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推进技术创新的做法及启示

时间:2019-05-13 03:53: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宜都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推进技术创新的做法及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宜都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推进技术创新的做法及启示》。

第一篇:宜都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推进技术创新的做法及启示

宜都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推进技术创新的做法及启示

省委政研室调研组

2009年第1期 ——经济建设

宜都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宜都东阳光),是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所属的全资企业,主要经营铝业、药业、能源等产业。自2001年落户宜都以来,该公司坚持走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之路,承担了一批国家、省级科技开发课题,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的突破,共申报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技术创新使该公司迅速成长为一个声名远播的大型骨干企业。2008年,销售收入达40亿元,上缴税金近2亿元。目前,该公司已形成以化成箔、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支柱的产业经营格局,成为全国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产基地以及国家战略储备药品和军需特供药品的生产基地。宜都东阳光先后荣获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技术企业、十佳外商投资企业、最佳成长型民营企业等称号。其技术创新的主要做法是:

——坚持高起点自主研发。化成箔是铝电解电容器专用电子材料,市场广阔。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化成箔市场由日本产品一统天下。东阳光瞄准化成箔产业的高端,坚持走高起点研发的自主创新之路。1993年,该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引进其实验室的腐蚀化成技术,历经小试、中试,不断进行工艺创新,成功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压系列化成箔产业化生产工艺。其化成箔产品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将日本产品挤出中国市场,并反向日本出口。目前,东阳光公司中高压化成箔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产品的各项指标均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已通过ISO9001和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及欧盟ROSW指令,创造了三个国内唯一:唯一一家大批量稳定生产闪光灯电容器专用化成箔生产厂家;唯一一家能生产1000VF以上超高压化成箔的生产厂家;唯一一家能生产真正满足欧美市场需求的高性能化成箔的生产厂家。

——坚持引进消化再创新。在发展医药产业过程中,宜都东阳光通过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成果,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使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制药业务得到快速发展。首先,紧盯国际高端市场,引进先进技术。比如,为了做好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这一原料药物的研发工作,宜都东阳光一开始就以符合欧美GMP要求作为标准,从欧洲引进先进的膜过滤系统,并在该项目采用多尺度自动化分析技术,率先使用在红霉素生产中国际上未使用过的陶瓷膜分离技术,产品技术指标列全国同行业之首,且生产过程中不必使用有毒的絮凝剂ZnSO4,大大减轻了环保压力,降低了生产成本。其次,在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成果基础上再创新。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后,该公司依托所承担的国家“863”“十一五”工业生物技术重点攻关项目——“大宗发酵的绿色生产即红霉素发酵工业用菌种改造与过程优化控制技术”,围绕红霉素大宗发酵产品绿色高效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瓶颈克难攻坚,集成现代工业生物技术和过程工程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并及时应用于生产。例如:建立了红霉素工业生产菌株红霉糖多孢菌的遗传操作系统,成功培植用于工业生产的红霉素组分改善的基因工程菌;采用先进技术方法,使工业生产规模红霉素发酵单位达到8000—8600U/m1,超过国内最好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红霉素提取、精制新工艺,使产品质量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由于产品质量过硬,国际知名企业美国雅培、诺华和德国汉姆等公司纷纷前往宜都东阳光洽谈合作事宜。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坚持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减少消耗、降低成本。该公司现已形成从高纯铝——光箔——腐蚀箔——化成箔——电容器为主导的铝加工产业链,建成58条中高压化成箔生产线,年产能力1500万平方米,全球市场占有率为15%左右,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5%。目前正在新建24条生产线,预计达产之后,新增中、高压化成箔产量500万平方米,实现年节约标煤3000吨,节水30万立方米,节约用电1500万度,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4.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2%。另一方面,坚持应用绿色生产工艺,在节能减排和降低成本方面形成优势。如在开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项目中,坚持采用不使用有毒的絮凝剂的绿色生产工艺,不仅成本比国内同行业低15%以上,还大幅降低清洗用水用量和废水排放量,实现红霉素节能、清洁生产,使企业走上“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开放式吸收。长期以来,在技术创新中,宜都东阳光坚持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开放式吸收”。例如,在介入红霉素项目之初,就与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有机所、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等确立了长期合作意向,并通过合作,在基因工程、菌种优化、发酵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产品质量超过美国雅培公司,居世界之首。2006年底,红霉素项目列入了国家“863”“十一五”规划大宗生物发酵产业的绿色生产红霉素专项。

