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于费尔巴哈第二学期政治课提纲(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03:3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85于费尔巴哈第二学期政治课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85于费尔巴哈第二学期政治课提纲》。

第一篇:85于费尔巴哈第二学期政治课提纲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写作背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当时的标题是《关于安尔巴哈》,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它。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1841年,费尔巴暗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登上了王座,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这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十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2、赛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理解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这是说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理论活动或认识活动。费尔巴哈说:“暂时只在一个人头脑中存在的东西就是理论,而在许多人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就是实践。”因此,费尔巴冶所说的实践不过是一种为多数人所承认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1)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不同 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旧唯物主义将。市民社会”持指为资本主义社会,它是一种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旧唯物主义相对立,“新唯物主义的吃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所讲的“人类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这里所说的“人类“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指无产阶级。

(2)新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一切旧哲学只是为了说明世界,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一切旧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也包括唯心主义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和说明世界,而没有为自己的哲学提出改造世界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史上的革命,就在于它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哲学。

原文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白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八)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

1、写作背景

1843年10月,马克思迁居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44年春,马克思在巴黎读了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剖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这一时期研究成果的最初总结。1845年,马克思移居布鲁塞尔,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1849年秋,马克思定居英国伦敦,更加专心致志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因为这里有更好的条件。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1857一l858年经济学手稿”形成了。

1857年8月底至9月期间写的“导言”是“1858—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开头部分,是为他计划中 的一部经济学巨著所写而没有写完的“导言”草稿。从形式上看,只写了《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而没有后文相连接。这篇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人们才在他的遗稿中发现。1903年,考茨基把这一手稿第一次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基础上,马克思于1859年整理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一书,因此,人们称成书之前写的这个“导言”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在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时,马克思还为之写了“序言”,通常人们称“序言”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生产和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指出生产居支配地位,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二者割裂或等同的错误。马克思得出结论,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三方面:(1)直接的同一性。即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2)互为中介.相互依存。即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3)各自创造着对立的一方。即消费创造生产,使生产行为得以最终完成,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生产创造消费,即创造消费的对象、方式和动力。

3、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既然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个要素,交换显然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一句话,交换是由生产决定。

第一.在生产本身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组成生产本身。第二,半成品零部件的交换也属于生产。第三.各类企业之间的技术和经济联系既取决于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方面。第四,最终产品与消费者的交换似乎独立于生产之外。

三、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节选)

1、写作背景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至60年代又开始复苏。德国工人运动也随之日益高涨起来,并出现了工人阶级政党性质的组织。1863年,全德工人联合会成立,拉萨尔任主席。全德工人联合会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但是,拉萨尔从超阶级的国家观出发,幻想通过争得普选权和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杜,就可使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全德工人联合会不能适应先进工人的要求。于是,1869年8月,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先进分了在威廉·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的领导下,在德国爱森纳赫建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这个派别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怀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基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拉萨尔派,并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革命,推翻贵族地主阶级的反动政治,实现德同的统一。由于俾斯麦政府的镇压,促使两派都希望合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合并是一件好事,对工人阶级有利,但合并要有原则。可是,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没有认真地听取马克思、思格斯的劝告.匆忙与拉萨尔派协商合并,1875年2月.由李卜克内西负责起草了—个两派合并的纲领草案并采纳了拉萨尔派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它是一个“极其糟糕、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为此,马克思于同年专门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通常称《哥达纲领批判》,1891年,恩格斯将此文公开发表在德国党的刊物《新时代》上。

原文(1)“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的错误观点,进而批判他的结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

出自李卜克内西负责起草并采纳拉萨尔派观点的《哥达纲领》,实质上涉及到是保留私有制还是消灭私有制的问题。

(2)揭露《哥达纲领》“修订”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戳穿机会主义者“仅仅攻击资本家阶级,而不攻击土地所有者”的险恶用心。

出自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第一国际的纲领批判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而《哥》却把土地所有者删去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改良主义,是“半截子”革命。

(3)批判了《哥达纲领》中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错误,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产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出自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社会采取的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实行的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4)“工人阶级为了本身的解放,首先是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同时意识到,它的为一切文明国家的工人所共有的那种努力必然产生的结果,将是各民族的国际的兄弟联合。”

出自李卜克内西负责起草并采纳拉萨尔派观点的《哥达纲领》,这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翻版,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早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地显示出来,那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没有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就没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是惊人的经验教训。所以,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必须加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四、思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4日,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与世长辞。马克思一生的活动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从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研究,其主要代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其二,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战斗,其主要活动;亲身参加丁1848年的欧洲革命,亲身参加并领导了1864年成立的第一国际,亲身参加了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楷模。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在安葬仪式上,恩格斯用英语致悼词。该悼词刊登在1883年3月2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上,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原文

