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8-10自主创新汇报材料
芜湖市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情况汇报
芜湖市创新办(2010年10月25日)
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以来,我们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首要任务,突出创新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建设,着力形成产业、科技、人才和改革成果,创造性开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主创新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主导战略和核心动力源。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6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9.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2.5亿元,比上年增长33.5%。高新技术企业达197家,新增52家;高新技术产品达204个,新增43个。专利申请累计11742 件、专利授权累计 5703 件,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6.7%和31.4%。市及三县四区全部通过科技进步考核,我市连续第四次蝉联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今年以来,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508.9亿元,同比增长18.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3.4个、7.7
— — 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的最好水平。1-7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2亿元,同比增长36.1%;实现财政收入111.7亿元,增长30.4%。1-9月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777.8亿元,增长39%;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03亿元,增长25.02%。高新技术企业和省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增36 家,累计达245家。高新技术产品新增52个,总数256个。专利申请量到9月底分别达5380件,同比增长220.9%,授权量2570件,同比66.4%。核准注册商标707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省著名商标19件、安徽名牌产品22个。
(一)着力加强战略谋划,完善政策体系,自主创新工作全面推进
2008年底,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芜湖市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领导组和具体工作机构。2008年12月22日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印发芜湖市推进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的(试行)通知》,制定了政策扶持引导措施和奖励标准,落实了具体要求。2009年初,市委、市政府又以1号文件形式,出台了《芜湖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并陆续制定了《“小巨人”企业培育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今年,我们又出台了《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暨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工作要点》、《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商标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下达了自主创新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召开了国家技
— — 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推进工作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近期,还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对自主创新工作开展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为不断强化战略谋划,全面推进自主创新,我们还出台了推进“工业强市、三产兴市”战略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在工业发展上,继续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09年,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72.1%。今年上半年,四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65.9亿元,同比增长54.8%;实现产值168.6亿元,增长46.8%。到2015年力争打造汽车、材料、光电三个千亿元产业,奇瑞、海螺两个千亿元企业,新兴铸管等三个500亿元和若干个百亿元工业企业。在三产发展上,确定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和专业化大市场建设等五大重点,努力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
(二)着力优化经济结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富有芜湖特色的产业体系
我们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干大事,着力形成富有芜湖特色的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总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芜湖光
— — 电项目,主体厂房已封顶,订购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MOCVD设备107台,预计年底一期建成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以上。总投资60亿元的德豪润达LED封装项目厂房土建正在施工,订购了MOCVD设备70台,预计年底一期建成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80亿元。投资80亿元、年产能1000兆瓦的地面应用高倍聚光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项目,预计年内开工,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250亿元。总投资27.5亿元的信义光伏、节能玻璃项目,2条生产线点火,5条深加工生产线开始试生产。预计2015年芜湖将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光电产业基地。总投资18亿元的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市政、房建、园林绿化完工,将于10月底试营业。总投资90亿元的生命健康城项目,已引进中科生物、深圳北科、深圳玛西普科技等9个项目入园,中科科技园生物产业孵化中心已开工建设。
同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国家对新兴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截至目前,我市共有9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示范项目及重点工业污染治理工程”资金支持,共获补助4870万元,在全省名列前茅。
二是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抓住项目建设这个关键,实行市领导联系大项目制度,抓谋划、抓签约、抓开工、抓进度、抓投产。坚持每月调度一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推动县区比学赶超。仅今上半年,全市新开工项目就达1084个,同比增加250个;在
