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前景

时间:2019-05-12 22:4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前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前景》。

第一篇: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前景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前景

从纺织服装、皮具箱包、塑胶制品、玩具到家具,中国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纺织服装工业,堪称“衣被天下”。但福兮祸所伏,中国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功也为自己招来了众多的阻力:贸易保护主义,成本上升和由此而来的产业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压力……全球性经济危机更令中国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此之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否应该继续长远发展?他们该如何谋求生存与发展,实现战略突围?

国际运动品牌阿迪达斯决定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关闭在中国的唯一直属工厂,这一调整已经开始波及其在华的众多代工商。关闭苏州工厂前,阿迪达斯在华的生产和采购业务分作两块,一部分通过苏州工厂将订单外包给代工厂实现,这部分订单主要用于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约占中国市场总需求的60%;另一部分则由阿迪达斯的国际采购部门(LO)完成,该部门的采购及供应覆盖其全球市场。而调整后,所有在华订单的发单权将全部被转移至其国际采购部门。此前,阿迪达斯全球CEO赫伯特•海纳就曾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中国政府制定的工资标准逐渐变得过高,阿迪达斯希望部分地撤出中国,转移至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

事实上,除了阿迪达斯,其竞争对手耐克2009年3月也关闭了位于中国的唯一一家鞋类生产工厂——江苏太仓工厂。同时,到2010年,耐克鞋越南生产的份额为37%,已超过了中国代工厂所占的34%的份额。不仅如此,其实涉及不少行业的跨国公司近年来都已开始调整全球布局,随着低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中国与“世界工厂”似乎渐行渐远。根据中投证券的分析,由于成本的上涨,纺织服装行业中有70%的企业利润率在4%以下,大多为中小企业。前不久,江浙一带更是传出中小出口企业因不堪负重而破产倒闭的消息。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可替代性,发展阶段性,存在广泛性等的特点,随着中国劳动力等成本的上升,贸易保护主义,经济危机等等阻力,原有的“中国制造”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正在丧失,类似阿迪达斯这样的外资制造业撤离的案例将越来越多,中国的代工产业亟需转型。关闭苏州工厂,将在华采购业务并入国际采购部门,表明阿迪达斯正对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趋势作出判断和反应。有数据显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约是东南亚的两倍,同时,法国纺织品协会公布的研究表明:中国纺织品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为

188-300欧元,比全球纺织业工资最低的国家——80欧元左右的孟加拉国高出很多。因此,老挝、柬埔寨、越南这样的东南亚国家被阿迪达斯认为是更好的市场。但是因为那里尽管人

工成本较低,但工人效率、相应配套等比起国内要差等要素影响,东隆在缅甸开厂后目前仍在观望,是否进一步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企业被淘汰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新陈代谢的必然现象。贸易壁垒的确增多,汇率的升值,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再加上原材料的变化,会迫使企业升级换代,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这应该是对企业产生影响中的一个好的方面。

不过,“中国制造”的概念比较宽泛,其中部分对成本敏感、使用较多劳动力的低端产业转移的动力相对较大,而一些更多考虑整个宏观经济环境、政策及产业配套能力等的,未必会出现迁徙的风潮。总体而言,“中国制造”还难言会因这些现象的出现而发生逆转。但无论外部环境,还是就其自身而言,这些中国代工产业都亟需尽早踏上转型之路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的一大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无论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中国产业经营的主要形式。但我们现阶段还得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依据国情的要求,并且它是促进农村就业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出口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它也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其等人救,不如先自救。首先,要善于调整经营策略。在困难的情况下,要发挥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特点,主动求变。第二,要善于调整发展思维。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主要依靠利用廉价劳动力和牺牲环境两种手段。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这两种“优势”都在萎缩。中小企业必须充分认清形势,积极主动调整发展思维,把眼界放到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设备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达到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目的。第三,要善于加强内部管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加强内部管理的立足点可放在堵塞管理漏洞、控制原材料价格、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积极利用新材料和新能源、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多币种结算,不断提高流动资金周转率,真正实现降本增效。第四,要善于寻求对外联合。中小企业必须抛弃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地走到一起,联合起来。2.引进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资本技术构成。3.提高品牌意识,增强国际竞争力。4.实现高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

对于国家来说,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发达国家把核心技术留在本国,而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看中的是劳动力成本低,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这一优势。这说明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集聚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内涵也在上升,很多技术与资本密集型出口产品中的劳动密集度高的环节都渗透了较高水平的技术,比如占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第一的机电产品就存在着劳动力密集的生产环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同时提供了大量就业,在深圳、珠海、汕头等地外资企业占本地总企业数一半以上,对提高就业水平、培养技术人才有积极的作用。

