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资源利用状况调查分析与判断

时间:2019-05-13 03:5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会计资源利用状况调查分析与判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会计资源利用状况调查分析与判断》。

第一篇:我国会计资源利用状况调查分析与判断

我国会计资源利用状况调查分析与判断

编辑: 会计职称考试

目前我国会计资源的利用状况如何呢?如何充分挖掘我国的会计资源并能够合理地利用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在有关政府部门、企业、信息机构和学校的配合下,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统计。尽管本文考察的地区范围、内容、对象和抽取的样本及统计分析方法不尽完善,不能代表我国整体会计资源的利用状况,但笔者还是企图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思考。

一、调查与统计

(一)持有会计证人员现状问题

从某市财政局获悉,该市现持有会计证人员8545人,其中不在会计工作岗位的有1236人,占14.46%。

1、对在岗人员进行抽样调查(抽取样本1520人),并回答了下列问题,统计结果如下:

(1)你认为单位领导是否重视财务会计部门的工作?A、重视(980人,占64.47%);B、不重视(540人,占35.53%)。

(2)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工作的原因是(519人回答):A、财务部门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提供相关信息(19人,占37.96%);B、财务部门人员素质较差(6人,占12.14%);C、单位领导不懂利用会计信息(259人,占49.9%)。

2.对不在岗人员的820名进行抽样调查,并要求回答不在岗的原因时,结果如下:

A、社会不能提供会计工作岗位或者无渠道找到会计岗位(502名,占61.22%);B、由于学历层次低,或无技术职称(214名,26.10%);C、由于年龄或者是其他原因(104名,占12 68%)。

(二)对两个人才交流中心会计需求情况的调查

从两个人才交流中心的登记情况来看,截止到调查日,登记求职会计工作的共218人,需要会计人员的单位101个(需要会计人员112人),而交流成功的只有40人,成功率只有18.35%,调查36人不成功的原因,统计如下:(1)薪水太低(6人,占16.67%);(2)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30人,占83 33%)。

(三)管理层对会计部门和会计信息的重视和利用程度

本项调查的对象是62个单位的管理层(董事长或经理或部门经理队员共62人,其中:国有企业25人,上市公司24人,私人企业13人。其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含硕士)10人,专科42人,中专以下(含中专)10人。

调查的内容有三项:

1、是否重视会计部门的工作和利用会计信息?并利用其进行决策、预测和投资分析等?统计结果如下:

2.不重视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利用的原因是(抽取样本15人):A、会计人员素质低,不能提供相关信息(6人,占40%);B、本人不懂会计,无法利用(5人,占33 33%);C、日常管理工作很少利用会计信息(4人,占26.67%)。

3、你对2000年7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的《会计法》学习过吗(抽取样本48人)?A、仔细学过(l人,37.50%);B、粗步了解(27人,56.25%);C、听说过(3人,占6.25%)。

(四)大学会计教师情况

对10所大学和中专院校260名会计专业教师调查,并请回答下列问题,统计结果如下:

1、会计教学工作是否充足?A、是(150人,占57.69%);B、否(110人,占42.31%)。

2.原所学专业是否是财务会计学? A、是(182人,占70%);B、否(78人,占30%)。

3.是否参加过会计师或者注册会计师考试(或辅导工作)? A、参加过(62人,占 23.85%); B、未参加过(19人,占76.15%)。

4、是否直接或者间接从事过会计工作? A、是(48人,占18.46%);B、否(212人,占5l.54%)。

5、能否操作财务软件或者是管理软件? A、能(42人,占16.15%);B、不能(218人,占83.85%)。

6、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了哪些具体准则?请写出名称:A、全部回答对的(162人,占62.31%);B、回答错的(或不知道的)(9人,占37.69%)。

(五)对大、中专在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

对10所大学和中专院校会计专业在校学生1060名进行调查(主要是大学三年级以上,中专二年级以上),并回答下列问题,统计结果如下:

l、是否对会计专业感兴趣?A、感兴趣(702名,占66.23%);B、不感兴趣(358人,占33.77%)。

2、你认为在校所学的会计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如何?A、较少(921名,占86.88%);B、较多(13名,占13.11)。

3、你认为你的会计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A、方法死板,缺少生动语言(920人,占86.79%);B、不能用现代化教学手段(101人,9.52%);C、其他(39人,占3.68%)。

4、新《会计法》何时颁布?共几章多少条款?A、全部回答对的(142人,占13.40%);B、未回答对的(或回答不正确的)(91人,占86.60%)O

(六)会计专业毕业生分配就业情况

某大学财经学院从1997年到2000年4年期间共毕业会计专业本科生360名。我们对其中210名做追踪调查,并提出部分问题请求回答。调整结果如下:就业并且专业对口者 180名,占 85.71%;未就业或专业不对口者30名,占14.29%。末就业或专业不对口的原因是:不喜欢从事会计工作的20名,占66.67%;找不到会计工作岗位的8名,占26.67%;其他原因的2名,占6.66%。

二、分析与判断

从以上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我们初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会计资源的利用程度还不是很高,会计资源的浪费还很严重。具体表现及其对策分析如下:

(一)会计知识的普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单位管理层领导别说对会计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就连我国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会计法》,也知之甚少,粗略了解的占 56.25%,有的只是听说过。这对于新《会计法》突出强调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构建新的会计责任体系,确立会计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无疑是一大障碍。一些在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对新的会计知识了解不及时,有86.6%的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新《会计法》何时颁布,有几章多少条款?更有部分大学、中专的会计教师,不能及时了解新的会计发展动态,有37.69%的人不能准确回答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颁布了哪些具体准则,可想而知更谈不上对具体准则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可能给学生讲解。从目前来讲,虽然,我国在2000年会计改革和发展迅速,会计宣传也轰轰烈烈,但笔者认为,“死角”较多,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湿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加大会计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的力度和深度,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只有会计知识深入人心,会计资源的浪费才能从思想上铲除其根源。

