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旅游产业前景浅析
河北省旅游产业前景浅析
[摘要] 本文总结了当前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旅游产业在河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该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形势良好,但由于产业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城市带动力的不足和人力资源匮乏等方面的原因,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尚未能充分开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以借鉴的今后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旅游产业、河北省、发展方向
河北省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大省,近年来旅游业发展保持了持续快速的良好势头。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外环渤海、内环京津的区域优势,使河北省具有旅游业发展的优越条件和广阔前景。
一、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行业体系日益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持续扩张。旅行社,酒店,等相关行业发展迅速,且产业日益成熟。
(二)旅游经济高速增长,效益水平大幅提高
近年来,河北省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十一五” 以来,河北省入境旅游接待和创汇总量分别达到 229.3 万人次和 8.3 亿美元。河北省旅游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时期全省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是我省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
(三)旅游资源禀赋优越,发展优势突出
河北省旅游产业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滨的省份。河北省传统旅游资源丰富。全省拥有世界文化遗产 3 座 4 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5 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7 处,国家级森林公园 11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5 处,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3 处,全国十大风景名胜2 处。河北省文物遗存数量多、历史久、档次高、内涵丰富。全省有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80 处,居全国第一位,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8 处,居全国第三位,是全国著名的文物大省。此外,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丰富的土特产品和璀璨的民间工艺,都是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
全省大力提升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完善自助旅游服务体系,交通通达和通畅能力得到明显改善,旅游交通的可进入性明显提升。石家庄、山海关、邯郸机场相继开通旅游航线,为旅游业发展提升了空间。石太高铁正式开工运行,西柏坡专用公路、京承高速公路等重点旅游公路开通,有力引导了客流。全省旅游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旅游景区给排水、电力、通讯设施不断完善,为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和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旅游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旅游业经过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大省的跨越。“十一五” 以来,全省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成熟的发展阶段,旅游产业进入了由量变到质变、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战略提升阶段。旅游产业在规模上继续高速扩张,在结构、产品、要素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在效益和质量上明显提升,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将发挥更大作用,成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二、河北省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一)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08 年河北省旅游总收入554.49 亿元,相当全省 GDP 的 3.43%,是我省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对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着极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2、发展旅游业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展了农村非农就业空间,成为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突破口。
3、旅游产业是促进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领域。河北是人口大省,剩余
劳动力问题突出。旅游产业发展能够带动社会就业,为城乡居民提供了
大量就业机会。2008 年,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到了 50 余万,带动间
接就业 200 多万人,特别是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快了农民脱
贫致富步伐,对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积极作用。
(二)在河北省产业体系中的地位
1、旅游产业是河北省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河北省旅游产业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体系,产业关联度较高,涉及范围广,就业量较大,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推动力量。在产业体系建设中,应发挥旅游产业的优势和特色,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重要条件。
