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 最美 遍地开花 杭州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探索
让“最美”遍地开花
——杭州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探索
黄坤明
《 人民日报 》(2013年07月03日 16 版)
当人民群众在物质上富裕起来后,怎样才能在精神上也同样富有?一个地区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道德建设齐头并进?
带着这些问题,近年来,杭州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营造出了良好的社会风尚,涌现出了“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爸爸”黄小荣等一大批道德模范。
精心培育道德沃土,让“最美”生根发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杭州市生产总值达7800亿元,按杭州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14000美元。经济转型,使得社会道德体系赖以生成的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思潮和社会环境呈现多元化、多样性特点。
不同价值观杂陈的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城市物质财富增长固然重要,但是精神财富积累同样不可或缺。如果富而奢靡,如果为富不仁,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树立正确价值观、培育良好道德风尚,政府责无旁贷。政府的职能之一,就是充当“公共道德的引导员”。
基于此,杭州市委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把忠、孝、仁、义、礼等传统美德写入市委文件,在历史文化熏陶中增强道德情感。全市连续两年举办“学习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生动地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千个学习书屋进社区、乡村等系列活动,营造了“满城书香”的浓厚氛围。市民除了能在城市阳台、市图书馆、杭州大剧院等“核心学习空间”感受浓厚的书香外,还能在江堤的“漂流书亭”里体会阅读的愉悦。
我们还紧紧抓住民间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根据每个月重要节庆日的思想、文化、历史主题,确定了“民生、礼仪、诚信、感恩、奉献、关爱、信仰、责任、科学、爱国、创新、和谐”12个主题关键词。结合这12个主题关键词,不断举办讲座、研讨会,让这些“主题”悄然走进百姓心中。
“多一个广场,少一个赌场”;“多一次讲座,少一些迷惑”;“多看名角,少些口角”……群众归纳出的这些鲜活语言,肯定了这些活动带来的效果。
道德风尚形成,离不开环境熏陶,这些年,杭州在营造文明环境、培育道德沃土方面下足了功夫:
“车让人,人快走,快快通过莫停留”,杭州许多马路的斑马线前,都竖着一块这样的牌子。每当有行人穿过斑马线的时候,后面的汽车就会自觉排起队伍。
杭州还在全国首创了“垃圾分类”……
有市民给我写信说:“杭州在推行„车让人‟的同时,让出了社会和谐;在打造最清洁环境的同时,也是在打造最清洁的人。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人心思上便成为必然。”
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从点滴做起。这些年,杭州深入开展了个人品德实践活动,倡导人们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譬如,“邻居节”便是我们的首创,通过开展敲门日、互助日、健康日等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围绕倡导文明言行,我们在全市广泛开展了“文明从脚下起步”、“公民爱心日”等活动,旨在推进市民文明规范养成。
发挥人民群众的道德主体作用,让“最美”深入人心
人民群众既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者。杭州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始终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学校、社区、企业……每个群体、每个个人,都成为道德种子的撒播者:
——2008年,杭州率先在全国开办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全市的孩子每年参加6次以上活动,用朴素而富于感染力的环境,让孩子从小懂得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
——杭州在全国最早办起了民工学校。200多个民工学校,不但向民工传授就业技能,还把文明礼仪的种子植进他们的心田。
实践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植社会的沃土之中,深藏于善良百姓的心中,只要唤醒百姓心中向善的能量,整个城市的道德水准就会有质的提升。
唤醒这种向善的能量,要有好的“抓手”。我们把培育“最美群体”作为突破口。当“吴菊萍义举”乍一出现时,我们便马上发动全体市民进行深层次的讨论,提出:“吴菊萍托起的不仅仅是一个幼小的生命,更是一个大写的人的崇高灵魂!”呼吁全社会都来培植爱的沃土。
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地区性和行业性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机制,在全市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连续8年评选“平民英雄”,通过市民的眼睛来寻找发掘身边的好人典型;开展“十大美德阳光少年”、“感动杭城十佳优秀教师”、“十佳好婆媳”、“十佳公务员”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让群众评选身边的道德模范和“最美人物”,选出的都是原汁原味的草根明星、平民英雄,反映的是街坊邻居的真实生活,体现的是朴实无华的价值追求,具有更强的感染力、生命力和传播力,令广大群众感到可亲、可信、可学。
创新体制机制建设,让“最美”遍地开花
思想道德素质在生活中更多表现为群众个体自发自觉的行为,但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须臾离不开制度的规范。
近年来,杭州加大见义勇为基金奖励力度,鼓励设立民间道德奖励基金,完善各类先进典型关爱帮扶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好人有好报”的正确价值导向。去年,杭州又出台《城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进一步明确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具体标准:即“守规则、知礼仪、讲诚信、重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这些年,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我们始终没有放松。全市建立起5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先后开展了“春泥计划”、“天堂儿歌”创作演唱比赛、经典诵读、“千万个雷锋在成长”等系列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全面优化了农村未成年人成长环境。
思想道德教育要入脑入心,传播方式非常重要。吴菊萍、吴斌等典型事迹发生后,全市网络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并立即通过网络专题、网络访谈、图文滚动直播、报网互动、媒体微博等多种方式,吸引市民参与交流。杭州文化团体以“最美人物”为原型,组织创作了《最美妈妈》、《一分十六秒》等一大批文艺作品,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促使道德模范的人性光辉转化为社会整体的核心价值取向。
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将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动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不断探索和深化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
让杭州“最美现象”从一片“好风景”升华为全社会的好风尚,将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
