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军地共建的四川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03:4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军地共建的四川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军地共建的四川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本站推荐)》。

第一篇:基于军地共建的四川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本站推荐)

基于军地共建的四川区域自主创新

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在对军地共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解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军地共建四川区域自主创新的系统模型,并分析了其运行过程。关键词:军地共建;区域自主创新;内涵解析;系统模型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

A

自1992年英国Cooke教授首次提出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以来,已引发了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纵深研究,理论上的研究热潮也有力的推动了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区域经济的崛起。从国内来看,通过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我国于1996年起在国家创新体系框架内开始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十几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级政府部门、研究院所等的大力资助和共同努力下,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形成了比较系统科学的理论成果以及研究纲领上的一般范式,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今,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能有效促进科技进步和推动经济发展已成共识的情况下,如何结合本区域特点、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等构建独具特色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形成区域科技创新的竞争优势并转化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生产力便成为地方政府和相关研究人员关注的重要议题。

四川作为我国西部人口最多、经济基础最好的省份,在国家深化改革开放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四川地处我国西南腹地,远离国内经济核心区域,远离海洋,不具备与周边省市融合的发达交通网络,缺乏与国外往来的大运力外运通道,在区位上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劣势。因此,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四川经济发展落后的面貌不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而且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备战需要,国家历次在四川布置了大量的国防科技资源,形成了四川雄厚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国防科技工业因其特殊的管理体制和战略地位,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形成了较强的技术集成和研究开发能力,积累了大量可以转为民用的科技成果以及丰富的科技创新经验,这些是四川作为国防军工重镇相较其他区域尤其是东中部区域所具有的独特资源优势。

如何最大程度的利用本区域丰富的国防科技资源,发挥国防科研单位人才、技术、产业的“溢出”效应,实现国防科技资源为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以便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优势是四川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为此,本文构建了军地共建四川区域自主创新的系统模型,从理论层面探讨军地合作促进区域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军地共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内涵解析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是在国家创新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化 [1]。通过研究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结合我国国防科技管理的现状与特点,本文提出了军地共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军地共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指在国防科技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以军地政府共同政策推动为条件,区域军地所属的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机构等主体要素为实现创新资源的流动共享、军民技术相互转移、两用技术联合开发等而形成的复合创新网络系统[2] [3]。军地共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区域界定上以行政边界为主,强调政府参与

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由国家设置了专门的行政机构进行近似封闭式的计划管理,国防科研单位、高校、企业在其所属体系内,由国家直接拨款进行指定项目的科研开发。这种封闭式的计划管理模式导致了我国军民创新系统相互独立、相互割裂的现状。打破区域军地创新体系条块分割、各成一统、重复建设的格局,实现国防科技资源与民用科技资源的有效结合,激发国防科研单位参与地方科技创新以及吸收民用高新技术的积极性,必须要求政府运用行政力量,通过政策法规及优惠措施推动国防科研单位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变革,逐步引入市场机制破除垄断利益集团,而政府作用的发挥必须以拥有对该区域的行政管理权限为基本前提。此外,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大多布置在西部省份,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较弱,不宜建立以技术区域为边界的创新系统,而应以行政区域为边界建立创新系统,以强调政府的引导、调控和推动作用[4]。

第二,以军地资源共享和军民技术对接为基本要求

注重科研人员的租用、借调、合作等。军工科研人员在完成军品科研任务的前提下从事相关民用技术的开发工作,民用领域的优秀科研人员参与国防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军民科研人员合作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打破军工原有科研和生产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格局,在军工领域逐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政策法规为保障推动民用资金进入军工领域,实现军工项目资金来源多元化。军工单位利用其充裕的资金以投资、合作等形式进入民品领域。实现区域大型研发、实验、检测等设备仪器的军民共享。不断完善军民技术通用标准体系,扩大民用技术和民用生产厂商对军用技术和武器装备的配套供给,国防科研单位以招投标等形式广泛采取民用领域先进的科研技术成果。注重军技民用,将可以公开的军用科技成果及时解密,以二次开发或直接应用的形式推广到民用领域。强调军地合作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研究。第三,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防实力增强为根本目的。军地共建区域自主创新系统以区域丰富的国防军工资源和较好的地方科技资源为基础,以体制创新为保障,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军地合作为手段,以技术自主创新为核心,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构建区域创新优势,进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实现区域科技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爬升,催生新兴产业生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国防实力的增强。

二、军地共建区域自主创新系统模型及运行过程分析

基于军地共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解析以及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本文构建了军地共建四川区域自主创新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5][6]。

以国防科技和地方科技资源为基础,以国家军地合作政策为保障,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制定具有本区域特点的军地合作自主创新战略。在军地合作创新战略引导下,地方政府会同军工管理部门制定军地合作优惠政策和推进措施,加快引导国防科研单位步入市场化运行轨道。以市场选择为基础,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科学的机制设计,鼓励、推动国防科研单位与地方科研机构

图1军地共建四川区域自主创新系统模型

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区域内军地不同领域创新主体联合参与的创新网络体系,实现知识、信息、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在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合理流动,从而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效率,形成具有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优势[7]。通过创新形成一系列具有军民两用功能的高新技术和前沿技术,在满足国防领域武器装备技术需求的同时,通过这些新兴技术在民用领域的运用加速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以及催生新兴产业的生长,升级区域产业结构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国防科技水平的提升。

