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大学用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19-05-14 06:1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科技大学用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科技大学用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篇:中国科技大学用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科技大学用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中国科技大学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和安徽省委8号文件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文化建设的规划,持续推进文化建设与创新,广泛开展科大文化传统的研究、教育与实践,进一步弘扬科大精神,把思想政治教育辐射到班级、院系、校园,延伸到课堂之外,形成了班级、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格局和育人环境,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生机。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科技大学是由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以科技为背景的管理和人文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自1958年创办至今,经历了北京初创、迁址重建、改革创新三次艰苦创业历程。50年来,中国科大科教结合实现了教科双赢。改革开放以后,学校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达到70%;从第一届毕业生算起,迄今有40多人当选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本科毕业生中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中就产生1名院士,为全国高校之冠;研究成果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50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充分证明,科大的优良文化传统,是学校半世纪超常规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的资源,新形势下只有进一步弘扬科大优良传统,学校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障碍,才能不断向一流研究型大学迈进。为此,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科大精神与文化传统的征文、讨论、研究、凝练、教育、传播工作,以科大精神擎起校园文化的大旗。

二、科大文化传统的研究

50多年来,中国科技大学以良好的校风、学风著称于高校之林。建校之际,郭沫若校长亲自起草校歌,歌词中有“又红又专,理实交融,团结互助,活泼英勇”之句。1959年开学典礼,郭沫若在长篇演说中,将科大校风概括为“勤俭办学,艰苦朴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为了使学校能够有声有色地继承抗大优良传统,郭沫若校长亲自起草校歌歌词,定名为《永恒的东风》,并请抗大校歌作曲者吕骥为校歌谱曲。

中国科大50周年校庆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来贺信,贺信中希望中国科技大学“努力办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甚至早在1999年7月,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安徽省政府签署重点共建中国科大协议,支持中国科大创办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这份协议作为我国“985工程”签署的第一个重点共建协议而被载入史册。

在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要实现这个宏伟理想,需要一种追求卓越、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把科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科大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光大,需要科大精神强有力的支撑。为此,学校举办“重温校训、励志成材”征文活动,并专门组织力量,成立“中国科大文化研究”课题组,从文化的视角对科大精神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再认识,进而对科大文化传统进行系统研究。

通过对科大文化的系统研究,学校形成了两点共识。一是作为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科大校训虽有时代的烙印,但反映了中国科技大学独特鲜明的个性和办学理念,是科大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内在驱动力。二是半个世纪以来,几代科大人求真务实,不断开拓,坚持将育人作为第一要务,不跟风,不追求时髦,永不服输,“敢为天下先”,在内涵发展、所系结合、育人为本、民主办学、文化创新等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形成了坚韧不拔、勤奋刻苦、民主开放、学术自由、理实交融、创新进取的文化品格,必须永远传承下去,中国科大精神这面校园文化的大旗必须高高飘扬。

三、科大精神大讨论

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更好地发挥科大文化资源在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一流研究型大学创建中的积极作用,2005年10月,校党委发出通知,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神理念的大讨论。通知发出后,广大师生积极响应,踊跃参与,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积极投入到精神理念大讨论的热潮中来。学校先后展开部分老领导、老同志、学生代表、民主党派代表、中老年教师代表、青年教师代表等系列座谈会,畅谈科大精神。随后,科大精神理念的大讨论在全校范围内铺开。很多师生、校友积极撰写文章,纷纷表述自己对科大精神的理解和看法。学校开通了“科大精神大讨论”网站,《中国科大报》还开辟“科大精神大家谈”专栏,发表文章近百篇。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的大讨论中,学校还专门邀请一些院士、校领导、资深教授、杰出校友为大学生作报告,以弘扬科大的优良传统,激发青年大学生们爱国心与报国志。当这些科学大师、青年才俊们以自己的的人生体验和切身经历向青年一代诠释自己心中科大精神的内涵与实质时,与会的莘莘学子深受感染,会场不时爆发出热烈地掌声。自2006年4月以来,中国科技大学先后举办25场以“科教报国50年”为主题的“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施蕴渝、朱近康、彭子成、辛厚文、郭传杰、孙显元、韩荣典、俞书勤、朱清时、李定、舒其望、吴奇、张树新、蒋华、胡成行、许武、侯建国等纷纷走上台来,用科大精神的法宝为青年一代释疑解惑。几十场报告会下来,上万人次学生接受了教育。

与此同时,各基层党组织还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的开展,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演讲、辩论会、主题报告等,组织师生对科大精神理念的集体讨论,进一步回顾、整理、传播科大优良传统和文化,以充分发挥科大精神及文化传统在凝心聚力、振奋人心、培育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科大精神大讨论,广大师生普遍认识到,中国科技大学在50年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中,营造了具有科大个性的文化氛围,积淀了具有科大个性的精神特质,这种氛围和特质量是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科技大学致力于“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培育具有创新精神、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一流人才,致力于建设具有较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教育与科研基地,致力于推动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科大精神的凝练与提升

通过对科大文化传统的系统研究,以及开展科大精神大讨论,广大师生认为,中国科大在历经北京创建、南迁重建、创新跨越与内涵发展等发展阶段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先进文化与优良传统,其内涵极其丰富。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地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强国报国信念。中国科大诞生于“两弹一星”的国家需求,是为新中国的科技进步、国防现代化和社会发展而建立的,目的在于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尖端人才、贡献尖端科技。科大的创建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其创建者大多是开国元勋和科学大师,他的建立寄托了老一辈革命家、科学家的强国情结。因此,围绕国家目标,创造一流业绩,达到一流水准,从来就是科大人的历史使命。可以说,科大的事业与国家的发展命运与共、息息相关。二是追求卓越品格。追求卓越、勇攀高峰永远是科大人的目标。正是这样一种品格,使得科大人即便历经磨难,甚至在文革南迁濒临解体的恶劣环境下,依然能够坚忍不拔,逆境图存,并在科学的春天里展翅高飞。三是创新进取精神。科大创校之处就被《人民日报》称赞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她从一开始就尊崇的“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被实践证明是符合教育与科研发展内在规律的,因此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50年办学历程中,科大总是能够在办学理念、模式、教学思想、科研体制等方面,勇于进行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四是民主自由传统。创新需要宽容,需要自由的空间,需要信任和激励。民主管理与学术自由是科大的优良传统之一。科大的民主校风,集中地表现在不惟上、不惟书、不轻信、不盲从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相对而言,这里比较少有论资排辈,比较少有学术门户之见,比较少有学术压制。院士、专家的权威与青年才俊的闯劲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科大历经挫折又几度崛起,再度辉煌,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得益于科大的民主传统,可以让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特长,能够有畅通的渠道集中众人之智慧,不断创新。五是科学务实作风。在生活中,朴实无华;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在工作上,务实稳健;在思维方式上,理性客观;校园风物方面,也是淡雅自然。在办学思想上,科大始终按照自身的目标定位确定每一时期的办学方针和发展战略,始终保持着尊重客观规律、追求科学真理、善于独立思考、决不盲目跟风的独特个性。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热潮中,科大人坚持走“精品大学、英才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坚持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不靠规模创一流,办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五、科大精神的弘扬与传播

