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残疾人社工方法
一、残疾认识模式
为残疾人提供什么服务?这与工作人员对残疾问题的认识有密切的联系。有三种认识残疾基本看法,它们是:
1、医疗模式。这种观点将残疾视为疾病,认为通过医疗手段或辅助医疗方法及器具,可以解决病者的困难。在这种模式指导下,社会工作者应对现代医疗科技的进展有基本认识,并在适当情况下协助残疾人取得合适的服务,这包括转介病人前往有关的医疗机构,及在病人有需要时帮助申请经济援助等。
2、个人模式。这种模式将残疾视为个人的不幸,而康复工作的重点就是致力使个人适应残疾带来的影响,并从心理方面接受残疾的现实和限制。在这种模式指导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就是从旁协助,让伤病者渡过关口,接纳自己残缺不全的现实和重新适应环境。个人模式的缺陷在于,第一,它使个人位于被动的位置,把病人对残疾的反应必然化和固定化,忽视了具体的环境因素,倘若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接纳残疾并提供充分的保障,病人对残疾的反应便会缓和许多。第二,医疗和心理辅导在康复过程中固然很重要,但是毕竟凭此二者是难以完全解决问题的。
3、社会模式。这种模式将残疾问题的焦点由临床诊治或个人调适,转移到客观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康复工作的重点在于改善残疾人的周围环境,而社会工作者的任务除了帮助残疾人恢复功能外,还致力于消除限制残疾人的外在环境和社会因素,协助残疾人获得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以达到自强和自主的境界。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法
残疾人社会工作除了在上述医疗模式和个人模式指导下运用具体的方法如心理辅导、个案工作、寻找资源、转介等开展服务外,更注重在社会模式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行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这些行动包括四个层面,它们之间构成一系列从微观到宏观的介入方法。具体而言,这些行动和方法是:
1、让残疾人充分运用其可以运用的资源和能力
工作员尽量从残疾人及其周围环境中去了解服务对象自己已有的能力和可资利用的资源,帮助残疾人改变态度或学习某些技术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具体的工作方法是:
(1)辅导,即工作员解释某些看法及教导残疾人,使其建立自我意志和发挥潜在能力去解决问题。
(2)支持,即帮助残疾人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里可以运用的资源及其途径,然后,就着重残疾人的困难,工作员安排提供援助服务,如残疾人家务助理、残疾病人短期照顾,等等,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这期间,工作员要不断地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残疾人从中获得经验和能力去面对困难。
(3)保护,这是一种强化的支持,以防止残疾人受到伤害。保护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工作员应该就残疾人情况采取不同的禁制及安全措施去避免伤害出现,比如在迫不得己的时候送残疾人至院舍照顾,以及在一般情况下安排亲友、家务助理及健康护士护理和照顾病弱的残疾人等。
2、减低残疾人运用资源的环境阻力和矛盾
残疾人在求助过程中会因为周围的人事和环境的许多阻碍和误解而得不到足够支援,如残疾人的家庭成员对其应接受怎样的服务有不同意见、机构人员对残疾人情况并不了解,等等,工作员的介入就是要调解这些矛盾和澄清误会,使残疾人获得应有的支援和帮助。具体的工作方法是:
(1)调解,即工作员通过斡旋以消除或减少残疾人、家人及服务机构人员之间出现的不协调和冲突,促进各方的沟通和合作,为残疾人提供有利援助。(2)商议,根据残疾人的需要,为残疾人磋商及协调以便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服务。
3、发堀并有效运用社区资源
在大多数情况下,残疾人需要的帮助较诸于社会服务机构所能提供的资源为多,因此,工作员要为残疾人发掘及调动更多的服务资源,以照顾残疾人的需要。为了达成这些目标,工作员采用的服务方法有:
(1)调动资源,具体的步骤是:a.协助残疾人辨认社区内一些潜在而有帮助的人际网络及服务资源,如家人、邻居、志愿服务人士等;
b.鼓励及激发这些人际网络发挥作用;c.调动不同的可运用的资源和支援网络去帮助受助人,如针对独居而行动不便的残疾老人,工作员可以因应社区内可以调动的资源为受助人编织一个合适的支援系统,例如安排家务助理协助处理家居事务,调动义工人员定期探访和组织活动,联络邻居在受助人遭遇危机时提供照应等。
(2)创造新资源,工作员协助发展和设立一些新的互助或支持团体,以加强对残疾人的照顾和支援。这些团体可以有以下不同形式:
a.遭遇类似困难和问题的残疾人所组成的互助或支持团体,如残疾老人互助组、残疾妇女自强小组,等等;
b.一些照顾者的团体,比如残疾人支援小组、弱智人士家长组,等等; c.服务性的义工团体;
d.倡导性团体,如残疾人权益促进会、残疾人关注组,等等。
(3)社区联络,即是要与社区内不同组织和人士建立和保持一个合作的网络和关系,从而为残疾人的问题解决创造一个良好的资源和人员环境,大致有二方面的联络和合作形式:
a.短期性针对某些残疾人,事件或问题解决的联络和合作;
b.长期和持续性的联络和工作关系的建立,如定期接触和会议,转介,合办残疾人服务计划等。
无论是那种联络和合作形式,工作员都要对社区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了解的内容包括:
a.社区有些什么特色?社区结构、动力和资源情况怎样? b.社区内有多少残疾人士?分布如何?
c.这些残疾人士在社区内怎样生活?有些什么困难?有哪些特殊需要? d.社区对这些人的关心怎样?有否一些热心居民参与非正式照顾工作?是些什么人?
e.社区有些什么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他们对残疾人及其相关问题看法怎样?提供什么服务?
