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415医养结合模式浅析
医养结合模式浅析
作者:设计五院医疗室韩延栋
伴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养老成为当今热门话题。未来我们如何养老? 目前我国老龄化比例日趋升高,截止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突破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据预计至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以上。伴随着老龄化的急剧升高,中国的老龄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老龄化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失能老人人口逐渐增多。据统计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老人总数相比)比重将保持在25%—30%。老年人的失能率逐步增加,2012年失能人数大概3500万人,而到2050年预计近1亿人口,庞大的失能老人给老年照护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在这些高龄老人当中老年人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眼疾、骨骼关节、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中风、偏瘫、重度风湿、精神障碍、恶性肿瘤、阿尔兹海默症等成为困扰老年人的多发病症。因此老年人对医疗的需求较为迫切,构建合理的医养结合的模式,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康复环境,满足对老年人的紧急救治,为老年人提供坚实的医疗保障。
1、养老服务体系与医疗服务体系概述
纵观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成为核心纲领。反映到相关的数据上既构建9073模式: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 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机构养老。如何将医养模式植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那么看一下当前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由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个人认为我国医疗体系的构建依靠于行政级别的划分,着重构建翻盖范围。从国外的医疗体系来看着重于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合理的划分。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一级满足紧急救治的需求;二级为康复医院,满足急救后期的康复医疗;三级为社区康复,一般在社区康复门诊内完成。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建立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方针,加大了对康复医疗的支持力度。因此借鉴国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可以对国内的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合理的划分,大型的医院满足紧急救治功能、专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可以转型康复医疗(老年病康复)、同时加强构建网络化的社区医疗卫生中心。同时这三者中间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能有效根据病情将病人进行合理的划分转诊,一方面减轻了大型医院的床位数不足问题,将有效的床位让给更需要的疾病患者,另一方面可以减轻部分病人的入住费用。
2、传统的医养结合模式分析(1)大型的养老社区配建医院
大型的养老社区中注重对老年人需求的调研,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可以投资建设养老社区所属的医院。一方面可以满足区域性的医疗需求,同时可以为养老社区提供坚实的医疗康复保障。这种医院的功能设置应该按照项目区位的医疗条件进行定位,医疗条件薄弱的郊区可以兴建三甲医院,充实医疗资源。而医疗资源丰富的近郊宜以专业老年病医疗康复医疗为主(例如设置中医康复推拿、老年病康复等)其主要强服务于养老社区内的老年人。例如北京的太阳城大型养老社区(图1),配建有一所以为老年人群和失能人群服务为主的综合性医院,对老年人群和失能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提供疾病的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评定和训练等相关服务。康复医学科采取医院康复-养老公寓康复-居家康复全程化服务方式。将医养的救治与康复贯穿于整个社区内部,形成全程化持续性的康复过程。
图1:北京太阳城总平面图
(2)大型的医院配建养老康复设施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养护中心(图2),依托重医大资源优势,该老年养护中心实现了医疗、护理、康复、养老的全程无缝链接,除了养老服务,入住的老年人还可以在中心享受到医疗、护理和康复的“一站式”服务。其医养之间的衔接如下:
a.满足紧急救治功能:重医为青杠老年养护中心开设了“绿色救治通道”,当养护中心的老人出现了严重的病情,需要更进一步的治疗时,24小时待命的救护车可在第一时间将老人转往重医附一院本部,相关科室会无条件提供床位,保障老人的安全和健康。
b.护理式居住环境:养护中心每层楼都分区配有护士站,每天有医生、护士和经过医院专业培训的护理员来照料老人的身体。对于一些有身体疾病的老人,中心还开设有专业的康复治疗区,让老人可以一边康复一边疗养。
c.医保的全覆盖:进入医疗区治疗的老人,将享受医保相关政策待遇。在医疗方面,重医附一院对养护中心开设有与老年疾病相关的学科,为中心住养的老人提供权威的健康支持。
d.全程化健康档案:该中心每月将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健康评估,给家人提交健康报告,同时提伴随供专业的医疗、康复和保健服务。
图2:重庆医科大学青杠养护中心
同圆设计五院医疗室长期专注于医疗与老年康复养老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在日常的设计中也接触到较多的大型医院配建养老设施的案例。例如博兴县人民医院及老年疗养康复中心项目(图3),本项目由1000床的综合医院和老年疗养康复中心组成。依托于医院优越的医疗条件,老年疗养康复中心主要包含老年人护理中心、护理式公寓、居家式公寓、度假式公寓以及商业配套设施和娱乐设施组成,各类不同级别的护理模式围合成相对封闭的9个庭院,由绿化系统串联成有机的整体。在医养结合方面,首先靠近大型的医院,满足老年人的紧急就诊。第二,医院为老年人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定期的为老年人进行入户体检,记录并探究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以便及时发现老年疾病,起到预防与防治相结合的模式。第三,各个级别的居住组团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配置一定的医疗科室资源,每栋公寓设置护士站与诊室、康复疗养空间,方便老年人的康复疗养。第四,全程化信息呼叫系统:满足紧急情况下的一键呼救,并且伴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力争建设有远程诊疗系统,为老年人提供全程化康复保障。
再如威海市临港区社会福利中心项目(图4),也是依托医院配建有社会福利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了全程化医疗保障。本项目生动活泼的现代建筑形象与景观的配置,形成健康宜
图3博兴县人民医院及老年疗养康复中心项目
居医养环境。
(3)专科性医院转向老年康复护理
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专业性医院转向老年康复护理设施。北京英智康复医院(图5)引进先进的瑞典康复理念和模式,图4威海市临港区社会福利中心
提供个性化、连续性康复治疗和护理服务,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专业的康复中心。其针对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主要设置相关的科室:老年康复护理中心、神经康复中心、骨科康复中心、遗传病康复中心、神经修复康复中心、老年痴呆等康复科室。具有服务特色:保健医生巡诊,配备药房,专业护士发药,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护理人员细心、耐心、专业,提供全天24小时一对一、一对二等不同级别的生活照料。
康复护理中心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设置个性化的服务菜单,不同的病种每日进行不同的康复训练科目和康复时间。康复的目的是力争帮助老年人能够恢复健康独立生活。医疗康复科室位于老年护理病房的核心位置,方便老年人的康复治疗。其康复设备先进、康复环境温馨满足了老年人的医养需求。济南市优抚医院规划设计项目(图6)即属于由专科性的医院改造为康复养老的类型。济南市优抚医院原为济南市精神病医院是一所社会福利性精神专科医
院,担负着济南市及周边地区“无依无靠、无经济来源、无家可归”三无人员和复退军人中精神病人的收治、康复工作,同时为企事业单位和自费精神病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由于目前项目所属
图5:英智护理内景配置
区位医疗资源薄弱,应该补充医疗功能,保障精神特色的同时转向拥疗养和康复养老方面发展。为此我们与甲方沟通,制定了医院的发展理念“充实医疗功能、完善精神病区、拓展拥军疗养、植入康复
图6:济南市优抚医院规划图
养老、增加服务保障”。在院区整体规划上分为康复护理区和精神病区,精神病区与康复护理区相对独立。康复护理区主要设置有门诊楼、拥军疗养楼、康复护理楼、餐饮服务保障。门诊楼在满足区域性医疗科室的基础上增设老年人康复科室,满足院区需求。拥军疗养楼1-2层设置医技楼,通过连廊与精神病区连接,方便康复护理区与精神病区共享医技空间。康复护理区形成围合式庭院,满足前医后养的特色,为老年人提供坚实的康复护理保障。
总结以上三种模式:由于医院和康复医疗的介入,为老年人的康复环境取得较高的安全保障,满足紧急救治、康复医疗、护理颐养等需求。但是再看养老模式,这些大型的医养模式在每个城市仅仅是以点状形式分布,不能够满足大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老年人的医疗保障。而且这些项目基本远离老年人原来的居住环境,居住成本较高,使老年人望而却步。那么居家与社区养老老年人的医养福音何在?
3、社区网络化医养模式:不脱离原先的居住环境实现医养结合
图7:社区网络化医养模式理想构架
