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镇社区矫正风险评估制度
XX镇社区矫正风险评估制度
XX镇司法所为了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公正的评估,实行科学分类管理,有效提高社区矫正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建立了社区矫正人员风险评估制度。
一是建立社区服刑人员情况调查制度。成立了由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等部门相关成员组成的社区矫正危险评估工作小组,聘请德高望重的党员、社区志愿者,深入村居委会等单位走访,开展社会调查,详细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信息,多渠道、多方位对服刑人员进行危险评估,确保调查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是加强日常管理。制定社区服刑人员危险性考核表,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表现、活动范围、经济收入状况、接受监管的态度、身体健康状况、参加公益劳动次数等情况进行登记、考核,根据登记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估打分。
三是实行等级管理。社区矫正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对每个社区服刑人员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分类,根据风险强弱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宽松管理等级,适用于情绪平稳、改造表现突出、重新犯罪可能性小的社区矫正对象;普通管理等级,适用于情绪较平稳、改造表现较好、有重新犯罪可能性的社区矫正对象;严格管理等级,适用于情绪不稳定、改造表现差、重新犯罪可能性较大的社区矫正对象。根据等级分别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确保矫治质量。
第二篇:镇风险隐患评估制度
正果镇风险隐患评估制度
第一条为为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原则,从源头上有效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减轻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风险隐患,是指可能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潜在危险因素。具体是指全镇范围内处于不安全状态的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危险因素。
第三条负责本镇辖区内风险隐患的排查监管工作,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并进行风险评估,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消除隐患。
第四条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要落实好整治责任、措施和预案。对可以在短期内能消除的要立即采取措施消除;对情况较为复杂、短期无法消除的风险隐患,要制定整治方案和专项应急预案,落实监管责任和整治时限,及时消除隐患,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对风险隐患严重、危险性较大,难以进行整治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采取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停止居住等措施,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五条每季组织开展一次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对本镇辖区内的风险隐患和严重的危险源、危险区域、安全隐患、矛盾纠纷或不稳定因素等进行普查登记、分析评估、治理整改和统计汇总,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分类建立台帐。
第六条在每季度第一个月5日前将上季度风险隐患
台账和排查工作情况报市应急办备案。市应急办应根据各镇街、各有关单位报送的风险隐患排查台帐,建立全市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数据库。
第七条积极宣传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并建
立依靠群众提供线索、发现问题的机制,及时排除各种隐患。
第八条指导、监督本镇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规程的要求,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排查处置等各项制度。
第九条 本制度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湖北省社区矫正对象风险评估办法(试行)
湖北省社区矫正对象风险评估办法(试行)
(20100819 鄂社区矫正办〔2010〕15号)
为了加强社区矫正对象管理,提高教育矫正质量,根据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社区矫正对象风险评估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提高刑罚执行效果为根本出发点,客观、科学地进行评估。
二、风险评估的任务与目的
风险评估就是通过对矫正对象危险指标的测验、分析和判断,评估矫正对象的人身危险性程度,并对矫正对象进行危险等级分类,为社区矫正对象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为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提供根据。
三、风险评估的工作主体和风险评估对象
(一)风险评估工作在县(市、区)社区矫正机构的指导下,主要由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完成,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予以协助。(二)风险评估对象为拟判处非监禁刑、拟保外就医的罪犯以及纳入社区矫正的社区服刑人员。
四、风险评估指标
(一)静态指标:即历史形成的难以被影响而减少风险程度的指标。包括5个大类:
(1)犯罪与服刑表现记录;(2)教育和工作背景;(3)经济状况;