4、促进残疾人的权益
很多时候由于社会资源的匮乏和社会人士的忽视,残疾人的困难和需要未必都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可以得到充分的解决,对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两种方法:(1)倡导,即为一些备受忽视的残疾人争取合理的照顾和利益,它包括工作员在机构及社区内为残疾人争取更佳的服务提供,及向社会建议合理的政策修订,以改善残疾人的困境。
(2)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社区人士通过明白和体会一些身处困境的残疾人士的苦况,以消除他们对残疾人存有的偏见和歧视,从而争取更多的社区人士对残疾人扶助工作的支持和参与。社区教育包括工作员直接解释和游说,举办社区教育的宣传活动去提升社区互助和容纳的气氛。为了更好地说明上述工作方法,本节提供一个香港某服务机构的服务实例作为借鉴。
第二篇:残疾人社工
残疾人社会工作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对残疾人所做的社会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使他们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
残疾人工作的理念:
平等、参与、共享.残疾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1)康复:即最大限度的恢复残疾人的生物机体的功能或进行功能补偿,以增强他们参与社会康复过程中社会工作发挥着医学不能替代的作用,例如社区康复就是动员社区资源促进残疾人动。
(2)残疾人教育:是残疾人享受权利和挖掘其潜能的重要措施,在残疾人教育方面,社会工可工作使受教育者获得更显著成效。
(3)劳动就业:是残疾人得以自立并展现其能力的最重要环节和措施。社会工帮助残疾人寻求位、帮助他们适应劳动生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4)社会工可以通过咨询、介绍和指导促进残疾人的婚姻与家庭生活。
(5)在改善残疾人生活的物质和社会环境方面,社会工可以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残疾人社会工作涉及到残疾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残疾人的活、发展等各方面内容。
工作方法
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模式
(1)个人模式
个人模式是相应于个体型残疾的工作模式。个体型残疾的理论解释是个人责任论,即某个人的残疾是由于其个体的原因造成的,个人要为之负责。由于残疾的个人(或家庭)悲剧,个人也要承担在治疗残疾中的痛苦。残疾人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既是肢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而个人因有不幸所导致的肢体或其他器官的残疾(严重创伤),则是他由一个正常人变为与常人不同的残疾人的来变化会使当事人及其家人常常会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会使当事人及其家人难以适应。有人提出个人型残疾的哀痛理论,认为个人型残疾发生之后,当事人及其家人常常会经历这样一个心理过程:震惊怀疑或否认愤怒或焦躁忧伤和沮丧。
当残疾现象发生之后,当事人、其家人、医疗工和社会工对残疾的评估可能是不同的和有差异的。当事人及其家人常常会把残疾程度评价好些,即期望不会太坏。在这方面当事人的期望成分更大些。但对医疗工和社会工来说他们则要面对现实,即客观地评估残疾事实。这样,当事人家人医疗工和社会者就形成了一个由期望向客观过渡的序列。社会工首先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认知差异的状况,并要设法弥合这种差异以帮助当事人及其家人理智地对待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常常采取渐进沟通模式。即不但在关于残疾程度的沟通渠道方面是由当事者家人再进到当事人,而且在残疾真实状况的告知过程中也是渐进的,以利于当事人及其家人有思想准备,更易于接受现实。
而对个人型残疾社会工采取的主要是个案工作方法,社会工要同残疾人及其家庭一起工作。而当当事人及其家人认同了残疾现实之后,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促成残疾人之间(或残疾人家庭之间)的互相支持就是必要的。
(2)社会模式
社会模式是相应于社会型残疾的工作模式。社会型残疾的理论解释是社会责任论,即认为某个人的残疾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的。社会在结构上、制度上存在问题使得某些个人受损,因此,社会应该为受损的个人承担责任。当然,即使社会型残疾其直接后果也是由某些个人来承担的。即某些人因社会问题而变成残疾,痛苦发生在这些人身上。与个人型残疾不同的是,对社会型残疾来说,个人所承受的痛苦和损失应该由社会来补偿。
由于伤残发生在个体身上。因此,即使社会型残疾也会造成个人的哀痛。个人哀痛理论在解释社会型残疾时也是用得上的。但是在度过承认残疾这一阶段之后,在涉及残疾康复、残疾人日后生活等问题时,社会模式就表现出它的独特之处:社会工要站在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立场上,代表残疾人去同导致残疾的社会部门单位、机构乃至政府打交道,促成社会部门对致残责任的承担。实际上,在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社会模式中,社会工所面对的是残疾者及其家人的创伤,他们保护自己权益的强烈要求,社会部门的复杂状况及程度,有关规则、法律及制度。社会工要面对这些复杂因素找出解决残疾人问题的现实的合理的方法,实在是相当困难的。
社区康复
中国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简称CBR)是近些年来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残疾人工作模式和方法。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社区康复,得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响应。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专业技术上加强了对社区康复的管理,并发行了《在社区中训练残疾人》一书以指导各国专业人员。80年代中期,随着“联合国残疾人十年”活动的展开,社区康复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由于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性康复模式。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批准,于是不同组织、机构之间的合作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的国际劳工组织(IL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4年联合发表了《关于社区康复的联合意见书》,总结了过去十几年的经验,进一步规范了社区康复的组织、方法与目标,使社区康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实际上,社区康复的理念可以追溯到更远。前文所述英国的社区照顾实际上是社区康复的实践。在发达国家,由于院舍照顾的康复模式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弊端,所以它们转向更富人道主义、更能使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显然与关于残疾人的全面康复和发展的观念有关。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社区康复却是与这些国家用于残疾人福利经费的短缺有直接关系。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但社区资源丰富,而且发展中国家的社区尚未受到西文工业国家那么严重的冲击。因此,这些国家的社区康复有较强的社会支持条件。社区康复的基本点是社区支持、社区参与,其结果也是社区受益。进行社区康复,关键是要形成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气,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残疾人给予支持。在社区资源的组织、动员方面,重要的是将有利于残疾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网络提供的资源、社会机构提供的资源和正式组织(政府)提供的资源结合起来,共同支持残疾人的康复。在这方面,社会工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即要通过社区宣传、社区教育、社区组织等工作形式支持残疾人的社会环境。
分析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
一、正常化理论
正常化理论是用来分析和如何看待诸如精神病患者及其它伤残人士等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正常化理论一般有两种含义:
1、以服务对象为本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认为,由于贴标签的缘故,以往把残疾人等一些工作对象的行为视为异常,并采用主流社会通行的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他们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一些社会工和治疗者或助人者眼里被视为不正常的行为,其实在服务对象群体那里完全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是助人者把自己看问题的眼光强加于受助者身上,换而言之,问题实际上是出在助人者对服务对象的任意标定上。
