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研究

时间:2019-05-14 16:5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研究》。

第一篇: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研究

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研究

2013年09月17日 15:25 来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年第1期 作者:孟宪文 秦作栋 薛占金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35

摘 要: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从山西省特色农产品的创新条件分析入手,提出了山西省特色农产品的创新原则,构建了山西省创新特色农产品的主体系统和运行系统。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山西省

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2041077-02);山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20113014)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黄河中游古老的农业区之一,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众多特色农产品。山西是知名的“小杂粮王国”,谷子、荞麦、莜麦等产量蜚声全国;红枣、核桃、苹果等干鲜果享誉海内外;棉花、蜜蜂、蚕桑等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部分学者[1-8]对山西省特色农产品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现状、营销策略、创建品牌等方面,为山西省特色农产品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当前农业科技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本文重在构建山西省特色农产品的创新体系。

1特色农产品的概念及特点

特色农产品是指具有特定的生产区域、特殊的产品品质、独特的市场优势,拥有一定的生产传统和产业基础,经过扶持和培育能够尽快形成适度生产规模,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产品[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产品既是一种物化的劳动成果,更是一种经济商品。一般来说,特色农产品具有以下特点:①产地的原生性。特色农产品是在某一特定地区独有的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特定地区、特定自然资源优势的结果,“原生性”是特色农产品的前提条件。②优良的品质性。特色农产品以品质独特、品质优良、功能特殊为优势,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具有一定认知度,“品质性”是特色农产品的本质内涵。③适度的规模性。包括产量的规模性、加工的规模性和销量的规模性,只有形成一定规模才能形成商品优势、竞争优势,“规模性”是特色农产品的外在表现。

2山西省特色农产品的创新条件

2.1资源优势

有人说,山西是个农业小省,因为它的量小;也有人说,山西可以成为一个农业强省,这是因为一个“特”字!如果比粮食总产量,山西在全国只能排20位左右;可如果比小杂粮、干鲜果和一些蔬菜,山西在全国是绝对的前三强。特色农产品是山西的王牌[10]。

资源是创新山西特色农产品的“根源”。山西特色农产品品种丰富,具有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优势。①小杂粮种类多、品质优、产量大。主要有谷子、荞麦、莜麦、杂豆等10多个品种,2010年种植面积100×104hm2,约占全国1/10,总产量平均在10×105t。其中谷子产量20.3×104t,居全国第1位。②干鲜果主要有核桃、红枣、苹果、酥梨、葡萄、仁用杏、花椒、沙棘、桑椹、山茱萸、柿子等。其中2010年核桃产量6.52×104t,居全国第2位;红枣产量42.1×104t,苹果产量256.6×104t,酥梨34.2×104t,均居全国第3位;葡萄产量22.0×104t,居全国第5位[11];其他品种虽然产量不是很大,但品质十分独特。③蔬菜,2011年总产量981.9×104t。其中芦笋产量12×104t,居全国第1位,在世界40多个国家占有约10%的市场份额;马铃薯产量21.3×104t,居全国第7位。④中药材,山西是传统中药材原产地之一,目前共有中药材资源1 116种,其中药用植物953种、动物药材133种、矿物质及其他药材30种,主产区优质地道药材3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品种19种。国家正式认定的地道中药材有黄芪、柴胡、远志、党参和款冬花。全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有:生地65%;党参、远志50%;黄芪、甘草40%。⑤畜牧,山西的草食畜和肉鸡饲养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同时黑猪、晋南牛、大青羊、上党毛驴和广灵毛驴等地方特有品种资源为畜牧业产业化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2市场引导

市场引导是创新山西特色农产品的“方向”。山西小杂粮的食疗和保健功能被广泛认可,形成了“小杂粮王国”的无形品牌的雏形,基本形成的小杂粮销售市场体系辐射全国大中城市和世界各地,北京、广州、上海和日本、韩国等地是小杂粮主要消费市场。芦笋、荞麦深受国际市场欢迎,蔬菜、水果常年产量的60%以上外调。老陈醋国内妇孺皆知,名扬四海,深厚的醋文化底蕴,形成了“老陈醋原产地效应”;六味斋、双合成等中华老字号享誉全国;平遥牛肉等传统食品为人称道;“沁州黄”“东方亮”小米曾贵为皇宫贡品,迄今仍被尊为米中上品。此外,山西许多其他特色农产品同样具备十分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优良品质。

2.3农民选择

农民选择是创新山西特色农产品的“动力”。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发,山西省建立了形式多样、农民自发组织的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基本组织格局。截至2009年6月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达1.86×104个,占到全国总数1.79×105个的10.4%,发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与市场、农民与龙头企业的纽带和桥梁。

