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收支与货币政策操作
财政收支与货币政策操作
董化杰 王 毅
财政收支是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重要渠道,是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结合点。近年来,财政在中央银行存款的绝对量和相对水平都在上升,财 政收支变动、国库现金管理操作对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当前通货膨胀压力较大、通货膨胀预期较强的情况下,财政部门、人民银行要加强 协调,服务于宏观调控大局,把握好流动性总闸门,努力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实现稳定物价总水平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财政收支与货币政策关系的历史回顾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中两大基础性宏观调控手段,根植于双方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一致性、政策手段的互补性和政策传导机制的互动性特征,两者联系紧密。从各国实践看,除中央银行盈余上缴财政之外,国债和财政存款是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的结合点。发行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同时国债也是 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或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载体;财政收支的缴拨会影响到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从而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就 体现为资产方“对政府债权”(主要是央行持有的国债),以及负债方的“政府存款”的变化。
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历史沿革
国库业务是我国中央银行的一项传统业务,经历了几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财政体制基 本上是统收统支,国库只是起到办理财政资金收支核算及反映收支情况的“出纳”作用。当时人民银行身兼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双重职责,虽名为代理,但实际上中 国人民银行完全行使了中央银行经理国库和作为商业银行代理国库的职责。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财政由统收统支逐步发展为财政包干制度。为保证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维护各级财政的正当利益,国家要求国库不仅要起到“出纳”作用,还要起到相应的监督作用。因此,1985年,国务院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将人民银行代理国库确立为经理国库,同时赋予人民银行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权限。此后颁布的《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 例》、《中国人民银行法》以及有关的重要制度中都坚持了人民银行经理国库体制。特别是在2008年修订各部委“三定”方案时,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责得以明 确保留。
26年的实践证明,中央银行经理国库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由中央银行经理国库有其客观必然性。第一,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 行,不以盈利为目的,无论是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提供高效的支付结算服务,还是在执行财政货币政策方面,都具有其他部门无法代替的优势。第二,中央银行机构 实行垂直领导,地方干预少,能对国家预算收支进行有效监督,并保证了信息反馈的时效性。第三,人民银行经理国库制度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发展的客观需 要。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国库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中央银行通过经理国库,能及时掌 握库款的动态变化,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实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从国家角度和宏观角度来看,这是一项合理的制度安排,值得珍惜,值得坚持。
近20年来,财政收支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出现了逐年攀升态势。从绝对量看,财政存款从 1993年的473.4亿元增长到2010年末的24277.32亿元,增长了约50.3倍;从相对量看,财政存款与基础货币之比从1993年的3.6% 提高到2010年的13.1%,与GDP之比从1993年的1.3%提高到2010年的6.1%。可以说,财政收支变动无论是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冲击,还是 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都越来越大。
当前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中应密切关注的三个问题
财政资金收支的运行直接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
财政资金运行与货币投放、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密切相关。当居民和企业缴纳税费时,财政收入增加,反映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是纳入货币供应量 的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少部分为现金)减少,不计入货币供应量的财政性存款增加。当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划转财政收入后,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减少,财政 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增加,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下降,基础货币等额减少,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下降,并通过派生过程带动全社会货币供应量成倍收 缩。
相反,当财政资金拨付时,机关团体、企业和住户部门获取的财政性资金增加,表现为其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 的货币创造能力扩大,经过派生货币供应量成倍增加。对中央银行而言,其资产负债表中不计入基础货币的财政性存款减少,计入基础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相应增 加。
从上述财政资金的变动过程可以看出,财政资金运行与基础货币投放、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密切相关,在货币政策操作中需要密切关注财政资金的运行变 化,切实掌握财政资金运行的规律。2006~2010年末,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分别为10210.65亿元、17121.1亿元、16963.84亿 元、21226.35亿元和24277.32亿元,财政库款逐年增加。在我国外汇占款持续增加、外汇对冲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财政库款连续增加客观上发挥了 回收流动性的作用,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对于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外,财政收支的季节不平衡性更是凸显出财政收支与货币政策操作配合的重要性。一般而言,财政运行存在季节性波动,上半年组织收入较多,而下半 年集中支出较多,特别是年末两个月,财政资金集中拨付。例如,2006~2010年12月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分别减少5570.44亿元、6038.48亿元、10445.5亿元、9541.47亿元和8913.45亿元,导致基础货币剧烈波动,为稳定社会流动性,人民银行不得不加大对冲力 度,货币调控难度明显加大。
