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做好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应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1996年,为促进新疆发展,维护边疆稳定,中央作出开展援疆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1997年2月,由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选派到新疆工作的首批200多名援疆干部陆续抵疆,拉开了援疆工作大幕。截至20xx年底的13年多时间,中央向新疆选派了六批共3000多名干部援疆,各援助省市和单位累计向新疆无偿援助折合人民币43亿元的资金物资,实施合作项目1200多个,到位资金250亿元。
“七五”事件后,中央对新疆加快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更加重视。20xx年3月召开的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就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重大部署,确定包括湖南在内的19个省市承担对口支援新疆的任务,中央在税收政策、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根据规定,19个援疆省市建立起了干部、人才、科技、教育、经济等五个方面对口援疆的有效机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优先位置,着力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就业、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支持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19个省市政府积极创新援助方式,现已形成多种方式并存的投资援疆格局:从投向看,可分为设备器材援助、智力援助、资金补助和全额投资等;从管理方式看,可分为“交钥匙”和“交支票”方式(“交钥匙”即项目由支援省市全权运作,全面管理,建成后共同组织竣工验收合格后,交付给受援地州市或兵团团场使用;“交支票”即支援方只拨付资金,不参与直接管理,项目建设主要由受援地州市兵团团场负责);从领域看,可分为干部、人才、科技、教育和经济援疆。
国家各有关部委、中央企业、19个省市政府都非常重视产业援疆,通过多种途径推进新疆受援地州市、兵团产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20xx年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包括对企业税收的减免、对企业贷款的支持、对企业用地的支持,对企业能耗环保方面也适度降低要求。这些政策促进了新疆受援地州市、兵团和支援省市之间的产业对接。新疆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质特色农产品,以及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同时紧密联接潜力巨大的中亚消费市场。因此,新疆与支援方产业对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资源导向型项目及面向中亚出口的消费导向型项目。各省市企业与新疆在资源开发、资源深加工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
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二年以来成效显著。第三次全国援疆工作会议指出,在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强力推动下,天山南北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新疆经济发展全面提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基础更加牢固。
总结援疆成功经验,展望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我认为做好工作的关键,是科学把握以下八个关系:
一、把握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援疆省市只是受援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当地党委、政府、项目业主才是区域发展和项目实施的主体。但在强调受援地区主体作用的同时,应突出支援省市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援疆工作务实、有序、高效开展。受援地区在把握项目需求及推动征地拆迁、行政许可、税费减免、矛盾协调、设施配套、资金统筹、用电用水用气等方面具备在地优势,而援疆省市则在产业发展、技术水平、人才、体制机制、理念观念上更加先进。如何将两者优势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直接关系援疆工作的效果和项目投资的效益。这就要求,受援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主动对接,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使援疆省市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援疆前方指挥部则需要做好引导、指导、协调、联络和监督工作,积极主动处理好与受援地党委、政府部门关系,主导全方位援助工作的开展。这样,支援省市在援助方式上既可避免“交支票”了事,也可防止一杆子插到底的倾向出现。
二、把握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援助资金管民生,产业项目促发展”这句话,突出了“造血”而非简单“输血”的援助思路,强调了提升受援地长远发展能力的理念。按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要求,“十二五”时期支援省市援助资金绝大多数投向农牧民住房、教育、就业、培训等民生项目,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向受援地“输血”的同时,要紧紧抓住产业援疆这个关键,按照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互利双赢”的原则,更加注重引导支援方的产业资本、技术、人才向受援地转移,注重结合受援地的资源秉赋和社会特色设计项目,积极推动支援省市大企业、大集团到受援地州市兵团投资兴业,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帮助受援地形成本地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目标的实现。
第二篇:如何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做好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应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1996年,为促进新疆发展,维护边疆稳定,中央作出开展援疆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1997年2月,由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选派到新疆工作的首批200多名援疆干部陆续抵疆,拉开了援疆
