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学院

时间:2019-05-13 20:0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乡村建设学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乡村建设学院》。

第一篇:乡村建设学院

乡村建设学院

本文刊发于《新华月报》2015年10月号“乡村建设”专栏。本文根据温铁军教授于2013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平民教育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已经作者本人审阅。平民教育论坛每年举办一届,本届论坛由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和中国滋根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会主办。

“乡村建设”专栏是由新华月报与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及国内多家乡村建设实践机构友情合作出品。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

生态文明内含着教育的多样性和在地化

在国家强调生态文明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生态文明本是一种有别于、并且超越于近百年来世人追求的传统工业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

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体现了工业资本对人的资本化进程。其实是要求把各种各样的资源都能够统一被工业化大生产所处置,因此它要求教育所传播的信息必须是标准化的、可集成的。因而,制式教育就是主要服务于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化、集成化和大规模传输的教育模式。

生态文明因其根本内涵是多样性的可持续循环系统,因此,当我们从工业文明时代进步到生态文明时代,就要知道生态文明所要求的教育是什么?当然,符合生态文明的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在地化的。亦即,生态文明是体现自然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的文明形态。那么,从这个角度看,与百年乡村建设密切结合的平民教育在当代的创新,就主要应该是和在地化知识系统的知识生产和在地化的社会参与式教育相结合的。

中国当前已经把国际社会一般强调的城市化改为“新型城镇化”,这个新战略,本来应该和在地化的平民教育有一定的相关性。这样说的原因是其宏观背景,对此,参与乡村建设和平民教育的人们务必加强学习:这是90年代末期东亚金融风暴造成中国生产过剩危机爆发以来,国家战略发生转变所导致的新的时代要求。

新世纪以来国家强调生态文明新战略,意味着对上个世纪的工业化战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恰是因为我们追求工业文明一百多年——从洋务运动以来开始学习西洋的工业化,我们差不多走了一百多年工业化的道路。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1998年中国人意识到遭遇了工业生产过剩的问题,这个时候,国家势必会产生战略方向的转变。

于是,1999年中央领导人开始提出“以人为本”,2003年明确放弃单纯追求GDP的发展观,开始强调综合性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接着,还是因为生产过剩,中国人开始把过剩的生产能力转向内部建设,这是根本上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特色——在这个新时期调整过程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国内三大差别(区域、城乡、贫富)“再平衡”战略。

也因为这些战略性提法的转变,也就有了转向生态文明推进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教育创新的客观需求。

所以,我们今天讲的教育创新,特别要讲平民教育相对于生态文明的适用性创新,因为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国家战略重大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创新的客观需求。

生态文明阶段需要的平民教育创新

在生态文明的社会,以及新型城镇化推进之中,都离不开改善治理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用了大量的篇章讲治理创新。需知,中国社会的下层是占人口60%左右的“小资”,小资主体是农民,政府对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社会要给以必要的扶持。而在下层社会之上形成了一个占人口规模约30%左右的中产阶级,西方称为中等收入群体,我国中产阶级主体是中资、民资。

现在的生态文明阶段需要平民教育创新,要讲在地化教育,要讲社区教育。

这是因为:不论是占人口60%的小资,还是占30%的中等收入群体,都是高度分散的个体化存在。只要分散,就是脆弱的。城市人分散在上百万个不同居民社区,农民则分布在300多万个自然村,那就需要从小孩开始构建与参与式社区发展有关的在地化教育。如果我们现在还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简单化地照搬工业化时代的制式教育,把统一的规范的教材用于这个社区教育系统,那不过是内在地延续着把小资群体变成可被工业资本来使用的劳动力。长此以往,生活在数百万个社区的下层群众和生活在城市社区的中产阶级,就都缺乏对本地乡土知识和社区共生文化的起码了解。这样的话,分散个体都缺乏对本地社区的了解,怎么能够对本地问题形成理性认识,并且支撑相对不同社会群体而言的地方良性治理体制呢?

主要归因于产业化教育造成的体制排异;再加上我们人口占比60%的下层社会和占比约为30%的中层社会,目前都不擅长于自主的知识生产和在地的知识传播,由此我国也就至今没有形成“在地教育”,更没有所谓社区化的参与式教育的支持体系。于是,社区内部的事物哪怕是鸡毛蒜皮也不得不用外部的宏大话语来表达。打个比方,咱社区里有些人私搭乱建,本来是由于社区没有形成业主自律和自我治理,也就是没有形成在地的“社会自组织”,来进行本社区业主的自我教育和业主参与式的社会管理。大家一说私搭乱建,那是因为什么呢?都说是因为国家制度不好!或者是随着西方媒体批判自由民主人权问题。甚至一说社区有人吐痰、有人养的狗便便没有及时清理掉,被谁不慎踩到了,也都是自由民主人权问题!一般群众使用的话语如同文化革命期间的上纲上线一样,往往是那种外面来的很大的政治概念被误用,因此就没有条件对本地的个别问题做本地化的处理。

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在工业化造成的制式教育体系之下,已经习惯了在这种制式教科书传输的宏大叙事的话语环境中生活。如果长期在这种制式教育统一传播的话语体系中生活,真讲点不同的,还害怕别人听不懂,那大家讲的就都是书本上的大话。

人们在社区生活中形成自我组织,在自我组织中间大家参与社区生态化可持续共生的经验得到传播,逐渐形成适用于本地的知识系统。这些本地的知识系统同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也有在地化传播的价值。

