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自身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原因
赞同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大学生自身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一是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导致就业难;二是大学生对职业的期望高于社会需求,不能认识自身不足,导致高不成低不就;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出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个人原因是内因,社会环境是外因。而我个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原因是由于大学生信誉低,不诚信现象十分普遍。
1.大学生在应聘中过度包装自己,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虚假证件,以满足招聘单位的要求,导致招聘单位难辨真假,难以找到真正符合条件的人。
1.1.求职前简历掺水。有报道称,在一家招聘单位收到的80多份大学毕业生自荐表中,竟有十多人同时为一所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二十多人同时为某班的班长。在这些真假难辨的简历中,一些高校名副其实的好学生不得不要求学校对自己的荣誉证书加盖公章进行公证,以获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可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能找到工作。
1.2..面试中自我拔高。许多毕业生在面试时为了不失去机会,他们对于单位提出的一些问题,往往给以过于虚假的回答,或者夸大其词,或者胡编乱造,在极力掩盖自己的缺陷的同时投用人单位之所好。其实,就是把一个“非我”展现到了用人单位面前。而到了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发现其十分普通,远没有之前夸夸其谈的能力和水准,并且由于自身并不符合要求,也不是适合自己的工作,失业率也大大增加。
1.3.诚信资源的极度缺乏,增加了人才市场的动作成本,影响就业。假学历、假证书、假经历等等的泛滥,促使不少用人单位要求上门调查、验证学生在校表现,无形中拖延了招聘的流程、增加了招聘工作的成本。
2.大学生普遍认同了“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很多人不会在第一个工作岗位上工作很久,毁约率居高不下,影响就业秩序。
2.1.大学生签约后随意毁约现象浪费单位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单位招聘不仅是在招聘过程中投入大量财力物力,通过层层选拔选拔出自己想要的人才,还要对招聘上的大学生进行培训一边尽快投入工作。然而大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增加面试或工作的经验,一旦有更好的工作单位就另谋高就。这样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还影响用人单位计划,影响就业秩序。
2.2.大学生诚信缺失影响人才市场秩序,使就业情况畸形发展。毁约的行为使得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不能按时结束,增加人才流动频率。而双方因不诚信所带来的劳动纠纷更是严重危害了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增加就业难度。广州市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成活率”在用人单位中只有10%。意思是说,有九成应届毕业生背叛老东家,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便流失了,以致一些企业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博。
3.大学生不诚信的现象直接降低了社会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整体评价。使大学生声誉不高,影响就业。
3.1.就业诚信是大学生群体修养的表现。当前就业中诚信缺失的大学生虽说只是一少部分,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个别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仍然带来了人们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诚信现状的整体否定,在外界看来,好像大学生整体就是一个不诚实,缺乏信用的代表。这使招聘方对大学生的整体评价降低,从而越发提高招聘要求,增加就业难度。
3.2.大学生诚信缺失影响学校声誉,直接影响企业在学校的招聘情况。一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自然会受到用单位的好评,也使得用人单位跟学校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促进本校大学生的就业。而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失信行为,用人单位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抵触心理,也会很自然的把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责任推向学校,从而对大学生所在学校产生不信任感。这样学校会失去一个合作伙伴甚至是损失一批潜在的用人单位。
4.诚信就业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一旦失去诚信,大学生将难以在职场上的到长远的发展,甚至难以立足,从而大大增加失业率,也使就业变得更加艰难。
4.1.就业诚信是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通行证。大学生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和素质养成,到了进入社会,施展才能的时候,只有诚信做事才能在市场经济的规则下,赢得用人单位和合作伙伴的信任,给自己找到施展工作才能的最佳平台,并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完美结合。而就业中缺乏诚信必然会导致自己信用扫地,哪怕以前自身并没有有违诚信的记录。这样就不但会阻碍到大学生当下顺利的进入到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来,还会危害到长远发展。
4.2就业诚信是大学生事业的无形资本。恪守诚信应成为每个大学生都应当有的生存和发展理念之一。诚信的人必将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从而享有做人的尊严和发展事业、服务社会的机遇。这也是赢得招聘单位注意的最佳法宝。
4.3.就业诚信是大学生个人人格的体现。拥有诚信的品质不仅仅是一个人博弈市场、社会的资本,更是一种道德操守,是做人的美好境界。在当今这个浮华的社会,拥有诚信这一人格魅力,不仅是发展事业的基本条件,也是赢得就业机会的必备品。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高校自身角度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从高校角度分析
摘要:近年来,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放缓,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都十分关心,且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找出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采取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新的制度,帮助指导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提出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高校教育缺失
引言