2、所谓正常化就是为受助者提供与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让他们回到自己熟悉的平常社会,过常人的生活。英国倡导和推行的社区照顾就含有这种意义。美国全国智力迟钝公民协会曾对正常化所作的界定是:所谓正常化就是帮助残疾人获得一种尽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模式及条件尽量与社会中大多数人一样而不是有意地将他们区隔开来。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之所以强调这一点,盖源于社会工作承认所有人(包括残疾人等)都具有尊严和价值。
上述正常化理论引出一个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共同的启示,即残疾人社会工作尤其需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而不可妄加臆断和随意标定。
二、回归社会理论
回归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和一些社会学家在20世纪中期对西方普遍实行的将精神病人长期封闭在院舍里的研究,具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深入研究庇护所里的精神病人的情况后指出,由于在庇护所里精神病患者始终处于不良的同伴关系(指精神病患者长期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刺激性的互动关系)和“关护”关系(指庇护所里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患者的消极的、冷漠的的态度和严格管制精神病患者行为而导致医患人员隔阂、紧张甚至敌视的关系),结果,并没有使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好转,相反,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时,也有社会人士关注到老人和残疾人因长期住院而产生的种种不良后果,发现长期住院令那些残疾人等产生倚赖性、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非住院化”运动开始兴起,回归社会的理论也由此而产生。
回归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1、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及康复者等,他们多是社会上最脆弱及最无依靠的群体,他们往往需要社区内正规或非正规的服务和照顾,去协助他们在社区内继续过正常的生活。
2、社区照顾是让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福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典型模式。
3、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尽量维持残疾人等有需要人士在社区内或其自然生活环境内的独立生活,换言之,社区照顾表示提供合适的支援,让残疾人等社区人士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上获得最大的独立性和自我控制。
三、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这个概念最初由社会人类学家所创,早在于1940年,李察夫-布朗(Redcliffe-Brown)已经用“人际网络”去比喻社会结构。1954年英国人类学家白恩士(Barns)采用了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去有效地分析一个挪威的渔村社区。至今,社会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里受到广泛的重视及采纳,因为它能够提供一个系统的方法去分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深社会工对服务对象之间的相互沟通模式及互动的理解。
概括而言,社会网络理论有如下几个基本观点:
1、所谓社会网络通常是指一群人之间所存在的特定联系,而这些联系的整体特点可以用作解释这群人的社会行为。或者也可以把社会网络视为一群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交换关系及特定角色。
2、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常常联系在一起,网络大多数情况下都扮演支持性的角色。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种非正式的社会支持,通常被视为解决个人及社区问题的“第一线”问题,因为当个人遇到问题时的第一个反应通常是寻求相熟或亲密的人的协助,所以,社会支持网络无疑是补足正规社会服务的一种有效支持模式。
3、一般而言,社会支持网络至少可以表现出两大方面的功能:(1)能够起到缓冲压力的作用。社会网络中的支持可以在两个关键性时刻介入,一个是在危机将会发生或刚发生后但在压力产生之前,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人去采取较乐观的态度或作较适当的准备工夫去减低压力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也可以在压力产生后但病态形成前产生作用,帮助个人采取较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或鼓励个人去执行适当的治疗程序。这些支持系统可以包括亲戚、朋友、互助小组及邻舍关顾团体等,而所提供的支持可能包括心理及情绪上的支持、协助日常生活上的细节、提供物质、金钱、技术及意见,等等。(2)能够起直接及整体的保护作用。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人融合进社会的网络之中,因此而强化个人的心理及生理健康,帮助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当个人确知他是生活在一个寓支持性及关怀性的社会网络中,而他也主观地感觉到其他人时时刻刻都愿意提供适切的帮助时,他自然会感觉到自信、安全及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这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也自然能够帮助个人增加对危机及疾病的防卫性、预防问题及压力的产生。
4、社会工作在开展实务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一些社会网络介入策略来帮助个人及群体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1)个人网络策略。这种最普遍被采用的策略,其重点在于强化服务对象的现存人际关系及他所处身的环境内有发展潜力的成员的互助能力。
(2)自愿连结策略。这种介入策略是要帮助需要援手的人及可以提供协助的辅助者之间建立联系,建立一对一的辅助关系。社会工的任务就是要将服务对象与适当的辅助者配对,而这些辅助者通常是对某一些问题的处理较有经验及较关心,以致能对需要辅助的服务对象提供适切的协助。
(3)互助网络。这种介人策略是把面对相同问题或具有相似兴趣或能力的人聚合在一起,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互相支援的功能。采用互助策略时,社会工可以尝试联系相同困难的服务对象成为互助小组,也可以把这些互助小组与社区内其他非正式组织联系成为网络,以达到互相支援及互相咨询的效果。
(4)邻里援助网络。当采取这种介入策略时,社会服务机构通常以一个以地域界定的的社区为基础,然后尽力识别当中所存在的非正式辅助网络及区内的“自然辅助者”。这些自然辅助者可以在向邻里提供支援上扮演关键的角色。社会工的任务就是去强化区内的非正式自然网络,把分布区内的大小网络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的邻里援助网络系统,帮助区内孤立无援的人士。
(5)社区授权网络。这种介入策略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一个聚合了非正式社区领袖的讨论场所,借以有效地反映区内各种群体的意见及利益。社会工的任务是去促进这些非正式领袖的沟通、联系及互助并建立网络,鼓励这些网络成员去共同参与及关心区内问题,形成社区内申述问题及倡议社区政策改革的声音。
第三篇:社工方法和实训
说到社会工作者就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可能是因为我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吧,我想用一个小故事来更加清楚地理解社会工作。
一名做“社工”的小伙子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女孩。第一次见面,两个人都比较拘谨,所以谈话的主题限定在了双方的工作上。小伙子: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女孩:我是一名护士。女孩:那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小伙:我是一名社工。女孩:社工?是不是就是居委会大妈做的工作?小伙子沉默了一会,“居委会大妈像半个社工,做的是社工的工作,但不够专业,就像为社区低保家庭争取权益,居委会大妈可能只想为这样的家庭争取一些米、面等比较物质的东西,社工却同时考虑到低保家庭所承受的精神压力,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缓解低保家庭的负面情绪,使他们更好地接受帮助。这样吧,我用我们的一生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社会工作……” 女孩莞尔一笑:“讨厌,我还没有接受你的爱呢!”