在寻求走出危机和发展之路时,中国需要确立大国思维方式。

真正的出路在于产业的区域转移,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实际上,为促进这一战略性转移,国家应强化政府政策扶持,国家在财政和金融上都应给予优惠政策,让中西部地区在发展上重复当年沿海的情况,保住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优势,同时利用增长调整期,中国企业要扎实地练“内功”,创造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劳动密集与先进技术有机结合,是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最佳模式;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是发展方向。为此,要大力发展围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或外部配套的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业,如IT业和新兴家电业。此外,还要鼓励发展为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而需采用人工作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个性化服装和用品,以及采用电脑设计的陶艺、雕刻、刺绣等工艺品的生产。

在寻求走出危机和发展之路时,就整体而言,中国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坚持切入价值链中高增值环节与持续占据价值链低增值环节并举的方针。“重塑中国品牌”!——数年以来,产业升级的呼声已经非常高涨而占据了压倒性优势,中国企业必须努力占据国际分工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已成普遍共识,但仍然要强调不能完全放弃所谓的低端环节,仍然需要继续占据相当一部分所谓的低增值环节。

有鉴于此,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做好危机旷日持久的准备。

支持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升级缓解“用工荒”生命周期优势符合中国静态比较优势属低层次的产业经营形式将面临劳动力供给瓶颈

第二篇:关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最大奇迹,莫过于在短短30年时间里,使中国制造业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代表性行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制造业做大做强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30年过去,全球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优势逐渐丧失、政策支持逐渐弱化,国际竞争对手迅

速成长等一系列压力,产业前景越来越不明朗,尤其在当前经济增长大幅放缓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举步艰难,出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有的大规模企业破产、外资撤离、出口滑坡情况。

中国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初步统计,去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胶东半岛。在企业倒闭风潮中,实力相对雄厚的外资企业不但未能稳住阵脚,而且率先出逃,有的向中国周边成本更低的南亚、东南亚转移,有的回流至本国,有的干脆弃厂而去,逃之夭夭。眼下,国际资本以中国为重心的生产布局,正在出现调整,即不再将中国作为全球主要供应基地,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尽管可能不会大规模撤离,但也只为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日本纺织企业正在探索一种是以泰国为经营总部,以缅甸为生产基地的新模式,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尽管投资回流本国的案例相对少数,但因其发生在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投资中,显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低成本地区向高成本地区的回流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动向。不仅如此,沉淀在国内制造业的民营产业资本,也有脱离制造业的倾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从商业模式、国家法律政策调整、国际经济结构变化三个层面探讨。

从微观层面看,相当一部分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商业模式有根本性缺陷。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与其特殊的加工贸易生产方式分不开,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在纺织、服装、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广泛采用,在信息技术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等高技术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中,运用得也很普遍。通过这样一种形式,劳动力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中国制成品大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销售的主渠道。但成功并不能掩盖这种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以及这种模式进行工业化的风险。

这种模式下发展起来的制造业,至少有三大天然缺陷:一是很难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实际上这是一种为他人代工的模式,从设计、研发、品牌、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基本上依赖国外供应商和进口商;二是代工者地位极其不稳定。由于代工基本是相对简单的劳动,易于替代,因此对工资成本、或由其他因素导致的加工成本上涨,反应十分敏感,很容易导致定单转移;三是利润微薄。由于缺乏对设计、营销等其他高利润活动的参与和掌控,利润全部来源于低端加工活动的收入。据有关部门测算,去年1~5月,我国企业平均出口利润为1.83%,而纺织、服装、轻工产品的平均出口利润为-0.22%、1.12%和1.66%。

从中观层面看,企业的困境部分源于近年来国内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的调整产生的累积效应,这些调整包括:允许人民币对美元更大浮动空间,统一中外资企业税收待遇,降低出口退税,修改《劳动法》提高劳工待遇;对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源性产品开发、使用及定价机制,实行更有力度的干预,为控制通货膨胀,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等。其中,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最大,因为来自低端的加工活动利润微薄,而人民币升值相当于进一步降低了利润。

从宏观角度看,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是问题关键。

始于2002年的本轮经济增长到2007年底,经历了长达5年多的上升期。2004~2007年,世界gdp年均增长率近5%,这是自197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最强劲的4年。2007年8月起,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浮出水面,其破坏性影响逐渐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扩散,全球主要经济体出现经济减速迹象,经济增长又回到3.5~4%的区间。令人不安的是,美国政府的政策和市场力量,都不足以阻止经济从减速滑向衰退,中国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困境,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