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就业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每位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上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尤其是21世纪的今天,各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都成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面对“前有伏兵,后有追兵”的紧张局面,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日趋严重。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诸多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解决我国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就业环境以及自身原因造成的有一定就业困难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因综合素质较低、心理素质较差、专业不对口、专业技能差或因病、因残被招聘单位歧视,而在大学毕业时没有顺利就业的学生。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困难群体”,而是以能否顺利就业为标准来加以界定的。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有业不就”、“有业难就”和“就业难”三
[1]种类型。
(一)“有业不就”者
是指依据自身的条件有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和机会,而因学生本人或家庭的原因不去就业者。这一部分学生包括:一是因家庭条件比较富裕,或个人感到学历低而暂时不想就业,打算提升学历或到国外进修者。二是择业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跳来跳去,不是被单位炒,就是自己炒单位;赋闲在家的时问多,在单位上班的时间少。在这一类型中,就业期望值过高者所占比例最大。
(二)“有业难就 ”者
是指有适合自己的专业岗位,但因心理素质不强、性格偏僻、缺乏吃苦精神、缺乏专业技能等原因,而不能把握就业机会或不能胜任就业岗位要求者。如因强烈自卑心理,对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参加应聘时没有自信心,不敢与招聘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不懂得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又如,因就业压力过大,焦虑不安,犹豫不决,不能迅速做出有效的选择,而错过一些良好的就业机会。
[2]再如,因学业成绩差,缺乏专业技能,而不受单位青睐。
(三)“就业难”者
这里特指因受歧视而造成的就业难。这是一个为人们所同情的群体,也是一个备受歧视的群体。他们因户籍、年龄、学历、性别、地域、身高、容貌、健康甚至工作经验等情况,不符合招聘单位的苛刻要求,而被排挤在就业大门之外,失去了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在这一类人中,性别歧视最突出,身
[3]高、容貌歧视最无奈,健康状况歧视最残酷。
二、从高校教育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社会就业环境的因素,又有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同时还有政府法律政策的缺位,但是无论如何高校都难逃其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所生产的产
[4]品、培养的人才一定要做到适销对路。产品的不合格或产品的积压,都只能说明高校教育的缺失。因
此,如果不尽快填补教育与市场之间的缝隙,不尽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就业竞争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严峻形势是很难得以缓解的。
(一)招生宣传不到位
据了解,每年新生报到后都有近2%的同学要求调换专业。这种情况与学校招生宣传不到位有着很大的关系。高校招生简章过于简单,对专业建设、专业主要课程、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哪些技能,以及
[5]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和发展前景等,都很少有详尽的说明。学生在入学时不了解所学专业,入学后
对专业学习无兴趣,毕业时就不可避免地面临就业这一难题。
因此,作为高校要解决就业难,首先要从招生做起,通过有针对性的招生简章、学校网站、报纸、电视、电台等做到宣传到位。有条件的学校在招生期间要设立招生咨询室、咨询电话,多渠道、多途径地让学生及家长对所报考专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方便考生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避开某些行业企业对用工的苛刻要求,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二)专业设置未能贴近市场需求
近年来,虽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但来自就业市场的种种信息表明,一些行业企业却人才匮乏,急需一些技能型人才。其原因是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错位。有的高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人才供过于求;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专业划分过细,专业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专业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结构性矛盾突出;有
[7]的高校对一些冷门、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导致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因此,作为高校要
下大力气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在专业设置上既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还要注意具有前瞻性,努力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用特色、品牌赢得市场,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轻专业技能的培养
根据往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获悉:一些毕业生认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难以同工作实际相结合,实际操作技能欠缺,无法胜任岗位的要求。一些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可塑性虽然强,综合素质不错,但上岗前还必须对其进行再培训。一个可否认的事实是,近年来一些高校虽然加大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培训,但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硬件建设、师资力量的改善明显滞后于学生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不顾专业特点采取大堂上课的方式,少则六七十人,多则一二百人,教师根本无法兼顾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对个别学生的针对性指导。
因此,要改变大学生“有业难就”的状况,高校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市场需求出发变革教学模式,变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为理论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理论为技能服务,通过技能提升理
[8]论。同时要结合专业特点,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要努力做到通过“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通过订单培养等形式,实现与企业囤竺的零距离对接,通过对不合格“产品”的召回制度、免费再培训制度,提高高校的社会声誉。
(四)缺乏有效的就业技巧指导