——坚持产学研紧密式结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是宜都东阳光推进技术创新的一个突出特点。例如,2005年,该公司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就磷酸奥司他韦项目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并于当年完成专利工艺的突破,使得产品质量和杂质情况比原创药物更具优势。这一突破,使得宜都东阳光于2006年3月最终获得瑞士罗氏制药公司有关磷酸奥司他韦项目的生产授权,不仅圆满完成了2006年、2007年国家和军队药品战略储备任务,而且为抗击禽流感疫情作出了贡献。

——坚持饱和式投入。东阳光公司对技术研发经费实行饱和式投入,做到科技创新需要多少就投入多少。如在化成箔中试阶段,就投入研发经费8000余万元。为推动公司技术全面进步,2003年12月,东阳光投资6000多万元,在总部所在地东莞长安东阳光科技园成立东阳光研究院,下设合成研究所、生化研究所、制剂研究所、中药研究所和分析检测中心等研究机构。近年来,在新药研究上每年投入高达5000万元,每年用于创新奖励的资金达800万元。足额的技术创新投入,为企业紧紧追踪国际先进水平,先后在中、高压化成箔相关技术以及制药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提供了有力保障。

——坚持执行国际质量标准。为打造一流企业,东阳光公司坚持按照国际先进技术标准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如大环内酯类系列产品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从最初的设计开始就严格遵循ICH、欧盟EDQM(欧洲药品质量委员会)和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技术标准,所有的设备验证及工艺验证均按照欧美药政部门的要求实施。公司生产的硫氰酸红霉素、红霉素碱和阿奇霉素等3个产品,于2007年通过德国政府药政部门的GMP现场检查,并于2008年2月获得了其颁发的药品GMP认证证书。另有一批产品已向美国FDA和欧盟EDQM递交了EDMF文件。这些注册文件一旦获准,将打开公司产品进入欧美市场的通道,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及制药产业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全员参与创新。一是实行品级制度。即按工作岗位及性质划分出行政、工程、技师、财经等系列,不同系列内部建立相对应的品级制度,确定各层次人才的品级,所有员工按对口系列的品级进行考评和分配。这种品级制度使各类员工可获得相应地位和待遇,有效避免了千军万马过“行政独木桥”的局面,提高了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二是实施人才工程。一方面,大力引进人才。近年来,宜都东阳光每年引进大学本科以上人才30名左右,并在待遇等政策上予以倾斜,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氛围。另一方面,着力加强人才培训,使员工整体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创新队伍不断壮大。三是重奖有功之臣。为激励技术创新,东阳光对在工艺技术攻关、管理创新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实行重奖,设立单项奖、荣誉奖、专利奖共9个奖项,每年颁发科技进步奖达500多万元。四是鼓励献计献策。从2004年开始,公司导入了合理化建议系统,设立合理化建议奖。至今共收到各种合理化建议3522条,采纳1051条,申报科技成果4项,年产生效益800万元以上。五是实施“星级”管理。为激发每一位职工的创业热情,公司建立“每月之星”评比制度,每月把优秀员工的照片与工作事迹上墙,使员工在一线岗位上也能“闪光”。六是培育企业创新文化。东阳光大力提倡“科技创造东阳光”、“我们企业要赚的是创新的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并通过制定和组织学习《工作大纲》的形式,使公司的价值理念、目标根植于每个员工的心灵深处,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价值理念、企业目标的认同感。通过推行这些举措,有效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创新创业热情,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宜都东阳光科技创新主导的快速扩张之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有益的启示:

