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色资源对自我成长成才的启示
红色资源对自我成长成才的启示
姓名:徐钦德 班级:英教专13 学号:2013210579 如今,“红色文化”热潮,正在席卷中国大地。我们阅读“红色读物”,红色经典、党建、党史图书,唤起了我们的革命文化记忆;我们观赏“红色电影”,红色影片中的革命激情,激荡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灵魂;我们高唱“红色歌曲”,歌声中我们铭记革命的辉煌历史,不忘红色峥嵘岁月;我们步入“红色景点”,亲身体验革命先行者所走过的斗争道路,一处处革命历史遗迹,一件件革命文物,昭示光荣的业绩,启迪着后来人„„
应该说,这就是我们当下的文化热点、焦点,这些构成了我们当下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乃至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主题和宏大的文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红色文化”具有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其本质规律、发展经验,值得我们进行概括认识和理性总结。
作为一种文化样式,“红色文化”是扎根于我们传统的。历史的发展不能缺乏连续性,文化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一般来说,“红色文化”是指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的革命诗词、革命歌曲和革命戏曲等等,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而“红色文化”中的这些历史意义和传统价值,也成为其取之不尽的源泉和丰富的营养„„
“红色文化”有一个鲜明的思想主题,这就是强调精神理想,弘扬精神信仰。我们知道,文化的本质属性是它的精神性和心灵性。在“红色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红色历史时期,我们的革命仁人志士怎样为理想舍生忘死的献身气概,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民族怎样苦苦寻找解放道路的斗争,“红色文化”凝聚了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精神。这是“红色文化”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激励后来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我们知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在拥有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一些人却出现了理想、信仰的缺失,而“红色文化”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正好满足了人们这种心灵需求,让许多迷失的人找到了坚实的精神之根。这象征了中国社会精神信仰追求的回归,折射出人民信仰的价值体系的重构,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
作为一种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不仅仅是有关过去的红色故事、传说和事迹,它还必须采取当代富有生命力的形式。今日的“红色文化”,已经富有了创新精神的特质。始于广东的以“红段子”系列活动为代表的“红色手机文化”,以手机阅读的全新形式促进红色阅读、全民阅读的开展。江西“红歌会”闻名全国,它把优秀的“红色文化”与人民群众喜爱的表演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红色精神。总之,“红色文化”形式和理念的创新,为这种特别的文化注入了新的创造精神内涵。
在如今和谐多样的文化环境、文化模式中,“红色文化”越发凸现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红色文化”是时代的推动力,已经成为使我们国家和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红色文化”浸润每一位国民的心田,激活每一位国民的思维,构成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精神资源。“红色文化”在祖国大地激发的红色潮流和脉动,永不停息„„
第二篇:贝多芬的成长成才给我的启示
贝多芬的成长给我的启示
贝多芬是一个巷人皆知的伟大的。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铸就了一段不平凡的奇迹,但是他的一生是非常的。
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贝多芬没享受过家庭的温情,有着艰苦的童年:他自幼表现出了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的父亲不惜以打骂体罚,迫使贝多芬从四岁起就要整天没玩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在贝多芬八岁时首次登台演出,获得了成功。随后,他渐渐地在音乐界有了名气,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在随后的三四年里,一件可怕的事不停地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了,这对于他这个刚刚起步不久的音乐家来说是件非常可怕的事,他热爱弹钢琴,但耳朵聋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弹钢琴,他的心无时不充满热情,可是他却非常的不幸,在与不幸做斗争的同时,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英雄》、《田园》、《命运》等等。
贝多芬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伟大、坚强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从不对命运的不公而埋怨,只是努力的散发自己的光彩。他对命运的不屈不挠让我敬佩。他从坎坷的命运中,铸就了自己的才华。我要学习他,遇到困难从不屈服,勇敢地面对,散发自己的光辉,让世人敬仰。
第三篇:入党积极分子成长成才自我规划(推荐)
成长成才自我规划
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几步之一,大学生活,既是对个人的进一步深造,同时也为我们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一个过度缓冲与适应的阶段。因此我们应该早有警觉,早做好准备,学会与世竞争的真本事,同时有所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学习重在多问、多见识、多动手、多动脑,记住得真才实学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天下人,你任重而道远。
为了更好地度过这人生中关键的几年,进行良好的成长成才自我规划是及其重要也是必要的。在此,我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四年生活进行一个恰当的规划。
一、明确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健康发展、和谐发展、主动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加强修养,坚定信念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要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继续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时刻牢记为党、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庄严承诺;要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努力尽早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共党员。
三、勤奋学习
大学里要求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学习独立思考,并且在学习中敢于创新,善于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激发潜在的思考、创新与学习能力。在专业的学习上要更加勤奋刻苦,明确目标,端正态度,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注重学以致用。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
四、实践贯通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与能力划等号,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一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应把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在择业、从业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等。培养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勤奋学习、积累知识,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启迪思维、发展兴趣等。
五、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六、培养兴趣 进入大学,终于可以放下高考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但在追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寻自己终身不变的志向。志向是罗盘,兴趣是风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可以带领我们驶向理想的港湾。
