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20:29: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管理的调查报告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解决三农问题,不仅是解决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问题,而且是更加强调改善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的公共环境总是给我们脏、乱、差的印象,改善农村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多年以前,农村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总是新鲜的空气,美好的田园风光,而现在农村的公共环境卫生却在经历着另外一种令人担忧的变化:垃圾乱倒,污水乱排,道路泥泞,河水水质恶化等。由于农村的公共环境卫生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不是那么明显,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就此问题,我对.......周边农村公共环境卫生做了个简单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环卫管理工作任务重困难大。随着村区框架、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增加,现有的环卫保洁力量和能力,极不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来几个企业后,环境卫生的管理压力更加突出。环卫人员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歧视甚至谩骂殴打环卫人员的事时有发生。另外,环卫设施落后,清运工具破旧,自身难以解决,环卫管理工作举步维艰。环境卫生管理法规宣传教育不到位,没有达到家喻户晓,没有形成全民自觉参与,全村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很少组织开展爱国卫生等各类活动。村民环卫意识淡漠,乱扔杂物、乱倒垃圾、乱泼脏水、随地吐痰、故意损害公共设施的行为随时可见。

对环境卫生特别是农贸市场管理不规范、不到位,时紧时松,脏乱差问题时有反弹,乱摆摊点、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倒垃圾、乱排污水有所抬头。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未能经常性开展检查评比和实行考核奖惩。沿街经营门店、居户门前人行道边经常堆放垃圾,尤其是占道经营的摊位前卫生堪忧,严重影响村级形象。

二、农民对公共环境卫生的认识和态度

大多农民意识不到公共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在农村,一直以来生活垃圾都是自家处理,或者有个废弃池进行填埋。由于环境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部分生活垃圾能被环境吸收消耗,且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各种有色垃圾及塑料用品,环境本身很难清理。即使农民认识到焚烧垃圾和污水对环境的污染,但是由于各家各户都如此做,他们也都一一效仿。尽管有些村民会自发组织集资凑钱修建下水道、沼气池等,但仅凭借他们本身无法建立有效的垃圾回收站及污水处理池等。

三、农村公共环境卫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农村公共环境卫生问题严重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些地方基层政府财权和事权严重不对称,尤其对一些经济实力薄弱的乡镇,本身财力不足,配套资金无法到位,环境问题的治理就难上加难;农村的基础设施都很落后,这本身也造成农村生态环境较差,造成农民生产生活诸多基本需求难以改善;近年来根据农村的现状,上级批准下达较多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一些项目都由县财政和业务主管部门直接确定施工单位,直接支付工程款,乡镇对项目建设跟踪管理消极应付,造成项目建设不切实际,质量不高,影响农村实事工程的顺利开展;一些工程项目质量不高,俗称豆腐渣工程,根本达不到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无法实现卫生、环保的良好效果。

四、现有的公共环境卫生的管理体制及其解决方案

当前农村公共环境卫生虽没有得到重视,但进行某些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状况。现有的公共环境卫生管理主要有以下两点。

1.推动沼气化建设。此种方式可以将人畜生活垃圾进行循环再利用,综合解决了农村的多项问题,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非常受捧。但是沼气化的前提条件较高,在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可以持续,在其他地区就相对困难了。

2.改造路况。修路不仅能够使交通更加方便,而且路况改变之后,路边绿化也有效地改善了污染状况,路边环境也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但以上措施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很多措施并不是专门针对农村公共环境卫生问题,这样其所产生的正面外部效应影响范围狭窄,效果亦不能令人满意。另外在实施中,经常出现在设计上没有将环境卫生考虑进去而招致更加恶劣的后果,造成多次重复建设,如修路同时没有考虑下水道或排水管的铺设。第二,在资金来源上多依赖“村民自治”。国家税收中有专门的城市维护建设税为城市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但在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上,农村环卫建设因不受重视而无专项支持,现仍停留在村民完全自负阶段。第三因为客观的资金、技术等问题和主观上的无意志、低素质,农村现下的环卫措施对长远利益考虑极少,甚至于有的村仅是在“整理村容村貌”的号召下象征性地做点工作,把村里环卫当成“面子工程”来对待,极为不负责任。

五、对规范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系统管理的建议

美化、亮化、绿化,是优化人居环境的基础,是建设美丽新农村的需要,也是优化投资环境,加快村级突破发展的需要。这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全民动员、全民行动,强化环境卫生管理,构建美丽、和谐村庄。

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村两委,要充分认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环境卫生管理,把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建管并重,把建设、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狠抓落实,常抓不懈。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环境卫生管理好的一条特效经验就是实行严管重罚,常抓不懈,规范村民从不自觉到自觉形成爱护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一是坚持严管重罚的原则,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实施方案,修订完善环保、卫生管理办法,高标准、严要求、重处罚,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建立领导包抓机制,实行乡镇领导包抓,村领导具体抓,落实包抓区域和路段。三是建立检查考核奖惩机制。由乡镇创卫办村两委会,不定期组织明查暗访,每月组织一次检查评比,达到促进的作用。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素质。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人性化教育管理,建立学校、家庭全方位多层面宣传教育机制。制作一批村容环境卫生公益性广告牌,开辟广播宣传栏目。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五讲四美三热爱、讲文明树新风等行之有效的活动。加强对广大村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公共道德和健康卫生知识教育。提高村民对优化人居环境的认识,提升市民素质,自己管理自己,自觉保护公共设施,爱护一草一木,增强环卫意识。在全村形成全民皆知、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行动,齐心协力参与环境卫生管理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垃圾能够分类堆放,便于村民投放生活垃圾。二是村活动场所设置科普宣传栏充分发挥公共管理服务机构的职能和作用。三是增加投入,改善环卫设施。加快改善以污水统一排放和垃圾处理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应用秸秆制汽,优化人居环境,净化环境卫生。全民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好、维护好自己美好的家园。

第二篇:华东地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投入调查报告

华东地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投入调查报告

华东卫生经济研究协作会

一、前言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为我国新时期“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两大方针的集中体现,在保障并不富裕的农民健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载体,农村预防保健三级网被国际公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之一。但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政府投入增幅减缓,集体经济面临解体,筹资渠道不畅的农村卫生机构纷纷将工作重点放在有偿服务和创收上,无力做好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服务,农村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减缓或停滞,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十分突出。农民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出台,为今后的农村卫生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本课题旨在通过调研,了解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华东各省乃至全国各地贯彻《决定》及相关配套文件,制订实施细则提供依据。

二、资料来源及方法

此次调查以省(市)为单位,按经济状况分成好、中、差三类,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每类抽取3个县,每个县抽取3个乡,即每省(市)共抽9个县,27个乡。调查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1.0 for Windows 软件统一处理。以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通过公式

X=[(X1-最低值)/(最高值-最低值)*(X2-最低值)/(最高值-最低值)]1/2 T=(X-平均值)/S 进行标准化,并划分:T>1为一类地区,-1

三、结果分析

(一)社会经济情况

华东地区位于东经113-123和北纬23.5-38.4之间,横跨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流域,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江西、福建、安徽六省一市,占地近80万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华东地区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交通便利,为政府税赋之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华东地区更是经济迅猛发展,2001年,整个华东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0326.7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2.03%,人口36220.11万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1133.79元。但是受历史、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市场化的程度不一,经济发展也有较大差别。从省级水平来看,除上海市一支独秀外,沿海省份浙江、山东、福建、江苏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在10000元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而内陆省份安徽、江西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较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在5000元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从县级水平来看,社会、经济差异更加明显。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例,2001年一类地区为24030.44元,三类地区为2386.61元,两者相差10倍多。相应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也拉开了较大差距,一类地区接近6000元,而三类地区不到2000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类地区的财政总收入远远超过了财政总支出,结余62921.88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39.61%;而三类地区的财政总支出则远远超过了财政总收入,赤字6725.72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51.40%;二类地区财政收支基本平衡(见表1)。表1:

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情况

全县人口(人)全县农业人口(人)占全县人口的比例(%)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全县财政总收入(万元)全县财政总支出(万元)全县财政收支结余(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元)

