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风险导向型审计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03:2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风险导向型审计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风险导向型审计的思考》。

第一篇: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风险导向型审计的思考

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风险导向型审计的思考

2009-8-3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已经击垮了不少知名的金融机构。究其原因,除过度投机、金融监管缺失等外部因素外,信用体系的错位乃至崩溃也直接导致次贷危机的发展蔓延。素以严格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何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基层行在防范风险上又有何启示?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内审部门在防范操作风险中,如何运用风险导向型审计方法,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风险导向型审计,风险防范,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面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诸多金融风险,使得各经营环节都蕴含着风险。从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看,薄弱环节引发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是最大的金融风险,这些重大问题和经济案件对金融体系危害严重、影响广泛,受损的不仅是有形的资产,而且使商业银行在社会公众和投资人心中的形象、声誉受到贬损,近年来发生的典型金融风险案例都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首要的任务是防范风险,尤其是基层经营行的操作风险。审计部门必须充分借鉴国际商业银行的经验,探索建立新的内部审计模式,树立风险导向型审计理念,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

一、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基本概述

1.风险导向型审计的概念。风险导向型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判断、分析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通过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状况、程度采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审计人员加强对高风险点的实质性测试,将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达到降低检查风险、节约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同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独立、客观的鉴证与咨询活动。

2.风险导向型审计的特点。风险导向型审计的主要特点是合理地扬弃了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无利害关系假设”,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判断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是实事求是地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操作层是否诚信、是否存有舞弊造假的驱动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微观、中观乃至宏观),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

3.风险导向型中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的区别。一是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以内部控制为核心,对风险的评估主要依赖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而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常常流于形式;而风险导向型审计不仅通过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还结合固有风险等其他因素综合考虑,通过对企业环境、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发现潜在的风险点、风险源、风险域。二是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根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及符合性评估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风险导向型审计则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影响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种内、外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不仅重视与内部控制系统直接相关因素,而且重视各种环境因素。

二、商业银行应用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必要性

1.巨大的业务量需要风险导向审计。目前,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具有业务量大、金额大、资金往来频繁等特点,而审计资源的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在信息系统条件下,详查法虽然可行,但显然不具有经济性、科学性。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够科学地解决业务数据海量的的问题,以全面评估风险为基础,对风险高的业务与内容加大审计力度,将审计资源按风险控制更合理地进行分配与使用,加大对风险高的业务与内容的审计力度,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2.操作风险的特性需要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根据《巴塞尔薪资本协议》,操作风险是指内部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相比,操作风险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风险的内生性;二是复杂性和隐蔽性;三是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性;四是关联性。这些特性与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审计特长决定了防范操作风险需要风险导向型审计。

3.操作风险防范的及时性需要运用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是以“风险”为核心的理念与方法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从其账户管理系统、信贷管理系统等采集大量电子审计数据,充分了解被审银行的资产质量、负债状况、结算业务操作及其内部控制等方面情况,进行有效分析、风险评估,及时找出当前业务管理、操作突出的风险点与风险域,按风险高低程度、紧急性等因素排出次序,确定审计重点,做到“有的放失”,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实施审计的。

4.有效防范管理层舞弊需要风险导向审计。近年来发生的比较典型的金融风险案例证实商业银行光有内部控制是不够的,尤其是当管理层、操作层共同参与舞弊时内部控制制度就流于形式了,若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就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不能发现由其它因素而导致的舞弊行为。而风险导向型审计从内外环境及内部控制等更广泛的审计范围把握被审计银行的风险,便于发现管理层、操作层舞弊以及两者串通舞弊等行为。

三、风险导向型审计在防范操作风险中的组织实施

以合规性审计和风险排查为基础,以严重违规行为和案件的防范为重点,以风险的内部控制为核心,根据被审计对象的风险程度排序结果,配置审计资源,制订审计项目计划。审计的主要内容围绕着控制环境、风险识别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交流反馈、监督评价纠正等内部控制“五要素”展开。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规模大、地域分布广、分支机构众多、内部控制基础不牢固、潜在操作风险较高的情况。为此,对基层行风险导向型审计步骤应如下进行。

1.内部控制环境的调查。应以评价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环境框架作为审计的切入点,通过对内部控制环境的调查和各项业务流程的审查,测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揭露问题、堵塞漏洞,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防范经营风险。

2.评价对信贷风险控制的状况。在信贷资产质量方面,从对客户的准入控制、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四环节入手,评价对信贷风险控制的状况,主要审计贷款企业资料的真实性,内部操作流程和审贷行为的合规性;审查贷款担保手续即第二还款来源的真实合法、足值、有效性;审查贷后管理措施、效率和效果,着重检查对隐患、风险的揭示和提出防范、化解资产风险的建议情况。

3.进行会计精力的..审计。在会计业务审计方面,要重点对会计业务的政策、制度、流程和金库管理、银企对帐、柜员卡管理、印押机证管理、内部帐务管理、重要岗位人员管理等方面情况进行审计,确保会计内部控制制度覆盖所有风险点和实现帐帐、账据、账款、账实、账表、内外账“六相符”。

