more elderly people have health service and caring for,and ha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improve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elderly.KEY WORDS family doctor; mode of health service combined with caring for the aged; effect evaluation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大陆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8.87%,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 1 ]。让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必须探索一种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也是国际社会总结发达国家几十年来解决老年医养结合经验教训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2 ]。本文就近2年来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辖区内3家社会养老机构推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初步实践进行效果评价。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光明社区3家社会养老机构所有的入住老年人共420例,其中男性183例,女性237例;平均年龄(68.13±15.31)岁;其中糖尿病患者160例,占38.09%。血糖控制9 mmol/L 42例,有效控制率40.7%;高血压患者362例,占86.19%,血压控制160/100 mmHg 67例,有效控制率53.3%;患有一种及以上躯体疾病患者403例,总患病率为95.95%。
1.2 方法
1.2.1 签订合作协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院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社区养老医疗保健服务,包括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制度、健康档案、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等,提供上门巡诊、健康体检、老年预防保健、医疗护理、慢性病随访等规范化服务。
1.2.2 医患双方签约
家庭医生负责与辖区内3家养老机构老年人签约,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关系,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慢性病随访控制为重点。①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定表判断老年人生活质量状况。②分别建立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随访档案,包括患者的住址、职业、联系方式、上门服务时间,填写健康档案(包括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病的认知程度、服药情况以及自我管理的认识)等。
1.2.3 医养服务内容
①每周1次到养老机构,由家庭医生团队(包括1名家庭医生、1名公卫医生、2名护士和养老院中业务负责人)给老人提供查房、医疗护理咨询、老年预防保健等医疗服务;②每月1次由相应团队人员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及老年期常见的心理障碍、躯体疾病,心理与行为变化,开展通俗易懂的卫生科普知识讲座,使患者对自身状况有整体了解,熟悉维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有效方法[3];针对老年慢性疾病的各种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举列介绍成功的典型病例,让患者增强康复信心,掌握应对慢性疾病的干扰和防治要点及不良心境的自我调节方法,逐渐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消除不良情绪等[4];③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实施前后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定表,从9个方面评估老年人生活质量状况;④每年1次健康体检,并对各项数据结果对照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1.2.4 加强信息化管理
每次上门服务时详细记录患者的相关症状、体征、饮食、运动、体质指数(BMI)、腰围、体重、空腹血糖、血压、服药和体检情况。随时将有关信息输入个人健康档案之中,为客观评价患者的病情提供依据。
1.2.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与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实施前相比,实施后老年人总体生活质量状况明显改善(P<0.05,表1)。
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实施前420人中糖尿病患者160例,有效控制率40.7%;通过2年对糖尿患者相关指标的跟踪随访,进行个体化的用药指导,适当地饮食和运动疗法干预[5-6],阶段性检查数据记录。实施后糖尿病的有效控制率明显增加,达86.25%(P<0.05,表2)。
在420人中,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实施前高血压患者362例,有效控制率53.3%;通过2年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值的监测,提供健康宣教和用药指导,使其保持良好的服药依从性[7-8]。实施后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控制率明显增加达87.02%(表3)。
讨论
由于人口寿命普遍延长而使长寿老人相对增多等原因,失能老人数量增多。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家庭结构变化及养老观念变化,使独居等老年人越来越多。靠子女来照顾失能老人、完成失能老人的医疗和养老存在困难。又由于老年人患病明显高于全人群的患病率3.2倍,且患病往往多病并存,疗程长、预后差,对长期生活护理需求大。虽然近年来社会养老机构兴办,看似解决了养老问题,但是社会养老机构的医疗护理能力欠缺,优质医疗资源缺乏,且缺乏相关政策支持[9]。给现行养老和健康体系带来严峻的挑战。
凭借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转变,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于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光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创新养老模式,强化医疗服务,整合现有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推动新的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让老年人在养老的同时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10]。2年来利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为主导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初步实践证明,发现切实能促进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对于慢性病随访及控制工作的起到了明显推进改善作用,是能让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在今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值得推广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秀玲.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及现状[J].特别健康,2014(6): 582.[2] 刘金华.中国养老模式选择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33-236.[3] 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 65-69.[4] 吴瑞枝.老年抑郁症病因及临床表现[J].实用老年医学,2001,15(1): 98-99.[5] 吴国龙.II型糖尿病社区运动干预疗效探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4(Z2): 98-99.[6] 杨曼瑾,王俊彦.糖尿病患者适宜运动量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6): 550-551.[7] 戴俊明,卫志华,张蓓燕,等.社区高血压患者的药物利用与依从性关系分析[J].高血压杂志,2001,9(1): 65-67.[8] 李立明.中国原发性高血压社区防治的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4):298-299.[9] 郭东,李惠优,李绪贤,等.医养结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21): 43-44.[10] 王顶贤,夏琴荣,高燕勤,等.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促进老人身心健康[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9): 2463-2464.
