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茶叶产业的前景
茶叶产业的前景
未来我国茶产业的增长潜力巨大。因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稳定增长。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中国是世界茶产量第一大国、茶出口第二大国。从国内来看,喝茶已成为多数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健康饮品和精神饮品,而且,随着人们健康消费观念的普及,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和追求。从国际需求来看,中国茶出口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另外中国茶产业已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扶持,也得到投资者的关注,茶产业开始走向规模化、现代化、正规化,未来增长潜力很大。浙江、江苏、福建等产茶地区已经把茶产业作为重要的扶持产业,茶产业基地蓬勃兴起。制造茶的工艺技术开始从手工化向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过渡,制造企业也加强了茶品牌的建设。
第二篇:中国茶叶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范文]
中国茶叶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Publication: 食品行业报告
Provider: Information Explorer Ltd.(IEL)
March 28, 2009
从2000年起,中国茶叶发展已经走过了黄金八年。茶叶产业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茶叶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茶叶面积由2000年的108万公顷,发展到2008年的160万公顷,增长了48%;茶叶产量由2000年的68.3万吨,发展到2008年的120万吨,增长了76%。
在健康和文化两大引擎的带动下,中国国内茶叶消费出现多元化、品牌化、名优化发展,消费热点不断,成为茶叶发展一大亮点。同时我们也看到,日益扩大的茶叶产能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一些制约茶叶行业发展的瓶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例如:茶叶生产经营分散、集约化经营程度低;茶叶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茶叶生产技术落后;与国际上大的品牌企业相比,茶叶企业实力还比较弱,品牌影响力也不强;行业管理薄弱,行业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健全等。因此,2009年是中国茶叶行业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各行各业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保持茶叶行业稳定发展难度明显加大,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目前最乐观的估计,中国经济走出危机最早要到2009年的三季度。因此,要全面分析把握形势,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防止茶叶生产出现滑坡,确保茶叶行业成功转型,努力实现茶叶行业的稳定发展。
影响2009年中国茶叶发展主要还是政策因素,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传出的政策信息,2009年国家惠农政策将频繁出台,这也将惠及到茶叶行业。目前拉动内需是解决经济危机重要举措,而提振消费重要途径又在农村,农民消费增加又需要农民收入的增长作保证。农民的收入水平,其中一大块来自于农民工外出打工收入,而受金融危机影响,一批农民工失去工作,提前返乡,对2009年农民收入增加构成不小压力。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减免农业各种税费,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的精神,虽然能够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还要依靠农业经济作物、农村工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工的广泛就业。
茶叶是中国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市场;茶叶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既是农产品,也是工业产品,不仅可以就地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发展茶叶的加工,来增加农民收入。这几年,南方主要产茶地区通过发展茶叶生产来提高农民收入,脱贫致富,效果十分明显,在一些重点产茶县,茶叶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80%以上,因此,各主要产茶地政府都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茶叶产业较大支持。
从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看,今后在涉及茶叶的产业政策将会改变过去以扶持茶叶种植为主,转向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搞好产业布局规划,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区域,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推进茶叶的集约化、设施化生产,并且因地制宜发展茶旅游。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实现产业化经营。