2.4政府扶持

政府扶持创新山西特色农产品的“催化剂”。在资金投入上,近年来省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投资逐年递增,在安排资金时要求70%以上的生产性资金要到基地、到项目,向优势特色产业倾斜,并整合资金用于33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县建设。同时,市、县财政根据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重点给予配套扶持,进一步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和壮大。在产业布局上,积极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产业区、东西两山干果杂粮产业区三大区域的建设,规划建设了大同、晋中、运城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同时,实施了粮食高产创建、高效园艺建设、规模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增值“四项工程”,启动实施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在产业发展上,建设了一批优势农产品带、产品区和基地县,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全省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产业政策上,先后出台了减免农业税、耕地保护制度、“三项补贴”、扶持发展养殖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山西省特色农产品的创新原则

按照山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化和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发挥优势,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加工业,逐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加强营销,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努力做到规模产品有特色,特色产品上规模,促进山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实现山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3.1市场导向与产业化开发相结合。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在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基础上,适应人们对特色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生产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产品,用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发展,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3.2科技创新与能力建设相结合。针对不同区域特色,优化农业经济、技术结构,加快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大力推广成套农业技术,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重视科研条件建设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完备、人才队伍稳定工作、运行高效的支撑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持续创新的能力。

3.3发挥优势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依靠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在重点、优先发展与推广有资源条件、显著竞争优势、明显区位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时,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权益,充分考虑农民的传统习惯、承受能力和增收致富。

3.4政府主导与持续发展相结合。实施科技创新以政府推动为主,着力推动科技资源整合,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实现协同创新,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形成公益性研究和市场化开发相结合的特色农产品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完善特色农产品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创新特色农产品的主体系统

从“创新是知识的产生、扩散和使用”的角度看,区域创新系统由知识创新子系统、技术创新子系统、知识传播子系统和知识应用子系统构成[12]。因此,创新特色农产品的主体系统基本上由三部分构成,即知识技术的生产者、使用者、扩散者。具体来讲,大学和农业科研机构是知识技术的生产者,农业企业、农民是知识技术的使用者,政府、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农业教育培训机构是知识技术的扩散者。

4.1大学和农业科研机构

大学和农业科研机构是创新特色农产品的主体。一方面,大学和农业科研机构是创新特色农产品技术知识的摇篮,提供了大量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产品,他们的科研活动具有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的特点,为农业企业和农民技术创新提供知识供给。另一方面,大学和农业科研机构不仅是知识源,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和培训,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农业创新人才。

4.2政府

在创新特色农产品进程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培育创新主体和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作为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不仅制定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的法律和政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而且还以各种方式介入农业其他要素的交互作用中,是基础知识、产业共性技术和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的提供者,是国家职能的主要体现者和执行者。

4.3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农业科技中介机构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与创新特色农产品的各类主体和要素市场紧密联系,为创新特色农产品提供重要的支撑服务,在特色农产品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信息创新和人才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可以极大地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创新效率。

4.4农业培训机构

农业培训机构是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的扩散者。目前,承担农业教育培训的机构主要有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成人培训中心、农业职业教育中心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农研所、农学会也承担针对农民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任务。农业培训机构在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中的功能表现在传播、扩散农业科技知识与信息、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等方面。

4.5农业企业

农业企业是特色农产品技术创新投入、产出和应用主体。目前,山西省的农业科技、农业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程度较低,亟需创新经营方式、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在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功能。

4.6

农民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农民在创新特色农产品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农民作为消费者,需要使用大学和农业科研机构提供的农业科技产品(成果),从而促进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农民是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生产技能和农业生产工艺的实际使用者,扮演着农业科技应用与扩散的角色,因此也是创新特色农产品的主体。

可见,上述各创新主体从事不同的创新活动,共同构成了创新特色农产品的主体系统,主体系统的功能和目的是为了创造、扩散、使用现代农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提升特色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山西省创新特色农产品的运行系统

特色农产品的创新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复杂的系统,涉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创新政策和创新环境。特色农产品的创新体系是否灵活、高效、优化,必须创新运行机制。

5.1创新主体协作机制

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农业企业与大学、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形成一批科研机构,组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开发基地;共同组建科技创新团队,联合承担研究项目,开展合作研究,推动农业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共同合作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探索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农业企业与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合作研究的成果实行共享机制,由企业优先享用,实施转化。

5.2创新农业扶持政策

农业扶持政策主要有:农业财政政策、农业补贴、农业税收政策、农业保护政策,农业扶持政策对推进创新特色农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农业财政政策中拿出专项资金进行特色农产品创新,对特色农产品创新成果进行奖励;对采用或者推广特色农产品新技术、新管理模式的个人、企业进行补贴和奖励;对特色农产品创新主体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建议实行低税收政策;加强对特色农产品创新的保护,保护特色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专利,使特色农产品创新者得到真正的实惠,保护、促进其创新的积极性。

