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3年了,我的几点思考(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20:2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医改3年了,我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医改3年了,我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新医改3年了,我的几点思考

新医改3年了,我的几点思考

十七大以来,深感党风在逐渐改善,政府的决策较前更加注重实际、注重民生,尤其是在上层;人大和政协的作用在强化,不像过去给人的感觉只是个摆设;老百姓的幸福感在增强„„。

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奋斗目标中,明确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这个目标,这个提法无论在党的历史上、还是我国历史上都是第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病有所医”既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

现在新医改已经进行了3年,病人的医疗环境在悄然地发生着一些变化,医疗保障的力度在加大,患者(尤其是重病患者)确实得到了实惠,某些以往看不起的病现在看得起了„„。

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公立医院医疗控费问题:

2009年4月,新医改转入施行阶段。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终端,集各种矛盾和问题于一身,公立医院改革得好坏,直接关乎医改成败。

为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政府和医疗行政部门做了很大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医疗费用,比如设定控费目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降低医疗服务要素成本、集中招标采购、检验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探索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调整医保报销政策„„等等,去年(2011年)公立医院平均门诊、出院费用虽然涨幅较过去低了一些,但仍在上涨。

原因:

⑴ 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补偿机制问题还没有解决:目前除了少数大医院医务人员的工资尚可,大部分工资较低。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其绩效分配制度大多还是鼓励创收,以创利的多少论英雄(包括收入尚可的大医院)。这就导致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搞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价,我就增加检查和治疗费用„„

根据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卫生部等五部委2010年2月联合发布《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其中六个主要任务之一“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基本医疗保障支付方式,落实财政补助政策。”2011年已经过去,试点的结果如何?目前医院和医护人员并没有感受到。如果说医改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还需要全体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那么还是应该让普通医务人员了解医改的进程,以及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一些信息。

⑵ 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问题:大城市医疗机构较多,根据本世纪初的统计,广州市有2000多家,现在又增加了不少。一些有名气的大医院患者人满为患,而另一些医院(包括部分三级医院)却吃不饱。它们为了生存,不断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对待就诊的病人就有可能夸大病情,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跨专业收容,甚至抢病人,导致一系列医疗安全隐患。

建议:医疗行政部门能按地区、人口数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新增卫生资源必须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对部分公立医院,应该有计划、按步骤地迁建、整合、转型和改制,优化调整公立医院结构布局。

⑶ 医患关系问题:在医患关系日益恶化的环境下,医务人员为了保护自己,做大检查;患者由于对医生的不信任,不断辗转于多个不同医院以印证医生诊疗的确实性,由此而无端增加了医疗控费的难度。

二、分级医疗的瓶颈——基层医疗机构的水平问题:

医改一直强调分级医疗,以缓解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但效果却不太明显。大医院医务人员仍然超负荷工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体检,发现13人患癌症(2009年20名,2010年13名)就是例子,我们医院也是如此。

美国医院院方规定一个医生每天只看6个病人,而中国医生普遍至少要看60个。看不过来,就权利下放,进修生、实习生都派上用场;刚毕业的硕士、博士就出专家门诊„„据有人调查,医护人员连续工作最长时间在一天一夜的占59%,50%以上的人从未享受过年假,相当一部分医生甚至没有休过双休日、黄金周„„这种长期的紧张状态除对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外,还会导致医疗质量下降,成为医疗安全的隐患,也是不少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

病人舍近求远看病的原因:⑴ 基层医院目前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常常可以见到误诊误治的发生;⑵ 城乡医保广覆盖和报销标准提高,城镇无业居民、农民过去没有医保,现在大医院也可以报销四五成医药费了;⑶ 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有些药物基层医院没有,病人只能上大医院。

这里关键问题是基层医院的软件有待提高,不解决这个问题,其它都是空话。

建议:

1、提高基层医院的技术水平:① 鼓励三级医院延伸到异地、基层开办新病区或分院;② 把县级医院做强,通过走出去(进修学习)、请进来等方式,提高诊疗水平;③ 医疗行政部门或医师协会出面,组织刚退休老医师中的志愿者下基层传帮带,每批为期1-2年(反正每年都有退休者)。我本人对此感受很深,我于2008年刚退出临床一线时,感到非常不适应,医生突然离开了病人,有一种失落感;祖国和人民培养了我这么多年,刚有了临床经验就退下来了,如果当时有人组织去基层,我一定会去的。当然退下来的时间长了,原有知识没有更新,慢慢也就不行了„„

2、大医院为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医护人员编制数量普遍不足,以致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工作,导致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的问题。应该强制性按床位和病人数编制医护人员数量。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象限制汽车驾驶员的工作时间的一样,限制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总之,工作时间每天超过十几个小时以上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三、医患关系问题:

尽管医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得到了部分缓解,但医患关系却在恶化。去年发生了“八毛门”、“弃婴门”、“录音门”等多起医患事件,医患冲突不断升级,甚至危及社会诚信的底线,医患双方都正在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

原因:体制问题是老生常谈,这里就不谈了。

1、社会大环境:这涉及到整个社会的诚信度、价值观、道德观的问题,如“小悦悦事件”、毒酒和毒牛奶事件„„。医生和患者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也会受到各种各样意识形态方面的挑战„„只不过医生的职业是救助生命,社会对这个职业的道德要求更高一些罢了。医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非业内人很难找出他的问题。比如头晕,可以有很多原因,如脑、心脏、肺、肾、胃肠道、血液„„等,尽管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判断疾病部位,有选择性地实施检查,但医生要给你从头到脚的检查,你能说有问题吗?如果不这么检查误诊怎么办?„„医生的行为不仅仅需要法律和法规的规范、行业内部的监督,那都是被动的,更重要的是他发自内心的对患者的关爱,这才是主动的。医患关系的改善,有赖于全社会价值观、道德观、诚信度的改善和提高。当然,全社会成员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医生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取得患者的信任。

我们注意到十七届六中全会后,省委、省政府在思想和体制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当然,意识形态方面的进步可能比社会硬件的改善要复杂得多,艰难得多„„它是需要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并能落实到每一个人自觉行动中。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起步了。

2、媒体的作用:早在1861年,英国一位勋爵在谈到泰晤士报为何会火起来:“„„人们在看到批评意见时会觉得更加开心。所以,挑毛病要比唱赞歌更受欢迎。”受生存法则与民众心理的推动,一段时间,我们的媒体不断报道负面新闻,给人一个感觉,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几乎要突破底线了!但实际并非如此,我妈妈87岁,先后几次在马路上摔倒,每次都会有人过来搀扶,并询问是否需要送她回家;我在乘公交或地铁时也时常遇到给老人让位的年青人;一个骨髓移植后病人感染无钱医治,我们血液科全科医护人员捐款为她治疗;一位病人在住院最困难的时候我曾“借给”她1万元做医药费(并没有打算她还会还),后来这位病人去世了,几年后他的亲属竟然拿着1万元钱来还给我,说是要讲诚信„„这个社会并不是那么冷漠。

有些记者说:“我不管什么导向问题,只关注已经发生的事实。”但这个“尊重事实”他还是有选择的,也就是人咬狗才是新闻,狗咬人则不是新闻。其实,后者也是真实存在的。是不是每一个见死不救的人都经历过做好事被人反咬一口呢?非也,他们的信息来自媒体!当然,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无论媒体怎么写,他都会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而原本就冷漠的人却会以此为借口„„

反复对医疗系统的负面报道,不仅给依赖媒介资讯判断社会晴雨的公众造成遍地都是医院恃强凌弱、医生草菅人命的印象,也让国际社会觉得中国医院是假药、事故、欺骗的黑窝,一些来华旅行者生病都不敢就医。《医师报》上一段话写得好:“没有理由认为中国的医生道德沦丧;也没有理由认为中国的患者是一群刁民;更没有理由的是,一群道德沦丧的医生和最蛮不讲理的患者,恰好在这块土地上相遇。” 应该让道义引领我们的媒体去把握一个“度”,营造一个既有利于揭露社会丑陋现象,又有利于缓解医患紧张关系的媒介生态。