(二)我国会计人员从总体上来讲供过于求,但高层次财会人才却相对短缺。从这次调查来看,持有会计资格证书但不在岗的人很多,约占14.46%;而到人才交流市场求职的会计人员也很多,但求职成功率很小显示出供过于求的局面。40%的单位负责人,又对本单位会计人员工作情况不甚满意,认为会计人员素质低,不能提供相关信息。很多企业依然找不到会计。因此,从总体上来讲,属于低层次的财会人员,例如,只能担当出纳、收银等初级会计工作,学历较低,如财会中专和财会职高毕业的财会人员已远远超出了实际需求,这部分人将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反之,高层次的会计人员则供不应求,用人单位招聘财会人员的要求通常是中高级的财务管理人员,除了具备会计证以外,还要具有会计师资格,并要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可以预见那些学历较高,经验丰富,且资格层次较高的会计人员才是未来会计市场的宠儿。

(三)建立健全企业运行机制,提高管理层会计知识水平。此次调查发现,单位对会计部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约有35.53%的会计人员反映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工作,且国有企业高于私人企业和上市公司,文化程度高的比文化程度低的更重视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利用。笔者认为,可以这样判断:其一,企业的运行机制问题。目前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产权模糊,政企一家,权责不清,管理混乱,距离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相差甚远。所以应该说,当前国有企业管理层不重视会计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地利用会计信息(有时甚至给会计人员出难题,如要求造假帐等)是“果”;而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权责不明是“因”。尤其是权责不明,国有企业管理层干好了得不到什么实际收益,干坏了也是国家承担责任,与他人关系不大,再加上目前我国缺乏强有力的稽核监督队伍,国有企业的财务报表虚假成份多,成为企业财会人员和经理的“数字”游戏。而且,国有企业的经理基本上都是政府任命的,有些经营者不是把精力放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他们想的只是如何去讨好主管自己的领导,一旦经营不善,换个岗,照样当经理。试想这样的经营机制怎能触动他们去重视和利用会计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国有企业运行机制的改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仍需我们付出更为艰辛的劳动。其二,管理者的素质也影响到对会计资源的利用。管理者素质越高,越重视会计资源的利用;管理者素质越低,越不懂会计工作,也就越不会利用会计资源。管理者本身素质低,是导致企业充分利用会计资源的一大障碍。因此,以较快的速度改变企业管理层的知识结构,无疑是提高企业利用会计资源的一条捷径。

(四)现有会计人员的素质急待提高。本次调查的8545人中,其中中专以下学历(含中专)有4321人,占50.对孔;本次调查的62个高层管理者也有40%人认为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低,不能提供相关会计信息,对人才交流中心的调查显示,求职不成功者83.33%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由此可见,提高现有会计人员的素质,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对于我国会计资源是一种巨大浪费。

(五)会计教育要规模适当,稳步发展,专业归口,同时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办法。目前,我国会计教育,规模失控,条块分割,封闭发展,自成体系。近几年来,除了原有的财经类院校外,很多非财经类院校也纷纷设立会计系,会计师资力量明显薄弱,大部分会计教师对电算化“一窍不通”,知识严重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死板,案例模拟现代化教学手段少,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笔者认为会计教育要规模适当,要注意规模效益,注重素质教育,要做到资源互补,优化配置,进行会计专业的归口管理。这样才能确保会计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确保会计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二篇:我国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与探讨

我国水资源利用状况分析与探讨

摘要: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水利的发挥的重要作用,水电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提供着全球五分之一的电力需求,与煤炭等化石能源发电相比,具有无温室气体排放、资源可再生等优点,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能源资源,对水能资源优先开发利用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也是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水资源特征;水环境改善;水资源现状;水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

1.水资源定义与水资源特征

1.1 水资源定义

水资源是指由当地降水产生的,可以用于人们生产与生活各类用途,存在于河流、湖泊、地下含水层中的逐年可更新的动态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1.2 水资源特征

⑴ 持续性

水资源系统是动植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系统之一,人类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维护水资源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适应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代际因素必须纳入这个系统之中,这不仅仅是伦理问题,也是人类延续的需要。

⑵ 自然属性

水资源系统的自然属性是由水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降水,径流,地下水,土壤水,蒸发等,都是一个自然过程,无论人类是否干预,干预强度如何,他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⑶ 社会属性

水资源系统不仅涉及生产力方面,而且也与生产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涉及到各个方面,如“三生”用水(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关系,流域间水资源调配关系等,由此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水资源系统具有社会属性。

信息来源环保英才网:www.xiexiebang.com

⑷ 经济属性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之一,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长期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供给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水资源危机的原因分析

⑴ 自然原因:水资源人均量低。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

⑵ 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特别是海滦河流域尤为明显,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亩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这种不均衡分布,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⑶ 人为原因:水资源污染严重、用水效率低下。一些地区不顾自身的水资源条件,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项目;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节水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气。

3.我国目前水资源利用成就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水利事业取得了跨越性进展。

⑴ 有效地减轻了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损失。近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北方地区连续干旱。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洪涝灾害损失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均水平有所降低,干旱问题得到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基本上得到保障。

⑵ 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和发展大局的水利基础设施,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⑶ 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黄河、黑河等流域实行了取水总量控制,17个省实施了用水定额管理,10多个省实施了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全国用水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5,万元工业增加值年均用水量下降了40%。

⑷ 是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得到加强。综合防治水土流失54万平方公里,比“九五”多31万平方公里。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水域进行了水功能区划。依法加强取水许可、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

