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政协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文章标题:关于加强政协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也是政协工作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区政协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的要求,坚持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观念激活政协工作,在加强委员学习、改变例会形式、开展调研视察、组织委员活动、办理委员提案及自身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
果。政协自身建设得到加强的同时,也促进了政协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但是,如何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区委对政协的工作的领导;如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协履行职能的各项制度,逐步将一些成熟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和实效;[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帮您找文章]如何进一步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的交流,发挥党派、界别作用;如何进一步发挥好委员的主体作用以及加强政协机关的自身建设等,都是做好新形势下我区政协工作必须回答的问题。近期,政协办公室和区委党校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和《政协章程》,参考了大量文献和兄弟市、区、县的做法,进一步认识到增强政协工作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以下建议。
一、增强政协工作创新能力是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必须随着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政协工作也不例外。中共中央《意见》中的许多新的提法,正是自人民政协成立以来的各地政协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只有不断增强政协工作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1,思想观念的创新是政协工作创新的前提和条件。因为,只有具备强烈的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欲望,才能激发积极的创新能力。我区政协在履行职能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规范性的东西,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但时代在发展,对一些惯性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僵化观念,我们要防止,要破除。
2,工作内容的创新是政协工作创新的基本要求。因为,创新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区政协工作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必须在工作内容和成效上得到体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区政协履行职能必须遵循的原则。随着党委在各个时期中心工作的变化,区政协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变化。譬如,今年举办的“加快新城发展,促进经济繁荣”政协论坛,工作内容涉及很多领域,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大胆实践和创新,把政协论坛作为落实区委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促进建邺发展、繁荣和谐的重要工作来抓,充分发挥政协联系面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以促进发展为履行职能的首要任务,积极建言献策。只有这样,我区政协工作才能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着力解决履行职能中的薄弱环节是政协工作创新的强大动力。政协的民主监督历来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民主监督的内容、对象、方式和效力,一直缺乏明确的界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政协的提案、社情民意等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阅批,对办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各部门办理情况却不平衡,如有的部门对社情民意办理的反馈就不够及时。因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措施,加大对提案、社情民意等工作的督查,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办理。同时我们要用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的内容,创造更多贴近现实的监督形式,更有效地履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职能。
二、我区政协工作创新的具体实践
政协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源于创新。我区政协领导形成共识:只有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政协事业才能适应新形势;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政协事业才能实现新发展。近几年,我区政协紧紧抓住“十运会”、“绿博会”等工作节点,围绕加快新区发展,促进繁荣和谐的总体目标,在推进政协工作“三化”建设中,努力实践“三个创新”。
1、政治协商形式有所创新。自九届政协成立以来,我区政协紧紧围绕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履行政协三项职能中,大胆探索和创新政治协商的形式。一是创新全委会协商议政的形式。在九届一次、二次、三次、四次全会上,委员们围绕“一府两院”的报告,针对全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目标,积极在会上建言献策,仅在今年第四次全会期间,就收集整理委员提出的建议23条,其中有16条建设性的建议被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采纳。二是创新主席会议、常委会议重点协商的形式。每次主席会议、常委会议,凡是涉及到全区重要工作目标的,都邀请区政府分管区长到会,认真听取情况通报并组织协商讨论。在视察中,还邀请有关专委会的委员参加,充分发挥委员的作
用,对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办公室以提案、社情民意等形式,及时报送区委、区政府。仅去年以来,政协共召开主席会议21次、常委会议9次,先后就新区重点建设项目、整合区改造、城市建设与管理、征地拆迁、财税与招商引资、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23项全区重要工作组织视察、听取区政府分管区长和有关部门的情况通报,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设。三
是创新专题协商会议的形式。各专门委员会锁定新区建设中的工作重点,按照“少而精、专而深”的要求,集中就全区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与区政府有关部门开展专题协商,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近两年来,各专门委员会紧密围绕新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教育布局、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工作,共开展了40多项专题协商活动,促进了工作,取得了实效。
2、民主监督机制有所创新。民主监督是政协主要职能之一。近年来,我区政协紧紧结合新区特点,在民主监督的内容、形式和制度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一是在监督的内容上突出了重点。区政协围绕加快新城建设中党和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的征地拆迁速度与拆迁补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新区教育布局,老城改造和社区建设等重点问题,以提案、社情民意、课题调研等形式,向区委、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了许多积极性的建议。据统计,近四年来,各界别委员共撰写提案360余件,反映社情民意120多条,完成调研课题17个,有的建议和调研课题得到了区委、区政府以及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新区建设与发展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二是在监督的形式上拓展渠道。我区政协针对主席、副主席直接参与新区道路建设、征地拆迁等重点工作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在参与中实施民主监督。按照“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建议、促进工作、共谋发展”的原则,在参与中有效地实施监督,促进被评议单位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既创新了民主监督的形式,又实现了政协工作与部门工作的“双赢”。三是在监督的制度上不断完善。2002年,区政协首次开展对区市容局进行民主评议,取得了一定效果。为了进一步巩固评议成果,第二年政协又对区市容局的作风建设情况进行“回头看”,通过查找问题,进一步制定了整改措施,使得市容局的工作得到了全面提升。在2003年南京市市容行风建设评议中,取得了全市市容执法部门行风建设评比的第一名。
