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论地方普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机制探索
简论地方普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机制
探索
[论文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干部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形成有效工作机制,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贡献。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 大学生 就业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关系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近年来,桂林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工程,采取有力措施,探索形成有效工作机制,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以来,连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0%,得到自治区教育厅的表彰,连续6年被评为“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经过对126个用人单位进行走访、问卷、座谈会等调查,93.25%的用人单位的评价比较满意,认为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爱岗敬业,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吃苦耐劳、踏实肯干;92.54%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比较满意,认为学生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有较强的竞争力,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一、领导高度重视
毕业生就业率是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是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参数,就业率的高低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和文件要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认真研究、制定、落实就业工作各项任务。为适应新时期下招生就业形势的需要,我校成立专门的处级机构——招生就业处,下设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派遣、毕业生就业服务和管理等工作。院(系)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小组,开展本单位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学校每年都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召开全校性的就业会议,听取各部门就业工作汇报,讨论就业工作中的难题,研究、部署各阶段就业工作。学校领导不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而且亲自带队到区内各地市走访用人单位。全校形成书记、院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招生就业处统筹协调,二级学院负责落实,相关部门支持配合,教职工人人关心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一级抓一级,有力地推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完善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体系》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桂林医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体系(试行)》《桂林医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管理办法》等文件,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把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经费、业绩考评等与就业挂钩,对达标的予以奖励。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和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形成规范化管理制度,极大调动了全校各方在就业工作上的积极性,为就业工作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配齐工作队伍
高度重视就业工作管理队伍的建设,有计划地组织专职就业工作人员参加区级以上就业工作培训,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工作负责、乐于奉献的就业工作队伍。就业工作专职人员数量充足,学历职称结构合理,达到了教育部关于学校专职就业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的要求。建立一支由就业服务指导中心的干部和各二级学院就业工作人员组成的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和“就业指导师资格证”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为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四、落实经费投入
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始终确保就业经费的投入。将在校生应缴学费总额的1%作为就业经费列入学校当年经费预算。合理使用就业经费,主要用于就业服务指导、就业市场的开辟与巩固及就业工作的软件、硬件建设,包括购置就业指导服务所用设备、组织二级学院有关人员外出开辟就业市场、组织毕业生参加校外“双选会”、举办校园大型“双选会”和小型专场招聘会、就业人员的学习培训、就业先进奖励等开支。
五、加强硬件设施
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中心有独立的工作场所,分为办公室、信息资料查询室和专场招聘会议室。学校设立专用宣传橱窗,制作可移动的宣传展架,定期张贴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和就业政策、用人单位信息、求职面试知识等资料。为方便用人单位招聘面试,招生就业处及各二级学院均设有专门的招聘洽谈场所,能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需求。就业办公设备配置齐全,能够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专门开辟电脑信息查询室,配备学生专用带语音视频头电脑,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站,开设了“求职”“招聘”“就业指导”等栏目,进一步加大就业信息对外发布量,为我校广大学生提供及时、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
六、扩大就业市场
注重广开就业渠道,在“立足广西,面向华南,辐射全国”的就业市场建设目标指引下,以省、市级就业市场为统领,校园各类招聘会为主体,走访用人单位为纽带,建立实习就业基地为补充,加快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类别的多维市场体系建设,形成了有效的市场建设格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订单式”就业新途径,有力推动了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规范校园招聘制度,制定《桂林医学院毕业生就业校园招聘管理办法》。规范校园招聘活动,每年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举办的网络招聘活动,举办两次校园大型“双选会”,邀请用人单位到我校招聘毕业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强化信息服务
建立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搜集广西、广东、海南等地的医院、药厂、医药公司等医疗卫生单位联系方式。每年11月均编排、印刷《毕业生资源介绍》向用人单位发出需求信息函件,通过网络、电话、走访用人单位、教学实习检查、校友反馈等渠道,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定期利用书面文件通知、校园橱窗、毕业生就业网、QQ群、电话等方式及时公布学校所收集的就业需求信息。毕业生就业网畅通,就业网内容充实,就业信息维护及时。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专职人员和各院系管理员定期对网络信息进行维护,就业需求信息当日上网,保证了需求信息的有效性。就业网中建有应届和往届毕业生生源信息库、单位信息库和需求信息库,方便毕业生网络求职和用人单位查询。
八、加强思想教育
切实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召开校、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邀请校领导、教授、用人单位领导及有突出贡献的校友给毕业生作报告,举办毕业生座谈会、毕业生经验交流会和毕业典礼等,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把握就业方向,做好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作的思想准备。先后举办了“选调生代表报告会”“西部计划优秀代表报告会”“创业校友报告会”校友系列讲座,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毕业前夕,利用宣传橱窗、横幅标语、毕业球赛、联欢晚宴等形式,创造了“文明离校”的良好氛围,毕业生中没有出现违纪现象。
