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07:1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

第一篇:浅谈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涵义(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引入审计风险模型,通过该模型把从各种渠道收集的证据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审计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将审计资源相对合理地分配到高风险领域。(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它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了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针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的缺点,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实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一)审计思路不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路是从分析客户会计报表的固有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着手,了解内部控制、实施控制测试,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的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其中评估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往往需要审计人员大量的专业判断。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客户的经营风险为导向,借助于“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客户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其引入企业战略管理分析工具,对客户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专业判断,进而大大提高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会计报表中重大错报的能力。(二)对“风险”的认识不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风险模式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认识仅是从会计的视角予以分析,因而大都只分析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控制财务报表的风险。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固有风险”的认识除了包括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外,更多地考虑企业的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并成为控制财务报表风险的最重要手段。国际审计风险准则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要求从多方面来了解客户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其中包括了解客户的目标和战略以及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而非全部经营风险。(三)审计风险模型不同。.现代

楚都宜城网 iyd

第二篇:内部审计如何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试论如何开展风险导向审计 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相结合的实践与体会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审计部 韩旭东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企业经济活动将逐步走向正轨并呈现有序状态,经济违规现象逐步减少,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生存、发展的竞争核心是经济效益,只有加强管理、控制风险,使经营在竞争中不断得到改善和加强,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利用其职能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来满足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需求,满足企业通过规避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风险导向审计越来越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管理 控制 风险 审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具有抗风险能力,企业必须更加注重经营过程的风险防范意识。根据美国COSO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要求,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包括相互关联的八个风险管理要素,既:信息和沟通、监控、控制活动、风险反应、风险评估、事项识别、目标制定、内控环境,各要素贯穿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保证。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自我诊断,自我约束制度,是风险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开展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为主线,通过审核和评价被审计业务单元经济业务和管理活动存在的或潜在的薄弱环节,经济资源的利用状况,以确认企业的战略思想、经营目标、经营决策是否得到贯彻,管理制度、标准是否得到遵循,资源利用是否经济、有效,并以此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出审计评价和改善内部管理的要求、建议,来达到降低经营风险,促进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以下本人就结合本企业实际,谈几点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审计相结合的实践与体会。

一、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内部审计自我发展的需要,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生存、发展的竞争核心是经济效益,要想获得高效益,其产品必须在相应的领域中具有竞争优势,而改善和加强内部管理,是使企业提升竞争优势、获得高效益的重要手段。风险导向审计正是为适应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新需求而产生的,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风险导向审计已经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正得到理解和认同,逐渐成为企业内部管理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管理者需要借助风险导向审计的职能作用来满足企业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新需求,因此,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已经成为企业为适应新的体制、调整组织结构、加强管理、完善控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是内部审计自我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通过查错纠弊为主的财务审计来发挥作用的,其立足点着重放在监督而并未放在服务上,视点着重放在财务领域而未顾及管理及经营领域,这必然限制了内部审计作 用的发挥,如果单纯从财务角度以账面财务信息为审计对象,揭露违规违纪问题,片面强调监督职能,就很难适应现代企业制度下资产所有者及企业管理者对审计职能的需求,因为,管理中的决策失误、管理中的漏洞和潜在的隐患、经济运行质量低下所造成的损失或风险远比违纪违规问题要严重得多,资产所有者及企业管理者更关注因管理缺失带来的严重后果,更需要通过审计来改善管理,规避因管理缺失造成损失浪费的风险。而传统审计的职能是难以满足这一需求的,如果内部审计仅满足于传统审计的监督职能,就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对审计职能的监督、咨询、服务的多重需求,企业则可能选择委托社会审计从而危及到内审机构的生存。因此,内部审计要寻求自身的生存空间和长远的发展目标,就必须以立足于服务企业为目的,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延伸。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个内部组织机构,更具有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天然”优势。首先,非常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熟知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随时掌握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及其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因此,内部审计提出的改进意见和改进措施针对性强,更具体可行性;其次,内部审计与企业有着共同的目标,两者之间更便于沟通和理解,企业经营层也能够态度积极、主动配合,使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其三,内部审计机构在风现导向审计时,在帮助企业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同时,能够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并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帮助 其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设置严谨科学的各项业务流程,使企业能充分挖掘内部潜力,改善经济运行的质量,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路与方法

企业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一般可归纳为: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五种,这些基本职能是通过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贯穿企业经营过程始终。因此,企业管理是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管理,企业经营活动的业绩好坏,重大决策的成败、经营目标能否实现、经营方针和政策是否得到贯彻执行等,其根本取决于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企业内部自我约束能力的强弱。风险导向审计就是要通过审查企业在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全方位的、涉及到各个层面的管理职能,对企业的管理状况做出评价。鉴于我们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擅长财务方面专业技术的特点,要拓展风险导向审计,就必须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找准切入点,以传统审计为依托尝试向管理的深层延伸。因此,我们把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近期目标及工作的切入点设定为: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用不同于财务审计的审计视角,开展以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为主线,按照企业经营业务循环的脉络,从某一业务循环或某一个专项入手,沿着其涉及的内部控制、岗位设置、业务流程、信息传递、工作效率等多方面进行测试、评价,确定其业务循环及内控制度的健全、适用、有效性。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其目标。由于风险导向审计涉及内容较广,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也各有侧重。目前,我们企业内部审计将风险导向审计定位在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方面,因此,本人就简要阐述一下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本方法。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可按业务循环,采取抽样方法进行。主要程序和方法包括:

(1)调查内控环节,评价其健全性,初步判断控制风险 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前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初步评价它的功能和效力。方法主要有:通过收集、查阅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等相关书面资料;与有关人员座谈、询问、实地观察等方法,初步判断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风险如何,有哪些关键环节控制措施是比较薄弱的,从而确定审计目标和重点,初步拟定审计方案

(2)测试内部控制的执行,评价其有效性,据控制风险水平及内部控制的缺陷确定进行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范围

