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佛教的经验与启示——在“佛教:绘制亚洲的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法 音
2011年第7期(总第323期)第18页
------------------
中国佛教的经验与启示
——在“佛教:绘制亚洲的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词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学 诚(2011年6月18日)
“亚洲的文化和历史经验,从过去到现在,超过了人类经验的一半。”(罗兹·墨菲:《亚洲史》)透视亚洲地区众多历史悠久、纷繁复杂的文明形态,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共通的文化脉络——佛教文化。亚洲的历史经验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佛教的广泛传播。在佛教从印度传向整个亚洲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佛教处于承前启后的枢纽地位,前承印度佛教之胜概,后启东亚各国佛教之肇兴,对整个亚洲地区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
汉明帝遣使求法是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佛教之所以能够在地理环境、文化风俗迥异于印度的中国生根发芽,有其深刻的历史因缘。汉代儒士普遍崇尚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谶纬、巫蛊等诸多鬼神方术泛滥成灾,引发的社会乱象层出不穷。由于汉代方术浓重的迷信色彩和低级的功利导向,不但无法满足人们探究宇宙奥秘、追寻人生意义的精神渴求,还严重侵蚀了道德伦理的社会基础。富于哲学思辩、重视因缘果报的佛教思想恰好弥补了这些学说的严重缺陷,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因而备受统治阶层的礼遇和支持。随着取经、译经、释经、授经活动的逐步展开,在外来与本土高僧的精诚合作下,佛教终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信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发展高峰,此时的中国俨然已成为佛法最虔诚的效学者,同时也是佛教最热情的传播者。代表前者的灵魂人物是玄奘,代表后者的灵魂人物是鉴真。他们标志着中国佛教“承前”阶段的圆满完成和“启后”阶段的正式开始。玄奘大师跋涉五万里,遍游五印,转益多师,对印度佛教各派学说备悉底蕴,造诣精深,受到印度僧俗各界的一致尊崇。玄奘大师回国后以传译经典为职志,将当时印度佛教思想的精华——法相唯识学完整系统地传入中国,标志着佛教中心逐步东移的历史大势。鉴真大师则把中国佛教的思想结晶——唐代律宗与隋代天台宗完整地传入日本,他所倡导的梵网戒与天台教义对于日本佛教的特征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两位大师百折不回、为法忘躯的大无畏精神,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亚洲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世代友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宋代以后,随着本土宗派的正式建立和修学体系的日臻成熟,汉传佛教从僧众的丛林修行和士大夫的谈玄说妙,开始真正进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形成了“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观音信仰是中国佛教社会化趋势的独特象征。与教导人们追求来世极乐的阿弥陀佛信仰不同,观世音菩萨把解决人间的现实苦难作为摄化众生的主要方式。由无数感应事迹总结出的“三十三观音”,正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精神的完美诠释:菩萨并非身居高高的神坛与缥缈的仙境,而是应现在每个普通人的身上。时至今日,观世音菩萨的中国化形象早已深入民心,身影遍及亚洲的各个角落。观音信仰被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并成为推动“人间佛教”实践的重要源泉。
一种文化的先进性与时代性,是其得以广泛传播的有力保证。中国佛教在东亚各国的广泛传播,并非简单承袭印度佛教的结果,而在于对佛教传统创造性地发展与深化,主要体现为“承前”与“启后”的完美结合。“承前”代表学习与吸收,“启后”代表定型与传播。“承前”是“启后”的前提条件,“启后”是“承前”的必然发展。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佛教的茁壮成长自始至终都根植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沃土。佛教悲智双运的核心内涵正是通过深具大乘气象的中国文化而得以圆满的开显。这是中国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巨大贡献,也是佛教跨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在佛教迈向全球化的今天,佛教因其以和为贵的性格和开放包容的胸怀,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欣赏与认可,也为实现世界的宗教合作和文化融合带来了新的曙光。亚洲地区正处于一个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最佳发展阶段,以佛教为重要纽带的亚洲文明,即将迎来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复兴。在此过程中,亚洲的发展与佛教的传播相辅相成,共存共荣,而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势必会给予人们深刻的启迪,并将对亚洲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篇:“禅宗与佛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词
“禅宗与佛教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开幕
式致词
在今天纪念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圆寂之日举行以“禅宗与佛教中国化”为题的学术研讨会,很有意义。这里简要讲两点。
第一点,什么是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作为从古印度发源的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要在中国传播和发展,必须适应中国的社会环境,适应中国民众的信仰需要。这就必须走实现中国化的道路。什么叫的“化”?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说过:“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佛教实现中国化,就必须融入中国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民间习俗深入结合。回顾中国佛教传播历史,这个过程经历了五六百年之久。经过长期的民族的历史的选择,并且经过创新发展,在进入隋唐之后,相继形成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八大佛教宗派,标志着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基本完成。此后,进入了作为中华民族的佛教的持续发展时期,也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的时期。以往中国经历了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众所周知,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中国走过了曲折的探索、试验和艰难创业的道路,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终于走上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做出卓越贡献。我们党对宗教的认识也日益深化和客观,及时调整了宗教的政策。上世纪80年代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谐调,90年代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去年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我认为,这比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提法又进了一步。中国各个宗教,包括佛教,要进一步融入社会,实现“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中国化,可谓任重而道远。中国在变,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发展,宗教也要变,佛教当然也要变,要在保持佛教基本特色的情况下变得更加适应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为我们当代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点,佛教中国化跟禅宗什么关系呢?