九、多种方式指导
认真落实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积极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建设,成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安排38个课时,设2个学分,教学过程贯穿大学全过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准备的指导,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择业观、就业政策和择业技巧的指导。一是积极开展日常就业咨询服务。就业工作人员热情接待来访学生,为他们提供服务与帮助。每年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对在校学生开展职业倾向测试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组织学生参加“航天杯”首届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二是实施“就业困难援助计划”。认真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的调查摸底,设立就业困难毕业生信息登记制度。各二级学院分别制定了《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工作方案》,安排专人实行“一对一”帮扶,并填写《毕业生“一对一”帮扶登记表》,随时了解困难学生的就业动态,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指导,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积极推荐就业。三是就业指导宣传资料齐全。每年均制作精美的应届毕业生宣传资料介绍,寄给用人单位,详细介绍学校概况、专业设置、生源分布等,方便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编写了《桂林医学院毕业生就业手册》《“双选会”参会单位信息》等资料,免费发放给毕业生,为毕业生详细介绍“就业协议书”的签订、“就业报到证”的使用、档案和户口的管理、就业调整改派手续、人事代理、社会保险等就业知识,受到毕业生的欢迎。
十、跟踪服务到位
一是实行就业工作月通报制度。每年从3月至12月,要求各二级学院在每月28日向学院招生就业处书面报告本部门的就业情况,并提供相关的材料,月底由招生就业处向各部门和教研室通报各专业的就业率,让全校职工了解并关心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促使各二级学院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推荐和跟踪。二是划拨专项奖励经费。每年评选奖励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对就业工作达标单位按每毕业生18元的标准给予奖励,有力地保障了就业工作的进行。三是把具体跟踪任务落实到每一位毕业班班主任手中,给毕业班班主任按每毕业生5元的标准划拨跟踪服务的通信经费。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确保了就业工作统计工作的准确。四是制定了《毕业生待就业登记制度》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在毕业生办理有关离校手续时,要求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必须做好登记,留下具体的家庭地址、家庭电话、移动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对固定的联系方式或其他联系方式,班主任做好审查,学生审核通过后方可离校。五是积极引导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思想工作,得到了毕业生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六是多种方式跟踪到个人,主要通过电话与毕业生本人和家庭联系,了解毕业生去向;通过班团干部和其他同学的联系,获取未就业毕业生的情况;通过往届毕业生获取在同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或变动情况;通过班级网站掌握上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获取毕业生具体的工作部门或变动情况;走访用人单位,了解就业情况。对于离校后才落实工作单位的毕业生,一律要求本人及时寄回协议书、聘用合同、有关支撑材料以及联系电话,以便查找核对,对所有的证明材料进行规范整理。从事就业工作的干部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与无私奉献的精神,任劳任怨,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联系学生,确保了毕业生就业跟踪统计工作的及时、准确。
大学生就业事关国家稳定全局和高校发展兴衰,高校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干部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学生就业,巩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中专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
中专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
临城职教中心西竖分校刘增志赵涛
摘要:就业指导工作是中专生就业的前提保障,本文作者以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端正学生的就业观,指出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期性,揭示就业指导工作应与时俱进。
关键词:中专生 就业指导探索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以及农民工的进城务工等使得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就业指导方面压力越来越大。做好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近几年,临城县职教中心就业办公室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努力上好就业指导课
学校从2000年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在任课教师的选择上,主要是做学生工作的一线教师,尤其是多年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就业办老师和班主任,他们与学生最近,接触最多,掌握学生思想的变化,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许多实例,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授课过程中根据“谁专长谁主讲”的原则选择授课老师,多个教师分头讲课,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就业办的老师在授课时主讲就业形式、就业方向、前景;班主任负责讲礼貌礼节、团队精神和工作学习纪律;法律老师讲解刑法和合同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同时还穿插一些录像内容辅助教学。这种做法很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坚持毕业生就业咨询工作
通过举办咨询会,详细向毕业生解释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形势,回答毕业生关心的问题,消除毕业生的错误认识,鼓励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挫折,克服自卑心理。坚持全天就业咨询,随时解答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毕业生顺利转换角色,完成就业工作。
(三)设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专栏
在教学楼设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专栏,及时张贴就业报刊、剪报、文章、企业招聘信息等材料,校广播站的就业指导栏目同时广播就业知识、就业信息。通过设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专栏,使毕业生能方便及时地了解就业信息。
(四)举办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
为拓宽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空间,先后对幼教、家政、计算机、电气焊等专业学生,举办了育婴员、家政员、文字录入员、中级焊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考试。他们通过资格鉴定,获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增强了毕业生的择业就业竞争力,对就业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分期办出就业指导黑板报
利用教师后面的黑板,每周一期,分期刊登“求职材料的准备”、“就业形势及就业纪律”、“面试技巧”、“如何签订劳动合同”、“找不到合适工作怎么办”、“如何到企业报到”、“怎样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如何得到企业的认可”等。就业指导板报的内容“想毕业生之所想,急毕业生之所急”,广大学生非常喜欢
(六)利用学校优势,使学生提前“就业”
充分利用学校的家属院、幼儿园,使幼教、家政专业学生感受就业的气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与教务处的打字、排版等工作;电气焊专业的学生参加学校的床铺维修,1
焊接学校的广告牌、幼儿园的转椅和跷跷板等。学生在实习“就业”中感受职业的要求和乐趣,并得到一定的劳动报酬。
(七)举办面试,让非毕业班学生提前感受“就业”气息
利用企业来面试毕业生的机会,非毕业班学生也“见见世面”。使这些学生在参加面试后,普遍感受到“就业难”,对学习和就业之间有了新认识,表现为“为就业而学”,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明显增强。