要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兴趣社团,既能拓宽视野,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因为社团是微观的社会,参与社团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练
七、掌控时间
大学里自己的空间多了,时间多了,因此要学会安排自己时间,管理自己的事务,提高自控能力。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头两头兼顾,既不能荒废学习,也不能仅仅只注重学习。一个能够合理安排时间的人,才是一个自律的人,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八、遵纪守法
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应该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自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统领,带头弘扬新风正气,敢于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为构建和谐校园做出积极贡献。
九、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将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塑造“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良好形象。“知行统一”式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能否做到言行一致,是他能否在立身处世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任何人的相处中,既要重视言,更要重视行。要看他能否做到言行一致。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时时提醒自己,比如应该做的事情,认识到了,但是是否做到了;应该改正的错误,认识到了,但是否改正了。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做到言行一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的道德人格必然会不断完善。以上便是我对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基本规划,我坚信经过这四年的努力奋斗,我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有所感悟。到那时候我又开始新的职业规划,经过奋斗、还是奋斗,这样的循环下去,我相信将来肯定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拥有幸福的人生。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新世纪的大学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的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努力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的人。
第四篇:资源资本与研究生成长成才学术报告
资源与环境学院举办
“资源资本与研究生成长成才”明德人文讲座
12月4日晚,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资源与环境学院承办的第六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节之“资源资本与研究生成长成才”明德人文讲座在校100人报告厅举行。讲座由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主讲,资环学院副院长主持,资环学院全体教师、研究生、部分本科生及兄弟院系研究生代表近百余名前来参加。
书记幽默的以“那一年我们研三,突然怀念本科老师能把一个个知识点眉飞色舞,妙趣横生地讲出来真的很不简单„„”开头,引经据典,语重心长地告诉研究生们通过研究学习需训练理性科学的逻辑思维,培养交流能力、协作能力、管理能力,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性学习。郑书记通过事例深入浅出的表示研究生们在校学习期间需利用好时间资源,通过制定日计划、周计划以及年计划循序渐进的达到自己的目标;掌握好理论资源,通过本专业学习、相关专业理论学习以及人文素养的学习,建立合理知识结构,补缺自己的木桶短板;掌握好方法资源,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学会利用文献资源,通过阅读论著和综述,了解学科发展和前沿动态,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文献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生们通过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将所掌握的资源固化为个人特质,以期拥有将来顺利适应工作、适应社会的资本。书记精彩的演讲使大家深受启发,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最后,院长作了总结发言,指出此次学术讲座为我院师生对资源资本的认识开拓了视野,提供了思路,加深了理解,为在校研究生和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意义。
第五篇: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
理想信念,是生命中无形的领衔,牵引人突破思维枷锁,突破俗人羁绊,突破个人极限!没有理想信念,人,算不得人;究其一生,枉费了上帝精致的造化,枉费了生命之本有的光辉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共同的理想都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大学生诚信论文
眼下,在全国很多高校里,诚信缺失成了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恶意拖欠学费、用虚假材料骗取助学金、考试舞弊、剽窃论文、伪造个人简历、随意毁约等等,这些行为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从而引发人们高度关注如何帮助这些还未长大成型而又即将成为社会主力军的大学生们树立诚信意识.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在我国传统美德中,学生诚信被视为“立人之本”、“育人之本”,孔子的“民无信不立”,更是把诚信提高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地位。《纲要》把诚信列为公民做人、做事的基本标准、中华民族传统的要求,容易被公民所接受和认同。
诚信包含诚实与守信两个方面。诚实是守信的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也是评判诚实的重要标准。学校德育开展诚信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德育积累了许多丰富的、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但是,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多样化趋势,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
对不同层次道德水平的学生来讲,诚信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而教育的要求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真实也没有了诚信。对少数学生中出现的“说谎献媚”、“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等脱离诚信道德的“两种语言系统”,则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与引导,对不诚信道德开展批评与帮助,制止不诚信的“两种语言系统”现象在学校生活的其它领域进一步蔓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伦理对学校诚信道德建设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正面影响看,网络伦理以其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诚信观念新颖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但是,网络伦理是一种虚拟伦理,具有“数字化”、“虚拟化”运行的特点,学生网上的交流与沟通以字符为中介,可以“相逢对面不相识”,因而表现出非常自由、难以控制的虚拟人格,可以做出许多与现实人格不相适应的事情,表现出与现实社会诚信道德规范不相符合的状况,这对缺乏分辨力、判断力的学生的诚信道德观念也产生着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
年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是以德治国的基础.首先,德育工作者要树立学生是学校诚信道德建设主体的观念。
其次,深化诚信道德体验教育。
第三,形成诚信道德的舆论宣传。
第四,建立相应的道德约束惩罚机制。
第五,以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如果把诚信协议书和加修“诚信课”两个结合起来,诚信的“前门”、“后门”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学生的诚信意识何愁建立不起来,社会的诚信何愁不能确立?
