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南大学物理导师信息[范文]
说说如何分析自己吧
知己 这个其实挺难得 有时候那个小人就住在你心里 但是你真的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所以你要先了解自己读研的目的 想得到什么 这样才好接下去的准备
目的:1)纯学术 觉得本科知识匮乏 纯想学习想当科学家 这样的其实挺少的 但是有 以前成都寝室的就有 下面我会提到。那你就直接选哪种学术前沿的专家或者院士吧,当然不是每个大学都有院士可以给你选择的。那你就选一心埋头科研的,这样的老师多半单纯善良,不勾心斗角,也没时间折腾这些他不想要的东西。所以你会这样的人沟通的很好,从而在学术上有很大的发展和造诣,当然这样的老师多半怀才不遇,其实也不是不遇,只是没有行政位置,不会出风头,当然你纯学术的目的都可以达到,这样就足够了。
2)找个好工作。多半人的心理,混个文凭,找个更好的工作,可以生活得更有尊严,那你就必须考虑一些现实的东西了,前面有师兄因为导师是院领导,所以直接留校,当然我认为男生留校没太大出息,呵呵,可能我的想法并不对,也不是每个男生都要创业开公司嘛,哈哈,可能这只是我个人见解,不要拍砖!但是留校至少也是不错的工作,还有北京这边师兄因为导师是局长,直接留下的,当然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老师是领导你工作基本搞定,不可以直接留下,他也会做出相应的推荐给你好的机会。
插播下找好工作为目的的两类人:
1)很爱学习,也很爱装13,有点迂腐甚至。明明自己不适合走什么政治路线,但是还一副领导模样,当然这样的有点郁闷,最好就直接到个一般的工作岗位混饭吃最好,如果你要是有了超越你能力的目的,估计后果有点惨。
2)很聪明,圆滑,说话办事恰到好处,很会拍马屁,甚至领导老师都感觉不到在拍,这样的基本算是极品,这样的适合仕途,也会和自己的导师学到一些以后工作的一些技能,当然都是走仕途的。这种人恭喜你,你找对导师的话顺风顺水了,当然希望你人品好点,说小人不可怕,掌权的小人就卡帕!!
邓联文 杨兵初 刘雄飞 刘小良 胡照文
杨院长1957年11月生,博士、教授物理
刘雄飞 1960年6月生,教授,现任中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在薄膜材料的制备、机理及应用和热物性理论与测试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了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1项,校文理基金项目3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篇,EI收录10篇。
从事教学工作20多年,主讲了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电子电路CAD 数学物理方法等近10门课程,4次获得校教学质量优秀奖;指导硕士研究生10余名;编写了《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低压电器与电子电器》两本教材;作为负责人承担了校级教改项目2项,获校级教学改革成果奖3项。电子系的导师 刘小良,博士,副教授,1966年9月生
1988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7月获理论物理硕士学位,2003年9月进中南大学攻读材料物理博士学位,2004年6月调入中南大学物理学院工作。2006年9月被评为副教授,2006年12月获博士学位。
先后主讲过《固体物理》、《固体理论》、《大学物理》等课程。多年来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和计算材料学领域研究工作,有扎实的凝聚态物理及固体物理的理论基础,目前研究方向为低维无序材料中的电子结构及输运性质等。已在“Physica B”、“Modern Physics Letters B”、“物理学报”、“计算物理”、“量子光学学报”、“材料导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6篇,EI收录10篇
胡照文1963和邓联文 材料 铁道 盛利元1956 通信方向 胡志坤 1976 曹建 1955 湖南一个电力公司的技术总监
许雪梅 1971之前是图像处理方面,现在改为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和信号完整性处理 黄小忠1968 锡箔材料
陶少华1970 光通信方面的陶少华-人物简介
曾于2001年至2009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光子学研究中心和新加坡微电子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微光电子学,微纳米光子学器件,微光学元件,光镊,及光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国内外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50余篇。[ 孙克辉1968 杨院长是我导师,主要是物理的,他的学生一般跟着周老师做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最近有个千人计划做材料也不错,但是已经招满了
刘雄飞是电子系的导师,车牌识别,软件方面的
刘小良应该是比较年轻,研究方向你要想了解我帮你问一下 胡照文其实也是和邓联文老师他们,在铁道那边搞项目,材料方面的,要做实验
盛利元应该是比较严格的导师,是通信方向的应该,大致哈。他的学生都还不错,学的比较扎实
项目可能不是很多,因为他比较老了,但是他关系比较广,一个他的学生到国防科大电搞研究去了
胡志坤是刚从国外回来的老师,比较年轻,30多岁,跟外面公司联系比较多,项目也特别多,实干型的
曹建,1955年9月出生于湖南长沙市,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9月来中南工业大学物理系任教至今。1989年??1990年去英国卡的夫大学进修表面科学。1999年9月晋升为教授。是又一大人物。学校导师只是他生活的九牛之一毛,它主要是湖南一个电力公司的技术总监,他的学生都在研二到公司实习了,学的也都很不错。但是曹建不会管你的学习,他的概念里研究生读半年就行,因为学不到东西
许雪梅,就是我现在跟的老师啦,她是唯一一个女导师,认真负责。科研功底没的说,已经拿到了博士后。口碑很好,辅导学生严格,她的学生都很踏实,找工作都不成问题。研究方向:之前是图像处理方面,现在改为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和信号完整性处理(属硬件,不需要编程)
还有就是李长庚,他是党支部书记,行政活动比较多。研究方向是通
信技术,还行,不做任何评论 黄小忠也招电子的,他是搞吸波材料的
黄小忠还没说完,他的项目很多,定期给学生发钱,搞得好的很有前途。属于军工材料,涉及军事机密。
还有个年轻日本留学回来的值得推荐,科研正处于上升期,我很喜欢
他可惜当时我有点急
陶少华,很年轻,30多也是。主要也是光通信方面的,为人和善,管理学生也严格。科研实力比较强,低调中的高调人
孙克辉,男,汉族,1968年9月出生,湖南省益阳市人,工学博士,教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现担任中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委员、电子信息系主任。先后担任过8门本科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或参与教改项目5项,发表教改论文5篇。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SCI/EI收录8篇。获教学成果奖二次,中南大学首届“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提名奖,优秀指导教师;中南大学首届师德先进个人; 中南大学第二届吾爱吾师“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最佳口才提名奖;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1.导师最佳年龄:30~35
一定要选择年轻的导师。年轻的导师在单位历浅,做事情比较小心谨慎,对学生负责的几率比较大。带不好学生可能会影响升职。年轻老师社会阅历浅,比较单纯,不会那么黑。年轻老师富于创新精神,有朝气,对新事物敏感。
不要选60岁以上的导师.正所谓“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缟也”.其实45岁以上的导师基本上已经不做研究了.2.职称考虑: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为最佳
职称越高,名气越大的导师,往往不把带学生当成一回事情。在他们眼里,当博导带学生就是“踢着玩儿”的事情。有博士学位这一点很重要。还有,一定要看你未来的导师有没有在国外高级期刊上发表过文章。
3.不要选胖子做导师
常言道,“心宽体胖”。身体胖的人,往往比较懒,不喜欢费大力气做事情,也不喜欢替他人操心。他们投机取巧,精于钻营。给这种人当学生会很累。因为他们早就盘算好把最累的事情让你来干,然后据为己有。这种人往往心黑。个子矮的人也不要考虑。瘦高个老师最好!
4.不要选有行政职务的人做导师
有行政职务的人时间太少,这些人心思不在做学问上。
5.不要选择有项目的导师
你会成为廉价的打工仔,会很累也学不到学问,满足以上1,2的除外。
6.要读博士一定要到国外
最好是英美,其次是法、德、瑞士。也可以考虑日本。日本的导师非常认真。
7.不要选择名下带很多博士的导师
物以稀为贵。人也一样。导师的精力有限,多了带不过来,所以干脆不带。
最后,我最强调的是第3点:不要选胖子做导师,切记!祝你们好运!
第二篇:导师信息
一、日语语言文学(日语学院)
邱鸣(党校办)、周洁、杨玲、江新兴(科研处)、张文颖、谢立群、王鹏、李成浩、周莉、任健、王怡、谢育新、侯越、路邈、熊仁芳、詹桂香、王冠华、王宇新、潘小多、王晓、杨宁、林曌、李莉 周洁:日语语言文学
中景园”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4年“金牌导师”最受研究生尊敬 的导师
二、翻译硕士(日语笔译)
日语学院:李成浩、熊仁芳、詹桂香、王宇新、李莉、樊颖 科研处:江新兴 校外导师:丁莉
三、翻译硕士(日语口译)
日语学院:周洁、杨玲、张文颖、谢立群、李成浩、熊仁芳、詹桂香、王宇新、李莉、任健、王怡、谢育新、侯越、路邈、王冠华、潘小多、王晓、杨宁、林曌、王鹏、樊颖 党校办:邱鸣 科研处:江新兴