按照我的研究,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了几个阶段:经过汉魏西晋的初传、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普及,佛教从开始只为一部分上层人士的信仰,普及到大江南北普通百姓的信仰;然后是南北朝时期佛教深入研究的时期,把我们中国人对佛教的理解,通过注释诠释经典方法加以表述、传播和推广,形成很多学派,经过彼此广泛交流,确立了以大乘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主体,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加以会通,从而在思想上为隋唐佛教宗派的成立创立了条。同时以土地经营为基础的寺院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在物质上为为宗派的创立创立条。在隋唐八大宗派的创立之后,各个宗派适应传法需要彼此会通和融合,至明代以后形成以禅宗为主体的融合型佛教。
当代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种形势下,佛教必须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中国化新历程。怎样适应,怎样进一步完善中国化?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所讲的“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做到这些,必将增强佛教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气和活力。
历史证明,在隋唐形成的八大佛教宗派中,禅宗最富有现实主义风格,最善于吸收佛教各宗思想和其他文化成份丰富自己,倡导在人间修行在人间觉悟,最接近现实社会民众的生活。自禅宗初祖提出“理入(悟理)”“安心”之后,二祖慧可提出“修道明心”,皆抓住了中国佛教核心的“修心”理念。古人说过:儒家治世,道教养生,佛教修心。此后,禅宗四祖道信提出“入道安心”,五祖弘忍提出“守本真心”,六祖慧能提出“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也皆倡导修心,而中国佛教教理共通的要点就是讲心性觉悟。
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求以核心价值观作为行为规范加强道德修养。佛教讲的修心本身不仅是修行,也是一种道德修养。佛教讲的修心、明心,就是要你认识自己的本性与佛一样清净无染,自性本来是善的,倡导人们应当修善止恶。中国佛教在发展当中,也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归之于善的范畴,将忠孝仁爱这些传统道德纳入到善行的规范之中,说行善必有善报,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如果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佛教的教义,纳入佛教的道德教化之中,通过讲经说法,向信众进行宣传和提倡,有利于促进广大民众同心协力地把我们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建设好,让我们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富庶强大的中国早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篇:在“佛教的世俗化——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辞(2007.7.7)
在“佛教的世俗化——理论与实践国际
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杨恕
2007年7月7日
尊敬的各位专家:
早上好!
