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审计

时间:2019-05-13 03:28: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审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审计》。

第一篇:试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审计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风险管理 风险审计

论文摘要: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将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上来内部审计如何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本文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最新审计理念为导向,重点阐述了风险审计的涵义及其特征,商业银行推行风险审计的意义与作用,以及实施风险审计面临问题和解决措施。

全面风险管理是从战略目标制定到目标实现的全过程风险管理,随着现代商业银行所承担风险的增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风险管理上来,当今风险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理念,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与其说银行是在经营货币的企业,不如说银行是经营风险,从风险管理中获取收益的企业。商业银行一直在利润与风险之间做着谨慎和侥幸的选择,防范和控制经营中的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现实而紧迫的任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如何由传统的合规性审计向风险预警和防范为目标的风险审计转变,合理配置有限的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与效益,有效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面临的焦点课题。

风险审计的涵义

风险审计,也称风险基础审计或者风险导向审计,它是在传统的账项基础和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状况及其风险程度,从而把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到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对策,重点对高风险点进行实质性测试,从而伎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最低水平。与账项基础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基础审计相比,风险审计关注点在于对被审单位的风险评估,其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一一是否建立清晰的风险管理战略、完善的管理架构、全面的风险管理过程和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效率和价值的最大化,不但可以保证充分的审计覆盖面,而且对每一个领域都会根据其风险评价结果有不同的审计频率与深度,增强了对风险的预防控制作用,风险审计方法的重点是识另q、预防与控制风险。因此,风险审计理论的核心是从分析审计风险入手,通过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采取定性定量分析方法,量化确定固有保证程度系数,并控制保证程度系数,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以确保审计质量。

商业银行实施风险审计方法的坝实重要牲

格林斯潘曾经说过:“银行的基本职能是预测、承担和管理风险。”风险审计的本质和根本目标是促进和保障商业银行业务的稳健发展,促进商业银行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坚持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适应市场和业务需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手段,健全风险管理体制,培育风险管理文化,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业务发展,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将风险控制在商业银行可以承担的范围内,实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empirenews.page--]

(一)风险审计的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现实选择,进一步提升了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风险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产物,存在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也是承担和控制风险的过程,因此,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在现代金融领域中,能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架构和体系,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并以良好的风险定价策略实现价值增长,是影响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实施风险审计的必然要求。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要在提高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前提下保持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美国反舞弊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fCOSO)发布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将全面风险管理概括为对商业银行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和各种类型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包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全程的控制和管理。风险审计正是以全面评估风险为基础,从重要风险点上人手,在深入分析判断不同层面和业务单位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对风险高的业务集中资源重点审计,通过评估银行风险识别的充分性、风险衡量的恰当性及风险防范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制定,确保商业银行实现业务发展、风险控制和效益增长的有机统一[1][2][3]下一页(二)采用风险审计的理论和技术、是现代商业银行审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增值型审计转型需要:当前国际内审发展已进入一个以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为标志的新的发展阶段,西方的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均采用了风险审计的理论和技术。国际审计师协会主席捷奎林?瓦格娜曾提出:“环境的变化给内部审计师带来增加价值的机会最多的领域是风险管理的公司治理。”2003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2001年新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修改后,在内容上也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

一是在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中要求内部审计采用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二是内部审计的目标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三是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四是标准对审计计划、审计测试、审计结果发布、后续审计各个方面都作了和风险相关的明确规范。五是关于剩余风险,《标准》做出了在审计执行主管认为高级管理层接受的剩余风险水平对于机构来说是无法接受时就报告董事会加以解决的规定。这些规定和要求将内部审计的范围延伸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所以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随着风险管理导向内部控制时代的来临,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发行了变化,现代内部审计突破了传统的监督、鉴证、评价职能的范围,更多地介入商业银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领域。[!--empirenews.page--] 风睑审计在项代商业银行风睑管理中的作用

(一)风险审计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风险文化建设。风险基础审计主动发现和控制各项风险,通过对商业银行业务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并按照次序排列风险,集中高风险的项目优先审计。前者试图阻止不期望的行为发生,这种事先的控制有助于阻止损失的发生;后者试图检查出不期望发生的行为,检查性的控带l目的是提供损失发生的证据。这两种类型的控制都是必要的内部控制系统,使商业银行的内控机制完善、管用。同时,风险审计关注的重点是业务过程中的每一个风险点,涉及所有员工和管理者,这样有助于形成商业银行风险文化,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二)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事件的识别风险审计采用通用风险分析模板及方法,识别商业银行业务过程的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风险审计人员运用某些分析方法,创造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管理层是否完全识别了企业的所有风险,若有遗漏的风险要提醒管理层加以考虑。