信息来源环保英才网:www.xiexiebang.com

4.我国将采取五大措施改善水环境

⑴ 把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等各个环节协调统一起来。统筹考虑城市防洪、排涝、供水、节水,通过污水深处理和回收利用,妥善安排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等不同的用水需求。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⑵ 建立水务统一管理体制。现代城市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治理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领域,建立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体制,成立城市水务统一管理部门,是现代城市统管水事的最佳模式。今后城市新建和改扩建的工程项目,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有用水、节水评估的内容。同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⑶ 改造传统铺设水泥地面、方砖或沥青油面。在城市建设中,为了美化环境,在人行道、停车场、林荫道、广场等地进行了地面硬化,铺装了大量传统的水泥地面方砖或沥青油面。由于水泥地面、方砖或沥青油面均为不透水材料,使得降雨产生的径流白白流失。所以对传统的水泥地面方砖或沥青油面进行改造,改用透水构件,达到蓄渗雨水、回补地下水、涵养本地水源目的。

⑷ 完善污水处理。城市水环境恢复的切入点是污水深度处理与利用,城市排水系统是促进城市用水的健康循环,恢复水环境的生命线工程。重新梳理老城区污水管网,实施“市区污水支管直接到户”工程。最终实现“雨污分流”--即污水入管、雨水入河;排污分类管理--“眉毛”、“胡子”分开抓。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可能发生污染河流、污染水环境事件。

⑸ 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量一般讲城市用水量大,污水排放量就多。在城市总体规划上要注入水循环概念;加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对水的忧患意识,使广大群众懂得保护水资源、水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信息来源环保英才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陈丹 付海燕 出版发行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普及,我国出版业网站建设也迅猛发展,从靳开川在《国内出版社网站建设研究》中记载的1999年的大约78家,到《2009年出版业网站发展创新报告》中的451个,十年间增长了近6倍。这十年,出版网站不仅是数量的增长,网站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服务越来越贴近用户,并出现多个创新点。但是我们也看到,盈利模式不明确、更新速度慢、互动差等问题,也是出版社网站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出版业网站的发展现状,本课题组在2009年全国出版业网站年会中针对参会的80余家网站做了问卷发放,收回有效问卷68份。通过分析汇总的相关数据,我们从4个方面得出了以下调研结果:

一、网站基本情况

1.七成以上网站建站时间超过5年,出版业网站已进入成熟期

在68个调查对象中,1990年以前建站的只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等3家,占5.17%。1990-2000年,建站的出版单位为16家,占27.59%。有网络意识的出版单位即在这一阶段起步。另外,这一阶段除了出版社建网站外,还出现了人民网等门户网站、万方数据和龙源期刊网等内容平台网站,以及中国动漫网这样的新媒体网站。出版业网站进入发展期。2000-2005年,建站的出版单位有25家,占43.1%。这一阶段上网的出版单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经历了“非典”之后,大家充分意识到了网络的重要性。这其中,出版社建站仍占大多数;而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也值得注意,这一阶段建站的电子商务网站有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孔夫子旧书网、福建新华发行集团。这个时期是出版业网站的快速增长期,约有75%以上的出版单位都已建站。2005-2009年,建站的出版单位为14家,占24.14%。这一阶段出版单位建站数量的增速略有下降,这是因为出版单位在网上圈地的现象减少了,而建站质量却大大提高。出版业网站已进入成熟期。

2.超过八成的出版业网站定位为专业类或综合门户类网站

随着进军网络的出版单位越来越多,网站类型也从单一的传统出版单位上网发展为现在的综合门户、专业网站、电子商务、社区网站以及搜索引擎等,功能比较完善。如图1所示,出版业网站主要定位在专业网站,其次是综合门户类网站,而定位为其他类型网站所占的比重不足15%。可见出版业网站更关注网站宣传展示和专业信息发布的功能。

3.网站已逐渐独立于传统部门并与其形成合作互补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参见图2),有43%的出版单位将网站作为独立部门;另外将网站作为信息技术部门或数字出版和新媒体部门的约占四成。可见,绝大多数出版单位已将网站作为进军数字出版的桥头堡,并在机构设置上给予其较为独立的发展空间。

在网站与传统部门关系的调研项中,我们发现75%以上的网站表示与传统单位形成了合作互补关系,而与传统出版单位仍保持主从关系的网站只有16%,另有6%和3%系其他关系和空白。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网站正逐步演变为一个与传统出版单位合作共存的独立机构。

二、出版单位网站从业人员调查分析

1.网站人数普遍较少

就网站从业人员人数来看,5人以下的占37%,5~10人的占20%,10~20人的占13%,20~50人的占17%,50人以上的占12%。

另外,网站人数占出版单位从业总人数的比例也较低,64%的单位参与网站运营的人数只占到其从业总人数的不到10%。

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网站从业人员数量普遍偏低,占从业总人数比例也不大,表明出版单位对网站的人力投入还不够,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2.计算机类、编辑出版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员成为出版业网站首选

就网站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调查数据看(参见图3),计算机、中文、编辑出版和艺术设计是目前出版业网站从业人员的主要专业。其中计算机专业人才尤受欢迎。

交叉分析发现,相对而言,综合门户网站对计算机、编辑出版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而专业网站则对计算机、编辑出版和中文人才要求较高。

3.学历水平、综合能力、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工作经验,成为网站对从业人员资质的主要要求

调查显示,网站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中,37%的网站主要看重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都在大专、本科、硕士以上;23%的网站要求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接下来的才是对知识技能水平(21%)、工作经验(19%)的要求。在学历方面,有5家出版单位要求硕士学历,19家单位要求本科学历,可以说本科学历是网站从业的基本要求。除学历以外,单位比较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技能水平,而工作经验排在最后一位。相比较而言(参见表1),综合门户类网站更看重从业者的学历,而专业网站则更注重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另外,在被调查网站中,有37%的网站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证书,可见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认证已逐渐被网站,特别是出版业网站所认可。

表1 各类型网站对从业人员资质要求的分布

资质要求

网站定位 学历 知识技能水平工作经验 综合能力

综合门户 23 12 11 1

3专业网站 26 18 15 17

社区网站 0 1 0

1电子商务 5 3 2

44.目标考核是网站对从业人员绩效考核的最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参见图4),目标考核是出版单位网站从业人员绩效考核的最主要方式,其次是工作量考核。

