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班长讲那过去的事儿[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03:3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班长讲那过去的事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班长讲那过去的事儿》。

第一篇:老班长讲那过去的事儿

——专访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班长 张振清

文/本刊记者 冯为为

石油师是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成就。坚持不懈、肩负重任,他们奉献给国家、奉献给社会、奉献给时代一笔最珍贵的财富!

张振清,祖籍河南汝南,今年82岁,是第十九军五十七师二团六连中的一位老班长,现住川南矿区机关大院。据他回忆,当年他就是以中国的石油摇篮——玉门为首战地,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石油„„我们又被他带回了那个峥嵘的年代。

时间飞逝,转眼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已经成立59周年。历经半个世纪,他们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我们依然牢记。当年英姿飒爽的石油师战士,如今健在的已经不多。他们为中国石油奉献了一生,无情的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他们那满头白发就是最好的见证。石油师是中国人的楷模,为了纪念石油师战士,弘扬石油师精神,本刊记者几经周折采访到了当年以玉门油矿为首战阵地的石油师老班长张振清。张老虽然年岁已高,但精神抖擞,说话铿锵有力,军人的作风在他身上依稀可见。回忆过去张老很激动,那些记忆是他积攒了一生的财富。按照他孙辈儿的话说:“那些都是老爷子的宝贝。” 听着张老谈起的那段历史,那些事儿,随着他的思绪,我们又回到了那激情的年代。石油师人不畏艰苦,在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的情况下为国家找油、采油、采气,那种精神、那种气魄永远都会被历史镌刻,永为后人记。枪把扶起刹把

在国家亟需石油的大背景下,张振清转业转战石油师。1953年,他随着石油师的队伍来到甘肃玉门,丢掉了枪把扶起了刹把,成为石油钻井队中的一名司钻。从枪炮轰隆的战场走到了荒无人烟的石油大会战的战场,突如其来的转变,虽然一时间所有的解放军战士都很难适应,但是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一师的战士,服从命令是军人本色。就这样,他们转变思想,开始一门心思的工作:找油、钻井、采油。解放初期的甘肃玉门油矿,是当时我国最大的油矿,也是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受当时担任西北局第二书记的习仲勋推荐,爱国将领杨虎城的长子杨拯民担任了新中国第一任玉门矿务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玉门矿务局第一副局长由原五十七师师长张复振担任。1953年,寒风凛冽的玉门油矿上忙碌着一群纯朴挚真的石油师战士,4000多名指战员脱下军装,戴上铝盔,不顾劳顿,认真学习石油技术,成为玉门石油事业的一支生力军。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把地面冻得结结实实,张振清带领着自己的班组成员,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为新中国钻油井、采石油。张老清晰地记得:“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井场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寒风呼呼地吹着,天气很冷,但是战士们都干得汗流浃背,头顶的帽子上都可以看到白气,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令人热血沸腾。” 石油师也是人,虽然他们像钢铁一样坚强,但是他们也会累。张老说:“有的人累了,也曾有过回家不干了的想法,可是大伙一想到生计都又咬牙坚持了下来。”是呀,石油师也是普通人,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强度很大的钻井工作怎能不累呀!“累也得干呀,不干你吃什么?那时的工资都是按照资历发的,干的时间长工资就高,新来的学徒工资就比较低。如果你不干,就没有生活费,肚子就吃不饱。”张老回忆那时艰苦的会战环境说。是的,那时的工资很低,张老一个月的工资只有30块钱,现在想想30块钱能买到什么呢?但是张老就用这30块钱养活了一家人。张老还说:“我的工资算高的了,小学徒的工资每个月才15块钱,那时我们一个月的伙食费就得15块钱,他们挣的只够自个吃。” 吃饭的问题勉强可以解决,但是睡觉的问题却让石油战士们伤透了脑筋。张老说:“刚到玉门时,住的地方很潮湿,夜里睡觉被子都结冰,很冷。干了一天的活,虽然被子结冰了,但是大家都非常累,在那样的环境下也能睡着。第二天起来上工,眉毛上都有白霜,很艰苦。”这就是我们钢铁一样的石油师战士,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们依然坚守在石油阵地上。“不管多苦、多累也要把石油找出来、采出来。干着干着,大伙感觉好像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那种干劲就像在战场上大战一样,个个都是好样的,不怕吃苦。后来大家就什么也不想了,整天只知道干活。”张老说。工作环境艰苦,但张老还是觉得很欣慰,他感叹自己现在年纪大了,当年的那种干劲虽然还有,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说:“当时的领导都打过仗、吃过苦,看着我们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天气干活,也很心疼,经常到作业区看我们,给我们很大的鼓舞。”“那个时候去基层搞培训、集训,领导就派我去。我坚持原则,对工作很负责任。”说到这里张老的情绪明显激动起来,因为这些事情在那时是很荣耀的事儿。我是革命一块砖