5.3创新科技投入方式

增加科技投入,是保证特色农产品创新的必要条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特色农产品科技投入机制。支持特色农产品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努力保证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科学技术的联合攻关以及新技术转化推广的资金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特色农产品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鼓励企业向农业科研和成果开发进行投入,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以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股份制或利用信贷资金等形式和方式兴办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科技合作与援助,建立起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5.4创新产品营销体系

营销是产品从制造商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形成的体系通道。营销通道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着产品价值的实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山西省特色农产品要想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消除“各自定级、各自定价、各行销路”的做法,必须创新营销渠道和促销战略。逐步建立以合作组织为核心的营销主体系统,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零售终端系统,以批发市场和统一配送为核心的产品分销系统,以品牌战略和绿色营销等为核心的营销战略与策略体系,逐步实现山西省特色农产的营销主体组织化、连锁超市常态化、批发市场功能化、物流配送高效化、交易方式现代化、营销策略规范化。

作者简介:孟宪文(1969~),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水土资源管理。

通信作者:薛占金(1971~),男,山西广灵人,副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梁俊花,冯旭芳,刘敏.山西省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1):70~73.[2]殷海善,郭芳华,郭忠.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7,35(1):8~10.[3]毕莹.山西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8.[4]王华.山西省特色农产品营销对策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8.[5]刘俊生.山西特色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09(5):245~246.[6]孟宪文,张丽珍,薛占金,等.基于SWOT分析的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4(2):96~99.[7]陈亮亮,刘养洁.基于钻石模型的山西特色农产品竞争力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346~349.[8]杨波.名特优农产品转型引领农业经济增长[J].山西农经,2010(3):6~8.[9]马海龙,何三林,李兆华.湖北省特色农产品布局规划与发展措施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6,27(4):44~48.[10]郭强.山西特色农产品在崛起[N].山西经济日报,2009-10-21(1).[11]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12]周柏翔,丁永波,任春梅.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3):135~138.

第二篇: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研究

[论文作者:白朋飞]摘 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对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对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和优势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 品牌建设 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已形成买方市场的格局,一方面源于国内农产品总量的供给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源于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抢占了部分国内农产品的市场。这种卖难的状况使得农民增产并不增收,如何改变我国农产品卖难的局面,需要多种措施和方法的并行实施。本文主要分析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现状和并结合现状提出品牌发展对策。

一、河南省发展农产品品牌的必要性

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农业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赢得竞争新优势,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实施品牌战略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

河南省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缺乏,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但农业种质资源丰富,特色产业和产品明显,挖掘和整合这些有利条件,全面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提升产业层次,对于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实施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河南省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增强,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但随之带来生产盲目性和结构趋同性问题,导致结构调整多变、增产不增收。实施品牌战略,能凭借某名牌产品广阔的市场,通过其所在生产组织体系的连接,实行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和专业化生产,形成农业区域合理分工,逐步做大规模,以优质的产品质量,获得市场认同,避免大起大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三)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需要

实施品牌战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是产业升级的基础,是今后河南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可以通过实施品牌战略,依托名牌产品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超额利润,驱动农业生产者重视科技进步,增加科技投入,在种子选用、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全过程,积极采用先进科技,实行科学管理,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农业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四)强化自主创新的需要

实施品牌战略是培育农业文化,强化自主创新的迫切需要。从深层次看,品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创新的文化。河南省农业历史悠久,通过以品牌为标志的产品形象塑造,将地方传统特色与现代产业文化有效整合,树立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竞争、市场、营销、无形资产、商标、知识产权等新理念和运作模式,大大丰富农业的内涵和发展空间,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地位。

(五)农产品销售方式的变化的要求

中国的农产品零售交易主要发生在城市交易市场,而城市农产品零售贸易方式正在由集市销售向超市销售方式过渡。超市销售方式的迅速发展为品牌农产品提供了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同时也排斥了无品牌农产品的市场进入。这就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成为一种必要。

二、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一)创建主体多元化,品牌数量大为增加

创建主体多元化,品牌数量大为增加。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引导支持下,企业和专业合作经

济组织等市场主体在名牌创建中热情高涨,成为农业创名牌的主力军。许多农业科技机构、农技推广单位也积极参与,注册了不少商标,开发了一批知名产品。一些农民种养大户创牌意识增强,或单独或联户注册,共同开发。有的由政府直接申报证明商标,供符合条件的农户使用。

(二)品牌管理手段注重标准化,产品质量大为改善

品牌管理手段注重标准化,产品质量大为改善。各地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出发点,以优势特色产业为开发重点,积极制订农业标准,建立示范区,以基地建设与市场监督为抓手,积极推行安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形成了以标准化为支撑的品牌管理手段,促进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为创建名牌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品牌创建机制市场化,农业效益大为提高

品牌创建机制市场化,农业效益大为提高。企业和协会在注册商标,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积极采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加强品牌策划、包装和宣传,提高知名度,强化“优质优价”机制,促进品牌产品的价值实现。同时,农业品牌已成为无形资产,运用兼并、转让、入股等形式,扩大品牌规模,拓展了市场空间。以品牌为主导的农产品开发,已经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三、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问题

