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 最高检 公安部 司法部 社区矫正工作执行办法(试行)

时间:2019-05-13 03:5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高法 最高检 公安部 司法部 社区矫正工作执行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高法 最高检 公安部 司法部 社区矫正工作执行办法(试行)》。

第一篇:最高法 最高检 公安部 司法部 社区矫正工作执行办法(试行)

社区矫正工作执行办法

【本文作者: 阅览次数:74 上传人:帮教科 上传日期:2010-6-9 17:39:07 】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社区矫正工作执行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社区矫正执法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臵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第三条 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下列5种罪犯:

(一)被判处管制。

(二)被宣告缓刑。

(三)被暂予监外执行,其中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

(四)被裁定假释。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适用社区矫正。

第四条 社区矫正的任务是:

(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刑罚正确实施;

(二)采取多种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和法制教育、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使其成为守法公民;

(三)对社区服刑人员在就学、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帮助,促使其顺利适应社会生活。第五条 社区矫正遵循对社区服刑人员惩罚、教育和帮助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社区矫正工作组织机构、队伍及其职责

第六条 社区矫正工作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分工负责,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七条 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应当成立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参加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本辖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是省、设区的市、县(市、区)设立的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矫正办,设在本级司法行政部门)是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省、设区的市、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

第八条 乡镇(街道)应当设立由司法所、公安派出所以及相关单位参加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指导本辖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由司法所承担。

第九条 各级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方针政策;

(二)审议批准社区矫正发展规划、工作计划;

(三)定期听取社区矫正工作汇报,协调处理重大问题;

(四)监督、检查成员单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督促成员单位依法履行职责。

第十条 人民法院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严格准确地适用刑事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依法充分适用非监禁刑罚和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

(二)对社区服刑人员需要减刑,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的,依法作出裁定、决定。

(三)对被告人可能适用社区矫正的刑事案件,委托司法行政机关开展审前社会调查。

(四)对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进行相关教育,并责令其按时到司法所报到。

(五)及时将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送达县级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并抄送人民检察院。

(六)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情况进行回访。

(七)其他依法应当承担的职责。

第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法律监督,依法维护社区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预防和打击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进行。

第十二条 公安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与司法行政机关共同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接收宣告和解除社区矫正宣告。

(二)依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迁居、会客、请假等进行审批,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

(三)对违反社区矫正规定的社区服刑人员,根据司法行政机关的建议,依法采取训诫、治安处罚、提请收监执行等措施;对脱离监管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追逃。

(四)对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五)其他依法应当承担的职责。第十三条 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二)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

(三)接受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的委托对被告人、罪犯进行审前社会调查。

(四)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1、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日常的教育、矫正、管理,组织开展各种活动;

2、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和权限划分实施奖惩;

3、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4、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教育矫正;

5、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考察;

6、定期向区(县)矫正办报告工作情况,报送相关信息;

7、需要完成的社区矫正其他工作。

(五)其他依法应当承担的职责。

第十四条 监狱管理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法适用暂予监外执行措施;对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收监执行。

(二)对符合假释条件的罪犯,及时提请人民法院裁定假释。

(三)及时将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送达县级公安机关和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并抄送人民检察院。

(四)其他依法应当承担的职责。

第十五条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包括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及其司法所、区(县)级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所的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

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及其司法所、区(县)级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社区矫正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

社会工作者是指政府公开招聘或者接受政府委托的社团组织派遣的,协助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专职人员。社会工作者应当在司法所领导下,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工作职责。

社会志愿者是指热心社区矫正工作,有一定政策法律水平和专业知识,经司法行政部门登记,自愿无偿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社会志愿者应当在司法所指导下,按照志愿者服务相关规定从事社区矫正工作。

第三章 社区矫正的决定

第十六条 对拟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被告人,人民法院应当在判决前,委托该被告人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其进行社会调查,并将社会调查报告作为是否对被告人适用社区矫正的重要依据。

对拟提请假释的罪犯,监狱、看守所应当在提请法院裁定前,委托该被告人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其进行社会调查,并将社会调查报告作为是否提请假释的重要依据,一并提交人民法院。第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社会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或罪犯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和社区的表现情况。

(二)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或罪犯所在社区群众和单位职工的意见。

(三)受害人及其近亲属的意见。

(四)其他相关情况。

第十八条 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或罪犯被看守所或监狱羁押的,还应当由看守所或监狱负责调查其在羁押中的表现情况,一并提交人民法院。

第十九条 人民法院经过初步审理拟对被告人适用社区矫正的,或者监狱、看守所根据考核结果拟对罪犯提请假释的,应当及时向被告人、罪犯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发出委托调查函,并附起诉书副本或生效判决书,同时将委托调查函抄送人民检察院。

第二十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委托调查函后,应当及时通知该被告人或罪犯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乡镇(街道)司法所进行调查。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配合调查工作。

第二十一条 乡镇(街道)司法所应当指派2名以上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向村(居)委会、有关单位、家庭、学校等进行调查。经乡镇(街道)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集体研究后,提出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或罪犯是否适合在社区服刑的意见,形成书面报告,报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审核。

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须认真审阅调查报告,对有关疑点问题须进一步调查核实。报告审定后,经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人批准后,提交委托社会调查的人民法院或监狱、看守所。

全部社会调查工作须在三周内完成。

第二十二条 人民法院收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社会调查报告后,应及时审阅,并在开庭审理过程中宣读。必要时应通知调查人员出庭接受询问。

诉讼参与人对社会调查报告提出质疑的,由法庭审查并决定是否进行复核。人民法院认为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核实的,可以要求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补充提供材料。

人民法院自发出委托调查函至收到社会调查报告的期间,不计入案件审理期限。

第二十三条 对拟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监狱、看守所应当在征求罪犯家属及其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社区矫正执行机关的意见后,分别报省级监狱管理机关和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

第二十四条 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和罪犯作出适用社区矫正的判决后,应当对其进行教育,令其作出接受社区矫正的书面保证,并责令其按时到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

第二十五条 监狱、看守所对于被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刑满释放后需要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在其出监所前,应当对其进行教育,令其作出接受社区矫正的书面保证,并责令其按时到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第四章 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

第二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由其户籍地司法所接收管理。

户籍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司法所接收管理,户籍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

第二十七条 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应当及时将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送达社区服刑人员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第二十八条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送达的社区服刑人员的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后,应当及时查验并登记备案。

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齐备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3日内移送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所,并将送达回执寄回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法律文书不齐备或者有误的,在3日内通知人民法院、监狱和看守所补齐或更正。

