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坚持
教培中心坚持“三点三发挥”推动创先争优
教培中心紧密围绕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目标,坚持“三点三发挥”,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90周年。
以学校科学发展为立足点,发挥伟大事业凝聚人心的作用,在围绕中心工作上创先争优。一是坚持财经特色,走内涵发展道路。学校参照国际通行的现代商学教育发展模式,整合学科资源筹建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积极参与国际商学教育三大论证。2010年,财经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二是瞄准国际一流,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学校积极探索开放环境下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获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术领军人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长江学者”、“千人计划”入选者数量有新增长,取得海外学位教师人数占教师的21%。三是围绕中心工作,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优良水平;科研机制改革凸显成效,两大类国家级课题均在承接重大或重点项目上实现突破;产学研一体化取得显著进展,社会服务影响不断扩大。
以抓好典型为着力点,发挥先锋事迹振奋人心的作用,在模范带头引领下创先争优。学校注重运用典型和榜样的力量带动广大师生员工创先争优,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生动局面和良好氛围。一是结合服务世博,开展创先争优表彰活动。组织开展世博先锋行动“五好”基层党组织、“五带头”共产党员评比等活动,涌现出以会计学院党委、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世博经济研究院党支部、机关党总支为代表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以及一大批优秀党员。二是结合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1周年,开展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优秀妇女工作者、心系女教职工好领导等先进评比表彰,集中宣传了一批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岗位敬业奉献的优秀女教职工。
以学习党史为闪光点,发挥高尚党性陶冶人心的作用,在学史爱党氛围中创先争优。一是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学习党史知识。向学校各党总支发放党史学习资料,广泛宣传、组织开展师生党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以赛促学,在校内掀起学习党史的热潮。二是组织学生党员通过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直播课堂,集中观看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为主题内容党史教育系列讲座。三是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报告会,以“上财论坛”为平台,邀请校内外党史专家,分别就党的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内容举办多场专题报告会。四是征集汇编党建研究成果,向建党90周年献礼。学校党委宣传部、科研处面向全校师生员工下发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征文通知,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评审,评选优秀论文,举办理论研讨会,计划于今年6月底前公开出版论文集。
托幼管理中心党委注重“三个结合” 找准“三个点”,确保创先争优活动见实效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托幼管理中心党委立足实际,发挥园所特点,不断活化载体,创新方式,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搭建学习的平台,注重“三个结合”,找准“三个点”,确保创先争优活动见实效。
注重与《纲要》学习相结合,找准结合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深入学习《纲要》,是有效指导和提高幼教工作的重要举措。中心党委通过建立开通创先争优和《纲要》学习内部专题网站,为基层党组织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共享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将《纲要》内容列为学习重点,完善了党员个人自学、中心组学习、组织集中培训为“三位一体”的理论学习机制,在学习中不断找准结合点,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内涵和《纲要》内容的思想精髓,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思想意识和学习能力,并有效地将学习能力更好的转化为服务于中心日常保教工作的综合能力。
注重与走动式管理相结合,找准切入点。为了使创先争优活动更具体、更实际,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锤炼干部队伍作风。中心党委在活动中,不断活化载体,使创先争优活动有效地与走动式管理相结合,找准切入点,将走动式管理纳入各级干部的日常工作内容,制定了机关、总园与小园三个层面不同的走动机制,做到“问题到基层去发现,办法到基层去找,效果到基层去看”,通过下基层走动,帮助基层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10月12日,中心机关相关部门及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先后到乘风总园、东湖总园进行现场走访服务,重点查阅了乘风总园党支部基础工作资料、积极分子培养写实,并通过网络专栏观摩了各小园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的好的做法、好的经验以及突出的党员先进典型事迹。还检查了办公区、食堂等安全隐患部位6处。
注重与保教工作相结合,找准落脚点。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中心党委一直把提高保教服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通过找准落脚点,不断提高保教服务能力。东湖总园注重把创先争优活动融入到保教工作的实践中,引导党员在服务工作中挑大梁、担重任。选用党员孙永竹、姜凯萍担任培训讲师,由党员教师孙英杰、董红艳牵头开展教学观摩活动,通过活动引领教师们在工作中努力学习、深入研究,提高服务技能。10月15日龙庆总园开展了“党员奉献日”活动,希望宝贝亲子园张晓丹、李梁两位教师利用工休时间为园里制作亲子教具,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其他员工树立了榜样。怡园幼儿园的党员对园所外的大型游艺设施进行了细心地检查,将有隐患的部位做了安全警示,为幼儿营造安全的活动场所,确保园所安全、幼儿健康成长。
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动力 筑牢“五个基础”
确保整体工作上水平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乘风总园党支部立足园所实际,紧密结合党员特点,积极开展了争创“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园”主题活动,组织党员群众通过筑牢“五个基础”,着力在思想、管理、安全、服务和环境等五个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促进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推动了整体工作上水平。