3、社会各界(包括政府、警方等)对医闹的纵容:每当出现恶性医疗纠纷(尤其是大型纠纷)时,总是有医闹在里面组织和推波助澜,扰乱医疗秩序、破坏医疗器械和大型设备等国有资产、妨碍其他病人就医,甚至120急救车都开不进医院„„警察虽然到场,但多视而不见,只是站在那儿不作为,或者干脆不到场;有些政府官员则不问青红皂白,首先要医院赔钱„„。这使得医闹更加肆无忌惮,知道只要是在医院闹,无论打砸抢到什么程度都不犯法,所以越闹越凶。为什么不能依法行事呢?害怕和无原则的妥协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能助长恶性事件发展,加剧医患关系的恶化。

第二篇:新医改的思考 2

新医改的思考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年~2011年)的通知》相继发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

新医改方案的总体框架:“一个大厦”和“四梁八柱”。

“一个大厦”指新医改方案的总体目标,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四梁”指新医改方案的核心内容,即: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以及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这四大体系;

“八柱”指新医改方案的主要政策措施,即: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运行机制、政府主导的卫生投入机制、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和健全完善的卫生法律制度体系。

新医改后,国家要建设四项基本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设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

新医改是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群众就医,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近年来所谓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归咎原因是:

一、民众健康水平下降。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健康,食品安全堪忧,精神压力大,环境污染严重是五大原因。医于未病才是出路。

二、医疗机构体制不合理。作为救死扶伤的主体的医院,既是公益的、政策性的、社会责任性的,又是产业化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甚至自生自灭的。公益性的医院人们就会要求低价、平等,产业化的人们要求专业、优质。大医院很难做到前者,小医院很难做到后者,没有良心的就更难说了。医疗费用的收益最后都要流到医院、药品商、器械商、腐败者和管理者手中,政府要减少那一块,就要细细的分析,而不能笼统一说。

三、资金投入不合理。大部分的财政拨款资金用于保障公务员的医疗,于我国立国之本不符。各种形式的职工医保、农合、成合效率低下,组织的官僚化导致资金投向的失控。加上商业保险的暴利低效的影响,医疗保险前途堪忧。建立医保原本还想用效益好的单位的一部分资金贴补效益差的单位,趋利的本能使很多效益好的单位建立自己的医保,条例仿照社会医保,报销比例高而且及时。效益差的单位进一步拖垮医保,使医保报销越来越难,比例不得不降低,社会影响恶劣。

纵观国际,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全员免费承担高水平医疗费用。既然我们的财政投入只有医院费用的百分之七,那就确立百分之七的医院为公益性医院,地级市公益性医院只设二级医院,全额拨款,全额上缴,数量少主管部门也好监控,收回来的钱做政府该做的事。除了涉及国家特殊需要的,其它医院全部股份制。另外,环境污染要严格罚款,罚款充作医疗资金最好。

新医改政策摈弃市场化路线而回归公益本性符合公众期望,出现的《意见》中也有诸多亮点:

首先,走向全民医保是新医改方案最大的亮点之一。新医改方案确立了实现全民医保的3+1制度框架:即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加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其次,亮点还在于新医保首次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提供。报告中指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同时,要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使居民个人基本医疗卫生费用负担明显减轻。这充分表明了政府的已把向公众提供基本卫生医疗作为政府责任,努力实现医疗卫生制度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第三,新医改的亮点还在于我国新增卫生资源将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医疗资源配置一直是困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大问题,据统计,我国80%的医疗资源在城市,而城市里80%的医疗资源又在大医院,这直接导致大医院里常常人满为患,而在基层社区、尤其是偏远农村的医疗机构则冷冷清清。新增卫生资源必须符合区域卫生规划,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新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靠制度保证实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卫生条件均等化。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新医改强化了政府的责任,加大了政府投入。医疗领域的许多问题,应该说跟政府责任的缺失很有关系。比如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问题,是目前我国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理论上公立医疗机构应该以公益为目的,但是在不合理的机制下,大部分实际上已经成了名不副实的营利性机构。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医疗机构补偿机制扭曲是主要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供需矛盾日益凸现。但在以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制度下,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却相对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只能给政策让医疗机构自己在市场上生存:与企业改革类似的放权让利、允许“创收”的激励措施,使得公立医院主要依靠营利创收生存;“以药养医”机制,导致供给诱导需求和药品价格虚高成为普遍现象;医生的人力资本付出得不到合理回报,导致了医生行为的不规范;医疗机构的营利动机还导致政府对医疗资源的规划失去指导作用,医疗资源向购买力强的地区集中,向获利多的高端技术和设备集中,加剧了医疗服务的不公平性。因此,新医改强化了政府责任、加大了政府投入。

新医改明确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最大的亮点。所谓公益性,就是公共利益的最大,把维护老百姓的利益作为这次医改要遵循的原则。为什么强调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这是由其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第一,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与一般行业相比更为突出,医生在患者面前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患者没有能力“货比三家”;第二,医疗需求具有较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一旦健康出现问题,总是希望就近尽快得到诊治,因此,医疗卫生领域的产业结构具有自然的地域垄断性,无法实现充分竞争;第三,由于健康和生命的特殊重要意义,患者往往也没有动机做出

理性选择;第四,健康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健康是人生存的基本权利,健康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一个社会不能用个人贫富来决定生命的价值。市场竞争可以促进效率的提高,但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公平。竞争的结果必然是高收入人群得到很好的医疗服务,而低收入人群则不能,他们甚至无法得到必要的基本医疗服务。而保障和促进全民健康,既是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使每个人,不论贫富,都能够获得必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要求。因此,医疗卫生事业必须强调公益性。

新医改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简单地说,新医改实施以后,能让老百姓没病的时候防病,有了病以后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不可否认,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财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这次新医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鉴于13亿巨大的人口基数,在为新医改叫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与这个目标匹配的庞大财政支出。不考虑目前比较特殊的金融危机背景,要实现新医改的预期目标,除了要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外,增加税收、增发国债或地方债等措施在医改推进的过程中也必将逐一提上日程。新医改有许多令人兴奋的亮点,但同时医改也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各地改革的进展不平衡。贯彻中央医改精神,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实施,但进展情况存在不平衡。

二、部分地方反映基本药物品种偏少,部分基本药物国家指导价偏高,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不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不健全。这些突出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一是尽快启动基本药物目录和指导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使基本药物品种和指导价格更加符合基层实际;二是围绕基本药物质量、价格和供应3个核心要素,着力推进量价挂钩的省级集中采购办法;三是建立规范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完善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以投入换机制,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

三、公立医院改革尚需深入探索。将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鼓励各地大胆创新,及时总结推广成熟经验。目前,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公立医院改革重点任务。

四、村卫生室的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主要集中在乡村医生身份待遇、养老保障、后继乏人等方面,特别是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由于乡镇卫生院药品价格下降,原来在村卫生室就诊的患者部分分流到乡镇卫生院,使乡村医生的实际收入受到影响。

五、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尚有亟待完善之处。三项基本医保制度筹资水平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且分散管理,不仅造成了经办管理资源重复建设、人员重复参保,保障水平不均衡,也进一步加大了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的难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标准和效果评价有待进一步细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特别是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与广大群众的需求以及改革的要求尚有差距,部分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存在配套资金不到位、超规模建设等问题。

要建立一个良好、有序的竞争医疗服务体系,最主要的是要真正开放医疗服务市场,彻底消除公立和非公立的藩篱,将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都作为平等的地位对待,赋予它们独立的法人地位,让它们处于同一个竞争起跑线,在市场准

