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复合肥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中国复合肥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中国的复合肥产业整体相对过剩,自一九九二年以来国内大建复合肥生产企业,在不到lO年的时间,中国的复合肥企业日益剧增,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复合肥生产企业多达上千家,复合肥产业处于一个饱和状态。山东、湖北两地的复合肥企业发展最为迅速,山东地区依靠便利的交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复合肥企业发展最快,而且在2000年之前小复合肥企业发展迅猛,山东临沭形成了一个复合肥生产基地。湖北地区依靠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复合肥企业,加之其庞大的宣传力度,在国内复合肥市场占有半壁江山。其它地区复合肥生产地比较分散,有的其它化肥产业则比较集中。中国的复合肥生产历史还是比较短暂,从8O年代江苏红三角化工生产第一袋复合肥到现今只有2O余年的历史,在这之前全部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复合 肥从起初的两种养分发展到现在的多种养分,生产工艺从简单的滚筒造粒到现在的喷浆造粒和高塔造粒,一种新型复合肥——控释肥也已经全面上市,虽然中国的复合肥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却很快。
纵观全国复合肥市场,市场较容易接受的复合肥品种有喷浆造粒硫基复合肥、尿基高氮复合肥、高塔复合肥和控释复合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就开始大建喷浆造粒复合肥生产企业,山东红日在这方面比较成功,因此还获得了中国复合肥喷浆造粒发明奖,后来各地区都纷纷上马。截至上世纪末山东红日、辽宁西洋、中阿化工、山东绿源四家复合肥生产企业喷浆造粒复合肥产量和销售量占全国前四位。尿基复合肥是用尿素为氮源和氯化铵、氯化钾、硫酸钾、重钙、磷铵等基础肥料作为原料进行二次加工制取的高浓度氮磷钾多元复合肥,常用的生产方法有挤压法、团粒法、料浆法和熔体法等。其中常规团粒法和料浆法最为常用,而采用作为一种复合肥生产新工艺的熔体塔式造粒法生产尿基复合肥具有其它生产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正在成为目前国内复合肥生产领域中的一项热门技术。与团粒法、料浆法等其它的几种尿基复合肥的生产方法相比,熔体造粒法在各方面的优势仍是十分明显,其生产的尿基复合肥能达到较高的均匀粒度和均衡养分,这是采用其它生产方法很难实现的。作为一种复合肥的生产新工艺,对于提高国内的复合肥生产的整体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该方法一次性投入资金至少需上千万元,因此目前在国内推广应用还有一定的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已建成投产的熔体塔式造粒法生产企业有广东深圳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邢台市宁晋县晶龙丰利化工有限公司、山东临沂史丹利化肥有限公司、山西丰喜(肥业)集团礼元公司等2O余家,生产装置的能力大多为lO万一3O万吨/年,最大的为8O万吨/年。在建和拟建的有湖南岳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开元化工有限公司、贵州化肥厂有限责任公司等l0余家。据不完全统计,已建成投产、在建和拟建的熔体塔式造粒生产尿基复合肥年总生产能力近500万吨。
控释肥(controlledrelease)又叫智膜肥,是指以各种调控机制使养分释放按照设定的释放模式(释放率和释放时间rate/attemand duration)与作物吸收养分的规律相一致,能够有效控制养分的释放。由于它的高价值也被称为贵族肥料。控释肥作为一种新型复合肥,逐步被消费者所接受,大田一次肥,省时省力,肥效长。控释肥价格却不菲,40%含量出厂价格在2000元左右,市场销售价格也在2600元/吨以上。目前国内控释肥生产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主要是山东金正大,市场其它品牌的也较多,基本属于鱼目混珠。
国外一些肥料巨头会逐渐进入中国市场,他们的投资方式会有三种:一种是在中国直接建厂投资;一种是和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控股或参股;一种是在国内复合肥企业贴牌生产自己销售,目前这三种方式都已存在。市场上还存在一种生产方式,那就是贴牌加工,一些小复合肥企业自身没有生产设备,让别的企业代加工,和国外品牌不同的是包装不标注代加工企业,完全自己的包装。
纵观我国千余家复合肥生产企业,年总产量高达3200万/吨。据不完全统计,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的大型企业只有l3家,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中型企业有43家,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有667家之多。但这l3家企业的利润额占到了全行业利润的49.8l%之多。由此可见品牌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我国复合肥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是山东、江苏、湖北。销售收入前三名的省份也恰好是这三个省,山东省销售收入占全国销售收入的28.28%,江苏销售收入占全国销售收入的l9.34%,湖北销售收入占全国销售收入的8.83%。这些省份排列在前与该地区拥有众多的知名企业优势是分不开的,可见规模化在行业发展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复合肥未来发展趋势,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复合肥市场已经饱和,一年320o万吨的产量已经供大于求,另外在建和拟建复合肥企业仍在上马,复合肥市场存在极大的竞争。中国为兑现人世承诺已经放开国内化肥市场,外国企业可以进入中国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这对国内复合肥企业的生存造成极大的考验。原材料方面,复合肥的主要原料是磷矿石、氯化钾、液铵和硫磺,目前氯化钾和硫磺基本靠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复合肥的生产成本。磷矿石是不可再生资源,中国的磷矿主要集中在云南、湖北和贵州地区,其中云南磷矿石质量最好,随着人为的开采磷矿石会越来越缺乏,加上国家对磷矿资源的保护会造成磷矿石价格上涨。总之,复合肥的生产成本会越来越高,这在国际方面来看中国存在劣势。
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应该虚心学习国内外同行业的成功经验,加强企业自身管理力度、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树立企业形象,参与国际竞争,迎接挑战。
我国复合肥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近年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先后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种子补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项惠农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国家对化肥工业给予不断的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使得我国化肥工业在最近10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高浓度磷复肥行业是其中增长最快的部分。经过多年的引进、吸收、消化和创新,我国的复合(混)肥产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基础,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农化服务平台建设也逐步完善起来。加之国家对复合(混)肥产业实行了政策倾斜,使复合肥产业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并进入快速成长时期。十几年来,尤其是1999年以来,国内复合肥企业剧增,复合肥生产能力年均递增超过20%,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化肥产品之一。在未来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生产对复合肥的需求量仍将继续保持递增势头。
但是复合肥作为一种加工产品,在当今资源类产品价格不断飞涨的情况下,步入了一个艰难发展时期,加工产品的高成本时代已经来临。企业成本的飙升、市场需求的萎缩、宏观调控的加强使得复合肥行业发展面临又一次方向选择。我国复合肥行业的现状:
1)整个产业规模有了质的飞跃,已经实现自给自足目标。l0年前我国复合肥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那时的三元复合肥全国总产量只有637万t(实物量),其中合成法NPK仅133万t(见表2),主要厂家只有16家;而在过去的10年中,主要的复合肥品种均保持了平均2位数以上的增长,到2007年三元复合肥总产量已经超过3 500万t,其中合成法NPK产量激增到1151万t,磷铵的总产量更是达到1 599万t(实物量)的高水平。我国复合肥的总生产规模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表2 1997—2007年我国高浓度复合肥产量统计万t实物量 年份 NPK产量 DAP产量 年份 NPK产量 DAP产量 1997 l33.8 78.4 2003 614 349 1998 186.7 83.9 2004 642 442 l999 239 102 2005 795 503 2000 348 157 2006 968 599 2001 420 213 2007 1l51 689 2002 517 267 注:NPK产量为磷酸基部分产量,不含混配肥产量。
2)复合肥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能已严重过剩,但盲目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仍在进行。到2008年6月份在国家质监总局颁发生产许可证的复合肥企业已达4 400多家,总产能超过2亿t(实物量)。但目前产量估计只有5000万t(实物量)左右,约有70%以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
