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周恩来——总理离我们并不远
学习周恩来
——总理距离我们并不远
一、导入(约3分钟)
这两天,我们大家可能都有一种感受。我们都在被周恩来总理,和他们那一代革命家所感动,那么,这样的感动,对于我们,有怎样的影响呢?是震撼后的振奋?是压力下的醒悟?或者仅仅是感动?
其实,这样的感动,我们也并不算太陌生吧?我们一定知道不少周恩来总理、或是其他崇高者的感人事迹,也曾经一次次被这样的故事触动,有一些想法吧?然而,却在其后的若干天里,渐渐地好像淡忘了、淡出了,忘记了我们的一些感动和想法,会是这样吗?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在走近了周恩来,在理解了他们那一代人的精神世界之后,不能做出对自己的更大的改变,而学有所获呢?
之前,我们也了解了一些同志,大家都觉得我们是真的应该学周恩来他们那一代人、学我们身边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但总觉得有一些东西在阻止着我们去学。
有的人说我愿意做,我愿意学习周恩来,也愿意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但是周围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不行,我怕别人会觉得我是在作秀、是另类。甚至有时我自己都觉得怪怪的。他认为,没有一个氛围能让他去做。
有的人会说是时代不同了,那是个特殊的时代,是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而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市场经济,现在大家都讲个人利益,哪怕只是让一点点利,做一点点小的牺牲,都很难。那我又为什么要为他人做奉献、做牺牲?他觉得这样做,自己得不到好处。
也有人说上级领导没带头。领导有更高的职位,拿着更多的工资,拥有更大的权力,他自己还没做好,凭什么光指挥别人去做?甚至他自己还是个贪官呢!这样的领导,让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即使做了,也只是杯水车薪,起不到什么作用?他觉得领导应该先带头做起。
当然也有人说其实还是体制机制的问题,体制机制让我们很为
难。很多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制衡。在领导不力、机制不行的情况下,我们做效果不大。这是认为制度机制如果好了,就好办了。
除了这些,我们也会觉得,其实我们很渺小、我们很平凡,我们不可能做到这么高尚,周恩来他不要说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了,他的各个方面都是非常高尚的,我们再努力能做到多少?我们只是平凡的人,没法做到那么高尚。
上面这些是不是说的太多了,但这些都是我们一次次跟学员接触、交流时大家提到的。大家都感到,说是学伟人,但实际上最后只是看了看、听了听,走个形式,回去后还是会被一些搭不上界东西包围着。那我们怎么办?是不是就让这些障碍阻止我们去学周恩来,阻止我们做出选择,阻止我们再往前进一步?
反过来思考一下,如果这样的障碍可以成为理由,是不是我们身边就不会出现一些先进的人、先进的事了?那我们身边有没有先进的人或先进的事呢?
我想说说我身边发生的一件事:张发善、唐真亚等人的事迹。这是我身边的一件真人真事。那么,大家身边有没有人也做出过这样的事,让大家感动的?我们能不能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者我们自己有没有过这样的事,跨越了各种障碍,把自己的学习落实到了行动中?(想一件别人的或者自己的事情,这些事情,你觉得是跨越障碍的,觉得是做的好做的对,要把事情的具体情况交代清楚,要讲为什么选择这个事例。)
二、讨论(约1.5小时)
*讨论题目: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者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事,跨越了障碍,把自己的学习落到行动中?