学校是育人场所。科大的文化传统只有代代相传,才能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人才。50周年校庆是所有科大人的盛事,学校充分利用这个契机,精心策划和布局,全面挖掘、梳理、传播学校办学成就、优良传统和文化品格,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宣传工作,集中营造良好社会形象,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良好成效。

在迎校庆期间,学校宣传部门专门组织力量,经过长时间的策划、研讨、编辑、修改、审定,正式出版《中国科大报校庆纪念特刊》(50版),50周年校庆纪念特刊出版发行后,得到广大师生校友的热烈欢迎和广泛赞赏。在2006-2007年组织开展20多场报告的基础上,宣传部将报告会进行录音、录像进行整理、编辑,并结集出版(现已正式出版上、中两册)。从老校刊、校友回忆等材料中披沙拣金,搜集汇注,整理出版了《花开的声音——中国科大的那些人那些事》。宣传部还将拍摄的科大风光图片挑选出来,并配以清新自然的文字,出版了图文并茂的《科大风物》,将科大十年来的报道进行精选,结集出版了《十年关注——1998-2008年媒体报道选辑》。充分反映科大精神与文化传统的研究专著——《梅与牛——中国科大的文化传统》也经过10多次业务研讨、修改,业已通过专家终审,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另外,全面展示在国防战线上默默奉献的科大校友成就一书——《携笔从戎——从科大走出的将军》,经过集中采访并通 过有关部门保密审查后,也即将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无疑成为一本本生动的教育参考书。

学校还在新华社、安徽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整体策划了少年班30年、中科院创新育人50年、教师节等宣传报道,集中地向社会展示了少年班30年取得的人才培养成果和经验,集中展示了中国科大创新育人的成就。50周年校庆前夕,学校推出50年不下讲台的史济怀老师的典型事迹,《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科学时报》,以及省市媒体分别陆续刊发了专题、专栏、系列深度报道等文章。校庆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大媒体和省市媒体刊发了中国科大校庆50周年的报道。2008年9月27日,国务委员刘延东来校视察,带来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贺信,当天,新华社发出通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全文播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各大媒体和各省机关报均作了报道。

2009年3月,由香港凤凰卫视精心打造的校庆专题纪念片《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光荣与梦想》一经播出,更是好评如潮。

为了充分利用学校文化传统教育的各种资源(阅读资源:《科学的春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光荣与梦想》、《科大精神系列报告会文集》(上、中)、《花开的声音——中国科大的那些人那些事》、《中国科大报建校50周年纪念特刊》;环境资源:校史馆、博物馆,校风纪念碑,郭沫若、严济慈、钱学森、华罗庚、贝时璋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塑像,现代艺术中心、陶艺中心,校园内其它文化景观;仪式资源:开学典礼、迎新晚会、主题班会、教唱校歌等),从2009年新生入学开始,学校将新生文化传统教育贯穿于新生军训、入学教育的全过程,旨在帮助入学新生了解中国科大创新发展的历史、成就与建设目标、文化传统与品格、学术传统与规范、大师风采与人文环境,帮助他们尽快融入中国科大的文化氛围,形成对中国科大文化价值的认同,从而自觉传承、弘扬优良校风学风,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大人”。

实践证明,这些举措,极大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爱国荣校的热情,迅速地提高了他们献身科学的积极性,有效地加强和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显示前所未有得活力。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为把自己培养成为一流的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年来,学校多次获得中科院、教育部及安徽省委的表彰,其中,2008年11月,由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报送的《加强优良文化传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荣获教育部2008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第二篇:用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南部县永定镇初级中学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一起构成的统一体,是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集合体,是学校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如果一所学校宣称学已经有学校文化了,那必须具有全校职员工都共同信奉的价值理念并能将理念付之行动。只有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全体成员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一所学校才真正拥有文化。只有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才会树立立身于社会必须的精神支柱,才会不断取得提升办学水平的源动力。

一、基本原则

方向性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突出时代特征,体现先进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全面功能。

人本性原则。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文化育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培育人、愉悦人、塑造人、发展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提升健康的文化品位,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整体性原则。要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各种文化有机结合,有效开发与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注重学校细节文化,让学校的一切融入文化之中,保证校园文化的协调发展。

主体性原则。要落实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师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建设者、实践者,师生共建成长乐园、精神家园、和谐校园。

特色性原则。要根据学校发展历史、所处地域的环境和现有的办学条件,突出学校个性和特色,构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塑造鲜明独特的学校形象。

二、确立科学的理念文化,形成师生的凝聚力

一所学校,尤其是一所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学校,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认同,那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的其他精神形态和物化形态都是由它而延伸和派生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科学而稳定的办学理念是无法构建科学而稳定的校园文化体系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学校应十分注重办学理念的树立和宣扬,并把它做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是学校在长期运动和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底蕴,确立学校的理念文化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充分发动师生积极参与,从师生的精神动态和价值取向中总结提炼,生搬硬套的借鉴和强加只能是“魂不附体”,只有被师生认同的办学理念才会被师生广泛的接受。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形成后的理念文化的宣扬,发动师生充分解读,进而内化为师生精神世界的驱动力,发挥校园文化办学理念的核心和灵魂作用。

三、构建有形物质文化,增强理念文化的渗透力

教育是一种文化,是用故有的文化创造崭新的文化,是以成长的文化人塑造新一代的文化人。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创设一种氛围,重在“化”字上,要用向上的氛围教化人、感化人,使之成就师生高尚的人生,美好的人生。理解这一点对学校管理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它的意义在于能够树立文化环境具有渗透教育功能的概念。这种概念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就是通过有形又无形的力量去教化,感染和内化我们的学生,其中有形文化形态也称之为物化校园文化,它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环境形式来展现校园文化的内涵。学校要紧扣办学理念,充分发动师生积极性,群策群力搞好物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整体设计、统一安排、错落有致、特色

鲜明、高雅和谐,通过设立主题文化区,让物化校园文化格局更加科学和合理,一是在办公区设立以办学理念为核心、师德修养为主题的“教师文化区”(包括制度文化、教学管理文化等);二是在教学区设立以办学理念为核心、激励学生向上为主题的“学生文化区”(包括历史经典、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精神价值体验等);三是在建筑区设立以办学理念为核心,建筑冠名赋义为主题的“建筑文化区”(包括建筑命名、标识、标志、标语等);四是在教学过道区设立以办学理念为核心、学生风采为主题的“成才文化区”(包括学生心语、学生才能特长展示等);五是在树林花圃区设立以办学理念为核心、点缀名人故事或爱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文化区”等等。通过建设主题文化区让校园文化更具规划性和主题性。努力实现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物一景、一墙一楼都能说话,让办学理念为核心的物化环境建设具有暗示特有的文化渗透功能和育人功能。师生在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处处都能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校的环境更有品位,让校园文化发挥其春雨潜入夜的教育渗透力和穿透力。