二、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不断促进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以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重点开发信息采集、精准作业和管理信息、农村远程数字化和可视化、气象预测预报和灾害预警等技术。
三、是在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要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四、是在茶叶的安全生产,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五、是在建立现代的茶叶流通体系,要健全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和损耗,着力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培育自有品牌,促进产销衔接。
在全球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要求我们对经济前景具有前瞻性的智慧,对行业的发展具有创新的思维。上述的政策,是构建现代农业的要求,也是茶叶产业提升的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茶叶行业的工作重点。(newscan/2009/3/28)
第三篇:建德茶叶产业情况
在“第四届中国•建德千岛银珍开茶节”上的讲话
尤荣福
2012年4月2日
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们在美丽的上海杨浦区举办第四届中国千岛银珍开茶节,首先我代表建德市人民政府,向前来参加“第四届中国•建德千岛银珍开茶节”的各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建德市地处钱塘江上游,锦绣的新安江畔,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最早产茶历史可追溯到汉朝。唐陆羽《茶经》记载:古睦州是中国八大茶区之一,建德即为唐睦州州治所在地。建德市茶叶出口历史较早,公元1915年出产的绿茶与白茶,曾荣获北京展览会褒奖与巴拿马赛会特奖头等金奖,1986年建德市的特级针形茶荣获比利时布鲁塞尔第二十五届食品展览会金奖。目前,茶叶是我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形成了以建德苞茶、千岛银珍茶和新安白茶三大品牌茶,其中以千岛银珍茶产业规模最大、种植范围最广。“千岛银珍”是建德茶业中的一朵奇葩,它茶形似针,绿如翠,香如兰,味甘醇,用玻璃杯泡冲该茶时,茶在杯中婷婷玉立,缓缓林立于杯底,令人赏心悦目,为名茶中珍品,是建德市名茶的代表。
新安江畔山青水碧,高山云雾缭绕,十分宜产茶,有“舟过新安江,鼻间皆茶香”的美誉。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发展,我市建立了白茶快速繁育基地,推进万亩有机茶与山地白茶基地建设,广泛开展茶叶品质 1
提升工程建设,茶业得到解决了快速发展。近年来建德先后获得了 “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特色产茶县”、“全国生态产茶县”“ 浙江省茶树良种化先进县”的称号,“建德苞茶”和“千岛银珍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全市有茶园6万余亩,2011年产茶3200吨左右,产值2.5亿元左右,其中“千岛银珍茶”产值约2.2亿元,占全市茶叶总产值的90%左右。
建德市茶叶加工规模化程度较高,全市现有规模性茶叶加工企业19家,其中年加工500吨以上有4家,年加工50~100吨的15家。拥有可加工针型、条型、卷曲型、扁型等多品类绿茶生产线或成套设备近5000台套,清洁化、机械化的有机加工已基本覆盖了全市茶叶加工。全市通过国内外有机加工认证的企业有21家、通过QS认证的企业有14家,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与ISO14000(良好操作行为规范)的茶厂有3家。所产有机茶远销欧洲、俄罗斯等国家。
连续三届中国〃千岛银珍开茶节的成功举办,提高了千岛银珍茶在市场上的知名度,浙江千岛银珍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浙江天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连续三年获得了“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称号。2011年“千岛银珍”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农产品品牌博览会金奖、浙江省农业博览会优质奖,“天赐”商号为浙江省知名商号、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千岛银珍”牌千岛银珍茶、“怡可”牌有机茶为浙江名牌产品和名牌农产品。特别是千岛银珍茶,相继在南京、上海、济南等地开设了千岛银珍展示门店,在浙江及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日益提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举办开茶节,千岛银珍茶由2008
年的400元每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000元每公斤,直接增加茶农收入近6000万元。同时,建德市在2010年成立了茶文化研究会,多措并举,逐步推进以千岛银珍为母品牌涵盖建德茶叶的区域品牌整合方针,进一步做强做大千岛银珍品牌。
今天,高朋满座,来自上海、浙江、北京等地的嘉宾汇聚一堂,相聚“第四届中国〃建德千岛银珍开茶节”。相信通过此次开茶节盛会,上海等地朋友能更深入了解建德市茶文化、茶历史、茶品牌,与建德市茶叶企业将会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再次向各位来宾、朋友表示热烈欢迎。谢谢大家!