二、就业指导过程中坚持端正毕业生择业就业观
就业的关键首先是择业就业观问题。只有首先解决了毕业生对就业的正确认识问题,毕业生才能行动起来,正确择业。在当前毕业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为了端正学生的择业就业观,我校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做事之前先做人”的认识
中专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为人处事方面的知识欠缺。针对这一点,就业处和教务处联合开展“做事之前先做人”教育,教育学生在社会中如何做一个文明人,如何注意礼貌礼节,如何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只有做一个诚实信用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劳动者。
(二)“先端泥碗,后端金饭碗”的认识
一些毕业生择业时,两眼只盯在大型企业单位,对小企业不屑一顾。仍抱着“从一而终”的思想,不找到好单位就不就业,找好单位就干一辈子。针对毕业生这一落后观念,教育毕业生要辩证地认识择业与创业的关系,毕业前择业要降低期望值,先找一个能够维持生活工作或者事业,并在岗位上打造自己,艰苦奋斗,待自己技能提高、条件成熟之后,再去创业,由小到大,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
(三)“处处开花”的认识
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仍认为必须“专业对口”,这就大在限制了自己的择业方向。我校教育毕业生不要被专业“绑死”,要充分挖自身优势,包括专业与非专业的、性格特点与爱好特长的、实践与经历的等等,只要自己的“闪光点”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贴边”甚至“擦边”,就可以去应聘、去就业。
(四)“好儿女志在四方”的认识
由于地域和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北方毕业生习惯于在北京、天津、山东等地择业就业,这就大大缩小了自己的择业范围。我校在就业指导中经常不断地鼓励学生走出去,到南方开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方就业。只有走出去,才能开阔视野,接收新鲜信息和新鲜观念,磨砺和改造自己,才能获得较高的回报。
(五)“不等不靠,不屈不挠”的认识
在当前就业难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一些毕业生仍存在“等用人单位上门相亲”思想,在择业过程中,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丧气,不敢前进。针对这一情况,我校教育毕业生要主动出击,自力更生,克服“等靠”思想,正确认识和对待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迎难而上,不断总结经验,再接再厉,畏缩退却只能半途而废。
三、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再认识
毕业生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要求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才要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在实际工作中,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以下三点新认识:
(一)就业指导要有系统性
就业指导不能仅仅停留在就业政策、择业技巧等择业层面上,也不能仅仅是对毕业生进行“季节性”指导。就业指导应该贯穿中专生生活的全过程,从入学到毕业,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实施。第一学年重点指导中专生成才心理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第二学年重点指导学生确立就业方向,进行职业教育,完善就业素质;第三学年重点是择
业技巧、职业适应和创业的指导。中专生全学程系统地接受就业指导,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业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二)就业指导要与时俱进
就业指导的内容、方式、方法不能墨守陈规,一成不变。就业指导要紧扣时代脉搏,与社会不发展的大环境相适应,根据就业形势变化不断更新指导内容,及时采用新技术、新手段进行指导,善于创造新颖的指导形式,与时俱进。
(三)就业指导要与毕业教育结合就业指导过程中教育毕业生以国家利益为重,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实现个人价值的关系,自觉服务国家需要,到民办企业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1]陈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科学化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
(16);57-58
[2]高校教材编委会.大学生就业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刘增志:男,临城县职教中心西竖分校教师,中学一级教师,1997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林业师资专业,现在负责学校招生就业工作.联系信箱:liuzengzhi314812@163.com
邮编:054300
第三篇:浅谈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论文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创新
论文摘要: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先挖掘出当前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并且从就业工作理念、就业工作体制、就业工作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建立一种以合理的知识和能力架构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以综合素质发展为突破的新的就业指导工作体制,这样才能逐步有效地解决当前地方院校就业难的局面。
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出路更为艰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地方区域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进行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并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当前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
存在的主要弊端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不断推动下进行的,是直线性思维、行政性实践,而目前大多仅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主要表现为政策解说、信息发布、技巧指导三个方面,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仅停留在双向选择时期的择业指导,这仅仅是解决学生双向选择时的一时问题而已,而没有把它看成是一个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这说明就业指导还处于安置就业阶段,对学生的潜能开发、职业发展规划与决策能力都无法涉及,与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要求相对比,问题十分明显。
第一,就业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收集能力不足,容易“错失良机”。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等各种交流媒介的发展,信息传递出现了广泛、敏捷、虚实难辨等特点。而作为地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由于地理位置、交通、院校知名度等不利因素的制约,大多都处于被动状态。据某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课题组调查发现,有52.3%的大学生对学校以及社会提供给他们的就业信息不满意或不清楚。同时,大部分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对近年来的就业形势,出台的一系列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并不怎么了解,知之甚少。
第二,就业指导工作方法不当,既“劳民”又“耗时、伤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地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不得不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举行各类大型招聘会,但他们大多实行“全面撒网”,只求用人单位数量,不求质量及用人岗位的真实性,结果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致使一些毕业生反而因这些就业信息的虚假难辨、信息重复,遭受到各种“就业陷阱”。而对于地方院校毕业生而言,他们大多都来自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如果在就业方面费用数额较大的话,几乎都难以接受。
第三,就业指导工作体制不够完善,道德规范缺乏自我约束,就业环境进一步恶化。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存在着诚信危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就业过程中就业信息不对称,工作岗位单一,用人单位提供的用人信息不诚实,如虚假的招聘信息,随意更变用人要求、待遇条件等,致使毕业生增加了就业成本。