在那个时期有句很流行的话,是石油战士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是革命一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张振清老人的经历足以证明石油战士的高贵精神。1953年张老转业,在玉门当司钻;1954年调到隆昌气矿;1955年调到重庆巴县的巴五井 ;1956年调到重庆綦江;1957年调到永川黄瓜山的采气队,成了采气工;1967年调到合江合一井;1971年调到塘河;1976年调到纳溪;1986年退休。三十多年的时间,因为工作的频繁调动,中间有好多事情张老因年事已高,都记得不太清楚了。但他依然记得,他在黄瓜山采气队的事情,在那里他和队友们为中国石油工业谱写了辉煌的一页。响应党的决策,1957年四川第一个采气队——黄瓜山采气队成立,年仅23岁的杜含林担任四川腹地黄瓜山气矿指挥部采气队的队长。这一年张振清26岁,他也被上级调到了黄瓜山采气队。黄瓜山,物华天宝,景色宜人,“百里优质水果长廊”久负盛名。可是张振清他们无暇欣赏黄瓜山的美景,在杜含林队长的带领下,一到黄瓜山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找气、采气工作中。从钻井队到采气队,体现了石油师极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那个时候我作为班长,带着十几个人,现在还在世的已经没有几个了。当时技术很欠缺,我们就边学技术边工作,只有技术好了才能采出油气。”张老说:“黄瓜山第一个采气队就是我们,人员很少,要肩负起采气重任,没有过硬的技术是不行的,也没法向国家交代呀!” 张老他们肩负的是国家与人民的希望,责任之大、任务之重,所以他们在工作中一点都不敢疏忽。他们把军人的作风一直延续着,并且开展了很多争先评优的活动。如“五好七星”“先进”“优秀”等,张老说:“我们班的工作做的最好,我们的井搞得最好,得到的奖状最多,‘五好七星’就是从我们班开始。黄4井、黄5井、黄6井都是我们整的。”说这些话时,张老的声音变的铿锵有力,自豪地向人们介绍着他的优秀班组。初到采气队,由于黄瓜山的地势险峻,井场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整个井场的修建都是我们自己干的,别人都是请人干,我们就自己把围墙修起来,把井场围起来。”张老说,“后来领导们来考察,非常满意,为此把我们班评了‘先进’,因为所有的活都是我们自己干的。” 张老还说:“那个时候管理可严了,工作中出一点错就要扣分,我们就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地工作,谁也不服输。在钻井队的时候,钻井我们最优秀,现在采气我们照样不输人。”当时黄瓜山采气队实行每月投票与报表考核制发奖金,提到奖金,张老说:“不要认为奖金有多多,每个月只有3块钱,就这3块钱都得靠你流汗、拼命干活才能得到,但名额也是有限的,有时你表现好了,还有比你更好的,你也得不到。” “报表按天计算,月小就是30张报表,月大就是31张报表,如果赶到你记录,但是你在上班,把资料弄错了,或者你把报表弄错了一张,那这个月的奖金就没你的了。”张老认真地介绍当时的考核方式,“虽然奖金只有3块钱,但在当时3块钱也能买好多东西,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被扣分。有的人为了避免扣奖金,报表弄错了会重新填一张,但是我坚持原则,错了就是错了,该扣就扣,当时大家都说我傻。”但正是有了这种严格的激励考核制度,才锻造出老石油师们工作非常小心、仔细的态度,也才有了中国石油顺利发展的历史。班长带兵有一套