第二篇: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增加养老病房及养老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等多种方式)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1.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细分为“居家/社区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家庭病床、养老机构以医养机构”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 2.随着我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与慢性病患病并发现象的日益普遍,当前“医”“养” 分离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
3.创新性提出了构建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即“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支付与个人缴费相结合”
目前北京、安徽、青岛等城市率先推出了医养结合模式,如:
二、三级医院办养老病房、养老机构增设医务室、社会资本等多种模式。4.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包括:
服务对象及内容:一般养老机构服务所有老年人群,而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服务于患有慢性疾病、急性疾病的恢复期、智力残疾、肢体残疾以及肿瘤晚期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生活、护理、医疗及康复服务。简单的理解就是在养老中增加了医疗照护,在医疗中加入了养老服务。
服务提供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数量庞大,单方面强调,由某一主体来实现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是非常不现实的,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方的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医养结合体系。服务模式的实现:政府主导,统筹安排。将部分医疗机构进行功能转变,转型为老年人医院、康复医院或者护理院。传统养老机构可以与附近的医疗机构联合,建立双向转诊等合作。同时政府应近距离规划养老和医疗的位置。
人员及机构准入:在养老机构中应增加与医疗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而医疗机构转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由于老年人的生活护理任务较重,应适当增加护理员的岗位。通过人员的调整,即节约人力资源,又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对于医养结合的机构,应具有基本医疗、康复、基础护理、公共卫生及急救等功能的医疗水平。服务性质:目前对于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性质,主要界定为养老机构的一种,需要达到民政部门制定的养老机构准入标准。但是,随着医养结合服务的深入发展,其医疗机构的相关特点也进一步凸显,是否将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相应的医疗机构资格认证,或者发展新的形式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应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作为一种具备医疗的特殊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资质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不仅仅是提供药品、注射服务等最为基本的医疗服务,而应该是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因此,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级别,应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从软件方面要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从硬件方面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1)
二、三级医院设立老年养护病房。
(2)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3)社会资本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4)居家养老。老年人在家中由家人照顾日常生活,民政部门通过购买服 务的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政府规定范围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5.医养结合就是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程度、无障碍活动范围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它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一般的医疗和养老分离的状态,最大的特点是为老人老年期各种病症进行临床诊疗,提供及时、便利、精准的医疗服务,将生活照料、身体康复和临终关怀相结合。
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当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突发疾病、大病时可以第一时间到相近的医院得到专业便捷的救治。或者养老机构担当医院的病房功能,医院的医师和护士到养老机构对患病老人进行医治,免去老人的奔波之苦。这种情况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位置非常相近.国家卫计委:“医养结合”有四种模式
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2亿。专家提出了未来四种医养结合的模式,寄望医养结合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据最新统计,2013年我国老龄人口已突破两个亿,未富先老在中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健康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据悉,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是75岁,健康的预期寿命是68岁,也就是说,其中有7年时间老年人是与疾病相伴的。近日,在“2015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上,与会者普遍认为,有备而老,我们还有一点时间,并对我国如何进行“有备而老”展开了深入研讨。
老龄化将使我国慢病负担增长40%,养老院床位空置率却达到48%
2014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2亿,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10%,半失能、失能、失智老人近4000万,完全失能老人达到100万左右。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每三个人就将有一个老年人。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30年,人口老龄化将使我们国家的慢病负担增长40%。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迫切需要我们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老龄长期照护体系的建构刻不容缓。国家卫计委家庭发展司家庭发展指导处处长蔡菲在发言中说,面对相对庞大的老年医疗服务需求,我们目前能够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不仅老年病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数量有限,一些综合医院和专业医疗机构里做老年病科的专业和机构也很有限。我国目前从事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医生、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才几万人,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庞大的健康需求。
蔡菲介绍说,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5张,同比增长10%。但目前我国养老院的床位空置率却达到48%左右,床位空置率严重的养老院主要是没有医疗服务的相关支持。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结合,将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
居家养老是公认的理想养老模式,但亟须医疗、家政、照护、心理等多种服务的无缝衔接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各地政府近几年陆续推出了不同的养老模式。上海等地推出的“90%家庭养老,7%社区养老,3%依托机构养老”的“9073”模式,除了大家普遍接受的居家养老外,特别加大了社区养老比例,更强调和注重社区化养老。