总体上看,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建设现代农业相伴而生,通过多年的发展,得到了较快发展。但由于时间不长,基础条件差,河南省农产品品牌建设还是初步的、低层次的,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品牌建设理念不到位,品牌战略导向不明显

由于长期小农经济的影响和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一些地方政府对品牌农业引导不力,有的认为创品牌是企业的事,与政府关系不大,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不少企业认为农业品牌效益优势不明显,创建工作难,忽视品牌形象塑造和优势培育农民群众认为自己实力小,与农业企业只是产品买卖关系,创品牌与己无关,不注重产品质量。

(二)产业层次不高,竞争优势不明显

农产品品牌科技含量低,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运、加工环节科技攻关滞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精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农业企业生产规模偏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除极少部分群体品牌外,大部分农产品仍存在“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现象,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经营者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目前许多农业生产者经营的核心不是品牌而是农产品,缺乏品牌形象实力的营造,将品牌仅仅视同为商标,大多是注重品牌的识别功能和促销功能,将其打造成名牌的意识不强,不能有效地开展品牌经营。许多优质特产因无注册品牌,导致农产品土味浓,精品少,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不强。

(四)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如何打造农产品品牌,使之成为名牌,并经受住外来农产品的冲击而长久地生存下去呢?归根到底是想办法提高农产品质量,而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而在目前,由于中国农业生产是粗放的小生产经营,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农产品的品质各异,从而使得农产品品牌营销缺乏必要的质量保证。

四、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机遇

(一)特色资源优势

河南耕地地域辽阔,自然条件的差异使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产生巨大的差异以资源为依托,发挥地域优势形成名优传统农产品,成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资源依托。目前一些地区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已经初步形成了当地的名牌产品,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二)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特别是1999年《农业部关于创名牌农产品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把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作为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从政策、组织、资金等方

面大力支持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的实施,为推动农产品品牌营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三)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农产品品牌

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得到迅速发展,农业网站如雨后春笋,日益发展起来。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中国农产品品牌营销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先进、快捷的网络技术,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在网络上进行品牌传播,不仅节约成本,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已经成为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有效手段。

五、加快河南特色农业品牌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农产品品牌营销主体建设,培育品牌营销意识

目前中国农产品品牌营销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农产品营销主体缺乏品牌营销观念,品牌营销主体发展滞后。针对这种境况,首先应该大力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的品牌营销意识,树立其品牌观念,这是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先决条件。其次,针对目前中国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滞后的现状,结合农业发达国家和国内一些先进地区发展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成功经验,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的基础上,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发展,使之成为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的重要平台;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入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建设发展,使之成为农产品品牌营销的重要主体。

(二)加强对特色农产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

从农产品“特色”形成的资源条件上讲,河南特色农产品的资源非常丰富,保护好这些资源是保证特色农业顺利发展的基础。在自然条件方面,由于河南人口众多、人地比例失调,这就需要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充分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注意对耕地的保护和节约,尽快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生物物种资源方面,应加大对河南传统农业物种和稀有生物物种的普查和保护力度,加强对优良品种的培育工作,并结合河南的具体情况,积极引进适宜的种植和养殖物种。

(三)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安全质量标准体系

质量是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物质保障,而按标准组织生产管理,是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产品安全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因此应该加快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一是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标准化意识,切实加大对农产品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力度。二是突出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建设,严格实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

(四)依靠科技兴农,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必须重视科技创新,走“科技兴农”道路。一是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改善科技发展环境。二是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三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四是切实抓好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五是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以推进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网络化。

(五)增强农产品品牌的法律意识,加强品牌的保护

创立品牌不仅是成本、时间、金钱的付出,更需要法律强有力的保障。要积极做好农产品品牌的申报、注册工作,防止农产品品牌的流失。其次,要完善保护品牌农产品的法律法规,积极培育优良的市场竞争环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产品,为品牌农产品保驾护航。

(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水平

河南农业产区的水利、路网、通讯网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农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需要大力改善和提高。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物品,还可以大大降低各相关产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垂直分工和农业产业的集群化,这又会反过来促进农业本身的产品质量的提高及其营销网络的完善,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

(七)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特色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与推广、农户培训、标准化管理等,都需要资金支持,而资金正是河南特色农业发展中最为紧缺的要素。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靠政府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二是要靠特色农业优惠政策的推行,通过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等方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于特色农产品开发,多方引进资金,为民营企业和农业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河南省财政实力有限的情况下,第二种途径显得尤为重要。

本论文是《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2010调研课题》(课题编号:SKL—2010—280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银兰、沈翠珍.政府与地方特色农产品产地品牌塑造[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9月.[2]吴菊安.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J].农村经济.2009年第5期