另外,在网站对从业人员的培养方式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员工帮带占32%,其次是定期培训,占29%,其三是自我发展,占24%,而鼓励员工外出深造占10%,其他方式的占5%。相比而言,综合门户网站基本采用定期培训和老员工帮带并重的方式对从业人员进行培养,而专业网站则以老员工帮带为主、定期培训为辅的方式进行培养。

5.六成网站从业人员工资在2500~5000元之间

调查数据显示(参见图5),六成左右的网站人员工资集中在2500~5000元之间,属于所在城市网站从业人员工资的中低档水平;另外,我们也看到,有近三成的从业者工资在2500元以下,可见出版业网站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与同类新媒体企业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站需要大量知识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经营意识强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因此出版单位在要求从业人员学历的同时,重视其综合能力、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工作经验是理所应当的。一个好的网络编辑常常需要独自一人承担从构思策划、采访、网络发布等多个环节的制作及页面展现的任务,因此网站编辑需具备相关专业以及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并对互联网有良好感觉和深刻理解。而调查中,还是有超过六成的出版单位对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证书不做要求,绝大多数从业人员也并未经过出版专业知识培训。在人才培养方面,鼓励深造的单位占少数,任其自我发展的也占到1/4左右,可以看出正规的专业培训明显不够。另外,一个网站的规划、建设和维护以及运营是一个系统工作,由几个人来承担明显不够。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出版单位对网站的人力投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另外,网站从业人员工资偏低等问题也造成了网站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网站发展。

三、网站内容调查

1.网站栏目及功能日趋多样

调查发现(参见图6),多数网站重视资源下载、在线阅读、网上互动、电子商务等基本功能,对于手机移动增值服务也有7%的网站将其作为特色栏目。可以看出,21%的网站重视网上互动,比如电子书网站番薯网,读者在每本书的页面都可以自写评论,并参加小调查,还可以发起话题,让更多读者参与进来。这为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提供了

在线互动的交流平台,能够吸引更多读者,并使信息有所反馈。

2.纸质内容数字化和网络原创成为网站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从网站获得信息内容的渠道中可以看出(参见图7),传统出版物内容数字化占82.9%,说明多数传统出版单位意识到,多年来积累的丰富出版优质资源是网络信息知识资源的巨大宝库。

另外,数据显示,在网站信息源中,网络原创也占到56%,说明出版业网站逐渐注重原创内容,突出自己网站的特色。

3.文本和图片仍是网站主要信息类型

从网站信息类型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参见图8),文本和图片仍是目前出版业网站主要的信息类型,占到总信息量的75%以上,是目前网络出版的主要表现形式。另外,数据显示,网站信息中视频和音频相对较少,其中视频信息占14%,而音频信息只占8%,这可能受制于目前的网络带宽及传输技术。可见,在多媒体信息的采用上,出版业网站还有待提高。目前,一些做的较好的网站均将网络视听出版功能作为其网络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易文网提供听书服务,把相关的图书用两种方式做成有声书,一种是请播音员或大学播音系的学生对作品进行录播;一种是用一些技术软件把文字信息转成音频信息。一些出版单位还通过网上多媒体的展现形式,销售纸质和电子图书。

4.超过七成网站能做到每日更新

从更新速度来看,做到每日更新的网站占到72%,每周更新的网站占18%,随机更新的占9%,只有1%较少更新。总体上仍有近三成的网站更新不及时,这必然会降低访问者的兴趣,无形中使企业的形象大打折扣,更不利于搜索引擎的收录。因此网上内容必须每天及时更新,这是保持高访问量的前提。

以上数据表明,多数网站对资源下载、在线阅读、网上互动、电子商务、手机移动增值服务等基本功能都有涉及;传统出版物内容数字化是网站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网站对原创内容较为重视。虽然很多网站在特色、功能、传播方式上做出了不俗的成绩,但也应看到,网站信息的主要类型还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还较少;另外,有些网站的内容更新频率不尽如人意,这带来了访问者的流失。

四、网站经济情况

1.超过半数的网站主要靠主管部门拨款,盈利情况不容乐观

从网站资金来源调查项来看,55%的网站资金来源于拨款,自己创收的是35%,其他来源的占10%。这说明网站资金来源单一。交叉分析发现,综合门户网站资金来源主要靠主管部门拨款,专业网站自己创收的比例在大幅增加,电子商务类网站的资金则主要靠自己创收。

调查还显示(参见图9),57%的网站不盈利。相比而言,近一半的专业网站盈利,而综合门户网站的盈利情况则不容乐观。交叉分析发现,资金来源与盈利情况有密切关系,以主管部门拨款为资金来源的网站盈利状况较差,而以自己创收为资金来源的网站盈利情况较好,仅有较少数网站处于亏损状态。

另外,从各网站对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来看,以知识技能水平、工作经验和综合能力等为资质要求的网站的盈利情况相对较好(参见表2)。

表2 对从业人员不同资质要求网站的盈利情况分布

盈利情况

资质要求 盈利 不盈利

学历 21 33

知识技能水平15 16

工作经验 12 16

综合能力 16 20

再有,与传统媒体的合作程度也会影响到网站的盈利。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经常与传统媒体进行合作的网站处于盈利状态,而与传统媒体的合作程度弱的网站,其盈利情况就差。因此出版单位网站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应该考虑与传统媒体加强合作。

2.网上销售成为出版业网站的主要盈利手段

从问卷调查中盈利项目来看,占最多的是网上销售,为39%;其次是广告收入,占17%;再次是手机出版物订阅,占14%。另外,线上活动(9%)和其他方式(21%),比如会员制也是网站盈利的项目。