校外导师:丁莉、白立文、鲁永学、卿学民、邱鹏鸣、王众
一、袁敏道 卢友络,男,汉族,中共党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63年7月毕业于天津体育学院,1964年8月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从事日语教学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1992年被评为教授。曾任日语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亚非语系副主任、主任,日语系主任、第一届全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第四届副会长,第一届全国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开设“日本语概说”、“日本语法研究”、“教学法研究”等课。先后担任基础日语、精读、泛读、写作、口译、日本文学等本科生课程的教学。
主要研究领域:高等院校日语教学
主要科研成果:著有《日本语概说》(合编)、《基础日语教程》(1-4册)(合编)、曰语试题集(初级、中级、高级)(合编)、《综合日语》(上、下册)(合编)等。潘寿君,男,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曾赴东京外国语大学留学2年、名古屋大学等讲学研修约6年。现任教育部高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职称评审委员,《日语知识》编委等。承担教育部日语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的调研,测试与编写工作;参与教育部和旅游局的有关考试命题工作。中央电视台《常用日语》电视讲座主讲;《日语新视听电视讲座》部分撰稿与26集全部定稿。承担研究生《中日语言对比研究》、《日语概论》、《日语教育》、《日语语法演习》、《教学法研究与实践》、《翻译研究》等课程。参编教材有1项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多项获本院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
主要研究领域:日语语言、日语教育。
主要科研成果:国家社科基金《中日对译语料库的研制与应用研究》课题组成员。参编《全国高校日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等专著5部,本人执笔约40万字;撰写《中文和訳際のテンスとアスペクト――「~ていたと~たをめぐって」》等论文10多篇;编写《基础日语教程》等9部,本人执笔约140万字;参编《日语常用词例解词典》等3部,本人执笔约70万字;编译《最新版日语能力测验出题倾向对策》等5部,本人执笔约15万字。
邱鸣,男,汉族,中共党员,日本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党委常委、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日翻译研究会会长,中日友协理事,北京市对外友协常务理事,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会理事,国家留学基金评审组专家。1977年至1979年在北京通县永乐店农场插队,1979年至1983年在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至1992年在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攻读硕士、博士课程,1994年至2004年在北京语言大学外语学院任教,曾任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2004年4月起,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
主要研究方向:日本中世文学及中日古典文学比较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发表、出版论文论著数十篇。主要论著有《太平记的汉文学研究》(日文);代表论文有《日本古典文学的汉籍摄入》(日文)、《太平记中中国古籍的引用形态》(日文)、《护良亲王的人物造型与中国古籍》(日文)。主编《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大纲》、《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考试用书——职称日语》、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指定教材《日语口译实务》3级等。
为集 教授,研究生教研室主任。毕业于北京二外日语专业,留校任教至今。其间在大阪外国语大学、爱知大学、横滨商科大学、爱知学泉大学等大学学习和讲学。曾主持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日语》、中央电视台《标准日本语》初级、《日语语音入门》、中央电大《日语基础•旅游类》等讲座节目。专业为日语语音学、语法学。近年来从事翻译和中日同声传译的教学。
论著:《日语时态之管见》(论文)《助词「を」的无奈》(论文)《“つまらせる”还是“つまる”》(论文)《中译日的翻译技巧》——点线连接法(论文)《言简意赅‘信’是根本》(论文)《日语语音入门》(教材)等。
铁军,男,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后留校任教。曾赴本留学或任教多年。现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日语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担任日语系本科生、研究生多种课型。
主要研究领域: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出版的主要著作《国家旅游局导游考评教材中国文化册》(旅游教育出版社)、《北京日语导游》(旅游教育出版社)、《导游日语》(旅游教育出版社)、《中日乡土文化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日本语古典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表的主要论文有《关于高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日语学习与研究)、《丰田汽车企业文化的核心——造人战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百人一首的山情结》(日语学习与研究)。研究的课题包括龙文化、庙会文化、色彩文化、影视文化、年节文化、茶文化、、民间传说故事、乡土玩具、现代社会中的新民俗以及日本古典和歌等多方面。
吴世平教授,文学硕士。1986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日本文学硕士学位。曾先后任日本爱知学泉大学、横滨商科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与文化、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流。主要科研成果有学术专著:《中日使役态的对比研究》,论文:“文化作品翻译中的中日文化差异”“日语翻译教学探讨”“跨文化交流与非语言行为”等。以及词典、教材等5部。目前主持北京市教委社科基金项目“中日非语言行为对比研究”等项目。
李抗美,女,教授,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日语专业,留校任教至今。其间先后赴日本大阪外国语大学、名古屋大学、爱知大学留学三年半,学习研究日本语法及中日敬语比较,并在名古屋大学和横滨商科大学作为专家或交换教授讲学三年,研修中日同形语比较、日本语学概论、中日文化对比等。担任教育部和旅游局有关考试的命题、主考等工作。在大学本科担任一至四年级《精读》、《会话》、《口译》、《听力》、《泛读》、《导游》、《视听》等课型。为研究生开设《中日文化对比》、《日本文化史》、《日本文化专题研究》、《日本文化演习》、《中日民俗文化比较》等课型。
主要研究领域:中日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撰写并发表《中日両国における言語的敬意表現について》、《中日両国語の同形語の比較》、《关于中日文中第二人称的用法》、《中日同形语考》《口訳について》、《中日の好き嫌いな数字の文化考》、《浅析「~じゃないですか」》、《关于“意见”的中日文不同用法》、《关于中文“打”字的日译》、《关于中文“安心”的中日不同用法》等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日语模拟导游》《日本节假日文化》等;参加多部专著、教材、词典的编写。
周洁,女、群众、教授、硕士生导师、日语学院院长。1985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非系日语专业,1988年留学日本,1996年从日本回国到二外工作。毕业于日本甲南女子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课程并获该校社会学博士学位。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日本家族社会学会会员、日本专业社会调查士。先后任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日本爱知学泉大学客座教授。被评为200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青年学术骨干,2007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2011年北京市精品教材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中日家庭、跨文化研究、翻译(笔译)教学和实践