——企业要创业,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激情。宜都东阳光成立伊始就提出,“干就要干一流的”、“科技创造东阳光”等理念。公司上下从董事长到一般员工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旺盛的创新精神。正是这种创新意识和激情,使公司在化成箔、红霉素发酵工艺、冬虫夏草等投资巨大的项目中敢于冒险,也由此而成就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要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必须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宜都东阳光认为,打造一流企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形成并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在国内外合作与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为此,该公司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这个核心,坚持走引进吸收消化与自主集成创新并重之路。一方面,通过购买国内外大公司及科研机构的发明专利,再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己的专利及产业化研究开发技术。另一方面,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技术平台及研发中心,使公司的科研实力不断得到加强,最后培育出自己的高技术人才及自主创新体系。——企业要不断发展壮大,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过程中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多年来,宜都东阳光依托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以科研攻关为核心,实行饱和式科技创新投入。一方面,瞄准市场需求,在铝业、生化制药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在产学研结合中,使一批产品的核心技术指标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并逐步使企业自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真正做到了巧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和技术来发展和壮大自己。

——企业要兴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和调动广大员工参与创新的热情。在宜都东阳光,内部管理着眼于调动全员参与创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奖励制度。员工不分职务高低、不论专业与否,只要有成果、有点子,对创新有贡献,都会同样受到奖励,真正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唯才是用的理念。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专业人员抓技术攻关、普通员工提革新创意”的浓厚创新氛围,调动了广大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使企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执笔:孙西克 江国志 肖玉明)

第二篇: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研究院招聘

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东阳光研究院)诚聘英才

深圳市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是集团型控股型公司,下属公司主营业务集中在铝业、药业、能源和文化旅游四大领域,目前拥有员工1万2千人以上,2010年收入超过120亿人民币。公司总部位于深圳市,在广东东莞、广东韶关、湖北宜都和贵州遵义创建了四大科技产业园区群。

东阳光药业是集团全资控股的子公司,2010年收入超过35亿元。2006年瑞士罗氏授权,东阳光获得药物“达菲”在中国区的运营权;2009年,东阳光成功完成了近2亿颗“达菲”的国家储备,为抗击甲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东阳光有多个产品通过欧盟及美国FDA的cGMP认证。2011年,东阳光成功获得了美国药物上市许可,成为屈指可数的有资格在美国销售国产药物的中国企业。2008年至今,共有七个项目获得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专项支持。公司在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地设立了分公司,今后将逐步形成全球一体化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网络。

铝业作为集团的传统支柱产业,拥有一家上市公司(东阳光铝,600673),东阳光铝目前是国内最大的电子光箔、化成箔、亲水箔及ф16以上大电解电容器生产基地。由于拥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体系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东阳光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成长性的铝产品生产公司。

2005年,东阳光投资5.3亿元,建立了东阳光研究院,下设药业与铝业两个研究院,共有新药所、仿制药所、生物药所、铝产品所、新材料所和新能源所以及产品评审部、制剂部、药理部、临床部、知识产权部、法规部(国内)、法规部(国际)、质量管理部和分析技术服务部等部门。

研究院共有研发人员1000余人,现有40多名外籍和海归专家,近百名博士,65%的研发人员为硕士或以上学历,研究院已经形成了特有的“海内精英主导、海归专家指导、海外顾问引导”的研发模式。研究院拥有多台核磁共振、液质联用、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等多种先进的检测仪器,更被同行戏称为“液相森林”与“色谱森林”。

伴随着东阳光的高速增长,东阳光研究院需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才加盟,共创美好未来!东阳光研究院2012年校园招聘的岗位及要求如下:

职位:合成研究员、制剂研究员、分析研究员、药理研究员、临床监查员、生物药研究员、专利工程师、注册专员、新能源研究员、新材料研究员、铝业研究员、IT工程师等。

专业要求:药物合成、药剂、药理、临床、药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毒理学、制药工程、食用菌栽培、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材料物理、电子电路及IT相关专业。

招聘人数:博士45人、硕士221人、本科171人

相关福利及待遇:

1、落户深圳。

2、年薪:本科4.5-5.5万,硕士7.5-8.5万,博士13-15万。

3、提供单间住房,每平米收取物业管理费2元,结婚可提供单元房一套。

4、社会统筹保险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联系人:周晓敏 电话:0769-85315888-2671 手机:***