3、参政议政机制有所创新。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政协参与全区重大决策,对政协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都及时采纳,在新区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党政重视,指导得力。区委和区政府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每年都给政协出题目、交任务,并及时指导政协围绕工作中心,积极开展视察调研活动,对政协提出的建议,党政“一把手”不仅亲自阅批,还认真督查有关部门的办理结果。二是政协主动,积极参与。我区政协除认真办好区委、区政府交办的研究课题外,还选择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向党和政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2004年,政协针对河西征地拆迁中,失地农民就业、住房、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撰写《关于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的思考与建议》的调研报告,引起了区委、区政府和市委的高度重视。对推进全市征地拆迁,维护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三是部门支持,狠抓落实。党政部门接到政协提交的调研报告、提案或建议后,多数都能做到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能办的立即办、暂不具备条件的及时给予明确答复;涉及多部门的则积极沟通协调、急事急办,并能在办结后以书面形式及时向政协反馈。
三、增强我区政协工作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为更好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意见》精神,更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现区委“四大名区”奋斗目标,并不断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区政协应着力增强四个方面的创新能力:
1、创新工作思路
政协履行职能,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创造性地开展政协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要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建邺政协的一切工作都应服从和服务于建邺经济建设、城市管理、社会发展这个大局,要始终把围绕大局履行职能当作政协工作的第一要务,议大事、谋大略,做到同党委合心、合力、合拍,同心同德。二要正确处理“有为”与“有位”的关系。区政协在工作中要树立“有为才有位,有位应有为,无位也有为,争为不争位”的意识,努力靠自身实实在在的工作赢得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认同,不断扩大政协的影响力。三要正确处理好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要坚决摒弃被动应付、无所作为的观念,主动工作,勇于开拓,超前思维,超前谋划,自觉选择那些事关大局、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去做。
2、创新工作方式
中共中央《意见》的颁布与实施,为我区政协履行职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要按照《意见》精神的要求,不断创新政协履行职能的方式和途径。专题协商,寻求突破。每年一次的政协全会,每季度一次的政协常委会议,每个月一次的政协主席会议,以及不定期举行的常委专题座谈会和各界代表人士参加的协商座谈会等,都是《政协章程》规定、已成惯例并行之有效的政治协商形式,应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这些形式的作用。在政治协商的过程中,一要注意发挥政协组织界别众多和智力雄厚的优势,努力实现协商形式多样化、规范化和增强实际效果的统一。二要不断加强对口协商工作,各专委会要建立与党委、政府对口部门的联系,互相通报工作,共同研究、协商决定开展各项活动,做到沟通情况与提出意见、建议相结合,督促落实与帮助解决问题相结合,有效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要积极探索政协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专题协商的有效形式,改进方式,以求实效。常委会议和主席会议,可邀请部分与议题相关的委员参加,并请他们建言献策、谋划支招,扩大委员参与面;会前,对协商对象要做到“学习在前、调研在前、视察在前”,认真谋划、充分准备;会后要及时整理报送。专题调研,注重质量。要按照党委重视、政府支持、群众关心、政协力所能及的原则,在提高调研水平和建言立论质量上下功夫,把握好宏观性和超前性,权衡好时效性和实效性,注重于建设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新我深”,做出效果。要不断总结区政协与区委党校联合搞调研的经验,努力使调研报告做到理论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前瞻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宏观建言与微观献策相结合,既符合上级指示精神,又符合群众意愿,还切合本区工作实际,有一定的高度和实用价值,以取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专题视察,讲求实效。专题视察是政协履行职能的一种重要形式,要围绕中心,选好题目,着眼效果,精心组织。视察前要主动与党政有关部门沟通协商,取得共识,使视察单位提前将政协视察纳入阶段性工作日程。同时还要认真制定视察实施方案,组织参与视察的委员学习有关文件,了解有关情况,做好相关准备。视察中,尽可能争取党政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提高视察效果。第三,跟踪服务,力求建议转化为决策参考。民主监督,加大力度。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不断加强民主监督的力度。一是要牢牢把握民主监督的本质是扩大民主,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使各界各方的不同意见、建议充分发表,通过充分发挥民主来加强民主监督。二是要牢牢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我国民主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保持民主监督的生机与活力。当前,完善民主政治制度,扩大党内民主,发展基层民主,重视新闻媒体和网络民主,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特征,区政协应高度重视和研究这些新特征,加强和改进工作,密切与各界人士的联系,及时反映社情民意,使民主监督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群众,不断增强实效。三是要努力探索民主监督的新的有效形式。近年来,随着监督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区政协总结和坚持了许多监督形式,收效良好。在继续沿用这些载体的同时,要探索新的有效形式,如建立听证会制度,使之成为知民情的直通车、聚民心的连心桥和政府决策与民众意见之间良性互动的纽带;建立健全双向交流会制度,邀请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直接与委员就有关问题进行对话协商、听取意见;建立健全群众旁听政协会议制度,就涉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邀请群众代表旁听并允许在会上发言,积极稳妥地扩大人民群众直接、有序的政治参与,提高政协民主监督的参与面和影响力。特别是要探索民主监督与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相结合的立体监督体系,增强民主监督的约束力。
3、创新工作载体
创新政协工作载体,拓宽信息渠道,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宣传,扩大人民政协的影响力,是做好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有效途径。拓宽社情民意信息新渠道。反映社情民意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也是我区政协近年来一直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首先,区政协要主动为委员反映社情民意做好服务工作,提供“三个方便”。一是在委员所在的社区建立信息联络站。办公室通过联络站,直接了解委员在社区捕获的信息,方便了委员更好的了解社情民意;二是设立主席电子信箱、开通热线电话。方便委员有关政策咨询,减少委员投送信息的环节。三是建立主席接待日。把每周二定为“法定”接待日,每位驻会主席按月“轮岗”,方便与委员面对面交流。今年,区政协在南苑街道健园社区设立政协委员社情民意联系点,把委员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区,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项创新工作。要加强对联系点工作的指导,不断总结和推广联系点的工作经验,下半年,要在条件成熟的社区多设立几个这样的联系点,不断拓宽信息的渠道,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社区“三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其次,区政协还应在做好委员的知情服务工作方面,为委员建言献策搭建好平台。一要广开言路,经常组织委员开展大组协商活动。结合新区在规划建设、招商引资、发展教育、征地拆迁等方面,老百姓反映多的问题,认真组织委员参加各类协商活动。二要广献良策,要充分发挥政协网站作用,为委员建言献策广辟途径。三要集聚人气,丰富和活跃政协各专门委员会的工作。区政协要结合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意见》精神,制定和完善《加强专委会领导的工作意见》,把专委会“工作规则、视察规定、考核办法”等作为“意见”的主要内容,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提高政协各专委会开展活动的组织能力和水平。开辟宣传工作新阵地。要把宣传工作作为进一步活跃和促进政协工作,调动和激发委员履行职能的积极性,扩大政协社会影响的重要工作来抓。要在办好政协简报的同时,积极向《人民政协报》、《江苏政协》和《南京政协》等报刊报道和反映我区政协在履行职能中的做法和经验。同时,要适时调整区政协网站栏目,及时更新网站内容,及时报道政协的工作动态和委员的先进事迹。