2当前地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理念的创新
第一,责任意识。大学生就业过程一般要涉及到五个行为主体,即政府、社会、用人单位、高校与毕业生,所以学校应成立以主要领导为首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负责就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统筹协调各个就业环节,理顺各种就业关系,着实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相关职能部门要为就业工作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创造必要的就业条件,各院系也要相应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质量意识。地方院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一是要坚持走市场化办学之路,要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取得学历证书,还能获得各种职业能力等级证书和各项专项证书,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完全胜任国内各种人才市场的要求,要尽量把毕业生就业空间扩张到更高层次,要积极与港资台资企业建立就业——实习“双向”联系,建立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水平.二是建立与地方人才市场相适应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地方区域优势,建立地方高校与中小企业人才培养互动机制,使毕业生能实践性地、高质量地适应自己适宜的工作岗位,确保毕业生生源质量。
第三,市场意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应及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情况,遵循人才市场规律,要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沟通,在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新的就业市场,扩大市场就业份额,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方式就业。还可建立校方就业网站,通过网络建立无形的就业市场,给予毕业生更多的择业机会。这样不仅为毕业生开拓了就业市场,同时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可谓一举两得。就业指导工作体制的创新
体制创新应是“以线带面”,即建立“以系为主体,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就业工作体制,其核心是建立“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就业信息、就业管理和就业队伍”五维一体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一是高校应建立校、系两级管理模式,从学业、择业、创业和待业四个就业类别出发,强化“刚性基础,柔性方向”本科教育理念和“刚性基础,定向培养”的专科教育理念,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就业类别的学生,传授不同的知识技能,使就业工作的重心完成由“毕业生”到“全体在校生”的重大转变;二是各系创建精品就业模式,如靠学生创新能力在经济发达地区参加竞争的“能力——区域模式”,鼓励本科考取研究生“考研——深造模式”,建立专业实习期与就业试用期相统一的“实习——就业模式”等;三是各专业打造学生意向品牌,赢得求职的主动权,如通过理工科学生坚实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市场应变能力为突破口,打造学生就业品牌,就业风格等。大学生步入社会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及早进行,使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出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这项工作应从学生进人大学开始抓起,分阶段、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服务,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就业辅导必修课程体系,实施职业生涯个性化设计,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就业指导工作创新的原则
第一,全程性、全方位的整体性原则。要有所创薪首先就要突破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暂时性、局限性、片面性,而要切实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性的过程。全程性就是要确立贯穿学生教育和管理全过程的指导,它不仅仅是在毕业生面临紧迫的求职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且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它要求有组织地从四个阶段开展,包括成才教育指导、素质教育指导、择业理念指导以及进行就业政策和择业技能、信息咨询、心理辅导。四者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形成较完善的体系。全方位就是指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涉及其心理素质、气质修养、人文知识等方面。这就要求指导工作超越以往,将学生的人格形成、专业引导等融入其中,同时改变过去的单纯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代之以形式多样的引导方式,如咨询、讲座、社会实践等,以期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系统。第二,与时俱进的原则。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已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逐渐过渡到了当前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由于不能及时把握好劳动力市场职业需求,就业指导内容逐渐与时代脱节,呈现不平衡现象,存在着如就业信息提供的多,就业观念指导的少;为完成就业率而为学生找工作出路的多,发现和认真改革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的少等情况。且当前处于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指导工作同样要与高科技接上轨,在传统形式指导的同时将卫星专网课程讲座,网络“人才—信息一市场”多维一体机制突显,使科技与就业指导课程、日常就业指导工作、职业测评等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第三,科学发展的原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进程,就业指导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思想认识的创新、工作机制的创新、工作方法的创新、工作手段的创新、工作内容的创新。要抓住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要义、核心,创建集指导、教学、研究、咨询、服务、管理等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坚持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毕业生与职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5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与方法的创新
地方高校的就业工作内容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内容,即“四个指导、三个咨询、一个服务”。四个指导就是观念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指导和创业指导;三个咨询就是职业规划咨询、就业政策咨询和心理咨询;一个服务就是指就业信息服务。地方高校首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改善择业观念,要敢于寻找新时期就业选择的理性时机,如可以学会先就业后择业然后再创业。二是学业指导,地方高校要善于引导学生改变以往以学历为重点提升就业空间的就业思路,应积极引导学生就业观念要以能力的创新和内部知识结构的完善为就业重点。三就是择业指导,择业指导就是指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咨询,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方法等。创业指导,就是要多加引导学生进行创业解说分析,选择就业方向,为他们自主创业提供信息咨询和跟踪服务。职业规划主要是指学生对人生的职业发展进行系统的合理安排合理计划。地方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适应自身特点的职业类别方向,从而恰当地进行职业学习、职业选择和个人职业目标的调整,并力争使其在校期间的学业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为创业做准备。就业政策咨询就是各就业指导部门应创造条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法规,以及政府机构、各省级政府机构关于就业方面的积极政策,要让学生明知政策的实际作用,并落到实处。心理咨询指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冲突时能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从而使自己能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如愿择业的目的。现在随着大学生的增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很多的大学生因为某些外在的和内在的原因而失去就业的机会。面对当前大学生的这种现状,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要积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在学校开办心理咨询活动,通过辅导老师和前来参加咨询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等心理,树立自信心,以达到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目的。
