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核心价值引领构筑大学精神高地
坚持核心价值引领 构筑大学精神高地
蔡民族
2012年第1期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当前,全省高等教育战线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要坚持核心价值引领,构筑大学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精神高地,切实担负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
一、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切实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方针,构筑大学精神高地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新时期高校的办学方针,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实践建设的行动指南。高校必须始终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做好“育人”大课题,谱写“德育”大篇章。
(一)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高度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方针。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社会思潮多元多变多样。高校是知识分子汇聚之地、思想文化聚散之地、新思想新观念发源之地,必须在价值取向上牢牢把握主动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方针,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坚强阵地。湖北是高教大省,现有普通高校122所,在校生130余万人,全国前列,责任重大。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高等教育作为比较优势,作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支点来部署。省委每年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举办主要领导学习班,研讨“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2011年4月,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主持召开高校师生座谈会,为高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作报告、讲党课,充分体现了省委对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关切和重视,为我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保障。
(二)从提高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角度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方针。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科学技术,就会一打就垮,如果没有可靠接班人,就会不打自垮。大学办得怎么样,首先要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是合格,特别是思想素质是不是合格。一直以来,省委十分重视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建立健全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等制度,出台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民办高校党建等文件,进一步引导高校把办学重心落到学生精神成人、专业成才上来。省领导联系高校及一系列的制度已坚持了十多年,省领导进高校校园为大学生作报告100多场,深受广大师生欢迎。
(三)从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维度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方针。做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为学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始终坚持把广大学生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广大学生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广大学生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努力解思想之惑、文化之渴、生活之困、心理之压、就业之难。多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作为民心工程,列入大事实事,使广大学生“求学无忧”、“就业有望”。近几年我省高校学生助学贷款发放量连续居全国第一,2010年实现了130余万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把毕业生就业纳入“十件实事”,列入省直部门目标责任制管理。通过对青年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大力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构筑大学精神高地
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大学精神高地的核心内容。我省高校具有一批位居全国前列的比较优势学科,具有一大批知名度较高的领军人物和教学名师,具有一系列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湖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应走在繁荣发展的前列。
(一)坚持把高校建设成为理论创新的思想库。目前,我省有14所高校取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或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法学等,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全省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研有2万余人,其中副教授以上8000余人。“十一五”期间, 全省高校承接了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4649项,项目经费累计近10.5亿元,参加项目课题累计人员达到1.7万人,出版学术著作7千部,发表研究论文近10万篇,成果被采纳应用近2千项。我们要继续借势发力,积极参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教育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力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思想理论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骨干。