第二篇:杭州市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杭州市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阅读:252 次] 日期:11/03/28来源: [字号:大 中 小]
提要:本文在总结杭州市国有资产监管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和企业运营机制,厘清国有资产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推进国有资产监管国企发展的对策建议,规范监管行为,进一步提高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国资监管机制保值增值杭州
作者许仁龙,杭州市国资委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高级会计师(邮政编码310009)。
杭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以下称国资委)自2005年成立以来,牢牢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这条主线,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有效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力地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截至2009年底,杭州市国资委监管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达1280.93亿元,国有资产总量达433.1亿元,分别比国资委组建前2004年增长60.18%、165.75%,年均增长12.04%、33.15%。2009年,杭州市国资委监管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0.6亿元,利润总额50.26亿元,分别比2004年增长94.88%、145.29%,年均增长18.98%、29.06%;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每年在109%以上,净资产收益率年均12.43%[1]。2005—2009年是杭州市国资监管新体制从初创到逐步规范运行的五年,数据表明,这五年也是杭州市国有企业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活力和竞争力提升最明显的五年。
一、国有资产监管成绩喜人
(一)初步构建具有杭州特色的国资监管新体系
建立健全保证出资人职责落实的组织和制度体系,构建起市、区(县)两级、“国资委—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国有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两级管理、三层架构”的国资管理组织体系,使多头管理模式转变为统一行使出资人职责的管理模式。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制订出台了40多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政策法规、业绩考核、收入分配和调控、统计评价与财
务监督、国有产权股权变动监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投资风险监控、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八大体系”,初步实现了国资监管制度的全面覆盖,使国资监管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创新寓监控和调节于一体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模式
在多年收缴国有资本收益的基础上,2009年开始试行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成为国有资本增量投资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预算在国有资本战略调整中的作用;运行并完善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实行“两上两下”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预算实时监控和预警系统,实现从单纯的监督型预算向监督与考核相结合的预算转变,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成为国资监管的重要平台;推行企业全面预算制度。通过构建互为统一、有机衔接的三层次的预算管理体系,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成为国资管理的综合平台和有效手段。
为形成责任落实和压力传递相统一的机制,探索了年薪制和任期中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有效形式,推行了经济增加值(EVA)考核,强化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年薪制考核中,因企制宜地导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安全生产、企业党建、党风廉政等考核内容,使考核更加科学。为避免利益短期化问题,在部分企业对经营者试行了虚拟股权激励和建立离职保证金等形式的中长期激励办法。
(三)强化出资人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相继开展了企业清产核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等工作,全面摸清国有资产家底;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提高了国有资产质量;构建以治理商业贿赂为重点的产权交易监督系统,实现对产权交易全过程的监督。特别是在资产评估管理中,坚持合规性和合理性审核,公开选聘了12家资产评估机构,建立起中介机构资产评估质量档案库;公开选聘了70名专家组成评审专家库,建立起国有资产评估重大项目专家会审制度,大大提高了国有资产评估质量,实现了国有资产价值最大化。
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控机制。一是建立财务统计、审计制度和工作规程,形成“三套财务报表体系”和“两个审计”,加强了对监管企业的动态监测,形成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委托中介机构承担企业财务审计、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工作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国资监管工作的公正性和专业性。二是制定出台了重大事项监督管理办法,强化对企业投融资、股权变动、产权转让等重大事项的监督管理,确保了国有资产安全。三是充分发挥监事会和财务总监的监督作用。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财务总监,实行以财务监督为核心的财务总监委派制度,强化对企业资金安全的监督作用。实行外派专职、兼职监事和内部推选职工监事制度,有效强化了出资人监管,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深化改革调整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坚持以出资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进一步深化企业改制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调整。一是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制订出台了《关于推进我市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装备制造、化工医药、现代服务业四大优势产业板块和优势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国有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充分发挥国有资产营运平台作用。市城投集团、工投集团、交投集团调整管理架构和职能,加强了对系统资源的整合,强化了大项目推动,进一步发挥投融资、建设管理、资本运作三大平台作用。其他大型企业集团也在创新管理体制、深化调整结构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杭氧等一批企业同时实现了整体搬迁、规模扩张、技术提升、结构优化。三是不断深化企业改制改革。稳步推进了公交、自来水、燃气、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
