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措施
社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措施
社区社交媒体成为大众分享意见、见解的平台,大大了增加了社区网络舆情突发频率。因此,为有效管理社区网络舆情,相关社区管理部门就需做好舆情信息监测、搜集和整理,分析好舆情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动向。
1.对社区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测、分析,从而把握舆情走向并作出预警便是对社区网络舆情的监测。社区可以借助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工具,并结合人工的方式,对重点领域、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进行全网24小时监测,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舆情。
对于发现的社区网络舆情,涉事主体要迅速对舆情走势、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并及时报告上2.级业务部门。特别重大舆情务必1小时内上报,重大舆情务必2小时内上报,较大和一般舆情应酌情适时上报。3.按照“早发现、早处置、早平息”的基本要求,及时了解舆情出处,对引发该舆情的不实之处进行澄清。同时组织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和评论员,以普通群众的身份、从普通网民的角度出发,对负面舆情进行释疑解惑,引导舆论的正面发展。当负面影响增大时,领导小组应有意识地选择重要信息在主流媒体发布,维护社区的良好形象。4.在社区网络舆情处置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闻发言人机制,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要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优先占领传播高地,为各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内容基调,掌握舆论主动权,避免滋生谣言。当公众在第一时间获得了相关信息后,能给公众带来安全感,树立政府部门负责任的形象,并为今后网络舆情的引导创造积极的作用。5.引导社区网络舆情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原则,遵循规律,正确引导舆情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首先,要坚持“第一时间效应”规律。利用网络传播快捷特点,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做到关键时候不“失语”,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层次的信息需求,消除可能产生负面舆论热点的信息盲点。
其次,遵循“以理服人”的规律。防止粗俗,拒绝谩骂,更多地运用普通用语进行交流。坚持客观公正,提高公信力;坚持以理服人,提高说服力。
最后,要注重对议题的引导。在舆论引导中除了要注意把握传播过程、参与主体外,还要根据议题的特点,因势利导。治本之策是真诚、切实、及时地解决现实突发事件本身,最大限度地平息民众的不满和关注。对于暂时无法妥善解决的事件,则要开诚布公地向民众作出解释,以尊重民意的态度和积极行动的姿态来取得民众的谅解和支持,再适时把注意力引导到其他的议题上。
6.为确保在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获取到最新的舆情信息动态,及时发现新问题。社区管理部门就需做好网络舆情监测,配备像蚁坊这类的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和监测人员。首先,通过系统实现区内各类网络问政平台、新闻网站、重点论坛实时信息监测,自动敏感信息预警。其次,网络舆情监测员再根据系统告警的信息,整理汇总,如有异常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7.网络舆情管理流程必须有始有终,总结是流程一个必要的“收尾”工作。要在前面几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后,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找出问题和不足,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弥补不足的措施,以期今后能做得更好,这也是自我完善和提高的一个必要手段。同时要整理材料,上报相关职能部门,以备今后查阅和相互交流学习。
第二篇:中医药网络舆情监测的重要性探讨
中医药网络舆情监测的重要性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概述历史上和当代发生的中医药领域舆情危机及网络环境发展新态势,阐述中医药舆情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说明认真看待中医药网络舆情安全、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性。以中医药立法相关网络舆情监测为例,显示出民众具有利用网络建言献策、参与中医药事业公共决策的热情,其专业性和切合实际的诉求是值得中医药管理者认真审度和研判的。
关键词:网络舆情:中医药舆情:中医药立法:网络舆情安全
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处于发展阶段,城乡及区域发展不平衡,近年来实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存在着一些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民众对医疗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网络技术与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使民众自由表达的需求得到满足,参与的意识和热情得到提高。一方面基于理性的言论对政策的客观评价、评判使得政府公共决策更公开透明与顺应民意,促进社会民主制度的发展,促进社会转型;另一方面基于传播者的个人立场或商业意图,以及信息来源限制等多方面影响,网络舆情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事实真相,网络舆情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社会舆情报告(2013)》统计结果显示,3%以上的社会公共舆情热点事件与医疗卫生相关,且呈现逐年上涨态势。中医药网络舆情的内涵