区域经济发展与国防实力增强反过来又会优化国防和地方的创新资源并推动军地合作技术创新。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和军工技术的突破不仅为创新活动提供持续的资金供给,为区域内创新人才的集聚、创新资源的流入、高新技术的引进提供强劲的资金支持。而且,经济的发展必定促使区域内投资力度的增强和投资领域的拓展,加速形成区域更庞大的科技工业体系和更合理的科技工业结构,为军民技术转移提供更流畅的对接渠道,为军地合作创新提供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在扩大消费需求的同时,必定形成新的消费领域,产生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而国防领域对更高水平武器技术的需求也对各个军工科研机构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新兴的消费需求与持续的国防安全压力将成为军地合作创新重要的驱动因素。此外,伴随地方经济和国防科技的发展将会出现经济制度、本土文化、基础设施等非主体要素的提升完善,这些既是区域竞争实力的重要构成,也是军地合作技术创新重要的环境因素[5]。

图1中圆圈内显示的创新主体及其行为关系是军地共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核心与根本,是决定整个创新体系运行成败的关键。从图1中可以看到,创新主体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和军工管理机构(政府)、军工与非军工企业、军工与地方科研院所、军工与地方大学、中介机构等。不同性质的主体要素在创新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单个科研项目通常需要不同创新主体的协同参与,创新活动的分工协作形成不同创新主体行为的交叉融合。其中大学与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以及进行外部性巨大的竞争前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充当知识源、技术源、人才源。创新网络中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表现为创新投资的主体和研究开发的主体,侧重应用技术的开发,强调科技成果社会化、产业化和商品化。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既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又作为市场参与的主体,在创新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创新投入与创新价值实现的桥梁。通过创新价值实现拉动的企业创新能力与创新动力的强弱决定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创新行为,也将影响到中介机构传播知识、技术、信息等的运行效率。因此,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行为、创新实现将影响整个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方向,企业在创新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中介机构主要承担科学知识的扩散传播,成为知识、信息、技术等在不同创新主体间流动的载体和桥梁,如成为技术需求与技术供给之间的纽带,催化应用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中介机构主要包括信息中心、创业服务、技术评估、经纪组织、咨询机构等。地方政府与军工管理机构(政府)在军地共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发挥调控引导作用。

三、结束语

作为地处内陆的西部大省,四川既拥有发展的众多资源优势,也存在发展的 区位劣势,如何发现自身优势并努力将其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竞争力值得我们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四川拥有丰富的国防科技资源这一基本事实出发,通过构建军地共建区域自主创新系统的方法,探讨了利用国防科技资源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推动经济发展这一基本设想。创新体系的构建是起点和基础,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关注军地合作创新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试图通过对区域军地合作创新行为和创新能力的定期测评,既对创新体系的运行起到有效的监测、评价作用,对创新主体的合作创新起到重要的督促鼓励作用,也为政府部门对军地合作政策调控提供重要的信息参考,以更好的推动区域军地共建创新体系的发展。参考文献

[1] 黄少波.论构建自主创新体系[J].学术论坛,2007,(10):109—112. [2] 李宏,张薇.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国家创新系统比较研究[J].2003,(5):31—35.

[3] 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2):43—47.

[4] 李娟,张硕.论经济转轨时期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模式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3,(3)

[5] 林镝,李志强,邹珊刚.军民两用技术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J].云南科技管理,2004(1):8—10.

[6] 谭清美,王子龙.军民科技创新系统融合方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98 [7] 王子龙,谭清美,许萧迪.区域创新网络中的政府职能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3,(3):9—11.

第二篇: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RISS)是一个新兴的概念,自国家创新体系产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1992年,英国加的夫(Cardiff)大学的库克教授最早提出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了一篇文章《区域创新体系:新欧洲的竞争规则》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得到重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硅谷崛起,硅谷的神奇让人们认识到区域在创新体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另一个思想来源是产业集聚。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另一个是渐进经济学和现代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是指一个区域内有特色的、与地区资源相关联的、推进创新的制度组织网络,其目的是推动区域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

区域创新体系由主体要素(包括区域内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区域内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环境要素(包括体制、机制、政府或法制调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条件等)三个部分构成,具有输出技术知识、物质产品和效益三种功能。

区域创新定义强调一个区域的制度和文化环境怎么与影响创新过程的公司活动相互作用。它强调区域的创新过程的相互作用、社会性和学习性,强调区域的制度性结构。区域创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整个区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狭义仅指与区域新技术、新知识创造、产生、流动、应用有关的过程,即熊彼特所指的创新,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区域创新概念都在狭义上进行定义。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区域创新战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一些国家已明确地制定了自己的创新战略,如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一些国家,虽然没有正式的创新战略,但积极支持创新,如美国和瑞典(瑞典在今年开始进行“通过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实现经济增长计划”)。欧盟在1996年启动了“欧洲创新行动计划”,在2000年启动了“里斯本战略”(创新是此战略的基础),按照此战略设置了“欧洲创新趋势图”,按一定指标每年给欧洲每个国家打分,以进行创新比较和评估。欧盟内部不同国家的城市之间,如意大利的米兰、德国的不来梅、奥地利的上奥地利开展了跨区域创新研究项目。北爱尔兰亦制订了区域创新战略和行动计划。在我国,按照科教兴国战略,去年提出了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许多省也开始研究建立自己的区域创新体系计划。在这一轮区域创新体系研究与建设中,它体现了世界对创新意义的认识,对通过创新提高区域经济增长活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认识。

区域创新定义强调一个区域的制度和文化环境怎么与影响创新过程的公司活动相互作用。它强调区域的创新过程的相互作用、社会性和学习性,强调区域的制度性结构。区域创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整个区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创新,狭义仅指与区域新技术、新知识创造、产生、流动、应用有关的过程,即熊彼特所指的创新,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区域创新概念都在狭义上进行定义。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已不再简单地将其看作为一个源于实验室的线性过程,而是看作受多种社会、文化影响的、多回路的过程,它包括急剧创新、增量创新、价值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影响创新政策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区域的政治与经济制度、竞争环境、税收与财政、劳动力市场、标准化、知识产权等等。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在每个区域其政策的优先顺序和重点不一样,而这种差异性既包括生态地理、自然资源,也包括市场容量、文化习俗、R&D制度、产业集群、信息网络、人力资源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区域的差异性,决定了区域的创新政策的差异性。注