表面上看,目前正在经历的不过是经济周期性变化,但此次周期变化与任何一次周期的变化不同,因其背后是经济运行模式和结构的变化。当前的全球金融震荡,标志着国际经济金融化发展到了一个新水平,已使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世界经济的金融化现象,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即贸易投资自由化向金融自由化深化的结果。

所谓的金融化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理解。狭义金融化是特指通过金融技术,将实体资产置换为金融资产的过程,次贷的证券化,就是地产金融化的一种形式。在金融技术不断创新的环境下,资产证券化并非只涉及针对资产本身的设计和市场运做,而是不断对其进行二次方、三次方设计。据有关统计,美国抵押债务与其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的比例高达1:19。

从全球来看,金融衍生交易合约从2002年的100多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516万亿美元,世界所有国家的gdp加在一起,不过50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交易额

竟达gdp总规模的10倍。金融衍生品的创造过程,就是信用和货币创造过程,它的诞生和发展,不但意味着由各国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局面已成为过去,而且意味着金融资本将以过去从来不能想象的速度膨胀起来,从而深刻影响世界经济运行模式和格局。

广义的金融化则指世界主要经济体从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过渡的进程,最典型特征就是近年美国经济增长几乎是建立在资产价格不断膨胀基础上的。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过度,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早在20世纪初,列宁就揭示了资本主义这一发展规律,但直到1980年代,这一过程都相当缓慢,1990年代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为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金融创新,加快了这一进程的步伐。1990年代以来,有着巨大低成本劳动要素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使发达国家中低端制造业加速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并抑制了那些尚未转移的国内工业的工资成本上涨。另一方面,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廉价消费品,也抑制了发达国家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在毫无通胀压力、相反却可能出现通货紧缩的形势下,发达国家的金融货币政策,趋于朝着宽松的方向发展。较低的借贷成本激发了人们投资资产、尤是房地产的热情,导致资产以比实体经济快得多的速度膨胀起来,并很快形成价格攀升局面。同时,金融创新技术又有效地放大了这种虚假繁荣。这些年来,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高消费。正是建立在将不断升值的房产抵押基础上的。到2007年末,美国房地产市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72%,而此时美国人均债务已是人均收入的4.6倍。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1970年代,制造业在美国gdp中占1/4,金融业只占12%,到2003~2006年,制造业只占12%,金融业占20~21%。

在发达国家向资产价格依赖型社会转型过程中,金融自由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金融自由化是继贸易、投资自由化后,全球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自19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就开始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在金融自由化氛围中,金融创新和勇于冒险的精神使信贷快速增加。行业数据显示,2000~2004年,全球发行的信用工具的名义价值增长了11倍,从每年2500亿美元增至3万亿美元。信贷膨胀推高了资产价格,资产价格上涨使信贷增加更有理由,结果使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

此外,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相继参与到全球金融自由化大潮中,扩大了世界金融市场的规模,提高了世界资本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极大地促进和方便了各国间资本的转移,成为推动发达国家向资产依赖型社会转型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数据显示,仅中国就持有2000多亿美国次级债,3700多亿美国企业债即“两房”债,两者占中国现今18000亿外汇储备的1/3左右。世界经济金融化趋势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第一,左右制造业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行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并获得极大成功。1980~200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以年均16.5%的速度增长,比同期世界贸易的增速(7.1%)高9.4个百分点,制成品出口比重从30%上升到90%以上,制造业出口占制造业产出的1/4。这种战略之所以长久实施并如此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基本上是共赢或多赢战略。在这个战略中,特别涉及拥有世界储备货币地位及世界上最大进口市场的美国及亚洲各国。没有美国持续旺盛的消费需求,也许就不会有中国对美出口的高速增长,鉴于在多数贸易产品的生产网络中,中国处于终端环节,没有对美出口的高增长,一定程度上也就没有理由和办法维持中国从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进口的大幅增长,过去几年中,中国与美国及亚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不断深化。

美国转向资产价格依赖型社会的发展模式,更助长了美国消费狂热。据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的观察,本世纪以来,美国消费占新增gdp的90%,这无疑为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出口产业提供了更大空间。这种不断增强的联系,帮助成就了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亚洲区域经济圈的崛起,同时也成就了中国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的地位。从美国来看,亦有好处:大量物美价廉的制成品进口,提高了低收入者福利,降低了通货膨胀预期,使经济进入无通胀增长轨道。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双赢模式,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都曾从这种经济模式中受益,尽管这种模式给贸易各方带来巨大不平衡,但对一些观察家和政治家而言,不平衡相当于资源从盈余国净流入赤字国,是日益一体化全球经济的一种自然而无害的结果。

