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进行舆情监测的重要性

时间:2019-05-13 20:0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进行舆情监测的重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进行舆情监测的重要性》。

第一篇:高校进行舆情监测的重要性

做好网络舆论引导 提升高校治理能力

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信息已经实现了图、文、声、像的一体传播。特别是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广泛使用,使得校园内的网络信息传播更加隐蔽且难以控制。做好大学校园内的网络舆情研判、引导工作,用科技手段促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刻不容缓。

高校舆情的特点:

自由性与多元性

伴随着网络的自由性而来的是网络的多元性。多元性是指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公众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的不同而持有的不同看法和态度。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虚拟空间,它能够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阻隔,让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相互渗透。尤其当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加紧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直接着力于对人们尤其是对道德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思想的改变。这种影响的后果具体表现为“四强四弱”现象:“经济意识强化,政治意识弱化;个人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弱化;功利意识强化,奉献意识弱化;休闲意识强化,敬业意识弱化”。

即时性和放大性

网络的即时性使网络信息在传播中产生了令人难以预料的连锁放大效应。大学生网络普及率极大提高的今天,网络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在学生中间引发蝴蝶效应。

伴随着网络的自由性而来的是网络的多元性。多元性是指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公众的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的不同而持有的不同看法和态度。网络是一个高度自由的虚拟空间,它能够打破地域和空间的阻隔,让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相互渗透。尤其当下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网络技术优势,对我国加紧实施意识形态渗透,直接着力于对人们尤其是对道德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思想的改变。这种影响的后果具体表现为“四强四弱”现象:“经济意识强化,政治意识弱化;个人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弱化;功利意识强化,奉献意识弱化;休闲意识强化,敬业意识弱化”。隐匿性和非理性

网络的多元性、自由性和匿名性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网络特殊的“匿名性”又容易诱发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实践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尝试的道德破坏甚至犯罪行为。近年来大学生规模的快速的增长使校园网络人群剧增。但网络立法、网络教育管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网络行为规范。互联网的虚拟性使网络成为不加编辑裁剪的发散性信息源,众多具有一定刺激性的中介性事件,在网络这个即时传播的空间里,成为触动大学生神经,诱发群体心态变化的导火索。当整个大学生群体产生被“点燃”的激发心理效应时,即使是积极的群体激情,也难免产生负面心理效应。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分析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遵循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经历形成、发展和高涨的一般过程,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当前,大学生经常使用的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的“自媒体”倾向更为突出,大学生上网的“碎片化”程度更高,信息传播更加隐蔽、快捷,网络已经成为高校舆情产生和发展的主阵地。高校网络舆情的初步形成一般经历两个阶段:学生因关注某一事件,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直接诉求利益,这种诉求一开始是零星的、孤立的个体行为;因这一事件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或代表性,更多的学生给予关注,并通过网络展开比较大范围的讨论,逐渐形成了一种或几种有代表性的意见,网络舆情初步形成。在网络舆情初步形成阶段,需要正确判断学生零星的意愿表达能否引发更大范围的讨论,并对引发讨论的缘起事件有一个科学准确的把握。

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当网络舆情初步形成后,围绕初步形成的意见倾向,大学生会通过网络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形成一种或几种比较集中的言论。一般情况下,网络舆情信息的汇聚整合遵循传播学中的“沉默螺旋效应”,即占优势地位的观点会因更多的人赞同而越来越强大;而较为弱势观点的持有者会逐渐失去讨论的机会或放弃讨论,从而变得越来越弱直至最后消亡。因此,在这一阶段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讨论朝着客观、与事实相符的方向发展是网络舆情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引导网络讨论、通过多种渠道发表权威信息是必然选择。

高校网络舆情的高涨。网络舆情在发展阶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带有倾向性的意见就会通过网络不断的发酵、扩散,形成舆论导向,这种舆论导向一旦形成,就更加难以控制。如果这种舆论导向集中在学生对学校的不满或其他过激思想时,就很容易诱导他们把不满情绪通过现实行为表达出来,引发过激行动,演变成为群体性事件,给高校日常管理工作带来十分严峻的挑战。需特别指出的是,一旦网络舆情通过大学生的现实行为表现出来,两者极易形成“共振”,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甚至向着更为极端的方向发展。因此,网络舆情一旦和大学生的现实行动结合起来,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引导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形成必要的危机预警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运用