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身边是真的有人做出了一些事,跨越了障碍的。
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或者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呢?我们就想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讨论之前,教师如果担心学员不知道从哪里讨论,可以先举身边例子,例如张善发老人在柳树湾种树,唐真亚尽职尽守,或为了帮助留守儿童组织暑期教学的普通干部。
(1、在淮安市区有个地方叫柳树湾,那是一个风景美丽,空气
清新,有着成片成片的树林河边滩地。是广大市民休闲、消暑、郊游的好去处。柳树湾这个地名的由来与一位退休老同志有着不解之缘。士气是这样的,20多年前,有一位退休老人叫张善发,他发现当时还是一片河滩地的(现在的柳树湾)这个地方,这里的滩涂黄土朝天,非常凄凉。他觉得让地荒着,水土流失严重,太可惜了。于是萌发了要在滩上种树的想法。因为老人身体不好,家人很反对,觉得老人的想法既不实际也不可能实现。但老人坚持要种,河滩地最适合种柳树了,他就一棵一棵地种,一年一年地种,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种了5万多株树苗。就这样,小树长成了大树,大树连成了柳树林,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景区并以老人种植的柳树命民为柳树湾。现在,每逢休息日人们都会来这里休闲观光。后来有人问老人,为什么要这么做,老人就说:“我觉得地荒着太可惜了!”老人的这种奉献精神,让我感动,也让我觉得崇高就在身边。
2、唐真亚,是洪泽县老子山镇的邮递员。在水上投递,和陆地不一样,一方面渔民们的地点不固定,另一方面,湖面的情况也多变。但唐真亚作为一名邮递员,他15年如一日地为渔民群众投递报刊邮件,帮渔民念信写信,捎这个东西带那个东西,经常为渔民们解决一些困难。他被渔民亲切地称为“大湖鸿雁”。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投递员成了名人,很多人都担心唐真亚不会再继续干这个了,但他却说:“选择了投递就要干一辈子,这是我对自己立下的承诺和誓言!”唐真亚只是一名普通的邮递员,但他却始终尽职尽责,也坚持下去,这点让我感动。
3、我在前几天也听人说起了他朋友的一件事。他说遇见了他的一个朋友,见朋友穿着一件长袖衬衫,就问这位朋友:“天这么热,你穿长袖不热吗?”这位朋友就说:“在外面跑来跑去,穿短袖更晒。”他就问:“你忙什么呀?”这位朋友说,他看不少外来打工人的孩子,放了暑假就在马路边玩,十分的危险,他就想着,能不能把这些孩子都组织起来,找一个地方可以让他们过一个安全的暑假。所以他就自己的想法去做了。刚开始的时候,家长们都不同意,都不信任他,他就一家家地去说,去做工作,最终大家都同意了。然后他还忙着张罗地点,找老师。就这样在大夏天跑来跑去,把事情给办好了。我说的这个人,他只是我们机关里的一位很
普通的工作人员。如果他不做这件事,相信也没有人会说什么。但他却看到了群众的困难,为群众着想,哪怕自己受累、受误解,都不怕。他的这种吃亏精神让我感动。
#讨论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个人准备,第二个环节是小组内交流,第三个环节是大班交流。
首先,每个人用五分钟时间准备,想一件别人的或者自己的事情,这些事情,你觉得他们是跨越障碍的,觉得他做的好或做的对,要想事情的具体过程,为什么选择这个人、这个事。
(思考结束后,询问。)想到的举手,感谢他们。没想到的举手,感谢他们的真诚,可以参加讨论。还有人没举手,为什么没举手?是不是不知道自己想到的事情算不算跨越了障碍?没关系,没想到,没举手都过会我们可以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再慢慢想。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步骤,进行小组内交流。每个人把自己想到的事情说给你组内的其他人听,我们一起看看,这些事、这些人,他们哪里感动了你,有什么让你觉得,他是跨越了障碍的。
期间,教师每组都听一听。(小组讨论结束后。)
刚才大家每个组都交流的很热烈。很多刚才没有举手的同学,也都说出了自己想到的事。还有的人,好像还想说。不要紧,我们可以留着课后再说。接下来,我们请每个组推选3名同学,和我们分享一下他们的故事。
*注意事项:
1、要依靠班委会,每个组派教学助理,坐在组长旁边。
2、教学助理要让学员面向大家讲。
3、听故事的时候,太长要打断他,帮他整理,说出关键词;
4、适当追问细节,为什么这个让他感动。*遇到没讨论时:
1、你们怎么不凑一块?
2、你们说完了吗?
3、如果不确定,那我们等会说出来让大家一起来看看。
三、总结
我们的发言结束了,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了有那么多人做出了那么多让我们感动的事。如果从世俗的眼光看,可能有人觉得
他们是吃亏了。是不是?
