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河北省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河北省“大健康、新医疗”产业 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大健康、新医疗”产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包括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体育健身、健康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健康保险等为主体的健康服务产业。
为促进“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和《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目标
(一)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康养老、中医医疗保健、健康旅游、体育健身等多样化服务快速发展,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旅游等服务能力快速提升。社会资本兴办各类医疗健康机构,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多元化办医格局基本形成。
(二)产业实力、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规模显著提升,产业品牌不断涌现,基本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对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大健康、新医疗”产业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产业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成为我省战略性支柱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技术水平、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完善政产学研用的医药协同创新体系,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有效提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打造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基地。运用数据库、计算机筛选、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医药产品技术研发、产业化、安全评价、临床评价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培育一批拥有特色技术、高端人才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到2020年,全省健康产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科技研发机构比例达到28%以上。
(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支撑力大幅提高。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行业标准和规范更加完善,行业管理和监督更加有效,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高端人才引进与培育模式比较完善,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多渠道投入的产业支撑体系基本形成。
二、重点任务
(一)重点打造的主导产业。
1.医药制造业。依托现有制药集团、企业、医院和科研院所,重点发展化学药品、生物制药等领域,构建以基因工程药、新型制剂、医疗器械等为重点的医药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由2015年的69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920亿元。
在化学药方面,围绕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以及临床急需的抗耐药菌和抗真菌类新型抗生素的需求,鼓励集成创新,重点推进石药制剂搬迁扩产升级改造等一批市场广阔、技术含量高的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控释缓释、纳米、微囊剂及渗透泵等新剂型及新型药用辅料研发和应用,提高我省制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华药绿色酶法阿莫西林技术升级改造等一批应用绿色环保工艺节能减排项目,积极发展博伦特药业的L-羟脯氨酸等一批高附加值、多品种、小批量的医药中间体或原料药,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由2015年的600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430亿元。
在生物药方面,加强抗体、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质及多肽药物的研究与产业化,加快生物制药及中间体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生产过程在线监测和质量控制水平。积极开展细胞治疗产品研究,突破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化的技术瓶颈。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重点推进华药重组人血白蛋白培养基、中科生物的预防用疫苗等一批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快石药的重组胰高血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常山生化的艾苯那肽等生物一类新药的研发进度。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由2015年的60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330亿元。
在医疗器械方面,围绕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医疗、家庭和个人保健市场的需求,以需求侧示范应用拉动消费需求,支持爱能生物的氧化纤维素组织修复材料等生物医学材料与组织工程产品、柯瑞生物的高端植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增材制造等技术,构建医药产品消费需求动态感知、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模式,支持秦皇岛康泰、英诺特(唐山)等一批企业加快医疗器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重点开发可穿戴、便携式等移动医疗和辅助器具产品。推动生物三维(3D)打印技术、数据芯片等新技术在植介入产品中的应用。促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着力发展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新型影像设备、核磁共振、心脑电图监测、体外诊断、生化分析、高值医用耗材等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由2015年的30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160亿元。
2.中医药产业。到2020年,我省中药工业快速发展,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完备,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培育一批国内一流的中药企业和全国特色名牌产品。中药材种植养殖规范化、规模化程度稳步提升,中药材供应得到保障,以电子商务和现代仓储物流体系为特征的规范化、现代化中药材流通体系初步建成。
中药工业。到2020年中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20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培育2家年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大型中药企业集团,5家超10亿元中药企业集团;打造30个以上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品种,其中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不少于5个。
中药种植业。到2020年建成千亩以上示范园800个、万亩以上核心示范区10个,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0万亩,进入全国前10位;企业使用的原料药材直接来自生产基地的比例达到50%,来自自建基地的比例达到30%。
中药材市场。安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建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中药市场和国家级中药材出口示范基地。建设中药原料资源动态监测服务体系,建成中药材综合交易、中药仓储物流、电子商务期货交易三大平台。到2020年,争取实现中药材年交易额500亿元,出口总值突破1亿美元,通过电子商务形式和现代仓储物流中心交易的中药材占市场交易量增加到50%,期货交易数量达到药材供应量的10%,初步建成“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控、责任可究”的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
3.健康养老服务业。构建医疗与养老有机融合的业务协作机制。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康复机构合作,鼓励有医疗需求和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形成互联互通、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全省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落实65岁以上老年人就诊、检查、交费、取药、住院优先政策。建立健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制度,为老年人医疗保健和护理康复服务提供保障。
开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行动。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能力;推行家庭医生制度,鼓励医生与家庭结对服务。推进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老年人照料服务。完善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服务合作机制,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和家庭服务的范围和能力大幅提升。
实施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工程。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健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合作,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鼓励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中医医院开展社区和居家健康养老业务,通过医疗契约服务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
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办具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同等享受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开展一站式办理,为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医养结合机构提供便捷服务。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需求,积极开发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4.健康旅游业。利用我省旅游资源,建设中医保健、温泉滑雪、康复疗养、避暑养生等一批健康旅游基地。打造以北戴河健康城、安国中药都、扁鹊中医药文化产业园为代表的功能齐全的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打造健身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文化名片。
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建设特色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主题酒店,形成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
推动构建健康旅游产业大格局。高标准建设环首都、环省会、沿海、燕山—太行山旅游产业带,编制环首都国家公园规划,在京津周围森林资源良好、基础条件完善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打造一批集度假、疗养、保健、养老、娱乐于一体的优质休闲养生区。
积极开发健康旅游产品。整合绿色生态、医疗、中医药等特色养生保健资源,开发草原、冰雪、山地、温泉、武术、禅修等健康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健康旅游示范产品。
5.医疗卫生服务业。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加强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县级医院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以国产设备为主,推进建立县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形成“县检查、省诊断”的医疗服务新模式。以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继续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建设和设备配备,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明确基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定位,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转变基层服务模式,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三个一工程”,即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位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张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
强化服务体系薄弱领域。继续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扩大优质资源技术辐射范围。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加强省、市级儿童医院等专科医院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推进护理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和妇幼健康、精神疾病防治、护理康复、卫生应急、血站、国产医疗设备应用示范基地等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
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社会办医院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整合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进一步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职责,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培训和考核。重大疾病诊疗逐步交由医疗机构统一负责,患者在社区的健康管理、随访服务和健康教育等逐步交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推广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与城乡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完善分级诊疗模式,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为突破口,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资源纵向流动,提升基层承接多发病、常见病和康复治疗的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加快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省、市、县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基本建成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卫生计生一网覆盖、居民健康一卡通用和医疗、医药、医保信息资源融合共享。强化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贯穿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大数据分析应用,推进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强化预防、治疗、康复的精细服务和居民连续的健康信息管理业务协同,推进医疗、医保、医药的精准管理。积极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模式,实施“e健康”工程(互联网+健康医疗),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的深度融合。
实施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项目。着力建设省、市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推进县级中医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力争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完善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部建立中医科、中药房;加快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建设,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7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诊所,支持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推进多种中医药方法综合应用的治疗模式,推行多专业一体化诊疗的服务模式,发展“治未病”和康复等中医药服务,探索建立中医医院服务新模式。鼓励优秀中医药企业和机构到境外开办中医药服务机构,培育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中医药品牌。
