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团结是沃土众人齐栽幸福花
民族团结是沃土
众人齐栽幸福花 ——记孙扎齐乡八一爱民学校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察布查尔县孙扎齐乡八一爱民学校是一个由汉、维、锡、回、哈、蒙等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其中少数民族干部占全校总人数的97%。自1998年合校至今,校党支部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学习教育活动,引领各族干部职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旗帜鲜明地与三股势力作斗争,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力地促进了三个文明建设,为推动全校各项工作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多年来,我校连续获得自治区级“勤工俭学先进集体”、州级“平安单位”、“花园式单位”,自治县级“五个好”党支部、“德育达标学校”“文明学校”、“安全文明单位”、“优秀双语学校”等荣誉称号。今年5月初已通过州级“绿色学校”验收。这些成绩,凝聚着全校干部职工的辛劳和汗水,体现出各民族干部职工水乳交融民族团结情感,激励各族干部职工团结拼搏、奋发进取。
常抓不懈的民族团结教育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长期以来,我校党支部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狠抓不放。去年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我校党支部严格按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对新疆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工作要求统一思
想,集中开展“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法律尊严”大讨论,通过写笔记、谈体会,组织教职工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干部职工充分认识新疆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认清“7·5”事件的真相、严重危害以及“三股势力”的阴谋企图、真实面目和反动本质,坚定与“三股势力”做斗争的坚定性和主动性,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三个不动摇”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坚定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信心和决心,夯实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在每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中,我校党支部始终坚持“抓五月、促全年”的思路,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演讲比赛、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文艺汇演等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反复宣讲新疆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潜移默化之中,引导教职工增强干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长期坚持利用横幅,宣传标语、黑板报等媒体,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舆论氛围,用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鼓舞、激励干部,持之以恒促进民族团结,有力推动我校教书育人事业蓬勃发展和和谐单位建设。
点点滴滴见真情
最值得骄傲的是我校民汉教职工之间从未发生过任何纠纷。各族教职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人人争做民族团结模范、人人主动维护民族团结,是我校一以贯之的良好风尚。如:民族团结模范关瑞琴、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关丽、三八红旗手艾西古丽等都是我校的骄傲。
每逢春节、古尔邦节、肉孜节等重大节日,校领导都要带着办公室人员到民族教师特别是退休民族教师家中进行走访慰问,询问他们的身体、生活状况,了解其生活困难,送去党的关怀与温暖。民汉教师也都主动地相互走访拜年,表达节日的问候与祝福。每当遇有民族教师的婚、丧、孩子割礼之事需要帮忙,校领导都予以安排并亲自参加,送去组织上的关心和温暖。
重视少数民族教师的培养
我校不仅从生活上关心民族同志,在工作中也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教师的培养和使用。
把加强少数民族教师的汉语培训当作提高全校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性措施,年年选送少数民族教师参加双语培训,征求民族教师对汉语培训的需求和培训方式方法的意见建议,针对收集到的意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训什么”的原则,以年龄在45岁以下的少数民族教师为重点,专门制定培训计划,采取汉族教师与少数民族教师结成汉语学习对子、开展学习汉语大比武活动、选送参加各类培训班等方式,坚持每天一个词语的学习,为少数民族教师创造比学习、比技能、比创新的条件,帮助少数民族教师提高汉语
水平。如今,我校少数民族教师100%取得了HSK六级以上等级证书,都能够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读书看报、浏览文件、处理公文,有些以前难以独挡一面的少数民族教师,成为业务尖子,成为工作中的多面手和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在日常工作中,我校党支部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状态,加大对少数民族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现在我校少数民族教师入党率为75%。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好的服务于教书育人工作。我校还把综合素质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少数民族教师选拔到中层领导岗位,放手让他们在岗位上勇挑重担,尽可能的为少数民族教师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如夏米西奴尔、伊木汗古丽等已于今年九月初被委以政教主任、教务主任等要职。
扶贫济困献爱心
孙扎齐乡八一爱民学校始终不忘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扶贫帮困工作中,注重在帮助弱势群体上下功夫,并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巴楚、汶川、青海玉树的地震,全校60多名教职工,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累计捐款捐物达5余万元。特别是在保障特困生就学问题上,校党支部更是出台针对性措施,发动全校师生献爱心,助学业。五年级(2)班维吾尔族学生西里买卖提,父亲服刑狱中,母亲丧失劳动能力,仅靠八十多岁高龄的奶奶东借西挪过日子,眼看着就要辍学。党支部向全校师生发出捐款捐物的倡议,很快500
余元现款及衣物送到了西里买卖提手中,西里买卖提不由得流下感激和幸福的眼泪。我校党支部表示,只要西里买卖提在校一天,就绝不会让他辍学。还有为三中一位素不相识的患白血病学生捐款„„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只要有需要,孙扎齐乡八一爱民学校的各族教职工,都会伸出友爱之手。
光阴流逝,岁月荏苒,孙扎齐乡八一爱民学校全体教职工团结一心、亲如一家的情怀永不改变。他们甘愿用热心培植、爱心呵护、真情浇灌,让民族团结之花更加灿烂。
孙扎齐乡八一爱民学校 2010年10月26日
民族团结是沃土
众人齐栽幸福花
——记孙扎齐乡八一爱民学校民族团结先进事迹
孙扎齐乡八一爱民学校
2010.10.26.
