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高考语文作文九步提升08作文的考查方向
考情分析
考场作文基于材料的具体(社会、生活的热点)、要求的灵活,以及具体的情景,作文在主题上指向“一点四面”——“立德树人”,“优秀传统文化”“依法治国”“这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精神”;在体裁上指向宽泛的任务驱动;在实质上体现为“情景交际写作”+“评论”;作文教学导向上指向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话可说,说真话,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传统文化将更受重视。2016年的“老腔”,以及近几年的“老规矩”“忧与爱”等题材,其实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比重在高考作文中的不断提升。“高考命题的一个新课题是要让当代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表示。
综合能力趋向更为明显。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高考作文话题将更具发散性,强化联想和想象,从而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未来的学生应从“一心只读圣贤书”转变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想象力、思辨能力,才能在各种话题中游刃有余。高考阅卷者着重看3点,立意、结构和语言
高考作文的阅卷,有人戏言“一分钟内判定生死”,话虽有点过头,但也透露出阅卷人时间紧、任务重的无奈。一分钟扫描式的阅卷,阅卷人主要看什么,怎样抓住阅卷人的心,这是二轮复习作文需要瞄准的备考方向。因为高考还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若奢求作文有大的提升,那只是一厢情愿,但重点打造几个让阅卷人眼前一亮的兴奋点,作文再提升一个档次,还是比较有把握的。我们建议从立意高、结构巧和语言美3个方面美化提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考查类型
任务驱动型作文因材料不同、任务不同,在写作中各有区别,下面就“组合延伸类”(2017年全国卷Ⅰ和卷Ⅱ)、“权衡与选择类”(2016年全国卷Ⅱ)、“看法与评价类”(2015年全国卷Ⅰ)、“回答问题类”4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分别进行写作指导。
“组合延伸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往往围绕一个大话题,提供一些既独立又有内在关联的词语或句子,这些词语或句子所呈现的并列、递进、对比等内在关系,取决于考生的组合延伸能力。此类考题往往就这些词句提供一个写作任务,让考生根据任务对材料相关词句进行组合,并延伸出新的认识,进而进行写作。
分析不同词句各自的含义(内涵);组合词句,确定角度和立意(在此步骤中,要有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才能组合延伸出好的角度和立意);根据写作任务,谋篇布局,展开写作。
一、组合延伸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技法指导 典例一:(2017新课标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明确任务 从十二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从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
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辨”的语境。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读懂”可理解为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此外,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类、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择,但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2.材料分析 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但需要先深挖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隐含的深意:
(1)一带一路:隐含了富强、创新、自由、文明、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方面的立意。(2)大熊猫:隐含了友爱、开放、创新、协调、绿色、生态保护等立意。(3)广场舞:隐含了健康、追求、和谐、文化等立意。
(4)中华美食:隐含了饮食方面的传统文化、创新、共享、健康、绿色等立意。(5)长城:隐含了文明、传统、创新、爱国等立意。
(6)共享单车:隐含了科技、开放、和谐、共享、绿色等立意。(7)京剧:隐含了传统、文明、国粹(爱国)、传承等立意。
(8)空气污染:隐含了发展、创新(避免空气污染)、科技、和谐、绿色等立意。(9)美丽乡村:隐含了科技、发展、创新、绿色、和谐等立意。(10)食品安全:隐含了健康、安全、科技、创新、和谐、绿色等立意。(11)高铁:隐含了科技、发展、创新、富强等立意。
(12)移动支付:隐含了科技、创新、发展、富强、开放等立意。
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3.误区警示(1)所选关键词不能形成有机关联,以致全文结构不紧密,衔接过渡不自然,不能有一个明确的立意;(2)忽视预设对象“外国青年”,以致行文中一些表述针对性不强或不恰当。
4.参考立意 按题干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共同方面立意:(1)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2)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
(3)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热情的中国、开放的中国;
(4)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谈谈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5)将“京剧”与“广场舞”并置,谈谈传统与传承、传统与流行等;(6)将“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相勾连,谈谈文化悠久与严峻现实等;(7)将“长城”与“一带一路”相互对照,谈谈发明、创造、创新等。
(8)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5.佳作赏析 更便捷,更美好 河南考生
中国,已经不再是一头沉睡的雄狮,它早已从混沌中醒来,用自己的方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想落后,技术落后,“落后”是中国的关键词?不,不,不,今日之中国与往昔之中国已不可同日而语,它的飞速发展令人瞠目。便捷与科技,才是今日之中国的主旋律。移动支付,让人们的消费更便捷!
外出就餐没带够钱?没关系,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支付餐费。要交水电费却又不想在烈日骄阳下奔波?没关系,手指轻轻一点,就可完成在线支付。如今的中国人,可谓“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人们出行时,车票、酒店等,都可以提前预订,在线支付,免受排队之忧。
在线支付,让生活更便捷,更美好!
众所周知,中国是人口大国,人们对出行工具的选择和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关联,但家家都有小汽车,带来的大气污染也不容小觑。鉴于这些问题,共享单车应运而生!如今,在各大城市的街头巷尾,共享单
高铁,让城市间出行更便捷!
古人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如今用这句话来形容高铁,再贴切不过了。幼时记忆中“呜呜”叫着的喷着蒸汽的绿皮火车如今已难见到,一日万里的高铁理所当然成了许多人首选的出行方式。原来乘坐绿皮车需要几日的车程,如今被高铁压缩了几倍!人们出行时再也不必忍受车程漫漫之煎熬,是科技带给了人们享受生活的新方式。高铁,让生活更便捷,更美好!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变得更便捷、更美好,也使中国变得更强大、更美好!沉睡的雄狮早已醒来,它用自己那气震山河的吼声,向世界证明它的强大。“落后”的中国一去不返,而新的中国定会让世人敬佩!【简评】
这是河南省的标杆一号文。考生选取了移动支付、共享单车、高铁这三个关键词,并用“让生活更便捷,更美好”的共性特征,使三者有机关联。此外,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三个分论点并列分布,并用相同的句式提炼出关键信息,这说明考生在行文时有明显的读者意识,很好地完成了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写作指令。
典例二:(2017新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明确任务 明确名句各自内涵:我们来仔细分析这六句名句。第一句的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出自这两句,强调的是坚强与进取;第二句不难理解,与此有关的关键词应该是:家国情怀、思乡思亲等;第三句出自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李清照因桂花色淡香浓、迹远品高推崇其为“花中第一流”,这一句强调的是内在美;第四句如果能联系作者魏源和其著名论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话,也就不难理解,本句强调个人要放眼四方,怀有高远的理想;第五句强调的是正视现实、敢于担当、勇于进取的品质;第六句重在责任、自信、抱负等。这些内涵跟《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相吻合。一句话概括,本题考查的核心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上问题的解决,有赖于考生平时对诗词名句的积累和理解分析能力。理解了这六句的含义后,考生的思维要从感性向抽象提升,将单句分类并组合,形成鲜明的论点,进而谋篇布局。
2.材料分析和立意 将材料多角度组合延伸。
(1)把握两三个内涵相通的名句。比如①⑤搭配,立意为:如何做到自强不息
有些观点可以相互佐证,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鲁迅的“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可以从励志这一角度将两者逻辑化地贯通起来。如何才能做到自强不息呢?至少应该从敢于正视、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开始。而关于勇于承担和自强不息的素材古今中外很多,需要强调的是,要尽量避免素材雷同,恰当运用身边的时新素材写出来的作文更具个性。
(2)对两个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辩证分析。比如③④搭配,立意为: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有些观点是对立的,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和魏源的“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仔细分析,就能从中找出内在的联系来,特立独行、独善其身和“受光于天下”之广阔胸怀,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对此立意,考生要注意往纵深处挖掘,写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来。
(3)将几个平行观点统一到一个主题下。比如①③⑤搭配,立意为:我理想中的人格类型运用平行结构,将几个内涵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比如①③⑤分别对应的自强不息、特立独行、勇于承担都是成功所需的优秀品质。关于自强不息的人物素材,近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就有很多;内秀和特立独行的典型代表人物有传奇才女张爱玲、力保老北京城的梁思成等;勇于担当的人物素材更是不胜枚举。行文时要注意将所选取的平行观点有机结合,切忌生搬硬套。