工作大幕。截至2010年底的13年多时间,中央向新疆选派了六批共3000多名干部援疆,各援助省市和单位累计向新疆无偿援助折合人民币43亿元的资金物资,实施合作项目1200多个,到位资金250亿元。
“七五”事件后,中央对新疆加快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更加重视。2010年3月召开的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就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重大部署,确定包括湖南在内的19个省市承担对口支援新疆的任务,中央在税收政策、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根据规定,19个援疆省市建立起了干部、人才、科技、教育、经济等五个方面对口援疆的有效机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优先位置,着力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就业、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支持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19个省市政府积极创新援助方式,现已形成多种方式并存的投资援疆格局:从投向看,可分为设备器材援助、智力援助、资金补助和全额投资等;从管理方式看,可分为“交钥匙”和“交支票”方式(“交钥匙”即项目由支援省市全权运作,全面管理,建成后共同组织竣工验收合格后,交付给受援地州市或兵团团场使用;“交支票”即支援方只拨付资金,不参与直接管理,项目建设主要由受援地州市兵团团场负责);从领域看,可分为干部、人才、科技、教育和经济援疆。
国家各有关部委、中央企业、19个省市政府都非常重视产业援疆,通过多种途径推进新疆受援地州市、兵团产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2010年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产业扶持政策,包括对企业税收的减免、对企业贷款的支持、对企业用地的支持,对企业能耗环保方面也适度降低要求。这些政策促进了新疆受援地州市、兵团和支援省市之间的产业对接。新疆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质特色农产品,以及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同时紧密联接潜力巨大的中亚消费市场。因此,新疆与支援方产业对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资源导向型项目及面向中亚出口的消费导向型项目。各省市企业与新疆在资源开发、资源深加工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强。
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二年以来成效显著。第三次全国援疆工作会议指出,在新一轮对口援疆的强力推动下,天山南北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新疆经济发展全面提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基础更加牢固。
总结援疆成功经验,展望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我认为做好工作的关键,是科学把握以下八个关系:
一、把握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援疆省市只是受援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当地党委、政府、项目业主才是区域发展和项目实施的主体。但在强调受援地区主体作用的同时,应突出支援省市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援疆工作务实、有序、高效开展。受援地区在把握项目需求及推动征地拆迁、行政许可、税费减免、矛盾协调、设施配套、资金统筹、用电用水用气等方面具备在地优势,而援疆省市则在产业发展、技术水平、人才、体制机制、理念观念上更加先进。如何将两者优势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直接关系援疆工作的效果和项目投资的效益。这就要求,受援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主动对接,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使援疆省市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援疆前方指挥部则需要做好引导、指导、协调、联络和监督工作,积极主动处理好与受援地党委、政府部门关系,主导全方位援助工作的开展。这样,支援省市在援助方式上既可避免“交支票”了事,也可防止一杆子插到底的倾向出现。
二、把握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援助资金管民生,产业项目促发展”这句话,突出了“造血”而非简单“输血”的援助思路,强调了提升受援地长远发展能力的理念。按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要求,“十二五”时期支援省市援助资金绝大多数投向农牧民住房、教育、就业、培训等民生项目,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向受援地“输血”的同时,要紧紧抓住产业援疆这个关键,按照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互利双赢”的原则,更加注重引导支援方的产业资本、技术、人才向受援地转移,注重结合受援地的资源秉赋和社会特色设计项目,积极推动支援省市大企业、大集团到受援地州市兵团投资兴业,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帮助受援地形成本地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目标的实现。
为此,受援地党委政府应更加积极地解放思想、创造条件、拿出好项目、搭配部分好资源,主动招商引资;同时要在征地拆迁、行政许可办理、差别化政策落实、供电供水供热供气方面主动协调,搞好服务工作。
三、把握好“授鱼”与“授渔”的关系。“硬件”援助应与“软件”援助有机结合。支援省市在各地州、兵团援建了大量的工程项目,但仅止
如此是不够的,还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不管以“交钥匙”还是“交支票”的方式,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支援省市应将基本建设程序、前期工作开展、设计理念、管理体制机制及施工技术、监管方式等管理经验传承给受援方。支援方前方指挥部要与受援地党委政府、项目业主充分协商,采取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共同参与,共同组织实施、共同管理、共同监管。这将有助于充分发挥支援方“主导”和受援地“主体”两个积极性,将双方的优势结合起来,合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高效安全运行。另一方面,在注重建设项目实施同时,支援省市也要在干部、人才、教育、科技等方面援疆,促进技术转移、体制机制创新、理念观念变革及干部人才培训,为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软件”保障。