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需要深入探讨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时关注、妥善处理网络舆情信息扩散传播的关键节点。

建立网络信息员队伍,收集研判舆情信息。做好信息收集与研判工作,是有效监控网络舆情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学校以宣传部、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和团委为主体,建立了校—院(系)—班级三级网络信息员队伍,学校层面和院(系)层面的网络信息员主要由宣传部、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及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组成,重点关注学生使用较多的网络论坛;班级的网络信息员主要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组成,主要监测学生的微信群、微博等,对于传播速度比较快且具有共性的信息,及时向学院的主管领导或学校宣传部门报告,由宣传部组织人员对此进行研判,并形成初步的处理意见。在这一方面可以运用一下舆情监测软件进行辅助舆情管理工作。这样不仅节省人力物力,最重要的是大大提高舆情监测的效率。目前市场上的舆情监测产品很多,北京西盈舆情就是一家专业从事舆情监测系统研发和应用的供应商。西盈舆情监测产品都是针对每个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因此是党政机关和高校进行舆情工作管理不可或缺的舆情管家。

发布网络权威信息,确保大学生的知情权。发布权威信息,是消除不良信息进一步扩散传播的重要选择之一,更是防止网络谣言滋生、以讹传讹的有效手段。目前,除去学校的官方网站外,学校建立有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各级团学组织、社团组织也均建立了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形成了强大的微博、微信矩阵,各个平台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并且有着各自特殊的粉丝人群,用学生乐意接受、经常使用的方式来发布官方权威信息。

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就显得刻不容缓。培养思维敏锐、深刻的“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师生的网络言论和意见表达,从而在师生中产生具有倾向性的意见,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学校在各级网络信息员中都培养有“意见领袖”,他们在学校内部事务管理、重大政治事件网络讨论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此外,学校还注重通过微博来培养“意见领袖”,通过“大V”来发布信息、让更多学生了解学校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决策。

构建“诉求—回应”机制,搭建校生沟通互动平台。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现实的利益诉求渠道不够通畅,更多学生愿意通过网络来表达意愿、诉求利益。构建良好的“诉求—回应”机制,是引导大学生合理诉求利益,规范高校网络舆情的根本之策,而主动倾听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无疑是一种进步。在实践中,学校通过开通校长信箱、实施领导接待制度、设置网络讨论平台、开通微博平台等多种方式,畅通学校与青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渠道,并及时做好反馈,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利益诉求。

做好青年教师网络行为的引导,形成良性舆论导向。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群体的主体,他们思维活跃但个别时候不够冷静,同广大学生一样喜欢利用网络讨论问题、发表意见。此时,他们一方面是意见的讨论者,另一方面又是青年学生的引领者,他们的意见更容易在校内形成舆论导向。合理满足青年教师的利益诉求,做好青年教师的网络行为引导,是校内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一方面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现实要求,通过教职工生活园区建设,帮助解决子女入托、入学,调整校内收入分配制度等方式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满怀家校情怀投入工作;另一方面注重个体引导,有针对性地做好青年教师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中发布信息的解释说明工作。在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转型发展等关键问题上,学校领导、部门负责人通过召开座谈会、个体交流等多种方式在广大青年教师中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确保校内舆论导向与上级决策和学校党委的重大发展战略一致、同步。

建立预警机制建设智慧校园

目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高校网络舆情也变得更加复杂、难以控制。高校需进一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科技优势,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切实提升服务师生的能力,从而提升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利用技术优势,建立师生思想行为预警机制。当前,网络技术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高校拥有的就是技术优势,我们可以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预测出事情发生的方向,在技术层面上建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预警机制是可行和必要的。大数据中心可以获得学生在微博、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中活动的数据,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挖掘和分析,此时,结合学生校内的活动信息,就可以了解某些大学生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及时拿出预防策略,将可能发生的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此外,通过建立良好的数据采集和挖掘机制,还可以在海量的数据中发现学生中间共性的、带倾向性的意见、信息,并对此类舆情信息的发展走向做出科学研判,构建较为完善的大学生思想行为危机和校园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

