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自主创新思考

时间:2019-05-13 10:1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域自主创新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域自主创新思考》。

第一篇:区域自主创新思考

关于图们区域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环节,把握区域自主创新现状是制定创新发展战略的基础,以自主创新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经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因此图们自主创新的发展要从图们的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图们自主创新现状,因地制宜地实施和进行,才能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科学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现状有利因素制约因素 发展途径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培植区域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当前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党的“十七大”上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就图们市而言,要想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才能发挥后发优势,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为此,我市提出了要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以“图们创造”提升“图们制造”和“图们加工”,以创新为契机,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自主创新建设现状

1.1.区域自主创新有利因素

1.1.1区位优势。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处,位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定的东北亚经济合作开发区“大、小金三角”的结合部,距朝鲜罗津先锋自由贸易区160公里,距朝鲜清津港175公里,距通往俄罗斯的长岭子口岸80公里,距图们江入海口150公里,引进战略投资合作伙伴,引进相邻国家(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和地区的先进技术,采取消化再吸收的办法,创造自己的品牌和技术,为区域自主创新带来科技财富;图们距延吉、龙井只有30分钟车程,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延吉、龙井两地的五所高校和多家科研院所的研发机构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科技保障;图们到长春只需4个小时车程,完全可以依托长春市内的近百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咨询中心的科技力量,为我市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保障。上述这些创新资源优势,是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是我市独有的优势。

1.1.2科技服务经济态势初显。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延边大学、延边科技大学、延边农学院、延边医学院、延边黎明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及科研成果扶持服务图们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战略合作项目全面启动,图们在技术研发、成果孵化、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凸现,区域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逐步提高。二是高新

1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生物医药、保健品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出重要步伐,中冷器,电子产品等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异型钢铁、塑料制品、机电产品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1.1.3 图们江区域规划以及延龙图、长吉图的推动。延龙图”一体化的实施和“长吉图”开放合作区战略构想的提出以及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和东北亚经济合作,对图们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在延边州“十一五”布局全州高技术产业规划中赋予了建设成为延龙图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重要使命。市十次党代会明确全市要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发展战略布署,而且图们在全州八县市处于一小时经济圈的极核位置,在推进科技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委根据全市部署,抢抓机遇,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发展目标。即:以对外贸易为中心,打造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物流集散基地。在主城区和西郊曲水范围内打造教育、高新技术、现代国际物流“三大高地”;在图们经济开发区内打造工业集中区、韩国工业园和台湾工业园;在石岘镇区打造造纸化工产业园区;在长安镇区打造冶金建材产业园区;在凉水、月晴镇区打造绿色农业、有机蔬菜、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产业化有机示范园区。促进“东中西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对外经贸、特色旅游五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的区域发展战略定位。

1.2区域创新制约因素

虽有一些创新优势,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科

教资源优势不等于创新优势,创新优势也不等于竞争力。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有效转化,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解决以下制约因素,是图们在新形势下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2.1区域创新资源富集但本地化利用程度低。我市所能利用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确实很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也具有相当的潜在优势,但科学技术与本地经济互动效应很差。以2008年为例,区域内完成省级、市级科研项目10多项,专利授权6项,但转化为本地生产力的科技成果的几乎没有。就其原因而言,由于在市场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市场要素在全州、全省、全国自由流动,域内创新资源优势还未能较好地通过市场手段大量而有效地转化为本地经济优势,未能形成几者之间空间的近距离的产学研一体化格局。从深层次原因看,主要还在科研成果从研制到商品化过程脱节。一项完整的科研成果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样机试验-中试开发-工程试制-商品化六个阶段,这个过程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的投入,还须承担失败风险,科研院所、高校、技术发明者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动力,也不完全具备这种综合能力和条件,尤其缺乏对市场的深入了解,我国大学体制普遍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及风险保障,科技成果的成熟度较低,大部分成果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或技术半成品阶段,大多数技术与市场脱节,达不到企业所需的要求,而企业追求短时间的效益最大化更不愿承担这个风险。在此形势下,这个过程需要政府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来做,但由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和我市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缺乏导致这个过程的严重脱节,科技与经济之间相互分离的境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基于以上原因,区域创新资源富集但与本地化利用程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区域创新资源未完全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

1.2.2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对一个区域来说,最有创新动力的主体是企业,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有无几个由众多企业组成的优质产业集群或产业链。就图们来看:中小工业企业是图们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全市146家工业企业全是中小企业。产业基础较薄弱,产业集聚度较低,配套体系不完整,数控化程度不足,为地方经济贡献不大。区域中小企业发展也存在严重制约问题:一是受土地、资金等制约,空间拓展和资金来源受到限制。二是产业形态较单一。企业主要集中于塑胶制品制造、木制品加工,结构不尽合理,品牌意识薄弱。三是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足,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水平跟不上。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企业中除方正化工、人参特产、长白绿宝、华威友邦等四家知名民营科技型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外,其它企业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不多(目前只有人参特产企业研发中心一家,2006年建立全市第一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绝大多数企业无核心竞争力,缺乏创新能力,多是仿制中的低端竞争,难以做大做强。