张振清老人在石油师的队伍中是一个老班长,同时也是他所带班组成员们最亲的人。虽然他很严厉,威严让人惧怕,但他都是用事实服众,每个人都很敬佩他、爱戴他。他用心对待每一个人,领导信任他,同事信服他。他做事钉是钉、卯是卯,从他填报表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那么他是如何当好一班之长的呢? “当班长,首先要让别人信服你,如果他们都不服你,你就当不好班长,管不好人。人管不好,工作就开展不好。”张老说:“分配工作时,脏活、累活,没人愿意干的活,都是我带头,冲在前面。把这些活留给自己,照顾大家情绪,不让自己的‘兵’带着负面情绪干活。”张老就是用这种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征服了每一个人。诚然,采气工作是一项多人合作的工作,心疼归心疼,纪律是不能破坏的,人人都要遵守。“为了保证工作时不出任何事故,必须把工作分到位。你干什么,他干什么,分得清清楚楚,每个人都要坚守好自己的岗位,不能掉以轻心,出错就要受罚。因为稍有不慎就容易出事,那么大的一个采气队,出了事国家的损失很大,领导也会很失望、人民也会很失望,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分工明确,要对得起国家和人民。”说着说着张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到带徒,张老讲了一个小片段。当时队里有一位年轻的小伙子,年轻气盛,目无组织,不遵守纪律,谁的话都不听,没有人能管的了他,单位领导不忍心让他回家。最后商量来商量去,一个领导说:“让他去张振清那个班吧,只有张振清能管得了他。”就这样,那个很不听话的小伙子就被扔到了张振清的班里,张老说:“一个谁都管不了的人,谁都不愿管的人,到了我这儿,我也不能不要人家,那时候大家都不容易,我不帮他,他就只能回家了。” “我那时很严厉,他很怕我,刚来时,我带着他,让他跟着我干,我就给他讲工作、讲做人。渐渐地他就被我们的工作氛围感染了,看到我们干活很卖力,相处很和睦,像一家人,他心里的那些想法慢慢的就没有了,工作也做好了,人也精神了,干劲也上来了。”张老接着说:“其实他是一个不错的小伙子,就是心里想的太多了。”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张老虽然心疼自己的“兵”,但他的威严也不容小视。就是因为他的威严,他所带的班才连续获得“五好”“先进”“优秀”等多项荣誉。提到这年轻的小伙子时,张老好像看到了当年他和战友在一起劳动、一起生活的情景。他说:“那时很艰苦,吃不饱、睡不好、穿不暖,班里有些人就想回家,我就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我们现在的艰苦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努力以后一定会好起来的’,给他们打气。”“其实,我那时害怕他们都走了,采气队的人本来就少,如果他们都回去了就更没人了,国家的油气开采就没人做了,国家怎么办?”张老说他就是靠着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给那些人做思想工作,让他们转变思想坚守着采气工作。在这里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就是评奖金的事。每月投票评选时,张振清都是全票通过,可是考虑到学徒们的工资低,每次上报时他没有报自己,而是报生活最困难、家庭条件不好的徒弟。尽管自己的生活也很拮据,可他还是一次又一次的把机会让给徒弟。他说:“自己不能在金钱上给他们太大的帮助,就让单位给他们一些帮助。” 这就是一位老石油师人,刚正、威严,但心总想着别人的老班长张振清。在他的带领下,他们班把自己负责的井打理得非常好,受到了领导的多次表扬。他说:“如果时间还能回到过去,我还要那样做,那些人都是我的亲兄弟。” 聆听小平教诲