得重要进展,辅业改制基本完成。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如杭州银行、杭州工商信托、市燃气集团等引入了国际战略投资者,再创企业体制和机制新优势。四是积极推进企业上市。重点推动杭氧、杭橡、杭州大厦、杭州银行等龙头企业上市,加大了企业改制重组的力度和培育工作,为下一步做大做强打下了基础。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使国有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企业规模和竞争力大大提升,一批优势企业迅速成长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和行业的排头兵。据统计,2009年涌现出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2家(杭橡、杭汽轮)、超20亿企业3家(金鱼电器、杭氧、杭州大厦),利润超亿元企业13家。在2009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上,杭橡和杭汽轮集团再次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杭橡、杭汽轮、华东医药、金鱼电器4家集团再次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杭州大厦、解百集团、长运集团3家企业再次入围中国服务业500强。
二、国有资产监管工作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杭州市国有资产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某些工作甚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面,但不可否认,在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经济平稳回升但基础尚欠稳固的后危机时代,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困扰国有资产监管国企发展的主客观问题依然存在:
(一)国有资产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仍游离于国资监管部门监管之外,国有资产监管的责任主体仍不落实。实际操作中,由于监督管理主体不明确,存在监管制度不统一,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分散等问题,不利于监管效益的提高;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基本上按传统路径进行,主要负责人由组织部门直接管理,部分企业的副职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管理,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三统一、三结合”的职能没有完全到位,不利于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国有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
部分国有企业尽管认识到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对如何转、怎么调心中无底;部分企业迫于现金流量与转型发展需付出大量资金、成本以及上级考核的压力,仍然存在以追求资产净利润等现实经济指标为主的误区,重规模扩张、轻内涵提升,重产品经营、轻资本运作,将转方式、调结构视为一项“长期奋斗”的目标,难见实际行动。
(三)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步伐滞后
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部分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仍不健全,与各负其责、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尚有不少差距;部分企业董事会成员由内部产生,且与经理层高度重叠,行政任命的内部人员同时担当战略制定者、决策监督者、方案执行者的角色,其定位存在冲突;董事会、监事会、决策层、经营层的权责和分工不清,不同程度出现内部人控制和“一言堂”现象,企业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在资产配置上,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主要表现为国有经济分布依然过宽,国有资本再投入机制和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的层级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一些企业管理链条过长,投资层级过多,产权关系错综复杂,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监管和权益的维护;部分企业多元化经营造成主业不明,部分企业投资大多集中于基础设施产业和回收期较长的行业,不利于现金迅速回流,风险抵御能力不高,国有经济结构亟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三、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对策措施
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必须认真落实《企业国有资产法》,依靠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配套规章制度,规范监管行为,提高监管水平。
(一)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
1.合理鉴定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监管范围
针对监管主体多元、部分经营性国有资产游离于国资监管机构监管范围之外的情况,要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企业国有资产法》的有关规定,积极推进政府出资人职能与公共管理职能的分开,构建统一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促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可借鉴上海、天津等地的经验,将政府其他部门管理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分离出来,交由市国资委统一管理;对于确需政府其他部门管理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可由市国资委采取委托代理方式进行管理。在监管体制没有完全理顺的情况下,可以探索先通过派驻监事会的方式实现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全覆盖。
2.改革监管企业管理者管理体制
依照《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规定,把“党管干部”的原则与市场化选聘、依法选择管理者结合起来。党委是“党管干部”的实施主体,主要制定“党管干部”的方针政策,但党委对企业干部的管理应当通过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对企业管理者的选择体现出来。国资监管机构作为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是法定的企业管理者的任免机构,其对监管企业管理者的任免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应改革目前企业管理者选择的管理体制,在同一出资人监管的企业中,不再按领导班子、职务管理企业管理者,由地方党委授权国资监管机构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统一管理。对监管企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和建议任免、选举和更换、聘任和解聘程序,必须作出明确的规定。地方党委应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做好企业管理者的资格审查、提名和推荐工作;国资监管机构按照地方党委的提名推荐,根据国家出资企业的不同情况,依法进行任免或提出任免建议。
(二)加强发展战略监管,推动国有企业转方式、调结构
转方式、调结构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杭州市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国资监管机构要指导企业加强战略规划动态管理,保障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发挥好战略规划的引领导向作用。一是正确把握转方式、调结构工作重点,主动适应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着力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落后过剩、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调整、退出一批没有竞争力的劣势产业、企业和产品,坚决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水平低的落后生产能力。二是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资源性、基础性重点行业以及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向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支柱产