(二)坚持把高校建设成为加快湖北发展的智囊团。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紧密结合现实问题和湖北实际推进工作。我省高校要重点围绕科学发展观、跨越式发展、“两圈一带”战略、大别山和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政产学研一体化、构建和谐湖北、加快发展文化生产力等重大课题加强研究,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咨询。要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深入探讨,提供科学阐释。高校要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横向科研合作,拓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进入企业生产领域的途径,加大政产学研结合力度,促进研究成果快速转化,提高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武汉大学,党委书记亲自主持湖北问题研究中心,年投入百万元研究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是值得推广的好模式。
(三)坚持把高校建设成为文化强省的生力军。文化强省,高校有责;既要论道,更要践行。各高校要积极投身到建设文化强省的热潮中去。一是在文化产业建设上当生力军,着眼于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积极探索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变革和创新,为湖北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对策支持;二是在传统文化开发上当生力军。要调整专业结构和科研机制,参与文化领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文化科技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湖北有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淀,要研究如何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资本优势、产业优势;三是在用以立业上当生力军。为促进湖北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文化现象、文化规律、文化政策等研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立业。
三、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构筑大学精神高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着眼于“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努力将这门课建设成“学生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人生指南课。
(一)基于“有学”,加强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灵魂、抓思想武装、在大脑中搞建设的科学。“有学”,是说思政课是科学理论课,有其内在的规律和体系,不是可有可无的课。因此,要围绕落实中宣部、教育部2005年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实施方案,在教学方案、授课学时、考试制度各个环节,制定严格规范,确保教学计划顺利实施。建设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思政课程体系。继续加大经费投入,每年立项研究一批思政课教学课题。完善组织构架,推动高校组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独立建制的思政课部。从体制机制方面确保思政课教育教学不减分量、不打折扣、不被边缘化,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二)基于“有用”,理论联系实际。“有用”就是要“管用”。课堂政治理论教育很重要,但“就理论谈理论”,“你说我听”,“满堂灌”,难以收到最佳效果。要及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实到教学中,注重用生动的经济社会建设成就充实教学内容,认真解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改革取得的成就讲透、发展的前景讲透、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讲透,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生动的教学实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挖掘我省高校“先进典型群体”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效果。
(三)基于“有趣”,创新教学方法。“有趣”就是让学生喜欢思政课。要倡导多媒体式、研讨式、答辩式、情景式、案例式教学,把思政课的真理性与教学的艺术性很好结合起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言之成趣。加强各高校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交流、研讨、评比,相互学习借鉴,每年对思政课进行评估,既评名师精品课,也整体评估,以此打造“精彩一课”,培养更多的教学名师,精心构思教学思路,精雕细琢教学语言,把课堂上要讲的每个字都写在讲稿上,使思政课富有感染力、吸引力。继续实施思政课教育教学督导员制度,以点带面,以听促改,提高教学质量。
四、坚持核心价值引领,着力建设师德优良的育人工作队伍,构筑大学精神高地
教师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一言一行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大学生遇上好老师、好班主任、好辅导员,学习4年,终身受益。我们要继续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支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学生、德才兼备的育人队伍。
(一)建好党政领导干部队伍。通过抓党建,把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坚强领导集体,推动高校一把手成为“讲政治的教育家,懂教育的政治家”。近两年,我省高校按照省委创建“五好班子”和“五个基本、七个体系”总体要求,将一批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选配为支部书记,把优秀党员和教师选拔到重点和关键岗位上来,党建工作大大加强。要继续实行重心下移,推动领导干部、教师下基层掌握情况。如2011年我省在高校启动的“两访两创”活动,即高校管理干部访谈所有教师,教师访谈所有学生;创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创教育事业发展先进,促进师生真诚交流,问题得到解决。
(二)建好思政工作专职队伍。通过抓制度、抓选聘、抓培训、抓管理、抓激励、抓发展,着力打造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引导广大辅导员争做“有理论的实践者”和“会实践的思考者”。目前我省7951名专兼职辅导员中,中共党员占78.65%,本科学历占64.31%,硕士研究生占27.05%,博士研究生占1.5%,是一支素质优良的政工队伍。从长远上讲,要进一步推动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队伍长效化建设,通过评选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三个“十佳”、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制度化举措,在政治上爱护他们、业务上支持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干事有抓手、发展有空间、创造有平台,乐业敬业,成为大学生的知情人、知心人、领路人。