如果大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地的知识生产上,放在本地的知识传播上,相对来讲大家更关心的就会是我们生存其中的这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话,社会结构也更有利于朝向多元化趋势演变,大多数人分享民主的参与方式随之自然天成,也就更有利于这个社会去按照生态文明的方式去重新构建。

以上分析,主要是说我们已经习惯了工业文明时代所需要的制式教育,内在地服务于规模化的、集成传播的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造成了很多外部概念未必都直接适用于本地的社区事务,那就让我们很难形成本地的话语,就造成今天这个知识系统更多地属于意识形态化的知识系统。如果生活在村里的百姓只会讲那些大的话语,其实只是政治宣传员;尽管这也许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如此。

假如大家都忽略了知识的在地生产和在地传播,都不重视与本地实际密切结合的社区教育,不重视地方自主性的文化创新,那在这种意识形态话语的控制下,很可能会产生一种越来越紧张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精神状态也会越来越紧张。很多事之所以一触即发,社会上之所以弥漫着一股暴戾之气,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的社区教育没有体现生态文明新战略而创新不足有关。

教育产业化不能适应生态文明的要求

为什么说百年工业化时代它所需要的制式教育,以及这种教育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事实上推行的产业化(尽管有人不同意用这个概念),都不能适应近期我们国家向生态文明的战略转变?

第一,教育既然被公开说成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工具,那就变成了一种手段,成为一种帮助产业资本来占有人力投入形成剩余的工具,那么,制式教育要使本来自然性状的人成为人力资本的宿主,就得把人所具有的多样化的自然属性尽可能剥离,把人的思考能力规范在一个被称为现代化的科学体系、但实质上高度指标化的学科框架之内。

由于中国出现产业过剩,随之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制式高等教育产品过剩。为什么2012年690多万大学生毕业中至少40%找不到工作,加上之前累积下来的约40%不能就业的人群,现在大学所制造出来的所谓人力资本往往就派不上用场,所学非所用的人更有的是。

事实上,按照制式教育培养出来人才如果只是人力资本,那,早就过剩了。

这个是按照工业文明时代信息标准化大规模传输所要求的制式教育体系在今天所遭遇到的最大困难,某种程度上,就是90年代以来推进教育产业化的危机。这种危机代价极大,是如今国家不得不强力维稳、受人诟病的根源之一。只不过无人问责而已!

如果教育主管部门继续维持着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都是统一的教材,当然不符合千差万别的乡土社会需要。因为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需要平民教育的生态化创新。以及,国家生态文明新战略的多样性可持续的发展,本身就需要多样化教育。

中国至少县一级就是三千多个单位,还有三万多个城镇和300万个自然村,承载着三千万家中小企业,大部分是有在地化知识需求的。

请问:东西南北八面来风都不一样的中国这么一个国家,怎么可能要求都使用一样的制式教育?打个比方,农村经济管理,怎么可能要求只有一本教材,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沙壤土,自然条件导致的农业经济管理需求是不可能一样的呀?既然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管理方式都是千差万别的,那能不能把在地的知识系统作为本地教材,形成在地化的社区教育呢?过去我们有数千家办在县以下的农校、卫校、技校等,那时候连农村的中学都鼓励在本地知识创新。这些随着90年代的教育产业化大潮被一风吹了……

(单排)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s),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指能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态足迹估计要承载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需要多大的可供人类使用的可再生资源或者能够消纳废物的生态系统,又称之为“适当的承载力”(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新型城镇化对应着在地的知识创新

产业资本集群叠加与城市带为主的高度城市化的社会都违反了人类生态文明所给定的那个标准,就是人均的生态足迹不得多于两公顷。而现在大多数所谓现代化国家大城市,世界上17个千万级规模以上的大城市全都不适宜人居,它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的统计结果,表明全都是不适人居的,北京、上海无疑也都在其中。

我们都知道,现在高污染的问题大部分都是集中在这些大城市,已经不是未来生态化发展应该走的路了。

那新型城镇化可借鉴的国际经验呢?我们应该看欧洲的转型城镇。它特别强调生态化社会作为共识的“生态足迹”和“食物足迹”的限制。这会带来什么呢?会带来在地化的知识生产和在地化的教育需求。因此,我们现在的平民教育应该和转型城镇或者新型城镇化相结合。欧洲的转型城镇所蕴含的知识也是多样化的。

我们再看城镇化中的农业创新。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欧洲有很多地方是搞市民农业,它也带来了对平民教育新的需求。

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应该是城乡统筹的,类似我们这些年主张的市民下乡、农民进城。市民下乡就会有新的知识需求,而这些需求又全部是在地化的,而不可能是全国统一的。这就不是工业化所要的知识全都是统一的。因为,城市里边所有可以标准化集成传输的知识都有了,市民下乡干嘛呢?下乡一定是有个性化的需求。所以,我们越是保留在地化的乡土知识,就越能满足市民下乡的个性化需求。

所谓在地化知识,是乡村生活保留的自然、人文、环境各种条件都有在地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如果能够转化成我们在地传播的知识,转化成在地化的社区教育,那这些多样化的知识就活了!比如说山野自然风光,比如说传统的木刻楞的那种房子,比如石头砌的老房子,市民下乡之后在山间建造的有利于城乡结合的民居。

我在欧洲见过一座石头砌筑的老房子,石头砌的拱门,是四星级宾馆。我们老以为在城市里边得是大理石贴面的那些豪华建筑才能得到四星级,但其实只要是有文化,那种在地的知识承载的建筑文化,那它同样能够变成四星级。我还见过一种木刻楞的房子也是旅馆,在它外边就是美丽的丘陵风光,所有的这些与众不同的东西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当地知识,形成了当地文化。当然,还有我国西北的窑洞只能与粗犷的黄土高原风光结合;而西南的吊脚楼也与鳞次栉比的山区梯田农业相得益彰,等等。这些多样化的复杂内涵,都不可能被一个世界统一的建筑标准体系来演变成工业化的标准信息。