(4)家庭和婚姻状况;(5)居住指标。
(二)动态指标:即主观表现的容易被影响而减少风险程度的指标,包括5个大类:
(1)休闲和娱乐活动情况;(2)交友情况;
(3)酗酒和使用毒品情况;(4)心理、情绪和人格特征;(5)生活态度及政治倾向。
五、风险等级
为了与分类管理相衔接,将风险程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划定相应的分数区间,综合测评最后得分65分以下为低风险等级;65分至77分为中风险等级;77分以上为高风险等级。
七、工作流程(本文件无第“六”项内容)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共分5个步骤:
1、调查情况。工作人员要全面了解测评对象个人、家庭、生活、就业、社会关系、违法犯罪史、认罪悔罪态度及服刑表现、生活态度和政治倾向等情况,并做好纪录。
2、测量打分。根据调查情况客观地填写他评量表,并安排社区矫正对象填写自陈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之后,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分,并填写《矫正对象风险评估记录表》。要注意的是,社区矫正对象测试前,工作人员要教育和引导他们积极配合,使其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反映实际情况,减少测试的偏误。
3、确定类别。工作人员按照危险程度测评量表测评分数×50%+自陈量表评分数×40%+症状自评量表×10%的公式求得该对象测评结果的最后得分,然后根据高、中、低三个类别所规定的分数区间,归入相应的类别。在此基础上,由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办公室日常工作人员集体研究审定类别,分析测评中反映出的情况,作出评估报告,提出针对性的矫正意见。
4、调整类别。由于矫正对象的情况在不断变化之中,若矫正对象的情况变化比较明显时,须重新测评一次,根据测评结果经集体研究调整类别。并将每次测评结果填入《矫正对象风险评估记录表》内。
5、评估与分类管理的衔接。对高、中、低三类矫正对象实施不同强度的监管。其中,对高风险类对象纳入分类管理的严管;对中风险类对象纳入分类管理的普管;对低风险类对象纳入分类管理的宽管。根据不同类别,落实相应的管理措施。
第四篇:东营市建立社区矫正工作风险评估机制
东营市建立社区矫正工作风险评估机制
来源:时间:2011-06-15 东营市司法局探索建立社区服刑人员危险评估机制,实行科学分类管理,有效提高社区矫正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一是建立社区服刑人员情况调查制度。成立了由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部门为成员的社区矫正危险评估工作小组,聘请心理专家、社区志愿者,深入村居委会等单位走访,开展社会调查,详细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信息,多渠道、多方位对服刑人员进行危险评估,确保调查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二是加强日常管理。制定社区服刑人员危险性考核表,司法所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表现、活动范围、经济收入状况、接受监管的态度、身体健康状况、参加公益劳动次数等情况进行登记、考核,根据登记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估打分。
三是实行等级管理。社区矫正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对每个社区服刑人员的风险状况进行评估分类,根据风险强弱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宽松管理等级,适用于情绪平稳、改造表现突出、重新犯罪可能性小的社区矫正对象;普通管理等级,适用于情绪较平稳、改造表现较好、有重新犯罪可能性的社区矫正对象;严格管理等级,适用于情绪不稳定、改造表现差、重新犯罪可能性较大的社区矫正对象。根据等级分别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确保矫治质量。
第五篇:风险评估制度
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市煤矿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决定实行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进行分类监管,分类指导。为此,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意义
进行煤矿安全风险评估,是对煤矿的自然条件、装备、管理水平进行细化和量化,全面分析掌握煤矿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煤矿安全生产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大隐患,实现分类监管、分类指导。对安全责任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好、多年未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合法矿井给予鼓励、支持、帮助;对存在安全事故隐患、安全保障水平较低的矿井实行停产整顿,重点监管,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逐步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二、组织领导
煤矿安全风险评估、分类监管、分类指导工作由矿、井两级统一领导,两级牵头组织,安监科、调度室、生产科、评估科、机电科等部门参加,坚持分工负责,公开、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原则组织进行。
三、安全管理要求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七部委《关于加强国有重点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全面提高煤矿安全基础管理水平。
1、配置高素质的煤矿安全管理人员
矿长(井长),分管生产、机电、安全的副矿长(副井长),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必须具有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大专(含大专)以上学历、从事煤矿安全生产相关工作3年以上经历;矿长(井长)还必须具备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岗位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负责人必须具有煤矿安全生产相关专业中专(含中专)以上学历和从事煤矿安全生产相关工作2年以上的经历。