— — 建亿元以上项目217个,同比增加62个,其中工业项目133个,增加51个;在建10亿元以上项目31个,其中当年新开工6个。总投资272亿元的奇瑞公司扩能技改、总投资108亿元的新兴铸管大型铸锻件基地、总投资65亿元的联合重卡和发动机、总投资47.8亿元的芜湖电厂五期、总投资37亿元的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总投资30亿元的芜湖海螺三期2条日产1.2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总投资22亿元的新联造船三山基地等项目正在全力推进。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将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瞄准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瞄准“好、大、高、外”项目,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企业,持之以恒,紧盯不放,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拉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抢占科技制高点,提高区域竞争力。仅今年1-6月份,全市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7757人次,签约项目1104个,在谈项目3277个,新批注册项目616个,总投资69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增长21.7%;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66.1亿元,增长58.1%;招商引资在建项目1508个,已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6.3亿元,同比增长43.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6.6%。上半年,全市新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1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4个;新批外资项目19个,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9个。
(三)着力培育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第一,抓投入。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加大扶持力
— — 度,兑现政策资金。制定了《“小巨人”企业培育办法》,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对100户总部在芜湖的创新企业,每户每年以奖代补100万元。2009年财政安排科技创新投入7.17亿元,同比增长66.6%;2010年,按照“两个高于”的要求,安排市级自主创新配套资金7.5亿元。截止目前,已拨付相关单位和企业3.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22.3亿元。落实创新优惠政策,今年1-7月份兑现财税政策资金3.05亿元,有5.3亿元企业研发费用享受了加50%计入成本扣除计税的政策。我们还对一批资助的重大项目加大了检查、监管力度,确保各级财政资金及时兑现到位,专款专用,发挥效益。
第二,抓平台。芜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级汽车电子及关键零部件创业园建成使用。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高新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科技创新路路通芜湖分中心及9个服务站投入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总量达15万平方米。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最近公布的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居全国第16位、中部地区第3位。芜湖高新园区已升格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已获批准。科技部批准在芜湖建设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省部共建安徽省现代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全省获批仅有的四家国家工程实验室中,我市就占两家(奇瑞汽车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特种显示国家工程实验室)。芜湖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
— — 中心,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全国首批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单位。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被列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的服务外包产业园,投资4.3亿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开工建设。投资10亿元的安徽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地将于8月份开工。总投资15亿元、占地30万平方米、亚洲规模最大的奇瑞汽车试验技术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已挂牌运营。三安光电研究院、信义玻璃光伏研究院下半年将开工建设,新兴铸管钢铁研究院投资4960万元的研究中心主体楼已建成。
截止9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各类研发机构256个,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达128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7家。奇瑞建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汽车试验技术中心和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安得物流、新兴铸管、瑞鹄模具、鑫龙电器等13家企业已申报国家或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三安光电、信义玻璃、新兴铸管等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步伐加快。
第三,抓科技成果。2009年,全市取得各类重点科技成果108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48项。成果登记、鉴定133项;技术合同交易额8.6 亿元。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13个。今年上半年,取得各类重点科技成果56项,其中省级以上成果27项。奇瑞公司
— — 自主研发了国内首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CVT无级变速器,缸内汽油直喷、6速自动变速箱、LED前大灯系统集成、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等4个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均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海螺集团的水泥工业窑炉低温载能废气高效再利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安徽省铜合金材料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完成了近20项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项目,有13项成果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安徽省汽车电子工程研究中心进展十分迅速,已研制开发生产线13条,在实验、检测、试制等领域开放多项对外服务项目。芜湖欧宝机电公司开发4款高效、节能、低噪冰箱压缩机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四,抓产学研合作。一是不断深化与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大学和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完善产学研战略联盟。今年以来,已组织各类产学研对接合作洽谈活动10次以上。正在筹备以“自主创新、合作共赢”为主旨的 “驻皖高校院所芜湖产学研合作恳谈会”。二是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互动机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积极性,建立“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办学关系。与安徽工程大学共同创立了芜湖文化创意产业园;华强文化科技集团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联合办学,培养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人才。三是以开发区为载体,建立了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体。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机械工业园区分别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合工
— — 大等建立了各具产业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体。同时,以“985工程”高校为主,“211工程”高校为辅,在全国遴选15-30所符合芜湖产业发展特色的高校院所寻求合作,招引更多的科研院所来芜设立研发转移机构。
(四)着力强化优先发展理念,打造人才高地,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不断向芜湖集聚