在工业文明时代,当我们把信息全部变成标准化的时候这些本土的东西都被排斥了。那今后呢?在生态文明时代这些都会被开掘出来形成在地教育,这样,身为当地人,就有了学习在地才有的知识的需求,我在当地学习才有当地就业,比如像这样的旅馆、在这样自然风光的乡村旅游之中,谁能讲清楚本地自然气候和传统文化知识呢?这儿为什么是这个月开这个花、那个月开那个花,自然界这些东西可以干什么用?所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在地的社区教育获得的;虽然未必能符合那种变成全世界都能传播的统一信息的标准化制式教育,却是只有到这来才能欣赏、才能学会的知识。于是乎,要形成在地的知识体系,就有在地的知识创新以及教育创新。

第二篇:美丽乡村建设

东亭乡美好乡村建设经验及基本做法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1-07 11:47:01 阅读次数:3707

一、基本情况

广德县东亭乡地处皖浙交界,与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接壤,面积 98平方公里,辖5村1社区,人口 2.1万。近年来,我乡始终坚持“生态立乡,工业兴乡”的发展战略,立足于乡域特色,认真谋划、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有序地在全乡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今年以来,我乡在不断巩固原来1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基础上,超前谋划,提早部署,整乡推进,全面推开,着力把全乡打造成集花卉观赏、生态休闲、文化体验、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大景区。目前,共拆除危房旧房和围墙等800余处,粉刷破旧房屋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5千平方米,道路硬化3千米,各村(社区)整体形象正在不断改善,村庄品味正在逐渐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一是科学定位。在分析比较我乡区位、资源、人文优势后,先后研究制定了乡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乡域

村庄布点规划、集镇规划、村庄建设详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竹产业发展规划、一村一品块状经济布局规划和旅游经济发展规划,从而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发展,保护环境资源。二是明晰思路。确定了“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拆并空心村,整治中心村,培育特色村。三是培植特色。注重挖掘各村产业支撑、经济和文化特质,确定全乡各村(社区)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亮点,积极打造高峰省级竹产业村、柳亭国家级生态村、阳岱山茶文化村、东亭祠山文化村、颂祥彩色苗木村、沙坝薯业村。

(二)健全机制,长效管理

一是完善考核机制。将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纳入对全乡各村(社区)的目标责任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村(社区)和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二是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 的三包责任书,形成 “户集、村收、集镇中转”的垃圾处理二级网络,达到村庄整齐整洁的效果。三是健全清洁卫生动态评选机制。各自然村庄成立理事会,不定期到户开展清洁卫生评比,实行动态评选,评选清洁的贴上标牌,不清洁户则要求限时整改,形成“比一比、学一学”的卫生保洁氛围。

(三)资源整合,统筹推进

一是整合宣传载体,通过印发《致农户的一封信》、编发《今日东亭》、召开会议、发送短信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建设的意义和举措;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将向上级争取的项目,集中在中心村,打包管理,统筹安排,合理分配。三是整合责任主体,明确各自职责。明确政府和村级负责公共设施维护,农户负责自家庭院整治,理事会负责做好监督督促,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号召村民将自己房前屋后“搞干净、摆整齐”。

三、几点感受

(一)规划是基石,定位是根本。

没有规划就没有目标。规划要切合实际,乡与乡的情况不同,村与村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在制作规划时,要考虑本乡本村的历史文化、人员成份、地形特点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布局要合理。无论是新村的选点,还是村居的式样;无论是房址的选择,还是村道的设计,都要突出

一个美字,彰显一个新字,突出风格,抓住特色,打造一村一景,形成村村都有小景观、全乡如同大园林的整体格局。

(二)党员是先锋,群众是主体。

把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到党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比学赶超促先进、争做榜样树先锋的“建设美好家园”村庄整治活动。同时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成立理事会,集思广益,共同想办法,集体出点子,通过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的建设热情,形成党员、干部、群众、企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等不靠,争先恐后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项目是要素,整合是关键。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有项目支持。我们对于向上争取的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科技推广、塘坝河道治理、危房改造、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沼气池推广、改水改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有机整合,统筹到中心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借助于这些项目的整体实施,乡村公共设施逐渐得到完善,乡容村貌发生较大改变,广大群众也就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和益处。

去年我乡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中国竹制品名镇等称号,今年我们又成功的申报了阳岱山省级森林公园,高峰村的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荣誉的获得固然可喜,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离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及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2013年,我们对美好乡村建设要再研究、再创新、再提升,实行整乡推进。我们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紧紧围绕“创业增收生活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方针,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定能把东亭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乡,东亭也必将成为皖东南璀璨夺目的美好乡镇。

思阳镇开展“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

典型经验材料

(2013年8月1日)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党委、政府迅速开展了以“清洁乡村”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到位。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工作,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成立“美丽办”,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出台了思阳镇“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实施方案,实行领导干部分组包片包村制度,各村亦组建相应工作班子。为明确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将创建活动与“圆梦•责任”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落实工作方案的各项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分解任务,层层明确落实责任。镇党委、政府与各村党支部、村委会签订《思阳镇开展“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人员专门抓的良好工作机制,全力保障“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