主要研究成果:专著《中日祖先崇拜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合著《中日乡土文化研究》(中国传媒大学,2006)、译著《你好,社会学—社会学是文化学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译著NHK电视剧《铃兰》(中央电视台,2001)、译著TBS电视剧《夫妇》(中央电视台,2007)、合编《日本概况》(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主编《日本的祭礼》(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译著《日本高龄者的生存困境-来自一线的报告》(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译著《社区的集团动力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等。有《中日两国‘家’意识变迁比较研究》(CSSCI期刊《求索》11期,2005)、《社科类文本翻译的特点—以<你好,社会学,社会学是文化学习>日汉翻译为例》(中国外语类核心期刊《日语学习和研究》3期,2007)《日本家庭社会学研究及未来走向》(CSSCI来源期刊《日本学刊》6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日本学会,2009)、《日本概况在异文化认知中的作用》(《日本语言文化研究和国际化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华北地区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和转型》(二外学报,2006)《日本人的祖灵观》(《日语语言文化研究》,2003)《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范例》(《经营研究》日文,2006)《异文化的认知与语言意识》(二外学报,1999)等中日文论文20余篇。2002年获全国第二届中日友好中国大学生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大赛优秀论文指导奖;2005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成果专著三等奖、2010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成果教材二等奖。参与并主持多个校级、市级教改和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陈燕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从事教师工作以来,历经本科基础和高级阶段的各科目教学,并担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及毕业论文的指导。曾多次在国内外进修任教,有多年丰富的日语教育及对外汉语的教学经验。主要研究方向是日语语言的词汇学领域,同时也包括一些词汇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包括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各类学术论文或考察报告数十部。
主要学术作品有:《日语词汇学》;《日语中的特殊词群—惯用句》等。其中《日语中的特殊词群—惯用句》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成果之一。
新兴,男,教授,博士学位,硕士生导师;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博士课程毕业,1994年到二外任教至今。先后留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爱知大学,曾在日本爱知学泉大学任教,北京大学国内访问学者,名古屋大学客座研究员。现任北二外科研处处长、国际商务日语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华日本学会理事,日本早稻田社会学会会员,曾任北二外教务处处长。1998年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被评为2005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200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青年学术骨干。2004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2等奖。
主要研究领域:中日家族制度、日本隐居制度、中日异文化对比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出版专著、教材有《日本近代家族制度研究》(专著、旅游教育出版社),《日本概况》(合编、旅游教育出版社)、《商务基础日语1、2》(主编、商务出版社),《日语写作》、《日语会话》等,发表论文《日本隐居制度与家长权的传承》(《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年4期),《日本的隐居制度与儒家伦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10期)等二十余篇。
杨玲 女,教授,硕士生导师。1993年、2007年先后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获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曾先后赴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爱知学泉大学进行学术研究、交流及其讲学。1997和1999年分别主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日语300句》广播讲座和中央电视台《常用日语》电视讲座节目。曾主持北京市教改项目、校级重点科研项目、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等多项研究课题。2008年参与并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参与并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奖;2009年被纳入2010年启动的“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
主要研究领域:日语语言学、汉日对比语言学、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出版专著《日语授受动词句结构意义研究》、《饭店日语》(合著)、主编《日语语言文化研究》第四辑等;先后在《日语学习与研究》、《日语研究》、《语言学研究》、《汉日理论语言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口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之探讨”、“日语授受动词句受事移动中モノ的意义”、“同声传译中的技能技巧训练与同传标准”、“Vテクレル的结构和意义”、“日语学研究的动态及趋势分析”、“CAI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等近20篇论文;现主持编写的《日汉同声传译系列教材》获2009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
张志军 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留校任教至今。从事教师工作以来,担任过基础阶段的精读、泛读、会话、听力的教学和高年级阶段的精读、口译、笔译、视听等各科目的教学,自1996年以来担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及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翻译理论与实践》《日中语言对比》。任教期间曾赴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学习日语语言与文化;先后赴日本爱知大学、横滨商科大学、爱知学泉大学等学校教授汉语6年。在国内任教期间曾担任过三年级教学组组长和专业课教研室主任的工作。并于1996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日中语言对比、翻译理论与实践
主要科研成果:译著:《胎儿都是天才》(学林出版社)专著:《日语自他动词》(旅游教育出版社)参编辞典:《日语常用语搭配辞典》(商务印书馆)《日语拟声拟态副词词典》(商务印书馆)主要论文:《『せる、させる』と『使、叫、譲』の異同》《受動文から見る日本語と中国語の異同》《日本語の非典型的他動詞文》《试析日语文章翻译的难点—-省略的复原》《日语中顿从句的情态》《など在复句中的作用及译法》等。
张文颖,男,汉族,教授,2001年3月毕业于日本专修大学国文学专业,获日本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1月来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从事日语教学与研究工作,其间曾于2006年4月至2007年4月赴日本爱知学泉大学工作一年。并前后多次赴日本多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日本文学研究会会员,先后获得北京市政府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校教学优秀奖,校科研成果三等奖。2009年日语系升级为日语学院,时任日语学院第二基础教研室主任,2011年5月,任日语学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日比较文学
主要教学及科研成果:参与编写国家级教材两部:《商务基础日语》第一、二册;《基础日语综合教程》第二册教材及教师用书,该教材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材。主持北京市教委面上科研项目“来自边缘的声音—莫言与大江健三郎的文学”、北京市面上项目“莫言与中上健次的文学”、校级项目“日本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幻想性意象”等科研课题。出版专著两部:《场所的魔力-大江健三郎与中上健次的文学》(该书在日本出版发行)、《来自边缘的声音—莫言与大江健三郎的文学》,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