国库现金管理直接影响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和货币供应量
国库现金管理是在确保财政正常支拨的前提下,以实现国库现金余额最小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国库资金管理活动。目前国库现金管理的方式主要 是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国库现金管理的实质是财政部门将其存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转存到商业银行(以120%的国债质押)以获取更高利息的行为。
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需要刺激经济,国库现金管理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和超额储备,有利于商业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增加社会流动性,推动总需求的扩张,这和宏观调控的取向是一致的。
在经济增长较快、通货膨胀水平较高、流动性过剩时,继续实施国库现金管理,无疑使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这不但加大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压力,也会加 剧中央银行的调控压力和难度,推高通货膨胀预期。为了保持货币信贷的平稳增长,中央银行不得不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回收过多的流 动性,以防经济过热。
国库现金管理增加,表面上看财政的直接收益增加,但中央银行因发行央行票据的成本增加,中央银行盈利水平下降,最终中央银行上缴财政部的利润减少,财政部门的综合收益并不会明显增加。
财政和中央银行同属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宏观调控目标是财政和中央银行的共同职责。服从和服务于宏观调控的大局,加强财政和中央银行的协调配合是第一位的、是根本的,增加收益只能是第二位的、是附属的。
财政账户的开立直接影响存款准备金的计提、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
财政资金专户是各级财政部门为核算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在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开立的资金账户。专项用途包括粮食风险基金、消化粮食挂账 资金、国家储备粮油资金专户、社会保障基金等。财政资金专户原则上应在国有、国有控股银行等开立。按现行规定,财政专户资金在货币统计上纳入机关团体存 款,需要交纳法定存款准备金,并计入货币供应量。
如果财政存款账户开立过多,特别是地方财政设立“过渡账户”,应拨付的国库资金不直接拨付到最终用户,应缴纳国库的资金留存在“过渡账户”中,使本应由中央银行管理的国库资金分流到商业银行,即使按目前21%的存款准备金率缴纳了存款准备金,也会形成5倍的货币创造能力,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信贷调 控形成冲击。
从财政的角度看,财政账户过多,“过渡账户”泛滥,财政资金管理难度加大,弱化了财政监督,影响财政资金运行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开立账户,可能或多或少带来支付风险和安全隐患。
如何处理好财政收支与货币政策操作之间的关系
重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操作中的协调配合
理论上,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均为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行为主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均为宏观调控的主要部分,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物价 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实践中,各国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时,都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并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更应体现 在常规的公开市场操作和政府性资金的管理中,根据不同经济运行背景下社会总供求的实际变动,财政货币政策有不同的协调配合模式。
处理好国库现金管理问题是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关键
首先,财政部与人民银行在现金管理问题上应达成共识。在目前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的宏观背景下,稳定物价应当放在首位,国库现金管理是第二位的,两部门应共同研究国库现金管理和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协调问题。
其次,充分发挥短期融资工具的作用,增强我国国库现金运作方式的伸缩弹性,有利于实现更积极的流动性管理。良好的国库现金管理使在中央银行的财 政存款保持在较低并且稳定的水平上,有利于公开市场操作效果的发挥。国民经济发展的变化及财政收支时间进度上的不匹配性决定了国库现金余额的起伏波动性。为确保政府对国库现金的支出需要,国库现金余额的运作方式必须顺应这一波动性,保持充足的伸缩弹性。在当前货币市场尤其是短期国债市场欠发达的情况下,我 国国库现金运作主要采用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买回国债两种方式,缺乏应有的弹性。借鉴国际经验,要进一步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尤其是促进短期国债市场的改革与 发展,灵活设置短期国债的品种期限,滚动地非均衡发行短期国债,相应减少中长期债券发行,发挥短期国债在国库现金管理中不可替代的安全保障与伸缩调节功 能。
最后,根据国库现金余额安排国债发行的数量和进度,有效调节国库现金头寸的季节性余缺。按计划发行国债缺乏灵活性,在国库现金余额较大的情况下 仍然发行国债,失去了使用该工具的意义。在发行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库现金余额相应调整发行进度,有利于提高现金管理水平。同时财政部门、人民银行都要加 强国库现金流预测,充分考虑结转下年、预算调节基金等因素的影响,科学确定国债发行规模。
加速推进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国库的监督职能
国库账户设置和收支管理是国库现金管理的基础。我国从2001年起正式启动国库改革试点,目标是建立规范高效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取得了明 显的效果,收支管理过程相对优化,效率提高,政府收支过程更加透明,对财政资金的控制力增强。当前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还处于试点阶段,与真正意义上 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还有较大差距,还需不断优化与完善,主要表现为预算外资金还大量游离于国库之外。这不仅是政府资金在运转中被挤占、挪用、沉淀等现象发 生的根源,也导致政府资金被人为分散化,进入国库的资金只是国家财力的一部分,严重影响国库现金管理的完整性、规范性。
因此,应加速推进以单一账户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为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配套条件。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 资金、税收收入和其他非税收入,全部集中在中央银行的国库单一账户,逐渐取消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的其他一切不合规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均根据财政部门的 支付指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给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实现国家财政资金在真正意义上的国库集中收付。
积极研究财政存款是否纳入货币统计口径的问题
