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常态化(共)
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常态化
为有效解决乱摆摊设点、店外经营、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停乱放等城市管理顽疾,积极构建城市管理三级管理网络,推行“综合执法”,“攥指成拳”破解城市管理难题。一级网络为辖区执法中队对各自辖区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巡查;二级网络为辖区执法中队与特勤执法中队联合对辖区执法中队解决不了的城市管理问题进行联合处置;三级网络为全区性综合整治,由公安、交通、执法局特勤中队组成联合执法队伍,以月为单位,每周集中一天对全区主次干道进行联合巡查执法。
一是针对车辆乱停联合执法。在今年的联合执法过程中,为有效解决城区主次干道机动车乱停乱放,占压盲道、消防通道等问题,联合执法队伍共告知纠正乱停车行为658台次,处罚违法违章停车326台次。
二是针对违法建设联合执法。为维护广大群众根本利益,从重打击和有效遏制违法建设的恶性势头,规范建房秩序,今年我区共组织进行联合执法拆除活动18余次,累计出动人数5400余人次,拆除各类违法建设2.3万平方米。
三是针对市容市貌联合执法。针对市容市貌整治易出现反复的店外经营、占道经营、乱堆乱放、乱贴乱画、占道洗修车等问题,在今年的联合执法活动中,共整治店外经营1837起、占道经营1623起、乱堆乱放581起、乱贴乱画609起、占道洗修车868起。
四是针对渣土车辆联合执法。为解决渣土车辆“抛、撒、滴、漏”等现象,联合交警部门组成整治专班,加大对渣土运输车辆和施工场地周边的巡查管理,努力杜绝车辆不平槽、车身不清洁和轮胎带泥污染路面等现象的发生。今年来,共查处违规拉运渣土车辆62辆、带泥上路车辆26台。
通过联合执法,克服了单一部门无法有效制止城市管理中综合违法行为的困境,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各种违章、违规、违法行为,优化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形势。
第二篇:关于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决定
关于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决定
【颁布单位】:广州市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1999-06-01
【正文】:
【题目】关于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决定
【颁布单位】广州市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1999.06.01
【生效日期】1999.06.01
【失效日期】
【时 效 性】有效
全文
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根据国务院法制局《》(国法函[1997]186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的公告》(粤府[1998]80号)的规定和我市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市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工作。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按照行政职能“精简、统一、效能”和综合执法“一支队伍,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从有利于简化行政执法、提高行政效能、强化城市综合管理目的出发,积极探索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子,建立一支高效、廉明、公正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进一步明晰执法内容,理顺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的关系,明确市、区、街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职责与权限,建立我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相对集中执法,规范执法行为,逐步解决城市管理中存在的多支队伍执法、重复处罚、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加大对城市“脏、乱、差”的整治力度,实现城市依法管理,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实现城市环境面貌“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2010年一大变”的阶段性目标。
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的职责
(一)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以下简称市支队)是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综合执法机关。广州市辖各区设立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以下简称区大队)是各区人民政府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综合执法机关。市支队、区大队分别作为行政执法主体。
(二)依照国务院法制局和省人民政府的文件规定,我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行使以下职权:1.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2.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和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的违法建筑物或者设施的权力。
3.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4.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5.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
6.公安交通管理和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7.履行法律、法规、规章或者省、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职责。
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细则由市人民政府制定。
三、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
(一)市人民政府设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同时挂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牌子,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区设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同时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分局的牌子;街(镇)设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中队(以下简称街(镇)中队)。
(二)市支队为正局级规格。市支队内设处(室)、直属大队为正处级规格;区大队为正处级规格,内设科(室)、直属中队为正科级规格;街(镇)中队为正科级规格。市支队、区大队内设机构由市编委按职能分工确定。
(三)全市综合执法队伍定编2000名,其中市支队、区大队机关为行政编制,其余逐步过渡为行政编制。编制由市支队统一掌握使用。行政编制由市、区两级编委从相关的行政部门中抽编解决,不足部分暂按事业编制配置,综合执法人员于1999年年底配齐。
(四)市、区、街(镇)执法人员原则上按市、区2:8,区、街(镇)1.5:8.5的比例配置,保证充实基层执法力量。
(五)市支队由市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为市人民政府直属局,并由一名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负责分管。区大队接受市支队和区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领导班子由市支队和区人民政府共同考察,由区人民政府任免。街(镇)中队为区大队的派出机构,以区大队的名义行使行政处罚权,接受区大队和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业务工作接受区大队的领导和监督,日常工作由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指挥、调度。