邮箱:hr@hecpharm.com

第三篇:成都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及启示

成都市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及启示

省委政研室考察组

2008年第3期 ——他山之石

2007年6月,国家正式批准成都、重庆两市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坚定不移地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部署,即以‘三个集中’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动力、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总体要求,和“力争到2017年,‘三个集中’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城乡差距得到明显缩小、科学发展体制初步形成”的总体目标。前不久,我们对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情况进行了考察。

一、基本做法

2003年以来,成都市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1、深入实施以“三个集中”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一是强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制定了城乡一体的工业布局规划,将原来规模小、布局散的116个工业开发区,调整、归并为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通过加强规划调控、政策引导和工业园区建设,建立投资促进机制,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二是有序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有组织分层次地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在中心城区,实行农村与城市社区完全接轨,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新型社区,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在县城和区域中心镇,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建设城镇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参照城镇社区的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截止2006年底,近27万农民住进了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三是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2、科学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包括城乡发展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二是在城乡规划中全面体现“三个集中”的原则和要求。坚持按“三个集中”原则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科学和合理规划城市、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的人口规模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增强村镇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解决产业布局、村镇聚落分散问题;坚持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原则,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努力克服过去城乡规划、建设上存在的宽马路、大广场、大草坪等误区。三是努力做到各项规划相互衔接。四是严格依法执行规划并加强监督,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重点加快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坚持把加快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支撑和重点来抓,从2005年开始连续开展了“项目年”、“加快产业发展年”等活动。在工业方面,致力于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机械、医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冶金建材、石油化工产业,建设六大产业基地。在农业方面,大力发展生猪、蔬菜、柑橘、食用菌、茶叶等十大优势产业。在服务业方面,深入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会展、通信、网络、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4、努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在削减66%审批事项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规范和简化行政审批,加强事前服务和事中、事后监管,切实解决政府管理上存在的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二是大力推进规划体制改革。按照城乡规划编制、管理、监督工作全覆盖的要求,从市到乡都组建了规划管理机构和规划工作监督机制。按照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和“三个集中”的要求,推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规划的制定,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三是全面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涉及规划、农业、交通、水务、林业和园林等30多个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四是强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坚持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着力点,大力推进户籍、就业、社保等制度和教育、卫生等体制改革,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以及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有力促进了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五是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通过设立政府专项建设资金,着力构建融资平台,充分利用信贷资金,广泛应用BOT等项目直接融资,推动工业集中发展。

二、主要成效

l、有力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0亿元,比2002年增长65.4%,年均增长13.4%;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89亿元,比2002年增长1.69倍,年均增长28.0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8.4亿元,比2002年增长2.13倍,年均增长32.98%。工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实施工业集中发展使工业布局更加合理,产业集群发展效应初步显现,工业发展加快。到2006年底,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已初具规模,共引进规模以上企业1105家,工业集中度达到59.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0.4亿元,比2002年增长170.27%。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通过实施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2006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93.4亿元,比2002年增长23.3%。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43.6亿元,比2002年增长67%。

2、有效推动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农业稳定增效的机制。据统计,2006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93.4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23.3%,年均增长5.4%;到2006年底,全市共流转土地153.78万亩,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80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63个,示范、推广农业优良品种149个、农业新技术128项,土地规模经营亩均收益增加约600元。二是促进了农民多元化增收,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05元,比2002年增长45.2%。2002—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2.63减为2.51。三是促进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成都市坚持推进“三个集中”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相结合,并积极创新经济组织制度,有效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到2006年,全市村组集体资产达53.14亿元,比2002年增长31.92%,有集体经济收益的村(社区)达2175个,占总数的73.33%。

3、较好实现了城乡社会和谐发展。一是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逐步形成。通过户籍、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农民享有了免费接受培训、就业援助和创业优惠政策等待遇。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有48万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2.8%;2006年,全市农村劳务输出达106.15万人,基本实现比较充分就业。目前成都市已被国家列为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二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的覆盖面逐年扩大。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启动,农村社会保险在制度上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城乡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三年来,城乡130多万人次的困难群众分别享受了低保、医疗、上学、住房等救助。三是城乡基础教育逐步走向均衡化。三年来,成都市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农村教育专业素质提升等一系列工程,初步实现了城乡教育硬件均衡配置、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四是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已完善219个乡(镇)公立卫生院和300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累计有430万人次受益,2006年人口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7.5%和15.8%。