4.审计对信息系统和金融创新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从目前目前现状来看,信息系统和金融创新业务的内部控制相对较弱,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建设滞后,容易成为新的风险点,应重点审查是否建立了制度制约与机器制约的控制体系,即提高了通过技术手段防范操作风险的能力,计算机操作系统能够支持各类管理信息的适时、准确生成,做到系统的可验证性。业务操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在计算机系统中“留痕”,为业务操作复核和稽查提供基础,可实现实时监控和集中远程监控,使得能够通过数据链接,运用预警软件及分析性复核,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清除。

5.要加强对“关注类”人员排查工作情况的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要依靠人,案件的发生也是人所为的,因此要审查基层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开展关注类人员排查工作的情况。主要检查内容包括基层行有无建立相应的各级管理者、员工行为失范监察制度,严格记录了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工作人员八小时内外的行为,就这些工作人员的有无经商、买卖股票、彩票等行为建立内部报告制度,分析其工作表现、生活习性、经济往来、家庭情况以及社会往来情况。审查对排查出来的行为失范员工进行教育记录,对发现有涉黄、涉赌、涉毒以及未报告的股票买卖和经商办企业等行为的人员采取的检查、调整措施。审查对排查工作责任追究情况,对确有问题而排查工作马虎酿成案件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四、风险导向型审计在防范操作风险运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1.强化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看,主要体现在监督职能上。如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为目的,则难以从全局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难以从制度上纠正审计发现的问题。为使风险导向审计顺利开展,首先,内部审计的职能应从监督职能为主转为以评价服务职能为主,不能仅局限于查错防弊和保护资产,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存在的各种风险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明确内部审计职能重点,无疑会推动风险导向审计这一先进模式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领域的运作与实施。其次,建立积极的、正确的风险导向审计理念。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主要是指在全面理解被审计部门风险的前提下,识别出固有审计风险,并进一步评价被审计对象对这些固有风险的控制措施,而被审计部门控制不足或无效部分则会形成剩余风险,针对剩余风险,审计师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从而将其降至可接受水平。第三,审计实务中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内审人员不仅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价,而且要对产生审计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价,还需要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风险导向审计不能取代制度导向审计,风险导向虽然代表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应用价值较大,但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必须正确认识和运用;同时,操作风险的产生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时分不开的,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仍然是基础,即制度导向审计仍是根本,也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

2.编制审计方案的审计内容时要以风险导向为重点。内部审计活动总的目标是“评价并帮助改进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系统”,具体审计活动要围绕更为具体的风险管理目标进行。由此,在研究制定方案之前,关键是要确定审计监督的目标。风险导向审计不像其他审计模式过早地侧重于控制活动的环节,而是以审计部门的目标为起点,通过确认、衡量风险,确定其重要性,以确定如何控制管理风险。因此,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内审人员应着重以审计目标为起点,注意评估被审计对象的风险点,从分析被审计对象业务易产生的问题入手,通过风险的导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一步一步的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最终确定相关审计程序。

3.注意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及其相互配合。风险导向型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应有系统、综合运用审计方法的能力。在审计的期初,应侧重分析法,分析可能产生风险的各种因素;在实质性测试阶段,则主要运用查账的方法;在审计终结阶段,更多运用的是比较法、归纳法等。风险导向审计并未完全抛弃传统审计的方法,仍需要大量运用分析性复核、抽样审计等传统审计手段。

4.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通信技术、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系统软件等在商业银行得到广泛应用,需要大力推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审计。通过开发专门针对操作风险防范的审计软件,建立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非现场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以更有效地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5.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由于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以及金融工具、管理方法不断更新,这一方面要求审计人员要对各类业务的风险进行识别、检测、度量,必须掌握更多与之相关的金融、数理统计、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强化控制风险和指导管理的意识,准确掌握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内涵,才能有效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同时,按照全面的内控理论,内审人员不再是内部控制的唯一责任主体,被审计对象所有成员都对内部控制负有相应的责任,必须同步提高被审计单位人员的风险意识,以便能够主动与内审人员共同查找主要风险点和控制薄弱环节等方面,制定有效的业务风险点控制措施。

第二篇: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内容摘要:此次美国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有极大的影响,美国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使中国金融机构对这部分资产的投资遭受了损失,外汇储备资产价值也因此受到了不利影响,带来诸如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合作伙伴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等商业银行风险。在这样的状况下,我国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应对的措施有:扩大低风险信贷,降低高风险信贷;加强信贷资产管理,防范信用和流动性风险;谨慎发展住房贷款证券化;商业银行开发和培育人力资源,塑造企业文化;商业银行要提高危机的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等,内外兼治,从根本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国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危机风险防范措施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本次金融危机的原因