入、政策环境和行业监管等方面一视同仁,这样才能使得各类医疗机构靠降低服务价格、提高服务质量获得生存和发展机会;有了竞争机制,不仅可以让所有的医疗机构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下获得发展,而且也可焕发公立医疗机构的青春;只有依靠公平的竞争机制,才可以将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和药费降下来,才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老百姓才能看得起病、看好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成为许多老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解民之忧是固国之本,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体现胡 锦 涛总书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以人为本”的原则。如何做好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事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新医改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落实科学发展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制度深刻提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第二,新医改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事业制度建设。“无规则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成事之基,继续建立健全各种医疗卫生制度,完善,修订不合发展要求的卫生制度,根据城乡医疗不均衡、地区发展不均衡,社区发展不均衡等实际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符合国情、民意的医疗卫生制度,对新医改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新医改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大力推进城乡、区域、东西部医疗卫生均衡发展。城乡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是困扰医改的新难题,如何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做到人人享有的医疗卫生制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对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本着“治病救人”的目的,加大医疗基础设施投入、人才投入,切实保障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另一方面各地区要加大对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的重视,切实深刻理解到医疗卫生基础建设事业是一项“民生工程”,保障发展落后地区的卫生基础建设落到实处。

第四,新医改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建设和管理,是保障新医改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合理分配,正确引导医疗人才到基层、边远、贫困地区服务是缓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制定激励措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医疗科研事业,积极参与国际医疗研究,创新医疗技术,提高医疗水平,为我国的医改事业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的医改原则,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能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是检验医改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医改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医改原则,才能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医改原则,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坚持以人为本的医改原则,是胡 锦 涛总书记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真实写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医改一定能够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远大目标。

第三篇:新医改

浅析新医改政策

一、“两票制”和药品零差价

所谓“两票制”,是指药品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开一次发票,流通企业到医疗机构开一次发票。目的:压缩流通环节、减少中间加价,降低虚高药价。

药品零差价:取消医院药品加成,药品价格平进平出,杜绝医生乱开处方、开大处方,赚取中间回扣的行为。

弊端:药品价格降低了,但是医院其他服务价格提升了比如:诊疗费、护理费、床位费等,老百姓实际的花费并没有降低,反而有可能提高。

二、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诊疗模式: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首先,分级诊疗要对疾病进行细致分类,譬如急病就近治,慢性病根据轻重缓急给出不同的医疗指导;其次,要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平台打破医院间的信息孤岛,医联体的上级医院可以看到下级医院的病历和病人资料,反之亦然,为会诊与双向转诊提供保障。互联网+医疗”的最大功用在于直接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

分级诊疗的落实:

一是医联体的建设,把基层强起来,让老百姓放心去,把大医院的优质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一家三甲医院、一批基层医院,加上互联网手段,是医联体通用的模式。二是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基层首诊,就是要把健康责任实行连续性的、责任式的管理。这种服务模式必须建立。现在医患关系是短暂的关系,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关系,它是不连续的,没有责任制的关系。实际上,真正整合型的医疗卫生体系的国际改革趋势,就是要变短暂关系为连续性的、责任制的关系,就是签约。

三、医保支付制度改革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主要包括五大内容

1、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分类改革,实行多元复合支付方式

针对不同医疗服务的特点,推进医保支付方式分类改革。

对住院医疗服务,主要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长期、慢性病住院医疗服务可按床日付费;

对基层医疗服务,可按人头付费,积极探索将按人头付费与慢性病管理相结合;

对不宜打包付费的复杂病例和门诊费用,可按项目付费;

2、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

原则上对诊疗方案和出入院标准比较明确、诊疗技术比较成熟的疾病实行按病种付费,逐步将日间手术以及符合条件的中西医病种门诊治疗纳入按病种付费范围。

建立谈判协商机制,合理确定中西医病种付费标准。

3、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试点

按疾病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复杂程度和实际资源消耗水平等进行病种分组,坚持分组公开、分组逻辑公开、基础费率公开。