3)资源型产品的价值回升浪潮使复合肥这种加工产品进人空前的高成本时代。磷矿石、煤炭、天然气、钾矿等资源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化肥工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价值得到了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复合肥的生产成本步人了一个不断攀升的尴尬轨道。这使得复合肥已经从稀缺的、较高附加值的产品转化为大众化的高成本的一般价值产品。
4)产业集中度过低,中小企业数目庞大,市场秩序亟待完善。在1998年国内NPK产量排名中前10%企业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为48.1%;2007年根据中国磷肥协会统计资料我国NPK产量已达3 510万t(含混配肥),其集中度水平却降低为34%。另外,由于较低的进入门槛和技术含量,使得大量假冒产品充斥市场,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多头执法的混乱管理又加剧了市场的恶性竞争。
5)资源瓶颈极大加剧了复合肥的成本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复合肥产业的竞争力。复合肥作为一个加工型产品,其成本构成中直接原材料成本所占比例接近90%,在一没磷资源、二没氮资源、三缺钾资源的情况之下,其盈利能力受到空前的挤压。目前复合肥企业的经营可以说异常艰难。这很可能使其在未来的产业整合中也将处于不利的境地。单一的复合肥生产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
6)农化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难以支撑平衡施肥的大面积推广,也制约复合肥市场的进一步开发。复合肥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服务的依赖,而企业目前限于自身实力,还无暇在农化服务上投入更多。这无疑降低了这种产品的差异性价值。
7)严酷的市场环境、高成本的巨大压力、消费者品牌认知的加强、国家政策的导向将促使复合肥行业的重组整合加速展开。复合肥行业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 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势,短期看有所改善,但中长期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特别当美元汇率回升、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全球通胀压力缓解的当口,美国金融危机再次加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欧美的金融体系,实体经济也受到较大冲击,全球经济前景变得越发悲观。我国化肥工业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发展步伐将进一步放慢,未来或将迎来一个相对艰难的调整时期。复合肥行业未来将面对的几个不确定因素如下。
1)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是否会进一步恶化。美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仍然关系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由于欧美的金融市场重新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尽管全球政府正在采取联合行动,应对目前的危机,但大家对未来的演化趋势仍然充满焦虑,特别是它对欧洲以及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负面影响目前仍然难以评估(当然还包括对主要新兴经济体的影响),而这种潜在危害可能在今后1~2年持续发酵。
2)我国的经济增长周期是否已经见顶,经济增速的回落中短期内是否已不可逆转?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形势正在呈现微妙的变化,专家普遍认为,目前的情况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复杂的,因而调控的难度在加大。一方面,我国经济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基本解除;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减速已冲击到我国,经济开始下行,并有持续的趋势,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压力。面对这种高通胀和经济增长下滑并存的局面,国家的货币政策会否继续放松,以在控制通胀和保持经济发展之间求得平衡。形势究竟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更取决于我们的政策导向。
3)未来全球粮食价格能否继续回落并稳定在一个合理范围内。2007~2008年全球粮食价格飞升,高昂的价格不仅加剧了全球性通胀而且重创了数十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而引发了社会动荡。但是随着石油泡沫的破灭、投机资金的大量撤离,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急转直下。可见粮食的价格仍然受石油价格影响。FAO专家认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全球粮食价格将维持在一个相对高位运行。粮食市场的景气以及稳定,有助于稳定对化肥的需求,这对化肥行业发展至关重要。但美元短期内的强势能否持续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4)我国的化肥需求增速回落是否正在加速,拐点是否即将出现。我国的化肥消费在过去20年经历了一个持续快速增长期,特别是最近1O年增长迅速。化肥消费的快速增长刺激了国内化肥工业的发展。但随着化肥产业的快速膨胀,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很低,其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没有随着使用量的增长而增长,相反却出现了下降。目前化肥生产和消费规模的急剧膨胀所带来的资源瓶颈问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市场总体供需平衡形势的转变也使得行业的发展转入一个新的时期。
可以肯定地说,我国化肥消费的高速增长期已过,今后将进入一个结构调整时代;而总量的波动水平将逐步降低,并保持相对稳定。农业的增产也将更加依赖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基础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科学施肥体系的建立与推广等。一方面这将部分替代单一化肥投入对农业生产的主导影响,而同时又会使得化肥的投人稳中趋降,这一进程其实已经开始。复合肥行业未来的发展机遇
1)国家政策支持和导向有利于行业的未来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水平,而且2009年还将建立农资价格与补贴的联动机制,加上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以及2020年农民的收人翻番目标的保障,上述因素都将稳定并增加农业对化肥的需求。其次,国家财政大力支持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的推展,全国每年测土施肥面积将在2667万hm(4亿亩)以上,所需配方复合肥实物总量巨大。另外,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强调可持续发展目标,而环境友好的高效复合肥将成为一个良好的物化载体。
2)我国化肥工业高浓度、复合化、专用化仍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化肥生产从单一肥料过渡到以复合肥料为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化肥工业发展水平和农业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复合肥料占总施用量的比例,已由1980年的2%上升到2007年的30%,并且继续保持着上升的态势。今后10年,我国仍将把调整化肥结构,加快复合肥料的发展,提高其在化肥施用中的比例,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
3)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自给自足的目标,以及未来农村改革所带动的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充足的化肥作为必要保障,因此,未来农业对化肥的需求将维持稳定增长。未来复合肥行业发展的几个关注点:
1)重新认识化肥行业的特点。首先化肥是资源类产品,这是它最显著的特点。化肥生产依赖的主要原材料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类产品。同时化肥也是能源转化产品,比如氮肥生产所依赖的煤炭、天然气。因此,发展化肥首先要加强资源的保障。这是产业发展以及未来确立自身竞争优势的基础。因此,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应当重新认识并评估资源的价值和意义,评估资源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限制或促进的影响。这一点对复合肥企业尤为重要。
2)成本领先战略仍然是复合肥企业的优先考虑。复合肥产业同类型企业过多、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进入门槛低等行业现状促使业内企业主动或被动地使用了降低价格、打价格战的策略。价格战在某个阶段是促使行业加快整合的有效手段,但过度价格战将对行业整体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影响。
而事实上决定化肥企业最终优先采取成本领先战略的原因应当是化肥产品的资源属性以及它特殊的最终消费群体。主要应用的形式有:扩大规模,寻求规模效益;工艺改进,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建设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高成本时代,化肥企业继续生存并发展壮大,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并采取正确的一体化战略。一体化,尤其是纵向一体化战略对价值的提升作用,对中国复合肥企业尤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未来复合肥企业提升整体竞争能力的不二选择。未来如果没有一体化的优势,你在行业中就难以取得话语权。