再者,从图们的产业集群来看,目前较突出的有三大产业集群:造纸化工、塑胶制品、生物制药及保健品。特别是造纸化工产业链,大多是传统产业,由于图们长期形成的老工业基地深厚积淀,上下游产业链衍生好,已经形成图们最有特色的产业,但产业自主创新相对滞后。

1.2.3科技中介组织稀缺且作用有限。在区域创新主体中,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是区域创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它是“官产学研”中间的重要节点。科技中介服务的缺乏导致问题十分突出。

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沟通不畅。创新主体的运行情况、人才状况、资金需求、市场需求、技术状况等情况不能使政府及时掌握,政府要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管理和服务,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计划、先进技术推广、扶持政策的落实等均不能有效实施。科技中介机构既是政府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中介,也是各类科技资源之间的市场中介,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可以使它按照市场机制实现科技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创新所需创新资源往往不

能自发获得,现有创新资源也往往不能自发实现优化配置,而是通过科技中介服务,借助市场的力量来实现。如果缺少某种创新资源,科技中介可以帮助获得这种资源;如果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不合理,科技中介促使其合理流动和配置。技术市场、人才市场、风险资本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都是为企业进行诸如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整合建立的平台。由于此类平台的缺乏,其他资源的流动受到极大的阻碍。因此,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缺乏是制约图们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

2.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的途径

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主要行使的职能在于目标引导、创造环境、扫除障碍、配置资源。所以要促进创新主体之间联系合理,运行高效,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与政府之间的构建高效流动、资源分配合理、发挥各自优势的机制。

2.1.强化政策支撑,调动全社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把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作为政府推动自主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建立比较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区域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了对自主创新的有力引导和支撑。在投入方向上,实现从扶持单个企业转向扶持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从政府直接出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转向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行创新投资。在激励机制上,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奖励资金,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人员,同时,改革科技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允许企业科技人员以劳务和智力支出作为技术开发费投入税前列支,较好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2.强化主体支撑,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力军。自主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在本质上是经济层面的活动,能不能按照经济规律去推动创新工作,关系到最终的成败。因此,在推进创新的初始阶段就要紧紧把握住以企业为主体这个关键,通过支持企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加大对企业发明专利申请的扶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优化企业创新服务环境等措施,引导企业家从早期的简单产品做起,逐步理解技术创新和市场机会相结合的真谛,从而使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2.3.强化基地支撑,推进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集群发展。基地建设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依托,通过大力推进开发区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和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可以形成强有力的聚集效应,而且也可以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辐射源。围绕“块状经济”搞研发平台建设,把分散在各个企业的研发中心整合集中在一起,降低研发成本,增强研发效率。

2.4.强化平台支撑,提供区域自主创新优质服务。在推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把引进和集聚智力资源,建设创新技术依托平台作为推动区域创新的关键环节来抓。在推动自主创新过程中,引进科研院所,注重创新合作平台建设。探索建

立联合形式的创新信息平台、培训基地和实验室,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用、经费共担、成果共享。同时,政府投入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与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项目,引导全市科技活动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2.5.强化环境支撑,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活力。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从直接管理项目、资金转移到加强科技规划、完善制度、营造环境、提供服务和组织推动等工作上来。在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方面,从整合科技资源出发,实行科技项目资金“零基数”预算(即:对学校、研究机构、企业不设项目预算,而是按其所报项目的水平给予支持)。在培育全社会创新意识方面,努力引导全社会建立开拓进取、创新创造的职业理念,积极营造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破除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式。

3.小结

推进区域创新,要在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大科技”观念基础上的区域创新领导管理体系,通过统一统筹区域创新工作来协调区域内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共同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在创新政策的争取和落实、研发项目与本地产业对接、科研成果孵化与产业化衔接、产业项目风险融资等方面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桂元《开放 发展 展望-绥芬河重大课题研究》2006年10月10日

[2]杨庆才《吉林省小城镇发展历程》2006年7月

[3]曹大卫等《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2007年12月24日

[4]薛永应著 《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大思考》 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5]罗云毅《从“扩大”到“稳定”》《吉林投资研究》2009年5月

[6]刘怀等《优惠政策汇编》2005年12月

第二篇:沙坪坝区区域创新现状及对策思考

沙坪坝区区域创新现状及对策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是当前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就地处西部地区的新兴直辖市重庆而言,要想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只有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才能发挥后发优势,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为此,重庆提出要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以“重庆创造”提升“重庆制造”,以创新为契机,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在此基础上立论,以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区域创新理论为指导,重点探析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对策与思路。

一、沙区区域创新现状分析

(一)沙区区域创新优势

1.沙坪坝区作为全市科教文化大区,区域创新资源雄厚,基础扎实,具有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优势。沙坪坝区是全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区域,素有“重庆市的海淀区和中关村”之称。区域内拥有驻区高校19所、科研院所65所,各占全市三分之一;科技工作者8万余人,居全市首位;院士6人,占全市60%;高新技术企业76家,区域内高校博士后流动站20个,申报和授权专利数量居全市首位,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科研成果产生,单位区域创新资源和人才富集度是重庆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