第二篇:《同栽幸福花》音乐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培养兴趣、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自然地渗透。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同栽幸福花》是二年级的教材。这节课我用舞蹈引路,让学生知道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主题。通过聆听歌曲,感受歌曲节奏,歌曲模唱,按节奏朗读歌词并能填词演唱来掌握歌曲。到自己创编动作,能用乐器为歌曲伴奏与最后开的一个小型音乐会来加以巩固歌曲。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熟悉它,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音乐情绪和与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快乐喜悦的心情。
课堂里,前面几个环节都还不错,学生兴趣很浓,课堂活跃。但是在填词演唱这一环节里:
第一,让学生唱的时间太短,没有把歌曲唱熟;
第二,我没有放开,总担心学生没有唱好或者是不会唱,在他们唱的时候,总是有我的声音。学生很被动,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导致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演唱气氛不够高,演唱质量也不够好。如果在前面几个环节里节奏快些,争取一些时间放在填词演唱这一环节中,我改变原有的主动身份,充分展现学生主体,让他们自己唱,使之产生极高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增强了主体参入意识,形成了教与学的整合。出现乐句错误时,我再单独把错误句弹琴教唱,纠正。那么歌曲掌握的会非常熟练。在这一环节中我还出现一个错误,就是指挥学生分组演唱的时候,手势不正确。
在教师个人素质方面还要加强学习。另外在创编动作这一环节里,我也是犯了同样的问题。总是在教学生怎么做,没有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没有充分的让他们自己展示。在最后开的一个小型音乐会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歌、或舞、或用乐器伴奏,尽情表现音乐,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这一环节里同时也发现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进行教育,如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抢位置等现象。
在以后的课堂里,改变以上的一些方式方法,相信学生对音乐会增加更浓烈的兴趣。
第三篇:《同栽幸福花》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培养兴趣、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自然地渗透。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同栽幸福花》是二年级的教材。这节课我用舞蹈引路,让学生知道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主题。通过聆听歌曲,感受歌曲节奏,歌曲模唱,按节奏朗读歌词并能填词演唱来掌握歌曲。到自己
创编动作,能用乐器为歌曲伴奏与最后开的一个小型音乐会来加以巩固歌曲。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熟悉它,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音乐情绪和与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快乐喜悦的心情。
课堂里,前面几个环节都还不错,学生兴趣很浓,课堂活跃。但是在填词演唱这一环节里,第一,让学生唱的时间太短,没有把歌曲唱熟;第二,我没有放开,总担心学生没有唱好或者是不会唱,在他们唱的时候,总是有我的声音。学生很被动,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导致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演唱气氛不够高,演唱质量也不够好。如果在前面几个环节里节奏快些,争取一些时间放在填词演唱这一环节中,我改变原有的主动身份,充分展现学生主体,让他们自己唱,使之产生极高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增强了主体参入意识,形成了教与学的整合。出现乐句错误时,我再单独把错误句弹琴教唱,纠正。那么歌曲掌握的会非常熟练。在这一环节中我还出现一个错误,就是指挥学生分组演唱的时候,手势不正确。在教师个人素质方面还要加强学习。另外在创编动作这一环节里,我也是犯了同样的问题。总是在教学生怎么做,没有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没有充分的让他们自己展示。在最后开的一个小型音乐会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歌、或舞、或用乐器伴奏,尽情表现音乐,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这一环节里同时也发现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进行教育,如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抢位置等现象。
在以后的课堂里,改变以上的一些方式方法,相信学生对音乐会增加更浓烈的兴趣。