为了多打井、多产油气,张振清费尽心思,来提高石油战士们的生活水平。他就在业余的时间带着自己班的人搞副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这样十几个大老爷们一下工就开始开垦空地,种蔬菜、种粮食,自给自足省些伙食费。耕种就会有收获,张振清他们的采气事业就像他们种的蔬菜与粮食一样获得了丰收。1958年3月8日,对于张振清老人来说,那是他一生也无法忘记的日子。这一天党中央的邓小平同志,在去成都参加会议的途中,来到了黄瓜山考察。专程观看了黄5井的天然气放喷点火测试和正准备测试的黄10井,并和黄瓜山石油钻探区队的机修车间和技术人员亲切摆谈。他鼓励石油工人要认真贯彻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多打井,多产油气,为国家建设多作贡献。邓小平端详着油样,动情地说:“今天总算看到四川有石油了,四川有了石油,党中央就放心了。” 小平同志的一番话,温润了张振清的心,也温暖了黄瓜山所有采气工人的心,更让他们觉得自己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了,对党和政府也有交代了。此后几十年的时间,因为表现突出,工作成绩突出,张振清被多次调动,支援过很多有需要的地方,直到退休他的生活才稳定了下来。他说,自己把一生都献给了石油师,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他不后悔。领导的信任,同事的支持与信服,张老说:“我这一生值了,现在组织也还记着我。” 这么多年的东奔西跑,张振清说:“这一辈子自己没有对不起的人,只有一个人让我觉得心里很愧疚,就是我的妻子。” 几十年的时间,张老从这儿到那儿,他的妻子都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照顾整个家,吃了不少苦,这是张老唯一感觉对不起的人。他说:“那时我的工作很繁重,我老伴一直在默默的支持着我,对她我充满了歉意。这一生我没有亏欠过任何人,唯独她,感觉亏欠她的太多太多,这一生都无法弥补。” 如果让张老再选择一次,他依然还会像五十多年前一样,义无反顾的肩负起为中国钻井采油、采气的重任。他说:“那是一项光荣的使命。”现在张老的子孙后代也都在石油行业工作,他常常教导子孙们,要踏踏实实工作,石油工作责任大,不可儿戏。其实还有很多和张振清老人一样的老石油师战士,虽然有的已经离世,但他们的事迹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就像一座丰碑,屹立在那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们都不会被历史遗忘。他们饿着肚子劳动,承载找油、采油、采气的使命,超越痛苦前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髓光芒万丈,艰苦奋斗的精神代代相传。

第二篇:讲那过去的故事

讲那过去的故事

——青河公路管理分局退休职工吴其扣同志的故事

(青河公路管理分局------吕风霞)

似水流年,弹指一挥间。忙碌的生活和工作让我们已经淡忘了很多曾经在一刹那震撼过我们心灵深处的往事。时光来到了2011年,迎来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0岁生日。9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曾经历、感受过或正在感受中。

青河公路管理分局退休职工吴其扣同志深有感触地说:“抚今追昔,想起我们青河公路部门日新月异的变迁,我感受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

今年71岁的吴其扣,是阿勒泰公路管理局青河分局的退休职工,也是青河公路管理分局的创业者之一。说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刚当养路工时的情景,吴其扣记忆犹新。

他说:“当时养护的路面全部为戈壁自然路面,点少线路长,沿线大部分荒芜人烟。在筑路机械还不普及的情况下,道工们只有靠简陋的生产工具作业,用手推车、抬把子运砂子填路,用肩膀拉路托子平整路面,人的体力消耗十分大。”“道工们常年累月在深山戈壁,吃不上新鲜蔬菜,夏天蚊虫成群,休息时无一处荫凉可以遮挡。白天道工们在野外养护公路,累了就在路边钉四根梭梭柴桩子,扯起一片破布,便成了临时休息遮挡烈日暴晒的好去处。晚上挖一个不深不大的窝坑,上面用几支梭梭柴一盖,挤在地窝子睡觉,蚊虫成群,就这样迷迷糊糊熬一夜。”

“有时在茫茫戈壁一干就是几天,要等到有便车来后,才能搭车回二台休息。”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养路职工长期盼望的吃水、住房、就医、家庭户口、子女上学等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许多职工找不上对象。养路职工的社会地位低下,有人这样形容他们的处境“远看像个逃荒的,近看像个要饭的,一问才知道是养路段的”。加上工作环境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养路工主人翁精神难以发挥出来。二台养路段领导不能安心工作,干部职工思想情绪波动很大,当时,段上只有两名党员,没有条件成立党支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滞后,最终出现了部分职工对外打骂过往的驾驶人员和乘客,对内拉帮结伙打群架。1983年3月20日,总段党委成立工作组进驻二台段,对其管理工作进行调查与整治,但收效