毋庸讳言,学习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不可缺少的能力,而具备了这些能力,却不懂得如何推销自己,同样也会沦为“就业困难群体”。有些学生书生气十足,对社会现实知之甚少,不善于与人交流。加之缺乏基本的自我推销能力,使得有些学生尽管有些才华,也难以让用人单位了解自己、赏识自己。对此,除了学生自己注意加强自身锻炼外,学校要把自我推销能力列入素质和能力培养计划,结合各专业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列入公共关系、演讲与口才等课程,采取开设就业技巧讲座、举办模拟招聘面试等各种有效措施,丰富学生的社交礼仪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9]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应对能力,了解不同性格的人的接受心理,掌握就业技巧,提高自我推销能力。
(五)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是一个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群体要低。据有关部门统计:患亚健康心理疾病者,大学生最多。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成为“就业困难群体”中的一员,这与我们的高校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把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位置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我们的工作中,一些教师往往把一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简单地归咎于家庭遗传,对一些性格偏执的学生,没有做细心的心理疏导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是青年良好性格品质的养成时期,作为高校必须重视学生健康品质的养成教育,尤其是要做好毕业生
[10]就业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定期进行讲座及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
疏导和治疗。职业指导人员要全面客观地把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传达给学生,使他们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必要的心理准备;辅导员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教育学生树立良好心态,排除诸多负面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正视挫折,树立自信心,变压力为动力。
(六)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停留于在表面工作上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至今才走过了不足20年的时间,但在整体上也算取得了比较大成效,同时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就目前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现状和形势来看,创业教育仍然处
[11]于起步和试点阶段,而在我国各高校教育中也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和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高校创业
教育活动还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比如我国各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对创业教育的定位也仅限在创业实务的表面工作上,创业教育的实施规程也相对不完善不科学,没能把创业教育的思想意识融入到学校教书育人与社会实践体系中去,且我国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也存在偏差。我国高校很大部分学生都一致觉得高校是否开展创业教育在于学校和个人时间宽裕的程度,然而高校是否置创业教育在我们大学生眼里也是可有可无的无所谓地位,没有认识到创业教育对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三、改革高校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技能与知识并重
完善专业设置,加快学科建设。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所设置的专业没有自身的特点,开设的专业都太过于大众化、普通化、不能形成自身的特色。没有很好与市场接轨,对就业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应变机制不强,相应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改变目前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和科研两套评价体系,教学归教学,科研归科研。对擅长科研与擅长教学的大学教师进行明确分工,实施不同的考核办法,制定适合教学型教师的薪酬体系和晋级晋升通道,通过制度设计引导教授们回归教学讲台,鼓励教师潜心教学,专心培养人才。
人民日报曾报道,温州近几年有这样一种现象:学经营管理的大学生,工作并不好找,月薪至多两三千 ,掌握高级技能的技术工人,则是众多企业争抢的“宝贝”,月收入通常在万元以上。由此可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已是迫在眉睫。但这里应当注意,一要专业设置合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二要对现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实行“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
改变目前大学考试“严进宽出”的现状,实行“宽进严出”的高校淘汰机制,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后才能毕业,让大学生从入学起就不敢懈怠,专心学习。即降低进入大学的门槛,实行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相结合,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严格把关,增加淘汰率,让学生不敢掉以轻心。同时,高校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培养模式等方面也应进行改革创新——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真正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提高大学“含金量”。
(三)推行“订单式”的教学方式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企业根据其对未来不同规格人才需求的情况,与有关院校签订培养协议(订单),然后由学校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要求进行培养,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就是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合作“订单”这种形式,密切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实现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直接
[12]为经济建设服务。
(四)提升就业指导
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进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同时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之中。
完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服务是关乎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大环节。高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个性化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就业工作,开设有关大学生关于指导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选修课,提升就业能力和培养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做好就业信息的服务工作,建立良好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加强对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和市场预测,为毕业生提高充分的就业信息,拓展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有效的就业桥梁,组织大型的双选会等,将企业引进校园,让学生走出校园;加强国家、企业、高校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探索定向培养和人才输送等模式,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就业数据库,增强就业人员信息的流动性和全面性、提高人才资源配置和就业率。