(4)着眼总体,深入探讨个人、国家、时代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着眼于名言警句所代表的个人立场与时代精神,探讨个人与时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例如以①③④⑤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境界;或以②⑤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或以③⑤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等等。
3.佳作赏析 也谈“成功之道”
甘肃考生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当然,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更是成功者的必备条件——“凡古来能成大事者,必其自胜之力甚强者也”是梁启超的自勉,“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是康有为的宣言,清华大学更是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勉励莘莘学子。然而,具备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就可以取得成功吗?并非如此。
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常常想:“外国人能得到世界冠军,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能?”1958年,他在一次誓师大会上发出这样的誓言:“我要在3年内夺取世界冠军!”为实现这一远大理想,他拼搏奋进,终于在一年后的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力克群雄,夺得了男子单打冠军,后来又在第26届世乒赛上和队友一起夺取了男子团体冠军。
理想有多远,成功的舞台就有多大。容国团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不仅依靠自强不息的精神,还得益于心中远大的理想。正如魏源所说:“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理想是心灵之光,是人生坚实的支柱,心灵之光够亮,人生支柱够高,人的成就才够大。
阿里也有崇高的理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他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拳王。然而,在一次拳击比赛中,他被对手打碎下颚,比赛以他惨败告终。舆论界一片哗然,嘲讽、挖苦之声不绝于耳,面对这种情况,阿里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从失败中找原因,毫不松懈地苦练,之后,他两度打败该拳手,重新获得了胜利。敢于正视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把失败变为顽强拼搏的动力,是阿里成功的关键。
可身为能量守恒定律发现者之一的德国青年医生迈尔就无法与阿里相提并论了,他的论文多次受到权威杂志主编的压制,未能发表,他自费出版后也并未受到学界的认可和重视。因此,迈尔的精神受到极大刺激,他于严重失眠后自杀未遂。后来,他患上了精神错乱症,长期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饱受折磨。
这让我想到鲁迅说过的一句话:“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没有直面艰难困苦的勇气和胆量,就不能举起理想的旗帜,也经不起磨砺、挫折和打击。
是啊,一个人如果拥有了坚定不移的理想与信念,就有了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奔走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那敢于直面艰难险阻的勇气,往往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助推器。因此,自强、理想与勇气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简评】
二、权衡与选择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技法指导 类型一 选择无限制型
1.材料呈现出针对一个主题的两种不同现象或看法,此二者没有正误或优劣之分。写作任务为考生在二者中权衡与选择,并论证选择的原因。
答题思路:①分析两个选项的区别与联系;②结合材料,深度理解两个选项的意义或寓意;③做出权衡与选择;④论述选择的理由,展现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典例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强和张嘉是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专业并不热门,工作难找。
李强的父母托人给他介绍了几份工作,有公司文员、企业销售等,但他都因不满意而坚持不去上班。他认为所找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每天朝九晚五,拿着几千元工资,这并不是他追求的生活方式,盲目就业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张嘉在毕业前参加了多场招聘会,还参加了几场公务员的考试,最终有一家公司愿意用他,但只能做一名基层文员,张嘉欣然接受。他认为工作不一定要与所学专业相关,有了自立于社会的资本,再来追求自己的理想才是务实之举。
李强和张嘉的做法,你更赞成谁的?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对李强和张嘉的做法进行权衡和选择,选出自己更赞同的一方。
1.明确任务 李强和张嘉两位大学生的专业相同,并且面临同样的就业困境。从材料中“生活方式”“理想”这两个词可以看出,他们做出的不同选择,其实也表现了对待生活和理想的不同态度。李强拒绝“盲目就业”,是一种不愿将就、执着的态度。而张嘉更看重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本,从而实现理想。
2.误区警示 客观来看,这两人的选择并没有高下之分,都是基于他们各自对生活、理想的追求。考生根据自己的认识,选择赞成的一方进行作文即可,无须对另一方进行批判。
3.微写作提示 不勉强,不将就
经验和能力都欠缺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可以算是求职大军中的弱势群体。在巨大的求职压力下,很多毕业生如同张嘉一样,在找不到理想的、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时,选择了先“委屈自己”,从事一份与自己的人生规划毫无交集的工作。但是,这种“委屈”真的值得吗?或许这些毕业生刚开始想的是先积累经验和资本,遇到合适的工作再换,但有很多人到最后选择了安逸和屈从,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因此,我更赞同李强的做法。对于事业、理想,绝不能勉强,也绝不能将就。如果只因为一份薪水就去从事自己没有兴趣也没有用武之地的工作,不仅工作的过程不会快乐,工作的结果也很难出好成绩。
2.材料围绕一个大主题,呈现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的选项。这些选项是并列关系,没有正误或优劣之分。写作任务为考生从中进行选择、权衡和议论。
①分析不同选项各自的含义;②根据写作任务做出选择;③论述选择的理由,论证自己的观点。典例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理学名家曾国藩被誉为“中兴名臣”“官场楷模”和“理学大师”。他一生修身齐家治国。他的“修身十二款”至今为世人称道和效法。其中第一款是“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第三款是“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第四款是“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这修身三款中,你认为哪一款最值得称道和效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明确任务 从曾国藩的三款修身条款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值得称道和效法的一款。
材料中列出的曾国藩的修身条款,反映了修身的三个不同方面。第一款中的“主敬”是整理自己的想
这三款没有优劣之分,因此,考生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称道和效仿的一款即可。若每一款都大加称道,反而失去了重点。
2.微写作提示 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在读图时代,轻阅读,不费脑子的阅读很受欢迎。相比之下,读名著太需要时间和耐心了,但既然读了,就应该坚持读完,不能半途而废,虎头蛇尾。“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这是清代名臣曾国藩的读书观,即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不要急着换另一本。
这种提醒在当下颇具现实意义。不少人热衷于买书,书房里的藏书也不少,但真正读完了几本?尽管陶潜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但翻一翻,并不能称为读书,因为陶潜“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后半句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只是翻书,哪能领会书之精要,更遑论有“会意”之乐了。
读名著,不用心读完,就难得其精妙。读了一千本闲书杂书,不如读完一本名著。不仅要读,还应做笔记,“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典例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明确任务 《暖闻》专栏的标准是什么?(1)有温度,读来让人觉得温暖;(2)有人情味;(3)有新闻价值。
三条新闻各自的内容核心是什么?
表面上看,三条新闻都很温暖。第一条新闻的核心精神是“诚信”“良知”,第二条新闻的核心精神是“敬业”“亲情”,第三条新闻的核心精神是“友善”“宽容”。然而,这三个故事都存在多种思维角度与问题:“油条哥”不用有害的“复炸油”,这本是食品经营者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底线,却成为“暖闻”,为什么?医生的父亲见儿子需要挂号,看起来医生很敬业,但真的忙到与父亲说两句话的时间都没有?敬业就一定无法顾及亲情?12岁男孩跌倒损坏珍贵名画,主办方不追究,这很温暖,但在陈列有珍贵名画的地方,家长为什么不看管好小孩?展馆的工作人员为什么不做好保护?写作时不要仅停留在事情的表面大写特写,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能让文章更有深度,不落俗套。
2.材料分析
如何选择和衡量?这三条新闻,选哪一条都是可以的,关键在于如何说理。“选好角度”,并不要求选最佳角度,而是要选出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角度,最能够展现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的角度。
3.参考立意 立意总结: ①社会需要诚信;
②事思敬,执事敬,修己以敬; ③让暖流在人心之间流淌。
4.佳作赏析 一面之难,带来的不只是温暖
《暖闻》栏目准备从三则新闻中选取一则,来引导读者用温暖的眼光看待社会。一是良心“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一是老父亲需挂号才能与医生儿子见上一面,一是主办方对小男孩不小心弄坏名画采取了备案而不报案的做法。
我认为,老父亲与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最温暖人心,更符合《暖闻》栏目的出发点和意旨。温暖如冬日里的暖阳,驱逐寒冷的同时,带来明亮,带来暖和,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对春天的期望,对未来的希望。而老父亲和儿子的一面,恰恰有着不仅限于带来温暖和感动的作用。
乍一看,老父亲和儿子的一面之难是何其冷冰冰啊。家庭是社会的小单位,是每个人心灵的栖息地,是幸福感的发源地。家庭中的亲情起着重要的维系作用,父母子女之爱,朴实无华却动人心弦。可是,当别人与孩子在公园里嬉闹游戏的时候,当别人与孩子共享丰盛的晚餐的时候,老父亲却已很久没见过自己的孩子!他只得亲自到医院去,可儿子太忙了,等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挂了号才能见到一面。这一面,实在让人为老父亲感到心疼,感到心酸,感到有点无地自容。
然而,这一面之难带来的真的只是心酸吗?这一面之难,折射出来的还有什么?