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审查和测试,主要应对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审核审批控制;业务流程控制;预算控制;实物管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等内部 控制的主要环节进行审计,评价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据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内审人员在实践中对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职能的进一步认识

1.风险导向审计与其他专项审计相结合,更好地发挥监督、服务、评价职能

风险导向审计和其他审计结合起来构成了完整的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系统。因此,在开展其他审计中,我们也恰当地运用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方法及评价,均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效果。例如:2010年对某公司领导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人员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方法,通过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性、管理流程的科学合理性审计,揭示了该公司成立后,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管理基础薄弱,运行质量存在的问题,该公司的内部基础工作在内控制度、业务流程、核算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控制风险,影响到该公司在制品、库存商品、完工产品的制造成本等核算的正确性及损益的真实性,其中大量费用开支、佣金使用缺乏合理的控制,任期累计亏损达577万元。又如2011年对某公司的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披露了该单位虚假改制,会计报表严重失真,已资不抵债,净资产亏空上千万元,而问题的根本是由于企业忽视风险控制,造成内部业务流程不规范,内部牵制形同虚设,特别是在实物管理方 面,无法实现对实物资产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存在资产流失的风险。审计成果:一是召开控制和风险评估专题研讨会。针对重大风险隐患,集合集团公司有关专家、部门责任主管进行专题研讨,逐一排查;二是全员风险意识培训。使风险意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各个层面,并且使每名员工能够有效识别风险并提出有效控制措施,实施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理;三是建议该公司按照集团公司有关控制风险导引对内部控制制度再造。

2.风险导向审计的咨询及服务职能,拓宽了审计的生存空间,其作用和成果得到公司领导的认可,审计建议也更易使被审计企业所接纳

如对某主机装配厂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审计,反映出该厂现领导班子市场开拓意识较强,经营规模迅速扩张,但同时也暴露出前期管理基础薄弱、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之外,尤其是在产销量出现爆炸式增长时,诸多风险控制环节出现断点、盲点,风险监控没有得到持续有效的执行,监控报告制度和风险管理报告几近空白,在物资采购、物流管理等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审计针对其风险控制已存在或潜在的薄弱点及问题,提出审计建议:(1)企业制定战略目标时,应注重分析本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情况和趋势,找出本企业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判断外部环境带来的影响,适应企业风险偏好;(2)自上而下对本企业的目标进 行研讨,并看本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否得到足够的支持;(3)剖析企业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否有足够的认识、判断是否准确;(4)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健全完善,是否已经存在或或有潜在的风险;(5)风险控制监督措施是否得到贯彻执行。

对该厂的风险导向审计,促进了企业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并较好的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咨询及服务职能,突出了审计立足服务的新思路,而监督和服务的双重职责将是内部审计今后的发展趋势和赖以生存的出路。

四、风险导向审计在推进企业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

1.风险导向审计仍应以监督为本,避免损失浪费,以促进提高效益

风险导向审计是传统审计的延伸,因此我们必须以监督为本,从审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入手,防范舞弊、揭示错误,以避免损失浪费,维护集团公司整体利益,促进提高效益。

2.风险导向审计注重内向服务,努力发掘内部潜力,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通过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查找被审计单位存在的或潜在的薄弱环节,资源利用是否经济、有效,并以此对其经营管理工作提出改善内部管理的要求、建议,降低经营风险、发掘内部潜力,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3.对重要环节开展专项审计,以期降本增效 选择与降本增效有密切关联的重要环节开展专项审计,通过解剖局部来揭示管理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堵塞漏洞,并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改善管理,使审计成果得到最大的利用,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同时,通过专项审计,也引起集团公司层面领导对管理缺失点、效益流失点的重视,加快相关内控制度的修订、完善。

五、风险导向审计设定的远期目标

本人认为风险导向审计设定的未来目标:一是能够在集团公司的高度参与管理控制程序和制度的修订与制定,能对相关业务循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报告和改进建议;二是能对相关部门和业务单元的某一管理流程、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提出咨询性意见;三是能对集团公司不同层面中具体业务的合规性、效益性进行检查和提出改进要求。

总之,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是内部审计今后的发展方向。审计工作的目标应放在注重风险导向、提高管理水平和增加经济效益上,审计工作应定位在“管理、效益”四个字上,才有望使内部审计不断发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第三篇:业务转型与风险导向审计

第一部分 营业部转型已成大势所趋

前几年,经纪业务转型还是部分前瞻券商的探索,到了2011年,客观现实已将整个证券行业推入转型的轨道。随着券商理财产品、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投资顾问等新业务的不断推出,轻型营业部的行将试点,监管部门的思路逐渐显现,证券行业转型方向的脉络慢慢清晰。嗅觉灵敏的各大券商纷纷开始筹划转型试水,准备迎接行业的再次大洗牌。

单纯的通道佣金不断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收入结构的改变,将不以券商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主观努力更能改变的是新业务收入的多少。

朝“华尔街”看,重量级投行的收入结构,可能是我们几十年后的状态,但这不仅是个长期过程,而且最终还取决于我们的监管环境是否会与欧美类同。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已带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有人给出了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时间表。中国经济已经崛起,而欧美经济却接连暴露危机,这使我们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更加审慎,也为我们在经济体制和金融监管制度的选择中提供了参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框架,给了我们扬弃世界先进体制的空间,我们的金融监管也会吸收和参考西方的经验和教训,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

再回到国内,看看近几年推出的新业务,给券商带来哪些变化。

一、传统经纪业务

国内券商传统的经纪业务就是通道服务。在人工报盘时期,通道是紧缺资源,自然可以保持高的佣金水平。随着交易所推出电子报盘和券商推出网上交易,通道不再紧缺,所以单纯通道佣金的下降无法阻挡。和营业部的朋友聊天,也常会抱怨2002年开始实行的浮动佣金制导致了佣金下调,收入下降。但对浮动佣金制撒撒火可以,平心而论,在浮动佣金制推出之前,监管部门要求的是固定佣金,可是个别券商的营业部为了拉客户,违规给大客户佣金打折,那时监管部门检查佣金打折问题,违规营业部还要找出各种理由遮掩。当然,浮动佣金制的推出,使得营业部客户竞争白热化,导致佣金快速下调,但根本原因还是通道不再紧缺。