业及主导产业群。三是坚定不移地突出发展主业,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资源向主业集中。按照“主业相同、产业相近、行业相关”的原则,以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为核心,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合作,加快培育一批规模较大、行业领先、竞争力较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四是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力度,加快产业、产品、技术升级换代步伐,努力在关键技术、重要产品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
(三)加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1.完善董事会制度,优化董事会的结构和功能,规范董事会运作
按照《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的要求,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将董事会作为企业的主要决策机构,并约定企业董事会成员的职数。国资监管机构要按照法定程序委派董事,企业要建立职工董事制度,并使董事会成员按章程规定到位。积极探索党委会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途径和方法,要明确党委会和董事会决定重大事项的范围和界限,企业党委会主要保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支持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依法行使职权。企业生产经营重大事项的最终决策权,应通过企业董事会权利的充分行使来实现。积极建立健全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细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权限、履职程序,强化董事会的决策支持系统。积极探索推行外部董事制度,拓宽外部董事选择渠道,加强对外部董事的考核评价,提高外部董事履职能力。
2.加强监事会建设,积极探索监事会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在企业章程中,对监事会的地位、职责、行权履职方式做出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规定,使监事会真正独立于董事会和经理层;在配齐企业监事会主席的前提下,要优化监事会组成结构,逐步扩大企业身份监事会成员比例,选拔财务、经营管理、法律等专业人员进入监事会担任监事;建立职工监事制度,增加一线员工对公司重大事项的监督权和建议权。在全面落实监事会法定职权的基础上,扩大监事会监督范围,进一步转变当前监事会的事后监督模式,探索对企业选人用人、生产经营、重大投融资、关联交易、财务状况和经营行为等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提高监事会监督的效果和效率。建立健全监事会责任追究制度,促使监事切实认真履行职责。
(四)强化国资监管举措,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行为
进一步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和工作机制,强化运营监控和预警,防止发生重大风险损失。一要强化企业财务风险防控。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监测、评价和应对体系。切实加强现金流量管理,确保资金链安全。强化成本管理,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有效降低成本费用。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时回笼资金,切实避免出现呆坏账。二要强化投资监管。要建立健全内部投资管理制度,完善投资办法,严把投资方向,严格投资程序,严管投资项目,严控投资成本,严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严禁超过自身实力的过度投资。三要继续完善企业预算管理,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效益。要以提高有效性为重点,深化预算管理,建立出资人预算与经营者预算相结合的预算体系,完善全面预算管理考评体系,进一步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企业改革重组的引导支持作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不断优化,提高国有资产收益。进一步完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加强人工成本和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规范职务消费,研究、探索、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四要继续加强业绩考核,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要建立经营绩效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业绩考核机制,完善企业增加值考核制度,健全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履职评价、公认度考察“三位一体”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重点考核涉及企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资产质量和债务风险指标,以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鼓励企业转方式、调结构;探索行业目标考核制,鼓励企业选择标杆企业进行目标考核,把考核结果与企业负责人任用结合起来,并强化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第三篇:创新社区党建工作体制机制的探索
创新社区党建工作体制机制的探索创新体制机制,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要求之一。近年来,各地在社区党建工作中,通过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全面提高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了社区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建管体制的调整和管理重心的下移,如何进一步提高社区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水平,发挥其领导核心及组织协调作用,显得十分迫切。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社区党建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力度。在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积极进行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完善社区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在区一级层面,建立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区委分管党务的书记任主任,区组织、宣传、民政、劳动人事、财政等职能部门的有关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党群办公室和社区事务办公室。党群办公室纵向上发挥社区党建工作牵头组织作用,明确组、纪、宣、统及群团部门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协调区内各方党建工作力量;横向上发挥纽带作用,统筹、协调驻区单位党组织发挥作用,形成推动社区党建的综合优势。社区事务办公室的主要职能为,明确界定社区自治、协管和监督的内容,统一研究、部署、检查社区工作。建立和完善社