2、旅游产业是促进多个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的纽带。
旅游产业具有产业综合性强,服务涵盖面广的特点。旅游产业不仅覆盖住宿业、餐饮业、客运交通业、文化娱乐业等服务业门类,而且可与农业、林业和加工制造业联动发展,高农业附加值,是现代产业体系中与多个产业相互融合的重要纽带。
3、旅游产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缓解日益紧张的生态环境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现代产业体系可持续性特征的表现。从总体上看,旅游产业是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业,是循环型第三产业的典型代表。在一些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替代资源破坏性产业,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的开放性、融合性和可持续性。
三、河北省旅游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旅游业近几年的发展势头迅猛,市场业绩突出,但是与全国或者周边其他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河北省旅游业的产业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三个方面。在区域结构上,北 “热” 南 “凉” 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国际旅游目的地数量少,入境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北部、中部、南部良性互动不足。在产品结构上,一般性的旅游产品多,精品、名牌少; 观光产品多,休闲度假、专项产品少; 温热季节产品多,冬季产品少。在企业结构上,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多,具有竞争实力的集团和 品牌企业较少。
(二)中心城市带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河北省在旅游开发中忽视了中心城市的建设,城市整体形象特色不鲜明,综合配套功能不足,各地区旅游产品开发种类较少。秦皇岛、承德、石家庄、保定、廊
坊等进入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行列的城市,作为旅游中心城市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城市风貌、风光、风物、风情的挖掘展示不够,口岸门户、会展设施、博物馆、特色街区、传统文化活动、旅游信息中心等建设不足,缺乏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和对周边景 区的带动力。
(三)人才与科技能力不足
河北省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相对薄弱,人才培养落后于旅游业发展需求。旅游行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能力不足,制约了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才科技等要素在竞争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一些先进省市凭借其人才技术优势加快发展,对河北省旅游业形成竞争威胁,这为我省旅游业培育人才、提升科技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方向
(一)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1、积极推进红色旅游。
谋划和设计河北省红色旅游组合产品,将红色旅游与周边绿色生态旅游组合,与历史文化旅游组合,与民俗文化旅游组合,与观光农业旅游组合,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等工作结合,形成叠加吸引力和整体优势,扩大产业规模,打造综合型、复合型的旅游基地和产品线路,形成叠加优势,使河北省红色旅游内容更加丰富,更符合游客的欣赏心理和旅游市场需求。
2、各地结合自身文化资源特点,大力发展民俗游
谋划开发备一定规模和广阔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融合文化旅游、文化产品制造等多个门类。从旅游角度对特文化、民间工艺、古城开发、民俗艺术进行充分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形成创新型燕赵民间艺术,极大地丰富河北省旅游的文化内涵。
3、积极推进乡村生态游。
积极拓展乡村旅游,利用毗邻京津的地理优势,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研发和生产乡村旅游商品、纪念品,大力推进“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 工程,提升地方农产品形象和附加值。鼓励乡村旅游点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 A级景区,鼓励乡村旅游发展快的县和村镇创建国家级旅游强县和旅游型村镇。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和生产基地,搞好旅游产品规划建设。
4、大力发展商务会展和节庆旅游。
以石家庄、廊坊、北戴河、白沟等具有大型商贸交易市场或会展设施的地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功能、优化环境、规范市场,打造商务会展旅游品牌,建成有竞争力的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节庆旅游在现有的基础上,扶持重点,丰富内容,提高水平,通过节庆带动其他产品开发,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节庆活动。积极推进各具特色的多种旅游形式。开发体育与康体旅游,依托大型体育赛事、体育训练基地和运动场馆,发展体育旅游。发展自驾车旅游,规划建设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交通指示牌等设施,整合社会资源,完善交通救援体系,设计自驾车旅游线路。
(二)旅游产业发展重点区域
1、环渤海旅游圈。
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要抓住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机遇,以打造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旅游目的地系统为目标,重点提升海滨度假地旅游环境,深入挖掘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发展海上观光和参与性旅游产品,开通海上游船,密切区域联合,构筑环渤海旅游金三角。
2、环京津旅游圈
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四市,要发挥本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势及区位、交通、市场优势,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的世界级旅游板块。挖掘内涵、优化环