由于传统经纪业务依赖市场行情的局限,过去券商的盈利模式普遍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证券行业也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说法,行情不好时,券商一起苦熬,一旦行情来了,大家都赚得盆满钵满。但是2001年开始的5年熊市,使券商的生存普遍经受了严峻考验,由于行业竞争激烈、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某些券商铤而走险,违规业务的规模也不断扩大。2003年底开始,以南方、闽发、“德隆系”等证券公司的问题充分暴露为标志,证券行业多年累积的风险呈现集中爆发状态,证券公司面临行业建立以来第一次行业性危机。而监管部门在痛下狠手惩治违规券商同时,也在想办法改善券商的生存方式,拓展券商的盈利手段。

二、券商理财产品 2005年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券商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正式推出,券商理财产品一方面是市场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券商扩大盈利手段的需要。随着2006和2007年的大牛市,券商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一起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规模从2005年的132.1亿元,发展到2010年为1352.5亿元,理财产品也为券商的收入作出了贡献。

三、股指期货

2010年4月股指期货经4年筹划,终于在中金所正式挂牌,证监会公布了《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营业部可以代理期货IB业务。证券市场告别单边市场时代,有了做空工具。股指期货上市以来,投资者首先发现的是套利机会,套利软件也大展威力,给第一批吃螃蟹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四、融资融券

2010年3月31日,我国证券市场正式启动了券商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截至目前,共有25家券商被批准试点该业务。一年多来,融资融券规模虽保持稳步上升态势,业务对券商的收益也开始产生贡献,但由于试点阶段券商只能使用自有资金和证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该业务的绝对规模也十分有限。尤其是融券业务规甚小,个股“做空”力量极其微弱。

统计显示,9月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335.91亿元,环比下降2.23%;融资融券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比重为0.191%。9月,融资余额为333.86亿元,环比下降1.94%;融券余额为2.05亿元,环比下降34.08%。

试点阶段证券公司只能使用自有资金和证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而证券公司自有资金和证券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

2011年10月2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同时还发布了《关于修改〈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的决定》和《关于修改〈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的决定》。这意味着证券公司的融资融券业务正式从试点转入常规。

转融通业务,是指证券金融公司将自有或者依法筹集的资金和证券出借给证券公司,以供其办理融资融券业务的经营活动。融资融券业务主要是券商把自有资金和自有证券出借给客户,转融通则是券商向金融公司借入资金和证券后再转借给客户,实质上是证券金融公司对券商的融资融券。

“转融通”业务推出后,将在很大程度上拓宽融券渠道,增加标的证券,改变因券商不愿出借证券而导致的市场“无券可融”的现象,为融资融券业务打开更大空间。一旦个股做多做空大面积实施,市场低估的股票会被大量做多,而高估值的股票面临卖空,市场价值体系将回归合理区间。同时,由于市场可提供的融券机会增多,做空与做多双向交易机制也就有望真正形成。

五、投资顾问

2011年1月1日起,《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开始施行,明确了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应当遵循守法合规、诚实信用和忠实客户原则;规定了解客户、信息揭示、风险提示、服务协议规范、适当服务、客户回访、投诉处理、收费管理、业务推广等关键业务环节的规范要求;提出了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要建立健全人员管理、业务制度、风险控制、合规管理、业务留痕等内部管理制度。

《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要求,客户应有签约后悔权,证券投资顾问服务协议应当约定客户可以在签订协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书面提出解除协议。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应向客户提供适当的投资建议,投资建议应当具有合理依据,禁止以个人名义向客户收取顾问服务费用。

六、轻型营业部

据报导,管理层愿意逐步放开营业网点的设置,同时已经定义为新的轻型证券营业部的功定位做了相应的指导,如开户功能、营销功能与客户服务的功能。目前虽然相关的细则还没出台,但不少证券公司已经做好了申请轻型证券营业部网点的准备。轻型证券营业部作为现有营业部的子平台,主要是实现客户开户、营销与服务的功能。未来证券业的竞争会越来越加剧,佣金还会进一步的下滑。从交易佣金的竞争会延伸到金融产品佣金的佣金战,原来的证券营业部的客户数量也必将会受到轻型证券营业网点的冲击。网点的放开对传统型的证券公司的冲击较大,行业将会面临大的洗牌。

在这样的背景下,证券公司要通过多维的思路对现有的投资者进行分析与资产配制,达到资产保值与增值的目的。未来将会从营业网点的竞争走向优秀人才的竞争。

第二部分 伴随新业务的新风险

今年以来,全球债务危机让中国经济承受压力的同时,也让我们开了眼界。美国两党为提高国债上限的斗法,普尔调低美国国债评级,让中国人更加担心中国的美圆储备的安全,美国国债自1917年开始主权评级以来一直3A,全世界也都觉得是最安全的债券,现在大家也担心持有的美圆安全问题。有人算了一下美国政府目前相当于欠每个中国人5700元,这让中国老百姓都着了急。再看欧元区,自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爱尔兰、意大利相继沦陷,并在欧洲大陆呈现不断蔓延之势。我们也越来越感受到金融风险的威力巨大。

2004年国内证券行业开始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也参加过协会组织的海外专家做的培训。随着国内证券行业新业务的推出,国际证券管理组织(IOSCO)给出的风险也开始显现了。

一、证券公司风险分类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及行业竞争的加剧,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风险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根据国际证券管理组织(IOSCO)1998年的风险分类方式,证券公司的风险来源可分为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营运风险、法律风险和系统风险。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一个证券公司持有的投资头寸因为市场价格(如股价、利率、汇率等)的不利变化,而发生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会导致公司利润或资本的损失。

