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初探

时间:2019-05-13 03:4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初探》。

第一篇: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初探

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初探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劳动教养系2010级试点班

钱玮龙

摘 要:社区矫正是一种新型的非监禁刑罚制度,是现代矫正制度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国家公权力不可能像在监禁矫正体制中那样深入于各个环节的时候,社区矫正需要更多的依赖于社会力量进行运作。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和实现社区矫正目标的基本要件。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的提出和实施,要求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融入到社区工作和生活之中,成为社区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部分,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所产生的是综合的社会效应。本文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颁布并于二〇一二年三月一日起实施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对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以如何完善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

The build of Community Correctional Social

Support System Abstract: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is a new Non-custodial penalty, and it is a basic direction of today’s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When the national power can not go deep into each aspect of society as custodial penalty,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needs more social support.The Community correctional Social support System is the basic requirement to carry out the work and reach the goal of community correction.It has been become the part of public security and produce a comprehensive social affection.On the basis of《the Community Correctional Implementation Measures》,which is Issued by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the Supreme People’s Procuratorate, the Ministry of Justice and the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I try to discus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al social support system.Keyword:The community correction;Social Support System

一、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的概述

(一)社会支持系统概念简要

根据《关于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我国把社区矫正界定为“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强调了国家机关之外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我们把这种国家机关之外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社会志愿者等

社会力量统称为社会支持系统。

简而言之,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和实现社区矫正目标提供支持的各类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的总和。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社区矫正工作而言,是主观接受和客观提供的双向互动过程,它是社区矫正机构主观接受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系统对社区矫正工作客观提供支持的互动和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在寻求支持时,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拓展过程。

从某种程度上讲,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的发育状况决定了社区矫正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甚至成败。

(二)社会支持系统的主要内容以及分类

社会支持按照社会所提供的资源的不同性质来分类:(1)尊重的支持:指的是个体被他人尊重和接纳,又称作情感性支持、表象性支持、自尊支持;(2)信息支持:即有利于对问题事件进行说明、理解和应对支持,又称建议、评价支持或认知导向;(3)社会成员身份:即能够与他人共度时光,从事消遣或娱乐活动,满足个体与他人接触的需要,转移对压力问题的忧患或者通过直接带来正面的情绪影响来降低对压力的反应,也可称作归属性;(4)工具性支持:指提供财力帮助、物资资源或所需服务等,通过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或者提供个体得以放松或娱乐的时间来帮助减轻压力反应,又可称为帮助、物资支持和实在的支持。

按来源分类:社会支持可分为人际支持和组织支持,即来自于个人的支持和来自于组织的支持。其中,人际支持和组织支持各自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人际支持可分为父母支持、朋友支持、同学支持、老师支持、亲戚支持等;而组织支持又可分为正式组织支持和非正式组织支持。其中,我过当前主要进行的是正式组织支持,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财政部门、民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编制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等这样的由政府行政部门以及准行政部门的社会团体等组织来实施的支持,而非正式组织,诸如志愿者,由工作(居住)在社区内、热心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专家学者、干部、老师、高校学生、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和原工作单位人员、超市、企业等的支持相对比较单薄。[1]

(三)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的特点

社区矫正中的社会支持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广泛的参与性。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中融入了大量的社会力量,各种社会团体、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均可广泛的参与其中,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善的、稳定的、有效的整体来支持社区矫正的执行。

在监禁刑中,服刑人员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当中,自由被限制,同时所受到的社会支持系统也非常有限甚至及其薄弱,而在社区矫正这一种的非监禁刑的实施后,社会支持系统得以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形式对社区矫正进行支持,是的矫正对象与外界的信息交换,人际关系,生存生活等方面,都能与社会保持联系,同时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也能帮助其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所以,因为广泛的参与性,社会支持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2.较强的针对性。传统的封闭性矫正教育,强调更多的是惩罚性和灌输性,只关注判决,裁定等,对于不同矫正对象的个别矫正教育并没有过多的注重。而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系统,则是针对矫正对象不同类型和特点,以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相结合,个别教育为主的原则展开矫正教育,更多强调了“对症下药”“因人施教”的原则。针对矫正对象的个体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矫正活动,对矫正对象自身的问题及不同的心理障碍,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和心理矫正策略,包括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案情、不同的主观恶性程度、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的个别矫正。

3.一定的区域性。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的出发点是在社区执行,所以在社区这个特定的区域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和组织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社会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控制违法犯罪,矫正犯罪行为,强化社会适应性训练,学习社会规范,构建和谐的安全的社区环境。

4.介入的义务性。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的介入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其义务,这其中有法律赋予的义务,也有道德层面的义务,虽然社区矫正正在向着更加规范、更加合理、更加法定化得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仍然是道德层面的义务,或者说是出于一种对社会稳定和谐负责的义务介入其中的。

5.执行的协同性。社区矫正执行过程中,服刑人员面临着各式各样的

问题,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矫正不在单单是矫正工作的责任,而来及家庭,朋友,社会等各个与其相关社会力量的参与与协同工作,即社会支持系统给予的物质和情感的帮助,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不会致其陷入孤立无助的境地,不会导致其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6.方式的综合性。社区矫正的矫治方式与监禁刑相似,如教育,监督,管理,心理矫治等,但又与监禁刑不同,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不仅要矫治矫正对象的恶习,而且还要组织起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提供社会服务,学习社会规范,掌握一定的技能,为适应社会、回归社会做好准备。同时,社会支持系统内部施行严格的管理办法,奖惩措施,考核与保障制度等,通过各种手段,提高社会综合效应。

(四)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

社区矫正,归根结底是对矫正对象的矫正。而作为一名矫正对象,一个人来说,离不开整个生存环境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就是需要一个整体的支持系统来支持。社区矫正的顺利进行,不光需要矫正对象的积极配合,还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结合,这个意义上,与监禁矫正相比较,社区矫正的特征并不应仅仅体现为矫正活动在开放的社区中进行,更体现于社会力量对罪犯矫正活动的广泛参与性之上。社去矫正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普遍的增益。通过社会自身力量,不仅对矫正对象进行矫正帮扶,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矫正其不良行为习惯和其他恶习,同时,也促进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社会支持系统协调了个部门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维持社会秩序,使得社会得以正常运转,保证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政府和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合作是社区矫正“双赢”的选择。公益性机构不会唯利是图,不管政府支付的报酬多少,他们都会全力以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民间组织自身也能够得到发展。[2]重要的是民间组织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素养。

第二、预防犯罪。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下,无形当中,对矫正对象能形成良好的影响,促使其自发改正以往恶习和不良行为习惯,提升自我修养,矫正自身人格。另外,从马斯洛的需求

层次看,生存、安全、爱与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一名罪犯来说同样适用。“意识到的或实际的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提供的工具性或表达性的资源。”社会支持能够促进个体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个体所拥有的社会网络能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能使个人对生活环境形成稳定的可预期性,进而形成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体验,进而预防重新犯罪。