一类地区

751647.50 569848.88

75.81 1806241.75 24030.44 158862.38 95940.50 62921.88 5833.88

二类地区

583820.59 478684.97

81.99 511499.68 8761.25 39205.25 35422.63 3782.62 3206.76

三类地区

692298.86 623884.00

90.12 165225.00 2386.61 13084.71 19810.43-6725.72 1718.00

平均 626717.80 514311.59

81.67 673418.33 10745.16 55009.60 43072.78 11936.82 3423.00

(二)卫生事业投入情况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2001年,华东地区的卫生事业费为93.1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2.38%,高出全国1.66%的水平,其中防治防疫经费为13.67亿元,占卫生事业费的14.67%,妇幼保健经费为3.06亿元,占卫生事业费的3.28%。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卫生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从省级水平来说,2001年上海市人均卫生事业费为120.65元,人均防疫防治经费14.77元,远远高于华东其他省份,其次是浙江省和福建省,人均卫生事业费分别为30.63元和31.60元。但是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差别不大,并且都比较小,仅为2%-3%,其中福建省最高为2.91%,其次是江西省和安徽省,分别是2.52%和2.38%,预防保健经费(主要是防治防疫经费和妇幼保健经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为10%-20%,其中浙江省最高为22.26%,其次是江西省和安徽省,分别为21.44%和20.78%,上海市最低为13.61%。从县级水平来说,一类地区的人均卫生事业费,人均预防保健经费都高于二类、三类地区,但是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预防保健经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别(见表2)。另外,县级的人均卫生事业费、人均预防保健经费分别为20.62元、3.61元,都低于华东地区25.7元,4.63元的平均水平,可见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的侧重点是在城市而不是农村;即使在县级,卫生院补助费,防治防疫经费,妇幼保健经费,合作医疗经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仅在40%-60%之间,可见县级卫生事业费大部分流向县级医院而不是乡村卫生机构和预防保健机构;不同地区的卫生院补助费,防治防疫经费,妇幼保健经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随着经济的发展依次下降,可见城镇卫生事业的政府财政投入增长速度高于农村,医疗高于预防,城镇与农村,医疗与预防的差距越拉越大。

全县卫生事业费(万元)占全县财政支出的比例(%)人均卫生事业费(元)全县卫生院补助费(万元)占全县卫生事业费的比例(%)院均补助费(万元)全县防治防疫经费(万元)占全县卫生事业费的比例(%)人均防治防疫经费(元)全县妇幼保健经费(万元)占全县卫生事业费的比例(%)人均妇幼保健经费(元)全县合作医疗补助费(万元)

一类地区 2752.11 2.87 36.61 629.63 22.88 28.56 334.45 12.15 4.45 111.65 4.06 1.49 118.71

二类地区 1121.89 3.17 19.22 343.64 30.63 16.14 152.64 13.61 2.61 46.87 4.18 0.80 15.27

三类地区 453.18 2.29 6.55 178.76 39.45 6.99 82.21 18.14 1.19 19.88 4.39 0.29 0.00

平均 1292.52

3.00 20.62 377.07 29.17 16.84 172.26 13.33 2.75 53.59 4.15 0.86 34.32 表2:

不同地区卫生事业投入情况

(三)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华东地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从总体上说情况良好,乡级基础接种率为97.32%,儿童、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分别为89.01%、83.92%,在校学生体检率为81.74%,据乡镇卫生院证实,有91.74%的村卫生室参与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在乡镇,开展较多的是妇女孕产期保健、儿童系统保健、四苗六病计划免疫接种和食品卫生监督检测,开展较少的是性病艾滋病监测管理及教育、工作场所劳动卫生监督监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检测和人群免疫水平监测。从不同地区看,基础接种率作为政府规定的硬性指标,各地开展普遍较好,相差不大,而一些软性指标如儿童系统管理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孕产妇平均检查次数、在校学生平均体检次数等,各地开展程度不一,但是一类地区与二类地区相差不大,而二类地区与三类地区相去甚远。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程度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减慢。如果三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二类地区的程度,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可以明显提高,但是二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类地区的程度,政府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几乎处于同一平台。

全乡人口(人)全乡基础接种率(%)全乡儿童人数(人)全乡儿童管理人数(人)儿童管理率(%)全乡孕产妇人数(人)全乡孕产妇管理人数(人)孕产妇管理率(%)孕产妇平均检查(次)全乡在校学生(人)全乡学生体检次数(次)学生平均检查(次)

一类地区 45491.44 98.47 3162.96 2945.05 93.11 400.44 344.79 86.10 5.83 5817.22 5015.44 86.22

二类地区 33468.35 94.59 2216.83 1930.36 87.08 262.16 245.30 93.57 4.55 5212.30 4307.18 82.63

三类地区 31527.19 94.83 2783.43 2522.10 90.61 336.19 168.75 50.19 1.91 5065.43 3592.47 70.92

平均 35212.06 97.32 2455.94 2186.05 89.01 295.79 248.22 83.92 4.31 5276.27 4312.72 81.74 表3

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四)防保机构的收入与支出

1、卫生防疫站

县级卫生防疫站是全额预算管理单位,收入来源主要有财政补助、业务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等,支出项目主要有人员经费、业务支出、经营支出和公用经费等。2001年华东地区县级卫生防疫站平均收入402.90万元,支出403.08万元,收支基本平衡。但在总收入中,财政拨款仅为144.75万元,占35.93%,而在中支出中,人员经费为173.52万元,占43.0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预防保健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基本预防保健业务经费由财政预算安排,其有偿服务收入纳入预算管理,不冲抵财政拨款。”但是调查结果显示,财政补助尚不够防疫人员的经费开支,更别提业务经费补助了。不仅如此,某些地方财政部门对防疫站有偿服务收入予以提留,造成防疫站入不敷出。浙江省某县2001年防疫站总收入301.4万元,支出359.0万元,亏损将近60万元;而2001年防疫站上缴财政专户的业务收入为368.6万元,返回防疫站仅255.1万元,财政部门截留了100多万元;福建省财政部门的提留比例为收入的20%-50%不等,而防疫站正常经费补助仅占人员经费支出的83%,部分人员经费支出和开展防疫业务所需经费要靠预算外资金解决。从不同地区看,一类地区的离退休人员经费占人员经费的比例明显低于二类、三类地区,这可能与二类、三类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有关。

防疫站人数(人)退休人数(人)防疫站总收入(万元)财政补助(万元)占总收入的比例(%)防疫站总支出(万元)人员经费(万元)占总支出的比例(%)离退休人员经费(万元)占人员经费比例(%)

一类地区 130.50 28.75 987.50 296.62 30.04 984.48 377.82 38.38 21.29 5.63

二类地区

79.97 19.38 318.58 129.44 40.63 319.24 147.05 46.06 22.30 15.16

三类地区

58.57 12.43 144.35 47.37 32.82 145.87 68.64 47.06 14.68 21.39

平均 85.16 19.92 402.90 144.75 35.93 403.08 173.52 43.05 20.95 12.07 表4:

防疫站收支情况

2、乡镇卫生院

乡镇卫生院收支基本平衡,甚至略有节余。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是很高,仅为50%左右,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是:从1991年国家启动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工作以来,乡镇卫生院的设备,技术等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强,能够开展一些简单的手术,如胃切除、剖腹产等,技术劳务收入增加,药品收入比例下降。但是在经济较好的地区,由于交通便利,医疗消费水平的提高,动手术更愿意上县医院,造成乡镇卫生院药品比例偏高。2001年,华东地区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政府财政拨款17.36 万元,仅占总收入的10.40% ,但是十分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财政拨款这一块来源,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将收不抵支。在三类地区,乡镇卫生院的专项补助很少,远远不能解决离退休人员的经费支出,加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离退休人员经费占人员经费的比例较高,乡镇卫生院负担过重,拖欠离退休工资的情况时有发生。江西省乡镇卫生院2000年能够按时足额发放退休人员工资的占67%,实际发放退休工资占应发的86%,拖欠金额达918万元。

表5: 乡镇卫生院收支情况

全县卫生院数(个)全县卫生院总收入(万元)药品收入(万元)占总收入的比例(%)经常性补助(万元)专项性补助(万元)财政补助(万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全县卫生院总支出(万元)人员经费(万元)占总支出的比例(%)离退休人员经费(万元)占人员经费的比例(%)全县卫生院结余率(%)

一类地区

24.25 8611.96 4788.40 55.60 498.86 192.17 691.03 8.02 8145.40 3033.48 37.24 199.24 6.57 5.42