股指期货双向交易,双向都有市场风险。1987年股灾和机器熊。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持有金融商品的一方,无法在合理价位迅速卖出或转移而产生的风险,或者是投资头寸无法提前解约或避险,或者即使可以也必须以与市价相差极大的差额执行。

外汇储备美圆集中问题。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交易契约中的一方无法履行义务而产生的风险。信用风险也包括由于融资、交换契约、选择权等交易在结算时因为交易对手的违约而产生损失的风险。

股指期货暴仓,IB和期货营业部。

融资融券违约的风险,200多家营业部,转融通后,业务量越来越大。融资融券交易是一种信用交易方式,是证券市场的一大创新,与普通股票交易在账户体系、交易方式、投资策略和风险特征等方面具有很大独特性,尤其是其杠杆作用和高风险性的特点,更适合于专业机构投资者,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当市场波动加大时,更可能面临平仓风险。

台湾融资融券交易开始于1962年,原本早期只有大型金融银行才可以经营,其后衍生出证券金融公司,目前只要符合资格的证券商都可以进行操作,且程序简便,一般投资者只要到证券公司开立信用交易账户后,就可办理该项业务,大量投资者利用融资融券进行交易套利及短期避险,台湾是“双轨制”集中信用模式的代表,证券金融公司对证券公司和一般投资者同时融资融券。目前在台湾,融资融券的成交金额占到台湾证券市场总成交量的30%-40%。但是这30年来,倒在融资融券上的台湾投资者不在少数,破产和自杀的投资者时有耳闻,台湾财经专家说:“台湾证券史上亦发生过多起融资融券违约事件,包括了证券公司对交易所的违约,也包括了自然人对证券公司的违约,原由均是市场跌幅过大使得证券公司或自然人无法承受亏损而导致。”

现在台湾证券商十分注重客户的资信调查和管理。据介绍,台湾融资融券开始初期,市场投机风气浓厚,为抑制投机并保证买卖双方顺利交割,保证金比例视情况随时调整,经过了几次熊市牛市之后,“双轨制”日益成熟。相对于日本、韩国而言,台湾地区的证券商十分注重客户资信调查与管理,尽量避免出现账户滥用、客户资产状况不佳等情况而导致违约风险,同时更加注重对融资融券交易股票风险的管理,尽量杜绝对地雷股、业绩不佳股票、被炒作股票进行融资融券。

4、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是指证券公司在交易过程之管理系统及控制失效而可能产生的风险。所谓控制失效的情况包括:前台交易超过授权额度、未经授权擅自交易或超范围经营,后台清算、记录和会计控制不当,人员经验不足、信息系统易被入侵,甚至包括自然灾害等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

5、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交易契约因规范及法律意见不足、适度延伸法律解释,或者是业务行为偏差,使得契约无法顺利执行,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在形态上包括契约本身不可执行,或交易对手的越权行为,即法律风险包括可能使契约本身存在不合法性,以及契约当事人没有适当授权等情况。

代客理财风险。

6、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指证券公司经营失败、市场崩溃或结算系统出现问题,经由金融市场引发金融机构接二连三经营失败的现象。当发生系统风险时,将使投资人对市场产生“信心危机”,导致市场呈现极度缺乏流动性的情况。

90年代资金拆借市场,三角债。

二、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分析

风险管理是识别风险来源,衡量企业风险暴露程度,以及控制风险的过程。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证券公司应当凭借其经验及知识识别所有风险来源,并合理区分风险的性质,认清哪一类风险是公司愿意承担的,承担到什么程度,哪一类风险不是公司愿意承担的,必须予以规避。

风险管理起源于对银行贷款质量及执行程序的监管。1988年巴赛尔银行监理委员会(BCBS)在巴赛尔协议中首先要求银行机构建立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其主要目的是促使银行计提充足的风险准备以承担信用风险暴露。其后,在巴赛尔协议中对风险管理的要求不断增加,如要求开始利用风险值(VaR)观念、允许银行自行开发风险值内部模型等。国际证券管理组织延续了巴赛尔协议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规范,也建议证券公司应发展内部风险值系统。

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法有很多,目前国际金融界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全面风险管理方案。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方案可以定义为策略、过程、基础设施和环境之间的融合。这里的策略是指公司的商业任务和策略、风险策略、价值命题和风险欲望。过程是风险管理结构化的控制活动周期,一般包括风险意识、风险评估、操作、测量和控制、估值等环节。基础设施构成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础,为有效执行风险管理过程提供组织的、分析的、操作的和系统的支持,包括独立的风险管理中心、正式的风险管理制度和程序、风险测量方法、最大风险承受水平、报告交流情况和信息技术等。环境是指风险管理框架周围的环境,包括企业文化、人事培训与交流等。对于如何作好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GRAP)提出可以由以下步骤实现:

1、建立一般的风险管理框架和风险政策;

2、发展强大的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导向文化;

3、对市场、信用和营运风险以特别关注;

4、给定和执行一致的风险测量、资产配置和风险调整性能测量方法;

5、平衡风险相关的分析努力,特别是对那些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重叠的金融工具;

6、用定性的,“一般意义上”的方法去检查风险来平衡定量的风险测量技术;

7、更好的理解风险和积极提出内在的和预期的暴露和风险中的相互关系;

8、在风险缓和、风险管理和风险最优化努力下做出更好的成本或收益决策。

第三部分

审计模式的发展

审计模式是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重要问题。在审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依次出现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基础,并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

一、账项基础审计

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审计工作目的是为了促使受托责任人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做出诚实、可靠的行为,审计方式是详细审计。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是对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审计,旨在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这种审计方法就是账项基础审计方法。

二、制度基础审计

从1950年代起,以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这种审计方法重点在于了解、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环节,通常将其涉及交易和账户余额作为审计的重点,甚至进行详细审计;对于可以信赖的内部控制环节,通常将其涉及的交易和账户余额进行抽样审计,以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审计费用。这种审计方法被称作制度基础审计方法。