[3]

二、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迅速崛起、“小政府大社会”逐步被确立为社会体制目标模式的

转型时代,我国开始了新型社区矫正的实践。[4]中国的新型社区矫正实践最早是在上海开始的,上海市徐汇、普陀、闸北三个区从2002年8月开始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这也是我国首次提出“社区矫正”的概念。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确定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作为全国社区矫正的试点省市,则是我国准备在制度上、法律上确立社区矫正的正式起点,初步形成了以公安机关为执法主体,以司法行政机关为执行主体,公、检、法、司等各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社区矫正体制。各地都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社区矫正制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矫正模式,如“北京模式”、“上海模式”、“河北(泊头)模式”等。我国自2009年起,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制度。社区矫正已被作为我国司法体制与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被纳入到司法体制与工作机制改革的整体规划之中。

各试点省市不仅把社区矫正领导机构建立起来,还在社区矫正的专业人员配备上下足了功夫。2004年,上海竞争作社区矫正专业社工的压力丝毫不比考大学轻松,其录取比例高达1:15,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到74%。在北京从2003年7月1日正式启动社区矫正工作以来,成立了三级社区矫正组织机构,先期试点地区的专业矫正力量达600余人,社会志愿者人员1800余人,矫正组织接收的矫正对象1500余人。各级矫正组织积极解决矫正对象生活问题,先后帮助200人办理了“低保”,提供就业指导、培训或安置工

作810人次,组织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3622人次。这些专业化的社区矫正人员,通过其专业的服务。为社区矫正对象的顺利回归社会提供了很好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已有的矫正成果反映了他们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目前我国的社去矫正社会支持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门从事社区矫正的司法行政人员;二是社会力量,包括志愿者、政府招募的社工、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和工作单位的人员等。但是很多地区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社会支持系统还很不健全,社区发育也很不成熟,社区建设还很不健全,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还十分薄弱,因此,导致社会支持系统薄弱。

(二)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的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的社会矫正及其社会支持系统取得了一些显著地成绩,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由于国家政治控制的减弱和社会人口流动的加快,许多村(居)委会等传统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处于涣散状态,功利和浮躁的风气弥漫于社会,热心从事社区矫正事业的公民很少,从而使社区矫正对象帮助保护措施的实施得不到民间力量的有力配合,行刑效果大受影响。

其次,专业人员的欠缺,导致矫正力量的不足。这必将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良性发展。因为没有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撑,社区服刑人员的很多问题就难以解决,如心理问题、生活困难等。所以社区矫正体制的运作需要更多地依赖社会的力量,甚至主要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完成。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构建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势在必行。

第三,经济和地域条件的限制,导致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我国目前一些经济条件好的省份、城市,比如上海、北京等,并且为社区矫正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经费等上的保障,但很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的省份,因为人才的紧缺,加上经济状况影响,没有如心理学等其它相关专业人才,在社会支持系统有着很大的缺陷,社区矫正工作也难以全面、有效的展开。

最后,由于宣传不足,社会对于社区矫正认识不高,对于罪犯进入社区有着抵触情绪。由于传统报应刑观念根深蒂固。普通公众对于非监禁矫

治措施容易误解为关系案、人情案,认为是放纵罪犯,引起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这种观念的存在将大大制约社区矫正的适用及其效果。因此,培育社会支持系统必须首先加强宣传、教育,让普通公众(尤其是社区矫正人员所在的社区、单位的公众)理解社区矫正的积极意义。

三、浅析构建和完善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思路

(一)构建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 1.构建家庭支持系统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决定了血缘和家庭关系在个人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得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家庭影响整个人的一生,家庭更是每个人心中温暖的、可靠地港湾。所以,构建一个完善的家庭支持系统,对矫正对象来说,是最关键也是最值得信赖的。

家庭它既为服刑人员提供物质需要的满足,又为服刑人员提供精神需要的满足。家庭人际关系和谐,有助于服刑人员的改造。反之,如果家庭不接纳服刑人员,甚至将其赶出家门,就会使服刑人员感到无助、绝望,丧失改造的信心,无论矫正工作人员多么努力,都达不到最理想的矫正效果。应当注意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家庭成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配合矫治服刑人员和防止其再犯的能力。

构建一个完善的家庭支持系统,包括:

第一、实际支持,可以具体为金钱、财物、帮忙照顾老人小孩,提供住所,提供就业线索、日常生活帮助、技能培训、法律、心理知识讲座等实际的支持等。所以,这样的支持,对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情感支持,主要是指贪心、关爱、孤立、尊重、接受等反面的支持,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分析中,爱与归属的需求是在满足胜利需求和安全需求后另一个基础的需求。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里,难免与周围的人交往。如果一个人没有与他人的情感交流,那他的生活是单调且没有意义的。对于社区矫正对象来说更是如此,更需要得到周围人的情感支持,至少不是歧视,不是排斥。

总的来说,家庭属于初级的社会群体,其主要的特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紧密、接触频繁、感情深厚,因此,家庭支持也是基础的支持,它一反面能为矫正对象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另一方面它也是矫正对象脆弱心灵可以依靠的港湾。调查发现,每一个矫正对象或多或少得到了家庭的支持,虽然有些个案的家庭成员对其仍然存在成见,但是家庭的关爱总是存在的,可以说,家庭式最稳定的支持来源。2.构建亲属支持系统

亲属支持指家庭以外的所有亲戚提供支持,正如费孝通所说的:“„„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挤的就发生关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势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继承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和未来的人物。” [5]在社区矫正非正式支持系统中,亲属这个支持系统往往与家庭相互配合,同样给予矫正对象莫大支持。3.构建人际网络支持系统

注意社区服刑人员的人际交往圈子,充分发挥其同事和朋友的支持作[6]用,加强正面引导。很多的矫正对象在服刑期间,受到心理的压力比较大,同时由于限制其活动范围,导致交际圈也有限,但是在有限的环境中,也需要做好对矫正对象的引导。对于其交易网络内的人,要做好调查摸底情况,了解是否对矫正对象顺利服刑有不利影响,不仅要做好对矫正对象的引导,也要做好在限制范围内的广泛宣传教育。

4.构建和完善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持系统

社区人力资源是将人的体能、知识、技能、行动视之为一种“活”性的资源,人力资源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力和智力,从现实应用的状态,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个方面。人力资源是经济性的资源、是战略性的资源。人力资源对社区矫正工作具有可用性,即通过对社区中人的体能、知识、能力、个性行为特征与倾向的使用,可以为矫正对象的矫正教育创造更大的价值。要吸收更多的社会志愿者,尤其是懂法律、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意识和行为,使志愿者成为社区矫正的重要力量。社区矫正志愿者主要来自于以下人群:

法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的大学生;社区工作者;社区内离退休党员干部;矫正对象家属;社区居民;其他热心于社区矫正事业的人员等。