一是筑牢思想基础。在创优争先活动中,总园党支部从员工思想教育入手,通过理念早课、知识竞赛、园务例会等方式,带领党员认真学习《纲要》内容,认真领会创先争优精神实质,切实提升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和示范引领作用。新学期开学,9月份组织党员开展了“党员奉献月”活动,明确党员的宗旨和义务、落实党员的岗位职责、努力做到党员干部“五带头”,为建设一支叫得响、打得赢的过硬专业团队奠定基础。
二是筑牢管理基础。乘风总园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始终紧密围绕中心“四个超越”发展思路和“三个阳光”的工作目标。结合10个园所实际,在管理上不断实施保教管理专业化、服务管理亲情化、成本管理精细化、安全管理规范化等新模式,建立健全制度管理和考核机制,以总园为核心点,辐射到10个园,采取定点监督的形式,按计划分工进行检查,总园园长、副园长每天按照计划表进行检查指导,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制定了“乘风总园教师职业道德准则”和“乘风总园保育员工作流程”。同时,10个小园也建立了由小园长、教研组长和保健医全面配合的工作组,使干部作风更严谨,基础工作更扎实。
三是筑牢安全基础。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乘风总园在安全工作中,更是严抓严管,严格落实中心各项安全工作并组织学习上级安全部门下发的各类文件。特别注重幼儿的安全教育工作,有效与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组织幼儿安全儿歌比赛,排练安全情景剧,观看安全教育片,请警察叔叔来园讲故事等活动,全面提高了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同时,总园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五个讲清”操作法,即: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做到头脑清;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安全责任,做到职责清;加强园所管理,强化规范操作,做到现场清;加强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做到防患清;加强食品管理,抓好疾病防控,做到事故清。创先争幼活动开展以来,这个总园开展了安全常识培训7次,消防演习3次,反恐演习5次,甲流H1N18次,创编安全理念20条,做膳食调查11次。
四是筑牢服务基础。乘风总园一直秉承“提升服务标准质量,以真情服务树口碑,塑造阳光幼教形象”的理念,牢牢抓住“服务”这条主线,努力向“服务质量超越家长期待”的目标迈进。不断强化教师服务意识的培养,引导教职工“想家长所想,急家长所急,谋家长送需”,通过开展“阳光好妈妈”比一比,赛一赛活动,提升为幼儿服务的水平,提高家长满意度。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总园开展“六比竞赛强服务”活动,即:一比基础服务要细,做到操作流程规范;二比服务内容要实,做到家长需求什么,感动服务就提供什么;三比服务态度,做到为家长提供服务热心,解释情况耐心,接受建议诚心;四比服务效率,做到服务环节无疏漏;五比服务质量要细致,处理问题无差错;六比有效沟通力,与家长建立和谐融洽关系。通过竞赛活动,强化了全员的服务意识,提升园所的服务水平。
五是筑牢环境基础。乘风总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筑牢园所发展的环境基础,把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作为和谐建园的基本原则,努力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总园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员工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本学期在员工中继续开展了“和谐健康日”活动,由乘风三幼园长带领制作腊肠、乘风五幼园长带领学做耳部按摩操活动、端午节总园开展“五彩丝线送员工”活动,塑造员工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阳光心态,营造“健康愉快、温馨和谐”的良好氛围,构筑全员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亲情有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团队。
第二篇:三峡大学无党派人士坚持和发展
中共三峡大学委员会统战部文件
统〔2014〕2号
三峡大学无党派人士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转发〈省委统战部关于全省统一战线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鄂办发〔2013〕35号)和湖北省委统战部《全省无党派人士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鄂统字〔2014〕2号)要求,今后一段时期在全校无党派人士中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以下简称学习实践活动)。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
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坚定政治信念、增进政治共识为引领,推进无党派人士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继承优良传统、巩固政治基础、提高政治素质、发挥积极作用,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切实承担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无党派人士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
二、参加范围
全校无党派人士。
三、活动内容
1、开展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深入学习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学习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无党派人士工作方针政策。举办无党派人士培训班、召开学习交流会、座谈会、专题讲座等,使学习活动既体现系统性又增强时效性。安排无党派代表人士到省市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培训。
2、组织实地考察,进行国情教育。实地考察重大建设项目和民生改善工程、实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统一战线教育实践基地,引领无党派人士正确认识国情和校情,激发无党派人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成就的自豪感。
3、继承优良传统,学习先进典型。学习老一辈无党派代表人士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真诚合作的崇高风范,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发现和培养无党派人士典型,大力宣传优秀无党派人士先进事迹,引领无党派人士树立胸怀大局和报效国家之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4、积极参政议政,发挥群体作用。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在多党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广泛凝聚无党派人士的智慧。无党派人士通过调研、考察活动,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和学校发展中的问题组织调研,向学校党委、行政提交高质量调研报告。
5、强化实践锻炼,服务科学发展。要坚持以“爱学校、献良策、做贡献”活动为抓手,鼓励和支持无党派人士开展“双岗建功”活动。
四、基本要求