对此,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解释说,“9073”养老规划,按照基本意思和多数老人的自然老化规律,可以简单理解为:60~70岁基本属于“90”居家部分;70~80岁可能属于“7”社区部分;80~90岁可能属于机构部分。我国养老机构也基本是按照老人自理、半自理、完全失能、失智的需求做了区域划分。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判断和对老人需求的深刻理解,现在主要问题是要在社区构建一个老龄长期照护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对象是慢性病患和残障人口,其中老年人构成其中的绝大多数。
台湾老人福利机构协会名誉理事长陈敏雄也指出,居家养老是全世界公认的比较理想的养老模式,但也需要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等各种服务模式的无缝对接以及转介安排。这就要求社区除了提供基本的家政物业管理服务外,还要将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及养老机构导入小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对老年人进行综合性的寄托照顾。同时,运用社区医疗服务,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连续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依据社区的条件和需求差异,社区还应与其他养老设施,包括长期照护中心、赡养机构、老人活动中心、老人大学、医院等配套服务相结合。“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未来可能将有四种形式
蔡菲介绍说,我国未来“医养结合”的目标,是面向社区在全国建成一个覆盖城乡、规模适宜的医疗服务网络,明显提升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未来的“医养结合”可能会有四种存在形式:
1.鼓励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现有的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只要有条件就可以开办养老服务。结合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原来的医疗机构可以转变成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为周围社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养老医疗服务。比如,上海建工医院新开一家护理院,北京的八里庄服务中心最近申请了一个护理院的资质。
2.原有的养老机构可增设医疗服务资质。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养老机构没有医疗资质,去年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养老机构医务室、护理站的基本标准,对设置在养老机构内的医务室、护理站,从人员、房屋、设备、制度等方面作出规定。只要有一个医生、一名护士就可以申请医务室,门槛大大降低。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还鼓励它开设老年病医院、专科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
3.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这种情况目前比较普遍,很多社区,养老院就建在社区服务中心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上门巡诊,遇到紧急情况社区服务中心也能及时处理,及时转诊。现在真正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有很多地方甚至排了几百人,这种模式也是国家特别鼓励的。4.医养结合进社区、进家庭。这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推行家庭医生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医养结合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蔡菲强调说,“十三五”是我国两次人口老龄高峰的低谷期,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很好的制度设计和顶层设计,为应对未来的老龄化高峰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天津北方网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医养结合”成为养老服务新模式。今年,北辰区着力改善民计民生,把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列入“20项民心工程”,致力于将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联动发展。
日前,为爱馨瑞景园老年公寓配套的医疗服务站正式投入使用,公寓内的老人可以随时看病拿药,比以往方便了许多。前沿新闻记者在医疗服务站看到,每个科室门前都有老人坐在长椅上等候检查,他们神情放松,不时与周边老人闲聊几句。正在等着测量血压的孙爷爷说:“我就住在楼上,门口一刷卡就能进入医疗服务站。以前,由于离医院比较远,总是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才到医院检查,现在不出公寓大门,就有医疗服务站,特别方便,我每周都会过来量量血压、听听心脏,预防疾病出现。”
老年公寓的医疗服务站每天会定时派医生对老人的健康体征进行监测,对公寓里的老人进行慢性病理疗,初步形成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格局。爱馨瑞景园老年公寓负责人周静介绍说:“医疗服务站成立后,特别受老人们欢迎,他们看病拿药不用走很长的路,挂号也不用排长队,还有医生对他们的健康体征进行监测,让他们住着很放心,家属们也安心。”
在探索“医养结合”的同时,北辰区还进一步加快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建设。日前,瑞景街秋瑞家园社区对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安装了电视和娱乐设施,更多的社区老年人愿意在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享受悠闲时光。该社区居民佟励英说:“平时子女工作忙,都不在身边,我们在家呆着感觉非常寂寞,社区里有了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后,大家凑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跳跳舞,每天过得特别充实,整个人都精神多了。”
据了解,今年,北辰区将健全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联动互补机制,计划在新村街、集贤里街建设2个社区“微型养老院”。在北仓镇、双街镇建设2个农村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试点,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完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落实好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等。
所谓长期护理就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譬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
长期护理保险就是通过发挥保险的风险共担,资金互济的功能,对被保险人因接受长期护理服务而产生的费用进行分担补偿的一种制度,国际上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有两种形式: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内容
长期护理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丧,住安养院接受长期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主要受益群体是老年人。1995年日本政府首次提出了“关于创设护理保险”的议案,1997 年 5 月和 12 月《护理保险法》分别在众议院和参议院获得表决通过,2000 年 4月 1 日,日本《护理保险法》正式实施。2005年,日本政府对 2000 年保险法案进行修订并颁布了《护理保险法修订法案》,2008 年和 2012年又对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两次改革。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是典型的社会强制险模式,由法律强制实施,保险出资责任由国家、企业、个人分担或者由国家、个人分担。(1)被保险人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规定年龄在 40 岁及以上的全体国民都必须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并缴纳一定的保险费。承保对象根据年龄分为两种,一为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为该制度的第一号被保险对象;二为 40-64 岁之间加入了某一种医疗保险的现役劳动者,即为该制度的第二号被保险对象。
这两类被保险人的主要区别在于保费缴纳方式和收益对象范围。第一号被保险人被分为 5类,交纳与自己收入水平相应的固定金额的保险费,三年调整一次。年金在 18 万日元以上的第 1 号被保险人的保险费直接从其养老金中划