但这种模式终究无法持续。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建立在其上的过度消费回归收入主导,消费增长将保持在可持续的规模和速度上,中国需要寻求一种更加平衡的发展战略,减少外部依赖。实际上早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中国已认识到以投资和出口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给中国经济带来国际收支不平衡,投资过热,资源环境压力过大等经济发展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革新图变的发展思路已开始推进。有国外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解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意味着中国将放弃依赖向世界市场大量出口廉价制成品的发展模式。但一种发展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及以整合、优化内在条件为目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建设。也就是说,存在着巨大的惯性力量,使旧的发展模式继续。如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恶化,加大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推动力。

第二,改变中国制造业发展环境。

过度金融化导致金融创新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要求,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一种纯粹的逐利游戏,从而扰乱全球经济发展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上看都潜藏着这种风险。

从宏观上看。首先,资产证券化过程可在不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的前提下,提高货币乘数,导致生成许多复杂的资金流动,增加通胀的可能性。2002年以来国际贸易中以美元计价的产品价格,特别是工业初级原材料产品、能源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与美元流动性过剩导致美元贬值有直接关系。由于中国正处于世界加工厂的中心位置,对这些产品需求巨大,因而也比其他国家更多地承受了价格上涨压力。

其次,商品价格指数期货的发展,强化了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联系,增加了商品市场投机的诱因,使生产者面临更加不稳定的原材料市场。最近一个时期,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运行趋势,似乎受供需基本面的影响在变小,驱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与金融市场的关联更密切。从过去经验看,较低的利率减少了持有商品等无收益资产的机会成本,而通胀预期的强化,则增加了对实物资产的需求,加上美元疲软,所有这些都是导致价格上涨的因素。在一个流动性过剩的世界里,商品金融化是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到目前为止,国际商品市场经历了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和商品指数期货交易的不断演化过程。商品指数期货实际上是一种金融衍生产品,自1986年世界首个商品指数期货由美国商品研究局和纽约期货交易所共同推出以来,商品指数期货发展极为迅速,几乎所有经济发达国家都推出了自己的商品价格指数期货,以投资商品指数期货的资金规模急速扩大。本论经济周期中,商品指数期货以其巨大的规模,引领了商品市场的火暴行情,成为金融市场中瞩目的明星。据美国马斯特资产管理公司资产部经理米切尔在美国参议院举行的听证会上的证词,2008年3月,投资美国商品指数期货的资金规模达2600亿美元,比2003年底的数字翻了一番,导致这些指数所覆盖的25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上涨183%。

与期货市场上的传统投机者采用短期对冲的交易策略不同,这些投资指数期货的机构或个人奉行的是一种“买入并持有”的长期投资策略,因此,很多人不认为这是市场投机行为。但这些以养老金、大学赠与等大规模投资商品指数期货的基金与传统投机者一样,是为了谋取买卖价差收益,而不是为规避实物交易的风险。这些基金长期介入商品市场,不但稳步推高了商品市场整体水平,而且增强了商品市场与股市、债市等的互动,使全球投资者的风险取向成为商品价格的关键驱动力量,进一步放大了商品市场波动幅度,给生产者带来更大经营上的不确定性。

从微观上看,资产证券化的另一个作用是转移风险,但是,通过资产证券化转移风险的过程,同时也是扩散风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风险充其量只是分散了,但并没有铲除,同时衍生品市场发展带动的投资杠杆比率上升,使风险转移伴随着风险的扩大。较高的杠杆比率对资产价格的攀升起到更强劲的助升作用,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市场动荡风险。在全球地产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联系日益密切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更加动荡的资本和商品市场,从而既影响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计划,也影响在商品市场上的话语权。

另外,金融自由化导致宏观面上流动性过剩,却极度恶化了企业融资环境,使其面临极度紧缩的信贷市场。今天,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的宏观调控当局,为了遏止通胀的发展趋势或对冲过剩的流动性、从而执行偏紧的货币政策时,都面临着微观流动性不足的局面。其实,这也是造成大批美国金融机构和中国中小企业倒闭的一个直接原因。

第三,改变资源配置国际经济金融化,对资源配置有极大的影响,其影响途径是多方面的(包括上面提到的通货膨胀),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汇率的变化来发挥这种影响力。美国金融化的过度发展,助长信用市场膨胀以及过度消费的倾向,刺激进口需求的不断上涨,扩大了贸易逆差的规模,成为美元贬值的助推力量。美国彼得森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迪认为,人民币价值低估,实际上是人为提高制造业等可交易商品领域的利润,降低了服务业等不可交易商品的利润。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汇兑风险越来越大,流入国际贸易商品领域的资源减少,甚至出现外流。在制造业内部,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是降低了制造业的利润,这使那些原本微利的行业难以继续支撑,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导致资源流向回报率较高的部门和行业,包括某些高利润的服务业部门,以及中高端制造业。