1、坚持正面引导,强化自我教育。突出思想引领,把握活动导向,营造积极氛围,展示无党派人士良好形象。要发挥无党派人士主体作用,体现“自觉、自主、自为”原则,鼓励无党派人士主动参与,自我完善。围绕开展“我为学校做什么”的大讨论,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2、注重发挥优势,服务学校发展。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推进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人才培养、建言献策、服务社会、联谊交友的功能。无党派人士既要做自身组织的领军人,也要做学校教学科研的领军人,要发挥联系广泛,身份独特的优势,为学校谋求更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3、围绕发现培养,做好跟踪管理。注重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发现和培养优秀无党派代表人士。做好无党派人士的推荐工作。加强与无党派代表人士所在单位、所属行业和人大、政协的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业绩、廉洁自律和履职尽责等情况,推进无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五、组织实施
1、学校相关单位要积极支持帮助无党派人士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方便。学校成立无党派人士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设在党委统战部),负责全校无党派人士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2、切实加强宣传工作。要运用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和无党派人士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参政议政等方面的典型。举办活动的经验做法、典型案例、典型事件、优秀个人报省委统战部全省无党派人士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
2014年3月24日
第三篇:大学入党思想汇报—坚持信仰
敬爱的党组织:
12月28日是我第三次参加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而这次课给了我更多的关于党的体会,同时也给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李端阳老师用精彩的语言,生动而具体的数据给我们展示近几年中国党员发展的情况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这从内心里给我很大的震撼,使我感到党的伟大。
在党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第二章“中国***的性质”,这让我明白了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社会,人类历史上最美的社会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等方面还很落后,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科学技术水平还有带于提高。所以我们应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从这堂课中我获得以下几点心得:
一、从***和***老师的精彩演讲中,我知道做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具备要有坚定的****信念;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做劳动人民普通一员,必须在思想上,生活上,组织上,作风上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自觉履行党章规定的各项义务,行使党的各项权利,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员。
二、党的宏伟事业是美好的,需要中华儿女不断的努力,实现这一宏伟的蓝图。然而,党的纪律是事业取的胜利的根本保证。毛主
席曾说过:“坚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有了纪律做保证,才能使社会主义顺利进行。同过学习,我了解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党的纪律的党的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有效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党的任务,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根本保证。
三、做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实践“三个代表”按照“四个统一”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问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增强政治敏锐性,提高是非判断力,树立党的意识,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全面发展,把德育放在首位。
四、通过这次学习,我发现自己离李端阳老师所说的关于成为一个真正党员还有一定的差距,我还有许多的缺点和不足,因此我决心刻苦学习,努力工作,自觉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组织的考验,争取早日入党。
第四篇:坚持“以人为本” 搞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
搞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
张景学1 于丽先2 陈兴超3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系 河南郑州 450001)
摘要:大学行为文化集中地体现在校风上。校风包括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服务于教学的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等。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文化建设的总体,其意义十分重大。“以人为本”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须将其贯穿在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关键词:大学 行为文化 以人为本
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在当代中国,大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既包含和反映着历届师生对大学本身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又是凝聚广大教职员工的精神纽带。大学文化的结构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其中,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和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受到理论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则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很少见诸报端。本文试图就搞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粗浅的认识,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深入研究。