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办医。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支持社会办医院和健康服务机构,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一视同仁。凡是没有明令禁入的健康医疗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引导社会办医院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放宽服务领域要求,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
大力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积极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康复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卫生检测中心、影像中心和病理中心、制剂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推进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健康服务云平台等第三方服务外包,发展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和专利信息服务等相关第三方服务机构。
(二)重点打造的增长点。
1.体育健身产业。把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健康河北”工程,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体育与强身健体、康复融合发展。到2020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
推动体育与健身、休闲、医疗融合发展。转变体育产业、健康产业投入方式,将体育健身作为重要增长点。充分发挥体育在疾病防御、慢性病防治、病后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公众转变健康消费理念,使传统事后医疗投入转变为事前健身投入和事后医疗投入相结合。加强对群众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将医疗愈后恢复与康复训练、体能训练引入定点健身俱乐部。鼓励更多人群参与科学健身,实现减少疾病发生与体育健身产业同步发展。
促进体育生活化、体育消费便利化。鼓励体育场馆、健身会所、体育组织等面向社会提供便民服务。建设综合性体育服务互动平台,鼓励体育赛事、体育用品、体育中介等行业联动,推动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探索竞技赛事与群众性赛事同时举办、紧密结合的赛事模式。加快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一批体育服务业重点项目,联合申报国家级区域体育产业重点示范项目,联合申办和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和活动。开发拓展精品体育赛事,大力培育张家口承德冰雪运动、沧州武术、邯郸太极拳等我省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实现“一地一品牌”或“一地多品牌”。对已形成规模和品牌的崇礼国际滑雪节、保定国际空竹艺术节、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北戴河五一轮滑节和铁人三项赛、廊坊国际信鸽展等大型赛事和活动,提档升级,提高影响力。抓好体育产业基地和秦皇岛、承德市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建设。
2.保健用品行业。挖掘传统优秀中医配方的保健功能,加强保健养生相关商品研发生产。鼓励石药、华药及中医药制造企业从事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的研发生产,加大对基因产品、海洋产品、“生命产品”等研发力度。加强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监管,强化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加大对新资源、方便型保健品的开发应用力度。到2020年,我省保健品行业产值达到50亿元。
3.医药物流产业。构建分工合理、体系完备、设备一流的现代医药物流和零售网络,打造具有实力、竞争力的医药物流产业。到2020年,全省药品流通企业销售收入由2015年的600亿元增加到1200亿元。
打造一批医药健康物流产业基地。推进国药乐仁堂医药有限公司正定国际物流园、石药集团中诚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支持互联网与医药物流融合发展。鼓励阿里、腾讯等国内、国际互联网企业在石家庄开展“智慧医疗”试点。推动省内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将95095医药平台作为互联网第三方交易服务平台,积极开拓互联网药品交易业务。
三、打造产业支撑平台
(一)构建“互联网+医疗”平台。重点促进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大健康、新医疗”产业的融合创新,为产业智慧化提供重要支撑。
1.建设统一、开放、共享的河北“健康云”。整合全省医疗健康资源,建设一个面向患者、百姓和医院、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医药企业的河北“健康云”,实现跨机构、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居民和患者提供医疗、健康管理、远程会诊和保健服务,为政府监管提供大数据支撑,为健康服务机构和企业提供健康相关信息服务。
2.加快建设省、市、县三级健康信息平台。健全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实施全省居民健康“一卡通”工程,实现各类个人健康信息归并、整合和共享。支持第三方机构建立医学影像、检验检查报告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远程医疗服务系统、区域影像信息系统、医院管理和信息共享系统。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医疗信息数据库。制定医疗服务信息交换标准,建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与北京、天津市专家医院建立合作机制,大幅提高我省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水平。引进京津两地优秀卫生人才和先进技术,改造我省远程医疗卫生教育系统,提高我省医疗服务水平。
3.大力发展新医疗电子服务业态。充分利用“互联网+”,建设面向患者、医生、医院、保险、药品,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健康服务新型业态。重点培育综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家服务产业;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在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健康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快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充分利用穿戴式植入式智能设备、移动终端、固定终端等终端设备,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健康养老信息服务;积极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打造高端医疗技术和管理平台(诊室、手术室、放射、检验检测、药房、康复、体检、专科医疗),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提高高端医疗患者的服务体验。积极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在线咨询、交流互动、网上支付、远程培训等健康信息服务业务。积极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
4.全力打造“智慧医药”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集群。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开展处方药社会化供应试点工作,推进医疗机构处方社会化供应;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跨界整合医院、医生、患者,设备、药品、数据等资源,探索培育3-5家“云医院”,形成“大健康、新医疗”互联网加产业集群;发展医药电子商务产业,推动自营式B2C网上药店、第三方平台模式和B2B采购平台快速成长;积极推进“互联网+”益民服务,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发展第三方在线健康市场调查、咨询评价、预防管理等应用服务,提升规范化和专业化运营水平;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产业服务水平。
(二)拓宽投融资平台。
1.完善多元投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建立健康产业发展投融资基金,鼓励私募公司和创业投资机构对健康企业的股权投入。积极支持成熟企业通过境内主板、创业板、中小板以及海外股票市场上市融资。探索健康产业的国际融资方式,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健康产业项目,吸引国外资金的介入,推动健康产业园区的国际合作,促进健康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2.积极发展健康保险。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为“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推进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扩大人群覆盖面。积极探索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等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
(三)搭建人才支撑平台。利用京津一流的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所,采取合办、引进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到我省兴业。加大相关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构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互促的“大健康、新医疗”产业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河北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河北中医学院等高校加强相关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打造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健康信息、健康食品等领域的研究型和管理型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健康相关专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健康管理、健康养生、中医药保健、健康旅游、健康制造等领域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充分依托职业院校和成人(社区)学院,积极开展健康产业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快推进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行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廊坊固安中国(河北)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发挥其凝聚高端健康医疗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的作用,打造成“大健康、新医疗”产业的增长极。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20家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重点产业发展布局
(一)环京津健康养老产业圈。瞄准京津老年高端消费人群,按照“医、护、养、学、研”一体化新模式,构建环京津健康养老产业圈,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医疗健康和老年养护基地。
1.启动京津冀都市圈公共卫生及养老产业规划。按照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建共享”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解决三地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互相独立、自成系统问题。打造以廊坊燕达国际健康城、保定涿州码头国际健康产业园等一批环首都大健康产业聚集区。
2.推进环京津养老基地建设。发挥廊坊、保定市紧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利用三河燕郊等地的养老资源打造养老产业。发挥张家口、承德市北部生态涵养区的优势,积极发展面向京津的养老产业基地。
(二)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落实《石家庄市高端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做大做强以石药、华药、以岭、神威等为代表的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全力引进大型医药企业集团,打造医药产业新的增长极。坚持开放创新、协同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特别是京津地区医药领域科研、产业等战略合作,建立科技资源、科研服务共享机制,促进技术资质、人才流动、药品标准、市场准入等的有效衔接和互通互认。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药用辅料与制剂”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实施67个高端医药重点项目,推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发展。
(三)渤海新区医药工业园。发挥沧州临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容空间大、配套条件好和低成本优势,引进四环药业、双鹤等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重点医药企业,与北京、天津市共建渤海新区医药工业园。提升高端品牌药、独家及大品种药物的市场规模,打造京津冀新药品种落地转化和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承载地之一。
(四)安国中药都。以构建“三区、三基地、三体系”为重点,将安国打造成中国中药之都。壮大产业规模,形成全省中药产业生产核心区、全国最大的中药保健食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天士力集团安国数字中药都项目建设,建成集中药材商贸、仓储物流、电子商务、期货交易为一体的全新中药材专业市场;加快绿色循环工业区建设,打造一批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的健康养生胜地。
(五)扁鹊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利用扁鹊中医药文化背景和白洋淀湿地、温泉等资源,在华夏医祖扁鹊故里任丘和生前封地内丘,打造集中草药种植、加工、贸易和民族医药文化挖掘、交流及健康养生、旅游观光等产业园区。
(六)张承地区健康休闲旅游区。
1.建设以张家口为中心的运动康体休闲旅游区。以张家口市区为中心,覆盖涿鹿县、赤城县、崇礼区、蔚县、阳原县、宣化县、怀来县、张北县、沽源县,依托草原、冰雪等特色资源,整合旅游资源,构建面向京津,辐射山西、内蒙,拓展全国市场的运动康体休闲旅游区。
2.建设以承德为中心的健康养生旅游区。以承德避暑山庄为中心,覆盖承德县、兴隆县、滦平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隆化县,依托皇家、狩猎等特色资源,整合长城、森林和历史文化等资源,构建面向京津,辐射东北,拓展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健康养生旅游区。
(七)太行山—燕山山地康体健身休闲区。利用太行山、燕山的自然资源,大力推进休闲旅游、康体健身产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建设力度,使太行山、燕山地区成为“森林康养旅游”、“医疗美容旅游”和周末休闲健身的著名目的地。
(八)沿海度假休闲旅游区。依托海洋、避暑等特色资源,突出滨海度假和生态优势,在秦皇岛、唐山市构建面向全国和国际市场的滨海度假休闲区。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由省政府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省商务厅、省旅游局、省体育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河北省推进“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制定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规划体系,做好顶层设计,围绕发展定位和重点,结合总体空间布局,进一步编制“大健康、新医疗”产业重点领域和行业专项规划,形成统一衔接的“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各市、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根据本规划,制定本地“大健康、新医疗”发展规划,完善工作机制,统筹组织实施。
(二)推进政策创新。全面梳理“大健康、新医疗”产业领域的相关政策,落实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出台的优惠措施,着力从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技术创新、投融资政策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体育、医疗等省级产业引导基金在投向上向“大健康、新医疗”领域倾斜,对列为国家级或省级的重大产业项目进行扶持。探索“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正面引导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管理方式,促进重点产业和领域加快发展。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健康产业公共产品指导目录。完善医保支付机制,充分发挥医保基金引导健康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三)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打造强势宣传阵地和平台,广泛开展健康知识宣传,鼓励开办专门的健康节目或栏目,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行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健康消费观念,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组织举办国际性的年度健康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打造行业性活动品牌。严格规范药品、保健用品、医疗机构等健康产品方面的广告和宣传行为,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的手段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环境。