社区矫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社会的广泛参与性。因此,志愿者必然成为社区叫矫正社会支持系统的一支重要辅助力量。如上海建立了全国首个省级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逐步构建了遍及18个区县的志愿者组织网络,建立起一支包括心理学、法学、医学、教育学等多种专业人才及社会热心人士在内的近万人的志愿者队伍,并吸纳了400余家企业作为团体会员。目前,上海还为每一位社区服刑人员成立一个由社工和志愿者参加的帮教小组,形成了立体帮教网络。

5.构建完善的道德伦理规范和舆论激励支持系统

通过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积极引导形成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趋向和社会理念。在社区矫正的工作中,可以引入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弟子规》等经典书籍,“在具体到社区矫正工作实际中,可以通过对服刑人员进行道德文化教育,内化他们的道德意识,减少其犯罪意识”,“在保持法律威慑的同时,从根本上打消再犯的念头,这样才可能有效减少服刑犯知法犯法情况发生” [7]。

社会舆论是社区矫正工作获得社会认可和社会支持,构建社会支持系统的工具。社会舆论掌握着影响社会公众的话语权,决定着社会公众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方向,衡量着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大社区矫正的宣传力度,强化新闻媒体、网络的宣传效果,着力营造促进社区矫正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起公共关系协调机制,有效开展公共关系协调工作。提高公众的认同度,让大家接纳社区服刑人员,从人格上理解、尊重他们,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并愿意参加公益活动,增强与社区居民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爱心与奉献精神。

(二)构建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

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是相对于非正式支持系统而言的,它指的是包括由政府制定相关法律规定、社区矫正的工作主题和执行主体等政府组织组成的正式支持系统。它承担着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帮教、矫治等功能,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社会支持,而这方面的支持通常是带有强制性的、不可替代的,是非正式支持系统所不能提供的。[8]

1.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系

法律是国家制定认可的,带有国家强制性,它与其他的上层建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体现的事国家的意志,因此,法律法规在保护矫正对象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2003年,“两高两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对社区矫正的定义、适用范围、任务等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粗略提及了公检法司的分工。2004年6月,司法部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出台了《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规定》,进一步规定了社区矫正十点工作的机构职责划分、社区矫正人员的接受、管理以及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2005年1月,“两高两部”联合下发《关于矿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列出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地区。2012年1月12日,“两高两部”联合印发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为社区矫正的执行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各地也结合实际,也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实施规章制度,比如甘肃省印发了《甘肃省试行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各地市(县、区)也先后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并且印发了《社区矫正工作手册》;武汉市结合实际印发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流程(试行)》和《武汉市社区矫正衔接工作暂行办法》,对各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责、社区矫正法律文件的转递和衔接、社区矫正日常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必不可少的根据,构建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系统才能为社区矫正的执行以及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提供参照,指引方向。所以厚茧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支持系统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需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社区矫正的必经之路。

2.完善的管理支持系统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相关部门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立足全局、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从纵向来说,目前在司法部专门管理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负责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管理和协调;在省一级的司法厅(局),也应设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指导管理机构,管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社区矫正工作;在市(地、州)、县(市、区)司法局也相应地设立社区矫正的管理机构;在街道、乡镇由基层司法所直接负责社区矫正的执行工作;在社区(村)

一级,也要发挥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招募志愿者、聘用专家等形式充实工作力量。由此,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统一协调的社区矫正组织与执行系统,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开展。

从横向来说,地方政法部门牵头,成立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领导小组)。凡涉及本地区矫正的发展规划、重要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等重要问题,都要由领导小组乃至当地党委政府讨论决定。公安机关作为社区矫正执法主体的身份不变,负责依法办理刑法、监狱法规定的相关法律手续,实施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对重新违法犯罪的矫正对象依法及时处理,对违反有关规定脱离监控范围的矫正对象进行抓捕。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实施,并与法院、公安、监狱等机关密切配合,主要是及时接收人民法院、公安、监狱发出的有关法律文书和有关材料,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在人民法院就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剥夺政治权利的判决、裁定或者决定提出意见;对不服从教育管理的对象提请公安机关依法处理等。各街道、乡镇成立以基层司法所为主,由当地公安民警、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组,具体负责社区矫正的执行工作。

这样,将最终形成由地方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公安、检察院、法院和其他政府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基层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积极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从目前来看,这种运行机制被实践证明还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也产生了较好的实际效果,要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

3.完备的矫正人员支持系统

社区矫正属于国家整体行刑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应当由国家机关来负责执行,考虑到当前和长远的需要,应加速社区矫正专业工作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员,让每一个社区服刑人员都能得到他们的帮助与支持,不产生脱管、漏管现象。

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有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各类社会管理工作的政府官员。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都是矫正罪犯心灵的财富。[9]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特征之一的“明星效应”,亦是社区矫正大可挖掘和利用的有效资源。在社区矫正工作规划中,要注重邀请一定数量的著名社会工作者及知名人士,与服刑罪犯谈人生感悟、创业精神,尤其是如何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方法,也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上海的社区矫

正工作是由新航社区服务总站承担具体实施,其按照法律、法规以及章程自主运作,聘用具有一定法律、社会工作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社会工作者,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专业服务,恢复和增强他们的社会功能,促使他们早日融入社会。

另外,各社区矫正机关也可立足实际挑选志愿者,如有高度的工作热情,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兼职志愿者;从下岗和离退休人员中聘任的专职的志愿者;与犯罪人具有相同人生挫折或体验人的,从刑满释放人员中选拔出的志愿者等,使志愿者在专业矫正官的指导下开展管理、教育、监督并考察在社区内服刑罪犯的工作。

4.完善和统一的政策支持系统

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财政保障机制。将社区矫正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可以考虑结合地区经济情况,按社区矫正对象的人数划拨经费,如江苏省通过试点实践测算了每位社区服刑人员每年需要1000—3000元的经费。参照世界通行做法,还需要为社区志愿者发放一定的报酬等。从长远的角度看,社区矫正还可以走社会化的道路,吸收社会资金和居民个人捐款。另外,对于实践中创建的社区矫正创业基地,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扶持和政策优惠。这些做法是推动社区矫正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其次,建立统一的社区矫正考核奖惩办法,完善激励机制。政策上要严格落实相应的奖励惩罚机制,实践证明这些奖惩措施对激励罪犯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造是有效果的。比如杭州市上城区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实行考核奖惩规定,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减刑,激发和鼓励了罪犯改造的积极性。

司法行政部门作为社区矫正的专门机关,要特别注意在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和完善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力量是一个系统,虽然专业社团与社工应当成为这一系统中的核心力量,但并非全部力量,决不能忽视其他社会力量的培育与整合。因此,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注意协调社会支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以使其能够协调运转;应着力建构一套以社区建设为中心,辅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的新型社会支持系统。

目前我国的社区矫正还不完善,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及时解决。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对社区矫正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运用社会

[10]

力量,有助于使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展开和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Lin Nan,Dumin.M.Y.,Woefel M..Measuring Community and Network Support.In N.Lin A.Dean & W.Ensel."Social Support,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M].Orlando:Academic Press,1986.18.