3)科技创新提升品质、降低成本是复合肥企业也是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化肥虽然是一个传统行业,但未来的发展仍然要依托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成果,复合肥行业尤其如此。行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高效、节能、环保的发展目标以及资源的高效利用都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同时技术创新也将极大降低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提升复合肥行业的竞争力和生存力。
科技创新可帮助企业创造差异化竞争要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有限市场内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不但有利于培养复合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而且能推动行业整体健康、有序的发展。
4)未来的复合肥行业发展必须尽快实现由追求增长到追求发展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改变过去只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的做法。化肥是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的行业,是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部门之一,复合肥行业更是如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十分有利于行业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
5)化肥品种的发展趋势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发展,复合化、专用化趋势加强;同时,为提高肥料利用率,高效及环境友好的肥料成为发展目标。目前包膜缓控释肥已成为世界肥料的发展方向之一,而我国目前的资源与环境现状,未来发展可控释养分的掺混型复混肥料将成为一个主要方向。
6)复合肥行业的产业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大型央企在未来的整合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市场无序竞争的加剧以及政策的导向将对化肥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和压力。今后几年因资源结构变化和对环境保护更高的要求,一些规模小、成本高而又无资源的企业将面临较大冲击;优胜劣汰是新一轮化肥企业竞争的特点。具有资源优势、技术领先、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将占据明显优势,优势化肥企业将面临良好的整合发展机遇。政府同时应该加大在产业整合上的政策支持力度,促使这一进程加快实现。
我国复合肥行业面临的挑战
2008年上半年,复合肥价格创造了历史新高,硫磺、钾肥价格出现暴涨,复合肥价格每吨上调1 000多元,但复合肥价格盘旋直上,是否意味着高枕无忧?进入下半年的表现,特别是当前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下,复合肥行业的现状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1 当前我国复合肥行业与市场面临的挑战
当前,受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复合肥销售形势急转而下,价格大幅下滑,终端利润逐步压缩,销售萎缩等形势已不容磷复肥企业乐观。危机也在悄然向企业逼近,国际磷肥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和混 沌的国内市场,再一次暴露了当前我国磷复肥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内很多复合肥企业将面临价格下滑、成本增加、市场开放及国家对出口DAP开征出口关税,取消优惠政策等不利因素的挑战。2008年上半年硫磺(FOB)价格涨至历史最高价850美元/t,然而2008年下半年开始,硫磺价格迅速下滑,如今,进口硫磺(FOB)价已跌至150美元/t,而且价格还有进一步下跌的趋势,这必将拖累磷复肥价格继续下跌。企业应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积极应对目前复合肥价格下调。
我国复合肥的主要原料是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等,而这些基础原料主要以煤、重油、天然气、磷矿石和钾盐为原料。2008年上半年硫磺涨价就使磷铵生产成本每吨增加了1 200元以上,加上磷矿、合成氨等材料的涨价,将使以硫磺为硫酸原料的磷铵成本达到4 000元。再如原料尿素的生产主要以天然气、煤炭、重油等为原料,但煤、电、油、气供应一直紧张,并且,这是一个不可能在短期内能够有效解决的问题。我国煤炭探明可利用储量近2 000亿t,但优质资源少,后备工业储量严重不足。据悉,2005年国家煤炭需求超过20亿t,总体供需矛盾依然紧张。我国探明石油、天然气储量有限,石油可采储量已达65亿t,但受资源的地理分布条件和开采难度的制约,多年来我国原油产量始终徘徊在1.7亿t/a左右,无法满足国内需要。而国内尿素工业布局靠近市场,远离原料产地,原料的运输费用远高于产品的运输费用。虽然当前煤、电、运紧张的状况正在逐步缓解,特别是煤炭、天然气价格持续下降,油价持续下调,但其幅度是有限的,这些消化不了化肥成本。我国合成氨生产所用的原料中煤占主要地位,而且是以无烟块煤为主。这种煤涨价幅度大,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造成化肥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按照目前国内煤油气的产能状况,2009年能源紧张的局面不会有大的改善,化肥生产企业仍将面对高成本的难题。加上国家已经把农资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相继也会逐步取消对化肥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如电价等等,并且国家也会逐步提高天然气等产品的价格,化肥生产成本会不断上升。再次是铁路运输紧张和铁路运输即将提价等原因。总之,诸多成本因素将进一步压缩复合肥生产企业的获利空间。加上国内化肥市场全面开放,华尔街金融风暴将促使外商寻找避风港,进入我国复合肥市场,这就不可避免地给我国复合肥市场带来较大的冲击。
我国复合肥市场与农民购买力、承受力及种田积极性有很大的关系。粮油价格提高,农民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承受力增大,种田积极性高,施用化肥增多;反之,化肥消费减少,将影响化肥价格。当前,由于受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下降,农民购买力降低。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的复合肥销售都已接近尾声,复合肥市场将面临滞销,原因有二:一是国内用肥基本结束;二是受当前价格的变动,东北市场冬储将延缓,国内各地对复合肥没有需求。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磷复肥行业走势向下的趋势已经明朗,可能将进入较为困难的时期。尤其是华尔街金融风暴对磷复肥影响很大,企业从银行贷款也将更困难,将愈来愈感触到资金瓶颈的压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保证农业对化肥的需求,防止化肥价格上涨,今后国家对化肥的宏观调控政策不会减弱,对化肥出口政策不会放松,甚至会更严。2008年的出口关税政策已经出台,磷酸一铵也开始征收与磷酸二铵相同的关税,这将对磷铵的出口产生巨大的影响。关键要看金融风暴对国际市场的影响有多大。如果美国短期信贷的机制不能很快启动,致使美国的消费继续萎缩,这将对我国出口市场产生大的影响。从发展的前景看,金融风暴影响的范围还会继续扩大,也会进一步冲击世界经济,而且其破坏力还会向实体经济蔓延,对世界农业发展肯定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复合肥市场究竟怎样,还需要以后农业形势的检验。我国复合肥企业如何应对挑战
一是加快企业问并购步伐,进一步培育大企业集团。复合肥的诸多优点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在这种需求的带动下,2002~2003年复合肥市场一度出现“火爆”,造成一些复合肥项目盲目扩产和上马,其中,多数为1O万t左右的中小型企业。有资料显示,目前在册的近3 500家复合肥生产企业,而生产规模大、已经受过市场考验的大型企业仅占5%~10%。我国复合肥工业企业数量多,分布面广,但规模小,缺乏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全国几千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是导致行业落后、无序和过度竞争的主要原因。我国已正式加人世界贸易组织,面对国外资本有可能加速投入国内复合肥工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严峻挑战,亟须加速对大企业集团的扶持和壮大,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竞争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特别是人世以后,复合肥工业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兼并整合和结构升级阶段。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我国一直是众多跨国公司投资的重点。与组建全资子公司相比,对我国化工资产进行收购和重组,是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更直接更便捷的方式。2008年以来,跨国公司在我国的这种收购重组活动愈演愈烈。为了参与国际竞争,培育复合肥投资主体,通过大集团对中小复合肥企业实施收购、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模化投资和低成本扩张、加快发展大复合肥对于我国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采取控股或参股上游及同类企业的经营模式。如果我们在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整个区域乃至于全国的资源配置为出发点,逐步实现复合肥工业的规模经济,组建大企业集团,形成强有力的联合舰队,那么在国际竞争中就能处于有利地位。同时要搞活中小复合肥企业,通过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等形式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形成命运共同的企业联合体。一些睿智的企业已逐步进行产能扩张和产业链条的完善,如湖北宜化近期收购贵州的黔西南州普安县恒泰煤矿全部产权和瑞信煤业有限公司全部资产,我们金源公司收购四川雷波县磷矿资源,就是这一战略的很好体现。