(六)按照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总体思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的职责分工是:市支队负责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综合管理和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特别保护范围及重点地区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行使综合、领导、监督、协调权,对区大队和街(镇)中队不依法处罚的行为具有更正、否决权,重大案件,市支队可直接介入查处。区大队行使区辖范围内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权。街(镇)中队行使街(镇)辖范围内巡察、立案和简易执法权。为配合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各区公安分局巡警大队可根据街(镇)中队综合执法的要求,派出警员协助执法。
(七)市、区两级综合执法队伍,在行政执法中发生的行政复议,由同级人民政府管辖,并各自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
四、经费供给
(一)综合执法队伍经费由财政全额拨付。市支队经费由市财政核拨;区大队、街(镇)中队执法人员(含退休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由财政按每个队员年均4万元核拨,由市、区财政各承担50%。专项经费由市、区各自承担,其中用于综合执法考评的奖励专项经费由市支队专题申请解
决。
(二)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实行新的财政体制后,市级所得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及没收违法财物拍卖所得款项,全额上缴市财政;区级所得款项按50%上缴市财政。不得以收费、罚没收入作为经费来源,严禁将罚款按比例返还方式解决经费问题。
(三)实行罚缴分离。除适用简易程序处罚可采取当场罚款当场收缴外,其余处罚涉及的一切罚款必须采取由当事人向指定银行缴交,执法人员不得直接收取罚款。适用简易程序罚款的,于24小时内由专人送交指定银行。
(四)全市统一使用市财政部门制发的罚款票据。
(五)市、区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对其所需的各项经费要按照足额核拨,并对罚款票据的发放与罚款的收缴实施监管。
五、队伍管理和监督
(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人员依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管理。队员应具备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熟悉相关法律和业务知识,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等条件,并经市人民政府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人员的工资、福利依照公安人员待遇执行。
(二)严格考核制度。根据考核情况确定奖惩标准,对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应取消其执法资格。
(三)实行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市支队和区大队、街(镇)中队领导要相互交流,普通队员每两年轮岗一次,副科级以上人员每3年轮岗一次。市支队与区大队、街(镇)中队领导的相互交流,需征得所在单位意见后实施。
(四)取消非正式执法队员。为保证执法队伍素质,凡未取得执法资格的队员,不得上岗执法、市、区两级财政对其工资、福利不予供给。
(五)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接受同级人民政府的监督。上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发现下级执法队伍对应处罚而不予处罚的、应受理而不予受理的,有权作出更正或直接受理查处。相关行政机关发现相应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处罚不当的,有权提请同级人民政府监督并纠正。
(六)建立稽查和监督制度。市支队、区大队分别设立督察队、监察、纠正、查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市支队、区大队要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设立投诉电话,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接受市民投诉和监督。并建立行政执法责任人制度、错案追究制度、错案赔偿制度。
(七)市有关职能部门要定期对综合执法队伍进行评议考核,评议考核情况报市人民政府备案。综合执法队伍的培训、考核、发证和监督等具体工作,由同级人民政府法制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六、试点工作原则
(一)严格执法范围的原则。凡以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的名义行使行政处罚的,一律严格按照国务院法制局有关文件规定的执法范围执行;对法律、法规未作授权的,可由相关的行政机依法办理委托,以委托机关的名义行使行政处罚权。
(二)执法权相对集中的原则。执法权相对集中行使后,原有关的行政部门不得再行使已移交综合执法队伍的处罚权,原有的执法队伍相应取消。
(三)相互配合的原则。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推进后,原有关的行政执法部门对综合执法队伍履行职责的活动应予支持、配合,切实加强专业管理,各自按照确定的职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主动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搞好城市管理。
(四)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的原则。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决定》下发之日起,市环卫、规划、市政园林、环保、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按照国务院法制局和省人民政府的文件规定,相关行政处罚权由市综合执法队伍执行。考虑到国务院法制局综合执法授权范围较广,部分专项执法尚不具备条件,暂采取合作分工的办法过渡,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对一些专项执法技术性较强的项目,可由综合执法队伍立案上报有关部门定性后,交由综合执法队伍执行。待条件成熟后,全部到位。
七、试点工作要求与安排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是我市城市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各级党政领导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加强领导。市人民政府指定一名领导同志负责该项工作的推进,并由市政府法制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成工作小组,负责协调、理顺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推进该项工作。
(二)加强组织纪律性,确保政令畅通。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组织广大干部学习市委、市人民政府有关推进综合执法的决定,认真领会国务院法制局和省人民政府有关开展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文件精神,以改革大局为重,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对拒不执行改革部署,自搞一套,或延误改革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追究党政一把手或当事者的责任,并采取必要的组织措施,确保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三)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试点工作要加强调查研究,出现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在条件成熟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报请国务院法制办批准,逐步扩大综合执法范围。