[2] 胡配军.社区矫正教育理论与实务 [M].法律出版社.2007(2).第12页.[3] Ullah P,Banks M,Warr P,Social support,social pressur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during unemployment[J].Psychological Medicine,1985,(22):283—295. [4] 肖建国著:《现代社会治安防范》,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页。[5]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6] 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社区矫正的良性发展吴艳华吴春 [7] 社区矫正中引入《弟子规》传统教育的可行性分 么俊高 马超 [8] 社区矫正的社会支持系统及其作用 连春亮

[9] 吴宗宪.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种类与名称[J].中国司法,2005,(12)[10]试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王彦璋

第二篇:构建心理支持系统

构建心理支持系统,精心打造和谐校园——学校管理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实践与探索

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刘波315200

和谐校园建设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浙江省已经出台了和谐校园的标准,并于2005年9月启动的省级和谐校园创建工程,将于2006年下半年产生首批20所省级和谐校园。2006年7月底,杭州市上城区公布了首批和谐校园,令人瞩目的是有些民间普遍认可的名校落马,倒是不少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学校榜上有名。

在浙江省和谐校园的评估标准里,有一条就是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打造和谐校园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构建教师心理支持系统,切实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推进和谐校园建设。镇海区仁爱中学坚持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在管理中以“行人性化管理,创和谐型校园”为目标,切实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构建教师心理支持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一、学校管理必须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现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4年8月,号称心理学界奥林匹克的国际心理学大会第20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本次大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教师和警察、医生都是属于最容易出现职业卷怠的群体。自2006年3月起,《中国教育报》已采用5个专版对教师职业倦怠进行了广泛而而深入的探讨,这足以说明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不容忽视。职业倦怠严重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同时也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敲响了警钟。

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促进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而且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因为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原因如承受巨大的压力、交际面窄,缺乏人际交往支持系统等,也有教师个人的自身原因,如人格因素、自身心理素质不高和个人生活变化等。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个人的自我调节等。作为学校管理来说,必须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对于教师心理健康,也要一分为二地来看。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加剧,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教师作为社会人,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那是非常在正常的。我们也应该用平常心开看待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教师的职业要求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把实施素质教育写入了该法,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要求:应建立校长领导下的,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因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者的教师,打铁必须自身硬,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应该更高一些。这样,现实对教师心理素质的高要求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不高的矛盾,对学校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并积极寻求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

二、学校管理应构建教师心理支持系统

现在,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杭州市和宁波市都已开通了教师心理热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2006年第6期刊登了杭州市教育工会提供的《教师心理支持系统的建立与运作》,介绍了该市构建教师心理支持系统,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践与探索。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最主要的场所,如何以学校为依托,构建教师心理支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构建教师心理支持系统可从心理问题的三级防御体系中得到启发,即学校管理要为教师创设和谐的心理氛围、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和提供良好的心理服务。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

对于学校管理来说,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校园心理氛围,使教师在工作中感到身心愉悦。仁爱中学提出了构建“教师敬业奉献,开心乐教”的和谐校园的奋斗目标,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

1.建立公正公平的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公正公平的激励机制,对于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仁爱中学,没有论资排辈的说法,没有吃大锅饭混日子的说法,全体教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李东英老师从外地调入仁爱中学工作后,由于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在班级管理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仅半年的时间,她就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这一点令她激动不已。如庄孙江老师,调入仁爱中学仅一年半的时间,同样由于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获得了区优秀班主任的荣誉称号。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不少优秀的大学生毕业没几年,由于取得了很大的工作业绩,就被提拔了学校的中层管理干部。在这一点上,很多外地教师都有同样的感觉,仁爱中学根本不排外,只要你有业绩,在评优评先上是没有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区分的。

2.以情感人,增强教师的心理归属感

在每位教师的生日当天,他们就会收到由校长和书记亲笔签名的以仁爱园为背景的精美的生日贺卡和工会赠送的价值60元的蛋糕券。不少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生日当天收到校长书记亲笔签名的生日贺卡时,激动地热泪盈眶,并第一时间向家长告知学校领导对他们的关怀。近几年,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新分配的大学生教师比较多。学校每年都有不少青年教师结婚,在青年教师结婚的当天,他们就会收到以校长和书记名义给他们写的新婚贺信,这一点使他们在亲朋好友面前特别感到自豪。每年春节,学校还给工作五年内的工作优秀的年轻教师的父母写贺信,向他们表示感谢,并激励年轻教师要奋发向上,取得更大的工作业绩。学校还实行弹性工作制,对于那些处于哺乳期的教师和体弱多病的教师,可以迟一点上班和早一点下班。

(二)满足教师多元的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的满足会极大地激发人的创造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满足教师的心理需求,也会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仁爱中学坚持“教师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于教师个人而言,他们也非常希望自己能得到学校领导、学生和学生家长的认同。作为学校管理者,就应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学校管理者在政治上要帮助教师树立追求目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树立起“人人都有发展机会”的信念,促使他们更能够大胆去创造机会,不断给自己创造出一片“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时空;在业务上要为教师创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说课开课活动、论文竞赛活动、第二课堂竞赛活动等等,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和培训,学校认真制定和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规划,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在实施“名师工程”中,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操作方案,让每个教师都感受到不同层面、不同角色的成功和欢乐。仁爱中学积极为教师的外出学习创设条件。为拓宽教师的视野,促进与兄弟学校同行的的交流,学校积极为教师的外出学习创造机会。只要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学校就会积极争取,让相关的教师去学习提高,并由学校包揽全部费用。近几年,学校已经选送了3名教师赴澳大利亚进行中学英语教学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学校英语教学的水平。学校还加强同省内兄弟学校的交流,通过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嘉善三中、青田二中等学校进行短期互派交流,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仁爱中学出台了“教师论坛”制度、“教科研工作量”制度、“校长推荐文章”制度。2006年,学校还开展了“读好书促发展”的读书年活动,特意出资近6000元,尽可能为每一个教研组配齐宁波市教育局推荐的中小学教师优秀读本。校长书记带头读书,营造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通过多种途径引领教师读好书、用好书,不断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素养。

(三)帮助教师构建多元化的人际支持系统

人际关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而言,由于其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人际交往的范围相当狭窄,缺乏人际支持系统。强大的人际支持系统是维护和促进个人心理健康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学校管理者而言,就要在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为教师建立强大的人际支持系统上下功夫,才能更好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1.营造其乐融融的干群关系