4、有效推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是有效节约了资源。如双流蜀星花园,集中了农民690户、1320人,仅占地123亩,比分散居住节省了土地50多亩。二是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由于实施“三个集中”,严格按照工业布局规划引导企业集聚,污染物实现集中排放、集中治理,从而有效保护了环境。成都市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三、几点启示

成都市在短短三年多的实践中,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我国城乡发展差距明显,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是其重要成因。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一方面,要逐步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另一方面,在公共资源配置上逐步使城乡均等化。这都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并使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实践证明,政府主导既是起点,也是核心动力。

启示之二: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既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只有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保证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给企业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并通过市场运作,调动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才可能为统筹城镇及农村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启示之三: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及政策支持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下大气力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分割结构,彻底解决体制制约问题。成都市致力于拆除城乡之间的体制障碍,通过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取得良好效果。2003年以来,成都市出现了城乡全面健康发展、城乡差距开始缩小以及广大城乡居民普遍受益的可喜局面。

启示之四:必须加快产业发展。必须引导产业走集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加快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基础。成都市实施以“三个集中”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战略,之所以卓有成效,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抓住了产业发展并使之走上集中、集群、集约和规模化道路。

启示之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长期以来,我们在城市实行的实际上是“以城市人为本”,很少考虑非城市居民发展的需要。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积极转变政府职能,致力于满足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共同需要,使长期处于困境的农民群体与城市居民一样普遍受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短期内得到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缩小的态势,大批失地农民逐步解决了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

(考察组成员:邓永贵、肖玉明、曾令成)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整体推进的做法和启示

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整体推进的做法和启示

永德县扶贫办主任 鲁见明

我县位于临沧地区西北部,是一个国家级扶贫攻坚县,多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项目和资金,我县的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贫困地区扶持的力度在不段加大,特别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后和市委市政府把工作具体化后,我县也曾经为“贫困地区要不要建设新农村、如何创造性的在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而展开激烈讨论。最后决定在开展工作中尝试性将“扶贫整村推进、世界银行和英国政府混合贷款与新农村建设”整合起来,进行打破行政区域、区域性开发的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并不矛盾,扶贫开发与其它项目有机结合对推进贫困山区的新农村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分析如下:

因我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热带河谷地区、温凉山区、冷凉山区经济收入差距较大,为确保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我县选择了难易程度适中的19个自然村开展工作,其做法为:

(一)组建领导机构,充实基层服务人员,为开展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新农村建设是中央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成了一个需探索并需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的课题。我县为在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闯出一条新路子,首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其它三班子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高格局领导机构,并有所有部门主要领导参与其中;另外为确保此件事不走过场,我县对全县未就业大中专生进行了统一考试,根据成绩优选了59名工作人员为村主任助理委派到各行政村主抓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三是结合我县下派的新农村指导员工作的开展,我县选择了19名德才兼备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继续充实到19个试点村,这样在组织保障上形成了“县委→乡党委→村两委→新农村工作队员→农户”的联动机制,为项目的正常实施打牢了基础。

(二)广泛的宣传发动,最大限度的调动农户的参与,形成全员动手,建设美好家园的工作格局

宣传工作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形成一种自种自田,自苦自吃的生产生活格局,以生产合作组为组织单位的集体性会议不断减少了,农民的集体意识逐渐淡化,为把“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整村推进”切实抓出成效,我县在试点村开展了大规模的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建设美好家园。通过召开党员会、妇女会、青年会、户主家长会及开展群众自娱自乐,自编自演的宣传活动,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到了农村,集体主义思想又重先回到人民群众中,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高涨,19个村形成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男女老少齐上阵、大干新农村建设”的氛围。