4、完善按人头、按床日等付费方式

推进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可从治疗方案标准、评估指标明确的慢性病入手。

对于精神病、安宁疗护、医疗康复等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且日均费用较稳定的疾病,可采取按床日付费。

5、强化医保对医疗行为的监管

完善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全面推开医保智能监控,将医保监管从医疗机构延伸到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实现监管重点从医疗费用控制转向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双控制。新医改政策下的应对办法:

一、医院运营

根据新医改的政策要求,公立医院的营运饼图应当是:药占比30%,这一块都是零差率,医院没有运营收益;卫生材料5%-10%,这一块医院运营收益只有1%左右,几乎也可忽略不计;医院检验检查收入20%以内,这一块的收益率约为15%;而医疗收入则要达到40%-50%,才能构成这个饼图。

1、医院运营结构好的科室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药占比加卫生材料的收入结构可控在40%以内;二是医疗收入结构要达到40%左右为好;三是检验检查收入结构在20%左右。这些科室也是未来医院要注重发展的重点专科。

2、医院运营结构中等的专科,医疗收入结构一般可达30%-40%左右,药品与耗材的零差率收入结构一般可控在35%-40%左右。这些科室大多可保本运营,通过医院的精细化管理还能有所提升其管理绩效。

3、医院运营结构中的问题科室:一是耗材大户,二是药品使用大户,三是药剂科。药品零差率后,他们存在着难以维持和运营的问题。一个医院的药剂部门如果在全部实行零差率后,应当享受公共卫生全额拨款卫生政策待遇,否则单靠医院是养活不了的。如何申请政府公共卫生扶持,资金如何到位,是解决的必要问题。

4、医院的辅助科室和护理部门等,需要寻找到人员配置与降低成本的科学的、合理的平衡点。

二、医院管理发展的探索

医改涉及多的北京所有公立医疗机构:3600多所医疗机构取消挂号费、诊疗费、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所有药品实行阳光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医院管理做到基本的几点:一是保证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病源,二是合理诊疗,减少医保拒付,三是精细化管理,控制运营成本,四是应用大数据,优化服务流程,五是培训药剂科人员,让其从拿药人员变成技术人员。

1、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便民健康服务平台,完成实名预约,备案处理,就诊转诊记录工作。(健康四川: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项制度)。

2、规范药品价格

药品实行阳光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并适时公开招标信息和药品价格,扩大影响力和取得居民信任。

3、创新服务

提供个性化服务(近期);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意味着将健康的关口前移到生病之前,不仅要治疗已经生病的人,还要关心未有症状的人。涉及预防,公共卫生,宣传教育,以社区辐射产生效果(长远)。(调查分析需求)

4、加强员工培训

加强医技人员的培训,加强医药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变“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

第四篇:新医改

2012年,新医改重点推进几项内容:1.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2.拓展深化公立医疗机构改革;3.深入推进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4.突出抓好人才培养培训;5.继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下面就第5点讨论: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民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的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角度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既有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如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进行健康教育等;也有面向个体的公共卫生服务,比如,疫苗接种、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等是针对特定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结核病、血吸虫病的防治等是针对患该种疾病的患者人群,这些都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但是,具体到某个人,如果不属于这些人群,则不需要这些服务。在这个意义上讲,均等化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使大家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由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部分组成。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日常性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落实我国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尽可能使老百姓少得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地区人员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缺乏稳定和吸引人才的条件,卫生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群众对基层卫生服务的信任度不高。

二是地区与人群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可及性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仍在探索中。三是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薄弱,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服务的有效开展。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政策措施:

建设方面 :

一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结构的设施条件。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二是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

投入方面 :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制定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明确服务内容。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普及健康知识,开设健康频道,中央和地方媒体应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孕产妇死亡率降到22/10万,婴儿死亡率降到12‰。

(2)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2009年开始就展开以下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加水改厕等。

(3)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加大专业公共卫生投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按项目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贫困地区给予补助。

管理方面 :

(1)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责任。明确并落实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任务。

(2)加强规划和管理,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

(3)转变服务模式。制定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开展深入基层和居民家庭、面向群众的主动服务。