(三)建好专业教师队伍。要强化人格力量与学术力量的有机结合,通过采取培训、改进教师德育实践,建章立制、规范师德行为,树立师德典型,引领教风学风等措施,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好“十倡导十禁止”师德行为规范,使学术造诣高、讲课效果好、品德作风硬的专家学者走到教学第一线。继续打造一批如桂希恩、陈立亮式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引导广大教师站好、站稳、站牢三尺讲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五、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努力激发大学文化载体和精神品牌的育人功能,构筑大学精神高地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第二课堂”,文化育人是大学人才培养题中之义。精神品牌对青年大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激发大学文化载体和精神品牌的育人功能,对于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提高能力、培养品格,陶冶心灵、提升品位具有重要作用。
(一)以社会实践为载体磨砺大学生意志品质。组织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科技创新和勤工助学活动。我省近年来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推进了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涌现出一大批徐本禹式的优秀团队和个人。目前已有1万多名资教生在基层中小学任教。当前,要继续与企业、社区、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联系,组织大学生广泛参加“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师生员工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在实践中了解民情、磨练意志、增长才干。
(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养成大学生人文素质。基于全面推进与重点建设相结合、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创新相结合、吸收与批判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思路,推进高校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文化涵养道德,以道德提升文化。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活动载体引擎,通过“创先争优”、“两访两创”、“党旗领航”、“志愿服务”、“红色微博”等载体和“高雅艺术进校园”、“延安精神进校园”、“中华经典进校园”、“廉政文化进校园”、“思政工作进网络”、“名师大家上讲堂”等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对先进文化“心领神会”,藉此开发、建设并表彰了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成果。当前,要着力在优秀文化、先进文化的传承、普及、创新上下功夫,进一步培育和提炼大学精神,形成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文化氛围。
(三)以培育先进典型为载体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先进典型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昭示榜样、催人奋进的旗帜,是引领学生创先争优的精神品牌。用先进典型推动工作,既是我们党重要的政治工作方法,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抓手。近年来,全省高校先后涌现出黄来女、赵传宇、谭之平、徐本禹、赵小亭、郎坤以及长江大学英雄集体等一批学生英模人物, 产生了“群星效应”。他们构成了湖北高校新时期的“群星方阵”,在高校乃至全社会广为传颂。当前,要进一步彰显和放大高校“群星效应”,让先进典型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最鲜活、最生动、最贴近的教材。一是突出典型的时代性、先进性,以典型的公信力增强对受众的号召力。二是突出典型的思想性、针对性,以典型的震撼力增强对受众的感染力。要抓住先进典型最能体现时代要求的闪光点,主导舆论,引领思想。三是突出典型的示范性、群众性,以典型的亲和力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用青年学生的视角和欣赏习惯来表现典型人物。■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湖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
第二篇:坚持文化引领发展 构筑博大精神乐园(范文模版)
坚持文化引领发展 构筑博大精神乐园
鹤壁市淇滨区第一中学
2011-4-10
间有象征打开书本,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精神和意义的图标,与两边的“校荣我荣,校辱我耻,团结协作,和谐发展” 的思想核心配合在一起。置身校园,不但使人神情愉悦,还会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的熏陶。
学校的各种牌匾制作规范精致,在走廊过道分别饰以与环境相协调的名人名言、科普挂图;教学楼各班前门左侧分别悬挂的是由学校统一加工而成的各班的班徽设计图案及班徽寓意;在学校甬路旁边设置宣传橱窗,将学生的书画作品精心装裱后,悬挂在校园橱窗内;将各班的学习之星的照片及他们的励志语言张贴在橱窗内,创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此学校在班级文化建设评比的基础上,按统一要求布置,同时又提倡各班级在兼顾规范的同时,适当创新,进一步提高了各班级文化建设的品位,为全校同学营造了一个优美的育人环境。
办公室美化工作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校各教师办公室做到布置优雅大方、整洁卫生、富有文化气息。学校工会专门组织人员开展评比检查活动。
3、校园绿化。
历年来,学校十分注重校园绿化的设计、规划工作,努力提高绿化的文化品位,努力创建绿色学校。学校绿化面积13000多平方米,覆盖率高达40%。学校在校园绿化过程中,力求做到富有层次感、艺术性和观赏性,并配有专业绿化养护人员进行养护、修剪。如今的淇滨区第一中学,你不能不为她的优美环境而钦叹,可以说淇滨区第一
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的活动鼓舞人。
结合学校实际,逐步形成了“求实创新、团结和谐”的校风,“敬业乐群、博学善诱”的教风,“勤学善思、协调发展”的学风,凝聚了“为每个孩子的现在和将来服务”的办法理念和“让每一位师生走向幸福之路”的办学宗旨,形成了“校荣我荣、校耻我耻;团结协作、和谐发展”的团队精神。“细、实、快”的工作作风。
2、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形成爱岗敬业团队。