(1)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他“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

(思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唯物史观的发现为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又进一步科学地证明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现的原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2)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巾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思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明马克思是科学家,同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五、思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写作背景

《路德维希·贷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于1886年写成的,最初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上:1888年恩格斯又作了进一步修改,并写了一篇序言阐述了《费尔巴哈论》的写作背景。

1、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有的一个心愿。

2、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对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思想战线斗争的需要。

3、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直接原因是施达克对费尔巴哈的错误评价。

4、对发表《关于赛尔巴哈的提纲》的说明。

六、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

1、写作背景

《反杜林论》写于1876至1878年间,先以发表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出版。

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产阶级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欧美各国工人阶级也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中心已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

德国在1871年统一之后,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工人运动蓬勃高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工人政党实现了统一,对统治阶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德国资产阶级用暴力镇压与宣扬各种浅薄庸俗的折衷主义,瓦解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冒充科学权威,滥造了种种“体系”,杜林就是这种假科学在工人运动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宣扬折衷主义,用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反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歪曲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对抗科学社会主义。杜林是马克思主义当时最危险的敌人,他的反动思想给党在思想上和 组织上造成了严重的混乱。为捍卫共产主义学说,提高党的思想理论水平,恩格斯着手对杜林的批判,并得到了马克思的积极赞同和协助。所以说,《反杜林论》所阐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人的共同观点。

1、反对唯心主义先验沦

1.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述思维是对外部世界反映的唯物主义观点。2.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的“终极真理”体系。阐述人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3批判杜林在数学问题上的先验主义,阐述理论思维对现实世界的依赖关系。

2、杜林关于时间与空间是如何狡辩的?

杜林从时间有开端的形而上学观点出发,臆想出所谓内身等问、永不变化的世界原始状态,这就更使他陷入了无法克服的混乱。如何使世界从不动过渡别动、从无时间进到有时间呢?他除了求助于上帝的“第一次推动“以外,别无办法。为了摆脱这种狼狈处境,他挖空心思捏造了所谓“存在链条上的任何最小环节”的转变和联系、“连续性的桥”和“物体运动到最小粒子的运动的转变”等三个拙劣的谬论,进行狡辩和搪塞。

3、恩格斯是如何批判杜林的错误观点的? 思格斯指出,“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物质真有的广延性和它的位置关系,时间、空问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物质的运动,无论是显著的变化状态,还是相对的静止状态,总是存在十时间和空间之中。如列宁所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台布车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山离开了时间和车间,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物质运动变化,运动的本质是空间和时问的直接统一。

七、马克思、思格斯:共产党宣言

1、写作背景:

《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问世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呼唤的产物,是实践要求的结果,又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之前革命理论研究和实践斗争的总结。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理论的最高成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首先,《宣言》是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产物。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几个主要国家迅速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就从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大机器工业阶段。伴随着大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从而导致以生产过剩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促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阶级斗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到19世纪30、40年代,西欧出现了三次大的工人运动。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的斗争无论在范围方面、斗争要求方面、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由于当时无产阶级运动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些工人运动先后都失败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写作和发表了《宣言》这一伟大著作,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其次,《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革命理论活动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不是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的,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的需要,亲身参加革命运动,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切实的理论研究、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所取得的伟大成果。

19世纪40年代初,年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置身于工人运动中,展开了巨大的理论研究工作。马克思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检验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两大基石,19世纪初期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则为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从事是革命理论工作的同时,还无情地批判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写了一系列著作,这些著作为宣言的产生作了巨大的准备工作。《宣言》是上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

最后,《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建党实践的成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造革命理论的同时,也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进行了积极的宣传和组织工作。1847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在伦敦,后到布鲁塞尔,共同起草《宣言》。《宣言》最后由马克思定稿,并于1848年1月寄往伦敦,2月下旬《宣言》正式出版。

2、基本内容:

1.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宣言》运用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原理,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埋藏资本主义旧制度和建设共产主义新社会是无产阶级的伟大使命。

《宣言》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地位和无产阶级特性的科学分析,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伟大历史使命。3.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

《宣言》总结了人类全部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论述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是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和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4.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宣言》特别强调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性,并且第一次就党的性质、特点、目的和策略作了系统的阐述。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还批判了空想社会主义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潮,指出了他们的错误实质和阶级根源。《宣言》最后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口号作为结束语。这个伟大口号,召唤着各国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

3、《共产党宣言》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1《.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第一次正面系统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