这一面之难,体现的是那沉重而无言的父爱,体现的是一份尽忠职守的职业精神。正是因为这“难”,他们的形象更为高大,他们的行为更温暖人心。真正的爱,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理解。老父亲深知作为
老父亲和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最温暖的关键在于引导人们用温暖的目光看待社会和生活,进而创造温暖。生活中不缺少温暖,缺少的是发现温暖的眼睛。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我们也会看到主刀医生用动画片安抚小女孩情绪的故事,也会看到医生长时间手术后累倒在地上的画面,现在也看到了医生的父亲见儿子一面是那么难。其实,只要我们多点理解,多点体谅,矛盾和冲突便少了许多,医患关系乃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就更和谐,更温暖了吗?而一面之难暴露出来的制度里的人性化的缺失,也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进而提出建议,让老父亲见儿子不再难,让普天下的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这温暖!
王蒙说,喜对天下,处处可喜。当我们用温暖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当我们用温暖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给人带来温暖。暖对天下,处处温暖,这个才是中国梦的真正要义。
老父亲与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带来的不仅仅是温暖那么简单。【简评】
作者选择第二条新闻写作,老父亲挂号与医生儿子见面。文章由父爱切入,讲到医生“医者父母心”的大爱,再过渡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多理解、多体谅从而减少冲突的主题。由浅入深,讲温暖,却又不止于温暖。
类型二 选择有限制型
1.材料呈现出针对一个主题的两种不同现象或看法,此二者有明显的正误或优劣之分。写作任务为在二者中权衡与选择,并论证选择的原因。
答题思路:①分析两个选项的区别与联系;②结合材料,深度理解两个选项的意义或寓意;③做出权衡与选择;④论述选择的理由,展现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典例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见义勇为,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主流价值观中,见义勇为的事迹不仅仅需要奖励,还需要整个社会去发扬。但在“勇助”的过程中,施救人遭遇严重人身伤害的报道也屡见不鲜。武汉市出台的新版《武汉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将原版本中“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表述剔除,鼓励和倡导科学、合法、适当地“见义智为”。
那么,“勇为”与“智为”到底该做何选择?
对于“见义勇为”还是“见义智为”,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明确任务 在“见义勇为”和“见义智为”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表明态度,阐述看法。
“见义智为”对人的要求除了正义与勇敢,还多了科学、合法、适当这三个要求,即要求人们在见义勇为时,运用更多的智慧。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做法,不再得到提倡。这是一种观念的进步,是对个人生命安全更周全的考虑。
这类二选一的考题,一般都有明确的提示,如果选项没有好坏之分,材料对这两个选项的阐述会完全并列。但在这道考题中,通过武汉市出台新的条例这一真实事例,以及“科学、合法、适当”等褒义词的使用,已经很明显地表明了对“见义智为”的提倡。因此,考生在立意时,选择赞同“见义智为”是最为保险的。若考生一定要选择“见义勇为”,论述的难度会较高。
2.微写作提示 “见义智为”是见义勇为的更高层次
见义勇为难能可贵,社会需要见义勇为者,也应当表彰和学习他们,不过,在“见义勇为”与“见义智为”两者之间,我们应当提倡后者。因为“见义智为”不是不为,而是更冷静、更科学、更量力而行,是“见义勇为”的更高层次。对于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英雄也不例外,如果能够把危险降到最低,我们何不像《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材料呈现出针对一个主题的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选项,例如不同的看法和言论,不同的行为,不同的人生状态。在这些不同的选项中,有明显的正误或优劣之分。写作任务为考生从中进行选择、权衡和议论。
①分析不同选项间的区别和联系;②综合材料,理解材料背后的深层主题;③根据任务指令进行选择;④论述选择的理由,展现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典例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厦门大学94岁高龄教授潘懋元,79年执着于研究高等教育学,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之先河;某大学生热衷于参加选秀节目,渴望一夜走红,登上人生巅峰;更有一种人羡慕“官二代”“富二代”,坐享其成……
这三种人中,你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明确任务 从以上三类人中,选择最欣赏的一类。
材料中的三类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潘懋元教授将一生奉献给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他对教育事业的认真执着令人钦佩。某热衷于参加选秀节目的大学生,如果仅仅是因为爱好或想证明自己无可非议,但如果只是想一夜走红,这样的行为就太功利,太不切实际,是不该被提倡的。而最后一类人,自己不想努力,只想坐享其成,令人鄙夷。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则材料探讨的是个人追求与实现的主题,而这三类人中,只有潘懋元教授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
这类题看似有三个选项,但其实答案并不是开放的。对考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考查是最基础的部分,考生若选择了第二类或第三类人,文章就明显三观不正,和偏题无异。另外,综合三类人我们可知,题目推崇的是“有付出才有收获”的人生观,考生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立意,最为切题。
2.微写作提示 于喧嚣中认清真实
人们总说现代生活过于喧嚣,要去别处寻找内心的安宁,但莫言曾说:“我们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应该习惯喧嚣,我们要具备习惯喧嚣跟发现正能量的能力……要清醒地认识到,喧嚣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而真正能够使我们的社会保持稳定进步的是真实……”
无论社会中出现多少一夜走红,登上人生巅峰的案例;有多少“富二代”“官二代”生来便可坐享其成,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必须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做事,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否则,只有喧嚣,没有真实,一切皆是泡影。
潘懋元教授79年执着于研究高等教育学,最终开创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之先河,这样的人生何其精彩,令人羡慕。而那些渴望迅速成功或者不劳而获的人,即使收获了名利,最终也只剩下名利陪伴他们度过苍白寂寥的人生。
典例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环卫工人陈阿姨在打扫卫生时,遭到正在旁边健身器材上做仰卧起坐的一位大妈的辱骂,她骂陈阿姨影响她锻炼身体。其他市民赶紧劝阻,陈阿姨也没还嘴,还用扫帚将健身器材下面的最后一点树叶扫起来。这一下彻底激怒了大妈,她夺过陈阿姨手中的扫帚,用脚踩断,并用力向陈阿姨的手上和脚上敲去。陈阿姨见状跑开,大妈追赶时被其他市民拦下,但她竟拨打“110”,称“农民工打人”。彻底看不下去的市民把她团团围住,等待警方到来为陈阿姨作证。在警方和目击市民的劝说下,大妈承认了错误,并给了陈阿姨3 000元的赔偿金。这件事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有人为陈阿姨点赞,有人为目击市民点赞,也有人为大妈点赞。
对于以上三类人,你更倾向为谁点赞?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明确任务 三类人的行为各自代表着什么?
陈阿姨的工作是打扫卫生,在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她都在尽职尽责地工作。遭到辱骂时,她并没有理睬,直到遭到人身攻击才不得已跑开。她是受害者,但她没有以暴制暴。大妈无理地辱骂、攻击他人是道德低下的表现。故意报假案扰乱公共秩序是违法行为,应当承担责任。最后大妈在劝说下承认了错误,并对陈阿姨进行赔偿,是知错的表现。市民在事件中是正义的维护者。他们阻止大妈的无理行为,给陈阿姨作证,并且对大妈进行劝说,传递了正能量。
谁更值得点赞?