三、区域创新体系与地方高校发展

不论国家创新体系还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有一点是应当肯定的,那就是都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大学在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高校不仅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知识的产出和传播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在促进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上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世界三分之二的《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论文、四分之三的诺贝尔奖是大学发表、获得的,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像美国硅谷、北京的中关村等等,都是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发展起来的,体现了大学是知识创新的核心力量。

就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而言,地方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的变化是一大批原属中央有关部委的高等院校划归地方政府管理。截止2002年,中央部门所属的普通高校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最多时的367所减少到111所,减少了256所,缩减比例达70%。在目前全国1396所普通高校中,有1285所为地方政府所属,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2%。尽管就在校学生数而言,地方高校所占的比例会略低一些,但我们还是可以说,地方高校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地方高校承担着促进地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为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

1发展服务,并为之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的重任。而且越来越清楚的是,高校在发展地方经济当中,能够发挥出关键性的作用。这种功能不论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还是对高等院校的自身发展来讲,都非常重要。

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最主要的有以下四点:

1.充分重视和发挥大学的重要作用,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高校拥有最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利用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推动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特别要相信地方高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近年来也获得了一批国家级的科研大奖,要很好地加以推广和利用。

2.建立专家知识网络,促进科技创新。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创新体系中,主体间的互动作用对创新有重要意义。我国学者顾培亮等人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也表明,通过提高知识在政府、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流动效率,可以提高创新能力。参照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各地方政府要建立以政府牵头,吸引有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高级人才、政府部门领导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参加,组成专家知识网络。通过网络促进他们之间知识的流动和传播,实现知识共享,促进科技创新。

3.以人为本,搞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一方面,要尽力用好现有人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海归派”流入和人才回潮的机遇,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吸引和储备一批优秀人才。

4.地方高校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明确所承担的责任。要注意调整好“学”和“术”的关系,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养成;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技术为重点任务,进行科学研究,确实推出一批应用型高新技术成果,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提高区域竞争优势

http://.cn 2006年05月24日06:00 光明网

传统区域经济理论强调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有关,强调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然而拥有比较优势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现在各地区之间由比较优势所构成的差别已越来越小,单纯由比较优势构成的区域竞争力正在被削弱。现代区域经济学更加强调竞争优势,其重点在于区域智力资源、区域创新、区域综合能力与素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强调通过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竞争优势。

区域创新体系是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竞争优势强调智力资源和创新系统的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是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与比较优势强调资源条件不同,这是因为:第一,创新是衡量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区域长期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不是来自区域资源禀赋、物质资本,而是来自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伴随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科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区域创新能力对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第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是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区域创新能力是构筑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柱,建设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将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因此,区域创新体系是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遵从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安排。第三,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各种先进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和使用。因此,区域创新体系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和重点

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是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要素及其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从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制度创新和企业创新为动力,以环境优化为保障,以社会支撑服务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从这一思路出发,我认为,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在区域科研开发体系建设上,提高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生物技术为先导,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科研开发体系;在区域创新运作机制建设上,建立“市场诱导——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运作机制,通过高科技产业的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的重组改造,努力形成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多元区域产业格局;在区域创新主体建设上,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开发机制,形成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竞争优势;在区域创新人才建设上,努力完善人才机制,形成鼓励竞争的创新氛围,从而形成长久持续的创新能力,同时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鼓励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体现科技人员的劳动价值,激励他们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在区域创新环境建设上,形成较为完备的区域科技创新政策框架,按照政府导向与市场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与科技创新活动相适应的市场机制,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我们应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加强企业间、产业间以及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形成区域科技特色,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科技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此外,在区域创新社会支撑体系建设上,应以促进创新主体和应用主体间的联系与合作为重点,发展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技术评估、技术交易、风险资本市场、人才流动为主要内容,以技术监督、知识产权保护为保障的技术与产业、金融资本结合的社会支撑体系,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造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和区域环境。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竞争优势为重点,通过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第一,通过与区域创新体系相适应的体制改革促进区域竞争优势的提高。从不同区域实际出发,建设与区域创新体系相适应的体制与机制;加强科技中介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各类区域创新主体搭建服务平台;大力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使其与其他类型企业一道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重视和发挥大学的作用,在促进创新知识的生产、转移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通过与区域创新体系相适应的体制改革促进区域竞争优势的提高。第二,以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特色再造区域竞争优势。针对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在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形成以促进创新和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空间格局,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坚持科技创新与区域资源优势、基础条件、产业演进方向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层次上的协调功能,使各级区域创新中心能够有机联系,区域分工协作更趋合理,以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特色再造区域竞争优势。第三,在跨区域的创新协作网络建设的基础上提高区域竞争优势。在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时,要重视具有较强内在经济联系的经济区域,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建设跨区域的创新协作网络,推动地区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现有的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以及社会各类科技资源之间进行整合,形成各种创新要素的互动,使各方面科技力量相互关联,在不断提高微观主体活力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第四,以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带动区域竞争优势的成长。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不仅来自于创新主体内在活力的增加,更来自于良好的创新环境。因此,要培育和建设完善的创新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调控作用,形成局部优化的区域创新环境。围绕创新主体的培育,创造出鼓励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区域创新环境建设带动区域竞争优势的成长。

发挥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结合办学优势 促进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

2009-12-25 11:35:03来源:2008.11.04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网站发布者:zjzx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行业特色高校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作为行业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的重要生力军,行业特色高校要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加强产学研结合办学,积极融入国家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为国家、社会、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区域创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又对行业科技创新提出了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技术发展关键技术的明确要求。行业特色高校作为行业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在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时期,行业特色大学如何依托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为国家、社会、行业、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行业特色大学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行业特色高校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的重要力量