甚微。鉴于这一情况,阿勒泰养路总段报请交通厅,要求撤消二台养路段。经自治区交通厅批准,二台养路段1983年5月17日撤销。1983年10月5日,根据(1983)公管养字第330号文件,二台养路段所管辖的公路里程,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由时任总段副总段长的张化武和昌吉养路总段张国政代表两总段分割办理。善后公路养护的有关事宜,两个总段协商后,交由奇台段和富蕴段两家协商,改在216国道的 368公里 处分界。并让原二台养路段材料员吴其扣同志留守二台,计划成立一个机械化养路班,担负思甜至沙依巴斯套213公里 的养护任务。后来因种种原因,机械设备没有到位,机械养路班未能成立。二台段撤消后,留守二台的吴其扣同志冬天主要负责排除风雪路阻的险情,援救过往客运班车安全通行,夏天主要看守二台大桥洪水通过情况。

吴其扣说:“青河二台养路段撤销后,我留守二台五年之久,克服了重重困难,1984年6月28日,特大洪水冲刷二台大桥和原216线314.5公里 路基时,在地方政府和驻军的协助下,在洪水中连续作战40多个小时,将冲断 50米 的路基横断面,用铁丝笼和麻袋等材料构筑桥台,架设一座临时空心桥,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道路通行。”

1987年8月至1989年1月上级领导分配吴其扣同志在卫东工区代理工区长。那时,思甜至青河229公里的自然路由于年久失修,路况极差,吴其扣和妻子团结其他养路工,克服了种种困难,维护来往车辆安全通过风雪路阻地段。

吴其扣说:“1987年冬1988年春,2919线50公里到118公里,连续三次受到特大风雪的袭击,当时气温零下40余度,都是冒着生命危险驾机推雪。1987-1989年两个冬春,共出动60#推土机24车次,36个台班,共380名旅客和几十辆客货车驾驶员得到及时解救。”

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我们老一辈的养路工默默地工作着。“晴日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谁来嫌苦;盛夏历骄阳,严冬冒风雪,何曾怨言。”

如今,吴其扣光荣退休后,他的两个儿子继承了父业。现在都是青河公路管理分局的职工,长子为阿热勒托别养护站(原为卫东道班)的站长,二儿子成为分局局长的小车驾驶员。

长子吴长昌管理的阿热勒托别养护站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那一排土坯房,如今变成了集职工宿舍、办公室、会议室、娱乐室、阅览室、厨房、餐厅、澡堂、厕所一应俱全的三层楼道班综合楼,每天上下班都有豪华空调大轿车接送„„

十字镐、抬把子、路拖子„„这些过去的劳动工具,如今已淡出养路工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推土机、扫雪车、巡道车、洒水车、平地机、压路机、挖掘机、综合养护车等现代化养护机械。

退休在家的吴其扣老人看着几十年沧桑巨变,砂砾路变成了沥青路,养路工从文盲变到了大学生,从不懂技术的养路人变成了技术工(不但有初级、中级、高级技术工,而且有了养路自己的技师、高级技师)。老人和当年一起创业的老一辈养路工们无不感慨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他相信未来的公路人将创造出更多的人间奇迹,将为青河公路管理分局公路交通事业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为青河县的经济大发展翻开一页页令人欢欣鼓舞的恢宏篇章。(吕风霞供稿)

第三篇:听老党员讲那过去的事情(新闻稿)

听老党员讲那过去的事情——传媒学院1003班开展拜访老党员活动 今年正值建党90周年,传媒学院10级广告学子走出校园,利用暑期拜访身边的老党员,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慰问革命老前辈,听他们讲那过去的事情。