小伙子也不理会女孩的回答,看着远方娓娓道来:如果我们相处得不错,两情相悦,我们会步入婚姻的殿堂。但蜜月期很快会过去,结婚以后,我们可能因为柴米油盐、娘家婆家的琐事而吵架,有可能会越闹越僵,这个时候社工出现了。社工经过与我们双方的交流,了解到我们双方的问题所在,就会在我们之间游说、调解。这就是家庭社会工作。
婚后一两年,你怀孕了。临产时,第一次做父母的我们都紧张。这时,社工在你的床前嘘寒问暖,给予你情感和心理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在社工的鼓励下,你终于鼓足勇气、信心十足地生下了一个儿子。在医院休养了几天,我们准备办理出院手续。你一看住院费,哇,怎么花了这么多钱?你一气之下就到医院那里去闹。社工知道情况后,一方面安慰你的情绪,另一方面去院方那里了解情况,积极协商你与院方之间的矛盾。这就是医务社会工作。
几年后,我们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你和我都是上班族,朝九晚五,孩子每天下午四点放学,可这个时候我们都在上班,社工就组织我们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游戏,给孩子们做一些课业辅导,当孩子们的课下老师。如果我们的孩子很调皮,社工还进行一些引导,使孩子更加健康地成长;如果我们的孩子很不合群,社工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孩子融入群体;若孩子有些笨,社工也不会责备他,而是不断鼓励他。总之,社工充当了孩子的邻家大哥哥或大姐姐,帮我们照看孩子,目标就是发掘孩子的潜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这就是儿童社会工作。
再过个十年,我们的孩子也长成青年了。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他闷闷不乐,把自己关在屋里,你问他,他还说不用你管。后来你还在他的枕头底下发现了色情杂志。你可能会大发雷霆,心想小小年纪竟不学好,将来犯罪怎么办。其实你严重了,男孩子在青春期难免有一些„错误‟行为,大人们关键是做好引导和疏导,让他树立起正确的想法。我们和孩子有代沟,可以让社工和他多聊聊。社工会去沟通,了解我们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知道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这就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再等几年,孩子结了婚,搬出家过自己的小日子了,我们老两口子就得自己找乐子,过好晚年生活了。弄不好老头子我走得比你早,孩子又不在身边,你一个人多孤单啊。你想找个人陪你唠嗑容易吗?不容易。谁愿意陪你唠啊,当然是社工。社工会用最人文的关怀,最贴心的照顾,让你的晚年快快乐乐。这就是老年社会工作。„„
故事虽然不是很长但是却涉及到社工广泛的工作范围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和社会,而社工也是人和社会中的一部分,而上面说的这些只是社会工作的一小部分。其实社会工作实务的领域涉及到很多方面,我刚才说到的社工所做的事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知道社工可以做很多方面的工作。对于社工工作我也只是有个初步的了解,我不懂为什么社工的核心价值是“助人自助”呢?我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我发现原来“助人自助”还有这么个含义。助人自助,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也可把它当成一个概念。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反映了人类和谐发展的基础。助人,可以包括任何有助于社会、有助于他人的行为。这其中就有理想的实现、自身价值体现的需求。一个人只有与社会、与他人相互作用,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满足被别人尊重的心理。我认为就像是读万卷书
我看过一些新闻报道,我发现跟志愿者慈善家有很大不同,比如说社工颜芳轰动义工参加进行实地考察。在所有探访结束后,颜芳和义工们一起回到容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因为每次探访完他们在这里都有一个小小的总结会。颜芳就探访现场所观察到的,所使用的社工工作手法与义工们交流,教他们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理。另外,颜芳也收集起所有探访表,就探访情况看需求整合哪些资源去解决。这样就很专业,运用一些
所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不仅能从中获得友谊、信赖,还能真正获得好评、尊重,并且从中享受人生的乐趣。
社工的专业价值中的“助人自助”,具体说就是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助人的过程就是社工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价值。社工助人并非单纯提供物质的帮助,而是致力于案主自信的恢复,帮助他们重新走上社会正轨。所以社工助人的过程更是对于案主一种心灵支持的过程。这种助人自助的专业特征可用谚语概括为: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助人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社工直接把人作为服务的对象,这种工作特征,是社工的价值源泉。在帮助困难人群渡过难关的过程中社工的专业价值获得提升。由于直接服务于人,并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社工本身被赋予新的创意。同时,社工自觉站在案主的角度考虑问题,维护其应有权利,并唤醒民众意识,推进民主化进程;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内外资源帮助案主发挥潜能,适应社会,最终达至自我超越,使案主从“由人助”转向“自助”。
助人自助基于尊重、真诚、同理这些基本职业操守。尊重是沟通的前提,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理念,社工才能在助人过程中游刃有余。所以,诸如源于西方的“何必硬要教会猪唱歌?把它逗恼了,还会被咬!”及来自中国传统的“朽木不可雕、孺子不可教”的思想应被社工完全加以否定。相反,应本着“有教无类”的精神,坚信案主的创造性及自决能力,坚信自身的感召力及案主的领悟力,帮助案主回归社会主流。
社会工作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以为民解困和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手段的专业性、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
社会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社会工作的道德准则:公正、爱心、守信、奉献;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有困难的(贫的、弱的、病的、残的、惑的、心智失常的)个人、家庭、社区、群体;
社会工作的职责: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政策,维护受助者的合法权益。
社会工作的范围: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服务、就业服务、社区管理与服务、家庭婚姻服务、医疗康复服务、社会行为矫正、心理道德辅导、基本权益维护等; 社会工作的方法: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行政工作等方法,使受助群体和个人摆脱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障碍和困境,提高社会活动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社会工作的功能: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人与人之间,与社会之间都是有依互关系的,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矛盾的“润滑剂”,随着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应运而生。
助人自助的含义