2、配备合格的生产安全技术人员
必须按照主要生产环节和安全管理需求,配备采、掘、机、运、通、地质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以上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应专业中专以上学历。
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明确企业业主、法人代表、矿长、分管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职能机构和各岗位人员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责任逐级逐项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和各岗位人员,形成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矿井设立专职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落实安全办公会议制度,矿井每周至少由煤矿企业法人代表矿长主持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办公会议,专门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健全“群众安全监督网络”,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各煤矿企业要成立专门的煤矿企业安全群众监督委员会,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以企业、区队、班组三位一体的群众安全监督网络,要在煤矿的采掘班组聘任煤矿安全
群众监督员,监督员人数根据煤矿生产情况需要确定,原则上每个采掘班组和采掘工作面必须配备一名监督员。
4、加强劳动用工管理,落实全员安全培训,稳定职工队伍
要严格依法进行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通过“联合招聘、先培后用、择优上岗、相对稳定、统一管理、适当储备”的管理办法,建立劳动用工管理培训新机制。在登记备案、合同签订、人员培训、参加工伤保险四个方面达到百分之百,并按规定办理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
新录用的井下作业人员,必须经过煤矿或煤矿委托培训机构参加的不少于72学时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就业准入培训。安全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煤矿安全规程》,反“三违”和重大事故案例教育,煤矿安全生产基本应知应会,瓦斯、水害、顶板等事故的预兆、预防措施和自救办法等知识。培训结束后,主管部门要认真组织考试,培训合格按隶属关系在煤炭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上岗。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有资质的培训机构的培训,培训合格并取得资格证后方可上岗工作。
要不断提高煤矿职工的工资和生活福利待遇,各矿要制定具体的稳定职工队伍的措施和方法。
5、加强生产技术资料管理
必须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并按照要求编制《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和《应急救援预案》等安全生产规章。要按规定编制矿井采掘计划。矿井每半个月至少实测一次
并填绘《采掘工程平面图》,每月与所属主管部门交换相关图纸。对矿井地质情况、开采情况、周边矿井采空区情况等要由相关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分析,针对性地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并形成完整的技术基础资料。
6、严格正规开采
生产和建设要严格执行“一矿一井一采两掘”规定,采用壁式采煤方法,严禁乱采滥挖、以掘代采、多头掘进。严禁超层越界开采,严禁擅自开采保安煤柱。
矿井要积极使用先进的支护方式(设备),加强采掘工作面的支护管理。现有生产矿井巷道支护应推广使用锚杆、锚网、锚索、锚喷、或金属支架等方式,采煤工作面取消木支护、金属摩擦支柱,采用悬移顶梁液压支架或综采液压支架等稳定性和可靠性高的支护。
7、加强“一通三防”管理,完善瓦斯监控系统
必须设立“一通三防”(通风和防治瓦斯、火灾、煤尘)管理机构,按规定配备足够的通风管理和瓦斯管理、检查人员,严格落实通风管理和瓦斯管理、检查制度。掘进工作面实现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高瓦斯矿井掘进工作面必须有效实现三专(专用变压器、专用开关、专用线路)两闭锁(风电闭锁、瓦斯电闭锁)。达到《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瓦斯抽放标准的矿井必须实现“先抽后采”,经抽放达瓦斯抽采基本指标后方可继续生产。严格盲巷管理,防止瓦斯积聚;严格执行瓦斯超限,停电撤人制度;加强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的管理,对探头数量不够、探头位置不符合规定、探头校验超期、系统未
联网运行的煤矿要全面进行整改,监控系统必须有效实现超限报警和断电功能。
8、落实现场管理制度
严格落实井口检身制度,严禁人员酒后或带火种等下井。要建立各生产、辅助单位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必须坚持作业现场带班,加强现场检查和安全管理,严格按照安全规程、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组织生产,从严查处“三违”现象。现场存在安全重大隐患时要立即停止作业,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存在险情时必须立即将人员撤出到安全地点。对贯通巷道、排放瓦斯、处理自然发火、采掘过程中遇到地质构造、探水出现异常等情况,煤矿矿长、安全副矿长和技术负责人要到现场指挥和管理。加强现场顶板管理,严禁无支护从事采掘活动。加强矿井机电管理,建立设备定期查验、检测、维护、保养和检修制度,保证设备完好;杜绝电气设备失爆,严禁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机电设备。加强爆破材料和放炮作业管理,建立健全爆破材料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