谢立群,女,博士,教授。2002年3月毕业于日本大阪大学,2002年4月至2005年3月任大阪大学客座研究员。2005年7月起任教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被评为2006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青年学术骨干,2007北京市人材强教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目前正在主持北京市教委 “日本中世纪佛教文学的形成与中国文化”课题的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日本中世文学、中日比较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主要研究成果:学术专著有:《徒然草与中国隐逸思想》(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7),代表性论文有:《从徒然草第12段看老庄思想的影响》(二外学报、2006)《日本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大隐”形象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从徒然草看兼好的隐遁观》(《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关于徒然草汉译的几点考证》(《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从『華厳宗祖師絵伝』的善妙形象看明慧的女性救济观》(《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等20余篇。
,教授、日语学院跨文化交际系主任、博士。留学日本十载,在千叶大学获得文化人类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国际比较政治研究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和民族音乐学系做访问学者。
研究领域:中日文化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出版《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现代日本地域艺术文化研究》、《中日乡土文化研究》(合著)、《日本龙文化研究》(合著)、主编《传承与跨越——中日现代社会文化研究》等著作。合编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中日同声传译背景知识储备训练 自然、文化篇》、《中日同声传译背景知识储备训练 社会、经济篇》。发表〈从韩流看“影视表象”与“旅游地形象”的构筑〉、〈论日本电视剧在中国的传播〉、〈学科理论与同声传译班“日本经济”的课程设计〉、〈日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等十多篇论文。
第三篇:导师信息
王荫乔(点击查看个人照片),男,1931年生人,河北省滦县人,195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市级劳动模范、市级优秀教师。曾任中国投资学会第一、二届理事;现任中国人才研究会金融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撰写科研论文多篇,教材、工具书多部,其中主编的教改优秀教材《工商信贷教学案例》、与人合作的《工商信贷》曾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推荐为全国高校金融专业使用教材。《金融业务手册》、《论中短期设备贷款管理》、《简明金融辞典》以及《关于发展天津金融市场的思考》等论著、工具书获市社科优秀成果和市优秀调研成果二、三等奖。应邀参与《中华金融辞库》总编和《商业银行》卷的主编工作。该书经中宣部批准列入国家新闻出版署,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同时还承担了《面向21世纪的金融学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课题,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王爱俭(点击查看个人照片),女,出生于1954年11月,祖籍山东烟台,教授、博士。现担任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系主任、硕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天津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社科、国家自然科学同行评议专家,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天津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高校职称评审委员会经济学科组成员,中国金融学教材编写委员会委员,天津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金融学科带头人,天津市环渤海经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国际金融理论、实务的教学研究工作,在国际货币与汇率、金融创新和虚拟经济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承担国家及省市级项目10余项,十余次获奖。承担主要项目:“金融创新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研究”(01BJL009)中国社科基金项目 ;“虚拟经济合理规模与风险预警研究”(7037306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国际金融态势与汇率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道路选择”天津市“九五”社科重点项目;“欧元运行趋势及其汇率风险研究”天津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专著代表作:《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金融创新工具交易》(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汇率导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欧元发展趋势与中国》(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体制改革与经济杠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信用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金融创新与虚拟经济》(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20世纪国际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 评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主要奖项:论文《论市场经济》1994年获天津社科优秀论文二等奖;专著《汇率导论》1998年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专著三等奖;专著《金融创新工具交易》1998年获金融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我国居民储蓄增长效应分析》1998年获中国金融学会第四届优秀论文三等奖;专著《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1999年获天津社科第七届优秀著作二等奖;论文《欧元发展趋势与中国》2001年获天津市金融学会1998-1999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论文《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2001年获华北金融杂志社1999-2000优秀论文一等奖;论文《天津中行完成2002年消费信贷任务对策建议总报告》2002年获全国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十五”期间力争建成我国北方金融中心》2002年获天津市第七届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专著《欧元发展趋势与中国》2002年获天津社科第八届优秀著作三等奖;论文《“十五”期间力争建成我国北方金融中心》2002年获民建天津市委员会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论文《金融创新与中国虚拟经济发展研究》2004年获天津市第九届社科成果二等奖;专著《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2006年获天津市第十届社科成果二等奖。