它的发表,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已经奠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资本主义已取得了辉煌的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已基本完成。

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剩余价值学说和一系列要点已经奠定,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已被掌握,他们在政治经济学中的伟大革命已经揭幕。

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已经实现,立足于现实基础之上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已经问世,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已经开始。

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伟大理论的诞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2.《宣言》是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原则性的和策略的纲领”。

它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它还表明,无产阶级已经摆脱了从前那种自发地组成状态,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世界舞台上。它为无产阶级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4、《共产党宣言》的原文

(1)共产主义已经被欧洲的一切势力公认为—种势力;

现在是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并且拿党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土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指出《共》的写作意图。)

(2)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标。)(3)人对人的剥削—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

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消失。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是民族问题的根源。)

(4)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指出两个决裂就是要彻底消灭资本主义思想与制度。)

(5)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与意图。)

八、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列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渊源、体系和实质,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的科学体系和完整的世界观,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封闭僵化的学说,而是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全文除开头部分外,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部分分为三章。

开头部分,概要指出马克思学说的来源及内容。

第一章,哲学方面:列宁开门见山地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认识人类社会,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列宁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意义。

第二章,政治经济学方面:马克思利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成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创立了新的经济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和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方面:列宁高度评价了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但说明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不能指出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真正出路。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功绩在于他发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找到了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彻底地贯彻了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

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即科学社会主义。

九、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节选)

1、写作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佛罗伦萨和米兰等一些城市。至16、17世纪,这种生产方式发展成熟,并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首先在英国确立下来,此后开始了资本主义大踏步发展的历史。至19世纪60、70年代的二、三百年间.资本主义处于自由竞争阶段,也就是资本上义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规模也比较小,生产处于机械化状态,兼并垄断尚属罕见。

19世纪60、70年代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逐步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过渡始告完成。从生产力的水平看,电气化代替了机械化。从生产关系的状况看,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生产规模庞大的托拉斯、康采恩等垄断组织出现,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统治了社会,垄断资产阶级争夺、瓜分世界的形势日益激烈,世界各种矛盾尖锐激化——资本主义发展至帝国主义阶段。1914一1918年,帝国土义国家之间为争夺世界利益进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进—步暴露了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正是生活在这一时代。火热的现实为他认识资个主义的生产关系提供了天然的条件。1916年上半年,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总结相分折了《资本论》出版半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对帝国主义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写就了不朽之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创立了完整的、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因此,可以说,《帝国主义论》是我们透视资个主义垄断时期生产关系的理论武器和显微镜。

2、分析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是产生机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列宁指出:“食利国是寄生腐朽的资本主义的国家.这不能不影响到这种国家的一切让会政治条件,由其是影响到工人运动的两个主要派别。”“帝国主义意味着瓜分世界而不只是剥削中国一个同家,意味着极少数最富的国家享有垄断高额利润,所以,它们在经济上就有可能去收买无产阶级的上层。从而培植、形成和巩固机会主义:”即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所说“经济寄生性”。列宁写道:“第一种情况是经济寄生习气,这种习气使得统治国利用占领地、殖民地和附属国来达到本国统治阶级发财致富的目的,来收买本国下层阶级,使他们安分守己。‘我们要补充一句:为了在经济上有可能进行这样的收买,不管收买的形式如何都必须有垄断高额利润。” 在资本主义国家,被垄断资本收买的工人中的少数上层知识分子和工人领袖,形成一个人数不多但比较广泛和稳定的工人贵族,它们是修正主义的阶级基础。在此背景下,出现了资产阶级化的工人政党。所以,机会主义的泛滥.说明垄断资产阶级已经成为腐朽没落的阶级,它既反动而又虚弱,已经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而需要靠收买一批工人贵族,推行改良主义,分裂、破坏工人运动,以维护自己摇摇欲坠的腐朽统治。这既说明了帝国主义的腐朽性.也说明了反对帝国主义必须同时专机会主义作斗争。

3、帝国主义正处介资本主义向让会主义过渡中间,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第一,垄断决定了帝国主义的过渡性。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而且正是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总是要进步,垄断必然趋于灭亡。最后,列宁得出结论:帝国丰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第二,在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向让会主义的过渡,不是瞬息即达,而是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列宁指出:“私有经济关系和私有制关系已经变成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外壳了,如果人为地拖延消灭这个外壳的日子,那它就必然要腐烂,它可能在腐烂状态中保持一个比校长的时期,但终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灭”。

十、列宁:国家与革命(节选)

1、写作背景

《国家与革命》一书写于1917年八九月间,问世于1918年初,是列宁也是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部重要著作。