4、创新工作机制
要积极推进工作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履行职能的新机制。构建激励机制。为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激励他们更好地参政议政和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区政协要进一步完善优秀委员和优秀提案评选实施办法,建立委员履行职责情况述职、考核制度,适时将委员参加政协会议和活动的出(缺)席情况向委员反馈,切实加强委员管理。对优秀委员和优秀提案,在政协年会上进行表彰,不断增强委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鼓励更多的委员关注政协工作、热心政协工作、投身政协工作,提高全体政协委员履行职责的能力。构建考核机制。要制定和完善《关于加强政协委组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政协宣传工作的意见》,补充和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情民意工作的意见》,明确任务,提出要求,加强考核。
《关于加强政协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建议》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加强政协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第二篇:政协与党执政能力建设情况思考建议
人民政协的建立承担了创建人民民主共和国政治结构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奠定了合法性基础。
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下,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一致赞同下,于建国前夕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在取得解放战争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以后,于1948年颁布了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
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必须召集一个包含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选举代表这个共和国的联合政府,才能使我们的伟大的祖国脱离半殖民地的和半封建的命运,走上独立、自由、和平、统一和强盛的道路。”[i]各民主党派和各族各界人士热烈响应了这一号召,并认真参与了相关的筹备工作。1949年9月21日至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人民政协正式成立了。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承担起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会议“按照新民主主义的原则,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于北京,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采用了义勇军进行曲为现时的国歌,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世界公元,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ii]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次会议,包含了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的代表,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意志,表现了全国人民的空前大团结。”[iii]。
毛泽东又强调新政治协商会议:“这是一个共同的政治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政治基础,这也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政治基础。这个政治基础是如此巩固,以至于没有一个认真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民主人士提出任何不同的意见。大家认为只有这一条道路,才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正确的方向。”[iv]由此可见,人民政协的成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各族各界民主人士的认同,人民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光荣地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奠定了法律基础和政治基础。
二
执政基础是执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执政党的群众基础与阶级基础关系着执政党的生存与发展。人民政协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人民政协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为恢复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比如,协商讨论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稳定物价、对财政经济工作实行国家统一管理和统一领导、关于调整工商业方案以及关于土地改革、惩治腐败、惩治反革命等发面的重大决策事项。在完成了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历史使命之后,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和协商机构,继续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实际出发,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我国实行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的基本架构。在整个架构之中,人民政协作为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广泛协商,体现了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首先是作为党的一项执政能力提出来的。2004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报告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多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
第三篇:XX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国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正在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市要充分认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侨乡城市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一、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提高我市技术创新能力目标,加快技术创新环境建设,积极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努力促进科技长入经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实现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三连冠。科技的进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43.5亿元,财政总收入16.0亿元。
1.科技管理体制不断健全。我市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三级科技工作领导体系,科技管理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并先后制定了《XX市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方案》、《XX市科教兴市战略实施方案》、《XX市科技奖励暂行规定》等多项科技政策,出台了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优化了科技创新环境。