第四篇:《同栽幸福花》一课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要求能通过聆听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培养兴趣、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自然地渗透。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同栽幸福花》是二年级的教材。这节课我用舞蹈引路,让学生知道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主题。通过聆听歌曲,感受歌曲节奏,歌曲模唱,按节奏朗读歌词并能填词演唱来掌握歌曲。到自己创编动作,能用乐器为歌曲伴奏与最后开的一个小型音乐会来加以巩固歌曲。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熟悉它,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音乐情绪和与少数民族的孩子们在一起唱歌跳舞快乐喜悦的心情。
课堂里,前面几个环节都还不错,学生兴趣很浓,课堂活跃。但是在填词演唱这一环节里,第一,让学生唱的时间太短,没有把歌曲唱熟;第二,我没有放开,总担心学生没有唱好或者是不会唱,在他们唱的时候,总是有我的声音。学生很被动,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导致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演唱气氛不够高,演唱质量也不够好。如果在前面几个环节里节奏快些,争取一些时间放在填词演唱这一环节中,我改变原有的主动身份,充分展现学生主体,让他们自己唱,使之产生极高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增强了主体参入意识,形成了教与学的整合。出现乐句错误时,我再单独把错误句弹琴教唱,纠正。那么歌曲掌握的会非常熟练。在这一环节中我还出现一个错误,就是指挥学生分组演唱的时候,手势不正确。在教师个人素质方面还要加强学习。另外在创编动作这一环节里,我也是犯了同样的问题。总是在教学生怎么做,没有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没有充分的让他们自己展示。在最后开的一个小型音乐会这一环节里,我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以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歌、或舞、或用乐器伴奏,尽情表现音乐,整个课堂成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这一环节里同时也发现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进行教育,如叽叽喳喳的说话声,抢位置等现象。
在以后的课堂里,改变以上的一些方式方法,相信学生对音乐会增加更浓烈的兴趣。
第五篇:民族团结先进个人齐扎拉
兴雪域竞风流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齐扎拉2010年09月06日 11:34香格里拉网已有0条评论 手机新闻网 RSS 打印 大 小
齐扎拉,这个目光炯炯、性格刚毅的藏族人民的好儿子,正在改写着雪域高原的历史:
1994年出任中甸县县委书记,“工作热情一团火”,广纳良策,打造了香格里拉品牌。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中甸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2001年出任迪庆州州长,“谋事布局一盘棋”,依靠州委一班子,实现了把迪庆建设成为“全国最好的藏区之一”的目标;2007年出任州委书记,“个人形象一面旗”,和谐安州,主动出击促稳定。2009年2月28日,被《光明日报》誉为“藏区稳定的一面旗帜”。
20多年来,国务院召开了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保障大会,齐扎拉从1999年开始,连续三次榜上有名。
耸立在独克宗古城大龟山顶上的吉祥胜利幢在阳光下,散发出耀眼而又祥和的光束。这个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转经筒,巨大身躯上56个民族携手前进的浮雕格外醒目,在它的顶部,用藏语镶嵌着的“全国各民族大团结万岁”,“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等大字为古老神秘的转经筒融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题。它既是香格里拉独克宗魅力古城的形象代言,又是藏语迪庆——吉祥如意的地方的象征。
吉祥胜利幢是中共迪庆州委书记齐扎拉众多精彩创意手笔中的一个缩影。近10多年来,迪庆封闭的雪山峡谷成为闻名于世的人间仙境香格里拉,成为全国藏区团结稳定、跨越发展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的诞生地。昔日的牛粪山寨瞬间变成魅力古城,简陋破旧的中甸小镇在短短数载被高楼林立、色彩斑斓、散发着浓浓藏文化气息的现代城市所代替。迪庆高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巨变朝着建设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目标冲刺,变得越来越美好。这些巨变包含着迪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浸透着领路人齐扎拉不懈努力的心血和汗水。带头垂范人才兴州