此次美国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原因可以归纳为:一是贷款机构放弃信贷原则使次贷质量先天不足。高达1-3万亿美元的次级贷款主要由游离于存款体系以外的专业按揭贷款公司发起,其先天风险被节节攀升的房价所掩盖。二是投资银行高杠杆率操作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放大了风险。投资银行一方面从事高风险的证券业务,另一方面则运用高得惊人的平均3O倍资本杠杆。杠杆的顺周期效应使风险在市场景气时被忽视,而在市场向下时却被放大。三是一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未能对减缓危机起到稳定器的作用,不能有效识别新业务带来的新型风险、对结构化金融产品的风险识别和计量能力较弱、应对压力状态的测试与预案准备不足、忽视表外风险的管理等。四是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本身存在缺陷。对衍生产品估值过度依赖于模型本身的假设,依此进行定价的产品在系统性风险面前往往会产生估值不确定性。五是外部评级机构对证券化金融工具评级存在严重问题。外部评级机构对金融工具评级仅依赖历史数据、压力测试不足、对金融工具评级缺乏主动性、信息掌握不充分等导致其不能有效揭示基础资产风险,助长了投资者的非审慎投资。六是政府监管缺位:其一,对不同业务监管标准不一致,部分监管领域出现空白,使监管体系与金融发展不相适应,无法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其二,美国没有一个联邦机构可以实现对全部金融市场整体风险状况进行监控和预警,使美国政府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

(二)本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美国金融资产价格的下跌,使中国金融机构对这部分资产的投资遭受了损失,外汇储备资产价值也因此受到了不利影响。不过,大多数损失应该是账面损失,需计提坏账准备,因而需要防范因为账面损失带来的挤提等信心不足情况的发生。二是次贷危机所导致的美国经济下降、国内需求萎缩,对中国向外出口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2008年1—7月份中国的出口增速已经明显下降,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增长同比只增长了9.9%,美国市场出口占比也下降了0.2%。如果美国经济及欧洲经济进一步陷入衰退,这一不利的影响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会使中国出口变得更加困难,对实体经济产生更大的冲击。三是资金层面的影响,金融体系危机必然会使资金供应紧张,跨国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可能收缩投资以应对美国国内的资金需求,这就可能使一部分资金从中国外流。而这种影响对中国来说不完全是不利的,到目前为止,海外资金仍有流人中国获取人民币升值和人民币利差的动机,部分资金因为美国金融危机而流出,缓解了资金流人的压力,进而缓解了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这是有利的一面。另外,资金如果因为某个特发事件而集中流出,将会对中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造成冲击,因而需要在政策上防患于未然,避免这种连锁性的冲击。四是心理冲击连锁反应。美国大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破产和重组虽然是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延伸性危机,但是它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要远远大于美国房价下跌、资产价格缩水等不利的影响。美国各大投行的破产使人们产生了全球金融陷入危机的错觉,不仅引发抛售资产的风潮,造成全球金融市场暴跌的联动效应,还使国内包括海外投资于我国的很多投资抉择往后推移,这不仅造成金融市场的萧条,还使实体经济受到不利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带来的商业银行风险

(一)利率、汇率变化带来的市场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银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币债券投资损失和潜在风险,尽管中国银行业持有与危机相关的各类资产总量是有限的且提取了一定的拨备,但是现在这些产品的潜在风险,仍可能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显露,商业银行固定收益类产品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较高,在利率和汇率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值变化比较剧烈。同时全球也进入了低利率时期,银行外币债券投资的市场风险控制面临新的压力

(二)合作伙伴风险

在银行业的改革与开放进程中,我国引入了30多家外资战略投资者,包括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瑞士联合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国际银行业巨头。它们的参与对于中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与上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外资战略

投资者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其中部分外资战略投资者因自身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开始减持或出售其所持有的中资银行股份。

(三)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投资资产价值下降导致银行流动性风险。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破产的负面影响正蔓延至中国金融机构。如招商银行率先披露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第二,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银行将进行更多的拨备并加强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金的成本;在未来利率下调的预期下,将可能缩小银行的利差;资本市场的大幅下跌导致银行理财产品、代理业务等中间业务和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缓慢。

(四)信用风险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已处于调整期,住房价格下行的压力很大,并且,房地产业未能进入国家2009年2月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其发展趋势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房贷业务表现出的“高收益、低风险”特征使商业银行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内在动力并不强,而收益水平相对于股市缺乏竞争力也使资产证券化产品遭受投资者冷遇。房贷违约风险基本聚集在银行体系内,如果房价出现向下逆转的趋势,这些积累在商业银行的风险就会集中爆发出来。

三、金融危机下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政策建议

(一)扩大低风险信贷,降低高风险信贷

金融危机爆发后,信用危机和信贷危机往往也随之产生。对商业银行来说,首先需要加紧回收高债务杠杆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发贷款,其次需要恢复对健康的工商企业贷款。房地产市场调整是全球普遍现象,国内房价近年涨幅过大,存在调整要求,导致银行风险累积。银监会和各商业银行宜采取措施,加大开发商贷款监管力度。只有合理房价基础上形成的供需两旺房地产市场,才能既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又无泡沫,不危害金融稳定。