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医药领域的公共舆情事件既与其他医疗卫生领域一样存在医患矛盾、药品安全性等敏感事件,又具有中西医之争这个由来已久的公众焦点议题。由于中医药事业目前在全国医疗体系中所占百分比较小、中医药诊疗手段副作用较小等原因,非常规的突发公共事件比例相对较小,而中西医之争并不直接导致激烈的舆情安全事件。但这种由于观点立场不同而引发的纯学术争论经由网络传播持续扩大,造成社会对中医药认可度降低,进而影响中医药行业形象,导致中医药发展受挫也是一种舆情危机。如今互联网舆情监控已经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把握舆情动向、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响应和处理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对于中医药行业来讲,把握网络舆情规律,充分听取网络上来自各界的声音,利用各种社交和发布平台宣传中医药文化,对负面舆情影响采取积极应对和及时辟谣,缓解中医药舆情危机,为中医药发展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非常必要的。中医药发展应重视舆情危机
2.1 历史上的中医药舆情危机
民间批判中医的声音发端于清朝末期。清末著名学者俞樾是最早批判中医的人士,早在1879年他发表了《废医论》,认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章太炎在《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中否定五行学说,主张完全废弃。他在日本讲学期间影响了一批留日学生,其中的代表是民国时期废止中医思潮的领军人物余云岫,他对中医进行了系统性的批判。1917年,余云岫发表《科学的国产药物研究第一步》一文,其中写到“要晓得阴阳、五行、十二经脉等话都是谎话,是绝对不合事实的,没有凭据的”。随后出版《灵素商兑》,系统批判《黄帝内经》及其理论基础;后来又发表《与恽铁樵书》《六气论》《与中医学会论脉书》等文,对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藏象、经络经脉、诊疗、中药等都展开了严厉的批评和质疑。
同时期的陈独秀、鲁迅、周作人、严复、孙中山、胡适、梁漱溟、陈寅恪、郭沫若、巴金等人都表达过对中医的不信任或歧视态度。多位文化界“重量级”人士尖锐地批判中医,直接波及到政府当局对中医的政策。
随着西医进入中国展现其急性病救治及诊断明确的显著优势,中医的地位越来越被弱化,中医在经久不息的中西医论战中屡屡显得弱势甚至告负。在众多学者公开地批判中医、引领废除中医思潮的情况下,1912年,在当时的北洋政府统治下,把中医挡在了教育系统门外,造成近代史上著名的“漏列中医案”。1929年,民国政府的“废止旧医案”差点彻底废除中医,后来在全国中医界强大的舆论攻势之下此废除中医的议案终于胎死腹中。
从名人激烈反对中医导致当时政府轻视中医教育的政策,到中医合法存在垂危的情势下民间强大舆论攻势将其挽狂澜于既倒,可见民间舆情的力量不容小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走向。
2.2 当代中医药舆情危机
中西医之争转变为网络舆情危机起始于2006年,高涨于2007年。有几个“万能院士”加“反伪斗士”,他们虽然不具备任何医疗工作者的资质,并且也没有任何临床医学知识,却向着几千年的古老中医发动进攻,宣称“中医是伪科学”。
2006年,取消中医话题随着某方姓名人在网上对中医的频繁发难而热炒。几乎同一时间,其他几位名人也纷纷在网络博客论坛等社交平台建立反中医阵地。其高调的网络宣传运作和高学历的身份背景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这一年,反中医人士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的签名活动,短短几天,签名已经过万。根据公布的签名名单,其中多为医学工作者或是医学博士。此后,网络上分化为“挺中医”和“反中医”两个派别,双方相持不下,反中医话题愈演愈烈。到2014年初,反中医人士甚至将愈加壮大的网络阵地转移到了现实,在上海大张旗鼓举办“第一届反中医大会”。2014年底,西医发起“脉诊验孕”挑战,引起了媒体关注和网民热议。在此次事件中,应战中医师对挑战的高成功率结果却被刻意报道成了挑战失败等负面结果。新闻报道与事实真相的差距是事件传播中的突出特点,也是当今商业媒体寻求新闻爆点而忽视真相的典型案例,成就了新闻的娱乐效应,却背离了传播事实真相、服务社会的初衷。
如今,互联网上很多“活跃分子”主动充当“意见领袖”角色,在网络人际传播中不断地给大众提供个人主观筛选过的信息,对他人施加影响从而吸引聚集起一批追随者,共同向大众施加影响。万人签名抵制中医活动、反中医大会等事例就是少数“网络意见领袖”缺乏自律,放言立论偏激,导致公共舆论中极端化的言论占上风而造成的舆论动荡,产生舆情传播负面效应。如何利用好网络舆情这把双刃剑,在一些突发事件真相难明、流言满天飞的情况下,能够树立起代表正确舆论方向的意见领袖,起到辨明事实真相、遏止社会流言、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是当今新的网络舆论环境下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医药事业发展应听取网络舆情民意
信息高度传播和开放的网络将话语权归属于大众,网络日益成为一个基于现实社会投射下的公共领域,也为公众介入公共决策提供了一条参与之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到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网络普及率正在不断扩大。网民的学历分布表现为高学历人群日益增多,年龄构成日益趋向成熟化。网民来自各行各业,相对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单个行业的知晓能力来说覆盖面更广。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于新闻事件的综合把握可以更具体、更清楚、更切合实际。很多中医药从业人员或中医药专家学者建立了个人微博或博客,即使不能将建议直接上达管理者,却仍可以通过博文来发表对中医药发展的深入思考及切实诉求。
2014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期为2014年7月23日-8月22日。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到,在这一个月的监测统计时段内,围绕中医
从舆情来源覆盖看,在1个月内官方舆论场报道数量共840次,占35%;其中新闻门户网站占34%,平面媒体网络版占1%。网民舆论场发布博文数达到1529次,占65%;其中微博、博客、论坛分别占50%、7%、8%。
在实际舆情研读中发现,虽然支持立法和反对立法各成一派,但是社会各界立场鲜明地表示支持中医药立法的比例为72.9%,表明全社会对中医药立法的出台总体上是支持与拥护的。
在舆情监测中发现,各类媒体对于网友表达意见、表明态度的作用和效果各有特点。每一条微博的言论较零散、情绪化、信息量小,但立场鲜明,网友覆盖面广泛,更易得到倾向性的分布;博客和论坛的意见与建议不受字数限制,更能充分完整地表达作者对中医药立法的看法,论据更加详实,不少网友还逐条指出法律条文的修改意见。官方新闻门户网站和平面媒体网络版的新闻报道是网民最先得知立法消息的源头,其官方权威性的特点更易成为舆情发端。征求意见期最后一个星期的微博舆情走势在逐渐缓和后出现明显上升的迹象,对征求意见有效时段的准确把握表明众多网友高度重视此次中医药立法征求意见,在临近截止日期前迫切希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建言献策。