目前国内大量兴建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社区门诊),大量的社区门诊依托社区兴建,形成网络化的布局模式。大量的居家养老老年人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可以依托社区门诊,建立互助模式。社区门诊定期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为老年人测血压、建立健康档案、网络紧急呼救、康复器械租赁等服务模式,医疗性较弱的康复可以实现居家服务,足不出户实现医疗安全保障。对于社区养老一般可以分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托老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设施。设施内可以设置医疗科室,或者与就近的社区门诊合作,建立医疗互助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康复医疗等服务。而对于需要紧急救治服务的,可以选择与就近的大型医院建立绿色服务通道,能够及时将老年人输送至大型医疗机构。社区网络化医养模式一方面满足了老年人不脱离原先的居住环境进行养老,同时又保障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再者降低了老年人消费成本。个人认为,只有实现社区网络化医养模式才是实现正真的医养模式,才能服务于更多的刚性需求老人,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目的。例如所示:大型医院(包含医院与康复医院)或者康复设施为社区门诊提供资源支撑,社区门诊为居家和社区养老老年人提供医疗覆盖,共同组建社区网络化医养结合模式的理想构架。
第二篇: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范文)
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随着衰老的健康问题当前的养老金和医疗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创新养老模式的养老服务,因此,树立健康的概念,强化医疗服务,现有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促进新的医疗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所谓“医养结合”,是对传统养老服务理念的延伸和拓展,是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新种类疾病频发的新时期,重新审视和思考养老与社会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适时调整。
二、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
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报告在年龄构成中指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此数据表明,中国面临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和复杂。
(二)传统的居家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养老需求
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但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在独生子女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的趋势,呈现“4-2-1”家庭结构,甚至出现“8-4-2”的严峻形势,支持负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护理条件的缺乏,核心家庭(包括夫妻和未成年孩子(孩子),经济负担,精神安慰,等,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关心。
(三)养老院不能看病、医院不能养老
过去只能提供基本生活养老院服务,一旦将病人送往医院,否则会延误治疗。即使没有突然的疾病,老年人也需要定期检查,高度重视预防、治疗养老机构和医院等康复设施空间距离,让很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反复治疗,不得不在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来回。和主要关注治疗急性康复医院的患者患有慢性疾病,康复治疗和护理的老人,医院建议放电观察,否则它会占据有限的医疗资源。养老院不能看医生,医院不能养老,让旧的真正的医疗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同时,医院的医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充分发挥医院医疗救治的功能。
三、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一)医养结合的长效筹资机制尚未建立
传统的养老和医疗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融资和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两者的结合提供服务,融资缺口,严重影响最初的推广的服务模式。甚至政策规定的融资模式,但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系统中,实际的操作和融资风险遇到挑战,初步研究,这些问题对医养结合的筹资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养老床位总量不足、结构短缺
目前我国每1000老年人养老19.7床,和比例达到50%30%,目前我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养老床位应达到发展中国家的30%的上限。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的房子总服务满足率仅为15.9%。
(三)医养结合存在医护人员数量少、质量低的问题
医养结合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照护人员。大众对老年人护理从业者存在误解,认为从业者需要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关注,现在只有少数老年护理培训项目。高校人才培养,外国老年护理学士、硕士,医生,几乎没有领域的专业人士在中国老年保健。一方面因为旧观念旧想法,愿意参与养老服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需要照顾老人,照护的时间越来越长。
(四)结合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老年人护理已经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系统控制,包括监督和评价机制,包括对老年人的审查,通过严格的评估系统可以,改善机构养老的质量,提出适合老年人养老新模式。如老年人机构评估量表。目前,我国老年人护理的评估标准仍缺乏明确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四、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
一是强化政府责任、多部门协调,促进医疗支持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医疗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和健康和养老两个字段跨境合作和融合,难以建立系统的政策协调和改善。结合系统的建设涉及很多部门,民政、卫生、保护、金融、教育、司法部门,上述措施可以实现的关键,需要多部门协调的政府政策。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在医学结合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本融资、政策和行业法规,等等,以及机构和服务提供内容可以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最近,志愿者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养老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医疗服务提供的组合,需要依靠更多这种力量。简而言之,通过政府的政策指导,有机结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帮助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
三是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其规范。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体系,加强执法,规范养老服务市场的行为。制定和完善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建立相应的认证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推动养老服务示范活动深入发展。
四是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模式。无论是养老服务还是医疗行业,目前人才短缺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设施人员短缺,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不能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从长远来看,应该从现在开始规划,应该不仅在传统的学院和大学建立老年人护理专业,提高老年护理知识和专业培训,并充分利用高职、中专,职业教育系统,通过增加职业教育体系、拓展老年护理学科结构和输入老年护理培训基金,扩大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来源,不仅要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人员,?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
五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以社区老年人居家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日托中心为依托,总体规划,根据实用和有效的原则,利用便利的信息网络,采用热线,爱心门铃,医疗记录,服务手册,社区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发挥社区作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飞燕.“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7(12):148-150.