坚持把“铸师魂、扬师德、树新风”作为师德的重点和目标,制订了《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今年以来,相继开展了“强化基层,依法行政”、“创先争优”等集中教育活动,人均笔记上万字,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多篇。倾力打造一支以“校荣我荣,校辱我耻,团结协作,和谐发展”为思想核心的教师团队。在这支队伍中涌现出了张志远、赵培利、李玲、马艳萍、马印等一大批感人的教师形象,以教师的高度、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培养和影响着学生,也深刻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三、把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坚强后盾 人文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从制度管理到淡化直至超越制度的管理,是建立在校长文化基础之上的诚信管理、法规管理,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较高层次的管理。只有当校园制度这种外在文化转变为全体成员的内在文化时,才能真正发挥学校制度文化的控制作用。
学校统筹布局学校决策系统、执行系统、操作系统,在行政上实行三级管理。第一层级为校务委员会,实行校长负责制;第二层级为处室主任负责制;第三层级为年级组,实行年级长责任制。坚持职、6
师生的漫天礼花。通过参与活动,学生拓宽了视野、培养了技能、规范了思想行为、陶冶了道德情操,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学生的主体广泛参与不但使我们的校园文化得到优化,更使学生自身在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为舒畅。
2、结合学校特点、组织学生社团、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如校园文学社、编辑部、广播站、校田径队、篮球队、课余团校等,开辟专门教室作为社团活动室,聘请相应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多种文化活动、竞赛等。广播站里,播放着动听的音乐和法制教育宣传,传递着真善美的教化;运动场上,洒下了辉煌的胜利,向着更快更高的目标迈进;合唱节中,美妙的歌喉显现着高尚的人格„„通过这些活动,既展现了青少年学生应有的风采,又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增添了靓丽的色彩,全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素质。
3、积极开展读书活动。
学校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提升素养,提高能力。学校每年拔出专用经费,添购新图书资料和报刊杂志,尽最大努力扩大阅览室座位数,开辟阅报宣传栏,学校现有阅览室1个,同时配备2名专职图书管理员,充分利用中午、傍晚和双休日时间向学生开放阅览室,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并在假期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开学后上交读后感。
4、积极开展争创文明班级、争当“文明小市民”活动。本的三月份和九月份学校相继开展了全校性的文明创建活动,看班级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看学生的精神文明素养,看个人的素质教育成果。活动中有多个班级在活动中被评为文明班级,近百名学生被评为文明小市民。争创文明班级、争当文明小市民以及文明
规范养成要求学生从具体事情做起,由学生讨论后制定实行的《班级量化考核细则》,从教室、卫生区清洁,课堂和考场秩序,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美化、净化校园环境,班级常规工作量化评比等方面抓起,让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学生是学校文化的主人和对象,调动其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将学校文化与培养公民的现代意识结合起来,认真执行行为规范,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精神。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学生也能为校园文化作出美的奉献。通过《班级量化考核条例》的实施,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思想,以纪律促行为,以行为促道德,以道德促理想,以理想促学业。凡在淇滨区第一中学学习的学生,都能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成长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增长了生存能力,提高了耐挫能力,而且为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绿树如荫的校园令学生身心愉悦,对自己的家园学生们更是精心呵护。校内一草一木学生都非常爱惜。人护环境,环境同样育人,学生们学会了热爱绿色,热爱生命。探索学校文化建设,让每一个景点、每一面墙都有和谐教育的内涵,让整个校园都充满和谐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接受情感熏陶,改进自己的行为,进而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人生,接受道德滋养,不断提升、超越自己。
六、学校文化建设成绩喜人,硕果累累。
学校文化建设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也给学校带来了诸多荣誉。几年来,学校获得了省市“文明学校”和
第三篇:解放思想构筑精神高地活动方案
“解放思想、构筑精神高地”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
根据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解放思想、构筑精神高地”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鄂州办文【2012】5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活动要求,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发展跨越,以构建精神高地赢得发展高位,局党组决定,在全系统开展“解放思想、构筑精神高地”大讨论活动。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构筑精神高地”为主题,坚持解放思想不停顿、自主改革不动摇、创新机制不停息、重点突破不懈怠,着力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问题,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在全局上下形成锐意进取、勇于担当、创新创造、奋力赶超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促进鄂州广播影视事业跨越发展。
二、活动安排
“解放思想、构筑精神高地”大讨论活动从2012年6月开始到2012年8月基本结束,主要开展以下活动:
1、开展学习活动。围绕解放思想,提振精神区位,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一是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省市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局中心组组织2次以上专题学习讨论。二是拟于近期组织新闻业务骨干参加全市新闻研修班培训。6月中旬组织新闻频道、监评办等单位业务骨干赴省内兄弟单位学习新闻和监评业务。三是邀请省委党校教授进行一次以保持党的纯洁性