助人自助,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也可把它当成一个概念。如果从整体发展角度讲,它既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和谐发展的基础。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助人,可以包括任何有助于社会、有助于他人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其中就有理想的实现、自身价值体现的需求。一个人只有与社会、与他人相互作用,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满足被别人尊重的心理。所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不仅能从中获得友谊、信赖,还能真正获得好评、尊重,并且从中享受人生的乐趣。社工的专业价值中的“助人自助”(helpthem help themselves),具体说就是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助人的过程就是社工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价值。社工助人并非单纯提供物质的帮助,而是致力于案主(client)自信的恢复,帮助他们重新走上社会正轨。所以社工助人的过程更是对于案主一种心灵支持的过程。这种助人自助的专业特征可用谚语概括为: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助人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社工直接把人作为服务的对象,这种工作特征,是社工的价值源泉。在帮助困难人群渡过难关的过程中社工的专业价值获得提升。由于直接服务于人,并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社工本身被赋予新的创意。同时,社工自觉站在案主的角度考虑问题,维护其应有权利,并唤醒民众意识,推进民主化进程;在工作过程中结合内外资源帮助案主发挥潜能,适应社会,最终达至自我超越,使案主从“由人助”转向“自助”。助人自助基于尊重(respect)、真诚(authenticity)、同理(empathy)这些基本职业操守。尊重是沟通的前提,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理念,社工才能在助人过程中游刃有余。所以,诸如源于西方的“何必硬要教会猪唱歌?把它逗恼了,还会被咬!”及来自中国传统的“朽木不可雕、孺子不可教”的思想应被社工完全加以否定。相反,应本着“有教无类”的精神,坚信案主的创造性及自决能力,坚信自身的感召力及案主的领悟力,帮助案主回归社会主流。
助人自助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他人与自己心灵相互关照的体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从人本主义出发,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三个原理:倾听、真诚、给予爱和接受爱,这其中给予爱和接受爱,所表明的内涵是:一个人能真正关心和喜爱他人,自己同样会感到生活的充实、幸福。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人人都努力营造一种和谐、适应人类健康发展的氛围,人们自身的潜能就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于人于己、于社会大有裨益。社会心理学中提到并研究过利他行为,它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殊行为,是指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或者获得良好印象的助人行为。比如社会公益活动的志愿服务、对他人、团体的募捐行为等,利他行为仰赖一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利他行为的发扬光大,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象征。无论什么形式的助人行为,都可以丰富助人者自己内心情感的体验,也可以说是助人中的自助。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同程度的满足了个人表达的愿望,同时内心会体验一种喜悦和快乐;在帮助别人解除困惑、放松精神的时候,自己的精神境界会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充实。一个人如果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与社会、他人亲近,他的性格、品德、情感就会因她的行为而变得完整、高尚。助人自助的社会意义,在于它通过改变人的心灵进而改变社会风气。和谐的社会风气,会让我们体验健康、幸福的人生。助人自助,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两个意思,也可把它当成一个概念。如果从整体发展角度讲,它既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和谐发展的基础。助人自助是辨证统一的关系,助人,可以包括任何有助于社会、有助于他人的行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这其中就有理想的实现、自身价值体现的需求。一个人只有与社会、与他人相互作用,才能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满足被别人尊重的心理。所以,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不仅能从中获得友谊、信赖,还能真正获得好评、尊重,并且从中享受人生的乐趣。助人自助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他人与自己心灵相互关照的体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从人本主义出发,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三个原理:倾听、真诚、给予爱和接受爱,这其中给予爱和接受爱,所表明的内涵是:一个人能真正关心和喜爱他人,自己同样会感到生活的充实、幸福。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人人都努力营造一种和谐、适应人类健康发展的氛围,人们自身的潜能就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于人于己、于社会大有裨益。社会心理学中提到并研究过利他行为,它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殊行为,是指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或者获得良好印象的助人行为。比如社会公益活动的志愿服务、对他人、团体的募捐行为等,利他行为仰赖一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利他行为的发扬光大,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象征。无论什么形式的助人行为,都可以丰富助人者自己内心情感的体验,也可以说是助人中的自助。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同程度的满足了个人表达的愿望,同时内心会体验一种喜悦和快乐;在帮助别人解除困惑、放松精神的时候,自己的精神境界会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充实。一个人如果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与社会、他人亲近,他的性格、品德、情感就会因她的行为而变得完整、高尚。助人自助的社会意义,在于它通过改变人的心灵进而改变社会风气。和谐的社会风气,会让我们体验健康、幸福的人生。
-------其实,乐观是助人这个话题的主流线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去聊到,本来帮忙却帮倒忙了的尴尬若这种情况出现了,被帮助的人虽然事情更糟了,也不会因为你的倒忙而生气,因为你是善意的,他不会对你有任何的不愉快最多是有点遗憾------这时候,需要的是想办法尽量挽回他的表现是很广泛的会伴随人的一生诸如:助人---提高自己修养、增加真心的朋友、生活圈里被助之人的回报、增加知名度(口碑)..............................人帮人,总有一天你也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那时自然会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因为你一直以来的助人---所累积的人心 帮助别人之后都是心情愉快的 就是助人自助..助人自助就是帮助别人也就帮助了自己即在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时候,你的个人价值也就体现了出来
一般人,一般社工很难做到助人自助。需要施助者有很高的才能、阅历、知识、财力。如果仅是团队伙伴的话,能够进行头脑风暴,提供自己的意见就可以了
助人自助”是心理輔導的最基本原則,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心理輔導期望通過其幫助,使來詢者增強其獨立性,而非增強其依賴性,以能夠在日后遇到類似的生活挫折和困難時,可以獨立自主地加以解決。
此所謂“授人以魚,一日享用。教人以漁,終身受用”之理。
心理咨询之妙﹐就在于它帮助了一个人,却让那个人感到好像他自己帮助了自己似的。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安慰﹐就在于它不仅要使人开心,更要使人成长。这里的成长﹐就是通过咨询的过程﹐使来询者自己想通了﹐认清问题的本质﹐知道该怎么做﹐达到了人们常言的心理平衡。使人开心只是心理咨询的前奏曲,而使人成长才是心理咨询的主旋律。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是自我完善,也就是使学生通过心理咨询过程来更好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协调自我。因此,每一次心理咨询都应使学生向其自我完善的目标迈进一步。
辅导教师对受导学生的自我探索与决策起辅导作用,而不起主导作用。