2.区域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的态势初显。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重庆大学城、重庆西永微电子工业园落户沙区,沙区在技术研发、成果孵化、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凸现,区域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逐步提高。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生物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出重要步伐,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摩托车与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位居全市前列。

3.沙区在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肩负区域创新重大使命。沙坪坝区在全市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重庆市“十一五”规划布局全市高技术产业赋予了沙坪坝区建设成为重庆市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重要任务。市三次党代会明确重庆要按一圈两翼的区域发展战略布署,沙区全域都处于一小时经济圈的极核位置,在推进全市科技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委根据全市部署,抢抓机遇,提出了全域城市化的发展目标和“112345”(指把沙区建设成为重庆市的竞争力重要集聚区,在“一小时经济圈”范围内成为重要增长引擎,在主城区范围内打造沙坪坝和西永两个城市副中心;全力打造教育、高新技术、现代物流“三大高地”,促进“东中西西”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商贸与现代服务、文化健康及培训等五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的区域发展战略定位。沙区在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总体部署中,肩负区域创新重大使命。

(二)沙区区域创新制约因素

沙区虽有以上一些创新优势,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科教资源优势不等于创新优势,创新优势也不等于竞争力。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有效转化,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是沙区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调研分析认为,沙区在区域创新方面面临以下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1.区域创新资源富集但本地化利用程度低

如上所述,我区是全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区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最有优势,但科技对本地经济贡献率很低,二者还未能形成很好的互动效应。以2006年为例,区域内完成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300多项,占全市36%;专利授权1300多项,占全市33%。但转化为本地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却很少。

就其原因而言,由于在市场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市场要素在全国、全世界自由流动,域内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基本上可以畅通无阻地在较大范围寻求合作伙伴,域内创新资源优势还未能较好地通过市场手段大量而有效地转化为本地经济优势,几者之间空间的近距离未出现理想的产学研一体化。从深层次原因看,主要还在于科研成果从研制到商品化过程脱节。一项完整的科研成果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样机试验-中试开发-工程试制-商品化六个阶段,这个过程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投入,还须承担失败风险,科研院所、高校、技术发明家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动力,也不完全具备这种综合能力和条件,尤其缺乏对市场的深入了解,我国大学体制普遍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及风险保障,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很低,大部分成果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或技术半成品阶段,达不到企业所需的要求,大多数技术与市场脱节,而企业追求短时间的效益最大化更不愿承担这个风险。这个过程需要政府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来做,但一定程度上由于政府的缺位和我区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缺乏导致这个过程的严重脱节,科技与经济之间相互分离的境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沙坪坝区这种情况尤为普遍。基于以上原因,区域创新资源富集但与本地化利用程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区域创新资源未完全转化未区域竞争优势。

2.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对一个区域来说,最有创新动力的主体是企业,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有无几个由众多企业组成的优质产业集群或产业链。就沙坪坝区来看:中小工业企业是沙坪坝区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全区4235家工业企业中,除嘉陵和力帆两大集团属大型企业外,其余全是中小企业。全区中小企业产业基础较雄厚,产业集聚度高,配套体系完整,模仿研制能力较强,数控化程度较高,为地方经济贡献大。但区域中小企业发展也存在严重制约问题:一是受土地、资金等制约,空间拓展和资金来源受到限制。二是中小企业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形态较单一,结构不尽合理,品牌意识薄弱。三是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水平跟不上。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企业中除力帆集团、渝安集团、华洋集团等三家知名民营科技型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外,区级企业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不多(目前只有华孚企业研发中心一家,全市第一家区级企业研发中心,2006年建立),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无核心竞争力,缺乏创新能力,多是仿制中的低端竞争,难以做大做强。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沙区众多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再者,从沙区的产业集群来看,目前较突出的有三大产业集群:汽摩配件、电子电器、生物化工三大产业支柱。特别是汽摩配件产业链,虽然是传统产业,由于沙区长期形成的老工业基地深厚积淀,是沙区最有特色的产业,上下游产业链衍生好,发展前景好,需大力扶持。总体来看,沙区产业集群效应还不突出,从沙区的布局和优势来看,要重点思考如何依托区内富集的大学科研院所、高科技园区、医药等创新资源,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商贸与现代服务、文化健康及培训等五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特别形成高新科技产业、文化产业、健康医药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凸显区域优势,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3.地方政府整合创新资源能力亟待提高

现有行政格局对资源整合有一定难度。沙区区域内创新资源富集,这为沙区提供了更多的来自各方的支撑和保障。但现有行政格局对地方政府而言,整合创新资源有一定限制。沙区属于典型的市区共管共建格局,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中央企业、市属企业的管理权限不在地方政府,绝大多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隶属国家或市级管辖,服从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资源相对较少。这种创新资源主体的复杂性客观上加大了地方党委、政府对创新资源的调控整合难度,从而加大了区域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难度。