从收集到的各方态度观点与意见建议汇总来看,有关民间资本办医的条件放宽和民间医师准入的松绑的规定是得到最高关注与赞许的部分。不少人提议,应放宽民间中医执业地域范围、增加中医药管理部门的药政权、给予中医师或中医医院更宽松的制剂权等,民间中医普遍呼吁中医药发展应遵循自身规律进行。
由此可见,民众参与公共决策具有很高的热情,网络为思考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立法话题的新闻门户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平面媒体网络版每日的舆情量呈现明显高涨态势(见图1),可以看出网友对中医药公共决策的参与度很高。如果通过大数据的挖掘方法将这些海量的意见观点汇总并统计分析,了解民间对中医的现实需求和态度倾向,可以作为制定政策的非常重要的情报来源。小结
认真看待中医药网络舆情安全,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对于净化中医药发展的舆论环境,争取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意义重大。对于网络媒体刻意制造“注意力”,或在网络媒体寻租的现实状况下,刻意歪曲事实、抹黑中医药,管理者就应该及时通过正确途径与媒体和大众沟通、辟谣,消除质疑,以正视听。网民中有大量的关心中医药事业的专业人士,监测公众对中医药的社情民意,对民众的诉求与建议认真审度与研判,可以确保中医药管理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出有利于中医药发展和人民健康的决策。
第三篇:舆情监测的重要性专题
论舆情监测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互联网蓬勃发展。随着网民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把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一批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BBS以及博客逐渐成为网民最常使用的互联网服务站点。
然而,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产生一些问题。少数不法份子借助互联网开放自由的特点,传播暴力、色情内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更有甚者把互联网作为反动、邪教活动的工具,散布谣言、蛊惑民心,公然以政府为敌,对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极大的危害。长期看来,如不对其加以监管,势必会影响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甚至会造成社会腐化和思想倒退的严重后果。
其实,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互联网舆情监测已经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把握舆情动向、对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响应和处理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成都公交自燃事件的过程,也凸显了互联网舆情监测的重要性。
没有人可以否认舆情监测和分析的重要性,它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生动运用。舆情同样同样可以用到,危机公关处理、产品调研、市场行业分析、品牌调研、口碑监测、互联网数据调研、城市规划、项目选址等。
捷迅安网络舆情监测云平台应运而生它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及智能处理技术,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24*7小时全天候监测。
捷安讯网络舆情监测云平台通过输入关键字监测指定网站,可以监测新闻网站、论坛、博客、微博以及国外媒体网站等;监测后的信息,可以在舆情服务平台中管理、导出简报、生成图表等,为用户全面掌握互联网舆情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快速、准确、全面、分布式,是本系统的特点及优势。第一时间监测到互联网上的舆论信息,是本系统的根本任务。
第四篇:高校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其重要性
高校如何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其重要性
舆情监测 http://www.xiexiebang.com
了解网络舆情的人应该都明白,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和网络与现实的更进一步接近,使得网络舆情存在与各行各业中。也有可能是电子产品的发达,各类拍客,网络写手的增多,也增加了网络舆情的形成速度和概率。人们发现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立马发到互联网上,就可以引来大量的围观者,舆情信息也同样。一些过激的言论和社会上的舆论事件,只要到了互联网上并且能引起网友共鸣,都极有可能形成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形成并非全都是否定意义,如果是一些正确的真理和思想在现实社会中得到扭曲亦或肆意扩大,那么将其放到互联网上,就有可能起到正面的积极的督促作用。如今,不只是政府单位、企业集团,包括高校大学等也感觉到了做好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近日,记者就高校舆情工作采访了军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舆情分析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就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做出了阐述:“高校不是政府单位,也没有企业间的利益竞争,看起来是并非有做舆情监测工作的迫切需求。实则不然,众说周知,自从教育部调整高校招生政策之后,很多高校都是进行自重招生,那么这里面就有涉及到生源竞争问题,当然这与企业的经济竞争有本质上的不同,但高校的品牌效益也确实能够影响到一部分学生的志愿填报。
这只是高校做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需求的一个方面。另外,高校学生众多,人多口杂,对某件事情达到共同的观点后,就有可能形成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而已经形成的网络舆情在众多学生中传播,更加加快了舆情信息的高涨势头。
高校做好舆情工作和企业不同,舆情应对的方案也不同。高校舆情的难点和其他单位有一定的共性,而这共性都来自互联网。舆情监测工作之所以有难度主要是因为网络舆论具备隐匿性与非理性,自由性与多元性,即时性与放大性等这些特点”。