第三篇: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
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增加养老病房及养老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等多种方式)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1.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细分为“居家/社区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家庭病床、养老机构以医养机构”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分类方式 2.随着我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与慢性病患病并发现象的日益普遍,当前“医”“养” 分离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
3.创新性提出了构建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即“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支付与个人缴费相结合”
目前北京、安徽、青岛等城市率先推出了医养结合模式,如:
二、三级医院办养老病房、养老机构增设医务室、社会资本等多种模式。4.医养结合服务内涵包括:
服务对象及内容:一般养老机构服务所有老年人群,而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服务于患有慢性疾病、急性疾病的恢复期、智力残疾、肢体残疾以及肿瘤晚期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生活、护理、医疗及康复服务。简单的理解就是在养老中增加了医疗照护,在医疗中加入了养老服务。
服务提供者: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数量庞大,单方面强调,由某一主体来实现我国老年人的养老,是非常不现实的,老龄问题是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需要将政府、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等多方主体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方的积极性,整合各方资源,各司其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医养结合体系。服务模式的实现:政府主导,统筹安排。将部分医疗机构进行功能转变,转型为老年人医院、康复医院或者护理院。传统养老机构可以与附近的医疗机构联合,建立双向转诊等合作。同时政府应近距离规划养老和医疗的位置。
人员及机构准入:在养老机构中应增加与医疗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而医疗机构转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由于老年人的生活护理任务较重,应适当增加护理员的岗位。通过人员的调整,即节约人力资源,又可以使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顾。对于医养结合的机构,应具有基本医疗、康复、基础护理、公共卫生及急救等功能的医疗水平。服务性质:目前对于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性质,主要界定为养老机构的一种,需要达到民政部门制定的养老机构准入标准。但是,随着医养结合服务的深入发展,其医疗机构的相关特点也进一步凸显,是否将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相应的医疗机构资格认证,或者发展新的形式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应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护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作为一种具备医疗的特殊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资质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规模程度,不仅仅是提供药品、注射服务等最为基本的医疗服务,而应该是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因此,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应该达到一定的级别,应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从软件方面要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从硬件方面要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1)
二、三级医院设立老年养护病房。
(2)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
(3)社会资本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4)居家养老。老年人在家中由家人照顾日常生活,民政部门通过购买服 务的方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政府规定范围内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5.医养结合就是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设施、生活照料程度、无障碍活动范围为一体的养老模式,它的优势在于突破了一般的医疗和养老分离的状态,最大的特点是为老人老年期各种病症进行临床诊疗,提供及时、便利、精准的医疗服务,将生活照料、身体康复和临终关怀相结合。
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协议,当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突发疾病、大病时可以第一时间到相近的医院得到专业便捷的救治。或者养老机构担当医院的病房功能,医院的医师和护士到养老机构对患病老人进行医治,免去老人的奔波之苦。这种情况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位置非常相近.国家卫计委:“医养结合”有四种模式
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2亿。专家提出了未来四种医养结合的模式,寄望医养结合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据最新统计,2013年我国老龄人口已突破两个亿,未富先老在中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健康是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据悉,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是75岁,健康的预期寿命是68岁,也就是说,其中有7年时间老年人是与疾病相伴的。近日,在“2015清华养老产业高端论坛”上,与会者普遍认为,有备而老,我们还有一点时间,并对我国如何进行“有备而老”展开了深入研讨。
老龄化将使我国慢病负担增长40%,养老院床位空置率却达到48%
2014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02亿,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10%,半失能、失能、失智老人近4000万,完全失能老人达到100万左右。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我国每三个人就将有一个老年人。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到2030年,人口老龄化将使我们国家的慢病负担增长40%。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迫切需要我们为老年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适宜的医疗服务,老龄长期照护体系的建构刻不容缓。国家卫计委家庭发展司家庭发展指导处处长蔡菲在发言中说,面对相对庞大的老年医疗服务需求,我们目前能够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不足,不仅老年病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数量有限,一些综合医院和专业医疗机构里做老年病科的专业和机构也很有限。我国目前从事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医生、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才几万人,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庞大的健康需求。
蔡菲介绍说,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5张,同比增长10%。但目前我国养老院的床位空置率却达到48%左右,床位空置率严重的养老院主要是没有医疗服务的相关支持。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结合,将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