[3]易正兰.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结合探讨[J].农村经济.2008年第8期.[4]张雅凌.河南省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意义探析[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6月.[5]黄俐晔.农产品区域品牌研究———基于主体、机制的角度[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作者简介:

白朋飞;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讲师,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品牌研究中心副主任。

第三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研究论文[范文模版]

摘要: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文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设是保证文登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不断完善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和建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过程中,更加深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创新和理论模式,必将推进文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控;控制模式

建立健全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公众健康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是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

1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意义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着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稳定,也关系着文登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等各个重要环节。实现农产品各个生产环节与过程无间隙的全程监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2对文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的分析

随着文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的日益完善,以标准化生产为载体,以质量检测为保证,创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6大监控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借鉴公安系统治安管理模式,探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把全区16个镇、办、管委按照行政区域划分为16个网格区域,确定了区、镇、村3级监管责任人,建立起功能齐全、辐射面广的网格监管模式。

3构建科学的控制体系

为实现文登区农产品‘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的管理目标。创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6大监控体系,做到“从田头到餐桌”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管。建设责任组织与体系。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担负着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使命,因此,应不断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督查督办制度、市场准入制度、事故调查处理制度、安全投诉举报制度、风险评估预警制度、生产经营档案管理制度、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制度、3级联动检验检测等各项工作模式,形成上下“统一领导、部门联合”的长效监管机制和管理、执法、技术三位一体的安全监管责任体系。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是产品质量安全首位责任人,对所生产、销售农产品质量负责。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标准化。基于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和构建体系的强大竞争力,不断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分体系标准化建设,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发挥各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基地规范化,形势多样化,生产标准化”,逐渐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农产品“三品”认定认证和品牌建设。积极挖掘龙头企业和一些重要的以合作经营为主的经济组织在标准化方面的推动作用,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构筑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技术屏障。安全监控体系的建立。加强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管。严格控制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关键环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力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抽查,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强化农产品生产消费全程监管,全面开展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适宜性评价,推行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划分,指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建立完善市场准入工作的组织管理与合理运行机制,确保将各大、中、小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100%纳入监管范围。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立。以文登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基点,敷设各镇农产品检验检测站等区域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残快速检测点,联合各企业、基地自律自主检测,完善设施建设,改善基层检测机构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检测体系的整体作用。引进专业人才,完善加强各职能部门信息共享和互认机制,形成职责分工明确、工作协调有序的检测机制和体制,有效避免重复检测、检测资源浪费等现象。建立农产品质量问题追溯体系。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对农产品实行产地编码,建立源头数据库。建立区、镇、企业(基地)、农安员各级联动的安全追溯网络体系。建立监控网络,运用信息手段,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结合名优品牌建设,规范条形码标识,逐步实现本地区农产品条形码编码的标准化和全覆盖。从产地到市场,从源头到消费者的全程智能信息监控,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问题可追溯体系。建立预警应急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例如: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月检月报制度,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强化季节性专项监督抽检等。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预警能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的有效处理。

第四篇: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体系研究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体系研究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体系研究(08-29 10:05)本文现已有

447 次点击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本、美国、荷兰、英国、丹麦、挪威等诸多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非常重视,建立了农产品管理的相应法规及配套管理体系,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策与执行体系。1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体系建设 1.1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建设

日本对农产品立法十分重视,1948年来,先后颁布实施了《出口农产品管理法》、JAS法、《农药取缔法》、《有机农业和特别农业栽培法》、《有机农业法》等等。新世纪来,日本提出发展环保、生态、旅游农业的观念,又制定了新《农业基本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包装容器法》、《食品安全基本法》,同时还配套了《农药残留规则》等相关法规和大量相关的配套规章,基本形成了一套具有较强规范性的完整体系。

日本食品安全法律可操作性较强,通过实施,一是确保了食品安全,保证消费者安全消费;二是促进了全面实施生鲜食品的原产地标识制度,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机制、提高了消费者信心;三是明确了食品安全管理主体。1.2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建设

维护公众的生命与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是美国一切法律最基本的出发点。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显然是这一主题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美国与此有关的立法也是比较多的,除了农药生产与使用、种子质量控制等方面有详实的法规外,还在食品安全供应方面有严格的法规。这方面美国先后制定的主要法令有《联邦肉类检验法令》、《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食品与药品法》,除上述法律外,还有“禽类产品检验法令”和“公共健康事务法令”等等。严格禁止任何牲畜市场所有者、营销商或代理商在家畜的接收、销售、购买、营销、饲养、饮水、移交、运输、称重和处理过程中有任何不安全行为。

美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建设体现了以下几点:一是规定严格;二是体现全过程。相关法规也包括了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贮藏和零售等各个环节,甚至从种子监控开始;三是为保证法令的实施,国会还要求政府通过颁布规章来促进法令实施。