就像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个共产党员,夏天都不敢穿短袖的衣服,在酷暑中张罗着打工者的孩子,就为让他们过个安全的暑假,甚至刚开始别人都不信任。还有人下水去救一个并不认识的孩子,甚至自己差一点把命都搭上了。他们好像是没得到什么,是有点吃亏的。但这种吃亏不正是崇高精神的体现吗?也正因为这种难能可贵的吃亏,才得到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是啊,当共产党员就是准备吃亏的!如果我们去问问刚才我们提到的人,他们会觉得是吃亏吗?实际上他们有着异于常人更高的精神境界,他们自己并不觉得是吃亏,从他们的行为、言语和真情的流露中我们会看到,他们象周总理那样在为他人的奉献中得到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和身心愉悦。(周总理他在人民中是那样的快乐。)
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困难面前,就是要多担当,在荣誉、利益面前,共产党员就是应该让群众得到的更多。
这样的担当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历代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他们为祖国为民族作出担当,使我们的民族绵延不断五千年。而我们共产党人更是不辱使命,勇于担当。他们不仅自己为民族为国家贡献一切,他们还依靠人民,组织人民,把看似一盘散沙的人民大众硬是拧成钢筋,依靠人民的力量取得了天下,建设了一个人民共和国。身为一名这样的共产党党员,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自己担当这样的责任而自豪?是不是为自己传承着这样的使命而感到光荣?是不是觉得自己应该去做些什么?
学习周恩来精神,不是理论问题。人民总理爱人民,我们就要象他那样热爱人民,要象大家讲到的人一样为老百姓做力所能及的实事,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实践,就能把总理精神发扬光大;学习周恩来精神,也不是能力大小的问题。学习得怎么样,和能力大小关系不大,关键看你心中有没有坚定的信念,是不是始终想着老百姓(要靠我们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践行宗旨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党性修养才能学习的好领会的深);学习周恩来精神,更不是创新问题,不是说用多少种新形式的宣传去说教,就能使我们 的工作学习落实了,而是在于身体力行,使群众真正感受到总理的精神力量,感受到共产党人身上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从而共同去传承周总理以及他们那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和优良传统。
虽然我们之前提到有人说风气不好,但风气是可以改变的,社会环境是可以改变的。靠什么改变呢?要靠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靠从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刚才我们讲的那么多感人事迹,大家都鼓了掌。大家觉得这就是学习周恩来吗?如果有了这样的学习,我们就迈出了第一步,对我们的作风的改进有没有作用?对我们的党员队伍建设有没有帮助?如果大家觉得这么做有用,我们就从这里做起,可不可以?
其实,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志,在群众眼里,你就是领导干部,群众在看着我们是怎样做的。共产党员在改变社会风气方面就应该走在前面,我们的行动会影响一大片。我们只有迈出第一步,从现在开始不断地做,这样我们带给大家的信心也会不断增强。当然,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做一件、几件这样的事不难,难就难在是一辈子心里都始终装着人民,坚持不懈,不断的去做,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也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境界。
虽说周恩来总理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是特殊的时代,而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形势也相当严峻,面对的问题也很复杂,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十分紧迫。如果我们这代共产党员,没有人能够愿意“吃亏”,没有人能做真正的共产党员永远和群众站在一起,可能严格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我想,我们今天大家谈到的一批批共产党员正在努力地实践着共产党人的理想,他们的行为虽然平凡,但在这平凡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担当。他们就是正在做脊梁----我们民族的脊梁。
第二篇:宪法,离我们并不远(演讲)钟荞璐
宪法,离我们并不远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鞠躬)
我是里仁中心小学的钟荞璐,我演讲的题目是《宪法,离我们并不远》。
不知大家是否认识这个字,(转身在黑板上写“灋”字),这是“法”字的繁体字。根据的古代的《说文解字》:“灋”字左边是“水”,代表公平和公正;右边是能够分辨是非的独角兽,代表正义和权威。
那么,“宪法”又是什么呢?宪法跟我们小学生有关系吗?带着疑问,我求教了最信任的人——
老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她拥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其他各种法律的“母法”,所有的法律都必须根据宪法产生,违背宪法的法律是无效的。有了她,才能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妈妈说,宪法是我们的保护伞。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使我们的人格、人身、财产受到保护。我们现在上学读书,将来劳动就业、结婚生子、享受社保、领退休金,这些看起来平常的事情,都是源自宪法的规定。是宪法让我们快乐地成长,安全地拥有,幸福地生活。
爸爸说,法律是行动的指南针。我们的言行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大人们每做一项工作,每签订一个合同,都要涉及到很多法律条款。我们都要在法律的规定范围以内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从小到大,长辈们总会在我们身边
会通畅;如果没有宪法和法律,社会就会混乱,甚至走向消亡。宪法和法律就像一张无形的安全网,覆盖着我们成长的天空。