二是接受市场的整合,降低经营风险。受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美国国内磷酸二铵供应紧俏以及拉美、欧洲、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地区需求旺盛的影响,近几年全球磷矿石供应日趋紧张,导致磷矿石价格不断攀高。按照我国磷矿的储量和开采计算,我国磷资源富矿开采年限不足20年。因此,我国开始磷矿资源整合,导致一些小磷矿厂家关闭,磷矿供应量减少,同时我国高浓度磷复肥的产量不断增加,其产量已经从15年前占磷肥总量的5%上升到2008年后占磷肥总产量的75%,从而大大增加对P20 30%以上磷矿的需求。2005年我国磷矿石需求量为4300万t,而磷矿石供给量仅为3600万t,供需存在700万t的缺口。因此,磷矿石价格近2年的涨幅超过200%。目前,在面临原材料上游的压力和下游终端销售受阻的双重挤压下,市场的整合在所难免。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营销公司总经理高义认为: “目前的原料市场出现了转变,已经由买方市场转向阶段性的卖方市场,市场面临整合,在这种市场行情下,不是你去整合别人就是别人整合自己”,要整合别人,首先要接受市场的整合。然而,面对整合,中小型复合肥企业似乎没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中国的入世为中外企业的合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必须在市场整合中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经营风险。笔者了解到,鲁西化工通过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投资建设的年产l0万t甲醇项目被国家定为重点发展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预计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数亿元;湖北宜化利用上市募集的资金,对煤矿、磷矿等相关资源进行收购,打通资源瓶颈并有效控制成本,对经营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该公司还将利用融资,重点围绕现有的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3大化工主营业务,进行上下游延伸和国内外延伸,形成较为完整的价值链和相互支撑的产业群;四川开元集团确定了“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后,积极探索上市融资渠道,搭建新的资本运作平台,也将迎来产业发展的新辉煌。由此可以看出,企业上市,推行资本化运作,一方面能规范企业的经营透明度,提高运营质量;另一方面能筹集发展资金,扩大产能规模,完善经营链条,降低经营风险。
三是在产品创新的同时,大力进行营销创新。如何构建更为高效的营销网络,使产品更畅通快捷地销售出去,是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一次展会上笔者看出,2007年叫得比较响的“产品创新”概念已悄悄转变为“营销创新”。各企业也在不断探索营销创新的新路子。宏福集团的“宏福农化服务百村行”使“产品与人品共存,质量与生命同在”的宣言深入千家万户;四川蓥峰实业借助专业策划公司量身定做的营销“金点子”,要求员工树立大营销观念,变产品营销为品牌营销,变部门营销为全员营销,主动加强与经销商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强化了农化服务队伍,使科学种田理念和优质产品理念共同扎根田问地头。积极开展测土施肥,迅速建立巩固、畅通、高效率的营销网络。2008年,国家加大对测土配方施肥的扶持力度,财政补贴资金从2007年的2亿元增加到5亿元,也为化肥企业进一步做好支农服务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积极开展测土施肥的同时,还要注重营销网络建设。复合肥企业应当将网络建在乡和村一级,让农民近不出村、远不出乡就能买到称心如意、质优价廉的化肥。中小企业应选择更为积极有效的方式,将终端网络有选择性地在部分区域铺设到农户,合理地参与竞争。要尽量消化库存,通过限产减轻库存压力,加速资金周转。
四是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复合肥,净化复合肥市场。目前,虽然复合肥市场形势一派大好,但由于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对中小型复合肥企业来说,如何生存已是迫在眉睫。为了生存,一些企业甚至用造假来摆脱企业窘境。如仿冒进口产品;或只标注汉语拼音或英文,不标注中文;或标注国外或香港公司出口代理和商品进出口代码等等,整个包装的样式酷似进口肥的标识。目前,要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复合肥,各级政府要采取联合执法和分别执法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检查。要进一步突出源头治理,加大市场主体清理整顿力度,加大对各类坑农害农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狠抓农资市场监管,规范农资生产经营行为,依法对各类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清理,对证照不全的单位、个人和经营假冒伪劣农资问题严重的摊点,坚决予以取缔。深人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放心农资的市场占有率。此外,生产企业要继续做好创名优产品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扩大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提升竞争力。其他如进行原料结构、产品结构和生产布局的调整,加快自主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加强环境保护等环节,也都是企业必须重视的工作。出口企业要注重防范出口存在的收汇风险,要根据对方的资信情况,做相应的出口信用保险;对新客户要款到发货。在国内市场上也要防范资金回笼的风险,要防止资金沉淀,加快流动。
复混肥的发展趋势
随着化肥品种和数量的不断增多及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目前复合肥正朝着高效化、复合化、液体化、专用化、缓效化的方向发展。总的趋势是发展高效、高浓度的复合肥,以节省能源,减少副产品,提高肥效,节省贮运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高效化
复合肥生产与使用过去以25%复混肥为主,而现在的45%复合肥用量在迅速增加。同时更高浓度的复合肥也开始“显山露水”。如聚磷酸铵,有效养分的含量高达78%;聚磷酸钾,有效养分的含量更高达94%;偏磷酸钾的有效养分含量达到了100%。
复合化
早期生产与使用的复合肥养分含量仅限于氮磷钾三要素,现在已发展到包括中量元素、微量元素、杀虫灭虫剂、除草剂以及生长素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肥。如捷克目前生产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复合肥,美国已生产有机络合微量元素与普通肥料混合的混合肥,日本已生产出除莠灭菌的五氯酚石灰氮以及含有多种营养元素与生长素的多功能复合肥料。
液体化
液体肥料具有使用方便、节省能源、降低成本和便于制成各种复合肥料的特性,便于进行管道运输、喷施、滴施(结合滴灌,节省运费和设施费用)和易被作物吸收利用等优点。因此,近年来发展很快。如美国的液体氮肥已占氮肥总量的60%以上。目前,世界上应用的液体复合肥的主要成分为磷酸铵、聚磷酸钱、尿素一硝酸铵溶液和氯化钾等,其有效成分含量各不相同,各具特色。
缓效化
自2O世纪5O年代以来,首先发展了含氮缓效肥料,如脲甲醛、脲乙醛和硫衣尿素等,进而发展了包括氮、磷、钾在内的缓效肥料,以减少养分的损失与固定,提高肥料利用率。如目前开始推广的控释复合肥,实际上是重要的缓效复合肥类型。
专用化
复合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诸如肥料中的养分比例固定,难以满足不同作物的需要,难以满足各种施肥技术的需要。因此,根据当地主要农作物的需肥特性和供肥能力,生产专用复合肥已大势所趋。如目前使用的烟草专用复合肥、柑桔专用复合肥和水稻专用肥等,很受农民欢迎。
第二篇: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展望
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展望
http://magnetsky.com/ 2006-12-26 中国磁性材料网
摘 要:磁性材料是各种电子产品主要的配套产品,无论是消费家电产品和工业类如计算机、通讯设备、汽车,以及国防工业均离不开磁性材料。当前,中国各种磁性材料的产量基本上世界第一,成为磁性材料生产大国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中国磁性材料的中长期市场前景十分光明,中国的磁性材料产品在全球的地位必将进一步提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加强企业管理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产品档次,使中国磁性材料从大国走向强国。本文着重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中国磁体产业整体情况,介绍了稀土永磁材料特别是中国钕铁硼烧结和粘结产业现状,以及中国新型的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开发情况,同时对我国磁体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和分析。中国磁体产业的发展历程