从政治实践方面讲,该书是为了指导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特别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而写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更加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加重了资产阶级国家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阶级斗争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问题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时的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焦点.也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己发展到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阶段。在这一关键时刻,列宁写了这部光辉著作,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指明了胜利航向。

从科学理论方面讲,该书是为了粉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和进攻而写的。当时,资产阶级极力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为了“恢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列宁从1916年开始,系统地研究了国家问题,并写了《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的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于1917年撰写了该书。

《国家与革命》就是适应这一政治斗争和理论斗争的迫切需要而诞生的。

2、为什么国家实质上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列宁指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发展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因此,国家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统治的机关。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阶级社会中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3、“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

列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被推翻以后,国家将要发生的变化和消亡的经济基础。共产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资本主义内部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列宁认为,“在历史上必然会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特殊时期或特殊阶段”,“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但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变成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是过渡性质的国家。

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已归整个社会所有,消灭了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不平等,实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了劳动平等和产品分配的平等,但继续通行“资产阶级权利”,国家还没有完全消亡。所以,“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就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第二篇: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金融三班 201304020329 阎娇娇

在我们读像马克思这样的历史伟人倾其毕生经历给后人留下的财富瑰宝时,需要抱着很虔诚的心态。我觉得这是表达对他们崇敬之心的最好方法,在马原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短短的十一条让我初探到马克思哲学世界的严谨和精彩。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这份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的核心是唯物主义,而且是能动的唯物主义。同时马克思强调它的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人是只能从实践中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共有十一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两条是整个提纲的总论,主要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第三至第九条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第十和第十一条则是提纲的最后一部分,作为提纲的总结,揭露了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所实现的变革。

马克思之所以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就在于他从根本上改造了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指出实践的本体性以及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提纲》中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认识理论的范畴,指出人的认识源泉在于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实践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提纲》中,把时间引进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受动性。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就哲学的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即人在意识中观念的反映、理解和再现客观对象的活动及其结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能力和功能,是主体思维对客观信息的能动反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物质实践作为主管和客观认识与对象统一的基础,将认识的实践性、特点与过程,构建起以实践为根本的反映论。

既然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应,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尊重客观事实,还应发挥能动的主体作用,从自我实践中建立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借助自己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审美观和以往的实践经验对教育内容进行加工形成新的认识。因此,我们在学习任何理论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在文字的表面对书本死记硬背,必须结合实践经验,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理论知识进行再吸收、再理解,从而形成对于客观世界的深刻的认识。

并且它也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它要求我们在一切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此哲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批判和扬弃。这种批判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且要广泛运用于实践之上。《提纲》第一次把科学实践观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不仅成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向上发展的关键, 超越了近代哲学,甚至现代哲学,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的特色, 从而开辟了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提纲》中隐含的现实主体与对象世界客体、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以及理论与实践等等的矛盾关系的萌芽, 为马克思日后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全面展开和日臻完善开启了思想的帷幕。

《提纲》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骨架或缩影, 而实践范畴则是这整个骨架的支点。所以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于我们正确领会他的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至关重要。在社会历史领域实践的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实践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作为一名大学生,《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对于我们自身的学习、发展更是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它启示我们要从实践出发,在现实社会中吸取经验,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有价值的人,有着对生活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第三篇: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物流管理 1445542123 王力源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仅占据了两页纸,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束缚。因而《提纲》的重大意义在于:它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纲领和一系列重要思想。

一、对旧唯物主义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提纲》提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于是否认识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仅仅看到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把自然理解为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纯客观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恰恰是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不断创造,生产着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统一。实践是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二、对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主体的能动性,认为主体只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客体,而唯心主义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他们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确实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大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却把这一作用加以抽象的夸大和发展,使其脱离了自然界的物质基础,把人的活动理解为精神活动,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上,费尔巴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他只看到了自然对人的作用,而看不到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这样一来,人就成了自然界的俘虏,人只是在消极地直观地在头脑中反映着客观事物,即这就成为了人对自然界的消极被动的映现活动了。主义与客体之间的相物流管理 1445542123 王力源

互联系就变成了客体对主体的单向性的行为了,那么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可有可无了,中介作用就更不存在了。唯心主义将绝对观念、主观精神获得了凌驾于物质世界之上的主导地位,物质世界包括人则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这就夸大了精神的作用。这说明唯心主义也是不懂得实践的意义的,他们脱离实践去理解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不理解人的本质是实践的。