(二)加强信贷资产管理,防范信用和流动性风险

首先,在商业银行内部应努力制订和实践新的信贷管理办法,把风险管理贯穿于信贷审批与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并覆盖所有业务部门。在贷前应积极遴选优良客户,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在贷中应科学决策,为贷款审批提供科学指导,从审批上控制风险在贷后应及时掌握客户资产、负债、盈亏状况及发展趋势,跟踪监测,针对其潜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保全措施,从监测上化解风险。同时要建立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充分发挥客户经理的日常走访作用。特别是在授权、授信、审批、经营、展期、担保、抵押、核销、检测、考核、贷后跟踪等方面修订、完善、补充相关制度,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其次,要真正做好

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除了商业银行自身努力外,还有赖于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一是要改善目前商业银行的社会经营环境,弥补我国信用制度的缺位,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培植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二要加强同业间的合作,联手防范信贷风险;三要加强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杜绝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情况,保证司法在信贷风险防范中强有力的援助作用。

(三)谨慎发展住房贷款证券化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商业银行把自己所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住房抵押贷款汇集重组为抵押贷款群组,由证券化机构以现金方式购入,经过担保或信用增级后以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无法否认资产证券化对于风险分散的积极作用,要看到此类金融创新为风险管理提供了风险对冲、分散化的工具和手段。但并没有最终消灭风险,只是改变了风险的配置结构,从经济金融体系的整体角度看,风险依然存在,并且有可能通过抵押贷款等方式又回到银行。因此,盲目推进住房贷款证券化是不合适的。如果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仓促建立类似美国住房贷款式的二级市场,一旦发生偿付危机将会造成比次贷危机更加危险的局面,这是需要认真防范的。

(四)商业银行开发和培育人力资源,塑造企业文化

构建科学的任免机制,改变我国的经理人员聘用、考核与激励和约束手段的行政化现状,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独立的、客观公正的经理阶层的评价体系。此外,加快外部支持环境建设,包括:加强金融法律建设,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准许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一定限度内的综合经营,规范中央银行监管行为和监管重点,转变行政领导管理方式为以市场为基础的董事会聘任制,真正发挥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引进和加强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保证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

(五)加强法制建设,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

我国应针对在金融制度、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业务以及金融技术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起前瞻性的法规体系,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在进行宽泛性总体框架设计的前提下,重点对金融发展的目标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法律约束.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我国政府必须对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和经营进行合理有效的法律约束及监管,同时应对国内商业银行进行适度保护,以避免金融业开放对国内金融体系造成过度冲击。

(六)建立全社会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大体系

在转变职能过程中,政府要力促银企关系由过去的资金供给型向互惠互利型转变。政

府还要处理好经济改革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地方政府一定要在鼓励兼并、规范破产过程中,严格按中央文件精神操作,杜绝各种形式的逃废银行债权现象发生作为银行也要积极支持企业的改革、改制、改组工作,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尽力盘活一块存量资产为了有效地促使地方政府支持防范金融风险,还应当建立防范金融风险的政府目标责任制,把金融风险的防范直接与地方党政领导的政绩挂钩,形成以政府为龙头,银行为核心,企业为基础,其它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防范体系,以有效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高 琦 杨 铭 陈高峰,《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分析与防范》,财税金融,2009年11期上

2.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编,《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07 》,出版日期:2007年11月

3.余芳东,《多因素支撑美国经济复苏》,国际经济,出版日期:2008年08月11日

4.高析,《世界经济复苏尚需假以时日》,经世导刊,2009年08月12日

5.陈华

赵俊燕,《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产权导刊, 2008年11月

第三篇: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现状、问题及对策

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现状、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大风险和现行内控内审体制在风险防范中存在的弊端,阐述了城市商业银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对如何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风险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学的一个全新概念,它使审计人员从被动地应付风险转变为主动地控制和降低风险,在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又有针对性的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并减轻了审计人员的责任,从而为现代审计开拓了新的思路。

引言

所谓的风险导向审计是在帐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判断被审单位的风险所在及其风险程度,把审计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的审计领域,针对不同领域因素的状况、程度,取相应的审计策略,加强对高风险的实质性测试,将内部审计的剩余风险降低到最低水平。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克服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缺乏全面性分析而导致审计风险的缺点,对风险的评估更加准确、科学,能更准确地判断重大风险点和风险领域,从而依据审计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与效果。

一、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现状

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金融改革的产物。它承担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重担,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成为银行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灵活的经营模式与针对性的服务,有力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城市商业银行在加强内部控制、加大内审力度方面下功夫,各种大案要案及违规违纪行为大幅下降,内审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益。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审计模式从组织结构看主要有分散型和集中型两种,其中以分散型为主,缺乏专业性、独立性及权威性;从审计方式看主要有现场审计方式和非现场审计方式,其中非现场审计的重要性得不到体现,缺乏科技含量和专业水平。整体上呈以下三个特性:

⑴重事后监督而非事前控制。目前商业银行的审计方式主要通过查帐来核查是否有违章、违规、违纪及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重在事后监督而非事前控制。风险防范未成为审计的核心,审计工作未能从单纯的发现问题、查出问题转移到防范风险上来。

⑵重事后复核而忽视风险稽核。商业银行事后复核的稽核水平和层次较低,成本高而难于达到最高决策和管理层的期望和要求,内审工作未能集中在最高决策和管理层关注的区域和业务。

⑶重部门稽核而忽视过程稽核。城市商业银行的审计未形成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注重整个业务过程的审计。按照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求,审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检查整个业务过程,对其内部控制做出评价以达到防范风险的效果。

二、城市商业银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可以看出,城市商业银行目前还没有充分重视和利用内部审计在风险控制和为银行增加价值方面的功能,内部审计还是以查错纠弊的真实性审计和对照制度检查的合规性审计为主,与风险导向审计为主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甚至还没有在意识上引入风险导向审计这个概念。造成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间短,在内审方面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仍然处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原始内审工作阶段;

二、城市商业银行受地区性限制,没有一个系统的行业归口管理部门。各城商行各自为政,缺乏横向联合和与其它商业银行的沟通联系,内审工作大多闭门造车,对国际、国内先进的审计工作理念和经验缺乏起码的敏感性,对新生事物反映较为缓慢;

三、城市商业银行由原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来,当时大多是安排社会青年就业,虽然经过近几年的“换血、造血”,人员素质仍然没有根本提高。特别是内审方面,严重匮乏专业水平高和操作技能强的审计人才。导致开拓新的审计业务缺乏人员支持;

四、城市商业银行底子薄,历史包袱重,竞争实力处于弱势,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刚刚走出生存困境,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作重点仍然在做大规模、增强实力方面。因而,在内审方面无力投入,必要的内审硬件设施上较其它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

三、城市商业银行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从十年前深圳等地试点第一批城市商业银行以来,经过艰辛的努力,全国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虽然逐步走出了困境。但是,随着国内金融领域改革的深化及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生存竞争日益白热化。而在内部管理上,尤其在风险控制上,城市商业银行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突出问题:一是公司治理严重滞后,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按现行体制,城市商业银行为地方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财政是最大的股东,在经营体制上仍然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司治理,在贷款的发放上、资产的处置上容易造成风险;二是金融创新意识薄弱,隐藏较大的竞争风险。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性商业银行,在经营上普遍存在过分依赖当地政府的现象。特别是在组织存款上,地方财政资金仍是影响城市商业银行存款规模和结构的重大性因素。许多城商行积极充当“政府银行”的角色,而忽略了“市民银行”的角色,在金融创新上不探讨、不学习、不投入,金融产品单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造成大量客户流失。如大部分城商行至今没有自身的透支卡,没有开设网上银行,没有统一的客户咨询系统。因此,面对外资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银行的“挖墙角”式竞争,不仅难有“还手之力”,甚至缺乏“招架之功”;三是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财务风险日益突出。城市商业银行成立时留下大量坏帐,且最初几年大都亏损严重,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由于资产质量差,造成资本补充受限严重,各地城商行的增资扩股工作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沉重的财务包袱使城市商业银行步履维艰,经营风险进一步突出;四是资产规模小,结构单一,规模风险直接制约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充分意识到规模风险对自身生存、发展的制约作用,纷纷在合并、重组上做文章,力图通过横向联合,壮大规模。然而改革重组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地方保护主义势力强大,合并重组之路困难重重,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重组都以失败告终,解决规模风险问题的良方难觅。

如何解决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上面临的各种问题,充分应对国家金融改革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不可回避的问题。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是认识和处理经营风险及舞弊风险,防范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目前主要应从净化银行经营的社会环境和强化内部管理与控制来进行,在此工作中,风险导向审计应发挥应有的积极的作用。

(一)加强风险导向审计与公司治理的联系,促进风险控制体制的完善。

内部审计本质上属于控制和监督的范畴,但由于其目标定位于银行价值最大化,其职责更是属于内部组织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内部审计就与公司治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良好运作的重要保证,城商行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时,应督促高级管理层完善内审机构、强化内审职能、建立清晰有效的内审报告机制和垂直独立的内审体系。具体表现为:内部审计机构应

由董事会直接管理,薪酬不参与经营班子的考核,内审结果直接向董事会报告,以确保内审工作的超脱性和纯洁性;董事会应设立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有权对重大经营问题提出质询等等。