区工作准入机制,社区工作由社区事务办公室下达任务,属于有关部门自身完成的行政性任务,不得硬性摊派到社区。各政府部门(派出机构)承担的事务性工作,需要社区承担或协助的,必须转移工作职权和经费。
在街道层面,建立事业单位性质的街道社区工作指导中心,充实城市街道社区工作领导力量,充分发挥党建工作联席会功能。目前城市街道党工委的党建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已与乡镇党委区别不大,城市街道党务书记、组纪宣干事事实上承担了相当于乡镇党委3-4个人的工作任务。城市街道党工委要增设专职组纪宣委员岗位,与街道党务书记、组纪宣干事一起组成街道社区工作指导中心领导班子。成立社区工作指导中心,核定专项事业编制,其主要职能是领导、指导社区工作,并作为定期吸纳为事业编制的优秀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蓄水池。
二、构建“一体两翼”的社区工作模式。社区工作者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难以有机统一。上面布置的任务完不成,影响考核成绩。服务百姓不到位则会影响下一届居委会选举自己能否当选。因此,可在社区层面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性质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由党群工作站、劳动保障站、民政工作站、计生服务站、社工服务站等构成。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分会为依托,以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为“两翼”开展工作。
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人员与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干部一般交叉任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主任、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一般实行一肩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作为街道办事处派驻社区的专业工作机构,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开展工作,接受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和社区居委会的监督。主要职能是代理代办政府在社区的公共服务,协助社区居委会办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便民利民服务。通过构建“一体两翼”的社区工作模式,达到集中办事、集约服务、兼容共享的效果。有条件的社区另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超市、社区药店等,实行低利润有偿服务。
三、建立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社区党建工作要抓基层、打基础,为社区居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创新创优各项工作,必须有一支作风过硬的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队伍。目前各地城市社区设定的专职工作者岗位一般为主任1名,副主任2名,主任助理2名,未设专职党务工作者岗位。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般“一肩挑”,主任非党员的社区,一般由党员身份的副主任兼任书记。由于社区工作头绪复杂,社区工作人员负担均较重。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不能较好保证党建、群团等工作的开展。要在社区党组织换届前,为每个社区配备专职党务工作者。公开选聘年龄相对较轻,阅历较为丰富,政治素质高,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
较高创新能力的党员同志,充实社区党组织队伍,专职从事基层党群工作。
四、健全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对现有的社区干部进行社会工作者职业认证考试,合格者过渡为专职社区工作者。面向社会推行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考试,新录用社区专职工作者,须取得由区或区级以上人事、民政部门颁发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公开招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程序进入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二是建立和完善选拔任用机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选拔优秀社区专职工作者担任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等领导职务。目前社区工作者的上升空间比较狭窄,选聘为街道事业编制的比例较小、机会太少。社区专职工作者择优进入事业单位要制度化。采取组织推荐、民主测评、公开考试、严格考察等程序方法,按照一定比例,每年将优秀社区专职工作者选聘进入社区工作指导中心,解决事业编制,但仍留在社区工作,确保社区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三是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区层面培训社区党组织正副书记、居委会主任,街道培训居委会副主任、委员。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委会主任的集中培训,每年不少于5天;其他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集中培训,每年不少于3天。四是健全收入正常递增机制。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收入正常增长机制,每年提高体现工作实绩的奖金数额,逐步缩小与事业单位人员
收入差距。五是完善目标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岗位责任制,采取个人述职,党员、居民群众和驻区单位代表评议,街道检查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社区专职工作者履行岗位职责等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报酬待遇挂钩。六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积极引导社区专职工作者参政议政,市、区人大、政协换届,名额适当向社区专职工作者倾斜。对考核结果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社区专职工作者,要进行宣传、表彰和奖励。畅通输出渠道,对工作积极性不高、能力不强、实绩不明显、居民群众不满意的,要按规定程序及时作出调整,形成动力与压力并存、激励与约束相联的监督管理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
五、探索“8+N”岗位认领机制。积极推进社区党建载体创新。社区建立政策宣讲服务队、义务联防服务队、民事调解服务队、居家养老服务队、家电维修服务队、环境整治服务队、法律咨询服务队、医疗保健服务队等8支义工服务团队。条件成熟的团队进行社会团体登记注册,符合建立党组织的将支部建在团队。在入党积极分子中开展“志愿者社区行”活动,在无职党员中深化“定责上岗”活动,在在职党员和机关干部中推进“服务进社区”活动,认领上述8个团队中的服务岗位。亦可根据自身特长,创造新的服务岗位,即“N”。通过岗位认领,使每一个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都能在社区发挥
作用。
六、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党员服务进社区制度。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干部到所居住社区党组织报到制度,认领“8+N”义工服务岗位,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社区接待在职党员报到,并登记建立档案,实施台账管理,记录在职党员基本情况、活动情况及意见建议。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职业特点、专业、特长,登记造册,设计活动载体,为在职党员发挥作用搭建舞台,提供方便。建立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反馈制度,实行双重管理。社区通过《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情况反馈表》,在每年考核、民主评议党员前,如实向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反馈其参与社区活动和表现情况。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就在职党员服务社区情况建立考核制度和公示制度,公示本单位党员干部服务社区情况,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和干部考核的依据之一。实行干部考察进社区制度,提拔选任领导干部,必须听取其所居住社区党组织意见,在所居住社区进行公示。通过社区党建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不断提升社区工作整体水平。(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委组织部)