3.网站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都较少

调查显示,出版业网站制作成本大多较低,其中10万元以下的占30%,10万~50万元的占50%,50万元以上的占20%。

同样,在网站维护成本上,大多数网站维持在较低成本线上,其中2万~20万元的占64%,超过100万元的只有14%左右,而按人员工资成本做维护成本的占了22%。

总体来看,网站的投入资金非常有限,这是制约网站建设的瓶颈之一。而大部分网站依靠目前的盈利也并不能满足网站的运营,丰富与多样的赢利模式还有待形成。

图书试用网图书营销新媒体精彩推荐

第四篇:高校教学资源及使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高校教学资源及使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 胡昭玲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资源作为物质基础,它的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在当今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教育经费的匮乏与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这一对矛盾始终存在,因此如何合理配置高校资源,使其产生最大的效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调查和分析的高校教学资源主要限定在物力资源方面,即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对教师授课或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设施、设备,即图书馆(传统意义上只包括纸质和硬件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教学辅助设备、语音室、实验室、自习教室、体育设施几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对策建议。

二、调查方法、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查的时间是2006年5月-9月,主要采取问卷形式,同时还进行了一些访谈。调查问卷共设计了三份,分别针对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调查问卷发放到全国19所高校,涉及到我国大部分地区,具体包括华北地区的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东南地区的华侨大学等5所高校,华中地区的华东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中西部地区的兰州大学等2所高校,以及西南地区的云南大学等3所高校。问卷总共发放了112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68份,占问卷总数的86.4%。与此同时,还随机抽样访谈了63人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各类教学资源重要性与总体情况的评价;图书馆的利用情况、频率与方式,对馆藏文献资源的评价,对补充文献资料的建议;网络信息资源方面,对图书馆网站建设与电子信息资源的评价,学校及下属相关机构网站建设与信息化管理情况;教学辅助设备的数量与水平及使用状况;语音室、实验室设备数量、现代化程度、使用状况;自习教室的数量、分布、平均使用效率;体育设施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使用状况。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各类教学资源相对重要性的评价

高校教学资源配置的好坏或者效率的高低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即应该以满足高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求的程度来衡量。因此,在对教学资源数量、优劣与分布情况做出评价之前,有必要了解高校师生对各类教学资源的需求情况,或者对各类教学资源相对重要性的看法。不同的教师或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存在差异,但作为一个整体,他们的要求却往往带有时代的特征,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对电脑和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较低,但是,随着近些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高校教学中的不断普及和应用率提高,在此次调查中就发现该项需求提高了很多。

表1列出了被调查对象对高校教学资源中的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教学辅助设备、实验室、体育设施相对重要性打分排序的统计结果。结果表明,教学资源各组成部分的得分相差并不很悬殊,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看,各类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都是较为重要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31%的人认为体育设施是最重要的;而与传统观念不同,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对图书馆纸质资料的需求下降,有32%的人认为图书馆是最不重要的。可见,调查结果体现出了对教学资源需求的时代性特征。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全面,在专长的基础上要求通才,高校教育中也更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均衡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单方面强调某一部分资源建设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应该说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进步。

2.对图书馆的调查结果

在对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及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情况方面,调查显示,各高校普遍存在如下一些现象和问题:

第一,大多数被调查者到图书馆是为了获得与专业相关的书籍资料。55%的人到阅览室是阅读专业类期刊,54%的人认为图书馆应增补专业参考书,60%的人认为应多订阅专业类杂志。这说明高校图书馆在增加馆藏文献资料数量的时候,应该从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出发,重视文献资料的质量和构成,提供对口的专业书籍、文献。

第二,图书馆现有的文献资源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有53%的人经常遇到在图书馆内找不到所需资料的情况;有56%的人认为图书馆的书籍并不实用,虽然其中31%的人认为书籍的种类较多;相对而言,对图书馆中收集的过刊的评价要比书籍好一些,56%的人认为这些期刊是实用的,但其中36%的人认为期刊的种类并不齐全。可见,在高校图书馆传统的馆藏模式下,文献资源的“藏”与“用”并没有真正统一起来,没有做到为用而藏,在对待读者能否找到所需文献资料方面,即对馆藏资料的有效利用方面表现得较为消极。

第三,图书馆的利用率并不很高。有25%的人基本不到图书馆借阅图书,较多地利用馆藏文献资料的人只占18%。读者缺乏对图书馆的使用热情,有不少大学生去图书馆完全是被动的,在调查的学生中有44%的人查阅资料只是为了完成作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客观上看,主要是电子信息资源对传统馆藏文献资源的冲击;从主观上看,除了上述馆藏文献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以外,图书馆缺乏对现有文献资料的宣传、提供的服务不到位等也是重要因素。

3.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调查结果

上面讨论了对传统图书馆的评价与利用情况,而在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的电子化、数字化是新的发展趋势。调查表明,这种新的趋势已经被高校师生所认识和接受,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图书馆的网站资源很重要,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其重要性被认可,但是当前对图书馆网站的关注和利用程度还很低,仅有9%的人经常关注图书馆网站资源的更新情况,33%的人从来没有浏览过该网站。调查还涉及到对图书馆的数据库等电子信息资源的评价,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电子信息资源的种类、更新速度、作用的评价是中等的,65%的人认为这类资源可以部分地满足教学与学习的需要。但也有大约1/4的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认为目前电子信息资源的种类少、更新速度慢、作用很小,有29%的人认为电子信息资源不能满足教学与学习的需要。

除了图书馆的网站与电子信息资源,我们还调查了学校及相关机构的网站建设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校及其下属院系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并且大多数学校和院系能够做到至少每月更新一次网站,有大约40%的被调查者的所在学校和院系能够至少每周更新一次网站。相比较而言,学校职能部门的网站建设较之整个学校和各院系的情况似乎要稍差一些,更新频率也较慢。在网站利用方面,对学校及其下属机构网站的关注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分别有21%、27%、45%的被调查者不清楚学校、院系、职能部门是否建有独立网站,这说明相关机构与部门对内部网站的宣传还不够,网络平台还没有很好地起到传播信息、为教学服务的作用。