(四)加强监测评估。尽快建立“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建立完善产业运行监测网络平台,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的统计监测,及时分析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政策措施建议。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大健康、新医疗”产业规划实施进行中期评估机制,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加快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将“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目标和指标纳入各地、各有关部门考核体系,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篇: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7)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部署,为加快我市健康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健康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健康产业包括健康服务产业和健康制造经营产业,主要是指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与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其中健康服务产业包括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咨询服务、人才服务、培训考试等;健康制造经营产业涵盖医药用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绿色食品、体育健身用品、医疗器械、中药材、医用材料、原料中间体、制造设备、包装材料、化妆品等。本规划侧重于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
(一)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形势。健康产业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兴产业,有专家分析其可能取代it业成为未来十年内领导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据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与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行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超过10%,而我国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健康产业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1.优势与机遇。
(1)中医药优势明显。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称,中药材品种及蕴藏量、中医药从业人员及机构数、研究开发能力和中药产业产值均居全国前列。范围内有国家“中医急症治疗中心”、“中医眼底病治疗中心”,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4个、省级31个、市级19个,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骨科、肛肠科、儿科、肝病、肺病、针灸推拿、眼科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同仁堂、德仁堂等著名中医药企业。
(2)优质医疗机构及学科建设发展良好。拥有一批优质医疗机构,如大学华西医院、省医院、军区总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骨科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二医院、市三医院等。口腔医学、循证医学、心脑血管专科、骨科、烧伤外科、心理卫生、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肿瘤专科等领域居全国先进水平。
(3)城乡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以来,我市采取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加大投入等重大举措,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为重点,各级财政对卫生总投入达66.43亿元,其中,投入22.168亿元,较增长773%。投入4.2亿元对全市223个公立乡镇卫生院实施“五统一”的标准化建设。对18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八统一”标准化建设,对2396个村卫生站实施标准化改建。形成了政府主导、可及性较好、全覆盖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对市级医疗机构进行了调整合并和改扩建,建立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市血液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传染病医院)。依托县级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卫生机构技术力量,构建区域卫生医疗中心。逐步形成以大学华西医院为龙头、我市现有优质医疗资源为主体的中西部医疗服务中心。
(4)健康产业市场容量大。,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659元;全市医药和医疗设备收入200.09亿元,较增长224.6%;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市民休闲文化、健康保健特色鲜明,市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为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空间。
2.问题与劣势。
(1)高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较少,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仅占全市医疗机构的10%,难以满足市民对高端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此外,我市还没有一座档次高、规模大的国际医院,难以适应国际交流快速发展的形势。
(2)健康产业项目较少,服务项目单一,规模有限,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社会资本对健康产业投资尚显不足。
(3)全民健康意识和水平有待提高,健康的生活习惯需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亟需拓展。
二、基本思路、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1.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国际医学城、中医药产业、医疗康复服务、全民健康管理和教育、医学支持平台、健康产业信息化以及展会节庆活动为重点,以健康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为动力,以发展健康产业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宗旨,面向涵盖健康、亚健康和患病各类人群,与休闲、旅游、文化、体育、传媒等领域相结合,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健康之都”,构建起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
2.按照产业高端、特色突出、国际知名的定位,瞄准国际高端健康产业,着力引进世界一流的企业及能迅速带动产业升级的重大项目,积极扶持,使其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力争用5—8年时间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现代健康产业集群。
3.按照“联动发展”、“内生外引”的发展模式,利用我市医药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注重行业之间协同促进,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壮大健康产业,延伸产业链。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市场化原则。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
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健康产业发展。
2.坚持社会化原则。充分发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与民营医疗卫生资源的互补作用,倡导全民参与、惠及全民,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3.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延伸中医药、健康体检等产业链,鼓励开发开展前端及后端新型增值服务,延长价值链条,刺激健康消费。集约节约利用有限资源,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健康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互补发展,形成健康产业新兴增长点。
4.坚持解放思想,打破垄断。站在城乡统筹、促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高度,打破属地、所有制的界限,改变生产方式、采用信息化服务,实现技术、知识、信息和资源共享。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2017年)。构建起与“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使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集健康保健、养生康复与健康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民族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聚集地,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健康”。
2.近期目标(—2012年)。基本完成40个健康服务产业项目,总投资达300亿元。国际医学城项目产值达40亿元;中医药产业项目产值达21.2亿元,年增长率近25%;医疗康复服务收入达250亿元,年增长率高于15%,力争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前3位;健康管理服务收入达3亿元;医学支持平台项目收入达6亿元。
3.中期目标(2012—2017年)。引进国际一流医院和现代化的传统医药养生保健项目;建立健康产业信息化平台;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全民化、健康教育社会化、全民健康管理、全民健康体检。健康产业年均增长率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三、发展重点、产业布局与重点建设项目
发展重点分为国际医学城、中医药产业、医疗康复服务、全民健康管理及教育、医学支持平台、健康产业信息化和健康展会节庆活动等7个方面,含51个子项目。预计总投资约614.369亿元,其中近期(—2012年)投资114.369亿元(有4个拟定项目投资待定)。
(一)建设国际医学城。在温江区集中发展集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国际医疗旅游、教育研发和商务配套为一体,面向国际国内市场,专业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健康产业服务平台。
重点项目:芙蓉长卷——中医药文化养生公园;美国ict()肿瘤诊疗中心;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分院;省八一康复中心;大学华西医院永宁分院;博奥生物独立医学实验室;医疗综合服务区。
预计投资:总投资约500亿元,一期投资43.5亿元。
发展目标:到2012年建设成为中西部医疗及健康服务核心基地,2012年项目产值达40亿元;到2016年成为国家健康管理示范区;到2020年成为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
(二)发展中医药产业。在中心城区、都江堰市、温江区集中发展以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彰显中医药特色为主题,集中医医疗、养生康复、药膳、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护理安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康复体系,提供中医药精品特色服务,带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重点项目: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德仁堂中医馆连锁化;德仁堂药膳养生餐饮连锁化;五谷粮仓健康连锁超市;市传统医学中心;肛肠专科医院扩建项目;非遗公园·中医药精品文化特色园区项目;市二、三圈层护理安老院建设项目。
预计投资:预计建设项目投资13.5532亿元。
发展目标:产值达21.2亿。到2017年成为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医药强市。
(三)开展医疗康复服务。引进国际一流医院来蓉投资新建国际医院,引进国际医疗保险机构落户。通过合作发展,共同提高,打造多学科、多专业的全国知名的特色专科。
重点项目: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宋庆龄华西妇女儿童医院、华西三圣医院、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传染病医院)、省医院川港康复中心、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期住院大楼、市三医院扩建工程、市二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市五医院住院综合楼、省假肢矫形康复医院、市西区医院扩建项目、新生堂妇产医院、蜀都乳腺医院、红星老年病医院、济民皮肤病专科医院、肛肠病医院扩建项目、阿波罗前列腺专科医院、双流华美口腔医院、市金康诺医疗投资有限公司拟建医院。
预计投资:47.9358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250亿元。形成“三级医院为龙头,专科医院为特色,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医疗服务网络,医疗服务技术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四)实施全民健康管理与教育。以预防保健为切入点,推进健康教育社会化,促进疾病防治关口前移。制定全民健康素质教育计划、教材及宣传手册,推进健康教育进学校课堂、进社区家庭;实施全民健康体检计划,以政府购买与个人出资相结合,提供多样化健康体检服务包,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发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在蓉科研院所的技术指导作用,以城乡基层卫生机构为主、各级各类健康机构为辅,采取惠民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全民健康动态管理,实现从治病向防病、从坐诊向走访的转变,建立健全全民健康档案。
重点项目:爱康国宾蓝色海岸健康城、美年健康体检医院、凯尔健康体检医院、安生美健康体检医院等4—7个子项目。
预计投资:1.05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3亿元。以大型医院体检中心及健康管理公司、独立体检机构为主体,形成集健康筛查、评估、干预和健康档案动态管理为一体的健康综合管理服务模式,提升我市健康管理水平,打造西部健康管理之都。
(五)构建医学服务支持平台。在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以服务健康为宗旨,满足多层次需求的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开展临床、病理、食品和化妆品检测等精品特色服务。
重点项目:第三方独立检验实验室;市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心;高新达安医学检验医院;省高新兰卫医学检验有限公司独立实验室;艾迪康临床检验中心;金域医学检验所建设项目;市中药院内制剂中心储备项目。
预计投资:2.93亿元。
发展目标:收入达6亿元。将独立检验实验室建成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学术地位最高的全国知名企业。
(六)推进健康产业信息化。由政府统筹,建立健全“一个中心、两级平台、三级网络”的全市医疗卫生数据交换中心,从全域角度做到“知识、技术、信息”资源共享。以建立规范的全民健康档案为抓手,整合在蓉的所有医疗卫生资源,完成医疗、预防、保健数据及管理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共享,实现全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全面整合和互联互通,实现从大医院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康复保健、专科特色医疗、远程会诊、远程健康教育与教学、医疗卫生保障等信息网络化,并逐步与医保、社保、民政等信息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共用。
重点项目:
1.建立数字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完成“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全市统一、以个人健康档案为基础,集基本医疗、医疗保障、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健康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
2.建立基于电子病历的数字化医院信息系统。通过优化整合医院卫生信息资源和业务流程,创新考核管理体制,加强医疗卫生协作,建立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个人健康一卡通”系统,实现实时报账、健康信息查询、检验结果和电子病历互认互通、处方共享等功能。