一、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行为是指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动作、行动方式,以及对环境与其他生物体或物体的反应。在人类或其他群居动物的社会里,有一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行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非自愿的,而且是受到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的控制。行为是动物界的共同特征。就人而言,行为是人通过内在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而产生的本能和自觉的外显性活动,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12张景学(1962—),男,湖北潜江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系副教授,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于丽先(1973—),女,河南洛阳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系讲师,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3陈兴超(1964—),男,河南遂平人,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科系副教授,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所谓行为文化是指行为本身和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文化形态。而大学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大学教职员工和学生(简称大学人)通过其行为本身以及由行为表现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的文化形态,是大学人长期、丰富、进步的文化行为积淀下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等具有外显性文化形态的总和。
能反映大学行为文化的行为是抽象行为,而不是具体行为。所谓抽象行为是指从大学人的各具体行为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长期性、稳定性的能反映日常真实和本质的行为,是绝大多数成员能在任何时候都做得到的自觉的行为。如果一个大学平时乱糟糟,但如果通知他有高层领导来视察,在精心准备之下也会表现得非常有秩序,与平时肯定大不一样,这种特定情境下的具体行为并不能代表其行为文化。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文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效应,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质量,关系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的总体水平,因此,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抓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总体发展的需要
大学文化,包括着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和大学行为文化。其中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是基础,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和大学物质文化建设是保证,而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则是关键。因为,其一,大学行为文化是对大学精神文化的诠释,大学行为文化直接展示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直接展示学校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为大学精神文化作出最真实的诠释。其二,大学行为文化是对大学制度文化的检验,一个制度规范是否既保持了优良的传统,又适应了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只有通过大学行为文化的动态检验才能得到真正实现。其三,大学行为文化一方面受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和推进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大学行为文化建设这一关键,以促进大学文化底蕴的不断增厚,大学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2.抓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促进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深化的需要 大学行为文化是一种具有主导性、严肃性、生动性、科学性的文化,具有整合和导向的功能。它能通过各种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扶贫济困活动、普法宣传活动等,帮助教职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自觉的行为规范、严谨的治学精神、高雅的行为方式,起到以德育人、以教化人的积极作用。政治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文化方式,它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文化模式,如政治生活、政治攻势等等,都是一种群体行为文化模式的概括。所以,我们必须抓好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得到深化、更富成效,达成“政治合格”的目标。
3.抓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需要
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相互包含、相互促进的,并在某些方面还存有直接同一的关系。认真抓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就能帮助教职员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师生员工的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实际上行为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全面育人的过程。
4.抓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把大学文化建设落到实处的关键
广大的大学人,如果没有把学校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一种品质,其言行要在自由状态下传递出学校的文化气息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流动性以及千万个个体的复杂性造成了抓行为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如果仅仅为了“装饰门面”,学校完全可以在物质的方面下点功夫,多建一些高楼大厦,也可以把虚无飘渺的东西“升华”为自己的精神文化,但这些东西都会底气不足,变成空中楼阁。只有扎扎实实加强了大学的行为文化建设,大学才会有量的积累、质的变化,才能真正提升水平和名望。
二、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大学行为文化从其动态显现看,它有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一面,也有令人深思、亟待矫正的一面。
在政治行为文化方面,多数师生员工已形成了一种“关注祖国前途和命运”的高尚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心态。因此他们总是关注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家局势发展,痛斥党内腐败现象。然而,在少数人中也确实存有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早已看破红尘”、“天塌大家死”的消极心理。
在道德行为文化和生活行为文化方面,在师生员工中,早已形成了至真至诚、尊师爱生、团结互助、相济共勉的行为规范。不过,在世纪之交的校园里,有失高等学府大雅的“墙壁文化”、“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白色污染”、“液体污染”、“果皮污染”,不爱劳动、害怕吃苦、坐享其成的恶习,任性而发、任情而动、任欲而为的行径,仍屡有发生。