就是关于就业工作方法的创新。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继续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指导。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和适应毕业生就业社会化的要求。就业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主要应该表现在多样性和开放性,可以开有关就业指导的必修课,选修课,各种讲座,请校友回校做报告,社会人士讲企业文化、对毕业生的要求等,设专门的教研室,开设咨询室,咨询日进行个体咨询辅导,组织各种活动,群体咨询,模拟招聘等。不仅要以占领用人单位市场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而且要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以多种形式共同进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比如有的学校聘请一些社会人士为就业指导兼职辅导员等等,还要动员学生的力量,如有的学校成立了就业社团,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活动,自我教育。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就业工作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地方区域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地方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但关系到毕业生个人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的人才培养规划、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使用方向等,是对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能力和效益的综合检验。针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应将毕业生的就业列为“一把手”工程,在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等环节重点推进。对于如何指导学生从专业特点出发强化市场意识,培养职业竞争能力,做好职业心理准备等方面,地方院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建议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部门从实际出发,从就业工作理念、就业工作体制、就业工作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一种以合理的知识和能力架构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以综合素质发展为突破的新的就业指导工作体制,逐步有效解决当前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第四篇:关于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思考
关于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必须正确分析形势和梳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就业指导机制。该文从制度、供求关系、专业设置、服务体系、学生自身等角度深入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创造性的提出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实现3项创新,加快2项改革,引导3项转变,以期为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4-0034-02
就业是民生之本,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随着我国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1]。2007年高校毕业生49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559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据统计,截至2009年9月,已实现就业的不足70%。面对严峻的形势,重新审视和深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和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是摆在高校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和迫切要求[2]。
1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1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实行的是与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包统分”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3]。这种“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在当时人才需求远远大于人才供给的社会背景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推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特别是自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为了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1993 年 2月13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明确目标: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实施给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更大的空间,却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特别是给作为教育“产品”的高校毕业生带来新的就业压力。
1.2招生规模盲目扩大与社会劳动力供求关系不相协调,与经济增长不同步
1999年各高等院校面向社会大规模扩招,盲目追求数量与规模的发展,带来了高校毕业生持续大幅度的增长[4]。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的115万人,飞速增长到2009年611万人,8年间增长5倍之多。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但同样带来教学质量的滑坡,教学条件的下降,师资队伍的短缺,从而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造成规模与质量的严重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撒下种子,造成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同社会需求相违背。扩招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超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速度,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2006年国家发改委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 500万人,而2006年新增的岗位远不能满足就业需求,缺口约达到1 400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约1 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 400万人,缺口达1 200万人,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超出劳动力的需求。2009年恰逢金融风暴的影响,造成我国企业资源基础相对薄弱的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的倒闭与裁员,这进一步加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1.3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不够完善
学校专业的设置,要依据国家科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断需求,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根据学校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在正确衡量学校服务面向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与学校实际,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5]。但目前各高校竞相开办全科性大学,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贪“多”求“全”。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另一方面,目前高校中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的普遍现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缺乏稳定、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要想实现毕业生就业渠道的畅通,必须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方法等各个方面加强建设。