四、把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新疆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及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在全国占比很大,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十分可观,农产品和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征地拆迁成本相对较低;同时毗邻中亚广阔的消费市场,国家又给予新疆发展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新疆与各支援省市的合作大有可为。各援疆省市前方指挥部可牵线搭桥,鼓励和引导本地企业到受援地区投资兴业,共享发展机遇。就受援地区而言,要做好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开发工作,拿出好项目,吸引企业进入和投资,参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并获得合理利润。不论援助地区还是受援地区,一方面对于企业应尽可能减少直接干预,由企业根据市场规则具体操作;另一方面,双方都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确保其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特别是要确保企业尊重受援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尤其要将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当地有关职能部门在核准项目时,一定要认真做好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评估审查,达不到要求的不予核准。
五、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时间为十年,具体分两个“五年”规划实施,这两个规划要衔接好。前一个五年规划中的重点援疆项目,必须按十年期限进行整体规划,分步组织实施,这样就能较好地解决援助资金合理安排的问题。同时,要着力处理好“五年”规划与“”计划的关系,区分轻重缓急安排投资计划,优先解决好重点民生项目。援疆省市要根据项目实施具体情况,在中期抓紧对五年援疆规划进行充实和完善,使援助项目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对口援疆工作稳健、有序、有效开展。各受援地、兵团要针对援助项目统筹使用各类资金,形成合力,确保将对口援疆资金用好、将项目建设好。
六、把握好“前方”与“后方”的关系。援疆省市前方指挥部工作是否顺利开展,援疆省市党委、政府和援疆办、人才办等有关部门是大后方,人财物都来自这个大后方。只有“大后方”稳固,“前方”才能勇往直前。“前方”与“后方”紧密配合协调,形成合力,才能完成好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援助任务。因此,前方指挥部要及时将项目实施、干部人才交流情况、有关矛盾和问题汇报到省市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其及时向上级汇报和协调。后方领导也要经常组织相关部门到受援地考察和调研,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七、把握好“任职”与“临时”的关系。选派援疆干部人才对口援助新疆,是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党和国家“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举措。授疆省市应真正选派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开拓性强的干部人才到受援地任职、挂职或进行短期帮助工作,形成一支得力的援疆干部人才队伍。受援地则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分析,高度重视援疆干部人才的管理。对援疆时间在三年、一年半的进行定期管理,保持相对稳定;对一年、半年、几个月的实行弹性管理。对在援疆省市前方指挥部专门从事建设项目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在当地任职,由前方指挥部管理。要充分发挥援疆干部作用,使任职于合适岗位,放手使用,并对当地干部传帮带。要创造留人也能留心的工作环境,使智力援疆落到实处。援疆省市也应多方关心派驻干部,为其解“后顾之忧”,合理提高经济和政治待遇。
八、把握好“规范”与“自选”的关系。19个省市和国家各部委都安排资金、选派干部人才对口援疆,要尽力做到资金投向、项目管理模式等相对统一,援疆干部人才提拔、待遇等方面大体一致,以促进援疆工作有序和谐开展。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制订管理办法,推动各省市和国家各部委援疆工作的宏观统筹,同时规范援疆工作的考核范围与内容。当然,援疆工作有关政策也要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在具体工作上各援助省市可多发挥能动性,各省市在规定动作之外也可增加自选动作,条件好的省市应争取做得更多更好。
第三篇:对口援疆
对口援疆:扩容就业“蓄水池”
“免费吃住,每月纯挣3000多元,这工作好着呢,我们都十分珍惜。”帕提古丽•吐尔逊是阿克苏华孚色纺有限公司成立时进厂的老员工,现在已成长为生产骨干,先后介绍了50多名老乡加入工厂。她对记者说,企业的工作环境、后勤保障和薪水都令人满意。
与帕提古丽•吐尔逊一样,近1500名维吾尔族群众在这家公司实现了稳定就业,绝大部分来自新疆阿克苏市的乡村。据介绍,华孚色纺所在的阿克苏纺织工业城由浙江省援建,目前吸纳了百余家企业,已创造了8000多个就业岗位。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侯立贤介绍,按照新疆最新出台规定,今后,包括央企在内的所有驻疆企业、政府投资以及各类援疆项目,70%以上的新增用工指标需用于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19个援疆省市都十分注重产业援疆吸纳劳动力的作用,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强化职业培训等方式,扩容就业“蓄水池”,帮助新疆各族群众实现就业梦。