四、倡导活动主体文化,增强理念文化的鲜活力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理所当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而要体现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只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才能实现。因为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让校园文化产生流光溢彩的效果,让学校育人更具吸引力和鲜活力。学校应积极开展以办学理念为核心指导思想的各种活动,诸如:校园广播站活动、校园文学社活动、校园歌手大赛活动,校园PPT创意比赛活动,校园书法比赛活动,校园“实践值周”活动,校园体艺比赛活动,文化居室创建活动以及“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由于这些活动都赋予紧扣办学理念的深刻的文化意念,也能让校园文化富有更多的动态性和鲜活性,使校园文化不只停留在静止的状态,说教的状态,而是处于一个不断活动的过程。

在这些校园文化活动运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很多活动从创意、设计、组织、运作和评比等各个环节都由学生会、团委会组织学生自己来唱主角,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强烈意识到他们不是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而是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传播者和建塑者,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的活力。

五、挖掘校史文化,彰显理念文化传承的厚重力

每所学校都有它的办学历史,这种历史应该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在学校文化建设工程中应充分发挥校史的文化功能,推进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个具有多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数十个春秋积淀了许多优良的传统,良好的学风,也产生了许多可敬的名师和优秀的学子,同时也保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遗产,尽可能地挖掘学校文化中这一不可多得和复制的文化元素。可以举办大型的校庆活动,提出 “感恩凝聚、传承兴校”的校庆方针,举办各届校友论坛和座谈会;编辑校史画册,千方百计,发动各届校友捐献珍贵资料;精心设计有高品位永久性的校史陈列馆,走进校史馆,让每一件物品都成为学校历史的见证,每一张照片都是学校精神的缩影,每一个角落都是学校沧桑历史的沉思,每一行文字都是学校奋斗活力的跳跃,每一束灯光都是学校光辉历程的投射。置身校史馆能让每一个师生都感受到学校厚重的文化和光荣的使命,让校史馆成为学校校园文化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纷繁芜杂的工程,必须注重高度的统一性和协调性,才能形成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强大育人阵势。而也只有以符合学校历史传承和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被学校师生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形成具有真正内化力和渗透力的育人功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执笔:周凌

王兴)

(修改意见:本次论文稿要求2000字左右,此文已近3000字。第一

部分从标题到内容都显得突兀,与本文论题结合得不好。建议浓缩、凝炼,或删去。第五部分可考虑删减内容。整篇文章理论色彩重了些,还应加入本校实践层面的东西作为论据,比如第二部分、第四部分。总之应有本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具体案例作为论据,才会有血有肉,否则就空了些,缺乏说服力。请考虑。

改好后于下周星期一发给我。谢谢。教育股杨勇)

第三篇:劳模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弘扬劳模精神,以劳模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措施

弘扬劳模精神,谱写教育梦想

用劳模精神点亮青少年理想信念的火炬

播洒劳模精神,耕种新绿一片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说过:“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身上有没有理想与追求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中国梦能否实现。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体现出的精神。具体来说包括了劳模那种坚定理想信念、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那种勇于创新、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那种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那种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和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那种紧密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劳模精神正如一盏明灯,指引着青少年前进的方向。因此,弘扬劳模精神,以劳模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让劳模精神走进校园,成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

让劳动模范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感受劳模精神,引导青少年崇敬劳模、学习劳模,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以弘扬劳模精神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建设,把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精神理念植根于青少年的思想建设中,鼓励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开设劳模讲堂,让劳模走进学校、课堂,讲述自己的成才故事和亲身经历,让青少年学生以劳模为榜样,坚定学习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有机结合,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为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让劳模精神发挥延展效应,成为师德建设新的推动力量。

将“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与青蓝工程、师德先进评选表彰等活动有机结合,倡导教师学习劳模、争当劳模,进一步提升教师爱岗敬业、奉献事业的精神境界,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作职业生涯的最高追求,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

三、让劳模精神成为党员干部勤政廉洁教育的新要求。把劳模精神作为勤政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学校党员干部带头发扬劳模精神,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自觉抵制教职工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身作则带领教职工把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四、让劳模精神推动教育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按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工作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以“劳模精神进校园” 活动为载体,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为党干好事业,为民树好形象。要大兴实干之风,把实干作为一种品格、一种追求、一种作风,真正把实干体现在抓学校发展、抓课堂改革、抓服务师生上,体现在摸实情、谋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使各项工作和业绩经得起群众检验。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引导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观念;动员教职工立足本职,解放思想,学习劳模,争当劳模;激励学校强化内涵建设,办人民满意教育。以劳模优秀品质引领师生员工学习“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以新时期劳模精神激励并鼓舞师生员工自强不息、立志成才、奋发有为、奉献社会,逐步形成了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基本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优良风尚!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引导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观念;动员教职工立足本职,解放思想,学习劳模,争当劳模;激励学校强化内涵建设,办人民满意教育。

2.组织专题学习宣传活动。通过开设主题教育专栏,利用校园网、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强化劳模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对师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要创新形式,通过开设劳模讲堂、开通劳模微博等有吸引力的活动形式,创新学习劳模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学习劳模活动的长效机制。

3.举办师德论坛与征文竞赛。结合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和“三项整治”活动,以“学模范、铸师魂”为主题,举办师德论坛,引导老师们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感人的事迹,阐述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劳模精神,进一步明确“师德”二字的内涵。在师生中开展“寻找身边模范”、“劳模伴我成长”主题征文活动,畅谈“我心中的劳模”,撰写学习先进模范、奉献社会的体会和感想,营造尊重劳模、学习劳模的氛围。

4.组织“六个一”系列活动。要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德育活动精心安排好“六个一”活动。即邀请劳模或先进人物参加一次班级主题班会;组织一次劳动实践基地活动;举办一次以“弘扬劳模精神共创中国梦”为主题的学生演讲比赛;结合创卫等活动,要求学生为学校、家庭、社会或同学至少做一件好事;以劳模精神为主体组织一次自编小报竞赛;开展一次励志读书活动。

.认真组织,确保实效。要结合实际制订“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方案。通过邀请劳动模范进校园作报告、对话、座谈、担任德育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和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领会、感悟劳模“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鞭策他们崇尚先进、力求进步,努力成长成才。活动结束后,相关材料报区教育工会邮箱420477893@qq.com。

3.加强宣传,塑创品牌。要加强 “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的宣传,有重点地开展“家访到千家”、“温暖进社区”、“爱心送他人”等活动,有意识地打造和塑创“彩云妈妈”、“亲情结对”等志愿服务品牌。