为主题的辅导讲座。各基层党组织至少组织2次以上专题学习,党员干部至少撰写一篇学习体会或调研文章。
2、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我为广电跨越发展献一策”活动。各单位要围绕局台年初下达的调研课题,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大讨论、献计献策。局台拟组织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外出调研,找学习标杆,找发展路径,找精神动力,进一步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开阔胸襟,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以更大的能力和胆略,推进我市广播影视事业跨越发展。
3、开展业务技能比武活动。根据今年组织的非编教程和高清设备业务学习内容,在6月底开展技能比武活动。在全局范围形成你追我赶、人人争先学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改变工作作风,提升精神面貌,树立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共同推进我局各项事业的跨越发展。
4、开展“解放思想、构筑精神高地”演讲比赛活动。结合大讨论、献计献策活动,6月中下旬在全局范围内开展“解放思想、构筑精神高地”演讲比赛活动。同时,从局演讲比赛中筛选优秀者参加全市“解放思想、构筑精神高地”演讲比赛活动。
三、工作要求
1、大讨论活动是“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发动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大讨论活动中来,积极拓展群众建言献策的渠道,形成全局上下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2、局台拟在七一表彰大会上对各单位在大讨论各项活动中的开展情况进行通报、表彰。各单位要立足实际,认真组织好各
项活动的开展,切实增强活动实效性。
中共鄂州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直属机关委员会 2012年5月30日
第四篇:大学必须坚持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范文
大学必须坚持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
时隔4年零4个月,59岁的林建华又站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一时间百感交集:“面对着曾经一起学习工作数十年的朋友、同事,面对熟悉的北京大学,一时间,真不知道说些什么。”
2015年2月15日上午,在北大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林建华从第26任校长王恩哥手中接过帅印,成为这所学府117年历史上的第27任校长。
“北大从来不止是一所学校,她是人们心中的图腾,寄托着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就职演讲中,林建华深情地说,“世界上恐怕从来没有一所大学能如北大这样,与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相连、休戚与共。”
而林建华本人的命运,更是与北大血脉相连。从1978年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直到2010年12月出任重庆大学校长前,除了期间有4年多时间在在德国、美国研究无机固体化学和无机材料化学外,林建华人生的20多年时间都在北大度过。
在这里,他在固体化学领域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后,从学校的普通教师,到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教授,化学学院院长、校长助理、教务长,再到北大副校长、常务副校长,他一路走来,付出了勤勉的努力,教学成果丰硕。
如今,回忆起自己的燕园时光,林建华仍感到温暖。“在我的心中,北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我们亲密无间、肝胆相照。”
一些北大教师至今仍对这位当年低调、务实的“家庭成员”有着良好印象。
一位在北大工作多年的教师告诉记者,林建华在北大时作风务实,也很了解北大。“即使在担任常务副校长期间,也一直没有放下手头的学术工作。”
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也发表文章称,“林校长曾多年任北大教务长,关心和推动了北大本科教育改革,为北大作出过切实、显著的贡献。”
离开北大后,林建华曾先后赴任重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致力于推行高校改革,尤其是过去一年在浙大8个院系启动综合试点改革,逐步向分权管理转变,建立新的研究所和中心并广招英才,探索建设完善合理的现代大学体系。担任几任校长的磨砺也让林建华对“校长”这个岗位有着自己的体会:“校长是个为社会和师生服务的岗位,不一定最有智慧,但一定应当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不是全才,但一定应当豁达乐观、知人善任。”
一些北大师生认为,此次重返北大,林建华肩负重任。如何带领这所中国最高学府实现中国大学立德树人的使命,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奋进,是摆在这位新任“掌舵人”面前的一道严峻命题。
对此,林建华15日也向对北大全校教师干部介绍自己的“办学经”和奋斗目标。
他说,大学有责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校长院长,没有高低贵贱,不论学派亲疏,大家都心平气和,平等地争论学术,探讨学校发展。
他说,大学发展,必须坚持自己的精神传统和核心价值。不能为世俗而抛弃学术的独立与尊严,不能为名利而哗众取宠、放任自流。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应是简单、纯洁的,不允许有尔虞我诈、奉承迎合,也不应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大学必须守护真理的纯洁,不允许任何不良风气玷污青年人的灵魂;大学有责任代表社会良知,维护核心价值,只有把师生的个人理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美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大学的使命。”这位北大新任“掌门”这样认为。
第五篇: 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筑“精神高地”
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筑“精神高地”
4月9日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构建自强文化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六盘水历史文化、“三线”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和“奉献、包容、创新、超越”的新时期六盘水精神,构筑六盘水“精神高地”,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六盘水、建设六盘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日前,记者采访了市文体广电局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
用传统文化构建精神殿堂
中国凉都·六盘水,是一座移民城市、生态文化城市,古属牂牁,为夜郎国地。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是3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遗址、2000多年前夜郎古国的故里,是悠远文明的发源地。