目前,全球的经济已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作为一种功能材料,磁性材料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主要的商品磁体共有4类: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铝-镍-钴永磁(AlNiCo);50年代初期开发的铁氧体磁体;60年代末开发的钐-钴磁体(Sm-Co),包括第一代稀土永磁-SmCo5和第二代稀土永磁-Sm2Co17;80年代初开发的稀土永磁钕铁硼(Nd-Fe-B)。而稀土永磁,特别是钕铁硼是磁性材料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永磁材料中发展最快,平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中国磁体产业在中国的出现远较西方发达国家晚,起始期是1969年到1987年之间。因为当时的稀土永磁钐钴磁体的高成本、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少,所以到八十年代初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磁体工业。1987~1996的十年是中国磁体产业开始发展的第一阶段,其特点是起点低:由于投资小,设备简陋,生产设备基本完全是国产的,经营理念落后,仍局限于小生产的模式。
1997~2002的五年是中国磁体产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起点远高于前一阶段:投资强度大,引进一部分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能够按先进的工艺路线组织生产,产品质量一般属中低档。2003年起,中国磁体产业的发展将进入第三阶段。企业建立的特点将是“三高”,即高起点、高投入、高回报:1)产品瞄准特定用途所需的高档磁体;投资规模巨大,引进整条先进生产线;2)按现代化管理的理念,组织集约式分段联营的大生产:磁体生产分为两段—母合金/粉料的生产和磁体制备,投资显著降低,效益则大为提高;3)按资本运作的规律运营,从而保证磁体产业较高的回报率。特别是有可能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或采用国产先进生产线,生产高档的磁体产品。
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的磁体生产由于成本过高,已难以为继,世界磁性材料行业纷纷向中国或第三世界地区转移,中国作为首选的国家。世界一些著名的磁性材料制造企业看好中国,如日本的TDK、FDK、EPSON、日立金属、住友特殊等,韩国的梨树、三和、磁化等,欧洲的PHILIPS、德国的VAC、EPCOS,美国的ARNORD、MAGNEQUENCH 已经转移到中国。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向中国转移,增强了中国磁性材料工业的整体实力,提高生产技术,加速了中国成为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建设。
2.中国稀土永磁――钕铁硼的发展
某个国家或地区磁体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时,即成为“全球磁体产业的中心”。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二次大战后的美国,70年代以后的日本均堪称当时“全球磁体产业的中心”。新世纪伊始,“全球磁体产业的中心”已转到中国。据统计,直到1999年,铁氧体磁体的产值始终占全球磁体总值的一半以上,堪称磁体市场的主题。2000年稀土磁体(NdFeB+SmCo)产值首次超过了铁氧体的,此趋势与日俱增。换言之,稀土磁体在21世纪将唱主角。代表当今磁体最高性能的NdFeB稀土永磁的80年代初问世时,正好赶上计算机产业的微型化,故该磁体立即成为制造诸如磁盘驱动器等计算机外设的关键材料。NdFeB更广泛用于各类音响/影像等消费电子器件中,90年代以来在全球迅速普及的移动通讯设备—手机也离不开NdFeB的重要贡献。
钕铁硼专利[1]
钕铁硼硬磁制造方法分为烧结和粘结两种,专利所有者分别为住友特殊金属株式会社(日本)和麦格昆磁(MQ)公司(美国)。同时MQI公司又是全球唯一的粘结钕铁硼原材料(磁粉)供应商。其在欧洲和日本的成分专利和生产制造工艺专利均已经失效,美国的专利在06年和07年分别失效。在中国制造、销售和使用钕铁硼磁体并不涉及任何专利问题,但是其产品不能出口到专利覆盖区,否则构成侵权。中国拥有住友与MQI覆盖全球的专利许可的烧结NdFeB磁体企业共五家: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三环),于1993年5月取得专利许可;北京京磁公司(BJMT),于2000年3月取得专利许可;银纳金科磁技术公司(THINOVA),于2000年9月取得专利许可;宁波韵升磁公司(韵升),于2001年3月取得专利许可;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T&M),于2003年3月继承了台湾海恩金属公司2000年5月取得的专利许可。这五家公司的烧结NdFeB磁体的生产能力将近10,000吨/年,五家公司中的三家是上市公司,即安泰科技、三环与韵升。
烧结钕铁硼
在全球及中国、日本、美国、欧洲烧结NdFeB磁体的总产量,其中2004年中国生产烧结NdFeB磁体27,510吨,毛坯46,1500吨。与2003年相比产量增长49%。而产量与产值存在的巨大差距正是中国稀土磁体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改进产品性能,提高产品档次是解决此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说,要尽快消除存在于中国磁体产业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烧结NdFeB磁体在中国的用途可分为三类:
1.高技术领域的应用,诸如MRI,VCM,CD传感器,CD-ROM,DVD-ROM,手机,电池驱动工具,EB,EAV,EV。
2.传统用途,诸如扬声器,耳机,话筒等音响器件,磁选机/磁分离器,各类磁化器包括民用水脱垢器,油田用的脱腊器,酒厂用的陈化器等。
3.低档用途,诸如慈溪等地生产的磁性纽扣。图2是2003年中国烧结NdFeB磁体的用途分布情况。
中国烧结钕铁硼产地遍及11个省和京津地区(见图3)。浙江省的烧结NdFeB磁体生产发展最快,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7.1%。山西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低成本条件,目前已与沪杭地区、京津地区形成了中国三角鼎立的稀土永磁产业格局。山西烧结NdFeB磁体生产占全国产量的21.7%。京津地区的产量居第三位,占全国的11.7%。其余总量19.5%则散布在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等苏、冀、内蒙、鲁、豫、川、陕、甘、宁九省以及东北地区。众所周知,NdFeB对环境(温度、湿度)极为敏感,浙江产量虽大,但品质不高。一般而言,气候干燥的山西、甘肃、宁夏等地,用同样工艺设备生产磁体,其性能则优于南方的。当然,关键仍在于采用专门针对NdFeB的设备并按先进工艺进行磁体生产,才能稳定地批量生产高牌号磁体。濒临渤海的烟台首钢磁材公司,它引进先进设备大批量生产顶级烧结NdFeB磁体,就是一例。
2004年国内烧结钕铁硼行业热情空前高涨,新增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中科三环公司通过长期努力,第一次进入到为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磁材企业所垄断的钕铁硼高端应用领域――计算机硬盘驱动器音圈电机(VCM)应用市场;在另外的一个高端应用领域――汽车应用领域方面,中科三环的钕铁硼磁体也成功应用在点火线圈、电动助力转向、气囊传感器等汽车零部件中,同时还进入了核磁共振成像仪领域。对于上述几个稀土永磁高端应用市场的进入,标志着中国的稀土永磁产品结束了大部分只局限于中低端应用市场的不利局面,真正开始与日、欧发达国家磁材巨头争夺高端应用市场。
粘结钕铁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粘结钕铁硼方面,美国和欧洲的生产企业基本退出了该行业,到2003年只剩下一两家生产粘结NdFeB的制造厂了,2004年美国和西欧的永磁材料产量只占全球的10%之内。因此在该行业中,全球的生产能力大部分集中在日本企业[3]。其中有代表性的两家企业,一家是精工爱普生,他们的磁材生产已经全部转到中国上海爱普生磁性器材有限公司了;另一家大的粘结磁体企业-日本大同公司。在计算机硬盘驱动器(HDD)的主轴电机应用方面,大同和上海爱普生两家企业就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90%以上。2002年底,中科三环参股了上海爱普生磁性器件有限公司,2004年3月进一步扩大股权,目前中科三环已持有该公司的70%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安泰科技2003年3月收购了海恩公司,其深圳的爱恩美格也是一个技术水平很高的粘结磁体工厂,加上国内成长起来的成都银河,粘结磁体企业除日本的大同外,其余产能基本分布在中国。
从2001年开始,中国粘结钕铁硼的优势逐渐显露出来,2002年后中国远远超过了日本,处于了第一位。粘结钕铁硼磁体1996年全球产量为1320顿,中国的产量仅为50吨;2000年全球粘结钕铁硼产量达到3550吨,中国的产量为620吨,虽然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仅为20%,但年平均增长率去达到了60%,有了长足的发展。据最新统计,2004年中国粘结钕铁硼磁体产量达到了1350吨。
尽管中国已经是生成粘结钕铁硼永磁的第一大国,但只是占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优势,由于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管理能力有限,只能生产一些中低档的产品,像HDD这类高档和高利润产品仍由日本企业掌控,所以在中国出现生产量增加很快,产值特别是利润的增长却不成比例。粘结钕铁硼磁体产业在我国的规模还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估计年递增速率在20%以上。到2005年,我国粘结钕铁硼磁体年产量将达到2000吨左右。全球对粘结稀土永磁需求的增长幅度不是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粘结钕铁硼永磁的主题市场是IT行业密切相关的各种微型马达,IT行业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对粘结钕铁硼永磁的需求。中国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究开发现状