居家养老是公认的理想养老模式,但亟须医疗、家政、照护、心理等多种服务的无缝衔接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各地政府近几年陆续推出了不同的养老模式。上海等地推出的“90%家庭养老,7%社区养老,3%依托机构养老”的“9073”模式,除了大家普遍接受的居家养老外,特别加大了社区养老比例,更强调和注重社区化养老。
对此,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解释说,“9073”养老规划,按照基本意思和多数老人的自然老化规律,可以简单理解为:60~70岁基本属于“90”居家部分;70~80岁可能属于“7”社区部分;80~90岁可能属于机构部分。我国养老机构也基本是按照老人自理、半自理、完全失能、失智的需求做了区域划分。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判断和对老人需求的深刻理解,现在主要问题是要在社区构建一个老龄长期照护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对象是慢性病患和残障人口,其中老年人构成其中的绝大多数。
台湾老人福利机构协会名誉理事长陈敏雄也指出,居家养老是全世界公认的比较理想的养老模式,但也需要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服务等各种服务模式的无缝对接以及转介安排。这就要求社区除了提供基本的家政物业管理服务外,还要将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及养老机构导入小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养老服务,对老年人进行综合性的寄托照顾。同时,运用社区医疗服务,以社区为范围,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连续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依据社区的条件和需求差异,社区还应与其他养老设施,包括长期照护中心、赡养机构、老人活动中心、老人大学、医院等配套服务相结合。“医养结合”是应对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未来可能将有四种形式
蔡菲介绍说,我国未来“医养结合”的目标,是面向社区在全国建成一个覆盖城乡、规模适宜的医疗服务网络,明显提升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未来的“医养结合”可能会有四种存在形式:
1.鼓励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现有的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只要有条件就可以开办养老服务。结合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原来的医疗机构可以转变成康复医院或护理医院,为周围社区提供综合的、连续的养老医疗服务。比如,上海建工医院新开一家护理院,北京的八里庄服务中心最近申请了一个护理院的资质。
2.原有的养老机构可增设医疗服务资质。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养老机构没有医疗资质,去年国家卫计委印发了养老机构医务室、护理站的基本标准,对设置在养老机构内的医务室、护理站,从人员、房屋、设备、制度等方面作出规定。只要有一个医生、一名护士就可以申请医务室,门槛大大降低。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还鼓励它开设老年病医院、专科医院、护理医院、康复医院等专业医疗机构。
3.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这种情况目前比较普遍,很多社区,养老院就建在社区服务中心附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上门巡诊,遇到紧急情况社区服务中心也能及时处理,及时转诊。现在真正实现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有很多地方甚至排了几百人,这种模式也是国家特别鼓励的。4.医养结合进社区、进家庭。这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推行家庭医生模式,为社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医养结合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长久之计。”蔡菲强调说,“十三五”是我国两次人口老龄高峰的低谷期,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很好的制度设计和顶层设计,为应对未来的老龄化高峰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
天津北方网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医养结合”成为养老服务新模式。今年,北辰区着力改善民计民生,把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列入“20项民心工程”,致力于将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推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联动发展。
日前,为爱馨瑞景园老年公寓配套的医疗服务站正式投入使用,公寓内的老人可以随时看病拿药,比以往方便了许多。前沿新闻记者在医疗服务站看到,每个科室门前都有老人坐在长椅上等候检查,他们神情放松,不时与周边老人闲聊几句。正在等着测量血压的孙爷爷说:“我就住在楼上,门口一刷卡就能进入医疗服务站。以前,由于离医院比较远,总是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才到医院检查,现在不出公寓大门,就有医疗服务站,特别方便,我每周都会过来量量血压、听听心脏,预防疾病出现。”
老年公寓的医疗服务站每天会定时派医生对老人的健康体征进行监测,对公寓里的老人进行慢性病理疗,初步形成医疗资源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格局。爱馨瑞景园老年公寓负责人周静介绍说:“医疗服务站成立后,特别受老人们欢迎,他们看病拿药不用走很长的路,挂号也不用排长队,还有医生对他们的健康体征进行监测,让他们住着很放心,家属们也安心。”
在探索“医养结合”的同时,北辰区还进一步加快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建设。日前,瑞景街秋瑞家园社区对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安装了电视和娱乐设施,更多的社区老年人愿意在日间照料服务中心享受悠闲时光。该社区居民佟励英说:“平时子女工作忙,都不在身边,我们在家呆着感觉非常寂寞,社区里有了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后,大家凑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跳跳舞,每天过得特别充实,整个人都精神多了。”
据了解,今年,北辰区将健全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联动互补机制,计划在新村街、集贤里街建设2个社区“微型养老院”。在北仓镇、双街镇建设2个农村困难老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试点,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完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
《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开发包括长期商业护理保险在内的多种老年护理保险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健全长期照护项目内涵、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和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比较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提供体系。落实好将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对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同等对待,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将老年医学、康复、护理人才作为急需紧缺人才纳入卫生计生人员培训规划等。
所谓长期护理就是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为患有慢性疾病,譬如早老性痴呆等认知障碍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的人提供的护理。
长期护理保险就是通过发挥保险的风险共担,资金互济的功能,对被保险人因接受长期护理服务而产生的费用进行分担补偿的一种制度,国际上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国家有两种形式: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 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内容