“三线建设”时期,六盘水率先被确定为与攀枝花配套开发的重点地区。“三线建设”,不仅为六盘水创造了巨大的工业物质财富,也孕育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
“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建立,就是为了重温“三线建设”伟大历史,全面展示“三线建设”的丰硕成果,讴歌“三线建设”者的丰功伟绩,缅怀“三线建设”英烈,继承“三线建设”精神,弘扬“三线建设”文化,为我市的后发赶超和同步小康提供精神支持和动力。
我市将把弘扬“三线精神”与弘扬贵州精神、贵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六盘水精神结合起来,构建六盘水超越、跨越发展的精神高地;把“三线精神”传承好、弘扬好,增强全市人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引导和激励干部群众在新的实践中奉献建设家乡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开创新的业绩。
作为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市文体广电局将进一步加大“三线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力度,把六盘水建设成为“三线文化”的聚集区、展示区、辐射带,不断彰显“三线文化”魅力,增强六盘水文化软实力;深入实施“一套书、一首歌、一个场馆、一部电视剧、一套文艺节目、一批‘三线建设’遗址”的“六个一”工程,把“三线精神”组织成可读、可看、可听、可唱、可演、可参观体验的实体,打造六盘水“三线文化”“独创本”。
同时,要把弘扬六盘水精神与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持续深入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大力加强思想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六盘水历史文化、“三线”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大力弘扬“三线精神”和新时期六盘水精神,构筑六盘水“精神高地”,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六盘水、建设六盘水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健全和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市群众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年年有锦标”、“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年年创品牌”的要求,全市上下掀起了文化建设的热潮,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
此外,市文体广电局在规范管理、加强指导原有体育社团的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成立了市桥牌协会、市网球协会、市足球协会等26个体育社团。
文化建设和交流活动迈上新台阶。去年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申报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队伍拓展模式”获得文化部第二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资格,成为贵州省首批获此资格的市州之一(另一个为黔南州)。另外,我市文艺创作原生态音乐作品《我爱我家》获得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该奖项为文化部在群众文化艺术方面颁发的最高奖项)。
大力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建设,认真组织开展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队伍拓展模式”的相关工作,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深入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免费开放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国庆、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和全民健身日、全国文化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
截至2013年底,我市公共图书馆借阅书刊量140543册次,接待读者37444人次。
促进地域文化和
新型文化产业发展
六盘水有37个少数民族,其中彝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回族、仡佬族6个民族为我市的世居民族。这些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些民族民间文化凝聚着六盘水各族群众的智慧和情感,形成一个个独特的艺术符号,大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民族学、民俗学价值。
目前,全市共发现古遗址、古墓葬石刻、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和其他类不可移动文物近20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7处。
经过多年努力,我市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开发。基本摸清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建立保护机制,建立资料档案和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体系,整理、申报了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各个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登记建档,并评审出市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重点组织和复兴了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跳花节、苗族四月
八、布依族六月
六、回族开斋节、仡佬族吃新节等民族节日活动,大力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加大民族文化园建设。建成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六枝梭戛苗族风情生态博物馆、海坪彝族文化园一期工程、陇脚布依文化生态园一期工程。
虽然我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工作有所加强,但与周边的云南、贵州凯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我们将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深入研究我市地域文化的开发保护,加强对历史街区、古城建筑、民族古籍、民风民俗、民间工艺的抢救、挖掘、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促进地域文化和新型文化产业发展。”市文体广电局局长周应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