这不是一道完全开放的题,虽然这三类人都有值得点赞的地方,但细心权衡,优劣立现——大妈绝不是最值得点赞的人。考生应在陈阿姨和市民中选择,言之有理即可。
为什么更值得点赞?
在选择时,不应忽视“更”这个关键词。“更”暗含着对比,在作文中应该得到体现,也应是说理的重点。这意味着,要想将这篇文章写出深度,应当将三人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所选之人更值得点赞。
2.立意总结: 市民更值得点赞,他们以正义之心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陈阿姨更值得点赞,她以不卑不亢之精神,尽职尽责。
3.佳作赏析 至少这次,不做看客
事件中的大妈固然有知错能改的表现,但她一开始无理辱骂他人,故意报假案都是道德低下的表现。而尽职尽责、谦恭退让的陈阿姨与正义的市民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这一次,我更想为摒弃了看客心态的市民点赞。鲁迅先生曾经沉痛地批判过国人的看客心态,他们对一切发生的事都麻木不仁,无论好事坏事,只要没有损害自己的利益,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时至今日,社会上怀揣看客心态的人仍不在少数。
但是至少从陈阿姨事件来看,已经有人选择不再做看客,这实在令人欣慰。至少这次,步履匆匆的市民们停下了脚步。曾经发生过的那么多惨剧,那些可怕的结果都是与周围人的冷漠分不开的,比如当年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十几个人在看到被汽车碾压后不省人事的小女孩都选择了无视,才导致了小女孩死去的结果。但是这一次,市民们选择了停下脚步,为此,我要为停下脚步的市民们点赞。
至少这次,他们站了出来。不仅仅是劝告、阻拦闹事的大妈,他们还愿意留下来向警察作证,这源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正义感。
看到小偷行窃,你是否会因为怕受牵连而装作没看见?看到小孩被欺负,你是否会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溜之大吉?看到老人摔倒,你是否会因为害怕被讹诈而选择无所作为?如果是的话,你就的确需要点正义感了。如果人人都葆有正义感,那么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自然会越来越少。
尤其可贵的是,市民们并没有因愤怒而表现过激。人群一旦聚集,情绪就很难控制,通过劝告使得大妈认错,而不是将矛盾激化,实在难能可贵。为此,我要为冷静、克制的市民点赞。
一个女生在如家和颐酒店遭袭的事件引人深思。冷漠,在一次次事件里被检验出来,增加着人们对安全的不确定性和对社会的不信任感。这些一次次流露出来的周遭人情的冷漠充斥在空气中,孑然前行的我们怎能不心寒?
约翰·多恩曾经如是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社会需要正义感而不是冷漠的看客,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简评】
三、看法与评价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技法指导
以社会现象为材料,让考生就现象发表看法。这类考题是多角度择一写作题的概率很高,考生只要选准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角度即可;材料中也可能暗示了写作角度,考生需根据语义进行判断,否则可能会出现偏题。
①厘清材料陈述的现象,找出材料中的核心句子,确定写作角度,表明自己的看法;②寻找素材,深入论证观点;③总结看法,再次强调自己的态度。典例九: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重视,可是,生活中也有不少“说一套做一套”的家长。他们能够“言传”,却忽视了“身教”,一些家长不仅做不了榜样,甚至成了反面教材。为此,有热心网友改编顺口溜予以劝讽——龙生龙,凤生凤,“低头族”的孩子“手机控”。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请给家长们写一封倡议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明确任务 写一封倡议信,表明对材料的看法。
本题与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的命题形式相似,但本题的任务较为单一,这就规定了考生的立意角度,即只需论述家长言行一致或身教重于言传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的道理。材料中涉及的写作对象是家长,考生在写作时,不妨将自己作为子女的感受融入论述当中,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
具体写作时,考生不能局限于写“低头族”“手机控”等,以免主次失当,偏题、跑题。此外,考生要注意作文格式——倡议信。倡议信,顾名思义,是要针对某个问题发出倡议、提出建议。因此,考生应该在信中写清楚自己针对什么问题提出倡议和倡议的具体内容。如果仅仅只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没有提出建议,也属于偏题。
2.微写作提示 亲爱的家长:
您好,关于家庭教育,我有一些看法想与您分享。在我看来,行“言教”而更重“身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父母在子女面前不仅仅是一种权威的象征,更是子女言谈举止标准的提供者,是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的影响者。我虽然并不完全认同“龙生龙,凤生凤,‘低头族’的孩子‘手机控’”这一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父母的榜样作用将影响子女的成长。
正是在家长这种不经意的态度中,子女养成了不良习惯。“以教人者教己”,父母要求子女具备良好的品质和习惯时,也应当让自己先成为子女模仿的典范。
一位高中生 2018年×月×日
典例十: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画坛干将、杰出的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大师、美猴王之父张光宇,被人遗忘已久,他创造了经典的美猴王、猪八戒、神笔马良、水泊梁山英雄等形象。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因为时代的误解,以及1965年过早地去世,犹如被遮蔽的星宿,抑或沉底的宝船,鲜为人知。,木心,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出土”了一批文化名人,周作人、徐志摩、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汪曾祺、废名……但是木心不在这份名单之列。木心的尴尬在于我们的文化消费已经进入调笑时代,或许还有更多的理由……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明确任务 围绕艺术大师张光宇、文学大师木心有才华却被埋没的现象谈看法。
这则材料有两段,分别讲述了两位大师的故事。一位是艺术大师,一位是文学大师,虽然领域不同,但他们有着类似的命运——因为时代的原因,被埋没、被遗忘。材料有着明显的感情色彩,我们从“时代的误解”“遮蔽的星宿”“沉底的宝船”“尴尬”这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遗憾,甚至痛心。因此,将时代和大师联系起来,是我们思考这则材料的主要方向。
看法与评价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既不需要考生说出大师们被埋没的理由,也不需要考生将张光宇与木心进行对比。它要求考生思考大师被埋没背后折射出的时代精神、追求、价值观等,如果脱离时代,单单议论这两位大师,属于偏题。
2.微写作提示 被时代埋没的“英雄”
“时势造英雄”,反过来说同样成立,时势也会将英雄埋没。画坛干将、杰出的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大师、美猴王之父张光宇,中国当代文学大师木心,皆是被时代埋没的英雄。
但是,无论何时,评价一个人都不是靠人们的口耳相传。时代或许会埋没、误解当时的人,但在时光的淘洗中,这些人会凭借着“物证”,重新被人们熟知,为人们铭记。这些“物证”就是他们的作品,他们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不被当时世人理解的艾米莉·狄金森是如此,伟大的哲学家尼采同样如此,经年之后,他们散发出少有人可与之媲美的光辉。典例十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广州市佛山中学,有一所自助式图书馆。这里无门、无管理员,借书、还书,借多久、什么时候还,都靠师生自律。年终盘点,原来十万册图书变成了十万六千多册,当然,虽然增加了六千多册,但原有图书仍有丢失。此事由微博传出后,“广佛文明网”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以“‘无门图书馆’的诚信之门”为题进行了报道,一时间引发热议。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明确任务 理解材料含意,抓住核心语句。
这是一则由自助式图书馆引发的讨论,材料中的“‘无门图书馆’的诚信之门”即是核心语句,它将自助式图书馆与人的诚信挂钩。材料中“原来十万册图书变成了十万六千多册,当然,虽然增加了六千多册,但原有图书仍有丢失”这句话不可忽视,它反映出自助式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2.材料解读 以材料反映的现象为延伸点,进行深层次剖析。
考生围绕“诚信”与自助式图书馆的关系进行立意才符合材料含意。但在具体写作时,考生不能将论述的观点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或对自助式图书馆的一味褒扬上,还应对自助式图书馆发生的现象进行剖析,阐述“诚信”之于借阅者的重要性。比如,自助式图书馆对学生诚信的建设,诚信之于学生人格形成具有怎样的影响等等。
有理有据,彰显思考。
考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不仅要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分析,体现出自己的思考,还要对立意的着力点“诚信”进行阐述。考生还可将广州市佛山中学自助式图书馆的现象,与社会中很多城市建立的自助式图书馆的情况进行对比,以凸显自己的观点。
3.佳作赏析
别出心裁的诚信教育
广州佛山中学的自助式图书馆成功地在微博上“刷屏”。这所自助式图书馆伫立于中学校园里,它无门、无管理员,还书、借书皆凭师生自律。其虽无门,实有诚信之门死守。在我看来,这是一场独特的诚信教育,也是对多年来学生所接受的诚信教育的一种检验。