长期护理保险是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等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丧,住安养院接受长期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主要受益群体是老年人。1995年日本政府首次提出了“关于创设护理保险”的议案,1997 年 5 月和 12 月《护理保险法》分别在众议院和参议院获得表决通过,2000 年 4月 1 日,日本《护理保险法》正式实施。2005年,日本政府对 2000 年保险法案进行修订并颁布了《护理保险法修订法案》,2008 年和 2012年又对护理保险制度进行了两次改革。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是典型的社会强制险模式,由法律强制实施,保险出资责任由国家、企业、个人分担或者由国家、个人分担。(1)被保险人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规定年龄在 40 岁及以上的全体国民都必须参加长期护理保险并缴纳一定的保险费。承保对象根据年龄分为两种,一为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为该制度的第一号被保险对象;二为 40-64 岁之间加入了某一种医疗保险的现役劳动者,即为该制度的第二号被保险对象。
这两类被保险人的主要区别在于保费缴纳方式和收益对象范围。第一号被保险人被分为 5类,交纳与自己收入水平相应的固定金额的保险费,三年调整一次。年金在 18 万日元以上的第 1 号被保险人的保险费直接从其养老金中划
扣,其余第 1 号被保险人的保费由市町村个别征收。第 2 号被保险人必需终身缴费,缴费比例为所得收入的 0.9%,与其医疗保险相关联。
在受益对象范围方面,第 1 号被保险人只要需长期护理,经审定后自动获得护理资格。对于第 2 号被保险人,只有当患有初期老年痴呆或者因患有心脑血管等与年龄有关的 16 种特定疾病而处于护理状态时,才能够获得护理保险提供的护理服务。40 岁以下因身体失能需要长期护理的公民由其它福利计划提供。
图: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公共支出(单位:百万日元/月)(2)保险人
长期以来,日本的老年保健福利都是在国家和各都道府县的指导下,由市町村具体负责实施执行。目前作为运营主体的地方政府大约有 3300 个。其主要职责包括:
一、根据各自地方的情况设定保险费的等级、额度,征收、营运、管理和利用保险费;
二、审定护理申请人的资格、等级,制定护理计划、落实并且监督服务业务提供。(3)筹资模式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为了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日本长期护理的保险资金由三级政府、个人共同负担。被保险人缴纳 50%的保险费,其中 17%来源于第一号被保险人,另外 33%来自第二号被保险人。公费部分,国家、都道府县、市町村按照 2:1:1 的比例分别承担总资金的 25%、12.5%、12.5%。为了平衡各市町村的支付能力,国家拿出其负担资金的 1/5 作为调整补助金交付给那些低收入老人或高龄老人多的市町村。此外,为了避免保险对象过度使用护理服务,被保险人在接受护理服务时需承担护理费用的 10%,机构入住者的伙食费不含在保险费中。鉴于低收入群体不能支付保险费用、服务使用费和其他额外支出,为减轻他们的财务负担,低收入群体可以向市町村申请减免服务使用费,也可获得公共救助计划的援助。(4)给付方式
日本护理保险的给付方式以直接向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为主,现金给付所占比例极少。
护理需要分成两类: 1.需要支援:不需要日常生活护理,但在家务或日常生活需要支援,每天需要照护的时间为 20-30 分钟。
2.需要护理:依需要护理程度分成 5 级。护理服务主要分为处于护理状态的介护给付和有可能发生护理状态的预防给付,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居家护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为鼓励老年人在自己家里接受护理,居家护理的护理服务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访问服务、日间护理、短期设施护理及居家环境改善等。社区护理是以社区为载体,利用社区内的护理设施、机构为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如果在家中护理已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老年人可以到由都道府县指定的福利机构、保健机构或疗养医疗机构中接受专业机构护理。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现状
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来,被保险人数增长了 31.08%,即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扩大了三分之一,这表明长期护理制度获得了日本公民的认可。从 2000 年起,日本第 1 号被保险人的增长速度比较稳定,增长率都在 3.5%以下。
2000 年至 2009 年日本第 1 号被保险人的增长比例在 3.5%~2.5%之间,在 2009 年后增长比例降低到 1%以下。2000 年至 2009 年,申请各类护理服务的投保人数从 218.16 万人增加至 469 万人,增长了一倍多。其中,申请“需要护理”的人数远远高于“需要支援”的人数,2000 年共有 29.09 万人申请“需要支援”服务和 189.07万人申请“需要护理”服务,2009 年申请上述两 种 护理 服 务 的 人 数 分 别 是 123.69 万人 和345.31 万人,这说明老年人口失能状况堪忧。
日本长期护理制度通过 2005 年的改革构建护理预防体系,实现了由重护理向护理与预防并重的转变。2006 年护理预防体系建立之后,要支援的认证者人数就达到了 104 万人,到 2011年已经达到了 140 万人,约占到认证者总人数的26.4%,改革之后日本的护理预防服务得到快速发展。2012 年日本对《护理保险法》的修订要点为如何构建老年护理的“地区服务体系”,彻底打破了社会福利主要由政府行政措施提供的惯例,为地区福利民间化、市场化创造了条件,也为竞争型地区福利社会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在过去的十年中,日本的护理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已能够为需护理人群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2011 年提供家庭访问医护服务的机构67922 家,比 2000 年增加了一倍多。2011 年提供针对痴呆老 年人的日间护理社区共有 11180个,而 2000 年只有 418 个。2011 年老年护理保健机构 3763 家,比 2000 年增加了 1603 家。据厚生劳动省统计资料显示,2011 年居家服务被利用次数、设施服务被利用次数和社区紧密型服务被利用次数分别达到了 3829 万次、1026 万次和 353 万次;2012 年被认证需要护理的人数从 2005 年的 411 万人增加到了 533 万人,护理保险给付人数增加到了 445 万人,其中居家服务利用者 328 万人、设施服务利用者 86 万人、社区紧密服务利用者 41 万人固。这些数据显示,日本国 民已经 不再寄 托于 家庭提 供的护 理服务,社会化护理服务得到十分普遍的利用。1、医保结算是难点。
当前,医疗和养老机构分离很大程度上源于医疗机构可实行医保,而养老机构则不能,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现象频发,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医养结合”模式推行后,养老院首要解决的是将养老院附属的医务室纳入医保,由此将出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现行医保基金账户支付无力大额复护理费用;二是“套保”现象将频发。有些不需要住院的老年人可能会借“医养结合”长期住院,占用社会医疗资源,损害其他参保人的权益。所以在管理上如何区分好养老和住院的界限,还需研究。与此同时,医院主办养老院的形式,将会遇到诸多法律障碍
第四篇:商业保险 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商业保险+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摘 要:通过对安徽省池州市各大保险公司的走访调研,并且对可能影响医养结合需求的因素设计问卷有选择性的对不同职业的池州市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利用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得出以池州市为代表的三线以下城市的保险公司开展医养结合保险业务的初步结论,并对保险公司开展医养结合业务提出合理建议,助力解决中国的养老难题。
关键词:医养结合;保险公司;三线以下城市;养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6.013
引言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呼吁用“医养结合”的模式来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
