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留学计划实施办法(试行).
附件
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 境外研修计划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高校师资和校长队伍建设,决定实施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
第二条从2011年起,每年选派350名左右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5个左右团队赴境外高水平大学深造。通过境外研修,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江苏建设教育强省、加快推进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实现“两个率先”服务。
第三条研修类别、期限和选派数量
(一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一般12个月,每年选派300人左右(其中部属高校不超过50名,其中本科院校200人左右,高职高专院校100人左右;(二团队研修(仅面向地方高校,一般6个月,每年选派5个左右;(三校长跟岗研修(仅面向地方高校,6个月,每年选派高校校长50人左右,其中本科院校30人左右,高职高专院校20人左右。
第四条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团队研修方式包括访问进修、合作研究等。校长跟岗研修方式为担任境外高校校长的助手,学习境外高校的先进管理经验。
第五条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坚持个人申请、学校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原则。
第二章申请条件
第六条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申请条件
(一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身心健康;(二本科院校申请人应具有博士学位,并已担任副高及以上职务,具有3年及以上工作经历,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高职高专院校申请人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已担任中级及以上职务,具有5年及以上工作经历,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三具有良好专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四研修目标明确,研修计划切实可行,一般应提供境外接受高校的邀请函;(五具有较好的外语基础,通过全国外语水平考试,或外语本科及以上毕业,或近10年在同一语种国家学习或工作一年及以上。对申请到港澳台地区研修的,外语不作要求。
第七条团队研修申请条件
(一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身心健康;(二团队成员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由3-5人组成,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合理;团队带头人具有正高级职务,学术造诣高深,长期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与管理领导能力,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三团队科研、教学成绩突出,科研或教学成果获得省部级二等奖及以上奖励,具有在研省部级及以上重大科研项目或教改项目;
(四研修目标明确,研修计划切实可行,在研项目与境外接受高校有一定的合作基础,在境外接受高校有条件进行科研攻关、合作研究或产品研发,一般应提供境外接受高校的邀请函;(五具有较好的外语基础,通过全国外语水平考试,或外语本科及以上毕业,或近10年在同一语种国家学习或工作一年及以上。对申请到港澳台地区研修的,外语不作要求。
第八条校长跟岗研修申请条件
(一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身心健康;(二为高校校长、副校长或厅级干部后备人选,年龄不超过50周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副高及以上职务;(三事业心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四研修目标明确,研修计划切实可行,一般应提供境外接受高校的邀请函;(五具有较好的外语基础,通过全国外语水平考试,或外语本科及以上毕业,或近10年在同一语种国家学习或工作一年及以上。对申请到港澳台地区研修的,外语不作要求。
第九条境外接受高校一般由申请人自行联系。申请人的境外接受高校原则上为世界排名前200强高校,研修的学科应排名世界前列。高职高专院校申请人的境外接受高校可适当放宽,但必须为国际知名本科院校或高水平专科学校。
第十条对尚未联系落实境外接受高校、尚未参加或通过全国外语水平考试的申请人,条件优秀的,经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可录取为预备人选,预备期不超过一年。
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苏曼、苏澳、苏安、苏密等教师海外培训基地要充分发挥作用,根据预备人选需要,帮助其联系境外接受高校。
校长跟岗研修项目预备人选,亦可由省教育厅分小组统一安排至与我省有协作关系的境外高校。
尚未参加或通过全国外语水平考试的预备人选必须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外语强化培训,并于申请当年达到全国外语水平考试
合格要求,否则取消预备资格。
第十一条获得过国家、省公费资助出境学习的人员,回校工作满3年后方可申请。
第三章选拔程序
第十二条省教育厅每年向高校下达年度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指标。校长境外研修指标由省教育厅会商省委组织部后下达。高校符合条件的教师可直接向学校人事部门提出申请,学校根据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在组织专家评审的基础上,确定向省教育厅推荐人选并进行公示。公示结束无异议,正式上报材料。校长人选由学校党委集体研究并报省委组织部同意后确定。各校申报材料于每年4月15日前报送省教育厅师资处。