将信任还给大家,成就自律好品性,开创诚信新纪元。有别于传统的诚信教育中所采用的理念灌输、严规把守、监视防范等老套路,该校开创了一种新型的诚信教育方式——自己约束自己,当自己行为的审判人,做自己灵魂的修理师。这看似完全自由、开放的图书馆,实则被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底线和诚信之门严把关卡。这基于学校对每一位同学自律性与诚实性的充分信任,我认为这已经是教育发展的至高境界,学生能够自己教育自己,而学校仅起一个创造诚信氛围、引领诚信作风的作用。
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当学生被强行赋予了信任与自由,出于人人皆有的自耻心和上进心,学生便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相当于对他们诚信的一大鼓舞,这种鼓舞自然能大大激发人们在具体行动中诚实守信。
事实上,与自助式图书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英国自助式地铁站。所谓自助式地铁站,即买不买票全凭民众的自觉,地铁入站口不设任何检票关卡,且也不设检票员,买票与不买票的人皆能自由出入地铁站。最初试运的自助式地铁站不仅没有任何亏损,反而因为这种充分的信任而吸引了大量乘客,所以英国政府决定将全部地铁站设为自助式地铁站,这自然为政府节省了一大笔开支。可见,当民众素质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这种全开放式的制度着实为一计良策。
反观中国近年不少令人失望的道德新闻,在社会上大规模推行自助式图书馆恐怕仍不合时宜。但在小范围内,作为与传统的诚信教育方式相辅相成、互补互助的方式,倒很可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广州佛山中学校园中的自助式图书馆就能起到检验传统教育的效果。虽然原有的图书仍有丢失,但我认为这是正常的过程,只要没有丢失的图书多于增加的图书,就能证明该校师生的诚信已经达到了一个不错的水平。只要坚持自助式图书馆的方式,辅以传统诚信教育的熏陶,将自助式图书馆作为检验与提升的工具,日积月累,必能感化那些尚未入诚信之门的学子,最终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道德风貌。
我认为在数个小范围内推行这种自助式公共设施,并在社会上进行诚信教育的宣传,则中国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指日可待,中国也有肥沃的道德土壤去滋养大规模自助式设施的运行!【简评】
四、回答问题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技法指导
材料呈现为对一个主题(多以一种具体事物为例)的描述。任务驱动为要求考生回答与这个事物相关的问题,说明对以这个事物为代表的现象的看法。
这类作文题中的提问通常不是简单地让同学们进行是或非的判断,或者对某个选项进行褒贬,而是要求考生统筹材料的整体内容,写出自己的看法。
答题思路:①回答问题;②引出作文探讨的话题;③深入分析这一话题,可考虑从“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去分析;④提出自己对这个事物(话题)现状的建议。
特别提示:应对这类题目,最容易忽视的是材料本身的内容,这些内容能为我们提供破题和立意的方向。考生需全面理解材料,如材料指出了哪些不同的看法,举出了哪些例子等。考生还需注意题目提及这些看法或例子时使用了哪一类词,如情感描述类、心态描述类、理性思考类等,这些词语会成为我们在作文中进行论述、分析的切入点和重点把握的地方。典例十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被不少人热捧。像11月11日“双11”,5月17日“吃货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节日?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明确任务 回答问题:为何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为什么我们需要节日?我们需要怎样的节日?并阐明态度和看法。
题目提出了三个问题,综合考查考生对节日的看法。因此,考生在作文前需要先分析目前西方节日、人造节日引发狂欢的原因,再思考我们为何需要节日,理想中的节日应该是什么样的。
2.材料解读 作文时除回答这三个问题外,考生还需要思考的是,如果将这三个答案联系起来,即如何实现巧妙过渡。需要注意的是,任务中暗含一个因素:默认人们需要节日。所以考生不必再重复证明人们需要节日这个论点。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提出了明确的任务要求,但考生不能将这些问题当作简答题作答,而应在回答时以作文的标准要求自己。
3.微写作提示 重拾节日的意义
节日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随着商业社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造节日将我们包围。商家为了盈利,不断捧起诸如白色情人节、“双11”等节日,而人们出于逐利或从众心理,也以实际行动支持了这类商业行为。从这一层面进行分析,大部分人对这类节日的追逐实际是把它们当作与好友聚会的由头,所谓节日内涵,实际并不存在。
而节日本应承载一部分来自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的内涵,节日的价值也在于聚集人们对过去的纪念、思考等。但现实并非如此。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人造节日,都应当有一定的意义和内涵。我们对传统节日的挖掘还不够,猜灯谜、放河灯、逛庙会、看大戏等过去的节日习俗仍有价值;我们对人造节日的思考角度还太单一,没有赋予它们更加丰富的意义,如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典例十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棵有毒的树立在路旁。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路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第二种人来到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掉它,以免有人受害。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的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它。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它危害到路人。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哈!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毒素,并将它与其他药材的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药。
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这棵树呢?请谈谈您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明确任务 回答问题:应该怎样对待这棵树?
“怎样对待”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材料中已经给出了四个不同的选项,因此破题应该从这几个选项入手。分析这四个选项又可以看出,四种人抱着完全不同的心态,且每一种都 比前一种更具有人文关怀,题目明显突出了第三种人的“慈悲”心态。第四种人则完全跳出了常规的思考方式,充分认识事物的两面性,用适当的方式对待它不利的一面,这样就算是坏的事物,也可能转变性质。
2.误区提示 对本题,切忌简单粗暴地在这四个选项中任选一个进行作文。题目明显更推崇第三、四种做法,尤其对第一种做法持否定态度。
2.微写作提示 改变“绝对”
在当今社会语境下,“绝对”这一措辞多少有一定违和感。谁说事物的属性不能改变?谁说优劣不能转换?关键是,我们能否换个思维方式,能否用自己的智慧实现改变?不管是对别的事物,还是对自己。
祸福相依的道理便是如此,有毒的树就只能遭人白眼、被人抛弃?并不是。换个角度就能发现它的价值,进而实现它的价值。由物及人,《疯狂动物城》中兔子朱迪警官的经历就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你天生如何,而是你已经开始改变。吴下阿蒙的典故也启迪我们,你的今后可以通过现在的努力实现改变。
以“绝对”禁锢自己的人,实际上大多并没有尽全力去寻找改变的方法。我们应始终怀揣“更进一步”的想法,打破绝对,如此,才可能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发现更广阔空间中的自己。典例十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提醒为官者以廉自警、就正有道;有的是劝学,鞭策为学者锲而不舍、自强不息。鲁迅先生少年时代的座右铭是刻于三味书屋课桌上的“早”;毛泽东青年时期以“贵有恒,何必五更起三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为座右铭。
吉鸿昌的座右铭是烧制在饭碗上的“做官即不许发财”;徐悲鸿的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叶挺的座右铭是“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柴泽俊的座右铭是“守得清贫,耐得寂寞,勤奋耕耘,默默奉献”;黄旭华的座右铭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
你的座右铭是什么?你从上面的材料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自选话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回答问题。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寻找、思考、筛选出你自己的座右铭。
2.分析材料。座右铭代表了什么?
材料中指出,座右铭是“中国人修身传统的具体体现”,后面举出的例子涉及勤奋学习与修身立德两类。因此选择这两类座右铭都能扣住题意。材料举了多个例子,朝代不同,主题不同,但都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是扎根于中国人心底的观念,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座右铭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3.深层探索。现代座右铭的价值是什么?