打造“智慧校园”,实施了智慧安防、无线网覆盖、掌上校园等智慧校园建设项目,智慧校园架构逐步形成。智慧校园建设中,采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进行事前预测、过程监督、事后评价,用于支撑学校决策、管理和服务。

加强网络自律,抵制不良网络信息扩散传播。大学生面对内容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如果没有较强的自律意识,仅仅依靠外界的“教育和帮助”,始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校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把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对各种信息选择、辨别和分析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帮助学生提高比较、分析网络信息良莠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自主、自律的主体意识,自觉选择、吸收外界有用的、正确的信息,摒弃丑陋的、错误的、有害的信息。同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抵制丑陋、有害、错误网络舆情信息和不良思潮的影响。

第二篇:高校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其重要性

高校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其重要性

舆情监测 http://www.xiexiebang.com

了解网络舆情的人应该都明白,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和网络与现实的更进一步接近,使得网络舆情存在与各行各业中。也有可能是电子产品的发达,各类拍客,网络写手的增多,也增加了网络舆情的形成速度和概率。人们发现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立马发到互联网上,就可以引来大量的围观者,舆情信息也同样。一些过激的言论和社会上的舆论事件,只要到了互联网上并且能引起网友共鸣,都极有可能形成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形成并非全都是否定意义,如果是一些正确的真理和思想在现实社会中得到扭曲亦或肆意扩大,那么将其放到互联网上,就有可能起到正面的积极的督促作用。如今,不只是政府单位、企业集团,包括高校大学等也感觉到了做好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近日,记者就高校舆情工作采访了军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舆情分析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就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做出了阐述:“高校不是政府单位,也没有企业间的利益竞争,看起来是并非有做舆情监测工作的迫切需求。实则不然,众说周知,自从教育部调整高校招生政策之后,很多高校都是进行自重招生,那么这里面就有涉及到生源竞争问题,当然这与企业的经济竞争有本质上的不同,但高校的品牌效益也确实能够影响到一部分学生的志愿填报。

这只是高校做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需求的一个方面。另外,高校学生众多,人多口杂,对某件事情达到共同的观点后,就有可能形成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而已经形成的网络舆情在众多学生中传播,更加加快了舆情信息的高涨势头。

高校做好舆情工作和企业不同,舆情应对的方案也不同。高校舆情的难点和其他单位有一定的共性,而这共性都来自互联网。舆情监测工作之所以有难度主要是因为网络舆论具备隐匿性与非理性,自由性与多元性,即时性与放大性等这些特点”。

那么高校舆情又该如何应对呢,主要有几大要点:

一、树立主阵地意识,加强校园思政教育网站建设;

二、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三、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四、构建校园网络技术防控体系,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

五、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

六、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消极、灰色信息,从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

舆情存在于网络中,舆情存更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据了解,大多数舆情都是对当事方不利的,属于负面消息。要减少舆情的产生,除了做好相应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以外,无论是企业、政府单位、还是高校等最好的办法还是从自身做起,加强行政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坚持办事原则才是上策。

第三篇:舆情监测的重要性专题

论舆情监测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互联网蓬勃发展。随着网民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把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一批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BBS以及博客逐渐成为网民最常使用的互联网服务站点。

然而,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产生一些问题。少数不法份子借助互联网开放自由的特点,传播暴力、色情内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更有甚者把互联网作为反动、邪教活动的工具,散布谣言、蛊惑民心,公然以政府为敌,对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极大的危害。长期看来,如不对其加以监管,势必会影响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甚至会造成社会腐化和思想倒退的严重后果。

其实,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互联网舆情监测已经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把握舆情动向、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响应和处理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成都公交自燃事件的过程,也凸显了互联网舆情监测的重要性。

没有人可以否认舆情监测和分析的重要性,它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生动运用。舆情同样同样可以用到,危机公关处理、产品调研、市场行业分析、品牌调研、口碑监测、互联网数据调研、城市规划、项目选址等。