4.对教学辅助设备的调查结果

现代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引发了教学手段与设备的变革,为方便多媒体教学等目的而设置的教学辅助设备成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这类设备的配置普遍不足,53%的人反映只在部分教室有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18%的人所在学校的教学辅助设备数量很少。而且,设备购置的时间不一,水平参差不齐,也使得教学课件载体五花八门(常见的有光盘、优盘、移动硬盘,甚至还有一些用投影胶片、录像带作为课件载体),一些技术过时的设备淘汰掉可惜,不淘汰又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辅助设备的数量亟待增加,设备和教学课件也有待于进一步标准化和规范化。

从使用情况看,48%的被调查者反映教师在课上常用教学辅助设备,而且认为使用这些设备是必要的。但是也应该看到,还有36%的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不常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有16%的人认为这类设备是不必要的。这反映出当前高校中还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技术的客观要求、按照现代教学媒体的特点重新组织课堂教学。当然,对教学辅助设备的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校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手续比较繁琐,又如,缺乏素质较高的设备管理人员,或者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注意对设备的保养维护,造成设备损坏,这也导致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使用率并不高。

5.对语音室、实验室、自习教室的调查结果

在语音室和实验室方面,我们主要调查了设备资源配置和使用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设备先进、现代化程度高的语音室和实验室较少,63%的被调查者认为语音室的设备配置一般,仅能满足现阶段需要,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28%的人则认为所在学校的语音室设备落后,应该被淘汰,上述两个比例在对实验室的调查中分别为49%与39%。在使用状况方面,语音室设备不足与利用率低的情况同时存在,34%的人反映语音室设备不够用,但同时又有52%的人指出,除上课外,语音室的设备是闲置的,没有很好地用于学生平时的学习。相对而言,对实验室的利用情况要好于语音室,56%的被调查者所在学校的实验室安排实验的数量刚好合适,很少安排实验的仅占8%,但学校之间实验设备配置的情况有较大差异,21%的人反映所在学校实验室的设备较多常有剩余,而34%的人所在学校的实验室经常有人没有设备。

对自习教室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自习教室的利用情况是较好的,42%的人认为自习教室的平均使用效率高,认为使用效率低的只占14%。但自习教室的数量和分布还不尽如人意,有26%的人认为自习教室的数量很少,30%的人认为自习教室的分布不合理。

6.对体育设施的调查结果

如上文所述,高校师生对体育设施的需求是较高的,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体育设施在各类教学资源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体育设施配置的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有33%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学校的体育设施种类缺乏,51%的人认为体育设施的种类一般。在体育设施的数量和分布上,42%的人认为体育设施的数量少且分布不合理,仅有15%的人所在学校的体育设施数量多、分布合理因而得到较多利用。在调查中,被调查者还对他们使用不同体育设施的频率做了回答,并积极提出改善现有设施的相关建议,从中可以看出,与高校师生的需要比,现有体育设施无论是数量还是结构都有一定的差距。

四、建议

针对高校教学资源的现状与问题,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是极为必要的:

1.改变高校教学资源的配置方式

在高校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上,必须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方式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思维方式。[1]一方面,要改变高校教学资源配置不足的状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只等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显然是不够的,必须从多渠道筹措资金,包括学校自身通过校办企业、科技服务等途径创收并把经营利润的一部分投入教学运转。另一方面,要使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的需要,就要改变教学资源的传统配置方式。配置的动力应该来源于需求,配置的决策方式应该是各种分散需求的结合与统一。决策者应当充分了解广大师生教学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制定教学资源规划时让教职工和学生参与进来,为学校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言献策,这样才能避免花费大量资金添置教学设备、设施后却遭到闲置的情况,使教学资源真正被利用起来。

2.加强对高校教学资源的管理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投资被当作国家无偿给予教育单位的“赠品”,由此造成高校资源使用中不珍惜投资、资源利用效率意识淡薄的问题,并直接导致高校资源的普遍浪费和使用低效率。当前,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办现代化的节俭型教育。[2]无论是新增教学资源,还是对原有教学资源,都必须加强管理,要通过制定、实施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来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和损坏。在购置、兴建教学设备、设施前,要求加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确保投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对现有教学资源,应当加强常规管理,配备好管理人员,做好相关的业务培训工作,并建立起明确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度,使各管理部门和人员责任清楚、各司其职。与此同时,以适当的激励、约束和评估机制作保障,加强对教学资源使用、维护等状况的考核,激发资源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效率。

3.重视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教育经费紧张的现状下,在从外部争取资源的同时,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和利用率提高极为重要。应当重视高校现有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内部潜力,改造闲置的场所,充分使用现有的仪器设备,最大程度地发挥设备、设施的资源潜力。为了做到这一点,除上述加强管理的问题外,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3]强化为师生服务的理念,使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应用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一方面,管理部门应当放宽对教学资源使用的限制,例如,图书馆可以延长开放时间,实行图书、文献开架阅览;再如,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设备的使用上要简化手续,可由管理员在教师上课前做好相应的设备准备;又如,允许学生通过一定的程序在课余时间使用语音室、体育设施等。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为师生使用现有教学资源创造条件,具体方法包括加强对现有资源(如图书馆的文献资料、网络信息资源等)的宣传和说明,使师生了解教学资源的配置现状与使用程序,为师生使用教学资源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使用有关资源的技能(如检索电子文献的技能、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技能等)。

4.实现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

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包括几个层面的涵义:一是高校内部的资源共享,即高校内部有关联的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在规划语音室、实验室、图书资料、网络信息等教学资源的建设时要统筹安排,实现资源共享。二是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学资源的配置在高校之间不均衡,许多高校都是在某些方面资源短缺,而在另外一些方面有剩余,因此实现校际教学资源的共享极为必要。例如:可以实行教学网站资源共享;共用图书资料,建立高校图书馆通用借阅合作制度;共用教学、科研实验设施,一些专业性实验室或实习基地相互开放;毗邻的高校之间可以共用体育教学设施;等等。三是高校与相关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共享,也就是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使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形成良性互补效应。

本文是在南开大学第四届百项创新工程项目“优化高校教学资源配置”调研的基础上完成的。南开大学数学学院学生林俊民、林勇、武迪与经济学院学生武力超、宫玉玺参加了该项目的调研。

参考文献

[1]张忠家.优化大学教育资源配置的战略思考[N].光明日报,2005-11-29.[2]陈中永,韩彦斌.落实科学发展观 办现代化的节俭型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6).[3]胡卓君.地方高校内部管理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76.