第十三条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校推荐人选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经省教育厅党组审议后进行公示。公示结束无异议,正式公布研修人员名单(含预备人选和境外接受高校。
第十四条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录取国家和省人才工程计划入选人员、省优势学科、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品牌特色专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负责人或学术骨干,以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环境保护、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业务骨干和急需培养的人才。
第四章 派出要求 第十五条 研修人员出境前须与省教育厅、所在学校签订 《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协议书》(一式四 份),并在各省辖市
公证处办理公证。公证后的协议书(一份)由学校于申请当年 6 月 30 日前报送省教育厅。逾期未交视作自动 放弃研修资格。第十六条 研修人员一般持因私护照出国。签证由本人自行 向研修目的地国派驻我国使领馆申请。副厅级及以上人员持因公 护照出国。赴港澳台地区研修人员须办理《往来港澳通行证》、《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第十七条 研修人员出访前,应向学校缴纳保证金 4 万元人 民币/人。研修人员按期回校后,学校应及时退还保证金及利息。第十八条 研修人员须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行前集训。赴港 澳台地区研修人员原则上于申请当年 12 月底前出境学习,其他人 员原则上于申请次年 3 月底前出国学习。第五章 支持方式 第十九条 省财政资助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项目人员 14 万 元人民币/人,资助团队研修项目人员、校长跟岗研修项目人员 10 万元人民币/人。学校应在政策规定范围内,给予适当的经费 6 配套。省、校资助经费累计不超过 20 万元人民币/人。第二十条 省财政资助经费主要用于支付研修人员在境外 学习期间的基本生活学习费用,包括伙食费、住宿费、注册费、交通费、电话费、书籍资料费、医疗保险费、学术活动补助费和 零用费等。有关标准按国家规定执行。往返机票等费用由所在学 校承担。研修人员获得有效签证或通行证后,省财政资助经费一次性 划拨至所在学校。第二十一条 研修人员在境外研修期间,国家和省政策规定 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校内岗位津贴保持不变。第二十二条 研修人员回校后申报晋升高一级职务,在现职 务任职年限的计算上不扣除境外研修时间。第二十三条 研修人员回校后申报科研项目、教学质量工程 项目、人才工程项目予以优先。第二十四条 鼓励和支持研修人员引进境外先进课程资源,鼓励研修人员为我省高校与境外优质高校建立合作、协作关系。对引进确属省内高校急需的先进课程资源,或为我省高校与境外 优质高校建立合作、协作关系的,省财政有关专项资金给予一定 的经费倾斜。第二十五条 对研修人员在境外研修期间取得的高水平科 研、教学成果,以及在回校后取得的与研修资助有关的高水平科 研、教学成果,由所在高校在论著出版、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 7
方面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第六章 管理和考核 第二十六条 研修人员按因公出境人员管理,其派出、在境 外期间和回校事务的管理以所在学校为主体。办理出国(境)任 务批件、申请外汇、外汇核销等事宜均由学校负责落实。苏曼、苏澳、苏安、苏密等教师海外培训基地要在研修人员国(境)外 管理、日常生活安排等方面充分发挥协调服务作用。第二十七条 研修人员出境前,所在学校应进行外事纪律和 人身安全教育。研修人员出境后应严格遵守国家的外事规定和纪 律,遵守《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协议书》 有关约定,自觉接受驻外使领馆管理,并保持与学校联系,每季 度向学校至少汇报一次研修进展情况。研修人员一般不得携配偶 出境伴读。研修人员在境外期间,如违反纪律,造成不良影响,所在学 校和省教育厅将根据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第二十八条 研修人员应按期回校。因特殊情况须提前回校 的应报学校和省教育厅批准,并退还规定的资助经费(平均每月 资助经费×不足月数)。对在境外因主观原因无法继续研修而提 前回校的人员,将视情况追究责任,并追偿相应资助经费和违约 金。8 对因研修项目特殊需要须延期回校的,凭境外接受高校的证 明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并报省教育厅批准。校长研修项目须延期 的,须征得省委组织部同意。延期只能申请一次,时间不超过 6 个月,延长期一般不再享受省财政资助。但在延长期内取得重大 科研成果的,可给予适当经费补助。第二十九条 对未经学校和省教育厅同意,擅自变更研修国 家、地区或学校,擅自提前或逾期回校,在境外从事与研修计划 无关的活动而严重影响学习等违约行为,须偿还省财政和学校资 助的研修费用以及 30%的违约金。第三十条 研修人员回校后应向学校和省教育厅、(境)出国 任务审批部门提交研修总结,并在学校公开汇报研修成果。校长 项目研修人员须将研修总结抄报省委组织部。对研修期间取得突 出成绩的人员,予以表彰。第三十一条 参加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团队研修的人员回 校三年内应达到以下要求之一: 开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并取得 1. 一定成果;2.发表论文被 SCI、EI 收录 2 篇以上;3.引进一本 原版教材并能使用双语教学;4.开设一门反映学科(专业)前沿 的新课。跟岗研修人员回校三年内应公开发表两篇以上管理类论 文,实施 1-2 项教育教学或学校管理改革项目,并取得较好成效。研修人员