3.建立“均衡营养健康教育在线”网络平台。通过建立集健康远程教育、均衡营养在线配餐、健康人才就业、健康社会性网络服务社区系统等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均衡营养健康教育在线”网络平台,实现每个家庭均可以便捷享受健康教育与服务。
(七)举办健康展会节庆活动。继续办好“国际中医药科技大会”,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健康产业展会节庆活动,借助会展平台进行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以及国际交流合作,促进我市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成立“市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建立协调会议制度、检查督办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
(二)完善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制定完善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明确各项工作时间、内容、任务及责任主体,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加强政策保障。加大对重点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对重点企业的改建扩建、新技术引进等项目,在现有贷款贴息政策基础上提高贴息比例、延长贴息年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在信贷资金方面支持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市)县要在土地、规划、财政等方面制定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于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要梳理招商目标企业,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对正在洽谈的特别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在市场准入、医疗资源配置、土地、财税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分利用我市医疗、中医药、体育、旅游、蜀文化资源等优势,鼓励国内外知名的企业来蓉兴办实体,促进联合开发。
(五)鼓励延伸健康产业链。充分发挥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业的技术优势,帮助现有健康产业相关机构进一步拓展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搭建服务主体和客体有效互动的健康保健平台,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健康服务水平。
(六)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利用现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及大众传媒,采取开辟专题、专栏、专刊等多种形式,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健康保健意识,扩大健康服务需求,为健康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第三篇: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全文)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推进我省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制定本专项规划。
本规划中的新能源产业是指新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相关产业,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煤的清洁利用、智能电网和车用新能源基础设施等。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资源状况。
风能。全省风能资源总储量7400万千瓦,陆上技术可开发量超过1700万千瓦,近海技术可开发量超过400万千瓦。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坝上地区,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以及太行山、燕山山区。
生物质能。我省是农业大省,各种农作物干秸秆年产量3600多万吨,除去薪柴、还田、养殖、造纸等已利用秸秆外,剩余废弃秸秆量超过1200万吨。全省林地面积7100多万亩,可作为能源林资源2100万亩,林木枝条年可利用量200万吨左右。
太阳能。我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北部张家口、承德地区年日照小时数平均为3000~3200小时,中东部地区为2200~3000小时,分别为太阳能资源二类和三类地区,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水能及地热能。全省水资源量205亿立方米,具备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条件。渤海湾是我国近海海流能较好的区域,适宜潮汐能开发利用。全省地热资源可采量相当于94亿吨标准煤。
(二)发展现状。
风力发电初具规模。全省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到2009年底,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802万千瓦,其中并网运行1358万千瓦。目前,张家口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建设顺利,风电二期工程和承德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开发方案已经国家批复,2010年将陆续开工建设;沿海及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全省在建风电场17个,总装机容量134万千瓦,预计到2010年底装机容量可达到400万千瓦,其中并网运行267万千瓦。
生物质能利用有序推进。晋州、威县、成安三个秸秆直燃发电厂投产运行,总装机容量72万千瓦;涿鹿、馆陶、吴桥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224万千瓦。石家庄、承德两个垃圾发电厂正式运行,总装机容量54万千瓦;保定、沧州、石家庄灵达垃圾发电厂二期正在建设,总装机容量51万千瓦。累计建成沼气池274万户,普及率达18%。建设大中沼气工程1453处,年产气量1743万立方米。预计到2010年底,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可达到35万千瓦。
太阳能利用明显加快。保定、邢台市被科技部、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分别授予“国家太阳能综合应用科技示范城市”、“太阳能建筑城”荣誉称号。全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进一步扩大,光伏发电开始起步。到2009年底,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到450万平方米,光伏发电装机容量810千瓦。预计到2010年底,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700千瓦。
水能、地热能利用稳步发展。张河湾抽水蓄能电站4台25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前期工作正在加紧进行,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79万千瓦。地热能开发利用向梯级模式发展,累计开发地热能井点139处,利用地热种植156公顷,养殖60公顷,采暖175万平方米,洗浴140万平方米。
新能源装备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光伏发电、风电、核电等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保定英利、宁晋晶龙、秦皇岛哈电、中航惠腾等企业和主要产品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三)主要问题。
新能源开发利用不足。2009年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足2%,除陆上风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形成一定规模外,光伏发电刚刚起步,核电、海上风电等开发尚属空白。农林生物质能利用率不到20%,农村生活用能主要依靠煤炭。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竞争力不强。生产总量小,集中度不高。骨干核心企业少,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弱。全省5家风电整机制造企业生产能力共350万千瓦,规模普遍偏小,总体设计技术全部依靠引进,市场销售不足产能的40%。
新能源保障体系不健全。统计体系尚未建立,行业标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扶持政策不够系统,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四)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新能源产业发展在宏观环境向好的同时,面临新的挑战。有利因素:国际方面,一是在原油供应“紧平衡、高价位”态势不会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能源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带来了难得机遇。二是发达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普遍推行“能源新政”,实施能源产业变革,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正在形成。三是新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为新能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内方面,一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能源消费在总量增加的同时,对开发利用清洁优质能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国家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并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至45%”,给新能源产业发展带来契机。三是我省具有较丰富的资源,综合配套条件较为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具备加快发展的条件。不利因素:我省是能源消耗大省,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可持续承载能力的矛盾非常突出,在资源环境硬性约束、新能源技术进步加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情况下,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任务非常艰巨。目前,新能源产业行业标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扶持政策不系统,相关体制机制不完善,风电消纳能力不足,光伏发电价格机制尚未形成,核电建设制约性条件较多。从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看,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为主线,按照规模化、聚集化、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化进程,增强能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能源发展和用能方式转变,优化能源结构,培育战略支撑产业,保障能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以扩大总量为首要任务,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加快具有资源优势和大规模产业化条件产业的发展。以培育新兴战略支撑产业为目标,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构筑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新能源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调整结构与转变方式相结合。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步伐,做强存量、做优增量,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社会用能方式转变。
坚持自主创新与战略合作相结合。发挥比较优势,增加科研投入,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立新能源产业行业标准体系,新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新能源(不含水电,下同)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5%,比2010年提高26个百分点。年节约标准煤1200万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万吨以上。
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15%,比2010年提高75个百分点。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900万千瓦、30万千瓦和70万千瓦。太阳能集热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500万平方米。
建成1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100个绿色能源示范乡。
培育6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工程。
按照“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发展思路,坚持“统一规划、集中开发、电网配套、统筹消纳”的原则,大力推进风电规模化开发建设。
充分利用张家口、承德地区风能资源,全力推进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确保张家口百万千瓦风电基地二期工程150万千瓦和承德百万千瓦风电基地100万千瓦投产运行。加快开发利用秦唐沧沿海及海上风能资源,启动沿海及海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
配套建设大型风电基地电力送出通道。加强风电场运行预测预报,采用先进智能化技术,优化电力调度方式,提高风电场运行水平。
(二)太阳能利用工程。
加快发展光伏电站。以张家口、承德市为重点,集中建设一批1万千瓦规模以上的风光互补光伏电站,力争张家口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10万千瓦光伏电站投产。其他地区可利用无耕种价值的空闲土地,因地制宜建设不同规模的光伏电站。
大力推进太阳能综合利用。以机关、医院、学校、宾馆、工厂等公共建筑为重点,建设一批太阳能热水系统示范工程。在城乡民用建筑领域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12层及以下新建居住建筑全部采用太阳能热水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加快推进农村太阳能综合利用步伐,推广太阳能采暖房15万平方米,太阳灶5000台,太阳能温室养殖、种植500万平方米,建设100个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村。
(三)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程。
以秸秆剩余量较大的粮棉主产区为重点,适度建设生物质直燃发电厂。以中心城市为重点,加快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
大力推进农村生物质清洁利用。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在大型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支持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化,推广以生物质为主要燃料的节能炉具,推进绿色能源示范县乡建设。到2015年,农村沼气利用达到350万户,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2500处、沼气发电站10座,推广秸秆压块炊事采暖炉具30万户。
利用贫瘠土地,规划建设以甜高粱等作物为主的燃料乙醇原料种植基地,积极推进衡水、平泉燃料乙醇项目前期工作。以中心城市为重点,集中饭店、食堂等废弃油脂,建设生物柴油示范项目。
(四)智能电网建设工程。
以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初步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电网。
在发电环节上,以改善电网调峰能力、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为重点,配套建设张家口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和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一期工程。
在输变电环节上,有效衔接跨区域的特高压电网、500千伏主网架和覆盖全省的220千伏输变电线路,使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区域电网更加坚强。规划建设石家庄、张北2座特高压变电站,通过特高压交流通道消纳张承地区大规模的风电,本着“先当地、再省内、后省外”的原则,实现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沿海地区风电就近接入当地220千伏电网消纳。
在配用电环节上,加快城乡配套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智能化用户电表等产品广泛应用。
(五)煤炭资源清洁综合利用工程。
按照合理布局、有序推进的原则,加快唐山、武安30万千瓦级循环流化床(CFB)发电项目建设,力争2013年建成投产。积极谋划超超临界洁净煤发电和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项目,推进唐山、沧州临港产业聚集区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和廊坊IGCC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
加快醇醚等煤制燃料示范应用。在煤种适宜、资源丰富的地区,依托现有具备经济规模的企业建设甲醇燃料示范工程,在唐山市先行试点,建立标准体系,逐步向全省推广。加快煤制天然气开发利用,努力提高煤炭资源转化和综合利用水平。
积极推进主要煤炭矿区煤层气抽采利用,配套建设相应的输送设施,加快煤层气电站建设,扩大煤层气民用规模。到2015年,煤层气抽采量达到17亿立方米,利用量达到11亿立方米。
(六)新能源科技装备工程。
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核电等装备制造领域为重点,加快保定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邢台