8月31号下午,采访小组成员拎着水果来到了楚州区老党员朱万友老人的家,我们满怀敬意地敲响了朱爷爷的家门。

得知我们今天要来拜访,老人家早上就在家早早地等候。听了我们今天的来意,朱爷爷微笑地点了点头,放下手中的书。当我们问到,您这么大年纪每天都在看书吗?老人家说我今年虽然87岁了,但还没到老眼昏花,年轻时没啥文化,老了更要学习啊!朱爷爷一边说一边拿来了他写的一本回忆录:我平淡的一生。老共产党员身上不断学习求知的精神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翻开回忆录,顺着老人的回忆,我们眼前渐渐铺展开一位老党员传奇的一生,一段充满艰辛的奋斗历程。“1945年8月1号那天我入党,第二年参军,参加抗日战争两年,解放战争四年,这期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道不尽啊!”朱爷爷深情地感叹。我们静静地聆听,老人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眼中更是透露出一种看穿历史的深邃。当我们请朱爷爷谈谈建党这么多年,作为一名老党员的感受,老人说道,解放前,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共产党人真正代表了无产阶级,人民群众,为百姓服务。共产党人抛弃了家乡安乐窝,丢下妻儿老小参加革命。那个时候,枪声四起,没有一天是安宁的。听着老人的讲述,我们和朱爷爷一同重温了那过去的岁月。老人说:每天吃不饱,那时候,常常去捉地鼠回来弄了吃,那个滋味啊,唉!”说着老人的眼眶红润了。“冬天穿棉袄,要把里面棉絮拿掉,不然过河行军困难。天天到处跑,打游击,没有安稳的生活,昨天还在一起睡觉打仗的老战友第二天就没了!”老人家的眼眶再次红润了,留下了眼泪。朱爷爷的一席话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挖井人他们的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我们后人唯有感恩与珍惜。朱爷爷还从屋里拿来了他的抗日勋章,老人颤抖地捧着勋章向我们介绍,我们心中更多了一份对朱爷爷的敬重与感恩,感动之余也收获了很多感悟。

最后谈到对如今的青年党员的一些期望,朱爷爷说希望现在的党员们能够在生活上往地处看,在贡献上往高处看,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不做表面文章,工作要勤恳,为百姓谋福祉!朱爷爷还悉心教导我们:“现在很多大学生思想要求不严,你们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生活像后看,学习向前看,坚定理想的信念,你们都是祖国的栋梁,未来的接班人!”采访结束后,学子们心中思绪感慨万千,老人的话依旧在耳边回荡,心中更多了份责任与信念。午后的阳光明媚,我们的明天也会变得更好!

第四篇:《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解说词

甲: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那就是母爱; 乙: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爱,她就是妈妈; 甲:妈妈,多么让天下儿女敬仰的字眼; 乙:妈妈,多么像哺育我们成长的宁静港湾。

齐:今天,我们把《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这首歌带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只要妈妈露笑脸》解说词

甲:妈妈是伟大的; 乙:妈妈是无私的;

甲:妈妈为了我们的成长不知经历了多少苦难。乙:终于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齐:今天,我们把《只要妈妈露笑脸》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妈妈,祝愿天下所有的妈妈笑口常开,幸福安康!

第五篇:听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

听奶奶讲她的故事

小时候,我最喜欢坐在自家门前的小凳子上,听奶奶讲她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些小故事。至今,我那亲爱的奶奶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整整二十年,但是奶奶给我讲的那些故事却时时萦绕在我的耳边,它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一颗爱党的种子。