那么高校舆情又该如何应对呢,主要有几大要点:
一、树立主阵地意识,加强校园思政教育网站建设;
二、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三、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四、构建校园网络技术防控体系,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
五、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
六、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消极、灰色信息,从信息技术层面更好的协助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
舆情存在于网络中,舆情存更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据了解,大多数舆情都是对当事方不利的,属于负面消息。要减少舆情的产生,除了做好相应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以外,无论是企业、政府单位、还是高校等最好的办法还是从自身做起,加强行政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坚持办事原则才是上策。
第五篇: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XXXXX 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 则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网络管理水平,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正确把握和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我院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网络上有关 XXX 的舆情管理。舆情信息来源包括但不仅限于新闻评论、博客、BBS、聚合新闻RSS、贴吧等。
三、领导机构
(一)健全组织机构。网络舆情科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各处(室)和归口管理全院网络舆情处置工作。各系(部)应积极配合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各系(部)、各处(室)应至少确定一名网络信息员,具体负责各部门网络舆情的收集、反馈和回复工作。网络信息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三)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舆情责任追究制,对重要舆情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的,对重要舆情回复不及时、处置不力的应追究其责任。
(四)建立联动机制。加强与学生处、保卫处等部门的联系,畅通沟通渠道,形成联系顺畅、反应灵敏、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发现重大舆情时,应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舆情处置整体合力。
四、工作原则
(一)加强监控,严格管理制度。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由院宣传部网络舆情科统一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处理。网络舆情科应派专人重点监控所有涉及我院的网络舆情。
(二)坚持公开透明。以坦诚的态度,如实反映事件真相,争取大家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除涉密事项外,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切实保障大家的知情权。
(三)坚持快速反应,限时反馈,加强舆情督办。对于涉及我院的网络舆情,应及时介入并核实,要求责任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向网络舆情科反馈回复材料,回复材料需由责任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如情况特殊,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处理完毕的,应于规定期限内向网络舆情科反馈表态性回复。
(四)坚持依法处置。依照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的有关规定,开展舆情引导,做到科学、依法、有效处置。
(五)奖优罚劣,严格舆情考核。年底对各系(部)、各科(室)的网络舆情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对在处置网络舆情中表现优秀的部门进行通报表扬并嘉奖,对在处置网络舆情中不予配合或敷衍了事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查处。
五、处 置
(一)舆情监控与搜集。密切关注网络上所有涉及我院的舆情信息,及时发现有可能成为热点的问题。重点监控舆情首发网站和网民活跃程度、影响较大的网站、论坛,密切跟踪舆论动态,及时搜集舆情进展情况。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上报并与主管领导沟通,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网络舆情研判。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研究制定应对和处理舆情的具体方案,明确舆情处置时间、程序和责任部门、责任人等要求。
(三)网络舆情协调处置。发现重要舆情后,要求相关责任部门应迅速进行调查、核实有关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得到相关责任部门反馈回复材料后,网络舆情科以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介绍事实真相等不同形式进行回复,积极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影响,矫正视听,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回复重在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同时要注意用语艺术,做到态度诚恳,讲理不失礼。
(四)档案留存。对网民留言、领导批示、责任部门回复函等相关文件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归档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