我们强化“引进资金不如引进技术,引进技术不如引进人才”的理念,大力弘扬创新文化,着力打造人才高地。出台了《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修订了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加大了人才激励和科技奖励力度。将人才引进的重点向企事业单位倾斜,向创新主体倾斜,对企业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财政资金除给予一次性10-80万元的安家补助外,另在三年内予以每人每月1000-8000元的生活补贴。奇瑞公司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后,给予了优先立项申报、优先补助资金、优先提供相关服务等政策支持,引进了数十名专家参与“汽车数字化设计”基地项目建设。我们还拟定了“产业振兴千名人才计划”,连续5年,每年选拔100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财政给予每人3万元的税后奖励;对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由政府创投基金按照风险机构投资总额的20%予以配套;对风险投资机构投资项目流动资金不足的,由政府担保公司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贷款资金担保。2009年直接投入创新人才队伍建设2200万元,新增中高级人才6100多人。今年上半年,全市又新增中高级人才5000人,其中高
— — 端人才783 人;人才投入达1943万元。
(五)着力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加快改革步伐,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
我们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创业、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为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一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按照“在创新中承接,在承接中创新”的要求,规划建设230平方公里的芜湖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和10平方公里的芜湖保税港区,重点承接文化创意、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金融、服务外包、现代物流、区域性大市场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1个国家级、8个省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宁安城际铁路芜湖段、合福铁路芜湖段、芜申运河、芜雁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交通枢纽地位将进一步强化,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将明显提升。
二是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去年以来,招商、中信、光大、兴业银行先后入驻芜湖,2家县级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成立农村合作银行,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村镇银行——繁昌建信银行,交通银行在南陵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已获银监会批准筹建。目前,南陵农商行、浦发银行繁昌县支行、齐鲁证券营业部等金融机构已经开业,扬子农商行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民生银行落户芜湖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开业23家,注册资本 13.8亿元,累放贷款35多亿元。我们采取“积极引导、强化服务、规范运作”的方式,引导各类风险投资在芜投资,加快对创新型企
— — 业和项目的投资力度。目前,由政府出资2亿元的“芜湖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先后引导设立了芜湖远大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世纪江东、芜湖瑞业投资等7家各类创投公司,注册资本达29.9亿元。创投公司累计投资5.5亿元,促进了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创新型企业加速发展,政府引导基金的“酵母裂变”效益初步显现。截至9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3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006.3亿元,成为省内继合肥之后第二个贷款超千亿元的城市。其中,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261亿元,贷款余额较年初净增加196亿元,存贷款总量、增量均位居全省第二位。企业上市取得新突破,去年以来鑫龙电器、神剑股份、长信科技3户企业成功上市,全市上市企业达8家;顺荣汽配、亚夏汽车2户企业完成上市申报;10多家企业正在进行改制辅导,初步形成了“上市一批、报会一批、改制辅导一批”的企业上市梯队。
三是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一是 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招标采购交易中心,实行行政审批 “一门受理、全程办理、一站式服务”的审批模式;对政府部门的采购招标实行了“五统一”管理服务,集中运作。二是清理行政审批项目。2009年以来,共清理、调整、下放(削减)行政审批项目209个;通过清理收费,年减轻社会负担6.55亿元。目前,正在开展全市67个执法机关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征收等各项行政职权的清理审核工作,力争在年底前结束,并
— — 在网站上向社会公布,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三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最近将召开动员大会,初步考虑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开展“改进作风,提高效能,创先争优”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提升机关服务企业和投资者、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水平,力争机关效能建设在教育、制度、监督、奖惩上取得实效。四是推广应用统一办公平台。以现代办公需求为导向,以实际业务应用为重点,实行“平台统一、网络统一、应用统一”,年内全面实现无纸化办公,打造高效服务型机关。四是开展 “万人千企评议政风行风”活动。初步确定全市党委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执法部门、服务行业和窗口单位共127个单位和行业为评议对象,加大服务对象评议在单位考核中的权重,促进各参评单位转变观念、改进作风,不断提高执法水平、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是公立医院改革率先试行。芜湖是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我们在2008年市级医疗机构实行“医药分开”改革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芜湖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意见》、《芜湖市公立医院医疗集团化改革方案》等12个配套文件。成立了芜湖市医疗集团管理委员会,组建了三大医疗集团,在医疗集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进入9月份,芜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又取得两大新成果,一是医疗集团化改革向区级医疗机构延伸,取消区医院建制,市辖各区医院整体并入市三大医疗集团;二是芜湖所有政府举办
— — 的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将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改革。市辖各县均成立了药管中心并独立运行,在县级医院全面实施医药分开改革。
五是农村土地整治继续推进。把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出台了《芜湖市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的实施意见》、《芜湖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管理办法》、《芜湖市县域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点规划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取得了初步进展。上半年,全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开工5572亩、完工3302亩;建设用地置换挂钩项目开工7333亩、完工2081亩。最近,我们又召开了全市加快实施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大会,市政府与5个县区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进一步加大土地整治工作力度。力争今年完成土地整治13.5万亩任务,到2015年完成土地整治80万亩、2016-2020年完成100万亩的目标。