2.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聘请三批共41人省内外专家教授,成立了XX市技术创新工程专家顾问团,作为我市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中的智囊团和技术后盾。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举办科技“展洽会”、专家“季谈会”和专题讲座等活动,架起了企业与高校联姻的桥梁,促进了产学研相结合,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先后成立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人才交流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3个创业类服务机构、2个市直科学研究所、23个民营科学研究所和8个行业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健全市、乡、村三级科技服务推广网络,对促进企业、农业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先后制定《关于选拔管理优秀拔尖人才的意见》、《关于做好人才智力引进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等政策,营造了引才、育才、用才、聚才的良好环境;与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我市建设高等院校研究生(毕业生)实践基地;在抓好乡土技术人才培育的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工作的力度,先后引进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700多人。
4.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十五”期间,我市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56项,其中国家级19项,省级28项,泉州市级64项;科研成果硕果累累,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项,获泉州市科技创业奖1项、科技进步奖23项,获XX科技创业奖2项、科技进步奖33项、科技协作奖3项;专利授权量977件(不完全统计),其中发明专利17件,实用新型专利216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名牌产品数量增长较快。截止2005年底,全市拥有省高新技术企业17家,泉州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家,省、泉州市专利工作试点企业5家,泉州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2家。同时,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国家免检产品8个,省级名牌42个。
5.企业科技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我市广大企业越来越重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发展,逐步确立了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品升级、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发展途径。企业迫切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科技信息,协助企业引进人才、技术、资金、项目,帮助企业与科研院所搭建合作平台,希望政府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是急需和实用人才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广大企业还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各届科技“展洽会”、“季谈会”,部分企业更是充分利用“展洽会”、“季谈会”的活动间隙时间,主动邀请专家教授到现场帮助解决技术难题。
二、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问题
目前我市是一个经济大县(市),但还不是一个经济强县(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创新能力薄弱。当前技术创新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科技创新环境滞后。一是乡镇科技工作体制不健全。各乡镇虽然都配有分管科技的领导和科技专干,但由于没有具体的考核制度,造成乡镇的科技工作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2005年,我市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953万元,仅占财政支出1.24%,低于泉州市的平均水平,而且科技三项费用未能全部用于科技研发上。三是个别政策兑现不及时。上级制定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部分兑现不及时,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四是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融资途径单一,企业贷款困难,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据调查,65%以上的企业认为资金不足阻碍了技术创新的进行。
2.企业创新意识不浓。目前,大多企业主仍错误地认为创新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或者只是生产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没有认识到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开发主体和应用主体。由于我市的许多企业还没有真正融入到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去,因此企业主普遍只看重企业眼前利益,这是导致他们对自主创新不够重视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据调查有近30%企业认为技术创新不重要。
3.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我市产业组织专业化程度不高,企业组织机构尚未从传统的“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同时,企业规模较小,效益又不高,企业之间关联度低,难以形成有规模的资金链和技术链,因而不能担负起昂贵的开发成本,导致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只能一直跟在别人后面跑。因此,对市场反应速度慢,产品更新周期长,跟不上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据调查有近50%的企业认为开发成本高是技术创新的“绊脚石”。
4.科技人员资源短缺。长期以来,我市产品技术主要依靠外来引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缺乏科技人才,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的拥有率较低。在人才总量方面,全市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只有317.41人,总量严重不足。在人才结构方面,高级、中级职称分别占人才总量的4%、24%,全市高层次人才储备紧缺,缺乏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在人才稳定方面,由于我市自身优势不明显,一直摆脱不了“引进来留不住”的怪圈。调查表明,近40%的企业认为缺乏技术开发人才,企业吸引人才的环境尚未形成。
5.科技推广力量薄弱。一是科技服务推广机构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定位不明确,大多数服务机构是政府创办的事业单位,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二是科技服务推广机构发展不平衡,机构规模小,资源分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效率差,服务意识不强。三是支持服务推广体系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流动不畅通,不能形成专业化分工和网络化互动的关系。在调查中,有近30%的企业认为技术信息的渠道不畅,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