(四)试点工作从1999年6月1日开始实施。
第三篇:浅谈如何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浅谈如何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是时代所需、社会所盼、群众所愿。如何推进学雷锋内涵的时代化、载体的大众化、活动的常态化,使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使雷锋精神融入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活实践,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努力在三个方面谋求新的拓展和提升。
一、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在学习方式上求转变。雷锋精神是常新的,是与时代同行的精神力量。“学雷锋”不是生搬硬套,而要改变传统的形式主义学习方式,做到与时俱进抓学习。一是要注重学习主体的全员性。充分发挥重点人群、重点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使党员干部成为学雷锋的带头人,青少年成为学雷锋的生力军,窗口服务单位成为学雷锋的主阵地,掀起全民“学雷锋”的热潮。二是要注重学习周期的持续性。要避免“运动式”、“临时性”的学习方式,由季节性学习向全天候学习转变,时时学、处处学,形成思想上的认同、心灵上的契合、感情上的交融,最终转化为实践中的行动。三是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全面性。由单方面学习向全方位、多层次学习转变。不仅学习雷锋的理想信念、进取意识、敬业精神,而且学习他的助人品质、朴实作风和无私情怀,把学雷锋渗透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生活习惯。
二、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在形式载体上求创新。学雷锋活动要常态化,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不断创新形式载体,增强吸引力、扩大辐射面、提高美誉度。在具体实践中,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创设贴近实际的活动载体。认真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和学雷锋公益品牌活动,针对机关干部、企业职工、青少年、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农民工、残疾人)等四类人群,分别开展“学雷锋见行动、争做好公仆”活动、“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活动、“学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教育实践活动、学雷锋“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等专题活动,突出志愿服务这个有力抓手,把学雷锋活动延伸到基层单位,拓展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覆盖到各个阶层和类群体,使活动深入各行各业、深入千家万户。二是形成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把雷锋精神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社科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划,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党校的重点课程,精心组织开展雷锋精神研究和宣讲活动,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不断推出有分量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为弘扬雷锋精神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三是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活动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充分运用博客、微博、动漫、手机短片等新型传播样式,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现代元素的学雷锋活动,举办学雷锋精神网上访谈等系列活动;积极开展企地、军地、校地学雷锋共建活动,推进共建共创;按照有阵地、有队伍等“八有”标准,在城市和乡村建设“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在窗口单位评选“雷锋号”“先锋岗”文明示范单位,使学雷锋的载体和平台覆盖更广、水平更高。
三、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在制度举措上求突破。学雷锋贵在坚持、重在落实,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是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长效化的根本之策。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强化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活动成效的考核评价,把开展学雷锋活动融入市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经济社会建设各领域,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测评体系,制定专门实施方案,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建立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雷锋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建立完善的表彰激励机制。坚持典型引路,抓好典型示范。大力表彰奖励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落实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等学雷锋先进个人困难帮扶制度,通过“百姓雷锋”的引导作用、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和好人好报的激励作用,引导市民“学习雷锋、崇尚雷锋、争当雷锋”,从而不断夯实学雷锋活动的群众基础。三是建立常态化的典型带动机制。结合时代特点和区域实际,不断总结干部群众在学雷锋活动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注重挖掘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学雷锋先进典型,发现和培养一批雷锋式的服务明星、人民公仆、美德少年、身边好人、志愿者等,让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共同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展。
第四篇:常态化推进作风建设
常态化推进作风建设
作风是一名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个人品德和精神境界的具体体现。经验告诉我们,作风决定作为、决定形象、决定成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三个常态化”,确保党员干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过硬作风,彰显一心为民的执政情怀。