回校满三年时,省教育厅将通过适当方式进行考核,对 未能达到上述考核要求的,酌情扣回省财政资助经费并减少学校 资助名额。9
第二篇: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试行)
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支持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成绩突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加速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学或学术带头人,学校决定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从 2005 年起的四年内,每年选拔 50 名左右优秀中青年教师进入 “ 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进行为期三年的支持、培养,使其成为教学、学科或学术方面的带头人和建设骨干。
第三条 按照明确条件,坚持标准,公开选拔,合同管理的原则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第二章 入选条件
第四条 入选条件、热爱学校,爱岗敬业,学风严谨,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较强的组织协作能力。、身体健康,长期坚持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在申报当年的 12 月 31 日,年龄不超过 45 周岁;其中 35 岁以下的,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科研方面业绩突出。、发展潜力大,在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方面有创新性构想。
第三章 审批程序
第五条 候选人推荐办法 可以下列三种方式之一推荐:、所在单位公开选拔推荐为主。单位推荐人选中应有教学带头人培养人选。2、校内外三名以上专家联合推荐。3、学校三个以上职能部门联合推荐。
第六条 各单位按照学校下达的候选人推荐名额确定候选人。候选人填写《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候选人推荐表》,所在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评议后,按规定报送人事处。
第七条 学校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候选人进行评议并初步确定入选人员。初步入选人员经校教师队伍建设委员会批准后向全校公示,公示期为 5 个工作日。无异议后,正式确定为入选人员。
第四章 支持措施
第八条 学校设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专项经费,入选人员可申请资助经费。对已经承担所在学科建设或教学改革项目的入选人员优先资助。具体资助办法如下:、“ 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 专项经费按项目管理,分阶段资助、考核。阶段工作考核合格后方可申请下一阶段资助。、资助额度:三年内奖励 3 — 10 万元,申请人员填写《云南大学 “ 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 专项资助经费申请表》,经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报人事处,学校聘请校内外同行专家和有关职能部门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决定资助额度。
第九条 培养期内,入选人员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的,学校视情况予以奖励。
第十条 在培养期间,阶段考核优秀的,学校优先推荐、选拔参加出国合作研究或国际学术会议。
第十一条 入选人员成绩突出的,在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推荐国家和省人才选拔培养计划候选人等方面优先考虑。
第五章 组织管理
第十二条 “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委员会全面领导,人事处会同教务处、研究生部、社科处和科技处负责实施。
第十三条 学校、所在单位与入选人员签订为期 3 年的培养合同,培养期间实行目标管理,分阶段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再续签合同和提供资助。第十四条 培养期内,入选人员违反国家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的,或因本人过错给学校造成损失的,经有关单位或部门提议,校教师队伍建设委员会批准,可以终止其培养合同和享受的待遇。
第十五条 对一年内公派出国累计超过 9 个月的入选者,其 “ 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 资助经费暂缓审批、使用。
第十六条 凡由“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专项经费资助发表的论文或取得的成果,须注明“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专项经费资助”字样。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人事处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二○○五年二月十三日
第三篇: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实施办法(试行)
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百人计划”实施办法(试行)
为加强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根据《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结合全国体育系统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工作目标