对于政府部门是否为货币持有部门,各国在货币统计上存在一定的分歧。目前争议可以分为对于中央政府的处理,以及对除中央政府以外其他政府单位的 处理两部分。一是对于中央政府,各国和地区在货币统计中一般不将中央政府作为货币持有主体。其原因主要是基于实证方面的考虑,认为中央政府的存款变动并不 能像其他货币持有单位的存款那样对宏观经济影响产生同样或同等规模的冲击。但是,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韩国、中国香港等,将中央政府作为货币持有主体 纳入货币统计中。其中香港金融管理局认为,特区政府存款的增减与私人部门的增减都将导致银行可贷资金的增减,排除政府存款的统计数据将消减货币供应量中反 映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含量。二是对于中央政府以外其他政府单位,其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以及政府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各国一般将除中央政府以外的其他政府单位视 为货币的持有者,但也有许多例外,例如英国。
我国从1994年首次公布货币统计口径开始,政府部门一直没有作为货币持有者进行统计,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商业银行的财政存款并没有纳入到货币统 计口径中。然而,随着财政存款规模的不断递增,需要高度重视财政存款的波动对货币流通的影响。2010年末,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为24277.32亿 元,与M2的比例达到3.3%。财政存款规模较大,并且随着政府收支的变化而波动,对货币供给的冲击不容忽视。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应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 证两个方面积极研究财政存款是否纳入货币统计口径的问题。
董化杰系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局副局长;王毅系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
第二篇: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分析.
Times Finance 71 2011年第2期下旬刊(总第436期)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2,2011(CumulativetyNO.436)一.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工具有:再融资工具,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二级市场上的一次性交易或回购协议;公开市场类操作,即中央银行在一级市场出售政府或中央银行证券,类似于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一次性非冲销操作、外汇互换以及储备要求。
(1)再融资工具。通过再融资工具中央银行以向商业银行提供信贷(再贷款、再贴现)的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资金,提高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同时增加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流动资金账户余额。如果商业银行以现金的形式接受中央银行的部分信贷,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也会增加,使净国内资产、银行储备和基础货币扩张。
(2)公开市场操作及公开市场类操作。公开市场买入(一次性买断交易或回购)提高了银行储备、净国内资产和基础货币;公开市场卖出(一次性卖出交易或逆回购)则减少银行储备、净国内资产和基础货币。公开市场类操作与公开市场操作的区别是前者发生在一级市场,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公开市场类操作可通过政府或中央银行的证券发行进行。票据正的净发行(即新发行的票据的价值高于到期票据价值)提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负的净发行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
(3)法定准备金比率。调整准备金比率并不是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商业银行并不持有大规模的超额储备的条件下,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会使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减小,结果造成利率的提高,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短期内,尽管有高的储备率,基础货币有可能扩张,但对银行而言,不可能将资产负债表迅速调整。为了能够履行更高的储备要求,中央银行将不得不向银行体系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资金,在短期内增加了基础货币。
(4)外汇操作。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通过银行体系的一次性操作,影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改变银行储备和基础货币水平。购买外汇会通过增加中央银行对非居民的债权和银行储备,具有扩张性效果,基础货币上升;出售外汇则通过减少中央银行对非居民的债权和银行储备,具有收缩性效果,基础货币下降。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政策工具的市场化改革进程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以货币政策工具首先影响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通过这些变量的变动,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间接地影响产出、就业、物价和国际收支等最终目标变量。因此,利率或货币供给量等货币变量被称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可测性,央行能对这些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较精确的统计。(2)可控性,央行可以较有把握地将选定的中介目标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范围内。(3)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着紧密的关联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向利率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的经济增长计划与宏观调控的目标确定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控制目标,然后,一方面通过制定综合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对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限额指导,并确定各地区现金投放回笼指标;另一方面又
通过调整基础货币间接调控利率水平,影响基础货币供求与社会
信贷资金供求,确保贷款量和货币供应量被控制在预定目标内。可以看出,这期间货币政策“双中介”模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转轨的必然要求。但在实际运用上,往往更侧重于货币供应量,利率只起了辅助和补充作用。
尽管如此,我国目前的存款利率仍有上限限制,同时贷款利率有下限限制,非市场化的利率机制制约了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要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仍需要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的提高、金融市场的完善及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思路
(1)完善经济金融统计监测体系。宏观经济金融信息收集的主要方法是统计,统计方法的准确与否,统计指标体系是否完善,会直接影响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作用全过程的经济、金融变量的动态及其规律的厂解,对经济、金融的发展趋势科学、全面、准确的判断、因此,完善的经济金融监测统计体系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决策、宏观调控过程中重要的信息支持系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逐步实现调查统计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国际化。金融统计体系要尽量考虑国际可比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一国的金融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经济活动的影响,因此,金融统计体系的设计一方面要满足本国的需要,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国际规范和国际可比性,以便进行本国中资金融机构与外资金融机构的对比,国内金融机构与国外金融机构的对比。要参照国际上通用的调查统计工作规则,对央行现行的调查统计工作规定去粗取精、取长补短,使央行的调查统计工作尽快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和国际化。