1.4大学生就业择业期望值过高,综合素质不强,优势不突出,成为就业难的内在因素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更多学生期望到大城市、大公司、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工作,而对更需要人才的西部和基层地区,以及个体、私营和民营企业单位等却缺乏兴趣。同时大学生对薪酬的要求、未来的发展前景等要求也过高,并且缺乏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创业思维、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优势不突出,个体竞争能力不强等劣势。同时理论与实践环节相脱节,学生所学知识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成为制约就业难的主要因素[6]。
2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思考
高校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有在观念、机制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才能提升就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推动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7,8]。
2.1实现3项创新
2.1.1创新思想观念。一是要把就业作为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就业是学生当前最大的利益,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利益体现,是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高校要把学生能否实现就业作为自己的要求和使命,要带着感情、满怀热情,要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孩子、兄弟姐妹来为他们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二是要树立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观念。2007年2月28日在教育部召开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启动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对今后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提出的要求,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工作、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要转变观念,只有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就业难问题才能得到逐步解决。
2.1.2创新体制机制。一是领导机制。要建立校院两级的“一把手”负责机制,层层落实,齐抓共管,形成校长―校级分管领导―主管部门领导―院系级领导―班级领导―辅导员―教师相互统筹的协调机制。各级领导要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二是工作机制。科学有效的就业工作机制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有力保障,要成立以就业指导中心为枢纽、负责好大学生就业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工作部门。以就业工作指导服务队伍为补充,全面负责学生就业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就业观念的形成与转变等工作,负责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三是面向基层的引导机制。建立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的引导机制。引导学生转变就业择业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服务精神,加强思想教育,联合政府、企业、基层组织,通过政策引导,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引导学生深入农村,投身西部,在充分就业的同时,填补基层、一线的人才空缺。四是就业评估考核机制。将就业率作为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量化管理与考核,制定标准,在校内定期公布各学院、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通报各专业就业进展情况,并将就业率作为考核学院的一项重要指标,与学院效益挂钩。
2.1.3创新方法渠道。一是开拓就业市场。各高校要积极开展就业市场拓宽活动,组织专门队伍奔赴各地加强学校的宣传,了解社会需求,进行就业后的跟踪回访,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纳才。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友联谊会,建立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形成就业市场的长效机制。二是开展社会实践和创新教育。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带动创业教育的开展。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学生创业项目,争取与自治区有关部门共建创业服务点。积极加强与校内外科技园区的联系,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引进适合毕业生的创业项目;要科学安排、系统规划大学生4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内容贯穿始终。三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全面推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案例式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认真制订教学计划,做到课程安排规范化、教学内容科学化。定期邀请就业指导专家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校为学生举办就业讲座。四是举办就业招聘会、洽谈会。要充分利用洽谈会的形式,开展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工作,除大型招聘会,逐步加强校内小型洽谈会。各学院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开展各种小型就业洽谈会。积极与各地校友会合作,广泛收集校友信息,在区内各盟市设立校友联络点,发挥校友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吸纳力和推荐力。五是实行奖优促劣。建立有效的就业工作激励机制,推动学校各方面积极参与毕业生就业。设立就业工作专项奖励基金和专门的评审委员会,对就业工作好的院系和个人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
2.2加快2项改革
2.2.1专业课程改革。造成目前就业难局面的首要因素就是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各高校要重新定位,根据就业情况,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大力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将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结构调整和优化上,课程体系改革更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改革成果的创新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和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2.2就业实习改革。学校要建立毕业生实习制度,将学生的实习纳入学校整体的规划之中,进行统筹安排,并通过制度的形式加以严格的规制,建立专门的实习机构管理委员会,对实习效果、实习质量进行评估,从而避免就业实习流于形式、实习质量和效果不佳的局面。真正的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增强学生的“真本领”,提高学生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
2.3引导3个转变
2.3.1引导学生转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改变 “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在谋求生存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积累知识,逐渐找到自己人生的真正价值,实现价值。
2.3.2引导学生转变就业精英意识。目前,我国的就业模式随着高校扩招的推进,已经由精英教育模式转向大众教育模式。但受传统精英意识影响,学生父母和学生本人仍然认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这种精英观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毕业生无法正确定位的真正原因。因此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精英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才竞争的激烈,鼓励学生到农村从事支教、支农、支牧、支医和扶贫工作,切实转变精英意识。