播洒劳模精神,耕种新绿一片

—— “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开展调查报告 【摘要】我校通过大力宣传劳模先进事迹,以劳模优秀品质引领师生员工学习“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薄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以新时期劳模精神激励并鼓舞师生员工自强不息、立志成才、奋发有为、奉献社会,逐步形成了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基本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优良风尚!【关键字】劳模精神 校园文化

一、提高认识,强势推进

2012年5月,我校工会正式向全体师生员工发出向劳模学习的倡议书。学校将《光照起跑线》教育读本作为德育教材,纳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让学生通过广泛阅读劳模励志书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不断动员广大师生员工向劳模学习,以劳模精神鼓舞自身,将弘扬劳模精神落实到“个人创一流业绩、团队创一流品牌、学校塑一流形象”上来。

2012年6月,我校有幸邀请到了熊翠花、孙卫国、谢友明3位劳动模范进校为全校师生做了一场事迹报告。报告会上,劳动模范结合各自的亲身经历,以朴实无华的语言,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拼搏、默默奉献、追求理想、建功立业、报效社会的感人事迹,生动展现了新时期劳动模范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光辉形象,诠释了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主人公精神。报告会现场响起阵阵雷鸣般的掌声。随后不久,在师生的强烈要求下,学校再次盛情邀请了十余名劳动模范,分别在综合一部九个班级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劳模与孩子们零距离交流与接触,让孩子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们的先进事迹再一次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传递着强大的力量。其中,孙卫国劳模在高一(3)班不到1小时的讲话过程中,孩子们从未如此的感动着、思索着,孙劳模的讲话总是被孩子们无比热烈的掌声一次次打断,这是孩子们对劳模最诚挚的敬意,让孙劳模感动不已。

二、搭建平台,突出特色

2012年7月,利用暑假时间,学校组织部分师生参加了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短短两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很快就结束了,但它对师生们产生的影响却很深远。一个深受学生爱戴和尊敬的好老师,必须要学习劳模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用高尚师德带给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其次教无止境,学无止境,新的时代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师生必须发扬劳模精神,学会终身学习。通过此次活动,不仅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踏实努力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青年教师的集体归属感,使他们能够愿意以校为家、爱校如家,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服务。

2012年8月,我校举办了“劳模励志夏令营”活动。高一新生聆听着劳模故事、目睹着劳模风采,通过走近劳模、认识劳模、了解劳模,深深的体会到作为泗阳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在为考大学或上岗就业潜心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懂得用劳模精神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以劳模“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指引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以劳模“与时俱进、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鞭策自己遨游书海,丰富知识,提高内涵;以劳模“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鼓励自己不因一次考试的失败而气馁,不因一棵树的枯萎而放弃对“绿”的追求;以劳模“勇于创新、不断改进”的开拓精神激励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求新求异,在实践的过程中开拓创新,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劳模“甘于奉献、忘我付出”的牺牲精神督促自己从此刻开始,发奋读书,只为有朝一日能够回馈社会、报效祖国,初步建立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人生理念。

三、创新宣传,营造氛围

2012年10月,我校举办了“劳模在我心中”有奖征文及演讲比赛活动。学生在深入学习劳模事迹的基础上,或是撰写心得、体会,表达对劳模的敬仰;或是以学习劳模精神为切机,表达自己的拼搏决心;或是以身边的先进人物、感人事迹为题材,撰写文章„„深入挖掘了劳模身上的教育元素,使劳模精神深入人心。而参赛选手在演讲比赛中的神采飞扬,瞬间让劳模精神的宣扬幻化成了每个人心灵的一场洗礼。学校以这种方式将劳模作为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并激励着广大师生员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3年2月,我校开展了阅读劳模精神的图书活动。活动期间,学生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大多都能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劳模励志书籍,而闲暇时谈论更多的也是《光照起跑线》上的人和事,以及这些人和事带给他们心灵的撞击。孩子们真正从心底开始崇敬劳模、学习劳模,树立着远大理想。

2013年3月,我校以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发扬劳模精神,以劳模的心态,为家庭、为学校、为社会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此项活动一经展开,便受到了各位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希望这样的活动今后能够多举办一些,让劳模精神遍地开花。

四、硕果累累,纵深发展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校开展了以“弘扬劳模精神,我为学校发展立新功”为主题的系列技能竞赛活动。2012年省级技能大赛,我校以1金,1银,4铜的成绩,全市排名第一;2012年市级技能大赛,我校以11金,9银,11铜的成绩,全市排名第二;2013年省级技能大赛喜获2金1银6铜,一等奖获奖数及获奖总数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特别是李冬入选省队集训备战国赛更是改写了宿迁建市以来无人参加国赛的历史。在市综合督导考评中以299.3的高分,名列宿迁第二名,获评宿迁市职业学校。技能鉴定率高达98%,名列全市第一。

技能大赛庆祝犹酣,两课评比再传捷报。2012年,我校在市赛中有17位教师获奖,在省赛中有7人获奖。省、市级研究课获奖人数均为全市第一。今年在我校公共基础课再度实现开门红,有8位教师获奖,并有5位教师将代表宿迁市参加省比赛,全市各类21所职校中只有20位教师获准推荐,可以说我校以二十一分之一的分额为全市作出四分之一的贡献。实在值得骄傲与自豪。通过竞赛,把学习劳模精神与自身工作、学习结合起来,进一步形成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努力使我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优良风尚。

2013年4月,为了扩大并深化“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对我校校园文化的影响,我校开展了“学劳模精神,创先进群体——五比五看五不让”活动。此项活动首先在教干与教干之间展开,随后各系部在教师与教师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展开,最终也顺利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进一步激发了师生励志图强、争优创先的斗志,使我校的学风、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都到了显著提升。

2013年5月,我校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看成绩、看实效,评选出了校内劳模十人。身边的十位劳模一经选出,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拥戴与敬仰,他们的出现让广大师生学劳模的热情瞬间高涨,再次掀起了我校学习、发扬劳模精神的热潮。

劳模,奏响的是劳动的赞歌,弘扬的是劳动的精神。弘扬一种精神就是树立起一面旗帜、标示出一种导向。劳模精神彰显了劳动的丰富价值、展现了劳动者的崇高境界。在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的过活动中,我们像胡总书记要求的那样,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广大师生,用劳模的优秀品质引领校园风尚,充分发挥了校外劳模的带头作用和校内劳模的骨干作用,基本形成了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氛围,真正让劳模精神成为了一种校园文化,真正让劳模精神走进了每个人的心中并根深蒂固。校园文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让劳模精神成为推动学校发展、促进校园和谐的强大动力!