捷迅安网络舆情监测云平台应运而生它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及智能处理技术,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24*7小时全天候监测。

捷安讯网络舆情监测云平台通过输入关键字监测指定网站,可以监测新闻网站、论坛、博客、微博以及国外媒体网站等;监测后的信息,可以在舆情服务平台中管理、导出简报、生成图表等,为用户全面掌握互联网舆情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快速、准确、全面、分布式,是本系统的特点及优势。第一时间监测到互联网上的舆论信息,是本系统的根本任务。

第四篇:中医药网络舆情监测的重要性探讨

中医药网络舆情监测的重要性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概述历史上和当代发生的中医药领域舆情危机及网络环境发展新态势,阐述中医药舆情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说明认真看待中医药网络舆情安全、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性。以中医药立法相关网络舆情监测为例,显示出民众具有利用网络建言献策、参与中医药事业公共决策的热情,其专业性和切合实际的诉求是值得中医药管理者认真审度和研判的。

关键词:网络舆情:中医药舆情:中医药立法:网络舆情安全

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处于发展阶段,城乡及区域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着一些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民众对医疗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网络技术与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使民众自由表达的需求得到满足,参与的意识和热情得到提高。一方面基于理性的言论对政策的客观评价、评判使得政府公共决策更公开透明与顺应民意,促进社会民主制度的发展,促进社会转型;另一方面基于传播者的个人立场或商业意图,以及信息来源限制等多方面影响,网络舆情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网络舆情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社会舆情报告(2013)》统计结果显示,3%以上的社会公共舆情热点事件与医疗卫生相关,且呈现逐年上涨态势。中医药网络舆情的内涵

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药领域的公共舆情事件既与其他医疗卫生领域一样存在医患矛盾、药品安全性等敏感事件,又具有中西医之争这个由来已久的公众焦点议题。由于中医药事业目前在全国医疗体系中所占百分比较小、中医药诊疗手段副作用较小等原因,非常规的突发公共事件比例相对较小,而中西医之争并不直接导致激烈的舆情安全事件。但这种由于观点立场不同而引发的纯学术争论经由网络传播持续扩大,造成社会对中医药认可度降低,进而影响中医药行业形象,导致中医药发展受挫也是一种舆情危机。如今互联网舆情监控已经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把握舆情动向、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响应和处理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对于中医药行业来讲,把握网络舆情规律,充分听取网络上来自各界的声音,利用各种社交和发布平台宣传中医药文化,对负面舆情影响采取积极应对和及时辟谣,缓解中医药舆情危机,为中医药发展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中医药发展应重视舆情危机

2.1 历史上的中医药舆情危机

民间批判中医的声音发端于清朝末期。清末著名学者俞樾是最早批判中医的人士,早在1879年他发表了《废医论》,认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章太炎在《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中否定五行学说,主张完全废弃。他在日本讲学期间影响了一批留日学生,其中的代表是民国时期废止中医思潮的领军人物余云岫,他对中医进行了系统性的批判。1917年,余云岫发表《科学的国产药物研究第一步》一文,其中写到“要晓得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等话都是谎话,是绝对不合事实的,没有凭据的”。随后出版《灵素商兑》,系统批判《黄帝内经》及其理论基础;后来又发表《与恽铁樵书》《六气论》《与中医学会论脉书》等文,对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藏象、经络经脉、诊疗、中药等都展开了严厉的批评和质疑。

同时期的陈独秀、鲁迅、周作人、严复、孙中山、胡适、梁漱溟、陈寅恪、郭沫若、巴金等人都表达过对中医的不信任或歧视态度。多位文化界“重量级”人士尖锐地批判中医,直接波及到政府当局对中医的政策。

随着西医进入中国展现其急性病救治及诊断明确的显著优势,中医的地位越来越被弱化,中医在经久不息的中西医论战中屡屡显得弱势甚至告负。在众多学者公开地批判中医、引领废除中医思潮的情况下,1912年,在当时的北洋政府统治下,把中医挡在了教育系统门外,造成近代史上著名的“漏列中医案”。1929年,民国政府的“废止旧医案”差点彻底废除中医,后来在全国中医界强大的舆论攻势之下此废除中医的议案终于胎死腹中。