扣,其余第 1 号被保险人的保费由市町村个别征收。第 2 号被保险人必需终身缴费,缴费比例为所得收入的 0.9%,与其医疗保险相关联。
在受益对象范围方面,第 1 号被保险人只要需长期护理,经审定后自动获得护理资格。对于第 2 号被保险人,只有当患有初期老年痴呆或者因患有心脑血管等与年龄有关的 16 种特定疾病而处于护理状态时,才能够获得护理保险提供的护理服务。40 岁以下因身体失能需要长期护理的公民由其它福利计划提供。
图: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公共支出(单位:百万日元/月)(2)保险人
长期以来,日本的老年保健福利都是在国家和各都道府县的指导下,由市町村具体负责实施执行。目前作为运营主体的地方政府大约有 3300 个。其主要职责包括:
一、根据各自地方的情况设定保险费的等级、额度,征收、营运、管理和利用保险费;
二、审定护理申请人的资格、等级,制定护理计划、落实并且监督服务业务提供。(3)筹资模式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为了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日本长期护理的保险资金由三级政府、个人共同负担。被保险人缴纳 50%的保险费,其中 17%来源于第一号被保险人,另外 33%来自第二号被保险人。公费部分,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按照 2:1:1 的比例分别承担总资金的 25%、12.5%、12.5%。为了平衡各市町村的支付能力,国家拿出其负担资金的 1/5 作为调整补助金交付给那些低收入老人或高龄老人多的市町村。此外,为了避免保险对象过度使用护理服务,被保险人在接受护理服务时需承担护理费用的 10%,机构入住者的伙食费不含在保险费中。鉴于低收入群体不能支付保险费用、服务使用费和其他额外支出,为减轻他们的财务负担,低收入群体可以向市町村申请减免服务使用费,也可获得公共救助计划的援助。(4)给付方式
日本护理保险的给付方式以直接向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为主,现金给付所占比例极少。
护理需要分成两类: 1.需要支援:不需要日常生活护理,但在家务或日常生活需要支援,每天需要照护的时间为 20-30 分钟。
2.需要护理:依需要护理程度分成 5 级。护理服务主要分为处于护理状态的介护给付和有可能发生护理状态的预防给付,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为鼓励老年人在自己家里接受护理,居家护理的护理服务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访问服务、日间护理、短期设施护理及居家环境改善等。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为载体,利用社区内的护理设施、机构为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如果在家中护理已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老年人可以到由都道府县指定的福利机构、保健机构或疗养医疗机构中接受专业机构护理。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现状
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来,被保险人数增长了 31.08%,即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扩大了三分之一,这表明长期护理制度获得了日本公民的认可。从 2000 年起,日本第 1 号被保险人的增长速度比较稳定,增长率都在 3.5%以下。
2000 年至 2009 年日本第 1 号被保险人的增长比例在 3.5%~2.5%之间,在 2009 年后增长比例降低到 1%以下。2000 年至 2009 年,申请各类护理服务的投保人数从 218.16 万人增加至 469 万人,增长了一倍多。其中,申请“需要护理”的人数远远高于“需要支援”的人数,2000 年共有 29.09 万人申请“需要支援”服务和 189.07万人申请“需要护理”服务,2009 年申请上述两 种 护理 服 务 的 人 数 分 别 是 123.69 万人 和345.31 万人,这说明老年人口失能状况堪忧。
日本长期护理制度通过 2005 年的改革构建护理预防体系,实现了由重护理向护理与预防并重的转变。2006 年护理预防体系建立之后,要支援的认证者人数就达到了 104 万人,到 2011年已经达到了 140 万人,约占到认证者总人数的26.4%,改革之后日本的护理预防服务得到快速发展。2012 年日本对《护理保险法》的修订要点为如何构建老年护理的“地区服务体系”,彻底打破了社会福利主要由政府行政措施提供的惯例,为地区福利民间化、市场化创造了条件,也为竞争型地区福利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在过去的十年中,日本的护理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已能够为需护理人群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2011 年提供家庭访问医护服务的机构67922 家,比 2000 年增加了一倍多。2011 年提供针对痴呆老 年人的日间护理社区共有 11180个,而 2000 年只有 418 个。2011 年老年护理保健机构 3763 家,比 2000 年增加了 1603 家。据厚生劳动省统计资料显示,2011 年居家服务被利用次数、设施服务被利用次数和社区紧密型服务被利用次数分别达到了 3829 万次、1026 万次和 353 万次;2012 年被认证需要护理的人数从 2005 年的 411 万人增加到了 533 万人,护理保险给付人数增加到了 445 万人,其中居家服务利用者 328 万人、设施服务利用者 86 万人、社区紧密服务利用者 41 万人固。这些数据显示,日本国 民已经 不再寄 托于 家庭提 供的护 理服务,社会化护理服务得到十分普遍的利用。1、医保结算是难点。
当前,医疗和养老机构分离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机构可实行医保,而养老机构则不能,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现象频发,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医养结合”模式推行后,养老院首要解决的是将养老院附属的医务室纳入医保,由此将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医保基金账户支付无力大额复护理费用;二是“套保”现象将频发。有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可能会借“医养结合”长期住院,占用社会医疗资源,损害其他参保人的权益。所以在管理上如何区分好养老和住院的界限,还需研究。与此同时,医院主办养老院的形式,将会遇到诸多法律障碍
第三篇: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本站推荐)
建立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
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作者:杨景亮 日期:2012-09-21
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二者之间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往往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面临困境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增加费用,也给家属增加了负担。我们不禁要问,当老年人面临高龄失能、慢性疾病、老年性痴呆、骨折伤残等困难时,他们的去处在哪里?在未富先老及养老、医疗、长期照料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医疗问题,成为当前社会保障领域学者和相关政府部门不可回避的话题。因此,通过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多方式结合,使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并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明确两个概念
要进行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构建探索研究,首先需要明确“医养结合”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概念。
所谓“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的充实和提高,就是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
所谓“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即需要明析以下六个问题,1、即医养结合服务的对象是哪些老年人,2、由谁来提供服务,3、对服务人员的要求有什么,4、提供的服务内容是什么,5、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实现方式是什么,6、以及服务机构的的标准和资质有哪些要求。
服务的对象区别于普通养老机构服务所有老年人,主要面向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大病恢复期老人、残障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
服务的内容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为基础,供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服务项目是相比于普通的养老机构增加的服务项目,也是其最重要的服务内容。