(二)宣传引导到位。我镇持续加大“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一是定期召开“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工作推进会,使镇、村干部进一步明确宣传发动群众参与此项活动的意义;二是派出驻村干部、村干组成的宣传组走村入户,通过展示板报、宣传标语、悬挂横幅、分发致村民的一封信、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宣讲此次活动精神,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群众积极、自觉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截止7月30日,我镇共悬挂横幅96条,固定标语59条,制定村规卫生公约35块,为活动营造了浓厚氛围。

(三)综合整治到位。在“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中,我镇按照县相关部署,一是重点抓住公路沿线、城中村、圩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认真抓好三条进城主要公路两边的清洁工作,将镇、村干部分为若干个工作组,每组由一名镇领导带队并配备一辆专车,分段负责搞好公路沿线面上的卫生,特别是彻底清除成堆垃圾。二是安排全体后勤组成员和4050人员每天打扫镇政府大院及入镇道路两次,并划好停车线,新种植一批树,美化亮化镇政府大院。三是由各村(社区)统一搞好村(居)委会大院的清洁卫生和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清洁工作,全面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四是及时清理整治辖区内卫生死角及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查处门店、居民住户乱倒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在整治空间上实现全覆盖,不留死角。截止7月30日,我镇先后组织3万多人次,出动皮卡、铲车、方拖等各类车辆317车次,投入50多万元,其中用于购买垃圾清运车10辆,垃圾桶、垃圾箱2000多个,铁铲等清洁工具400多把,建成垃圾池25个,清扫村(社区)屯级道路132条,清理垃圾248吨;投入650万元,新开工建设县城区小街小巷12条。

(四)典型带动到位。每个村重点建设2个示范屯,坚持示范典型带动,推动整个活动深入开展。并且将群众基础较好的广元村那布屯、荣新屯、汪斗屯、新安屯,高加村高岸屯、渠皇屯,昌墩村昌墩圩、那堂屯,江平村平钱屯等清洁活动为示范,推进清洁乡村工作。通过以点带面,我镇在深入开展“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的同时,将清洁工作由“突击型”向“常规型”转变,努力营造“洁、齐、美”的城乡面貌。

(五)考核督查到位。一是要求包片包村的领导干部每周一向镇主要领导汇报上周清洁活动开展情况,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二是签订责任书,将“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创建活动工作作为考核各村(社区)、镇直各单位工作实绩和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对成效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由镇党委、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三是建立情况通报和检查制度,由镇纪委牵头,抽调人员组成督查小组,强化“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创建活动的全程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进行通报批评,确保创建活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主要亮点

(一)宣传形式多样 1.文艺宣传形式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5月21日和7月19日晚由镇党委、政府分别组织文艺队在易和村以及7月21日在广元村那布屯举行了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宜居思阳,共建幸福家园”文艺晚会,观看人数达4000多人次,同时晚会结合进行了“美丽家园清洁乡村” 知识问答,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普及了清洁乡村活动知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保洁意识。

2.标语形式

我镇共悬挂横幅96条、固定标语59条、制定村民卫生公约42块、“清洁乡村”理事会职责25块,把清洁的理念、重在参与的重要性以及垃圾处理的流程等形式为“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氛围。

3.宣传工作组、青年志愿者走村入户宣传形式

我镇“美丽办”把工作人员分成三个组:一是日常工作组,主要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二是垃圾清运组,主要负责陈年垃圾的清运并逐步形成一种常态化;三是宣传组,主要抓好宣传工作,组织发动群众自发搞好“美丽家园”,动员群众成立“清洁乡村”理事会,收集垃圾清运费,把清洁工作形成常态化。同时组织一支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清洁乡村”的宣传工作。

4.感染形式

我镇把印有“美丽思阳监督员” 的宣传T 恤分发给屯里的保洁员以及一些理事会成员,对于清洁卫生人人参与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由“突击型”部分向“常规型”逐渐转变

我镇高加村高加屯目前已建有垃圾池3个,每户收取垃圾清运费3元/月,由群众把垃圾放到垃圾池,再由保洁员统一清运。江平村平钱屯在5月11日由500多名群众自发组织美化家园,县、镇部分领导干部也积极参与。当天共清理垃圾11吨。平钱屯多方筹集到1.2万元资金,用来修建垃圾池。建立卫生公约、门前三包,各组划分保洁责任区、垃圾集中清理。每周六上午8:30开始,全屯男女老少一齐出动进行大扫除。昌墩村以集市及主干道清扫保洁工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对昌墩圩街道进行彻底整治,并组织各屯群众对大堆垃圾及河塘漂浮物等卫生死角进行突击清理,共清理垃圾60余吨,群众参与达3500多人次;对昌墩圩街道摆摊设点进行规范,清除占道经营,乱摆摊设点行为;经过充分发动群众,群众对清洁工作的热情相当高,已经做到:1.统一收费。每家每户统一收取垃圾清理费8元/月,用于聘请保洁员;2.由保洁员每天统一清运垃圾;3.全村各屯落实垃圾收集点和处理点,各户门前统一摆放绘有“清洁家园,从我做起”字样的垃圾桶。

4、成立“清洁卫生协会”主要负责清洁卫生的日常工作。

第三篇:关于美丽乡村建设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与蜜源植物种植相结合,让生态更美,精准扶贫路更宽的提案