(五)密切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
畅通的就业渠道是学校学生就业率高低的基础,也是学生是否能比较顺利就业的决定因素,因此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就更应该从多方面、多渠道的去寻找和加强与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契机
[13]。
高校要牵头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作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虚心的借鉴发达国家企业深入参与高等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行所积累的经验,准确定位企业与高等教育之间密切联系,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激励机制,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由学校本位向企业主导转变,进一步提升企业责任和人才竞争力意识,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四、总结
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国家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从政策上给与必要的支持,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带动区域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以扩大就业岗位的供给,解决供给的需求矛盾,同时高校和企业也应加如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队伍”中,为大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就业率,毕业生自身也要加强自我综合能力的强化,转变就业观念,拆掉原有的“就业之墙”。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最终形成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助力的大学生就业模式,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而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李想.业大学生就压力与择业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5):55-56.[2]史海琦.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分析[J].价值工程,2011(29):247-248.[3]高瑶,马润宝.基于当下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心态探微[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31-33.[4]霍晓亮、张正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之对策[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报,2007(1):67-68.[5]张珊,吴珍.大学生就业压力分析与对策[J].才智,2010(16):262..[6]张光辉,高耀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240.[7]王琪,方焕新,曾杰豪.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6:1152.
[8]夏建军,郭飞,王学军.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6:110~1113.
[9]朱新秤.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高教探索,2009,(4):124.[10]黄敬宝.提高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52.[11]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时代,2007,(15):10.[12]刘向锋,等.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35
[13][日]金子元久著.刘文君编译.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5-179.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难原因(英语)
Nowadays, more and more university graduates complain that graduation does not equate to employment.They experience great difficulties finding satisfactory jobs.What is the cause of this phenomenon.There are reasons here.Frist,as the job market gets shrinking, but jobs which society provided is limited.Second,it's easy for some students to find work.But the fact is that some students think the salary is so low that they don't want to do the job, they except to find a easy work with a higher salary.Third, with more students get into university, there's no shoreage of a appropriate /suitable employee,so,graduates face fierce competition.As far as I'm concerned, pressure is not only an obstacle but also a motivity.Students who are in colleges must work harder than before to keep their competitiveness.Only in this way shoud we adapt the competitive society.I believe throughtheir hardwork they'll get a satisfied job.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备受关注,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专业结构性失业突出,个别专业严重供大于求持续性造成了大学生失业,2007、2008届本科半年后失业率最高10名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法学、医学和教育学等专业大类中。其中中医学和运动训练连续两年都是失业率最高的十个专业。