服务的提供主体,当然需要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但在现阶段的国情下,单一强调某一个别主体的作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是不现实的,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元素,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使其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与任务。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
服务模式的实现方式通过政府主导统筹发展规划,传统养老机构增设医院和部分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人康复院、护理院,以及养老机构和医院近距离规划设置并达成合作协议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服务人员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对于养老院建医院这种方式需要增加具有医疗资格的医师和专业护士,而对于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这种方式,由于入住老人增加,也需要增加相应的护理员。
服务机构资质和准入标准,医疗水平不能是简单的、微型的的医疗室水平,需要相当于至少1级医院的标准。
二、建设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年人健康状况堪忧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报告表明,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三个新特征,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
失能半失能老人增加,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1年3月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指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6.23%。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失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比2010年增加16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医疗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
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伴随而来的是健康问题的增多。老年人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多,且多是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治疗难度高的慢性病,且病情严重、病程更长。随着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的增多,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对社会老年人医疗护理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长期医疗护理服务需要迫切,且呈逐渐扩大趋势。
2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
第一,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形成的独生子女趋势, 使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 家庭将会普遍存在, 将来甚至会出现“8-4-2-1”的现象。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这就意味着, 一个家庭需要赡养照顾的老人相对增多, 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相对减少,这种家庭成员构成态势, 将会使照料老人成为其他家庭成员的沉重负担。
第二,时代的发展变化导致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作为家庭晚辈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加上从业压力的不断增加, 使得年轻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和学习上, 注重生活品质、自我发展和身心释放, 用来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于是,对老人生活方面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显得越来越少,而面对残障老人、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越来越多的医疗诊治、大病康复和临终关怀问题,更是让家庭中的年轻成员感到力不从心。
三是缺乏完善的家庭护理条件。我国家庭日趋小型化,独生子女家庭众多,妇女广泛就业,老年人寿命延长,形成了大量的“空巢老人”家庭。老年人身边经常没有子女陪伴,其生病护理和日常照料非常困难,尤其是孤寡老人,生病时得到护助就更少。而家庭护理的主要内容还是主要针对各种疾病的基础护理治疗或对老人现存问题的对症护理方式,仍停留在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而没有真正做到全方位的“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的护士的基本任务。
3机构养老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就医需求
《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指出,目前在养老机构中,配备有简单医疗室的机构不足六成,其中民办养老机构为56.0%,政府办养老机构为52.1%,农村五保供养机构仅占41.7%;而配备康复理疗室的机构不到20%。22.3%的养老机构既没有单独的医疗室,也没有专业医护人员;农村情况最为严重,其中西部农村60%以上的养老机构缺少专业医护人员。
在长期护理中,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是密不可分的。失能的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患有慢性病,长期护理需要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在生活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医药治疗、饮食调理、躯体康复护理等全方位有计划的护理。而依靠无医疗资质的敬老院的生活护理加上社区服务中心提供的医疗,是将生活护理和医疗和饮食护理割裂开,无法完全满足长期护理和医疗护理的要求。然而,真正满足长期护理理念的护养院还非常少,提供的床位也极其有限,大部分老年人只能在普通的养老机构接受照护。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众多,且患有各种慢性病的比例非常大,但是养老机构在对以上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医疗问题却不能提供解决方法。
4大型医院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长期住院服务
一是老年人“押床”、“赖床”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急性病恢复期和长期康复的患者、慢性病患者以及晚期姑息治疗患者,需要得到长期的医疗护理服务,尤其是老年患者已经可以回家却拒绝出院,有老年病人甚至在医院住一两年,原因是大医院里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还能享受医保报销,远远强过养老院和社区医院。老年人“押床”现象屡见不鲜,其实老年患者赖的不是床位,而是优质的医疗护理资源。虽然很多地方建设了一些老年人医院及病床,但是相对于社会需求而言,可谓杯水车薪。
二是限定病人医保报销金额,老年患者被迫不停地出院转院。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比例高,需要住院时间长,但是“为保障医保基金使用的安全、平衡和发挥最大效率,各地医保管理部门对各医保定点医院确有总额预算管理。”有的地方医保管理部门还郑重指出,“医保基金是有限的公共基金,合理控制和使用医保基金,杜绝浪费,关乎全体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
2012年2月末,一封名为《一名癌症晚期病人家属致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的公开信》在网络和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该信是一位名叫秦岭的青年教师因为其父亲罹患癌症,在经历的多次被迫转院后,为了能让父亲在有较好的护理条件下的医院走完人生,而迫于无奈才写出来的。最后,在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的亲自过问下,上海市卫生部门为其父亲协调了妥善的安置医院,其父得以安稳的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对于这起事件的圆满结局,我们感到欣慰。但是我们不禁要思考的是,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更多的“秦岭”的“父亲们”,他们正在遭遇的、即将碰到同样痛心疾首的问题,该如何来解决?