(3)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信息体系。一是建立房地产信贷风险监测制度。二是建立对信贷投向的监测制度。三是建立对上市公司、企业集团的信贷风险监测制度。四是建立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信贷投入的风险监测制度。五是建立货币信贷运行专家咨询制度。
参考文献
[1]刘金全.货币政策作用的有效性和非对称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2.03.
[2]谢平, 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2.03.
[3]万解秋, 徐涛.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货币政策的效率──兼评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经济研究,2001.03.
[4]植开屏.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检验[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5]孙明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03. [6]戴根有.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金融研究,2000.09. 作者简介:刘洲源(1989-,男,汉族,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分析 刘洲源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银行的体制一直处于改革的探索之中。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仍存在着问题。中央银行体制或中央银行制度,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好的中央银行制度设计,有利于实现货币政策最优化。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 中介目标 利率市场化 货币政策完善思路
第三篇:2013财政与货币政策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要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
和以往不同的是,本届会议弱化了对于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要求,着重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取代了此前的“平稳较快发展”,同时也提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下一步改革”,“允许摸着石头过河”。不过总体来看,2013年还是延续了2012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就具体宏观调控措施而言,也基本上和去年没有太大变化,强调的是平稳过渡。
一、2013年仍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具有很大的弹性
2009年以来,我国一直定位于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积极”的程度却是逐年递减,以财政赤字率看,2009~2011年,我国财政赤字率分别为2.3%、1.7%和1.1%。以去年的财政收支状况看,前11个月财政盈余4000多亿元,而年初的预算是全年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所以,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具有很大的弹性,如果以国际公认的3%的财政赤字率作为积极与否的分水岭,我国的财政政策其实还有很大的扩张空间。
2、我国的财政支出应该逐步向民生支出倾斜转移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不意味着重回“4万亿”的老路,在保持适度的投资增速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支出应该逐步向民生支出倾斜转移,2013年是财政转型的一个良好契机。在中央政府强调经济增长质量、淡化数量指标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刺激投资的角色。随着各地轨道交通项目陆续获批,今后数年各地的轨道交通建设将渐入高潮,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中国经济的投资增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正好可以将大量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在我国2012年财政预算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支出占同期中央财政公共支出比例约为9%,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占比约为3%,无论以怎样的标准衡量,民生领域的支出占比都依然偏低。
二、2013年仍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1、我国外汇占款开始频现负增长,对于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带来较大冲击
2013年的货币政策依然定位于“稳健”,和过去几年的表述没有任何变化,不过具体到执行方式,2013年还是将有很大不同。2012年是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出现较大变化的一年,由于外贸顺差的大幅减少,以及热钱外流等因素影响,我国外汇占款开始频现负增长,对于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方式带来较大冲击。外汇占款的负增长,刺激央行实施了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不过进入2012年下半年之后,央行对于继续降准显得异常谨慎,逆回购成为央行释放流动性的主要手段,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宏观经济增速继续下滑,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央行担心继续降准释放出大量的资金无法被实体经济吸收,反而有可能形成滞胀的不利局面。应该说,2012年央行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控制通胀还是做到了较好的平衡。
2013年的货币政策预计将会比2012年出现较大不同。2012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5.8%,已经基本上无法实现预定全年增长10%的目标。在欧美经济体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的背景下,2013年中国的外贸同样不容乐观,外汇占款仍有可能继续出现负增长,这将继续给国内的货币政策带来冲击。但是与2012年不同的是,2013年中国经济探底回升的概率加大,企业的投资意愿加强,对于长期资金的需求将会上升,如果央行继续沿用2012年以逆回购作为主要工具的操作方式,将无法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也就是说,2013年仍有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在经过3次降准后,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仍然高达20%,还有很大的调降空间。与降准相比,2013年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是因为实体经济已经开始探底回升,继续通过降息刺激企业投资的必要性已经减弱,同时,与2012年的CPI相比,2013年的通胀水平将会有所抬头,预计将会反弹到3%以上。我国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如果继续降息将会重现负利率现象,而负利率往往会催生出众多的资产泡沫。