从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历史来看,行业特色高校原属行业办学,后因管理体制的变化,行业特色高校从行业中分离出来。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在发展中保持了密切的血脉联系,具有产学研结合的天然基础。随着科技、人才竞争的加剧和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双方搭建起更加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更加强化了高校的特色学科优势,行业特色高校进

一步发挥出了行业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促进了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重点支持开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高校,2000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整体划转教育部。作为一所典型的行业特色高校,学校在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以石油石化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主导,产学研紧密结合,大力倡导自主创新,依靠自身的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依托矿场普查与勘探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6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机构,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创新成果。“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获得3项国家专利和1项美国专利,形成了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催化裂化新技术。该项技术的应用可提高装置处理能力30%至40%,提高轻油收率3个百分点以上,被列为“十一五”中国石油油气加工新技术重点发展项目。曾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项目,在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领域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新增石油储量9650万吨。我校沈忠厚院士将水射流技术与石油钻井工程相结合,发明的3种新型高效钻头在全国10余个油田应用,平均提高钻速25%-35%。像这样的成果还有很多,这充分说明了行业特色高校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发挥产学研结合办学优势,促进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行业特色高校要主动融入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体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办学中发挥特色优势,加强产学研结合。要在学校战略中体现这一目标任务,并围绕这一目标任务不断探索与实践。

1.制定契合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需要的发展战略

科学的战略对高校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战略要充分结合国家战略和相关行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国际同类行业发展趋势,规划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要建设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是适应高等教育竞争的新形势,建设能源领域自主创新基地、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这一定位目标,既符合中国当前实际,又与教育部针对我校提出的建立“世界一流的专门型大学”的目标要求相一致,也为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构建一种特色的体制和机制提供了可能。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曾指出,高校科研要形成优势,形成特色,必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拥有力量强大的石油学科,这些学科专业基本覆盖石油、石化生产的全过程,研究领域分布在石油、石化工业的科技最前沿,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11工程”重点建设的6个学科中有5个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尤其是在中国能源工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校审时度势,确立了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坚持产学研结合办学,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专业体系,异军突起,积极参与构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力争把我校建成石油能源领域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依托行业优势,全面开展产学研结合办学

行业特色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宝贵经验,努力探索出了新形势下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的途径和方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从建校起就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办学之路,现在已经建立起全面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强化了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增强了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1)拓宽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提高学校科研创新能力

学校科学研究领域分布在石油、石化工业的科技最前沿,是支撑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发展的重要科研力量。学校通过厂校合作模式、油地校结合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提高了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学校是教育部、山东省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共建的大学,并成立有理事会,从组织和机制上保证了对学校的共建和联合办学。各大石油石化公司在学校建立科研中心,成为学校与企业良好的结合点。学校成立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董事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进一步推进学校与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建立紧密、全面、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厂校合作模式的深入实施。学校结合地缘优势,与胜利油田、东营市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成立了油地校结合办公室,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制定合作规划和任务,有力地推动了油地校三方合作的有效发展。通过加强合作研究,合作课题逐步向跨学科的联合攻关课题拓展,促进学科交叉和产生创新成果,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研成果。今后,在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的促动下,我校的科学研究将立足自主创新,继续构建有我校特色的创新体系,努力产生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2)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建立和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环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直是学校的优势,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石油石化公司在学校设立了11个科研中心,提高了科技成果的工程化集成能力,也产生了勘探、开发、炼化领域的大批成果,并且实现了成果转化和工业应用,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术成果,已在6家炼化企业转化,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悬浮床加氢技术成果已在石化企业进行工业化试验。学校与东营市政府和胜利石油管

理局共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首个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转化科技成果、培育科技企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2007年,学校与克拉玛依市政府共建的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克拉玛依园正式揭牌,科技园将以我校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与转化创新平台”为主要依托,面向克拉玛依中央石油石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向克拉玛依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石油、石化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服务,开展区域产业链拓展与延伸及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服务。

(3)开辟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渠道,探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为行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职能。学校积极发挥产学研办学优势,与胜利油田、江苏油田、齐鲁石化等董事单位签署了共建实习基地协议,建成66个校外实习基地;为石油石化董事单位培养工程硕士近200人,与吉林油田、新疆油田、辽河油田等石油石化企业联合培养学生870人,举办行业新技术、新方法、岗位培训等短期培训班近100次,培训人数达3000人;为石油石化董事单位输送各类毕业生20000余人,其中为西部6家石油石化董事单位输送了636名毕业生;学校从多个油田聘请了60余位专家(教授级高工)作为学校兼职研究生导师,直接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在新疆油田、胜利油田等单位建立了12个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石油炼化单位在学校设立了包括创新奖在内的50多种奖助学金,支持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学校还加强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如与英国赫里欧·瓦特大学联合开设中英合作培养油藏管理硕士班,为石油石化行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学员大都是来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各大油田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通过积极开拓多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新渠道,提高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石油石化企业和地方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和行业发展战略的契合,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源泉,要围绕国家战略担负起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崭新使命,积极参与到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去。行业特色高校更要以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和行业相关发展战略作为切入点,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列出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有针对性地选择融入,发挥自身优势,进入国家创新体系主战场。

2.发挥行业特色高校自身优势,不断加强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提升科技创新及科技服务的能力

行业特色高校大多具有类似的学科结构,有作为核心的行业特色学科,有支撑特色学科的相关学科,还有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加强与同行业特色高校、行业学会和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与融合,有利于强强联手,进行行业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大型科研中试和成果转化。加强行业之间和行业特色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各个高校、各个行业的学科优势、综合各行业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联合攻关,承担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技术创新,努力培育出能够解决重大行业难题的高水平成果。