2014年6月23号,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卫计委公布《关于组织开展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通知》、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出台的背景下,商业保险公司也积极参与到医养结合的业务中来。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对于以下三种医养结合模式研究居多:(1)整合照料即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医疗机构具备养老的功能;(2)联合运行,医疗和养老机构合作,建立双向转诊制度;(3)支撑辐射,有社区养老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人提供照料服务。本文不再冗述,本研究主要探讨以池州市为代表的三线以下城市“商业保险+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研究。池州市保险公司开展“医养结合”业务的可行性研究
2.1 社会需求
2.1.1 池州市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居民平均寿命延长
池州市位于皖南山区,自然环境优美,加之经济发展迅猛,计划生育保持着较低的增长水平,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科学医疗水平不攀升,池州市城乡居民的寿命普遍延长。
2.1.2 池州市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池州市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据市民政局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市总人口156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22.8万人,占总人口的14.5%。65岁以上14.8万人,占总人口的9.5%。池州市老年人口平均以1%的比例增长,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日趋高龄化特征。
2.1.3 传统的家庭照料功能被削弱
池州市城市化进程晚,缺乏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经济不发达,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工作,再加上计划生育的影响,池州市的家庭规模缩小。由于社会的各方面压力,子女与老年人分居后也无暇顾及老年人的生活照顾、情感交流和社会参与等各方面需求,尤其是对于残障老年人、慢性病老年人、易发病老年人和绝症晚期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和临终关怀等更是无力承受。
2.1.4 池州市现有的养老和医疗资源难以满足逐渐增长的养老和医疗需求
池州市共有15家医院,贵池区仅有3家,而池州市人民医院是唯一一家三甲医院,其余的坐落在东至县、青阳县和石台县,医院的级别较低;池州市当前有70家养老院,其中贵池区有25家,共有750张床位,其余的养老机构都坐落在东至、青阳、石台三大县中。养老和医疗很难融合,随着家庭照料的功能被削弱,池州市的医疗和养老需求的持续扩大,现有的养老医疗资源难以满足。
2.2 保险公司自身的优势
(1)坐落在池州市的有中国平安人寿、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太平人寿等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这些保险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政策优势、资金优势、产品优势、客户优势、服务优势建设来养老社区,设立研发中心,培养专业医护人员,或者与三甲医院、养老机构合作来开展医养结合业务。
(2)目前已有多家大型保险公司公布其养生养老社区投资计划,平安集团投资170亿元开发浙江桐乡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合众人寿湖北武汉、安徽合肥投资148亿建设“健康谷”,中国人寿河北廊、海南投资建设养老社区,泰康人寿在北京昌平、上海崇明建设“泰康之家”。此外,中国太保、中国太平、新华人寿等保险公司也有养老社区的投建计划。
(3)国外方面,美国的凯撒模式也是集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险于一体。这都为保险公司开展和推广医养结合业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实证分析
3.1 问卷调查设计及SPSS21.0的卡方?z验
问卷调查主要涉及影响池州市市民对医养结合需求的因素包括:被访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月收入额、所参加的医疗和养老保险情况、对目前医疗养老的满意程度、对医养结合的了解程度以及愿意支付的医养结合保险产品的月保费。有选择性的对不同职业的居民在他们满意的情况下进行问卷调查。总计发放问卷调查330份,其中废卷17份,有效问卷313份,问卷回收率94.85%,将问卷调查结果载入到SPSS21.0进行非参数检验中的卡方检验,得到结果如图1。
3.2 影响池州市市民对医养结合需求的因素分析
(1)从卡方检验中可以了解到:性别、职业、目前所参加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所参保的养老医疗保险能否保证自己老年生活无忧这些因素的显著性水平都大于5%,说明这些因素对池州市居民医养结合需求的影响上没有差异。
(2)年龄、学历、月收入额、目前所参加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是否听说过“医养结合”,有没有购买想法?能够接受的医养结合月保费这些因素的卡方统计量大于由显著性水平和自由度所确定的临界值,所以这些因素对池州市居民医养结合的需求的影响上有显著差异。
(3)一般说来,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需求更加迫切。学历越高的人对医养结合的接受程度高,需求相对高。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收入和价格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收入越高对医养结合的需求越旺盛;产品价格越低,居民对医养结合的需求也就越高。已参加的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居民对医养结合的需求相对较弱,因为已参加的养老医疗保险和医养结合保险多少有些重复,对消费来说是额外的负担。是否听说过“医养结合”,有没有购买想法?也是影响医养结合需求的又一重要因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居民竟然没听过医养结合,缺乏相关的意识,需求也会相应减弱,而受访者一般不是冲动型消费者,所以让消费者认可并愿意购买医养结合产品不可能一蹴而就。
3.3 保险公司开展医养结合业务须具备的条件
3.3.1 必要的场所
开展医养结合业务的保险公司一般租用办公场地或者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养老社区。或者与医院合作,这样可以节省场地费用,但是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而资质差一些的医院,居民不信任,这样与医院合作不是长久之计。而租用或建立养老社区的花销是巨大的,在发达地区的费用更甚。
3.3.2 医疗与养老资源的获取
开展医养结合必须要有相应的养老和医疗资源,保险公司可以在租用或自建的养老社区内配备相应的医疗和养老设施,这又是一笔巨额支出。
3.3.3 专业医护人员的来源
保险公司的医护人员可以来自各大医院也可以专门自己培养,目前国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保险行业有一定的偏见,医院的人一般不愿意为保险公司服务,而公司培养医护人才时间长,花费多。因此保险公司开展医养结合业务的前期的投入和花销是巨大的,再加上优良的设备和服务水平,这项保险产品的价格必定不菲。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从实证分析和客观因素来看,保险公司开展医养结合的优势,池州市居民对医养结合的需求是明显的,但保险公司要在以池州市为代表的三线以下城市开展医养结合业务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即保险公司在不亏损的情况下,要对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收入、对医养结合有不同认知、已经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和能够接受不同程度保费的池州市居民设计处不同的医养结合产品。
4.2 建议
(1)商业保险公司方面,要加强对“医养结合”的宣传,提高居民参保意识;另外保险公司要在场地的租用或构建、医疗养老设施的配备、专业的人才选拔和培养上尽量节省成本,这款产品的价格才能有所下降,能够参保的人才会越多。
(2)居民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经济能力、家庭构成情况做一个全面的评估,考虑自身是否需要和能否负担起医养结合,帮助自身更好的养老。
(3)政府方面,由于“医养结合”涉及民生而保险公司开展医养结合业务前期投入巨大,要使保险公司不亏损且有动力开展此项业务,政府应该在保险公司土地招标、设备购买、人才渠道的拓宽上等给保险公司优惠和支持。
参考文献
[1]2015《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Z].[2]王玉芬.探索?t养结合模式的政策思考[J].开放导报,2016,(6).[3]李秀明,冯泽永,成秋娴等.重庆市主城区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3).[4]倪语初,王长青,陈娜.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6,(5).