(三)成立以自然村村民为主的村民理事组织,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放权、放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何用最快的办法把村民迅速组织起来,这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和扶贫工作中是一大难题?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有新农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牵头召开党员干部会,在党员干部中调查自然村中德高望重的领头人和其他人员;其次是召开村民大会,选举出村民公认的理事会成员并且让村民表态,绝对听从理事会的指挥;三是有理事会成员牵头,村民小组干部监督,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农户自行确定建设项目和内容,在以“新农村和扶贫攻坚相结合”的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四是把以政府扶持的物资或资金直接兑付到村或村民手中,让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同时让纪检监察机关、项目负责单位和乡村共同监督资金或物资的使用,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四)做好建设规划蓝图,统分结合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试点工作

建设规划是任何工作开展的前提,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试点”工作中,因必须体现出多个项目工作的统一性和双重性,建设规划就显得的更为重要。我县的试点工作的做法是:首先由理事会召集群众开会后讨论出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然后写出大慨提纲,统一报县新农村办后由领导小组协调建设、交通、农业、林业、水利、文教、卫生等部门,派出有资质或有技术的工作人员深入试点村帮助村两委做出规划;其次根据农民意愿将自然村村民分成若干小片区开始建设,这样既解决了建设场地狭窄不利于建设、窝工等问题,又有效缓解了“打攻坚战、打疲劳战”的心里压力,保证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三是根据规划,有理事会自行制定实施计划,这样就避免了建设中“不结合农村实情,瞎指挥、乱安排”等情况发生,最大限度发挥出理事会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作用,确保工程建设的数量和质量。

(五)抓好项目资金整合、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以群众自主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开展好“新农村建设与扶贫相结合试点”工作

资金项目整合问题,历来是一个困惑各级党委、政府的问题,在开展好“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工作相结合试点”工作中,我县尝试性的将“扶贫、农、林、水、交通、文教、卫生”等部门项目加以整合、整村推进的方式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做法是:首先将下一各部门预争取的项目优先列入计划,各部门除上级的特殊安排外,原则上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地点;其次,对于以下达的项目,实施的主体依然不变,仍有项目部门去实施、去检查、去验收;三是将试点村的乡土人才资源加以合理配置和调度,我们很多的自然村都有自己的驾驶员、泥水工、木工等乡土人才,在试点村建设中,合理部署和利用这些资源,一方面可以使建设成本降低,一方面又可以利用乡土人才“家乡人办家里事”的心理把住建设工程质量;四是将部分设备资源加以整合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如搅拌机等工程机械,我们采取了“村村互助、民村互助”的办法,由拥有机械的免费提供使用借此降低购设备或租设备的费用;五是除政府象征性的扶持外,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广泛发动群众捐款、集料,解决老百姓“要我做”的心理,将行动统一到“我要做”上来,引导农民群众自行投入,启动民间投资。

(六)选择难易程度适中的区域开展试点,调动工作容易地区群众的积极性,刺激工作难度大区域群众的参与性

试点的选择事关工作大局的成败,在我县开展“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工作相结合试点”工作中,我们选择了工作难易程度适中,经济条件也适中的点来开展工作,这样条件好的区域和条件差的区域才有可比性,也符合扶贫攻坚“相对从难到易”和新农村“相对由易到难”的建设原则,即满足了项目需要的双重性,又解决了工作中难题多、问题多的困难,这样更并于试点工作的开展。而且选择条件适中的地区建设,会给条件好的地方传递一种信息,你比我差你也能干我为什么干不了?这样从大局上可以减轻在发达区域建设新农村的宣传、动员、组织、政府投入等压力;另外选择条件适中的地区建设,也会给贫困地区群众做出一些榜样,我不足我要迎头赶上。因此,选择条件适中的地区建设,就好象一把“双刃剑”既划到了条件好的地区,又刺到了贫困地区的痛楚,这样更有利将“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工作相结合”持续稳步实施下去。

通过以上的实践,虽然我县的“扶贫与新农村建设工作”试点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样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以“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的建设过程中,给我们的启示是“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工作,初探之时看似矛盾,但其实质并不矛盾,二者是互补的”。具体启示为:

(一)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工作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并且有效启动了民间投资