第四篇: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
在全球处于气候危机、粮食危机、发展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于7月2日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7月9日通过《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意见》;6月8日颁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一个月内三个文件体现了粮食、土地,改革的关系: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物产,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唯一载体,改革土地权益是一切改革的首
要内容。耕者有其田,生者有其地,是人类生存权的基本保障。实现社会进步,人类前行,只有靠人类的劳动和创新,怎样实现人类劳动和创新的成果与人们的享有成正比呢?这就是公平、正义的追求,和谐社会的实现,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只有制衡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创新思维、创新体制、创新性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源头,创新型社会体制的建立就是解决全球三大危机的唯一途径。据此,我们首先从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进行探索。
一、建立农村经济社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
1、农村改革三十年后,需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
(1)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解决了生产责任制、利益分配问题,但出现了分散经营、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问题。
(2)从“农民离土”到城镇化的社会变迁,解决了社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配置问题,但出现了新的产业结构矛盾和社会失衡问题。
(3)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包产到户”,制度创新有着客观和现实的要求。从1949年到1978年30年间实现了个体化生产向社会化生产的转变;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实现了社会的改革和开放;从“十七大”之后2008年,开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制衡,从此进行的改革、开放,将是围绕和谐和制衡展开。其中农村体制的改革将会是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像三十年前农村“包产到户”的改革一样,今天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会推动整个社会的改革和创新。
2、建立农村经济社区的实施目标
(1)经济和社会目标:
为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提高地方和社区福利质量,实现无烟工厂,绿色银行的目标。
(2)文化和科技目标:
将塑造的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传播贡献给社会,促进农村文明,文化的积累和进步。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积极进取,在推广行业技术进步中争取领先地位。
(3)产业化和制度化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以农为基的理念,立足于各地的资源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进行农业产业化的规模、集约经营,开展农业生产和科研活动,促进地区农业的改进和发展,以现有产权为基础,建设农村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建立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开拓现代社会新农村。
3、建立农村经济社区的保障措施
(1)以各地的土地特点为基础,规划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经济社区;以现 有和规划的道路、渠系为坐标,设立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以经济社区 为核算单位,承担法人责任。社区结构,社区组织形式、社区管理、社员自治 等构成社区治理制度。
(2)以各地农民土地为基础,确定县域、区域民权。社区是农村基层组织和经济区划单位。社员在社区内享有各项民权,社员在社区产权范围内获得相应收益,在生产、经营组织中获得劳动收入,社员的产权不得剥夺,社员所有物产均可流转,实现民权物化的多种存在形态。
(3)以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项目实施为切入点,推动农村行政区划改革;社区结构改革;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社区治理和城乡一体化改革;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改革。在国家、省、市、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在农业院校,科研部 门的指导下,通过市、区、县各级行政部门的积极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广大社员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在分项实验、分步实施的基础上,力争一年内各区、县建成农业产业化示范社区一至二个。二年内各地区全面推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年内完成制度设计和各项配套措施的落实。三年后不断改革创新,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的建设,为我国农村体制改革做出有益探索。
二、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民土地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有序、有效实施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
1、区域规划原则和目标
原则:
(1)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规划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以现有和规划的道路渠系为坐标,设立
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以单元经济社区为核算实体,承担法人责任。社区结构、社区组织形式、社区管理、社员自治等构成社区治理制度。
(2)原行政区域内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变,土地权益流转到新的经济社区中按原值登记入股;原农民户籍身份不变,转入城市户籍或享有固定工资的人员失去农民身份,原土地权益转为经济社区所有。
目
标:
(1)由行政区划功能向经济社区功能转化。建立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农村经济社区。
(2)经济社区具有经济、文化、社会功能,成为农村主要的组织形式。构建民生为本的社会管理结构。
2、区域规划范围和层级
范围: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河道渠系为线索,整合土地资源,优化渠系功能,形成合理布局的经济社区。