张维(点击查看个人照片),男,1958年出生。1982年春、1985年春和1988年秋在天津大学分别获工业电气自动化工学学士学位、系统工程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1990、1993年分别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4—1995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哈斯商学院任高级访问学者、助理研究员,1998—2000美国任斯利尔理工大学拉里管理学院访问教授。历任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管理学院MBA 中心主任、副院长,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等职。1997年获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称号,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科研方向是金融工程、创业管理,在全国首批招收了金融工程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是我国最早从事金融工程教育和研究的学者之一。迄今已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金融风险分析、防范与控制”在内的7项国家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过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992)、天津青年科技奖(1992)和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2)。主要讲授“管理学科研究前沿”、“金融定量分析”、“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创业管理”等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社会学术兼职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八、九届评审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管理学会副会长等,并担任《管理科学学报》编委和编辑部主任、《南开管理评论》、《管理评论》和《中外管理》杂志的编委。
张元萍(点击查看个人照片),女 1955年生于天津市,1981年考入天津财经大学,1985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年和2000年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中心研修。现任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天津无形资产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金融投资与融资、金融衍生工具、国际投资等。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投资理论与实务、金融衍生工具、投资学等课程。曾在各种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50篇、主编、参编各种著作10部,主要著作有《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与模式》、《国际技术贸易理论与实务》等,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北方技术交易市场运行机制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成果转化的计量分析》获天津市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199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张元萍(点击查看个人照片)
高正平(点击查看个人照片),男,1954年月11月出生,河北丰润人,博士,教授。现担任天津财经大学副院长及中金会(中国金融人才委员会)常务理事、2l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系列教材编委会委员、天津市风险投资促进会专家组成员、天津市经济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金融学教学和科研工作,1997年以来,完成专著3部,撰写论文20余篇,参加多项省部级课题项目。科技成果结合中国经济改革实际的居多。其中代表作主要有《证券公司风险规避与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政府在风险投资中作用的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完善我国投融资体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财经,1997)、《“银边债券”关于城市公债的理性思考和现实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资本证券化与我国实现途径选择》(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1)、《滨海银行组建方案可行性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2002)等。现在从事的研究有:主编《中小企业融资新论》(中国金融出版社,预计2004年年初出版)、横向课题《天津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天津市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预计2003年年底完成)。
刘忠燕(点击查看个人照片), 女 1953年1月生,金融学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金融学教学与研究21年,现主讲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课“货币银行学”;专业课“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院核心课“金融学”。曾讲授“金融市场学”、“证券理论与实务”。近五年在《国际金融研究》、《金融论坛》、《中国财政》、《天津社会科学》、《金融理论与实践》、《现代财经》等重要核心刊物、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5篇。主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程》、《现代股票经济通论》、《储蓄与投资》四部。参编六部。其中两篇论文被人大复印刊物全文转载、两部专著和一篇论文获“天津金融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天津社科十五规划项目”一项。完成天津社联“资本市场发展”调研项目一项。
孟生旺(点击查看个人照片),男 1966年3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金融学系教授,现任天津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1999年访问了英国宝成保险集团,2002年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在英国伦敦城市大学保险与精算系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保险与精算。曾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5部。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获各种科研奖励4项,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到会宣读了论文,2000年获“天津市优秀青年人才奖”。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保险经营风险评估与保险监管系统研究”和中国人民大学安宝统计与精算研究中心项目“Actuarial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Chinese Automobile Insurance”。代表作有:《实用非寿险精算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利息理论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Accounting for individual over-dispersion in a bonus-malus automobile insurance system,”(The ASTIN Bulletin, Volume 29, No.2, 1999, pp.327-337)。
孙森(点击查看个人照片),男,1949年生人,祖籍广东省中山市,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于一九六九年到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插队;一九七四年进入天津财经大学财金系学习,一九七七年大学毕业;一九八五年考入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一九八八年毕业,获硕士学位。一九九六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党总支书记,兼任中国金融会计学会理事、天津农村金融学会理事,曾任天津城市金融学会副会长。讲授货币银行学、货币经济学、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银行电子化、银行会计、银行外汇会计等课程,目前主要讲授货币银行学、货币经济学、金融学、银行电子化、银行外汇会计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运行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货币市场、银行电子化。主持完成天津“九五”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两项(发展消费信贷若干问题的建议;规范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研究),天津市教委社科项目一项;独著、主编、合著、参编各类著作8部;在《国际金融研究》等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四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曾获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获天津市金融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一项。