实现作风教育常态化。教育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应不断强化对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作风养成教育,使之成为干部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要坚持集中教育和日常教育相结合,针对干部作风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开展教育,推动作风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以教育促进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切实增强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增进同群众感情常态化。以引深干部下乡驻村、领导包村增收活动为有效载体,促进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着力了解社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帮助脱贫致富,夯实基层基础,推动农村工作,一心一意知民需、帮民富;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为重点,拓宽信访渠道,认真受理、核查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收集、研判和处置机制,一心一意解民忧、化民怨。
整治不良作风常态化。坚持开展作风整治行动,重点抓好“吃拿卡要”专项整治,坚决整顿“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之风,坚决整顿不作为、乱作为、滥作为的不良之风,坚决整顿恶意刁难、效能低下的不良之风,坚决整顿庸懒散奢、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不良之风。对违反作风建设有关规定,执行制度不严、工作纪律松散、办事拖拉扯皮、服务态度恶劣,甚至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吃拿卡要等行为,要依纪依法严肃查处,始终保持对不正之风的严查严惩态势
第五篇:浅谈如何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浅谈如何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的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新时期弘扬雷锋精神是时代所需、社会所盼、群众所愿。如何推进学雷锋内涵的时代化、载体的大众化、活动的常态化,使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使雷锋精神融入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活实践,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努力在三个方面谋求新的拓展和提升。
一、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在学习方式上求转变。雷锋精神是常新的,是与时代同行的精神力量。“学雷锋”不是生搬硬套,而要改变传统的形式主义学习方式,做到与时俱进抓学习。一是要注重学习主体的全员性。充分发挥重点人群、重点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使党员干部成为学雷锋的带头人,青少年成为学雷锋的生力军,窗口服务单位成为学雷锋的主阵地,掀起全民“学雷锋”的热潮。二是要注重学习周期的持续性。要避免“运动式”、“临时性”的学习方式,由季节性学习向全天候学习转变,时时学、处处学,形成思想上的认同、心灵上的契合、感情上的交融,最终转化为实践中的行动。三是要注重学习内容的全面性。由单方面学习向全方位、多层次学习转变。不仅学习雷锋的理想信念、进取意识、敬业精神,而且学习他的助人品质、朴实作风和无私情怀,把
学雷锋渗透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生活习惯。
二、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在形式载体上求创新。学雷锋活动要常态化,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不断创新形式载体,增强吸引力、扩大辐射面、提高美誉度。在具体实践中,应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创设贴近实际的活动载体。认真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和学雷锋公益品牌活动,针对机关干部、企业职工、青少年、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空巢老人、农民工、残疾人)等四类人群,分别开展“学雷锋见行动、争做好公仆”活动、“岗位学雷锋、争做好员工”活动、“学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教育实践活动、学雷锋“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等专题活动,突出志愿服务这个有力抓手,把学雷锋活动延伸到基层单位,拓展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覆盖到各个阶层和类群体,使活动深入各行各业、深入千家万户。二是形成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把雷锋精神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社科研究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划,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党校的重点课程,精心组织开展雷锋精神研究和宣讲活动,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不断推出有分量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为弘扬雷锋精神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三是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活动平台。充分发挥互联
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充分运用博客、微博、动漫、手机短片等新型传播样式,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现代元素的学雷锋活动,举办学雷锋精神网上访谈等系列活动;积极开展企地、军地、校地学雷锋共建活动,推进共建共创;按照有阵地、有队伍等“八有”标准,在城市和乡村建设“雷锋号”志愿者工作站,在窗口单位评选“雷锋号”“先锋岗”文明示范单位,使学雷锋的载体和平台覆盖更广、水平更高。
三、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要在制度举措上求突破。学雷锋贵在坚持、重在落实,健全完善制度机制是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长效化的根本之策。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强化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活动成效的考核评价,把开展学雷锋活动融入市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经济社会建设各领域,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测评体系,制定专门实施方案,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建立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学雷锋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建立完善的表彰激励机制。坚持典型引路,抓好典型示范。大力表彰奖励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落实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等学雷锋先进个人困难帮扶制度,通过“百姓雷锋”的引导作用、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和好人好报的激励作用,引导市民“学习雷锋、崇尚雷锋、争当雷锋”,从而不断夯实学雷锋活动的群众基础。三是建立常态化的典型带动机制。结合时
代特点和区域实际,不断总结干部群众在学雷锋活动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注重挖掘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学雷锋先进典型,发现和培养一批雷锋式的服务明星、人民公仆、美德少年、身边好人、志愿者等,让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共同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