从名人激烈反对中医导致当时政府轻视中医教育的政策,到中医合法存在垂危的情势下民间强大舆论攻势将其挽狂澜于既倒,可见民间舆情的力量不容小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走向。

2.2 当代中医药舆情危机

中西医之争转变为网络舆情危机起始于2006年,高涨于2007年。有几个“万能院士”加“反伪斗士”,他们虽然不具备任何医疗工作者的资质,并且也没有任何临床医学知识,却向着几千年的古老中医发动进攻,宣称“中医是伪科学”。

2006年,取消中医话题随着某方姓名人在网上对中医的频繁发难而热炒。几乎同一时间,其他几位名人也纷纷在网络博客论坛等社交平台建立反中医阵地。其高调的网络宣传运作和高学历的身份背景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这一年,反中医人士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的签名活动,短短几天,签名已经过万。根据公布的签名名单,其中多为医学工作者或是医学博士。此后,网络上分化为“挺中医”和“反中医”两个派别,双方相持不下,反中医话题愈演愈烈。到2014年初,反中医人士甚至将愈加壮大的网络阵地转移到了现实,在上海大张旗鼓举办“第一届反中医大会”。2014年底,西医发起“脉诊验孕”挑战,引起了媒体关注和网民热议。在此次事件中,应战中医师对挑战的高成功率结果却被刻意报道成了挑战失败等负面结果。新闻报道与事实真相的差距是事件传播中的突出特点,也是当今商业媒体寻求新闻爆点而忽视真相的典型案例,成就了新闻的娱乐效应,却背离了传播事实真相、服务社会的初衷。

如今,互联网上很多“活跃分子”主动充当“意见领袖”角色,在网络人际传播中不断地给大众提供个人主观筛选过的信息,对他人施加影响从而吸引聚集起一批追随者,共同向大众施加影响。万人签名抵制中医活动、反中医大会等事例就是少数“网络意见领袖”缺乏自律,放言立论偏激,导致公共舆论中极端化的言论占上风而造成的舆论动荡,产生舆情传播负面效应。如何利用好网络舆情这把双刃剑,在一些突发事件真相难明、流言满天飞的情况下,能够树立起代表正确舆论方向的意见领袖,起到辨明事实真相、遏止社会流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是当今新的网络舆论环境下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医药事业发展应听取网络舆情民意

信息高度传播和开放的网络将话语权归属于大众,网络日益成为一个基于现实社会投射下的公共领域,也为公众介入公共决策提供了一条参与之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到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网络普及率正在不断扩大。网民的学历分布表现为高学历人群日益增多,年龄构成日益趋向成熟化。网民来自各行各业,相对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单个行业的知晓能力来说覆盖面更广。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于新闻事件的综合把握可以更具体、更清楚、更切合实际。很多中医药从业人员或中医药专家学者建立了个人微博或博客,即使不能将建议直接上达管理者,却仍可以通过博文来发表对中医药发展的深入思考及切实诉求。

2014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为2014年7月23日-8月22日。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到,在这一个月的监测统计时段内,围绕中医

从舆情来源覆盖看,在1个月内官方舆论场报道数量共840次,占35%;其中新闻门户网站占34%,平面媒体网络版占1%。网民舆论场发布博文数达到1529次,占65%;其中微博、博客、论坛分别占50%、7%、8%。

在实际舆情研读中发现,虽然支持立法和反对立法各成一派,但是社会各界立场鲜明地表示支持中医药立法的比例为72.9%,表明全社会对中医药立法的出台总体上是支持与拥护的。

在舆情监测中发现,各类媒体对于网友表达意见、表明态度的作用和效果各有特点。每一条微博的言论较零散、情绪化、信息量小,但立场鲜明,网友覆盖面广泛,更易得到倾向性的分布;博客和论坛的意见与建议不受字数限制,更能充分完整地表达作者对中医药立法的看法,论据更加详实,不少网友还逐条指出法律条文的修改意见。官方新闻门户网站和平面媒体网络版的新闻报道是网民最先得知立法消息的源头,其官方权威性的特点更易成为舆情发端。征求意见期最后一个星期的微博舆情走势在逐渐缓和后出现明显上升的迹象,对征求意见有效时段的准确把握表明众多网友高度重视此次中医药立法征求意见,在临近截止日期前迫切希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建言献策。