二类地区

21.29 2992.94 1508.87 50.41 276.80 82.27 359.07 12.00 2959.05 1290.04 43.60 160.59 12.45 1.13

三类地区

25.57 1764.71 811.12 45.96 178.11 5.14 183.25 10.38 1707.36 644.43 37.74 88.24 13.69 3.25

平均 22.39 3734.87 1944.62 52.07 298.95 89.65 388.60 10.40 3626.99 1482.45 40.87 154.49 10.42 2.89

3、妇幼保健院

妇幼保健院收支情况各地差异较大,一类地区节余209.21万元,财政补助126.26万元,因此一类地区即使没有财政补助也能生存和发展;二类地区节余29.70万元,财政补助52.27万元,因此二类地区如果没有财政补助将收不抵支;三类地区亏损1.88万元,因此即使财政补助占收入的比例高达26.10%,仍是入不敷出。一类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的妇幼保健院财政拨款分别为126.26万元、52.27万元、29.49万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82%、19.32%、26.10%。可见,经济发达地区的妇幼保健院经济效益较好,财政补助占总收入的比例也较低,与乡镇卫生院基本持平;经济落后地区的妇幼保健院经济效益较差,财政补助占总收入的比例也较高,与县级防疫站不相上下。财政补助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妇幼保健院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妇幼保健院来说仅是“锦上添花”。

妇幼保健院人数(人)妇幼保健院总收入(万元)财政补助(万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妇幼保健院总支出(万元)人员经费(万元)占总支出的比例(%)

一类地区 106.00 1285.38 126.26 9.82 1076.17 400.51 37.22

二类地区

42.44 270.58 52.27 19.32 242.88 96.60 39.77

三类地区

35.57 112.93 29.47 26.10 114.81 49.69 43.28

平均 51.84 413.74 67.52 16.32 365.75 139.52 38.15 表6:

妇幼保健院收支情况

4、乡级防保机构

不同地区的乡级防保机构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赤字”,2001年乡级防保机构平均收入为131207.36元,支出196382.94元,亏空651775.58元,其中以一类地区最为严重,在调查的25个乡镇中,收支平衡的仅有4个,收不抵支的则有21个,支出的1/3无法兑现,乡级防保机构的收入仅能支付防保人员的工资和福利;三类地区由于防保人员少、工资水平低,极易从药品收入或其他收入中得到弥补,虽然财政补助占总收入的比例最低,仅为10.51%,但是收支情况最好,在调查的21个乡镇中,收支相抵甚至略有节余的有10个,占47.62%。乡级防保机构的收入主要有两大部分构成:药品收入和财政补助。其中药品收入占44.91%,主要是一些疫苗的有偿收费,财政补助占29.49%。从财政拨款方式来看,90.41%的乡镇都是按人员定额或按服务人口拨款,按服务量拨款仅为9.59%。此次调查中,独立的乡级防保机构的乡镇仅有11个,但收支平衡的有8个,占72.73%。

乡级防保机构人数(人)乡级防保机构总支出(元)人员支出(元)占总支出的比例(%)在职支出(元)

乡级防保机构总收入(元)药品收入(元)占总收入的比例(%)财政补助(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乡级防保机构亏空率(%)

一类地区

9.71 343268.32 228885.99

66.68 206169.68 223481.55 82152.97 36.75 52928.49 23.68 34.90

二类地区

6.11 177280.98 102399.63

57.76 96491.17 118740.53 57889.82 48.75 39526.86 33.29 33.02

三类地区

3.57 47468.67 30522.33 64.30 30522.33 41199.08 20631.75 50.08 4330.50 10.51 13.21

平均 6.35 196382.94 113622.05

57.86 105851.04 131207.36 58663.86 44.71 38693.61 29.49 33.19 表7:

乡级防保机构收支情况

(五)防保人员

从总体上看,乡级防保人员的待遇不如县级防疫人员,防疫人员的待遇不如医疗人员,经济差的地区在职人员待遇不如经济好的地区,因此县级妇幼保健院的待遇最好,为3.78万元/年,乡级防保机构的待遇最差,为0.85万元/年。从不同地区看,一类地区乡镇的防保人员待遇与医疗人员差别较大,而二类地区、三类地区的差别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防保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由于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防保机构人员待遇的差距拉开较大三类地区基本上仅有一类地区的1/3。

乡镇卫生院 妇幼保健院 乡级防保机构 卫生防疫站

一类地区 3.42 3.78 2.42 3.50

二类地区 1.78 2.28 1.63 2.06

三类地区 0.98 1.40 0.85 1.17

平均 2.02 2.69 1.78 2.34 表8:

乡级防保机构人员待遇情况

(万元)

四、讨论

1、政府必须重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各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承担全面责任。”(1)SARS危机正是说明:公共卫生服务不可能由居民的个人行为来实现;不重视公共卫生服务的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公共卫生服务具有明显的外部正效应,对预防社会人群疾病流行,保护社会脆弱人群,提高社会人口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2)合作医疗解体以后,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个人支出成为卫生筹资的主要渠道,加上卫生意识薄弱,患病风险较高,收入增长趋缓,经济负担沉重,严重限制了农村卫生服务的利用。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少、产出大、受益人群多、社会效益好,特别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农村卫生工作的经济效益和服务效率。在我国人均卫生资源占有量处于低水平的情况下,特别要充分利用调整现有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利用的效率。因此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应是政府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3)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代表最广大农民的利益,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发病率,减轻农民疾病经济负担,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见无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讲,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都是政府必须重视的工作之一。

2、华东地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不可否认,华东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居民医疗消费水平提高了,医疗卫生机构规模扩大了,但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仍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1)县级预防保健机构的政府投入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调查显示,财政补助占总收入的比例不高,县级卫生防疫站为35.93%、妇幼保健院为16.32%,但是收支基本平衡,甚至略有结余。显而易见,财政补偿不足部分由业务收入予以弥补。这其实是“责任”的转嫁,政府通过减少财政拨款将公共卫生服务责任转嫁给预防保健机构,预防保健机构通过增加服务收费将公共卫生服务责任转嫁于居民。造成的结果:一是部分居民不能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受到影响;二是预防保健机构重医轻防,“逐利”现象比较严重。(2)乡级预防保健机构的财务状况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调查显示,2001年,乡级防保机构财政补助占总收入的比例仅为29.49%,33.19%的支出无法落实。一方面,政府部门减少对乡级防保机构的财政补助,以期乡镇卫生院以医补防,另一方面,乡镇卫生院重医轻防,挪用政府对乡级防保机构的财政补助。这是乡级防保机构依附于乡镇卫生院的结果。调查显示,独立的乡级防保机构的财务状况明显好于不独立的乡级防保机构。(3)农村预防保健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华东地区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发展较快,家庭作坊和乡镇企业较多,在原始资本积累早期,普遍存在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但是在调查中,各地对农村工作场所的卫生监督监测普遍开展较少。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政府多年的重点防治,一些传染病或地方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控制或消灭,但是地方政府还是投入相当的人力和物力,为此专门成立的防治机构还保留着,造成卫生资源浪费。(4)从此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村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倾向:在“佛光普照”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情况好的,财政补助少一点,经济运行情况差的,财政补助多一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一类地区,妇幼保健院经济运行情况较好,财政补助占总收入的比例较低,乡级防保机构经济运行情况较差,财政补助占总收入的比例较高;在三类地区,情况正好相反。

3、华东地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卫生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卫生发展不可能得到超越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财政供应。华东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造成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农村公共卫生也是如此。(1)财政投入方面。一类地区与三类地区县级财政收入相差12.14倍,县级卫生事业费相差6.07倍,县级防治防疫经费相差4.07倍,县级妇幼保健经费相差5.62倍。(2)可及性方面。一类地区与三类地区县级人口相差1.09倍,乡级人口相差1.44倍,但是县级防疫站职工人数相差2.23倍,妇幼保健院职工人数相差2.98倍,乡级防保机构职工人数相差2.72倍。(3)实际开展方面。以乡级孕产妇平均检查次数为例,一类地区与三类地区相差3.05倍。公平是公共卫生的基本特性,即全体居民无论经济能力如何,都可以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以上数据说明农村居民享受公共卫生服务受到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但是卫生发展并不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可见卫生发展除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以外,还受其他因素,特别是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的影响。因此,如何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4、公共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及相关改革任重而道远。公共卫生体制虽然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包括疾控与监督的分离,但是,大多数地区,特别时贫困地区,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1)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来看,三类地区农村卫生机构的离退休人员支出占人员经费的比例远远高于一类地区,这说明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并未涉及或深入农村,农村卫生机构大部分离退休人员尚未进入社保,经济负担较重,拖欠退休人员经费现象时有发生;(2)从建立合作医疗上看,虽然富裕地区合作医疗经费占卫生事业的比例比较低,但是与贫困地区合作医疗经费占卫生事业费比例几乎为0相比还是高出不少,这说明合作医疗解体以后,恢复重建工作在贫困地区几未开展,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3)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来看,一类地区县级防疫机构的规模远远大于三类地区,这说明贫困地区县级卫生防疫站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尚未分开。