第二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报到时,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已送达司法所的,司法所应当予以登记,宣告执行社区矫正,告知权利、义务。

社区服刑人员报到时,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未送达司法所的,司法所应当先行登记,待有关法律文书和材料送达后再完成前款规定的其他工作。

第三十条 社区服刑人员未在规定期限内报到的,司法所应当责令其立即报到。

社区服刑人员去向不明的,司法所应当立即查找。查无下落的,司法所应当及时通知公安机关进行查找。

第五章 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教育和帮助

第三十一条 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三)定期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四)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五)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向司法所申请,并经公安派出所批准;

(六)接受司法所组织的思想、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

(七)有劳动能力的,必须参加司法所组织的社会公益劳动;

(八)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

第三十二条 被宣告缓刑或者被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定期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向司法所申请,并经公安派出所批准。

(五)接受司法所组织的思想、文化或职业技术教育。

(六)有劳动能力的,必须参加司法所组织的社会公益劳动。

(七)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还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八)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三十三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

(二)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三)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居住区域的,应当向司法所申请,并经公安派出所批准。

(四)进行治疗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司法所认为需要公安机关批准的,出具审核意见后,报公安派出所批准。

(五)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三十四条 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三)不得组织或者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结社活动;

(四)不得出版、制作、发行书籍、音像制品;

(五)不得接受采访、发表演说;

(六)不得在境内外发表有损国家荣誉、利益或者其他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言论;

(七)不得担任国家机关职务;

(八)不得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领导职务;

(九)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第三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的活动范围是户籍地(经常居住地)设区的市的城区、县(市)。

社区服刑人员有就业、经商、就学、就医、探亲等正当理由需要离开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应当向司法所申请,并经公安派出所批准。

社区服刑人员返回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并销假。

第三十六条 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离开户籍地(经常居住地)不满6个月的,由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司法所管理,暂住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社区服刑人员经批准离开户籍地(经常居住地)6个月以上、未导致经常居住地变更的,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委托暂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管理。

第三十七条 社区服刑人员因迁居变更户籍地(经常居住地)的,经迁出地司法所审核、公安派出所批准后,由迁出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迁入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移交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由迁入地司法所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报到后,司法所应当确定一名司法所工作人员负责对其实施矫正。

司法所工作人员可以与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组成矫正工作小组,制定和落实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各项矫正和帮扶措施。

第三十九条 司法所工作人员应当全面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悔罪表现、家庭及社会关系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其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和措施,并根据矫正情况适时调整。

对于受到奖励或行政惩戒的社区服刑人员,可以在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情况下,分别从宽、从严实施监督管理措施。第四十条 司法所工作人员应当定期走访社区服刑人员的家庭、单位和村(居)委会,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现实表现等情况。

第四十一条 司法所应当采用培训、讲座、参观、参加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文化、法制、道德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

司法所应当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个别教育。第四十二条 司法所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定期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需要心理治疗的社区服刑人员,对其进行心理矫正。

第四十三条 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前,司法所工作人员应当对其进行社会发展形势教育、就业政策教育以及遵纪守法教育等。

第四十四条 司法所应当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加强法制教育、文化教育、责任教育和亲情教育。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其完成义务教育。

第四十五条 司法所应当按照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社区服刑人员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

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一般为每月8小时至16小时。

第四十六条 司法所应当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性活动,鼓励社区服刑人员参加非营利性机构、社团的服务活动。

第四十七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有关部门对就业困难和生活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相应帮助。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和协调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有关社会团体、社区服刑人员亲属、社会志愿者等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教育和帮助。

第六章 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

第四十八条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对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遵纪守法、学习劳动等方面的日常考核奖惩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分级监督管理和奖励、惩处的依据。

第四十九条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考核从司法所接收之日起开始。

因年老、精神病、身体残缺而生活不能自理以及患严重疾病的社区服刑人员,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可以不参加考核。

第五十条 司法所负责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考核,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批准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奖惩。

第五十一条 社区矫正奖励是指减刑。

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如果认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

缓刑的社区服刑人员,一般不适用减刑。如果在缓刑考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并相应缩减其缓刑考验期限。

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除有特殊情形,一般不得减刑,其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暂予监外执行期间有立功或者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

第五十二条 “确有悔改表现”是指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方面情形:

(一)认罪服法;

(二)认真遵守社区矫正各项规定,接受教育改造;

(三)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

(四)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完成劳动任务。

第五十三条 “立功表现”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检举、揭发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二)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三)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四)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

(五)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突出贡献的。

第五十四条 “重大立功表现”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一)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二)检举揭发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五)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六)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

第五十五条 对于符合减刑条件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应当提出减刑建议,并附相关材料,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批准后,报请人民法院审核裁定。同时,告知县级公安机关相关情况。

第五十六条 社区矫正惩处是指警告,记过,治安管理处罚,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

第五十七条 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社区矫正监督管理规定,视情节严重,司法所可以给予警告、记过处分。

被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被连续三次警告或两次记过处分,司法所应当提出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建议,并附相关材料,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批准后,移送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理。

第五十八条 被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被连续三次警告或两次记过处分,司法所应当提出撤销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的建议,并附相关材料,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批准后,向人民法院或监狱、看守所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同时,告知县级公安机关相关情况。

人民法院或监狱、看守所裁定、决定撤销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将社区服刑人员送交监狱、看守所收监执行。

第五十九条 社区服刑人员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公安部门、司法行政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社区矫正的终止

第六十条 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其社区矫正期限为所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实际期限。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其社区矫正期限为缓刑考验期或者假释考验期。

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其社区矫正期限为在监外实际执行的期间。

第六十一条 被管制、缓刑、假释、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应当在矫正期满前30日内开展终止社区矫正考核鉴定。司法所应当告知社区服刑人员本人作出书面总结,司法所出具相关鉴定材料,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

第六十二条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被决定收监执行的,司法所应当根据其在社区矫正期间的表现出具书面鉴定材料,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后,交收监执行机关。

第六十三条 社区矫正期满当日,司法所应当向社区服刑人员送达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并会同公安民警公开宣告解除社区矫正。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将解除社区矫正通知书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第六十四条 被刑事拘留、逮捕的社区服刑人员被生效判决认定为有罪并决定执行监禁刑罚的,原社区矫正终止执行。

第六十五条 社区服刑人员死亡的,司法所应当及时报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并附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通知原作出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机关,并通知人民检察院。