第四篇:茶叶产业总结
梧州、贺州市茶产业发展调研与对策
覃秀菊邓慧群甘春萍曹欣
(广西桂林茶科所541004)
摘要:2011年7月12~17日受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广西桂林茶叶综合试验站的委托,本团队成员对广西梧州市(万秀区、蝶山区)岑溪市、苍梧县、藤县、蒙山县;贺州市(八步区、平桂区)、昭平县等进行了全面调研,从而对其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和宣传以及对所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茶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瓶颈问题、对策
一、调研目的意义
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在于政府部门和科技部门的重视程度和扶持的力度,在于不断的学习和宣传,在于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因此,本次调研也是政府部门和科技部门联合对茶产业重视和支持的一种形式,通过调研,对各产茶区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保证总结成效,找出差距及有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并对其提出相应的对策等,对做强做大茶产业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调研成效
(一)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
1、茶园面积及良种苗木繁育情况
全市共有新老茶园3.17万亩,主要是六堡茶原生种,面积约2.29万亩,云南大叶种面积约0.17万亩,福鼎大毫、福鼎大白,福云6号、台茶12号、台茶13号、桂绿1号等品种约0.71万亩。建立有良种繁育基地40多亩,年扦插繁育苗木约1000万株,不断促进六堡茶产业原料基地的发展。
2、加工生产能力情况
全市共有23家企业生产六堡茶,其中年产500吨以上的有6家,生产红绿茶2家(年产138吨),从业人员达2500人,年生产能力达1.24万吨,出口产品达2490吨,总产值达12.4亿元。
3、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理情况
梧州市现已制定颁布实施广西地方标准3项,藤县的岭鼎牌绿茶和六堡茶分别获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苍松牌六堡茶获有机和绿色食品认证。有16家企业获得广西质量安全QS认证;梧州茶厂、中茶茶叶有限公司、茂圣茶叶有限公司、企业通过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梧州茶厂“三鹤”牌商标为广西著名商标,产品为广西名牌产品、广西知名产品。多家企业的六堡茶先后在广州、上海、深圳、北京等国际茶叶会上获得各项“金奖”及“茶王”最高级奖。进几年茂圣企业茶成为中国国际茶博会唯一“十三连贯”的六堡茶奖的了领航企业。六堡茶的品质得到了全国同行的肯定,同时也引起了全国茶叶界的广泛关注。
4、六堡茶市场流通情况
建立了六堡茶批发市场2个,占地面积6万㎡,建立集中加工区2个,占地面积13.3万㎡,建立了六堡茶科文化技示范旅游点一个,占地面积1200亩,建立了梧州茶网1个,这些都标志着梧州市六堡茶产品的展示、宣传和交流的窗口平台已经形成,为打开六堡茶销售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六堡茶在近几年来出口量数于千吨以上,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畅销区内外及港、奥市场。
5、六堡茶产业研究机构及服务体系情况
进几年来梧州市成立了六堡茶研究院好六堡茶叶学会及六堡茶商会。主要开展了六堡茶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参与六堡茶地理标志的申报,参与制定六堡茶标准的制定,组织及参与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组织六堡茶生产企业参加各种茶博会、茶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使梧州市六堡茶荣获梧州市科技进步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专利8项,六堡茶地
理标志产品获国家级认证,获国内、国际名优茶奖项共63项,出版著作2部,选育优异株系24个,为当地六堡茶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茶叶电子商务前景分析
茶叶电子商务前景分析
二十一世纪在电子商务主掌话语权的今天,有数千年历史的农产品消费和茶产业也顺势乘上了电子商务的快车,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新貌。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够再适应这个时代发展所产生的强烈诉求。茶业将迎来一场全新的变革,近十年,电商发展已日渐成熟,未来十年也必将大势所趋。
阿里巴巴集团作为中国电子商务最大的运营者,最早触摸到电商的变化趋势,早将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一个主攻方向,2012年旗下各网站都组建涉农业务,大力拓展涉农电子商务。截至去年底,销售农产品的网店共计26万家,而茶叶在淘宝网销量最大,日交易额超过700万元。