在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无时不出现于国际前沿。在ThMn12结构金属间化合物研究方面,我国是最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国家之一,在结构与磁性,超精细相互化合物方面,我国最早报道了RF11TiNy的研究成果,开辟了ThMn12结构间隙化合物研究领域;在Nd3(Fe,Ti)29新相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首先发现了Sm3(Fe,Ti)29单相化合物及其氮化物,并研究了它的磁性。近年来,利用快淬工艺制备各向异性稀土永磁材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最近,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利用快淬工艺成功的合成出具有高磁能积的磁各向异性Sm-Co稀土永磁材料,其室温磁性能可达18.2MGOe,剩磁比为0.9,并且通过球磨后制备的粘结磁体仍旧保持各向异性,具有高的磁能积。同时发现碳元素能够控制易磁化轴在快淬带中的织构方向并细化晶粒可进一步提高其硬磁性能。
北京大学,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hMn12结构氮化物稀土永磁材料[5]。目前,已开发出磁能积为15~20MGOe左右的R(Fe,M)12Ny(R=Pr,Nd;M=Mo,Ti,V)间隙化合物稀土永磁材料,已建成年生产能力100吨的中试生产线,进行产业化推广[6]。2004年10月,深圳北大双极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中核集团公司签约,合作建立新型稀土永磁材料基地,将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拟在深圳建设年产1000吨钕铁氮磁粉的产业化示范生产线。此签约项目涉及3.5亿元的巨大数额。该磁粉在质量上和性能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项成果是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功典范。目前,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正在利用钕铁氮制造磁体产品。该项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和北京市科委的立项支持。
钢铁研究总院,开展了高使用温度稀土永磁材料的制作技术和工艺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不同材料的阶段性热处理退火工艺、胞相和胞状结构与温度磁性能的关系。获得Sm2Co17高温磁体的性能450℃时(BH)max≥9MGOe,Hic≥7.9kOe。
上海大学材料研究所申请并承担各向异性钕铁硼磁体的国家自然基金、上海科委和教委纳米专项等多项课题,进行粘结各向异性钕铁氮复合磁体研究开发。北京科技大学利用HDDR(hydrogen disproportionation desorption recombination)工艺也进行了开发各向异性钕铁硼粘结磁体的研究。
近来有一些国外磁体专用设备厂家联合推出,按最佳工艺路线配套的一条全封闭、全自动化的完整生产线:原料从生产线的一端投入,在另一端出来的已是磁体最终产品,包括磁体的涂层。设备厂商能保证磁体产品极低的氧含量(O2≤1000 ppm)和极高的磁能积((BH)max=52MGOe))。据了解,如此先进而完备的生产线在西方国家尚不存在。更为重要的是,此生产线的报价远低于单机报价的总和!报价不仅包括设备硬件,也包括技术软件。换言之,设备厂家不仅提供成套设备,更保证用户能生产出最高牌号的稀土磁体!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磁体专家有感于国内生产设备与国外的差距,经数年的潜心钻研与实践,终于在2003年中研制出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烧结NdFeB磁体生产线,并付诸实施。用它可稳定生产高挡NdFeB磁体,整条年产300吨烧结NdFeB磁体生产线的价格仅是国外相应设备的1/4~1/6。此生产线的涂层完全摈弃了导致磁体氢化的电镀,而采用无污染的Dacro技术,耐蚀性良好,成本低廉。近年来,我国的稀土永磁的生产装备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满足一些新的生产工艺方面的装备有了突破。例如国产速凝薄片炉和氢破碎炉已在一些磁体生产厂使用。一些国外发达国家的永磁设备制造商也瞄准了中国这块宝地,纷纷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同样给我国的永磁设备制造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004年9月,沈阳中北真空技术产业开发区兴建国内先进的真空炉生产基地,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液晶显示、等离子真空热处理技术,这必将对我国烧结钕铁硼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磁体产业发展思路和前景预测
跨入21世纪,中国的磁性材料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年增长超过20%[7]。初步统计,2004年中国烧结铁氧体[8]达到350,000吨(占全球总量的51%),粘结铁氧体50,000吨(占全球总量的32%);烧结钕铁硼永磁[9]达到27,510吨(占全球总量的81%),粘结钕铁硼永磁[10]达到1350吨(占全球总量的35%);铸造磁体3,500吨(占全球总量的56%)[11]。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向中国转移,增强了中国磁性材料工业的整体实力,提高了生产技术,加速了中国成为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建设。
稀土永磁的发展和前景
作为朝阳产业,稀土永磁产业是磁性材料产业的重中之重,其新的应用成长点在不断涌现,特别是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给稀土永磁等功能材料不断带来新的用途。除了在计算机、打印机、移动电话、家用电器、医疗设备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外,汽车中的发电机、电动机和音响系统的应用已经开始,这将极大的带动钕铁硼产业的发展。由于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较低的人工成本和广阔的市场,从而在未来的五年至十年内,国外的钕铁硼制造业继续逐步向中国转移的态势势不可挡,中国必将吸引大量国外先进的钕铁硼永磁材料制造商,比如美、日、欧等国家、地区的企业进入,一方面会对中国稀土永磁企业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也会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带入中国,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稀土永磁产业的发展。“十五”期间,我国钕铁硼磁体的总产量超过了5万吨,烧结钕铁硼磁体产业会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年增长率仍会保持在20~30%以上,粘结钕铁硼磁体产业在我国的规模还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05年,我国烧结钕铁硼磁体年产量将达到3万吨左右,粘结钕铁硼磁体年产量将达到2000吨左右。预计到2010年,我国烧结钕铁硼磁体产量将达到7万吨,占全球产量的75%;粘结钕铁硼磁体产量将达到1万吨,占全球产量的50%。中国磁性材料行业的大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磁性材料工业大发展时期,世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
(1)家电领域。中国电视行业预测到2010年,中国彩电总量达到1亿台,占世界产量的63%。据此估计,全球需要软磁铁氧体6万吨,永磁铁氧体8万吨。
(2)信息化领域。电脑的普及带动了相关外置设备的发展,尤其是硬盘驱动器(HDD),预计到2010年全球产量超过5亿只;DVD、DVD-ROM和刻录机,到2010年全球的产量超过10亿。这是钕铁硼磁体应用的大市场,全球需要量在2万吨。
(3)汽车领域。汽车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五大支柱工业,到201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达到1000万辆,如每辆汽车用电机数在30只,扬声器在5只,将需要永磁体10万余吨。由于能源的紧张和环保要求,电动汽车的开发在加速,预测到2010年全球产量在350万辆,需要钕铁硼磁体4200吨。
(4)其他配套领域。由于世界各类磁体配套件市场向中国转移,例如电动自行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据中国助力车专业委员会不完全统计,2004年中国电动自行车产量约达500万辆。以每辆电动自行车平均需要0.3公斤烧结钕铁硼计算,需用磁体1500吨(折合毛坯近2500吨);由于国外劳动力成本等因素,加上中国磁体价廉物美,一些涉及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电子变压器、电机、电感、电声,均转移到中国或第三世界国家,同时磁体的销售市场也在中国。
结 语
中国磁性材料行业要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就要加速行业内的规模经济建设,发展强强联合,要有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的企业。中国企业必须要走出国门,收购或合资国外企业,建立跨国公司,树立国际名牌。中国企业必须投入应用开发领域,配合整机开发磁性材料配套部件和组件,到2010年全行业争取达到产值400亿人民币。
我国的磁性材料产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继续加强稀土永磁材料的探索、加强高档稀土永磁材料的开发,使我国稀土永磁材料能保持持续发展。从整体上看中国磁性材料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水平,但没有自已的知识产权和创新的产品。重点扶植中国专利产品,如钕铁氮磁体,但必须要全行业和相关的配套行业一起合作。同时还有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国的磁性材料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在某一方面(价格、质量、市场占有率)领先全行业,使国内外其他企业无法竞争。中国的磁性材料产品特点要低价优质,才能参于国际竞争。我国的磁性材料企业,加强自身的整合,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通过与国外先进磁性材料企业加强合作,互助互利,使磁性材料产业更好的扎根于中国,使中国的磁性材料产业更好的服务于全球。