第八章 社区矫正信息及档案管理工作

第六十六条 社区矫正工作所需的各种文书、档案,按照司法部统一制定的样式执行。

第六十七条 各级矫正办应当根据司法部司法行政基层工作网上管理平台的建设进程和相关要求,完成社区矫正相关信息、数据的录入工作。

第六十八条 社区服刑人员解除矫正或迁出后,其个人档案由区(县)矫正办统一保管。

第六十九条 各级矫正办应当认真、及时完成社区矫正统计和分析、信息报送等工作。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七十条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按规定履行职责导致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的,对直接责任人应依法给予行政纪律处分。

第七十一条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实施社区矫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相关部门给予行政纪律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利用职务之便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玩忽职守造成失职、渎职;故意妨碍社区矫正工作正常进行。

第十章 附 则

第七十二条 本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共同负责解释。

第七十三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定稿]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监狱管理局:

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实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一件大事。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抓好贯彻落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实施办法》的重要意义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是司法行政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社区矫正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讲话、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发[2011]11号)和中办发

[2011]25号、中办发[2011]30号等文件都明确要求,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加强对包括社区矫正人员在内的特殊人群管理,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实施办法》的出台,对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规范对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教育和帮扶,提高矫正质量,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把中央关于特殊人群管理服务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十分重要。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是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需要。刑法修正案

(八)规定,对判处管制、缓刑、假释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执行体制、执行程序、矫正措施、法律监督等主要内容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是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实施社区矫正的制度保障和工作规范。做好《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对统一全国社区矫正执法、统一社区矫正工作流程,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是提高矫正质量,进一步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被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人数在逐月上升,亟需全国统一的制度规范。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对于积极应对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完善矫正措施,提高矫正质量,实现监管持续安全稳定,充分发挥非监禁刑罚功能,打击和惩罚犯罪,教育改造罪犯,具有重要意义。

二、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抓好《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

全面贯彻落实《实施办法》,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开展,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切实承担起社区矫正执行职责。《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矫正人员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这是对近九年来的试点试行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进一步明确赋予司法行政机关加强特殊人群管理的新的重要职责。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履行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职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以贯彻落实《实施办法》为契机,加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保障机制。承担社区矫正执行职责,县、乡是关键。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特别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适用前调查评估、接收、进入特定场所、外出、变更居住地审批,承担办理对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警告、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提出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建议、提出减刑建议等重点执法事项。司法所作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要组织好社区矫正依法开始宣告和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及时考核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监督管理、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指导社区矫正小组开展工作;对期满解除社区矫正的,要做好与安置帮教的工作衔接。要充分发挥贴近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总结和推广多年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实施办法》的规定,进一步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

要规范社区矫正执法程序,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实施办法》对交付接收、监督管理、处罚收监、解除矫正等社区矫正执法环节进行了统一规范。要按照

规定程序,认真组织对社区矫正人员报到后的社区矫正宣告和矫正期满时的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体现社区矫正刑罚执行严肃性。要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审批,严格审批程序,认真审查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外出申请理由,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对批准外出的,及时核实有关情况,防止社区矫正人员外出期间违法犯罪。要加强居住地变更审批管理,认真核实变更理由,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对新居住地是否具备监管条件进行审查,确保居住地变更后社区矫正措施的连续性。对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人员,要体现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的强制性,按照《实施办法》规定,做到执法严格、办理及时、证据充足、事实清楚、程序完备、适用法律适当、文书材料规范。

要全面落实社区矫正任务,进一步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依法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是社区矫正工作三项基本任务。对社区矫正人员依法实施严格监督管理,是刑罚执行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实施办法》的要求,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在规定时限内报到、日常活动定期报告、重要情况随时报告等制度的落实,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要定时走访社区矫正人员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所居住社区,及时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表现;要根据个案特点,科学制定矫正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适时调整矫正措施,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依照《实施办法》的规定,创新监督管理措施,推广运用信息化核查等手段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确保监督管理措施及时有效。要切实发挥教育帮助的重要作用,利用管理教育服务中心、中途之家等载体,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矫正其违法犯罪心理;要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区服务,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修复与社区的关系;要注重针对社区矫正人员个人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实施个案矫正,增强教育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实际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单位组织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措施,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要重视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工作,按照《实施办法》规定,研究把握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帮扶工作的规律,积极采用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矫正措施,使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新成效。

要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要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主动加强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密切工作衔接。对拟适用社区矫正进行社会调查评估的,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做出真实、客观、准确的调查评估意见并提交委托机关;要按照规定程序及时规范办理通报、告知、抄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等部门的有关事项;办理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撤销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案件,要与公安、监狱等部门协作配合,确保收监执行的裁定、决定得到及时执行;要自觉接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严格执法,廉洁执法,不断提高社区矫正执法能力和水平。要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司法行政机关要指导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并广泛动员村(居)委会等社区组织以及包括社区矫正人员家庭在内的社会力量协助做好社区矫正工作。要重视发挥矫正小组的作用,与基层组织、社区矫正人员亲属、监护人、保证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提高矫正质量,使社区矫正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实现刑罚执行与社会管理服务的有机结合,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要重视抓好社区矫正监管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全国社区矫正人员已经超过40万人,社区矫正监管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应对挑战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准备,按照《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要加强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依法慎重做好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确保非监禁刑罚的准确应用。要加强社区矫正人员接收衔接和监管措施的落实,避免发生漏管、脱管;要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排查,对排查出的重点问题、重点人员,要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和措施,责任到人;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发现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司法行政机关要及时组织追查;要与公安机关等部门建立反应迅速、协调联动的处置机制,提高应急防范能力,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三、加强对贯彻落实《实施办法》的组织领导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从全面实施国家法律、切实维护法制权威、有效惩治预防犯罪、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组织贯彻落实好《实施办法》。各省(区、市)司法厅(局)党委(组)要以此为契机,主动向党委政府专题汇报,把社区矫正实施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对实施中的重要情况及时通报,重大问题及时解决,搞好相关政策制定,做好工作安排部署,抓好任务的全面落实,促进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全面提高。要结合本地实际,专题研 究,专门部署,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方案,细化措施,明确责任。要注重抓好《实施办法》的专题培训。今年4月,司法部将举办社区矫正工作培训班;各省(区、市)司法厅(局)要组织办好相应层次的业务培训班,切实提高社区矫正管理和执法水平。要加强对《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突出实效。要做好《实施办法》与本地制度规定的统一、衔接,已经出台的制度规定与《实施办法》有冲突的,要做相应的调整或修改,确保《实施办法》的各项规定内容得到贯彻落实。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实施办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为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认真研究解决贯彻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增强实施效果,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深入开展。