从收集到的各方态度观点与意见建议汇总来看,有关民间资本办医的条件放宽和民间医师准入的松绑的规定是得到最高关注与赞许的部分。不少人提议,应放宽民间中医执业地域范围、增加中医药管理部门的药政权、给予中医师或中医医院更宽松的制剂权等,民间中医普遍呼吁中医药发展应遵循自身规律进行。

由此可见,民众参与公共决策具有很高的热情,网络为思考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立法话题的新闻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平面媒体网络版每日的舆情量呈现明显高涨态势(见图1),可以看出网友对中医药公共决策的参与度很高。如果通过大数据的挖掘方法将这些海量的意见观点汇总并统计分析,了解民间对中医的现实需求和态度倾向,可以作为制定政策的非常重要的情报来源。小结

认真看待中医药网络舆情安全,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对于净化中医药发展的舆论环境,争取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意义重大。对于网络媒体刻意制造“注意力”,或在网络媒体寻租的现实状况下,刻意歪曲事实、抹黑中医药,管理者就应该及时通过正确途径与媒体和大众沟通、辟谣,消除质疑,以正视听。网民中有大量的关心中医药事业的专业人士,监测公众对中医药的社情民意,对民众的诉求与建议认真审度与研判,可以确保中医药管理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出有利于中医药发展和人民健康的决策。

第五篇:舆情监测实施方案 -

舆情监测实施方案

为做好等级评审指标舆情监测项目的相关工作,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监控,建立健全舆情快速响应和处理机制,根据评审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掌握网络媒体对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等方面信息的相关报道及评论,通过正面引导,消除不良影响,树立疾控良好形象。

二、收集程序及要求

1、网络舆情监测的基本程序为:

收集信息—核实信息—报送信息—处置舆情。

2、收集要求

各个科室收集与本科室工作相关的舆情信息,每月上报一次发送到业务科,由业务科审核信息合格后,由健康教育与信息管理科做成简报的形式发布。

三、工作要求

1、监测对象及监测内容涉及卫生机构的相关舆情信息,对信息要及时下载,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上报并与领导沟通,正确处置。

2、科室要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这项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针对重大舆情信息,要组成研讨小组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

3、监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南海网、新浪网、人民网、卫生机构网、论坛、微博、搜索软件等相关网络工具发现信息。发现信息要及时报送,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

4、重大舆情处置后,要密切关注事件进展情况,防范负面舆情出现反复。

下载高校进行舆情监测的重要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进行舆情监测的重要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网站舆情监测

    关于建立网络安全领域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的通知 各科室: 为加强网络安全领域监测,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预警和管控处置能力,结合单位实际,建立网络安全领域监测预警和工作协调机制......

    舆情监测工作制度

    舆情监测工作制度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中心网络管理水平,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正确把握和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中心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被提上日程

    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被提上日程 舆情监测 http://www.xiexiebang.com “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学生的晴雨表,对建设和谐校园有重要意义。”5月21日,在新媒体与高校网络舆情座......

    社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措施

    社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措施 社区社交媒体成为大众分享意见、见解的平台,大大了增加了社区网络舆情突发频率。因此,为有效管理社区网络舆情,相关社区管理部门就......

    2012舆情监测分析要求

    四、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系统主页面设计为八个版块: 4.1、首 页:将大部分监测模块的缩略信息和分析模块的展示图表展现在客户面前,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到舆情信息的大致情况。 4.2......

    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制度

    关于印发XX市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和应对处置制度的通知 各县(市、区)食安办,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 现将《XX市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和应对处置制度》印发给你们......

    云舆情监测系统

    云舆情监测系统 随着网络日益的发达,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网络舆论热......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XXXXX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 则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网络管理水平,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正确把握和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