心理咨询还要避免使人依赖他人,增强个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心理咨询再三强调要尽量理解来询者的内心感受,尊重他的想法﹐激发他独立决策的能力,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强化来询者的自信心。
心理辅导本质上是一个讨论过程,而不是一个教育或治疗的过程。其中辅导教师与受导学生的关系基本上是相互平等的。辅导教师不求为受导学生出谋划策,开方下药,而求启发受导学生去自己认识其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挫折,自订其行动方案,并监督其实施。据此,辅导教师希望能够强化受导学生的自助能力与自我向善的意向,使他通过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障碍而变得成熟起来。
心理咨询之所以会给人“登天的感觉”﹐就在于: 心理咨询不求教训他人,而求开导他人; 心理咨询不是要替人决策,而是要帮人决策; 心理咨询的首要任务是思想沟通,而非心理分析; 心理咨询是现代人的精神享受,而非见不得人的事情; 心理咨询确信人皆可自我完善,而非人是不能自我逾越的; 心理咨询应增强人的自立能力,而非增强其对他人的依赖; 心理咨询不仅可以帮助他人成长,也可以帮助自己成长; 心理咨询使人更加相信自我,而非更加迷信别人; 心理咨询使人学会多听少言,而非少听多言。
很久以前,读过一个外国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有一位大夫,在收拾东西正要下班回家的时候,接到了一位母亲打来的紧急求救电话,说她的小儿子不慎将一粒纽扣从口中吞下,卡在喉咙里,取不出来。现在孩子呼吸困难,脸已憋得发青,希望大夫到家中帮助救治。时间就是生命。大夫放下电话后,立即开车前往。当时,正值交通高峰,路上车水马龙,车行速度缓慢。为了节省时间,大夫选择了一条车辆较少的高速公路。他快速地驾车行驶着,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少,最后发现前后左右只有他的一辆车在飞驰。正当他为自己所选择的路线暗自庆幸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块交通警示牌:“前方施工,请绕行。”这时,他才注意到,前面的路面因施工被掘出了一条深沟,还有人和机器在沟里忙碌着。如果重新调头绕路再走,时间肯定来不及了。他焦急地在深沟前面停下来,下车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绕过去。沟实在太深了,根本无法开车跨越,路两旁都是坚固的金属隔离带,无法从主路上出去。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他仿佛看到了呼吸困难的儿童的痛苦的挣扎和母亲无助的表情。
正当他无计可施的时候,沟底一位开大铲车的男子向他喊道:“先生,需要帮忙吗?”大夫赶紧把情况向铲车司机简单说了一下,铲车司机立即将铲斗举到与路面平行的高度,对他说:“把你的车开到铲斗里来。”大夫只好按照他的吩咐去做。铲车司机开动机器,将大夫和他的汽车举着送到深沟的另一侧。没来得及向铲车司机说声谢谢,大夫就急忙上路了。
感谢上帝,孩子得救了。母亲对大夫千恩万谢,不知道如何表达感激之情。大夫明白,真正值得感谢的是那位不知姓名的铲车司机,如果没有他的帮助,孩子的命就有可能保不住了。他为自己未能向铲车司机说声谢谢而感到歉疚,如果能再次见到他的话,一定要当面对他表示感谢。
第二天,大夫刚上班,就从外面闯进一个男人,紧紧抓住大夫的手,连声地对大夫说着“谢谢大夫!是您救了我儿子的命。”来人正是昨天的那位铲车司机,原来他是那个孩子的父亲。
当别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是否应该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这原本不是一个问题,是道德对人的最起码要求。但听说了太多的见死不救以及太多的冷漠之后,发现这又成了一个大问题。我们不需要从理论上对此进行多余的论证,从上面的故事中就足以得到答案。当然,道德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任何回报的,这里的回报指的是直接的回报。如果从间接的角度来说,帮助别人实际上就是在帮助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当我们需要他人帮助时,所得到的不同样是热情的笑脸和温暖的双手吗? 如果你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那么你必有所获;如果你布施了自己的善良,那么你终究会得到回报,会有意外之得。
这里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艾森豪威尔出任盟军统帅,他的军队将法西斯打得节节败退,形势一片大好。
一天,艾森豪威尔带着随从,冒着纷飞的大雪,驱车赶往总部开会。
在刚刚解放的法国,一切百废待兴,正常的交通尚未恢复,路上几乎没有什么车子。忽然,艾森豪威尔看到路边有一对年老的夫妇,满脸愁容,相拥而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艾森豪威尔立即命令停车,让翻译官下去了解情况。一位参谋劝阻道:“我们得赶回总部开会,这种小事还是交给当地的警方处理吧!”
翻译官走过去一问才知道,以来这对老夫妇准备去巴黎投奔儿子,由于车子抛锚,不知如何是好。翻译官向艾森豪威尔汇报了情况,也建议通知当地的警方来处理。
艾森豪威尔知道,在这种恶劣的天气里,警察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赶到,谁也无发保证两位老人在这几个小时里不会发生什么事。他想,如果让车子开地快一点,即使绕道到一趟巴黎,也不会耽误开会。于是,艾森豪威尔当即请老夫妇上车,将他们送去了他们要去的地方。
事情至此,还是一件轶事,日后才发现它是一庄奇事。盟军打败德军后,缴获了一份情报:就在那一天,几个纳粹狙击手埋伏在艾森豪威尔常走的那条路上,准备敲碎他的脑袋,却没有想到他会临时改道,使自己躲过了一劫。
艾森豪威尔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并没有希望得到什么回报,然而这意外却使他躲过了纳粹狙击手的袭击。
这里还有个故事。
朋友两个人结伴去登雪山,等他们登到山腰的时候,下起了弥天大雪,寒气一阵强过一阵,路都无法分辨,他们冻得瑟瑟发抖,全身似乎要被冰冻了,艰难地移动着哆嗦的身子,摸索下山的路,一步一步,伴随着寒冷和恐惧。突然,在不远处,他们发现了一个人躺在雪地里,也是一个登山者,但是他已经被冻昏了。望着漫天飘飞的雪花,他们沉思着,一个人坚持着要救他,而他的朋友则叫他快点下山,他不同意,同朋友争吵了起来,最后朋友自己走了,朋友在走的时候气其败坏地说你会后悔的,但是他没有说什么。朋友走后,他脱下自己的手套,给昏阙的陌生人按摩起来,终于,他救醒了他,同时他发现自己在按摩的时候自己的身子也暖和起来,不再感觉那么冰冻了,经过攀谈,他救醒的那个陌生人是一个气象学家,在他的指引下,他们互相搀扶,终于寻得下山之路,而他的朋友,在漫天风雪的环境下找不到路,最后被冻死了。
他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并未想得到自己能够在他的帮助下得以生还下山,在朋友看来,本来已经困难的他不过的多增加一个累赘罢了,可是后来呢,他不仅救了人,在救人的同时使得自己也获救了。如果他和朋友一起下山的话,可能因为找不到路而双双被冻死了。
不要吝啬我们的力量,帮助别人,不仅可以体现高尚的思想品格,升华我们的灵魂,有时候还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回报,请相信,付出定会有收获,助人者自助 助人者人自助也
一个信佛的老人告诉我。人就好比一只空杯。里面的水满了,你得施一半给别人,待杯子里又满了,再施一半给人家。只有不断进、不断出。你这杯子才有价值,你这里的水才会是活水。如果只进不出,你那只杯子就再也装不进了。当你得到一杯水的时候,你别忘记了,其中的一半是奉献。假如你不愿奉献,你就再也得不到了。
一个人给他人以帮助,可能付出精力、财力,但他会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满足。在精神世界里,你给别人以关爱,你的情感和爱并不因此而减少。同时,这种交流、沟通、给予,会丰富你的人生经历,扩大你的视野,充实你的精神生活。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需要不断丰富、完善的,给予他人以关爱的过程,也是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爱人者人恒爱之。关爱他人,可以嬴得人间最美的情感。世上千金易得,惟有爱心无价。在有限的生命之河中,大多数人不会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在来去匆匆的百年历程里,你只要付出了爱、付出了真诚,就会有人记住你、爱戴你。你会因这份铭记、爱戴,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精神上的满足。你只有关爱他人,才会从别人的欢笑、感激中,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奉献给世界真诚,世界就会因此更美好。关爱别人,就会推动社会的文明。(高万足)94岁高龄的张紫萍独居在家,他不仅不愿给别人添麻烦,而且将帮助别人看成自己分内的事——
住在河东区津滨大道第六大道大洋嘉园内94岁高龄的张紫萍老人没有享受过天伦之乐,相依为命的老伴早已去世。然而,他的晚年并不孤单。无论是汶川地震的慷慨捐助,还是默默资助贫困孩子上学„„他的行为都深深地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他的关爱和付出也收获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真情。