记得有一次,我要买一本小人书,掐指一算,妈妈平时给的零花钱不够买。“这可怎么办呢?妈妈平时最反对我看这种书籍了,问她要,她也肯定反对了”,我自言自语道。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可还是想不出办法,后来我决定趁妈妈晚上做饭时,偷偷去她包里拿了100元。我乐呵着接下来的两天里,都平安无事,妈妈竟然没发现那100元不见了,竟也若无其事得了。直到有一天,我和妈妈聊天时,她却同我讲了一个遵纪守法的故事。听后,让我顿时感到心虚,想到我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拿了妈妈100元时,我感到面红耳刺了,也意识到那是不对的,在法律上来讲,那是违法的行为。或许妈妈讲这个故事的用意,也正是要教导我不要误入歧途吧,不要范错吧!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第二天一早,便拿着剩下的60元向妈妈道歉,可妈妈却笑了笑摸着我的头,说:“要切记小错不改,大错难改的道理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只有从小就养成好习惯,才会换来一个遵法、守法的好孩子,长大后才会受人尊敬,平平安安地过完一生。”妈妈的一席话,让我茅塞(读色)顿开。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会酿成将来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体会到法律制裁的威严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鞠躬)
第三篇:英雄离我们并不远,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演讲稿
那么远,那么近英雄离我们并不远,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演讲稿儿时懵懂,只懂得片面的接受老师灌输学习雷锋、焦裕禄等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总觉得先进人物距离我们很远。直到我进入了**烟草公司这个大集体,亲眼见到马兰阿姨的事迹,请允许我唤您一声阿姨,虽然我们未曾逢面,通过您才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岗敬业,深刻的认识到人性无私,深刻理解生命的含义。从未想到一个人可以从本就不丰厚的工资中,拿出近一半爱心善款,以一个母亲的名义,捐给灾区的孩子;从未想到一个人在他弥留之际立下的遗嘱,居然从同事们为她捐款的钱中拿出一部分再捐给公司成立的旨在帮助困难员工的“员工爱心基金”;从未想到一个人在自己生命之旅即将终结之际,主动提出捐献眼角膜,给需要的人带来光明,为社会作最后的贡献。
第四篇: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永存,他那一心为国家一心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周恩来同志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周恩来同志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集中表现为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这是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周恩来同志说:“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他说:“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他在确立革命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既有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又有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既重视对科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又注重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科学理论;既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又注意吸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他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坚如磐石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
周恩来各时期图片一(14张)
周恩来同志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集中表现为他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逢年过节,他总是关心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顿饺子。他多次奔赴抗洪前线、地震现场,哪里有灾情,哪里群众有困难,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1973年,他重返延安时,目睹群众生活仍然贫困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泪下,痛心地自责对不起老区人民。1975年,大手术之后,他依然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锡矿工人的健康。他一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还抱病操劳国事。他说:“死我并不怕。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逝世前,他交待说:“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周恩来同志真正做到了他所说的“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 人民爱”,人民群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周恩来同志最真挚的感情。
周恩来同志始终顾全大局、光明磊落,集中表现为他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周恩来同志深知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始终顾全大局、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他把增强党的团结、反对个人主义提到“对党、对人民、对共产主义的事业都具有决定意义”的高度,特别告诫:因为我们党是胜利的党、执政的党,尤其要警惕种种破坏和危害党的团结的行为。他坚持民主集中制,强调“特别是要在高级领导同志中间加强集体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来保证我们党的团结”。他把维护和巩固党的团结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有利于
党的团结的话和事就说、就做,不利于党的团结的话和事就不说、不做,讲党性不徇私情,讲原则不讲关系,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把个人荣辱置于身外。他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何派别思想、小团体习气、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和本位主义,从不搞小圈子、小集团,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方面堪称楷模。
周恩来同志