.震泽实验小学工会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 震泽实验小学工会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大力弘扬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努力探索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式。为让广大师生懂得并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根据吴教工【2014】8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震泽实验小学工会委员会切实开展了“劳模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

一、开展“劳模精神放光彩”宣传活动

为了广泛宣传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学习宣传“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5月初,震泽实验小学工会制作了精美的版面,通过宣传橱窗开展“劳模精神放光彩”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劳模先进典型。我们还通过教师大会、国旗下讲话等途径把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精神理念植根于全校师生心中。

二、开展“劳模精神伴我行”师德师风承诺书签定活动

为了让劳模精神发挥延展效应,成为师德建设的推动力量,震泽实小根据区教育工会要求,把“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与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开展“劳模精神伴我行”师德师风承诺书签定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爱岗敬业奉献教育事业的精神境界。5月12日下午,震泽实验小学178名工会会员在“师德承诺书”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并亲手向李桂英校长递交了“师德承诺书”。这充分显示了震泽实验小学全体工会会员履行师德承诺的决心。

三、开展“学劳模精神,做魅力教师”教育格言征集评比活动

为了将“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与“六力”并举打造快乐学校活动相结合,震泽实验小学工会开展了“学劳模精神,做魅力教师”教育格言征集活动。通过教育格言征集活动,提炼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教师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活动共收到原创教育格言200多条。这些教育格言字字真言,条条显示了震小教师努力投身教育事业,以高尚的人格、满腔的热忱教书育人的理念。学校工会精心挑选了20条优秀教育格言,制作成展板进行了展出。

四、举行“劳模精神在我心”青年教工演讲比赛 为了提升我校青年教工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大力弘扬我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让广大青年教工都懂得并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27日下午,震小工会联合团支部在图书楼三楼举行“劳模精神在我心”青年教工演讲比赛。来自全校各年级组的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比赛。演讲中,参赛老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自然大方的仪态,博得了评委的阵阵掌声。整个演讲比赛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内容健康,格调积极,充分展示了我校青年教师的精神风貌。经过评委打分,杨琳娟等六位老师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劳模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虽然已落下帷幕,但劳模的精神却已永远留在了震小师生的心里,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劳模精神为引领,立足岗位、静心育人、潜心教书。通过活动全校上下营造了“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关爱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内容

重点开展“八个一”活动:

(一)举办启动仪式——邀请先进模范进校园,举办活动启动仪式。

(二)举办报告会——邀请先进模范进校园为全校师生作一场本人事迹报告。

(三)开展主题班会——邀请先进模范参加一次班级的主题班会或谈心交流活动。

(四)组织校外实践活动——请先进模范为班级提供一次社会实践机会。可以邀请学生到本人单位或本人工作岗位现场参观学习,也可以提供其他单位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开展征文活动——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先进模范来到我身边”征文活动,抒发学习先进模范、奉献社会的体会和感想。

(六)开展读书活动——依托“红色文化书系”丛书,组织全校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读书学习的良好氛围。

(七)开展学习模范做好事活动——结合向不文明行为宣战的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向先进模范学习,鼓励全校学生积极为家庭、学校、老师、同学和社会至少做一件好事。

(八)开展演讲比赛——在全校中开展以“学模范、讲奉献”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四、活动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年级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的重要意义。要把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作为深化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 干意见》(中发〔2004〕8号)精神的重要举措,统筹安排部署,切实加强领导。

(二)认真组织,确保实效。学校要通过邀请先进模范人物进校园作报告、对话、座谈、担任校外辅导员和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领会、感悟劳模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精神,鞭策他们崇尚先进、力求进步,努力成长成才。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校报、校园网络、宣传文化长廊等多渠道、多方式,大力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和优秀品质,宣传先进模范进校园活动的意义、做法、先进典型和开展成效,努力营造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

台 市教 育 系 统

“劳模精神进校园”主题教育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为核心,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建设高素质教职工队伍为重点,在全市教育系统营造学习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努力造就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

(一)学习宣传“劳模精神”,让“劳模精神”入脑入心

1.深入学习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以劳模精神推动东台教育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创新创业成为教育系统的崭新风貌。2.深入学习创先争优、勇争一流的劳模精神。教育全市广大教职员工要学习劳模刻苦钻研、爱岗敬业的精神,立足岗位争先进,履职尽责创优秀,为东台教育加快发展贡献才智、建功立业。

3.深入学习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劳模精神。引导广大教职工把实干作为一种品格、一种追求、一种作风,脚踏实地、满怀激情去干,充满智慧、科学高效去干,体现在摸实情、谋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4.深入学习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引导教职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勤勉工作、乐于奉献,正确处理公与私,正确看待名和利,正确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二)切实践行劳模精神,努力实现四个增强 一要践行劳模精神,增强大局意识,让劳模精神在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积极推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学校工会要通过印发劳模格言、论文和事迹宣传材料,举办劳模学术沙龙,组织劳模先进事迹演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主动作为、勇挑重担。

二要践行劳模精神,增强自律意识,把学习劳模与深入开展“学规范,塑师德,展风采”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良好师德氛围,各学校工会要开展师德教育实践活动,抵制有偿家教公开承诺签名活动,通过师德演讲、座谈会、主题研讨会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树立教师的表率作用。

三要践行劳模精神,增强质量意识,以学习劳模的良好风尚带出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以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开展创新性教育研究为主要任务,组织校内优秀人才通过开展公开教学、教育研讨、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名师点评等活动,进一步发挥劳模的辐射示范作用,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四要践行劳模精神,增强服务意识。把解决实际问题的多少作为衡量主题教育成效的关键,真正做到关心社会需求,化解教育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要组织开展家访,让模范教师的足迹走进千家万户。要组织开展“彩云妈妈”关爱行动,让更多的留守孤贫儿童得到无私的关心、呵护和帮助。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有效实施

1.精心组织,有力推进。各学校工会要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把开展“劳模精神进校园”主题教育作为重要载体,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结合中心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确保教育活动抓出成效,做有特色。

2.强化引领,突出重点。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提升全体教职工的思想境界、工作作风、精神面貌,提升岗位能力、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的社会满意度。

3.注重宣传,形成特色。各学校利用校园网、板报等阵地,开设主题教育专栏,通过召开会议、印发资料、组织论坛等形式,强化对开展主题教育的宣传引导。要善于发现和总结主题教育中的好经验、好典型,创新活动载体,形成活动特色。附件:东台市教育工会“劳模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安排表

“劳模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安排表

序号

活 动 内 容 时间安排 1 组织青年教师“中国梦·劳动美”征文演讲比赛 4月 2 组织“劳动赞歌”卡拉OK比赛 5月 3 举办“树美德兴中华”书画展 7月 4 组织“景贤杯”教职工乒乓球比赛 9月 5 “走近劳模”先进个人优秀群体网络展 10月 6 组织“教师回报社会”教师志愿者服务活动 11月

第四篇:用快乐教育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用快乐教育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富裕县实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侧记