三、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是增强我市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关键。“十一五”时期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健全完善内部创新机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步培育出一批创新能力强、技术水平高、成长性好,在生产技术和重点产品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为现代化工贸侨乡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组织领导。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真正把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建议建立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创新体系建设纳入考核指标,对职能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进行科技责任制考核。二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挥税收、信贷、土地等政策调节作用,通过产业集群的内在竞争机制,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石材陶瓷、纺织鞋服、水暖阀门、塑料化工、粮油食品、纸品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和机械汽配、电子信息、家私装饰、工艺制品等新兴产业,逐步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三是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专利保护条例》,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障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有效保护专利权人的权益。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生产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抢占市场高端。执行省、泉州市以及我市对专利权人的有关扶持、奖励政策,激励企业(个人)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建设。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增加政府引导性的科技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资稳定增长机制。运用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投入,发挥企业科技投入主体的作用。积极发展各类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组织),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技术创新领域,逐步建立多种资金来源、多种组织形式、多层次结构的中小企业投融资渠道。
2.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建设创新人才高地。一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落实好人才工作的有关政策,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切实做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提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二是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强“XX市2122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切实做好《2005—2009年XX市国家公务员提高学历层次教育的实施方案》的实施,加大对优秀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对后备人选实行动态管理和重点培养。三是加强非公经济人才建设。非公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已成为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要加强培训,构建民营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机制,创造优惠宽松的人才政策环境;注重激励,有效聚集科技人才,激发人才创造活力,促进民营企业的良性发展。四是实施柔性的人才引进政策。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逐步建立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人才交流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为龙头的“人才驿站”,广泛吸收海内外高级人才、留学人员来XX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同时,通过实施重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来吸引、培养及集聚人才,达到建设我市人才高地的目标,逐步形成创新体系的智力支撑体系。
3.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一是强化自主创新观念。充分利用电视专栏、报刊、网站等宣传阵地以及举办有针对性的培训、讲座,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培训,逐步提高其文化素质和经营水平,引导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意识,逐步实现由跟踪模仿的渐进式发展向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转变。二是加快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重视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对提高行业技术创新水平,促使行业技术创新从低水平的技术繁衍向高层次的创新转变,增强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要加强我市各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的建设,切实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组织行业关键性、共性技术攻关,带动我市企业的自主创新,提升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三是重点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产业集群是从整体上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现代化工贸侨乡城市的重要内容。要按照突出重点、优势集成的原则,重点建设我市石材产业群、水暖器材产业群、消防器材产业群、粮油食品产业群、纺织鞋服产业群、建筑陶瓷产业群、电子机械产业群等,提升我市特色产业集群的规模和水平。四是加快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功能齐全的科技园区,提高服务水平,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聚集基地的形成。加快各类专业孵化器建设,使创新主体和相关要素在孵化器内高度聚集、交互作用,成为XX重要的创新源。
4.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建设创新服务平台。一是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并优化科技资源,建设以科技经济部门、学校、电信、图书馆、各专业网站为依托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科技文献、标准、信息等服务;继续开展好“科技展洽会”、“专家季谈会”活动,利用高校(院所)、专家教授的技术信息资源为我市企业服务;发挥现有2个市直科学研究所、23个民营科学研究所和8个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的潜力,组建若干具有较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民营科学研究所或重点科技创新基地。二是加强技术创新专家顾问团工作。进一步完善专家顾问团的领导系统,创新专家顾问团的组织方式和运作方式,建立专家顾问团活动专项经费,充分发挥专家顾问团的智囊作用。三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根据我市产业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扶持和市场导向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力量兴办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争取在五年内,建设3至5个专业化、规模化的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提高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四是重点建设创业类中介服务机构。尽快组建创业服务中心,并以此为龙头推动高新区和孵化基地的建设。根据我市工业体系特点,加强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为重点的创业服务类中介机构的建设,强化服务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五是大力发展科技咨询服务中介机构。大力发展包括市场调查、法律咨询、信息服务、产品设计、科技评估、专利保护等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科技咨询类中介机构。同时,要加强行业技术开发中心、行业协会和商会的建设和管理,主导产业、重点行业要设立具有法人资格的行业技术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资源整合、成果推广、市场开拓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5.积极发挥侨乡优势,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一是建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针对我市民营企业科技实力相对薄弱的不足,积极探索与高校(院所)的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合作研发,实现信息互通、实验室共用、研究经费共担、研究成果共享。