周恩来同志始终实事求是、严谨细致,集中表现为他求真务实的精神。周恩来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际工作。他一贯倡导实际工作者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强调“单靠多读几本马列主义的书是不行的,问题在于实践”。他善于把革命胆略与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既有超人的大智大勇,处变不惊,善于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善于应对险象环生的局面,又能够极为周密和细致地考虑和处理问题。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复倡导要“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要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可能性结合起来,干劲要大,步子要稳,既要有雄心壮志,尽快赶上先进水平,又要循序渐进,不能一步登天。他高度重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注重总结实践经验,考虑问题时总是力求在分析、综合、比较上多下功夫,主张“一切当从多方考虑,经过集体商决而后行”。正因为如此,在组织领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过程中,周恩来同志既是国家建设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党和国家各项重大决策创造性地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深得毛泽东同志的倚重。
周恩来各时期图片二(16张)
周恩来同志始终虚怀若谷、戒骄戒躁,集中表现为他谦虚谨慎的精神。周恩来同志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功劳越大,他越是虚怀若谷。他常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他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认为做工作“应该有临事而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他认为“不仅要教育群众,还要向群众学习。因为领导者本身知识还不完全,经验还不够,领导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识和经验”。他善于启发和倾听不同意见,即使是普通干部或群众讲的意见都认真考虑。他说:“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要多听不同的意见,这样才利于综合。”他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充分发挥每个同志的聪明才智,自己却从来不居功、不诿过。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真诚同各界人士广泛交往,从不以领导者自居。他经常说:“一个人站在领导地位,不虚心,不平易近人,自以为了不起、什么都懂,只要有这种思想并且在作风中表现出来,就危险了。”周恩来同志以其谦虚谨慎、广纳善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风范,赢得了党内外由衷的信赖和爱戴,是中国共产党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优良作风的最好榜样。
周恩来同志始终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周恩来同志毕生 严以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说:“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经常告诫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
周总理珍藏彩色画册(20张)治操守和优良作风。他对自己的工作,总是经常进行反思,自觉开展自我批评、自我总结、自我考察、自我完善,从不文过饰非。他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凡要求党员和群众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说:“精神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这样,我们的政治责任感就会加强,精神境界就会
高尚。”“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他睡的是普通木板床,他的衣服补了又补。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给他们订立了“十条家规”,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过半点私利。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个人财产,他和邓颖超同志一生中的全部工资积蓄都交了党费,他的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他说:“我们这一辈子和这一个时代的人多付出一点代价,是为后代更好地享受社会主义幸福”。周恩来同志一生心底无私,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
飞机遇险的时候
1946年1月,周恩来同志从延安乘飞机去重庆。同行的除了工作人员,还有叶挺的女儿小扬眉,她才11岁。
飞机飞得又快又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一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上降落伞包,做好跳伞的准备。
大家正忙着,忽然听到小女孩的哭声。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原来小扬眉的座位上没有降落伞包,她急得哭了。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做斗争!”
大家看到周恩来同志不顾自己的安危,把伞包让给了小扬眉,都要把自己的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不要管我!大家要沉着,不要慌张„„”
就在这时候,飞机冲出了寒流的包围。在阳光的照射下,冰甲开始融化了,整块整块的冰哗哗地往下掉。飞机渐渐升高了,继续快速平稳地向前飞行。“咱们脱险啦!”机舱里一片欢腾。
周总理的睡衣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啊。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
周恩来“斗酒”胡宗南
1943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返回延安,途经西安,国民党西安最高军事首领——第八战区副司令胡宗南为周恩来洗尘。胡宗南吩咐黄埔六期以上三十余名将官偕夫人出席酒会,把周恩来灌醉。
招待会在小雁塔举行,邓颖超因身体不适未能出席。胡宗南想灌醉周恩来的打算被在胡部工作的共产党员熊向晖悄悄告诉了周恩来。
酒会由胡宗南的政治部主任王超凡主持,王在祝酒辞的结尾时说:
“在座的黄埔同志先敬周先生三杯酒,欢迎周先生的光临,请周先生和我们一起,为领导全国抗战的蒋委员长的身体健康,先干头一杯。”
周恩来举起酒杯,微笑着说:
“王主任提到了全国抗战,我很欣赏。全国抗战的基础是国共两党的合作。为了表示国共合作抗日的诚意,我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愿意为蒋委员长的健康干杯;各位都是国民党员,也请各位为毛泽东主席的健康干杯!”