政府搭建的资源整合平台作用未充分发挥。一是科技转化平台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以重庆大学科技园为例,是2001年有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首批2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采取“校区共建、开放办园、市场运作”建园模式,重在整合域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科技园建成以来,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突出问题:区校共建体制未完全理顺,大学与地方政府园区管理两块牌子、两套人马,政府与高校之间协调难度大;未完全实现整合区域内创新资源的初衷。其他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如三医大、煤研院、重庆通讯学院、后勤工程学院等)并未整合到科技园中,政府规划的园区用地由于无强有力的保障措施,被迫让位于其他建设,整个科技园被分割,目前无一幢标志性科技孵化大楼,园区形象未完全树立起来;受园区内用地、税收等约束,很多在重大科技园孵化成功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科技型成长企业迁往九龙园区、北部新区、江津科技园等其他园区,极不利于提高沙区整体创新竞争力。二是大多中小型成长企业亟需政府搭建的投融资、信息、人才、宣传等平台发挥作用不够。在调研中了解到,许多中小型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融资难、市场政府政策信息不畅通,缺乏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持和宣传推介渠道。重庆市缺乏类似广交会这种品牌型的大型产品推介交易会,企业缺乏展示机会扩大市场反响和品牌力度。

在全域城市化快速推进进程中,地方政府亟待提高管理水平。随着重庆大学城、西永微电园的逐步运行,区域创新的管理和服务对象发生变化,沙坪坝区区域创新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但现有区域创新管理体系并没有相应完善,原有管理体制与新形势客观需求的矛盾已经凸现。如何加强党委、政府对区域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探索形成符合区域创新要求的新型管理服务体系,在更高水平上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是沙区在推进全域城市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4.科技中介组织稀缺且现有的发挥作用有限

如前所述,在区域创新主体中,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是区域创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它是“官产学研”中间的重要节点。沙区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云集,但是据我们调研,目前沙区的科技中介组织只有区科委下属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博凯知识产权有限公司合作的一家科技中介机构,这唯一的一家,也由于发展场地的限制,面临着搬迁的问题。科技中介服务的缺乏导致的问题十分突出:

一是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沟通不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情报和信息,包括运行情况、人才状况、资金需求、市场需求、技术状况等情况政府部门不能及时知晓,政府要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管理和服务,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计划、先进技术推广、扶持政策落实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不能及时获取信息。

二是促进科技成果从高校、科研机构到企业商业化的转化率低。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这类机构主要开展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信息交流、决策咨询、资源配置、技术服务以及科技鉴证等业务,对政府、各类科技产业发展主体与市场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发挥着关键性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化解风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发展整体功效。沙区这类中介组织的缺乏,导致众多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

三是区域内资源流动交流、资源配置受阻。科技中介机构既是政府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中介,也是各类科技资源之间的市场中介,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可以使它按照市场机制实现科技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创新所需创新资源往往不能自发获得,现有创新资源也往往不能自发实现优化配置,而是通过科技中介服务,借助市场的力量来实现。如果缺少某种创新资源,科技中介可以帮助获得这种资源;如果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不合理,科技中介促使其合理流动和配置。技术市场、人才市场、风险资本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都是为企业进行诸如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整合建立的平台。由于此类平台的缺乏,其他资源的流动受到极大的阻碍。因此,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缺乏,作用发挥十分有限也是制约沙区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

二、沙区区域创新对策建议

(一)认准角色定位,适时制定和实施区域创新战略专题规划,大力打造重庆发展的创新增长极。党校课题组根据沙区历史的积淀和市内外现实发展的要求,通过深入解读区委政府“112345”的战略目标,科教文化大区应该通过区域创新并发挥其乘数效应,成为推进重庆创新发展的增长极,因此我们提出,沙区应适时就区域创新工作作出专题规划、专题布署。一是,由区政府组织发改委、科委等部门联手,制定《“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专题规划》,紧紧围绕沙坪坝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艰巨任务,设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结构、进行机制和保障及服务体系,着力于发现制约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制订出宏观的区域创新目标、战略和方向,并提出有力的措施和相应的方案,目的是沙坪坝区要力图通过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由文教大区的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形成以促进创新和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空间格局,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二是实施“区域创新工程”,成立区域创新工作办公室,来承办和实现政府在区域创新中的宏观职能,全面整合科教文化大区的创新资源,研究和制定推动创新区域的各项制度,坚持科技创新与区域资源优势、基础条件、产业演进方向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层次上的协调功能,使各级区域创新主体能够有机联系,区域分工协作更趋合理,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激励、督促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创新活动,以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特色再造区域竞争优势。从而达到通过区域创新推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政府要着力建立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官、产、学、研”的多元合作机制 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主要行使的职能在于目标引导、创造环境、扫除障碍、配置资源。所以要促进创新主体之间联系合理,运行高效,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与政府之间的构建高效流动、资源分配合理、发挥各自优势的机制。

首先,更新观念,转变政府职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要素),为推动区域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在创新工作理念上,要重视和发挥大学、科研机构的作用,在促进创新知识的生产、转移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二是在区域创新环境建设上,要注意将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宏观调控、创造条件和环境,制定法律和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为主,形成较为完备的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框架,按照政府导向与市场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与科技创新活动相适应的市场机制,降低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提高对创新的激励,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三是目标上,着重建立“市场诱导——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运作机制,通过高科技产业的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的重组改造,努力形成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多元区域产业格局。