(三)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的反应和控制。在风险反应活动中,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决定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决定是避免风险、接受风险、还是降低风险。如对有相对的风险回报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考虑接受,但要采取控制措施,才能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获得希望的回报。对于这部分风险,商业银行会采取减少风险、转移风险或分担风险的办法以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风险。风险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在于分析、评价风险回报的合理性、减少风险的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接受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的那一方的风险。

(四)风险审计有利于对风险信息沟通和风险管理系统的监控。在风险信息沟通活动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将风险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内部相关人员,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评价报告系统证明风险信息被准确、及时地传递到相关人员,内部审计报告可以向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传递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的信息。在监控活动中,商业银行要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监控,通过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的监控和对定期检查结果及意外事项的处理结果的评价,保证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是一直有效的。风险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环境和风险变化,检查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已更新,是否能控制新的风险。还可以通过后续审计管理层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对意外事项的处理情况,检查新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将分析结果和建议提供给管理层以便改进控制措施。

风险审计在捕国商业银行规划与存在问题

(一)风险基础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道路还很漫长。一是商业银行内部制度调整工作量大,相关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也要进行相应调整;二是支持系统建设难度大,因长期需要具备相应功能的电子化系统作支持,要求商业银行改进现有业务系统,并开发建设风险评估系统,风险评估系统的建设包括业务流程、历史数据收集、参数选择等需要大量投资和时间准备。三是短期内风险审计人员素质难以提高。风险审计人员需要精通包括审计、会计财务、法律、逻辑学、信息学、系统论、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懂得运用经济、数理、计算机等专用分析手段来预知和减少风险,每位风险审计人员达到运用自如的水准尚需时日。[!--empirenews.page--]上一页[1][2][3]下一页(二)审计证据的较高要求增加风险审计取证的难度风险基础审计必须获取充足的、可靠的相关的证据以判断,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基础审计缺少可供遵循的标准和程序,且审计取证的渠道和方式多样,因此,审计人员一般都需要提高调查样本代表性和增大调查样本的方法,以增强对总体风险推断的准确性。

(三)风险审计技术手段落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这与针对经营全过程的风险基础审计不谋而合。在我国,商业银行审计人员大多数对计算机辅助审计不太熟悉,许多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上,在新技术面前还有些无所适从.审计手段落后,不但增加了审计难度,而且效率低、准确差,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无法满足商业银行风险基础审计工作的需要

(四)协调配台欠缺,降低了审计结果的运用日常审计中很少利用纪检、人事及其他部门掌握的信息,审计结束后,除个别项目外一般也不与这些部门交换,致使审计成果在干部考核、任用、奖惩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相应削弱了审计的威慑力。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和完善风险审计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风险基础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作用,为风险审计的发展刨造良好的环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委托人(股东、投资者、管理者)如何激励和约束代理人(经理层)、积极有效地完成受托经营管理责任,以确保股东或投资者财富最大化。显然仅仅通过财务审计,委托人难以全面了解代理人是否有效履行其受托责任,而风险基础审计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性,较为全面地提供委托人所需要的有关经营管理活动方面信息,大大遏制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增强了经营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控制和抑制“内部人控制”的目的,同时,通过风险审计可以有效地判断代理人的业绩和能力,评价代理人对受托人责任履行情况,促进代理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因此,风险审计是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四大基石”之一。

(二)抓紧制定风睑基蒯{计;,立则尽快完善评价标:停体系要吸收借鉴美国、英国、典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抓紧研究制定我国的风险基础审计准则,这是开展风险审计的当务之急。风险基础审计准则的制定要遵循“衔接”、“配套”、“务实”的原则,注意解决好前瞻与现实的矛盾,接轨与国情的矛盾。逐步探索和完善风险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量化评价指标,为不同项目之间的比较提供依据

(三)认真搞好风险基础审计研究,探索先进审计技术方法。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保证要通过传统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加大风险审计技术的研究力度,特别要注重探索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方法和技术产。在风险审计的方法和技术的研究中,要实行科研人员与实务人员、科研与调研、审计人员与项目工程人员相结合的办法开展,以增强实用性、指导性和前瞧性。[!--empirenews.page--](四)加强审计人员知识培训,适应风险审计工作需要。风险审计由于涉及面广,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通过培训,使审计人员既熟练掌握审计业务知识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又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优化审计干部队伍结构,培养造就复合型审计人才,满足风险审计工作需要。