五、建议

(一)明确政府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职责。政府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者,应当在确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安排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监督公共卫生服务落实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1、确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支情况,针对农村主要健康问题和主要卫生问题,确定当前需要重点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纯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确定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即必须体现“效率”,以避免在政府补偿不足的情况下,防保机构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政府部门可以借口财政困难任意削减必需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而是以完成妇女孕产期保健、儿童系统保健、四苗六病计划免疫、食品卫生监督执法、急性传染病地疫情管理和监测等项目为前提的。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力的增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点应作适当调整。

2、安排公共卫生服务经费。(1)在政府卫生支出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的前提下,大力调整卫生支出结构: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农村卫生事业,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逐渐减少医疗机构的政府投入,重点办好公共卫生事业,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防治SARS公共财政政策的运用说明,政府不仅有能力增加对卫生的投入,而且有能力调整卫生资源的配置。县级财政的收支情况表明,华东地区至少有50%的县市完全有能力加大对卫生及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2)建立公共卫生财政专户,下设县级防保机构财政专户和乡村防保机构财政专户,财政补助直接拨入防保机构财政专户,防止中间环节的克扣或损耗。(3)建议按服务量方式进行补助:根据单项服务的消耗时间、技术要求、劳动强度等制定项目人力成本,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可以根据物价指数适当调整,防保人员收入由项目人力成本和服务例数确定。如果按人员定额进行补助,乡级防保人员的收入需要参考当地乡镇卫生院职工的收入情况,两者收入水平不能相差太大:一类地区2.5-3万元/人、二类地区1.5-2万元/人、三类地区0.8-1.2万元/人。

3、监督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无论各地的经济运行、人力配备、技术力量等情况如何,卫生防保机构工作量一般都有一个低限,即一些政府考核的硬性指标如基础接种率等农村防保机构都能有效的落实,而一些软性指标如妇幼保健等各地参差不齐,有力可图的多做,无力可图的少做。因此,虽然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是政府的督导和考核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落实还是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重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当前大多数的农村防疫机构在经济上依附于乡镇卫生院,在地位上从属于乡镇卫生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卫生院重医轻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长此以往,农村预防保健机构前景堪忧。因此,以SARS为契机,重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刻不容缓。

1、构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现有乡镇卫生院进行功能改造和人员知识改造,使其逐步成为能够向广大农民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农村卫生综合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强化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等“六位一体”功能,注重把农村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落到实处。这适合于农村经济比较发达,乡镇卫生院效益较差的地区。

2、实行县乡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从乡镇卫生院中划出乡级防保机构,直接由县级预防保健机构领导,有利于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有利于规范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落实。一方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适当削减乡镇卫生院的财政补助,增加乡级防保机构的财政补助;另一方面,县级财政适当增加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乡级防保机构。这适合于农村经济比较发达,乡镇卫生院效益较好的地区。

(三)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1、合理确定财政补助与有偿服务的比例。如果比例过高,则财政补助不易到位,可能变成一句空话;如果比例过低,则农民经济负担加重,公平性受到影响。因此既要体现政府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又要考虑政府财政收支的具体情况,可以把比例初步确定为2/1左右。这样财政补助基本上可以保证防疫机构的人员经费及设备更新。在具体操作上,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在下拨财政补助时,明确防疫机构的有偿服务的定额。如果有偿服务超过规定的定额,则需上交财政。这样做的目的是限制有偿服务的无限扩大,保证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2、加大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在贫困地区,公共卫生系统资源的相对匮乏阻碍了农民健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而县级财政的严重“赤字”影响了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系统的进一步投入。在富裕地区,由于县级财政收支情况较好,加大农村公共卫生系统的投入尚有较大余地。况且,相同的公共卫生资源投到贫困地区要比投到富裕地区产生更大的效益。因此省级财政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证不同地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对公平。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适当减少对富裕地区的投入或将增加的卫生事业费主要用于贫困地区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政府在下拨财政补助时,一般都要求县级财政予以资金配套,配套比例可以依据县级财政的收支情况适当调整。

(四)加快农村卫生改革步伐。

1、转变观念。实践证明,卫生改革利国利民,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21世纪头10年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国各条战线包括卫生事业提出了具体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卫生体制已经不适应农民的卫生保健需求,卫生改革势在必行,各级领导应转变观念,从“三个代表”的高度对待卫生改革,深化卫生改革,加快卫生改革。

2、资金配套。卫生改革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改革,需要资金的支持。当前,贫困地区卫生改革滞后主要是资金短缺,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需要政府资金的引导,卫生监督体制改革需要政府增加拨款,离退休人员集体进入社保需要政府资金的支持。因此,对于贫困地区,省级政府可以配套一定的资金,引导当地卫生改革的成功进行。

3、层层监督。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卫生改革的监督,一级一级落实,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地检查工作,从面上多方面了解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解决工作困难,促进卫生改革的进行。

(叶向明

执笔)

第三篇:公共卫生调查报告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

“公共卫生”就是“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的事业。它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控制地区性疾病,并保障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享受维持身体健康的生活水准。”这一定义在以人为本的今天,其意义已经超过医学科学的范畴,而成为极为重要的科学体系。“有健康才能奔 小康”也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现状

1、建立健全了五大公共卫生体系。一是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按照“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作协调”的要求,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层层落实了责任制。同时在县疾控中心建立了日常办事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处理。二是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按照“以防为主”原则,加强对农村预防保健三级网络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县疾控中心为主体,乡镇(街道办)卫生院为依托,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三是建立了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治要求,充实和完善了县人民医院的急诊力量和设施,进一步发挥其紧急救援的龙头作用。四是建立和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充实和加强了县级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增加了卫生监督的覆盖率。五是建立了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报告信息体系。以县疾控中心为主体,乡镇(街道办)卫生院为基础,村卫生室为末梢,建立了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疫情

监测、预警和报告系统。从而完善了群防群控网络,确保达到早期发现疾病隐患,在第一时间内予以控制的目标。

2、实施了四大公共卫生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是健全疾控工作机制机能,强化职能作用。二是改乡卫生院为人民医院传染病隔离区,并承担传染病的救治工作。三是利用保健机构及乡镇卫生院,使其更好地承担全县妇女儿童的预防保健和医疗卫生服务。四是建设社区服务机构。今年以县域卫生规划为指导,有重点分步改建一批乡镇(街道办)级卫生院,使全县形成网络健全,功能到位,机制完善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3、初步建立了三大公共卫生保障工程。一是建立卫生信息化工程。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要求,建立了连接市、县、乡(镇)的三级计算机信息报告网络体系,实行了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和个案管理制度,并明确了各自所负的责任。二是建立人才建设工程。在今后3年内,全县培养一批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建立一支由2xxxx左右组成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队伍。三是建立社会支持工程。在乡镇(街道办)建立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动员和发动城乡居民积极开展爱国卫生、群众性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并在农村组织一支从事卫生监督、疾病预防的志愿者队伍,从而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卫生意识和防病能力。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公共卫生组织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按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反应敏捷、高效能动和保障有力的组织体系的要求,我县于去年设立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初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执法等综合功能的完整的卫生体系。但是要让这些组织体系真正高效运作还需要各级各部门的不断努力。一是在组织体系方面,虽然规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县、乡(镇)两级都要建立应急组织领导机构,在疾控中心建立日常办事机构,但当疫情真正发生时,光靠这些组织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各级各部门行动起来,通力协作,才能战胜疾病,渡过难关。因此,该体系在综合部门联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由县卫生防疫站改组而成,担任着全县18万(不包括流动人口)人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疾控中心现有职工只有31人,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目前疾控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部分人专业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长此以往必将对我县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