其次,政府既是区域创新的导航者、协调者,也是创新活动规则的制定者,要建立起各类创新主体间竞争协作、互利共赢的机制。地方政府通过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规范和引导区域内的创新活动。一是政策引导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性投入、鼓励政策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扶持力度,最终目的是调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如,组织重大技术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对于涉及区域战略意义的关键技术、基础共性技术或中长期投资、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可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或给予扶持。二是利益分享和保障机制。不断创新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把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作为驱动产学研联合的主要经济杠杆,凸现知识技术资本化。如着力提高企业和高校、院所中职务成果专利转让后科技人员所得股份的比例,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三是风险投入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机制,在多渠道筹集风险投资基金的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评估体系等措施,鼓励境内外风险投资公司参与风险投资,逐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支撑、企业和高校院所投人为主体、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四是健全自主创新体制机制,要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银行、创业投资、产权交易、证券等为依托的自主创新投融资体系,形成一定规模的官产学研合作网络和以“高交会”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成果交易平台,要从增强企业引进科技成果的内动力出发,转换企业运营机制,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如利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诱导企业同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实现技术创新,提高竞争能力。五是信息集散机制。解决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以国家倡导的信息化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强地方技术市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地方与高校、院所的有效对接与双向互动,实现双方科技信息网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确保信息通畅。

(三)重视管理创新,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服务和区域创新设施平台的建设

推进区域创新必须要有全方位的坚强保障。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建立健全“大科技”观念指导下的区域创新领导管理体系。一是让创新工作成为一把手工程,切实发挥区委科技工委和区域创新工作办公室的职能作用。科技工委由区委分管领导挂帅,负责统筹区域创新工作,协同区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共同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在创新政策的争取和落实、研发项目与本地产业对接、科研成果孵化与产业化衔接、产业项目风险融资、重大贡献奖励等方面定期进行高层对话;区域创新工作办公室组织实施区委有关区域创新的各项决策,对区域创新重大问题提出建议方案,开展“院(校)企双百互动工程”,选择100家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00名专家建立合作关系,使科研单位的研究直接面向企业生产。

二是加大现有奖励制度、办法的宣传与效果测评力度,注意调整和追踪。沙坪坝区现在已有《沙坪坝区创新特别贡献奖管理办法》、《关于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沙坪坝区奖励暂行办法》、《软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自主创新奖管理办法》、《科技创新企业研发中心管理暂行办法》、《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等,说明沙区政府相当重视区域创新,但要扩大参与面、知晓面,追踪“六大管理办法”的实施效果,查找奖励效应不佳的难点和瓶颈,同时,创新特别奖项内容还可扩大到文化艺术、管理制度和工作创新等方面,要真正借助媒体宣传调动全民参与,先行先试,悬赏鼓励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参与区域创新的工作中来。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和软件服务体系的建设,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区域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由于其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回收慢,一般不由企业来承担,而是由地方政府所承担,并通过政府的努力,吸引企业进驻,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改善交通设施和管理效率,同时以网络信息为纽带,采用共建共享机制,积极推进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与提高,重点对科技信息、大型仪器、实验室等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特别是针对推进区域创新的重点产业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校,要有一站式服务和专案推进办法,在区域内对其资金、土地和人才支持要有重点的倾斜。如在调研重庆大学科技园后,我们建议要利用好已有的区域创新平台,推进重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为之配套建设科研成果孵化生产的厂区基地,促使重大科技园发挥出国家级科技园的更好效益。

四是以培育创新服务中心为重点,建立中介服务机构与平台。加强科技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区政府须积极扶持其他各类中介机构,增强中介机构在技术创新中的功能,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使其成为各创新主体间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应把某些服务功能从行政职能中剥离出来,交由中介机构承担,共同构建区域创新中的各种软件服务体系。

(四)重视非制度创新,构建有力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区

研究表明,区域创新系统内特有的创新社会文化环境,它作为一种或隐或显的状态,深深地影响着区域内每个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甚至这种影响会超过正式制度对人的影响。首先,通过宣传和弘扬沙坪坝区“自加压力,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来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如,利用市区的青年人才论坛或举办专题的区域创新论坛,大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区域人文环境。区域内持续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文化、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硅谷的“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正面典型。沙区提出“敢为人先”就是一种创新提倡,文化区的创新工作人人可为,各行可为,各部门各单位皆有责任。

其次,在沙区大力建设学习型区域,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首先要强化开放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放下架子,加强学习,区域治理结构必须实现从传统的、僵硬的官僚结构向更灵活的制度文化和组织转型,这需要政府机构在政策过程中较少诉诸指令性和控制性的命令,而更多地依赖于意见的一致性和包容性。治理风格的转型对于提高与学习型区域相关的“制度密度”和“社会资本”的质量是必不可少的。在沙区高校、科研院所云集,组织空间上的接近加速了频繁、紧密和面对面的互动,政府提出向其学习、借脑,利用好资源能推动社会学习和成长过程,而学习也是系统中各个行为主体联系的纽带。所以,无论是计划的、正式的,还是无计划的、非正式的,都导致了互动学习。这是一种以创新为基础的“学习经济”,一种内生性网络与外生性网络结合的创新平台。这在互动学习和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一组纵横交错、不可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正式和非正式社会关系(节点)的集合,具有开放性、高弹性和平等性的特征。