唐以今(点击查看个人照片)教授 1982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2年起在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任教。1986—1999 年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系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1995年获瑞士巴塞尔州立奖学金,在巴塞尔大学经济系作访问学者1年。1998—1999年获欧盟—中国高等教育合作奖学金,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转型经济研究所作高级访问学者6个月。主讲课程:国际金融、国际金融市场、国际经济学。主持国家教育部课题2项 主持天津市教委课题1项 出版专著1部,学术论文多篇。
王淑敏(点击查看个人照片)女 教授 生于1944年 河北省武邑县人 汉族 中共党员 1969年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至今已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现任金融系货币银行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王淑敏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金融理论与实务研究,并广泛涉猎中外金融信托与租赁领域,是中国较早从事信托租赁研究的专家之一。主要讲授的课程有:货币银行学、金融学、金融信托与租赁、证券理论与实务、西方货币信用理论研究。王淑敏教授在科研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撰写出版著作主要有: 主编《金融信托与租赁》(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专著《金融深化创新论》(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主编《投资经营与管理》(天津社科出版社出版)主编《农行经营管理若干问题探讨》(天津社科出版社出版)承担的科研项目有: 天津市社科重点科研课题“金融深化创新研究”和天津市教委科研课题“金融市场融资渠道拓展研究”。两项科研成果均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和社会有关部门的好评。公开发表论文几十篇。获奖成果多项。
姚莉(点击查看个人照片),1960年生,汉族,1978年考入天津财经大学,1982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5年进入南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1988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6年在南开大学攻读博士,2000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所教课程有:国际金融(全校挂牌)、国际金融(双语)、国际结算、金融理论专题讲座。
安合祥(点击查看个人照片)男,1943年生人,河北省晋州人,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经济学计划专业毕业,教授,金融系投资教研室主任,中国宏观经济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任碧云(点击查看个人照片)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共产党党员,1962年6月出生于山西榆社。1979年9月考入山西大学经济系就读,1983年8月毕业并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毕业以后留校任教,期间,先后在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进修,1988年—1989年曾在厦门大学财金系研究生班学习。1997年12月调入天津财经学院金融系工作,同时攻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于1999年6月参加由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英语、经济学综合科目考试,顺利通过,并于1999年9月获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又于2002年9月考入中央财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金融宏观调控。任教20年来,主要讲授课程有: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财政学、证券投资学、金融营销学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所讲授课程均受到专家、同行的认可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此外,她还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1994年被聘为中国工商银行山西省分行客座教授;2000年被聘为中国工商银行长春金融研修学院客座教授;2001年被聘为中国农业银行天津金融研修学院客座教授;1999年以来,多次为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资金部、零售金融部、院校部、工会及云南省分行、辽宁省分行、天津市分行等作过学术报告;还为中国交通银行天津市分行、天津市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天津分行等作过学术讲座。
李素梅(点击查看个人照片)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 博士 教授 硕士生导师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与保险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
从事金融学教学,科研工作10余年。站在全球角度研究金融经济问题,立足实用性研究,着力借鉴北美成功金融经济体系,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经济发展模式。
2004年以来,美国,加拿大高级访问学者
获得北美“金融证券与保险投资顾问”(Financial Security Advisor and Investment Representative)资格认证
主要研究领域: 中美投资基金比较研究 产业投资基金研究 金融投资管理 风险管理与保险理财 联系方式:E-mail:sammyli28@hotmail.com
主要代表作
一.专著
[1] 《金融市场与证券投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7 [2] 《中国产业投资基金综合绩效及发展战略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8
二.教材
[1] 《金融学》参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6 [2] 《证券投资教程》参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3] 《货币银行学》参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4 [4] 《欧元发展趋势与中国》参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1
三.主要学术论文
[1] “The analysis of net cash inflow of money market in US and their revelation” 发表于《China-USA Business Review》
Volume 7,Number 3,March 2008 [2] “美国养老保险基金与共同基金关联效应分析及启示” 《现代财经》 2008.3 [3]“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trategies of Chinese and U.S.Holders of Mutual Funds and their Revelation”, 提交主题为 “3rd Asia E-Business International Forum”的国际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2007.2 [4]“The analysis of Mutual Funds in US and their revelation” 提交在希腊举行的主题为“Department of Shipping, Trade and Transport” 的国际研讨会征文入选, 2007.7 [5]“美国基金业发展的相关分析及对亚洲的启示” 提交国际研讨会,《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9 [6]“美国股票基金投资组合转换率分析及借鉴”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6 [7]“美国共同基金行业结构历史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银行家》,2005.5 [8]“天津市发展民间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财经》,2005.3 [9]“国债的货币效应初探” 《现代财经》,2003.11 [10]“中国信用缺失的内生性及外生性探析”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5 [11]“我国货币政策与就业政策有效联结之途径” 《现代财经》,2001.3 [12]“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浙江金融》,2000.9 [13]“借鉴国际经验,发展中小企业” 《宏观经济管理》,2000.9 [14]“通货紧缩原因的内生性及外生性探析” 《金融市场》,2000.4 [15]“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效应的几点思考” 《内蒙古金融研究》,2000.4 [16]“关于我国就业问题的宏观经济学思考”,“留美经济学会”组织的“国际研讨会”参会论文并做主题发言,部分观点载《经济学动态》 1998.7