浙江省在援疆工作中,坚持引进一家企业、促进一批就业,努力构建就业、产业和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产业援疆格局。北京市在对口支援和田地区过程中,产业援疆和招商引资项目吸纳近万人就业。喀什地区从今年起,每年从援疆资金中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专门用于扶持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就业。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就业。”浙江省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指挥部副指挥长劳泓表示,只有产业还不能实现充分就业,还要推进劳动力就业培训。
阿克苏地区高级技工学校机电实训大楼是浙江省援疆“交钥匙”工程,投资逾2000万元。“目前在校生近1400人,如果没有援疆项目,学校最多招收800名学生。”副校长李喜民告诉记者,今年浙江省又支援建设了后勤综合楼项目。“这个项目可以让我们吃住都不用出校园,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上。”青年教师迪里拜尔•胡达拜地说。
河南省在对口援疆过程中,建设了哈密地区职业技术学校“三煤”人才培养基地、兵团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专科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受援地急需的煤炭、煤电、煤化工人才。同时,促成河南4所院校与哈密地区的3所学校结对,组织1300名技能人才赴河南培训,努力为受援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援疆省市还以援建劳动力市场为抓手,搭建中介平台,促进就业。浙江嘉兴市对口支援沙雅县,援疆指挥部指挥长王碎社告诉记者,今年将重点援建劳动力就业服务市场,6月中旬开工,10月底就能建成。“沙雅是棉花生产基地,每年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但往往用工方与求职方不能有效对接。”王碎社说,“这个项目充分考虑了当地的需求,针对性很强,以后老乡们会更容易找到工作。”
第四篇:对口援疆汇报材料
今天,我怀着感恩之心站在这里,心中充满感激、充满希望,也充满了责任,首先向我们的党和祖国,向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向各援疆省市表达最真挚、最热切的感谢!
参加第二批未就业大学生赴对口援疆省市学习培养,我深刻认识到这学习机会难得,也深刻体会到各级党委组织实施普通高校未就业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养工作,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的良苦用心。组织实施培养计划不是简单地解决就业问题,也不是学历教育,而是利用对口援疆渠道,把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送出去进行为培养锻炼,让我们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提高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切实为新疆实现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培养一批能够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和少数民族骨干人才。
5月28日,我带着父老乡亲的厚望和家人的期盼,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开往福建的列车,经过三天的颠簸到达了闽江学院。在闽江学院全体师生的欢迎下,我们45位培训学员正式成为闽江学院的一份子。这里有太多的“感动”让我无法忘怀:专门的清真食堂、整洁的公寓、已经准备好的被子,床单等生活用品,独立的教室等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感动。闽江学院领导们考虑的太周到了,对我们都非常的热情,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般呵护这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学习当中。
到福建学习培养了一个月的时间,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可谓煞费苦心,根据我们的岗位实际,确定了以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学院有针对性地为我们开设了社会保障学、保险学,书法,礼仪,实用汉语等课程,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践课题相穿插的授课方式,使我受益匪浅。通过一个月的学习和反复思考,我发现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防止所学知识的片面性,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在闽江学院期间带队老师非常的关心我们,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还是思想上时时问寒问暖,不停的进行安排,根据我们的情况进行调整,如有生病的学生及时带去医院检查还去慰问等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我们。
在学习培训中,我们还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学院安排我们参观了福建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这是一座以展示中国近代船政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的五层楼博物馆,在每一层概述船政各方面内容。从一到五层依次为我们展示船政的简介,船政概要、发展,船政科教发展历程,船政产业发展以及海军基地。马尾船政文化的精神实质有爱国自强、改革创新、科教人本和海权意识几方面,但其核心是强烈的爱国自强精神和强烈的海权意识。这种精神是在近代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近代的升华。同时我们还参观了福州市最为出名的——三坊七巷。这儿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
通过这些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培训学习,我的知识水平有了增长,思想观念有了转变,民族团结意识有了提高,这些都将成为我今后学习、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培训机会,将感恩之心化为不懈努力的动力,我相信只有一心学习,夯实基础、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发展创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成为新一代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全能型人才,为** 经济社会新跨越、奇台新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对口援疆评述
对口支援下新疆投资形势评价:
3月30日,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传递出中央通过推进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加快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信号,会议确定北京、天津、上海、广东、辽宁、深圳等19个省市承担对口支援新疆的任务。根据会议精神,19个援疆省区市将建立起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对援疆的有效机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优先位置,着力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就业、教育、住房等基本民生问题,支持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
此次中央决策层启动的对口援疆,可以说是这么多年来支援地域最广、所涉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领域最全面的一次对口支援。2011年19个省市对口援疆资金总规模将超过100亿元,以后还会逐步增加。同时,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渠道,中央投入资金规模将数倍于对口援疆资金规模。
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19个省市分别结对援助新疆12个地(州)市的82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2个师。从目前各援疆省市代表团在新疆的前期工作和已经启动的项目分析,新一轮援疆工作起步阶段的重点集中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
全国对口援疆的重要意义
“借鉴两年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援建的经验,把作为我国反分裂、反渗透、反恐怖主战场的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把长治久安搞扎实,需要进一步动员组织全国力量,支援新疆、发展新疆。”该权威人士认为此次对口援疆的意义甚至不限于新疆一域,“这既是具体落实中央新时期新疆工作任务的重大措施,也是对口支援政策措施从应急逐步走向制度化的最新实践,还是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模式和道路的新探索,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对口支援的充分发挥和直接体现。”
中央民族大学法治政府与地方制度研究中心主任熊文钊在接受本刊采访中介绍说,对口支援模式,是在我国政治环境中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模式。对口支援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正式提出和实施,1979年通过中央52号文件以国家政策的形式正式确定下来。并随着援藏援疆、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和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发展为目前的三种主要政策模式:边疆地区对口支援、重大工程对口支援、灾害损失严重地区对口支援。
据本刊记者了解,此次中央决策层启动的对口援疆,可以说是这么多年来支援地域最广、所涉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领域最全面的一次对口支援。权威人士透露,2011年19个省市对口援疆资金总规模将超过100亿元,以后还会逐步增加。同时,通过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渠道,中央投入资金规模将数倍于对口援疆资金规模。
“目标就是通过十年时间,最大程度地缩小新疆与内地差距,确保2020年新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权威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全面援疆”具体布局
“目前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矛盾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与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主任王希恩指出,其中,发展能力不足成为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要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离不开国家和发达地区的支援。”因此,权威人士透露,通过对过去13年对口援疆的实践,和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结的经验,这次对口援疆从三方面对原来的援疆布局作了调整。
其一,支援范围扩大。受援方由过去的新疆10个地州、56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个师,扩大到新疆12个地州、82个县市和兵团12个师。在支援省市中,新增了安徽、山西、黑龙江、吉林四省和广东深圳市。
其中,特别强调对建设兵团的支援。目前建设兵团面临着产业结构单
一、公共保障能力不足、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有必要扩大对兵团对口支援范围,使兵团更好地发挥推动改革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建设大军作用,确保其稳定社会经济的中流砥柱作用。
其二,调整结对关系。以支援方综合实力和受援方实际困难,尽力使支援双方强度匹配。比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及深圳等经济实力强的省市对口支援贫困程度较深的南疆三地州;地域上相对集中,便于展开工作,尽可能安排一个省市对口支援一个地州或一个地州的几个县市和师团场;考虑双方资源地理气候特点,更有效做好援助工作。比如,东北三省对口支援气候条件相似的北疆塔城、阿勒泰地区,山西对口支援同样拥有煤炭资源的阜康市等地。
其三,重点支援基层和南疆。新疆主要困难难在基层、难在南疆、难在国家扶贫县、边境县和团场。因此,要把援助重点放在基层,放到贫困县、边境县和团场,放到乡镇和农村。
按照中央的要求,新时期对口援疆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能否建立全方位援疆的有效机制。这就需要在支援资金的同时,使更多的干部、人才、技术、管理到新疆去,把输血和造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结合,形成经济援疆、干部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以及企业援疆协同推进的新局面。
“对口支援”的汶川经验