六是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深化。我们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文化体制改革,2008年制定了《芜湖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2009年出台了《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编制了《芜湖市文化发展规划》、《芜湖市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今年以来,又下发了《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暂行规定》、《芜湖市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芜湖市文化创意产业“小巨人”培育办法》等一系列
— — 文件。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实行了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三局合一”。深化了文化馆、图书馆、书画院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推进了市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改革,试行独立制作人制度。完成了大众电影院的院线改制。推进了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大江印务传媒有限公司、芜湖市广电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牢记三运省长要求芜湖“当先锋、打头阵”的指示,突出“高端引领,产业提升,先行先试,辐射带动”,紧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奋力争先,乘势而上,力争自主创新实现“六大突破”,即:创新型产业发展有突破,着力引进一批重大高新产业项目;创新型企业培育有突破,加快培育一批扎根芜湖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平台建设有突破,再建一批创新型企业孵化平台;创新人才引进有突破,以优厚条件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来芜创业;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有突破,抓紧制定有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体制机制创新有突破,为自主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宽松便利条件。
在具体工作上,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在产业发展
— — 上争取新进展。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加大招商力度,力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落户芜湖。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路径,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光伏光电、新型显示、生物技术、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华强影视场景装备等20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着力培育6家龙头企业,全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二是在科技创新上争取新进展。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力争中天印染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尽早获批。组建1-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增产学研联合省级示范企业2家以上。组织开展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10次以上。发挥芜湖高教园区等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高校院所的研发和技术转移机构落户。围绕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产业技术承接平台。健全“科技路路通”芜湖分中心服务功能,新建服务站10个以上,建设10个科技资源专业数据库,申报建设国家专利技术(芜湖)展示交易中心。积极筹备第四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筹建中国(芜湖)科普产业园并开展招商工作。三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争取新进展。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等人才载体建设,下大力气引进一批高端创新人才、创新团队。争取留学人员芜湖创业园升格为省部共建留学生创业园。建立留学生、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集聚高端领军人才来芜创新创业。推进产学研合作联盟,提高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供给能力。
— — 四是在改革上争取新进展。搭建科技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加强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风险资本的对接。积极推进股权融资,发挥安徽长江产权交易所等区域性产权交易所的作用,提升功能,扩大交易范围。积极申报国家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城市。加快安徽皖江股权转让中心(有限公司)筹建步伐。积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酵母裂变”作用,积极引进各类风险投资。推进企业上市,力争全年有3户企业报会、6户企业股改。抓住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机遇,确保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做好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五是在支撑政策上争取新进展。重点在新兴产业扶持政策、人才引进政策、推进全民创业等方面,加大力度,完善措施,狠抓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 —
第二篇:企业自主创新工作调研汇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谓创新,就是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的变化,或者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自主创新就是技术变革的聚合,是将新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十分重视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摸清我区企业自主创新情况,区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委对我区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一、全区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现状
近年来,全区坚持科教强区战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积极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和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中心的创新服务体系,加速形成以知识经济为先导、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区政府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扩大创新成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创新主力队伍不断扩大。2006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拥有国家级高新企业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拥有省级民营科技型企业19家,数量列全市各县、市、区之首。其中海正集团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国103家,全省只有5家)。