四.完成科研项目
[1]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操作系统设计及编制” 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横向委托科研项目 项目负责人之一,已完成并通过鉴定,2007.11 [2]“资本流动与民间投资发展”,天津市“十五”投资项目
项目负责人,已完成并通过鉴定,2005.10 [3]“天津市增加民间投资的有效战略研究”,天津市“十五”社科规划项目项目负责人, 已完成并通过鉴定,2004.11 [4] “股票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因素相关性分析研究” 天津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
项目负责人, 已完成并通过鉴定,该项目被“海通证券有限公司”采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3.11 [5] “宏观经济运行与金融宏观调控研究” 天津市“九五”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项目负责人, 已完成并通过市级鉴定,2000.6
1、《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三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三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西方经济学学习指导与精粹题解(上册微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学习指导与精粹题解(下册宏观部分)》,丛屹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3、《货币银行学原理》第五版,郑道平、龙玮娟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6出版。
张维(点击查看个人照片),男,1958年出生。1982年春、1985年春和1988年秋在天津大学分别获工业电气自动化工学学士学位、系统工程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1990、1993年分别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199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4—1995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哈斯商学院任高级访问学者、助理研究员,1998—2000美国任斯利尔理工大学拉里管理学院访问教授。历任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管理学院mba 中心主任、副院长,天津财经大学副校长等职。1997年获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称号,199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科研方向是金融工程、创业管理,在全国首批招收了金融工程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是我国最早从事金融工程教育和研究的学者之一。迄今已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金融风险分析、防范与控制”在内的7项国家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过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992)、天津青年科技奖(1992)和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2)。主要讲授“管理学科研究前沿”、“金融定量分析”、“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创业管理”等博士、硕士研究生课程。主要社会学术兼职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八、九届评审组成员,国家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学会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金融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市管理学会副会长等,并担任《管理科学学报》编委和编辑部主任、《南开管理评论》、《管理评论》和《中外管理》杂志的编委。
孟生旺(点击查看个人照片),男 1966年3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金融学系教授,现任天津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1999年访问了英国宝成保险集团,2002年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在英国伦敦城市大学保险与精算系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风险管理、保险与精算。曾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5部。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获各种科研奖励4项,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到会宣读了论文,2000年获“天津市优秀青年人才奖”。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保险经营风险评估与保险监管系统研究”和中国人民大学安宝统计与精算研究中心项目“Actuarial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Chinese Automobile Insurance”。代表作有:《实用非寿险精算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利息理论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Accounting for individual over-dispersion in a bonus-malus automobile insurance system,”(The ASTIN Bulletin, Volume 29, No.2, 1999, pp.327-337 和差化积
sinx+siny=2sin[(x+y)/2]cos[(x-y)/2] sinx-siny=2cos[(x+y)/2]sin[(x-y)/2] cosx+cosy=2cos[(x+y)/2]cos[(x-y)/2] cosx-cosy=-2sin[(x+y)/2]sin[(x-y)/2]
积化和差
sinxsiny=-1/2[cos(x+y)-cos(x-y)] cosxcosy=1/2[cos(x+y)+cos(x-y)] sinxcosy=1/2[sin(x+y)+sin(x-y)] cosxsiny=1/2[sin(x+y)-sin(x-y)]
1、《货币银行学原理》第五版,郑道平、龙玮娟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6出版。
2、《国际金融概论》,王爱俭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出版。
3、《投资学》,张元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第四篇:中南大学物理申请硕士学位材料要求-5.14 [范文模版]
中南大学物理与电子学院申请硕士学位材料要求
一、以下材料必须在答辩之前上交(电子稿样表群共享)
1.研究生中期筛选考核表;
2.选题报告(从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学习管理——查看论文选题报告中打印); 3.学位论文中期进展报告(07级以后的硕士研究生必须提交); 4.学术研讨(10份)、形势与政策作业(1篇小论文); 5.实践教学、社会实践(07级以后的硕士研究生必须提交)。以上培养环节学分已完成无须再提交材料。
二、网上操作(研究生管理系统http://gra.its.csu.edu.cn/zndxyjsgl/)
1.学习管理:(1)录入论文选题报告:填写论文选题报告(完成所有项目的填写);
(2)申请答辩:填写答辩时间和地点;
(3)录入学位论文信息:填写毕业论文相关信息;
(4)校核毕业生信息:请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核对自己相关信息,若有错误请带相关证明原件到三办310室更改, 若信息无误请点击“提交”按钮确认.(如果导师为空白,请先在新生信息录入中确认导师,然后退出重新进入系统,导师名称就会出现)
2.学术成果:录入发表的文章(注:1如发表著作请在著作录入中填写,如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请在期刊论文录入处填写,以此类推;2录入后在最后的操作中必须添加完成人员,如果完成人员中没有本人信息,请重新登陆系统,本人信息会自动生成。)
3.学位数据录入:(1)请在教育硕士学位基本数据中录入本人信息(1学生类别选硕士研究生;2是否按一级学科授予选否。);
(2)照片提交:照片标准(1照片尺寸:标准2寸照片;2照片命名:身份证号.jpg;3照片大小:文件大小不超过20KB;4照片背景:单一蓝色;5被拍人服装:白色或浅色系;6照片要求:数据拍摄,免冠,头顶距照片顶部约占照片高度的3/10为佳。)
三、以下为申请学位需提交的材料(导师、所领导、院领导意见和签字位置,必须由导师和领导本人填写!)