境,完善配套,打造皇家文化、始祖文化等观光旅游精品; 围绕滑雪、温泉、高尔夫球、会展等打造休闲度假旅游精品,构筑环首都休闲度假旅游圈; 建设完善以山地、湖泊、湿地、森林、草原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产品。
3、环省会旅游圈。
构筑以省会石家庄为中心,由衡水、邢台和邯郸构成的冀中南旅游圈,实现与环京津、环渤海旅游圈优势互补,加强与晋豫鲁的旅游合作,形成连接华北与中原的区域旅游中心。改善环境,完善配套,加快建设以城市中心的旅游目的地体系;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高品位的观光旅游精品;充分挖掘太行山山水旅游资源和燕赵文化资源,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构建太行山旅游度假带; 挖掘红色文化,打造以西柏坡为龙头的红色旅游精品。
第二篇: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前景广阔
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前景广阔
可以预见,部分拥有中医药资源优势的地区,将建设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集聚区。“农业+中草药”必将成为区域旅游开发的一个热门选择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的专项规划,也是中国第一个关于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国家级规划。该规划提出七条重点任务,其中第五条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规划的出台,将极大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相关产品和服务将得到更大提升空间。
据24个省(市、区)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情况调查显示,共有454个景区点、度假村、宾馆等机构正在从事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随着规划的实施,中医药旅游产业在产品开发和线路整合方面将持续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中医药旅游走近寻常百姓。规划提出“依托现有公园设施,引入中医药健康理念,推出一批融健康养生知识普及、养生保健体验、健康娱乐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主题园区”。这将促进中医药养生与市民旅游休闲深度融合,使中医药养生旅游更加贴近寻常百姓,同时也丰富我国中医药旅游产品,对于中医药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是中草药旅游促进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旅游城镇、度假区、文化街、主题酒店,形成一批与中药科技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田园风情生态休闲旅游结合的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可以预见,部分拥有中医药资源优势的地区,将建设中医药养生旅游产业集聚区。在适合中草药种植的地区,“农业+中草药”必将成为区域旅游开发的一个热门选择。三是民族医药将成开发热点。规划提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东盟(10+1)、澜沧江—湄公河对话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为平台,在边境地区建设民族医药产业区,提升民族医疗、保健、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服务能力,提高民族医药及相关产品研发、制造能力”。这为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开发提供新思路,中医药民族医药是人类的共同瑰宝,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独特的临床疗效、显著的预防保健作用和旅游业有着天然的融合基因,未来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将更加注重民族性、地方性。同时,中医药旅游产品的开发重点区域也会和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区域产生高度契合。
四是各地积极打造中医药养生主题线路。规划提出“利用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的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名胜古迹、博物馆、中华老字号名店以及中药材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药膳食疗馆等资源,开发中医药特色旅游路线”。目前北京、广东、广西、甘肃、河南、山东等省市积极制定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中医药康体养生旅游。国内已经形成北京中医药文化养生基地、南宁壮医药和瑶医药健康养生基地等中医药养生旅游地和中医养生线路。随着规划的逐步落实,在产品建设的基础上,各地区均会形成一批以中医药养生为主题的旅游线路。
五是创新营销模式,转变推广手段,培育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知名品牌。规划提出“推进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通过中医药科普宣传周、主题文化节、知识技能竞赛、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建设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深入研究、挖掘、创作中医药文化艺术作品,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北京、浙江、海南等地相继成功举办过中医药文化旅游节、中医药养生旅游节、中医健康旅游论坛等节事活动。
在社会中广泛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工作,既利于中医药事业建设,也利于中医药旅游的宣传推介,利于中医药旅游品牌的构建。
第三篇: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和前景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和前景
目前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正以蓬勃的趋势的发展,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但它的前景依然是可观的。