3.加强行业特色高校内的学科融合,保障高校科研和行业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

行业特色高校在多年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显著的行业特色和学科优势,成为行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要始终立足本行业,瞄准行业科技前沿,冲击和保持优势学科的国际领先地位;我们要避免优势学科成为高校发展的“黑洞”,把学校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全部吸入,使学校的学科分布过于单一。因此,我们要加强基础学科等的研究,促进学科融合,拓宽学科领域,促进优势学科扩大、增强、持续发展,进而促进行业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创新系统的核心是区域内产业的技术创新。而地方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创新成果,如技术人才、技术成果、实验设备仪器等,是区域内重要的技术和知识创新源,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区域创新系统的基础,而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主要源泉(顾新,2005;李仕明等,2000)。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对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构成了对高校创新成果的需求和创新的支持。只有高校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经济的优势,发挥产学研结合的潜力,提高成果的及时、有效转化,真正达到依靠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

区域创新系统和地方高校系统是协调发展的。从图-1可知,地方高校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之一,它们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地方高校系统是区域创新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区域创新系统的子系统,为区域提供大量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和知识支撑。同时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也为地方高校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潜在需求、发展规划,为地方高校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约束”和支撑。鉴于此,笔者借用协同学理论,试图通过对河北省和山西省地方高校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间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发现地方高校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间的协调程度。

第三篇:区域自主创新思考

关于图们区域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环节,把握区域自主创新现状是制定创新发展战略的基础,以自主创新推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经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因此图们自主创新的发展要从图们的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图们自主创新现状,因地制宜地实施和进行,才能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科学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现状有利因素制约因素 发展途径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培植区域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当前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党的“十七大”上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就图们市而言,要想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才能发挥后发优势,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为此,我市提出了要建设“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城市”,以“图们创造”提升“图们制造”和“图们加工”,以创新为契机,实现真正意义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自主创新建设现状

1.1.区域自主创新有利因素

1.1.1区位优势。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处,位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确定的东北亚经济合作开发区“大、小金三角”的结合部,距朝鲜罗津先锋自由贸易区160公里,距朝鲜清津港175公里,距通往俄罗斯的长岭子口岸80公里,距图们江入海口150公里,引进战略投资合作伙伴,引进相邻国家(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和地区的先进技术,采取消化再吸收的办法,创造自己的品牌和技术,为区域自主创新带来科技财富;图们距延吉、龙井只有30分钟车程,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延吉、龙井两地的五所高校和多家科研院所的研发机构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科技保障;图们到长春只需4个小时车程,完全可以依托长春市内的近百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咨询中心的科技力量,为我市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保障。上述这些创新资源优势,是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是我市独有的优势。

1.1.2科技服务经济态势初显。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延边大学、延边科技大学、延边农学院、延边医学院、延边黎明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及科研成果扶持服务图们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战略合作项目全面启动,图们在技术研发、成果孵化、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凸现,区域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逐步提高。二是高新

1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生物医药、保健品产业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出重要步伐,中冷器,电子产品等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异型钢铁、塑料制品、机电产品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1.1.3 图们江区域规划以及延龙图、长吉图的推动。延龙图”一体化的实施和“长吉图”开放合作区战略构想的提出以及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和东北亚经济合作,对图们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在延边州“十一五”布局全州高技术产业规划中赋予了建设成为延龙图高技术产业基地的重要使命。市十次党代会明确全市要按照“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发展战略布署,而且图们在全州八县市处于一小时经济圈的极核位置,在推进科技产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市委根据全市部署,抢抓机遇,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发展目标。即:以对外贸易为中心,打造进出口加工基地和国际物流集散基地。在主城区和西郊曲水范围内打造教育、高新技术、现代国际物流“三大高地”;在图们经济开发区内打造工业集中区、韩国工业园和台湾工业园;在石岘镇区打造造纸化工产业园区;在长安镇区打造冶金建材产业园区;在凉水、月晴镇区打造绿色农业、有机蔬菜、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产业化有机示范园区。促进“东中西北”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对外经贸、特色旅游五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的区域发展战略定位。

1.2区域创新制约因素

虽有一些创新优势,但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推进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科

教资源优势不等于创新优势,创新优势也不等于竞争力。如何利用科技创新,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有效转化,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解决以下制约因素,是图们在新形势下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1.2.1区域创新资源富集但本地化利用程度低。我市所能利用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确实很多,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也具有相当的潜在优势,但科学技术与本地经济互动效应很差。以2008年为例,区域内完成省级、市级科研项目10多项,专利授权6项,但转化为本地生产力的科技成果的几乎没有。就其原因而言,由于在市场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市场要素在全州、全省、全国自由流动,域内创新资源优势还未能较好地通过市场手段大量而有效地转化为本地经济优势,未能形成几者之间空间的近距离的产学研一体化格局。从深层次原因看,主要还在科研成果从研制到商品化过程脱节。一项完整的科研成果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样机试验-中试开发-工程试制-商品化六个阶段,这个过程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的投入,还须承担失败风险,科研院所、高校、技术发明者缺乏科研成果转化动力,也不完全具备这种综合能力和条件,尤其缺乏对市场的深入了解,我国大学体制普遍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及风险保障,科技成果的成熟度较低,大部分成果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或技术半成品阶段,大多数技术与市场脱节,达不到企业所需的要求,而企业追求短时间的效益最大化更不愿承担这个风险。在此形势下,这个过程需要政府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来做,但由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和我市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的缺乏导致这个过程的严重脱节,科技与经济之间相互分离的境况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基于以上原因,区域创新资源富集但与本地化利用程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区域创新资源未完全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