支持企业采用委托研究、共同开发等形式,加强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合作,逐步实现与高校(院所)的融合互动,使其成为培养高级储备人才、孕育重大创新项目的重要基地和载体。二是加强对台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发挥我市对台区位优势,建立信息、资源、成果、市场共享机制,推动南台科技合作。建议以闽台农产品市场为依托,建设南台农业科技研发中心,组织开展南台合作研究和商品贸易,建立南台农业科技合作项目库,增强企业对台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南台工业科技合作基地,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以企业为载体,利用台湾产业技术转移时机,推动南台工业技术合作,扩大对台招商引资领域。三是实施科技兴贸工程。充分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机遇,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发展目标,面向港、澳、台和海外,坚持高技术引进和适用技术引进相结合、资本技术引进与智力引进相结合,组织我市企业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招商、技术交易活动,促进技术、人才、信息的交流与引进;同时,发挥侨乡优势,努力引进国内外对我市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新技术、新成果,抓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外向型科技企业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企业自主创新的十个问题
一、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今年召开的两会和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是讨论新型工业化道路。而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当中,特别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那么,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什么?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政府是支持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起什么作用?他们应该是合作者。这三者之间又应该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分工与互动关系呢?
政府支持企业的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资金的投入、政策的引导等;此外,政府还要负责组织及进行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成果对于应用类研究有极大的帮助。为什么说科研院所跟高等学校是合作者呢?任何科研成果,如果不转化为市场化产品,而是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最后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那无论这成果如何尖端,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都是乏善可陈的。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要靠企业。我们现在既要拿出成果,更要能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提高我们技术水平最重要的方面,也是我们产品能够打入国际市场的主要依靠。企业的自主创新跟市场的需求是分不开的,自主创新应该在市场导向下进行。这里讲的企业自主创新是应用型;国家支持的基础研究要深思熟虑,从国家长远的、远大的目标来着想。企业创新一定要有市场需求,没有市场需求就谈不到企业的自主创新,有了自主创新以后,我们国家整个的经济面貌将会改观。中国将不仅是一个制造中心,更将成为世界的创造中心、创新中心。
二、品牌是靠不断的自主创新来支撑的
品牌的重要性已毋庸多言。树立了品牌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吗?不行的。品牌是和产品连在一起的,而任何产品都有它的生命周期。根据现在国际竞争的态势来看,现在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在不断地缩短。所以品牌要靠不断地自主创新来支撑。应该看到,每一个行业都有发展的空间。按经济学的观点,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只有采用夕阳技术的企业才是夕阳产业,夕阳技术突破了、更新了就不是夕阳企业了。所以每个企业必须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现在企业都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品牌是企业进入市场的敲门砖,品牌是保护我们国内市场一个防护堤,有自主创新的企业会使自己企业的品牌更红火。
三、政府在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要加大对新兴行业的支持力度
新兴行业一般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国,莫不若此。新兴行业之所以新,说明过去没有,所以一开始建立都是很弱的。同时,新兴行业的利润率也是事前无法预料的。要冒很大的风险,利润率又不可预期,企业就不愿意做。所以如果没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新兴行业的发展就难以渡过其体弱的幼年期而茁壮成长起来。因此,国家产业政策中最要紧的一点,应该是扶持新兴产业。国家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国家对新兴行业应该有资金上的支持。这方面倒并不一定直接给钱,可以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比如在税收、金融方面给予支持。
2.国家对新兴行业的产品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知识产权缺乏制度性保护,就没有人愿意搞创新。
3.在行业准入方面应该贯彻落实“非公经济36条”。现在有人经常讲,行业准入是一道玻璃门,看见了但就是进不去,因为还存在一道玻璃门。怎样打破这道玻璃门,这需要政府下决心,各级政府要坚决贯彻落实“非公经济36条”,消除各种行业公平准入的障碍。这里面会遇到三大障碍:第一个障碍就是行业垄断。行业垄断的形成非常复杂,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和既得利
益结合在一起。第二是地方封锁,或曰地方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同样是不愿意玻璃门取消的,它也跟利益结合在一起。第三个困难是现在还缺乏重要行业的技术标准。行业准入该不该要门槛?要门槛,但门槛应该是透明的,一视同仁的。在打破行业垄断的同时要提出技术标准,以达到技术标准作为进入某行业的资格。把技术标准公布出来,够技术标准的就可以进来,不够标准再继续努力,创造条件。这样既实现公平竞争,又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但技术标准不应该是由政府单独制定的,现在有个不良倾向是部门利益法制化,立法过程及标准的制定也存在垄断的问题,这同样是不公平的,应该通过包括政府、学术界、企业界等在内的各个方面来共同讨论。程序正义才能保证结果公平。
四、创意是创新的基础
自主创新分两类:一类是原始性创新,一类是引进消化后的再创新。两类都是创新,但两类相比更重要的是原始性的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后的再创新也很重要,同样有用。但如果缺乏原始性的创新,这样的自主能力创新建设还是不完整的,起码是重要的一环没有放进去。原始性创新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先有创意,“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没有创意谈不上创新。我们现在中国真正缺少的恰恰是在创意方面的实践能力,包括缺乏有创意能力的人才。如果我们能有更多的企业从事创意工作,拿出思想,然后再跟其他的企业联合起来,我们在技术方面的创新可能就要走得更快、更有效。这是自主创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环节,我们对此要有足够充分的认识和长远的眼光。
五、融资难的问题需要认真、有效地解决
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阻碍自主创新。中国要解决与自主创新联系在一起的融资难问题,银行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定要鼓励创业投资。在这两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这么久都没有解决呢?体制问题是关键。
一是银行体制。为什么国有企业贷款要比民营企业多少容易一点儿呢?为什么大型企业比中小企业要容易一些?虽然说这其中确实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恐怕更大程度上还是与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有关系。现行的银行信贷体制对国企和民企是不能一视同仁的。对民企贷款
出现问题后受到追究的可能性远比对国企贷款出现问题受到追究的概率要高出许多,这在客观上造成信贷人员“惜贷”。