“搜搜茶”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茶产品网上购物商城,2012年交易总额(含线下)35.34亿元,总交易量1.57万吨,折合3140万斤茶叶。其中西南区18.02亿元占51%;华南区12.34亿元占34.92%;华东地区3.18亿占9%;华北区1.09亿元占3%;其他地区累计7000万元占2.08%。
农产品市场被看好 转变令人欣喜
电子商务发展至今,经历了三波浪潮,第一波是虚拟产品为代表的,像图书、音响等文化产品;第二波是以服饰为代表的;第三波是以日用、居家、母婴等为代表的;第四波一定是以食品行业为代表,而农产品和茶产业都属于食品行业的一部分。
那么巨大的农产品市场将会带来怎样的惊喜?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电子商务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推动了农村传统的流通方式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转型。
电子商务改变了农民原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劳动方式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把网络经营当做生活来源,并逐渐跟随买家的购物习惯和作息来调整自己的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实现了社会角色的转变。此外,电子商务还促进了农民返乡创业和就近就业。
农产品交易品种集中 茶叶市场容量大
2013年,根据淘宝网的数据,目前涉及电子商务的农产品种类分布比较分散,涵盖了数十种产品,但交易金额品种靠前的农产品相对集中,如茶叶、坚果炒货、肉食、蜜饯糖果、蜂蜜及工艺品等排名都在前列。
据测算,2013年阿里各平台农产品销售额将达到500亿元,2014年有望迈上1000亿台阶,这一数字相当于2008年淘宝全网交易额。如此良好的前景,主要得益于我国网购平台的爆发式增长。
以搜搜茶网购平台为例,据统计,该平台目前日点击率达到300多万人次,有1000多家茶企上网开店,总用户数达到1.7亿户,日均交易量达0.8吨至1.5吨。这间接证明了网购为农产品展示展销极大地释放了内需能量,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商业模式,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加快传统商业模式的升级和转变,凭借其巨大的势能和蓬勃态势,电子商务必将拉动农产品等相关行业高速发展。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搜搜茶优惠空间无限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这意味着农产品电子商务有了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阿里研究中心发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2)》数据表明,淘宝网的农产品交易额从2010年的37亿元,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198亿元。而2010年我国流通领域农产品的价值总额为2.24万亿,网络交易额尚不足其1%的规模,潜力巨大,电子商务对农产品的渗透率每增长1%,都将是200多亿元的市场。
今年,“搜搜茶”电子商务平台被列为衢州市电子商务发展产业重点扶持项目之一,衢州市作为农产品交易大市,2012年农产品成交额为127亿万元。衢州市政府会议决定重点扶持衢州农产品商家入驻“搜搜茶”交易平台,协助商家实现线上买卖交易。
有人会问,搜搜茶作为电子商务平台的新秀,它的发展为何如此神速?据了解,搜搜茶采取多项利商惠农政策,除了基本的物流返还和额外补助政策外还有股权合作、引导孵化基金、金融工具参与以及向农户提供小贷、信贷担保等多项优惠服务。
茶行业电子商务发展任重道远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过:二十一世纪掌握信息不如掌握趋势。在商界,未来的发展模式必定以线下(实体店)体验,线上(商家系统网站)购买为主线,换言之,中国茶产业投身电子商务是大势所趋。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催生了马云和阿里巴巴,更造就了各行各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获得迅猛发展的万千气象,尽管前途一片光明,其行进的道路免不了曲折,茶产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是任重而道远。
据统计,我国有着近1700万亩茶田,茶叶研究机构有20多个,设有茶叶专业的大专院校10余所,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从事信息收集、分析、加工、传播的机构,一些茶叶学会、公司和试验站分别设有从事茶叶图书、资料收集整理以及刊物出版部门,但仍未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信息的网络服务,一些茶企业或机构甚至连计算机等设备都没有,茶交易还停留在“供销社时代”。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中国市场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许多条件还未完善,在茶叶市场上更显突出,因此茶业要更快地走向电子商务,三方面工作缺一不可:一是打好信息化管理基础,做好技术准备;二是大力推广品牌,建立一定的消费信用;三是形成快速通畅的物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