2、公共卫生事业稳步发展但“重医轻防”现象仍普遍存在。近年来,我县公共卫生事业取得较好的成绩。在传染病防治和计划免疫方面:我县几种常见传染病发病率逐年呈下降趋势,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明显下降,地方病、寄生虫病防治成效显著,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先后在全市达到省上控制标准,并通过验收。基本消灭了丝虫病、疟疾;计划免疫5年来一直处于全市先进水平,甲肝、乙肝、风疹、水痘和腮腺炎疫苗全程率达到95%以上,麻疹、百日咳也控制在较低水平;农民健康教育在广泛运用媒体、宣

传阵地的基础上,也取得一定的进步,健康资料发放覆盖率达到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人均寿命提高到73周岁。以整治医疗服务为重点,开展有害企业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规范了该行业的卫生行为。但是,当前我县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还跟不上人民群众对预防疾病、保障身体健康的要求,普遍存在着“重医轻防”现象。这固然有其历史原因:建国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和消除传染病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一方面通过人海战术推行“以防为主”的方针,“送走了瘟神”,另一方面采用低成本的医疗技术,使中国得以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人人享受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然而上世纪80年代后,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悄然从农村转向城市,从“重预防”转向“重医疗”,各级政府把大量的卫生经费放在大医院的建设和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的投资上,这就大大减少了用于公共卫生建设方面的资金,造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等经费的紧张,从而削弱了公共卫生的防疫力量,使公共卫生防疫工作逐步弱化。公共卫生投入处于低水平状态,投入公共卫生事业经费额度也徘徊在。。元之间,并且总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偏低。

3、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实现了专业化但整体素质仍普遍不高。目前我市专业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的人员情况是:县疾控中心约31人,乡镇(街道办)卫生院有15人,这支总数约近50人左右的队伍经过“非典”期间的磨练,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疾病预防控制的要求。经调查全县共有防疫人员8xxxx,其中:大学xxxx,大专学历3xxxx,中

专(包括高中)4xxxx;40—50周岁(不包括50周岁)的xxxx,30—40周岁(不包括40周岁)的6xxxx,30周岁以下(不包括30周岁)的xxxx;在这些人员中,真正专业对口的只有xxxx(中专)。由此可见,学历低、年龄偏大、专业水平差已成为我县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普遍现象。

4、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不断提高但政府的宣传教育工作还没有完全到家。“非典”期间,由于政府广泛宣传,人们的公共卫生意识大大地提高了,由此可见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但“非典”过后,由于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明显减少,人们对疾病预防的警惕性也逐渐减弱,认为“非典”远离了我们,禽流感还没有达到人禽共患的程度。殊不知,我国是传染病高发的国家,肝炎患者超过1亿人,“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加强群众对公共卫生的宣传教育十分重要。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公共卫生的“群防群治”,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把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卫生行为能力作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方式,运用多种手段,围绕公共卫生的重点工作和中心任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健康咨询等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的公共卫生知识水平和健康意识,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群体保健能力。要消除陈规陋习,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公共卫生道德教育,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广大群众遵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努力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

三、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现代化,还应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建立快速有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统筹协调社会事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精神,把公共卫生事业与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同时,在政府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中,应保证公共卫生事业费的增长与财政支出的经常性增长保持同步。在卫生事业费的分配中,向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倾斜。二是在卫生系统内部要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把政府卫生工作的职能和重点逐渐转到公共卫生服务上来,把基层卫生服务分解为基本预防保健服务和临床医疗服务两个方面,并且逐步实现政府投入为主的公益性服务。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基层卫生院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和开放理念,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卫生事业,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多层次医疗服务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对分别承担公共卫生预防和医疗任务的县疾控中心和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转为公益性机构。

2、加强疾病预防,真正建立覆盖城乡且功能完善的防保网络。针对当前我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建立健全由多个部门运作协调、上下反应灵敏的高效组织指挥体系,建立政令畅通、分级负责、责任明确、保障有力、延伸到底的工

作机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以县疾控中心为主体,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村医疗服务点为基础,覆盖全县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彻底改变农村疾病预防保健网络“线断网破”的局面。要明确县、乡医院其承担公共卫生方面的职责和义务,使农村的防保工作一竿子插到底。同时要加强对乡村卫生室和人群密集地如学校、工厂医务室的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并把纳入卫生部门正常管理的轨道。对乡村医生、校医、厂医要进行经常的业务和技术辅导,以提高他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定期向其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

3、加强卫生监督,依法健全公共卫生执法体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监督是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的有力保障,也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推进卫生现代化的必然途径。要加强以县卫生监督所为主体,以乡镇(街道办)卫生院为基础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依法加强对公共卫生、健康相关产品和场所的监督、检测和控制,坚决防止疫情的瞒报、缓报和漏报。要积极推进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改革,从实际出发,充实执法力量,改善执法条件和技术手段,彻底改变县卫生监督所执法人员不到位而基层监督员无执法资格的状况。要努力探索卫生综合执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逐步建立结构合理、运作协调、程序清晰、行为规范的卫生执法体系。要进一步拓宽卫生执法领域,既要监督市场,也要监督卫生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其他从事公共卫生管理的部门。要建立健全我县公共卫生执法监督责任制,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依法治理,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四篇:农村公共卫生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以及出

摘要:在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是预防疾病、保证不同社会群体均等享有健康基本保障的基础性工程。但今天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成了“卫生”弱势群体,更成为加入WTO后的中国备受挑战的滥殇。究其原因,存在着认识、体制和科技等三大误区。本文认为:公共卫生服务产品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外部效应性,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卫生正义,需要公共权力对卫生资源进行公平配置。而对农民的健康关怀,也是各级政府在承担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公共产品; 政府职责

[1]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有9亿人口。与之不相称的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一度极度薄弱甚至空白。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关注农村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农民的医疗保障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针对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积极探索和实践各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方式。而且关系到农民群体健康的问题都是农村公共卫生问题,它不仅包括地方病、传染病等危害群体的疾病的防治问题,也包括提高整个人群身体素质的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学校卫生、职业卫生、食品卫生以及环境卫生、改水改厕等。这些公共卫生问题的解决,与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即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的有效实施密切相关。

一、农村公共卫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名存实亡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已经建立了基本覆盖整个农村地区的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县级卫生机构的主体是县医院、防疫站和妇幼保健站;乡级卫生机构是乡镇卫生院,其中少部分按照服务功能和地理位置设置了中心卫生院;村级卫生机构为村卫生室。

在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中,各级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不同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功能。县级卫生机构是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业务指导中心,承担农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基层转诊、急救以及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与业务指导职责,它是整个保健网的“网口”。乡镇卫生院是整个三级网络的“枢纽” ,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承担着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它是整个网络的“网底”,乡村医生负责一般伤病的诊治、疫情报告,并协助乡镇卫生院实施儿童计划免疫。村卫生室在为村民提供安全方便的常见病诊治服务、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2]用。

然而,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三级医疗保健网如今已是千疮百孔。作为“网口”的县医院、县妇幼保健站、县防疫站,创收成为其主要任务。作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一方面在积极改变“婆家” ,另一方面向医院模式转化。村卫生室的私人性质也制约了其向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盈利成为村卫生室最大的目标。

(二)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差,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区域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是造成可及性差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按每千人卫生人力资源拥有量的配置标准,导致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医疗机构比较集中,机构重叠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低人口密度地区机构分布较少,地理覆盖不足。从表面上来看,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但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考虑不足。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通常经济较发达,居民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较高,医疗市场较活跃,容易刺激卫生资源超需求的扩张。而在地广人稀的边远农村地区,医疗市场与此正好相反,卫生资源配置供小于需,出现了部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如果按照这种纯市场法则配置卫生资源,资源配置分配的不公平就更加突出。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研究表明,边远、贫困农村地区的卫生服务可及性相对其它地区,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贫困地区重点妇女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 5.4倍左右,儿童健康检查率只有14.4% ,四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麻疹疫苗)计

[3]划免疫覆盖率在26%~ 99%之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差,看病贵的现象更加严重

卫生保健公平性是指相同的需要有相同的保健服务可供利用,相同的需要利用相同的卫生服务,所有的社会成员所接受的卫生服务质量应该相同。公平性要求努力降低社会人群在健康和卫生服务使用方面存在的不公正的和不应有的社会差距,力求使每个社会成员均能达到基本生存标准。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会员国卫生系统的公平性进行了评估,我国排在第188位,即倒数第4位,属于世界上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其根本原因就在于90%的农民无法享受到任何一种社会医疗保障。由于农民医疗保健的缺失,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致使许多农民看不起病。据统计,全国农民因无钱就诊的比例由1985年的4%上升到2000年的[4]9%。