富裕县实验小学创建于1960年,校园占地面积二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100人,在校学生2309人,教学班38个。53年的风雨历程,赋予了实验小学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的精神内涵。近年来,我校注重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学校的发展,丰富办学内涵,用快乐教育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试图通过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来实现学校的育人功能。几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特色语文示范校”、“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省群众满意学校”、“省师德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市级校园文化建设样板校”等荣誉称号。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之“魂”、之“神”、之“力”,它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之道,教学之道,求学之道。2003年,我校基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校园生活单调、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工作倦怠的“四苦”现象,凝结班子成员的智慧,参照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快乐学习,快乐成长”这一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享的人文化办学理念。努力使师生在愉悦的学习中品味快乐,在自身的成长中获得满足。这一办学理念渗透于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环节之中,同时也统领着我校的一切工作。

一、老师在工作中品味成长的快乐

北京一师附小的张忠萍校长曾说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教师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在教育中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此,我校让教师在工作中寻找到快乐,让教科研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自主发展结合起来,使教师的工作变成一种探索。教师快乐成长的具体目标是:学习着,快乐着;工作着,幸福着。

1.夯实多样的培训行为,体验专业成长之乐

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此我校帮助教师科学地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引领教师从人生的高度去理解自己的事业,使教师的 发展始终有目标、有动力,有一个美好的希望。

一是读万卷书。近年来我校花大力气创建学习型学校,广泛开展读书活动。我们要求教师读好三种书:“理论书”,像《走进新课程》、魏书生的《教书育人漫谈》等;“实践书”,要研读教学案例和课堂实录,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等;文学名家名篇和时尚报刊。学校每月以组为单位开展教师读书心得,再次点燃教师心中的梦交流会,每学期开展一次全校教师读书汇报会。读书想,在工作之余徜徉在名著的世界中,与书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同思考,使生活的繁忙之余也变得美丽充实起来。

二是行万里路。为了让一线教师身临其境学习和感受先进地区的教育教学,学校优先保障教师外出培训的资金,鼓励支持教师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去交流、去学习、去体验。培训回来的教师还经常通过网络关注名校的教育教学动态,和同行交流、把握最科学的教学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我们的倡导下,每到寒暑假,教师们主动与同事或家人结伴外出旅游观光,饱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异地的风土人情和各地不同的教育教学。教师们被激活了,开阔了视野,放松了心情,更新了理念,体验到了快乐人生。

三是听课日活动。为了克服校型大很难大面积听课的弊端,创造更多的领导、教师、学生一起学习交流的机会;及时展示团队研修成果,创设教师专业成长的训练场,我校开展了雷打不动的每周三听课日活动。每周由一个教研组团队承办听课日活动,每个听课日均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产生两节成功的课例在学校展示。执教者精心准备,巧妙设计,或激情奔涌、或润物无声,充分显示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集体备课的魅力。同教研组教师集体参加,其余当堂没课的教师都可以深入其中。课后,教者及时反思,校领导及相关教师倾心交流,共同评课。该活动的持续开展,使教师的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活力,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是网络教研。我校作为省小学数学网络合作体学校,被评为省首届网络教研先进集体。教师们通过参与UC研讨、参加省市论坛活动,在学习领悟、实践反思中,着力体现群体行动智慧,利用网络技术提升研究能力。作为一个县级学校,我校曾多次成功承办了黑龙江省小学数学、语文 UC网络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拓宽了我校的教研渠道,提高了我校的教研层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我校多数教师还建立了教育博客,组建了博客群。

五是加强科研引领。我校的研究氛围极其浓厚,班子成员是带头人,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困惑问题;通过“带题授课”、“教学联谊”、“送教下乡”的方法,教师带着个人专题进行有目的日常教学,使教学实践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由于我校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队伍中除了已经形成良好运行模式的“学科教师团队”、“年级教研组”之外,又交叉组建了23个“课题研究组”、4个“校本课程开发组”、2个“名师工作室”。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教师中省、市、县级教学骨干、能手、名师、梯队成员占总数的47%,一大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点燃了教师的工作激情,使其从中体验到了教育的快乐。

2.着力常态的教学行为,体验职业成就之乐

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常态课堂教学,是教师享受人生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分担痛苦、一起拥抱快乐,教师就会消除教学中的焦虑和烦恼。我校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将“主动、探究与合作”变成教学方式的主旋律,体现对生命全面发展需求的深切关注和尊重,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随着我校教学行为文化的建设,教师体会到了精彩课堂的幸福和喜悦。教师们发自内心感慨:感谢新课程课堂,让我们把心中的爱通过文本满满地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感谢新课程课堂,让我们在孩子们生命的航程中留下最温柔的回忆;感谢新课程课堂,让我们在成年之后再一次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3.凸显科学的管理行为,体验人文关怀之乐

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是我校一直坚持的做法。为了进一步推进“以人为本、规范管理”的治校方略,激励广大教职工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增强其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我校专门修订了《实验小学制度汇编》,大到校务会,小到一草一木的管理,都建立一整套细密严格的规章制度。从教师到门卫,人人职责明确;从教导处到总务处,处处权责分明;从教育教学到后勤财务,事事有章可循。每项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都是鉴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制度局限性或者是教师反映不合理的地方,由领导班子和教师代表讨论完善形成初稿,分发到各教研组由教师充分讨论,然后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在全体教师会上举手通过方能实行。教师们觉得公开、公平、公正,执行起来大家都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并且在具体实施中有检查、有落实、有记载,常抓不懈。学校还真心为教师排忧解难,对教师工作、生活方面的困难都尽量想在前面、干在实处。如,减免了几位身体不好的老教师的部分学习笔记、教案;给予孩子在高中或初四上学的教师提前一节课下班的方便政策;每逢教师生病住院或者是结婚生小孩,领导都亲自登门看望;为普通的退休教师举办庄重的葬礼等。这样的事虽小,但教师享受的是幸福,感到的是温暖,这样的人文关怀更能引导教师安于平凡,乐于奉献。

我校坚持科学可行的制度管理与细致入微的人心管理相结合,践行着“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管理理念,激发了教师努力建设学校的责任心,教书育人的进取心。如今,我校的教师们在民主、尊重、交流、碰撞、探讨、激励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着、工作着,体验着实现人生梦想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学生在学习中品味成长的快乐

打造一所快乐学校,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这是全世界教育理想的共同指向。我校归纳出学生快乐发展的具体目标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拓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差异价值,促进学生特色发展。这目标正是我校快乐教育办学理念的核心所在,让孩子情趣盎然地参加所有的活动,从中体验到努力了,进步了,成功了,快乐了~