1.3欧盟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建设

欧盟先后制定了《农产品品质管理法》、《畜产品加工处理法》和《食品卫生法》等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法规。英国、丹麦、挪威也都制定了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包括各种法规和生产、加工、流通和产品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英国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综合性法规《食品安全法》。该法十分具体和严格地规定了食品生产、销售、食品成分、卫生标准,还规定了销售和供应不适合人类食用的食品,使用虚假和误导消费者的标签,都属非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罚,有效地促进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2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2.1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日本农林水产省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门成立了消费安全局;同时,厚生劳动省设有食品安全局。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各有侧重。此外,日本在前年建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FSC),将其作为内阁的一个办公室直接向首相报告,独立履行风险评估职能,并向风险管理者即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提出有科学依据的建议。

2.2英国、丹麦和挪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英国、丹麦、挪威等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很早就围绕食品质量安全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可行的管理手段。

北欧各国强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性管理。这种全程性管理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强调要从农业投入品开始,对食品由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二是体现在尽可能地减少管理机关的数量,由尽可能少的机关对食品安全进行全程性管理。

l999年11月,英国议会通过《l999年食品标准法》,决定成立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食品标准局(FOOdSta13dardSAge13cY)。该局代表英王履行职能,并向英国议会报告工作。在新的体制下,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仍然负责兽药和农药的欧盟监控项目,并在上述领域作为执法机关。

2.3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美国在解决各种经济与社会问题中,使用最多的是法律手段,其次是经济手段,很少使用行政手段。但是,在对待食品安全问题上,他们却一反常规,设立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使用了非常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对付。该委员会的成员是农业部部长、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环境保护局局长、商业部部长、总统国内政策助理以及国家政府重组联合会主席。前三者共同担任该委员会的主席。后来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的效果证明,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成立,是确保食品安全非常重要的措施。

3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 3.1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

美国除了推广免耕农业技术,防止土壤侵蚀、推广无土栽培,提高蔬菜品质与安全外,更在综合治理农作物病虫害等方面,积累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经验。

从20世纪的70年代起,美国就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研究工作,90年代以后,有了更大规模的推广普及。现在美国大部分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及蔬菜和果树等,都先后使用了综合防治措施。其结果是,防治成本比原来明显下降,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是一个知识集约型体系,是4大相互影响要素的科学组合。这4个要素是:决策支持系统、综合防治战略和战术选择、综合防治的实施与田间作物生态系统、生物学监控和环境监控,其中最基础的就是生物学监控和环境监控。3.2日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目前,日本农业标准数量很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日本农业标准制定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起草标准。农林水产大臣根据需要委托有关单位起草农业标准草案。二是日本农业标准委员会(JASC)审议。审议完毕后,向农林水产大臣提出审议报告。三是标准的批准和发布。

农林水产大臣确认JASC审议的标准草案对有关各方均不会造成歧视后,将予以批准作为日本农业标准发布。从标准制定流程可以看出,透明度原则在这一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其次,标准制定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协商一致的原则。这一方面确保各相关方的利益都得到了考虑和体现,同时也确保JASC能够得到认可。3.3欧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建立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质量安全标准和质量安全检测标准。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予以强制执行是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首要的和最广泛的职能,也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这些标准既包括生产过程中农业投入品的控制,对掺杂、掺假农产品的一般禁令,也包括农产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允许量的具体限制,还包括产品标准和产品加工标准。

3.4荷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荷兰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健全,且涉及全过程,表现为链条式标准化控制,如奶业链条质量控制(荷兰语缩写KKM)在2000年初建立,主要是为了保证牛奶产品质量指标的实现。在荷兰几乎所有的牛奶产品都遵循KKM标准,主要涉及到兽药使用、动物健康、奶类生产程序、饲料、水、卫生、生产过程的消毒、残留量水平和环境等各个环节。KKM参与者所使用的饲料必须来自于具有GMP认证的厂家,使用的兽药必须经过GMP认证,并且要登记农户购买和使用兽药的其他具体情况。4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日本有机农产品认证与管理案例较为典型。日本农产品认证一般由中介组织承担。认证分为常规农产品认证和特殊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为特殊认证。为了获得JAS标志,生产者可以向农林水产大臣指定或认可的认证机构提出申请,生产者自愿申请认证,如经有资质的认证机构(或认可的国外机构)认证,生产的产品符合JAS要求的产品,则可以允许产品贴上JAS标志。在对JAS法的修订中,确定了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的特定JAS规格标,通过检查来确定其是否符合规格标准。即使未贴JAS标志的产品,也须标有“有机栽培番茄”、“有机纳豆”或“有机红茶”等标志。另外,从外国进口的有机食品和本国产品一样,如果没贴有机JAS标志,就不许进口者销售。