说来也怪,奶奶虽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她,却通情达理,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说来也许你不会相信,但是这的的确确是真实的,我一生中,最早会唱的歌竟然是我那目不识丁的奶奶教给我的这首全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在当时,我年纪尚幼,还没有进学堂,所以我虽然会唱这首歌,但是也并没有完全懂得它的意思,只是觉得会唱了一首歌后心情非常高兴,仅此而已。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也走进了学校,渐渐地我才对从小就会唱的这首歌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并且也才算真正真地了解了奶奶为什么那么爱唱这首歌,奶奶为什么经常给我们讲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了。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听奶奶说,旧社会爷爷奶奶家非常贫穷,用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来形容也真是一点不为过,虽然是生活在农村,但是他们连最起码的生活保障—一点土地都没有,常常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饥一顿饱一顿的,那日子简直就是度日如年啊!要活下去就必须给地主家打 工,于是爷爷和奶奶一起到了地主家做起长工来。年幼的爸爸也只有跟着爷爷奶奶到地主家去,爷爷主要负责干体力活,诸如砍柴、犁地、挑水等等,奶奶就做些平常的家务活,他们一家三口就这样寄居在地主家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用奶奶的话说就是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吃的是地主家吃剩的饭菜,穿的是地主家丢弃的衣裤。稍微不慎就会挨地主家的责骂甚至鞭打。幸好我的爸爸从小头脑灵活,精明过人,地主一家看重了他,便和爷爷奶奶作交易将爸爸送到私塾读书,将来做他们的女婿。无奈的爷爷奶奶虽说非常愿意让爸爸去读书,但是要让爸爸去娶地主家的女儿(那个姑娘足足比爸爸大五岁呢)他们却非常不乐意,可是那种时候还讲什么条件呢?于是不谙世事的爸爸背起奶奶亲手为他缝制的小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堂了,他根本不知道这进学堂是用他的终身大事—婚姻来做抵押的呀!爸爸在私塾里用功读书,各门功课学得不错,所以读了几年书后,也就做起了私塾的老师(那时人才紧缺,能识几个字的人已经算是人才了)。逐渐长大的爸爸慢慢地也知道了父母为了自己的前途所作的这件事,他抗争过、辩驳过,但是终究是父母也是为了他的前途着想,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于是极不情愿的他跟地主家的女儿成亲了,要说这桩婚事也真是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啊!婚后,由于爸爸和地主家的女儿没有多少共同语言,年龄相差又大,文化差异也大,又加上分居两地,所 以感情越来越淡,后来他们之间有了一个女儿,那就是我同父异母的姐姐,尽管有了姐姐这个纽带,但是也没有改变了爸爸和地主家女儿的关系,爸爸照样很少回家。为这件事,地主家还多次跟爷爷奶奶闹得面红耳赤,爷爷奶奶也无可奈何呀!他们毕竟寄居在别人家里,再说他们自身也难保啊!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爸爸更是以工作繁忙为由很少回到地主家。爷爷和奶奶劝他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将就着点过日子算了,可是爸爸却不甘心啊!凭什么自己的命运要听从别人的摆布呢?于是他干脆不回家了。爷爷和奶奶伤心欲绝,尤其是奶奶哭得死去活来,眼睛都快哭瞎了,但是不管怎么劝说也挽回不了爸爸的坚定决心。

春雷一声震天响。1949年10月1日,全国解放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全国人民一样迎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新日子。爷爷和奶奶分得了房子、土地,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历经苦难的日子终于熬到头了。爸爸和地主家的女儿由于感情不和,长期分居两地,政府根据爸爸提出的离婚申请批准了爸爸和地主女儿离婚的要求,至此,这段孽缘也算有了个了结,再后来,爸爸便和我的妈妈自由恋爱,有情人终成眷属,才有了我和兄弟姊妹们。每当奶奶讲到这些时,总会热泪盈眶地说:“小珍啊,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我们一家人的今天啊!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共产党的恩情哪,是共产党毛主席带给我们的春天啊!共产党毛主席的 恩情比山高、比海深啊!要永远听党的话,做党的好儿女,党的恩情永永远远不能忘啊!”到此我才算明白了奶奶为什么每当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时的那种激昂的情绪和那种全身心的投入的原因。没有文化知识的她唱起来居然还是那么悦耳动听,就像是经过刻意排练出来的一样,原来她是用滴血的心在唱自己的家史啊!