座右铭作为一种文化类事物,传承千年,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的价值取向,更代表着人们的心理认同。人们用座右铭勉励自己,监督自己。座右铭也在时代前进中不断融合新的内涵与思想,如吉鸿昌、徐悲鸿更注重修身,而柴泽俊、黄旭华则提出为社会做出贡献。座右铭是时代发展下人们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但现在的座右铭并不像过去那样为人们所重视,不少人为自己定下座右铭,完全出于玩笑,转过身便忘记。如何在现代保持座右铭的价值和意义,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4.佳作赏析。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从教学楼走廊中走过,总能看到墙上挂着的牛顿、爱迪生、伽利略等名人的油画画像,画的下面大多会配上一句他们的名言。这些名言多关于勤奋、努力、惜时,也构成了我那时候听到“座右铭”这三个字时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画面。
但其实,它们并没有真正打动我。后来看书时读到一首诗,出自白居易,其中两句结实地砸在了我心上: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渺远的场景在我眼前展开:灰色天空下,时间已近傍晚,苍茫山间、枯树中,唯一一座草庐。点点星火从草庐内闪出,明明灭灭。一人独坐,与一壶酒相伴。若是友人赴约,想必厚重的脚印会在雪白的天地间留下孤冷的痕迹,若是无人前来,仅与这天这地这庐这酒相伴,亦已足够。
这两句诗由是被我引为人生追求。
我总是在许多时刻想起它们,然后在别人问起座右铭的时候,忘记它们。
读古诗,念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新月派,想起伫立在雨巷中痴痴等待的戴望舒。一身蓑衣,一袭青衫长袍,一个于几近纯白的雪色背景下,一个于灰黑清冷的江南小巷中,同样的孤寂、清冷。诗人的情绪无限渲染,就像那句“晚来天欲雪”,有一种感觉连同着无限延伸的背景,跨越过时间,不断蔓延。
于此我是知道的,我一直都是知道的,但当共鸣的感觉,一伸手仿佛即可触碰的感觉真切地产生时,我依然为此震撼,为此心颤。
然而,“能饮一杯无”?
红墙在灰尘中变作砖块,佛像复旧如新,秋水山庄的门楼换了颜色,人群喧闹。猛然想起在小说中看到的曾经的“喧嚣”:月上柳梢,执一把纨扇,与友人相约。猜灯谜,逛集市,放花灯,听曲赏戏看烟火,皆是乐趣。近看是动,远观又透出别样的静。只是这样的画面今日已变了模样。商铺铺排,价签浮动,货物整整齐齐,人群来来往往,当然,大多手持自拍杆。
或许就是这“变了模样”,于是我不敢想,或者说不曾去想,那座右铭除却勤奋、努力、惜时之外,是否还可有别的表达?比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大雪今日犹在,穿过盛唐,走过民国,而我们需要将这跨越时间来到我们面前的静美享受传承下去。座右铭,也可用新的诠释、新的理解来实现传承,以及传递感动。【简评】
第二篇: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方向
莫让文章的脊梁软下去
——议论文结构的力度和信度
盐城市第一中学卞建容224001
作文是高考语文里分值最重的题目,从高考作文得分情况看,大部分考生的作文都能处在三类作文水平上下也就是及格边缘。而三类、四类作文与一类作文的分数相差20分左右,所以,光在作文这一题中,很多考生就与一类作文考生拉开了20分左右的距离。如何去弥补这几十分的差距,如何从三类作文进步到一类作文?
高考语文第一大题毫无疑问当推作文,分值高的达到70分,低的也有60分。基本符合命题要求的三类作文与出类拔萃的一类作文相差竟然有20分。所以,探讨如何提升低分作文很有意义,大有必要。
对典型例文的剖析
我们先看2009年江苏一篇高考作文:
品味时尚
当舞台上的小朋友在哼唱周杰伦的《双截棍》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品味时尚,思考时尚呢?当街头上的广告牌上反复出现日语、韩语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品味时尚、思考时尚呢?当人们的交往只有通过QQ来实现,而不再通过书信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品味时尚,思考时尚呢?
如今的社会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好与坏,交错杂陈,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品味时尚。
品味时尚,会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尚的方向。
儿童唱流行歌曲已经成为当今的一种时尚潮流,儿童不会再唱《一分钱》等经典的儿童歌曲。他们失去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有的童真,跟上了时尚的潮流,可是这样的时尚已经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所以,我们要品味时尚,让时尚回到它应有的正确方向上,让时尚更好地引领我们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品味时尚,会让我们把握住时尚的方向。
品味时尚,会让我们不断地创新。
时尚总是层出不穷的,要想让世界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创新。某一种时尚,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会风靡起来,但是如果不去创新,这种时尚不久将会成为过眼云烟,淡出人们的视线。所以,我们要创新,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不断创新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品味时尚,思考时尚之所以成为时尚的因素,这样才能够做到 1
不断地创新。品味时尚,会让我们不断地去创新。
品味时尚,会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很多都成为过眼云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却只有很少的时尚能够沉淀为经典。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呢?答案是品味时尚。中国的传统武术风靡全世界,它既代表着一种时尚,又代表着一种永胜不衰的经典。品味这种时尚,我们会发现武术这种时尚之所以能够沉淀为经典的原因在于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品味时尚,会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
品味时尚,我们会引领着时尚向前发展,而不是让时尚引领我们。
本文文意基本明确,内容基本切题,结构完整清晰,语言大致清通,然而打分只有43分,归入三类卷。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呢?作者思想的肤浅导致内容的敷衍,内容的敷衍表现为语言的空泛,语言的空泛导致读后感觉平淡。论点之间缺乏逻辑联系,部分判断不合清理。
品味时尚
喜欢在夏日的午后,品一杯香茗,在氤氲的朦胧中手捧着唐诗宋词,品味她,品味时尚,喜欢在丝丝切切地下着春雨的夜晚,听一曲协奏,在泪眼迷蒙中手捧唐诗宋词,品味她,品味时尚。
唐诗宋词——我心中的时尚,品味她,品味那别样的花样年华。
品味李太白——不羁者的时尚。那个狂吼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太白;那个在长江边上吟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太白;那个长啸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太白。他舍弃了杨贵妃的冷眼、高力士的辱没,过起了且歌且吟放荡不羁的生活。你,一个不羁者,为官宦仕途留下了空白,却因此找到了专属李太白的惬意生活。不羁者的时尚,却能于无声处洒下芬芳,于空白处创造辉煌。品味你,品味你的不羁,品味那份独特的时尚。
品味苏轼——乐观者的时尚,是那个大江东去浪淘尽,在赤壁古战场旁慨叹的词人吗?是那个被一贬再贬,却依旧笑对人生的词人吗?是那个侣鱼虾而友麋鹿,慨叹自然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词人吗?虽然时代没有成就你于,但是文章却成就你于千古。黄州见证了你的乐观,你却成就了黄州的辉煌。面对贬谪的痛苦,你没有沉沦,没有沮丧,你有你的潇洒,你有你的归去,也许那奢靡的仕途之路本不属于你,也许黄州命中注定会是你的梦的彼岸。你是智者,不然怎会在官场失意后成就了千古文章;你是乐观者,不然怎么写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如此豪情万丈的篇章。人们常说,世上最难走的路是转弯的路。但是品味你,才发现转弯也可以如此的轻松自在。乐观者的时尚,是不苦,不悲,不伤,不痛。品味你,品味乐观者的时尚,品味那份别样的自由。
唐诗宋词,品味你,我看到了王维“莲动下渔舟”的惬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品味你,我悟出了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豪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志气,品味你,我聆听了李易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悲凉,柳永“寒蝉凄切”的苦痛„„
唐诗宋词,品味你,就是品味时尚。你的甘醇,你的浓厚,你的劲道,正如那坛久藏的美酒,韵味无穷。品味你,品味经典的时尚。
本文存在严重的立意硬伤。“唐诗宋词,品味你,就是品味时尚”,把品味唐诗宋词等同于品味时尚,未能把握时尚的本质,罗列出的分论点“品味李太白——不羁者的时尚”“ 品味苏轼——乐观者的时尚”,则完全是牵强附会,有套作之嫌。文章语言通顺,文笔较美,对唐诗宋词本身的品析,对作者写作风格的品读还算有理,也有较合理的议论结构。本文归为四类卷,综合给分为38分。
仔细分析上面两篇高考考场作文,我们不难发现两位作者都在结构上存在硬伤,结构形式大于内容,花架子;对关键词的解读认识肤浅。具体解释如下:
(一)核心概念的误解表现出思想的肤浅
2009年江苏卷作文题是“品味时尚”,“时尚”意为当时的或时兴的风尚。时尚必须具备这样几个特点:其一,时尚起源于独特的创意,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其二,时尚必须有人追求模仿,形成一定时期内的流行趋势;其三,时尚惧怕长期流行、普遍盛行,因为某种时尚一旦占据统治地位之时,也即此种时尚灭亡之时。
以此考量,儿童也唱周杰伦以及多用QQ通信属于时尚,而广告牌上反复出现日语、韩语则不能算作时尚,因为其独创性以及流行性均不足,而因韩国古装剧《大长今》热播
而形成韩剧热,则看韩剧可以算作时尚。可见作者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还有不尽准确之处,这当然是本文作者思想肤浅的表现。然而,这个问题还不是本文归入三类作文的主要原因。
(二)关键动词的浅读表现出思想的肤浅
题目的关键在“品味”二字上。品味即思考、体验、评价。所以,如果考生只写什么是时尚,不写自己对时尚的思考、体验、评价,肯定不合要求。这篇三类作文,主要问题就出在这里。应该说,本文作者还是有思考的,他的观点就是篇末点出的“我们会引领着时尚向前发展,而不是让时尚引领我们”。然而这个观点没有能够贯穿全文、统领全文。仔细分析,本文三个分论点大有问题。前两个分论点“品味时尚,会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尚的方向”与“品味时尚,会让我们不断地创新”属于同义反复,因为更好地把握时尚的方向就是不断创新,时尚要求具有独特的创意、与众不同的个性,可以流行但不可普遍盛行,这就注定必须不断创新。分论点应该逐层深入,老是原地转圈子不是思想的肤浅又是什么呢?