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唐山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聚集区开发建设,引导企业整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壮大保定英利、保定天威、宁晋晶龙、廊坊新奥、秦皇岛哈电等一批骨干企业,增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到2015年,太阳能电池生产规模达到600万千瓦,风电整机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
积极开展新能源领域重大和前沿科技项目研究,鼓励企业围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并网技术、风机设备设计和制造技术、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电池技术、浅层地能利用技术、储能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关键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拥有并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专有核心技术。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国电联合动力风电设备及系统技术、英利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新奥集团煤基低碳能源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天威集团、风帆股份等国家认定工程中心的建设,为新能源科技装备产业化提供支撑。
(七)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示范工程。
按照“先示范再推广、先公益再普及”的原则,开展充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液化天然气(LNG)等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在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等市公交系统先行示范,配套建设快速充电站、蓄能电池更换站、LNG加注站以及停车设施充电系统等服务网络,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向其他领域和城市推广。
(八)热力集中利用示范工程。
开展储热式热电联产及地源热泵、核能低温供热等技术研究,加快成果转化。以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为主,以太阳能、地热能为辅,选择具备规模化条件的产业聚集区和城镇居民区,通过系统集成优化,建设热力集中利用示范工程。
在实施八大工程同时,继续推进核电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四、政策措施
(一)努力增加财政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精心谋划项目,积极创造建设条件,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
在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规模,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能够尽快形成较大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新能源产业重点项目给予一定额度的贷款贴息,对新能源示范、装备国产化、引进先进技术或自主创新关键技术产业化的重点项目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助,对户用新能源利用装置给予适当的补贴。支持省内新能源重点装备制造企业积极参与新能源开发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环境。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对符合省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和重点建设条件的新能源产业项目,优先列入相关计划,享受既定优惠政策。对新能源产业重点企业,优先配置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优化电力调度方式,优先保障新能源发电上网。支持省内新能源产业骨干核心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生产和使用省产首台(套)新能源装备的企业和单位给予适当奖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进行融资,提高资金筹措能力。
(三)大力推进战略合作。
密切跟踪国内外新能源开发利用趋势,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以及知名品牌企业的战略合作,在新能源开发利用、装备制造、科技创新等方面谋划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和竞争力的重大项目。进一步放宽投资准入条件,鼓励民营资本、外资等参与新能源产业的开发建设。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省外境外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营销网络,提高我省新能源产业竞争能力。
(四)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认真开展新能源资源勘查和产业普查工作,建立新能源资源数据库和产业统计体系,加强运
行发展分析预测,引导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贯彻实施国家新能源各项技术规范和标准,逐步建立健全新能源相关产品、技术、装备制造等标准体系,实施规范的新能源开发利用标准,为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做好环境影响评价。
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新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在规划、前期准备、施工建设、投产运行等全过程认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六)切实加强组织协调。
省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十二五”目标的实现。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有关部门适时开展实施后评估工作,及时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各设区市、县(市、区)政府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行动方案,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附: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无)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基本建立新能源产业行业标准体系,新能源对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新能源(不含水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达到5%,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15%,太阳能集热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同时,河北省还将建成1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100个绿色能源示范乡,培育6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巨型”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今后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大型风电基地建设工程、太阳能利用工程;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工程、智能电网建设工程、煤炭资源清洁综合利用工程、新能源科技装备工程、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示范工程、热力集中利用示范工程。
第四篇: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的通知
冀政函〔2009〕39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已经2009年4月20日省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09年4月25日
河北省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加快金融产业发展,根据《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在总结《河北省“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三年实施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制订本规划。
一、基础与条件
(一)产业现状。
1金融机构规模不断壮大,经营实力有所增强,机构门类较为齐全,金融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我省各类金融机构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组成的银行类机构;以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组成的证券期货类机构;以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组成的保险类机构;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组成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截至2008年末,有2家政策性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我省设立了分支机构,全省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9958家。证券公司法人机构1家,证券营业部65家(其中外埠27家),服务部61家(其中外埠12家);期货经纪公司法人机构1家,营业部16家。省级保险公司35家,保险分支机构3371家;保险中介机构98家,分支机构313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3075家。非银行金融机构7家,其中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设有分支机构,信托、租赁、财务公司各1家。同时,随着金融产业改革的深化,全省形成了“一办一行三局”(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的金融调控与监管体系。
2金融市场发展势头看好,竞争能力有所提高。近几年,我省金融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6%,2008年达到419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59%,金融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直接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全省金融从业人员达40万人。货币市场发展步伐加快。截至2008年末,全省银行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770902亿元,增长2336%,居全国第8位;各项贷款余额945330亿元,同比增长1697%,居全国第10位。2008年实现账面利润1996亿元。资本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08年末,全省有上市公司56家(其中境内36家、境外20家),股票57只,累计直接融资870亿元。其中2008年直接融资210亿元,占全部融资的比重达到1472%。保险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保费收入达到48059亿元,增速居全国前列,业务规模位居全国第8位。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为3%,保险密度(人均保费收入)为68991元/人。
3地方金融机构初具规模,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截至2008年末,全省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11家,省农村信用联社1家,市级联社3家、县级联社155家,其中农村商业银行1家,农村合作银行2家。村镇银行、信托、租赁、财务公司各1家。小额信贷组织137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132家、扶贫社2家、村级互助社3家)。融资性担保机构380家,典当行132家。地方银行类和非银行金融资产规模达到580818亿元。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和中介法人机构各1家;保险中介法人机构98家;地方证券期货类和保险类金融资产规模合计30亿元。经过多年的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已经成为服务“三农”、县域经济、支持个体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主要问题。1金融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对经济的贡献度较低,金融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2008年存贷比为5338%,在全国属于偏低水平。
2金融结构矛盾突出。主要是金融机构多元化程度不高,金融市场主体数量偏少、活力不足、实力不强,外资银行和省级商业银行、法人保险公司尚属空白。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只有6家入驻河北,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和期货经纪公司发展缓慢。
3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上市公司总体质量不高,规模偏小,盈利能力较弱,再融资能力亟待加强。基金、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小,柜台交易市场还未建立起来。现代金融工具运用少,金融产品单一,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缓慢。各级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机构数量较少、实力较弱、融资能力偏低。
4地方金融机构实力相对薄弱。城市商业银行规模偏小,资产质量较差,整体竞争力不强。农村信用社改革任务艰巨,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5金融发展环境亟待改善。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中介及担保机构数量相对匮乏,金融政策支持、人才支撑力度不够。2008年全省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3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42个百分点。
(三)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1未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新的空间。近几年,我省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61886亿元,居全国第6位,同比增长10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4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95元,为我省金融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我省地处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崛起,将加速我省沿海经济格局的形成。据预测,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经济将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人口将保持千分之六的年均增长率,企业融资将逐步走向多元化,规模迅速扩大,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巨大商机。
2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将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从国际形势看,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金融与经济呈现出互动、融合和渗透的特征,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愈加明显。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业改革和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给地方发展金融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一些省市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提出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努力把金融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抢占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北京市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天津市利用政策优势,正在着手建设“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浙江省提出要把金融产业作为第一增长极培育。我省环绕京津,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应利用京津金融资源,大力培植、发展河北金融产业。从自身发展看,我省金融产业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和发展期,面临由传统金融到现代金融、由封闭金融向开放金融的转变,健康发展的主基调已经形成,正步入科学发展的新轨道。