大学生就业难吗?现实当中,由于就业难,不少大学生纷纷回炉短训,2009年9月曾有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前‘脱销’”等类似的新闻。即学即用的技校培训PK大学教育,学子们心寒之余,不得不“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加入“回炉”培训的行列。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回技校 “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群体。大学生就业难吗?据3G梦工场就业指导老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已达20万,并且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未来5年内,合格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远大于供给。2009年,我国软件人才的缺口已达42.5万,其中尤以JAVA人才最为缺乏。大学生就业难吗?根据IDC的统计数字,在所有软件开发类人才的需求中,对JAVA工程师的需求达到全部需求量的60%~70%。同时,JAVA工程师的薪水相对较高。通常来说,具有3~5年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拥有年薪10万元是很正常的一个薪酬水平。80%学员毕业后年薪都超过了5万元。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欲成为JAVA工程师,最便捷的一条路就是参加以实战项目为主要教学方法的JAVA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有效地缩短同企业具体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
大学应届生就业难,不止是难在无工作经验,岗位少竞争大。同是应届生,同是无工 作经验,同是同样的大环境下,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有人找的到好工作呢?所以大学 生职业生涯规划顾问认为,前面的因素是可能会对就业有影响,但是大学应届生求职更欠 缺的是对自己以及职场难以正确把握,不清楚自己的优劣势以及对于工作的适合度放到职 场上哪个行业岗位才是适合的,可以切入的,有发展的。当然,求职技巧也是很重要的,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于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第五篇: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职业性别隔离、性别歧视等是其主要表现。结合阻碍女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来看,从文化政策、公共政策、法律建设、教育改革和自身修养等方面,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妥善解决矛盾,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难
构建和谐社会
公共政策
近年来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本是社会建设的新力量,却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极大压力。其中,女大学生更成为了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女大学生面临就业困境不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由此带来的后果不仅是个人也是社会的发展障碍。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女性可撑半边天,她的社会角色并不局限于妻子与母亲,女大学生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分享了国家重要的办学资源,其中不乏精英,但女大学生却一再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处境,这于女性本身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女大学生就业难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和打击女性投入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和家庭婚姻地位,这显然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最终也会转为社会成本,阻碍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讲求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讲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女大学生就业难却一再反映了社会中性别歧视、权利保护不健全等问题,违背了男女平等和同民同工,同工同酬等制度,不利于社会文明建设,不利于和谐文化的构建。实现充分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目标和任务之一,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一)就业率低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或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明显低于男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4 年的大学毕业生有280万,有80万人不能及时就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女大学生;2005 年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338 万,其中女大学生占44%,超过100 多万不能及时就业,女大学生占大多数。
在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06年省内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中,截至06年9月1日,2006年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8.36%,相比去年的95%的就业率,这个数据不能不让人担忧,在涌流于各大招聘会的就业大军中,女大学生因为各种因素成为了就业弱势群体。
(二)就业领域受限制
女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受局限,女大学生就业比较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上,如文秘部门、服装制造、餐饮文娱等,女大学生的就业面并没有随着女性教育程度提高而合理拓展,在党政机关、科研机构、建筑运输、水利电力等就业门槛较高的行业中,女大学生就业人数偏低。在我国的职业性别隔离状况中,女大学生不论从行业上还是职位上,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都低于男生。
(三)性别歧视,提高录用标准
性别歧视是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一大难题,许多用人单位从招聘要求上都优先招收男生或只招收男生,在聘用的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大量的隐性性别要求。用人单位以双重标准衡量男女求职者,造成起点不平等,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女生,否则难以得到同男生一样的就业机会,而且在相貌、身高、户口、出身等问题上,用人单位往往以挑剔的眼光对待女生,特别是来自农村较乏人际能力的女大学生更容易遭歧视。
(四)就业质量低
在已就业的女大学生中,就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由于女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受局限,特别是在扩张速度快但技术含量低的第三产业部门中,女大学生只能得到较低的工资,即使在较好的岗位上,女大学生的平均工资也低于男生。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从传统文化观念看,存在性别歧视和职业性别隔离
中国自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深厚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这样的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设置了一套文化模式和评价体系,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思想意识中,男性理所当然地取得有限的劳动机会和丰厚的报酬,男性在重要的行业领域中掌握了主导地位,女性被局限于低层次的劳动,被视为难以担当具考验和挑战性质任务的柔弱 2 角色。因此,社会中仍存在性别歧视,也人为地造成了职业性别隔离。
(二)从法律制度看,有法难依,尚待健全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第12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2 条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为什么在现实中仍有大量人为设置的障碍导致女大学就业难呢?