(4)落实传染病医院、鼠疫机构、血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

第五篇:新医改

在12月26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受国务院委托,作了题为《国务院关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重点工作。

指导思想

从国情出发,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实现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总体目标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到2010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突出问题。

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重点工作

——政府投入兼顾供方需方

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提供均等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由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合理分担费用。特需医疗服务由个人付费或通过商业健康保险支付。建立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卫生投入责任。

中央和地方都要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政府投入兼顾医疗服务供方和需方。政府新增卫生投入重点用于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

——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重基层

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和每个乡镇一所卫生院,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健全各类医院的功能和职责。充分发挥大医院在承担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育和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整合现有城市卫生资源,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公共卫生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经费的总额预付等多种行之有效办法,严格收支预算管理,探索改革药品价格加成政策,逐步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补医机制,维护公益性质。

——公立医院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

积极推行医疗机构属地化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

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和医院管理者的责权,实行院长负责制,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

公立医院实行医药收支分开管理,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切断医院运行与药品销售的利益联系,降低药品价格。采取增加财政补助、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规范收支,加强财务监管。

——医疗保障体系多层次

到2008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到所有农村,并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减轻个人负担。到2010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所有城镇从业人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推开。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1、医改文件吸纳了哪些社会意见?

总体上看,医改方案有以下特点:

一是在改革的理念上,首次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这一重大创新,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确立了改革的思路,既借鉴了国际普遍经验,又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对于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是在改革的原则上,明确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一方面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和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另一方面,强调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是在近期改革的重点上,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从国情和初级阶段的特点出发,提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包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也就是全民医保;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目标,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提出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努力降低药品价格和患者医药费用负担;提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使广大城乡群众不出乡村、社区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是在改革的基本思路上,把完善制度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第一次突出了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蓝图的整体设计,同时,提出近期从改革的关键环节和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入手,着力抓好五项重点改革。

五是在改革的方法步骤上,强调由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方案中一些重大改革,先行试点,逐步推开。中央明确目标取向和基本原则,鼓励地方试点探索。

3、基本医保如何全面覆盖城乡?

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和提高医疗保险支付比例是减轻城乡居民医疗费用负担的重要途径。制定这样的目标,既考虑了群众的实际需求,也考虑了各方面条件的可能。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针对不同人群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针对特殊困难人群的医疗救助制度也已逐步完善。考虑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实行的是自愿参保,另外还有商业保险和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因此我们把目标定在2011年均达到90%以上。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下主要措施:一是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二是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三是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四是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资助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逐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负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

4、公立医院公益性靠什么维护?

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群众看病就医主要选择到公立医院,因此它成为医药卫生行业众多问题和矛盾的交汇点,改革涉及到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治理结构、补偿机制等各种复杂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到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难度很大。同时,社会各界在建立科学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具体途径方面有不同看法。公立医院改革必须积极而又稳妥进行。因此,国务院决定分阶段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当前主要是抓好改革试点,具体步骤是:2009年,制定试点方案,选择若干城市和公立医院开展试点,及时进行总结评估,形成公立医院改革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政策,2011年逐步推开。

公立医院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二是推进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取消药品加成,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形式;三是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积极稳妥推进部分公立医院转制,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通过改革,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满意的医疗服务。

5、健全基层服务体系包括哪些?

目前,群众宁愿花更多的钱去大医院看病,也不太愿意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是对服务质量不放心。医改方案提出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方面要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方便快捷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方便群众看病,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另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把常见病治疗解决在基层,减轻群众负担,缓解群众“看病贵”问题。

《实施方案》提出从四方面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中央重点支持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和困难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鼓励通过医疗资源重组、社会力量办医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开展定向培养、执业医师招聘,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大幅度增加全科医生数量,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三是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政府负责其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经费,并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四是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转变服务模式,开展巡回医疗、上门服务。鼓励地方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强化绩效考核。

6、群众从医改中能得到多少实惠?