第五篇:医养结合模式分析
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实践
我国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实现路径,大致可分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3种方式,各地在实践中均进行了探索。总之,在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下,医疗机构要提供养老服务,养老机构也要拥有更好的医疗服务。
一、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
以天津市为例。即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医疗卫生服务室、医疗卫生诊所或引入附近的医疗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需要养老机构达到一定的规模(一般为100张以上床位),且周边医疗资源不足。天津市津南区天同医养院设置医疗、疗养和娱乐3个功能区。其中医疗功能服务区是医保定点的天同医院,内设床位100张,有一批老年常见病的专家,为老年人提供医疗诊治和保健服务。天同医养院是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机构,保证了老年人可以在养老机构内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另外,上海市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实行“以奖代补”的制度,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最高可获50万元一次性补贴。
二、医疗机构内增设养老中心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增设养老中心或病区,设置养老病床或老年病科,开展康复、保健、养生、治疗、生活护理以及临终关怀等医养结合服务。2014年7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医疗机构内设养老机构的基本标准,内设养老机构的医务室至少有1名注册护士;护理站至少有2名具有护士以上职称的注册护士,其中1名具有主管护师以上职称;完善转诊、健康教育制度,保证老年人在病情突发时获得及时救治或转送上级医疗机构救治。
以菏泽市为例。菏泽的昆仑脑血管病医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昆仑护理院由昆仑脑血管病医院投资建设,以失去自理能力老年人和危重病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并将半自理老人、完全不能自理老人区分开来,还专门设置了临终关怀病房,满足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依托民营医院而建的昆仑护理院具有多种优势,一是资金优势,资金筹措通过股东融资,短期内医院利润可以为养老院提供补贴;二是医疗护工的人力资源优势,护理人员多为医院的医务人员,专业性较强。
三、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
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养老和医疗职责,当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患有突发疾病时,合作医院为老年人开辟绿色就诊通道,提供医疗服务。医院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定期到养老机构为患病老年人进行身体检查和疾病治疗。
这种医养结合模式,适用于周边医疗资源比较丰富或社区网络比较健全的养老机构,这些资源能及时保障养老机构医疗需求。
以海南省、北京市为例。海南的乐成养老院与海口市人民医院共建绿色就医通道,共建老年健康管理平台,老年疾病防、诊、治、养等方面形成战略合作。北京市第二医院与北京泰颐寿轩敬老院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医生每周定期到养老院巡诊一次,同时为老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四,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社区医养结合则是一种在社区中将养老机构中的“照料”与医院中的“医疗看护”功能 结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是一种在社区建立小型护理养老机构,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由政府、社会组织多主体组成的模式。
其以失能半失能老年群体为主要受众,包括患慢性病、易复发病老年人,大病初愈期老年人,以及绝症晚期老年患者等,由社区全科医生为其提供医疗服务,由专业护理人员负责照护。
辽阳市美林园社区医养结合的实践为例
辽阳市美林园社区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在公 私协力的基础上,在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并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社区养老服务 的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功能。
辽阳市美林园社区“老爸老妈”养老服务站,是 2014 年由政府和社会组织以民办公助 的形式共同建立的具有医疗背景的小型社区护理养老机构,其性质为民办非企业。该机构共 拥有专业护士 2 人、普通护工 1 人,主要接受患慢性病、易复发病老年人,大病初愈期老年人,以及绝症晚期老年患者等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不能自理老年人。该机构占地100m^,共有 22 张床位,开业两个月内已经全部住满,大部分为所在社区的失能老年人,还有小部分附近社区的失能老年人。入住老年人既可以短期居住(如子女需要外出几日)也可以长期居住,短托 60 元 / 天,最高 110 元 / 天,长托按月收费,约 2400-3000 元 /月。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一)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优势 1.医疗和护理并驾齐驱
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医养结合模式过于注重医疗诊治服务,无法真正满足老年人的护理 需求。美林园社区养老服务站开发和引用多项技术设备用于老年人护理,包括尿湿感应器、踹被感应器、起床感应器等设备,真正满足了入住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老年人在享受专业 的医疗护理的同时,还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享受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 设备和医疗水平,基本能够诊治常见的慢性病、突发疾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完全可以通 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近就医,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如此,无论是医疗还是护理都得 到了兼顾。
2.实现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愿望