(五)风险基础审计成果运用,建立监督信息_也享机制..实行内部监督信息报送制度和反馈制度,扩大商业银行风险审计成果运用。审计前及时获取有关信息,增强审计的针对性,审计后将审计成果反馈给有关部门,作为对有关人员奖惩或任用的参考,以扩大审计成果运用必要时实行审计公示制度,起到“审计一家,警示一片,教育一方”的作用。

第二篇:试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试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作者:lyw 来源:《现代商业银行导刊》 时间:2006-5-23 15:36:15 阅读:625次]

[字体:]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表现形式

近年来,由于发生了不少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社会审计风险已得到了审计界的重视,审计风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人们对内部审计风险的了解和认知还不够,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因此,作为银行内部的监督部门,有必要了解银行的内部审计风险。

根据国内外理论界对审计风险的定义,结合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范围(远不止财务会计报表),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是内部审计部门对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违规行为和虚假的经营信息未能充分揭示,而作出不恰当的审计结论的可能性。这里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审计部门对违规行为和虚假的经营信息未能充分揭示;二是审计部门对违规行为和虚假的经营信息,作出不恰当的审计结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违规操作风险,即审计人员没有遵守内部审计准则进行审计而导致的风险。为了规范内部审计操作规程,银行系统均制订了内部审计的准则、操作规程、办法等,这些规章制度是内审部门履行职责时必须要遵守的,但实际工作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存在偏差,这些偏差使内审部门“执法”行为的“合规性”受到影响。

2.取证不当风险,即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充分或者不恰当而形成的风险。这是在现场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一种内审风险,一般都是属于技术层面的原因造成的。按照现行内审操作一般规定,对查出的问题必须要有证据予以证明,即内审不仅仅是查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证据证明这是个问题,即查证问题。对查出的问题如果不取得足够的证据予以说明,所形成的审计结论就没有说服力。

3.查证不实风险,即对重要的审计事项查证不实、揭露不力而形成的风险。银行内审主要是检查银行的主要业务,尤其是侧重检查潜在风险程度高的业务,由于银行业务的行业特征,对若干业务的风险识别具有较高的难度。如内、外部勾结盗取银行资金或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案件时有发生,有关各方对内审监督的力度和作用提出了质疑。就目前银行内审部门来说,单纯从事后检查的角度要确保银行资金的安全,确实是勉为其难。除内、外部勾结发生的业务风险外,同样可能存在查证不实的情况,这与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有着紧密联系。

4.定性不准风险,即引用政策规定、业务规章不当或定性措辞不尽规范而导致的风险。这是目前较多存在的一种内审风险,也是制约内审工作整体水平发挥的主要风险。

定性不准包括三种可能:

(1)定性错误。内审人员对查出问题的判断完全是错误的,对被审事项中某些尚未最终实现的结果,审计人员作出了可能产生误导作用,并与实际严重背离的推断。如在检查贷款分类业务时,没有依据借款人的主营业务收入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是依据贷款的担保对象或抵押物的保证程度来判断其归还的可能,将本来应该划分为次级的贷款,划分为正常,就属于定性错误。

(2)夸大错误的程度。被审事项中存在差错,但程度上不及审计报告所陈述的严重。如对主管会计或行长是否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的问题,从有关各方得到的信息是主管会计或行长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了检查,有检查书面材料,但在相关登记簿上没有主管会计或行长签名,定性为登记簿记录不全比较准确,而定性为没有认真执行定期检查制度,就属于夸大错误。

(3)缩小错误程度。当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性质较严重,被审计单位存在多种重大违规和错弊现象,而审计报告中只反映了其中一部分或避重就轻,所形成的审计结论定性不准,有大事化小之虞,缩小了错误的程度。如检查发现某房地产企业将贷款全部用现金方式提走,应该定性为未按贷款用途使用资金,而定性为贷款未实行封闭式管理,就属于缩小了错误的程度。有时甚至发现被审对象或被审事项中存在违反国家有关财经法规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却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现象。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管理体制导致的风险

1.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内审部门在组织结构上仍未完全独立,审计人员的组织关系、经济关系一般都隶属所在行,不少银行虽已逐步建立相对独立的审计体制,实行“派出“或“交流”制度,但审计人员仍有后顾之忧。主要是在审计人员竞聘、部考核、考评、绩效分配等环节中,审计对象参与甚至起决定性作用,以致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发现问题后不愿或不敢毫无保留地报告。且由于目前各分支机构统一法人的观念尚未真正树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害怕查出问题,更怕反映问题,因而总是有意无意地干扰内审工作,各商业银行的总行要得到下级行审计部门具有完全真实的或比较重要的审计信息,存在着受各级分支行不同程度的影响。审计成果的共享度不高,内部审计的效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形成的审计报告未能达到客观公正的要求。