医改方案就是要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群众得到实惠,主要有四点:

一是平时少得病。从2009年开始,国家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按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统一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努力使群众少生病。

二是得病有保障。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到城乡全体居民;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逐步扩大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提高最高支付限额;做好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方便医保报销,努力降低医疗费用个人支付的比例。

三是看病更方便。从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着手,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力争使城乡群众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就能享受到便捷、低成本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利用市场竞争,促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分工协作机制,努力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缓解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的状况。

四是治病少花钱。通过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基本药物定价、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障报销的相关政策,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药价,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大政府投入和监管,维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降低成本,努力减轻群众用药就医的负担。

7、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原因何在?

国家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为了保证群众用药安全可及和价格低廉。基本药物的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1977年首次提出,目前约有160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形式地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有利于规范用药行为,保证用药安全,降低患者医药费用。

基本药物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确定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二是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三是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从2009年起,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需要强调的是,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不等于群众患病后只能使用基本药物,医疗机构在优先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的基础上,将根据病情的需要使用非基本药物。

8、怎么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保证全体城乡居民均能够免费或只需少量付费就可获得安全、有效、方便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保障公民健康权益的角度看,意味着人人享有服务的权利是相同的;从服务的内容看,是根据居民的健康需要和政府财政承受能力确定的,目的在于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努力使居民少得病。

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疾病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处置、院前急救、免疫规划、妇幼保健、出生缺陷防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健康教育、精神卫生、采供血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城乡与区域差距大,卫生机构服务规模、能力和水平差距大。因此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一个较长期的任务。当前,在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内,国家选择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项目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服务。地方政府可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财力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重点加强目前比较薄弱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二是落实公共卫生服务责任。明确并落实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责和任务。三是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四是加强规划和管理,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五是改善服务,制定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开展面向人群的主动服务。

9、政府卫生投入增多少投何处?

为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级政府都将努力调整支出结构,落实《意见》及《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经初步测算,未来三年,落实医改方案中的五项重点改革,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3318亿元。主要用于:

一是支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新农合、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三年内,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

二是支持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政府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给予合理补助;大力支持医务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卫生机构,对其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建设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和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

三是支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由政府全额安排,按照规定取得的服务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健康检查,慢性病、传染病防治指导等。支持实施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

此外,各级政府还将为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政府加大卫生投入,保障基本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逐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10、怎样贯彻落实医改文件?

医改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绘就了改革发展的蓝图,要取得实效,必须按照文件的要求扎实推进,在实施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我们既要充满信心,明确目标,分阶段积极推进,又要正确看待改革中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保障水平也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

为切实加强领导,国务院已成立了以李克强副总理为组长,16个部门参加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改革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和操作性文件,并于近期陆续出台。各级政府将根据《意见》和《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各项重点改革。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对一些需要试点的重大改革,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近期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进行探索创新。

下载新医改3年了,我的几点思考(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医改3年了,我的几点思考(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医改

    中国医改计划的出台会为我们实现保民生这个目标提供制度基础。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够按照这个医疗体制改革的方针和原则做工作,必须逐步地进行更多制度的改革,能够在近期内完成......

    新医改

    医改要咬定公益不放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医改始终伴随着不同观点的争论。医疗卫生是公益事业还是产业?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是什么关系?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发展道路在哪里?能......

    新医改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对新医改有更多的了解与认知。通过大学生在新医改方面的了解程度,我们对其作出相关方面的调查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当代大学生对新医改......

    新医改

    有关新医改的几点思考 2009年4月6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医改方案最终稿)。《意见》首次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

    关于新医改方案的思考[5篇模版]

    关于新医改方案的思考 摘要2009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到2011......

    军令状(新医改)范文合集

    军 令 状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通知》的精神,及北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

    服务新医改

    服务新医改 积极探索基层农村卫生人才培养 广西医科大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列为五大改革重点之一。新医改......

    新医改学习心得

    新医改学习心得 本次通过对新医改的学习,我受益匪浅。 众所周知,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这是老百姓害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