二是创业投资体制。在国外,通常是几个青年人从研究所或是从大学出来,聚在一起搞一个发明创造,办一个小公司,虽然规模很小,但因为有创新成果,在展示宣传的时候被创业投资机构看中了,就参股进去,推到创业板去上市。一上市,企业就成倍地增值,到适当的时候创业投资就带着收益退出,再去寻找支持另外有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去。但为什么在我国创业投资就这么困难?现在国内已经有一些创业投资公司,但关于创业投资基金却没有法律根据,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退出渠道。创业投资机构把钱投入进去就不能撤出,不能流动,这就把活水变成了死水,无法规避风险、获取收益,那还搞这个干什么?问题是,从九届人大到十届人大,创业投资基金法酝酿了这么多年都没能出台,不能不让人遗憾。现在导致的局面是很多有创新成果、富有成长性的公司愿意去国外上市,却不能在国内上市,这是良好上市资源的流失。为什么就不能把他们留在国内呢?这是鼓励自主创新的态度吗?
所以说,鼓励自主创新首先需要制度创新。我们呼吁为了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一方面从银行的角度对融资难问题要有效地解决,同时要加快创业投资法的制定,要让创业投资业在中国能够更大、更快地发展起来,这样我们的自主创新将是有希望的。
六、改革人事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优秀的科研人员进入企业
这对我们今天来讲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好的科研人员到哪里去呢?是到科学院去了,或者高等院校留下了,当然壮大科研力量和充实师资也非常地重要,但在国外并不是这样。国外很多优秀的科技人员是直接进入企业,或者是企业招聘、猎头,或者是干脆自己创办企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其中的优秀分子不进入企业,这种情况对我们的企业自主创新是不利的。要改变这种局面,除了要引导
转变社会上那种认为科技人员就应该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去的传统观念外,恐怕更为实际的手段是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要实现民企与“国字号”单位的同等国民待遇,在户口、档案、职称、社会保障等方面予以切实保证。在激励机制方面,企业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更为有利的条件,那就是机制灵活。特别是民营企业,激励机制可以更为有效、效率更高,这样自然就会吸引来优秀科技人员。
另外,企业对现有的科研人员,一定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工作,其中包括科技方面的培训、管理方面的培训。企业能做到提高自己科研人员的水平,这个企业就很有希望了。现在的问题是企业技术人员往往缺少接受再培训、再教育的机会,可能工作了很多年下来保持的就是毕业时的水平。当然企业做这些事情要花钱,但花这个钱将来是会有回报的,因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了,这也是一个提高认识的问题。
七、要进一步开展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合作
上文讲过了,除了基础研究以外,应用类自主创新研究的主体是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是合作者,那么,产、学、研三者怎样进行真正有效的合作呢?我们现在提出三个建议:
1.以项目为主线来组织企业、院校、研究单位的力量进行攻关。如果没有项目为依托,三方合作就缺乏一个平台和共同的目标,就难以有效地组织到一起来。
2.要建立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基地。可以以地方政府的名义建立,有了基地,三方的合作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可以进行一些带有长期性的重大研究项目,也可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
3.允许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大企业的研究力量较强,如果建流动站,吸引一批博士后进去做研究,出了成果直接向企业报告,这对于研究人员了解市场需求和生产实践、确立研究课题的有用性有直接好处;对企业而言,利益是更为直接的。
八、国家科技政策要做适当的调整,一定要做到公平对待各类企业
一定要适当调整国家现在的科技政策。首先是让各类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都处于公平待遇状态下。比如对科研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实现公平竞争。如果不是这样,很多民营企业尽管他们的自主创新力量很强,但因为信息不透明,无法及时充分地得到有效信息,怎么能参与项目?其次就是要通过机制改革来杜绝腐败。各种科研基金也应该是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操作。现今学术界中的一些不正之风,如在项目立项、项目评审中的暗箱操作等,都是妨碍公平竞争,因而也是妨碍自主创新的。有自生能力的企业是不怕公平竞争的,民营企业尤其不怕,因为他们机制灵活,知道自己优劣势在哪里。今天没有希望,创造条件明天还有希望,但如果根本就没有公平竞争的条件,那就永远没有希望,所以国家科技政策应该做相应的调整。
九、全社会应当形成宽容失败的良好气氛
一定要宽容失败,自主创新哪有那么容易?创新不可能只有成果和圆满,还有失败和遗憾。说创新之路充满风险,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直面失败的勇气。如果说一失败,舆论就让他身败名裂,那他该怎么办?这种约束条件下个体的理性选择只能是求稳、求成,就是不做大创新,只做小的。不宽容的氛围表面上看是严格要求,实际上只是起到了鼓励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效果,最终只可能有小的成果,大的成果不可能出现。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自己与真正创新型国家间的差距,现在我们需要的是重大的技术突破,真正有创意的技术突破。不容许失败,大的成果是没有办法出来的。当然宽容并不是最终诉求,宽容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有效创新,最终必须要形成一个既能鼓励创新又能预防决策失误,既能宽容失败又能把机会成本降到最低的科学宽容机制。但这首先是要有一种社会风气做基础,形成一种真正人文关怀的精神。即使失败了也是有意义的,起码可以告诉别人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别人就会换一条路走。
十、全社会应当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新、敢于创新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假如一个社会不是崇尚科学的,而是保守的、愚昧的,停留在过去的阶段,那整个社会的环境是对创新不利的。我到印度考察过,印度很多方面不如我们,但印度跟我们中国不一样,那就是在印度现在特别强调全社会尊重科学,人们都以能够搞科学为荣,这个风气在印度开始形成。我在印度看到了好几个例子,像马达拉斯有一个实验室,研究用海水灌溉水稻,经过很多次失败,最后成功了,这就解决了大问题。“宜将剩勇追穷寇”,他们现在还在继续研究:海水能灌溉棉花吗?海水能灌溉油料作物吗?大家都在努力探索科学研究之路,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鼓励创新,崇尚科学,这就是印度经济能够快速增长的原因。这个经验,我想对我们中国同样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
第四篇: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自主创新能力
领导干部核心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提高领导者核心能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科学发展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利益、制度、能力的变革,关键在党委,责任在领导班子,重点在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率先完成自身核心能力的锻炼、培养、提高,才能适应领导科学发展的历史机遇,充分展示领导的才能、水平、素质,不辜负党的期望和人民的重托。当前,领导干部需要从五个方面努力提高核心能力。
一、与时俱进的学习力
增强学习力,实质上就是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全面准确地去“解读”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它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和本质要求,在学习中思考和解决好“为什么要发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基本问题,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时代共识,从而把科学理论层面的东西内化为党的执政能力的理念,转化为行动的准则,指导于工作的实践之中,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统筹兼顾的思维力