2.由于商业银行现行内部审计体制缺乏对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的配套制度,审计人员“责、权、利”不匹配,各级审计人员的职责、范围、业务处理权限与所承担的责任不清晰,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内部制约机制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不能充分调动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有的虽然制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但真正落实到个人的却很少。久而久之,易形成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松懈情绪,潜伏了较大的审计风险隐患。此外,银行内部审计业务规章制度的建设也较为滞后,许多银行普遍缺少全行统一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和审计规范体系,造成审计项目程序、审计计划、审计证据搜集、工作底稿及审计报告编制等不科学、不规范,加大了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二)审计方法手段导致的风险

1.审计手段落后。近年来,金融业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业务信息处理的电子化,使传统的手工帐册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能大量集中存储会计数据的磁性介质,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完全由计算机自动进行。审计介质的改变,相应地要求改变审计手段。但目前,大部分银行内部审计的手段,主要还是通过查凭证、翻账簿、看报表来取得审计资料。这种传统的审计手段,无法迅速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计基础工作,审计的效率、质量、覆盖面等受到限制。用落后的手段去审计先进的介质,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更无法对实行电子化的业务处理系统和计算机系统实施监督。先进的业务处理手段与落后的审计手段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是酿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2.非现场审计滞后。商业银行实施内部审计主要有两种方式: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现场审计是一种传统的审计方式,就是审计人员运用一定的审计方法和手段,以有关政策、规章制度的规定为依据,对审计对象的审计事项进行现场查证的过程。非现场审计是借助计算机手段,通过对审计对象相关数据和资料的连续调集、整理和分析,对所有分支机构和业务进行持续监测的过程,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疑点。不仅可以扩大审计的覆盖面,提高审计的时效性,弥补现场审计的不足,还可以帮助现场审计更加科学地选择审计样本,有针对性地对发现的疑点进行检查、核实,从而提高审计效率。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还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虽已对非现场审计做了一些尝试,但由于受非现场审计工具、审计项目管理、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非现场审计还未完全实现与现场审计的有机结合。因而,审计的工作方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传统的现场审计方式。由于银行分支机构、网点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现场审计只能是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抽查,抽取样本的数量是否合理,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依据样本的审查结果来评价被审单位,发表审计意见等,都增加了审计结论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审计风险。

(三)证据质量导致的风险

1.审计证据质量不高加大了审计风险。按有关审计规范要求,审计证据必须充分、有力、可靠,取证的方法和手段、证据的鉴定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证据风险的是客观性方面,证据未能客观地反映审计事项的实际情况,有的凭主观臆断,靠“听说"、就“大概”;相关性方面,证据与审计事项、审计发现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甚至出现搜集的证据与审计发现风马牛不相及。有的对搜集的证据材料没有作认真分析、判断,并根据证据材料与审计目标相关联的要求进行取舍,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合法性方面,取证不符合审计法规规定的手续和程序,如审计证据没有得到被审计单位或提供证据人员的签章认可,对拒绝签章的,也未注明原因和日期;充分性方面,证据不足以证明审计问题的真相,形成或支持审计结论,从而带来审计风险。

2.在内部审计中,往往忽视搜集环境证据。环境证据包括内部控制系统状况、管理层和职员的素质以及管理条件和管理水平等。环境证据虽不属于基本证据的范畴,但若没有其支持,就无法了解被审单位所处的环境全貌,更无从判断内控制度的优劣,得出的审计结论就可能与事实不相符,加大了审计风险。例如:某单位缺乏必要的内控制度,即使审计中没有发现违纪违规及风险隐患问题,也不能轻易作出其内部管理完善的结论。相反,某被审单位有较健全的内控制度,虽然审计中发现了违纪违规问题,也不能简单地得出该单位内部管理不完善的结论,而要分析其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四)人员素质导致的风险

1.审计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风险的大小。近年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和改善,但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均衡,合力优势不明显的现象仍然存在,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表现在:一是内审人员的审计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虽然现有审计人员大多是原工作岗位上的业务骨干,但经过正规审计培训的却不多,宏观把握和综合分析能力还不够。二是人员知识结构搭配不尽合理。熟悉财会、信贷和个银业务的居多,全面了解计算机、国际业务和其他新业务的较少,能够独立从事各项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一旦遇到上述审计业务,审计风险就会加大。三是知识更新不够及时。审计业务培训次数少、范围小、时间短、效果不佳,有时缺乏针对性。四是审计理论与业务实践联系不够密切。由于审计人员不参加具体的业务经营管理活动,对操作上的细节把握不够,导致审计效果欠佳,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风险。