层级: 以县域经济区为规划界线,以流域经济带为管理层级,以单元经济社区为核算实体。县、区、社三级管理,社为基础。
3、社区制度设计和组织实施
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确定县域、区域、社区产权,社区是农村基层组织和经济区划单位。社员在社区内享有各项民权,社员在社区民权范围内获得相应收益,在生产、经营组织中获得劳动收入。社员的产权不得剥夺,社员所有物产均可流转,实现民权物化的多种存在形态。产权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
三、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多样性的服务。
1、转变行政管理职能,涉农部门都要提升服务意识和质量。
2、转变金融服务方式,加大和改善金融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
3、组建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法律、科技、信息、文化多种惠农服务。
四、推动适度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村经济的现代化程度
1、组建农业产业化经济社区和专业合作社,通过经济社区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农业科研项目,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2、组织农机、农肥、农药等专业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例如:农机服务队、施肥服务队、施药服务队等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组织。
3、协调农业科研院校与农业生产、经营实体的合作攻关。使农业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转变为粮食增产、增效。
五、实施一批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项目和科研成果,拉动城市产业向农村的转移
1、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的优势,建设适度规模的太阳能、风能和水利发电厂,减少排放。通过政府的支持,科研专家的项目指导,经济组织的投入和运营,使相关节能、减排的项目有效实施。
2、充分利用各地区相邻大中城市的地缘优势,以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资源利用合理化,城乡结构均衡化的目标。积极引进,吸收相关的科技成果,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
3、充分利用广大农村物产丰富,劳动力便利,自然形态各异的优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带动整个地区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拉动城市产业向农村的转移,从而改善本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分布广泛,生产经营条件差异大,实施区域化社区制度是农村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农村土地的流转,实现农民产权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切入点。采取充分协商、尊重民意,科学决策的契约制度,建立农村经济社区是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的转折点。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改革的焦点。建立共和国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理念,实现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建立市场经济体系是以“包产到户” 的理念,实现了社会的改革开放。两个三十年过去了,2008年又是中国社会巨变的转折年,我们深知:改变三十年的农村产权制度;改变农村干部和群众习惯性思维;改变原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实在不是一朝一夕,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坚信:农村“经济社区”的建立将会象“包产到户”一样推动整个农村的改革开放,将会影响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进程。
第五篇: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
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
在全球处于气候危机、粮食危机、发展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于7月2日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7月9日通过《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意见》;6月8日颁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一个月内三个文件体现了粮食、土地,改革的关系: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物产,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唯一载体,改革土地权益是一切改革的首要内容。耕者有其田,生者有其地,是人类生存权的基本保障。实现社会进步,人类前行,只有靠人类的劳动和创新,怎样实现人类劳动和创新的成果与人们的享有成正比呢?这就是公平、正义的追求,和谐社会的实现,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只有制衡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创新思维、创新体制、创新性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源头,创新型社会体制的建立就是解决全球三大危机的唯一途径。据此,我们首先从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进行探索。
一、建立农村经济社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
1、农村改革三十年后,需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
(1)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解决了生产责任制、利益分配问题,但出现了分散经营、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问题。
(2)从“农民离土”到城镇化的社会变迁,解决了社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配置问题,但出现了新的产业结构矛盾和社会失衡问题。
(3)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包产到户”,制度创新有着客观和现实的要求。从1949年到1978年30年间实现了个体化生产向社会化生产的转变;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实现了社会的改革和开放;从“十七大”之后2008年,开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制衡,从此进行的改革、开放,将是围绕和谐和制衡展开。其中农村体制的改革将会是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像三十年前农村“包产到户”的改革一样,今天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会推动整个社会的改革和创新。
2、建立农村经济社区的实施目标
(1)经济和社会目标:
为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提高地方和社区福利质量,实现无烟工厂,绿色银行的目标。
(2)文化和科技目标:
将塑造的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传播贡献给社会,促进农村文明,文化的积累和进步。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积极进取,在推广行业技术进步中争取领先地位。