实现科学发展观,首先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思维方式。增强思维力,不能只关注表面现象的一般性问题 ,更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把握整体方向性的重大问题 ,以睿智的眼光看待深层次的关键问题。一方面 ,要培养多种思维方法。领导者在一般情况下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按照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来处理问题。但在处理复杂情况和问题时 ,还需要培养其它思维方法 ,要从单向思维走向多向思维;既要有经验思维 ,又要有理论思维;既要有正向思维 ,又要有逆向思维;既要有点线思维 ,又要有立体思维;既要有聚合思维 ,又要有发散思维;既要有求同思维 ,又要有求异思维;既要有形象思维 ,又要有抽象思维;既要有逻辑思维 ,又要有灵感思维;既要有静态思维 ,又要有动态思维。另一方面 ,要养成战略思考的习惯。要尽量增大信息量 ,更多关注国际热点问题和国家大政方针。同时 ,把关注的问题放到更高、更宽、更远的三维坐标空间去思考 ,尽可能地从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势、以往经验和未来需要、上级意图和下级实际、主流和分歧等方面多方位与多角度地看问题 ,这样才能做到科学定位。领导者应通过经常的自觉训练 ,能够充当国际热点问题发言人 ,剖析和透视事件的发生原因、发展趋势 ,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 ,形成并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只有注重在自己的工作中自觉地用战略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不断提高领导者自身的战略思维能力。
三、科学民主的决策力
科学精神和民主作风是领导干部决策力的重要标志。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学会思考,把握规律;发扬民主作风,关键是在处理问题和重大决策中要充分尊重民意、听取民情,发扬民主,特别是规范和完善重大决策中的议事规则与程序,把决策机制和民主参与纳入法制轨道,并运用多种手段拓展民意表达渠道,不搞一个人或几个人说了算,在坚持分工负责的同时,始终坚持党委集体研究决定重大问题。
四、敢为人先的创新力
领导者的创新力,集中体现为领导者能推出新思想,提出新认识,发明新方法,制定新的切合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它不仅强调其思维成果的独创性,而且还特别重视其思维成果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影响性。例如,领袖人物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做出驱散迷雾、拨正历史航向的英明预见,这种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巨大推动作用的战略思维活动,就属于此类。而对于更多的领导者的创新力而言,则是能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做别人所未做。勇于除旧立新的战略思维活动,均属领导者创造性战略思维的范畴。这种创新力活动,既存在于较高层次的领导者思维活动中,也存在于一般的领导者思维活动中。它强调的是能解决常人、前人所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领导活动中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能提出具有科学性的发展战略决策。
五、攻坚克难的执行力
顽强的执行力,是共产党人党性原则的重要体现。领导干部必须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充满激情的开展工作,锤炼不怕失利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敢于攻坚,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改进工作方式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及时解决问题,搞好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履行职责。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个性服从党性,以个性展现党性,以党性升华个性,以党性塑造个性,以党性管住个性。
第五篇:加强政协工作创新能力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协工作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本途径。县级政协要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履职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来激发工作活力,提升工作水平,做到有为有位。
一、创新工作理念。
县级政协要彻底改变在人们心目中“政治花瓶”、“养老院”的形象,必须满怀激情,营造活力,最基本的是要创新工作理念。首先要主动进取。观念支配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县级政协要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必须转变观念,主动进取。要主动争取党的领导,争取政府的支持,把党委的工作中心作为政协履行职能的重点,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同向思维选题,同心同德干事,同舟共济发展,与党委、政府“同唱一台戏、同坐一条船”。只有主动为党委政府分忧解难,才能真正得到党委的高度重视,才能得到政府的真心支持,也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政协的形象和权威。其次要自我加压。有人说,县级政协“有事就协商,没事就歇息”,机关干部无所事事,工作被动,缺乏生机和活力。应该说这只是极个别现象,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县级政协没有具体的硬任务。政协位列四大家,自己不主动找事做,党委政府也就不好安排事给你做,因而需要我们自我加压,主动围绕经济中心,服务发展大局,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在实干中营造活力。
茶陵县政协组织机关干部积极投身全县性的重点工作,政协主席亲自挂帅,政协学习文史委牵头负责云阳山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工作;政协提案委组成移民工作组,负责县重点工程——洮水水库移民工作;政协联法委主任担任县招商小分队队长,在厦门成立办事处,积极开展招商工作;政协经科委下乡办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这样政协机关干部人人肩上都有“重担”,个个变压力为动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展现活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再次要善于争取。职权有时靠争取,比如说政治协商要进入决策程序,但具体哪些事项需要协商,没有法律具体规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有关规定,协商议题的确定一是由党委根据工作重点提出和确定,二是政协党组针对群众普遍关心、党和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向党委提出协商建议。至于党委确定的议题,政协肯定是要及时协商,我们关键是要将党委没有确定为协商议题的一些其他重大事项争取到政协来协商。当然要把握好一点,那就是只帮忙不添乱。
二、创新工作方法
履行政协职能的方法,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可循,必须根据新形势下政协工作新变化和新特点,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找准工作切入点,寻求履行职能的新途径、新形式,新举措。政治协商要突出实质性审查。长期以来,县级政协的协商大多是走程序,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基本上是“马后炮”,并未被党政有关方面充分吸纳。首先应该以规范的形式明确政治协商的内容,制订规划,由党委牵头有效落实;其次要建立健全协商决策机制,坚持就重大问题在决策之前和执行之前进行协商的原则,即重要问题协商在党委决策前、人大通过前、政府实施前,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要先协商后决策,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要先协商后决定,地方性重大决策要先协商后通过;再次要建立健全协调和反馈机制,把政治协商和党政工作程序有机地对接起来,坚持党政领导参加政治协商活动和通报相关情况制度以及政协领导参加党政重要会议制度,科学设定党委政府对政协协商意见的处理时限和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办理情况的反馈时限和要求,要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规范制度。
政治协商要实现从程序性审议到实质性审查的转变,以发挥政治协商应有作用。民主监督要找准切入点。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之一,由于政协监督没有法律效力,是软性监督,县级政协普遍存在民主监督措施不够有力、效果不够明显的情况。要监督好,既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又要监督有力度、有特色。最根本的是要找准监督的切入点,在运用委员视察、委员提案、委员举报、反映社情民意和其他形式提出的批评和建议等民主监督形式的同时,创新监督的方式方法。茶陵县政协在民主监督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一是推行委派民主监督员制度,向县直21个行政执法单位委派了民主监督员,改变了由被监督单位自己聘请监督员的做法。二是组织政协委员参与领导干部年终绩效考核,让政协委员给各级领导干部“打分”、推荐优秀干部。三是创新提案办理评价机制。对一些重要提案采取委员代表联合票决、社会民众评议、常委会听取责任单位汇报并评议等办法进行评价。参政议政要做好前期调研。参政议政就是鼓与呼,就是“开口说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不能信口开河,要言之有物,要说管用的话,不管是撰写提案、大会发言还是委员视察,首先都得组织前期调研,了解详细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在这个基础上经过理性思考,提炼出真知灼见,这样开口就能说“正确的话、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