2.部分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意识不够强。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审计风险与己无关,因为它不会影响自己的经济利益或带来其他损失,因而责任心和风险意识不够强。具体表现为:审计态度欠客观公正,未保持应有的职业审慎和独立性,缺乏职业道德,审计深度不到位,不关注审计工作质量;审计组成员之间的合力不够强,团队精神欠佳等。这些人为因素直接增大了审计风险。

三、控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的途径

(一)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审计效能

建立一套与商业银行管理原则相匹配,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是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和防范审计风险的前提保证,更是现代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各行应建立由总行垂直领导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由内审机构代表统一法人对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实施审计监督。各级审计部门在统一法人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只对统一法人负责,不受各分支机构的领导,其领导关系和经费开支与被审机构相分离,内审人员的人事任免权、机构设置权上收总行,在组织关系和经济利益上不依附于驻地行,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与超脱性,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敢说真话,发现的问题能真实体现在审计报告中。此外,在开展审计项目时,应推行审计工作回避制度和异地交叉审计制度,以充分保证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的独立性。目前,中国建设银行正在进一步深化内部审计体制改革,建立独立和垂直的新型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各分行审计人员在组织关系、经济利益上与被审行的彻底分离,保证了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

(二)建立质量控制标准,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尽快建立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以及审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首先,建立全过程的审计质量管理机制,对审计全过程进行风险控制,即对审计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把关,从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终结阶段对审计风险加以防范和控制,全面建立审计作业与质量控制体系,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其次,建立配套的工作考核、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加大对审计人员的考核和奖惩力度,注意从审计工作的及时性、效率、质量、风险等方面来考核审计人员的业绩,使审计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并警钟长鸣;最后,要完善审计工作内控机制,如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制度、审计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审计底稿三级(项目经理、组长、主审员)复核制度、项目督导制、后续追踪制等一套完整的控制制度,实现审计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使审计风险能从制度上得到有效控制。

(三)严格执行审计准则,努力规范审计行为

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循国家颁布的审计法规和银行业自身制定的审计章程和审计准则,规范审计行为。在审计过程中要对审计工作各个程序进行严格的控制,合理确定审计项目,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应广泛搜集和深入分析审计对象的背景材料,及时编制科学的审计方案;在审计的实施阶段,要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和手段,严格审计测试和取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做到格式规范,内容完整、记录准确、措词精当、结论明确;在审计报告阶段,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事项,报告的定性要准确,揭示的问题要明确,整改的建议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报告的表述应保持谨慎的态度,应只在审计范围内发表审计意见,对非审计事项不作评价;并在适当的间隔期应进行审计追踪,了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所提出的建设性的建议是否被采纳。及时分类整理具有保存价值的审计项目资料并移交归档。整个审计业务流程均应严格遵循审计章程、准则,把握尺度,保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四)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科学制定审计计划

目前国外审计界已广泛采用风险导向性审计。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计划阶段就考虑审计风险,并对各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其审计过程是依据“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首先设计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总体水平;然后通过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评估和分析,确定检查风险;再根据检查风险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使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控制,从而达到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因此,各商业银行总行在制定全行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可按照风险导向的原则,在深入分析判断不同层面和业务领域风险状况的基础上,对审计客体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确定审计对象、审计事项、审计期间和工作重点;在审计项目选定和力量配置上,重点向风险高的业务单元、营业机构等倾斜。各一级分行则要围绕总行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各自区域业务、风险的分布特点,制订短期工作计划,识别潜在的审计客体,选择合适的审计项目,确定适宜的审计频率和审计顺序,保证高风险的审计客体能够优先得到审计。

(五)改进审计手段方法,大力拓展非现场审计

大力拓展非现场审计业务,积极开发审计系统软件。为保证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一是要建立涵盖全行全部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数据模型,根据有关数据对审计对象进行适时监控,通过问题查找和风险评估,找出风险程度较高的经营机构或业务领域,据此科学地选择审计项目,确定审计重点、审计频率、合理调配审计资源,使审计监管工作逐渐趋于日常化,提高非现场审计工作效率;二是要大力开发审计系统软件,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代替手工审计手段,这样既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审阅业务事项档案,查找满足指定条件的记录,又可以对众多业务事项进行统计抽样,并对抽取的样本进行详细测试,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三是要建立审计信息共享系统,使审计人员开展具体的审计项目前能充分利用以前的审计成果,尽快找到审计重点,增强审计的针对性,避免重大审计疏漏。