熊文钊认为,面对更大规模的新时期对口援疆工作,“汶川援建就值得好好总结。”在他看来,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是为加快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而实施的一项特殊政策,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典型的中国特色,“在汶川地震发生后,这一模式受到国外政府和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就在于它不同于政府间一般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贫困帮扶,更不是简单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此模式功能独特。”
采访中,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岸元向本刊介绍了对口支援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建立了一种地方政府横向转移支付,不同于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只解决了钱的问题,这种横向转移支付不仅把钱带过去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实现了人、财、物、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全面支援。”而这种对口支援正好培植了受援地区最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受访专家就此总结了三方面特点:其一,提高“自身造血”功能。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强调在灾区支援中一定要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坚持“外界支援”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比如,除了要求对灾区加强横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外,还强调加大灾区心理治疗、教师培训、干部交流、人才输送的力度,为灾区强化“自身造血”功能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
其二,强化政府“社会统筹”功能。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要求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重建机制,促进灾区援建中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大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所以,政府在重大灾害发生后除了在灾害救助中起主导作用外,还在灾后重建中扮演“社会杠杆”的角色,充分发挥自身在灾害管理中区域联动、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的作用,优先解决好基础设施重建、生产恢复、促进就业等民生问题,促使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有序推进。
其三,加强地方“合作共赢”功能。减少了支援方与受援方在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上的盲目性,实现彼此功能上的良性互补和无缝对接,保障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进行。例如,支援汶川灾后重建时,就充分考虑了各省市的经济实力、灾情程度和历史关系,兼顾灾区早已形成的对口支援格局,从而提高了对口支援的针对性、可行性
和持续性。同时,灾后地方政府对口支援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求对口支援的各省市深刻认识到援建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合作性,最终实现对口支援双方帮扶共进、合作共赢和优势互补。
事实上,本刊记者了解到,上述经验都充分吸收到了对口援疆工作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方案中了。对口支援亟须走向制度化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相比汶川经验,对口援疆需要多吸收以往的对口支援经验。
有关专家梳理了值得重视的5个方面问题:首先,实施对口支援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目前,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法律制度存在缺乏协调性、实施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援助项目实施效果无法保证等不足。
其次,对口支援的实施、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参与支援工作的不少发达省市的企事业单位及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无法保证支援工作达到预期目的。例如,有些项目的前期开发程序不规范,有的项目则在签订后难以落实,还有不少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夭折,这些问题导致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双方的积极性。
再者,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例如,在有关对口支援工作中,因政策评估工作缺失,导致一些事实上已经失效的政策目前仍然在实施。同时,现行的对口支援政策监督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监督的内容还不完整,缺乏绩效监督的内容。
其四,受援方和支援方均存在着一些不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技术经济研究部前部长郭励弘认为,在以往的灾害损失严重地区对口支援中,由于缺乏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系统规划,导致“受灾地区的房子、基础设施可能建得很好,却很难形成产业。”受援方在选择援助项目时,有“短视”现象,存在着以争取资金物资为主、以争取无偿支援解决眼前困难为主、单纯追求项目数量、存在一定的“面子”工程等问题。同时,支援方对援助工作的思想认识高度不够,确定援助项目时注重追求自身的利益,援助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对援助项目的后期追踪管理力度不够等问题。
还有,未能正确处理援助政策实施过程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很多项目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的,难免重蹈计划经济的覆辙,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有的是政府服务政治大局意识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呈现政府“越位”和“缺位”的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熊文钊认为,“当前的对口支援还不是制度性的安排,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应急处理。”因此,他认为需要加快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转化为制度性安排,“通过一套制度、一套标准和一套程序,以法律形式将对口支援关系固定下来,区分无偿援助与有偿援助的经济协作,建立市场化的支援项目的跟踪协调制度,这是对口支援政策长期有效实施的保障。”