(五)切实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倾力打造和建设“环大学城知识经济圈”。在抓好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中,区委政府提出“112345”的战略目标,着力抓好高新技术、现代物流、先进制造、现代商贸服务、文化健康培训产业等“五大产业”。为了突出区域创新,我们建议文化健康培训产业改为“创意产业”,(英国在1998年将创意产业界定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并将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由此将更有包容性、更符合国际产业发展潮流,更能强调和推进创新型城区的建设,促进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众所周知,由于产业集群能够获得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报酬递增、企业间的互动学习和合作创新等优势,从而成为具有高端竞争优势的产业升级模式,并可以大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因此,政府要针对区域内经济基础和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在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突出区域特色和产业集群优势,锤练出一批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造就国内外一流的创新经济区域。为突出重庆大学城的功能和特色,沙区政府宜大胆推出创新举措,搭建大学、科研机构融入社会服务更广阔的平台,建设“环大学城知识经济圈”。大学城十六所大学以及数所中小学对于企业具有向心力,因为大学具有独特的人文环境以及人才、成果和设备等资源优势、还有大量的师生消费资源,在其周围容易聚集起与大学强势学科相关的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同时,大学具有辐射力。因为大学所培养的创新人才、所产生的创新成果,在为企业所用、实施产业化的过程中,将极大推进产业自身的发展。沙坪坝可在环大学城的各路段以及周边区域(学习“环同济大学知识经济圈”建设的做法),由政府加强引导,早作规划,专门提出打造“环大学城知识经济圈”的构想,注意培育和引进,以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为行业特色,设想以新能源、新材料及生物医药产业、环保科技产业为重点,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产业发展,打造以芯片设计制造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业、创意产业、新材料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形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形成相对完整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产业链”。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水平大学对相关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的辐射力作用,同时也作为“紧密结合产业链发展学科链”理念的具体实践,实现产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形成重庆大学城知识外溢的产业承接平台,集聚国内外技术、人才、信息、资本等知识创新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力求与周边城区联手合作,实现校区、社区、园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此外,还可搭建“大学生创业园”,鼓励学生实验成长、自主创业,全方位、多角度地传递出融入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强烈信号。

(责任编辑:明朗)

第三篇:关于坚持自主创新的思考

关于坚持自主创新的思考

中关村科技园区起源于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1987年底,温家宝同志领导的中央联合调查组总结了中关村的经验并提出建立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议。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科技园区成立。1999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关于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请示,并明确要求把中关村园区建设成为“一区三基地”,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005年,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要求并且出台了支持做强中关村的八条政策措施。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关村科技园区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园区综合竞争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今天,我想从中关村的探索和实践出发,与大家共同交流一下关于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关于中关村创新的内涵

中关村的创新是全方位的,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而其他三方面的创新是围绕和支撑技术创新而创造的环境。制度创新是指,通过投融资、企业产权、知识产权、人才资源、信用、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改革和试点工作,创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和制度。组织创新是指,通过发起设立、运作机制、职能定位和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创新,塑造激励创新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型的企业组织、产业组织、社会组织和行政组织。文化创新是要通过思想观念的变革和先进文化的交融,为创新创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关于中关村创新的力量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历程中,始终有三支创新大军,这就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中关村进行创新的优势特色资源,是中关村进行自主创新的基础和支撑。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有31所大学和113家科研院所,这样高密度、高水平的科技资源在中关村地域聚集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大学、科研院所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承担着知识创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功能。没有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园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园。企业既是市场的主体,又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的历史时期,要突出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作用。只有产业界才具有管理新技术的开发及其市场化这个复杂过程的技能和能力。在中关村,围绕自主创新进行优势资源的整合和配置的着力点就在于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中关村在芯片、软件、疫苗等许多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无一不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而实现的。“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的发明专利约占北京地区总数的三分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累计已经达到9项。“非典”灭活疫苗和人用禽流感疫苗、星光多媒体芯片、龙芯CPU、曙光高性能计算机、爱国者数码消费产品、英纳高温超导线材等一批高端技术和产品脱颖而出。中关村平均每100家高科技企业中就有13家参与了各类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三、关于中关村创新的目的自主创新是中关村发展的灵魂,是中关村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是当大家都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都在高喊要自主创新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时候仍要正确认识自主创新与产业化的关系。创新并不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最终目的。建设国家高新区的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就是说不仅要“发展高科技”,更要“实现产业化”。这个问题实质上要讲的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我国的开发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以招商引资为主,一种是以自主创新为主。通过招商引资形成的产业形态一般是制造业,而自主创新所形成的产业形态是研发和高技术服务业。我们认为,这两种模式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都需要,但是中关村必须走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道路。因此,当全国各地处在长时间、大规模进行招商引资的时候,中关村却在做着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大力推进产学研、大力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民族品牌的艰苦探索;同时,就在“中国制造”的标签贴满全球的时候,中关村率先提出了“中国创造”。