据统计,80% 的失能老年人愿意选择家庭养老,20% 的失能老年人有机构养老意愿,绝 大部分失能老年人希望能够在家庭养老(王玉环等,2010;王静等,2008)。老年人人住养 老院的原因有的是丧偶且子女无法照顾,有的是为减轻家庭照顾的负担,有的是家庭关系不 和或家庭住房紧张,真正为了可以交往到更多其他同龄人以打发寂寞时光的老年人其实很少,大部分老年人都是不得已才住到养老院的(赵丽宏,2005)。尤其是完全失能老年人,很多 都是迫于子女负担的压力,不得已才选择入住远离家庭的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站建立在社 区内,老年人并没有脱离原来的生活圈,基本能够满足其居家养老的愿望。入住于此,老年 人不仅可以住在原来的社区,而且离子女也比较近,子女照看也较为方便。3.减轻政府的养老服务负担
在公私协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过程中,基本采取的措施是公办民营或者民办公助。公办 民营的主要经营方式是,政府负责建立养老机构,具体运营交给私营部门,比如合肥的九久 夕阳红养老集团;民办公助则是由私营部门出资建设和运营,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比如免 除其税收或者给予床位补贴(杨团,2011)。辽阳市美林园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建设和运营主 要由社会组织负责,政府只需负责提供场地和财政补贴。养老服务站的建设费用在 46 万元 左右,由社会组织自负盈亏,政府的前期投入不足 10 万元,后续基本不需要投入任何费用,这样一来就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政府不必花重金兴建大型养老机构,养老服务站便能 灵活地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大大地提高了养老服务供给效率。政府从臃肿的建设经营者,瘦 身为一名健康的“看家者”,不仅减轻了自身负担,还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源。
(二)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由于其发展起步较晚,尚处于不成熟阶段,表面上看似乎效果明显,但实际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1.政策缺乏,模式发展受限
辽阳市宏伟区政府虽然支持美林园社区的医养结合模式,但是辽阳市和宏伟区政府均没 有出台关于这种模式的任何政策,这使得该模式今后在规模化和连锁化的发展过程中有可能 受到阻碍。政策的缺失,使得公私协力的界限模糊,“公”“私”之间滞后于非正式的初始 互动层次,表现出问题碎片化和协作浅显化的特点。由于没有统一的政策支持标准,只能依 据行政领导的喜好谋取政府支持。美林园社区养老服务站的负责人表示:“有的区领导重视,给的支持力度就大;有的区领导不重视,就没有什么政策支持。各区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也完全不同,如果想要在其他社区发展这种模式就有可能受到限制。”
2.收费偏高,老年人支付困难
由于社会转型“代际倾斜”现象的出现,除了少数有经济实力或领退休金的,老年人在 家庭的经济支配能力大大弱化,成为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因此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就决定 了他们享受居家养老的行动(王刚义等,2008)。目前,辽阳市社区养老服务收费标准在每 月 2000 至 3000 元不等。这样的收费水平基本占用了普通老年人的全部退休金,使得入住老人的经济负担较重。这一标准使很多真正有需求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因为支付能力有限而 难以入住。而三无人员或者低收入人员,更是无力支付如此高昂的养老费。
3.医疗水平偏低,难以取得老年人信赖
辽阳市美林园社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比较简陋,其医务工作者为辽阳市医院的退 休医生,受过专业训练的全科医务人员较为缺乏,综合医疗能力不足。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的医疗技术并不放心,他们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医生专业性不强、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医疗设备不足、药品不全等问题。而且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正规大医院的合作关系 也尚未建立起来,一些诊疗水平高、信誉好的医疗机构,特别是三甲医院本身医疗资源十分 紧张,缺乏为社区提供医疗支持的动力(王素英,2013)。医疗水平的偏低,直接制约了社 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养结合整体发展水平。
4.社会组织参与热情低
辽阳市美林园社区的养老服务站在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中面临身份不明、人才匮乏、盈利有限等困难。该模式虽然强调公与私的协力合作,但在实践中,公私双方的合作框架与内容仍处于空白状态。养老服务站至今没有得到政府正式的身份认可,虽然其本身具有医疗性质,但是其医疗服务项目不能纳入医保范围,其护士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也无法享受到医疗机构执业人员的同等待遇。此外,人才匮乏也是制约养老服务站发展的重要因素,医疗护理人员的基数少、招聘渠道比较单一,而且有的护工并不认为照顾老年人是体面的工作,善始善终的护理员比较少,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限制了养老服务站的发展规模。更重要的是,养老服务站的利润不足从根本上阻碍了它的自我发展壮大。据辽阳市养老服务站负责人介绍,建设一家容纳 20 人左右的服务站的投入在 45 万余元,每月护工工资、设备运转支出几万元,其中负责人工资大约 4500-5000 元,护理员 3500 元。除去政府的少许资助,虽然开业已有一段时间,但是服务站仍然处于微利阶段。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养老服务站的专业化发展,也直接降低了社会组织的经营热情。
五、废弃的二级医院直接转型为养老机构
这种模式医养结合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对城市已经过剩的公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部分医疗机构进行结合和功能调整,直接转型为老龄康复院、老龄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明确其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等服务的功能和任务,完善所需的房屋设施和器械装备,并加强医务及护工人员的培训。这种类型京沪发达地区很早就开始了探索,如北京市化工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医院,北京市胸科医院改建为北京市老年病医院,近几年内地也开始了这种模式的探索:大庆市让胡区鼓励公共医院改革,让胡路区庆新街道与让北医院公共建立了庆新养老护老大社区。医院推出了“医养结合,康复并重,先治后养,持续照料”的新型医养服务,开放床位120张,由护士为患者进行医疗、心理护理,由护工为患者进行生活照料,为服务对象进行24小时一对一 的生活护理,让老年人无病可修养、有病可医治、休闲可娱乐、康复可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