(3)产业化和制度化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以农为基的理念,立足于各地的资源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进行农业产业化的规模、集约经营,开展农业生产和科研活动,促进地区农业的改进和发展,以现有产权为基础,建设农村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建立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开拓现代社会新农村。
3、建立农村经济社区的保障措施
(1)以各地的土地特点为基础,规划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经济社区;以现
有和规划的道路、渠系为坐标,设立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以经济社区
为核算单位,承担法人责任。社区结构,社区组织形式、社区管理、社员自治
等构成社区治理制度。
(2)以各地农民土地为基础,确定县域、区域民权。社区是农村基层组织和经济区划单位。社员在社区内享有各项民权,社员在社区产权范围内获得相应收益,在生产、经营组织中获得劳动收入,社员的产权不得剥夺,社员所有物产均可流转,实现民权物化的多种存在形态。
(3)以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项目实施为切入点,推动农村行政区划改革;社区结构改革;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社区治理和城乡一体化改革;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改革。在国家、省、市、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在农业院校,科研部
门的指导下,通过市、区、县各级行政部门的积极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广大社员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在分项实验、分步实施的基础上,力争一年内各区、县建成农业产业化示范社区一至二个。二年内各地区全面推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年内完成制度设计和各项配套措施的落实。三年后不断改革创新,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的建设,为我国农村体制改革做出有益探索。
二、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民土地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有序、有效实施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
1、区域规划原则和目标
原则:
(1)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规划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以现有和规划的道路渠系为坐标,设立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以单元经济社区为核算实体,承担法人责任。社区结构、社区组织形式、社区管理、社员自治等构成社区治理制度。
(2)原行政区域内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变,土地权益流转到新的经济社区中按原值登记入股;原农民户籍身份不变,转入城市户籍或享有固定工资的人员失去农民身份,原土地权益转为经济社区所有。
目标:
(1)由行政区划功能向经济社区功能转化。建立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农村经济社区。
(2)经济社区具有经济、文化、社会功能,成为农村主要的组织形式。构建民生为本的社会管理结构。
2、区域规划范围和层级
范围: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河道渠系为线索,整合土地资源,优化渠系功能,形成合理布局的经济社区。
层级:
以县域经济区为规划界线,以流域经济带为管理层级,以单元经济社区为核算实体。县、区、社三级管理,社为基础。
3、社区制度设计和组织实施
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确定县域、区域、社区产权,社区是农村基层组织和经济区划单位。社员在社区内享有各项民权,社员在社区民权范围内获得相应收益,在生产、经营组织中获得劳动收入。社员的产权不得剥夺,社员所有物产均可流转,实现民权物化的多种存在形态。产权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
三、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多样性的服务。
1、转变行政管理职能,涉农部门都要提升服务意识和质量。
2、转变金融服务方式,加大和改善金融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
3、组建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法律、科技、信息、文化多种惠农服务。
四、推动适度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村经济的现代化程度
1、组建农业产业化经济社区和专业合作社,通过经济社区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农业科研项目,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2、组织农机、农肥、农药等专业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例如:农机服务队、施肥服务队、施药服务队等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组织。
3、协调农业科研院校与农业生产、经营实体的合作攻关。使农业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
产力,转变为粮食增产、增效。
五、实施一批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项目和科研成果,拉动城市产业向农村的转移
1、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的优势,建设适度规模的太阳能、风能和水利发电厂,减少排放。通过政府的支持,科研专家的项目指导,经济组织的投入和运营,使相关节能、减排的项目有效实施。
2、充分利用各地区相邻大中城市的地缘优势,以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资源利用合理化,城乡结构均衡化的目标。积极引进,吸收相关的科技成果,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
3、充分利用广大农村物产丰富,劳动力便利,自然形态各异的优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带动整个地区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拉动城市产业向农村的转移,从而改善本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分布广泛,生产经营条件差异大,实施区域化社区制度是农村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农村土地的流转,实现农民产权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切入点。采取充分协商、尊重民意,科学决策的契约制度,建立农村经济社区是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的转折点。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改革的焦点。建立共和国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理念,实现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建立市场经济体系是以“包产到户”的理念,实现了社会的改革开放。两个三十年过去了,2008年又是中国社会巨变的转折年,我们深知:改变三十年的农村产权制度;改变农村干部和群众习惯性思维;改变原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实在不是一朝一夕,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坚信:农村“经济社区”的建立将会象“包产到户”一样推动整个农村的改革开放,将会影响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进程。
附:(1)农业产业化集团框架
(2)农村区域化社区框架
(3)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内蒙古旭日农业开发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