三、健全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对策 全社会高度重视
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是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健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力进行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建设因病托老机构、老年康复院和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既是老龄工作的新课题,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养老与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接续性、协调性和整体性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及卫生民政部门和全社会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健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构成要素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一,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相关促进发展扶植政策。全方位的政策导向,是保证医养结合服务建设完善的基础。国家应该根据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目标定位,尽快出台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意见规划,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以及具体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方案。然后各级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相应制定配套的规划,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纳入区域老龄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根据当地老年人口尤其是对口老年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状况等要素,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规划布局与设置,强调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与现有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有机衔接,合理调整其规模、数量和功能定位,提高老年人群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相应的扶植政策,优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软环境。落实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身到医养结合服务事业当中。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尽量减少民营企业及个人投资医养结合服务的成本,出台具体、细化、可操作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民办机构的艰难局面。
第二,投资建立大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形成引导示范效应。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财政投入力度,尽快建立1-2所大型医养结合服务机构,重点满足有需要的、经济困难老年群体。这样,一方面可以在社会上迅速激发所有有入住需求的老年人的向往;另一方面,也会对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形成示范作用。
(2)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在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市场化运作机制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产业化”问题。产业化是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一种方式,与福利性并不矛盾。促进社会事业产业化,不是政府在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发展上推卸责任和义务。相反,正是因为一部分社会事业的产业化,才使政府有可能腾出那部分精力和财力更集中地投入到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宏观运作上,让公民福利得到更大的满足。在现阶段的国情下,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单一强调某一个别主体的作用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是不现实的,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元素,整合多方服务主体的资源,使其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与任务,需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解决这个老龄化带来的难题。
(3)针对服务对象特点实施
医疗服务的对象区别于普通养老机构服务所有老年人,主要为残障老人、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提供养老和医疗服务。这几类老人对于养老服务的共性需求是持续的、良好的医疗服务,但是,这几类老年人群也有不同的需求方面,当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基本构建完成时,每个地区可以考虑分类建设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更有针对性的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4)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
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作为养老机构的一种,毋庸置疑的是必须达到民政部门制定的养老机构准入标准。当然,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作为一种具备医疗的特殊服务机构,其医疗资质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不能是具备吃药打针等简单的医疗服务即可,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最终目标应该达到一级医院以上的水平,这样才能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具体来讲就是要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从软件方面来讲是,要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从硬件方面来讲是,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
(5)制定统一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依据自身的职责,按照行业特点,建立制度标准,确保规范运营,将是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得以大范围推广的助推剂。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是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因此各级民政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相关法规,设立监管制度,在发挥自身监管主体的责任的情况下,也要鼓励社会各界对标准和规划实施进行监督。同时加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抓紧制定因病托老机构的建设标准,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及评估制度,进而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服务市场行为。这一系列准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才可以使该模式顺利平稳的推进、推广。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实现方式
(1)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
我国现在的现在的养老机构一方面提供的床位数相对于老年人的需求、相对于国际标准还有很大的缺口,另一方面床位的利用率却不能让人称道。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的养老机构在满足残障老人、慢性病老人、易复发病老人以及绝症晚期老人等特殊老人群体的医疗需求方面做得欠缺。因此,应该根据《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国办发[2010]58号)精神,在符合准入条件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在养老机构中创办医疗机构,以满足城乡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确保落实优惠政策,确保非公立和公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2)部分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
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对城市已经过剩的公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部分一级或二级医院(包括厂企医院)进行结构和功能调整,直接转型为老年康复院、老年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明确其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等服务的功能和任务,完善所需的房屋设施和器械装备,并加强医务及护工人员的培训。
(3)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近距离规划,合作服务
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当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突发疾病、大病时可以第一时间到相近的医院得到专业便捷的救治。或者养老机构担当医院的病房功能,医院的医师和护士到养老机构对患病老人进行医治,免去老人的奔波之苦。这种情况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位置非常相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对医院和养老院进行发展规划时要有超前意识,把合适的、有结合意愿的机构两种机构规划在一起。同时,有结合意愿的机构也要进行积极地努力,请求政府部门对于两种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进行支持。
第四篇:“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探索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探索
医养结合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服务方式。
在雅安市人民医院一楼康复科的理疗室里,68岁的蔡先生站在一台微频震动的器械上有节奏地活动着手脚。60岁出头的弟弟守在他身旁,眼里带着惊喜:“我哥患有脑梗阻,一年前手脚完全不能动,在医养中心一边养老一边接受治疗后恢复得不错,现在都能自己走路了。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的确很不错!”