二是创新平台日益完善。产学研合作取得新成效,全区先后与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北大、兵器工业部、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据统计,我区与大院名校共建载体达30多家,**(上海)科技园已经成功入驻。目前,全区共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2家,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5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2家,市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9家。共建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0家。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至今全区已先后开发了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0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5项。国家火炬计划33项,省火炬计划17项,居全市之首。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十五”以来,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2项,其中国家级69项。2006年全区完成专利授权量442件,其中发明专利14件,实用新型专利102件,外观设计专利326件。2006年新增1家省专利示范企业,2家市专利示范企业。“十五”以来,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累计分别达到2054件和1308件,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超过69.1%。一批行业优势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产生了一批科技成果,全区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72项,基本形成了以生物技术和医药化工、缝制设备、电子电器构成的“三驾马车”格局,其中缝制设备还被省里定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四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制定了《**区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与发展规划》、《**区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若干意见》、《关于专利奖励的实施办法》等10多个科技政策文件以及相关的配套办法,今年又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有所加大,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不断增长。
五是创新成效较为明显。2004年被科技部定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且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三次。2005年被评为省级科技强区,被省评为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4次,连续三年被科技厅评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目前全区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省第11位,科技进步水平列全省第5位。
二、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不难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概括起来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比例偏低。尤其是量大面广的小型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少。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自身实力越强,对技术创新投入就越多。而我区企业集约程度不高,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偏低,在362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只有38家,企业规模偏小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2006年,全区有科技活动单位仅103家,占企业数的5%,建立科研机构的企业仅为49家,占2%。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没有创新的企业将处于不利地位。
二是创新要素供给不足,特别是人才严重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创新要素具有可流动性,人才作为创新要素的主体,各个城市区域的竞争十分激烈,**处于宁波和温州两大竞争实力较强的城市之间,而宁波和温州目前总体上仍处于要素积聚为主、辐射为辅的阶段,因此我区在人才引进上面临着困难,人才即使引进来,要留住心也十分不容易,导致我区科技人才总量一直偏小。截止2006年底,我区人才总量44298人,万人比为909.24人,与我省前几位的杭州萧山区(11.99万人)、温州乐清市(11.86万人)、绍兴诸暨市(10.09万
第三篇:企业自主创新工作调研汇报
企业自主创新工作调研汇报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所谓创新,就是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的变化,或者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自主创新就是技术变革的聚合,是将新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区十分重视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摸清我区企业自主创新情况,区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工委对我区企业自主创新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一、全区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现状
近年来,全区坚持科教强区战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积极用高新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和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中心的创新服务体系,加速形成以知识经济为先导、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区政府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扩大创新成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创新主力队伍不断扩大。XX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到目前为止,全区共拥有国家级高新企业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拥有省级民营科技 型企业19家,数量列全市各县、市、区之首。其中海正集团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二是创新平台日益完善。产学研合作取得新成效,全区先后与中科院计算所、清华、北大、兵器工业部、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据统计,我区与大院名校共建载体达30多家,**科技园已经成功入驻。目前,全区共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2家,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5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2家,市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9家。共建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30家。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至今全区已先后开发了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0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5项。国家火炬计划33项,省火炬计划17项,居全市之首。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十五”以来,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2项,其中国家级69项。XX年全区完成专利授权量442件,其中发明专利14件,实用新型专利102件,外观设计专利326件。XX年新增1家省专利示范企业,2家市专利示范企业。“十五”以来,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累计分别达到2054件和1308件,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超过69.1%。一批行业优势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逐渐形成,产生了一批科技成果,全区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72项,基本形成了以生物技术和 医药化工、缝制设备、电子电器构成的“三驾马车”格局,其中缝制设备还被省里定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四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先后制定了《**区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与发展规划》、《**区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若干意见》、《关于专利奖励的实施办法》等10多个科技政策文件以及相关的配套办法,今年又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有所加大,企业技术研发投入不断增长。