各地执行情况要及时报部。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第三篇:关于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进一步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通知

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实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司法行政工作的一件大事。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抓好贯彻落实。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实施办法》的重要意义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是司法行政机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社区矫正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关讲话、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发[2011]11号)和中办发[2011]25号、中办发[2011]30号等文件都明确要求,要建立和完善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加强对包括社区矫正人员在内的特殊人群管理,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实施办法》的出台,对司法行政机关依法规范对社区矫正人员监督管理、教育和帮扶,提高矫正质量,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把中央关于特殊人群管理服务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十分重要。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是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需要。刑法修正案

(八)规定,对判处管制、缓刑、假释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执行体制、执行程序、矫正措施、法律监督等主要内容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是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实施社区矫正的制度保障和工作规范。做好《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对统一全国社区矫正执法、统一社区矫正工作流程,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贯彻落实《实施办法》是提高矫正质量,进一步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深入发展的需要。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被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人数在逐月上升,亟需全国统一的制度规范。贯彻落实《实施办法》对于积极应对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完善矫正措施,提高矫正质量,实现监管持续安全稳定,充分发挥非监禁刑罚功能,打击和惩罚犯罪,教育改造罪犯,具有重要意义。

二、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抓好《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

全面贯彻落实《实施办法》,促进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开展,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切实承担起社区矫正执行职责。《实施办法》明确规定了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矫正人员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这是对近九年来的试点试行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进一步明确赋予司法行政机关加强特殊人群管理的新的重要职责。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履行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职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以贯彻落实《实施办法》为契机,加强社区矫正机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保障机制。承担社区矫正执行职责,县、乡是关键。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特别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适用前调查评估、接收、进入特定场所、外出、变更居住地审批,承担办理对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警告、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提出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建议、提出减刑建议等重点执法事项。司法所作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要组织好社区矫正依法开始宣告和依法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及时考核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监督管理、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等情况,指导社区矫正小组开展工作;对期满解除社区矫正的,要做好与安置帮教的工作衔接。要充分发挥贴近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总结和推广多年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实施办法》的规定,进一步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

要规范社区矫正执法程序,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实施办法》对交付接收、监督管理、处罚收监、解除矫正等社区矫正执法环节进行了统一规范。要按照规定程序,认真组织对社区矫正人员报到后的社区矫正宣告和矫正期满时的解除社区矫正宣告,体现社区矫正刑罚执行严肃性。要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审批,严格审批程序,认真审查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外出申请理由,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对批准外出的,及时核实有关情况,防止社区矫正人员外出期间违法犯罪。要加强居住地变更审批管理,认真核实变更理由,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对新居住地是否具备监管条件进行审查,确保居住地变更后社区矫正措施的连续性。对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人员,要体现社区矫正刑罚执行的强制性,按照《实施办法》规定,做到执法严格、办理及时、证据充足、事实清楚、程序完备、适用法律适当、文书材料规范。

要全面落实社区矫正任务,进一步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依法进行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帮困扶助是社区矫正工作三项基本任务。对社区矫正人员依法实施严格监督管理,是刑罚执行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实施办法》的要求,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在规定时限内报到、日常活动定期报告、重要情况随时报告等制度的落实,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要定时走访社区矫正人员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所居住社区,及时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表现;要根据个案特点,科学制定矫正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适时调整矫正措施,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要依照《实施办法》的规定,创新监督管理措施,推广运用信息化核查等手段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确保监督管理措施及时有效。要切实发挥教育帮助的重要作用,利用管理教育服务中心、中途之家等载体,对社区矫正人员开展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矫正其违法犯罪心理;要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区服务,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修复与社区的关系;要注重针对社区矫正人员个人的心理状态、行为特点,实施个案矫正,增强教育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实际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单位组织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措施,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要重视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工作,按照《实施办法》规定,研究把握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帮扶工作的规律,积极采用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矫正措施,使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新成效。

要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要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主动加强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密切工作衔接。对拟适用社区矫正进行社会调查评估的,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做出真实、客观、准确的调查评估意见并提交委托机关;要按照规定程序及时规范办理通报、告知、抄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等部门的有关事项;办理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撤销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案件,要与公安、监狱等部门协作配合,确保收监执行的裁定、决定得到及时执行;要自觉接受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严格执法,廉洁执法,不断提高社区矫正执法能力和水平。要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司法行政机关要指导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并广泛动员村(居)委会等社区组织以及包括社区矫正人员家庭在内的社会力量协助做好社区矫正工作。要重视发挥矫正小组的作用,与基层组织、社区矫正人员亲属、监护人、保证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提高矫正质量,使社区矫正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实现刑罚执行与社会管理服务的有机结合,取得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要重视抓好社区矫正监管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全国社区矫正人员已经超过40万人,社区矫正监管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应对挑战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积极准备,按照《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工作。要加强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依法慎重做好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调查评估,确保非监禁刑罚的准确应用。要加强社区矫正人员接收衔接和监管措施的落实,避免发生漏管、脱管;要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排查,对排查出的重点问题、重点人员,要制定针对性的方案和措施,责任到人;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发现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司法行政机关要及时组织追查;要与公安机关等部门建立反应迅速、协调联动的处置机制,提高应急防范能力,预防和减少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三、加强对贯彻落实《实施办法》的组织领导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从全面实施国家法律、切实维护法制权威、有效惩治预防犯罪、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组织贯彻落实好《实施办法》。各省(区、市)司法厅(局)党委(组)要以此为契机,主动向党委政府专题汇报,把社区矫正实施与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对实施中的重要情况及时通报,重大问题及时解决,搞好相关政策制定,做好工作安排部署,抓好任务的全面落实,促进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全面提高。要结合本地实际,专题研 究,专门部署,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方案,细化措施,明确责任。要注重抓好《实施办法》的专题培训。今年4月,司法部将举办社区矫正工作培训班;各省(区、市)司法厅(局)要组织办好相应层次的业务培训班,切实提高社区矫正管理和执法水平。要加强对《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工作的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突出实效。要做好《实施办法》与本地制度规定的统一、衔接,已经出台的制度规定与《实施办法》有冲突的,要做相应的调整或修改,确保《实施办法》的各项规定内容得到贯彻落实。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实施办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为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认真研究解决贯彻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增强实施效果,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深入开展。