5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建设 5.1日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建有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负责农产品的监测、鉴定和评估,以及各政府委托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督检验工作。日本农林水产省消费技术服务中心设有7个分中心,负责全国47个都道府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查分析,受理消费者投诉和办理JAS认证及认证产品的监督管理。地方农业服务机构与该保持机构紧密联系。厚生劳动省在全国l3个口岸设有检验所,负责对进口农产品进行检验。农产品进入市场后,由厚生劳动省所属的市场卫生检查所进行执法抽查并予以公布。此外,还有农林水产省的JAS认证产品符合性检查和生产者(农协)、销售者的自我检查,形成了从农田到餐桌多层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5.2欧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目前,英国、丹麦和挪威的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都是第三方公正性的中介组织。ELLIPSESCIENTIFICGR0UP是英国最大的、具有领先地位的综合检测机构,检测范围包括食物、水、药物、动物、饲料、环境等。整个研究所投资超过l000万英镑,每年检测60万个样品,检测收入超过350万英镑。丹麦农产品检测工作由丹麦农业服务公司负责,农产品上市前,生产企业都主动向农业服务公司申请检测。农业服务公司不定期进行农产品抽查,如抽检不合格,由农业服务公司报政府取消行政许可,因此,入市前检测农产品已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欧盟注重加强农产品监督检查。英国农产品管理机构在1400多家屠宰加工场派驻专职检查人员,每头牲畜在屠宰前必须经检查人员验明身份,且对加工过程进行监督,在确认符合要求后才发给合格证,准予销售。5.3美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美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现在对农药残留实施严格的行政监控。美国农药残留行政监控工作由国家环保局、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和农业部3个部门共同负责。环保局负责农药登记和农药最高残留限量的制定;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监督实施农药残留限量,并负责对进口和国内市场上的农副产品、加工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农业部负责畜禽产品和农产品产地农药残留监测,并负责组织农副产品农药残留情况调查,列出不同时期残留监测重点。农业部在50个州都有农药残留监测机构,在县级设有监督检查员,负责农药使用的监督和农产品样品的采集,农场在使用农药前必须得到监督员的许可。除了常规检测以外,美国农业部还负责一些有目的的长期定向监测。农产品农药残留行政监控是一项公益性任务,所以都是政府出资支持。6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6.1农产品信息可追踪系统建设

欧盟从l997年始建立了农产品信息可追踪系统。该系统能够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追踪检查产品,具有溯源功能。英国从2000年开始,英国农业联合会和全英4000多家超级市场密切合作,建立了严密的食品安全“一条龙监控机制”。英国公民在市场上购买的任何食品,如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等,如发现有问题进行投诉后,监督人员可以很快通过电脑记录找到这些食品的来源。丹麦为肉类加工食品建立了完整可靠的可追溯链条系统,即某种肉类生产而言,要求企业生产所用的原料都有原始来源记录、使用记录和流向记录,其制成品的运输、销售等环节也要有连续记录。

在可溯追踪信息系统建设时,许多国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农民组织的作用。英国农业联合会和全英4000多家超级市场联合,建立可溯追踪信息系统,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加入协会的生产商其产品不准进入这4000多家超市。丹麦成立猪和屠宰联合会,从生猪养殖、屠宰和加工都实行了安全标准,95%以上的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以合作社方式完成。

6.2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

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公众的知情权,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也不例外,因而他们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工作。如英国《食品法》规定食品标准局对其检测所得的任何信息,除依法不得公开的外,其余都可向公众公布;同时,还可就有关农产品安全方面的消费者利益问题向公众提供建议。这种制度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公众的利益,而且在客观上使违法者商誉下降,也使其产品难于销售。6.3食品召回制度实行

食品召回制度,是指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在获悉其生产、进口或经销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缺陷时,依法向政府部门报告,及时通知消费者,并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收回问题产品,或者予以更换,或者进行赔偿,或者采取其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以消除缺陷产品的危害风险。美国产品召回制度是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主导下进行的。负责监管食品召回的是农业部食品安全检疫局、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前者负责监督肉、禽和蛋类产品质量和缺陷产品的召回,后者负责管辖肉、禽和蛋类制品以外食品的召回。

第五篇:特色农产品汇报材料

林业局特色农产品汇报材料

一、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现状

Xxx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自然气候条件的优越,大部分区域非常适合发展特色林果业。产出的果品颜色艳,风味浓,口感好,特色十分明显;现已初步形成了葡萄、苹果、桃、杏、樱桃李等林果基地,已成为调整优化农业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特色林果业面积16.3万亩(其中,葡萄4.6万亩、苹果4.3万亩、樱桃李1.2万亩、桃1.9万亩、杏2.3万亩,其他2万亩)。建有8个林果示范园,面积达到1080亩,全县果品出口认证林果面积共13300亩;全县储藏保鲜库容量达15000吨。