2.3.3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的惶恐心理。要做好大学生因金融危机带来就业压力的心理惶恐。无论从网络还是新闻媒体,就业难的报道铺天盖地,同时就业市场岗位的缩减和层次的下降以及门槛的升高,都势必要引起学生一定的就业恐慌。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就业优势,在压力面前,沉着冷静,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3参考文献
[1] 陈至立.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R].北京:国务院,2007.[2] 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和劳动保障部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G].2002.[3] 郭继严,王永锡.2001~2020年中国就业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4] 佚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预定目标[N].中国教育报,2004-9-29(1).[5] 邓晓春.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1):5-11.[6] 范颖.关注学生就业、构建和谐社会[J].经济师,2005(11):106-107.[7] 冯熠.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8] 任国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责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186-187.
第五篇:浅谈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人才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越发重要。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提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必要性。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大学生就业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话题,由于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社会就业环境不同,而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从总体素质上来说,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就业市场的优势群体,但随着高校从1999年之后的连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学毕业生的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天平”发生了倾斜。而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毕业生就业是国家包下来的,大学毕业生一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根本不用为就业发愁,所以我国高校长期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的现象。面对新的形势,国家确立了“市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陆续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机构的名称虽不同,但都在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意识和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无论理论研究,还是政策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待拓展、深化和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的效能,依然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面临的重大问题。如何建构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操作体系,是摆在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开展较晚。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不久,大学生就业指导仍处于摸索时期,就业指导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建立、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现代化及学生自身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纵观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单一。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形式为讲座和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讲座一般安排在毕业生求职前的一段时间,即每年的11月份左右,场数不多,其中内容精彩、指导意义大、影响力强的讲座较少。至于就业指导课的开设,也有纯课程化的倾向,不少学生反映就业指导课很闷,缺少互动性,联系实际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就业指导工作内容简单。当前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多为就业形势的介绍、就业政策及规定的解释、就业信息服务、就业方法指导及求职技巧培训等,即使这些内容也多处于一般理论的、表面和肤浅的介绍和说明,对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如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如何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等则或为隔靴搔痒,或为缺乏,甚至没有进行教育。
(三)就业指导工作观念缺失。目前我国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招生、轻就业”的现象,甚至认为就业是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事,与学校关系不大。就业指导部门专门人才缺乏、经费不足、场地紧张,很多工作开展不起来。课程设置上忽视大学生专业技能和有效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的综合技能的培养,在创业教育上明显落后于一些欧美国家。我国许多高校是在大学四年级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升到职业生涯设汁的高度来重视,没有树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前移并贯穿大学四年教育的始终。一些政府部门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认识也不够充分。
(四)就业指导工作队伍非专业。我国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是院系党政干部,更多的是辅导员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工作,没有一支专门的、稳定的就业指导队伍。他们对就业指导212作缺乏应有的研究和把握,只是凭经验工作,凭热情办事。同时,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是他们较有弹性的工作,其他事务性工作则更具钢性。他们不能抽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专门从事就业指导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很难将就业指导作为一个专业去发展。
(五)就业指导工作对象太窄。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的对象只局限于大四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格局尚未形成。对于大四学生而言,大学阶段的学习已近结束,但社会给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上岗条件及要求已明确摆在眼前,他们已没有在较大范围内自由选择的可能。许多毕业生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后悔自己在过去三年多的大学生活里没有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奋斗。应该让非大四的学生尽早了解就业市场、走进就业市场,尽早知道毕业后的竞争环境和社会需要他们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尽早明白为了将来就业应该如何安排大学学习和生活。
(六)就业指导工作研究滞后。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已有十多年发展历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获得了快速发展,各高校编印了一些教材,也有一些研究论文发表,但相关的研究仍明显滞后于实际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就业指导政策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不强;对当代大学生职业意识和能力缺乏深人系统的研究,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对劳动力市场及新时期我国人才就业的特点缺乏理论研究,就业指导212作得不到系统的理论指导。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必要性