可以说,只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成果才能转化为商品、转化为财富。所以我们提出的是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这个目的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创新必须创业;二是每一个高科技的GDP都是“绿色”的,越多越好,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中关村科技园区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连续多年保持了快速发展,对北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作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6400家,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800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率达到27.7%,占全国高新区总量的七分之一左右;实现增加值954.9亿元,相当于当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4%,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已达45%,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兴起。

四、关于中关村的制度创新

中关村科技园区是我国体制改革的产物,同时也是制度创新的先行者。中关村的“二次创业”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从“一次创业”时的冲破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转到率先建立起支撑自主创新的市场经济的四大制度:投融资制度、产权激励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和信用制度。我们认为这四大制度既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支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在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过程中,制度创新是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各级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要在解除旧的制度规则束缚和新的制度供给上发挥突出的作用,要积极引导和促进各方面力量的创新创业行为,为“技术创造财富”搭建平台和制度通道。

近年来,中关村发挥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在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在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法制建设、工商登记注册、经济统计、投融资、信用、知识产权、股权激励、中介服务、人才培养和引进、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点工作。

在投融资方面,成立了担保机构和技术产权交易所,设立了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由

中国证监会、科技部和北京市共同领导的“中关村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系统进行股份报价转让”的试点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实施。依据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颁布的《创业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精神,率先开展了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试点工作。园区共有上市公司79家,占北京市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13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超过中国大陆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为园区中小企业提供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流动资金贷款解决方案,包括专门为高成长企业服务的“瞪羚计划”以及“留学人员企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软件出口企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等,累计已为企业提供了百亿元的贷款担保。

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企业信用促进会,大力推广信用产品和信用中介服务,成为国家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试点单位。信用促进会会员近600家,使用信用报告及征信报告1000多份。

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市政府共同建立了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实施“专利引擎计划”,遴选了一批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开展专利试点和企业知识产权扶持工作。

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中关村留学人员创办的高科技企业超过3000家,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9倍,在高新技术企业从业的留学人员达到7000多人。留学归国人员到中关村创业形成高潮,已成为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生力量。在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下,开展了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和院所转制企业的股权激励试点工作。

在法制建设方面,按照“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的市场经济法治原则制定并实施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全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都出现在园区。目前,企业注册不核定经营范围等改革措施已经推广到北京市和全国。

五、关于中关村的组织创新

通过发起设立、运作机制、职能定位和治理结构等多方面的创新,中关村着力发展产学研联合体、产业联盟、技术联盟、行业协会等新型产业组织,不断塑造和完善既有创新动力又有创新活力的组织形态,推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历程中,中关村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也在组织形式、职能定位。运行机制、人员构成等方面发生着重要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中关村重点发展了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创新型组织。

围绕核心技术和标准,中关村企业组成了TD-SCDMA、龙芯、闪联、新材料、SCDMA、下一代互联网、文化创意等十多个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开始从单个企业的独立创新走向了外部的联合创新,并向产业集群升级。

活跃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协会组织达到27家,企业会员达到一万家。中关村的协会组织在发起设立上,实现了以企业为主体和服务产业发展需求;在职能定位上,开始从交流和培训等初级职能向产业研究、行业管理和参与政府决策的高级职能转变;在内部管理上,实现了政社分开、企业自主决策和专业人员管理。协会组织在各自行业中的代表性、权威性和影

响力不断增强。

通过地方立法,在全国率先试点了不核定经营范围、有限合伙制等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一站式”办公的政府管理模式,建立了企业家参与决策和管理的中关村企业家咨询委员会。中关村管委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没有行政许可和管理职能的服务型、促进型政府组织,始终是按照“调研、策划、协调。督办、服务”的职能定位来推进中关村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六、关于中关村的文化创新

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中关村二十多年来最深刻的变化之一。中关村已经初步形成了“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的理念、“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的精神、“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成为推动自主创新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中关村,涌现出了联想、方正、用友、神州数码、同方、曙光、龙芯、汉王、中星微、科兴、华旗、百度等一大批以“自主创新、民族品牌、产业报国”为己任的科技企业和企业家。中关村企业发起成立了“V815”民族品牌联盟和自主品牌创新发展协会,表达了产业报国的豪情壮志。以柳传志、王文京、邓中翰、冯军、尹卫东、陈卫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中关村科技企业家,把“科技报国”的理想、“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与企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依靠科技创造财富。

中关村现已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区域,成为首都吸收大批归国留学人员和高素质人才就业的重要区域。五年来,平均每个工作日有2家留学人员企业注册成立。每年诞生新企业2000家左右,接纳应届大学毕业生1万人。

七、中关村自主创新当前仍然面临的问题

(一)存在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对中关村能否实现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的自信心和耐心不够。

(二)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实现程度不够,包括在财政投入、重大产业化项目确定、科研项目立项、评奖、政府服务等方面。