案由:我县扶贫攻坚已到决战阶段,极大部分贫困户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老弱病残多,劳动力欠缺或许文化水平低,导致打工就业困难;耕地少,经济基础薄弱,且缺乏科技意识,导致靠田靠地无法脱贫。房前屋后田边地角荒山野岭发展养蜂项目,则是适合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好项目。蜜蜂生产蜂蜜,需要自外界采集植物的花蜜才能酿成蜂蜜,蜜源是养蜂生产的物质基础。尽管我县具有生态条件好、植被丰富、基础蜂群多的优势,但是,在蜜源均衡轮供的问题上,也有一定的局限。其中最突出的就是6、7、8三个月夏季蜜源不足。养蜂项目的成败,关键在蜜源。在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中有目的的结合蜜源植物种植,不仅美化环境,打造景观,实现生物多样性,为乡村旅游奠定基础,也能解决养蜂蜜源欠缺,蜂蜜品种单一等问题,既美了生态,也拓宽了精准扶贫的路子,同时还发挥重要的生态效益,实现农业增效(蜂为媒婆,传授花粉),农民增收。具体做法是:

一、利用退耕还林项目,种植蜜源植物。过去退耕还林,树种都有明确规定,主要是用材林(如松、杉)和果树,品种单一,效果不好。如果多品种合理混种尤其是有选择的混种蜜源植物,形成混交林,一方面能较好的改善自然生态,发挥防护效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混合林的特殊性质使生长在林下的动物和植物越来越多,林区的野生动植物的增多,对于林区都会发生的病虫害问题,也大大减少发生的几率,加之混合林的土壤水分大,林地的土壤温度低,达不到起火的燃点,降低火灾的发生,增加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养蜂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蜂效益,有利于当地养蜂业持续、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扶贫攻坚的步伐。

二、在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的地区,适于选择种植一些耐旱的藤蔓类、覆盖度好的野生蜜源植物,如多花勾儿茶、乌敛梅(母猪藤)、半边苏,野藿香、野坝子等(具体蜜源植物的补充种植,可听取蜂业专家的指导和建议)。既降低石漠化治理成本,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又丰富了蜜源,增加经济效益。

三、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种植一些既是蜜源、又是景观类的植物,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业,同时也有利于蜂产品的宣传销售,让蜂农点对点销售,有效提高收入。例如,乌桕是优良的夏季蜜源,秋季叶子由绿转黄直接变红,如大面积种植,可以让人们在秋天欣赏到大片红叶的美景。种植盐肤木也如此(秋天叶子变黄),农民还可以收获倍角。拐枣树形优美、高大,花色白而繁密,也是很好的风景林,且流蜜量大。洋槐耐瘠,根蘖性强,发展快,为荒山绿化、水土保持的重要树种,初夏时成片洋槐开花(白色),香波雪浪,也是一景。同时,在打造庭院方面,在房前屋后,可间种桂花、樱花、柿树、栾树、拐枣;房舍、阳台及小块园地内可种植各色小菊花(垂吊式或蓠芭式,如云南丽江)及一串红,庭院经济搞上去了,同时也美化居住环景。美丽乡村,美在农家。

四、结合精准扶贫的产业布局,在适生地带,选择性地发展一些既是蜜源,又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果树。如枇杷、柿、蓝莓、枣等,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

五、秋冬闲田闲地可种植油菜、紫云英、苕子(马碗豆),成本很低,但景观效应和经济效益极好。春天来了,金色的田野,还姹紫嫣红,蜂飞蝶舞,生机盎然。既肥了田地,又让田园风光更美丽,还让甜蜜的事业更发达。

综上所述,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与蜜源植物种植相结合,大力发展养蜂,不仅对推动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助推全县同步小康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做好这件事,须得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整合扶贫资金,实施一定的奖补,激发群众或合作社的积极性,真扎实干,让生态更美,精准扶贫的路更宽!

第四篇:如何建设幸福乡村

2014年寒假“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

建设幸福乡村--中国梦的憧憬之路

建设幸福乡村,是国家几十年如一日的追求。在全民建设中国梦的当下,如何确定中国乡村发展方向,采取什么措施帮助农村焕发新生,农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在探索和实践中孜孜以求。我这次“体验省情、服务群众”寒假主题实践活动就选定了“建设幸福农村”这一值得深思的主题。

按照“加快推进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引领新村建设再上台阶”这一要求,我党将围绕城乡建设统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基本方略是“以城带乡”,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把城市的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建设“人口适度集中、产业相对集聚、功能配套集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农村综合体。而幸福乡村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

而建设幸福乡村,我们必须从基层做起,帮扶贫困村贫困户,使群众脱贫致富,为尽快达到小康水平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完善硬件设施,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精神水平,增强道德意识。根据这样的方针,我们要切实采取下列措施:

一、抓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1.新农村开发:通过新农村建设和扶贫重点村建设,对农村进行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土地整治治理、农田水利建设、通村公路硬化、安全饮水工程、安居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和通讯设施建设等工程,完善路、水、电、房四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面貌改善和经济开发做必要准备。1

新农村建设要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相对集中、整齐化

一、经济适用的要求,搞好规划。

2.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在基础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方面对农村给予更多关注,逐步使广大农村群众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在现阶段我们已有良好实践先例,接下来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农村“新农合”和低保制度,健全医疗救助、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和应急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农村因疾病、上学、灾害致贫的现象发生。

二、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子、吃透产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农村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把增收目标落实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上,把产业落实到具体项目建设上,把项目落实到村组、农户,使每个贫困户都有1-2个相对稳定的增收项目。

1、农业增收计划:认真实施“粮食单产工程”。

稳定农村粮油播种面积,通过技术手段和机械普及提高单产水平,增加粮油生产效益。扩大农业综合开发范围,加快中低产田改造,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建设一批专业(组),促进农民大幅增收。