干群关系是学校里占主导地位的一对人际关系。这对关系处理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占主导地位的心理氛围。仁爱中学坚持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所有的管理工作就是要为全体教师提供最好的服务。在学校的大会小会上,经常能听到校长爽朗的笑声和开心的笑脸,教师大会上也经常能传来广大教师会心的笑声。很多教师也经常到校长办共室来坐坐,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因工作需要,学校于2004年买了辆桑塔那轿车作为学校的校车。很多教师以为这是学校领导才能用的,但校长在教师大会上公开表态,只要教师有合理的理由,大家都可以用学校的校车。此举又大大拉进了广大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心理距离。

2.营造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校里最经常、最普遍的、最本质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必须排除自我中心意识,与学生保持一种心理上的双向互换,建立一种平等、友好、互助的师生关系。

为了使教师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更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以建立更好的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学校开展了寻找理想课堂的大型校本教研活动。本系列活动通过教师自身的反思、集体的思考、学生的访谈,专家的引领以及专题的课堂教学行为观摩,使教师对“课堂”这一教学的主要载体有了深刻的认识。结合学生认同的理想课堂的要求,很多教师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学校还开展了学生评价教师活动。学生评价活动中,很多教师都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在评价表的“我想对某某老师说”一栏中,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任课教师提出了诚恳的建议。这样,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师今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实效是很有帮助的。

3.营造团结协作的同事关系。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的统一。首先这是一种个体性很强的的劳动,同样的学科,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上出来的课肯定不一样,往往会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同时,教师的劳动又是一项集体性很强的劳动,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是各个年级、各门学科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所谓独木不成林,靠一个人或几个人单枪匹马是培养不出全面发展的人才的。

因此,现在的教师必须学会交往、学会共处、学会合作,才能“双赢”。在这一点上,学校致力加强教研组建设和备课组建设,营造各教研组内团结协作的关系。学校还通过开展各种群体活动,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近几年,学校在原有的“师徒结对“的基础上还推出了“同伴成长”的新型的互帮互学的结对模式,更好地促进同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还要求各备课组具有资源库的意识,把好的资料及时汇总,使教师的备课具有“资源化+个性化”的特点。

4.构建协同作战的家校关系

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应该说,教师与家长一条战壕里的朋友,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形成家校共育的最大合力,既能提高教育实效,同时也

能使教师心情舒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仁爱中学历来就重视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为方便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学校还为每位班主任配备了小灵通。学校还开展了《初中德育新课程实施中家长资源的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的宁波市教科规划课题研究,让部分优秀家长成为学校的德育课师资,实现德育课程师资队伍的多元化。目前,已有区质监站副站长、杭州湾大桥某项目总工程师、宁波市海关官员、区人武部副部长等学生家长来校授课,密切了教师和家长的联系。在课题研究中,还将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提高全体家长的德育能力。2005年7月,学校与青田二中联合举行了“做好家教指导工作,形成家校最大合力”德育研讨会,2006年7月,学校与嘉善三中联合举行了“假如我是学生家长”的德育研讨会,这对于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四)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心理服务

1.引导教师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仁爱中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教师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通过为教师征订心理期刊和购买心理书籍,让教师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学到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学校还经常邀请心理专家来校讲座,如学校曾邀请了宁波大学陶志琼教授、张林博士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金伟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

2.开展多种方式的减压活动

仁爱中学还通过工会开展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切实为教师减压。如学校每年精心组织好全体教师参与的教工趣味运动会,精心组织好教师节等各类节庆活动。学校仅可能安排好教师的暑期旅游活动,开拓教师的是视野,调节他们的身心。自2005年11月份起,学校还推出了教师集体健身制度,利用每天下午第三节课的时间,冬春季教师集体到操场上去跑步,夏秋季教师自由锻炼,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配发了李宁跑鞋,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此举既增强了教师的体质,又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很好地起到了调节教师身心和谐发展的作用。

3.开展多种形式的谈心活动

仁爱中学毛志挺校长经常找教师谈心,促进领导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对于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校长谈心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对于工作业绩不理想的教师,校长谈心能给他们努力改变自己的勇气。学校规定教研组长也要定期跟本组成员谈心,特别是年轻教师。

4.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

学校的心理教师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并提供他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他们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持。

三、促进教师身心和谐,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仁爱中学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积极构建教师心理支持系统,减轻了广大教师的心理压力,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好地齐心协力为学校发展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来源于仁爱中学管理实践的《行人性化管理,创和谐型校园》一文获得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并被人民网中国共产党频道全文转载,并将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

学校办学再上新台阶,学校取得了不俗的办学成绩。仅从2002年至今短短四年内,学校取得了市以以上荣誉 20多项,学校的中考成绩每年在全区公立初中名列前茅。学科竞赛全面开花,学校曾两次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浙江赛区优胜奖,自然科学竞赛也获得过省团体优胜奖,学校已连续6年蝉联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初中组团体第一名。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是新时期学校管理的必修课,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第三篇:构建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管理机制

构建完善的未成人社区矫正机制

黄山司法所

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日趋严峻,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继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仅牵动众多家庭幸福,也事关社会稳定、民族兴衰。相关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年龄结构的重心降低、犯罪手段的暴力性加剧、犯罪类型增多的趋势。又因为未成年人身心处于发展过程,思想处于不稳定状态,可塑性较强,因而法官判决时多建议适用非监禁刑,使其在不脱离社会的基础上,改过自新。就我国目前的立法、司法适用和社会实践层面来看,已经形成了保护未成年犯罪人的法律框架和防治保护体系。从立法上看,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从刑罚适用上看,最高司法机关先后出台了《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公安机关办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规定》、《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建立相配套工作体系的通知》等比较完善的未成年人犯罪刑罚执行规定,可以说,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制度框架和体系是已经建立起来了。

在实际的刑罚执行过程中,随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确定,越来越多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人适用社区矫正,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解决了未成年人犯罪高发态势与被判处非监禁刑后缺乏必要的刑罚手段而致其重新犯罪的矛盾。虽然我国在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方而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相对于较为完善的保护未成年人的立法、司法等法律体系,《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中对未成年人的规定就相对简略:“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身心发育需要和家庭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分开进行,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矫正档案应当保密。”主要是强调对未成年人工作的保密性,保护未成年人,一概而过,忽略了对犯罪人员的改造的真正目的,一味强调保护和如何利于其以后的发展。未成年人的各种日常报道文件材料、矫正手段与成年服刑人员无异,缺乏针对性。

于此,黄山司法所根据日常工作中接收的未成年矫正对象出现的问题,提出下列建议。

一、在调查评估阶段,对在校的未成年人的调查重点应放在学校和家庭环境。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往往跟其成长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等有很大关系,因此,社区矫正人员开展矫正工作时,应针对具体对象,在全面了解其性格特点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亲朋关系、兴趣爱好,分析其犯罪原因。