(六)规范审计证据搜集,提高审计证据质量

在审计取证时必须注意以下二个方面:一是注意审计证据客观性和合法性。审计证据所记录的审计事项必须客观存在,有据可查;必须经合法的程序和方式取证。如向有关单位或个人调查,审计人员应有两人在场,全部证据须经当事人认证、签名、盖章。对于凭主观想象、推测或与审计事项无关的材料,均不能作为审计证据。二是注意审计证据充分性和相关性。充分性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形成的“审计意见”,要有足够数量的审计证据来支持,特别是报告所涉及的违纪违规事件,不仅要有准确的证据而且要有充分的说服力。在现场审计结束之前,该取得的资料一定要素取到,包括谈话记录、录音等。相关性则要求审计证据应与审计事项之间有实质性联系,能支持审计发现和审计意见,并与审计目标一致。此外,还必须注重搜集包括内控制度在内的环境证据,确保审计证据要素齐全,证据内容完整,取证方法得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计人员全面客观的发表审计意见,得出恰当的审计结论,减少审计风险。

(七)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高素质、高层次的审计队伍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的根本保证,要努力建设和造就一支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能力强的审计队伍。在提高业务素质方面:内审人员首先要学习好内部审计基础规范、业务规范和实务规范,这是内审人员执行审计任务的权威性标准;其次,要及时熟悉和掌握国家金融政策和法规的发展、变化,这是内审人员执行审计任务的业务基础;第三,要全面掌握本行系统各项业务产品的操作规程和控制制度,这是内审人员执行审计任务的手段;第四,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谨慎观念,树立审计风险意识,严格执行审计规范,全面履行审计职责。

第三篇: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探究

内容摘要:

摘 要: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及对风险问题的探究,可以寻找有效地内部审计调控措施,增强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加快其 发展。

摘 要:通过对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及对风险问题的探究,可以寻找有效地内部审计调控措施,增强商业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加快其 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防范风险的现状及问题

1.1 内部审计在防范风险中起的作用

1.2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防范风险存在的问题

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内部审计的两项重要原则,其独立性主要包括目标独立、机构独立、业务独立以及独立评价等内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与树立审计权威结合起来的,惟此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而我国商业银行仍普遍将内审部门置于总行和各级分行支行的行长管理,分支行的内审部门由分支行的行长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对行长负责,内审人员的工资报酬、晋升由管辖的行长决定。如下图:

银行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特殊 企业 ,会很 自然 地把盈利性作为其经营的主要目的。作为行长为了业绩容易只注重银行的利润和 经济 效益,愿意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内审部门因为服从分行行长的领导,即使发现经营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但可能因为涉及本行的领导或影响银行的经济利益,会在提交审计报告时有所顾忌,不敢提出客观的审计建议或者即使提出问题分行领导也不会予以重视。审计部门从设立开始就缺乏独立性,因此权威性也无法保证。

第四篇:内部审计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精)

内部审计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本文摘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体制成为摆在每个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与评价机制,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履行和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是现代商业银行转化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也是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和提升审计价值实现增值服务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及内部审计如何参与企业风险管理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体制成为摆在每个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独立、客观、公正的约束与评价机制,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履行和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是现代商业银行转化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也是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和提升审计价值实现增值服务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及内部审计如何参与企业风险管理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

风险是指发生对目标的实现可能产生影响的事件的不确定性。论文百事通风险的衡量标准是后果与可能性。风险管理是指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个阶段。可见,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为了实现企业的工作目标,企业管理层应当确保企业中存在良好的风险管理过程并使其发挥作用。

中国内审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风险管理是组织内部控制的基本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的审查和评价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也就是说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

国际注册内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描述是:“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并且指出“内部审计应该就管理层的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报告,并提出改进意见”。可见,国际先进内审理念已明确将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现代内部审计的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审计扩大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层次上,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已成为现代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

在现代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有了明确的结合点——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是在帐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审计手段,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2005年5月1日中国内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作为先进的审计理念和审计内容正式步入我国内审领域。

因此,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联系日趋紧密。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是内部管理的延伸;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内部审计负有识别和评估风险的责任。风险管理作为管理层一项关键责任,企业管理层对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内部审计师则有职责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在改善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流程效果和效率方面进行检查、评价、报告和提出审计建议,帮助识别、评价和实施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在企业中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

二、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在风险管理审计中,风险管理成为组织中的关键流程,分析、确认、揭示关键性的风险,成为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