第五篇: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

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

1999年以来,商务部会同中宣部、科技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等十二部门联合实施了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为全面掌握实施情况,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精神,商务部组织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上市食品安全状况总体好转。

据有关部门监测,我国食品内在卫生质量有了明显改观,食品卫生平均合格率2001年为88.6%,2002年为89.5%,2003为90.45%,2004年预计为92%左右,呈逐年上升态势。2004年37个城市第五次监测农药残留合格率为93%,比2001年提高30.5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9.4个百分点,比 2003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04年4月份,16个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检出率仅为

1.2%,在2003年大幅下降基础上又下降了1.4个百分点。5城市水产品氯霉素残留检测均为0。

(二)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得到加强。

目前,全国年销售2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普遍实行了自检制度,实施检测的零售店铺数量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商务部门定点检测机构已覆盖了较大的范围,并形成了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受托检测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三道“防线”。据调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2.6%设立了检测室,55.1%配备了专职检测人员,其中最多配备了62人;连锁超市中,73%配备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建立了目标责任体系,21%向其所属门店派出卫生质量巡查专员。

(三)市场食品安全准入制度得到实施。

近年来,由于大力推行认证、索证、索票、信用档案、场厂(地)挂钩等准入制度,市场食品安全把关作用得到加强。调查显示,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普遍推行,其中32%的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45%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和 OSHMS18000三类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7.11%设立了无公害产品专区,16.31%设立了绿色食品专区,6.14%设立了有机食品专区,三者相加近50%;超市公司中,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建设的占91%,建立加工食品安全制度的占73%,注重环境因素的占59%,实行食品卫生安全岗位责任制的达91%,把食品安全指标量化并作为考核依据的达86%。2004年,全国32.9万家食品经销企业中,有15.1万家建立了进货验收制度,14.5万家建立了购销台账制度,11.9万家建立了销售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四)食品流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观。

据调查,目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建有冷库的占38.56%,其中上海高达52.4%;27.9%配备了速测仪,10.59%配备了色谱仪,3.6%购置了检测车;43%配备了污物处理设备,其中,12.92%拥有垃圾分类处理设备,9.53%设立封闭式垃圾楼,8.9%配备污水处理设施;24.79%建立了配送中心。连锁超市中,大多数已把食品冷藏柜作为营业设施中的基本配置,辽宁、福州、青岛、南京、上海、广州、宁波等地城市在肉类食品市场上配备冷柜的超过60%,部分企业也

配备了简易的检测设备;被调查的超市全都对垃圾污物进行分类,集中处理; 90%以上的连锁零售企业建有配送中心,截止2004年6月末,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中心已达2845个。

(五)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显著增强。

消费者选择食品标准从优先考虑价格转向价格与质量并重。过去一味相信广告,现在更相信产品卫生质量公告。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中,85%关注食品保质期,72%关注蔬菜和水果的农药残留量,55%关注食品的细菌超标问题以及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含量等有关因素。

消费者对超市食品安全的认同度明显领先于农贸市场。消费者对超市所销售的各类食品的安全性认同是农贸市场的9倍,其中速食食品安全认同度最高。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调查显示,消费者中,47.9%关注相关检验证明,22.3%关注食品的色泽、外观; 70.4%希望购买无公害农产品,56.4%愿意选择绿色食品,52.4%希望选择安全食品,22.3%希望选择有机食品。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采用多种办法维护自身的权益,包括向有关理部门申诉、提请仲裁机构仲裁、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人民法院起诉、与生产经营者协商等,这几方面的比例分别为68.4%、54.1%、48.7%、30.3%和14.7%。

广大消费者对“三绿工程”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据调查,66.2%的人希望通过电视专题片进一步了解“三绿工程”,69.7%的人愿意为“三绿工程”出谋划策,53.8%的人愿意义务宣传“三绿工程”,49.2%的愿意积极举报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在“三绿工程”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提高消费信心这一问题上,认为开展诚信经营及行业自律、树立放心品牌、严格食品检验检测的消费者比例分别为66.9%、56.1%、47.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上市食品超标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我国食品内在卫生质量有了明显改善,食品抽检合格率不断提高,但上市食品超标问题依然存在。目前,食品卫生平均不合格率仍达8%左右,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为7%,畜产品“瘦肉精”检出率为1.2%。据对7万多家食品市场检查,发现不合格散装食品19万多公斤,病害肉40多万公斤,假冒伪劣酒类案件9.5万件。

(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缺失。

《食品卫生法》和《产品质量法》都涉及到了食品生产和销售的卫生要求,但总的看,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法律条款仍相对粗疏。食品很多都是鲜活产品,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保鲜、贮藏等要求较高,应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此外,市场准入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但这项制度的实行尚缺少上位法的支持。目前,食品安全管理主要还是靠行政管理,亟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三)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有食品质量标准近3000个,从数量上看已经不少,但存在检测标准不统一,指标设置过繁,费用过高等问题,如单类有机磷的限量测定标准多达数十个,对有机磷限量的规定各不相同,造成在安全标准认定上的意见不一,如有关部门发布的无公害肉类标准需要检测的指标达三、四十个,仅“瘦肉精”一项检测定性要800元,定量分析要2000元,全部查完要一万元左右,企业难以承受。而与流通有关的标准仅有100余个,相比于生产和加工标准数量差距甚大,流通过程保障食品安全的标准严重不足,即使食品生产质量合格,也难保不在流通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四)食品流通检测及环保体系仍不健全。