援疆省市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在乌举行 今年19省市安排援疆资金110亿元
6月29日下午,援疆省市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在乌鲁木齐召开。会议倡议:切实加强对产业援疆工作的组织、领导与协调,建立对口援疆省市和新疆经信(工信)部门共同参与的产业援疆沟通协调机制,加强支援方与受援方的协调配合,在重大项目投向等重大问题上进行会商。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努力使南北疆都形成几个不同特色的发展区域。会议提出:科学编制产业援疆规划,进一步加强与新疆“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建设产业聚集园区,加快对新疆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大程度解决好民生问题,建议对口支援省市积极鼓励、引导中部地区的企业参与新疆开发建设;积极开展引智工程,为新疆大建大开放、大发展提供人才技术保障,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开展合作办学,尤其是重点做好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职工的技能培训工作。
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经信委主任王永明在会上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得到了各对口支援省市积极响应。仅今年,19省市安排对口援疆资金将达到110亿元,10年累计约1600亿元。新一轮对口支援,是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无偿援助与互惠合作并举的对口支援,带来的不仅是资金、项目,还有干部、人才、观念、技术;促进的不仅是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技术合作,而且是各民族的交流交融;创造的不仅是支边兴边的新形式,还有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子。王永明倡议,切实加强对产业援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科学编制产业援疆规划,加强与新疆“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建设产业聚集园区,加快对新疆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大限度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开展引智工程,为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提供人才、技术保障。
各对口支援省市代表表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进一步完善援疆工作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完成援疆的各项目标任务,助推新疆新型工业化建设进程,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2011.2}五年投入对口支援资金90亿元
援建初动,规划先行——这被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列为重中之重。东方网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对口支援喀什四县的五年“任务表”已基本敲定。
根据对口支援综合规划,“十二五”期间,上海对口支援喀什四县项目约115个,涉及资金约84.5亿元,另有4.5亿元由前方指挥部统筹安排,用于跨四县的综合性援建项目,1亿元作为预备费。目前,2011年援疆项目已在紧锣密鼓制定中,前方指挥部今年将确定若干个具有示范性的民生重点项目。同时,进一步落实招商、招生、招工工作,落实沪喀两地园区对接和共建工作,协助建立上海援疆招商引资服务中心,配合上海高校、普高、职高在喀招生工作,制定上海大型国企在喀培训和招工计划,提升当地青年的职业技能。
根据喀什四县的产业发展重点,上海今年将重点支持叶城县发展建材、食品加工业、矿产资源及冶炼、石油化工、矿泉水、核桃、果品,推动泽普县的莘庄工业区帮带1平方公里产业示范区、石油化工后续投资等,重点加大莎车县煤化工-煤资源、冶炼、硼酸、水泥产业链的建设,协助规划好巴楚县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南侧商贸区,推进巴楚城南路农贸市场-专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棉纺业、矿业、食品业、金属加工业等。
东方网记者获悉,援疆产业金融服务平台、农业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科技援疆力等工作也已列入今年上海对口支援喀什四县建设的“项目表”。
【2011.5.15】人民网北京5月15日电(记者 高星 罗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库热西·买合苏提今天上午做客人民网,以“新疆一年来发展变化”为主题与网友交流互动。据库热西·买合苏提介绍,对口援疆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重要效果,19省市对口援疆,中央明确提出了资金支援,包括人才、智力等方面的支援之外,有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新亮点,这个亮点就是“产业援疆”。>>>进入直播
库热西·买合苏提说,通过19个省市到新疆开展对口援疆,他们在援疆的同时,也发现了新疆这个巨大的市场和下一步的产业实现梯度转移的新领域。19省市有的产业、有的项目,通过援疆的方式,嫁接到、转移到新疆,对新疆整个经济的发展,包括新产业的建立和产业的提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库热西·买合苏提说,去年年底我们做了统计,大概到目前为止,我们和对口援疆省市签订的经济合作项目超过500多亿,这个势头现在仍然在不断增长。所以这样的增长方式就是输血和造血的一个非常有机的结合,同时也是一个双赢。既有利于新疆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援疆省市的发展,对他们也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所以这个效果将来可能对于不断加快新疆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更有力地加强我们和援疆省市长期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这将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