(一)内部审计将风险管理纳入审计范畴,有助于实现企业全面工作和总体目标的实现。

现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风险日益增大,减少面临的风险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关键。内部审计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促进建立风险管理过程,通过内控制度的评价,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价,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提请管理层关注风险,从而完善企业管理,转化负面风险,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对企业而言,对风险识别、防范和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企业本身是多个部门的集合,各业务部门很难做到这一点。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决定其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相对超脱地获得企业内部控制、经营管理活动及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向管理层提供创造性思维,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

所以无论是从全局工作还是实现总体目标的角度来看,内部审计都有职责融入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将风险管理纳入审计范畴,对实现企业全面工作和总体目标将发挥及大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和与企业一体性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其对企业风险的揭示更准确更有效。

从企业内部看,现代企业建立了各级风险管理组织层次,包括风险控制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专职风险监管部门。但风险监管部门往往做为一个职能部门隶属于各级管理层,不具有独立性,其意见有时会屈服于管理当局的压力,这使得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受到限制。在现代企业中,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在现代企业公司治理构架中,内部审计往往隶属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报送给董事会,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更具权威性。

从企业外部看,外部审计从独立、客观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复核,经常能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影响到企业风险管理。但他们更多地围绕企业会计报表的合法、公允、一贯性开展工作,对企业管理环境和运作过程不十分熟悉,决定其提供的风险管理服务不能做到贴近内部管理,不能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负责。而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了解,在风险管理方面拥有外部审计师无可比拟的优势。他们以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小为依据,深入经营管理过程和行为,在业务经营、财务管理、费用控制等各方面查找并防范风险,通过内部视角,敏锐观察经营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风险因素,快速传递管理中存在的缺陷或失败,促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做出快速反应,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纠正不当行为。百事通

(三)风险因素始终贯穿于内部审计的整个审计程序,使内部审计成为风险控制程序的重要补充。

内部审计人员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从整体上把握审计风险因素,合理整合审计资源,警惕可能影响目标、运营和资源的重大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风险。在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报告阶段,将风险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在整个审计过程贯穿对风险的关注,充分考虑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具体讲,在审计计划阶段,内部审计应该考虑企业活动存在的风险,在评估风险优先次序的基础上安排审计工作,按照风险大小分配审计资源;在审计实施阶段中,审计通过检查、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发现风险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在审计报告阶段,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协助确定、评价并实施针对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控制措施。

三、内部审计如何参与现代企业风险管理

内部审计可以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个阶段参与企业风险管理,通过审查和评价企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充分性、适当性、有效性,来识别、报告潜在重大风险,提出应对措施,同时通过落实审计建议督促企业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审查和评价企业风险识别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风险识别是管理层的职责,主要是根据企业的组织目标、战略规划等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各类内、外部风险。是对企业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各类内、外部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风险进行定性研究。

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企业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外部风险是指外部环境中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其主要来源于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变化、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的快速发展、行业竞争、资源及市场变化、自然灾害及意外损失等。内部风险是指内部环境中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不确定性,其主要来源于组织治理结构的缺陷、组织经营活动的特点、组织资产的性质以及资产管理的局限性、组织信息系统的故障或中断、组织人员的道德品质、业务素质未达到要求等。内部审计部门要关注企业已识别风险的完整性,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这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也要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从而审查和评价企业对风险识别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内部审计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以风险敏感性分析为起点开展工作,有效识别风险,从潜在的事件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来检查风险,收集、整理可能的风险,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以形成风险列表。内部审计通常要关注的主要风险有:财务和经营信息不足而导致决策错误;资产流失,资源浪费和无效使用;顾客不满意,企业信誉受损等。

(二)审查和评价企业风险评估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风险评估主要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最终定量估计风险大小。风险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每个风险要素的影响大小,一般是对已经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量化估计,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两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通过公式:风险值=风险概率×风险影响,计算出风险值。

内部审计部门在审查和评价企业风险评估时要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为了更好地审查和评估企业的风险评估,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和掌握风险评估的方法,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进行:定性方法,是指运用定性术语评估并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定量方法,是指运用数量方法评估并描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师要对已有的风险的评估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对不恰当的评估予以更正。风险分析中,审计师不仅要关注风险的数量方面,还要关注风险的属性方面或其承载价值的后果。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以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审查时重点考虑以下因素: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及其他因素。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比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

(三)审查和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

风险应对是采取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完成了风险评估后,确定存在的风险以及它们发生的可能性,排列出风险的优先级,就可以根据风险性质和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作出的风险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回避,是指采取措施避免进行可产生风险的活动;二是接受,是指由于风险已在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因而可以不采取任何措施;三是降低,是指采取适当措施将风险降低到组织可接受的范围内;四是分担,是指采取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组织或保险机构。