近年来,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各地政府陆续推出了不同的养老模式。其中“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成为一种新型养老服?漳J健D敲矗?医与养如何有效结合,四川在这方面有何探索,前景是否乐观?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需求――“有医院的养老院我们住得更放心”
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环边的成都锦欣九九乐龄康养中心,是一个拥有两万多平方米,集24小时养老、残疾人托老、医疗、康复、生活照料、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养老服务机构。在3楼的活动中心里,90岁的冯珍秀老人告诉记者,她来这里居住快一年了,每天的生活安逸、舒适,房间里有电子呼叫系统、中央空调,除了日常照料的护工,楼道里还有24小时值班的护士站,每天社区医生要来巡诊两次,“住有医院的养老院比住在家里还安全”。
“我们把医疗和养老结合在一起,实行全科医生责任制,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的护理、康复、医疗和养老服务,让老人有病及时治疗,无病康复养老。”锦欣九九乐龄康养中心院长林源介绍,目前中心设立的老年病医院硬软件设施已通过验收,现在就等着走完医保流程就可以正式运行了,今后中心的医疗条件对老年人来说将更专业、更有针对性。
锦欣九九乐龄康养中心是此次走访的10户“医养”服务机构中的一户。记者了解到,这些医养机构大致有四种运作模式:一是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模式,以养为主、以医为辅,主要接受健康、半失能老人;二是医疗机构设立养老床位模式,以医为主、以养为辅,主要接受失能、半失能老人;三是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经营模式;四是社区医院参与社区养老辐射模式。
在调查中记者也发现,像崇州花果山寿康老年公寓那样环境生态、能同时提供较高“医养”服务且收费适中(3000元左右)的床位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吸引了大量来自北京、上海、成都等地退休老人入住,高峰时甚至需要提前半年预约。
现状――老人:医保报销额度制约大 企业:投资大,回报率低
“养老护理没有跟医保接轨,除了交养老服务费还要另交治疗费,在医养机构的医疗报销限制太多,中下收入水平的家庭承受不起。”在成都聚源养老中心,前来咨询的患者有些望而却步。
“医养服务机构受规模、医疗水平影响,一般仅能被评定为二级医院,在医保报销上受到单次就诊额控制与医保报销总额控制。由于医疗机构医保报销费用的不足,制约了医养服务机构扩大人群服务范围。”成都聚源养老中心总经理李先生对记者说。
“很多医疗项目报销还有治疗时间限制,好多不能超过90天,但是老年人多是慢性病,90天的治疗时间往往不够。希望政府尽快出台‘长期照护险’具体实施细则。”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一位住院老人说。
对老年人来说是医养费用的问题,对医养机构来说,普遍反映的是投资大、回报率低、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在走访的10户医养机构中,养老服务能够持平或微利的仅两户,其余企业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政府补贴或通过内部医疗盈利补贴养老亏空的方式维持经营。
“社会资本参与医养服务建设的投资额均在千万元以上,部分企业投资回报周期需要20年以上。”雅安德仁医院院长张剑宏对记者说,医院投资3000万元改建医院及养老服务中心,目前设立的68张养老床位全部住满,但每月营业收入尚不及成本的一半。“政府应该统一规划,提供土地或基础设施支持,将目前分散而又弱不禁风的社会资本集中,医养结合才能长远发展。”
“还有就是人才问题,医养服务机构中有资质认证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大部分护理人员技能水平低且流动性较大,严重影响医养服务质量。希望政府能在人才培养和人员培训上给医养服务机构以支持。”雅安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李德春呼吁道。
除此之外,记者还发现,因受到资金、服务水平、价格偏高、医疗设施有限等因素影响,部分医养服务机构床位还存在闲置。
对策――政策扶持 + 部门合力
“今年7月1日开始,我母亲就领到了1739元/月的长期照护补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在锦欣九九乐龄康养中心,76岁的重度失能老人张德芬的家属非常感激这场政策的“及时雨”。
“张德芬作为重度
(三)失能老人,她的补贴目前是最高等级,重度
(一)、重度
(二)的补贴分别是1005元/月、1437元/月。”林源院长对记者说,今年7月1日成都市开始试点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在试点阶段,根据评定的失能等级确定具体支付标准,成都市的失能老人或其家属,可以向属地医保局进行申请。
随着一系列政府扶持政策的出台,所有养老健康企业均获得了1万元左右的养老机构新增床位建设补贴,部分地区还出台专项政策,如崇州市印发了《建立经济困难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的通知》、雅安市印发《雅安市2017年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建设工作要点》《实施“五十百千万”工程 推动医养产业发展的意见》等,大力支持养老健康产业发展。
“解决养老服务中的‘医养’问题,离不开民政、卫计、人社、财政等部门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部门间合作,做好政策衔接,完善‘医养’医保政策,合理简化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定点审批手续,针对老年病特点适度提高报销额度,探索将养老机构康复治疗和‘医养’护理纳入医保范围。”在调研中,一位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养老健康服务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医养结合更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强的人才队伍。应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加快培养老年病学、康复、营养、心理咨询工作等‘医养’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大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医疗培训,鼓励医疗机构优秀人才到养老机构中服务,提升行业从业人员工作水平。”雅安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万定蓉说。
(责编:裴佩)
第五篇:医养结合模式产业化服务市场现状
医养结合模式产业化服务市场现状、存在
问题及建议
预计到201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从2015~2025年的20年时间里,我国高龄老人将保持年均100万人的增长。而与此相对的是,中国整体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同时,老年人存在发病率高、带病生存时间长、对卫生保健依赖性强、医疗花费高等特点。当前的养老机构存在整体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缺少专业化、服务单