大学行为文化集中地体现在校风上。大学校风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等办学特色,是该大学的精神风貌的载体。它潜移默化地入大学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人格的各个层面。校风包括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服务于教学的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等。应该说多数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能严谨治学、勤勉敬业、深入钻研、理论联系实际,有一种为报效祖国、尽心社会、服务人民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劲头。但是,大学校园也并非一方世外桃园,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也影响到了大学校园,不可否认学习动力不足混文凭的现象还较普遍,“60分万岁”、“过得去就行”,上课睡觉、写手机短信、看着窗外发呆,考试作弊等仍是校园中一些学生的时尚心态。由此可知,加强大学校风建设是加强大学行为文化的关键,而加强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就必须提高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主体素质。
大学行为文化的主流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问题还是大学行为文化的世俗化和随意化的问题。
大学行为文化的世俗化是指大学的一切活动皆以功利为目标。教师为了职称、房子,学生为了奖学金、文凭,大家忙忙碌碌地去教学、科研,去学习、活动,一切都显得那么紧张,一切都显得那么短视。什么国家的需要、伦理的责任、个性的完美,一切的一切统统被抛到九霄云外。
大学行为文化的随意化是指大学的各种活动、比赛、讲座等缺乏计划性,缺乏统一的协调、指导,缺乏精神文化的东西作为灵魂和支撑。各个部门各行其事,有的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有的是为了比赛而比赛,而活动的目的仅仅是组织者的工作量、津贴、奖金,是政绩等等。这样的活动和比赛,多了点形式性,而少了点思想性、精神性、文化性。
大学行为文化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大学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制度性问题。治标的对策当然可以有一些,比如真正尊师重教,提高教师等业务人员的待遇;改革考核的指标和办法,特别是要淡化一些貌似科学的量化考核的指标,把质和量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加强管理,提高整体效率等等。当然,问题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解决起来也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上上下下齐心协力,各个部门综合协调合力完成。
三、搞好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路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学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体现时代精神,才能满足教职员工对文化的需求。只有把“以人为本”作为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充分尊重教职员工的权利和个性,才能充分考虑他们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才能在组织实施文化活动时注重人性化特点,充分体现出理解人、尊重人等人文关怀。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得到群众的赞同,才能具有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命力。大学文化建设对“以人为本”体现得越充分,就越能体现教育本质和人文精神,就越具有不断发展的生机活力。要把“以人为本”贯穿在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大学行为文化的主体主要包括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善于治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教师、科研人员队伍,一支高素养的行政管理和教学服务人员队伍,一届届朝气蓬勃、志向远大、知识丰富的学员队伍。
1.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较高,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教师队伍 建设这样一支教师队伍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办大学靠谁来办?大学的声誉、大学的社会地位靠谁支撑?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师是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学校中领导与教师、机关职能部门与教师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首先要正确理解和回答的问题。
在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中,不能忽视教师的行为文化建设。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所谓“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正是强调了教师行为文化的重要作用。对学生而言,“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中的“目染”和“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行为文化的品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需要解决机制和政策问题。学校靠什么吸引人才,又靠什么能留住人才并让他们真正体现价值?学校的教学科研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需要做哪些调整?人才的质量观及评价体系,评价方法需要做什么变化?这些也都是需要不断研究,不断改进的工作。教师永远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大学的实力、品位是由教师的水平和人格体现的。教师的天职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教师成功的第一步,是取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校要不断努力使教师成功,各级领导主动为教师设计成功道路,搭建成功平台,让不同类型、不同特长、不同风格的教师都要受到尊重,不同的发展方式、不同的学术流派都受到支持。领导干部是否称职,主要看是否真正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是否真正支持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是否主动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积极支持,帮助解决问题,是否把他们的成功当作自己的职责。
必须指出,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大学教师都应当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沟通和融合,使现代大学真正成为多元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这是现代大学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关键所在。当前需要强调的是大学教师在从事文化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活动时,治学态度非常重要。治学态度是一种科学精神,其主要内涵是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大学教师的治学态度正确与否,不仅对自己,尤其是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2.建设一支高素养的大学管理队伍和教学服务人员队伍