3我省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为金融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把发展金融业放在突出的位置,作为一个重要的主导产业来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在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上,我省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化诚信建设,化解金融风险,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为金融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加快金融改革开放步伐,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业的多层次需求;借助京津金融业优势,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不断提高我省金融产业的实力、活力、竞争力,形成产业增长极;以防范风险、推进创新、营造环境为着力点,努力把金融业培育成为金融产业,实现由金融大省向金融强省的跨越。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主动融入原则,加快发展金融产业。我省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必须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积极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进程,优化全省金融产业布局,充分利用北京金融资源和天津的金融创新政策,促进利益分享机制加速向我省传导。
2坚持全面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着力推进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深化改革,把引进金融主体、壮大地方金融机构、培植地方金融总部放在优先地位,下大力优化县域以下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构建竞争力强、服务高效的地方金融机构体系,推动金融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3坚持开放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原则,不断提高金融产业竞争力。正确把握当前金融国际化趋势和发展特点,全面推动金融产业的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和存贷比例,降低不良贷款率,加大政策支持和监管力度,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努力提高金融产业竞争实力。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从2009年到2013年,全省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12%左右,达到750亿元左右(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之和,2007年价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扣除每年物价上涨因素),保持金融产业较快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银行业:到2013年,力争新增中外资银行类金融机构5家,提升区域性金融总部1家,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0000亿元左右,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8500亿元左右。全省建立起种类齐全、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竞争充分、运转高效、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有力的银行类机构体系。
证券业:到2013年,力争全省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75家,累计融资金额1500亿元左右。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公司债券等融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左右;争取建立投资基金,规模达到500亿元左右。全省直接融资总规模力争达到3000亿元左右。直接融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建成股票、债券、基金、期货等种类齐全、各类证券机构较为发达的证券市场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
保险业:到2013年,力争全省中外资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达到45家,保险业务总收入9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组建全国性法人保险公司1—2家,保险深度达到4%左右,保险密度达到1300元/人左右。建成主体多元、产品丰富、服务广泛、布局合理、诚信规范、监管有效、运营安全的现代保险市场体系。
其他金融业:到2013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信托投资、财务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之和实现翻番。
三、主要任务
(一)合理规划金融产业布局,推动京津冀金融一体化。
1大力开展金融合作。把握河北金融产业发展定位,实现与京津的互动发展,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利用京津发达的金融市场,建成京津冀支付结算服务系统,推动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支付结算和产品创新,推动征信系统一体化、产权和票据市场一体化。在京津周围建设金融聚集区和金融服务区。加强与北京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和天津市创建“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的互动,积极与其打造金融合作共同体。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金融卫星城,注重发展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各设区市结合本地实际,搞好对接,加快金融产业的发展。2建设金融中心城市。以省会经济为依托,以整合省内金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本利用率为重点,通过建设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多样化的金融组织体系、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创建具有全省金融决策中心、监管中心、信息中心和综合配套服务中心等功能的金融中心城市。
3创建离岸金融市场。以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依托,以外向型、开放型和创新型金融为主旨,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建设离岸金融市场,在条件具备时打造离岸金融公司聚集区,把曹妃甸建设成我省与国际金融接轨的平台,为冀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同时,对新兴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及其衍生品开展先行先试,从体制和机制上为全省金融改革开辟一条全新的途径。
4建立开放的资本市场。以渤海新区建设为依托,以私募股权基金和非存款类金融机构为主体,发行各类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公司债券,推进房地产及其他企业固定资产的证券化。加快基金、保险、期货等金融公司建设,不断开发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开拓新的融资渠道,为冀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二)增多做强金融市场主体,汇聚金融资源。
1深化银行业改革。支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深化改革,建立业务创新和信贷投放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分支机构和基层网点的服务功能,发挥银行业领军的作用。
2壮大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引导我省现有6家股份制银行增设网点、延伸服务,逐步引进其他股份制银行和外省城市商业银行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争取将全国性名牌股份制商业银行多数引进。
3引进外资金融机构。重点引进有实力的银行(证券、保险)企业来冀设立中国总部、分支机构或出资设立法人外资机构。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增强金融市场活力。4引进金融后台服务机构。积极争取国内金融机构总部的支持,争取来冀设立后台业务、产品研发、客户服务、数据备份中心,不断增加市场主体,提高金融机构集中度,增强吸引和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
(三)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1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着力组织国有大型企业在国内整体上市,培育一批民营企业到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和引导创新型小企业适时进入创业板、场外柜台交易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市,重点推动一批条件成熟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精心培育香港市场的河北“板块”。围绕培育若干产业龙头,建立新时期标志性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兼并收购、整体上市等实现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全面提高上市公司的发展规模和运行质量,力争形成一批具有河北特色的上市公司群体。
2大力发展债券融资。搭建地方投融资平台,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筹集资金,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3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引进省外期货公司,促进期货经营机构多元化;培育期货机构投资者;发展订单农业,鼓励涉农部门及生产、加工、流通和外贸企业参与和利用国内期货市场进行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在我省钢铁、矿石主要集散地,组建我省钢铁、矿石期货交割库。
4大力发展各类投资基金。根据国家政策和我省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省内投融资机构联合省外规模大、实力强的法人机构组建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政府规范设立与运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基金,促进社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5大力发展区域股权产权交易市场。积极推进省产权交易中心与京津交易所合作,尽快建立京津冀非上市股份制公司股权、产权交易中心,推动我省非上市股份制企业股权、产权交易。
(四)加快保险市场发展,切实增强保障功能。
1积极培育和壮大保险市场。把保险业发展纳入金融产业全局统筹安排,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强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提高全社会对保险业的认识,普及保险知识。稳步增加保险公司的数量和类型,规范发展保险中介机构,鼓励和支持包括民营和外资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保险业,实现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
2深化保险企业改革。完善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加强诚信建设,强化内控管理,规范业务行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防范金融风险,努力建成经营诚信规范、偿付能力充足、内控严密、综合竞争能力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现代保险企业。
3拓展保险服务功能。继续推进省政府与各保险公司总部的战略合作,围绕全省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协调各保险公司总部运用保险资金投资我省重点工程,提供配套服务;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探索我省政策性和商业性有机结合的农业保险发展思路;大力开发保险新产品,拓展人身保险业务,积极发展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年金、意外伤害险等业务,鼓励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发展各类职业赔偿责任保险;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保费低廉、保障适度的新产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施城镇化战略提供保障。
(五)发展地方总部金融,培植金融控股集团。
1做大做强城市商业银行。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增设支行,5年内城市商业银行在全省各县(市)的覆盖率达到30%。整合地方金融资产,建立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地方总部金融。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增资扩股,扩大石家庄和唐山市商业银行规模和资金实力,提升为跨区域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增资扩股、联合重组、改制上市等方式,着力做优做强地方商业银行,增强地方金融区域聚集能力、辐射能力和调控能力,5年内向域外增设分支机构。
2推进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利用农村信用社现有的资源,鼓励县级联社和市级联社加快股份制改造,在省联社相对控股的前提下,积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入股。鼓励市、县级联社参股省联社。争取5年内县级联社30%改建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条件成熟时,争取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3组建注册地在河北的法人保险机构。5年内筹建立足河北并逐步向全国延伸的法人保险公司,开办综合性保险业务,并兼顾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切实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4支持省级投融资机构做大做强,加大融资力度,扩大融资规模。鼓励各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抓紧组建和整合城建投资公司、建设投资公司、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等投融资机构,充分发挥投融资功能。
(六)推进金融创新,促进金融产业全面发展。
1积极推进机构创新。发展壮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支持我省财达证券、恒银期货、渤海信托、金融租赁公司增强实力、完善功能,在区域内发挥龙头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投资咨询、保险代理等中介机构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重点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加快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建设,争取5年内50%的县(市)建成一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力争全省绝大多数具备条件的县(市)都能建成一家小额贷款公司。
2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引进和开发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实现融资模式的多元化。推动传统金融业务改造升级,探索现代金融业发展模式,加快金融工具、技术、服务、市场和机制创新,盘活现有存量,发展表外业务,提高存贷比例,推动金融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适应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需要,及时提供各类理财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保障金融产业发展。
1实现地方金融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从将金融作为投融资工具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实现由注重融资功能向发展金融产业的实质性转变;从片面求大求多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实现由注重发展规模、速度向追求规模、速度与效率协调的转变;从惧怕风险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实现由注重防范风险向防范风险与科学发展并重的转变。确立金融经济发展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发展金融产业的共识。
2加强各级政府金融办的力量。各级政府成立专司其职的金融协调办事机构。设立河北省金融产业决策咨询委员会,聘请知名金融专家作为咨询委员会成员,为全省金融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切实发挥河北省货币信贷执行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全省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及时公布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信息,加强地方产业政策与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适时组织银企对接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全省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新农村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的融资支持力度。
(二)多措并举,努力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1制定优惠政策。出台鼓励企业改制上市的综合扶持政策,完善落实金融机构来冀设立金融总部、后台服务基地和分支机构奖励办法,积极吸引金融机构和人才来冀落户和发展。