1.2.2区域内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对一个区域来说,最有创新动力的主体是企业,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有无几个由众多企业组成的优质产业集群或产业链。就图们来看:中小工业企业是图们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全市146家工业企业全是中小企业。产业基础较薄弱,产业集聚度较低,配套体系不完整,数控化程度不足,为地方经济贡献不大。区域中小企业发展也存在严重制约问题:一是受土地、资金等制约,空间拓展和资金来源受到限制。二是产业形态较单一。企业主要集中于塑胶制品制造、木制品加工,结构不尽合理,品牌意识薄弱。三是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足,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水平跟不上。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区域企业中除方正化工、人参特产、长白绿宝、华威友邦等四家知名民营科技型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外,其它企业中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不多(目前只有人参特产企业研发中心一家,2006年建立全市第一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绝大多数企业无核心竞争力,缺乏创新能力,多是仿制中的低端竞争,难以做大做强。

再者,从图们的产业集群来看,目前较突出的有三大产业集群:造纸化工、塑胶制品、生物制药及保健品。特别是造纸化工产业链,大多是传统产业,由于图们长期形成的老工业基地深厚积淀,上下游产业链衍生好,已经形成图们最有特色的产业,但产业自主创新相对滞后。

1.2.3科技中介组织稀缺且作用有限。在区域创新主体中,科技中介服务组织是区域创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它是“官产学研”中间的重要节点。科技中介服务的缺乏导致问题十分突出。

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创新主体之间沟通不畅。创新主体的运行情况、人才状况、资金需求、市场需求、技术状况等情况不能使政府及时掌握,政府要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管理和服务,特别是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计划、先进技术推广、扶持政策的落实等均不能有效实施。科技中介机构既是政府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中介,也是各类科技资源之间的市场中介,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运作可以使它按照市场机制实现科技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创新所需创新资源往往不

能自发获得,现有创新资源也往往不能自发实现优化配置,而是通过科技中介服务,借助市场的力量来实现。如果缺少某种创新资源,科技中介可以帮助获得这种资源;如果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不合理,科技中介促使其合理流动和配置。技术市场、人才市场、风险资本市场、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都是为企业进行诸如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整合建立的平台。由于此类平台的缺乏,其他资源的流动受到极大的阻碍。因此,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缺乏是制约图们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

2.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的途径

区域创新系统中政府主要行使的职能在于目标引导、创造环境、扫除障碍、配置资源。所以要促进创新主体之间联系合理,运行高效,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与政府之间的构建高效流动、资源分配合理、发挥各自优势的机制。

2.1.强化政策支撑,调动全社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把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作为政府推动自主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建立比较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区域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了对自主创新的有力引导和支撑。在投入方向上,实现从扶持单个企业转向扶持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从政府直接出资组建风险投资公司转向引导鼓励民间资本进行创新投资。在激励机制上,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奖励资金,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人员,同时,改革科技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允许企业科技人员以劳务和智力支出作为技术开发费投入税前列支,较好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2.2.强化主体支撑,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力军。自主创新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在本质上是经济层面的活动,能不能按照经济规律去推动创新工作,关系到最终的成败。因此,在推进创新的初始阶段就要紧紧把握住以企业为主体这个关键,通过支持企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加大对企业发明专利申请的扶持、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优化企业创新服务环境等措施,引导企业家从早期的简单产品做起,逐步理解技术创新和市场机会相结合的真谛,从而使企业依靠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2.3.强化基地支撑,推进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集群发展。基地建设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依托,通过大力推进开发区建设,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和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可以形成强有力的聚集效应,而且也可以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辐射源。围绕“块状经济”搞研发平台建设,把分散在各个企业的研发中心整合集中在一起,降低研发成本,增强研发效率。

2.4.强化平台支撑,提供区域自主创新优质服务。在推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把引进和集聚智力资源,建设创新技术依托平台作为推动区域创新的关键环节来抓。在推动自主创新过程中,引进科研院所,注重创新合作平台建设。探索建

立联合形式的创新信息平台、培训基地和实验室,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用、经费共担、成果共享。同时,政府投入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与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项目,引导全市科技活动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2.5.强化环境支撑,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活力。通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从直接管理项目、资金转移到加强科技规划、完善制度、营造环境、提供服务和组织推动等工作上来。在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方面,从整合科技资源出发,实行科技项目资金“零基数”预算(即:对学校、研究机构、企业不设项目预算,而是按其所报项目的水平给予支持)。在培育全社会创新意识方面,努力引导全社会建立开拓进取、创新创造的职业理念,积极营造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破除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担风险,只循陈规、不探新路的思维定式。

3.小结

推进区域创新,要在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大科技”观念基础上的区域创新领导管理体系,通过统一统筹区域创新工作来协调区域内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共同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实现在创新政策的争取和落实、研发项目与本地产业对接、科研成果孵化与产业化衔接、产业项目风险融资等方面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桂元《开放 发展 展望-绥芬河重大课题研究》2006年10月10日

[2]杨庆才《吉林省小城镇发展历程》2006年7月

[3]曹大卫等《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2007年12月24日

[4]薛永应著 《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战略大思考》 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5]罗云毅《从“扩大”到“稳定”》《吉林投资研究》2009年5月

[6]刘怀等《优惠政策汇编》2005年12月

第四篇:加强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我市正处于工业现代化发展的中级阶段,面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谋划并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以增强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一、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明确指向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我市有如下比较优势:区域位置

和地缘经济价值,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劲,较强的总体实力,较好的产业基础,大型骨干企业和拥有的科研机构、人员、课题,科技创新资源在市场经济中具有一定竞争优势,弘扬“唐山魂”是自主创新的精神支撑。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应以唐山湾“四点一带”的空间布局和“四个主体功能区”的发展为依托,要充分利用京津以及世界跨国公司的科技资源,加强技术合作,依托大中型企业,围绕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以能源原材料、建材工业、化学工业的改造升级、临港产业和海洋经济为重点的创新体系建设。