胡宗南闻听此言愣住了,王超凡和其他作陪者也都不知所措。周恩来举目四顾,继续微笑着说:
“看来各位有为难之处,我不强人所难,这杯酒就免了吧!”
隔了一会儿,十多位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夫人举杯走向周恩来。其中一位说:
“我们虽没进过黄埔军校,但都知道周先生在黄埔军校倡导‘黄埔精神’。为了发扬黄埔精神,我们每人向周先生敬一杯。”
周恩来微微一笑,风趣地说:
“各位夫人很漂亮,这位夫人的讲话更漂亮。我想问:我倡导的黄埔精神是什么?谁答得对,我就同谁干杯。”
此言一出,众夫人张口结舌。
胡宗南忙说:“今天只叙旧谊,不谈政治。”
周恩来转向那些夫人说:“我们还是谈点别的吧。”他同她们寒暄几句后把她们送回原座。
稍后,十几位将军排成一行向周恩来走来,领头的说:
“当年我们都是黄埔学生,您是我们的政治部主任,同我们有师生之谊。作为****,我们每人敬老师一杯。”
周恩来说:“胡副司令长官讲,今天不谈政治。这位将军刚才提到我当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政治部主任不能不谈政治,请问胡副司令长官,这杯酒该不该喝?”
胡宗南说:“他们是军人,没有政治头脑,酒让他们喝,算是罚酒。”
不久,又一批夫人走来。有一位看着讲稿说:“我们久仰周夫人,想不到她因身体不适没能光临。我们各敬周夫人一杯酒,表示对她的敬意,祝她健康,并祝她顺利回到延安。我请周先生代周夫人分别和我们干一杯。周先生一向尊重妇女,一定会尊重我们的请求。”
周恩来严肃地说:“这位夫人提到延安,我要顺便说几句,前几年,延安人民连小米都吃不上,经过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日子比过去好,但仍然很艰难。如果让邓颖超喝这样的好酒,她会于心不安的。我尊重妇女,也尊重邓颖超同志的心情。请各位喝酒,我代她喝茶,我们彼此都尊重。”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
“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
周总理的廉洁从政深入人心,不是表面的,是实实在在的。70年代初,素有“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连续20多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许多群众不仅缺衣少食,连饮水都十分困难。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来自甘肃的宋平同志汇报了定西的灾情。周总理听完汇报,神色十分严峻。他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把群众组织起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改变面貌。后来,中央工作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周总理在大会上心情沉重地说:“我听到了甘肃中部地区群众生活困难的情况,心里难过,很不安。解放20多年了,那里的群众生活还这样困难,我作为国务院总理,工作是失职的,对不起那里的人民。”会后不久,总理便派工作组到甘肃,带去粮食、棉衣、棉被等救灾物资。若干年后,当人们看到定西群众仍穿着当年总理亲自布
置发放的棉军衣时,无不感慨万千。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周总理的廉洁是无比的威严,他的影响力是当今无人能比的。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对被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
1960年,中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成立了精减领导小组,精减多余职工。为了安排好被精减职工的生活,周总理绞尽了脑汁。在一篇关于精减的文件草稿中,总理在“对被精减人员一定要负责到底”一句话前边,亲笔加上“党政领导机关”几个字,重点强调领导机关的责任。在文件草稿中讲到精减职工的安置办法时,他又加了一段话,强调“对于一切精减下来的职工,都要采取各种补助和帮助的办法妥善安置”。在他的关怀督促下,全国2000多万精减人员的安置和生活问题大都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发生大的问题。
“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
1962年初,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大会期间,周总理参加福建省的小组讨论会。当听到下边的同志反映强迫命令、浮夸、讲假话等坏作风给工作和党群关系造成的危害时,他心情十分沉重地说了一段切中时蔽、感人肺腑的话。他说:“这几年来,党风不纯,产生了浮夸和说假话现象。我们要提倡说真话。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大家讲真话,首先要领导喜欢听真话,反对说假话。大家都说假话,看领导的颜色说话,那不就同旧社会的官场习气一样了吗?„„你们说假话当然不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压你们。”接着,总理又强调指出,要提倡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他说:“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归纳起来就是实是求是。”