2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定出台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由人民银行逐步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整合成一个高效的跨部门的统一信息平台,建立起一个以政府信用为保障、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全社会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用信息服务。
3严厉打击逃废金融债行为。制定打击逃废金融债行为办法,加强金融机构与司法、财政、税务、审计、工商、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的合作互动,切实规范企业改制行为,防止企业借重组、分立、股改、破产等方式逃废金融债务。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由当地有关部门在土地、项目、贷款审批、环保治理等方面共同制裁。
4搞好金融生态市、县、乡创建活动。将金融生态建设作为地方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市、县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推进金融生态市、县、乡(镇)建设,提高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覆盖率,形成有利于我省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
(三)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提高金融产业对外开放水平。
1加强京津冀金融合作。借助环京津区位优势,建立京津冀金融交流合作机制,制订金融合作战略规划,推动深入合作。促进金融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协会的交流,构建区域金融合作平台,实现金融运行管理的全面对接,提升我省金融产业的国际化水平。大力推进京津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扩大在冀业务,鼓励参股我省金融企业,发挥其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等优势;加强京津冀金融业在风险管理、产品设计、行业监管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提升我省金融业的竞争力。
2加强环渤海金融合作。加强与环渤海省会城市、中心城市金融业的交流,加快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大相互间的支持配合力度,实现环渤海区域金融产业的共同发展。推动建立各省市金融学会、金融监管部门、中心城市间的联系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激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和跨区域经营活动,推动金融机构间开展相互持股、业务合作和人才交流。(四)实施人才战略,为金融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1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发金融产业人力资源,开展金融系统员工培训。有关部门与金融院校联合建立金融干部培训基地,不定期组织市长、县长、行长(经理)培训班。加大河北金融学院、河北大学和河北经贸大学的建设,使之成为我省金融人才培养基地。
2建立和完善选人用人的考核激励机制。地方金融机构的行长(总经理)全部面向全国聘任,实行任期目标岗位责任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进一步改革金融企业现行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对驻冀各类省级金融机构领导班子继续实施“金融贡献奖”考核评比。鼓励金融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干部交流挂职。
3研究出台引进优秀金融人才的措施。把培养吸纳聚集人才作为促进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引进金融专业人才,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金融产业急需的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精通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创新技术的高级人才来河北创业和发展。
(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
1建立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在省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由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河北证监局、河北保监局和省直有关部门组成的河北省金融稳定协调组织的作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2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省政府主管部门、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各金融监管机构要进一步畅通信息沟通渠道,规范信息通报程序,及时通报信息,研究解决金融产业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和完善处置金融风险应急办法。
3建立联合执法机制。采取金融监管部门与工商、税务、审计、公安、法院等部门联合执法方式,共同打击金融领域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增强监管合力,防止出现监管盲点,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金融监管部门为主体、有关执法部门为支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金融安全体系。
4建立业内防范风险机制。金融企业在调整优化结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的同时,要注重从源头上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完善风险防范措施,防止新的不良贷款产生,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5发挥金融同业协会的规范自律作用。组建河北省金融产业协会,进一步加强银行、证券、保险同业协会建设,增强行业组织自律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自我约束、纠纷协调、信息沟通、协助监管、改善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推动金融产业规范发展。
第五篇:深圳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
深圳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生命健康产业关乎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为改善和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当前,全民健康需求迅猛增长,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融合不断加速,新产品、新应用、新业态层出不穷,生命健康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抢占高端、面向未来,加快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是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造深圳质量、促进民生幸福的战略行动,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定位、两个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等,编制《深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本规划所述生命健康产业包括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领域的生命健康服务业以及为其提供支撑的生命信息设备、数字化健康设备和产品、养老康复设备、新型保健品、健身休闲用品等生命健康制造业。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产业支撑条件优越。近年来,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系列规划和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质增量。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势突出,超级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能力国内领先,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作为国家首批生物产业基地,生物产业规模全国居前,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研发不断突破,深圳国家基因库建设有序推进,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和技术储备。生物与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孕育和催生了健康新服务和新模式,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优势行业引领全国。当前,我市生命健康制造业率先发展,生命健康服务业蓄势待发,生命信息、高端医疗等行业具有全球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2012年我市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约250亿元。新一代测序能力与超大规模生物信息计算与分析能力位居世界第一,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疾病筛查等示范应用有序推进,华大基因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基因组研发与科技服务机构。干细胞和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生物医疗产业发展基础较好,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北科生物建成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干细胞库群和全球首个通过美国血库协会(AABB)认证的综合干细胞库群,涌现赛百诺、博泰生物等一批知名企业。营养保健起步较早,健康管理不断突破,中医养生独具特色,健身休闲快速发展,拥有健康元、第一健康、中航健身会等一批龙头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深圳创新发展环境较为优越,自主创新体系日益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8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40.3%。截至2012年底,深圳在生命健康相关领域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18家,工程实验室5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孵化器20家。以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生命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初步建立。深圳国家基因库基础性支撑作用日益完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肿瘤基因组临床应用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化学基因组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下一代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基因组学、生物治疗、超级计算、云计算等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
产业发展环境良好。深圳地处珠三角地区,岭南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养生保健氛围浓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公众生命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生命健康产业市场需求旺盛。深圳毗邻香港,开放合作空间广阔。深圳是我国南部美丽的滨海城市,山海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具备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良好自然条件。深圳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政策上具有独特的先行先试优势,率先出台了《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生物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整体而言,深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环境较为优越,发展基础比较扎实,但仍面临着产业规模与发展水平尚需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与全民健康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企业梯队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有待完善,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仍需增强,政策突破及先行先试任重道远等突出问题,急需在发展过程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面临形势
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孕育生命健康产业新机遇。进入新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全基因组检测与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3D细胞打印技术等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并将为新阶段人类生命健康需求提供新手段、新途径。信息技术继续保持加速发展态势,云计算、超级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随着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融合、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突破,基因检测、远程医疗、个体化治疗等生命健康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生命健康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生命健康产业新需求。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健康意识的整体增强、生活方式的全面改进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人们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当前,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健康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均超过10%,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在1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健康产业规模仍然较小,占GDP比重不足5%,健康需求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加速转变,生命健康产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命健康产业成为全球未来竞争新领域。生命健康产业正在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焦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部署发展生命健康产业,从战略层面强力推动生物经济与健康产业发展。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关战略规划、行动计划,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发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制定10项直接相关行动计划。近年来,国内诸多省市也竞相开展生命健康产业战略布局,努力抢占发展先机。
生命健康产业成为深圳科学发展新举措。在推动我市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抢抓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及早启动生命健康产业培育计划,掌握发展主动权,打造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竞争力,实现超越、持续、创新发展。健康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生命健康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先进、绿色低碳、前景广阔等特点,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是实现我市经济由内需和外需共同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重要路径,是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建设美丽幸福深圳、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把握生物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新趋势,研究全球生命健康产业新态势,着眼促进全民健康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前沿生命科学发现为基础,以先进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支撑,充分发掘深圳国家基因库生物信息资源,有效利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数据处理能力,强化健康制造基础作用,培育健康服务新兴业态,广聚优质创新资源,完善产业空间布局,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促进科技引领、产业发展与普惠民生良性互动,将深圳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立足民生,着眼长远。立足全民健康需求与构建和谐社会,着眼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全面提升社会幸福水平。