二、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结合我市所处工业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资源秉赋、技术支撑、企业管理、中介服务等方面情况,对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四个方面的构想:

——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培育优秀人才,发挥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发挥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优势,以技术创新当好引领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以增量投入激活存量资源,加快实验室、技术中心建设。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构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逐年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和研发机构;重视市场导向作用,协调好研发、生产和市场的关系;利用国内、国外的社会资源,合作开发,互利共赢;建立完整知识产权体系,重视专利工作,保守核心机密;提升企业经营理念,创造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企业文化;建立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公正回报。

——政府宏(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观调控体系建设:创新宏观调控管理体系;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平台;加强“产学研结合”和“学研产结合”,形成市场化良性运行机制;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法制环境;培育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和人文环境。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和改进市、县两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功能;高新区和科技园区要搞好科技企业孵化;技术市场网络要健全技术市场管理机构;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要建设好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科技评估中心要开展好咨询服务、科技评估;农业科研、技术机构要探索好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落实好科技风险投资中心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作用。

三、加强我市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系统工程

(一)大力加强科技园区建设

1、以落实《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为契机,发挥高新技术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国家级高新区要围绕“二次创业”,着力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省级高新区要加强动态管理,进一步优化并突出产业特色,逐步实现良性发展,尽快形成人才、技术、资源的聚集优势和竞争优势。

2、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要突出区位特点和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在城市郊区、山前平原、滨海平原、低平原、浅山丘陵等自然类型区,分别建立农业综合试验区,支持和发展市、县两级农业科技园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加速农业产业化为目标,逐步建成公司制运作、合同制连接农户、主体产业突出的农业科技园区,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3、加强民营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围绕区域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建立民营科技企业开发中心,负责组织民营科技园区的人才引进、对外技术经济合作和技术管理人才培训,重点培育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海洋产业等一批民营科技产业。

(二)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通过专题讲座、会员沙龙、成果展示、信息发布、专业培训等活动形式,促进科技成果需求方、提供方、投资方、中介方(经纪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2、开展技术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中介咨询服务,推动新型的产、学、研联合体的建立。

3、为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投融资业务和中介咨询提供服务。

4、根据科技成果需求方和提供方的要求,推动招投标等工作,促进科技交流与成果转化。

5、通过培训等方式,促进和培育科技成果交易经纪人队伍成长,使科技成果交易经纪人在唐山市新一轮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6、对科技成果转

化过程中的存在问题、难点进行调研,并对现行有关政策进行修订或补充,向政府建言献策。

(三)搞好农业科技创新一揽子工程

1、种子工程。主要以农作物改善品质为主,重点培育高产、优质、专用品种和抗旱节水品种;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良种供应能力。

2、节水与旱作农业工程。针对我市农业水资源短缺和浪费、污染等突

出问题,组织好节水灌溉、旱作农业、蓄水补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攻关,建立以品种节水、农艺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的农业节水综合技术标准和试验区。

3、农副产品深加工工程。围绕全市畜牧、蔬菜、果品三大龙型经济的发展,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延长农产品生产链条,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以农产品技术开发和质量保证,提高我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4、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工程。抓好农业生物技术及制品的开发、农业信息技术应用、转基因植物研究、农业高新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开发,大力加强山区技术开发,把山区的“围山转”提升到富有科技含量的新阶段。

(四)创新不同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1、大力开发已有人才资源,落实知识、技术等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调动科技人员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吸引其向研发一线聚集;用技术创新事业留住人才,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

2、加强创新人才的继续教育,重点抓好急需的专业技术骨干、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与企业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高等院校要根据唐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创新,调整学科结构,为企业技术创新培养急需人才。

3、树立“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观念,引人与引智并重,通过项目合作、产品开发等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广泛引进人才和智力。特别是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多种途径引进国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技术,为我市所用。

4、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完善和规范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优化配置人才资源。

第五篇: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和重点研

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和重点研

李红 林英华 娄成香 郭素娇

2013-1-7 9:29:16来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年第3期

摘 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论文通过分析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以及发展趋势。关键词: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山东省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山东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10CJGZ14)研究成果

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该系统由人才、技术、资金、企业和科研机构、服务体系、政策环境等多种要素组成[1]。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地区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及如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山东省经济总量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但山东是人口大省,按人均计算,许多经济社会指标处在全国的中下游水平,经济发展面临着环境、资源、人口的瓶颈制约。要发展成为经济强省,山东省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尽快建立和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现状

1.1 创新体系结构趋于优化

随着“建设创新山东”战略的推进,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已成为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创新主体。2009年,山东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519.6亿元,是2000年的10.0倍。企业、政府研究机构、高校三方面经费支出占全省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80.3%、10.7%和8.8%。企业的R&D经费支出额年均增长30.2%,成为带动全省研发投入增长的主要力量。山东省R&D人员总量达28.4万人,其中企业R&D人员占67.4%,研究机构R&D人员占14.7%,高校占15.6%[2]。目前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近7千多个,其中常设技术市场10多个,技术贸易机构6200多家,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60多家,生产力促进中心7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

1.2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创新平台建设有较大发展。2009年山东省拥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44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为6家和10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92家;认定省级创新型企业58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09年山东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436项,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36项,其中,国家发明奖4项,国家科学进步奖31项,国际合作奖1项。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2009年全省国内专利累计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8.1万件和5.1万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1.3万多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和填补国内空白的高水平项目5250多项[2]。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山东省自主开发了全氟离子膜、中通混合动力客车、浪潮存储服务器、年产32万吨MDI生产技术、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体系、高强超薄大型铝合金材料和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成套生产技术等一批重大项目,填补了高技术产业领域的空白,其中有两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浪潮、济钢、莱钢、兖矿集团等企业也都获