对于2013年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切实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成本”。其中降低融资成本是一个并不常见的提法,常理看,降息是最直接的降低融资成本的方式,不过鉴于2013年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降低融资成本可能更多意味着将会加大培育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建设,尤其是债券市场有望得到重点发展。另外,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也有可能加快,通过利率的市场化竞争,也可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第四篇:2009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操作及展望
会计五班,学号:37,姓名:代秋凤
标题:《2009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操作及展望》
内容摘要部分的构成:
1,货币、货币政策的概念
2,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3,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
4,金融市场的作用
5,09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
6,展望及未来
2008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货币政策发生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大转变。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7月份以后逐渐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我国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和经济的较快发展产生了积极效果。特别是,2008年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大了差别性货币信贷政策的实施力度,有力地支持了“三农”、中小企业、灾后重建和经济结构调整。这些情况反映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明显增强。但在国际金融危机加速蔓延、我国资产市场大幅调整、经济景气度下降的情况下,如何抑制经济金融系统内在的紧缩趋势,促进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仍是中央银行面临的突出问题。展望2009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将更加复杂,国内经济形势也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更为巨大。2009年以来,我国一直实施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让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今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在报告中指出,改善金融调控,保证货币信贷总量满足经济发展需求,09年广义货币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一,货币、货币政策的概念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而货币政策则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广义货币政策是指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
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货币政策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l.扩张性的货币政策。2.紧缩性货币政策。3.均衡性货币政策。
我们所谈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属于适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二、货币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无不以之对本国经济实施宏观调节和控制。在我国,自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算起,中央银行体制已经建立20年,也就是说我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的历史也只有短短20年。在这20年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经济运行体制、机制和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中日益显现出巨大作用。
三、银行在经济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取决于中央银行能否在较大程度上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而不是受行政机关和利益集团的影响作出相应的判断并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进而使社会经济保持良好的运行。在我国,因为有着根深蒂固的中央集权传统,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对金融的控制十分严格,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为规范受中央政府意志影响严重,中央银行独立性受到很大影响,其后果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交替出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就是中央银行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它是一国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据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依据。
四、金融市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l)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使用效率。
2)有利于企业成为自主经营、且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
3)有利于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
4)有利于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育。
五、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的提法在我国的宏观调控史上还是首次出现,让人备感新鲜。对于它的内涵,央行有关负责人曾有过描述:“当前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理解这一政策,就要读懂‘宽松’和‘适度’这两个关键词。”
1,何谓“宽松”?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中央提出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其政策取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从措词来看,“适度宽松”的政策取向要比“稳健”更积极。
2,何谓“适度”?如果一味地通过多发货币来刺激经济增长,有可能引起通胀重新抬头,造成币值不稳。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因此,这个‘适度’的意思,不只是表示货币政策会宽松到某种程度,而是表示货币政策将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物价稳定之间把握尺度、寻找平衡。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效果:
第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同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虽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强调通过放松信贷管制来增加货币供应量,但两者的宽松程度是有差异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增加货币供应量时强调的是适度。同时,它们所面对的宏观经济态势也是不同的。