原因在于这些法律大多是原则上的规定,而且并没有具体的保护措施可以推进法律的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保护女性就业的责任部门,缺乏可操作性规范和有力的违法惩治措施,使得女大学生就业受到性别歧视等不公平对待时没有有效的救助途径,而且在证据方面,女大学生作为求职者很难掌握到或做好证据保全。
(三)从劳动市场看,总体供大于求,用人单位雇用女性劳动力存在较高的劳动成本约束
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面临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劳动市场总体情况供大于求。企业追求低成本高利润必然也在雇用劳动力方面精打细算,而雇用女性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成本,这点成了用人单位更愿意招收男性的主要原因。
从女性生理来看,女性担当生育后代的角色,在女性生育哺乳期间,其工资福利由单位负担,女大学生就业后大多都面临结婚生子的情况,因此用人单位往往回避这样的年轻求职者;而从长远考虑,女性工作时间短,对其退休金和培训费用的支出又高于男性,受这些劳动成本的约束,女大学生被用人单位一再冷落。
(四)从教育看,学校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和就业指导
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女性也享受了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在女性关怀和女生成才教育方面,并没有针对性的培养方式,这种对男女生理心理因素的差异和各自优势的忽视,的确掩埋了女性可发掘的潜力,没有最大地发展女性的优势,在模式化的教育中,个性发展和素质提升没有落到实处。而在女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缺乏相关就业技能和心理指导,家庭及自身的期望值、就业规划等不够合理,造成了女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选择被动等难题。
(五)从自身看,女大学生也受心理和观念上的误区影响
女大学生除了女性心理影响外,其实也受到了一定的传统文化观念限制,在思想上往往不够自信也不够独立。女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较男生而言比较保守,追求稳定且往往带有点浪漫色彩,有些女大学生是因为过高的自我期望而高不成低不就,有些女大学生则是过早地将目光锁在婚姻家庭中,局限了自身的发展,缺乏社会竞争力。
四、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文化政策方面
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性别平等观念真正深人人心。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应重视男女平等观念的确立和弘扬,营造关爱女性、尊重女性个性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对杰出女性事迹的宣传中,教育下一代,改变老一代观念,打破社会性别定轨带来的偏见,真正地使女性地位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体现,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二)公共政策方面
1、降低用人单位成本负担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必须发挥一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政府应考虑在财政上为用人单位减负,降低用人单位雇用女性劳动力的成本负担。合理的解决方式应当是推行生育保险制度,通过社会统筹方式将女性特殊的生理因素所产生的负担社会化分摊,使企业不致因招收女工而带来效率和效益的损失。女性在家庭和生育方面担当的责任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感激,女性在这方面的付出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女性为此给劳动带来的成本应该由全社会分担。
2、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建立女性就业维权职能部门
政府应该建立女性就业维权职能部门,以促进女大学生就业,改善女大学生就业环境。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推动女大学生就业,比如开展维权宣传讲座,接受女性就业歧视等的投诉,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对困难女大学生就业给与指导和援助。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公共管理职能,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广泛开展便民服务,支持女大学生就业。
(三)法律建设方面
1、制定促进就业法律法规
我国法律法规关于保护女性就业的内容比较欠缺,在宪法、劳动法等部门法中劳动权利保护只有大体上的规定,不足以明确女性就业权益,有必要制定促进就业法律规范,细化女性劳动权益保护,具体到歧视的概念和侵权行为的构成等内容。女大学生就业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保障充分行使合法权力,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填补这方面法律空白。
2、明确侵权法律责任,增加可操作规定
虽然现行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能因为性别而提高录用标准,但是并没有明确一旦违反这些规定应负起怎样的法律责任;加之没有可操作性的维权程序规定,没有专门的权益保护监管机关,女大学生在就业中权益受损害屡屡发生,因此立法部门应该在相关立法中明确用人单位侵权的法律责任,增加可操作性的规定,使法律能真正得到实施,提高其严肃性和实效性。
(四)教育改革方面
1、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教育