到2020年,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过硬、在体育专业技术领域起带头作用、为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的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其中,2011和2016年分别选拔100名左右人选并以5年为一个周期进行重点培养。
二、选拔要求
(一)选拔范围
“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培养对象面向全国体育系统(含各省级体育部门所属科研教学单位、体育总局直属单位、体育总局和地方共建体育院校)进行选拔。
(二)选拔对象
全国体育系统从事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及从事其他专业技术工作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不含体育教练员,体育教练员相应人选的选拔培养纳入精英教练双百培养
计划统筹考虑)。其中,重点选拔体育科研、体育教学、运动医学、体育工程等领域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三)选拔条件
1、思想政治素质好,热爱祖国,热爱体育事业,潜心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
2、专业知识扎实,业务水平高,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开拓能力,对本专业、本领域的发展动向和前沿水平有较深了解,善于继承,勇于开拓创新,现为所在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
3、学风端正,团结同志,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4、年龄在45岁(含)以下,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已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身体健康。
5、体育科研、体育教学、运动医学、体育工程等领域的人选还需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作为主要作者在国内专业核心期刊等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高水平论文或出版过有影响的专著,或发表的论文被国外权威的检索机构收录;
(2)作为主要成员承担过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或科研项目。
特别优秀或贡献特别突出者,可适当放宽年龄、学历、职称等条件。
(四)选拔程序
1、单位推荐。各有关单位根据人选选拔工作总体安排和选拔条件,在个人自荐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经履行专家评审、有关单位领导集体研究、推荐公示等规定的推荐程序后,提出本单位推荐人选报体育总局。
2、组织审批。体育总局人事司会同有关职能司局对各单位推荐人选进行审核后,提出培养对象建议名单并报体育总局审批。
3、公布名单。培养对象确定后,在全国体育系统公布名单,并颁发“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培养对象证书。
三、培养措施
(一)鼓励和支持培养对象接受或参加各类继续教育活动。
1、为培养对象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创造条件,培养对象每年脱产或集中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不少于15天或90学时。
2、加强政治理论培训,提高培养对象的思想政治素养。组织人选学习政治、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国情、体情考察,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
3、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培养对象的创新能力。创新培训方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有计划地分
期、分批安排培养对象参加体育系统内外、国内外各类专业技术专题培训、研修和考察,拓宽培养对象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视野。
4、为培养对象参加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访问,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学术技术动态和趋势搭建平台。每年组织一至两期以培养对象为主体的学术研讨会,促进培养对象相互之间的横向学术交流。
(二)积极引导培养对象在专业技术第一线发挥作用
1、鼓励和支持培养对象通过竞争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工程项目,以项目实施带动人才培养。体育总局管理的体育科研项目和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培养对象,且须安排一定比例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或项目共同负责人。
2、依托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和重大赛事科技服务,发挥培养对象的骨干带头作用,加强对培养对象的重点培养、使用,并在科研设备和科研资料有效利用方面为培养对象提供方便。
3、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对培养对象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培养,促进培养对象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的提升,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梯队建设。
4、积极吸收培养对象参加体育科学学会等体育学术团体,鼓励培养对象积极参加其他专业学术团体。
(三)做好培养对象的联系和服务工作。