1.硕士学位课程成绩单(2份原件1份复印件,需加盖研究生院公章及资安院研究生管理公章)2.学位审批书(2份原件,两份表内必须贴照片)
3.学位论文评阅书(2人,各一式2份,加盖专家所在单位公章)
4.学位论文答辩表决票(1套,答辩前领取已加盖学位评定委员会公章的表决票)5.毕业生登记表(2份,表内必须贴照片)
6.硕士学位论文(A4纸,4本。按学校统一要求装订,原创性声明和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务必用新版本并请答辩主席、导师、研究生本人签字)
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印件(A4纸复印封面、封底、目录及全文),院里论文预审时候如果已交,无须再交了;(具体的以邬建军老师通知为准)
8.2张2寸彩色照片(必须与网上提交的照片一致,背面注明学号、姓名)如果在规定时间内由学校组织统一图相采集的无须再交,单独去新华图片社图像采集的需要交照片;
9.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审核表(需管理员、指导教师、二级单位负责人签字)10.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后修改情况表。
三、答辩后其他事项
1.研究生通过图书馆网站(http://202.197.69.6:8001/index.htm)进入“学位论文网上提交”提交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
2.毕业离校。(中南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中表格下载栏下载《中南大学研究生毕业离校手续单》,按要求办完所有项目,于6月30日后持离校手续单到采矿楼226领取毕业证、学位证。具体发证时间由研究生院培养办、学位办确定。)受理硕士学位申请材料时间:上半年5月10日至5月31日,下半年11月10日至11月30日。逾期不报,留待下一批。
第五篇:中南大学信息院请假条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出请假条(学院联)
姓名:家庭住址:
学号:家长联系方式:
专业班级:外 出 地 址:
联系方式:外出地联系方式:
请假事由:
本人因事情需请假,请假期间保证手机畅通,保证自身安全,若有安全事故责任自负,请老师予以批准。
离校时间:
返校时间:
学生签字:学工办意见: 日期:
学 院意见:签字:日期: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出请假条(班长联)
姓名:家庭住址:
学号:家长联系方式:
专业班级:外 出 地 址:
联系方式:外出地联系方式:
请假事由:
学生签字:
学工办意见: 日期:
学 院意见:签字:日期:
班长意见:签字:日期: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出请假条(学生联)
姓名:
离校时间:返校时间:请假事由:
学生签字:学工办意见: 日期:
学 院意见:签字:日期:
班长意见:签字:日期:
注意事项:
1. 学生离校期间必须遵守各项法律法制,不得从事任何违法乱纪或扰乱社会治安的活动
(例如参与传销、法轮功、邪教团体等等)。
2. 学生离校期间不属于学校日常管理范围,在外期间必须对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负责。
3. 学生必须按时返校,如因意外情况不能按时返校必须第一时间联系年级负责老师和班
长,告知情况,如果没有按时返校的且也没有说明原因的,将按照学生手册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4. 学生在外期间要与班长或者班级同学保持联系,出现意外情况要第一时间告知年级长和
班长并向当地公安部门寻求帮助。
5. 原则上不允许他人代为请假,如情况特殊必须有班委出具说明并且需要半岛是签字同意
6. 学生未经允许擅自离校将按学生手册进行严肃处理。
注意事项:
1.学生离校期间必须遵守各项法律法制,不得从事任何违法乱纪或扰乱社会治安的活动(例如参与传销、法轮功、邪教团体等等)。
2.学生离校期间不属于学校日常管理范围,在外期间必须对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负责。
3.学生必须按时返校,如因意外情况不能按时返校必须第一时间联系年级负责老师和班长,告知情况,如果没有按时返校的且也没有说明原因的,将按照学生手册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4.学生在外期间要与班长或者班级同学保持联系,出现意外情况要第一时间告知年级长和班长并向当地公安部门寻求帮助。
5.原则上不允许他人代为请假,如情况特殊必须有班委出具说明并且需要半岛是签字同意
6.学生未经允许擅自离校将按学生手册进行严肃处理。
注意事项:
1.学生离校期间必须遵守各项法律法制,不得从事任何违法乱纪或扰乱社会治安的活动(例如参与传销、法轮功、邪教团体等等)。
2.学生离校期间不属于学校日常管理范围,在外期间必须对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负责。
3.学生必须按时返校,如因意外情况不能按时返校必须第一时间联系年级负责老师和班长,告知情况,如果没有按时返校的且也没有说明原因的,将按照学生手册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4.学生在外期间要与班长或者班级同学保持联系,出现意外情况要第一时间告知年级长和班长并向当地公安部门寻求帮助。
5.原则上不允许他人代为请假,如情况特殊必须有班委出具说明并且需要半岛是签字同意
6.学生未经允许擅自离校将按学生手册进行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