二、基地建设发展思路、目标任务,采取的各项措施

1、基地建设发展目标、思路。建设“两条林果业基地产业带”,总面积控制在25万亩。一是在沿山逆温带,建立以发展苹果、桃、西梅李、樱桃李、树上杏等为主的林果产业基地;二是在平原区沿218、312线、乡镇一线,建立以发展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为主的葡萄产业基地,构筑具有霍城特色的林果产业框架。

2、采取的各项措施。一是科学规划,规模发展。结合我县的实际,确立主导产业和主栽品种,确立葡萄、苹果为主栽品种。坚持扩量与强化管理、普及良种、提高技术和增强效益并重,尽快把林果业建设成为既具有品质优势,又具规模优势的支柱产业。二是强化管理,提升水平。坚持做到高标准建园,高效优质管理。广泛发动,组织广大干部走村入户动员群众,为群众算细账、算效益账、算长远账,转变观念,努力提高农民发展林果业的积极性。通过强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服务队的“传帮带”不断壮大林果业技术人员队伍。三是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加快林果业发展的措施,我县制定连片种植林果优惠政 1

策,利用争取到的中央预算内资金,鼓励果农林果进大田、进好田,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战略,集中连片规模推进林果发展,调动发展林果业的积极性,凡种植经济林树种且连片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经济林地块均予以补助。

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基地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发展成效不明显。林果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发展林果业前期要投入大量资金,且回收期较长,林果基地的发展从果农培训、苗木繁育到基地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不足,制约了特色林果业的发展。

2、专业技术队伍继急需加强。随着特色林果基地的快速发展,现有的林业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凸现,果农的管理技术水平偏低,对林果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加强林果技术队伍建设也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加强本地技术队伍的培训,另一方面加大技术人才的引进。

3、果品出口基地认证、品牌商标注册等工作有待于加强。目前,林果出口潜力巨大,但却遭遇出口瓶颈,只有让林果产品穿上了靓丽的“嫁衣”,才能让林农得到实惠。坚持把开拓国内、国际市场作为实现霍城林果业走出去、上水平的关键措施,通过狠抓基地认证,促进了林果产业迈上新台阶。

4、林果产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受林果产品销路不畅及雹灾、冻灾等自然灾害侵袭,林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的积极性受挫。

四、对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转变林果业发展模式。一是找准我县林果业基地建设的方向和当前要突破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发展质量效益型林果业,突出重点,有进有退,用现代经营形式推动林果业发展;二是突出发展林果产品加工业,千方百计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我县林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形成一批竞争力强、优势明显的林果业产业基地;三是

扶持壮大林果业专业合作组织,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林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和推介会,打出霍城品牌;四是大力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果品生产基地认证,出口注册果园登记申报,建设一批外向型林果业基地,努力提升霍城林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加强林果服务队伍建设。通过采取果农技能培训、良种

普及推广、低产果园改造、树种品种调优、矮化密植丰产栽培示范、有害生物防治、强化有效株数的栽培与管理理念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了林果基地的管理水平和产出效益。林业部门和林果业技术服务队要坚决把果树管理工作放在当前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落实,把精细、科学的管理手段贯穿于基地建设的全过程。坚持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制度,抓好基地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3、加强林果业灾害防控体系建设。一是强化灾害防控意识,加紧在果农中普及灾害防控技术,形成群防群控,把林果基地灾害防控措施落实到基地建设各项工作中。二是针对我县林果业突发性灾害开展研究,制定措施,进一步提高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基础保障能力和林果业灾害防控整体水平。三是延伸灾害防控服务网络,扩大服务队伍,立足乡镇,面向农民,开展及时有效的灾害防控服务,形成灾害防控全覆盖。四是进一步完善林果业灾害防控应急机制,林业、气象、水利、农业、农机、科技等部门协作配合,共同推进林果业基地灾害防控工作。

下载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提纲

    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提纲一、“十一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发展回顾(一)主要成就(二)主要做法和经验二、“十二五”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

    吴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特色实践研究

    吴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践研究 (中共吴江市委党校课题组) 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一定时期内生产发展、消费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社会管理的基本属性,是市场......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创新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创新 大水学校 徐沙沙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具有导......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材内容体系及特色研究(汇编)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材内容体系及特色研究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材内容体系及特色研究 摘要: 通过对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教材的调研,......

    建立特色体系

    几点看法 根据一个周的了解,对本公司的现在及未来的几点想法如下: 1. 制定合理适用的技术-市场流程和制度,从产品的立项到方案达成,建立相关 的交流流程和方式等。 2. 相关技术......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杭州三园茶业有限公司》 为进一步提升我公司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全程监管能力,探索在农业系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的经验和模式,在上级有......

    2016农产品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2016农产品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环境,培育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诚信意识,根据《食品安全法》、《农产品......

    浅谈如何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精选]

    龙源期刊网 http://.cn浅谈如何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作者:张根良1 刘新发 高敏 钟吉林 钟瑞锋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7期摘要:本文论述了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