各地执行情况要及时报部。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第四篇:2015年以后最高检、最高法、中国法学会、司法部、课题申报题目

2015年以后最高检、最高法、中国法学会、司法部、课题申报题目

2015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参考选题..............................................................2 2016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参考选题..............................................................3 2017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参考选题..............................................................4 2016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题目..........................................................................5 2016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指南目录..............................................................6 2017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指南目录..............................................................8 中国法学会2015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指南...........................................................................10 中国法学会2016部级法学研究课题选题指南...................................................................13

2015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参考选题

(一)重大课题(2个)

1.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与检察工作模式的转型

2.检察机关对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

(二)重点课题(8个)

1.省以下地方人民检察院人事管理改革问题研究

2.不同层级检察院的功能地位与权限划分

3.检察院内部各层级权限优化配置

4.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与检察权的分离

5.检察官遴选和惩戒机制研究

6.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侦诉关系

7.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诉审关系

8.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与职务犯罪侦查模式转型

(三)一般课题(15个)

1.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公开制度

2.信息技术条件下检察技术和检察业务深度融合研究

3.检察官工作业绩评价与晋升机制

4.建立健全检察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

5.职务犯罪线索管理

6.职务犯罪案件捕前介入侦查

7.以审判为中心与刑事案件繁简分流

8.直接言辞原则的落实与公诉质量提升

9.保障刑事案件证人出庭对策

10.检察机关办理境外追赃追逃案件机制

11.申诉案件律师代理制度探索

12.行政强制措施检察监督的内容与界限

13.环境犯罪和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检察监督问题

14.办理冤错案件中的渎职侵权犯罪问题

15.贪污、贿赂犯罪量刑标准2016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参考选题(一)重大课题(2项)1.“十三五”时期检察政策研究

2.检察改革实施效果评价实证研究(二)重点课题(12项)1.“十三五”时期行政检察工作发展

2.检察权与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关系研究 3.跨行政区划检察院设立模式研究

4.省以下检察院财物统一管理改革研究 5.检察机关内设机构设置的规律与原则 6.现金管理制度改革与职务犯罪遏制 7.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检察职能发挥

8.“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指控体系构建

9.检察官入额标准与程序研究10.检察官惩戒委员会制度研究

11.检察官职业保障研究

12.大数据在检察工作中的运用及风险防范(三)一般课题(19项)1.司法责任制与检察一体化2.司法责任制背景下的检察官业绩评价体系研究

3.检察委员会与办案责任制关系研究 4.上下级检察院办案指导关系研究

5.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办案组织构建6.职务犯罪案件指定管辖实证研究

7.延长侦查羁押期限问题研究8.“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刑事诉讼证据审查

9.“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举证质证方式改革 10.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一体化研究 11.强制医疗检察监督研究

12.行政强制措施检察监督研究13.刑罚交付执行监督研究 14.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诉前程序研究 15.检察官权力清单分级、分类研究 16.检察辅助人员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17.检察官、检察官助理职权关系研究 18.检察机关保障律师执业权利研究 19.基层检察室的设置与职能研究

2017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参考选题

(一)重大课题(3项)1.完善检察监督体系研究

2.监察委员会与人民检察院办案衔接机制研究 3.以证据为核心的刑事指控体系构建

(二)重点课题(11项)

1.以抗诉为中心的刑事审判监督格局构建 2.侦查监督的创新完善

3.多元化诉讼体系下的公诉模式

4.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实证研究与立法完善

5.检察机关开展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实证研究

6.检察官员额退出机制研究

7.地方各级检察机关内设机构改革研究 8.刑事案件中电子证据的审查判断

9.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实体与程序问题研究 10.大数据运用与检察工作创新

11.检察机关参与构建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社会化防治体系研究

(三)一般课题(22项)

1.地方各级检察院权力清单研究 2.员额内检察官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3.检察官对司法辅助人员考核奖惩建议权研究 4.检察机关司法行政人员管理改革研究 5.三类检察人员转任条件研究 6.检察机关指导性案例实证研究

7.重大检察监督事项“案件化”办理模式探索 8.新型检律关系构建

9.公安派出所刑事侦查活动监督机制研究 10.强制性侦查手段的检察监督

11.重大案件侦查终结前讯问合法性核查制度构建 12.被告人认罪认罚自愿性保障制度体系研究 13.办理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的难点及对策 14.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环节补充侦查制度研究 15.起诉标准与定罪标准关系研究 16.无罪判决案件中的公诉质量评价

17.刑事申诉案件异地审查工作机制研究 18.财产刑执行检察监督机制完善 19.公益诉讼法律关系研究

20.民事执行活动检察监督研究

21.行政执法与行政检察衔接平台构建 22.民事赔偿谅解情节对死刑适用的影响

最高人民法院2016司法研究重大课题题目 司法政策类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司法服务与保障问题研究

2.我国海洋维权司法对策研究

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相关司法对策研究

4.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战略研究

5.人民法院接受人大监督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司法制度类

6.法院制度的发展轨迹与未来方向——从人民法院近七十年历史的角度分析

7.省级统管改革背景下人民法院的管理体制研究

8.人民法院审判组织运行机制研究

9.法官会议制度与统一法律适用关系研究

10.立案登记制改革背景下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的研究

11.审判权与法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的关系研究

12.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

13.人民法院内设机构改革研究 14.法官培养机制问题研究

15.法官惩戒委员会与法院纪检监察制度的衔接研究

16.建设智慧型法院问题研究

司法实务类

17.诉调对接问题研究

18.跨行政区划法院案件管辖制度研究

19.滥用诉权问题的规制研究

20.刑事庭审实质化问题研究

21.刑事申诉案件诉讼化改造问题研究

22.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

23.网络信息保护与网络犯罪问题研究

24.行政协议案件审理中的疑难问题研究

25.“僵尸企业”破产法律问题研究

26.金融创新审判实务问题研究

27.电子商务信用体系构建的司法问题研究

2016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指南目录

一、重点课题

1.“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法律问题研究

2.中国传统法律渊源变迁研究

3.宪法实施监督机构研究

4.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5.历次刑法修正案评估

6.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研究

7.我国民法典编纂中的难点问题研究

8.中国反垄断法实施本土化问题研究

9.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法律问题研究

10.环境损害评估与责任追究制度研究 二、一般课题

11.中国传统法律解释方法研究

12.法律原则的司法适用研究 13.反腐败立法研究

14.网络空间与法治秩序研究 15.社会组织立法问题研究 16.第三方立法评估制度研究

17.核能利用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18.新媒体时代法治宣传创新研究

19.近代中外交往中国际准则的运用研究 20.修改后的《立法法》实施问题研究 21.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研究 22.部门法中的宪法问题研究