齐扎拉是一个极为好学、精力过人、勇于创新,善于准确把握党的主张和时代特征,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自然和人脉当中,通过艰苦创新,使事物获得旺盛生命力的富有创新色彩的人物。他谦和却不乏激情,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为民族的振兴和繁荣在雪域大地上书写着忠诚,传递着星光。
齐扎拉因探索出香格里拉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声名远扬。然而,他的成长经历又是鲜为人知的。父亲早逝,为了分担家庭负担,齐扎拉10岁就辍学去放牛当牧童。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他边放牛边读书,以惊人的毅力自修完中小学课程。1979年,他参加中甸县招干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成为尼西乡团干事。走上领导岗位后,无论工作如何繁重,齐扎拉都坚持每天挑灯夜读,拼命充电。他通过艰苦的自学和培训,先后取得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学历……读书、思考、探索、求真始终伴随着齐扎拉的从政生涯。
他笔耕不辍,先后撰写了《中国藏区县域经济探索》、《思与路》两本论著。提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香格里拉区域发展之路。为探索策划迪庆香格里拉品牌,构建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培育迪庆四大支柱产业,他撰写了《迪庆香格里拉论》、《论香格里拉可持续发展战略》、《打造品牌再创佳绩》、《香格里拉保护与发展的探索与行动》等一系列文章,近几年又结合藏区维护稳定和党建工作,提出了“命运靠忠诚,前程看民心”、“脱贫感恩,幸福思源,八看三算账”、“出家守法戒,修行利国民”、“三建三带三创”等基层党建学说和创新民族宗教工作的论断。
在州委书记的岗位上,齐扎拉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截止2008年,全州机关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国有企业管理人才共有11172人,其中少数民族各类人才就达9203人,占总数的82%。齐扎拉坚持身体力行,做学习型领导。他经常对各级干部强调说,如果少数民族干部不爱学习,缺乏进取精神,不但素质上不去,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齐扎拉认为,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人才是基础,干部是关键。他担任自治州州长和州委书记以来,把提高少数民族干部整体素质教育作为一项人才兴州战略,形成长效机制,长抓不懈。早在7年前,迪庆州在云南省第一家开通了清华网络远程培训,邀请清华、北京的专家教授通过网络直接向迪庆干部讲课。采取严打考勤,州级领导带头等方式,积极组织处级干部参加省里举办的领导干部前沿知识讲座。抓住上海迪庆对口帮扶的机遇,2003年以来,迪庆派出了近千名干部到上海挂职学习。高起点、大规模、长效化的干部培训为迪庆各级干部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提高素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齐扎拉说,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要杜绝重提拔、轻素质教育的问题。他说,走出去是让我们少数民族干部更新观念,培养全球化视野,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而沉下去才能让干部真正了解老百姓的所需所盼,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才干。实践锻炼是提炼干部素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中之重。2007年以来,齐扎拉连续两年选派上千名机关干部,开展了规模浩大、长达半年的“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和“千名干部送法进村(寺)促和谐”活动。千名干部在厅级领导的带领下,分赴全州29个乡镇、2400个自然村(组)、100多个宗教活动场所,向群众宣讲十七大精神,让十七大精神走进千家万户,做到无缝覆盖。入户干部进驻老百姓家中,帮助农民出思路、指方向、解难题、出力量,累计为群众办实事2200多件,投入资金达1473.94万元,使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增强了干部亲农爱民意识,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2008年3月14日,全州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千名干部入户促小康”主题教育的时刻,突然传来了拉萨发生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的消息。一时间,谣言四起,一股凶恶的暗流在涌动。齐扎拉敏锐地提出并决定在干部中开展“命运靠忠诚,前程看民心”教育,在老百姓中开展“致富思源,脱贫感恩”为主题,以“八看三算账,一揭批,增强四个意识”为内容的教育。整个活动中,宣传覆盖率达98.2%。
今年初,州委又面向全州农村和寺院宗教活动场所开展送法进村(寺)爱国主义法制教育活动。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创新形式宣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活动,使教育活动实现了科学发展上水平,干部素质有提高,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在严峻的反渗透、反分裂