五是创新成效较为明显。XX年被科技部定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且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三次。XX年被评为省级科技强区,被省评为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4次,连续三年被科技厅评为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目前全区科技综合实力居全省第11位,科技进步水平列全省第5位。
二、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不难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概括起来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比例偏低。尤其是量大面广的小型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少。一般来说,企业规模越大,自身实力越强,对技术创新投入就越多。而我区企业集约程度不高,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偏低,在362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只有38家,企业规模偏小制约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XX年,全区有科技活动单位仅103家,占企业数的5%,建立科研机构的企业仅为49家,占2%。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没有创新的企业将处于不利地位。
二是创新要素供给不足,特别是人才严重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创新要素具有可流动性,人才作为创新要素的主体,各个城市区域的竞争十分激烈,**处于宁波和温州两大竞争实力较强的城市之间,而宁波和温州目前总体上仍处于要素积聚为主、辐射为辅的阶段,因此我区在人才引进上面临着困难,人才即使引进来,要留住心也十分不容易,导致我区科技人才总量一直偏小。截止XX年底,我区人才总量44298人,万人比为909.24人,与我省前几位的XXXX区、温州乐清市、绍兴诸暨市等相比,差距甚大,而这其中又有近39%的人才资源分布在各类机关事业单位中,企业仅占61%。另外,企业对科技人员缺乏有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才不能从技术创新中获取更多的报酬和激励,一些生活待遇如婚姻登记、住房、子女入学、医疗等无法落实,这必然会影响他们技术创新的主动性。
三是企业重引进、轻消化,缺乏二次创新能力。虽然购买及引进技术是克服技术瓶颈,实现技术跨越的有效手段,但是企业必须要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才能使先进技术为我所用,继而向自主创新转变,以大幅度提高原始创新 能力。据统计显示,全区企业技术引进的经费支出增长较快,XX年,全区技术引进经费支出达到0.95亿元,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为0.13亿元。技术引进的支出和消化、吸引经费支出的比例为1:0.14,而同一比例全省企业平均为1:0.2,日本和韩国是1:5。
由于技术创新活动投入大、风险大,因此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在资本投向上,更愿意投向资金回报率高、周期短的产品。在能够获得现实利益的条件下,不愿意在自主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没有把科技投入和创新作为长远发展战略考虑。
四是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偏低,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未达到考核标准。全区企业科技研发经费偏少,XX年R&D经费支出为2.85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4%,而国际上一般认为R&D经费只占销售收入的1%的企业将难以生存,达到3%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能力,发达国家企业的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在3%以上,由此可见我区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XX年全区科技投入6.42亿元,占GDP3.16%,但比XX年增长-1.66%。按照要求,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要求高于财政增长的20%,但实际上我区未达到这个数字,而且按科技强区要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4%的要求我区也未真正达到。另外,目前我区科技经费中包括政府性项目、街 道科技经费及科技项目经费,三者的比例为分别为40%、20%、40%,结构不甚合理,使用也没到位,需要进一步确保科技经费的合理分配。
三、几点建议和意见
不断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就要求政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真正实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格局,下面就政府如何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提几点建议。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投入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贷款为支撑、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体系。
政府应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杠杆作用。在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切实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按照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财政增长20%的要求,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4%的比例。建立镇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镇科技投入经费作为考核指标,允许各镇自行制定各项鼓励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
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一是进一步落实国家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如允许企业享受技术开发费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政策;提高科研设备加速折旧的限额。二是引导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研发机构。支持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发展,对省级以上 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财政予以扶持。三是对于自主创新成绩显著、对财政收入贡献大的企业应进行奖励。
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对中小企业的科技投入信贷规模。着力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实行技术创新风险由企业及政府共同承担的政策,以鼓励企业进行效益好、风险大的技术创新项目的投入。
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制定进一步推进我区企业自主创新政策以及科技经费管理政策,加强科技经费使用管理,进一步规范和严格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管审计和监督评估,努力提高科技经费使用绩效。
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意识,健全自主创新体系。一是引导民营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导消化吸收二次创新,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如电子、造船行业关键技术,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引导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或企业联盟开展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联盟。三是进一步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强化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新体系支撑。四是推动企业创新经济增长模式。引导从事传统产业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引导企业投 资优势产业,以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形成竞争优势。