在解读《提纲》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其中的精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通过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中的那些脱离社会实践谈人类历史、抽象地概括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从根本上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从而为马克思对实践的进一步阐述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第四篇:费尔巴哈提纲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信息安全 周培垚 10385050 摘要:《提纲》对旧唯物主义根本缺陷进行揭露;以及点明新唯物主义的特点; 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结合,对旧唯物主义的各种错误进行一一的解剖和批判;在指出新旧唯物主义立足点的不同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历史意义: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关键字:费尔巴哈 感性世界 消极的社会实践

科学的实践观

革命实践的能动性 哲学

本以为马克思的著作都应该是长篇大论,每一部都够出一本书的,没想到费尔巴哈提纲只有短短十一条,区区千字。

对于哲学的历史,我了解甚少,不明白当初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提出唯物主义等新的哲学论调是会对当时的学术界或是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和震撼。而马克思的论费尔巴哈,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完善了唯物主义思想,或者是说变革。

在此之前,对于唯物主义的的理解主要缺点都在于对对象、现实界,即感性世界,只以对象的形状或直观得来的形状去理解,而不是把对象作为人的具体的活动或实践去理解,即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带来的改变削弱为零,忽视人这个对象在食物的发展中带来的影响,必然无法符合客观规则,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不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类似于将一切寄托在命运上,认为自己的努力无法带来改变,所以说其本质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而马克思认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百度百科)马克思的这段理论,从根本上指出并解决了费尔巴哈理论的不足之处,而提纲的全文,紧紧围绕者 实践 这个中心思想做出了论述,指出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的活动当作实践,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以上提到的,不外乎是对旧唯物主义根本缺陷的揭露以及点明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实践的能动性。除了这些,马克思在后面的篇幅里进行了更细致的解读。

首先,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结合,对旧唯物主义的各种错误进行一一的解剖和批判。比如第九条:“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马克思指出: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马克思的这些话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它们至多也只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内的孤立的抽象的个人的观察,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只是在表面上加以理解社会的本质,而不能科学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深层次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正如对第八条的解析: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在诸多社会实践中,生产实践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先祖时代,正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才使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产生了人类社会,生产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这正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因此,人们应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认清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要将人孤立起来,除了这个个体之外,人类更大的存在感在于一切的社会关系中。其次,在指出新旧唯物主义立足点的不同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也就是整个提纲结尾的部分十到十一条中所提到的,第十条中,对阶级的分别以及社会的基础做出了定义,旧唯物主义中将“市民”社会作为立脚点,所对应的阶级即为资产阶级,旧唯物主义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它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资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而新唯物主义中将“人类社会”或“社会中人类”作为立脚点,所对应的阶级自然是共产主义,基础是共产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它是面向未来,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服务的,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无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第十一条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和历史使命,首先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现在要做的,就是从思考中走出来,开始做。以往的哲学,只是发现问题,并说明它,给出一个正确的概括;而新唯物主义的目标是:革命,从什么都不做的保守解释中走出来,实践之,改变之。用具体的、实践的思维方法取代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既然赋予了人主观能动性,人就应该依靠主观能动性去改变这个社会,给社会提供原动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提纲》从根本上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指出其实质上是一种消极的唯物主义。并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说,《提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根据科学的实践观,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在此之上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第五篇:《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马 克 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88年由恩格斯发表的稿本)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单纯经院哲学的问题。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中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性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⑴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的个体;

⑵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的思维的此岸性。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例。

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并在云霄中固定然后用排斥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

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各人纯粹自1

五六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各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

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选自《费尔巴哈》

注 释

① 本文写于1845年。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为的附录公开发表。出版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

② “市民社会”,马克思主要指的是“资产阶级社会”

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人民出版社年版第87--90《路德维希2-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十1988页

下载85于费尔巴哈第二学期政治课提纲(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85于费尔巴哈第二学期政治课提纲(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读后感林振110900723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首先,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

    费尔巴哈的提纲

    精疲力竭地读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却无奈地发现没有任何的思路,大概这是第一次读到如此抽象、生涩和难解的文章吧。或许是有些不服气,当我鼓足勇气读过第二遍的时候,却发现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作者:马克思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版本:1972年5月第一版 一、 主要内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研究旧唯物主义(主要是指 费尔巴哈的唯......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姓名: 杨 腾 飞学号:10383038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计 算 机科学与技术大学:中 山 大 学引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对旧的唯物论的完善和提......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10369027 周越 百度一下,浏览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后,惊异的发现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

    费尔巴哈提纲赏析

    一.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费尔巴哈指出人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自然界的本质;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然的创造者。人是这样的自然物,它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四的心得体会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章以时间为主线来阐述唯物史观的理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称马克思的......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范文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