三、风险导向审计

1970年代以后,由于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显露缺陷,一种新的、以风险防范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逐渐兴起,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以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四、审计风险模型举例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例1:出纳修改凭证,套取现金:

固有风险:出纳的道德品质。

控制风险:内部控制,出纳管现金,会计做账。检查风险:抽查凭证的数量。问题1:选人; 问题2:出纳做账; 问题3:多检查凭证。例2:部门考核:

固有风险:员工季度打分,恶意打低分。在其它工作中也会设陷阱、不合作。控制风险:负责人应了解情况、及时制止。检查风险:检查打分底稿,及时发现问题。问题:如果恶意打低分越演越烈(劣),部门管理失控,乱了。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重点是识别与控制风险,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核心是从分析审计风险入手,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分析模型,通过定性定量分析,量化确定固有保证程度系数,并控制保证程度系数,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以保证审计质量。

五、“安然”事件对风险导向审计的冲击

美国安然(Enron)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商品和服务公司之一,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自称全球领先企业。然而,2001年12月2日,安然公司突然向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该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宗破产案。股价从90美元跌至26美分,市值由近800亿美元缩至2.68亿美元,这是怎样一个骇人的故事?

受安然破产丑闻影响,负责安然审计工作的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达信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罚款50万美元,并禁止它在5年内从事相关业务

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90年代以“安然”事件为代表的系列丑闻,让风险导向审计受到大量质疑,也由此将风险导向审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理论界把以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而将1990年代后期开始,以“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模型为基础,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称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风险评估不再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而是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从经营风险评估入手,有几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持续经营的考虑,经营失败往往带来审计失败;二是经营风险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越大,也就是管理舞弊可能性就越大;三是从经营风险中能更有效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因为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如果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上得到体现,则财务报表很有可能失真。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再是只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工具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由于审计重心转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结果主要依赖的不是审计测试,而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采用各种风险分析方法都是现代管理知识在审计中的运用,这种运用必须以行业知识为基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最大特点是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因素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将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本身的风险评价中。

第四部分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随着审计的发展,将不同的审计模式进行比较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看清不同审计模式的优缺点。科学地看待不同的审计模式,有助于改进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进而有利于促进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下面就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程序、方法及风险处理等方面一一进行比较。

一、审计程序的比较 制度基础审计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分析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是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量化分析来确定影响财务报表的重要因素和检查风险,在此基础上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一)制度基础审计是在评价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以期能够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和时间。它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整、健全,初步评价其可信赖程度,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有效,财务报表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小,财务报表就会越真实越公允越可靠。相反,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管理层凌驾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财务报表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审计人员为了取得相关证据来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就不得不扩大审计范围。

2.测试。

审计人员在调查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状况、了解掌握了相关资料后,即可以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进行复合性测试。否则,就对财务报表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发现控制缺陷以改进内部控制,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是控制测试在非财务报表审计中的主要目的。

3.评价。

在了解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完成控制测试的基础上,审计人员应该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做出评价,并通过做出的评价来分析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便以此为根据决定是否进行实质性测试以及进行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程度。

(二)风险基础审计程序在理论上虽然仍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但在具体内容上与制度基础审计有着较大的差别。

在实务中,为了使审计工作做得更细致,并关注审计重要领域,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审计计划开始时要对固有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主要通过调查、了解、分析、评价等方法执行一般规划并确认重要的审计领域,来识别重要的风险领域,确认重要的审计范围。

2.期中审计时寻找并确定控制弱点,执行初步风险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选择可靠有效益的审计查核程序。即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判断客户管理意识、控制措施及控制品质、控制程序设计本身是否严密,职责分工是否良好,如果有效,则进一步判断其可依赖程度及发生重大审计错误的可能性,并以此来确定查核方法。

3.通过实施审计获得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报告。继续整理前几步提出的问题及期后事项审核、会计报表的分析性复核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即执行全面评估,将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报告。

二、审计方法的比较

简单的说,制度基础审计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性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而风险导向审计则是通过评估内部控制测试来评估和量化控制风险。但总的来说,两种方法的步骤基本一致,只是所考虑的具体内容和目的不同。

(一)制度基础审计的基本方法。

1.文字描述。文字描述法是用文字形式简要说明被审计单位的现行内部控制,一般按照不同的环节和主要业务分别说明各个环节与业务的特征、经办人员、有关的控制措施与方法、各种业务文件、凭证表格和会计记录的编制要素与存放地点等。

2.编制系统流程图。编制系统流程图就是用图解的形式来描述各经营环节的业务处理程序,各种凭证文件的种类及其编制、处理、传递和保存。一些比较完整的系统流程图还可以显示各项业务的授权、批准、权责分工、复核等控制措施和功能。

3.填制内部控制调查表。内部控制调查表是一种预选设计的标准化询问表。它分别对被审计单位的各个经营环节或业务处理的关键控制措施提出一系列征询问题,并提供“是”、“否”、“不适用”等答案专栏。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方法。

1.审计风险评估。风险导向审计的要点和标志性工作之一是风险评估,因为它贯穿于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而且审计人员也希望通过在对已审查过的财务报表发表自己的结论之前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来维持其结论的正确性。根据审计风险模式的公式我们可以知道,固有风险审计人员不能改变它,因为它受到被审计单位行业的性质、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审计人员评价不包括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时,应通过了解内部控制的环境、控制风险、风险评估监督等来最大限度的减少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2.控制测试。控制测试是在对内部控制了解的基础上,为了确定内部控制的结构政策、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即效果的好坏)而实施的审计程序。其目的在于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来确认控制风险。控制测试的产生与内部控制结构概念的建立以及对符合性测试的认识有关。

3.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交易业务实质性测试涉及会计系统特定种类交易的处理,目的是决定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交易是否经过恰当的审批,在日记账中是否正确记录和汇总。

三、风险及处理的比较

制度基础审计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只在某几个方面考虑了风险因素,而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考虑了风险分析和控制,因此可以更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