(二)强化内部审计对风险的监控职能

银行的风险管理离不开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又是通过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职能来维护的。为此,城市商业银行要树立风险审计的理念,增强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评估职能。通过对银行管理行为、资产风险的分析和评估,在全面把握被审计主体风险状况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和频率,集中力量对高风险领域进行控制和管理,促进银行提高管理水平。另外,内部审计还要对新政策、新程序、新系统在风险控制方面的应用进行评估,以确保它们在内部控制系统内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积极转变观念,逐步实现合规性审计为主的内审模式向风险导向审计和合规性审计并重的审计理念上转变。

城市商业银行应把内部审计切入点逐步前移,由原来的事后审计,变为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审计,将内部审计渗透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事中、事前审计可以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现问题,利用审计掌握的内外部信息,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城市商业银行内审在新的内审风险管理规范中应不断树立科学的内审理念,其中包括服务理念。内审职能不应仅仅是监督和评价,其更深层次的职能应该是为银行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因此,内审部门和人员要切实为领导决策和管理服务,为被审单位强化内控、改进工作服务,实现审计职能由监督型向监管服务型的转变,在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实现审计监督与服务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内部审计向增值型转变。

(四)加大投入,实现审计手段电子化,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城市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电子化运用范围应随着商业银行电子化、网络化发展进一步扩大。首先,要在业务处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中设置审计接口,并建立包括有关金融法律法规、行业发展状况,市场信息的数据资料库,使审计人员在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时,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审计线索。其次,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确定标准内控的模型,并经常调整、完善,以提高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效率及其准确性。第三,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性测试,提高分析的速度和准确性,扩展分析的范围。第四,运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抽样,避免人工抽样检查的不足,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第五,打造完整的审计信息系统,推进风险导向审计与非现场审计有机结合,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银行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及现状评析》

[2]《风险导向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3]《基于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稽核模式研究》

第四篇: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预防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预防

宁波银行苏州分行 陆玲玲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绝对导致腐败”,这句名言意味着当权力缺乏约束时就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中,无论是高管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拥有较大的权力和权力异化的便利,从而导致商业银行职务犯罪频发、高发。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先生曾在一次报告中指出,在金融案件中职务犯罪的比率高达80%。商业银行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营货币和信用的企业,其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商业银行职务犯罪表面造成的只是银行财产的损失、国家资产的流失,但深层次会损害金融信用,甚至引发信用危机。

预防职务犯罪是一个历史性、全球性的话题,但在全球金融危机阴影笼罩下的今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更是显得迫切和重要。由次贷危机演变成的金融危机,从2007年爆发至今历时四年多,由此产生的剧烈震荡影响我国经济的各个层面。在这次危机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银行业,主要表现在:我国银行业经营亏损面增加、资产质量下降、股权结构发生变化、潜在风险增加。此次金融危机也给我国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银行风险除了来自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也来自于由于操作不当或者越权操作等引起的操作风险,其中就包括由职务犯罪引发的风险。目前中美经济都出现了程度不同但又明显的经济回暖现象,世界经济开始步入“后危机时代”。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期,预防职务 1 犯罪做得是否到位,会使商业银行要么走向深渊,要么在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稳步前进。所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预防职务犯罪任重而道远。

一、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定义及特点

(一)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概念

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是职务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因而商业银行职务犯罪首先具有职务犯罪的基本特征。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对工作不负责、不履行职责,致使国家、集体以及人民的利益遭受损失,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的总称。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它是社会中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在商业银行中领导拥有较高的权力,普通员工拥有较大的权限,因此商业银行职务犯罪又有着和其他行业职务犯罪不一样的特性,即广泛性和高风险性。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是商业银行中掌握权利的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中的便利、职务上的权限,在资金运作或管理中贪污受贿、挪用资金、侵占他人财产、进行钱权交易等违法活动,或者玩忽职守、放弃职责、进行其他渎职活动,致使国家资产流失、社会公众利益遭受损失,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

(二)当前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特点

1、高管人员犯罪率居高不下,基层人员犯罪率有所上升 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位高权重,往往掌握着银行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大权,他们拥有独断专行、为所欲为的便利。近年来 商业银行中不断有高层人员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非法侵占而落马。王雪冰(原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行长)、朱小华(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前董事长兼总经理)、刘金宝(原中银香港总裁)等都集中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在商业银行的一些基层单位及部门中,如:采购、人事、基建、营业、财务、风险等,很多员工都是直接与钱打交道,有很大的操作权限,当面对巨大诱惑不能把持时,违规操作产生腐败。如中国银行大连分行营业部员工翟昌平利用职务之便挪用银行资金600万美元用于赌博和挥霍。

2、商业银行职务犯罪行为的巨大危害性

一方面,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涉案金额动辄就是几百万、几千万以上,而且犯罪分子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将犯罪所得用于个人和家庭的高消费、娱乐活动,甚至是赌博、嫖娼等非法活动,致使违法所得无法收回,给银行、国家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是负债经营的,主要资金来自于公众存款。商业银行职务犯罪一经曝光,公众就会对银行产生不信任感,由此就会产生信用危机、挤兑等现象,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3、商业银行职务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