在校未成年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所以教师、同学应该是最了解其日常生活思想状态的人,并且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除了法律意识淡泊外,最主要的还是来自同学间的“义气”、朋友间“帮忙”等导致冲动犯罪。所以其日常接触的人员状况显得的尤为重要,因为即使犯罪的未成年人纳入社区矫正后,其大部时间还是回归自己的平时的生活,这是也是社区矫正的“双刃”,服刑人员不脱离社会,同时某种程度上服刑人员回归犯罪的大环境。对于“混迹”社会的未成年人,自然不存在校园环境的问题,家庭的作用就较为突出。家庭调查是当前社矫调查的重点,调查的也比较全面。对未成年人来说此项调查侧重于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否具有言传身教的水平;父母的工作时间,是否足够的时间监督关心未成年人;父母的感情状况,对孩子有无负面影响等。

二、交付接收纳入社区矫正阶段,设计有针对性的设计风险评估,安排合理的日常管理手段。

其一、风险评估量表是现今对服刑人员的风险程度测定的主要方法,通过风险评估量表大致可以确定出每个服刑人员的危险程度并进而确定对其进行工作的重点,从而有效地促进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评估内容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

这些常规评定项目对于未成年人心理发展不健全,易受外界影响和特点,略显简单、程式化。建议增加必要的心理测评,矫正一开始要先把握好未成年人的心理,化解抵触情绪,也为日后心理辅导做铺垫。心理测评可以准确的反应出未成年人的内心健康情况,观测出其朋友观、价值观,从而可以制作适合的矫正方案。专为未成年人设计一套风险评估更好的为未成年人定性,提高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质量和效率。

其二、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措施过于形式化。从目前开展的矫正活动来看,矫正措施大多过于形式化,按时报道,上缴思想汇报、监督人反馈、个人劳动记录。工作人员进行个别谈话,组织法律学习劳动,季度心理矫正。基本上没有为未成年人的专项矫正措施,并且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合并教育混同操作,在增大交叉感染的同时,将本身效率不高的社区矫正工作效果进一步降低。这些活动对未成年犯的教育和改造往往停留在表面,很多未成年犯对其行为性质认识不深刻,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反而觉得犯罪后也不过就是定时报道,教育学习,公益劳动,学习一下法律知识就是惩罚了,使其产生犯罪不用承担责任的错误思想,从而再犯,给未成年人一种犯罪后果可以承受,从而更加不惧犯罪,任意妄为。因此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不能一味重视教育改造,而忽视了对其惩罚,且这种混同矫正也不利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有违《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中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规定。

具体有以下几点分析建议:

1、净化未成年人周围环境,构建独立全方位的社区矫正模式。校方、家庭及社区协力改善周围环境,使未成年人耳濡目染受到良好风尚的熏陶,可以有效起到促进未成年人矫正的作用。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校方主要是在校监督服刑未成年人的交友情况鼓励服刑未成年人交往心理积极向上、身心健康热爱学习的朋友,敦促学习可以建立学习互助小组,放学后继续学习防止接触同案犯或不良少年,日常在校有异常情况与司法所进行积极及时信息反馈;家庭关爱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家人间谈心也对未成年人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的存在并不是只是为满足未成年人的物质生活。此外普法宣传和法律学习这个重担也就落到社区和司法所的肩上,毕竟在校期间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的培养占比重较少,必须让未成年服刑人员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及其行为造成的对他人的伤害、对家人的负担、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对自己的不负责任。组织法律知识学习,知法才能守法。

2、高频率专业的心理矫正。未成年人之所以作为矫正的重点对象,其心智不健全是重要的原因,因而司法所可以增加未成年人的心理矫正的频率,由专业的心理专家分析未成年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做到亦师亦友,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理性分析,同时也作为未成年人的门交流、敞开心扉的渠道。根据矫正对象的心理需求,结合其犯罪原因、心理类型、心理特点、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个体档案,进行心理分析,适时进行心理咨询,实施心理矫正,帮助其树立正常的心态,增大其心理的承受能力、加强其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增强其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信心,促使其开始重新生活、重新做人的能力。矫正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心理矫正,以此帮助受矫正人员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这也恰恰是我们现在矫正体系中最欠缺的。

将日常矫正将其独立出来,安排合理的时间,单独组织个别谈话,法律学习,心理辅导,既能提高矫正效率,又能“对症下药”“直达病灶”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从内而外的对未成年人的发展进行积极干预。

3、组织指导就业,解决出路。主要是对于“混迹”社会的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前或犯罪后往往中断学业,有的可能有劳动技能,有的根本没有劳动技能,对未成年犯进行矫正,就必须考虑他们将来走向社会的生存问题,如果没有生存能力,就很可能再次走上犯罪道路。因此,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应该是对未成年犯进行矫正的必备项目,使其服刑结束后能够立足社会,从而顺利回归社会。

三、加大未成年服刑人员的保护机制。

《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应当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身心发育需要和家庭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分开进行,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矫正档案应当保密。”这与新刑诉法规定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第275条)一脉相承,这一规定对于未成年犯更好地回归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未成年犯由于犯罪而失学、遭开除,丧失了学习的机会,而在社区也被冠以“罪犯”的标签,给其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实际操作中,服刑人员期满解矫后,司法所将档案装订成册,上交区司法局封存。非经法定程序不准他人查阅。对未成年人犯罪档案实行单独的保管,且每一个未成年人犯罪档案都应密封,档案封面不应注明未成年人的任何身份信息而只能标之以代号。同时公、检、法、司各有其存档未成年人的方法和调用查阅的程序,难以统一不利于管理,因此可以将未成年人的犯罪各阶段的档案总归一处,集中管理,增加保密力度。

最后,则是对司法所工作人员配置及经费等人力物力的完备。未成年罪犯的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工作,针对性很强,工作人员面对的是涉世未深、误入歧途,或是心理、人格上存在缺陷的未成年罪犯。因此,从事未成年罪犯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必须是熟悉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善于教育感化并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目前社区矫正工作者大多缺乏相关资质和培训,人员的缺失,可由相关部门组织培训或调派人员。其次聘请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师也需要司法局统一调配,专项拨款。完善专业的矫正机构是对未成年人矫正工作的前提。

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必须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特点,既严格管教,又多方爱护,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强调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与挽救,尽量避免羁押未成年人,使其通过社区矫正顺利回归社会。

第四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调研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明显的开放性与社会参与性,基于该特点,广泛的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是有效的实现矫正效果确保矫正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优势,可以有效地改善矫正工作人员不足,专业水平较低的情况。

一、社区矫正工作基本情况

从调研情况看,全县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关规定,紧紧围绕工作大局,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认真落实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社会适应性帮扶三项工作,为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闽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2776人,在矫389人,重新犯罪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没有出现脱漏管现象。