斗争面前,各级干部经受住了考验,迪庆经济社会呈现出和谐稳定、跨越发展的喜人局面。在其他一些藏区发生动荡和**的情况下,团结稳定的旗帜高高飘扬在迪庆雪域高原上。齐扎拉深有感触地说,迪庆的团结稳定和跨越发展一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关心扶持,二是得益于迪庆长期坚持坚定不移抓发展,旗帜鲜明抓稳定,以人为本抓民生,立足长远抓生态,突出特色抓文化,强化责任抓党建。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拥有一支忠诚于党,能经受住各种严峻形势的考验,具有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善于开拓创新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开拓新路跨越发展
齐扎拉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脱颖而出的一名少数民族干部,这个香格里拉的康巴汉子血管里流淌着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血液。振兴民族大业,实现迪庆繁荣富强是齐扎拉父辈的愿望,也是他少年时代就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的一颗种子。
1994年,迪庆还处于较为封闭落后的状况。齐扎拉刚走上中甸县委书记岗位不久,发生了一件令他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感到心悸的事。当时,全州几乎没有什么产业,老百姓仅靠采集有限的虫草等野生药材维持生计,生活还比较困难。中甸县边界东旺与四川省乡城县牧民为争牧场和虫草采集地发生严重纠纷,两边的牧民刀枪布阵,眼看一场流血事件无法避免。就在这一触即发的时刻,齐扎拉率领公安和有关负责人火速奔赴现场。当他赶到的时候,双边群众已相互用猎枪开火,齐扎拉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奔忙于两地耐心说服劝阻群众。事件终于得到平息,齐扎拉内心却几个月无法平静,他一次次陷入沉思之中。他想,老百姓衣食不保,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如何谈得上社会稳定,齐扎拉决心率领全县人民搞产业建设。机遇总属于有准备的人,尤其钟情于那些善于探索,捕捉每个机遇亮光的人。齐扎拉迅速在媒体上和希尔顿笔下的《消失的地平线》上抓到了这个巨大的财富创意。在省、州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他组织有关专家,展开了香格里拉在迪庆的论证,并撰写了《迪庆香格里拉论》,使香格里拉从虚拟走向现实,为迪庆塑造了一块世界级品牌。依托香格里拉丰富的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水电、生物产业。1995年,齐扎拉瞄准滇、藏、川毗邻地区旅游、生物、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却长期处于封闭条件下,缺乏开放协作意识,周边群众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影响藏区社会稳定的情况,组织滇藏川三省结合部的15个毗邻县举办了滇藏川三省区友邻县经济协作会,第一个在东部藏区提出“联合起来,共谋发展”,实施区域经济协作战略,促进周边各州县的团结稳定与发展,为构建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作理论准备。与此同时,齐扎拉提出了开拓创新、事争一流,把中甸建设成为全国藏区第一强县的目标。如今,香格里拉已经以雄辩的综合实力跃居全国藏区最强县,以旅游为龙头的毗邻地区区域经济协作也从旅游向水电、矿产、生物等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各种经济协作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毗邻地区少数民族的感情,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近15年来,香格里拉同周边毗邻地区的群众和睦相处,从未发生过一起群体性纠纷。
2001年,齐扎拉被提拔到州委副书记、州长的重要位置上。他从实践香格里拉品牌从虚拟到现实,又从现实走向虚拟的探索入手,不断深化对州情的再认识,与州委、州政府一班人共同确立了“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和谐安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他亲自主持编制了《迪庆藏族自治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2003年,云南省政府召开了迪庆现场办公会,批准全面实施“迪庆小康社会建设纲要”,并将旅游、生物、水电、矿产确立为迪庆经济建设的四大支柱产业。从此,掀开了以大思路带动大项目,以大项目推动大发展,以大发展实现大跨越的产业建设大幕。为做大做强香格里拉旅游产业,齐扎拉以超前的理念提出打造以普达措、虎跳峡、梅里雪山、香格里拉大峡谷以及香格里拉滇金丝猴五大国家公园为重点的“国家公园航母群”。经过三年的精心打造,2006年,集一流设施、高山湖泊、花海草甸、民族风情为一体,各种林木千姿百态,处处鸟语花香、气象万千的普达措国家公园展现在世人面前。普达措国家公园被省委省政府领导称为引领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成功典范。目前,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和梅里雪山两大国家公园相继完成打造,正式开放运营。云南省拥有8大国家公园,迪庆就占了5个。标志着迪庆旅游业从粗放经营迈向精细高端、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迪庆的基础设施、水电产业、生物产业也发展迅猛。