再看第三个分论点“品味时尚,会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与“不断地创新”明显自相矛盾,不断创新,就是不断反叛经典而不是不断制造经典;二是与全文中心论点“我们会引领着时尚向前发展,而不是让时尚引领我们”重复,重复表现在二者都是作者对时尚的思考、体验、评价的结果,结果到底明确为哪一点呢?关键语句的重复矛盾显而易见是作者思想的肤浅所致。
(三)段内逻辑混乱表现出思想的肤浅
在阐述第一个分论点“品味时尚,会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时尚的方向”时,作者有一个判断:应该引导儿童唱《一分钱》这样的经典歌曲,而不应该引导儿童唱《双截棍》这样的流行歌曲。显然作者并不是主张引导《双截棍》这样的流行歌曲走向经典,而是禁阻流行,回归经典。引述论据阐述论据与分论点截然相反了。
(四)语言的重复颠倒表现出思想的肤浅
最典型的当数第三个分论点“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这个层次,主要应该阐述如何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对此,作者明确表示品味时尚就能让更多的时尚沉淀为经典。这样就形成一个同义循环的怪圈:因为品味时尚所以能够品味时尚。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应该是作者的思想肤浅、认识不清,只能“聪明地”不断重复题意而已。
第三篇:高考语文作文要提升思维
高考语文作文要提升思维
作文是高考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作文的成败往往决定了高考语文考试的成败。如何写好高考作文?本刊采访了几位知名辅导机构的语文名师,为您解析历年高考作文命题,传授高考作文提分“法宝”。
“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对于近年出现的“新型材料作文”,语文特级教师王大绩把他比喻为“不设靶心的靶子”。王老师建议考生应对这类作文时“能够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表达。”
“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正是高考作文的成功之路。”王老师如是说。如2007年全国Ⅰ卷给出了一幅漫画材料“摔了一跤”。从立意来看,漫画内容反映的是青少年成长路上存在的坎坷、挫折、错误、过失等。“这还只是漫画最表层的含意。”王老师指出,漫画中“摔了一跤”的是个孩子,80岁了,在父母心目中仍然还是孩子。对祖国和民族而言,我们都是“孩子”。对于地球而言,人类也是“孩子”。“它的含意是如此广阔,新生事物遭遇挫折的事情是无处不在的。”王老师揭秘,“打开立意的角度,写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高考中就可以赚高分。”
关注现实、生命,学会感恩、思辨
针对考生如何在作文中拿高分,精华学校语文名师梁德海则表示,学生平时就要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如果考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很难应对。
梁老师介绍,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他们眼里只有自我,没有别人,不懂得感恩。而高考作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矫枉”。因此他建议考生,写文章时要时时感恩,处处感恩,这样才能生出同情心,写出的文章才能打动阅卷者,取得高分。此外,梁老师表示,高考作文要高人一头,就一定要进行思想培养。考生要将学过的哲学的一些常识应用于对生活现象的分析。
致力于生活的积累,写作思维的提高
回顾历年北京高考作文题,光华鼎力语文名师王敦宏表示,高考作文内容一般不会超出三个层面:社会与生活、人生与哲理、思想与情感。如2006年《北京的符号》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中那些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注意的事物;2007年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和2008年《填充光口瓶》则是通过命题者所给的提示,要考生思考一个“人生的哲理”。王老师指出,高考作文万变不离其宗,考生只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去尽情地演绎,把自己的精彩真正地秀出来,就是好文章!
对于2009年作文方向,王老师表示,作文考查的重点仍然是让考生“思考”一些“人生哲理”。他建议考生,备考时不妨多想想与青少年成长关系密切的那些人生哲理。“另外,今年极有可能会让考生在“思想与情感”的层面去思考,以唤醒在青年人身上日渐缺失的一些美德,这是今年备考的又一重点!
第四篇:高考语文人物传记考查题型总结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考查题型总结
考点考查方向:
人物传记在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及经常设考的角度。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 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 ④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重要事迹(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
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
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归纳: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
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3、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
2.理解分析句子含义:基本含义、特定含义(概括意义、警策意义)、深层含义(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句子所在的文段。
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通常是指:①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②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③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④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等。重要句子的含义,指的是透过句子的字面意思所表达的深层内涵。方法:
1、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2、还原法: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3、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及作用分析。应注意区分开进行分析,如:A、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安排用意、某些特定段落的作用都需要从内容与形式两个角度分两个步骤进行分析。
3.传记中引用的作用:
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21、传记的最后援引了贝尔教授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成绩不佳的数学大师》)答: ①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 ②补充出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③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埃尔米特的完美人格;④引用名人评价,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
20、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不朽的贝多芬》09佛山二模)
答:(1)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2)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3)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
答题切入口: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的作用(四方面入手)
4.领会把握结构安排: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5.分析运用表现手法:分析表现手法:
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人称: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兼有描写抒情。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③第三人称(他传):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 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传记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修辞手法、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西方同行者的回忆,档案资料等材料。作用:①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②传记写作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倒叙手法:作用是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2分);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1分)。A、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B.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如: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不朽的贝多芬》)
答:(1)渲染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2)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表现贝多芬的伟大。
如:赴美传授经验是件大事,但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开设讲座等内容作者略过不谈,反而将笔墨重点落在接机时圆环种子公司总经理威尔其认错人这个细节上,这样的处理用意何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袁隆平》)
答:①写袁隆平如何传授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如何开设讲座是为了表现一个学识丰富的袁隆平,但这一点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写作价值不是很大,不符合作者写作意图。②作者记录了袁隆平三件“小”事情,是为了突显人们不熟悉的袁隆平的另一面——淳朴。③一个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站在世界领先科技前沿的科学家如此淳朴,说明他拥有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的科研作风和敬业精神。④威尔其认错人就是因为袁隆平太淳朴,不像一个名满天下的科学家,此细节描写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需要。
6.探究题:
漫谈认识探究问题: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
要求表明自己的观点,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本/现实/自身体会,去论证这一观点。【探究题最主要的设题点是】: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③、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题答题格式及层次(总-分-总)
①、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可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 ②、分点陈述理由;
③、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整体把握,内引外联。(内引外联的解题方法: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④、总结自己的观点;
⑤、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解答探究题应遵循的原则:
(1)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
(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
(3)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
(4)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分析。
3、为什么要简要疏理行文思路?如何快速疏理?