诚信的预置和后补都有积极意义,请大家以扶持新事物的态度,去呵护、支持这些工作创新,让它结出我们期待的“诚信果”。
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在国内媒体上,“诚信”这个词是近些年出现频率相当高的一个词。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到校园,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到街谈巷议,人们都在关注诚信.
让人觉得它似乎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产物,一霎间成了热门话题。
甚至有人建议开设一门诚信教育课,先从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什么是诚信”开始。
1)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2)加强教学管理,培养学生诚信品格;
(3)抓学风建设,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格;
(4)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的监控、管理力度,从制度上防止和杜绝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诚信是治国理政之道
诚信是规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早就把诚信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以至于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以无信。
我们党历来重视诚信建设,把它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准则。毛泽东同志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要求党的干部永远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邓小平同志把诚信作为党和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重要准则,多次强调:“中国是信守自己的诺言的”国家;“领导要取信于民,使党内信得过,人民信得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工作,都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江泽民同志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健康发展。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加强公民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诚信的论述,极大丰富了诚信的基本内涵,赋予诚信以时代特色,指明了诚信建设的方向。
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党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略,把诚信建设摆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明礼诚信”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党的十六大强调诚信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200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诚信确立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以诚信为重点,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同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要增强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把诚信建设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诚信是和谐社会之基
胡锦涛总书记站在全局、战略、历史的高度,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他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里讲的六个基本特征,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它们之间紧密联系、相互贯通,其中,“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民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法治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只有政府取信于民、维护人民利益,只有人民自觉遵纪守法、维护国家利益,社会主义民主才能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才能得到切实贯彻,各方面积极因素也才可能得到广泛调动。
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健康运行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只有政府为民、清正廉明,只有个人诚实劳动、扬善弃恶,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才能得到正确处理,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得到切实的维护和实现。
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活力是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激发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活力,才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才能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安定团结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没有安定的环境,社会无法发展,没有良好的秩序,国家无法进步。只有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才能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
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道义和责任。只有人人信守诺言,从对人类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从自身做起,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方式,才能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从而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
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的基础。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每个有志青年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理想信念既是一种思想认识,又是一种庄严承诺,还是一种实践行动。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不可能在关键时刻为崇高的理想信念而做出牺牲。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忠诚于党和人民,忠诚于国家和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终身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无诚业难立,无信事难成。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塑像道德修养,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需要经济主体诚实守信、遵守契约。民主政治良性发展需要社会主体遵纪守法、相互信任。大学生只有努力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奠定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才能成为高水平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切实加强大学生诚信建设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有2000多万,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诚信行为,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胡锦涛总书记特别重视大学生的诚信建设,要求切实加强诚信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使大学生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
大学生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要把诚信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方面,体现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各环节。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有目的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有意识地深入挖掘诚信的教育资源,激励诚信意识,培养诚信品质。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体,要率先垂范,以学术和人格的双重魅力,给大学生做诚实守信的榜样。学校的所有干部职工,都要带头示范,处处守信用、时时重承诺,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必须在加强实践上下工夫。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诚信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靠长期的教育培养和实践养成。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面学习广大人民群众的诚信品质,深刻认识诚信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体会诚信在人的成长、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主动把诚信理念变为诚信行为。
必须在加强管理上下工夫。诚信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通过管理,实现他律与自律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诚信受尊重、失信遭鄙视的良好风气。要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大力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的氛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网管理,严格执行校规校纪,严肃治理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贷款不还、网上传播虚假信息等在一些学校还存在的失信行为,让失信者受罚,使接踵者敛迹,同时也使守信者得到尊重和尊敬,得到鼓励和鼓舞。
必须在加强制度建设上下工夫。制度是加强诚信建设的根本。要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制约性强的信用制度,把诚信要求具体体现到各项规定之中。用制度规范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用制度巩固诚信成果、遏制失信行为,从而努力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