一次记者招待会,周恩来总理介绍我国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涉及到国家机密,不可能直言相告。总理眉头一皱,很快答道:“有18元8角8分。”在场的人全都愕然。总理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共十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有全国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人民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总理有意回避问题的实质,以“总面额”替代“总金额”,于是堵了外国记者的口,又不损害招待会和谐的气氛。运用曲解,使语言犀利而风趣,充分表现出他过人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周恩来总理的捷才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下面这些答问都不是提前准备好的,也是事先难以预料到的。周总理不仅回答得巧妙,而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几乎是对方刚说完,马上就回答。没有过硬的素质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
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尽管中美当时处于敌对状态,但周总理一贯的思想,还是把当权者和普通美国民众分开。在谈判桌上横眉冷对,那是一点情面也不讲的。但会场外,他可是统战高手,尽量做工作,力图潜移默化。他对普通美国民众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闻记者在内。所以,在那个美国记者主动要和周总理握手时,周总理没有拒绝。但这个记者看来纯粹要使周总理难堪,否则不会自己主动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周总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会意识到他会这样做。当时大堂里人很多,就看你周恩来下不下得了台。所以周总理也拿出手帕擦手。请注意两人做法不同的是:记者擦完手后仍把手帕塞回裤兜,而周总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进了痰盂。周总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还能用,我的手帕因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细胞,你这无耻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净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去。
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周总理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唇枪舌箭,以超人的智慧,应酬自如,对手甭想占到便宜。他坦言“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出其不意地将赫鲁晓夫射出的毒箭掉转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产党国家传为美谈。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周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这位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一个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同样显示出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让人折服。你说这样的问题事先怎么准备,没有雄辩的口才和飞速的思维怎么可能做到?
1945年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政府的谈判代表对以周恩来为首席谈判代表提出的和平协议难以接受。一官员恼羞成怒地对我方代表咆哮道:“对牛谈琴!”周恩来神态自若,不缓不慢地应了一句:“对,牛弹琴。”
——这位国民党官员说“对牛弹琴”意思是贬低共产党谈判代表的水平,而周恩来原话奉还,还是这四个字,只是在“对”字后停顿了一下,变成两个断句,把国民党官员的言论比作“牛
弹琴”,你说绝不绝?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不腐女尸引起世界轰动。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时曾向周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 周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周总理听后哈哈一笑说:“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基辛格听后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周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周总理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经历千年而不腐烂,这是一个应当严禁外泄的国家科研机密。周总理不为基辛格博士提出的用月土交换木炭的方案所动心,并且巧妙地借用中国古代传说,婉转地拒绝了对方的请。
第五篇:《我们的总理周恩来》读后感
最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老革命的传记,是讲周恩来的!
读了这本书以后,突然对这为耳熟能详的老革命倍感亲切!里面有好几个分册,有好多个关于周恩来的故事。其中是有一个周恩来外交的故事。读了一遍这个故事,我也终于领会到了总理的聪明机智。
有一次革命刚刚解放,周总理去美国和交,于是,一下飞机后,便和别人握手,当和一个外交官握手时,那外交官和周总理握好手以后,用自己的手帕又擦了擦,然后又放进自己的口袋。周总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又一次,还是总理出去外交,这次又碰到那个外胞,这次,总理和他握好手以后,又用自己的抹布擦了擦,然后又把它扔掉。那个外胞看了惊讶不已,从此再也不敢小瞧中国人啦!
这其实也就告诉我们要像周总理一样。做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