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是党对农村、对农民的又一件惠民政策,实实在在是造福于民的福利工程。党的十七大指出要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通过我县工程的实施广大的农村真实的感受到了党的温暖。群众从持观望态度,到看到一条条水泥路建起来,一座座民居房建起来,参与的热情也发生了剧烈转变。从刚开始的通知发动到妇女老少齐上阵,感人场景一幕高过一幕。另外由于政府自身的投资仅是一个引导性投资,看到建设中难度较大,老百姓自行组织召开会议,有的村采取一户人家凑3m石子和3 m砂子,有的村直接就按每人捐100-300元的办法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单试点工作期间,农户的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已达800万元左右,扶贫投资1村仅15万元,新农村投资1村仅10万元、水泥100吨左右,但是却有效地启动了民间投资,增强了民间投资的拉动效应。

(二)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推进工程,改善了贫困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我县由于地处边疆,交通不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这些困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进展缓慢。在开展此项工作中,由于我们主要是围绕解决山区贫困群众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来开展工作,通过项目的推动,所有试点村从村内道路、沼气、公共活动场所基本是一次性到位,彻底解决了多年来村寨道路越走越窄、路中坑塘越陷越深、路边垃圾越积越多的状况。目前老百姓基本已实现硬板路进家、沼气池进户、人畜分离的优良生产生活环境。

(三)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推进,奠定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

我县在实施此项工作中,紧紧抓住产业是农村发展、农民致富这个关键,采用了“政府主导、整合项目、连片规划、统筹建设、合力攻坚、各记其功”的办法,切实做到了产业项目建一个成一片,用产业发展拉动农村经济。仅过去一年时间,在试点项

33目区部署的核桃、甘蔗、烤烟、茶叶和膏桐等产业,得到了有效巩固和发展,这些产业将在5年后逐渐成为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我县此项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配套完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

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我县坚持基础设施建设30年不落后的原则规划,特别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人畜饮水工程、文教卫设施等,都采取高标准建设,杜绝过去“拆东墙补西墙、墙墙有洞;借新债还旧债、债债不清”的短期做法,确保水利工程、通讯工程、人饮工程、文教卫工程一次性配套到位,以后再也不进行重复投资。第一轮工作结束后,经过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多数试点村已基本解决了困扰当地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难题。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地巩固与加强。

(五)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资金投入困难,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贫困地区的发展主要是靠国家的投资,然而国家的各个领域投资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单凭一个部门的项目投入到了广大的农村不但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应,而且要做出象样的亮点工程很难。在我县工程建设中,由于在前一年就整合了各部门的项目。所以就不在出现临时调整项目,部门难以操作的情况。所有部门的项目整合后,更方便于对财政投入资金的监控,资金的使用效益由于杜绝了部门各行共是而效果更好。所以在贫困地区整合项目,有利于缓解当地政府的资金压力,更有利于项目实施的成效。

(六)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整体推进,更进一步了党群和干群关系

党群和干群关系犹如水和鱼的关系,关系密切程度也直接体现在具体的工作推进中。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我们的党员干部作为党的政策宣传者和执行者,把实际的东西带给了农民,使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从各项工作中,就可以切实的感受到,老百姓不骂娘,而是积极的参与,老百姓在工作中碰到难题,不在把矛盾交给干部,而是积极主动参与调解,对我们的下乡指导干部老百姓给予了极大的拥护和关爱,工作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强势推进。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工作相结合的工作中,只要紧紧围绕“老百姓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老百姓支持拥护的我们积极去做,并且努力做好,在贫困地区同样可以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xx市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做法与启示2(定稿)

xx市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的做法与启示

(2018年8月8日)

xx市作为全市人口大县和农村教育大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针对学生数量多,教育资源需求量大,校点分散,基础办学条件薄弱等问题,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深入实施教育强市战略,大规模开展基础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义务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xx市构建了与xx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相适应的教育发展格局,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0年顺利通过省政府“两基”评估验收,2012年顺利通过国家“两基”评估验收。在此基础上,xx市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升教育质量,着力助推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8年5月通过成都市级复核,6月通过省级督导评估验收。