(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呈现买方市场的态势。劳动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显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同比增幅达19.9%。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同比增幅为12.9%,要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许多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劳动力的低512资和吃苦耐劳等品质成为许多企业愿意接受他们的重要原因。有了这些低门槛迈入的竞争者,大学生就业压力越发的巨大。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普通劳动者的意识,就业不能一个模式,就业需要多元化。
(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和评价,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还比较欠缺,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探查,明白自己的素质、特点、能力、兴趣和爱好,对工作方式以及工作环境的适应性,并依此做出对职业的选择和规划。有些大学生甚至还存在一些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就业挫折承受力较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团队精神较差、独立性不高等问题。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但如果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甚至不能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是用人单位的需要。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就业观念上,仍然留恋大城市,追求铁饭碗,非国有单位不去,非国家干部不可,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有些毕业生重个人利益轻国家利益,择业时只盯着“大机关、大城市和富裕地区”,不愿到基层单位、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过分计较眼前的得失和待遇。许多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毕业生要求工作条件舒适,稍艰苦的工作不愿意做,只要出现条件更好的单位就立刻跳槽,缺少起码的工作责任感和社会公德,使单位受到较大的损失,以至不敢录用应届毕业生。许多用人单位呼吁学校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强化普通劳动者意识。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一)建立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就业指导必须要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之中。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必须转变就业指导只是毕业年级事情的观念,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例如,在大一新生入学时,为大学生进行测评,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二年级,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的要求,明确以后的求职方向;三年级,提供实习、社会实践和培训机会,并开设一些综合素质训练课程;四年级,开展求职择业技巧、技能指导,择业心理辅导等。当然,这仅仅是大学四年在内容上一个总体的大略的划分和各阶段的侧重。各阶段内容上的联系和交叉是肯定的。让学生一入学就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经过四年的学习和指导,使学生能够以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广博的知识技能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
(二)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有限,理解也不尽全面,在走向社会之际,极易出现诸如心理失衡、定位失当、期望值不切实际等情况。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必须给予充分关注,及时进行有计划、分层次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并且在指导的内容上力求做到完备周到。就业指导模式的改革要坚持就业导向,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要采取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的指导形式,除了高校常用的讲座、授课等形式外,小组指导和个别指导非常重要。特别是改革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模式,加强:在校期问社会实践的力度,抓住通过就业心理辅导培养大学生健康心态这一关键,重视就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把专业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不同侧面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三)建立队伍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及其职能已从单纯地管理控制型向指导服务型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不断拓展深化,这就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念、文化素质、工作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地要求。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是很难适应指导大学生就业需要的。同时这支专门队伍要深入社会,深入用人单位,加强调查研究,保持与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的密切联系,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切合实际需要,针对性、前瞻性更强,不断提高就业工作的效果,提高就业率。现代高校就业指导必须做到就业指导机构专门化、指导人员职业化、指导工作社会化。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任组长,主管学生和教学工作的党政副职领导任副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是必需的,同时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把分散的、零碎的指导和服务,提升为完整的系统指导和服务;还必须有一支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只有这样就业指导才能科学地、规范地发展。
(四)建立网络信息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市际、省(自治区、直辖市)际,乃至国家间的毕业生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建成全国性的人才信息网络体系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资料库;以统一网站作为媒介,为雇佣双方提供信息服务,让毕业生通过网络,便利地查询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就业需求信息,提高信息获取效率与流通速度,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能高度“透明”地交流。同时,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应加强人才预测,委派专业人员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定期发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就业环境的预测。为高校教育教学、专业设置、招生及毕业生就业提供信息服务,及时对就业政策加以调整,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毕业生创造公平、合理、鼓励竞争的就业环境。
结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既是一门学问,又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而该活动又不断地推动着理论的反思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要从长远发展地高度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密切配合。近几年来,经教育部门、人事部门的推动和高校的努力,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理论研究、经验总结、方法探索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深入的同时,对就业指导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而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之不足,则严重的制约着其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和水平的提高,这就迫切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积极探索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