(一)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对审计风险的考虑及其处理。

虽然制度基础审计也涉及了审计风险,但它对风险的控制属于被动式的。因为它并不直接处理风险而是更多的依赖内部控制测试,很少考虑产生风险的其他环节。所以具体来说,制度基础审计只有在抽取样本进行实质性测试时才会考虑到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但它对控制风险的评估也主要是为减少实质性测试提供依据。所以在这种模式下,审计风险的系统性评估和确定基本上不涉及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可接受检查风险等。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对审计风险的考虑及其处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风险的控制是主动式的。该模式强调了审计全过程各个环节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它以对企业环境和企业经营全方位风险分析为出发点,将大量审计基础工作放在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和评价上。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它不仅检查与会计系统有关的因素,而且还检查企业内外的各种环境因素;它不仅进行与会计事项有关的个别风险分析,而且还进行涉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分析与控制这两个风险因素在审计的每一个阶段都很重要,在计划阶段考虑接受客户的风险、委派审计人员的风险、签订审计业务的风险等;在审计实施阶段要考虑取证风险,在报告阶段要考虑报告风险,为防范审计风险建立起层层防护网。

结束语

通过对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两种审计模式的比较分析,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在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者一脉相承,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又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肯定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性,但这并不等同于对制度基础审计的简单否定。事实上,二者各有优劣。我们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情况灵活的搭配审计程序和方法,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总之,每种审计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缺点,我们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同时我们应不断的总结经验,对已有的审计模式进行改革,以不断完善审计方法,进而推进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向前发展。

第四篇:浅析科研单位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路径

浅析科研单位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路径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促进权力规范运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适用性的基础上,探索新时代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助力整体治理效能提高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治理效能

一、引言

2019年,中共中央修订印发《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新形势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提出新要求,也凸显其在不断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目的是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对于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我国对重大风险防控的日益关注,风险导向审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理论和实务中逐步显现,因而越来越受到审计职业界和学者的关注。本文结合水利科研单位的实际状况,对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路径进行初步探讨。

二、水利科研单位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意义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审计形式,经过近四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发展与深化,逐步实现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2006年,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五条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最坚实的法律依据和保障。2010年12月,国家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组织协调、审计内容、审计实施、审计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现行在用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是2019年修订印发的,强调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明确了审计边界和经济责任的内涵,为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发展阶段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必然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实现新时代经济责任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是助力水利科研单位提高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

随着中央对水利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水利科研单位的市场经济活动参与度日益提高,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对内部治理效能、资金监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内部审计常态化“经济体检”,发挥“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功不可没。鉴于经济责任审计兼具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双重监督职能,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引入经济责任审计中,更有利于水利科研单位对资金使用、工程建设以及科研成果运用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在防范重大风险的同时,能有效规范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助力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维护正常的科研秩序,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为水利科研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并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结果日益成为领导干部考核、任免、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直接关系领导干部的个人形象乃至政治生命。正是经济责任审计“审事议人”的特殊性,审计涉及面广、审计时段长、遇到的问题较为复杂,以及公众期望值高的特点,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相较于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和更低的风险容忍度。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能够更加准确、科学地判断重大风险点和风险域,具有较强的审计风险控制能力。纵观审计发展历程,此审计模式是最先进的,因此,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在有效揭露和阻止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浪费、贪污舞弊腐败等问题的基础上,更能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完整,增强工作透明度,降低和控制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效。

三、水利科研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路径探析

笔者认为,水利科研单位应用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在于全面分析内外部环境(包括内控制度)可能引起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舞弊的动机因素,恰当识别重要风险域和量化风险度,并将风险识别及量化贯穿于审计项目实施全过程,综合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PDCA循环),严控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个阶段,切实保证审计成果质量。

(一)计划阶段:审前调查与风险识别相结合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要将风险识别作为审前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识别主要立足于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层面,按照“宏观战略分析—业务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建立财务数据与单位战略风险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可能产生风险的源头对领导干部履职的重要风险域进行专业判断。一是宏观战略分析,主要通过调查、走访及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分析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与外部的经济联系,关注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外部环境,一般包括宏观政策、行业背景、法律监管环境等;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合作单位、供应商、科研成果与奖项等;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运行模式、组织机构等。这些内外部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存在潜在风险。二是业务环节分析,主要围绕宏观战略在各业务环节的具体体现和反映,聚焦被审计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轨迹和各项经济活动的廉洁风险点,一般关注发展规划、重大决策、内控制度、目标任务、考核指标、财务管理、单位文化等因素。三是剩余风险分析,剩余风险是在宏观战略和业务环节分析的基础上,检查被审计单位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控制指标体系及控制效果而得出的风险判断。基于所识别的风险确定需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制定审计工作计划,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施阶段:风险评估和分析性复核相结合水利科研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是内审部门对所属二级、三级单位或者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依据其任职期间管辖范围内贯彻执行中央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管理经济和国有资产、财务管理及防控重大经济风险等情况做出的综合评价。笔者结合水利科研单位的特点,聚焦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将其经济责任归纳为科研发展责任、管理决策责任、财务管理责任和岗位廉洁责任四部分。实施过程中要将风险评估和分析性复核相结合,努力将检查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通常情况下,审计风险评估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主要依赖于分析性复核程序,管理决策责任、岗位廉洁责任属于定性范畴。定量分析是指风险的量化,为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量化方法是建立风险指标体系,通过期望资金额、统计数加总、模拟法、决策树等方法,对风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计算不确定事项可能产生结果的范围,将科研发展责任、财务管理责任中的内容量化为数据,为控制风险提供直观的控制尺度。在实操中,风险量化取值存在一定困难,单一的风险事件可能引发多个后果,人们认知程度等主观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使得风险量化过程变得十分复杂。因此,风险量化注重综合运用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等分析工具,变一元风险评估为多元风险评估,以提高风险评估结果的可靠程度。