关键词:中国 磁性材料 产业现状 发展展望 稀土永磁 粘结钕铁硼
第三篇:中国磁性材料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展望
摘 要:磁性材料是各种 电子 产品主要的配套产品,无论是消费家电产品和 工业 类如 计算 机、通讯设备、汽车,以及国防工业均离不开磁性材料。当前,中国 各种磁性材料的产量基本上世界第一,成为磁性材料生产大国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中国磁性材料的中长期市场前景十分光明,中国的磁性材料产品在全球的地位必将进一步提高。必须加强 科技 创新力度、加强技术改造加强 企业 管理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产品档次,使中国磁性材料从大国走向强国。本文着重从宏观角度 分析 了中国磁体产业整体情况,介绍了稀土永磁材料特别是中国钕铁硼烧结和粘结产业现状,以及中国新型的稀土永磁材料的 研究 开发情况,同时对我国磁体产业 发展 前景进行了预测和分析。1 中国磁体产业的发展历程 目前,全球的 经济 已进入了一个信息 时代,作为一种功能材料,磁性材料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主要的商品磁体共有4类:20世纪30年代开发的铝-镍-钴永磁(alnico);50年代初期开发的铁氧体磁体;60年代末开发的钐-钴磁体(sm-co),包括第一代稀土永磁-smco5和第二代稀土永磁-sm2co17;80年代初开发的稀土永磁钕铁硼(nd-fe-b)。而稀土永磁,特别是钕铁硼是磁性材料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永磁材料中发展最快,平均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中国磁体产业在中国的出现远较西方发达国家晚,起始期是1969年到1987年之间。因为当时的稀土永磁钐钴磁体的高成本、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少,所以到八十年代初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磁体工业。1987~1996的十年是中国磁体产业开始发展的第一阶段,其特点是起点低:由于投资小,设备简陋,生产设备基本完全是国产的,经营理念落后,仍局限于小生产的模式。1997~2002的五年是中国磁体产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起点远高于前一阶段:投资强度大,引进一部分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能够按先进的工艺路线组织生产,产品质量一般属中低档。2003年起,中国磁体产业的发展将进入第三阶段。企业建立的特点将是“三高”,即高起点、高投入、高回报:1)产品瞄准特定用途所需的高档磁体;投资规模巨大,引进整条先进生产线;2)按 现代 化管理的理念,组织集约式分段联营的大生产:磁体生产分为两段—母合金/粉料的生产和磁体制备,投资显著降低,效益则大为提高;3)按资本运作的 规律 运营,从而保证磁体产业较高的回报率。特别是有可能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或采用国产先进生产线,生产高档的磁体产品。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的磁体生产由于成本过高,已难以为继,世界磁性材料行业纷纷向中国或第三世界地区转移,中国作为首选的国家。世界一些著名的磁性材料制造企业看好中国,如日本的tdk、fdk、epson、日立金属、住友特殊等,韩国的梨树、三和、磁化等,欧洲的philips、德国的vac、epcos,美国的arnord、magnequench 已经转移到中国。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向中国转移,增强了中国磁性材料工业的整体实力,提高生产技术,加速了中国成为世界磁性材料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建设。2.中国稀土永磁――钕铁硼的发展 某个国家或地区磁体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时,即成为“全球磁体产业的中心”。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二次大战后的美国,70年代以后的日本均堪称当时“全球磁体产业的中心”。新世纪伊始,“全球磁体产业的中心”已转到中国。据统计,直到1999年,铁氧体磁体的产值始终占全球磁体总值的一半以上,堪称磁体市场的主题。2000年稀土磁体(ndfeb+smco)产值首次超过了铁氧体的,此趋势与日俱增。换言之,稀土磁体在21世纪将唱主角。代表当今磁体最高性能的ndfeb稀土永磁的80年代初问世时,正好赶上计算机产业的微型化,故该磁体立即成为制造诸如磁盘驱动器等计算机外设的关键材料。ndfeb更广泛用于各类音响/影像等消费电子器件中,90年代以来在全球迅速普及的移动通讯设备—手机也离不开ndfeb的重要贡献。钕铁硼专利[1] 钕铁硼硬磁制造 方法 分为烧结和粘结两种,专利所有者分别为住友特殊金属株式会社(日本)和麦格昆磁(mq)公司(美国)。同时mqi公司又是全球唯一的粘结钕铁硼原材料(磁粉)供应商。其在欧洲和日本的成分专利和生产制造工艺专利均已经失效,美国的专利在06年和07年分别失效。在中国制造、销售和使用钕铁硼磁体并不涉及任何专利 问题,但是其产品不能出口到专利覆盖区,否则构成侵权。中国拥有住友与mqi覆盖全球的专利许可的烧结ndfeb磁体企业共五家:三环新材料高技术公司(三环),于1993年5月取得专利许可;北京京磁公司(bjmt),于2000年3月取得专利许可;银纳金科磁技术公司(thinova),于2000年9月取得专利许可;宁波韵升磁公司(韵升),于2001年3月取得专利许可;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tm),于2003年3月继承了 台湾 海恩金属公司2000年5月取得的专利许可。这五家公司的烧结ndfeb磁体的生产能力将近10,000吨/年,五家公司中的三家是上市公司,即安泰科技、三环与韵升。烧结钕铁硼 图1是全球及中国、日本、美国、欧洲烧结ndfeb磁体的总产量,其中2004年中国生产烧结ndfeb磁体27,510吨,毛坯46,1500吨。与2003年相比产量增长49%。而产量与产值存在的巨大差距正是中国稀土磁体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改进产品性能,提高产品档次是解决此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说,要尽快消除存在于中国磁体产业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2]。烧结ndfeb磁体在中国的用途可分为三类: 1.高技术领域的 应用 ,诸如mri,vcm,cd传感器,cd-rom,dvd-rom,手机,电池驱动工具,eb,eav,ev。2.传统用途,诸如扬声器,耳机,话筒等音响器件,磁选机/磁分离器,各类磁化器包括民用水脱垢器,油田用的脱腊器,酒厂用的陈化器等。3.低档用途,诸如慈溪等地生产的磁性纽扣。图2是2003年中国烧结ndfeb磁体的用途分布情况。中国烧结钕铁硼产地遍及11个省和京津地区(见图3)。浙江省的烧结ndfeb磁体生产发展最快,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7.1%。山西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 自然 和低成本条件,目前已与沪杭地区、京津地区形成了中国三角鼎立的稀土永磁产业格局。山西烧结ndfeb磁体生产占全国产量的21.7%。京津地区的产量居第三位,占全国的11.7%。其余总量19.5%则散布在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等苏、冀、内蒙、鲁、豫、川、陕、甘、宁九省以及东北地区。众所周知,ndfeb对环境(温度、湿度)极为敏感,浙江产量虽大,但品质不高。一般而言,气候干燥的山西、甘肃、宁夏等地,用同样工艺设备生产磁体,其性能则优于南方的。当然,关键仍在于采用专门针对ndfeb的设备并按先进工艺进行磁体生产,才能稳定地批量生产高牌号磁体。濒临渤海的烟台首钢磁材公司,它引进先进设备大批量生产顶级烧结ndfeb磁体,就是一例。2004年国内烧结钕铁硼行业热情空前高涨,新增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中科三环公司通过长期努力,第一次进入到为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磁材企业所垄断的钕铁硼高端应用领域――计算机硬盘驱动器音圈电机(vcm)应用市场;在另外的一个高端应用领域――汽车应用领域方面,中科三环的钕铁硼磁体也成功应用在点火线圈、电动助力转向、气囊传感器等汽车零部件中,同时还进入了核磁共振成像仪领域。对于上述几个稀土永磁高端应用市场的进入,标志着中国的稀土永磁产品结束了大部分只局限于中低端应用市场的不利局面,真正开始与日、欧发达国家磁材巨头争夺高端应用市场。粘结钕铁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粘结钕铁硼方面,美国和欧洲的生产企业基本退出了该行业,到2003年只剩下一两家生产粘结ndfeb的制造厂了,2004年美国和西欧的永磁材料产量只占全球的10%之内。因此在该行业中,全球的生产能力大部分集中在日本企业[3]。其中有代表性的两家企业,一家是精工爱普生,他们的磁材生产已经全部转到中国上海爱普生磁性器材有限公司了;另一家大的粘结磁体企业-日本大同公司。在计算机硬盘驱动器(hdd)的主轴电机应用方面,大同和上海爱普生两家企业就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90%以上。2002年底,中科三环参股了上海爱普生磁性器件有限公司,2004年3月进一步扩大股权,目前中科三环已持有该公司的70%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安泰科技2003年3月收购了海恩公司,其深圳的爱恩美格也是一个技术水平很高的粘结磁体工厂,加上国内成长起来的成都银河,粘结磁体企业除日本的大同外,其余产能基本分布在中国。
第四篇:口腔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范文模版]
口腔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现状:
1、口腔医疗消费状况 不管是口腔保健意识还是口腔健康水平,整体偏差。衡量口腔健康水平的几个指标相对于欧美日等国家差距十分巨大:青少年龋齿率平均高达80%以上、成年人牙周病患率平均高达90以上、老年人牙齿保有率少于40%(60岁以上,八个牙齿以上)*备注:数据来源各种资料有偏差。