(四)农民的公共卫生意识淡漠,卫生医疗常识严重缺乏

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之所以能够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举世注目的成绩,与全民参与公共卫生建设的事实有着直接的联系。当个体经济成为农村的主角后,村民委员会的约束力不断下降,让农民合作起来从事一些公共事业的难度加大。这里面就包括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随着大多数恶性传染病在中国的消失,农民的公共卫生意识逐渐淡漠。这几年在农村出现的严重食品卫生事件不断增加,如1998年冬的山西朔州毒酒事件、2004年4月的阜阳劣质奶粉事件等,除农民收入低和卫生、工商等部门监督执法不严外,农民卫生意识淡漠,卫生知识缺乏也是导致这些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

(五)农村卫生医疗问题与农村其它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稳定性

这些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但是农民收入低的问题一直没能很好的解决。199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1968元,年人均消费1484元,年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134元(占总消费支出的9.03%)。而同一时期,城市居民年人均收入3567元,年人均消费3494元,年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247元(占总消费支出的7.07%)。2000年,农民净收入增长连续第三年减慢,只增长了2.1% ,比1999年的3.8%和1998年的4.4%有所下跌。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的税费改革并没有改变乡、村组织的乱集资、乱收费问题,加上一些村干部的腐败,农民的不满情绪更加突出。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差异不断拉大,农民的社会地位不断降低,歧视问题非常突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与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关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一)实行乡(镇)村一体化管理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1、乡(镇)村一体化管理的主要形式与内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医疗服务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农村医疗市场混乱,乱办医、办医乱;服务质量差,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率高;药品销售混乱,假劣药品多,公共卫生服务落不到实处等。群众意见多,反应强烈。针对这些问题,全国许多地区采取了多种办法和措施加以治理,其中之一便是对村级卫生机构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其核心内容是六个统一,即统一行政领导,统一业务管理,统一药物品管理,统一聘任人员,统一发放工资,统一经济核算,由乡镇卫生院集中管理。有关领导认为,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是依据卫生的特殊属性,采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卫生管理体制,对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行政和业务实行统一规划管理的一种管理形式。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的核心体现在“管理”二字上,“一体化”意指这种管理必须是统一,规范的管理。一体化管理的主要类型有:院办院管,院村联办,村办院管和联合办院管。主要制度是聘任制、工资制、养老保险制。统一管理范围:主要包括政务、业务、财务、药械等项统一[5]管理。

2、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强了村级公共卫生服务网底建设 从各地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情况看,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合理设置村级卫生机构,一般一个行政村以服务半径1~ 1.5公里,服务人口1 000~ 3 000人左右,设置一个村卫生所,村医生服务人口按1∶ 1 000左右配备,形成了以乡镇卫生院为中心,村级卫生所(室)为最基层卫生机构的全面覆盖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符合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和基层卫生组织建设的实际,是新时期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发展与完善。可见,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为开展农村公共卫

[6]生服务提供了较完善的网络基础。

3、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强了乡镇级卫生机构的自身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落实 实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后,乡镇政府辖区内的村卫生室的管理权限全归属当地卫生院,同时又使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承上启下的乡镇卫生院加快了发展步伐,乡镇卫生院综合经济能力和社会效益不断扩大。实行一体化前,由于经济效益的原因,乡村医生预防保健意识被弱化了,使预防保健、初级卫生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农村无法开展,服务中注重有偿服务。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施,重新巩固了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扩大了农村预防保健的服务项目,使农村的计划免疫、妇幼保健院、传染防治等工作都得到进一步的落实。通过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重新组合了当地卫生资源,调整了当地医疗卫生人员能力及设备的合理使用,有计划地安排相关人员进修学习和专题培训,使乡村卫生人员能胜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尤其是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工作。农村卫生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就是要将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职责作为乡村医生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要严格执行国家计划免疫、疫情报告、疾病统计、消毒隔离等制度,承担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防治工作,搞好妇幼保健和老年保健。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后,基本上都能通过统一的公共卫生业务管理、统一的工作制度,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任务,促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各项工作逐步落到实处。但是,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农村卫生问题。

(二)政府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是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子

1、政府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两种方式 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一直都是政府投资供方的单一投入方式,补偿机制不健全,缺乏竞争性及费用制约机制。政府购买理论确定了政府承担“购买”服务的责任,打破了以前单一的公共卫生经费发放模式,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为解决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现状带来了新观念。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两种购买方式,即合同承包或合同出租和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合同承包或合同出租”是由政府将某些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确定好之后,将公共卫生产品的生产权向公立组织、非公立组织和个人医疗机构转让,采取招标承包的方式。如在某些地区,按当地经济水平和卫生条件状况不同,将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以人均价格向有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征购”。发标方是当地政府,是服务购买者。中标方是有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签订方是卫生局。另一种是公共卫生服务券,是政府部门给予有资格消费某种服务的个体发放的有价证券,有资格接受服务券的个体在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机构中“消费”他们的服务券,然后政府用现金兑换各机构接受的服务券。在现阶段开展的公共服务券,涵盖了儿童计划免疫,孕产妇产前检查前后访视,儿童定期体检等预[7]防保健内容。

2、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实践包括二个方面

———组织建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明确各级职责,完善工作规范考核制度。浙江淳安县,农村人口36.8万分散居住在30个乡镇,899个行政村,3 951个自然村。自2004年7月1日起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机制和方法。他们按照“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谁有能力谁承担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有资质有条件的社会各类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乃至个体医生共同参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建立了二支队伍:一是责任医生制度,按每个责任医生平均服务1 500人的基本标准,划分责任区,设立责任医生岗位,竞聘以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为主,其他乡村医生、个体医生为辅的310名责任医生;二是在全县各行政村设立由村两委或计生联络员为成员的899位村级联系员,配合责任医生共同做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为确保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建立了行政机构,县级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责任村医生、村级联系员之间的联系协调制度,明确各自职责,理顺管理体制形成工作合力。初步建成了以农村(社区)卫生室(站)为基础,以乡镇卫生院为主体,以县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为龙头,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服务体系,并制订完善了一系列工作规范和服务规范,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确保取得实效。

———政府明确投入机制,增加财政投入,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为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取得良好效果,该县一是采用“公共服务券制度”,对0~ 3岁儿童保健,0~ 7岁儿童计划免疫,孕产妇产前、产后检查访视等项目发放公共服务券19.3万余张,总价值128.2万元,使承担机构得到定项补助。二是定额补助,采取“条条立项,块块打包”的方式,改变按卫生院工作人员数拨款的模式,按服务人口服务质量,并区别地区差异,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进行相应拨付,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该县财政总投入2005年达人均15元。年终经考核,全县主要公共卫生指标较试点前有了明显提高,其中计划免疫接种率提高了9.5个百分点,达到99.5%。孕产妇系统管理提高了47个百分点,达到了97%,0~ 7岁儿童系统管理率提高了38.5个百分点,达到了98.5%。卫生监督和检查不留死角,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97%,农民满意率达99%。

三、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恢复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是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关键 全面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无论是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地区,还是采用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地方,均离不开全面覆盖农村的村级卫生组织、健全的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公共卫生机构,也就是一个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功能充分发挥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公共卫生服务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公共卫生服务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系统。抗击SARS过程中,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的衔接配合紧密,由此对网络的意义窥豹一斑。笔者认为,乡、村“一体化”管理和浙江淳安县已为构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

(二)实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综合目标管理,健全各级考评机制是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手段

我们认为,应当全面推行公共卫生目标管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下级业务机构均应下达公共卫生目标任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管理组织与公共卫生管理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责任医生之间也应明确具体的任务和激励办法,形成一级管一级,一级考核一级。责任落实,工作绩效与奖惩挂钩的机制,并逐步实行项目管理,以做到科学、量化、公平、合理。萧山区近两年全面推行公共卫生目标管理的实践表明,这是推进公共卫生工作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这确实是推动工作向前发展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只有扎扎实实,以科学的发展观,结合各地威胁农民健康的危险因素,制定阶段性目标要求,层层分解目标、任务,使职责落实,定期考评,绩效挂钩,农村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就能逐步落到实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就会得到加强。