建立人才支持机制。一是加大对企业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人事部门要研究制定企业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案,帮助、指导企业解决人才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支持和引导企业高度重视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重视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建设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精英队伍。二是努力为人才队伍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的生活环境。重视引进人才的拴心留人工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尤其是住房、子女入学、知识更新等问题。科技部门、科技协会要成为科技人员之家。三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队伍。引导和帮助企业家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经常性邀请专家、学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教育培训,加快知识更新。加强横向交流,组织企业家沟通情况,交流心得,开展研讨,共同提高。
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培育先进制造业基地。以“统筹规划、基础先行、科学布局、滚动发展”的思路做好科技孵化器建设,培育先进制造业基地。一是政府要搭建科技孵化器基地。重点是筹建**科技孵化器基地,吸引一批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入驻科技孵化器基地,依靠科技孵化器增强相关产业、技术、人才的集聚能力,加快新兴特色产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 用,提升产业技术层次,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要与企业共建科技孵化器基地。鼓励企业引进大院大所,共建科技孵化器基地,重点跟踪服务中科院计算所**分所在**实现成果产业化和软件开发、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工作。三是完善技术交易平台。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建设和繁荣网上技术市场,使之成为交流信息、技术交易、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第四篇:自主创新
文章标题:自主创新-奏响时代的强音
如果要评选当今中国最为流行的词汇,“自主创新”肯定会高票入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趋势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
变,每个人、尤其是企业和企业家,都应当认识到自主创新不是社会发展的权宜之计,而是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引发的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重大调整,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重大机遇。但我国科技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科技优势的压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无论对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还是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都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关节点。
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强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返回,激发了人们的豪情,也坚定了创新的信心。去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3种专利申请476万余件,比上年增长35%,是近20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占到6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200亿美元;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科技投入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地方和企业也都要增加科技投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响彻华夏,汇成了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自主创新既不是哪个部门哪个地方的事,也不是哪个单位哪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全体人民都来参与。质检工作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也要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精神。质检工作在为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质检人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全系统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自己的创新音符和谐地融入到创新时代的主旋律之中。
《自主创新-奏响时代的强音》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自主创新-奏响时代的强音。
第五篇:自主创新
我国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汽车产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战略性意义,它能够创造巨大的工业产值、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强烈吸附高新技术、强力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而且还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世界各国一般都把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因此,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握发展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全面提升支柱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国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汽车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变得尤为关键。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张以及国内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这使得研究基于自主创新的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这一课题变得尤为重要。
产品创新是汽车产业整体创新领域的核心。当代,我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抓好产品创新工作,这是涉及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但是,核心竞争力并不完全等同于国际综合性竞争力,就是说一个完整的国际竞争力,是全方位创新要素组合的成果。机制创新很重要。在知识经济社会的进程中,创新的社会关联度相当复杂,孤立的重大科技创新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国汽车产业创新水平和能力之所以和国际上形成这样大的差距,主要缘故是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种有利于促进汽车产业不断创新的高效率的激励机制。机制创新是汽车产业整体创新的一个前沿阵地,包括制度环境、政策体系、市场与法规体制、教育与人才培育、信息及服务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的基础研究科技和应用研究科技的支撑等等。
总之,机制创新是提高汽车产业整个结构和素质的必要条件,是推动全球化进程和提供产品创新的一个原动力。战略创新表现为汽车产业创新要紧密围绕产业化这一目标,在每一特定时期,确立自己的定位,实施系统化集成创新工程,以求完满地实现预期的创新效果。意识创新可以说是创新工作的灵魂。我国面对的是国际强大的跨国汽车公司创新的竞争,要敢于较量,敢于运用自己不同时期时间差的优势,迎头赶上,敢字当头,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创新思维的关键。其次还要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和拔尖人才,要以更加坚定、开放的姿态,突破常规和惯例,在求异和冲突的进程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