1.开展细致的道德教育,体验服务助人之乐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德育,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教育上。“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注重从细微处入手。比如,“储蓄好习惯,快乐伴我行”、“弯弯腰让校园更洁净”,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养成教育;开展捐助救 灾活动,对学生进行奉献爱心的美德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又如学校为每个班级设计定做了造型新颖的“红黄蓝快乐书柜”,建立了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各具特色的读书角,学生自备的书籍供他们交流传阅。之所以这样做,除了开展持续的读书活动,我们还有更多道德层面的考虑,那就是让孩子在满足自己兴趣的同时,也要关注别人,与大家分享快乐,懂得爱护公共物品。

2.打造鲜活的生命课堂,体验自主学习之乐

课堂是学生学知识、掌本领、展风采的舞台。在我校的课堂上,有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融。语文课上,恰当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数学课上,操作验证、合作讨论,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美术课上,学生奇妙构思、挥笔毫墨,提高了学生鉴赏美、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音乐课上,唱、演、跳,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之情„„所有学科所有课堂,无不创设最佳氛围,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之乐。

3.创建和谐的环境文化,体验赏心悦目之乐

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是学生快乐成长的根本。走进我们的校园,两座教学楼宛如一对孪生姐妹,相依而立。校园内划分为教学区、游戏区、体育器材区、休闲区、生物园区、学前教育区等六个区域。每到夏季校园内绿草茵茵、鲜花烂漫、彩蝶飞舞,石桌、石凳分布其中。西侧新楼建好后,我校的环境文化将更上一层楼。我校还十分注重细节,在廊道建设、教室装饰中体现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办学特色,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能育人。大厅和各楼梯半处是色彩艳丽的风景写意画,并将我们的教育格言巧妙融入其中,让人耳目一新。主楼是以“儿童漫画辉煌发展历程”为主题的特色漫画,突出了“儿童漫画从这里起航”、“高素质的漫画创作群体”、“全国漫画名家大师云集实小”、“酷爱漫画的孩子们和他们眼中的世界”四个篇章。置身于连绵不断的漫画长卷中,不仅让人领略了我校漫画22年的风雨成长足迹,又使人仿佛遨游在漫画艺术的海洋。还有东楼古色古香的古诗词画卷 以小学生必备的70首古诗为蓝本,共收录了近百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营造了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氛围,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之精华,时时刻刻都在熏陶和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走廊墙壁上随处可见学生中的小明星照片,所有张贴和悬挂的高度都以学生观赏的视线为标准,处处体现“学生至上”的教育理念。走进教室,还有师生们精心设计、亲手布置的各种活动园地、读书专栏„„增加了校园的人文氛围和文化韵味,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精神愉悦。

4.创建成熟的课程文化,体验参与实践之乐

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载体。我校严格贯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规定,抓实抓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尽力开齐开足开好课程课时,保证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在以“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学校特色建设中,我校还开发了古诗词吟唱、师生礼仪教育等特色项目,与儿童漫画品牌校本课程构成了我校多元的、立体的特色课程文化,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满足所有孩子的需求与所有家长的愿望,我校安排每班每周一节儿童漫画校本课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作为“全国儿童漫画教学创作基地”,我校酷爱漫画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们把进行儿童漫画创作当作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学生中知名的“小漫画家”不断涌现,多名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漫画比赛中获大奖,作品在多种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有几家报刊还为我校提供了专版,发表学生的漫画作品,使学生大大体验到了参与实践,勇于创新之乐~

5.开展丰富的特色活动,体验张扬个性之乐

有选择才会有个性,有个性才会有快乐,为学生提供有选择的成功教育,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我校,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自主参加少年军警校、鼓号队、红领巾广播小组、童星合唱团、美术特长小组、英语口语沙龙、数学兴趣小组等特长社团,其成员已成为学校的小明星。他们曾在各级各类艺术比赛和各种大型活动中获奖,受到了社会 各界的一致好评~另外,我校还开展多项特色活动,为学生搭建体验成功的舞台:如坚持多年的校园艺体节、阳光健身活动、英语活动日、书画大赛、朗读比赛、故事会、大队委的竞选、周末大舞台演出等等。各种活动丰富多彩,既活跃了校园生活,充实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又使孩子们的身心与个性和谐发展,成长与快乐并行。

6.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体验交往合作之乐

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老师的阳光就是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有了爱心面对学生才会多赞扬、多激励,少训斥、无讥笑。小学生虽然自控能力差,但是可塑性非常强,我校要求教师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生,努力用爱心使孩子们处在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中,在和谐快乐的氛围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实施多元评价,让学生快乐成长。在我们学校,早晨是不允许教师批评学生的。拍拍学生的肩,摸摸学生的头,帮学生整理衣服,已成为老师们的习惯动作。教师们说“我要蹲下来与花心语,聆听花开声音”。当然,生与生之间的关系也不逊色,他们团结友爱、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这样平等交流、平等相处,让学生从思想上、精神上、心理上感到幸福、感到快乐。

如今,走进实验小学的校园和课堂,最令人欣慰的是琅琅的读书声和欢乐的笑声。这里已经成了教师乐教、善教,成就人生梦想的沃土,这里已经成了学生乐学、会学,放飞美好童年的乐园。这是因为我校多年用快乐教育办学理念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凝聚了人心,激发了学校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五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一. 校园精神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社会文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是一个涵盖极为广泛的概念。高校校园文化应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某种趋向和定势的精神力量,“是一个贯通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吐故纳新的生命体,是一个熔铸历史传统、时代精神、民族气质的有机体,也是一个彰显青春活力、智慧光芒、人文关怀的集合体”。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作为基础,以物化的方式积淀并折射大学的理念,是学校之形;制度文化提供保证,是大学理念体制化的外显,是学校之规;而精神文化构成大学系统的内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学校之魂。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为主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

它作为广大师生的精神生活方式既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又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校园精神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规范体系。它可以通过引导群体成员的行为、心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和人格塑造,进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染力。这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体的言行举止,而且从深层影响着全校师生的理想、信念、意志等,对于形成开拓进取、团结有序、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德育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有效地调节和激发全校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较好地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成为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另外,高校校园精神文化还是人的主体性回归的精神支柱。人的主体性是指在主客体关系中,人能够按照主体的目的,超越各种客体的限制,并能动地改变客体。而良好的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为人的主体性回归创设了精神氛围,使全校师生能够充分彰显个性,积极发挥主动性,进而全方位展现人的价值和尊严。由此,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不容忽视。

三. 目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主要表现为:

(一)部分高校教师缺失科学精神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人类实践活动经验的理性成果。科学精神归根结底就是求是精神、求真精神和求实精神。然而,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禁锢和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响,使中国人的逻辑思维荏弱,从而使我国的科学理念、科学理性、科学方法一直难以长足发展。部分高校教师也深受其影响,缺失科学精神。他们的思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思想成果绝对化,自以为是真理的发现者而一意孤行。由于他们是公众的领袖,他们的弱点就会影响到社会,被人们所盲从。这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不仅不利于人才的成长,更不利于未来社会的发展0。