现代金融服务业高速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它为自己找到了一种高盈利的发展模式。

与投资制造业相比,投资金融产品和金融产业的潜在高回报,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投资制造业的热情。来自温州制造业的报告显示,这个有着34个产业集群,代表着我国制造业强劲出口竞争力的地区,前一段时期产业资本出现了加速脱离制造业的倾向,企业家更热衷于投资金融领域。温州企业家表现出的投资方向的变化,代表了当下中国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家、甚至包括国有控股企业的动向。国家审计署曾公布了包括对国际开发银行在内的5家金融机构2006资产负债审计结果,结果显示,国开行部分贷款资金存在被客户挪用问题。实际上就是客户将信贷资金挪用到股市、楼市等财富效应显著的领域。

政策启示和建议

一是适时把握出口节奏

从贸易、投资自由化到金融自由化,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1980年代以来,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国际经济环境中,贸易投资自由化趋势的强劲推进。最近几年金融自由化的趋势日益强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主要推动力。但过度的金融化,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极大地改变了实体经济运行的宏观环境,增加了国际经济中的系统性风险,严重扭曲着资源的配置,继而损害了财富生产和创造过程。在此环境下,贸易保护主义并非中国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威胁,相反,中国物美价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是资产依赖型社会经济增长新模式不可缺少的要素。在这种模式下,压低通胀是一个关键问题,否则这一模式不可能持续。而压低通胀的关键是进口大量廉价消费品,也就是说,美国资产依赖型社会的成功运行,直接依赖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的进口,这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一个表现和结果。美国的贸易保护是行不通的,特别是对中国产品的保护主义行不通,其奥秘不在于美国对自由贸易的承诺,而在于保护主义使美国资产价格依赖型社会难以维持,不符合美国通过金融资本扩张获取财富的目标。

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会放弃阻挠中国出口的一切努力,相反,他们可能会更加关注和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中国施压,保护主义依然是美国向中国施压的一种有力武器。但这种武器瞄准的目标,并非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中国的金融产业。进入并掌控中国的金融产业,也就掌控了中国经济的制高点。从这个意义上看,应当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把握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的适度规模和节奏,避免落入圈套,在开放中失去主动。

二是继续做强制造业的关键是优化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当今世界经济,制造业是中国实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影响世界最重要的杠杆。但世界经济金融化的趋向,使中国工业化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而动荡,使中国继续走依靠初级制造业积累财富的路径,变得更为困难。因为,尽管中国的国家主导发展的模式依然可靠政府投资拉动需求,但在国内外市场更加一体化、特别是金融资本急剧膨胀的时代,金融资本对商品获得了很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通过压低要素价格,取得制造业优势的方式很难维持。

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产业的不断开放和发展,金融产业的财富示范效应,将导致资源的重新分配,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将脱离制造业,这对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会产生一定影响。在此情况下,提高金融产业门槛,并不是有效的办法,提高出口退税这类救市措施,只能使更多资源继续配置在低效领域。关键是要让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促使产业资本的盈利能力回升到一定的平衡点。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来自较低的进入门槛和灵活的退出机制。破产倒闭意味着解放了一部分无效或低效的生产力,使资源将按照新的方式重新配置,也意味着释放了部分市场空间,增大了现有企业提高盈利水平的可能性。盈利水平的提高,能使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为未来的市场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也将有效缓解我国出口导向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存在已久的民工荒,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这个角度看,缺乏周密设计的救市动作,可能并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扶持政策的着眼点,更应当关注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建立宽松的创业环境,激励各种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实施结构性信贷政策,引导企业向创新技术类型转变。

三是大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升级服务

总体看,加工贸易模式尽管有缺陷,在我国却依然有生命力,但在经济成熟地区,简单加工贸易的商业模式难以维持,更多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但企业升级,产品向高端发展,市场规模有限。在这些地区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为企业转形提供巨大空间,并可为制造业带来更大的结构效益。

与加工制造相比,生产性服务业最显著的特点是延伸力强,其中很多环节可不断分解再延伸,它不仅帮助制造业延长价值链,而且也因此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服务业利润被人为压低的情况逐步得到纠正,目前我国正处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不论是制造业再生产的环节优化,还是制造业再生产的过程升级,都存在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建议深入研究推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支持政策,破除阻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约束和体制障碍,引导生产要素向该领域集中。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制造业。