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一是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组织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二是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是否适合本组织的经营、管理特点;三是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内部审计人员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防范措施进行审查,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应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协助完善风险反应方案,以强化企业的风险防范管理,降低风险损失。

(四)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对风险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控。

企业风险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有可能会增大或者减小。因此,需要时刻监控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并确定随着某些因素的出现或消失而带来的新的风险。风险监控包括两个层面的工作:其一是跟踪已识别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关注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导致的后果变化,衡量风险减缓计划需求。其二是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措施,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对于已发生过和已解决的风险也应及时从风险监控列表调整出去。随着现代化科技技术在内部审计部门的广泛应用,非现场审计正在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商业银行电子化、网络化发展迅速,数据集中程度较高,基本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业务处理系统,在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审计接口,建立各项业务数据资料库,使内部审计部门适时开展动态的日常非现场监测成为可能。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数据接口适时对各业务开展动态的非现场审计监测,获得审计线索;同时,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工具和软件程序,可以扩大抽样范围、提高分析速度和评估的准确率,从而极大地提高审计监测履盖面和监测效率。百事通

第五篇:商业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属于高负债经营的企业,由于其经营的特殊性,在运作中会出现多方面的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为保障商业银行的安全经营,银行必须对风险进行全面的衡量和控制。银行风险的衡量方法有很多,如骆驼评级法、特许权价值等。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上市年限较短,数据量相对匮乏,不适合用特许权价值法来衡量其经营风险,所以本文将采用Z-score方法量化银行风险。

从内部控制角度说,就是要加强商业银行本身的风险防范。

确立风险管理意识。银行在创新过程中,风险日益增大,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商业银行面对金融环境变化、风险增大的现实,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必须确立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银行的业务部门应把风险的监控和规避视为本身的基本职责,作为每天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的监控中及时发现并避免风险。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业务部门应严格执行授权授信制度,与法律事务部门协调配合,对业务中的法律风险做到事前规避,事中化解,事后补救。同时,应提高银行各部门业务经营的透明度,加强部门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要联动其他金融部门,统一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系,通过该体系,随时对全行各项业务的风险作出比较准确的监测和判断,测算风险的时间、风险发生的环节、风险量,以及风险化解的可能性,及时通过系统指导各行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同时,通过建立动态风险报表,随时发现业务创新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通报全行注意回避,并协同业务部门就该风险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对机构内部重要的和高风险的部门进行分工并明确责任,使各部门在互相制约的基础上既保持协调合作,又能职能分离、风险分担。首先,员工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在进行业务创新开拓时要考虑管理制度的配套,对现行制度与新业务不相适应的地方应结合业务发展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逐个部门落实安全责任制,比照《金融违法处罚管理办法》,细化各项基本制度和内部管理处罚制度,明确各项业务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使内控制度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其次,充分发挥银行监察部门的案件防范作用,抓好“三道防线”建设。如果说,风险管理部门是从业务本身防范风险,银行监察部门就是从人员入手,把好人员的风险关。监察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人员遵章守制行为。定期召开案件分析会,择取典型案例加以讲解,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防微杜渐。建立起人员防险的“三道防线”,前台一线人员要把好业务操作风险关,业务职能部门重点监督一线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并针对制度与业务不适应的地方提出具体措施加以改进,稽核部门检查全行业务拓展情况和人员合规经营操作情况,将风险的苗头扑灭在萌芽之中。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风险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问题多。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认真的总结和不断调整。但是有些原则是要坚持的,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必须在建立完善规章制度,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稳妥进行。同时,在面对业务创新带来的风险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创新的方向。一句话,既要树立“未雨绸缪”的风险意识,又不能面对风险时“因噎废食”的全盘否定创新的方向。

下载试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审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审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 要:本文从各角度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进行了一番初步探讨,以便于金融业管理人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稳定的经营利润,使金融企业走上稳健经营,持续发展之路。......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审计初探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愈来愈重视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并将其作为“拳头”产品不断加以推广和运用。但是中间业务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商业银行创造可观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经......

    浅谈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推荐五篇)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涵义(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读书笔记(大全五篇)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 读书报告正如《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所述,审计业界并非尚未认识到其面临风险的真正根源,目前需要做的是研究并实施如何在审计行为中识别,控制风险,......

    审计风险

    一、内部审计概述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审计在维护秩序、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律、法规、政策......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现状、问题及对策(汇编)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现状、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大风险和现行内控内审体制在风险防范中存在的弊端,阐述了城市商业银行开展风险导......

    商业银行风险控制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真正好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根本目标是实现股东利益、社会责任和员工价值的统一,只有通过业务发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商业......

    商业银行八大风险

    八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 一、信用风险 1.定义: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