河南具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独特资源优势。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居其四,并拥有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截止到2009年底,河南可供旅游的A级景区有170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69个。同时,以古、河、拳、根、花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汴绣、钧瓷等为代表的文化产品,一龙门石窟、少林寺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在国内外都有了较大的影响。然而,河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很不相称,与文化旅游业发达的地区相比和存在较大的差距。2009年。河南接待处入境旅游人数为125.85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为433百万美元,在全国分列为第18位和第19位。因而对河南文化旅游业省级竞争力的评估,对于研究如何有效配置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增强文化旅游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1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及提升路径研究——以河南为例 侯燕】
而且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一,观念相对落后。与很多旅游发达省份比,河南省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认识明显落后。当一些旅游发达地区进行旅游综合开发的时候,河南省还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现象,这就使河南旅游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其二,资源整合不足。因为对旅游发展资源整合能力较差,使河南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应用的竞争力,已经影响到河南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突出表现为旅游依然实行属地化管理,旅游文化资源无法形成合力,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其三,缺乏统一规划和偏离文化轨道。长期以来河南旅游文化产品普遍存在远景规划不足,很多地方甚至没有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有一些策略和体系发展体系因为时限不佳已经不适合当前需要。一些景区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过分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将精华与糟粕混合在一起开发,过分强调经济利益使旅游文化产品开发蒙尘并使形象大打折扣。【*2河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与体系发展研究张婷】
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首先,它具有远大的国际前景。2011年河南省旅游创汇5,49亿,同比增长10,06%,在未来的时间里还将会有更大幅度的提高。其次,国家积极的扶持政策。国家在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繁产业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要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又要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在政策支持方面,会将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优秀剧目创作演出专项资金、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退税及相关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优惠政策、文化体制改革单位享受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各项政策等12项优惠政策全面服务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最后,它迎合了中原经济大发展的时机。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河南省加速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原的崛起、河南振兴迈出了重要一步,这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而且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3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SWOT报告陈萍。】
第四篇:我国煤制油产业前景
我国煤制油产业前景纷争又起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的下降和国内煤价的上涨,让我国煤制油企业体验了“生不逢时”的尴尬,加上环保、水耗、能效等方面的争议,煤制油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
记者近期采访了解到,去年12月以来,我国首批煤直接、间接制油产业化示范项目试车相继成功,产出了高品质柴油、石脑油等产品,显示出煤制油技术的产业化步伐正在加快。专家认为,从长远看,煤制油的前景依然颇具吸引力。
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
3月23日内蒙古伊泰集团对外宣布,位于内蒙古准格尔旗的16万吨煤间接制油示范项目试车成功,产出了柴油等目标产品。
据中科院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煤制油项目首席科学家李永旺介绍,这是我国首套试产出油的大规模煤间接制油产业化装置,所产的柴油符合欧Ⅳ标准,标志着我国自主开发的煤间接制油技术产业化已取得重大突破。
就在去年12月31日,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首条百万吨级示范生产线也打通了流程,试产出了合格的产品。目前,神华集团正继续调试和完善生产线,努力准备5月份的1000个小时试产。
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位于煤炭资源丰富的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于2005年5月开工,工程规划总规模为500万吨,其中一期规划建设三条生产线、年产能320万吨。仅试产成功的首条示范生产线,投产后每年即可转化约350万吨煤,生产柴油、石脑油等产品108万吨,产量相当于一个亿吨级油田。据介绍,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试产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全球首个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制油关键技术的国家。