(三)检查阶段: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相结合长期以来,水利科研事业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侧重于查找科研经费管理、财政财务资金使用方面的违规违纪问题,较好地实现了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目标。对效益性目标,由于事业单位财务核算注重成本管理和控制,无法同利润中心一样进行收入成本控制的效益核算,该目标在审计实践中被弱化。

(四)处理阶段:结果运用和完善治理相结合审计结果得到充分恰当的运用是审计价值的具体表现。一是审计结果与干部考核任用、日常管理监督相结合。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职务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存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同时,注意总结归纳审计中发现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并将其作为干部谈心、提醒和警示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审计结果与规范内部管理、提升治理效能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虽是领导干部经济履职行为的评价,但都是依据对单位内控体系等系统分析实现的,也是对单位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次“经济体检”。通过审计问题切实整改,实现督促被审计单位健全规章、完善内控,有效提升管理治理效能的最终目的。三是审计结果与巡视巡察、执纪问责相结合。将单位历年来的审计问题和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巡察范围,考察其“经济体检”的结果和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状况;对审计中发现的涉嫌重大经济损失或违规违纪问题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严格依规依纪追责问责。

四、新时代水利科研单位应用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启示

在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水利科研单位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需循序渐进、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进。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风险意识

审计工作更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新变化,强化规律性认识,增强风险意识,提升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作为一种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方法,其具有天然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优越性,但目前水利科研单位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还不足,且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对此模式的接受度不高,其在经济责任审计领域的推广运用仍然受主观认识方面的制约。笔者认为,对此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思路观念,推广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好做法,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科研单位可先行先试,对风险导向审计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二)把握新发展阶段,增强职业素质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经济责任审计中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就是其中之一。方向目标确定后,人才是关键和决定性因素,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审计理论和实践经验,还要能够运用系统的、战略性的观点充分了解、分析单位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状况,对有可能导致风险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特别是需要具备统计、计量和信息数据模型等专业技能,对经济活动或事项的风险水平进行量化。笔者认为,水利科研单位需要配备能力强的审计队伍,专业方向从会计与审计转向水利、科研等行业宏观政策和经济管理方向,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新发展阶段经济责任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搭建云技术平台,提升审计质效

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特征是风险评估,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整体运行环境,广泛收集战略目标、风险管理、业绩考核等信息,逐步建立较为全面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针对不同风险域和风险度,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其中,信息技术和审计软件作为云技术平台的基础,依据软件模型建立与各项数据之间的处理、分析、对接。同时,加强非现场审计数据的应用。另外,采用审计软件使统计抽样的样本更具代表性、抽样风险更加可控,为风险导向审计提供技术支持。目前,水利科研单位无论是在审前调查的信息收集阶段还是在风险评估的数据处理阶段,云计算技术手段的运用还不够理想,具体问题与整体情况、单一时点与趋势分析的结合不够紧密,影响了被审计领导干部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因此,开发和推广运用云技术手段是推行风险导向经济责任审计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也是推进经济责任审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志强.从审计风险模型的改进论风险导向审计的战略调整[J].审计研究,2005(2):78-81.[2]郭郁婷,韩建军,何勇.经济责任审计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7):64-65.[3]赖梅芳.全面质量管理在水利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水利,2012(17):57-59.[4]陈小辉.风险导向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优化研究[J].会计师,2021(7):71-72.

第五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政府审计中的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社会审计中的应用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同。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可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审计风险在政府审计中也同样存在,政府审计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借鉴风险导向的理念。然而,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面临的审计风险在具体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风险导向审计在政府审计中的应用也应区别

于社会审计,在借鉴社会审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方法。

一、政府审计对风险导向理念的借鉴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评估审计风险为中心的审计模式,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实务,以此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它是在评价和分析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对所审计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预先做出职业判断,风险导向审计在关注财务信息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审计环境,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使审计人员能够主动地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效率,有针对性地控制和降低了审计风险,控制和减轻了审计人员的责任。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已有的责任机制已经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审计风险也为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重视。对政府审计而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更体现在能够依据风险确定审计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等方面。特别是,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利于审计人员全面地了解被审单位,找准审计要点,制定详尽的审计实施方案指导审计实施工作。但我们要注意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存在差异。

二、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差异比较

社会审计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意见的风险,强调审计过程的缺陷给审计主体带来的后果。这对政府审计来说,这是不够恰当的。我认为两者至少在三点上存在很大差异:

(一)审计角色不同

在我国,政府审计扮演的角色类似内部审计而非外部审计,也就是说审计风险与社会审计的中介风险不同。

政府审计是基于政府管理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政府审计的风险不仅仅是一种审计机构自身的风险。政府审计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审计活动及时发现哪些方面存在着哪些风险,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而且政府审计的工作任务是既定的,政府审计部门不可能像社会审计那样为了规避自身的风险而放弃这些业务。所以,政府审计所依赖的政府管理风险与自身的审计风险具有同一性。在面对风险时,政府审计只有在审计过程中积极地去发现和报告,让主管部门有足够的时间去应对风险,才能真正发挥政府审计在应对风险方面的作用。

(二)风险后果不同

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对待审计风险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因为不同审计主体的审计后果是不同的。社会审计遭遇风险后可能陷入失去业务和客户以及面临被索赔、被起诉的窘境。我国有关经济法规、民法通则、刑法和注册会计师法对社会审计的法律责任都有相关规定。社会审计风险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是罚款、赔偿、暂停和撤消业务、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甚至是破产关闭。而根据《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和《审计法》的规定,政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面临的后果主要是被审单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相比较而言,政府审计风险的后果较小。另外,政府审计具有强制性,被审单位对审计主体是没有选择权的,所以政府审计不存在失去客户的问题。政府审计由财政支持,对审计成本的关注度也要低于社会审计。即使产生行政诉讼或支付一定的赔偿,因为仅对审计中的失误承担责任,损失相对有限,而不会像会计师事务所那样存在破产倒闭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对待风险的态度上两者是有差异的。这造成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对审计风险关注程度上的差异。