2、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着力培育“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注重发展因地制宜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丰富农业增收形式,例如结合沼气推广,以养猪为主、养牛养羊为副发展畜牧业,形成一批特色产业生产专业户。在生产经营形式上,拓宽思路,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和合作经济组织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土地流转形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各类组织、企业从事规模种养、农产品运销加工等服务,这就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引进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知名度广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三、农村劳动力规划:劳务输出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

1、农村要始终把富余劳动力的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2、针对农民工失业返乡问题,在积极开辟新的劳务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开展好“春风行动”系列活动,为返乡农民工提供相关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将科技作为农村发展的助推器

积极推进科教扶贫,引导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流动,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

灵活使用科技推广方式,在科技培训方面,继续通过课堂讲解、观看录像片、实地参观学习等办法,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综合素质,指导农民进行学科学种植、养殖,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农业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推动贫困地区科技进步和产业产品升级。例如组织好“阳光工程”、“星火计划”和“科普惠农兴村”等科技惠农工作,让农民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农村能工巧匠手工艺、专业劳动技能和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

五、发挥组织力量

人员选配上要注重实用本领和对当地情况的充分了解,选好配强贫困村村级领导班子,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返乡农民工中选拔村干部,提高百姓脱贫致富的本领,带领群众发展经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等途径,解决村级组织建设、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问题,调动贫困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六、发挥群众力量

充分利用好内外资源,强化自力更生,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调动老百姓积极参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

多年来扶贫开发的经验证明,单纯的救助式扶贫不会自动提高弱势群体的发展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坚持自力更生的扶贫开发,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使贫困群众真正摆脱物质和文化的贫困,走上自尊、自强之路。因而扶贫开发中深入宣传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十分重要。工作推进中更要将双方放到平等的地位上思考,尊重贫困村群众的意愿,才能充分化解矛盾情绪,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不仅要提高自我发展技能,也要提高农民奋斗意识,发扬吃苦耐劳的乐观精神和朴实传统。在实践中,首先要对积极性高而由于条件所限难以致富的贫困户,尽全力给予全方位的帮助,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影响和带动其他贫困户;其次对于脱贫较差的贫困户,要多做思想工作,通过典型事例引导其转变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

要脱贫”;对于“等、靠、要”思想严重,经开导、帮扶仍好吃懒做的贫困户,适当给予救济。

七、新农村文化环境建设不容忽视

在物质丰富的快速步伐中,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要跟上。搭建村民文化平台,满足农民文化消费需求,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是建设幸福乡村计划中的一项重要议题。

1.按照覆盖广泛、结构合理的要求,立足新时期工作定位,努力构建群众满意的文化服务体系。选调优秀人才,并为扎根农村文化舞台的人员拨调发展资金以建设文艺队伍,优化人员配备。同时充分发展村级农民自己的文艺骨干,激发农民参与文化热情。组织上要依托乡级综合文化站,设置专职人员,细化分工,落实责任。创新组织形式。采取“五结合”方式,不断拓展乡村文化宣传的发展领域。争取农村宣传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2、搭建群众期盼的宣传文化平台,使百姓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基础上享受到精神文明进步带来的丰硕成果。

场所:着力建设各种文体活动场所,建立村民文化中心。器材设施:为文化大村提供服装、表演道具等,方便开展各类演出活动;为各村添置健身器材;为各村文化中心配备球拍、象棋等文体设施,方便群众日常娱乐。

值得注意的是,要以提升农民综合文化素质技能为重点,加强“农家书屋”建设,为农民学习充电提供良好的平台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展现文化成果。以传统节日传承文化脉搏。每逢春节、正月十五等传统节日,适时举办“新春元宵节焰火晚会”、“红歌大家唱-社会主义新农村巡演活动”、“党旗飘扬文化惠民巡回演出”、“残疾人文化周开幕式”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将舞台搭到老百姓家门口,文艺队成员都深入到各村街、乡机关、各所站以及全乡各个企业进行文艺汇演,极大地提升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

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农村群众娱乐需求,可以积极推广开展“广场舞进村”活动,广大群众在娱乐身心的同时,展示新时代农村群众风采;

结语

关注农村现状,建言农村发展,是每个大学生的义务。本次寒假实践我选定了“建设幸福乡村”这一主题进行了调研,提出了一些浅见。祝愿中国农村在中国梦的憧憬之路上可以走得更快,更远。

第五篇:2012乡村建设论文

农民负担十分繁重,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前。大多数农村居民的税负都远远逾越其经济接受能力,农民拖欠、尾欠税费和摊派现象就变得越来越严重。由于税费按期完成能获得奖励,村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大举借债垫付税费款。之后的税费改革,虽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同时也导致基层政府用来维持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的可用资金减少。要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并维持乡村政权组织的正常运作,还得靠借债 有必要对乡村债务的涵义、发生的原因及形成各种因素进行理性分析,论文摘要】日益严重的乡村债务问题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一大障碍。为了有效地化解乡村债务。并探讨和研究解决乡村债务问题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乡村债务;梳理;战略

一、引言

国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农民负担重问题逐渐得到缓解。但农业税的废除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却加剧了乡村各级政府的收支矛盾,多年累积的乡村债务极其尖锐地凸现出来,使乡村各级政府陷入债务困境。日益严重的乡村债务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面临的一个突出政治经济问题。

二、乡村债务的涵义

指乡村中一方当事人负有在将来某个时间向另一方当事人支付现金(包括存款)或商品、劳务的义务。就本质而言,乡村债务。牛竹梅认为乡村债务既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关系。也是一种法律行为或法律关系,这种行为或关系具有相对性、强制性和有偿性特征。关于乡村债务的外延,乡村债务应包括乡村范围内(即介于乡村之间由多层次的集镇、村庄及其所管辖的区域组合而成的空间系统内)所发生的一切债务,乡村范围内的乡镇政府、乡镇经济组织(包括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联合经济、股份制经济等各种经济类型的乡、村两级经济组织,家庭经济也包括在内)之间及其与国家、金融机构、国有企业等单位在发生经济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债务的总和。