1、加强体育总局职能部门、培养对象所在单位领导和培养对象的联系。积极创造条件,妥善解决培养对象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和技术创新工作。有条件的单位要为培养对象配备科研助手。
2、改善培养对象的医疗保健条件,定期安排他们体检,加强疾病的预防、治疗和保健,组织休假活动。
(四)加大对培养对象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大力宣传专业技术业绩突出的培养对象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考核与管理
(一)建立“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机制。体育总局人事司牵头抓总,科教司、政法司、经济司等职能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及时研究和解决组织实施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二)建立培养对象考核制度。培养对象纳入培养计划后,在培养周期内每年须填写《“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培养对象进展报告》,并附相关材料,经所在单位审核后,于次年2月15日前报送体育总局人事司;
培养周期第三年,体育总局人事司牵头对培养对象重点进行专业技术工作实绩和业务能力的期中考核,提出考核意见,并对培养对象进行适当调整;培养周期期满后,体育总局人事司牵头对培养对象进行期终考核。
(三)培养对象所在单位要在认真做好针对培养对象的各项培养工作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本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的培养。
第四篇:江苏省第三批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人员名单
附件1 第三批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人员名单
中青年骨干教师(共322人)
常熟理工学院(4人)
苗雪红、郭文华、吴月柱、翟 春
常州大学(8人)
张 普、任 强、何岩峰、苏 兵、吴春青、张致慧、郭迎庆、邢志祥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3人)左武荣、徐勇飞、高全胜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5人)
董海华、马立波、祁秀秀、姚 培、祝 骅
常州工学院(2人)丁仕燕、施维成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1人)马仕麟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3人)周灵云、朱 琴、周 晴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3人)骆大伟、唐小燕、罗大晖
东南大学(6人)
管驰明、柏春广、柏宁丰、顾兴中、蔡 进、李敏俐
河海大学(8人)
郑黎明、张玲玲、孙少锐、金光球、唐立模、陶建峰、石爱业、张松贺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4人)胡田田、章艳华、马玲玲、贾艳丽
淮海工学院(8人)
易爱军、严红花、冯志华、张元良、刘瑞明、刘 强、马常霞、陶传洲
淮阴师范学院(1人)安礼涛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1人)赵 娟
江南大学(8人)
浦徐进、刘成林、顾文秀、王新华、俞科静、王 莉、陆震鸣、方文开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1人)严金波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人)刘伟彦、干方群
江苏大学(9人)
苗 晴、王佳佳、杨小飞、刘 栋、陈明阳、蒋银花、徐 斌、李 红、朱建国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1人)熊 丁
江苏建康职业学院(2人)朱 璇、韩 蕾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4人)刘 伟、商利斌、付 红、徐志鹏
江苏教育学院(1人)何 超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5人)
胡 斌、王春艳、陈 凤、白艳萍、唐东霞
江苏警官学院(1人)薛向君
江苏科技大学(8人)
李保珍、石凤健、张 强、马哲树、解志斌、王玉龙、吴 萍、李木旺
江苏理工学院(7人)
仝群旺、田泽永、李 刚、葛 敏、张长英、叶招莲、程洁红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人)孔祥静、李树炎
江苏师范大学(5人)
宫 伟、郝国生、张运涛、史延慧、赵立明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3人)吴一凡、陈志杰、祝冬青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2人)高 菲、杨 荣
金陵科技学院(1人)罗羽洧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1人)殷成洁
南京财经大学(5人)
崔向阳、贺伊琦、胡宜奎、汪华亮、张春华
南京大学(9人)
江 静、彭 岳、王海洲、梁 莹、吴 燕、胡小鹏、陈振杰、史宇坤、李冬梅
南京工业大学(9人)
孙玉玲、王 俊、芮云军、钱才云、刘加才、刘 浩、陈英文、丁竹红、李 莎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5人)
丁辉关、曾 佳、吴国中、徐 锋、郭 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8人)
李栗燕、苏新清、杨善水、肖天航、王英玉、潘慕绚、李成刚、谢振宇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4人)薛华玉、刘 山、于清跃、陈腊梅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3人)刘奕贯、陈春燕、耿 巍
南京理工大学(8人)
章荣君、张先锋、盛传祥、童一飞、曹春平、刘婷婷、陈迁乔、郭
南京林业大学(7人)
羊 玢、毛 鹏、林少华、裴建军、郁舒兰、吴永波、彭 冶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2人)王 媛、陈 瑶