23.行政行为的概念转换与制度重构研究 24.行政组织法律制度研究 25.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研究 26.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研究 27.公益诉讼研究

28.转基因食品风险防控法律规制研究 29.失独家庭的权利救济问题研究 30.量刑规范化研究 31.刑罚改革研究

32.正当防卫条款的司法适用研究 33.家庭暴力犯罪预防研究

34.境外追逃追赃的国际司法合作研究 35.行贿犯罪的立法完善问题研究

36.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 37.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研究 38.审判权与执行权分离体制研究 39.军事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40.电子证据有关问题研究 41.刑事速裁程序构建研究

42.实现担保物权非讼执行程序研究 43.督促与诉讼之程序转换制度研究 44.知识产权保护有关法律问题研究 45.我国婚姻法实施中的新问题研究

46.人身损害赔偿新型疑难问题研究 47.抵押权预告登记效力研究 48.融资租赁登记问题研究 49.破产重整制度研究

50.营商自由与商事主体制度研究 51.保险免责条款法律规制研究 52.证券市场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53.城镇化背景下农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问题研究 54.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研究

55.汽车租赁市场经营秩序法律问题研究 56.政府补贴的法律规制研究

57.网络安全国际合作法律问题研究

58.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冲突的协调和调整研究 59.国际海底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研究 60.环境风险预防制度构建研究

2017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指南目录

一、重点课题

1.民法典合同法编纂问题与建议 2.优化司法机关职权配置研究 3.最高法院统一法律适用研究

4.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宪法问题研究 5.行政公益诉讼研究

6.社区矫正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7.《律师法》修改研究

8.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9.互联网理财监管法律问题研究

10.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宗旨的环境法调整范围问题研究 一般课题 11.法治文化在依法治国中的功能研究 12.党内法规的功能与作用 13.地方的司法改革研究 14.法官员额制的运行实施研究 15.人工智能发展中的科技伦理与法律规制 16.司法认知偏差及其纠正机制研究 17.民族地区乡村法治研究 18.乡贤组织在基层社会矛盾化解中的有效性和规范化建

设研究 19.唐代明代职官考核制度研究 20.清末民国财政法制史研究 21.新中国刑事政策和刑事立法变迁史研究 22.全面深化改革与宪法修改 23.地方立法权研究 24.我国学龄前儿童受教育权法律保障研究 25.政府权责边界问题研究 26.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立法研究 27.行政权力委托问题研究 28.行政案件跨区域集中管辖与行政审判体制改革研究 29.行政诉讼一并审理民事争议研究 30.行政协议理论与审判实务问题研究 31.规范性文件一并审查制度研究 32.刑事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33.防范和打击新型网络犯罪问题研究 34.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刑事责任认定与犯罪预防机

制研究 35.毒品滥用防控戒治体系研究 36.新形势下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权研究 37.深化监狱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38.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 39.刑事案件证人出庭问题研究 40.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护 41.论民事诉讼法中法律审与事实审的界分 42.民事诉讼中法官庭外调查研究 43.我国法院副卷制度改革的实证研究 44.公证工作改革发展问题研究 45.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研究 46.中国民法施行法立法问题研究 47.中国遗产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48.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内容与风险防范 49.数据的法律保护研究 50.中国商事通则立法研究 51.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中的信用风险防范 52.商个人制度完善的重大理论与立法问题研究 53.股东平等原则理念下的类别股制度探讨 54.互联网市场限制竞争行为法律规则研究 55.事权与支出责任的法治化研究 56.非税收入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57.《劳动法》修改研究 58.退休金给付法律保障研究 59.外国人服务与管理法律问题研究 60.国有企业境外投资中的资产流失防范机制研究 61.“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法律制度研究 62.中美域外取证的法律冲突与博弈 63.英国“脱欧”对中英双边法律制度的影响研究 64.地下水污染法律问题研究 65.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中国法学会2015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指南

已立项题目公示:https://www.xiexiebang.com/Column/Column_View.aspx?ColumnID=895&InfoID=17302 重大课题(3项,每项20万元)司法规律研究

2.制定完善生态补偿、生态损害评估法律制度研究 3.我国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法律问题研究 重点课题(10项,每项12万元)1.行政组织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 2.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行为研究 3.完善网络社会管理立法研究 4.社会信用体系立法研究

5.强化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的内部流程控制研究 6.完善我国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研究

7.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

8.建立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专业职务序列研究(自选课题中择优确定2项)三、一般课题(70项,每项6万元)1.法典化问题研究

2.立法权的规范制约体系研究 3.《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研究 4.信息自由与国家安全保障研究

5.香港特别行政区落实基本法问题研究 6.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团问题研究

7.政府投资领域权力内部配置模式改革相关问题研究 8.行政处罚法律制度完善研究 9.《行政复议法》修改完善研究

10.《治安管理处罚法》修改完善研究 11.健全行政裁决制度研究

12.领导干部法治建设实绩考核制度研究 13.规范行政强制措施研究 14.死刑罪名的进一步削减研究

15.危害国家安全犯罪罪名立法解释及司法解释问题研究 16.中国反恐怖主义立法研究

17.危害国家政治安全领域法律制度和执法实践中外比较研究

18.贿赂犯罪司法疑难问题研究

19.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协调机制研究 20.财政转移支付中的权力制约研究

21.国有资产监管中的权力分配与制衡研究 22.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法律问题研究 23.《反不正当竞争法》修改研究 24.自然人破产法律制度研究 25.环境税立法研究

26.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与退出法律机制研究

27.电子商务立法研究

28.自贸区税收征管法律制度创新与立法完善研究 29.科研经费管理法律规制研究 30.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设置研究 31.庭审实质化问题研究 32.刑事冤错赔偿制度研究

33.完善对限制人身自由强制措施和侦查手段的司法监督研究

34.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研究 35.《监狱法》修改研究

36.完善我国民事审限制度研究 37.完善再审制度研究 38.主审法官责任制研究 39.儿童福利立法研究

40.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法律问题研究 41.罕见病社会保障立法研究

42.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研究 43.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研究 44.海洋划界问题研究 45.极地法律问题研究

46.我国加入有关《法院选择协议公约》和《司法救助公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研究 47.亚太自贸区的法律框架研究