得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1.3 创新环境进一步完善

随着科教兴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山东省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山东省先后制定和修订了《山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山东省科技投入条例》、《山东省技术合同条例》、《山东省专利保护条例》、《山东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纲要》,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山东省发布的《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配套政策,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政策体系的形成。

1.4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果显著

山东省区域差异比较大,根据全省及省内各地的特点建立了各具特色又相互协调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如山东省高新技术区以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重点,以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为依托,成为山东省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2009年高新区全年营业总收入占工业总产值的32.9%[3]。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产学研结合松散

山东省国有企业比重较大,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企业新产品产值小,比重低,创新能力不强。从高技术产业来看,山东全面落后于京沪粤苏浙等发达地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产学研联系不紧密,有效合作不多,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同时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难以转化实施,没有完善的技术和创新中介服务体系来加速科技成果向企业的转移,所有这些都会阻碍研究机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2.2 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重要的科技成果数量偏少

虽然山东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很多,但“211”工程大学、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教育研究机构较少。2009年全省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17.5人,居全国第28位。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带头人不足150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06%。2009年山东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6项,而江苏省有51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上海共取得国家科技成果2126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的有19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751项。山东省科技成果距离国内先进省市尚有较大差距。

2.3 科技投入不足

2009年山东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51%,距离自主创新能力较

强的目标(2%以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北京(5.5%)、上海(2.82%)、和江苏(2.07%)的差距更大,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相协调。由于投入不足,科技转化能力不强,直接带来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后劲乏力。虽然“十一五”期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年均提高了1.77个百分点,但2007年以来年均只提高1.15个百分点,比重提升呈疲软态势[1]。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效益也出现下滑势头。

2.4 创新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有待完善

金融担保和风险投资机制不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发育滞后,制约了企业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山东省现有的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范围和能力有限,特别缺乏专业化高素质的中介科技服务机构,满足不了需求。山东省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

3.1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同样更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国家实验室和行业工程中心,主动参与、承担国家和山东省研究开发任务。要依托科技合作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企业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引导重点行业中的骨干企业,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目的,与相关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为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形成一批持续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集团[4]。

3.2 建立以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要依托的知识创新体系

重点高校和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是主要创新源。因此,要积极推进高等院校的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探索建立创新型大学;充分发挥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山东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快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围绕全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海洋高科技等主导产业的创新需求,统筹布局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各类科技力量,形成以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基地、以面向产业创新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重点的知识创新体系。

3.3 建立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为主要任务的管理创新体系

加强政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为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政府通过改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来营造自主创新的硬环境;其次,在实施政策、规划和法规等宏观措施的过程中,政府通过有效的组织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政策和信息等软环境,进而影响和引导技术创新的直接参与者—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进行创新活动;第三,政府制定的中长期科技创新战略和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创新的方向、总体目标和重点领域,为创新主体指明了方向。

3.4 建立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

加快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无形资产评估和知识产权代理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引导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近期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立足于技术条件和人才优势,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提高科技情报信息机构的信息采集、分析和综合加工能力,与技术交易机构共同发挥区域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二是建立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为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提供技术评价、技术产权评估、政策咨询、技术产权交易和技术培训等服务,并以中心为依托,建设省、市、县三级科技成果推广信息网;三是加快大型科学仪器及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学资源共享平台、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科学信息和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山东省科技资源优化配置[5]。

3.5 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层次结构的创新融资体系

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是一个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体系,包括政府科技投入、社会科技投入和企业创新投入三方面。从目前山东的情况看,存在着政府财力有限和企业资金短缺的双重制约。因此,建立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引导社会加大科技投入,应成为今后工作的重点。要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积极推动银企合作,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信贷支持力度。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制度,完善担保代偿评估体系,扶持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并增加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企业在鲁创办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开展风险投资业务。

3.6 建立以半岛城市群为核心、周边城市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要进一步发挥该地区科技资源相对集中的优势,围绕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和家电制造等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中央驻鲁科研单位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半岛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优势,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活力区”和“辐射源”[6]。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统筹规划。鲁南是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钢铁、能源及煤化工基地;鲁西北是重要的新能源、农用机械、纺织和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这些地区要根据各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以提高产业、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为目标,实施相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7]。

作者简介:李红(1958~),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尚勇,朱传柏.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2]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公报.2010.12.[3]吴晰.山东科技“十一五”成就[N].科技日报,2010.11

[4]魏艳,杨迅周.区域创新体系中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3):53~57.[5]山东省政府.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2006.[6]姜大明省长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

话.[EB/OL].http:///default/mingxi.[7]谢馥荟.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12):33

下载基于军地共建的四川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军地共建的四川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主创新方案研究

    自主创新方案研究 什么是自主创新?简单地讲,自主创新有这样几个关键的要素:一是属于自己的;二是创造出来的;三是新的东西。怎么样才能算属于自己,只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根据什么创......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全面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全球新科技革命的时代主旋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能否掌握自身持续发展的命脉,能否应对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区域竞争,将直接取决于其持续不......

    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读书笔记(共五则)

    1.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及模式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博士论文 作者操龙灿 本文是博士毕业论文,其框架结构是比较完善的,具体:首先说明了本文所研究问题的必要性或者说是研究意义,从而......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背景链接】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坚持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

    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最终版)

    企业自主创新研究 [摘要] 加快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其内涵及模式,来寻求我国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路径和主要措施。 [关键词] 企业 自主创新 措......

    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推荐5篇)

    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丁耀民一、宁波区域创新的创始条件 1、区位条件:宁波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的东海之滨,居全国大陆海岸线的中段,长江三角洲的东......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一、农村信用体系的涵义随后人类根据时代、背景以及学科的不同,赋予了信用多种多样意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对信用做出理解: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信用”......

    中共南昌市委 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

    中共南昌市委 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 中共南昌市委 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决定发表日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