南京农业大学(2人)向玉琼、王备新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1人)姜 南
南京审计学院(3人)戴 枫、李芝倩、崔秀梅
南京师范大学(6人)
刘雪梅、生兆欣、李建生、柏宏权、张 莉、郭 飞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2人)朱久兵、牟玉杰
南京晓庄学院(4人)
陈维维、曹 蕾、顾祝军、张红琳
毓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人)
徐 骏、沈国柱、许潇锋、余 莉、文学志、付景枝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人)顾 燕、高 燕
南京医科大学(3人)丁海霞、王 芳、吴 倩
南京艺术学院(2人)翁再红、杨 健
南京邮电大学(10人)
骆公志、单美贤、袁周敏、王正斌、李 卫、周宁宁、王志伟、刘茜萍、鲁蔚锋、戴修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7人)
徐爱军、孙志岭、王欣君、邓海山、樊文玲、张科卫、姚卫峰
南通大学(4人)
冷 英、蒋庆丰、王 进、余春梅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人)曹留峰、吉利梅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2人)傅晓斌、房世龙
南通职业大学(2人)夏胜利、王健伟
三江学院(1人)吉顺平
沙洲职业工学院(1人)徐天杰
苏州大学(8人)
宋 典、罗 丽、黄 芝、张桂菊、杨宏兵、王红玲、赵 雷、李娜君
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1人)胡增荣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4人)黄胜英、张亚萍、姜 嶓、杨席珍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人)黄平
苏州科技学院(7人)
陈三毛、陈卫东、李 斌、周福娟、杨朝辉、胡伏原、冯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人)强鹤群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5人)
陈薇薇、胡鹤娟、孙传明、赵晓华、杭 曦
宿迁学院(1人)王纯磊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2人)展 凯、丁美红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3人)姚 远、施 勇、尤丽萍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1人)杨 丽
徐州工程学院(3人)赵红梅、万 蕾、贺菊萍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人)史书林、赵 音
芳
徐州医学院(6人)
薛 敏、周 峰、王庆苓、程言博、张咏梅、方 琳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人)朱 挺、李玉娟
盐城工学院(4人)
黄备兵、孔凡杰、徐 森、齐志涛
盐城师范学院(2人)姜海波、王彦卿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人)李艳萍、俞 敏
扬州大学(10人)
袁凤林、朱海忠、葛同山、崔 彬、蔡之国、王建军、殷宝法、杨凤萍、李金贵、刘文博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人)方 方、徐 华
扬州市职业大学(2人)陈郁青、徐蓉艳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1人)吕丽莉
中国矿业大学(8人)
许 超、刘满芝、许 程、张 晓、刘秀梅、高蓬辉、宋树磊、张明青
中国药科大学(2人)武法文、汤 玥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2人)席庆高、朱云芳
跟岗研修校长(共3人)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1人)嵇芹珍
南京工业大学(1人)刘伟庆
南通职业大学(1人)陈蔓生
第五篇: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实施办法(试行)
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实施办法(试行)
发表日期:2013-6-14 14:19:42 浏览次数:1230
一、总则
第一条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和《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苏教师„2012‟35号)精神,为规范和加强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每年在全省高等职业院校中选拔一定数量的教师赴国内重点高校或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领域进行研修,及时跟踪和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拓展知识领域,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增强创新意识,使其尽快成为本单位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
第三条 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由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省高职师培中心)负责具体管理。
二、推荐和选拔