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对农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是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1991~ 2000年,政府农村卫生投入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GDP10%的增长速度,以及政府收入16.4%的增长速度。可见,农村卫生投入的增长速度没有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的“卫生事业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的目标,是农村卫生工作步履艰难,甚至下滑的重要原因]。李卫平和石光学者在《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文章中认为:政府对农民的健康保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现实中由于各级政府财力不足,严重制约了政府作用的有效发挥。目前乡、村两级政府和组织负债严重几乎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许多县政府对乡镇卫生组织的防保经费补助都不能保证。为了保证农村卫生机构工作的正常运行,保证农民能够获得公平的、合格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必须改革和完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县、乡政府对农村卫生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中央和省政府有责任针对不同项目实施农村卫生的专项转移支付。按照WHO的定义,所谓公共卫生,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包括预防接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等)预防疾病,保障社会公众健康。公共卫生是预防和控制疾病、保证不同社会群体均等享有健康基本保障的基础性工程,需要有相应的卫生资源投入作为保证。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制过程中,农村公共卫生及医疗保健功能没有得到政府政策和相关法律的强制支持。即首先是如何建立充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二是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政府投入机制改革没有到位,投资效益相对低下。根据公共卫生外部效应的特征,就世界范围而言,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都选择公共机构———政府及其相应的公共卫生组织来进行投资。据初步统计,发展国家的公共投入占当年GDP份额的0.20%以上,而且近五年来实现了与GDP同比增长。然而,在我国由于片面理解市场配置原则,从1978~ 1993年间,公共卫生投资从0.11%一路下滑至0.04%,公共卫生服务愈来愈多地依赖收费,公益事业变成了私人性、有偿性支付产业,公共产品变成了私人产品,使公共性和外部效应性扭曲变形,其滞后效应日益明显,急需解决。开放政策以来的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党中央、国务院“卫生事业财政投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政府财政长支出的增长速度”的目标要求,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又没有公共政策和相关法律的强制支持,使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不到位,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陷入了“无米之炊”的境地,失去了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要改变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这种被动局面,应当说,落实政府筹资职能,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是

[8]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

综上所述,开放改革以来,体制转换加速了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减少,使农村卫生保健网出现全面危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组织不健全,管理不完善,不能正常开展工作。贫困地区农民遭受急性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非传染病性疾病的双重威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严重。目前,在不少地方,实行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和推行综合目标责任制,巩固恢复了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特别是涌现了“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落实财政投入到位的先进典型,可以说非常值得借鉴。应当说,政府的管理职能和筹资职能缺位是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30多年的实践探索已证明,农村公共卫生领域是充满“市场失灵”的领域。市场经济投资者的盈利目的,证明“多渠道社会筹资”,不可能成为公共卫生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渠道。公共卫生产品服务的“外产效应性论”和“卫生正义论”借以确立政府在配置公共卫生资源中的主要渠道、主要杠杆和主要尺度的地位,强化政府的投资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农民的健康问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阻断农村奔小康,走向现代化整体进程,而且会因人口流动而波及周边,影响全省甚至全国。因此,农村公共卫生应当而且必须作为国家工程来开展,作为国家事业来完成,作为国家水平来监督和衡量。为此,笔者认为,国家对财政投入卫生事业经济增长幅度低于政府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的地方政府,应该由省或市政府按当地政府财政支出的3%实行农村公共卫生事业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并根据经济发展的状态逐步增加到5%~ 8%。从根本上保证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主渠道的通畅,真正从经济投入上体现“预防为主”方针。转移支付的经费,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借鉴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做法,恢复重建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网络。认真解决好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工资、劳务补偿、基本养老保障等待遇问题。实行分级综合目标管理的运行机制,协助组织落实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具体实施管理办法,发挥县级公共卫生机构的龙头作用和乡镇卫生院的桥梁枢纽作用,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就会不断提高,农民的卫生保健就有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姜岩.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 2009

[2] 胡洪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分析与改革路径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5 [3] 王小林,苏允平.西方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对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3(08)[4] 刘熙瑞,段龙飞.服务型政府:本质及其理论基础[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05)

[5] 吕军城,王在翔.我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及优化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02)[6] 谢铮,罗秀,简伟研.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回顾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13(37)[7] 贺买宏.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 2013

[8] 蒋德勇,李永祥,范春如,何爱民,曾易,朱瑶,王顺民.攀枝花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2013(02)

第五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

2008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计划

为了确保今年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完成,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提升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提高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我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浙卫发[2007]63号文件精神和要求,并结合我镇社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为了把今年的工作开展地更好,经我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研究,特制定今年的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计划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制度,规范行为。

今年我服务中心将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到人,适当调整各村责任医生和协助人员,根据人口比例、村落范围、距服务中心距离,进一步完善考核奖励制度,加强与公共卫生联络员的联系,组织实施好本辖区面向农村的十二项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及时整理相关资料、及时上报、归档。二、十二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健康教育:(1)要求必须有工作计划和总结,内容详实。(2)健康教育课每季开课一次,内容要有季节性、针对性,每次参加人员必须达到50人或以上,宣传栏内容同上,每季要有照片存档。(3)要有农户健康资料发放记录,并确保每户每年不少于一份,使农村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75%或以上。(4)开展孕妇和3岁以下儿童家长健康教育,必须要有记录资料,受教育率达80%。

2、健康管理:(1)家庭健康档案建档率要求100%,健康档案册中内容必须完整准确、无缺项,并输入电脑。(2)要求责任医生及时将获得的健康体检、儿童预防接种、儿童体检、孕产妇系统管理、常见妇女病检查、职业体检、重点管理慢病、上门访视内容以及因病住院、门急诊等诊疗情况记入健康档案中,要求完整准确,建立动态、连续的家庭健康档案。(3)每季开展一次免费上门访视服务,访视率必须达到95%或以上,随访和干预情况及时记入健康档案中,重点疾病的访视内容要求详细,完整清楚,真实可信,并及时进行汇总准确上报。(4)掌握辖区内婚龄青年名单,积极动员欲婚青年进行婚前医学检查,确保优生优育。

3、基本医疗惠民服务:(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医疗技术操作规范,主要收费价格上墙,合理收费,积极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按规定执行医疗优惠政策。(2)责任医生必须由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资格的担任,对辖区内重点疾病诊疗情况记录要求完备,对居民的自诊或转诊率必须达90%。(3)责任医生的满意率调查要求达到90%或以上。

4、合作医疗便民服务:(1)责任医生必须熟悉合作医疗政策,并进行大力宣传,上门访视中确保每户农户获得合作医疗宣传资料,使各种人群对合作医疗政策的知晓率达85%(2)每季度公示本村参合人员报销情况,专人负责并保管好本村参合人员名册,登记项目要齐全、准确。(3)方便群众报销进行代办,使参合人员能及时得到报销,农户对报销工作满意度达到90%或以上。

5、儿童保健:(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接种门诊为浙江省示范化接种门诊,设施齐全,实行按周接种,我中心要求防保医生的新生儿建卡率98%以上,五苗全程接种率95%以上,乙肝首针及时率98%,并掌握辖区流动儿童情况,及时按排接种。(2)各责任医生要搞好预防接种宣传工作,积极参与强化免疫、应急接种等临时布置的工作。(3)负责好辖区内儿童入托入学验证工作,验证率95%或以上;儿童系统管理率要求达到95%,由儿保医生负责。

6、妇女保健:(1)要求掌握辖区内育龄妇女和孕妇健康状况,动员和通知怀孕妇女进行孕产期保健管理,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必须达95%,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85%或以上,高危孕妇住院分娩率必须达100%。(2)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管理,做好早孕建册、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工作,并负责高危孕妇的筛查、追踪、随访和转诊;同时开展产前筛查、产前诊断阳性病例的追踪,了解分娩结局。(3)开展常见妇女病普查工作,普查率达40%以上,并将检查情况记入健康档案。(4)参加上级培训和指导,召开和参加例会,做好总结和计划,资料存档。

7、老人和困难群体保健:(1)加强60岁以上老人、特困残疾人、低保户和五保户家庭健康档案的建档,建档率要求100%,健康体检率80%或以上。(2)开展每年四次免费随访工作,对体检和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3)对健康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发现情况随时记入,并及时汇总准确上报。