与此同时,其他企业实施的煤制油项目也取得了突破。其中,去年12月22日,山西潞安矿业集团的一座小型煤间接制油装置也合成出了油品,依托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技术兴建的16万吨煤间接制油项目也在加紧调试,预计近期将试车。
富煤、少油、缺气的资源禀赋,导致煤在我国的能源生产结构中占70%以上。随着经
济发展,我国的石油产需矛盾日趋尖锐。对油荒感触颇深的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说,推动煤制油产业化,将“煤田”变为“油田”,可开辟新的液体能源生产渠道,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稳步推进初显轮廓
面对石油供求紧张的局面,国家在制订“十一五”期间的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时,提出将有序推进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建设,以奠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率先启动。
据介绍,如果首条示范生产线进展顺利,神华集团近年内将再建两条百万吨级生产线。李永旺认为,当前我国煤制油有技术,有需求,推动产业化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伊泰集团董事长张双旺也表示,经过进一步调试和完善,力争今年使示范项目进入稳定、全负荷生产阶段。随后,通过设备、催化剂升级和应用正在中试的新一代煤分级液化技术,生产规模将扩大至60万吨。如果进展顺利,将进一步建设年产500万吨油品的煤制油基地,并炼制乙烯等产品提高附加值。
根据潞安矿业集团公布的初步规划,如果16万吨项目进展顺利,将进一步扩建至300万吨的煤制油工程,单条生产线规模也计划由16万吨放大至40万吨以上。潞安矿业集团计划到2020年左右,建成年产1500万吨的煤制油基地。
与此同时,兖州矿业集团、徐州矿业集团等企业也在筹划煤制油项目。其中,兖州矿业集团在陕西榆林市的100万吨煤间接制油项目于2006年2月启动,环境评价等工作目前已取得突破,正等待国家发改委批准,项目一期规划产能为500万吨,单条生产线为100万吨,并规划建设规模为500万吨的二期工程。
市场眼光应放长远
前几年油价高、供应紧的局面,吊起了企业发展煤制油产业的胃口,除较早启动的项目外,新疆、山东、陕西、贵州、宁夏等10多个省区也不甘落后,纷纷谋划建设煤制油项目,部分专家预计至2020年我国的煤制油产能将达到3000万吨至5000万吨。
然而,去年下半年国际油价突然反转、狂跌,目前每桶仅在50美元左右。为遏制煤制油项目建设、规划“冲动”,2006年国家发改委曾出台政策,规定不批准300万吨以下的煤
制油项目。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再次出台规定,除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可继续实施、宁夏宁东煤间接液化项目未获批准不得开工外,其他项目一律停止实施。
油价低迷、政策收紧、资金紧张,使各地的“煤制油热”大大降温。但是通过争取,开工较早的伊泰集团、潞安矿业集团煤制油项目仍获准实施。
据李永旺等专家介绍,煤直接、间接制油示范项目每生产1吨油品,分别耗煤约3.5吨、4.02吨。但是,与项目启动之初相比,目前煤炭价格已升高一倍以上,生产成本随之抬高。因此,近期如有煤制油项目投产,面临一定的赢利压力。
据李永旺介绍,以当前的煤价测算,煤间接制油示范项目的成本每桶在50美元左右。随着生产规模、催化剂升级和煤分级液化技术的应用,每吨油耗煤量将逐步降至约3吨,万吨产能投资将由1.6亿元左右减少约50%,制油成本也将降为每桶约40美元,企业的赢利能力将大大增强。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分析说,作为战略资源,当前国际油价低迷的现象不会持久。此外,兴建煤制油项目的煤炭企业均实力雄厚,项目也都采用煤、油联产模式,市场抵御能力较强。
客观看待科学发展
目前围绕煤制油产业,争议也此起彼伏。有观点认为当前煤制油技术不应产业化,而应作为技术储备。此外,还有的批评煤制油耗水量惊人,能效过低,生产时的污染过大。对此,李永旺等人指出,新技术如果不经过实践检验,很难完善。此外,产业化过程中还可以提高科研、装备制造水平,锻炼和培养人才。此外,煤制油示范项目的吨油水耗在10吨至12吨,煤间接制油达到经济规模后吨油水耗可降至6吨至8吨。相比之下,煤制甲醇的吨水耗约为15吨,煤合成氨的吨水耗在30吨左右。
同时,以煤间接制油为例,规模扩至60万吨及分级液化技术应用后,能效也将由示范阶段不足40%提高到43%至45%左右,已与火电厂的能效相当,如果规模再大还能进一步提高至55%左右。
此外,通过应用回收尾气、余热和捕捉二氧化碳等技术,煤制油示范项目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火电厂低70%以上。为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神华集团煤直接制油项目还建设了油渣发电、污水处理和回用等完善的环保设施,污染物接近零排放。伊泰集团煤制油示范项目也配套建设了布袋除尘、污水处理回用、硫回收、余热回收等治污系统。
部分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建议,首先,对我国而言煤制油仍是新产业,由于投资巨大,技术、经营人才匮乏,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上马项目应谨慎论证,国家也应在科研、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二,应严格执行国家政策,科学规划,先小后大,在做好示范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同时,测算显示年产300万吨油品是煤制油产业化项目的经济规模。随着技术、产业化经验的积累,国家应提高技术、规模和环保准入门槛,促进煤制油产业规范发展。
第三,煤制油项目煤、水需求量大,首批示范项目都依托大型煤炭企业兴建,处在大煤田的核心地带。因此,今后规划产业发展时,仍需坚持坑口原则,实行煤、油联产,以提高煤制油产业的成本控制力,非煤炭富集区不宜建设同类项目。
第五篇:茶叶产业的前景
茶叶产业的前景
未来我国茶产业的增长潜力巨大。因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稳定增长。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中国是世界茶产量第一大国、茶出口第二大国。从国内来看,喝茶已成为多数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饮品和精神饮品,而且,随着人们健康消费观念的普及,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和追求。从国际需求来看,中国茶出口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另外中国茶产业已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持,也得到投资者的关注,茶产业开始走向规模化、现代化、正规化,未来增长潜力很大。浙江、江苏、福建等产茶地区已经把茶产业作为重要的扶持产业,茶产业基地蓬勃兴起。制造茶的工艺技术开始从手工化向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过渡,制造企业也加强了茶品牌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