张紫萍原是北京大学毕业的一名高才生,退休前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搞科研。能够为家庭困难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是张紫萍多年的愿望。2009年初,张紫萍偶然认识了一个姓周的小女孩。这个女孩初中毕业后考入了海河中学,但是贫困的家庭却成了孩子学业的羁绊。张紫萍了解到,这个女孩子在父亲病逝后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其父的病早已将本不富裕的家庭折腾得一贫如洗,而母亲又在家待业,没有任何收入,母女俩仅仅依靠低保生活。面对这种情形,张紫萍老人立即决定每个月从自己的退休金里拿出200元,给孩子作为生活补贴。张紫萍领着孩子来到红桥区民政局办理了资助手续,承诺要帮助她完成学业„„去年底,当孩子通过电话告诉老人,她在全校500多名学生参加的考试中考了年级第26名时,张紫萍高兴极了。记者了解到,在今年3月份老人又参加了家庭按月对口计划捐款的活动,他每个月都将从退休金中取出300元钱捐助贫困家庭。
助人者自助。张紫萍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他的行为感染了很多人。同时经常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也使老人自己赢得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受张紫萍老人资助的女孩在老人的感染下,常常以“孙女”的身份去看望独居的张紫萍老人。2010年除夕夜,小女孩带着母亲一起来到了老人家中,为他包饺子,并且坐在一起吃了年夜饭。尽管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是老人和孩子建立起了一个特殊却又温暖的家庭,其乐融融。当记者问起老人他做人的原则时,老人指了指墙上悬挂的一幅字,上面只有一个字——德。助人者自助,善解人意者往往胜出
小王、小张、小刘都是大四学生,根据学校安排,到某公司办公室实习。某公司事先已经与学校讲明,实习结束后,将从其中选择一人留下使用。
这家公司实力雄厚,薪酬很高,三人都想成为幸运者,为该公司效力。因此,他们都暗中较劲,谁也不甘落后。办公室主任交代的文案工作,他们哪怕加班到深夜也要完成。每个标点符号都要反反复复校对,唯恐出现任何失误。
终于,试用期结束了,决定他们三人的命运的时候也到了。论文字功底和交际能力,3名大学生真的不相上下,到底该让谁留下呢?正当大家为此头疼时,办公室主任却一锤定音:“把小刘留下吧!”
闻知消息,小王和小张这两个大学生有些不服气,他们忍不住去找主任,想要问问为什么。主任请他们坐下,微笑着说:“其实,论工作能力,小刘可能还不如你们两位。我之所以最终选择他,是因为这伙子有责任心,就算烧一壶水,也会为别人着想。”
原来,这家公司办公室有一个公共的电热水壶,谁想要喝水时,可以用它烧一壶开水,灌入自己的暖壶里,再把空的电热壶放回去就行了,几乎每个人都这样做。自从小刘来了以后,他每次烧完自己需要的热水,会特意多跑一趟水房,把电热水壶再次装满凉水,然后才把它放回原处。这样,下一次,无论谁需要烧热水,就可以少跑一趟,直接按开关就行了。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无意中被主任发现了。他还仔细观察了好多次,发现小刘每次打印材料,在离开打印机之前,会把打印纸整理得整整齐齐。还有,如果小刘需要去楼上领取某件办公用品时,总会顺便问一下同事需要什么,顺便一起带回来。
相对于写作功底来说,团结协作能力显然更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个好的集体,就需要这种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这就是小刘最终能够胜出的根本原因。为别人打好一壶水,看似无关紧要,关键时刻,却可以为自己带来成功的机遇。
《增广贤文》有云:“善事可作,恶事莫为。”《训蒙增广改本》曰:“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善事可作,恶事莫为,人有善念,天必从之”。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讲“助人者自助,渡人者自渡”。
第四篇:残疾人社会生存现状及社工思考
残疾人社会生存现状及社工思考
一、残疾人的就业
残疾人就业同健全人相比总体上困难得多,而且很多企业和个人都歧视残疾人,残疾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的歧视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机会歧视,二是工作待遇歧视,很多残疾人没有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和平等的权利。有的福利企业为了享受福利企业的免税待遇,名义上安置了残疾人就业,但实际上残疾人并不上岗,而只是发给残疾人很少的所谓生活费。三是就业服务和环境歧视,就业服务机构没有为残疾人就业创造良好的无障碍环境,限制了残疾人获得就业服务的机会。
二、残疾人经济状况
有人家庭的经济收入对调查,残疾人家庭经济要远远低于健全人家庭。残疾人由于自身生理的弱势,外出就业的机会非常少,缺乏来自打工的经济收入,这也是残疾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残疾人教育方面
大部分残疾人由于家庭济拮据或自身的残疾,很难接受普遍的教育。残疾人口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全市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残疾人受教育状况差是制约残疾人成才就业,影响残疾人与正常人平等竞争的重要因素。
四、残疾人婚姻状况
很多人都歧视残疾人的身体缺陷,不愿与其结交。加上残疾人经济状况不好,大多数家长是不会让自己的儿女与残疾人结婚的。残疾人本身也对婚姻有恐惧心理,总觉得对方不能真正接受自己的缺陷或是担心自己不能给对方带来幸福。
五、残疾人社会保障方面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尚不健全。我国在对残疾人救助方面,认识不足,措施也不具体。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滞后,实施机制不健全,实际成效不明显。缺乏城乡一体化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分散而零碎。残疾人社会保障资金短缺,再加上资金运行机制不健全,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体系,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
六、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工作
国家加大了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旨在让残疾人能正常生活,使其融入社会。但从在的问题也相当多,设施建设也不规范,很多都只是摆设,例如盲道被占用,农村和中小城市的残疾人公共设施不齐全,甚至没有等等。
七、残疾人的社会交往状况及社会政治地位
残疾人在政治生活中地位较低,经常处于被支配地位,利益表达渠道不多.对外采压力往往采取忍让态度;此外,残疾人自我封闭的现象比较普遍,与外界交往较少,社会地位不高。
八、残疾人文化与心理状况
:这主要包括残疾人自己对残疾这种社会现象及自身残疾的认识,残疾人自身对残疾人社会政策的理解等。从积极的层面来说,群众性残疾人体育快速发展,参加残奥、特奥、聋奥等运动的残疾人二百六十多万。从消极的层面来看,残疾人由于平时压抑或焦躁的心理,在受到外来压力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仇视心理、报复的心理,有时会采取一些偏激的行为,甚至是一种“自杀”式的行为。针对上述问题,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现状,现在我站在社工的角度,用所学的知识与搜集的资料结合,总结出了一些社会工作者在改善残疾人生活现状方面应做的一些基本的工作方法。
九、发挥残疾人的创造性
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残疾人的潜能和创造性,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创造才能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树立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从而回归社会主流。同时社会工作者必须帮助他们保持豁达大度、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
第五篇:我国残疾人社会生存现状及社工思考----方法技巧的运用