大学管理队伍是由大学的行政、党群部门的各级管理干部组成的,上至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下至各部门的普通职员一起构成了大学的管理队伍。大学的管理队伍在学校的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决策、沟通、协调与服务功能,其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办学质量的高低,而由他们的管理行为所表现的特色也是大学行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尤其是大学书记和校长们作为对大学的发展目标、价值追求进行决策的大学行为文化主体,其知识素养与个人魅力,对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具有核心领导作用。新时期大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较强的政治品德素质、娴熟的业务知识素质、先进的管理能力素质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管理,不是简单的照章办事,而是建设通道,理顺关系,让事办成,让事业发展;管理,不仅仅是使用资源,更重要的是要让资源增值;让制度有思想,有理念,活起来,让干事情的人的积极性能发挥。
教学服务人员主要包括在大学图书馆、校医院、食堂、环卫与维修等部门工作的人员。他们是大学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后勤保障,其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作用是其他大学主体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为大学的教师和管理干部提供知识信息支持,他们良好的服务会有效促进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管理人员管理素质的提高。
3.建设一支朝气蓬勃、志向远大、知识丰富的学员队伍
几百年来,大学的性格发生了几次重大变化。但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只有一条不变,这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贤人的地方,否则就“看不出为什么大学应该有学生”。即使是在仍有争论的大学中教学与研究、“象牙塔”与“服务站”究竟是什么关系的问题上,很多人还是倾向于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在这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大学的责任应该偏向于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而研究与服务也要强调为培养人服务。否则,若主要偏向研究,大学就应该改名为研究中心,若过分偏向服务,大学就应该改名为公司,还叫“大学”干什么!
“学生是大学的主体”的理念,应该成为学校考虑、处理所有工作的出发点,成为检查教师履行所有岗位责任的观测点。支撑这一主干理念的还有下列次级理念: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没有学生,就没有校长;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存在的价值;大学的所有人,所有部门都要摆正位置,转变角色,诚心诚意地为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所有活动都要把注意力投向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发展;把对学生成功的关怀,融入课内、课外、考试、实习、设计等一切教学环节中去;树立全面人才观、质量观,培养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行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亚平:《大学文化建设构想》,《文化学刊》2006年第1期
2.张桂霞:《刍议大学行为文化建设》,《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3卷第2期,2007年6月
3.孙小红:《关于校园行为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辽宁工学院学报》第1卷第2期,1999年6月
4.张西平等:《高校校园文化构成结构分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5年月,第18卷第3期 5.马国清:《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探析》,《中国高教研究》1999年第3期。6.段文美:《校风建设是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关键》,《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20卷第7期,2008年7月
第五篇:“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坚持质量导向
“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坚持质量导向
■张宗益
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转型,国际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及最近几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的广泛兴起,正在引发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格局的竞争与变革。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正在全面转型。
西南财经大学始于1925年创建于上海的光华大学。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西财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我们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准确把握始终坚持质量导向的深刻内涵
始终坚持质量导向,其关键是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历程,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并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树立科学的质量观。
(一)密切追踪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动态演进。高等教育质量观经历了“合规定性”“合需要性”“合发展性”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合规定性”即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国家或行业颁布的技术标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外部竞争持续增强,高校唯有适应不同主体发展需求即“合需要性”才能不断提升竞争力,此阶段,质量标准表现为对不同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比如:政府往往选择学科建设、优秀毕业生率、师生比、国际化程度等作为质量评价标准。大学则侧重于观察师资水平、科研水平、学位授予点数量、研究经费、研究成果数量与质量等。个人(家庭)关注高等教育能否让个体获得更好发展,从而注重分析生均成本状况、收益率、未来职业发展质量。社会则更看重毕业生就业率、价值创造能力、校友影响力等指标。而从现在开始,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还需批判、引导和改造社会发展,“合发展性”所特别要求的创新能力成为关键性指标。