乡村不良债务形成机制的根源是农村的行政体制呈现了重大问题,乡村债务有良性和不良之分。主要表示在上级政府对于乡镇工作干预过大,乡镇围绕上级政府各种指令转,为完成超出正常资源范围的指令,乡镇领导拆东墙补西墙,造成债务雪球越滚越大。乡村债务问题一头连着集体,一头连着农民,乡村集体举债办事业形成的债务农民不认可,乡村集体欠农民的债务又还不上,严重影响了集体经济组织的号召力。这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效果能否巩固和向纵深推进等全局性问题。

一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从消费水平来看。城乡居民的差别存在不时扩大的趋势。改革开放之初,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别有所缩小,但是自1985年以后又呈逐渐扩大之势,1994年差距高达3.50倍。1994年以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别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1999年达3.53倍①。国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使得城乡存在巨大的发展差异,而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运行体制。外表看来,乡村债务是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组织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反映,实际上,这里面既有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制度安排不合理等方面的原因。

三、梳理乡村债务的成因

国乡村经济基础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线上,1978年以前。几乎不存在乡村债务。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废除了人民公社、建立了乡镇一级政权,大力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同时,乡村两级债务开始滋生蔓延。

一)事权与财力不对称导致基层政权组织大量欠债

强干弱枝”政策导向下,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使中央和地方政府权力得以重新划分。财权不时上收,而事权却层层下移,导致基层政权组织履行事权所需财力与其可用财力极不对称。上级财政集中度提高的同时。各种升级达标的指令性目标又不时地下达到乡村,并要求乡村出资,其中很多远远超出了乡村政权组织的实际接受能力。为了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指令性任务,乡村自愿借债。另一方面,从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方面的制度安排看,乡村政权组织在行政上受上级政府的管辖,因而往往以服从上级政府而不是辖区内农民的意愿为主。这就导致上级政府摊派的大量事务,无论是否适合外地实际情况都必须完成。财力缺乏的情况下,乡村为了完成任务只好借债。

二)盲目投资兴办乡村企业形成不良债务

经济增长逐渐成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核心指标。大力兴办乡镇企业的浪潮下,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很多地区的基层政权组织直接从事经济活动,兴办了大量的乡级、村级企业,几乎是乡乡办厂、村村冒烟。如果企业能够赢利,当然是一件好事,不存在债务风险。但是从实践来看,乡村兴办的企业往往属于竞争性行业,重复建设较多且受到资金、市场的限制,加之技术落后,缺乏管理经验,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使乡村加重了债务负担。

三)兴办公益事业是形成乡村债务的主要原因

很多乡镇不切实际地大搞政绩工程、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包括乡村学校、道路、植树造林、医疗卫生建设等)向上级争取资金比较困难、向农民只能筹资到有限资金的情况下,农村税费改革前。资金缺口只好通过举债来弥补,因而欠下债务。根据陈文胜对湖南省129个乡镇的百题问卷调查资料显示南方某镇,本世纪初期仅教育一项,镇财政就下欠了292多万元,当时仅建校和危房改造就投入了500多万元,向农民集资实际收上来的只有78多万元,加上向上面争取的资金和向社会募捐共计不到200万元,还有农民欠交而形成教育附加缺口。

四)乡村机构庞大、人浮于事造成乡村负债

供养人员不只有乡镇政府在编和不在编的工作人员,乡村负债也与乡村机构庞大、财政供养人数众多有关。而且还有村庄层面的村组干部。1984年,乡体制恢复之初,大多数乡镇工作人员仅有20人左右。1988年前后实行了重大改革,下放了一大批县直属部门归乡政府管理,造成人员过度增长。由于人员增长逾越财力增长,导致人头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大,以致呈现了90年代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被用于人头费的现象。当收入缺乏于弥补支出时,便形成负债。另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村干部人数380多万,村民小组干部人数自然就更多了如某地区乡村两级在这方面的债务额为2000多万元,这个数字不算小。这充分说明基层政府机构和村组干部人数严重逾越实际需要。

五)乡村财务管理混乱也是负债的重要原因

财务不公开、账目混乱等现象在乡村普遍存在由于管理与监督的缺位,乡村财务监督与管理缺失。导致乡村不合理的支出不时发生,这也是乡村债务形成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示在乡村财务管理不规范,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开支随意性很大,不能有效控制乡村财务收支,致使不合理开支逐年增加,如吃喝招待费、超标准租车、公款旅游屡禁不止,盲目追求高消费,建豪华办公设施、违规建造住宅等。这些情况直接导致了债务形成。

六)农村税费改革在一定水平上加重了乡村债务

乡村基层组织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经济发展、危及乡村社会稳定、影响政府形象、影响乡村干群关系的一个突出问题。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白景明曾做出估计:全国乡村债务总额不会低于6000亿元。如果采用高值推断,国乡村债务问题普遍且日益严重。全国可能突破一万亿元,乡村债务占我国GDP比重在已经接近10%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在30%50%之间,乡村债务总额负担实际上已逾越临时建设国债负担。国乡村两级组织的巨额债务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巨额债务缠身,使乡村基层政权的建设与发展滞后,一些地方甚至连基本的运转都不能保证;大量的还本付息,不可防止地要挤占农村建设资金,加重农民负担;有利于乡村的社会稳定;乡村财政入不敷出,很多工作没法展开,包括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政府的基本职能得不到发挥等。高额的乡村债务阻碍乡村的治理与发展,可以说,乡村债务问题已经到刻不容缓、必需解决的时刻了