现在,虽然奶奶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年了,但是奶奶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我是在亲爱的奶奶从小给我讲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的故事中长大的,我深深地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日子来之不易。可以这样说,我们今天能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完完全全是我们的党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力挽狂澜,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这三座大山后换来的。特别是1921年的7月,那是红色的七月,是历史永远铭记的七月,是中国人民永远难以忘怀的七月,这一月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浙江嘉兴南湖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党有了自己的生日。是党点燃了熊熊火把,扫荡了土豪军阀,赶走了日寇列强,推翻了蒋家王朝,应该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啊!那鲜艳的党旗就是成千上万个先烈的殷殷鲜血染成的,而那金黄色的镰刀与锤子就是象征着千千万万个工人与农民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跟着共产党勇往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加强,生产力有了高度发展,中国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带领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人民正在一步步走向繁荣、走向富裕、走向小康。历经90年的风风雨雨、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已经磨炼得更加成熟与坚强,面对一次次的大灾大难,中国共产党表现出一种令世人惊异的目光,1998年发生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是江泽民总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亲临现场坐镇指挥,多少个日日夜夜,武警官兵、解放军战士、人民群众奋战在抗洪现场,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2008年5月12日的那场震惊国内外的汶川大地震,胡锦涛总书记的那句“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中国人民”的豪言壮语响彻天宇。而15名空降兵在写好了遗书后英勇地飞向天空空降灾区,他们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面对生与死的考验时,他们毅然地选择了有可能牺牲的空降这一举动,他们不愧为天之骄子,他们那矫健的身躯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永远定格在汶川的天空,历史和祖国人民都将永远铭记他们。其实不管是5.12汶川大地震还是4.14的玉树大地震等等,勤劳勇敢的13亿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战胜了一个个困难,迎接着一个个新的挑战。在大灾大难面前,一个个共产党员高高地举起右手,面向党旗庄严地 宣誓,是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共产党员的这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谭千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教师,在危难面前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他的四个学生,他的这一壮举足可以让山河为之动容。而被中组部表彰为“首批抗震救灾优秀党员”的藏族人民的好儿子龙德强同志,承载着失去自己的爱妻和三个亲人的巨大悲痛,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之中,他将全村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514名幸存者进行了安全地转移,并且冒着死亡危险在213国道线“死亡区”搭建起渡河溜索,避免了近3000多人的无辜死亡。面对失去亲人的剧痛,我们的共产党员就是这样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拯救更多的人民,你说,他们的义举难道不值得我们歌颂吗?就是因为有成千上万个共产党员日日夜夜奋战在抗灾现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才能得到了有利的保护。在大灾大难面前,是我们的共产党员们一个个缴纳了特殊的党费捐献给灾区的父老乡亲们,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重建家园。今天我们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同志,他虽然不是抗灾英雄,但是他的事迹也足以感天动地,退休回家的他不忘给家乡父老留一片纯净的天空,他用整整25年的时间绿化美化了千里江山,在临终时他却义无反顾地把自己耗尽心血换来的价值3亿元的绿色财产无偿地献给了伟大的祖国,这就是一个平凡的共产党员所表现出的开阔胸襟和无私情怀。

现在,曾被贬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正以一种崭新的 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南极,太平洋上有我军威武的海洋舰队,神舟五号已经成功地飞向太空,被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了百年之久的香港、澳门已经胜利回归,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8年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1999年的昆明世博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等等,都在向世人昭示着当今的中国人民不可辱,中国人民有能力、有志气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每当我一个人独处时,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奶奶给我讲的那些她自己亲身经历的心酸的故事,更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在这里我要发自内心地说一声:感谢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您给了我们今天的一切,在您90岁华诞的时候,您的儿女再一次为您献上这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祝福您亲爱的党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昂扬的士气,随时准备迎接新的更严峻的挑战。

怒江州档案局

周月珍

下载老班长讲那过去的事儿[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班长讲那过去的事儿[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作文[范文大全]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作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

    听完爸爸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作文

    听完爸爸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吴珊珊 /福州市屏西小学 /三年3班“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伴着动听的音乐声,我躺在妈妈怀里,和妈妈聊着过去......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教案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①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叙事体歌曲的特点。②能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2)情感目标:通过歌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妈妈”在过去时代所遭受不平......

    听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宁静的夏夜,远处传来儿时曾经唱过的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我们......

    那过去的记忆

    我很羡慕那些能在温暖的瞬间追回甜美记忆的人,因为我的记忆里充满了伤痕。每天过着重复的生活却不知道下一秒发生什么。你的无心扰乱了我的视线,我对你有种相逢却似曾相识的感......

    老班长

    老班长 每隔几年,都能看到远在上海的老班长。 到不我们去上海,而是老班长会借出差的机会回到老家。喝上几杯酒,叙上一段情。这不,前几天老班长又从上海飞了回来,把我们二十几人......

    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800字)作文

    精选作文:听,奶奶讲那过去的事(800字)作文 走进奶奶的房间,总会看见墙上挂上大大的照片。照片中的奶奶笑得无比灿烂,而照片中的另一位男主角爷爷,笑着搂住了我的奶奶这是一组......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教学设计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教学设计 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让学生领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2.能够以自然、圆润的声音有表情地的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