调查显示,全国5万多家食品零售企业中建立检测中心的不足1%,全国2.6万家农贸市场配有垃圾处理设备的不足1‰;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此外,检测体系不健全,还表现为各部门的检测工作缺少协调,检测力量缺乏整合,检测资源不能共享,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落后。例如,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的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设备,出结果最快也得30分钟左右;无公害肉类三、四十个指标全套检测完,则需要几天时间,这样的检测速度必然降低流通环节“把关”的效率。

(五)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食品安全方面的信用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该领域的企业信用数据的征集工作也处在小范围尝试阶段。因此,从总体看,掌握企业食品卫生质量的信用状况难度仍然很大,很难起到消除信息不对称,褒扬守信者,遏制失信者,追溯责任方,形成诚信经营氛围的作用。

三、改善食品流通安全状况的主要措施

实践证明,实施“三绿工程”是建立健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措施,要按照《三绿工程五年发展纲要》的要求稳步推进,总体上要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安全、合理使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消费的法制保障、技术支撑、政策扶持、社会信用、组织保障和舆论监督六大体系。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形成有利于食品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自觉地购买安全放心食品和绿色环保产品;绝大多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生鲜食品超市达到绿色市场标准,其中通过绿色市场认证的市场达到500家;大中城市的60%农贸市场退路进厅或改为连锁超市,连锁超市销售生鲜食品的比重大幅上升;绝大多数屠宰加工企业达到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资质等级要求的三星级以上标准,大中城市的定点屠宰率达到100%;进入绿色通道的食品都能符合卫生质量标准要求,鲜活食品运输采取保鲜措施,公路运输的白条肉实行吊挂、封闭运输,冷却肉实行冷链运输,面向社会的生鲜食品物流配送中心得到较大发展。

(一)加强法制建设。

抓紧修改《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依法加强畜禽屠宰管理;研究制定《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严格包装、标签、标识、索证、索票、检测、认定、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强三绿工程标准体系建设,参照国际食品安全法典,制修订一批当前流通环节急需标准;贯彻落实农副产品绿色市场和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资质等级要求等标准。

(二)加强政策引导。

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积极实施政府绿色采购计划,培养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消费偏好;健全社区食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冷链配送和电子商务,提高生鲜食品在便民超市等现代营销方式中的销售比重;推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鼓励质量优、信誉好、品牌知名度高的食品在全国流通;积极发展鲜活食品保鲜运输和冷链运输,重点支持肉类、水产的中继性低温冷藏配送中心等经营性食品基础设施、食品企业购置先进高效的检测设备等。

(三)推进市场认证。

贯彻落实《绿色批发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加快推进绿色市场认证步伐。商务部将定期组织对认证机构绿色市场审核员培训,并进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国家认监委对通过资格考试的绿色市场审核员进行认可。国家认监委和商务部对具备资质的认证机构及其认证的绿色市场对外公告,并进行动态管理。

(四)加强市场检测。

一是加快推进企业自检体系建设,积极督促大型畜禽屠宰加工和农产品经销企业建立严格的进货检验制度,配备必要的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按照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检测,形成有害物超标食品市场退出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委托检验制度。大力推动没有自检能力的企业,向依法设立的社会中介检测机构主动送检;三是进一步完善食品运输源头检测制度,严把卫生质量安全关,未经检测机构抽测或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不得进入市场流通;四是建立健全市场卫生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

(五)完善信用档案。

以商务部电子政务系统为依托,运用信息技术,以酒类、肉类、蔬菜三种商品为重点,在已有200多家试点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全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管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工作,构建信用监督和失信警戒机制。同时,加强各部门间有关企业食品卫生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并及时对外发布。

(六)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设立“三绿工程宣传月”。通过商务部网站、地方有关部门上街咨询和新闻媒体集中报道等多种形式,系统宣传食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三绿工程知识,形成良好的绿色环保消费氛围;二是举办“中国三绿工程博览会”,全面展示三绿工程成果,增强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信心;三是积极推进绿色消费进社区,向消费者宣传科学消费的有关知识,提高消费者鉴别、选购等消费技能,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理性的消费行为。

(七)加强监督检查。

加强食品流通、消费和畜禽屠宰行业管理,积极推进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实行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形成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八)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制定、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在诚信建设、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形成自律机制,从而作为支撑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社会组织。

下载我国会计资源利用状况调查分析与判断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会计资源利用状况调查分析与判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水资源状况调查

    我国水资源状况调查说起来,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却占了97.2%,陆地淡水仅占2.8%,面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

    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1

    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 ——以北京市12所高校为样本 《经济纵横》2010年第6期 摘要:对北京市12所高校的抽样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都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但准备创业或......

    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与分析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理财观念越来越强,理财日益成为人们合理支配钱财的必修课程,并以此来提高理财能力。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从当前的......

    校园文明状况调查与分析(范文模版)

    校园文明状况调查与分析当代中国,大学生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大学校园是广大有志青年梦想的地方,我院更是千年学府,百年师范。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求学任教于此,而各时代的......

    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唐丽霞 左停 调查显示,中国农村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65个村表示水资源受到了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46.1%。调查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工业污......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 —以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专业为例 康瀚月 (营经济管理学院10级国际贸易、工程管理、11级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专业辅导员) 摘 要:大学生......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发展分析 兰聪,卢佳林,陈景,高育欣 (中建西部建设西南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52) [摘 要]本文介绍了建筑垃圾的来源、分类以及建筑垃圾的组分,对比了国......

    家乡的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

    在我的家乡,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一直是政府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它们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然而近些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经济与环境间的矛盾时时发生。与此同时还伴随着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