(二)树立符合大学自身实际的科学质量观。追踪世界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历程,有助于我们树立符合西财实际的科学的质量观。这要求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着眼当前与适应未来相统一。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高等教育要最大程度地释放活力、取得长远发展,就必须充分结合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顺应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总体趋势;就必须把满足高等教育不同参与主体需求与对未来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衡量质量高低的基本依据,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的良好条件。
第二,瞻望长远发展,坚持立足本土与放眼国际相结合。高等教育从“合规定性”“合需要性”到“合发展性”,不同的质量观衍生出不同的评价体系,如教育部学位中心、中国校友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等,这些多元评价体系提供了反观学校办学质量的多维参照。我们要始终坚持根据国情、校情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原则,在重视国内标准并兼顾国际通行标准的同时,始终坚持以大学真正解决了多少人类自身发展及未知世界中的问题作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最终评价标准,作为我们改革发展的指引。
第三,符合发展实际,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相协调。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质量也在稳步提升。就西财自身而言,学校要在确保发展速度的基础上更注重发展质量。要在看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的同时,更要思考如何延续当前经济(金融)、管理领域的校友影响力;在看到科研论文、项目等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更要看到高水平论文、重大或重点项目、社会服务能力并没有处在高位上;在看到留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高水平学术型人才等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更要看到与全球高水平大学实质合作总数、高水平师资占比等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着力构建全面深化内涵发展的科学体系
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西财发展的根本道路,其关键在于瞄准影响自身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观念转变、实践创新和制度变革,着力构建和完善深化内涵发展的科学体系。
(一)开创内涵发展新局面。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根本在于建立健全以内涵发展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政策措施激励内涵发展、工作评价突出内涵发展、资源配置优先保证内涵发展。第一,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发挥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如在学科建设上,依照各学科建设水平和发展增量竞争性配置办学资源,改革学院拨款机制,实行定额拨款加绩效拨款相结合的办法等。第二,完善各种评价考核机制。在教师评价上,继续强化教师分类评价和分类管理,形成更加科学完备的考核机制;在分配制度上,逐步改变以身份为核心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三,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主动引入认证、第三方评估等国际通行质量控制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毕业生就业等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第四,建立可容纳持续改革创新的氛围和体制机制。大力支持机关职能部门和学院(中心)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释放基层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第五,打造适应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线下与线上相融合的一体化育人环境。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二)实现深化改革新突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大学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人才培养方面,关键是将学生置于自我发展的主导地位,构建一个支持和引导他们全面、自主和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甚至包括延伸到他们离开大学之后;重点是强化“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通,加强课程体系与课程质量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等。在科学研究方面,关键是要营造有利于学术创新的软硬件环境,优化大学学术生态体系;重点是优化学术评价体系及其关联制度,行政性组织与学术性组织之间协调配合机制等。在服务社会方面,关键是构建与完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与运行机制;重点是完善社会服务类成果认定及激励、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推进等机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关键是要放眼全人类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学术文化走出去;重点是促进知识创新和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有西财特色的大学文化。
(三)贯彻依法治校新部署。高等教育发展方式与管理模式的转变,特别是管办评的逐步分离要求大学必须积极适应新的发展生态。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身就是大学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落实依法治校新部署,就是要弘扬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让大学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内在地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相关法律和大学办学理念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平等自由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与契约精神等渗透到大学组织每位成员的行为规则、日常活动要求中;就是要提升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尽职履责的能力,让学校的办学行为、干部的管理行为、师生的教学行为于法有据、于规有依;就是要落实好依法治校的重点任务,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与机制、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育人环境、健全权利救济和纠纷解决机制、提升依法治校的能力等。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当前及未来,学校将把内涵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校、从严治党统一到提升办学质量的总方向上来,统一到推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的实践上来,着力提高办学质量,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