(三)机制体制方面仍然存在制约自主创新的深层次问题。包括:资本市场不完备,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没有全面形成;知识产权创造、使用和保护的有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产权明晰、激励有效的企业产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新型产学研结合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等等

八、关于中关村“十一五”时期发展的设想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二次创业”的新阶段,国家高新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从“招商引资”的发展模式转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发展道路,率先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中关村是在“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老“四自”原则基础上起步的,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中关村要坚持“两自三化”,即:“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市场化、法制

化。国际化”。

按照全国和北京科技大会精神,贯彻国务院和北京市关于做强中关村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我们制定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政府构建优化发展环境为原则,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园区科教、智力和文化等资源密集的优势,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文化创新,积极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做强中关村,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定基础。

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方针是要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四个突破”,即:把园区发展与国家重大技术战略实施结合起来,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若干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上,以及抢占技术与产业制高点上取得突破。把园区发展与国家重大制度创新的试点工作结合起来,在先行开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大制度创新试点上,以及建设新型产学研创新体系上取得突破。把园区发展与首都经济发展和奥运带动战略结合起来,在首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升级和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服务上取得突破。把园区发展与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发挥中关村龙头地位作用,在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上取得突破。

主要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企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万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园区增加值相当于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14%提高到20%左右;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现有4%的基础上增加2-3个百分点。力争在软件、集成电路、移动通信、计算机与网络、光电显示、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等细分技术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把首都率先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自主创新

文章标题:自主创新-奏响时代的强音

如果要评选当今中国最为流行的词汇,“自主创新”肯定会高票入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特别强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成为代表和委员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趋势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

变,每个人、尤其是企业和企业家,都应当认识到自主创新不是社会发展的权宜之计,而是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引发的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重大调整,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重大机遇。但我国科技总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科技优势的压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无论对保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还是对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都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的关节点。

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强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返回,激发了人们的豪情,也坚定了创新的信心。去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外观设计、实用新型3种专利申请476万余件,比上年增长35%,是近20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中,企业投入占到6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200亿美元;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科技投入7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地方和企业也都要增加科技投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角响彻华夏,汇成了科学发展的主旋律。

自主创新既不是哪个部门哪个地方的事,也不是哪个单位哪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全体人民都来参与。质检工作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也要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精神。质检工作在为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和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等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质检人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全系统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自己的创新音符和谐地融入到创新时代的主旋律之中。

《自主创新-奏响时代的强音》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自主创新-奏响时代的强音。

第五篇:自主创新

我国汽车行业的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汽车产业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来说具有战略性意义,它能够创造巨大的工业产值、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强烈吸附高新技术、强力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而且还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世界各国一般都把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因此,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握发展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全面提升支柱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国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汽车产业作为重中之重变得尤为关键。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张以及国内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这使得研究基于自主创新的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这一课题变得尤为重要。

产品创新是汽车产业整体创新领域的核心。当代,我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抓好产品创新工作,这是涉及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但是,核心竞争力并不完全等同于国际综合性竞争力,就是说一个完整的国际竞争力,是全方位创新要素组合的成果。机制创新很重要。在知识经济社会的进程中,创新的社会关联度相当复杂,孤立的重大科技创新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国汽车产业创新水平和能力之所以和国际上形成这样大的差距,主要缘故是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种有利于促进汽车产业不断创新的高效率的激励机制。机制创新是汽车产业整体创新的一个前沿阵地,包括制度环境、政策体系、市场与法规体制、教育与人才培育、信息及服务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的基础研究科技和应用研究科技的支撑等等。

总之,机制创新是提高汽车产业整个结构和素质的必要条件,是推动全球化进程和提供产品创新的一个原动力。战略创新表现为汽车产业创新要紧密围绕产业化这一目标,在每一特定时期,确立自己的定位,实施系统化集成创新工程,以求完满地实现预期的创新效果。意识创新可以说是创新工作的灵魂。我国面对的是国际强大的跨国汽车公司创新的竞争,要敢于较量,敢于运用自己不同时期时间差的优势,迎头赶上,敢字当头,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创新思维的关键。其次还要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和拔尖人才,要以更加坚定、开放的姿态,突破常规和惯例,在求异和冲突的进程中前进。

下载区域自主创新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域自主创新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主创新

    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素质也有了相当提高。但总的来看,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建设幸福广东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的实践,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RISS)是一个新兴的概念,自国家创新体系产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1992年,英国加的夫(Cardiff)大学的库克教授最早提出并进行......

    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推荐5篇)

    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丁耀民一、宁波区域创新的创始条件 1、区位条件: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东海之滨,居全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长江三角洲的东......

    阿里巴巴自主创新浅谈

    关于阿里巴巴集团自主创新浅谈摘要:阿里巴巴是由马云在1999年一手创立企业对企业的网上贸易市场平台,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将现有子......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自主创新能力 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提高领导者核心能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科学发展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利益、制度、能力的变革,关键在党委......

    学习心得 加强自主创新

    学习心得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一月九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又是一次......

    自主创新意见

    为抓住和用好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