二、主要做法

(一)大力建设,带动教育基础发展

xx围绕成都实施“东进”战略,坚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设施先行。2017年10月,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xx市正式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投入61亿元,新建59所学校,占地2749亩,总建筑面积约87.5万平方米。“大规划,大投入,大建设”,随着标化学校2018年9月建成投用,可提供6.6万个学位,将极大改善xx市学校布局结构,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学生入学需求。

(二)交流合作,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为促进教育合作交流,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xx市依托成都市“四对一”教育联盟、名校领办托管、组建名校集团、学校自主对标结对等途径,通过互派挂职、跟岗学习、资源共享、活动互融等形式,促进学校之间形成同步发展的帮扶格局。

(三)法制教育,彰显xx教育魅力

2016年以来,xx市紧扣依法治校、依法执教主题,实施法治教育进校园工程,创新建立“一演二讲三模四感五助”的“五加一”普法模式,开发中小学法治宣传“五阶段”梯级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出法制文化“五进”特色活动。2017年,xx市教育局被成都市委、市政府评为“六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2018年,再度荣获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法制知识网络大赛“杰出组织奖”。

(四)信息教育,着力提升教育水平

xx市大力实施“三通两平台”全覆盖项目建设,近三年共计投 — 2 —

入20179.99万元为各中小学校配备了计算机、图书以及音体美、理化生、数学科学等教学仪器设备。计算机网络教室普及率达100%,电子白板普及率达100%,宽带网络校校通达100%,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班班通达100%,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2017年成功融入成都市教育城域专网,建成176个点位视频会议系统,实现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全市7000余名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国培项目,近10万名师生注册、使用成都数字学校,同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成效及启示

(一)做到“三个有力”,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首要前提。1.组织领导有力。xx市认真履行县级人民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主体责任,形成了市委领导、政府统筹、人大政协监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格局。实行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建立市政府、市级部门、乡镇(街道)、学区和学校“五级联动”机制,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工作。

2.政策支持有力。xx市作出《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并制定《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全域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事关义务教育发展大计的重大政策和措施。

3.责任落实有力。强化目标管理,督促职责落实,提高教育工作目

标考核分值。制定《xx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问责办法》,成立督查问责工作小组,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督查,对工作行动迟缓、措施不力、进度滞后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强力督促各地完成目标任务。

(二)落实“三个保障”,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基础。1.保障规划引领。xx市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编制了xx市教育布局专项规划(2016-2035),明确了xx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全方位保障教育事业发展。

2.保障经费到位。加大投入力度,依法实现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近三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均高于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水平。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教职工年平均工资保持逐年增长。全力保障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教育费附加足额安排征收并及时拨付教育。

3.保障项目推进。筹集资金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攻坚行动,同步推进市政道路、供排水、电力设施等学校建设配套项目。

(三)强化“三项措施”,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关键之策。1.关爱特殊群体。加强留守儿童关怀,设立xx市未成年人成长中心,每所学校均建立留守学生之家,2017年解决5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入学。实施“爱心妈妈”项目,遴选爱心妈妈和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建立“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适龄“三残”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省定标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纳入教育 — 4 —

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2017年有3425名随迁子女实现流入地入学。

2.教育精准扶贫。全面落实国家“三免一补” 资助政策,近三年对2万名学生补助生活费2383万元,切实减轻困难家庭经济负担。2017年建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累计发放救助资金357万元,救助贫困学生4765人。今年将实施“xx市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和孤儿生活学习专项补贴”,连续三年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全面解决5195名贫困学生和孤儿在校教辅资料费、在校实际生活费和保险费,做到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上学。

3.优化激励机制。建立政府定期表彰奖励教师、评选重教模范乡镇、特级教师优待以及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增强教师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先后有17位教师评为成都市最美教师。2017年全市表扬十佳、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330名,发放奖励金44万元,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校长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发放了农村在编在岗教师乡镇工作人员生活补贴,切实保障教师待遇。学校干部、教师爱岗敬业,精神面貌良好。

下载宜都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推进技术创新的做法及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宜都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推进技术创新的做法及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