我国残疾人社会生存现状及社工思考----方法技巧的运用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并帮助他们。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来说,更为必要。关心残疾人,为残疾人提供福利与服务,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职责。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截止2006年4月1日,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34%。残疾人绝对数量之多,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之高,使以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当前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却不尽如意,我想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残疾人的康复。康复是残疾人基本的需求,国家已经加大了残疾人康复力度,但由于现在康复工作体系尚未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没有残疾人专门的康复医疗机构。残疾人的康复训练、康复培训、康复指导、康复服务无从谈起,残疾人的生活、生产条件无法改善,无法立足。二是康复经费短缺。靠上级的扶持政策基金必定有限,远远达不到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三是残疾人个体协会和乡镇残联不健全,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影响。
二、残疾人的就业。残疾人就业同健全人相比总体上困难得多,而且很多企业和个人都歧视残疾人,残疾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的歧视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机会歧视,二是工作待遇歧视,很多残疾人没有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和平等的权利。有的福利企业为了享受福利企业的免税待遇,名义上安置了残疾人就业,但实际上残疾人并不上岗,而只是发给残疾人很少的所谓生活费。三是就业服务和环境歧视,就业服务机构没有为残疾人就业创造良好的无障碍环境,限制了残疾人获得就业服务的机会。
三、残疾人经济状况。有人家庭的经济收入对调查,残疾人家庭经济要远远低于健全人家庭。残疾人由于自身生理的弱势,外出就业的机会非常少,缺乏来自打工的经济收入,这也是残疾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残疾人教育方面:大部分残疾人由于家庭济拮据或自身的残疾,很难接受普遍的教育。残疾人口受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全市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残疾人受教育状况差是制约残疾人成才就业,影响残疾人与正常人平等竞争的重要因素。
五、残疾人婚姻状况:很多人都歧视残疾人的身体缺陷,不愿与其结交。加上残疾人经济状况不好,大多数家长是不会让自己的儿女与残疾人结婚的。残疾人本身也对婚姻有恐惧心理,总觉得对方不能真正接受自己的缺陷或是担心自己不能给对方带来幸福。
六、残疾人社会保障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尚不健全。我国在对残疾人救助方面,认识不足,措施也不具体。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滞后,实施机制不健全,实际成效不明显。缺乏城乡一体化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分散而
零碎。残疾人社会保障资金短缺,再加上资金运行机制不健全,未能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体系,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
七、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工作:国家加大了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旨在让残疾人能正常生活,使其融入社会。但从在的问题也相当多,设施建设也不规范,很多都只是摆设,例如盲道被占用,农村和中小城市的残疾人公共设施不齐全,甚至没有等等。
八、残疾人的社会交往状况及社会政治地位:残疾人在政治生活中地位较低,经常处于被支配地位,利益表达渠道不多.对外采压力往往采取忍让态度;此外,残疾人自我封闭的现象比较普遍,与外界交往较少,社会地位不高。
九、残疾人文化与心理状况:这主要包括残疾人自己对残疾这种社会现象及自身残疾的认识,残疾人自身对残疾人社会政策的理解等。从积极的层面来说,群众性残疾人体育快速发展,参加残奥、特奥、聋奥等运动的残疾人二百六十多万。从消极的层面来看,残疾人由于平时压抑或焦躁的心理,在受到外来压力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仇视心理、报复的心理,有时会采取一些偏激的行为,甚至是一种“自杀”式的行为。
针对上述问题,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现状,现在我站在社工的角度,用所学的知识与搜集的资料结合,总结出了一些社会工作者在改善残疾人生活现状方面应做的一些基本的工作方法。
一、正确认识残疾
1.将残疾视为疾病,社工可以通过医疗手段或辅助医疗方法及器具,解决病者的困难。社会工作者应对现代医疗科技的进展有基本认识,并在适当情况下协助残疾人取得合适的服务。
2.将残疾视为个人的不幸,而康复工作的重点就是致力使个人适应残疾带来的影响,并从心理方面接受残疾的现实和限制。社会工作者从旁协助,让伤病者渡过关口,接纳自己残缺不全的现实和重新适应环境
3.将残疾问题的焦点由临床诊治或个人调适,转移到客观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康复工作的重点在于改善残疾人的周围环境,而社会工作者的任务除了帮助残疾人恢复功能外,还致力于消除限制残疾人的外在环境和社会因素,协助残疾 人获得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和发展机会,以达到自强和自主的境界。
二、发挥残疾人的创造性。
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残疾人的潜能和创造性,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创造才能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树立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从而回归社会主流。同时社会工作者必须帮助他们保持豁达大度、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
三、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
社会工作者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包括社区教育等,增进全社会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的认识和理解,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的精神,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社会工作者要通过舆论、行政、法律等手段,积极为残疾人奔走、呼吁、协调,推动残疾人社会问题的解决。
四、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工作者要利用社会支持疾人工作。因为残疾人存在的困难与其他弱势群体不同,他们的困难除了经济、教育、就业和生活中的住房、医疗、交通等问题外,经常困扰他们的是行动不便或听力语言、视力障碍造成的社会交往不利。残疾人特别需要社会各界主动的给予帮助。让残疾人充分运用其可以运用的资源和能力,使他们实现“自助”。
社会工作者还要发堀并有效运用社区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残疾人需要的帮助较诸于社会服务机构所能提供的资源为多,因此,工作员要为残疾人发掘及调动更多的服务资源,以照顾残疾人的需要。
社会工作者尽量从残疾人及其周围环境中去了解服务对象自己已有的能力和可资利用的资源,帮助残疾人改变态度或学习某些技术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具体的工作方法是:
(1)辅导,工作员解释某些看法及教导残疾人,使其建立自我意志和发挥潜在能力去解决问题。
(2)支持,帮助残疾人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里可以运用的资源及其途径,然后,就着重残疾人的困难,工作员安排提供援助服务,如残疾人家务助理、残疾病人短期照顾,等等,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这期间,工作员要不断地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残疾人从中获得经验和能力去面对困难。
五、充分利用保护性政策。
残疾人的各种问题几乎都涉及到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虽然《残疾人保护法》已经实施了十年,但是一些地区宣传贯彻得并不够好。关系到残疾人切身利益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就业政策等,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在为残疾人服务过程中具体加以落实。从政策上促进残疾人的权益。
做残疾人社会工作者更要有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而不是随大流,在学校期间就要学好专业的知识,掌握专业的工作技巧,多实践,才能在以后的专业工作中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