七月的金城,瓜果飘香,气候宜人。在这美好的时节,我们迎来了由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兰州大学国际佛教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佛教的世俗化——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在这里,我谨代表兰州大学,向前来参加本次会议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近些年来,每逢七月,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都会迎来一批国内外专家,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每次研讨会,都很好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世界历史曾经发生过重要影响;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佛教对于世界的影响依然是深层次和多方面的。关于佛教的世俗化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弥久常新的课题,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我们期待通过这次会议的召开,对该领域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
多年来,兰州大学秉承“做西部文章,创全国一流”的办学理念,结合地域特点,发展了一批具有独特优势学科,敦煌学研究便一直是重点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之一。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学术积累,敦煌学的特色和优势愈来愈明显。现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已经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国唯一的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博士点,唯一的敦煌学博士后流动站,985建设的重点平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已经成为敦煌学研究的重镇和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敦煌学研究所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近两年,敦煌学研究所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国际交流频繁。2006年,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美国耶鲁大学联合成立兰州大学国际佛教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标志着我校敦煌学的研究与国际全面接轨,并为国内外的敦煌学研究搭建了良好的平台。2006年教育部对“十五”期间文科建设成就的巡礼与总结中,对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佛教是敦煌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敦煌学研究所研究的重点所在,敦煌文献为我们研究佛教提供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的支持下,对佛教的世俗化问题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学术研讨,既是兰州大学煌学研究所的一件学术盛事,也是佛教研究的学术盛会。
衷心祝愿本次学术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祝愿各位专家学者在兰期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谢院)
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上致辞
(2011年10月15日)
内江师范学院院长谢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十月的甜城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值此美好季节,由内江师范学院、《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中国古代小说网共同主办的“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天隆重开幕了。来自中日两国高校、科研院所的80多位专家、学者欢聚内江师院,可谓群贤毕至,众英咸集,八方鸿儒,荟萃一堂。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内江师范学院党委、行政和全体师生员工,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内江师范学院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内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江教育学院合并建立的一所省属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6000余人,有教职工1333人,其中专任教师874人,正,副高职323人,硕、博士456人。学校控规2500亩,校舍3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709万元,图书资料130万册。设有14个二级学院,40个本科专业,覆盖九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建有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张大千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数值仿真实验室”等18个研究所(室)。2000年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16项,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5233篇,出版专(编)著100部,教材115部。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220项,其中获省部级奖23项,市厅级奖90项。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学
1校先后获得“四川省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连续多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的发展目标是:经过10~15年的艰苦奋斗,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教师教育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型本科师范学院。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近年来,古代小说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众多专家学者从文化视野的角度进行解读、分析,推出了不少可喜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我校历来都十分重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重视小说的研究与创作,大胆引进人才,从财力物力上给与支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不断为师生的小说研究与创作搭建平台。回顾学校55年来的办学历史,已先后培养出黄济人、杨继仁、傅恒、张汝宜等知名作家,学校孙自筠教授创作的小说《太平公主》被改编为电视剧《大明宫词》,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赢得强烈反响。
这次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继1996年《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四川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和内江师院联合主办的“96明清小说研讨会”后的又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又一次盛会,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必将浓厚我校的学术氛围,对我校的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将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这次研讨会也是我校师生的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将虚心向来自海内外的各位专家虚心请教。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宝贵意见。相信这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不仅能成为学术研究、探讨交流的盛会,也会成为促进我们感情交流、增进友谊的盛会。我们深信,内江师院有各位领导的厚爱,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开创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在内期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第五篇:在广西干细胞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在广西干细胞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上的致辞
2011年5月21日
尊敬的吴祖泽院士、田增民院长、各位医学界的领导与专家:
大家上午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和本次会议的主办方对各位领导和专家在百忙之中前来出席此次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众所周知,国民的健康状况是中华民族强盛、综合国力发展、社会繁荣与稳定最核心的要素之一。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到,前沿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专项中提出的“基于干细胞的人体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国科学院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言时强调:“干细胞研究促进了再生医学的发展,这是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之后的又一场医疗革命。这是一个重大机遇,我们不会再错失良机,这不是人类信仰的又一次盲动,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是也。正因如此,作为生物干细胞技术不仅成为科学家们的研究热点,更成为资本市场的投资新宠,而且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以及对干细胞的政策支持!我们要力争在干细胞研究的更多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同时,在国家863项目中,投入到干细胞与治疗性克隆、组织工程技术与产品研制、组织器官代用品研发等项目的研究经费达到近2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我国在干细胞和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已经被
1提高到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度。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是当今世界生命科学的热点领域,已经成为继药物、手术治疗之后的新治疗模式。近年来,我区在干细胞研究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在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引进、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载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为推动干细胞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干细胞移植作为先进的医疗手段,可以有效治疗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血液疾病、遗传性疾病以及其他常规医疗手段难以应对的疾病。自体储存的干细胞使用方便,细胞活性强,无免疫排斥的危险,移植成活率高,治愈率高,医疗费用低。干细胞治疗的这些特点会为有需要的广大百姓带来福祉。其次,发展干细胞产业也是保护自治区民族基因资源的需要。广西是个多民族的自治区,生物资源丰富,基因资源的保护尤为重要。第三,自治区政府将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干细胞产业一方面可以提升广西在国内科研领域的地位,促进广西生物医药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自治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优势,加快开发具有广西优势和特色的生物医药产品、保健药品以及日化用品等。干细胞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既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打造区域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我相信,通过本次学术交流,将进一步提高我区干细胞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水平,使广大患者早日分享到高科技成果带来的好处。
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