(1)A、有利于我们快速读懂文本。B、帮助我们在解题时明确答题区间。
(2)结合传记的文体知识,根据段落顺序,明确文段记了人物(传主)哪些事,引了人物(传主)哪些言即可。
可见训练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的能力是复习的一个重点。
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人物传记类文本往往因为其反应了传主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一个时代的影响,因而对读者和现代社会有着非同一般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作用。因此,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
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 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7.写作意图
如:
21、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黄侃先生二三事》)(《核按钮》P263)09广东卷
答:①给我们介绍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②用黄侃的性格和言行,来表现那个时代学者的自由风貌③说明那处时代的新旧学者,在内在精神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处。
答题切入口:
1、突出传主怎样的精神品质?
2、人物的价值、意义及对时代的影响。
8.要求结合全文,概括要点。
示例:邓肯被誉为“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4分)
示例:叶圣陶指导儿女们写作有什么特点?他对儿女们的作文又是从哪些方面评议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4分)
解题技巧:这类题目主要是考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最主要是审清题目,找准答题区间,答案是在整篇文本中寻找,还是在某一段落,如“请根据文本,分点概述邓肯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具有的特质。”从题目的要求“根据文本”,可判断答案应在整篇文本中寻找。此外还可以根据赋分值判断应答几点,一般来说,每一点的分值应取整数。这道题是最为基本的,一般是送分题,各点应找齐,能得的分数尽量的满分。
9.要求分析文章中某句话/某段话/某几段话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理解这句话/这段话/这几段话的含义及作用。
示例:文本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如何?(4分)
示例:第4自然段“既离民众„„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4分)解题技巧:这类题目主要是考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应从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和内容这两个方面解答。
第五篇:2009年四川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方向预测
2009年四川省高考作文命题方向预测
摘要: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已越来越突出人文性,鼓励学生以饱满的情感态度和慎思的审美理念去品味思考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在把握时代的脉搏基础上也充分体现了人文性,让学生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本文根据这些特点,回顾分析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情况,对2009年四川省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作一大胆预测,以期对作文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2009年高考作文预测
写作是高中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也是高考语文学科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所占的分值大,但是大多数学生感到要获取高分十分困难,又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训练。因此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如果能把握高考作文命题趋势,预测高考作文方向,进行有的放矢的作文指导和训练,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测方向一:形象话题类作文
什么是形象话题类作文呢?它指的是作文的话题或题目的中心词是由形象具体的词语充当的一种作文类型。在近几年高考作文中2005年江苏卷的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的作文,广东卷以“纪念”为题目的作文;2006年辽宁卷一“肩膀”为题目的作文是典型的代表。其他比如中心是由“远方”“阶梯”“路”“飞翔”等这一类词语够成的题目或话题的作文也是属于形象话题类作文。
作出这一预测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分析2006年和2007年四川省高考作文命题的情况也许我们能够探得四川省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些规律。
每一年作文题的命制都要参考前一年学生考试后对作文题的各方面的社会反响,以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使作文题既适合中学生又达到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2004年及前一两年高考作文类型基本上是关系性话题类作文,比如2004年浙江卷以“人文素养与发展”为话题的作文,2005年全国Ⅰ卷以“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为话题的作文。这种作文类型经过几年的应用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日益显露:限制了学生的写作形式和思维空间。改变作文类型势在必行,到了2005年高考,作文类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全国卷仍然是关系性话题作文类型,其他单独命题的省市地区作文类型新颖而且丰富多彩。2005年四川省高考仍采用的全国高考Ⅱ卷,作文仍然是关系性话题作文,因此到了2006年四川省单独命题不再用关系性话题作文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那么要放开关系的限制,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扩大写作的范围,什么类型的作文比较合适呢?2006年四川省是首次单独命题,命题的指导思想是“稳”,不可能马上就出现巨大的变化。这样具有很广的写作空间,又是在前一年高考中出现过(2005年北京作文:以“说‘安’”为题目)的独词话题作文类型(以“问”为话题作文)出现就十分自然了。
2006年四川省高考作文的社会反响怎么样呢?物极必反,毫无约束,学生写作的内容随意性太强,于学生的思想训练和写作能力锻炼指导性不强。这是当年作文题最大也是最明显的问题。这样2007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的命制就应该解决这些问题。果然当年四川省高考作文是以“一步与一生”为话题的作文,这样就有效地解决了2006年作文的问题。
通过分析四川省这两年高考作文题命制与其他地区高考作文命制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四川省高考作文题的命制在解决自己前一年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其他地区作文命制先进经验,创新意识还不是很强,在很大程度上是借用前一年其他地区考过的作文类型。
分析近三四年高考作文题,题目或话题中心词是形象具体的词语的作文题每年都有5
用心 爱心 专心
个左右。例如:2005年重庆卷以“自嘲”为题目,2006年辽宁卷以“肩膀”为题目,2006年北京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目,2007年广东卷一“传递”为话题,2007年安徽卷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目,2007年以“怀想天空”为题目,2008年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目,2008年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等等。透过现象看本质,形象话题类作文作为一个重要的作文类型已占据高考作文舞台理应受到2009年四川省作文命制者的高度关注。
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可能是形象话题类作文也得到了2009年四川省毕业会考作文命制人的重视:2009年四川省毕业会考作文是以“远方”为话题的作文。如果高考要避免相同的话也就有可能对这一作文类型作改变,希望考生灵活处理。
预测方向二:材料作文
这里说的材料作文是指作文题只给了材料(可以是非文字材料),没有话题或者题目,考生需要根据材料的内容和思想来确定作文的立意的一种作文类型。
在前文中已提到:四川省高考作文题的命制在解决自己前一年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其他地区作文命制先进经验。由于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四川省延考区作文题(以“我最想说的”为话题作文)和非延考区作文题(以“坚强”为话题作文)的写作内容针对性很强,作文类型都是话题作文,形式常见。我们可以把2008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作为一个特例不作深入的分析。再加上2008年四川省高考的作文题从各个方面来看是四平八稳的,基本上没有要在2009年作文命制时要解决的问题。那么2009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的命制可能主要是借鉴近几年高考比较成熟的作文类型。
分析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情况:2006年全国有3套试卷是材料作文,2007年增加到5个,2008年最多,7个。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材料作文是近年高考作文题的一个重要类型,四川省高考又没有用过,2009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极有可能出现这种作文类型。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是四川省单独命制高考题,但是整个四川省也一样存在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加上作文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不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作文材料应该理解的难度不大,中心思想是十分明白的。
预测方向三:内容指向中学生的生活或情感的作文
近几年中学生的高考作文为了使内容丰富,整篇文章充斥着古今中外的名人名事,看不到中学生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真挚的情感态度。对此已有不少人呼吁改变这种高考作文的应试文风,这也得到了社会和中学教师的广泛认可。2007年重庆卷以“酸甜苦辣话高考”为话题的作文题,江西卷以“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为题的作文题,辽宁卷以“我能”为题的作文题,安徽卷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的作文题等都可以说是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特别是2008年四川省延考区的以“我最想说的”为话题更是这一类作文类型的典范。2007年四川省高考两篇满分作文就主要是因为写出来自己的生活和真挚的感情。因此2009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的命制很有可能沿着这一思路对已有的这类作文题作适当的改变。
总之,2009年是四川省高考单独命题的第四年,可能会在前三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是作文分值大,影响大,在作文上作大的变化可能性极小。我们应该在作文备考中关注前两三年全国的作文题类型,练熟这些类型,再在这些类型上作灵活的变化。这样作文训练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2004年—2008年全国和地方高考试卷
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