在近10年的时间里,建成油路1006公里,全州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香格里拉机场通过三次扩建,开通了至上海、成都、昆明、拉萨、西双版纳等多条航线,成为全国藏区一流的航空港。目前,迪庆到丽江的铁路即将开工建设。迪庆将建成公路、铁路、航空交汇的现代交通网络。以松茸加工、葡萄加工、青稞干酒等产品为主的特色生物产业蓬勃发展,香格里拉藏秘系列红酒享誉国内外。突出重点开发“两江”水电,全州水电装机容量“十五”以前不足30万千瓦,去年底达到58万千瓦。“十五”以来,迪庆州生产总值平均增幅连续8年保持在20%以上。在云南省各项经济增长幅度连续十年名列前茅;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的排位由2001年的第8位上升到了第4位;财政收入由第9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由第6位上升到第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第9位上升到第3位。2008年国内外游客达380万人次,上升到第2位。
齐扎拉视生态环境为香格里拉的生命线。他说,香格里拉是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净土。人敬畏自然,呵护自然是香格里拉应有的生态观。在齐扎拉的推动下,从2001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禁白”工作,实施了“禁猎”和“七彩云南香格里拉保护行动”。1994年在全国藏区第一家成立了县级环保机构,坚决关闭海拔3000米以上冒烟工厂,成功治理塑料袋白色污染,目前迪庆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8357平方公里,占全州国土面积的35%,全州森林覆盖率从2001年的64%上升到现在的73.9%,初步实现了迪庆香格里拉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目标。日新月异的产业经济发展,为迪庆各族群众带来了不尽的福音。今天,昔日贫穷落后的迪庆已成为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青藏高原的最南端。
心系民生和谐安州
齐扎拉经历过艰辛的牧人生活,他深知农牧民的疾苦,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他深怀爱民之心,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跑遍了全州的村村寨寨,对县情、乡情、每个行政村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与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把“带领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民生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的治本之策,连续几年实施了“民心工程”,先后实施了以“高原农牧民子女就学补助”为主的惠民工程,切实解决了就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看电视难等问题。
齐扎拉坚持把教育作为迪庆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基础的工作。在他的努力推动下,全州从2004年到2007年顺利完成了“普九”工作,并于2007年实施了“藏区农牧民子女教育生活补助”工程,基本实现了农牧民子女“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高原农牧民子女不用出一分钱就能读完初中,直到高中每月还能领到170元生活补助。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主动与上海对接,引进了全新教育教学模式,建设了“香格里拉上海高级中学”。结合藏区实际,齐扎拉继续推进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为重点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行“小学办在乡镇、中学办在县城”的集中办学模式。2008年完成191所一师一校撤并,实现了最大程度的集中办学。按照这一办学思路,到2010年,将实现藏区乡(镇)“一师一校”撤并工作。
很多群众看病往往是路费比药费贵,花在路上的时间比看病时间长,这是齐扎拉最揪心的事。为切实解决老百姓就医吃药难的问题,他亲自组织检查督促推广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在全州距离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5公里以上,规模较大、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和地处偏远的自然村都设立一个农家卫生室,配备一名农家卫生员。近两年来,全州共建立了495个农家卫生室,切实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
在齐扎拉的率领下,迪庆州全面推进和实施教育、文化、卫生、就业、扶贫、农村低保等一大批民生工程,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到了迪庆的千家万户,使迪庆各族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推动了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迪庆州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