8、重点疾病社区管理:(1)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病人转诊率达100%,同时进行病人的追踪治疗和随访管理,督促病人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资料及时汇总上报。(2)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查螺、灭螺、查治病工作完成95%,如发现病例及时上报,协助做好疫点处理。(3)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掌握辖区内流动人口数,大力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要求宣传资料入户,并达到95%以上,成人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75%或以上。(4)协助政府、村委对精神病人的综合管理,综合管理率达80%,同时建立卡片专案管理,定期随访,并在访视中指导合理用药。(5)开展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脑卒中、冠心病为重点慢性病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导,并及时汇总上报。

9、公共卫生信息收集与报告:(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各责任医生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时收集、登记、整理和归档,按要求进行了上报。(2)各责任医生要求掌握辖区内人口出生、死亡、外来人口等基础资料,每月收集上报。(3)做好辖区内围产儿、0—5岁儿童死亡、孕产妇死亡报告,报告率100%,并开展出生缺陷报告。

10、环境卫生协管:(1)协助政府和村委开展改厕工作,使农村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调查汇总改厕情况,指导农户进行卫生厕所改造。(2)开展农村生活饮用水的现状调查,协助水样监测,进行村级饮用水消毒的技术培训。必须要有资料汇总。

11、卫生监督协查:(1)各责任医生建立健全本辖区内食品、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名册,协助做好从业人员的体检和卫生知识的培训工作,体检、培训率达100%,五病人员调离率100%;并要求收集报告农民家庭宴席信息,记录完整正确。(2)建立健全辖区内职业危害企业名册,记入职业危害因素和接触有害有毒的职工人数,督促职业危害企业开展职业危害申报和健康体检。(3)建立健全辖区内学校卫生档案,每年进行卫生检查不少于四次,要有笔录,同时对水厂进行枯水期、丰水期的二次卫生检查,形成笔录。(4)建立辖区内医疗机构档案,每年对其的传染病报告、消毒隔离等的检查不少于四次,同时开展打击非法行医活动。

12、协助落实疾病防控措施:(1)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各责任医生等相关人员必须协助和配合好疾病监测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配合查处率100%。(2)做好重点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合格率达90%或以上,要有记录,并且完整。

2008年社区卫生工作计划

为加快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确保社区居民“看病难、吃药贵”得到缓解,使城市居民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和《四川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行动计划(2007—2011年)》,结合《广元市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制定利州区2008年社区卫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为体系为内容,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及内涵建设项目为重点,以完善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使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明显提高。

二、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强化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二是坚持转变职能,完善内涵建设,创新运行机制,提高效能,稳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健康促进,努力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健康需求。

三、目标

1.进一步完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观念转变到位;

3.充分发挥好“六位一体”的功能,强化社区卫生内涵建设和能力建设;

4.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卫生服务覆盖面,本在条件成熟的片区力争新建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5.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增设服务内容,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使本城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服务利用率和服务满意率分别达到85%、75%的80%以上。

四、主要工作

1.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有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合理布局,严格机构准入,完成08年2—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任务。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和高质量的居民健康档案,配备必要的基本设备,充实“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专业技术、社区适宜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培训,积极推广中医药服务,开展慢病防治、残疾人康复、健康教育等促进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使社区居民知晓率达到85%以上,享受服务在75%以上,逐步完善2007年民居民健康档案内容,新建健康档案达到10%以上。

3.转变观念,更新服务模式,主动开展上门服务、延伸服务、连续服务和临终关怀服务,实施好社区卫生服务的优惠政策,具体落实“五免两降”(免挂号费、免首诊费、免出诊费、免注射费、免健康咨询费,降低住院费和降低住院治疗费),开展爱心服务,推行家庭病房、家庭护理,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经济、优质、廉价的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医生每月下社区不少于15天,慢病管理上门服务每人每年不少于10次。

4.创新运行机制,建立社区卫生服务长效机制,深入社区、深入家庭,重点关注老年人、妇女、孕产妇、儿童、残疾人,提高慢病管理质量,开展好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做好社区医疗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全面落实公卫人员下沉,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的功能定位和职责分工,加强工作衔接和资源共享,积极开展帮扶指导和双向交流,方便群众就近就医,确保医疗安全。儿保建证、建卡率达100%,规划免疫接种率达95%,孕产妇管理率达80%、住院分娩率达95%、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并开展产后访视每孕产妇不少于三次。

5.加强人事管理和人才培养,落实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岗位培训,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严格执行名额培训计划,安排好各培训人员,不则不扣地完成任务。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积极探索可行的工资分配方案,建立社区医生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岗位责任、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其考核结果与个人奖惩挂钩,充分调动社区医生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效率优先、多劳多得、奖勤罚懒。严格社区卫生人才准入,实行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建立和完善辞聘制度,做到“办事养人、能进能出”。

6.加强监督和业务指导,推行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压缩药品流通环节,降低药品成本,选择与社区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的基本医疗药物,使居民享受社区基本的廉价服务,医疗设备严格实行政府采购。

7.继续加强社区卫生的宣传力度和与部门的协作,特别是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及部门间的联系,提高社区居民的知晓率;加强信息报送,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搭建社区信息平台,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接、信息共享的良好网络化,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社区卫生工作的全面落实。

五、工作步骤及要求

一是继续巩固2007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成绩,打造社区卫生服务的亮点,突出各中心的特点,拓展服务功能,在服务观念上更新方式、方法,让社区居民更多更好地享受到社区卫生的服务。

二是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宣传,积极开展便民服务、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为居民提供多种形势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增强居民的自我防病意识,加强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的联系,充分利用居委会的力量扩大宣传面。

三是完善居民健康档案,增添档案新的内容。使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居民达100%,居民建档率达到85%以上,居民档案利用率达到75%以上,重点抓好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质量,杜绝“死档案”。

四是调整社区卫生服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实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落实固定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配备公卫执业医师,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和《四川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实施意见》,以及《广元市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落实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编制审定,并将纳入编制内的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实行政府财政预算,确保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稳定。

五是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制度,推广应用卫生部制定的“17项适宜技术”规范;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的一体化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联接、便捷高效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共享信息平台、交流咨询平台和健康教育平台,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层级化和快速化,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效能。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在市政府城市社区卫生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服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安排,落实专人管理社区卫生工作,明确责任,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紧密协调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共同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区卫生局成立建专家组,负责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项目监测、评估等工作。2.严格机制管理。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2008年目标任务,建立协调机构,定期与社区居委会进行工作协调和信息反馈,加强与居民的联系,及时了解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区卫生局将组织督导组,随时督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和工作中存在问题,确保社区卫生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 3.促进政策保障。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有关“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及其配套文件精神,完善相应政策和省、市、区配套资金,增加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加强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制定可行性操作方案,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全部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定点机构,为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政策保障。

二OO八年四月八日

下载关于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申论模板:农村公共卫生建设 引题: 中国有十三亿人口,九亿在农村。这就是国情。 九亿农民最关心的是什么?健康问题。 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关系到中国70%人口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

    农村公共卫生办公室规章制度

    农村公共卫生办公室规章制度 1、农村公共卫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在主任的领导下,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按照分工,认真抓好各项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 2、全体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办公室的......

    乡镇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总结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乡镇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总结 来 XX镇地处城乡结合部,下辖12个村、3个居委会,全镇共有32383人,其中农业人口13751人。一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

    乡镇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计划

    乡镇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计划 乡镇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计划 关于下乡200年公共卫生工作计划 社区、各村、卫生院: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扎实推进农村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管理各种规章制度

    信息管理制度 1、及时准确收集、整理、分析管理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科研及培训信息。 2、建立健全各种登记、统计制度,做全统计台帐,做好统计汇编,遵守各种信息资料的保密制度......

    公共卫生管理职责

    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相关制度目录 一、 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科室职责二、 疾病控制工作科室职责 三、 妇幼保健工作科室职责 四、 卫生监督工作科室职责五、 健康教育工作科室职责......

    公共卫生管理8

    公共卫生管理(二) 第一章概论 1. 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是对各个层次卫生行政和卫生业务管理活动的总称谓,是人们为实现卫生组织的决策目标,根据卫生事业的性质、特点,通过组织协调和......

    农村调查报告

    农村调查报告 李荣强 200433005188 机械工程学院04级机电(2)班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从十一五规划以来,已经在全国各地红红火火地开展开来,农民增收、农业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