(二)部分大学生主观世界的消解

1.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需求。但是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却是令人堪忧的,它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历的提升而递增。有的大学生的文明素养还不如中学生、小学生。突出表现为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欠缺,别说社会责任感,就连家庭责任感和个人责任感也欠缺。毋庸置疑,责任感是人类社会性的充分体现,高度的责任感是人一切创造性劳动和高尚行为的内在动力。然而,郁闷、无所事事却成为部分大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个人主义泛滥,我字当头,人人都得为我,我却不能为人人,一切都为自我狭隘的利益。这些无不折射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2.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歪曲

部分大学生对创新精神有着明显的认知误区,他们误把创新和标新立异等同起来,脱离客观实际,脱离客观事物的本真面目,脱离自身的素养,盲目地进行花样翻新。他们只关注形式的变化,忽视本质和内容的创新。其结果必然是本末倒置,劳而无功。这不仅没有传承旧事物的精髓,而且对新生事物的衍生也必将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3.学生民族文化意识淡漠

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对丰富的物质文明,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开始动摇,更有甚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屑一顾。根据相关资料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影响中国文化长达几千年之久的孔子,真正了解其学术成果和价值影响的微乎其微。在我们大力向西方输出孔子文明的时候,部分大学生却对西方的宗教津津乐道,而对积淀几千年的儒家伦理文化置若罔闻。

4.大学生理想信念趋于功利化

同以往相比较,当今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越来越具有功利色彩。在个人理想与现实的追求、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实用主义往往是当代大学生的首选。尤其是在学业问题上,部分大学生将专业作为简单的谋取职业或改变个人生存状况的手段或工具,片面强调专业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根据某职业大学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在就业趋向上都赞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想法。这无疑暴露出了令人忧虑的思想问题。

(三)高校管理者办学理念偏颇

高校的办学理念是以教育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对教育的实践先导,是教育实践的灵魂。在高校的办学实践中,唯有科学的办学理念才能使高等教育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要求,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0。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尤其是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部分高校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却发生了偏移。他们只求招生数量不管毕业质量,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根本没有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办学的根本问题。这势必对全校师生员工产生负面效应,进而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基层员工工作作风亟待提升

基层员工是高等学校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他们的表现在潜移默化中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学校的每一位基层员工都能恪尽职守,为学校良好秩序的建设力推荐行,那么必然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高校基层员工精神领域的建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学校后勤管理单位基层员工的个人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和原则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继承、借鉴、创新的综合过程。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高校教师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不仅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有科学的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强化自身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自身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提升自身的鉴别能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努力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使科学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

(二)重新建构大学生的主观世界

第一,重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精神是人把握世界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则是人把握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取向。把人文精神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客观地学习民族的历史,全方位地了解中国的国情,进而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做人的责任感,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完善他们的道德境界。在人文精神培养中,让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质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

第二,大力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创新精神的认知误区。人的正确认识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来自于实践。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不仅说明了认识的来源,更表明了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发现自身的价值、体验自身的力量提供了平台,而且还可以正确地解决学生的认知问题。由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走出创新精神的认知误区,是解读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第三,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儒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至今仍是民族性格、社会心理以及价值取向中活着的民族文化的灵魂。儒家文化实际是一种伦理精神,即以人为伦理主体的文化精神,其表现是一种既人世而又超越的人生态度。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发扬儒家的文化精神,让儒家思想参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不仅能培养人们自觉的道德意识,而且能造就一种具有理性特点的和谐的社会秩序。所以,当代大学生必须提升民族文化意识,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第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精神追求。“人类社会永远处于它现在是什么与他们希望是什么的张力之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是一个社会稳步向前迈进的永恒的因子。正因为如此,必须始终对人们进行理想教育,使人们对现实保持适度的超越”。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更是不容忽视。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引导人们理性地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正确地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确定不同的教育起点,从而使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人心,提升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

(三)凸显人的主体性,完善办学理念

高校的办学理念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建设高校校园精神文化首先要明确高校的办学理念,它不仅是高校全体员工的价值追求,而且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支撑。这就需要领导者要有高瞻远瞩的大局意识和立足实际的实践精神。依据学校的自身实际和整个社会发展的整体氛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重视广大师生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没有人的主体性就不会有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主体性就不会有社会的真正和谐。因此,在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凸显人的主体性、完善办学理念不仅是高校良性发展的前提,也是高校良性发展的保障。

(四)改进基层员工的工作作风

基层员工作为学校的主体构成人员,对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高校校园的基层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为此,须多渠道,多方面大力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让他们和大学生在密切的接触中互相影响,互相提升。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并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必须把握好如下几个原则。

首先,教育性原则。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建设的好坏,体现着一个国家民众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亡胜衰。道德兴,国家兴;道德兴,民族兴--这是现实得出的结论。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首先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时时、处处把握教育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探求激发学生学习成才的规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形成正确的爱国成才观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成绩。

其次,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整体工程,它涉及面广,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学校应精心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避免出现各行其事、相互掣肘的局面。例如,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一要建立组织系统,从领导机构到专、兼职辅导老师,再到学生必须环环相扣;二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合理安排活动的内容,基本上形成序列,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爱好学生发展的需要。

最后,艺术性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艺术眼光,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努力做到四季各有特点,阳春葱笼滴翠,盛夏浓荫覆地,凉秋红枫似火,寒冬松柏长青;校园建筑的设计、景点的安排,努力做到外形、色彩和谐统一,给人以爽心悦目的感觉;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努力使活动开展得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之中得到净化。

五. 总结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它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对学校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

着独特的作用,是课堂教学、常规教育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物态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创新文化建设为主体,从主体着眼,正面突破,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推动素质教育的稳步实现。所以我们应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 人资2班第一组 12

下载中国科技大学用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科技大学用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人事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根据文件精神,我处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并开展讨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院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学院整体形象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 单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姓名:董波摘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提升学校的品位与声......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国税文化建设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国税文化建设 日期:2012-11-09 【选择字号:大 中 小】建始县国家税务局局长赵一兵 一、深化国税文化建设的初步实践 一是国税文化在建始国税的物质体现。形象......

    大学该怎么过?中国科技大学大全

    这篇文章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生祝曹祥写的,但我看了以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希望大家,尤其是我的同学们都能好好看看。向作者致敬!你们经历了高三,但是它对于你们来说并不是黑色的......

    如何进一步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范文模版)

    如何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精神文化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无形的、蕴藏着育人价值的课程资源。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

    用班训引领班级精神

    用班训引领班级精神 夏邱中心小学 王婷婷 班训是班级精神的集中体现,一条好的班训是激励全班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一个好的班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

    学校党建工作如何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精选]

    学校党建工作如何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兼记闽清高级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掠影闽清高级中学林宜照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校园......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

    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建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唐建旺 谈话心的体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