以往,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更多地发生在五六十多岁,即将退休的员工或干部身上。对这些人来讲,“权力不用,过期作废”,所以,很多人思想发生了偏差,在即将离开自己的岗位时利用职权伺机大捞一把。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加大了对准退休人员的查处力度。随后,一些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的人员职务犯罪的比率不断攀升,这些人员风华正茂,雄心勃勃,利用职务之便以钱 换权、大肆贪污受贿。现在,一些二十多岁的年轻员工,刚刚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由于受到外面物质世界的各种诱惑,心理不平衡,开始无视国家法纪、滥用职权、贪污受贿,以满足一己私欲。

二、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成因分析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等各方面的影响。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原因应该是多种多样,也是因人而异的。本文从心理学、经济学以及制度三个方面探讨商业银行职务犯罪形成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心理学分析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对人的需要进行研究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的起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与自我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客观存在的,并会受到人的社会角色、文化、伦理等的影响,在某个时点有不一样的表现。在现代社会,人们发现通过金钱能满足自己的很多需求,从而很多人看到了金钱的巨大威力,也对金钱产生了欲罢不能的强烈渴望。在银行工作的员工有很多机会接触高官富豪,可能会对他们奢华的物质生活产生羡慕,同时又时刻都面对着金钱唾手可得的巨大的诱惑,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发生偏离。

另外,人性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即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去规范人们的行为。当人们追求需求的满足,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其理性往往是有限的。一旦缺乏法律、道德、制度的规范,就有可能成为滋生职务犯罪的主观动因。

(二)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经济学分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提出了犯罪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理论,他认为:当一个人从事违法犯罪行为的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及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此人便会从事违法犯罪行为。因此,一些人犯罪不在于他们的基本动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而在于他们的利益同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这里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

首先,对于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来讲,手中拥有一定的权力或权限,加之对权力的各种约束力度不大、存在漏洞,所以商业银行职务犯罪投入的直接成本较低,甚至为零。其次,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机会成本与犯罪人员的学历、收入、年龄、发展相关,成正比关系。而商业银行工作人员与其他行业人员相比在学历、能力方面水平都比较高,所以商业银行职务犯罪人员的机会成本比较高。最后,惩罚成本是一种预期成本,与犯罪行为败露的几率和接受惩罚的损失有关。对于商业银行职务犯罪人员来讲,在犯罪的时候就存有侥幸心理,认为事情败露的几率不大或者为零,从而自认为不存在惩罚成本。综上所述,商业银行职务犯罪人员的犯罪成本很低,但是其收益却极大,一般涉案金额高达几百、几千万,甚至上亿,从而使很多人铤而走险,走上职务犯罪道路。

对商业银行职务犯罪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另一个视角就是权力寻租。当某种社会资源越稀缺,就越容易产生寻租的可能。资金是经济社会的稀缺资源,而商业银行拥有对资金的配臵权,商 业银行的从业人员集操作权、监督权于一身,在利益的诱惑下,为他人提供便利,收受好处。

(三)商业银行职务犯罪的制度分析

1、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一些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意识比较薄弱,管理松弛。在业务监督方面偏重于常规检查,而忽视了对重要岗位、重要环节的合规监管及风险控制,甚至存在违规操作信贷业务等漏洞,导致职务犯罪的发生。而一些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的银行,执行不严,形同虚设,上下级、员工之间缺乏相互监督的制约体系,使犯罪分子有机可趁。

2、用人机制不完善

近几年,商业银行快速发展,许多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大量开立分支行,抢占地盘。在扩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很多商业银行在招人过程中重才缺德、重业务表现轻思想素质,致使一些政治素质差、立场不坚定的人混进了商业银行的队伍,为商业银行职务犯罪埋下隐患。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干部选拔机制还未做到真正的公正、公开、公平,在人才选拔方面也未建立起科学的考核制度,致使一些道德素质差、法律意识淡薄的人进入领导岗位,为其进行职务犯罪提供了可趁之机。

三、商业银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建议

(一)防患未然,教育先行

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预防职务犯罪最坚固的堤坝。同时也要强化 法规法纪教育,增强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做到警钟常鸣。首先,商业银行应该重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各级领导定期与下属员工进行谈话,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其次,商业银行通过举办各种培训课程,给员工灌输反腐倡廉的思想。培训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观看有关职务犯罪的录像、学习真人案例、写读书报告。为提高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将参加课程并且获得学分作为对员工进行考核的一项标准。

(二)信息透明,加大监督

商业银行应该定期公布自己的财务报表,对内部重大事项进行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在全社会开展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和监督自觉,让普通群众成为商业银行最直接的监督者。权力机关应该增强对商业银行监督的主动性,定期或不定期对商业银行进行抽查和审计,及时发现问题,预防犯罪。同时可以开设举报平台,接受来自群众的举报。舆论媒体如电视、网络、报纸等应该遵守媒体人的职业道德,不畏强权报道真实事件,利用自身的职业敏感度挖掘深度和广度,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各方力量共同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汇聚成一股合力,可以有效制止职务犯罪的发生。