四是抓住机遇,努力开发与外国品牌拥有者的深度合作机会

倡导、扶持国内制造业品牌建设,是绝对必要的,尤其在工业消费品方面,中国有巨大的机会和可能性,但在生活消费品方面,困难会比想象的多。直接接触发达国家大众消费者的热门品牌,涵盖社会文化、历史、心理、传统习俗、甚至语言等多种因素,外国品牌没有这种优势,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品品牌尤其如此。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借助外国品牌,大量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说明了这一问题。因此,消费品的品牌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需要侧重于与欧美发达国家零售商、批发商、进口商的深层次合作,而不是独立创建自己的品牌。掌控一个现有的成功国外品牌,实际上就是掌控了国外市场、掌控了国外消费者,比自己创建一个品牌的意义要大得多,这实际上也是西方跨国公司打开别国市场惯用的手法之一。

因此,建议在当前西方国家金融动荡,信用紧缩,企业资金链紧张的环境下,利用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通过主权投资基金等多种渠道,参股、并购那些具有品牌、或掌控营销渠道和网络的美欧零售商、批发商、经销商。对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只有掌控这些资源,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定单转移的发生,为出口开辟一条稳定的通途。

第三篇: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文化建立分析

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文化建立分析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的一大优势。从纺织服装、皮具箱包、塑胶制品、玩具到家具,中国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福兮祸所伏,中国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功也为自己招来了众多的阻力:贸易保护主义,成本上升和由此而来的产业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压力„„全球性经济危机更令中国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数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此之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计将安出?对于面临国内外各种压力的前提下,企业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更好的迎接挑战。笔者认为,企业软实力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抵抗压力解决困难的有力措施,本文旨在整理分析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用企业文化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字:劳动密集型产业 ;企业文化;建设分析

引言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特点是不可替代性。在当前技术水平下,相当部分劳动仍然无法被技术取代,即使能取代,对于资本短缺而劳动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使用技术的成本往往高于使用劳动的成本。特别是为了满足市场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或者对精湛手工艺品的追求,必须保留或采用人工作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是目前劳动密集型企业遇到了国内外的压力和困难,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企业充满生机不断创造不断发展成为百年企业。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且为企业员工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力。

一. 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企业文化的意义

1、企业文化建设是以人为本信念的体现。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吸引人,留住人。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未来的竞争优势是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力的忠诚度。劳动力素质越高忠诚度越高,在企业干的时间越长,经验曲线积累越长。经验曲线越长出次品率越低,次品率越低质量越好成本越低。所以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力的忠诚度必将成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而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会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还会培养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2、企业文化理念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2007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新《劳动合同法》),该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新《劳动合同法》的制定和实施,必然提高部分人工成本,使企业竞争优势下降。而在企业文化的带动下员工高涨的工作热情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不仅弥补了由劳动法带来的经济损失而且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

3、企业文化能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打造了良好的企业氛围。比如企业理念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和精神成果,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现象。企业理念文化通常包括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还有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专项理念。这些理念涵盖了企业发展战略和战术问题的方方面面,更加细致的引导了管理者和员工的前进之路。

4、企业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调试功能、教化功能、维系功能和辐射功能会使企业这个系统更加强大有力。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三军统帅,是行动的指南针,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文化能达到“熔炉”的结果。最终达到企业是树,文化是根;企业是大厦,文化是地基;企业是躯体,文化是灵魂的理想效果。

5、企业文化对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这两个基本问题具有深刻影响。外部适应。企业根据各种环境审视自我,适时的调整自身的使命、战略、系统,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把握机遇,在外部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内部整合,有效的整合“人”的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热情和智慧,团结一致、上下同欲,使企业的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力量。

二、劳动密集型企业建立企业文化的过程

企业文化可以等同于企业习惯。文化的养成等于习惯的养成。思维习惯,行为习惯,道德准则,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愿景,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制度和行为的积淀。开始由先知先觉者发起,是少数人改变多数人的游戏;等大家都改变过来了新来者就成了少数,于是又变成了多数人改变少数人的游戏。广为流传的实验室故事,《猴子与香蕉》,实际上就是一个表达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的故事。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好文化可以通过制度与行为的固化积淀而形成,坏文化也可以通过制度与行为的固化积淀而形成。如何形成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应该解决的问题。对于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总结为以下四步:

1.企业文化的设定。一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有的资源和能力以及分析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设定适合本企业利于本企业发展企业文化。这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五个维度之一的理念表达要到位。只有理念设定并表达到位了,员工才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清晰的发展方向。比如华为公司将企业文化定为“狼性”文化,认为狼最显著的三大特性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永不疲倦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的意识是企业扩张所需要的必要条件。这个适合华为的企业文化使得华为不断发展壮大。九牧王将核心价值观设定为“团结凝聚力量,奉献赢得尊重”归结为责任、健康、高效、执行,在“牧心者,牧天下”的指引下,带领九牧王不断前进。

2.企业文化的固化。用制度加以固化下来,制度是为精神文化服务的。这就是文化建设维度中的制度支持要到位。员工对于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精神不一定全部接受和执行这就需要进行企业制度和机制建设。用制度进行约束和引导,最终将企业文化精神固化下来,形成员工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指导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突破创新和发展。

3.企业文化的反复刺激,只有反复刺激才能形成习惯。也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维度中的理念传播到位和领导执行到位、员工认知感受和执行到位。通过这三个维度实现文化理念的反复刺激,让员工逐渐形成习惯。比如对员工不断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集体评选出先进员工进行表彰学习,设定公司庆典日举行活动等等,这些 措施不仅加深员工对企业制度和文化的理解还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将公司理念和精神执行到位。

4.企业文化用故事传承。企业文化,并不仅仅只是把口号上墙,也不单单是做做活动。企业文化应该是融入企业质量管理、品牌运作、人才策略等各方面的经营理念中的。企业文化更应落地生根,让每一位员工认同,并在行为上体现这种文化。“撰写企业文化书,在公司上上下下搜集典型故事,就是从全方位提炼企业文化的过程。”海尔凭借《海尔品牌之路》《海尔的故事与哲理》两本企业文化书,传播了海尔的“洗地瓜的洗衣机”、“砸冰箱事件”故事,让众多消费者知道了海尔“用户永远是对的”的理念;蒙牛、格力、华为也纷纷通过《蒙牛内幕》、《棋行天下》、《走出混沌》,让消费者了解并认同了它们的企业文化,自然而

然也就认同了这些品牌。企业文化书因为具备充足的典型故事、独到的总裁论道、易于创造效应三个基本特点,让海尔、蒙牛等知名企业均借助企业文化书的出版,从而扩大消费者和社会对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品牌运营的关注,无形中迅速提升企业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并改变社会大众的消费行为。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为建立百年企业创造了条件。

三、总结

越是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越是在拜金主义盛行的年代,尊重,平等,关爱似乎愈加稀缺,也就愈发彰显出其弥足珍贵。这也向企业家们预示一点:企业文化建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一定是大有作为的。企业文化更能留住人心,事实证明的确如此。现如今,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想永续发展要想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想创立百年企业,需要企业文化的精神指引。用先进文化打造先进的系统,用先进的系统创造先进的文化进行推动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黎群.企业文化[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曹兴邦.浅谈如何建设企业文化[J].企业文化,2007,(10).[3] 约翰·P·科特,詹姆斯·L·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M].华夏出版社,2003.

第四篇:市场形势严峻 劳动密集型产业“内忧外患”

“劳动力成本上涨,企业只能通过精细化管理,精打细算,尽量控制成本。”宁波市禾源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佩佩说。

第115届广交会4月23日进入由劳动密集型行业组成的第二期,主要展出玩具礼品、家具、日用陶瓷等产品。

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出口额和进口额双双下降,其中服装、纺织品、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箱包和玩具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2.7%。

在广交会二期展会上,许多参展商认为,目前企业最大的困境是“内忧外患”。义乌市荣成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荣成说:“国际市场形势严峻,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企业的利润下降很多,只能从汇率和劳动力成本之间挤压生存空间。”

“没工人比没订单还恐怖。”聚荣(泉州)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峻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十分严峻,没有工人就等于接了订单也没人做,这是整个行业的困境”。来自泉州五矿(集团)公司的程栋梁称,原本他们企业有几百个工人,现在只剩下一百多个。

2013年,中国以4.16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成功超过美国,坐上全球最大贸易国“头把交椅”。有专家称,巨大贸易数字的背后,是中国企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201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4618.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0.9%。相比之下,美国与德国在对外出口商品上,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只有1%左右。

许多采购商也认识到,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打“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面对日益上涨的生产成本,不少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发契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在广交会展馆中,不少参展商摆出各种颇具足球元素的产品,吸引采购商。

“2014年是世界杯年,国际赛事对制造业影响很大,开发相关产品,追求设计和服务,价格才能拉开。”陈佩佩介绍说,自己的企业从2011年开始每年都能保持20%的增长。其“生财之道”在于做生意不盲目跟风、花心思针对客户求新的需求调整产品。