2、牙医和牙医教育状况 基础口腔医疗服务市场(特别是乡村)基本为传统工匠型(师徒相传)个体牙医所统治,职业牙医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国有专业口腔、三资牙科或综合医院口腔科。据可靠资料统计,受过正规牙医教育(本科)真正从事口腔医疗事业的口腔医师不超过2.5万人,人口比例约为1:5万!而根据不完全资料统计,未受过正规口腔教育及受过初级口腔医学教育(中专水平)从事口腔及相关医疗事业的人数超过50万人,人口比例为1:2500,是前者的20倍以上。从数量上,传统的牙医还将长期占据主导的地位。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500-600人一个牙医师的比例,我国职业牙医教育发展空间巨大,任务紧迫。
3、口腔医疗器材行业 在口腔医疗产业中,医疗器材制造行业和口腔医疗消费服务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口腔医疗服务技术长期进展缓慢,产业界对相关的口腔医疗设备研发、投资积极性不高,产品更新换代慢,基本处于一种低水准的重复循环建设发展状态,大部分高层次的口腔医疗器械、材料基本依靠进口。
4、牙医待遇和市场需求 相对于其它医疗服务,牙医的劳动强度偏高、收入水平偏低,特别是高级牙医。由于患者的消费水平普遍还不成熟,牙医的市场待遇并没有和个人的医学层次、技术水平成正比。
我国口腔医疗服务需求总体处于快速增长和发展状态。但总体需求还是处于低级阶段,市场基本是低端欣欣向荣,高端供不应求,中间左右为难的状况。
5、口腔医疗产业市场化程度 由于长期受错误思想的指导,我国口腔医疗产业市场长期处于一高一低的不协调状态:一高:市场化经营程度高,即使是计划经济时代,个体牙医也是自由、独立经营的。一低:市场化运作程度低,口腔医疗市场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独立的状态,缺乏和其它行业的联系和沟通,口腔医疗产业对于诸如: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资本运营、市场策划等等先进技术、概念的发展表现得好象无动于衷。
6、口腔医疗服务效益状况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城镇化,传统牙科诊所相对于以前,收入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城市口腔诊所、综合医院口腔科、专业口腔医院这几年发展快,设备、人力等投入较大,经营管理成本比较高,但由于口腔医疗服务目前还是处于低水准阶段,口腔收费水平相对没有太大的变化,整体效益并不理想,而且相差较大。一些外资、合资口腔诊所由于有特定的高消
费客户,加上有效的市场运作,效益很好;而许多新开的内资大型口腔门诊,由于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客户群和规模效应,甚至处于严重亏损状态。
口腔产业前景
口腔医疗兼容了健康和美丽的概念,具有很好的市场概念和运作空间,无论是从人口的数量、口腔疾病的普遍性,还是从牙医的市场需求状况、口腔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联系、合作、互补性等方面考虑,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口腔健康的认识,我国的口腔医疗产业都是一个快速发展、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好产业。
在中国口腔医疗服务长期以来,以口腔医疗诊所口腔科服务为主要模式,而口腔疾病的发生与诊疗特点决定了口腔医疗服务必须以口腔医疗诊所为主要模式。口腔医疗诊所小而灵活,分布在社区居民生活密集地,方便病人,就近医疗,其工作时间为24小时制,也可实行预约制,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高质量的口腔医疗诊所不仅是口腔医师谋生和获取利润的工作单元,更重要的是能向社区居民提供长期的、系统的、定期的口腔卫生保健服务。口腔医疗诊所是直接向具有一定人口的社区(其半径人口一般在2万以上)提供口腔医疗保健服务的乡镇、街道级初级口腔保健机构,主要功能是担负社区的口腔疾病医疗和一级口腔预防保健功能,并做出正确转诊。口腔医疗诊所可设口腔医疗椅位1~10台,区分为三个等级。中国口腔医疗诊所饱和量为100,000所左右。口腔医疗诊所的工作人员主要由执业口腔医师、执业口腔助理医师、执业口腔医疗技士、执业口腔医疗护士组成。
目前口腔医疗市场主要的经营模式就是“诊所模式”, 而且大有越开越高档、越开越豪华的趋势。诊所越开越高档势必投资巨大,使用成本也越来越高,如果没有强大的资金后盾支持,妄想单纯依靠日常营业收入来挺过创业初始的“等待期”。现在诊所越开越多,大家都在想方设法的寻找和开发更大、更高质量的客户资源。所以连锁口腔诊所的大量出现就是为此,意图通过扩大的“市场节点”来广泛布局和全面分割市场份额,由单一诊所经营体过渡到“以点带面”的联合体这也是一种分销管理。现在很多专业口腔牙医不懂管理营销,不会处理公关关系与掌握证照办理事宜,这催生了 “第三方管理营销顾问机构” 的出现,在国外口腔医疗管理咨询业已经占据了口腔医疗市场发展得很大份额,而目前在国内还尚属空白。
反观我们口腔医疗行业自身,似乎一直不能正视口腔医疗市场已经形成并且存在的现实,不能真正从市场规律的角度出发去考虑行业发展的一些根本问题。未来口腔医疗市场将是一个“整合”的时代,而“分销”则是基业常青的保障。不善于“整合”与运用“分销” 的口腔诊所必然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孤立进而淘汰。
所以我们须尽快提升我国口腔医疗卫生事业管理者的综合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搞好团队建设,提高口腔企业和口腔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和经营性有机结合,保证口腔医疗质量,促进全民口腔健康,并兼顾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双重属性,实现“卫生-公益-经营”三者的有机结合和平滑衔接,推进医患和谐发展,使口腔医疗卫生事业向着健康、良性、有序的方向发展,减少与国际医疗水平和保健水平的差距,为广大民众提供不同需求的口腔医疗保健服务。
第五篇: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和前景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和前景
动漫产业被称作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是继IT业后又一经济增长点,涵盖了动画、漫画、游戏、制 造业、版权业等诸多行业。
国际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视觉享受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字动画应运而生。以数字媒体的基础显示全球最大的娱乐产品输出国美国,每年的动画产品和衍生产品的产值达50亿美元。日本则是通过动画片、卡通书和电子游戏三者商业组合,成为全产量最大的动画大国,年营业额越过90亿美元,即便是后起之秀的韩国其动画产业值也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生产量占全球的百分之三十,是中国的30倍。
近年来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大幅增长,质量有所提高,一批动漫企业和动漫品牌崭露头角,中国动漫“走出去”步伐加快。但是,一方面中国动漫产业至今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商业模式,而因为商业模式的不清晰,50%的动漫企业都在搞对外加工、外包、代做;企业规模也偏小;国内动漫产业资金运作机制与国外不同。国外动漫产业投入不是仅靠动漫企业自己完成,而由基金或大企业来支持;而国内动漫产业资金运作机制基本都是动漫企业自己投入,制作前期没有相关市场来配合,制作出来后,只靠政府的补贴等,这样产业是难以发展的,致使动漫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另一方面,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与旺盛的市场需求还不相适应,在原创能力、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产业链整合、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还有,除动漫产品本身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动漫产品的衍生产品市场空间更大。中国儿童食品每年的销售额为人民币350亿元左右,玩具每年的销售额为人民币200亿元左右,儿童服装每年的销售额达900亿元以上,儿童音像制品和各类儿童出版物每年的销售额达人民币100亿元……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与行销都有赖于动漫这一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
也正是与动画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我国的动画投资、动画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数码技术广泛应用,消费方式进入读图时代,人们的动画文化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影视动画的延生产品市场总值将进一步提高,前景看好。如果经过5至10年左右的时候,影视动画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够在目前的十万分之一提高到百分之一,那么我国影视动画产业就具有1000亿元产值的巨大发展空间。
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达3.67亿。截止2008年底,中国动漫节目年需求量为26万分钟,实际播出只 有2万分钟,不足需求的1/10。中国动漫市场具有1000亿元的市场空间。我国动漫产业近年来以40%的速度增速发展,造成了CG人才的极端匮乏。中华英才网“职场人气排行榜” 显示:动漫行业是数字娱乐领域最具潜力的增长点,目前每年的人才缺口达30万人以上。
随着动漫产业的崛起,与之密切相关的动画培训业也在蓬勃发展。传统学校已满足不了CG市场迅猛发展的需 求。动画培训已成为目前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
深度动画教育是深度动画公司旗下机构。深度动画公司是通过国家认定的百家动漫企业之一,位列国内前沿,在行业内外拥有较高知名度。与国内众多知名企业和机构达成良好的合作,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石化、中国铁道部、高德导航等等,自公司成立之初到今,深度动画教育一直担当着人才摇篮的角色。
国内前沿、省内最强大的动画研发团队,是深度动画教育最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