(三)完善机制,加强内控

商业银行首先应该健全组织结构,完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商业银行应该引入高级管理者,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两权分离。董事会要相对独立,并且对股东会负责。监事会不能只是摆设,而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其次,商业银行应该对重要部门和主要环节加强监督,提高合规意识。如对重要岗位、敏感部门设定 最长任职年限,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实行轮岗制度,完善对银行的重要凭证和物件的保管制度,健全授信审批制度。第三,商业银行内部的监察部门应该发挥其作用,对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排查。深入了解员工的日常行为,将员工参与社会借贷、对外进行担保、频繁出入高档娱乐场所等行为纳入严格管理。并且与在日常工作中与公司、运营、风险、人力等部门联合起来对员工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最后,在商业银行内部实行360度监督。即所有人都会受到来自于上司、同事、下属还有客户的监督,设立举报信箱和网络举报平台,时刻提醒员工处于一个巨大的监视网下,使员工自觉远离职务犯罪。

(四)公平选拔,科学考核

商业银行在人才选拔上一定要“以人为本,任人唯贤”,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即使在业务迅速扩张,人才异常紧缺的情形下也要把好用人关,即选拔的人才必须同时具备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不符合标准的人员拒绝录用,尤其是因违规违纪被其他商业银行开除的人员一律不得录用。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流程,让所有具备资格的人在公开、公平的基础上竞争,择优录用。在晋升人员的时候,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公开竞聘,民主评议。有关人员在任职前应该进行公示,建立相关平台接受其他员工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在任职期间推行试用期制度,在试用期结束后接受其上司、同事、下属等的无记名投票,体现群众意志。

第五篇: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思考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差距较大。面对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商业银行亟需研究提高风险管理有效性。为此,本文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杆,借鉴经验、寻找差距,并就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效性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银行监管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当前,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已经形成较为齐备的体系,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差距较大。面对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我国商业银行亟需研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有效性。为此,本文以国际先进银行为标杆,借鉴经验、寻找差距,并就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效性问题略谈拙见。

一、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国际权威杂志对全球银行的排名,经常被作为衡量银行先进性的重要指标,如英国杂志《银行家》(Banker)每年排出的世界前1000名大银行名单。通过对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的归纳,可以发现如下经验:

(一)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

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始终伴随着风险。花旗银行前董事长瑞斯顿将银行视为基于风险处理能力而盈利的组织,从本质上讲,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就是在可控的风险内获得最大利润。国际先进银行通常都有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认为应当积极、主动去管理风险,并通过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的来获取收益,而非消极、简单地回避面临的风险。1992年,瑞典因房地产信贷风险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危机结束后全国仅剩下4家商业银行。之后,瑞典银行业积极寻找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的方法,提高对房地产贷款操作风险的防范能力。

(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论文发表www.xiexiebang.com银行制度的核心,其优劣成败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由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实践可知,金融外部监管无论如何有效,也无法取代商业银行自身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后者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根本保障。国际先进银行一般都有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决策机构和保证其相关制度落实的银行企业文化,其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既有明确的委托一代理关系,又存在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防范内部人控制的风险,降低代理成本,同时又保证了银行经营运作的高效和效益,实现对管理者的约束与激励,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股东和相关利益者的权益。

(三)重视合规风险管理。

20世纪90年代,全球银行业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风险事件说明,不遵守法律和规章的经营最终会损害银行的长远利益。合规风险管理日益受到国际先进银行重视:明晰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合规职责,确保合规部门的独立性,并给予足够的资源支持。同时,强调合规并不只是专业合规人员的责任,而是银行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与每位员工相关,应从高层做起并成为银行文化的一部分。如德意志银行在全球分支机构设立独立的合规部门,强调合规与业务的协调发展,通过合规文化建设使全体员工认识到合规的重要性,应努力发现问题、揭示风险,而不是掩饰问题、遮盖风险。

(四)先进科学的风险管理流程。

国际先进银行都有一整套先进科学的风险管理流一般包括风险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监测、风险应对和控制等全过程,把银行不同客户种类(如公司、零售、金融机构等)的不同性质业务(如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等)所产生的不同类型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都统一纳入有效地风险管理范围。同时,通过流程的规范从根本上改变银行基层组织的认识,树立起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五)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

国际先进银行的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风险管理技术趋于计量化、模型化和IT化。重视采用最新的IT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运用大量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从而实现风险信息在全球范围的收集、传导和整理。既体现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特征,也使风险管理决策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行为。如1997年,摩根大通银行联合美国银行、瑞士银行等国际先进银行率先推出了信用风险计量法(CreditMetrics),从证券组合、贷款组合的角度全方位衡量信用风险,同时还可以计量信用资产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外部监管力量的加强,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日益重视,陆续引入了授信管理、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并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风险管理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下载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风险导向型审计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实行风险导向型审计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