第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别于从紧的货币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总量,达到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目的,它一般是在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时所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无论是在质的规定上还是在量的变化上,都有别于从紧的货币政策。
第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多目标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它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紧密相关,是由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需要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把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四大目标。
六、2009年货币政策展望
1.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
尽管在次贷危机转化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特别是美欧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主要央行还联手降息、注入流动性,事实上,这场危机虽然从表面上看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但国际经济和货币体系不平衡才是根本原因。长期形成的国际经济和货币体系不平衡的局面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调整,因此2009年全球经济将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调整过程。
(2)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下滑的风险较大
首先,外需很可能进一步下降。这一方面是由于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受美国财政赤字扩大的影响,美元可能继续走弱,将对我国出口形成不利影响。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外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非常大,对于2009年外需下降的不利影响不能低估。
其次,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我国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2009年的政府投资会以较快速度增长,但民间投资存在减弱的可能。
第三,消费需求可能减缓。
(3)需要防止价格水平进一步下降
(4)金融风险将会增大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外资机构的连锁反应;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
(5)货币政策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首先,货币政策面临如何增强有效性的问题。
其次,货币政策面临短期任务与长期目标的协调问题。
2.2009年货币政策建议
(1)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总需求较快增长
(2)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
(3)进一步通过“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
(4)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5)加强国际、国内合作,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2009年货币政策走向:在外部需求减弱、全球经济失衡加快调整的大格局下,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本上还是要加快以扩大消费内需为核心的结构调整和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其中关键是优化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分配,通过减税让利、放松市场管制等措施,进一步激发经济体的活力和创造能力,为实现新一轮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看,影响国内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未来经济走向,一方面受存货调整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内外部需求变化和宏观政策的效应。从基本面和发展优势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仍有较大潜力。从价格形势看,近期仍有下行压力。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应对我国经济增速放慢、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必然选择,其实施既要既要着眼于防止企业资金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状况的深度演化,也要注意把握政策重点、节奏和力度,使之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互协调配合。只有如此,才能形成政策合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使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中实现“万绿丛中一点红”
参考文献:
李树生、冯瑞河主编:《金融学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萧松华著:《当代货币理论与政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武康平:《货币银行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五篇: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总结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容与作用
(1)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规定法定准备金的具体资产形式(有些国家允许库存现金或政府债券)。
(3)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计提,包括存款余额的确定即缴存机器的确定等。
(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等
作用:保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集中使用一部分信贷资金;调节货币供给量。
3、西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4、分析三大法宝(一般性政策工具)优缺点(特点):
法定准备金优点
主动性: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是相对的;对于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强有力的;效果明显。
缺点:对经济的震荡太大;缺乏灵活性;缺乏弹性
再贴现政策
优点: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融资决策;告示效应;防范金融恐慌;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
缺点:告示作用是相对的;再贴现率调整十分被动;缺乏弹性。
公开市场操作优点:主动性,灵活性,可逆转性,迅速性,经常性,连续性,弹性。对MS微调。
缺点:(1)要有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深度、广度、弹性)(2)中央银行必须有强大的干预和控制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3)证券种类齐全。
案例分析部分:
1、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件(原因及启示)
2、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其启示
3、琼民源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题型:概念、简答、计算、论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