“我认为‘中国制造’的出路在于做精,把产品精细化,往高端走。”杨峻说,“市场一直是有的,关键在于怎么去做”。

第五篇:中国茶叶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范文]

中国茶叶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Publication: 食品行业报告

Provider: Information Explorer Ltd.(IEL)

March 28, 2009

从2000年起,中国茶叶发展已经走过了黄金八年。茶叶产业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茶叶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茶叶面积由2000年的108万公顷,发展到2008年的160万公顷,增长了48%;茶叶产量由2000年的68.3万吨,发展到2008年的120万吨,增长了76%。

在健康和文化两大引擎的带动下,中国国内茶叶消费出现多元化、品牌化、名优化发展,消费热点不断,成为茶叶发展一大亮点。同时我们也看到,日益扩大的茶叶产能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一些制约茶叶行业发展的瓶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例如:茶叶生产经营分散、集约化经营程度低;茶叶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茶叶生产技术落后;与国际上大的品牌企业相比,茶叶企业实力还比较弱,品牌影响力也不强;行业管理薄弱,行业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健全等。因此,2009年是中国茶叶行业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各行各业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茶叶行业稳定发展难度明显加大,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目前最乐观的估计,中国经济走出危机最早要到2009年的三季度。因此,要全面分析把握形势,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防止茶叶生产出现滑坡,确保茶叶行业成功转型,努力实现茶叶行业的稳定发展。

影响2009年中国茶叶发展主要还是政策因素,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传出的政策信息,2009年国家惠农政策将频繁出台,这也将惠及到茶叶行业。目前拉动内需是解决经济危机重要举措,而提振消费重要途径又在农村,农民消费增加又需要农民收入的增长作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其中一大块来自于农民工外出打工收入,而受金融危机影响,一批农民工失去工作,提前返乡,对2009年农民收入增加构成不小压力。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减免农业各种税费,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的精神,虽然能够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还要依靠农业经济作物、农村工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工的广泛就业。

茶叶是中国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市场;茶叶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既是农产品,也是工业产品,不仅可以就地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发展茶叶的加工,来增加农民收入。这几年,南方主要产茶地区通过发展茶叶生产来提高农民收入,脱贫致富,效果十分明显,在一些重点产茶县,茶叶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因此,各主要产茶地政府都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茶叶产业较大支持。

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看,今后在涉及茶叶的产业政策将会改变过去以扶持茶叶种植为主,转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区域,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推进茶叶的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并且因地制宜发展茶旅游。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实现产业化经营。

二、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不断促进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以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

三、是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要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四、是在茶叶的安全生产,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五、是在建立现代的茶叶流通体系,要健全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损耗,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

在全球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要求我们对经济前景具有前瞻性的智慧,对行业的发展具有创新的思维。上述的政策,是构建现代农业的要求,也是茶叶产业提升的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茶叶行业的工作重点。(newscan/2009/3/28)

下载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前景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前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和前景5篇范文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和前景 动漫产业被称作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是继IT业后又一经济增长点,涵盖了动画、漫画、游戏、制 造业、版权业等诸多行业。 国际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

    H-O理论分析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英文版(五篇模版)

    Class: International trade(International business 1)Name: 闫 奇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some of the previous theories about th......

    中国PX产业发展的困境和前景

    中国PX产业发展的困境和前景 摘要:笔者曾有幸参加了某公司与某外资方的会谈,外方曾非常不解地问道“对二甲苯(PX)为什么惟独在中国遭受如此强烈的反对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着笔......

    中国养老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分析

    中国养老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分析在中国,老龄事业是由政府主办的、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公共服务事业,是非赢利性的。“养老产业”是以高龄者为对象,以满足高层次生活、文化需求......

    我国煤制油产业前景

    我国煤制油产业前景纷争又起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的下降和国内煤价的上涨,让我国煤制油企业体验了“生不逢时”的尴尬,加上环保、水耗、能效等方面的争议,煤制油发展面临一......

    茶叶产业的前景

    茶叶产业的前景 未来我国茶产业的增长潜力巨大。因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稳定增长。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中国是世界茶产量第一大国、茶出口第二大国。从国内来看,喝茶已成为多......

    河北省旅游产业前景浅析

    河北省旅游产业前景浅析 [摘要] 本文总结了当前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分析了旅游产业在河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认为该产业的发展......

    中国绿化苗木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五篇

    一、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的苗木产业已经历了20多年发展,在这发展过程中有高潮,有低谷。但相比20年前,现在的绿化苗木产业在规模、品种、市场、栽培技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