48.外国投资者信用管理和境外追偿保障机制研究 49.中国境外投资建设法律风险防控研究 50.外国人在华就业管理法律问题研究 51.沿边开放中的重大法律问题研究(自选课题中择优确定19项)

四、青年调研项目(20项,每项3—5万元)1.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问题实证研究 2.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问题实证研究 3.边疆地区新型毒品滥用与犯罪实证研究 4.家暴犯罪定罪量刑状况及建议 5.非法经营罪定罪量刑状况及建议 6.寻衅滋事罪定罪量刑状况及建议

7.商会组织运行状况及商法规制实证研究 8.政府拍卖、司法拍卖实施状况评估 9.我国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实证研究

10.法官流失和基层法院法官生存状况实证研究 11.合议庭运行状况实证研究

12.陪审员制度试点改革状况实证研究 13.落实非法证据排除法律制度实证研究 14.立案登记制实施实证研究 15.西部地区律师状况调研 16.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法学会2016部级法学研究课题选题指南 已立项题目公示:https://www.xiexiebang.com/Column/Column_View.aspx?ColumnID=895&InfoID=22184

一、重大课题(2项,每项20万元)1.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法律问题研究 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研究

二、重点课题(10项,每项12万元)1.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研究 2.《行政处罚法》实施状况评估 3.《社会组织法》立法研究

4.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实证研究 5.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6.云计算与证据科学变革研究

7.历史性权利在国际海洋划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三、一般课题(65项,每项6万元)1.党内法规制定权限和程序问题研究 2.预算监督的实证研究

3.《行政复议法》实施状况评估及完善 4.行政机关不作为问题研究 5.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研究

6.行政检查程序的规范化问题研究 7.国家赔偿追偿追责制度实证研究 8.PPP模式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9.《人民警察法》立法完善研究 10.城市管理立法研究

11.农村扶贫开发立法研究

12.城市群规划实施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13.城市规划与街区建设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14.我国科技风险治理的法治化问题研究

15.安全防范信息的采集与利用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16.网络平台法律问题研究 17.网络空间的共同犯罪研究 18.刑法预防性措施问题研究 19.刑事处罚早期化问题研究 20.极端主义犯罪研究

21.中国死刑司法限制适用研究 22.《物权法》实施状况调研 23.《合同法》实施状况调研

24.《侵权责任法》实施状况调研 25.《担保法》实施状况调研

26.民法典编纂与商事通则立法研究 27.商事登记注册制度改革研究

28.《公司法》实施状况评估及完善建议 29.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证研究 30.债券市场法律问题研究 31.分享经济法律问题研究

32.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规制法律问题研究 33.审判中心主义视角下的刑事案卷制度研究 34.刑事速裁程序立法问题研究 35.以审判为中心的证据制度改革研究

36.人民陪审员主要进行事实认定实证研究

37.仲裁重要制度、实践和理论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38.公共机构数据开放、数据管理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39.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处理现状实证研究 40.互联网内容产业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41.《环境保护法》实施状况研究

42.中国实施《巴黎气候协定》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43.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情况研究 44.民法典编纂与国际私法立法研究

45.《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实施及其反思 46.区域网络安全合作机制中的国际法问题研究 47.中国空域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

48.难民法律制度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自选课题中择优确定17项)

四、青年调研项目(20项,每项4万元)1.选举法实施状况研究

2.行政执法“以罚代刑”问题实证研究 3.“口袋罪”实证研究

4.法官助理制度实证研究 5.审判团队模式实证研究

6.老少边穷地区专门法治队伍建设实证调研 7.狱务公开情况实证研究

8.公益诉讼实施状况评估与对策建议 9.《劳动合同法》实施状况实证研究

第五篇:社区矫正工作运行办法

社会帮教矫正网络工作运行办法

(一)调查评估

人民法院受理刑事案件和接到暂予监外执行申请后,对被告人或申请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有可能作出非监禁判决和决定时,委托被告或罪犯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社区矫正机关(主要由司法所牵头)对被告人或拟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犯罪情节、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悔罪表现及健康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提出是否对被告人和申请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适用非监禁刑的意见和建议,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调查评估报告。

人民法院对于社区矫正机关提供的调查评估报告,经过审查可以作为对被告人或申请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是否适用非监禁刑及适用何种非监禁刑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全员接收

1、人民法院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以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罪犯居住地在本县的,在送达执行通知书时,通知罪犯居住地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工作人员到场,对被告人宣告接受社区矫正,并当场填写《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被告人或罪犯系未成年人的,由其监护人出具保证)。同时移交罪犯《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和《送达回执》等法律文书材料。

2、人民法院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以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罪犯居住在外省的,在判决生效后或决定做出之日起5日内,应将罪犯《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和《送达回执》等法律文书材料直接或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寄到罪犯固定居住地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看守所对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在其出所前,应告知其必须接受社区矫正,服从矫正组织的管理教育,同时令其填写《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并在其出所之日起5日内将相关法律文书送达或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寄至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并书面告知其出所之日起,居住地在本省的于10日内,居住地不在本省的于20日内到居住地或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登记。公安派出所在接到法律文书或罪犯登记时,立即通知其所在地司法所现场办理社区矫正衔接。

4、县公安局或公安派出所收到外地法院及监狱寄来的社区矫正对象有关法律文书后,应在5日内通知司法所办理法律文书交接手续,公安派出所与司法所共同查实矫正对象基本情况后现场进行交接。公安派出所在为迁居的社区服刑罪犯和假释或刑满释放后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办理户籍登记时,应审查其是否已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对未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并取得社区矫正宣告书的,公安派出所应当在督促其履行了报到手续后办理户籍登记。

5、监狱对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刑满释放但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在其出监之前,告知其必须接受社区矫正,服从矫正组织的管理教育,同时令其填写《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在其出监之日起5日内由监狱干警将其押送至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和检察院监所科进行现场移交,同时将相关法律文书也一并移交。

6、县司法局社区矫正股牵头,每月和县公安局人口管理大队、县检察院监所管理科将本月接受罪犯名单进行比对,做到数字一致。

(三)分类管控

1、县司法局收到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决定或公安机关的决定后,在5日内将矫正对象相关材料移送至实际执行地的乡镇司法所,并指导、帮助乡镇司法所针对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矫正个案。

2、社区矫正对象到司法所报到后,司法所应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手续并进行谈话,告知其权利义务,宣布社区矫正执行中的学习、教育、管理、劳动、奖惩等各项规定,并发放《社区矫正对象权利义务须知》。