第四条 选派对象为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在职教师,须具备以下条件: 1.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五年以上,思想政治素质好,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科研能力较强,能胜任主干课程讲授任务,曾独立主持一个市厅级及以上课题或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过一个省部级课题的全过程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是选派学校的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后备人选或骨干教师。3.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第五条 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选派条件,结合本校专业(学科)发展现状,教学、科研整体需求,选择符合条件、有发展潜力、急需培养的教师作为推荐人选。
第六条 各高等职业院校可参照每年教育部教师培训中心发布的《关于接受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的高等学校、专业、导师及课题目录的通知》以及《江苏省接受访问学者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指导教师及专业方向》组织申请人员选择接受学校或科研院所和指导教师,填写《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详细注明访学研修计划、访学研修目的和预期研修成果;选派学校将签署接受学校和指导教师意见的《申请表》报送省高职师培中心;省高职师培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审核,确定访问学者推荐人选;选派学校将确定人选有关材料提交接受学校;访问学者持接受学校发放的报到通知书到校报到;选派学校和接受学校将录取情况和报到情况汇总后报省高职师培中心备案。
三、培养与考核
第七条 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研修期限一般为一年。
第八条 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一般应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访问学者本人和导师共同协商制定访学方案,在导师指导下,以参加科研为主,参与教学和社会服务等其他工作为辅。
第九条 接受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的单位应是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或科研院所。省外高校一般应为“985”或“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省内高校除“985”或“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外,还可以为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科研院所一般应为国家级科研院所。接受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的学科应是省级及以上重点学科(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
第十条 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的考核由选派学校与接受学校共同完成。1.选派学校和接受学校主要通过培养协议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中期报告》(以下简称《中期报告》)和《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结业考核表》(以下简称《结业考核表》)来开展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的考核。
2.选派学校对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的考核。派出前,选派学校与访问学者签订相关培养协议书,其中应明确约定研修目标、预期成果和考核方式,同时约定访问学者研修结束后回校工作目标及违约责任等内容。访问学者回校后,选派学校应按派出前签订的培养协议书对其进行考核。
3.接受学校对国内高级访问学者的考核。接受学校通过访问学者提交的《任务书》、《中期报告》和《结业考核表》进行考核。结业考核时,访问学者应提供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紧密围绕研修任务的核心期刊论文至少1篇(须标注“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资助项目”),同时须参与导师课题1项。
4.国内高级访问学者需分期填写《任务书》《中期报告》和《结业考核表》。其中《计划任务书》和《中期报告》由访问学者本人填写提交接受学校,《结业考核表》(一式两份)由本人和接受学校共同完成,一份提交至选派学校,一份报送至省高职师培中心备案。选派学校将《结业考核表》记入访问学者个人业务档案,作为和聘期考核、专业技术评聘的重要依据。
四、经费与管理
第十一条 凡被确定为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国内高级访问学者计划人选,省教育厅将给予两万元经费资助,资助经费核拨方式分为两类:省内高级访问学者经费核拨至接受学校,省外高级访问学者经费核拨至选派学校,不足经费由选派学校补助。高级访问学者研修期间的住宿及差旅费由选派学校按规定承担。
第十二条 对于不能正常结业、考核不合格的访问学者,省教育厅及选派单位有权收回已向访问学者支付的所有费用。
第十三条 国内访问学者研修期间人事关系在原单位,期满后回原单位工作,研修期间的工资、津贴、福利、职务评聘等原则上不受影响。
第十四条 接受学校要把国内访问学者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人事师资部门具体负责,切实加强管理。选派学校要根据师资培训计划认真做好选送工作,与接受学校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访问研修取得实效。
五、附则
第十五条 省高职师培中心将不定期对选派学校和接受学校的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学校予以表彰;对不合格的学校将减少其下一指标或取消其选派资格。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高职师培中心负责解释。
2013年5月30日