创新引领,突出特色。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政产学研资介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做优做精细分领域,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开放合作,广聚资源。优化合作环境,积极吸引国际领先技术、专业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引进国际新型健康服务业态,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有效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
优化布局,协同发展。整合空间资源,引导企业聚集,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分工,推动企业协作,形成协同发展、创新高效、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产业发展环境较为优越,产业支撑体系初步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成为国际知名的生命信息和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国内重要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努力将我市打造成为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领先城市。
——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领域实现快速增长,优势特色领域不断拓宽,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日益增强。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龙头企业3-5家,超亿元企业50家以上。
——创新能力:培育发展若干自主创新能力强、在国际上具有科技引领作用的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国家基因库一期建成,新建一批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在生命信息、个体化治疗、数字化健康管理等领域实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突破。
——空间布局:整合空间资源,依托深圳国际生物谷、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深圳国际低碳城等区域,进行生命健康产业“一核、两区、多中心”的规划布局。
——示范突破:争取国家在我市先行先试一批产业扶持政策,在基因检测、干细胞治疗等领域率先实现突破,大力推广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示范应用。
到2020年,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将我市建成全球重要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国际领先的生命信息和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国内知名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
三、重点领域与主要任务
(一)生命信息领域
主动把握后基因组时代战略机遇,充分开发和利用深圳国家基因库人类遗传资源及基因信息大数据,整合产学研资力量,着眼前沿科学研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升生命信息大数据的采集、挖掘、整合、分析、应用能力,支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命信息采集、计算、分析等关键设备与产品,增强对生命健康产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重点推进新一代生命信息测量技术、分析技术与现代专业服务的深度融合,支持发展生命科学合同研发服务等新业态,提供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跨组学生命信息服务,全面实现生命信息服务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二)高端医疗领域
以技术、政策、资本和人才的有效整合为核心,重点发展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个体化治疗和第三方医学检测等领域的高端技术、新型服务、新兴业态,支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向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拓展延伸,鼓励企业参与和承担制定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及政策法规,加快建设高端医疗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以个体化治疗技术为核心的国际高端医疗产业集群,提供个体化、规范化、高质量、一站式的高端医疗技术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1.个体化治疗
支持基因诊断与靶向治疗相结合的高端个体化治疗产业化发展,研究制定有利于国际先进医疗技术快速落地转化的产业政策,积极培育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在全球个体化治疗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鼓励企业引进和转化国际先进的个体化生物治疗技术,把深圳建设成为集个体化治疗、养生、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医疗服务中心。
2.第三方医学检测
支持新型第三方医学检测技术开发和服务模式创新,培育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优化配置医学检测技术、设备以及人员等资源,提高检测的稳定性、先进性和精确性,健全深圳市医学检测报告互认制度,加强医学检测数据管理,促进第三方医学检测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
(三)健康管理领域
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相结合,推广应用移动健康终端产品,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命健康信息平台,实现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健康信息管理,培育差异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逐步推广应用分级式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服务质量,推动健康管理产业向新型化、个体化、网络化、社会化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1.个性化健康管理
面向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个性化健康管理需求,探索集预防、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教育与促进为一体的新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培育一批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整体式推进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企业,发展家庭医生、个性化体检、疾病筛查、保健指导、健康干预、慢病管理、心理健康咨询等特色健康管理服务,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服务质量。
2.数字化健康管理
充分发挥健康大数据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设备和产品,鼓励开发和应用健康管理软件,建立数字化健康信息系统,整合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本地和远程的健康信息管理互联互通,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四)照护康复领域
满足不断增长的照护康复需求,加快推进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的集成应用,培育一批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照护康复服务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强行业规范,完善管理体制,重点发展养老服务、专业母婴护理、康复服务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提高相关设备和产品研发制造能力,推进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推动照护康复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1.养老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和自然环境等综合优势,培育一批社会化、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完善老龄健康支持体系,立足本地、服务周边、辐射全国,推进老龄用品的研发与制造,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创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2.专业母婴护理
针对我国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满足多层次母婴健康服务的需求,发挥我市专业母婴护理行业的先发优势,重点开展专业化、一体化的母婴护理服务和女性产后修复服务,充分整合服务资源,加快制订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服务监管体制,强化专业人才培训,促进专业母婴护理行业快速发展。
3.康复服务
整合康复医疗资源,鼓励民营机构进入康复服务行业,建设专业化、规范化的康复咨询、治疗、辅导等服务机构,加强专业护理人才教育与培训,提升服务品质,支持特定群体康复、专业康复等新型康复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五)养生保健领域
开展生命理学模型、特色养生保健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养生保健标准和规范,推动在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开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重点发展中医养生、医疗美容、亚健康人群保健及相关产品制造业,探索发展养生保健新业态,全面推进养生保健行业发展。
1.中医养生
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推广中医传统疗法,发展中医营养饮食、按摩保健、调理保健、慢病预防等特色养生服务,支持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繁荣中医养生文化,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中医养生行业科学、健康发展。
2.新型保健品
充分发挥岭南特有动植物资源、我市先进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等综合优势,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平台,积极推广先进的生产管理规范,完善国际认证体系,大力推进新型保健品研发和应用,优化产品结构,引导行业集聚,促进新型保健品行业规范化、品质化发展,推动保健品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3.医疗美容
以安全可靠和政策法规允许为必要前提,发展以个性化订制为特色的医疗美容项目,支持开发和应用医疗美容新材料、新仪器、新技术,探索医疗美容保险服务,培育一批医疗美容硬件设备制造和特色服务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六)健身休闲领域
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需求,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都市型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的良好基础,重点发展体育运动设备、健身器械研发制造和健身休闲服务,促进健身休闲与医疗、养生、美容等产业的互动协同发展。
1.体育健身
充分发挥我市体育健身行业紧跟国际前沿、引领国内潮流、品牌知名度高、时尚氛围浓郁的特点,鼓励各类大型综合健身俱乐部开展多元化的健身服务项目,支持企业承办商业性的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拓展新兴都市体育健身项目和特色体育运动培训,大力发展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体育用品制造,培育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2.健康休闲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山海资源,整合养生保健、文化、体育健身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运动体验游、养生文化游、山水休闲游等休闲旅游服务,建设集娱乐、健身、文化、自然体验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健身休闲区,促进健康休闲产业科学化经营和规范化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确保规划落实
深圳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我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工作。建立、健全主管部门负责制,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组建生命健康产业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鼓励行业协会等机构参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研究咨询、标准制定、平台建设、技术和产品推广等工作。
(二)争取国家支持,开展先行先试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市先行先试,借鉴国际成熟的管理体系与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认证体系,开展新型医学检测技术和生物治疗技术的临床研究与应用,争取放宽境外医、护等专业人士在我市的执业许可,积极试点“医师多点执业”等。进一步推进将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对大型医疗设备、检测设备等进口给予快速审批、关税减免等支持。率先建立健全生命健康产业的行业监管体系。探索将健康检测、健康促进等服务纳入医保覆盖范围,支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推动深圳医疗保障制度率先向健康保障制度转变。
(三)完善人才梯队,强化智力支撑
将生命健康产业专业人才纳入我市人才管理体系。与现有国家、省、市人才引进计划相衔接,引进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一流科研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鼓励与国际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加快培养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支持建设相关领域特色学院和研究机构,争取国家支持赋予特色学院学位授予权。支持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鼓励院校及培训机构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提供职业培训和创业辅导,加快培养照护康复、养生保健、体育健身等专业技能人才。
(四)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动力
设立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生命健康公共服务的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生命健康产业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投资生命健康产业项目,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命健康企业发展,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生命健康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在生命健康领域提供创新型产品,支持生命健康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五)整合优势资源,完善空间布局
加强统筹规划,整合空间资源,打造“一核、两区、多中心”的产业布局。“一核”,依托深圳国际生物谷,重点发展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等产业,打造深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两区”,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引进一批国内外生命健康企业和机构总部,打造生命健康产业总部集聚区;在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布局一批生命健康设备与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推进生命健康服务示范应用,打造绿色低碳生命健康城。“多中心”,结合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对接市民需求,科学布局一批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各具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服务和制造中心。
(六)创造良好环境,促进产业发展
完善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相关法规。给予生命健康产业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执业环境等政策扶持和倾斜。制定、推行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诚信服务制度。加大生命健康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生命健康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积极开展产业发展调查统计研究。加强健康教育,注重宣传引导,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氛围。强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对生命健康产业的基础支撑作用。广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形成发展合力,推动我市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