(一)强化社区矫正保障工作。

加强组织保障。闽侯县于2010年2月开始试点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立足实情、创新思路,于2011年8月在县司法局增设社区矫正科,为闽侯县辖区内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服务。并在甘蔗校园路130号投资200万元改建县级社区矫正中心。加强队伍保障。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司法所配备了1名以上的司法助理员。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6次招聘,现在册专职社会工作者人数为88人。从总体上看我县现有专职社工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年轻。全县专职社工中,35岁以下占95%,一大批年轻人进入基层司法行政部门,为基层司法所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二是学历高。全县88名社工中,学历普遍是在职大专以上。三是专业强。专职社工中有法律专业人才,也有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专业特长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多学科、交叉学科专业素养。四是素质好。我县招考时全部经过严格的笔试面试,品行良好,文字能力、口头表达强,适应工作快,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每年上下半年对全县司法工作人员开展一次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培训,有效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业务素质。同时吸纳德高望重、责任心强、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职工、村干部、律师担任社区矫正志愿者,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不足。加强经费保障。闽侯县按规定将社区矫正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一定程度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律师参与社区矫正,我县已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各基层司法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好、职业经验丰富的律师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切实做好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律师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能优势,扎扎实实地推动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强化社区矫正的惩戒作用。

社区矫正是与监狱矫正相对应的新型刑罚执行方式,各级都能准确把握其刑罚的实质,加强监管工作,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的惩戒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下发了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社区服刑人员外出请假管理办法、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变更管辖争议处理办法、社区矫正重大事项报告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矫正对象的接收、日常管理、迁居、请销假、解矫等事项,完善了定期排查、跟踪管理、重点对象管理、信息通报、责任追究等一系列管理监督的配套工作制度。加强信息管理。通过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实行“一人一档”,及时记录矫正人员监管过程形成的个人基本情况报告、走访记录、教育学习、社区服务、请销假、考核、解矫等个人信息,及时、完整、准确地将相应信息录入到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监管力度。认真做好社区矫正适用前社会调查评估、接收、宣告、请销假审批、奖惩等环节,细化报告、核查、走访等日常管理要求。实施分类管理,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犯罪类型、矫正期限、认罪悔罪态度、日常表现等情况,按照宽管、普管、严管三个级别进行管理。突出管理重点,加强行政司法部门与公、检、法等部门的联动,严防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参与群体性事件、暴力犯罪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三)强化社区矫正的改造功能。

加强道德法制教育。针对不同社区服刑人员制定个性矫正方案,因人施教,加强思想、法制和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读报讲报、集中训诫等方式,增强教育效果。同时,认真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评等手段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加强社会适应性帮扶。通过司法行政部门与民政、人社、教育等部门沟通,协调解决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就学、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保险等问题。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为生活特别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临时救济和落实低保政策,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全县还建立了24个社区服务基地,并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有效增强了社区服刑人员的劳动观念,修复其社会关系。加大辅助干预力度。

(四)发挥区位优势

福州大学城位于闽侯县上街镇,我县依托大学城高等院校的师生资源联合地方其他院校,建立起志愿者团队,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打造了法治品牌项目--闽侯县检察院福州大学城检察室,依托其已建成的青少年维权警示教育基地,闽侯县司法局与检察院、教育局联合当地实验中学、荆溪中学、闽侯四中、祥谦中学、虎峰中学、东南学校、上街实验学校、闽侯八中、大湖中学、小箬中学、廷坪中学、洋里中学、竹岐中学、鸿尾中学、良存中学,通过内容和模式复制,形成法制教育网络。同时与团县委联合出台社工介入未成年人帮教、社会调查、心理咨询等活动相关制度文件,落实青年司法社工介入涉案未成年人帮教工作。促进丰富的教师,学生,心理咨询师、法律援助工作者等各领域专业性人才均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发挥专业人才团队化优势,在社区服刑人员心理辅导、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就业培训和指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断提升教育矫正工作品质。

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工作衔接缺乏有效机制。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法律文书的传递、社区服刑人员的交接、监督管理等衔接工作,还出现不到位、不合拍等情况,影响了刑罚执行效果。司法行政机关与公、检、法、监狱间的配合协作、信息互通、共享平台以及工作对接、反馈的长效工作机制还没有建立,司法、行政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统筹。

(二)队伍建设急需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县社区服刑人数每年不断递增,监管任务十分繁重,但目前有些社区矫正专门机构和乡镇(街道)司法所都只配备2至3名工作人员,司法所聘用的协理员因待遇低很不稳定,队伍力量跟不上工作需求。社区矫正法律性、政策性、专业性要求高,目前司法所还有一部分工作人员不具备开展工作所需要的法学、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社会志愿者自发参与,目前我国志愿者参与矫正工作的法律规范空白,大多数志愿者缺乏工作经验,并且人员流动性大,不能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而且志愿者提供服务完全为自愿性质,没有任何经济补偿,缺乏激励机制和资金保障,此外还存在参与人员少程度低,专业水平不高等制约因素,这些都导致志愿者服务流于形式,无法深入人心,难以形成规模。

(三)工作保障经费偏低。7年来我县社区服刑人员人数不断增加,办案费用大幅增长,但矫正经费财政预算并未随之增加,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经费年人均1500元,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现有的经费既要用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业务指导管理,又要用于司法所的日常管理工作经费,而村(居)委会参与社区矫正的工作经费却为零,无法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作用。

(四)管控教育手段不足。矫正机关主要通过定位手机来掌握矫正对象的行踪,但定位手机与社区服刑人员不能有效捆绑,人机分离现象时有发生,在监管上存在掌握社区服刑人员实际行踪滞后的状况。司法行政机关缺乏强制手段,不能对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在入户走访调查、收集证据时难以得到群众的认同和有关部门的配合,阻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意见和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社会认知度。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紧迫性和使命感。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利用各种载体,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宣传工作力度,使人民群众充分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内涵、意义和相关规定,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认知度,消除人民群众对社区矫正工作和社区矫正人员的偏见与误解。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家庭社会责任感,实现感化、帮扶、教育的目的。

(二)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要着力建立和完善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进一步完善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奖惩机制,把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责任逐级落实到位。要进一步加强部门配合,切实做好对社区矫正人员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工作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民政、财政等部门作用,帮助解决矫正人员的就业、就学、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保险等实际困难,切实提高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教育改造积极性;完善社区矫正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社区矫正人员信息库等,加强与监狱及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相关网络平台之间的联接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防止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要进一步完善矫正衔接、监督管理、教育矫正、适应性帮扶、制度流程、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细化工作标准;强化日常监管,完善回访帮教制度,定期对矫正人员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及时掌握矫正人员的动态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矫治和人文关怀,增强社区矫正的工作实效。