3.社会影响不同

社会审计风险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后果。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审计风险的发生,必然会降低其可信度,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形象,还可能被起诉索赔。就被审单位而言,审计风险发生后,企业某些重大的经济事项信息必然会被披露,这就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资信度,尤其是上市公司,其股票价格必然会产生剧烈的震荡。就社会公众、广大股民而言,他们是社会审计风险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在不恰当的审计报告的误导下,可能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损。社会审计风险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但总的来看,所造成的影响是局部的、有限的,而政府审计则不同。政府审计属于政府行为,一旦风险发生,造成的后果远比社会审计严重,涉及政治、社会各个方面,影响范围更广。政府审计失察,侵犯的是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信息的知情权,会造成政府审计监督体系的局

部失效,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削弱政府的执政能力,进而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用危机。

三、政府审计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符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不足

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因为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对被审单位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确定期望审计风险。

期望审计风险的大小其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被审单位性质类型、专业领域、所在地域以及背景环境等的种种不同,造成具体的审计环境千差万别,而大部分审计人员熟悉的是审计、会计的业务,对行政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不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合理科学的衡量审计风险水平。如一些熟悉财务会计的审计干部缺乏信息技术、电子通讯等方面的知识,在对电信类的国企进行审计时就显得比较困难,而懂得信息技术的审计人员又缺乏其他方面的知识,能对各项相关业务进行综合分析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就更加缺乏。

(二)地方审计机关独立性不足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存在的一些不可量化的风险做出主观判断,因而对独立性有更高的要求。在地方上,审计机关被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视同为一般行政机关,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年初预算安排和罚没收入返还两个部分,在一些财政紧张的地方,基层审计机关有时连正常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都得不到保证,没有充足的经费保证,政府审计机关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有时审计机关为了保证占总预算经费绝大部分的预算管理资金,势必与被审单位形成某种变相的利益纽带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迁就被审单位,避重就轻,甚至互相串通,从而严重违背审计独立性原则。另外,审计人员方面,受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地方行政首长对审计人员有巨大的影响力,依法审计在许多地方没有落到实处。

(三)政府审计部门及其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与社会审计相比,政府审计在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方面明显显得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究其原因是目前的政府审计人员所承受的审计责任较轻,缺乏风险意识。《审计法》中关于“法律责任”共9条,其中有8条是写被审单位的责任,只有1条笼统地谈到了审计人员的责任。另外,审计质量的不可直观性和不可直接度量性也造成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审计人员个人收入、仕途之间缺乏明显的必然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理所当然的缺乏规避风险的主观动力,即使强行推广风险导向审计,也势必收效甚微、流于形式。

四、政府审计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从我国政府审计机关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要在政府审计中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是能否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决定性条件,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也决定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所能发挥的作用,因而是重中之重,必须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吸收的办法,打造一支符合风险导向审计要求的专业审计队伍。审计机关能否拥有一批具有相应能力的审计人员,对能否有效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起决定作用。《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关于提高审计队伍素质规划中指出,“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既熟悉审计业务,又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知识的人员占整个审计人员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为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审计机关应当以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为方针,优化审计人员配置,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激励审计人员自主提升,从社会上吸收各类专业人才。

(二)完善审计制度以保障审计独立性

要保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在经济上断绝与被审单位的联系,就必须解决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问题。对此,政府必须要制定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把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落到实处。一是对审计机关的经费实行垂直管理,这样不仅切断了同被审单位的经济联系,而且切断了与同级政府的经济联系,审计独立性明显增强;二是提高审计机关经费的优先级,使之得到地方财政的优先保障,经济落后地区地方财政实在不能完成的,由上级财政直接拨付;三是对审计机关审计经费情况定期进行行政性抽查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是地方审计机关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的联系,及时反映审计工作所需经费的情况,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必要的聘请外部人员、专家等经费。

(三)明确政府审计人员的权责范围

提高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重审计责任,然而仅仅加重责任会严重打击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主观性较强的风险导向审计而言,是得不偿失的。更好的办法是,对审计人员的权责范围进行明确,让审计人员清晰的认识到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同时做到有所担当。理性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在明确合理的权责范围下,审计人员自然会主动的履行审计职能,规避审计风险。权力方面,宏观上,应当加强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与规范化。明确界定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范围,在审计法中对经济责任审计要有明确规定,对政府审计的目标和内容要进行规范,同时明确规定必须进行政府审计的单位和项目,通过法律适当地加强审计权力。责任方面,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如果出具虚假的审计信息,给国家、社会及个人带来利益损害,就应该对此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对此可以在法律和行政制度上加以明确。只有在明确的权责范围下,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个人而言才具备其应有的意义,能够得到审计人员主动的应用。

(四)按风险级别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于战略系统观,强调对被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能够更准确、科学地判断重大风险点和风险域,从而可以依据审计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

下载浅谈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考[五篇模版]

    关于高校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考 摘要:风险导向审计是在审计人员充分了解被审单位信息的基础上,分析风险的大小,进而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一种新型审计模式。......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现状、问题及对策(汇编)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现状、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大风险和现行内控内审体制在风险防范中存在的弊端,阐述了城市商业银行开展风险导......

    审计风险

    一、内部审计概述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审计在维护秩序、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指部门或单位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律、法规、政策......

    财会前沿课程论文: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

    财会前沿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学生姓名: 许佳妮 学 号: 2004530160 专 业: 会计学 班 级: 会计专本2001班 完成日期:2......

    试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审计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风险管理 风险审计论文摘要: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随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将逐......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助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助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 国际上审计模式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账项导向审计模式、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是在账项导向审......

    分析导向审计思路五篇范文

    分析导向审计思路分析导向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一种取证模式,与原有的三种取证模式(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相比,克服了它们的共同缺陷,即从“部分→整体”收集......

    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银行内部审计中的运用(5篇范例)

    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银行内部审计中的运用【摘 要】本文在介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银行内部审计的现状 ,借鉴吸收西方国家风险导向审计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