一、无法满足老年人群医疗保健特殊需求等问题。现就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医院试点建立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现阶段医养结合产业化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机构规模及标准化程度低,与医院衔接程度不高。养老机构主要依靠设施建设来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功能,特别是能够针对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提供专业养护服务,重点实现其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等功能。然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二者相互独立,面对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客观现象,医疗机构无法配合满足其需求。现有患病老人不得不奔波于医院与养老机构或家庭之间,不仅耽搁治疗时间,往往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休息而形成小病变重的情况,增加了治疗费用,老年人需要长期护理的问题已经提到议事议程。
(二)养老机构独立盈利能力较弱,依靠国家补贴情况严重。目前,养老产业在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市场模糊、盈利困难、营销不畅和持续性差。养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益性质,盈利能力较弱,社会资本关注度低。目前进入该行业的民营资本普遍规模小、资金实力弱、经营稳定性差,属于相对“弱势”资本。由于目前的养老产业没有清晰的产业发展规划前景,很多养老产业投资成本高居不下,同时又面临着老年人一方面经济承受能力相对有限,不可能承受高昂的养老服务费用,另一方面认知、行动能力下降等客观因素,属于伤病高发“弱势”人群。虽然一些资金实力较强的房产商频频试水养老地产,但未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没有理清养老“地产”与养老“服务”之间的关系。
(三)养老机构高端企业管理和护理等专业人才缺乏,流动性强,可持续性发展程度低。养老人才短缺已为老年服务机构快速增长的瓶颈。国内还没有高端、专业完善的养老服务团队,无论在团队管理还是人员培训方面,养老机构缺乏足够的专业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调研中发现:(1)养老高端企业管理和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队伍结构不合理。(2)养老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强,不利于企业持续性发展。养老服务需要医养结合,医院属于资本和人才密集型企业,已经分享过了国家改革开放的红利,发展势头良好,目前的现状养老机构与之相比发展落差较大。养老机构作为一个单 独的机构短时间内无法与医院形成有效的平等对接。
(四)多头管理现象不利于医养结合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国在养老服务方面“多头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各地养老相关问题的管理工作分散在老干部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卫生部门、老龄委、消防、公安、防疫、街道等多个部门和单位。此外,妇联、青联、工会、残联等等机构也或多或少地介入了养老的服务保障和管理工作。由于这些部门和单位的工作具有独立性,部门之间缺少足够的协作与沟通,管理过程中很难形成合力。
二、建议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议政府:首先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监管责任主体,为医院试点建立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设立监管制度,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标准,建立等级评定制度和评估制度。同时,利用服务标准的提高加强市场竞争,减少人为控制因素,通过制定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市场行为,形成“宽建严管”健康的监督机制,促进养老产业健康持续性发展。
(二)建立健全行业服务标准和规范。建议:推动医院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利用医院现有的规模化、标准化制度和现有养老政策法规,整合成一套标准性、可实施 的服务规范指南。同时,强化诚信优质服务,树立品牌效应。通过一系列制度和行业服务标准建设,形成一套组合拳。
(三)鼓励多方社会资源参与。建议:破除思想上的禁锢和政策上的壁垒,鼓励灵活运用公有制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不同所有制的资本对养老机构的发展有不同形式的促进。如:
(1)引入国企,如中国医药集团等公有制资本不仅可以有效利用资本,促进国有资本保值,而且能够利用其行业的专业特性针对性研究养老服务产品,同时利用老人对国企的信任提高了养老机构的品牌效应,抵御运营风险。
(2)引入民间资本等非公有制资本,利用非公有制资本的灵活性和高效性,通过董事会的决策,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医院在养老机构领域的活力,提高决策质量,规范经营、加强精细化管理,使医院的公有制资产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产业效益。
(3)允许养老机构员工持股,不仅大大增强养老服务产业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使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引入“众筹”的概念,允许需要养护的老人和儿女入股养老机构,使需要养护的老年人既是消费者又是养老机构的股东,不仅能够在养老机构增长中获得红利,在养老的同时又有一种家的感觉。
(四)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议:引入市场竞争机 制,充分的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评选出管理规范、服务专业,能够盈利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同时,政策应该给予这个市场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各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运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产业。这样,经营理念各异、运营模式不同的养老机构为生存、盈利各尽所能的寻找出口。通过养老服务产业机构的竞争和规模化发展,必定会在要求苛刻的养老服务产业中脱颖而出一批收费合理,服务到位,口碑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势头的企业。从而使我国在市场竞争的风浪中找到最适合我国发展的养老服务产业的道路。国家也可以从现有繁杂的补助提供中抽身出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履行国家责任,减少国家负担。
(五)调动医保、社保等配套政策支持。建议:给予一定的医保、社保、科技等配套政策支持,推动医院参与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的快速建设。结合医院多年的“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医保经验,和大医院医保额度较高的特点,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管理链条的梳理,降本增效,努力消化参股养老机构所增加的医保额度,减少给国家增加医保管理成本上的负担。但需要考虑到,毕竟现阶段我国医养结合体系建设不够成熟,“包袱”性的甩给医院,容易大大降低了医院在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养老机构的积极性,况且医院涉及养老产业总体上属于起步阶段,经验不足。
政府应在医养结合领域与医院建立定期对话机制,利用 医院在人口与健康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政府可以完善并适度提供一系列医保、社保、科技等方面的鼓励性政策,适当提高积极参股养老机构医院在老年病方面的医保额度。同时,对现有医保制度进行进一步改革,在完善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老年人相关疾病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