3、社区矫正对象到司法所报到后,司法所应以社区矫正对象相关的法律文书和登记表为基础,及时建立社区矫正对象个人档案,4、司法所根据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犯罪类型、心理特征、家庭和社会关系等综合情况,找准症结,实行分类管理,制定具体的矫正方案。

(四)有效施教

1、司法所应当及时与有监管能力的矫正对象直系亲属签订《社区矫正对象监管人责任书》,明确其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责任,矫正对象没有直系亲属的可与其所在单位、居(村)委会或愿意承担监督管理和教育责任的近亲属签订《社区矫正对象监管人责任书》。

2、司法所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矫正对象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参加公益劳动项目由司法所按符合公共利益、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的原则设置。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情况进行登记,作为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依据。公益劳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公益劳动的日期、公益劳动的项目、工时、劳动表现等,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的时间每月不少于12小时。

3、司法所组织矫正对象参加学习、教育活动。内容包括政策形势、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劳动技能、行为要求等,可以采取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培训、实践活动等形式。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学习教育情况进行登记,作为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依据。学习教育登记主要内容包括参加学习教育的日期、学习教育的内容、学时、学习表现等,矫正对象每月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

4、司法所结合矫正对象的犯罪原因、心理状态、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5、司法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监督管理规定,落实日常监督管理措施。

6、矫正对象每周以电话,每月以书面形式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司法所每月对矫正对象进行一次走访。

7、矫正对象的外出请假严格按照《湖南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如因特殊情况需要请假的,矫正对象须首先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必须写明:去向何处、何单位就业、就业期限;联系方法及电话号码;保证人或监管人的保证书及监管保证书,申请书应由社区或村委会签署意见。司法所应填写请假审批登记表,报公安派出所,由公安派出所经过与外出的当地公安部门联系并取得意见后,作出请假批准,同事签署审批意见并将审批意见及审批表返回司法所。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非因治疗、护理的特殊需要,不得请假。

矫正对象在请假到期的次日到司法所销假。

8、矫正对象迁居或离开居住区域时须向县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履行相关手续。

9、保外就医罪犯应当在指定医院就医,如需转院或进行治疗疾病以外的社会活动须经县社区矫正机构和公安机关批准,同时履行相关手续。

10、罪犯未在规定的期限报到接受社区矫正的或者私自脱离监管、去向不明,司法所应及时通报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派出所,同时上报县司法局,由县司法局通报县公安局、县检察院。罪犯未经批准离开所居住地的,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下落不明的,公安机关可以依法采取相应的措施,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上网追逃。

11、罪犯拒不接受社区矫正的或者严重违反社区矫正有关规定的,罪犯居住地派出所应配合司法所做好教育转化和依法惩戒工作。罪犯在执行期、考验期内,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12、罪犯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司法所认为罪犯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的,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地,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下落不明的,或者采取自伤、自残、欺骗、贿赂等手段骗取、拖延暂予监外执行的,或者两次以上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医疗、诊断病历资料的。居住地司法所会同派出所收集资料,并及时提交书面建议,报县司法局,县司法局在综合情况核定后报县公安局,公安局经检察院提出检察建议后,报批准、决定机关。批准、决定机关应当根据公安和司法机关的建议,认为需要收件执行的,应当及时作出收监执行的决定。并将收监执行决定书分别送达居住地的公安、司法部门和负责收监执行的监狱。

13、被宣告缓刑、裁定假释的罪犯在缓刑、假释考验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罪犯居住地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应及时组织材料,提出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报县司法局,县司法局在综合情况核定后报公安机关,县公安局经县检察院提出检察建议后,报批准、决定机关。由原判人民法院决定;

人民法院、监狱、看守所已书面告知罪犯应当按时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罪犯在未规定的时间内报到,脱离监管3个月以上的;

未经居住地执行机关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县(乡)或者迁居,脱离监管3个月以上的;

未按居住地司法所的规定报告自己活动情况或者不遵守关于会访等规定,经过3次教育仍然拒不改正的; 有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有关缓刑、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情节严重的。

14、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后,或者批准、决定机关作出收件执行的决定的,居住地的司法所应配合公安机关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收监执行。被撤销缓刑、假释并决定收监执行的罪犯下落不明的,居住地司法所应当及时协同派出所将有关情况通知监狱、看守所和作出撤销缓刑、假释决定的人民法院,居住地公安机关可以按照有关程序上网追逃。

15、司法所应按照《湖南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暂行办法》规定,建立矫正对象的日常考核制度,根据矫正对象的日常表现情况,每月进行一次考核,将考核结果填入矫正对象的日常考核台账,并存档。

16、县社区矫正机构每季度召开一次评议会,并请县人民检察院和公安局同志参加,乡镇司法所每月会同公安派出所召开一次评议会,对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学习、教育、公益劳动情况及日常表现等情况进行综合评议,作为分级管理的依据。

17、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违反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原判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司法行政机关的鉴定和监狱或公安机关的建议,视情节决定是否给予撤销缓刑、撤销假释或者收监执行处理。

18、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表现较好的,可以根据有关考核规定给予表扬,经鉴定,提请减刑。

19、矫正对象在执行矫正期间,重新犯罪或被发现有遗漏罪的,由犯罪地有侦查权的检察或公安机关进行侦查,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

(五)解除矫正

1、司法所应当在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前一个月内,指导矫正对象进行自我总结,填写《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

2、社区矫正对象期满,由司法所填写《期满宣告书》,报社区矫正机构审核批准后,会同居住地公安机关在期限届满当月以一定形式向其本人宣告解除社区矫正。

3、矫正对象在矫正期间死亡的,由县司法局及时通报,县检察院、公安机关、原判人民法院或原关押监狱看守所,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矫正对象自死亡之日起自动解除社区矫正。

4、依照法律和相关规定,终止监外执行而收监执行、撤销假释、撤销缓刑,因重新违法犯罪被公安机关依法惩处的,自收监或羁押之日起,社区矫正自动解除。

(六)全程监督

检察机关负责对社区矫正工作所涉及的非监禁刑罚决定进行监督,确保正确适用;对“五种罪犯”的移交接收进行监督,防止漏管;对监管措施的落实进行监督,防止脱管;对社区矫正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维护矫正对象合法权益。同时,社区矫正工作还全程接收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社会舆论、社区群众的监督。

下载最高法 最高检 公安部 司法部 社区矫正工作执行办法(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高法 最高检 公安部 司法部 社区矫正工作执行办法(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