致使乡村领导敢于大量借债 七)举债收益大于本钱。

通过举债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政绩,从举债的收益来看。可以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任务,可以在群众中树立领导的威信。而从举债利息来看,按现行惯例乡村负责人举债无法律本钱。即使借债要还,但只要任期已满还债压力自然由下一任领导承担,把“政绩留给自己,把债务留给下任”新官不理旧账”成为潜规则。且上级对基层干部的政绩考核规范往往只重视发展不管采取什么方式,能够把GDP搞上去就是成果,化债消极,负债膨胀,导致债务“雪球”越滚越大。且在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乡村举债往往是主要领导说了算,举债的决策利息低下,所以,乡村干部会选择借债完成任务。

四、乡村债务化解战略

一)明确目前乡村债务的特征及状况

其特征表示为总量巨、范围广、增速快、危害大等。从资金来源看,乡村债务是社会转型效应与制度失范的产物。债权人逐渐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个人;从地理分布看,地区间的分布很不平衡,中西部农产区由于收入有限,负债面较大,东部发达地区由于各项事业起点较高,负债额较大;从债务用途看主要转向非生产资金为主,从结构看不良债务逐步上升,从负债额增长看,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村债务增速不时加快,但近年来增速已有所放缓。乡村债务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应区分乡村债务的良性和不良之分。发展农村经济并不是完全不能举债。关键是要看所举借债务的用途是否合理,规模是否适度,否能带来效益及是否有偿债能力。

二)理清化解乡村债务的正确思路

解决乡村债务问题也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入手。对乡村存量债务要分清哪些是良性债务、哪些是不良债务。并针对现存规模巨大的不良债务,乡村债务包括存量债务和增量债务两个部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予以化解;关于化解乡村不良存量债务的具体方式,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如谁举债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如由各级政府分别承当、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比方:对于发放乡村干部工资、报酬形成的债务,应由县乡财政在新增财力中专项安排,分期归还,再如,对于公益事业形成的债务,应由各级政府合理承当,采取中央安排专项,地方财政列入预算,有计划分偿还;区别轻重缓急,先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欠债问题,对乡村存量债务进行债务重组等等。对于良性债务,则有必要而且应该让乡村继续持有,以便让这部分债务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相关建议

1.严控乡村不良新债的出现与逐步消解历史旧债

不能因此就认为,虽然目前存在数额巨大的乡村债务。乡村债务具有合理性。因为在基层民主政治制度尚不完善,科学地方债务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乡村政府要抑制不良债务的增加。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以相关的硬约束”来阻止乡村不良债务的进一步增加。同时,中央政府要制定一个逐渐减少乡村不良债务的时间表,加快化解乡村不良债务进程。当然,今后一段时间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建立,可以借鉴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科学规范的地方债务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允许乡村根据具体情况适量举债,并从国家政策方面对乡村债务的良性循环作保证。

2.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将乡村债务纳入审计监督范畴

因此各地乡村应建立健全有关财务制度,许多乡村债务是由于财务制度不健全和管理不善造成的糊涂账。做到财务公开,账目清晰,强化监管,防止账目混乱造成不必要的债务纠纷。乡村各级政府还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个人责任,并把化解乡村债务作为考核乡村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使其

对不良债务付出代价;实施干部离任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乡村领导离任时,必需对其在任期内的债务进行审计,将审计结果作为其能否继续使用及升职的依据,积极研究创建适合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政绩评价指标体系,完全根除各种乡村不良债务的呈现。

五、结束语

扩大偿债资金来源 3.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化解乡村债务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即“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推进各项农村经济改革,提高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收入,从而间接增加乡村财政收入,为债务归还打下坚实的基础;归还乡村债务,乡村主体必需自强实力。要引导乡村依托外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兴办服务实体,壮大经济实力,提高乡村集体化债能力;要抓好一批竞争力强、税收含量高、发展后劲足的财源项目,着力夯实乡村经济发展基础,才干完全化解乡村债务问题。

文章转载网http:///希望能帮助下大家

下载乡村建设学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乡村建设学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就比较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他的乡村建设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组织乡村自......

    美好乡村建设

    深化认识主动作为,完善机制狠抓落实 -----关于美好乡村建设的几点感想 建设美好乡村是省委、省政府基于我省近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

    美丽乡村建设材料

    牢记宗旨服务百姓 ———记富裕县忠厚乡农乐村党支部的先进事迹 农乐村坐落于富裕县忠厚乡北部,北临讷河,东接依安,全村共有3个自然屯,6个村民小组,339户,1495人,有党员23名。全村......

    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与新农村建设运动的比较 0803404004曹宇 一、乡村建设运动概述 (一)、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缘由 兴起背景既有其所针对的社会问题,即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农......

    建设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文化强乡 自开展“学习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促发展”主题教育以来,上下学习讨论的热情高涨。开展这场教育活动事关肥东经济的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的根本利......

    学院建设发言稿

    学院建设发言稿1.致力于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学院安排的各项任务,还应致力于提高个人素养,能够正确服从组织安排,发扬团队精神,不过于计较个人得失,使得学院......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制定本计划。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

    2014乡村少年宫建设总结

    2014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情况总结 (少年宫 乡村彩票辅导员器材 ) 一、学校乡村少年宫基本建设情况 灌南光明实验学校乡村少年宫是在原来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