在高校教育方面,应该重新面对客观上性别差异的问题。在淡化男女差异以求共同的良好发展的意识下,教育却逐渐忽视甚至无视女生的智力体力特质和发展的潜能与优势,容易造成模式化、低质量,降低了女生的竞争力。因此,学校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改革上,一方面尝试根据女生的特质开展特色课程,发展女生的个性教育,培养内外兼修的优秀女性;另一方面根据女性的性格心理优势,提高女性在擅长的领域的技能水平。
2、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建设就业信息渠道
学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了解社会需要并及时反映到教学工作中;组织各种活动为用人单位和女大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女大学生展示风采创造条件;建设就业信息渠道,及时提供女生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3、指导女生职业规划,加强女生心理教育
对即将面临找工作的女大学生,学校应指导其做好职业规划,开拓其就业思维,培养其理性思考和选择能力。为女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为其顺利走上社会走上岗位进行心理调适和思想教育,提高女大学生面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解决能力。
(五)女大学生自身方面
1、自主自强,追求自身价值体现
女大学生应该打破传统的陈旧观念,树立自主自强意识,追求自身价值体现。要开阔眼界和胸襟,与时俱进,坦诚面对人生和理想,增加奋斗精神和拼搏勇气。
2、打好知识基础,提高专业素养
女大学生应该发挥耐心细致的优点,在学习上勤奋努力,只有掌握知识拥有智慧的女性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和尊重,而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才能积极应对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女大学生要成为专业人才,提高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必然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3、培养实践能力,积极适应社会
传统教育造成女生动手能力差,社会经验缺乏,不少用人单位对女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持怀疑态度。因此女大学生应该加强社会实践,踏实肯干,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还应积极适应社会,不能逃避于自己构想的完美世界,多与社会接触,加强人际交往,学习女性成功者的经验,展示优秀女性的风采。
4、内外兼修,提高综合素质
女大学生应学会认识自身优缺点,提升综合素质,努力做到内外兼修:品质与学识、优雅与智慧、魅力与气度„„只有在突出女性优点的同时,不断提升其他方面的竞争力,才能灵活应对社会潮流。除了学习,应重视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等基本素质,进一步发展才艺技能等其他素质。
5、端正就业观念,开阔就业思维
对于即将找工作的女大学生来说,端正就业观念很关键。观念不同,一切事物的判断选择也很不同。应该放弃不切实际的期望,克服安逸享乐的惰性,理性地选择就业,无论是职业的类型、所处的城市、发展的前景等等都应该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作判断,不能好高骛远又不够努力自信,更不能被动、逃避。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最适合的职业,女大学生应该放宽就业思路,不要局限于一小部分选择,不要停滞在拥挤的路上,当出现困难时不妨及时调整,多方面思考发掘,一定能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将实现人生价值和现实要求统一起来。
正如前文所述,就业问题事关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合理解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民生问题 6 得到保障,才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昂首阔步,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从以上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策的探讨中,我们不难发现,和谐社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如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能对女大学生就业起促进作用,因此,这些问题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只有将女大学生就业和其他方面的矛盾解决好,才能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从而保护个体的利益。
相信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定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不仅是社会公平、文明法治的重要进步,也为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增添力量,展开和谐社会的盛世篇章!
参考文献:
[1]冯 皓.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24卷第6期.
[2]潘锦棠.完善女性社会保障,促进女性公平就业.中国妇运,2002年2月. [3]周晨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选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第20卷第1期 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