(三)强化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综合素质。要下大力充实基层社区矫正工作力量,着力建立专群结合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一方面,要配齐配强矫正机构专职工作人员,以适应日益繁重的工作需要;进一步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聘社区矫正辅助工作人员,引进具有法律知识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专业人才,并切实提高其工作待遇,确保队伍稳定;进一步壮大社会志愿者队伍,尽量招募一些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青年学生、村(居)社干部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引导志愿者从事社区矫正志愿工作,从而形成以司法机关执法工作者为核心、社会工作者为辅助、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同时,要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建立一整套的培训和教育机制,切实提高教育管理人员在法律知识、矫正监管、心理疏导、危机管理、突发事件预防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四)强化保障机制,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保证。要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保障制度,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经费、行政运行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以社区矫正人员数量核定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给予必要的监管经费,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动态增长机制。要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快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充分运用GPS等科技信息化手段,提高技防能力,把人防和技防结合起来,建立信息化管理长效机制。建立相应的奖励政策。对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工、志愿者及其他人员,给予就业、上学、晋升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录取和提拔,并对有关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四、前景展望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始终坚持紧紧依靠基层组织,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从实际出发,积极研究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实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发展壮大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专群结合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县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政策不完善、规模范围小、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与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推进的要求相比尚不适应。新形势下,进一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是完善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健全社区矫正制度的客观需要;是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促进社区服刑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需要。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政策制度上研究采取措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作用。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矫正先行

社会管理创新 社区矫正先行

目前,如何做好社会管理创新,我区社区矫正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探索一条路,实现了基础扎实、管理有序、责任到位、规范落实,我区2006年底正式启动社区矫正工作。在六年来的探索实践中,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区成员单位的配合及社会力量的参与下,先后经历了前期准备、组织建设、计划部署、工作协调、具体实施等阶段,逐步完善了社区矫正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六年来,全区共接纳管理社区矫正对象993人,按期解矫676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社区矫正整体工作处于稳步运行之中。

一、构建了多层面的社区矫正组织体系。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仅靠司法行政一家推进势单力薄。2010年,由区政法委牵头,区公安分局、区检察院、区法院和区司法局召开社区矫正工作会议。会议明确、分解四部门的职责任务,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了本部门总体工作规划,并认真抓好落实。全区9个乡镇(街道)也依托基层司法所全部成立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督导职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保证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推动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立了一支精干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我区共有社区矫正对象317名,这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能否完成促使矫正对象早日融入社会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有没有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扎实、业务精通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为实现这一目标,区司法局共招录了16名社区矫正工作者从事社会服刑人员管理工作,该数字也完全达到省司法厅1:20的配备要求。

为了使社区矫正工作者尽快进入角色,我们开展岗位大练兵,每月开展培训,上课前进行点名,保证学员到课率,改变培训松散的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司法局每月的工作例会、举办专题培训班、专题座谈会、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学习有关社区矫正的法律、政策、规定、工作程序等,促进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发展。

三、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教育方法。

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各司法所紧紧围绕提高社区矫正质量这个主

题,积极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一是加强行为监督,强化矫正的对象的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二是加强教育矫正,激发矫正对象的悔改自新意识;三是组织公益劳动,增强矫正对象的社会责任感;四是实施心理治疗,赋予矫正对象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五是重

视生活帮扶,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处境,体现社会的“人文关怀”。

我们在抓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建设的同时,积极吸纳社会专业

人员,把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志愿者吸收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一是聘请社区干警为社区矫正指导员,协助基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对社区矫正对象定期举办法制教育课,协助司法所教育重点矫正对象。二是积极与民建清浦区总支联系,聘请专家学者为心理矫正顾问,义务给社区矫正对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解答矫正对象提出的心理问题,帮助矫正对象悔过自新,定期为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矫治,取得了理想效果。

按照省厅要求积极,区司法局印发《关于在全区招募社区矫正志愿者的通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采取各种形式向社会招募社区矫正志愿者,在全区招募了包括专家、学者、离退休人员、高等院校学生在内的社会志愿者,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在农村招募组建了由“五老”组成的矫正志愿者队伍。现全区共有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近400人。

我们紧紧围绕提高矫正工作质量做文章,通过抓制度建设、抓基地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和加大新闻宣传力度等方法,加强行为监督,加强教育矫正,组织公益劳动,实施心理矫治,落实帮扶政策,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程序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努力扩大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同度,全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

各基层司法所和辖区单位联系,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公益性劳动基地13个,警示教育基地10个,开展社区矫正的每个乡镇(街道)都有矫正对象公益劳动场所,警示教育基地。认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必要的公益劳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归属感和公德意识。

四、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社区矫正制度体系。

我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注重社区矫正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先后建立了社区矫正机构日常工作十项制度,即矫正工作制度、例会制度、请示报告制度、信息报送制度、查阅档案制度、档案保密制度,走访、汇报制度等,加强社区矫正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建立全区社区矫正开展情况月报制度,要求各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工作有关情况建档、逐月上报,便于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时掌握。建立社区矫正对象的定期报到、外出请销假、迁居审批、公益劳动、汇报、集中教育等多项管理制度,从行动上强化其自律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

五、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坚持正确的宣传报导方向,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电台等主流媒体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显著成果、以及成功转化的典型事例,引导社会消除不必要的疑虑,正确对待这一新生事物,使广大群众了解、支持、关注社区矫正工作,为社区矫正工作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我区清安街道司法所矫正对象张某向红十字会个人捐款1万元,取得积极的社会反响。今年以来,全区在《江苏法制报》、《淮安日报》、《江南时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刊发关于社区矫正的宣传稿件、照片60多篇(幅)。

六、制定了相应的重大突发事件处置预案。

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四种重大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并成立社区矫正工作突发事件指挥小组,以便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这四种突发情况包括:矫正对象非正常死亡;矫正对象脱逃;矫正对象行凶、群体闹事及其他重新犯罪;发生了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和社会重大事件等。

下载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矫正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矫正社会调查报告 监外执行用

    社 会 调 查 报 告 被调查人:赵永强,男,汉族,1996年4月15日出生,身份证号码为***568。户籍所在地为天津市呼兰区许堡乡,现住址为呼兰区民主街二中校后身平房。 家庭情......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六部委《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我市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在不断配齐配强专职执法队伍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

    社区矫正(范文)

    兼收并蓄 勇于实践 努力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新路子 海曙区西门街道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西门街道的社区矫正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调查报告【摘要】:作为我国刑罚执行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社区矫正所体现出来的发动社会力量来矫正改造罪犯......

    加强社区矫正(推荐)

    加社区矫正工作为了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教育转化效果,帮助矫正对象树立学法、守法意识,提高矫正工作质量。8月23日上午,马山司法召集全体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工......

    社区矫正材料

    奉先县司法局“青年论坛”活动征文——奉先县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思考牢记四字要诀温情唤醒新生南阳司法所:黑黑奉先县司法局“青年论坛”活动征文——奉先县创新法制宣传......

    社区矫正文档

    社区矫正告知书(缓刑、假释) 一、社区矫正是一项针对非监禁刑犯罪的刑罚执行活动。 二、社区服刑人员应在刑事判决、裁定生效或出监(所)之日起七日内持人民法院或监狱开具的证明......

    社区矫正

    浅谈我国社区矫正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障碍 小组成员:李磊黎明武鹏蒋杭翔牛龙田志祥 社区矫正就是指通过各种非监禁刑罚使罪犯得以留在社区中接受教育、改造,以免监禁刑可能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